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二下学期古代文学复习(宋金元)篇

大二下学期古代文学复习(宋金元)篇

大二下学期古代文学复习(宋金元)篇
大二下学期古代文学复习(宋金元)篇

大二下古代文学复习(宋金元卷)

名词解释

1.田园诗派:田园诗派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流派,最重要代表人物为东晋

诗人陶渊明。古往今来,陶渊明的诗作及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田园诗,它自成流派、一直影响后世诗人创作的发展,陶渊明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来源于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深切感受,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直接表明了作者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管色彩,给人一种清新、淳美的感觉、诗情画意的感受。

2.山水诗派: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

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由谢灵运开创,脱胎于玄言诗。

3.边塞诗: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边塞诗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

4.韩(愈)孟(郊)诗派:中唐诗派之一,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还包括贾岛、卢全、刘叉等人。韩愈“以文为诗,横放奇崛,复近险怪。”孟郊所作多为乐府古体,以古吟著称。贾岛亦为苦吟诗人,作诗清奇僻苦。

5.花间词派:花间词派是中国古代汉族诗词学流派之一。这一词派题材狭窄、

情致单调。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在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对后世的文人词产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6.杨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最初也受江西诗派的影响,以后学陈师道的五律、

王安石和唐人的绝句,后来放弃对他人的摹仿,自创一体。他所创诗体的特色是用浅近的口语入诗,语言幽默风趣,活泼生动。读他的诗有清闲明快之感。过去有人说他的诗粗俚、轻佻,都是封建文人的偏见。

7.江西诗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他们后来又被称为这个诗派的“三宗”。这个诗派最主要的特征是在语言技巧方面“以故为新”,讲求“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去摹古、变古,追求奇险硬涩的风格。

8.婉约词派: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修辞委婉、表情柔腻的词作。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其风格是绮丽的。

9.辛派词人:辛派词人,是指南宋时期,受辛弃疾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诗词流派,其成员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意象宏大肆意、风格雄豪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以抗敌爱国、感抚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词更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但不如辛词蕴藉。

问答题

1.比较辛词与苏词的豪放:

一、题材内容:苏轼更多的是反映个人身世际、谴兴赏玩、生命体验、生活感悟的题材,从最能代表苏词不同风格代表作的题材来看,苏词仍不过是文人之词、士大夫之词,它反映的多只是作者个人的体验和感悟,他并没有把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社会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他的词感发的力量与豪放派的风格自有别于后继稼轩之词。

稼轩之词全然称得上英雄之词。稼轩词常使人义愤填膺,有泪如倾,其壮怀激烈,激昂排拓,不可一世。可见,单就题材内容而言,东坡为文人之词,稼轩乃英雄之篇,东坡多发妙理于寻常物事,稼轩常寄身世之慨于家国兴亡,其沉郁顿挫之气于东坡放旷自适之态自不可同日而语。

二、风格特色

苏轼的词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永清逸,真可谓:“寄慨无端,别有天地”。

辛词词风更如“春云浮动,卷舒起灭,随所变态”,以英雄豪杰之气写词而能保持词体曲折含蕴之美,在发展苏轼词风的基础上,形成豪放派大宗的同时,还能在闲淡、细腻、婉约等格调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三、表现手法

苏东坡多以诗为词,这种以诗入词的创作手法,使苏轼能从传统相思怀念,伤春怨别的花间词中解脱出来,并把诗歌蕴籍含蓄,意境深远的特点带入长短句中,无形中弥补了豪放词易流于粗豪的弊病,自有韶秀之美。

辛词好以议论为词,并且多用散文句式入词,长于用典,形成了以文人为词的特点,又牵俗引俚,常以戏谑之语泻抑郁之气。

苏子作词如诗,得其隽美,稼轩作词如作文,得其脱略。

四、艺术成就

苏词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了词的领域,并取得了积极成果,无论题材内容、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他都有很大的开拓和提高,提高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力,使词从音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便于抒情写志的独立的新诗体。辛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其中以抒写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为主调,调子激越高昂,他不仅继承了苏词在开拓中所完成的各种意境与风格,还曾以纵横不世之才,突破了苏词的范畴,完成了他自己的更为杰出也更为博大的成就。

