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前陆盆地命名及特征

中国前陆盆地命名及特征

中国前陆盆地命名及特征
中国前陆盆地命名及特征

中国西部前陆盆地特征及命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战略方针中,人们把目光和勘探研究工作转向西部,当时最为关注和使用最多的地质名词是“前陆盆地”,在科技刊物上发表文章之多,不胜列举;认识之分歧,莫衷一是。有的多把西昆仑山北缘、天山和祁连山南北缘、六盘山和龙门山东缘旧称的中-新生代山前坳陷叫“前陆盆地”;有的“甚至把大型的塔里木盆地归入前陆盆地之类”(马力,钱奕中,1997);也有的把南天山中的小型库尔勒盆地(即焉耆盆地)也叫“前陆盆地”(Allen,1991);更有甚者在华南板块的北边划出四川-江汉-下扬子-苏北等北缘前陆盆地带,在其南边划出楚雄-南盘江-十万大山等南缘前陆盆地带,其间只剩下江南隆起了,这就把前陆盆地概念在空间上“泛化”了。类似现象在许多文章论述中颇为流行。有的把前陆盆地概念在时间上“扩大化”了,如有的作者在塔里木盆地就划分出早期类前陆(S-D)、中

-E)、前陆(N-Q)等阶段(贾润胥等,1991);又如有期类前陆(C-P)、晚期类前陆(P

2

的作者还认为中国南方古生代的“钦州残余海槽,是云开碰撞造山带的前陆盆地”(李曰俊等,1993)。

对前陆盆地名词的理解和应用上也各不相同,在中国同一盆地可叫出不同的前陆盆地名称。如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盆地,很多学者都称为前陆盆地,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与Dickinson (1974)厘定的前陆盆地性质不一样,因而称为“类前陆盆地”(曹守连等,1994),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西部陆相盆地属特提斯碰撞造山带后缘部位上的产物,把库车盆地称为“前陆类盆地”(李曰俊,邝国敦,吴浩若,咸向阳,1993),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中西部的前陆盆地是因陆内俯冲所引起,有别于Dickinson (1974)的洋、陆俯冲形成的弧背前陆盆地和陆、陆碰撞形成的周缘前陆盆地,提出“再生前陆盆地”的概念,库车盆地属于这种类型。甚至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地质学)列出的二条前陆盆地条目中(程裕淇,1993),把龙门山山前坳陷与美国落基山前陆盆地对比,把天山北麓山前坳陷与恒河前陆盆地和阿尔卑斯北麓磨拉石前陆盆地对比,是否恰当?也值得商榷!对中国前陆盆地名词和含义还有一些修正和不同的叫法,以及与Dickinson (1974)界定的前陆盆地特性对比等问题,详见第一章。

对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的研究,在空间上的“泛前陆盆地化”,在时间上的“地史演化中扩大化”,在使用前陆盆地名词上的“复杂化”,这就是当前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的研究现状和引起同行关注的焦点。

前陆盆地是世界上油气最丰富、大型油气田最多的一种盆地类型。据统计在世界10种不同含油气盆地原型中,前陆盆地的油气储量占总储量的45%(李曰俊,邝国敦,吴浩若,咸向阳,1993)。据宋岩(2003)对中国天然气储量大于100×108m3大、中型气田储量丰度统计,克拉通盆地为2×108~8×108m3/km2间,裂谷盆地为2×108~16×108m3/km2间,前陆盆地为8×108~16×108m3/km2间,故中国前陆盆地成为勘探天然气的有利方向。因此,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的定性与世界前陆盆地对比,不单是盆地分类学

上的理论问题,也是评估油气丰度的勘探实际问题。笔者将从国外文献中追踪确定前陆盆地术语沿革、前陆盆地在板块构造格架中的沉积和构造特征来认识国外前陆盆地形成模式。再从中国西部实际地质出发,认识中国西部前陆盆地演化特征,与国外确定的前陆盆地对比,分析彼此的异同。最后,提出中国型前陆盆地名称的概念,讨论动力学形成机制,反思发展中国石油构造学的思路。

第一节国外前陆盆地名词演化变革及其特征

一、前陆盆地名词演化变革及类型

早在100多年前,Suess(1883)提出前陆(Foreland)概念,是指与造山带毗邻的稳定的克拉通或地台的边缘地区。Stille(1936)更明确指出,前陆是“不再遭受阿尔卑斯式褶皱作用的大构造单元,但至多只发生过日尔曼式的变形”(Dennis,1983)。板块构造学兴起后,1974年Dickinson在研究板块构造与沉积作用时,提出前陆盆地(Foreland basin)一词,按板块地壳会聚不同方式分为二类:第一类称周缘前陆盆地(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因陆壳与陆壳碰撞时形成于造山带外弧的盆地,如印度-恒河盆地、阿尔卑斯北麓磨拉石盆地。第二类称弧背(弧背)前陆盆地(Retro-arc foreland basin),因洋壳向大陆壳消减俯冲作用,在岩浆弧后形成的盆地,如美国晚中-新生代形成的落基山盆地(图4-1)。

(A)(B)

-型俯冲带

-型俯冲带-型俯冲带

图4-1 前陆盆地的两种基本类型(据Dickinson,1974;Bally,1980)

(A)周缘前陆盆地;(B)弧背前陆盆地

1980年Bally和Snelson在研究全球中-新生代巨型构造体系时,划分出环太平洋与B-型俯冲带配套的A-型俯冲带(在中国境内无A-型俯冲带)(图4-2),由于A-型俯冲带的作用在美国落基山等地形成弧背前陆盆地;沿特提斯域,因南方大陆与欧亚大陆发生的陆-陆碰撞划分的A-型俯冲带内发育有前述的印度-恒河和磨拉石等周缘前陆盆地

(注意,在中国西部也未划出A-型俯冲)。从上可看出,前陆盆地与板块构造作用形成背景有密切关系。当今,中国许多使用的前陆盆地及其涵义是否恰当?就是本节要讨论的问题。

图4-2 全球A-、B-型俯冲带分布与前陆盆地

(据Bally和Snelson,1980;甘克文等,1994资料)

1-中-新生代A-型俯冲带; 2-现代B-型俯冲带;3-弧后油气前陆盆地;4-周缘油气前陆盆地

二、前陆盆地概念和前陆盆地系统

按Dickinson(1974)和Bally(1980)对前陆盆地划分的概念,它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沉积盆地,位于造山带前沿和相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是在板块会聚或碰撞条件下,靠近克拉通(或大陆)一侧形成的盆地,靠近造山褶皱冲断带一侧有蛇绿岩套和火山弧等特征,如Bally等1980认为前陆盆地是与挤压巨型缝合带相伴生刚性岩石圈上的缝合带周缘盆地(Perisutural basin),其形成与A-型俯冲有关。因而, 必须承认前陆盆地是在挤压构造背景下形成的。

1996年P.G.Decelles等提出前陆盆地系统的概念(Decelles et al.,1996):①它是陆壳上一个长条形沉积物丰富的聚集区,位于造山带和克拉通之间,它的形成与消减带的地球动力学作用和周缘或弧后褶皱冲断带活动有关;②它由4个单独的沉积带组成,即顶部尖灭带(Wedge-Top)、前渊、前缘隆起(前隆)、后缘隆起(后隆);③前陆盆地延伸长度大约与冲断、褶皱带长度相当(图4-3)。

三、组成前陆盆地的构造单元及成因机制

按前述前陆盆地概念,一般认为从造山带向克拉通方向由下述构造单元组成:

(1)中-新生代岩浆弧。由洋壳向陆壳俯冲,在大陆边缘形成的岩浆弧,如美国西海岸; 或由陆、陆碰撞产生的岩浆弧,如喜马拉雅造山带。

(2)褶皱、冲断带。因地球动力学作用产生的褶皱推覆体、叠瓦推覆体和滑覆体等类型,深部常见堆叠构造,成为前陆盆地靠近造山带一侧陡翼,或称前陆盆地活动翼。

(3)深坳陷或称前渊(Foredeep)。是前陆盆地的主体,在俯冲或碰撞前,处于稳定大陆边缘,有大陆架海相碳酸盐岩或斜坡上的复理石沉积。造山褶皱带形成后,处于造山带前缘坳陷,常为陆相磨拉石沉积。

(A)

(B)

(C)

图4-3 典型前陆盆地系统图(据P.C.Declles 和K.A.Giles,1996)(4)前陆斜坡(Foreland slope)。靠近克拉通一侧的缓斜坡上,实属前陆盆地缓翼,或称前陆稳定斜坡。

(5)前缘隆起(Forebulge)。当前陆盆地因负载向下坳陷时,按薄板弹性负荷原理,就会在相邻克拉通一侧引起挠曲隆起(Flexural uplift),称前缘隆起(或前隆)。

许多文献多认为前陆盆地成因模式与克拉通边缘岩石圈负载作用有关(何登发等,1996)。当洋、陆板块俯冲或陆、陆板块碰撞时,形成的造山带给大陆岩石圈边缘加载,因地壳均衡调整,使前陆发生弯曲而下陷,而造山带相对隆升。剥蚀物又堆集在前陆盆地中,更增加了巨厚的沉积物加载, 加大岩石圈的挠曲程度。构造和沉积负载的联合作用,使岩石圈持续下弯,前陆盆地形成,并在克拉通一侧抬升形成前隆。大陆岩石圈边

