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菌鉴定学习

细菌鉴定学习

细菌鉴定学习
细菌鉴定学习

现有一株细菌宽度明显大于大肠杆菌的粗壮杆菌,请你鉴定其革兰氏染色反应.你

怎样运

传统的细菌革兰氏染色法操作繁琐,初学者不易掌握,寻找一种简便方法。方法:玻璃片上将细菌与碱液混合,用接种环或接种针往上挑,观察有无丝状物出现,我们把它叫作“细菌拉丝实验”。结果:用本法鉴别细菌革兰氏染色性质,G^-菌有丝状物出现,即拉丝实验阳性,G^+菌无丝状物,拉丝实验阴性经过对照使用,本法具有快速,准确,简便,结果易判断,成本低廉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由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不同,革兰氏染色法可使有的细菌染上初染的的紫色,为革兰氏阳性细菌,有的细菌染上复染的的红色,为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染色后为红色,细菌形态为短小的杆状,单个存在。枯草杆菌是革兰氏阳性菌,染色后为紫色,细菌形态为杆状,比大肠杆菌大,可排成链状的,有的菌体里有椭圆芽孢(无色)或在视野中有散在的芽孢。

实验十肠杆菌科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一大群寄居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多数为肠道的正常菌群,但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寄居部位发生改变时可引起感染。根据其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DNA同源性等可将肠杆菌科分为120多个菌种,其中与医学密切相关的有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等。

一、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E. coli)俗称大肠杆菌,是寄居于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该菌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可引起急性炎症或继发感染;有些血清型可引起腹泻。从水和食品中检出较多大肠杆菌时,可判断它们已被粪便污染。因此,大肠杆菌常被作为饮水、牛乳及食品的卫生学检测指标。

(一)形态与培养特性

【材料与方法】

1.大肠杆菌革兰染色标本片。

2.大肠杆菌普通琼脂平板、SS平板、中国蓝平板、伊红美蓝(EMB)平板培养物。

【结果】

1.大肠杆菌为革兰阴性、中等大小杆菌,两端钝圆或稍弯曲,呈分散排列。

2.菌落特征(表10-1)。

表10-1 大肠杆菌在普通琼脂平板及选择鉴别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

培养基菌落特征

普通琼脂平板圆形,中等大小,灰白,整齐,光滑菌落

SS平板呈红色

中国蓝平板呈蓝色

伊红美蓝平板呈紫黑色,有金属光泽

(二)生化反应

【材料与方法】

1.取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分别接种于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发酵管,37℃培养24h,观察结果。

2.取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分别接种于双糖铁培养基,37℃培养24h,观察结果。

3.靛基质产生、甲基红、VP、枸橼酸盐利用试验(IMViC试验),见实验四。

【结果】

大肠杆菌生化反应结果(表10-2)。

表10-2 大肠杆菌及产气杆菌5种糖发酵、双糖铁、IMViC试验结果

上层下层

葡乳麦甘蔗吲哚甲基红VP 枸橼酸盐

乳H2S 葡动力

大肠杆菌⊕⊕⊕⊕ d + - ⊕ + + + - -

产气杆菌⊕⊕⊕⊕ + + - ⊕ + - - + +

二、沙门菌属

沙门菌属(Salmonella)为一群生化反应、抗原结构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血清型别繁多,对人致病的有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等,可引起人致伤寒、副伤寒、胃肠炎和败血症等疾病。

(一)形态与培养特性

【材料与方法】

1.伤寒沙门菌革兰染色标本片、鞭毛染色标本片。

2.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中国蓝平板,SS平板,伊红美蓝平板18~24h培养物。

【结果】

1.伤寒沙门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分散排列,鞭毛呈粗大、大波浪形。

2.菌落特征: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菌落特征一致(表10-3)。

表10-3 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在普通琼脂平板、选择鉴别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培养基菌落特征

普通琼脂平板圆形,中等大小,灰白,半透明,边缘整齐光滑

SS平板较小,淡黄色,半透明

中国蓝平板较小,淡红色半透明

伊红美蓝平板较小,无色,半透明

(二)生化反应

【材料与方法】

1.取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分别接种于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发酵管,37℃培养24h,观察结果。