2.以唐宋文学为例,论述经济、政治与文学繁荣的关系:

政治上:国力强盛,国家稳定,影响诗人的创作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经济上:经济的发达为诗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创作条件,使诗人们得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济发达还带来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促进了与诗歌密切相关的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艺术类的发展。

3.简述宋诗与唐诗有什么不同:

一.思想内容不同:唐诗歌创作主要有两个倾向,一个是描写边塞风光,战争生活的岑高诗派;一个是描写退隐生活,田园山水的王孟诗派。宋诗内容方面主要描写社会现实,民生疾苦,泛透着爱国的情绪。

二.创作风格不同:a.唐诗善于言情,说理也多以抒情的方式出之,以情韵取胜。宋诗则多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见长。

b.唐诗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现实生活,重视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和描写,显得浑厚博大。

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以方学为诗”比较喜欢用典,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

c.唐诗语言华丽,流畅,不太讲究章法,句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唐诗以诗为诗,宋诗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三.唐诗讲究韵味,宋诗以禅为诗。

4.简述李清照前后诗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的不同:文学史P104.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提出了

词“别是一家”之说,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词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词作自成一体,表明以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其特点有:a.倾掳真挚情;b.熔炼家常语;c.善用白描法;d.讲求韵律美。

前期多写自然风光和离恨别愁,真实地反映了她安逸的生活状况及自得其乐的精神面貌,风格疏朗明快;后期多写国破家亡之痛,抒发伤时怀旧的悼亡之情,风格灰冷凝重。

艺术特色:a.艺术表现方式赋予女性特点;b.语言独具特色,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能“化俗为雅”,发扬了柳词用语浅近的风格为婉约词生辉添彩;

c.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

d.既融入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

e.倜傥有丈夫气,善于融合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柔中有刚,婉约而不绮靡,蕴含着激昂豪迈之气。

5.王维:文学史P2,作品选P196

王维,字摩诘,外号“诗佛”,世称“王右丞”。王维诗是盛唐诗歌的另一大宗。王维的大多数是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a.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他以画家的眼睛和诗人的情思,写物态天趣,宁静优美而神韵缥缈;b.有些诗以禅趣、禅意入诗静;c.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练。

创作特色:a.形象鲜明,善于在纷繁的自然界中,选择最具有特征和最富有表现力的事物。b.绘声绘色,动静相生,善于捕捉大自然中的异常色彩与音响,组成优美的意境;c.情景交融,诗画相通;d.语言凝炼明快,音韵和谐。

名篇名句分析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文学史P193,作品选P179:《春江花月夜》

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艺术特点:a.情、景、理融为一体。全篇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全诗描写了浩瀚幽远、静谧瑰丽绮丽朦胧的春江月夜之景,抒发了深沉的宇宙人生之思和游子思妇的凄婉相思之情,表现出诗人的热切追求,表现了对年华、青春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对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哲理性思考以及对现实的感伤;b.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又以月为主;c.语言优美自然,音韵和谐流畅,增强了作品的抒情色彩;d.韵律和谐婉转,富有音乐美。

2.杜甫《望岳》:尾联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由仰望泰山而产生的登临“绝顶”的愿望。诗人通过想象的情景来衬托渲染眼前的情景。“凌”字表现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豪迈气概。“一览众山小”则写出了他想象中登上绝顶俯瞰群山的感受,极富诗意,劲拔有力。从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白居易《长恨歌》: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4.晏殊《浣溪沙》: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用虚字构成,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

5.王安石《明妃曲》:描绘王昭君的美貌,着重写昭君的风度、情态之美,以及这种美的感染力,并从中宣泄她内心悲苦之情,同时还揭示出她对故国、亲人的挚爱之情。“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这是作者的议论,他强调人物的风采是难于通过绘画表现出来的,既讽刺了汉元帝的的按图召幸的好色与愚笨,也强调了王昭君的精神风采之美,表现了作者对明妃失意的同情和对元帝昏庸的讽刺。