缘,因负载作用从开始的弹性形变到后期的粘性形变,就成为前陆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第二节国外前陆盆地特征分析及其与中国前陆盆地对比

一、国外前陆盆地特征分析

(一)国外前陆盆地与大油气田

据甘克文(1994)统计, 国外在21个前陆盆地中发现大油气田150个,占世界大油气田总数的34.29%。它们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和美国西部的弧背前陆盆地、南美的安第斯弧背前陆盆地,南欧的西阿尔卑斯北缘的磨拉石周缘前陆盆地、罗马尼亚前喀尔巴什等周缘前陆盆地、中东阿拉伯湾-扎格罗斯周缘前陆盆地,以及印度恒河周缘前陆盆地等。

(二)国外前陆盆地特征

据R.W.Macgueen和Dale.A.Leckie(1992)总结国外6个前陆盆地,它们有下述相似特征。

1.盆地位置及储量

这6个盆地除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外,都位于北美和中美,盆地时代除美国南部沃希托盆地前陆盆地为石炭-二叠纪外,其他均为中-新生代,盆地规模均很大,从14×104~50×104 km2,油气资源量均很丰富,以扎格罗斯和阿拉斯加北坡前陆盆地为最好,详见表4-1。

2. 盆地区域背景

前陆盆地所在板块部位均在板块构造边缘,前陆盆地形成与褶皱带的形变类型有较大的成因关系。中-新生代形成的前陆盆地多与褶皱山脉带伴随,到了新生代仍有挤压、变形和逆冲推覆活动,如东委内瑞拉前陆盆地和扎格罗斯前陆盆地。这些前陆盆地规模巨大,宽常为数百千米,长达1000~2000km,复合的北美科迪勒拉前陆盆地,在北美西部,从北冰洋到墨西哥湾,长达6000km,盆地成长条状,其长轴方向与毗邻的造山带平行。这些盆地规模变化大,从24000~190000km2。大多数前陆盆地是连续的,只有沃希托盆地和东委瑞拉等前陆盆地被盆内构造高地所分隔。值得注意的是,扎格罗斯和东委内瑞拉这两个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前陆盆地,在发育阶段都位于低纬度区。

目前常规石油探明储量(表4-1),从较少的阿拉斯加北坡前陆盆地的15.9×106m3(100×106bbl),到储量特丰的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的28.8×109m3(150×109bbl), 天然

气储量丰度也大概如此。非常规的油沙、重油和沥青储量,以西加拿大和东委内瑞拉前陆盆地最多。

3. 盆地沉积系统

可分为前陆盆地形成前和前陆盆地二套沉积系统。前陆盆地形成前的沉积系统多为稳定大陆边缘上的沉积物,从浅海至深海的碳酸盐岩和少量碎屑岩,其中拥有丰度高和分布广的烃源层,如扎格罗斯和西加拿大前陆盆地。形成盆地沉积系统的时代多为古生代,少为中-新生代(表4-2)。

前陆盆地沉积系统发育在弧背前陆盆地和周缘前陆盆地中,处于板块俯冲和碰撞的大陆边缘,为浅海相至深水海相组成的页岩、碳酸盐岩夹砂岩,也有海相浊流沉积。在同造山期还有磨拉石沉积。形成良好的烃源层和储层。这些盆地中扎格罗斯盆地沉积时接近赤道,碳酸盐岩类丰富,包括浅海石石灰岩、白云岩及陆架内低地发育的蒸发岩;而其他盆地处于高纬度区,碎屑沉积较多。大多数前陆盆地沉积厚度都在7000m以上,而东委内瑞拉前陆盆地中的马图林次盆,地层厚度可达14000m。因前陆盆地巨厚岩层的覆盖,使前陆盆地形成前的下伏烃源岩层深埋热成熟,大量的油气上移至前陆盆地产出,如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和西加拿大前陆盆地作了极完美的说明。

4. 盆地构造

前陆盆地构造横剖面为不对称坳陷,巨厚沉积紧靠造山褶皱带,并向陆隆方向减薄,

它的演化与板块边缘俯冲或碰撞形成的构造变动密切相关,但各盆地差异较大(表4-3)。

下面介绍几个典型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

1)西加拿大前陆盆地构造

它代表北美安第斯型岩浆弧形成的弧后盆地,发育在俯冲带克拉通一侧,与Bally 和Snelson所称的A-型俯冲有关(图4-4)。科迪勒拉山脉从J1+2开始形成,J2-E发生几次重大碰撞构造事件,在艾尔伯塔省西部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地区由东向西形成5个构造带,即落基山带、奥密尼卡缝合带(Omineca)、山间带、海岸深成杂岩缝合带、岛屿带。落基山褶皱冲断带与前陆盆地演化可分成3个阶段(图4-5和图4-6):

(1)古生代至早、中侏罗世被动大陆边缘形成阶段,西部沉积厚度可达20km,晚三叠世(230-214Ma)曾发生火山岩活动,加积于西侧的山间带,奥密尼卡带碰撞变形和变质作用始于晚侏罗世。

(2)外来地体向东与北美克拉通碰撞阶段。早侏罗世哥伦比亚造山活动发生的碰撞事件,使楔状体山间带与北美克拉通发生挤压作用,使深变质的奥密尼卡深变质花岗岩从埋深处上升20~27km(据变质矿物测定),可能与北美克拉通向西的A-型俯冲有关。大陆地台沉积向东掩冲和构造加积引起的载荷,使下伏岩石圈补偿均衡弯曲,从而形成了西加拿大前陆盆地。中侏罗世,大多数外来岩体与北美克拉通焊接。晚侏罗世纽康姆期至晚白垩世,火山活动形成安第斯大陆边缘岩浆弧,形成粗碎屑大陆层系。

(3)晚白垩世至古新世,岛屿带的外来岩体与北美克拉通碰撞,形成拉腊米造山活动,逆冲和叠覆作用使前陆盆地向东扩大,同时供给陆源碎屑沉积系统。西加拿大盆地西部的褶皱冲断带,以构造圈闭为主,发现大量的天然气储量,石油储量较少,冲断带以东的主体部位主要发育地层圈闭油气藏。

2)扎格罗斯前陆盆地构造

中东扎格罗斯山脉是阿尔卑斯山脉的组成部分。中东拥有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二、探明天然气总储量的三分之一。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内的伊朗和伊拉克的油田,拥有阿拉伯陆棚东北部巨大石油储量的四分之一。阿拉伯板块于晚始新世开始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形成NW向的扎格罗斯山脉,在其前缘形成扎格罗斯周缘前陆盆地,其聚合作用持续到现今。前陆盆地长约1800km,宽约250~300km,面积近50×104km2(图4-7)。从始寒武纪至晚古生代,阿拉伯板块与印度、阿富汗、伊朗中部及土耳其板块共同组成邻接古特提斯稳定的冈瓦纳北部被动大陆边缘,形成陆表海宽度有2000~3000km,并主要位于南半球温带纬度区,少数进入热带,在志留纪发育一套有机质丰富的页岩。晚二叠世因陆内裂谷和玄武岩的喷发,最终导致伊朗中部-塞南达锡尔扬和伊朗西北部在三叠纪时沿扎格罗斯一线从阿拉伯板块东北部分离,初期张裂可看成是一个弧后盆地(Senger,1990)。三叠纪-晚白垩世阿拉伯陆棚东北部极为稳定,发育了片状浅海沉积,形成了相当平坦的生油层-储层-盖层岩石组合,到了晚土仑期(K2

,洋壳

仰冲于阿拉伯陆棚边缘,形成新月形蛇绿岩带,并使边缘区构造变形。晚始新世开始阿

拉伯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扎格罗斯山脉和前陆盆地。

图4-4 沿安第斯型大陆边缘B俯冲形成岩浆弧模式图(据Bally和Snelson,1980)

图4-5 加拿大科迪勒拉山脉和西加拿大前陆盆地构造分区图(据Cant和Stockmal,1989)盆地宽度在艾伯塔省中部约500~600km,在萨斯喀彻温省南部与威利斯顿克-拉通盆地相结合,宽度近乎1000km (Beaumont等)。A-A'为图4-6中剖面的位置。P.R.A-皮斯里弗拱曲;S.G.A-斯威特格拉斯拱曲;W.B.-威利

斯顿盆地

-

古近-新近系逆掩叠置

λ

λ

图4-6 科迪勒拿地区和西加拿大前陆盆地真实比例简化剖面图(据Monger等,1985)据DNAG横剖面B2修改(Monger等,1985)。剖面位置见图4-5。侏罗系至古新统的逆冲叠置岩片包括卷入的冒地槽楔和已经成为前陆的地层;白垩系和古近-新近系逆冲叠置岩片包括岛屿超地体和其余的外来地体。M-莫霍面;L/A-岩石圈/软流圈界面;λc和λb分别是适合于北美岩石圈的连续和断开的均匀的弹性板块的半波长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结构由东北向西南可划分为3个构造区:①东北部狭长逆冲断裂带区,为强烈的碰撞缝合带区;②叠瓦状构造区,这一区域内可识别出地层层序;③简单褶皱带区,由大背斜和向斜组成,从不对称褶皱渐变为同心褶皱。