2.取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分别接种于双糖铁培养基,37℃培养24h,观察结果。

3.吲哚试验、尿素分解试验见实验四。

【结果】

生化反应结果(表10-4)。

表10-4 伤寒、副伤寒杆菌主要生化反应结果

细菌葡乳麦甘蔗动力H2S 吲哚尿素

伤寒杆菌+ - + + - + + - -

甲型副伤寒杆菌⊕ - ⊕⊕ - + d - -

肖氏沙门菌⊕ - ⊕⊕ - + + - -

(三)肥达(Widal)试验

【原理】

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待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以测定待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存在,作为伤寒、副伤寒诊断的参考,一般间隔5~7d重复采血检查,如抗体效价随病程进展而上升,即有诊断价值。

【材料】

1.伤寒沙门菌O、H抗原菌液,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H抗原菌液,生理盐水,待检血清。

2.试管、1ml吸管、试管架、37℃水浴箱等。

【方法】

1.取清洁试管32支,分成4排,每排8支,依次编号(表10-5)。

2.于试管内各加入生理盐水0.5ml。

3.在每排第1管各加1∶10的待检血清0.5ml,用1ml吸管吹吸数次,充分混匀,吸出0.5ml注入第1排第2管作对倍稀释,依次稀释至第7管,从第7管吸出0.5ml弃去,第8管为对照。同法将第2、3、4排依次作对倍稀释。

表10-5 肥达氏反应操作程序(单位:ml) 管号 1 2 3 4 5 6 7 8

生理盐水0.5 0.5 0.5 0.5 0.5 0.5 0.5 0.5

1∶10待检血清0.5 0.5 0.5 0.5 0.5 0.5 0.5 弃去0.5

诊断抗原0.5 0.5 0.5 0.5 0.5 0.5 0.5 0.5

血清稀释度1:40 1:80 1:160 1:320 1:640 1:1280 1:2560 -

结果

4.从第8管开始,从后向前,于第1排各管内加入伤寒沙门菌H抗原菌液0.5ml;于第2排各管内加入伤寒沙门菌O抗原菌液0.5ml;第3排各管分别加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H 抗原菌液0.5ml;第4排各管内分别加入肖氏沙门菌H抗原菌液0.5ml。

5.加完菌液,振荡试管架,混匀,置37℃水浴箱孵育16~18h后观察结果。

【结果】

凝集程度,以“+”多少表示。

+ + + + 最强,上液澄清,细菌全部凝集于管底。

+ + + 强,上液轻度混浊,细菌大部分凝集于管底。

+ + 中强,上清半混浊,细菌部分凝集。

+ 弱,上液混浊,细菌少部分凝集。

-不凝集,液体呈乳状与对照管相同。

效价判定:对照管均不发生凝集时,依次观察试验管。以使凝集呈“+ +”反应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为其凝集效价。

三、志贺菌属

志贺菌属(Shigella)是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俗称痢疾杆菌。细菌由消化道侵人肠道,靠侵袭力和毒素致病,毒素入血可引起毒血症。

本菌属的形态特点为革兰阴性杆菌,无鞭毛,但菌体周围有菌毛。除宋内志贺菌个别菌株迟缓发酵乳糖外,均不分解乳糖。根据生化反应及抗原不同可分为四群: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C群(鲍氏志贺菌),D群(宋内志贺菌)。目前,我国以福氏志贺菌最多见,宋内志贺菌逐年增多,其他较少见。

(一)形态与培养特性

【材料与方法】

1.痢疾杆菌革兰染色片。

2.痢疾杆菌普通琼脂平板,中国蓝平板,SS平板,EMB平板培养物。

【结果】

1.为革兰阴性杆菌,分散排列。

2.菌落特征,同伤寒沙门菌。

注:宋内志贺菌个别菌株可迟缓发酵乳糖,培养2~10d,菌落特点可接近大肠杆菌菌落特点。

(二)生化反应特性

【材料与方法】

1.葡萄糖、乳糖、甘露醇发酵试验。

2.双糖铁培养试验。

3.吲哚试验。

【结果】

生化反应结果(表10-6)。

表10-6 痢疾杆菌糖发酵、双糖铁、吲哚试验结果

细菌葡乳麦甘蔗动力H2S 吲哚痢疾志贺菌+ - + - d - - d

福氏志贺菌+ - + + d - - d

宋内志贺菌+ ﹡ + + + - - -

注: ﹡:迟缓发酵;+:产酸;-:不发酵;d:某些菌株阳性

四、粪便标本中致病性肠道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正常情况下肠道中有多种细菌寄生,包括大量的厌氧菌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粪产碱杆菌等。本实验的目的主要是分离沙门菌属及志贺菌属中的某些致病菌。