6.贺铸《青玉案》: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结尾处“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以江南景色比喻忧愁的深广,以面积广大喻愁之多,“满城风絮”以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广,“梅子黄时雨”以连绵不断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断绝,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

7.黄庭坚《登快阁》分析“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思想艺术特色: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意境阔远澄净,流露出诗人了却公事后登阁远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暂得放松的喜悦之情。

8.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既揭露了军中的阶级对立关系,表达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一苦一乐,抒发了作者对苦乐不均,死生迥异的愤慨。

9.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意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一用“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常识

10.中唐的两大诗派:元白诗派,韩孟诗派。前者代表作家是元稹,白居易,后者代表作家是韩愈,孟郊。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后期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韩孟诗派见前面。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习题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习题集1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 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 、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 和。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 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 ,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 、和 5篇。 四.简答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复习资料【明代诗文-清代戏剧】)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明代诗文-清代戏 剧】) 1、填空 明初 1、浙东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作品《送东阳马生序》《王冕传》 刘基:字伯温,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杂文《卖柑者言》 2、吴中高启:字季迪,号槎轩,自号青丘子七言歌行《青丘子歌》 吴中四子:高启、杨基、徐贲、张羽 3、闽高棅:编选《唐诗品汇》 4、袁凯:因《白燕》诗得名“袁白燕” 明中叶 1、台阁体主要代表诗人:杨士奇、杨荣、杨溥 2、于谦: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人,经历“土木堡”惨败,《石灰吟》 3、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怀麓堂诗话》怀麓堂茶陵诗派领袖 4、前七子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 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 5、后七子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 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 6、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升庵诗话》 7、唐宋派归有光: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著有《震川集》 茅坤:字顺甫,号鹿门,编选出《唐宋八大家文钞》 8、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杂剧《四声猿》 9、李贽:号卓吾,温陵居士 10、三袁袁宗道:字伯修,号石浦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 袁中道:字小修,号凫隐居士

1、明后期诗人:陈子龙(明末诗坛盟主),夏完淳 2、张岱:号陶庵,明末小品文最后一位大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代表作《西 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 清初 1、明入清: 殉节诗人:陈子龙,夏完淳 仕清诗人:“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字牧斋,号绛云老人绛云楼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梅村体《圆圆曲》 龚鼎孳 遗民诗人:黄宗羲:字太冲,世称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总结明代学术思想概貌) 顾炎武:字忠清、宁人,称亭林先生,《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提出经世 致用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船山先生,《楚辞通释》,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吴嘉纪:反映苏北地区盐民生活《海潮叹》 屈大均:以屈原后裔自居 2、清朝:国朝六大家:南施北宋:施润章,宋琬 南朱北王: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 王士禛,号阮亭,渔洋山人 南查北赵:查慎行,赵执信 清中叶 1、郑燮:字克柔,号板桥 2、赵翼:字云崧,号瓯北,《瓯北诗话》

(完整版)考研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版)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读作品 《弹歌》、《伊耆氏蜡辞》、《神北行》、《侯人歌》、《周易。归妹。上六》爻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2、阅读作品 《周易·同人》、《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屯·六二》、《卜辞通纂》375、《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 三、思考与练习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1、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2、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其思维也以此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

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练习试题和答案集锦2

汉魏六朝文学 试题部分: 一、填空 1.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____________》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前239),这部著作体系完整,广泛吸收诸子百家的观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2.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____________),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文采。 3.记载秦始皇巡游封禅的刻石铭文多出自(____________)之手,除《琅邪台》铭文外,都是三句一韵的特殊诗体,质实雄壮,对后世碑铭文有影响。 4.文坛在经历了秦代和汉初的沉寂之后,到西汉(____________)时期作家群体再度生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生不已,人才辈出。 5.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____________)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文学作品。 6.西汉时期,解读(《》)是一种专门学问,例如武帝时的朱买臣、淮南王刘安都擅长此学,宣帝亦修武帝故事,深推重之。 7.汉宣帝时,宫中曾经用诵读奇文及自己作品的方法为宣帝的太子、亦即后来的元帝治病解闷的方法,这种精神疗法效果明显,不但太子得以康复,而且经他倡导在后宫形成了诵读()的风气。 8.诵读()在汉代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是士人文化素养的标志。 9.因擅长文章辞赋而被录用的著名作家,武帝朝有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宣帝朝有王褒,成帝朝有()等。 10.自武帝起,许多高官显宦都参与其间,成为西汉朝廷一大雅事的是创作辞赋,由此形成了向天子()的制度。 11.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 12.西汉武、宣、元、成诸帝都是文学爱好者,其中()还有诗赋传世。 13.淮南王群臣不但著书立说,而且还是一个从事()创作的群体。 14.东汉后期,长期把持政权身居显位的(),大量招纳宾客,东汉许多著名作家都当过他们的幕僚。 15.“妄自菲薄”、“作奸犯科”出自(《》)。