纪/早寒武世蒸发岩

图4-7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与造山带的构造背景图(据Z. R. Beydoun等,1992)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形成对油气资源富集的控制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前陆盆地前的阿拉伯板块从寒武纪至晚古生代一直处于稳定的广海陆棚区,前陆盆地形成后仍为海相地层,演化期间处于低纬度区,烃源岩特别发育,而生、储、盖层又有良好的配合(图4-8)。②新近纪巨厚的上覆层,使局部未成熟的始新统烃源岩(Pabdeh)进入生油窗,使中白垩统烃源岩(Kazhdumi、Garau以及在伊拉克相当层位地层)完全成熟,并使更老地层中烃源岩演化成天然气。③褶皱区带构造幅度大,形成巨大的背斜圈闭,如最大的Kabir Kun山背斜长轴190km,隆起幅度6~10km。褶皱期在碳酸盐岩中形成的断层和裂缝成为深层海相烃源岩向上运移的通道。④盆地中油气藏的分布可能受古圈闭的控制。

图4-8 阿拉伯陆棚区东北部和阿曼地区烃源岩的地层分布图(据Sloneley,1990)

3)东委内瑞拉前陆盆地构造

油气藏大多产于中渐新世-中新世地层中,由前陆盆地中正断层和逆断层形成的圈闭控制油气藏分布(图4-9、图4-10)(据R.N.Erlich等,1992)。

盆地

图4-9东委内瑞拉盆地主要构造单元及构造剖面图(据R.N.Erlich等,1992)

图4-10 通过瓜里科次盆地和马林图次盆地构造横剖面示意图(据R.N.Erlich等,1992)

A-H 黑点代表地层剖面点,位置见图4-9

4)阿拉斯加北坡前陆盆地构造

北坡前陆盆地又名科尔维尔盆地,是跨越整个阿拉斯加北坡的晚中生代和新生代盆地。盆地南界为布鲁克斯山脉和相邻的山麓带,长1000km,宽300km(图4-11)。盆地北界与阿拉斯加北部的波弗特海北部的海滨一致。北坡盆地向西延伸到楚科奇海之下。向东盆地变窄,沿着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边界线布鲁克斯山脉东延到海岸线。沉积物主要分布在马更些三角洲以及加拿大盆地的白垩纪和古近-新近纪被动边缘沉积之上。北坡盆地面积约24×104km2,即:1000km×(50~30)km。盆地构造特点,北部拉伸成裂谷型,南部挤压为背斜型,这在前陆盆地中是少见的(图4-12)。油气主要赋存在白垩系组成的背斜中。

古近-新近系

图4-11阿拉斯加北坡前陆盆地构造地质简图(据Kenneth.J.Bird等,1992)

图4-12阿拉斯加北坡前陆盆地构造-地层横剖面示意图(据Bird,1987)

Torok与Kingak页岩之间的阴影是砾状页岩和伽马值,剖面位置见图4-11中的图4

(5)美国落基山前陆盆地构造

美国落基山前陆盆地(图4-13)叠置在北美西部被动边缘上。在早古生代及早中生代大部分时间内,北美克拉通较稳定,起伏不大,多次被海水淹没,海侵来自西、北、南缘。侏罗纪大西洋开裂时,北美克拉通西部由被动边缘转化为活动边缘,发生俯冲、碰撞(图4-14),碰撞形成的山系使大陆水系由西转向东,在前渊形成薄层的河、湖沉积体系,有古土壤、蒸发岩、沙丘岩、恐龙足迹构成美国西部侏罗纪特征。

白垩纪早期(阿普第期),西部造山带边缘高低起伏不定,在科迪勒拉的塞维尔造山带附近,前陆沉降,海水全部贯通,广泛沉积厚层海相Skull Creek/Themopolis页岩。其后沉积由西部碎屑岩向东部碳酸盐岩过渡。白垩纪晚期发生拉腊米运动,使盆地开始

图4-13 北美科迪勒拉冲断带、西加拿大、落基山前陆盆地位置图(据Bobbie Gries,1992)

变形,同时使海水退出前陆盆地,前陆开始出现大范围地壳翘起,分割成许多分散的沉积盆地,可能是太平洋板块俯冲由高倾角变为浅层低倾角有关(图4-15)。这些与西加拿大较单一的前陆盆地不同。美国落基山前陆盆地拥有的构造圈闭和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大多数形成于与前陆盆地系统分割有关的拉腊米构造形变期,这与西加拿大前陆盆地以地层圈闭为主区别很大。

5. 烃源岩层

烃源岩层的类型、丰度、厚度、分布范围和成熟度等特征,是前陆盆地油气产能的

关键因素。表4-4列出了6个前陆盆地烃源岩共有的特征。

(1)作为前陆盆地烃源岩层的时代,包括前陆盆地形成前的古生代海相地层和前

陆盆地中-新生代的海相地层。而半数以上的前陆盆地烃源岩是发育在前陆盆地前期地

层内。

(2)最好烃源岩通常为Ⅱ型海相有机质,总有机碳含量可达3%~30%。

(3)西加拿大、阿拉斯加北坡、沃希托盆地等前陆盆地最富的烃源岩是在缺氧环

境中形成的海相页岩凝缩层段,有机质丰度比其他层系都高。如西加拿大前陆盆地烃源层,是森诺曼-土伦期的White Speckled页岩,TOC最高可达13%,阿拉斯加北坡前陆

盆地主要烃源岩是前陆盆地前的Kingak页岩以及Hune页岩(Torok页岩),Ⅱ/3)型有

机质,TOC最高可达6%。

(4)扎格罗斯前陆盆地油气资源量为什么堪称世界之最,其主要特征是:①烃源

层系多,至少有12个,从最老的寒武系到最新的始新统均有烃源层分布。油气充注系

)

(

图4-14 北美、欧洲演化时线示意图(据Bobbie Gries,1992)

塞维尔造山在120Ma开始,结束了被动边缘构造阶段。大约在81Ma,拉腊米期构造叠置在塞维尔期前陆盆地上。在81Ma,北大西洋开裂,海底扩张率增加。在75Ma,费拉隆与北美板块间的聚敛加强,引起在洛基山前陆之下出现板块的平伏俯冲并导致基岩解体。这种板块平伏俯冲活动被推荐为导致80~36Ma拉腊米造山期在落基山前陆发

生基底卷入构造的形成机制

完全依赖前陆盆地前层系中的烃源岩。②中侏罗统至中白垩统海相页岩生成的油气为中东大多数油气藏的来源。③烃源岩层分布广、厚度大,如元古代的Hugt组和志留系的缺氧页岩,厚度超过数百米,是本区主要烃源岩;中生代烃源岩是不规则分布在陆棚内盆地的沉积产物。中白垩世全球缺氧事件(晚阿普第期-阿尔布期-森诺曼期-土伦期),对波斯湾、西加拿大、美国落基山和阿拉斯加等前陆盆地烃源层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④Edward和Sartorossi(1990)认为扎格罗斯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丰富,除有良好的烃源层外,前陆盆地前期烃源岩达到排烃的成熟度,与上覆前陆盆地层序发生运移和圈闭形成时间为最佳配套有关。

图4-15北美西部板块俯冲倾角变化示意图(据Dickinson和Snyder,1978)

6. 储层和圈闭

表4-5列出了6个前陆盆地内圈闭、岩相和盖层特性,它们虽有个性,但储层多与海相有关。

西加拿大前陆盆地的前渊储层多为地层圈闭,砂岩为储层,砂岩的尖灭和非常规深盆气形成圈闭,圈闭的几何形态、地层部位和分布均受海进、海退、低水位期河流切割等复杂因素控制,同时还受科迪勒拉造山事件的控制。山麓带发育构造圈闭,系由逆冲和褶皱形成的背斜圈闭,这类圈闭中天然气储量异常富集,石油储量较少。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的圈闭主要是新近纪形成的褶皱带中的宽阔背斜,如Kabir Kuh 山背斜,长190km,幅度6~10km,储层多为碳酸盐岩,因褶皱和断层引起碳酸盐岩破

裂,形成连通性很好的裂缝性储层,上覆盖层为蒸发岩,这些因素结合成为世界含油气盆地中最富集的油气藏。

东委内瑞拉前陆盆地以砂岩为储层,油藏受正断层和逆断层形成的断块圈闭控制。

美国落基山前陆盆地以砂岩为储层,与西加拿大前陆盆地类似,但与其不同之处是储层以拉腊米构造为边界,因拉腊米构造运动造成尤因塔山脉上升9000m的基底隆起,影响了储层。

(三)国外前陆盆地储量、前景和挑战

1.储量分布

从表4-1中看出前陆盆地拥有巨大的油气储量,探明的常规石油储量达302×108m3(190×109bbl)以上,同时探明重油、油砂和沥青等储量4600×108m3(2.9×1012bbl),占全球探明油气总储量的绝大部分。探明天然气储量为23.6×1012m3(883×1012ft3)。

常规石油储量在前陆盆地分布中极不平衡,扎格罗斯前陆盆地极为丰富,西加拿大前陆盆地原始常规石油储量只有11×108m3(7.1×109bbl),不足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的10%,东委内瑞拉前陆盆地储量为32×108m3(20×109bbl),其储量也只有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的11%。扎格罗斯前陆盆地油气丰度特高的因素,经50多年来的研究,主要有:首先Murris (1984)认为一个突出因素,即地层分布范围广阔。中东盆地作为一个整体,中生代地台有2000~3000km宽,长度为其2倍,次级盆地相当有限,因而生、储、盖层分布范