【标本采集】

粪便中细菌极多,为此,粪便的微生物学检查常根据检验目的菌的不同而选择不同培养基或用适当方法处理,尽可能地抑制杂菌,以利于病原菌的检出。但并不是粪便标本的采集无须注意杂菌污染。若便器或标本盛器不洁而污染了变形杆菌,就可能影响病原菌的分离检出,甚至把污染菌误报造成误诊。

1.自然排便采集自然排便后,挑取其脓血或粘液部分2~3g,液状粪便取絮状物2~3ml, 置于灭菌容器内送检。

2.直肠拭子采集如不易获得粪便时,或排泄困难患者及婴儿,可用直肠拭子采取。即用灭菌棉拭经生理盐水或甘油缓冲盐水湿润后,插入肛门内4~5cm(幼儿2~3cm)处,轻轻转动一圈拿出,插入灭菌试管内送检。

3.标本如不能立即送检,可将其保存于30%甘油缓冲盐水或专门运送培养基内。

【分离培养程序】

自粪便中分离培养细菌需连续4d进行试验(图10-1)。

粪便或直肠拭子分离培养(SS、MAC)

37℃、18~24h

可疑菌落

初步鉴定(双糖铁/尿素培养基)

系列生化反应

最终鉴定——

血清学鉴定

图10-1 粪便标本细菌学检查程序

第1日:

取粪便标本用SS平板作分区划线接种,37℃培养18~24h,观察菌落特征。

肠道致病菌不分解乳糖,所以在SS平板上生长的菌落为无色透明的小菌落。如能产生H2S,则菌落中心呈黑色。大肠杆菌在SS平板上一般不生长,但如粪便标本接种得多,大肠杆菌量多所以仍有少数生长。大肠杆菌能发酵乳糖产酸,菌落呈红色,或菌落中心显红色,很容易和致病菌区分。

第2日:

观察SS平板上菌落,用接种针挑取可疑菌落分别接种于双糖铁—半固体培养基中、尿素培养基,37℃培养18~24h观察结果。

第3日:

观察半固体-双糖铁培养基结果。如果双糖铁培养基中乳糖不发酵,可能为肠道致病菌。根据葡萄糖发酵结果、运动力的有无等可初步判定为哪一类细菌。最后鉴定该菌尚需自双糖铁培养基上取材做以下试验。

1.革兰染色。

2.接种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单糖发酵管,蛋白胨水及其他培养基37℃培养18~24h。

3.选用已知抗血清作玻片凝集试验。

第4日:

表10-7 粪便中常见肠杆菌主要生化反应简明鉴定表

双糖铁葡乳麦甘蔗吲甲V 枸尿

上下硫动萄芽露基酸

层层氢力糖糖糖醇糖哚红P 盐素

大肠杆菌+⊕-+⊕⊕⊕⊕ d ++---

产气杆菌+⊕-+⊕⊕⊕⊕+--++-

普通变形杆菌-⊕++⊕-+-+++--+

伤寒沙门菌-++++-++--+---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d +⊕-⊕⊕--+---

肖氏沙门菌-⊕++⊕-⊕⊕--+- d -

希氏沙门菌-++++-++--+-+-

痢疾志贺菌-+--+-+- d d +---

福氏志贺菌-+--+-++ d d +---

鲍氏志贺菌-+--+-++- d +---

宋内志贺菌﹡+--+﹡+++-+---

注:﹡:迟缓发酵;+:产酸;⊕:产酸产气;-:不发酵;d:某些菌株阳性1.观察单糖发酵及其他培养基试验结果。

2.根据以上各试验结果,判定被检粪便中分离的肠道致病菌是哪一种细菌(表10-7)。

附录

1.SS琼脂平板

沙门志贺菌属琼脂(salmonella Shigella agar,简称SS agar)是一种用于沙门菌和志贺菌分离培养的选择鉴别培养基。由于有胆盐,能部分地抑制大肠杆菌生长,但能促进沙门菌、志贺菌生长的作用,有利于致病菌的分离。