古代文学大二期末复习(专科)

名词解释 1、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这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评价自己作品的话。所谓沉郁,是指杜诗反映现实广阔深厚,意境雄浑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是指与沉郁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指表达感情时曲折跌宕、反复低回,音调起伏变化,韵律屈折有力。这种风格的形成,与诗人所经历的多灾多难的时代,诗人漂泊乱离和忧国忧民之心密切相关。这种风格体现在杜甫诗歌的总体创作中,由于诗人极善用诗表现自己深厚又深沉的感情,剖析自己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诗从个人遭遇写到社会苦难,反复咏叹,往往起伏跌宕,具有特别感人的艺术力量。 2、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在创造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发掘和开拓绚丽多姿的自然美方面作出了贡献。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3、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4、古文运动:是韩愈、柳宗元领导,李翱、皇甫湜等参与的一次散文革新运动。它针对南北朝以来骈文创作的浮艳空洞的流弊,以恢复孔孟儒学为号召,以学习先秦两汉散文为目标,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进行变革。“文以明道”是古文运动的基本主张,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一次名为复古、实为革新的文学运动。 5、新乐府运动:是中唐贞元、元和年间,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反映现实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运动以杜甫为发蒙,元结顾况为先驱,张籍、王建、李绅为开始,到元白形成高潮。力求用诗歌干预现实,以使诗歌发挥社会作用。在艺术上,力求平易、通俗、浅显,形成了尚实、尚俗的美学特征。 6、韩孟诗派:唐贞元、元和年间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成员还包括贾岛、卢仝、李贺、刘叉等人。他们大都出身贫寒,仕途坎坷,性格狷介,常用诗抒愤世嫉俗之情。在诗歌理论方面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之说,创作上注重主观化,崇尚雄奇怪异之美,注重苦吟和刻意的推敲锤炼,形成奇崛险怪、生新瘦硬的风格。 7、二晏:是指北宋词人晏殊与其子晏几道,两人都擅长以小令表现男女恋情的婉约词,以其相映成辉的艺术成就影响了一代词风,被词话家们并成为二晏,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父子文学家。晏殊,工于造句,以词著名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传世,风格含蓄宛丽,多表现男女恋情、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风格雍容和缓,纯净雅致,语言清丽,温润秀洁,也常表现对生命的忧思,并将其与情爱的缺失交融在一起,构成了晏殊词“情中有思”的特质;晏几道,继承其父所传承的“花间”传统并加以创新,善于言情,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有《小山词》,所写恋情都有着明确的思恋对象,情感非常真挚,他善于用平淡的语言,常见的景物,表现不同寻常的深情,形成语淡情深的风格特色。 8、花间词派:西蜀词坛以“花间词派”为中心。“花间词派”因《花间集》而得名,是后蜀赵崇祚辑录温庭筠等十八家西蜀文人的词集。其词的题材内容大都是歌舞宴乐之事,男女欢爱之情。风格秾艳香软,柔靡绮丽。其中韦庄、欧阳炯等人的一些作品写得清新质朴,富有诗情画意。 9、诗中有画:出自苏轼的《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王维兼诗人与画家于一身,把诗画艺术融为一体,“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在结构上,王维

古代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_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就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 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文学的自觉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 一就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就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就是文体的区分。 四就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与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