围广泛,圈闭规模大。地史构造运动较弱,使盖层不致因破裂导致油气散失,并形成大圈闭。其次是该区的油气成熟、生成、运移以及捕获等诸多因素,形成最佳的组合,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盆地是不可比拟的。

西加拿大沉积盆地和东委内瑞拉盆地中的非常规石油资源,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东委内瑞拉的阿萨巴斯卡-沃巴斯卡油砂/沥青矿是世界上最大的。西加拿大盆地原生石油储量不亚于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只因缺乏良好盖层而散失,形成非常规油源。据研究油沙和沥青来源于常规石油。

2. 前景估计

全球范围内的前陆盆地未来储量,大部分仍存在于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和褶皱带中,Beydoun等(1992)估计可新增石油储量超过159×108m3(100×109bbl),天然气5.66×1012m3(200×1012ft3),发现地可能在盆地东南端的伊朗法尔斯省和伊拉克东北部地区。

据Podruski等(1988)对西加拿大前陆盆地估算,J-K还拥有19%(约108×106m3)的常规石油有待开发,和许多小型油气藏有待发现(7.95×106m3或5×106bbl),但发现大型油气藏较困难。此外, 泥盆系尚有55%的储量有待发现。

据Bird和Molenear(1992)统计分析,阿拉斯加北坡前陆盆地的东部(包括北极野生动物保护区海岸平原区),尚可发现常规石油储量20×108m3(12.6×106bbl)和天然气1.53×1012m3(34.1×1012ft3)。

据Erlich和Barrett(1992)指出,东委内瑞拉前陆盆地至今已探明石油储量约31.8×108m3(20×109bbl)和天然气1.87×1012m3(66×1012ft3)。但在马图林次盆地的深层仍可发现巨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

据Gries等(1992)对落基山前陆盆地远景估计,利用新技术还可在火山岩被之下和盆地中心找到煤层甲烷。

3. 当前存在两个方面问题和挑战

第一方面问题是全球前陆盆地形成和演化的基础地质问题。

首先是板块构造部位对前陆盆地发展的影响,例如扎格罗斯前陆盆地蛇绿岩套为什么原地仰冲,板块构造对东委内瑞拉前陆盆地沉积的控制作用,太平洋板块对北美板块边缘的西加拿大盆地影响不大,而对落基山前陆盆地在拉腊米期则分割显著。

深部岩石圈运动对前陆盆地形成的影响,包括应力场、机械和化学特征、岩石圈深度与流变学特性以及热演化等因素。

前陆盆地下伏地壳序列对前陆盆地油气充注的影响。如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影响大,而对西加拿大盆地影响小。下伏前寒武纪克拉通基底的构造演化,对西加拿大前陆盆地的断层发育和海岸线分布均有影响。

前陆盆地与同期造山带沉积事件横向的联系关系,层序地层与海平面间变化关系,对碎屑沉积楔状体和烃源层分布的控制关系。

板块构造和区域构造活动如何控制前陆盆地发育、沉积中心的迁移,如表现在东委内瑞拉和西加拿大等前陆盆地。了解前陆盆地沉降、热演化史及流体运动,对成熟烃运移总体框架可深入了解。

第二方面问题是油气的生成和分布。

控制西加拿大前陆盆地中的彭比纳大油田(2.5×108m3或1.81×109bbl)和埃尔姆沃兹深盆气田成藏条件因素还有待进一步认识。

加强烃源岩相的研究,是指导勘探发现重大油气储量的新概念。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和油气充注模式系统的研究是有效的综合研究手段,包括流体运移模式研究、构造回剥模拟、热隆升和沉降演化模拟、裂变径迹研究、储层成岩作用研究、烃源岩-盖层关系研究等。

西加拿大沉积盆地和东委内瑞拉盆地奥里诺科沥青带中巨大油砂、重油和沥青资源成因问题,至今还无满意的结论。

上述两个方面问题,有许多在中国前陆盆地中存在,值得我们今后在研究中重视。

二、中国西部典型前陆盆地实例分析

(一)川西前陆盆地

1.盆地范围界定

当前国内许多文献对中国前陆盆地名词、性质及认识分歧较大,为了共识和便于讨论,笔者首次提出界定川西前陆盆地的范围和依据。

(1)在区域性断裂和基底性质上,西侧以平武-茂县-汶川-陇东断裂为界,与甘孜-阿坝褶皱带分开(图4-16中的F1

)。东侧以巴中-三台-龙泉山基底断裂为界(F5),与川中隆起分开。其间的断层和主要褶皱,均以NE向为主。

(2)在四川盆地基底构造解释中,可见F5断层东西两侧基底性质不一样。

(3)在地史演化中,川西前陆盆地形成于T31-2末。西侧的甘孜-理塘边缘海褶皱成山,作为物源供给区,而川西前陆盆地发生坳陷,T3x2开始以后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累计厚度超过10000m。

(4)F1-F5间川西前陆盆地面积约67000km2,F3-F5沉积岩面积只有45000km2。

2. 基底结构性质和特征

在川西前陆盆地西缘的龙门山区,出现有中元古代的茂汶、宝兴杂岩体和深变质的碧口群、黄水河群和白水河群,在其南缘的峨眉山出现中元古代的峨眉山花岗岩,北缘的旺苍和南江等地可见中元古代的深变质西乡群和混合岩类。在川西前陆盆地内部基底,据多年的地质地球物理解释(周熙襄,1993;罗志立,1998),除在广汉-德阳地区发现大型磁力高异常,推测为基性杂岩体外,其他多为弱磁性地层分布,推断为中元古

中国近海盆地油气资源概况

中国近海油气资源概况 海洋,这个幽深而富饶的神秘世界,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在孕育生命的同时,也形成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以及滨海的砂矿、洋底的多金属结合、海山区的富钴结壳、磷块岩和深海多金属软泥,以及洋中脊的硫化物矿藏,这些来自海洋的油气、矿产资源为人类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能量[1]。通过对海洋资源这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到海洋中蕴含着人们难以想象的丰富矿产以及绚丽的海洋生命形态,并对海洋资源中讨论最热的油气资源产生浓厚兴趣。报告结合所学内容和国内外参考文献对中国近海油气资源分布、勘探历程、技术方法及未来研究趋势做了全面的总结概括,从而对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前言 海洋资源中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对于人类工业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来源,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陆上和浅海老油田区新发现难度的增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勘察家的目光逐渐投向了海洋的深水区[2~3]。当前,以美国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德士古、英国BP、荷兰皇家壳牌、法国道达尔、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以及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等为代表的大型石油公司,在全球掀起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活动的热潮[4]。深水油气勘探已成为国际石油公司竞相投资的热门领域,全球 18个深水盆地(水深大于500m)均已进行了勘探。但大部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活动集中在大西洋两岸的美国墨西哥湾、西非沿海(主要是安哥拉和尼日利亚)以及南美的巴西沿海深水区[5]。这三个地区是当前最热门的深水勘探地区,不仅如此,这三个地区也集中了绝大部分的深水油气储量和产量,占据了全球深水区发现储量的 88%,是全球深水油气勘探效益最好的地区,成为所谓的深水油气勘探的“金三角”(图1)。

含油气盆地分析

[含油气盆地分析] 读书报告 姓名:魏美丽 学号:2014020028 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2014年6月

一、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山间盆地,面积达56×104km2。盆地四周分别为天山、喀喇昆仑山及阿尔金山山脉所环绕,盆地中央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漠覆盖面积达33×104km2。塔里木盆地也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沉积盆地,沉积岩最大残余厚度在16000m 以上,残余沉积岩体积超过400×104km3。因此,塔里木盆地历来受到中外石油地质家们的高度重视。80年代末以来,随着塔里木石油勘探会战的全面展开,塔里木盆地再度成为国内外石油界关注的焦点。同时,对该盆地的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也有了更趋深入的了解。目前,有关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的认识尚不统一,有些人认为, 塔里木盆地主要有以下10大石油地质基本特征。 1、塔里木盆地为——由古生界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型盆地 古生界克拉通盆地由震旦系至二叠系沉积组成,并以海相沉积为主。构造变形以形成大型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为特征。已在古生界构造层发现3类5个古隆起构造:(1)残余古隆起——塔北隆起和塔东隆起;(2)稳定古隆起——塔中隆起;(3)活动古隆起——巴楚隆起和塔南隆起。这5个古隆起及其斜坡是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气分布的一个主控因素。 2、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及多个演化发展阶段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具有8亿年演化发展历史的多旋回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及多个演化发展阶段。目前,已在盆地内部识别出多

个不整合面,其中分布最广的有7个:(1)Z底不整合——代表前震旦纪青白口纪末的塔里木运动;(2)S底不整合——代表奥陶纪末的晚加里东运动;(3)C底不整合——代表泥盆纪末的早海西运动;(4)T底不整合——代表二叠纪晚期的晚海西运动;(5)J底不整合——代表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6)E底不整合——代表白垩纪末的燕山晚期运动; (7)Q底不整合——代表第三纪晚期的晚喜山运动。这些构造运动一方面为油气聚集成藏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又造成一些古油气藏的大量破坏。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广泛分布的沥青砂岩便是古油藏遭到破坏的产物。 3、塔里木盆地主要发育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三叠——侏罗系3套烃源岩 勘探实践与地质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目前所发现的油气主要来源于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三叠——侏罗系3套烃源岩,并以寒武——奥陶系为主。前者是目前发现的海相油气的主要来源,后者为盆地内陆相油气的主要来源。 4、塔里木盆地发育多套深埋优质储层及5套良好储盖组合 塔里木盆地储层条件优越,储层具有类型全、物性好、层位多、埋深大、分布广等5大特点。储层类型包括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层位上包括震旦系到第三系几乎各个层系。目前,除泥盆系和二叠系未发现工业油气流外,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均已获得工业油气流,从而构成塔里木盆地10个重要产油层系。其埋深一般在3000~6000m

