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让小学生听话

怎样让小学生听话

怎样让小学生听话
怎样让小学生听话

第一、养育者要有慈爱而平静的心态,切不可把孩子当玩具和宠物。在孩子面前不能老是疯疯闹闹,浮躁不羁。成年人提高自身修养尚且要“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何况情绪波动,哭笑无常的孩子呢?孩子的神经系统很脆弱,容易兴奋,遇到一点微小的剌激常常不能自控。所以育儿家庭的人际环境应当使孩子感到温暖而宁静,少一点热热闹闹、七嘴八舌、疯疯癫癫,把孩子抱来丢去,更不要让许多人当着孩子的面谈论他、取笑他。宁静使孩子喜欢倾听,使孩子善于观察,使孩子专注自己的玩耍;宁静使孩子易于感受爱和尊重,因而能在长辈面前言听计从,敏锐地理解成人的爱、希望和要求。

在这种情感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必然懂事明理、富有爱心,较易控制自已的欲望。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的名母有许多是寡母的原因。一般寡母与孩子生活艰难,清贫寡欢,只是相依为命;母亲对孩子爱得理智、深沉又寄予期望,要求严格,所以这样的孩子最理解母亲,孝敬母亲,成才率特别高。

而当今独生子女,“四、二、一”家庭中的宝宝正好相反,成人都是“行星”围着“小太阳”转;家庭中常常热闹非凡,过分注意孩子,把他们宠得大都成了小皇帝、小公主了;他们撒娇成性,一天到晚不得片刻安静,怎能听话?所以我主张,孩子即使出生在热闹的大家庭里,也请你们注意给孩子有一个清静的生活环境,或者成人常与孩子有“一对一”的散步,专心地交谈和玩耍。总之,要给孩子创造平静的愉悦,决不破坏孩子宁静、快乐、专注的心态。

这里顺便再强调一下,《岁方案》中讲到对8个月前的宝宝可以“爱而外露”,8个月到3岁的孩子要“爱而少露”,对3岁以后的孩子基本“爱而不露”,和蔼可亲,温馨认真足矣!“爱”是千万不可滥用的!

第二、养育者要尽量满足孩子的精神生活,把孩子的精力导引到正确的流向。世上万事万物都在发展,任何事物的热和力都要泄泻,连细细泉水都在日夜不停地奔向江河流入大海,何况正在蓬勃成长的有欲望、有智能、有意志,并不断增长体力的孩子呢?

孩子日益增长的精力和智能务必导向有趣、有益的精神生活,这样他就有了正当的生活兴趣,以玩玩学学,求知和操作为乐,他就不会撒娇和吵闹。试想,当一个孩子总是兴致勃勃地认物、提问、学话、识字、跳舞、唱歌、下棋、集邮、画图画、听音乐、读儿歌、背古诗、运动锻炼、学猜谜语、听讲故事、爱做手工、种花植树、饲养动物,到大自然去玩,与小朋友、大朋友认真做游戏……生活像万花筒一般美丽,他还会吵闹折腾而不听话吗?人是精神的动物,精神生活的满足和成功的诱惑就能让孩子快乐而上进。

那么,怎样让孩子喜爱五彩缤纷的精神生活呢?环境的熏陶,行为的指导,榜样的影响以及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其中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你想要孩子喜爱什么,怎么去做,你不必说什么;只要自己长年累月,高高兴兴,专心致志,神采飞扬,甚至默默地、兴致勃勃地去做那件事就行了,哪怕你专心到连看都不看孩子一眼,他也会模仿着像你一样去行动。哪怕父母的行为是装出来的,孩子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跟着你去那样做。这就是身教,所谓“言教不如身教”指的就是这种情境影响力。婴幼儿处在右脑优势时代,他对语言的“教育”不太理会,但对他人的情感、情绪、兴趣、爱好、各种表情和动作却十分敏感,每时每刻都在受到感染,并产生不知不觉的模仿和渗透,而塑造成这个孩子广泛兴趣和性格的雏型。

第三、在丰富孩子生活,培养广泛兴趣的同时,还要多激发孩子的理想、志气和气概。教育者务必要对孩子充满信心、希望和期待,表情上总要洋溢理想,憧憬未来,并常常在他人面前悄悄地议论和夸奖孩子的进步。不过态度要严肃认真,不可过多表扬,只让孩子有所感觉就行了。这是一种带点神秘色彩的“积极暗示”,最有助于推动孩子积极向上,在孩子心田里早日催生空洞、模糊的理想。

要给孩子树立优秀儿童和青年的榜样和楷模,如常讲讲亲戚、朋友、邻居的,或电影、文艺

作品中的某位大哥哥、大姐姐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有成就,怎么怎么艰苦奋斗而大有出息,他小的时候又如何如何等等的感人事例;偶而也要议论自己的孩子长大了也会如何如何。这样孩子心中自然会生长出模糊的理想、志气和气概,会给孩子成长以长期的乃至永久的动力。人一旦养成了自信、积极向上的性格和长大要做大事的志气和气概,长大以后真的任何艰难困苦都挡不住他。历史上任何做出卓越贡献的伟大人物,追溯他们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无不在幼小的心灵里早就播下了志气和气概的种子。

第四、养育者对孩子的行为务必严格要求,养成良好习惯,不允许的事决不允许去做。教育孩子定要宽严并济,要求他做到的决不迁就,宽和严是缺一不可的。这样才能培养起孩子的是非感(包括做错事的内疚感和惧怕感,这也是良好的情感培养),一味的宠爱、赏识、表扬形成不了孩子健全的人格。那么怎样严格要求孩子呢?