第四节汉大赋 汉大赋(散体赋、新体赋) 时代:汉武帝初年——东汉中叶 1.内容:主要歌颂国势、国威,表现王侯生活。末尾稍作讽喻劝诫,即所谓“劝百讽一”,以体物为主。 2.形式:篇幅长,规模大,句式参差(以三、四、六言为主)、韵散行间(首尾用散,篇中入韵),多用主客问答形式。“兮”字基本不用,多用“若乃”“尔乃”“于是”转接递进连接成文。行文铺张扬厉,语言堆砌、华丽。 3.代表作: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 Ⅰ《七发》枚乘 一、内容:以七件事启发太子。辞赋假设太子有疾,吴客往,以七事问之①欣赏音乐②品尝饮食③驰遂争胜④游乐遣兴⑥观涛⑦妙言要道 开篇以楚太子有病,吴客来探病为开端(1-2段主客问答) “四患”的陈述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蹷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用自然的壮美来开拓太子的心胸,升华他的灵魂 二、七事 第一件事:用欣赏音乐来启发太子(第3段) 1.首先写制琴材料(龙门之桐……) 2.次写制琴“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歌曰:‘麦秀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 3.再写操琴,并以歌和之。“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歌曰:‘麦秀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 4.最后是对音乐效果的渲染(飞鸟闻之……) 枚乘的音乐观①功利的社会音乐观②尚悲的音乐审美观③极致的艺术美学追求 第二件事:用珍美的饮食来启发太子(第4段) 第三件事:驰车赌赛的竞技活动(第5段) 第四件事:游观(第6段) 第五件事:盛大规模、威武雄壮的田猎活动。太子受鼓舞,他虽不能参加,但疾已有起色。(第7-9段) 第六件事:广陵观涛(两节)(第10-11段) 第七件事:妙言要道(第12段) 三、主题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大二下学期计划与目标(20210222190735)

大二下学期计划与目标 篇一:大二下学期计划与目标新的学期又开始了,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我们已经大二下了。在这近 2 年的时间里,我们班的同学一起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班级同学彼此间的感情也不断加深。作为班长,我决心尽我的力量为同学们服务。 在一个班级中,如果全班同学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那么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办到的。同时,在这样的氛围中,也将更容易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以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 鉴于此,我认为,班级工作应从集体凝聚力中入手。这一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所以,我这学期的工作目标是以下 3 点: 1、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凝聚力。 2、学生以学为本,力求班级整体成绩更上一层楼;同 时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3、在上一届班委工作基础之上,树立班级形象、争创 院级、校级先进班级 具体工作计划: 1、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在本学期开展一至二次文体活动,比如说羽毛球比赛、男女混合的篮球比赛等,还有,在

期中组织一次集体出游,以此达到增强同学间感情及锻炼身体的目的 2、发挥班级集体的温暖,向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班级成员伸出最无私的援助之手。计划与青年志愿队联系,参与一次大型的公益活动,如慰问老人院等。 3、实行班务公开。设立班务公开日,是班级事务更加公开化、透明化,使班级里的同学人人都可以参与到集体事务中来。同时,广泛采纳同学们对班级事务的意见,集思广益,争取使班级工作更上一层楼。 4、建立学习互助对子。让学习成绩较为落后的同学得到及时的帮助,同时也能培养同学们的互助精神,增强同学间的友谊。建立互助对子以自愿为原则,形成互助对子后通知班级便可,并根据两人的学期期末成绩在其综合测评中做适当加分。 5、在已建立班级群的基础上,创建班级校友录或主页,在网络上展现班级的风采。班级校友录或主页也可以作为同学们心与心交流的无限空间,让大家更好地溶入到班级体这个大家庭中。还可以建设成为宣传班级形象的阵地,提高班级影响力,方便今后组织交流及活动通知,并有利于先进班级的评定。还要建立个人档案、个人简介,向来访者展示水政班每位同学的独特魅力。可能的话,还将成为日后用人单位认识本班同学的窗口。