中国各城市的古称谓及得名由来

中国各城市的古称谓及得名由来 华北和东北: 天津——意为“天子的津渡”,明代永乐帝朱棣在这里率领大军渡过海河南下推翻建文帝 邯郸——城市名押an韵,邯郸意为“邯山至此而尽”,郸同单,“单”意思是山脉的尽头,邯郸是中国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秦皇岛——秦始皇求仙入海之岛,秦皇岛是中国唯一用古代帝王称号来命名的城市 太原——取“广大的平原”之意 大同——取自“天下大同之地”,“大同”是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长治——长治古称上党,明代在此地设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 赤峰——得名于城东北的褐色孤峰 包头——包头由蒙古语“包克图”演化而来,意思是“有鹿的地方”,包头由此别称为鹿城乌海——乌达与海勃湾的合称 大连——大连旧称青泥洼,青泥洼大部分都是山东移民,在山东有一种很流行的事物叫做褡裢,大连就是由褡裢演变而来,另一说大连来自俄语“达里尼” 阜新——取“物阜民丰,焕然一新”之意 盘锦——盘山和锦州各取一字而成,也取“盘根错节,锦上添花”之意 本溪——本溪得名于境内的本溪湖,本溪湖古称杯犀湖,杯犀湖因“湖底上阔下窄,状如犀牛之角”而得名,清代雍正年间因杯犀湖名称过雅又难写难辨,故取其谐音改称为本溪湖 长春——意为“长年春色的城市”,东北的春天是非常寒冷的,以长春命名城市说明了该城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占据主导

吉林——吉林全称吉林乌拉,满语意思是“沿江的城市”,吉林市是中国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 佳木斯——佳木斯清代又称“嘉木寺”,在满语是“驿丞”的意思,因为佳木斯在古代地处松花江通往黑龙江江口的驿道 华东: 烟台——意为“狼烟升起的炮台” 青岛——因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且与“琴岛”谐音 威海——明代在此地设威海卫,取“威震东海”之意 日照——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 淄博——淄川与博山的合称 莱芜——莱是植物名,俗称灰菜,芜指田野荒芜,古时这里是一片荒凉的地方,故名莱芜菏泽——城市名押e韵,菏山与雷泽的合称,菏泽也是中国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 蚌埠——意为“盛产蚌珠的港埠”,蚌埠由此别称为珠城 宿迁——春秋时为钟吾子国,后宿国迁都于此,宿迁由此得名 连云港——意为“在连岛与云台山之间的港湾”,云台山是江苏省的最高峰 镇江——唐代为镇海军节度使的驻地,到了宋代因地理环境的变化,此地距大海较远,故而更名为镇江,取“镇守长江”之意 无锡——先秦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 上海——得名于松江(即苏州河)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海意为“通向大海的地方” 金华——意为“金星与婺女争华之地” 宁波——宁波古称明州,宁波得名于“海定则波宁”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技术标准 目录汇编 2002年6月11 日 16:42:18 已访问次数:2次 标准名称: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文件目录: 基础研究 标准性质 标准序号 标准年代号 专业 ICS分类号 采标情况 SY/T 5978 94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1995年01月18日 1995年07月01日

关键词 负责起草单位 是否废标 未 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1995-01-18 发布 1995-07-01 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含油气盆地的一、二、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断陷式、坳陷式结构特征的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分。 2 构造单元划分 2.1 基本构造单元 2.1.1断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断陷盆地:);

2.1.2坳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坳陷盆地”)。 2.2次级构造单元 2.2.1一级构造单元 2.2.1.1断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坳陷; b.隆起; c.斜坡。 2.2.1.2坳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坳陷; b.隆起; c.斜坡。 2.2.2二级构造单元(亚二级构造单元) 2.2.2.1断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凸起 b.凹陷。 2.2.2.2断陷盆地内的亚二级构造单元 a.断阶带; b.断鼻带; c.断裂构造带; d.单斜带; e.次凹。 2.2.2.3坳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背斜带(长填); b.单斜带; c.超覆带; d.构造带(阶地); e.凹陷。 2.2.3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2.2. 3.1断陷盆地内的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a.背斜; b.半背斜; c.鼻状构造; d.断鼻构造; e.断块; f.潜山; g.构造群。

城市的古称

天津——意为“天子的津渡”,明代永乐帝朱棣在这里率领大军渡过海河南下推翻建文帝 邯郸——城市名押an韵,邯郸意为“邯山至此而尽”,郸同单,“单”意思是山脉的尽头,邯郸是中国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秦皇岛——秦始皇求仙入海之岛,秦皇岛是中国唯一用古代帝王称号来命名的城市 太原——取“广大的平原”之意 大同——取自“天下大同之地”,“大同”是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长治——长治古称上党,明代在此地设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 赤峰——得名于城东北的褐色孤峰 包头——包头由蒙古语“包克图”演化而来,意思是“有鹿的地方”,包头由此别称为鹿城 乌海——乌达与海勃湾的合称 大连——大连旧称青泥洼,青泥洼大部分都是山东移民,在山东有一种很流行的事物叫做褡裢,大连就是由褡裢演变而来,另一说大连来自俄语“达里尼” 阜新——取“物阜民丰,焕然一新”之意 盘锦——盘山和锦州各取一字而成,也取“盘根错节,锦上添花”之意 本溪——本溪得名于境内的本溪湖,本溪湖古称杯犀湖,杯犀湖因“湖底上阔下窄,状如犀牛之角”而得名,清代雍正年间因杯犀湖名称过雅又难写难辨,故取其谐音改称为本溪湖 长春——意为“长年春色的城市”,东北的春天是非常寒冷的,以长春命名城市说明了该城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占据主导 吉林——吉林全称吉林乌拉,满语意思是“沿江的城市”,吉林市是中国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 佳木斯——佳木斯清代又称“嘉木寺”,在满语是“驿丞”的意思,因为佳木斯在古代地处松花江通往黑龙江江口的驿道 华东: 烟台——意为“狼烟升起的炮台” 青岛——因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且与“琴岛”谐音 威海——明代在此地设威海卫,取“威震东海”之意 日照——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 淄博——淄川与博山的合称 莱芜——莱是植物名,俗称灰菜,芜指田野荒芜,古时这里是一片荒凉的地方,故名莱芜 菏泽——城市名押e韵,菏山与雷泽的合称,菏泽也是中国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 蚌埠——意为“盛产蚌珠的港埠”,蚌埠由此别称为珠城 宿迁——春秋时为钟吾子国,后宿国迁都于此,宿迁由此得名 连云港——意为“在连岛与云台山之间的港湾”,云台山是江苏省的最高峰 镇江——唐代为镇海军节度使的驻地,到了宋代因地理环境的变化,此地距大海较远,故而更名为镇江,取“镇守长江”之意 无锡——先秦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 上海——得名于松江(即苏州河)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海意为“通向大海的地方” 金华——意为“金星与婺女争华之地”

中国军舰编号大全

中国军舰编号大全 舷号名称级别所属舰队类别81郑和679型大连舰艇学院训练舰82世昌0891A型大连舰艇学院训练舰101鞍山自豪级6607型退役驱逐舰102抚顺自豪级6607型退役驱逐舰103长春自豪级6607型退役驱逐舰104太原自豪级6607型退役驱逐舰105济南旅大级051Z型北海舰队驱逐舰106西安旅大级051型北海舰队驱逐舰107银川旅大级051型北海舰队驱逐舰108西宁旅大级051型北海舰队驱逐舰109开封旅大Ⅱ级051DT型北海舰队驱逐舰110大连旅大Ⅱ级051DT型北海舰队驱逐舰111 哈尔滨旅沪级052型北海舰队驱逐舰113青岛旅沪级052型北海舰队驱逐舰114 沈阳旅大级051C型北海舰队驱逐舰116石家庄旅大级051C型北海舰队驱逐舰131南京旅大级051Z型东海舰队驱逐舰

132合肥旅大级051Z型东海舰队驱逐舰133重庆旅大级051Z型东海舰队驱逐舰134遵义旅大级051Z型东海舰队驱逐舰135 杭州现代级956E型东海舰队驱逐舰137福州现代级956E型东海舰队驱逐舰138泰州现代级956E型东海舰队驱逐舰139宁波现代级956E型东海舰队驱逐舰160广州旅大级沉没驱逐舰161长沙旅大级退役驱逐舰162南宁旅大级南海舰队驱逐舰163南昌旅大级南海舰队驱逐舰164桂林旅大级南海舰队驱逐舰165湛江旅大Ⅲ级051G型南海舰队驱逐舰166珠海旅大Ⅲ级051G型南海舰队驱逐舰167深圳旅海级南海舰队驱逐舰168广州旅大级052B型南海舰队驱逐舰169武汉旅大级052B型南海舰队驱逐舰170兰州旅大级052C型南海舰队驱逐舰171海口旅大级052C型南海舰队驱逐舰200W级北海舰队常规潜艇