1、无论多大的孩子对他的行为要求都要认真地讲明道理。要告诉他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即使1岁左右的宝宝也要用语言、表情、手势让他明白怎样做才好。父母们要牢记:不允许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那么孩子就没有痛苦。孩子只要从小在积极鼓励,严格要求中形成良好心态,他长大起来就不用太大的意志努力去实现目标,青少年即可一帆风顺,一本万利,两代人也不会产生矛盾和摩擦了。

2、认真教育和严格要求孩子时,必须要坚定信心不动摇。即使许多孩子已经宠坏了,已有许多不良习惯乃至形成了心理扭曲,教育者也要严格要求,并且深信能够取得效果;万万不可在孩子和众人面前,有丝毫流露教育者没有办法,无可奈何的沮丧情绪来,更不能说半句泄气的话。

孩子不听话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不是的,孩子的执拗一是帮助父母对早期教育作反省,二是对父母教育意志的考验。当你真的懂得了教育的规律,坚定了对孩子正确的要求,他最终都学会了快乐的服从。大家想想:为什么个个孩子4岁左右都能学会吃药和打针?本来3岁前的孩子大都怕吃药打针,有的孩子一看到穿白大褂的就大哭起来挣扎着乱跑。但是一段时间后孩子们还是学会了吃药、打针了,这就是父母们“决心”的力量。因为在治病的原则问题上,再迁就溺爱的家长也不会拿原则做交易,放任孩子拒绝吃药打针;在孩子治病需要吃药打针时,不论采用鼓励、劝说,还是哄骗、捆绑,用各种手段都得让孩子服从,服从了再说理也成。总之,态度坚定,所以孩子没有学不会吃药打针的。再例如孩子吵着要玩带电的插座和灯泡,没有一位家长会无可奈何地迁就说:“好好,真没办法,你少玩一会儿吧!”,而是决不允许!所以孩子都学会小时候不能带电作业。如果年轻的父母和祖父母们对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有这种“爱你没商量”的决心,哪有改变不了孩子的坏行为呢?!

3、孩子发生严重的不良行为时(例如欺负人、撒谎、骂人等),要决心一次管下来,给孩子最强的冲击和教训。“孟母断机”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典范,让孩子终生受用不尽。但给孩子深刻教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衡量孩子年龄和心理承受力,严肃和愤怒的程度要恰到好处,有时成人也可表现伤心;

第二、全家人态度绝对一致,要配合默契,如有的生气,有的不满、有的冷淡走开,切勿有人当面袒护孩子;

第三、充分运用表情的力量,教育者的话不在多,不打骂、侮辱、讽刺、挖苦,也决不说泄气的话,但表情是严肃认真的,必要时可表现愤怒;

第四、不怕孩子哭闹,孩子哭闹时家长们要表现不在意,专心做自已的事,走开最好,有时严肃地给孩子“搭楼梯”下台;

第五、家长群体中要有一人认真而又有耐心的关爱他,鼓励他改正错误;第六、发生一次教育撞击以后,在之后几天内家庭亲情关系要保持相对沉默,对孩子态度较为冷淡,切不可敲

打以后短时间内就嬉笑亲热,那样则前功尽弃,孩子就不当回事了;第七、等孩子改正错误以后也不要马上表扬,但要在适当时候认真地告诉他:“你正在改正,我们相信你是好孩子,是会改正错误的!”讲的时候仍然注意话不在多,而在于态度和表情能触动和鼓励孩子。教育重在对孩子心灵的把握,而不只是讲知识和道理,所以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怎样触动孩子心灵,鼓励孩子上进。更是一门艺术。

4、要注重正面严格要求的方法。严格要求孩子,切记不可经常冲突和训斥,冲突中的严格要求只可偶而为之;严格要求更多的是在日常愉快的生活落实,不要以为严格要求一定与批评、责备连在一起,那只是纠错中某种情况下的特殊形式。最佳的严格要求应当是与孩子一起讨论进步的目标,制订行为准则,认真地鼓励行动,积极地记录和表扬,并且教育者自己一丝不苟做出榜样。在众多严格要求的教育方法中,有一种“宝宝创记录”栏很值得使用,在家庭中醒目的墙上辟一个“宝宝进步创记录”栏目,上面应当及时地写上某年某月某日宝宝学会自己吃饭;某月某日宝宝自已独立睡觉;某月某日宝宝学会抹桌椅;某月某日宝宝给奶奶捶背;某月某日宝宝热情招待小朋友来家里玩……每一次创纪录的进步,都要在栏目里缀上闪亮的小星星,直到一面墙上“满天星斗”。这样的严格要求和创新鼓励完全融会一体,如果从孩子1岁以前就开始使用,那么两三代人也就没有在冲突中严格要求之苦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