自考:汉语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

自考:汉语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 1.宋初诗坛最早流行应答酬唱、浅切以晓的“白乐天体”,代表人物有徐铉、李昉,李昉编纂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诗徐铉文总集《文苑英华》。 2.晚唐体有寇准、林逋、魏野、潘阆等人,尊崇对象为贾岛、姚合,多写山野闲逸情趣,以锤炼字句为能。林逋隐居西湖孤山,以梅、鹤为伴,称梅妻鹤子,以咏梅诗诗著称,传世佳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 3.宋代最早提倡复古和文体复古的代表人物是柳开,著有《柳河东集》。王禹偁著有《小畜集》,其诗取法白居易,是宋初创作实绩最为丰厚的诗人,是宋代文学创作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代表作诗《对雪》、《山行》,散文《待漏院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4.王禹偁著有《小畜集》、《小畜外集》,其诗取法白居易,是宋初创作实绩最为丰厚的诗人,是宋代文学创作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代表作诗《对雪》、《山行》,散文《待漏院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5.西昆诗派(西昆体):北宋诗人杨亿将在皇家藏书秘阁参预编纂《册府元龟》诸人“更迭唱和”的诗作编为《西昆酬唱集》(西昆,指秘阁藏书之所,因《山海经》言昆仑山之西有群玉山,为先王藏书册府),西昆诗体和诗派便由此而得名。《西昆酬唱集》共收录杨亿等十七人的诗作二百五十首,全部为近体律诗。西昆派作家均是身居清要的馆阁之士,代表作家为杨亿、刘筠、钱惟演。诗的内容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创作追求用典丰缛,属对工整,下字丽艳,音节铿锵;诗文标榜学习李商隐,其中杨亿、刘筠以骈体文著称。西昆派多数作品缺乏真情实感,堆砌过甚,不免剽窃之讥。西昆派作家惟美风格固然是对宋初浅俗的白体诗风和缺乏文采的复古文风有所矫正,但其创作脱离现实,偏离传统的文学标准,馆阁气十足、仅重外表精美的艺术趣味,注定了主导文坛的时间不会长久,但在北宋文坛仍有一定影响。 6.石介片面强调复古,鼓励了古文中险怪奇涩的“太学体”的形成。 7.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是宋诗革新的开拓者,梅尧臣,有《宛陵先生文集》。 8.宋初词坛仍承续五代花间词派余绪,袭用艳情、别情的旧有题材,采纳令词小曲的传统形式,促使词进一步雅化、文人化。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晏殊、欧阳修等人。 9.晏殊,字同叔,词集名《珠玉词》(全部为小令),词风“温润雅洁”、“明朗清峻”。名句:《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诗人之忧生”,又以之比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一境”。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隋朝三十多年的文学,虽然因国家的统一和南北文风的融合而出现新的气象,但其主要倾向仍沿袭了南朝馀风。唐亡后五代、十国的五十多年,又有向南朝回归的发展趋势,题材和情调的女性化以及文词的绮靡华丽,为其主要特征。而有唐三百年间,文学以及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把中国文学、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如唐代古文的雄奇峭拔,唐代传奇的文采缤纷,唐代曲子词的清新婉约,以及唐代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尤其是唐代的诗歌,更是达到了中国诗歌史的巅峰。好像是一个奇迹,其间相继涌现了大批杰出、优秀的诗人。如同连绵的峰峦,皆历历在目。他们杰出的创造,为我们展示了前所未有而又无比广阔的社会生活。 这里,我们将重点讲述关于唐代文学繁荣的文化背景以及关于唐诗的分期等问题。 第一章隋及初唐诗坛 隋朝文学开始出现南北文风合流的新趋势,并产生了卢思道、素、薛道衡等颇有才华的诗人,但文坛主流仍然延续着梁、浮靡之风。初唐的一百年,是唐诗繁荣的酝酿与准备的时期。如何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诗风,为诗歌开辟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成为初唐诗歌的中心问题。正如《隋书·文学传序》所说: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这实际上是初唐贞观时期朝廷对于文学发展方向的一种共识。初唐前五十年,诗坛创作的主体围绕着宫廷展开,因而宫体诗成为诗坛的主流。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就是这个时期最为突出的代表。初唐后五十年,先有“四杰”开始突破“宫体”的容,倡导“宏博”之风,追求刚健的风骨。继有“宋”确立了律体,从而使诗歌的艺术形式臻于完善。到子昂,进一步明确提倡建安风骨,摈弃齐梁馀弊,使“天下翕然,质文一变”,从而端正了唐诗健康发展的方向。从总体上来说,初唐诗歌虽未能彻底摆脱六朝的浮靡与纤弱,但已经透露出了新的气息。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题大二上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题(大二上)三号公寓复印社 名词解释 1、神话:神话是原始人类幻想和想象的产物。它反映的是人类对自 2 3 4 5 理上互相展开攻击和争辩。于是,在学术上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农家、杂家、纵横家、阴阳家、小说家等派别,墨翟、孟轲、庄周、荀子、韩非子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各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有《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其中,以儒、