含油气盆地分类

第二节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特征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大地构造条件所控制的。有很多沉积盆地的分类方案,这主要是由于各个学者所持 的大地构造观点不同。 固定论:是根据软流圈的热流动所引起的垂直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大洋的形成就是海洋化的结果。即槽台学说。 膨胀论:认为地球一直处于膨胀之中,大洋的形成不是海洋化的结果,而是由于沿着洋中脊的增生作用和扩展作用。 即海底扩张原理:中央海岭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软流层的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分异、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 壳,以后涌出的一股岩浆“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地壳向外推移,后浪推前浪式地每年由海岭向两旁扩张,不断为 海洋地壳增添新的条带。 活动论:是以岩石圈在软流圈上的水平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即板块构造学说(拉张、俯冲、碰撞、转换断层)。 固定论的盆地分类以苏联的布罗德(1965)和张厚福为代表。分为 1.地台平原型盆地,包括地台内部坳陷盆地和 地台内部断陷盆地—单断、双断;2. 山前坳陷盆地;3. 山间坳陷盆地;4. 复合盆地。 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美国Dickinson W. R.(1976) 为代表,分为裂谷型和聚敛型(共分16种)。 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刘和甫(1983)为代表,分为张裂环境、压缩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 综合地球动力学背景,再考虑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的盆地分类为现在采用的分类。 板块边界的类型 1. 背离型板块边界(拉张力) 称被动大陆边缘,地震活动不显著,构造作用不明显。 2. 聚合型板块边界(挤压力)

称主动大陆边缘,地震活动强烈,构造变动强烈。 (1) 洋壳俯冲到陆壳下面,并被吸收进地幔(B型俯冲) (2) 陆壳与陆壳碰撞(A型俯冲) 3. 平行的板块边界(剪切力) 一、张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张性盆地 以背离板块活动和拉张构造为主,由于地幔上隆,地壳变薄而沉降,也可以是由于盆地形成以前,高温热流使地 壳隆起,后来随着高温岩石圈热力衰减而发生沉降。 主动裂谷:地幔上隆,地表处于张性应力状态,加之重 力侧向扩张作用,使地壳破裂,形成裂陷盆地和伸展构造, 称为主动裂谷(如东非)。 被动裂陷:由于板块俯冲作用,造成大陆边缘的张性变 形或碰撞时大陆内部发生张性变形产生的裂谷,称为陆内 碰撞裂谷或大陆边缘裂谷盆地。 根据裂陷阶段可分: 大陆内裂谷盆地 陆间海盆地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根据所处的位置有: 孤后(间)裂谷盆地 夭折谷或坳拉槽

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张先平 地大武汉解读

题型: 一. 选择题(10x2=20) 三.简答题(四选三,20) 四.论述题(40) 选择题 1.含油气盆地:是指具备成烃要素、有过成烃过程并已发现有工业油气流或者有油气形成过 程的盆地。 一个含油气盆地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1)必须具有巨厚的沉积物和丰富的有机物质,这样才能保证含油气盆地有足够的生油母 质。 (2)要有一个有机质耐以繁殖、聚集和沉积下来使其避免氧化而向油气转化的古地理环境。 实践证明这就是具有一定水体深度的陆内湖泊和陆棚浅海地带。 (3)要有一个稳定持续下降的大地构造条件。这样才能使堆积下来的有机质迅速埋藏,并 逐渐向利于转化为油气的物理化学条件(如:压力、温度等)方面发展。 (4)含油气盆地必须经历一定程度的构造运动,这样不仅可以推动油气运移和为油气运移 创造必要的构造条件,而且为油气聚集提供圈闭场所。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类型 (1)地球内部的成分分层 根据两个一级成分不连续面,将地球分为三大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指地球最外的一圈,即在地面以下至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陆壳30-50km 洋壳5-12km 地幔: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可分为三层:上地幔、过渡带、下地幔。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包括外核、过渡层、内核三部分。 (2)地球内部的力学分层 岩石圈:地球的刚性外壳,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厚度20-150Km,大陆地区 110-150Km,大洋盆地70—80Km,洋脊裂谷20—50Km。 软流圈(50-250km范围内):岩石圈以下的弱流变区,下界一般认为不超过400Km,顶部约有 100Km的地震低速带。具强度小,粘度低,塑性较高的特点,有局部熔融,易于蠕动变形。 岩石圈板块因软流圈的存在才能运动。 中间层:地幔的其余部分,厚度大于2000Km,强度大不、易变形。 地核:与成分分界相当,对其力学性质知之甚少。 3.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及其特点 (1)大陆地壳 1、分布在大陆、大陆架和某些岛屿上 2、具有双层结构 3、厚度大(30-50km) 4、时代老、分布时代长 5、地壳成分相当于安山岩类 6、地质构造复杂 (2)大洋地壳 1、分布在大洋盆地、洋中脊和边缘海地区 2、具有单层结构

中国含油气盆地溶蚀作用综述

科技论文与学位论文写作题目:中国含油气盆地溶蚀作用综述 指导老师:杨申谷 学生姓名:张鹏 所属院系:地球科学学院 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学号:201371037 完成日期:2014年5月20日

摘要 溶蚀作用是沉积岩的一种成岩作用,按照发生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表生岩溶与埋藏溶蚀作用。由于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是沉积岩比较重要的一种成岩作用类型。虽然两者受岩石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基本相同,但所受的外部主控因素差异显著。表生岩溶受构造不整合面、古构造等影响较大;埋藏溶蚀主要受断裂与深部流体控制。由于沉积岩储层的形成往往是多种成岩作用过程的叠加和改造,因此,根据沉积岩成岩作用的特征有时难以区分究竟哪一种作用为主,然而这种区分对岩溶储层发育及分布特征的研究可以将有助于对沉积岩储层发育地质模型的识别与建立,从而指导储层预测。 关键词表生溶蚀作用;埋藏溶蚀作用;影响溶蚀作用的因素;溶蚀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Abstract Dissolution is a kind of diagenesis of sedimentary rocks,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osi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supergene karst and burial dissolution.Because of its big influence on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therefore it’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diagenesis types.Although both influenced by same internal factors,the external main control factors of significant is different.Supergene karst affected by tectonic unconformity surface,palaeostructures,etc;Burial dissolution mainly controlled by fracture and deep fluid.Due to the formation of sedimentary rock reservoirs is often a variety of superpo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diagenesis process, therefore,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sedimentary rock diagenesis are sometime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which a diagenesis is given priority to,but this distinction of karst reservoir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arch can help the recognition of sedimentary rock geological model of reservoir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so as to guide the reservoir prediction. Key words:Epigenic karstification;Buried dissolution;The factors affecting Dissolution;The influence of dissolution on reservoir

IJN旧日本帝国海军舰艇命名规则

I J N旧日本帝国海军舰 艇命名规则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I J N(旧日本帝国海军)舰艇命名规则 因IJN舰艇众多举例只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主力着名军舰 战列舰命名规则 战舰的命名规则是用旧国名而定的,金刚级在计划阶段是作为装甲巡洋舰,所以按照巡洋舰的基准命名。 战列舰:旧国名 金刚级:金刚、比睿、榛名、雾岛(均为山名) 扶桑级:扶桑、山城 伊势级:伊势、日向 长门级:长门、陆奥 大和级:大和、武藏 巡洋舰命名规则 华盛顿条约后战舰与战巡等主力舰的排水量与数量都被限制,作为辅助舰无视规定以排水量1万吨,主炮口径203mm以下作为标准的舰艇在地下偷偷地开始了建造。这就是日后重巡的前身。为了制止加速得巡洋舰建造的竞争,伦敦条约也对辅助舰进行了限制,此时就诞生了更加细化的舰艇划分。主炮口径 155mm以上203mm以下称为重巡,155mm以下的就称为轻。其中利根型,最上型,虽然作为重巡但依旧以河川命名,那是因为在建造计划时是作为搭载 155mm的轻巡通过预案公布,在条约失效后搭载203mm建造完成的。古鹰级的加古也是同样的原因以河川命名。 重巡洋舰:山名 古鹰级:古鹰、加古(河川名) 青叶级:青叶、衣笠 妙高级:妙高、那智、足柄、羽黑 高雄级:高雄、爱宕、莫耶、鸟海 最上级:最上、三隈、铃谷、熊野(河川名) 利根级:利根、筑摩(河川名) 轻巡洋舰:河川名 天龙级:天龙、龙田 球磨级:球磨、多摩、大井、北上、木曾 长良级:长良、五十铃、名取、由良、鬼怒、阿武隈 川内级:川内、神通、那珂 夕张级:夕张 阿贺野级:阿贺野、能代、矢矧、酒匈 大淀级:大淀 航空母舰命名规则 赤城本来作为天城级战列巡洋舰二号舰开工建造,所以以旧国名命名,后在建造途中因为华盛顿条约的约束,为了避免废弃处分以辅助舰的身份作为航空母舰进行改造。因此保留了赤城这一名字作为航母竣工了。另一方面,加贺计划作为长门级的后续型加贺级战舰一号舰建造,同样因为华盛顿条约而终止,本来准备解体作为天城级航母改装的材料使用,但是因为关东大地震导致天城龙