墨、道、法四家影响为最大,各派学者或进行演讲游说,或撰写文章,著书立说,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诸子散文”。 6、《史记》的五种体例:《史记》共130篇,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虽然这五种体例各种区别,但它们却是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 7、“究天人之际, 察和记载, 记》 8、《史记》三家注 义》 9、互见法 示。

中,却使人看到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 10、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肖统《文选》。肖统把失去作者姓名的十九首五言古诗选编在一起,题为《古诗十九首》, 11 12 13 和谐、对仗工整的格律诗,称为“永明体”。在约等人的倡导下,新体诗作者很多,成就较高的有谢朓、阴铿、何逊等人。 14、志人小说:志人小说是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结果,其容可分为三类:①笑话,如淳的《笑林》;②野史,如歆《西京杂记》;③逸闻

轶事,义庆《世说新语》是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部。志人小说篇幅短小,叙事简单,只是粗故事梗概,而且基本上是按照传闻加以直录,没有艺术的想象和细节的描写,虽有人物性格的刻画,但还不能展开, 简述 1 2 3 1 等 2、 3 尤》、 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再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

中国古代文学史_袁行霈_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概说 从体裁上看,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散文。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周代的《诗三百》以及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诸如《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招魂》等)。散文的主要成就通常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叙事文,包括《尚书》、《春秋》、《左氏春秋》、《国语》、《战国策》等;一是说理文,包括儒家著作《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著作《老子》、《庄子》,墨家著作《墨子》,法家著作《韩非子》等。 先秦文学凸现了中国文学史上数座巍然屹立的高峰,富有现实主义品格的《诗经》,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屈原的诗,以及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渊薮的诸子说理文,与作为古代史家记事文远源的《左传》等,对古代文学乃至文化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尚书》和《周易》 第一节《尚书》 三体石经尚书残石 《尚书》是中国今存最早的收集史家记事文的集子。古往今来,人们对这本书的编定、流传、文本形态等争论甚多,有些问题迄今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汉初传授、用当时通行文字即隶书书写的《尚书》,即通常所说的《今文尚书》,凡二十九篇;东晋时由豫章内使梅赜(一作梅颐或枚赜、枚颐)所献的《尚书》,凡二十五篇,据称是汉代以古文字写定的另一个本子,实际上只是伪托,通常称之为“伪《古文尚书》”。清人《十三经注疏》里的《尚书》则是这两种本子的合编本。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代表清代乾嘉时期《尚书》学研究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尚书》分《虞夏书》、《商书》、《周书》三部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笔记讲解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 复习笔记摘要

目录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1) 一、日本历史分期 (1) 1.早期历史 (1) 2.封建社会 (1) 3.近代社会 (1) 4.战后社会 (1)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 1.上古文学 (1) 2.中古文学 (2) 3.中世纪文学 (2) 4.近世文学 (2) 5.近代文学 (2) 第一章上古文学 (3) 一、散文 (3) 1. 神话等 (3) 2.祭祀文学 (3) 二、韵文 (3) 1.记纪歌谣 (3) 2.《万叶集》 (3) 3.汉诗文 (3) 第二章中古文学 (4) 一、散文 (4) 1.物语文学 (4)