_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_首发式与学术报告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首发式与学术报告会在北京举行 秋末冬初的北京,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生等著的 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首发式与学术报告会于2002年11月2日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隆重召开。会议由以李先生在京学生、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文智教授为主任,陈蟒蛟、刘友元、张兴、何登发等其余在京学生为委员的组委会发起组织。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总地质师贾承造教授、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勘探部总经理朱伟林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任纪舜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文智教授等领导、李先生的京内外同事好友代表、李先生亲自培养的学生弟子代表及部分石勘院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近100人参加了会议。 时值李德生院士及夫人朱琪昌教授伉俪80华诞之际,更使会议增添了浓重的喜庆色彩。李德生(LI De-sheng)先生是我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江苏苏州人,1922年10月17日生,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及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李德生先生长期致力于石油勘探开发和地质研究工作。作为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者之一,他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作为主要完成者,他参加研究的 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 和 渤海湾油区复杂油气聚集(区)带的理论与实践 以济阳等坳陷复杂断块油田的勘探开发为例 两项成果双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在国内外地球科学刊物上发表100余篇论文,出版专著 石油勘探地下地质学 (1989年,中文)、 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 (1991年,英文)、 李德生石油地质论文集 (1992年,中文)、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院士文集 李德生集 (1997年,中文)和 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2002年,中文,李德生等著)等。同时,他为国家培养了二十余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生。他于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授予他 石油地质杰出成就奖章 ,199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1997年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1年又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会议在庆贺李德生院士及夫人朱琪昌教授伉俪80华诞的热烈气氛中举行了 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一书的首发式。该书收集了李德生院士的20篇代表性著作及附录2篇,又含有他的同事、朋友撰写的18篇论文和学生撰写的15篇论文;既有中国重要含油气盆地的专题论文,又有全国性综述和理论探讨。这些论文在板块构造和盆地类型、地幔隆升和裂谷成因、逆掩冲断带和前陆盆地、克拉通和海相叠合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成矿规律、构造力学机制和地应力类型及裂缝性储层的缝洞分布规律和断裂控烃理论等方面均有所探索和创新。书中附有大量珍贵的实际资料和图件,如基底构造、沉积序列、构造单元、圈闭样式及构造演化图等。由于文章作者多是中国相关盆地长期从事油气地质勘探的专家、学者,因此该文集也可以说是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的系统总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全书共675页、110万字,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首发式之后,任纪舜院士作了题为 中国含油气盆地大地构造背景 、赵文智教授作了题为 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与研究方法 、李德生院士作了题为 我的科技生涯 的精彩学术报告。 会后举行了李德生院士及夫人朱琪昌教授伉俪80华诞庆典宴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和国家科学技术部联合赠送了贺寿花篮,李先生的部分同事友好及学生分别发来了贺卡、贺电或礼仪鲜花。 (蔚远江 供稿)

含油气盆地分析汇总

中国前陆盆地特征及其油气藏控制因素 分析 一、前陆盆地概述 前陆盆地即前陆构造背景中发育的盆地,为沿造山带大陆外侧分布的沉积盆地。前陆盆地最早是由Dickinson(1974)[1]提出的。Dickinson将盆地分为裂谷盆地和造山型盆地、陆块未完全裂开情况下形成的盆地等5小类。其中前陆盆地属于造山型盆地,并将前陆盆地定义为与造山带变形翼部毗连的克拉通边缘前陆环境中形成的盆地。Jordan [2]( 1981 )将前陆盆地定义为前陆逆冲带周缘的狭长沉降槽地。是世界范围内造山带的伴生体;Allen等[3](1986)将前陆盆地定义为处在造山链和克拉通之间的并与大陆碰撞带密切相关的高度不对称盆地;何登发等[4](1996)对前陆盆地的定义是沿造山带大陆外测分布的沉积盆地;田作基等[5](1996)的定义是前陆盆地与造山带(冲断带)毗邻,在其运动前方的挤压下不对称挠曲所形成的沉积盆地。 前陆盆地是挤压造山带和稳定克拉通之间的长条形沉积盆地,一般有如下特点:①位于盆地毗邻的褶皱-冲断层带的构造负载促使盆地弯曲下沉;②盆地的横剖面具有明显不对称性;③在盆地演化期间盆地的靠造山带一冀遭受变形作用;④盆地靠克拉通一翼逐渐与地台层序相合并[6](图1)。 图1 前陆盆地剖面示意图 图1示前陆盆地发生奠基在某一时期的克拉通或陆壳向活动带或洋壳的过渡带上,

即被动大陆边缘之上,被动大陆边缘层序构成前陆盆地的基底。前随盆地的演化记载着由伸展边缘到聚敛、碰撞(陆-陆、弧-陆碰撞)的过程。 盆地结构的不对称性表现在靠近造山带一侧较陡、靠近克拉通一侧宽缓。由造山带向克拉通方向,前陆盆地可划分为三部分:①褶皱-冲断带(常为薄皮构造)构成的活动翼或造山楔形体;②紧邻活动翼活伏在冲断带下盘的深凹陷;③连接深凹陷进一步向克拉通方向延伸的稳定前陆斜坡及前缘隆起。 前陆盆地基本类型 Dickinson, W.R.(1974)在沉积盆地分类中正式引入了前陆盆地这一术语[1],并见将其划分为周缘前陆盆地(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和弧后前陆盆地(backarc foreland basin)两种成因类型[1](图2)。 图2 前陆盆地的两种成因类型(据Dickinson,W.R.1974) (a)周缘前陆盆地;(b)弧后前陆盆地

中国部分城市名称的由来

中国部分城市名称的由来 北京的由来北京古代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国都,辽代称燕京,金代称中京,元代为大都,明代始改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北京的名称。古时,帝都称京师。北京的“北”字,是根据其地理位置而取的,故金陵为南京,长安(西安)为西京,汴梁(今开封)为东京;洛阳、辽阳也称过东京。天津的由来清代乾隆初年,从浙江来天津的诗人汪沆,写出描写天津民俗的第一本《竹枝词》(通俗诗),诗中说:“天津名自长陵赐”。长陵是指十三陵中理葬的明代皇帝成祖朱棣。天津就是在他登基作皇帝的第二年(永乐二年,公元1404)给起的名字。当时不是作为地名,而是作为军事建置而命名的,它就是天津卫。燕王朱棣当了皇帝后,把首都定在现在的北京,北京的故宫就是他逐步建成的。燕王朱棣当了永乐皇帝,想到天津(当时还叫直沽)是一个既通海又通内河的军事要地,就想派他的军队到直沽一边种地一边防守。回忆到自己在直沽顺利渡河,就建立起天津卫。卫是一处警备小区的意思,每卫5600人。“津”是渡口的意思,永乐皇帝认为这里是“天子的津梁”,即皇帝的渡口,通过这个渡口,眼前就是康庄大道。上海的由来上海简称沪,名称最早见于北宋郊旦之《水利书》。上海因何得名?一说“其地居海上之洋”(《弘治上海志》),即当时渔民商船出海的地方;一说是由于当时的渔民用“沪”这种捕鱼的工具劳作,干活就是上“沪”,因而得名。宋代开始设上海镇,元代称上海县。宋代之后贸易日盛,一跃而为“东南名城”,至清道光年间,“商贾云集,海艇大小以万计,城内外无隙地”。1928年设上海特别市,1930年改称上海市,沿用至今。广州的由来广州是一座具有221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国务院颁布的62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9世纪的周朝,这里的“百越”人民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民已有来往,特建“楚庭”来纪念这种友谊,这是广州最早的名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在岭南地区设立了南海、桂林、象三个郡,郡下面设县。其中南海郡管辖番禺、龙川等四个县。南海郡治,即政治、军事机构所在地,设在这里,当时称蕃禺,并在此建城,此为广州建城之年。公元226年(吴黄武五年),东吴孙权由原交州分出南海、苍梧等4郡,新设置广州,因州治原在广信(今梧州、封开一带),广州之名取自广信的“广”字。交广分治后,广州州治迁到番禺,广州之名由此而来。

含油气盆地分析

含油气盆地 发生过油气生成作用,并富集为工业油气藏的沉积盆地。沉积盆地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表面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的洼陷区域。 含油气盆地必须具备的条件:①是一个沉积盆地;②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具备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条件;③有工业性油气田。凡是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统称为含油气盆地,因此可将含油气盆地看作是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基本地质单位。在油气勘探中,常常把油气盆地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看待,从整个含油气盆地的沉积发育史、构造发育史和水文地质条件出发,研究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条件,划分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分类在油气勘探中,为了将未知含油气盆地与已知含油气盆地进行对比,常常将沉积盆地或含油气盆地进行分类。 含油气盆地分类方案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3大类:①按槽台学说划分盆地类型,这种分类从20世纪50年代起沿用至今。主张这种分类的代表为И.О.布罗德;②主要是根据板块活动的性质进行盆地分类,以W.R.迪金森(1974,1977)和A.W.巴利(1980)为代表;③以古生代槽台体制和中、新生代板块构造体制为基础进行盆地分类,主张此方案的为中国朱夏(1981)。此外,有些石油地质学家,主张采用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成因分类。例如,中国陈发景等(1981)和M.P.沃森(1986)主张,将中国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裂谷型盆地和前陆(或挠曲)型盆地两大类。中国刘和甫(1986)划分为张裂环境、挤压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4类。在上述的盆地分类方案中,盆地类型都是指某一时期的原型,实际上很多盆地都是由几种盆地原型有规律组合而成,D.R.金斯顿(1983)称之为多旋回盆地。除少数较年轻的中、新生代盆地外,普遍为多种类型叠加的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盆地。 因此,盆地的形成、构造演化是当前盆地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区分不同旋回时期不同性质的盆地,可以对含油气远景作出正确的评价。盆地中油气聚集特点不同类型的盆地及其后期的改造,影响着控制油气聚集的构造样式。大陆内裂谷型盆地,以北海中生代维京地堑和渤海湾早第三纪断陷盆地为代表。在拉张裂谷环境中,油气聚集与掀斜(或翘倾)断块有关。掀斜断块的构造特征是生长正断层发育,形成一系列半地堑(或地堑)和半地垒(或地垒)。断凹为生油中心,油气聚集主要分布在断凹和斜坡处。油气聚集模式多呈3层结构。断陷期前主要为基岩油藏、潜山油藏和构造裂缝油藏。断陷期主要为滚动背斜、披覆背斜、盐(泥)底辟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以及地层油气藏。断陷期后主要为披覆背斜、滚动背斜以及地层油气藏。大陆内拗陷型盆地以中国松辽和俄罗斯西西伯利亚中生代盆地为代表,下伏有裂谷型盆地。

美国航母命名的规则和潜规则

美国航母命名的规则和潜规则 航母是大国海军的象征,因此如何为航母命名,都是有相当影响的大事。我们国家早就规定航母用省级单位的名称来命名,首艘航母被命名为辽宁舰,舷号16。而欧美更喜欢用人名来命名本国的航母,比如英国的女王号和亲王号,法国的戴高乐号。同样,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航母舰队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海军,也习惯用人名来命名现役航母,不过因为美国航母很多,实际上不单纯是用人名来命名。 美国海军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航母,命名规则基本在6种范围之内,即:美国总统、优秀海军将领、著名政治家、美国海军历史上著名舰艇名称、美国历史大事件发生地以及美国航空史著名地名或人名。 从美国海军1917年开始有第一艘航母以来,历史上装备过的能够被称为航母的舰船,大约在150艘以上,但这其中包括很多二战期间,紧急用货轮改装的护航航母,美国海军的“户口簿”是不承认这些杂牌航母的。 因此到今天,美国海军实际登记的航母,恰好是80艘整。其中第78艘,就是福特号航母,舷号就是“78”;第79艘是福特级新肯尼迪号,舷号“79”,第80艘是新企业号,舷号“80”。

美国海军第一艘航母“兰利”号,是为了纪念美国航空先驱、物理学家兰利;早期的“列克星敦”号、“约克城”号、“中途岛”号、“邦克山”号、“提康德罗加”号,都是为纪念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知名的“小鹰”号,是为了纪念莱特兄弟首次飞行成功的北卡罗来纳州小鹰镇;“华盛顿”号、“杜鲁门”号、“肯尼迪”号、“艾森豪威尔”号、“林肯”号、“里根”号、“布什”号、“福特”号,等航母都是以美国总统的名字命名。尼米兹大家都知道,曾经是二战著名的海军司令。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有规则就有潜规则!既然美国航母的命名规则已经约定俗成。那么有没有潜规则呢?狼山仔细分析了一下,还真有。其实看看10艘尼米兹级航母的命名就知道了。 尼米兹级的首舰是尼米兹号。剩下的9艘,其中7艘都是美国总统,这7个人大家基本都听说过。那么剩下的2位是谁呢?一个是卡尔文森,一个是斯坦尼斯。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两位是干啥的,还能获得被命名航母的荣誉。其实,卡尔文森是美国资深众议员,曾经是众议院海军委员会的主席。而斯坦尼斯是资深参议员,也是参议院军事委员会成员。这两位,一参一众,都为美国海军造航母拨款说过好话或者直接把过关。而且美国讲究三权分立。历史上的总统再伟大,也只算是白宫一家的,不能让代表美国全球实力的航母被白宫出的人物独占!因此美国海军为了拍参众两院的马屁,平衡白宫和国会的关系,就在航母里搞出了2名外国人基本没听说过的议员的名字。

中国含油气盆地概要

xx 概况 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油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界天山,南为昆仑山、阿尔金山,面积约56×104km2。平均海拔1000m左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中部有面积达33.7×104km2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沙丘高差最大、气候最干燥的沙漠。盆地边缘有以高山冰川雪水为源的内流河,塔里木河位于盆地北半部,全长2137km。 塔里木盆地基底为元古界变质岩系,其上发育有震旦系和古生界海相沉积,中、新生界为陆相沉积,是一个在元古界基底上叠置的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的复合型盆地。 从盆地沉积发育的情况和周围褶皱带的特点来看,古生代明显地表现出近东西向的构造带,及其相伴随的主要断裂的构造格架,如塔北隆起带、中央隆起带和塔南隆起带,后者因受阿尔金山影响,呈北东走向。 中新生代的构造特点是在古生代构造基础上继承和改造的。由于边缘褶皱山系的隆起,首先在盆地的边缘山前地带形成前陆盆地,而后发展成为统一的坳陷盆地,接受了厚度巨大的中新生代沉积,这一特点掩盖了古生代形成的东西向和北西向构造面貌,成为现今的构造格局。 塔里木盆地沉积岩厚7000~100m,主要含油层有5套: 震旦系—下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中上三叠—中下侏罗系、上白垩—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中新统。到目前为止,已在塔北、塔中、塔西南发现了油气田。 油气资源估算有120×108t左右,若经过进一步勘探,有条件成为中国石油战略接替地区之一。 xx构造单元划分表 构造单元面积(km2)沉积岩厚度(m) 库车坳陷30600

北部单斜带3380 - xx凹陷9700 - xx凹陷3700 - xx凹陷3080 - 南部平缓背斜带1540 - xx塔克背斜带4440 - xx背斜带4760 11000 xx隆起36700 南喀—英买力低凸起6640 11000 轮台凸起9300 8000 哈拉xx凹陷5000 100 xx低凸起4730 9000 草湖凹陷5020 11000 库尔勒鼻状凸起6010 8000 北部坳陷127700 xx凹陷300 14000 xx凹陷60700 15500 xx斜坡22000 12000 xx凹陷15000 12000 中央隆起114000 xx凸起43700 8000

古代城市选址

浅谈中国古代城市选址 浅谈中国古代城市选址 【摘要】中国古代城市一般都重视城市的选址。《管子》一书中就反对商周以来用占卜确定营邑的方法,提出“凡立国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原则,主张建设城市要选择依山傍水的地形,以免受旱涝之害,节省开渠引水和筑堤防涝的费用。中国一些著名的城市如西安、洛阳、开封、苏州、杭州、北京、南京等的选址,都经过周密的考虑。千百年来它们虽遭受不少天灾战祸,但经过重建、改建或扩建,仍保存至今。 【关键词】城市选址山水城市水系规划 1.序言 《管子.乘马》中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曰:“凡立国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为:凡是建立国度,不是在高山脚下,就是在广阔的平原之上。在高山建立都城不能在干旱的地区,要保证用水充足;在平原建立都城不能太靠近水,但要用水沟保卫都城。建造都城就地取材,根据都城所在的具体地势建造,所以外城内城形制建设不必循规蹈矩,道路也不一定严格规则。一下根据此句话提出的因地制宜的思想来谈谈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问题。 2.六朝古都——南京 历代中国都城皆方,宫城位于都城中轴线上偏北。而南京城却随地形而建,全城南北狭长, 不规则,属于因地制宜的城 市规划。三国时,孙权于公 元211年迁都于此,在金陵 邑的原址上建石头城,完全 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形筑城, 周长7里100步,南面开一

门,北面开两门,东面开一门,西北因紧靠长江,未开门。以后各个朝代扩建,成了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朝的建康城(今南京 市)因位于长江岸边的丘陵起 伏地区,山、湖、河等地形较 复杂,而且是各朝逐步扩建, 因而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 形,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 则形平面的典型。 建康城(南京城)位于淮 水北五里,北依鸡笼山(北极 阁)和覆舟山(九华山),城 周二十里十九步。中心为宫 城,外为内城。城市格局为市南宫北,北面内城聚集了宫、仓城以及主要官署等,南面则分布市、手工作坊、居民闾里,为城市经济活动区。南朝的南京城除了在城内有宫城、东府城、西州城外,原来的石头城及越城认为重要的军事堡垒。南唐都城摆脱了六朝南京城的框架,向南作了迁移,把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区包入城内。该城前依聚宝山(雨花台),后枕鸡笼山,东望钟山,西凭清凉山,规模宏大,周长达二十五里四十四步。城辟东门(大中桥)、南门(中华门)等。宫城位于今洪武路一带,为都城中心。 3.南宋——临安(杭州) 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 市),城市形状建成南北长、 东西窄的不规则的宽带形, 状若腰鼓,俗称“腰鼓城”。 城垣在吴越城的基础上增 修,有13个城门。宫城在城 南凤凰山东,原是吴越时府 州所在的子城,周围9 里。 皇城内众多的宫殿、亭阁, 都是利用自然山水地形布 置,主要宫殿位于南部。全 城分为8个厢,城外还有两 厢,共有68个坊。由于地形 复杂,所以城市规划完全配 合地形,城垣形状很不规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