2.说话 (4) 3.日记文学 (4) 4.随笔 (4) 二、韵文 (5) 1.汉诗 (5) 2.和歌 (5) 3.歌谣 (5) 三、艺能 (5) 1.雅乐 (5) 2.田乐 (5) 3.猿乐 (5) 第三章中世纪文学 (6) 一、散文 (6) 1.物语文学 (6) 2.说话 (6) 3.随笔 (6) 4.日记.纪行(游记) (6) 二、韵文 (7) 1.和歌 (7) 2.连歌 (7) 3.歌谣 (7) 4.汉诗文 (7) 第四章近世文学 (8) 一、诗歌 (8) 1.俳谐 (8) 2.狂歌 (8) 3.川柳 (8)

4.和歌 (8) 5.国学 (8) 二、戏曲 (8) 1.净琉璃 (8) 2.歌舞伎 (8) 三、小说 (8) 1.假名草子 (8) 2.浮世草子 (8) 3.读本 (9) 4.洒落本 (9) 5.人情本 (9) 6.滑稽本 (9)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一、日本历史分期 1.早期历史 旧石器时代(——约1万2千年前) 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公元前3世纪) 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 古坟时代(300——600) 2.封建社会 飞鸟时代(600——710) 奈良时代(710——794) 平安时代(794——1190) 镰仓时代(1190——1334) 南北朝时代(1334——1392) 室町时代(1392——1573)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1 江户时代(1603——1868) 3.近代社会 明治时代(1868——1912) 大正时代(1912——1926) 昭和时代前期(1926——1945) 4.战后社会 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8) 平成时代(1988——今)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上古文学 以奈良时代为主,时间跨度主要在8世纪(<日>上代文学)。 1室町时代末期和安土桃山时代合称“战国时代”。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复习资料【明代诗文清代戏剧】)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明代诗文-清代戏剧】) 一、填空 明初 1、浙东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作品《送东阳马生序》《王冕传》 刘基:字伯温,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杂文《卖柑者言》 2、吴中高启:字季迪,号槎轩,自号青丘子七言歌行《青丘子歌》 吴中四子:高启、杨基、徐贲、张羽 3、闽高棅:编选《唐诗品汇》 4、袁凯:因《白燕》诗得名“袁白燕” 明中叶 1、台阁体主要代表诗人:杨士奇、杨荣、杨溥 2、于谦: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人,经历“土木堡”惨败,《石灰吟》 3、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怀麓堂诗话》怀麓堂茶陵诗派领袖 4、前七子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 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 5、后七子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 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 6、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升庵诗话》 7、唐宋派归有光: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著有《震川集》 茅坤:字顺甫,号鹿门,编选出《唐宋八大家文钞》 8、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杂剧《四声猿》 9、李贽:号卓吾,温陵居士 10、三袁袁宗道:字伯修,号石浦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 袁中道:字小修,号凫隐居士 明末 1、明后期诗人:陈子龙(明末诗坛盟主),夏完淳 2、张岱:号陶庵,明末小品文最后一位大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代表作《西 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

清初 1、明入清: 殉节诗人:陈子龙,夏完淳 仕清诗人:“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字牧斋,号绛云老人绛云楼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梅村体《圆圆曲》 龚鼎孳 遗民诗人:黄宗羲:字太冲,世称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总结明代学术思想概貌)顾炎武:字忠清、宁人,称亭林先生,《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船山先生,《楚辞通释》,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吴嘉纪:反映苏北地区盐民生活《海潮叹》 屈大均:以屈原后裔自居 2、清朝:国朝六大家:南施北宋:施润章,宋琬 南朱北王: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 王士禛,号阮亭,渔洋山人 南查北赵:查慎行,赵执信 清中叶 1、郑燮:字克柔,号板桥 2、赵翼:字云崧,号瓯北,《瓯北诗话》 清末 1、前:龚自珍:号定庵,《己亥杂诗》,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标志着古典文学时代的终结和近代文学纪元开端的人物,热烈呼唤“风雷”,开一代诗风 2、后:黄遵宪:字公度,《人境庐诗草》 清散文 1、侯方域:字朝宗,《桃花扇》主人公 2、姚鼐:字姬传,号惜抱,《惜抱轩文集》,选编《古文辞类纂》 近代 1、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 2、苏曼殊:身着袈裟而情缘不断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笔记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复习笔记1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综合运用: ①中国神话的特征 (1)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部分 导论 第五篇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