成分:

蛋白胨5g

牛肉膏5g 基础培养部分

琼脂18g

乳糖10g 鉴别乳糖是否发酵

0.5%中性红水溶液 4.5ml

胆盐10g

枸橼酸钠10~14g 抑制革兰阳性菌、大肠杆菌

0.1%煌绿水溶液0.33ml

硫代硫酸钠8.5~10g

枸橼酸铁0.5g 鉴别H2S的产生

蒸馏水1000ml

作用:

由于此培养基能抑制部分大肠杆菌生长,而对沙门菌和痢疾杆菌无影响,所以作分离培养时,标本的接种量可以大一些,有利于致病菌的分离。在此培养基上沙门菌、痢疾杆菌不发酵乳糖,为无色的小菌落,而大肠杆菌能发酵乳糖呈红色的菌落。

2.双糖铁—半固体培养基

双糖铁—半固体培养基是一种复合性的检查生化反应的培养基,可检查4种反应即葡萄糖、乳糖的发酵反应,是否产生H2S,有无动力等(表10-8)。

成分:

下层:pH 7.6蛋白胨水500ml

葡萄糖1g

琼脂 1.75g

酚红0.012g

斜面:pH 7.6蛋白胨水500ml

硫代硫酸钠 0.1g

硫酸亚铁铵 0.1g

乳 糖 5g

琼 脂 6.5g

酚 红 0.012g

一般认为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是主要的肠道致病菌。这两属细菌都能发酵葡萄糖,但一般不能发酵乳糖。与此相反,肠道条件致病菌中的大肠菌属和克雷伯菌属则能发酵乳糖,由此可见乳糖是否被利用是区别肠道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关健。可利用双糖铁—半固体培养基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

志贺氏菌的菌体结构和特点

2011-7-16 14:01

提问者:勇敢的心烤地瓜 | 浏览次数:139次

2011-7-16 22:35

最佳答案

志贺菌属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常见的病原菌,通称痢疾杆菌。根据生化反应与血清学试验该属细菌分为痢疾、福氏、鲍氏和宋内志贺菌四群。CDC 分类系统(1989)将生化性状相近的A 、B 、C 群归为一群,统称为A 、B 、C 血清群,将鸟氨酸脱羧酶和β-半乳糖苷酶均阳性的宋内志贺菌单列出来。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引起的菌痢-最为常见。

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短小杆菌,(2~3)μm×(0.5~0.7)μm ,无荚膜,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

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液体培养基中呈浑浊生长,在普通琼脂平板和SS 培养基上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宋内志贺菌可形成扁平、粗糙的菌落。

3.生化反应:志贺菌属的细菌KIA :K /A 、产气-/+、H2S-,MIU :动力-、吲哚+/-、尿酶-,氧化酶-,不产生赖氨酸脱羧酶,氧化酶试验阴性。

4.抗原结构:志贺菌属只有O抗原而无鞭毛抗原,个别菌型及新分离菌株有K抗原。

致病性

致病物质:

侵袭力:菌毛粘附于肠粘膜上皮细胞,诱导细胞内吞。

内毒素:破坏肠粘膜;肠壁通透性;肠壁植物神经——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外毒素(志贺毒素,ST):肠毒素活性;细胞毒活性;神经毒活性

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各种细菌分离培养基的具体用途

2008-7-9 14:41

提问者:b0214041|悬赏分:20 |浏览次数:2088次

求大侠讲的详细点,常见的SS,EMB,巧克力,MAC,TCBS,中国蓝,cm,大肠菌群显色平板,沙保弱培养基

2008-7-10 11:16

最佳答案

SS为强选择性培养基.其成分除了有必要的胨、牛肉膏等氮、碳源外,其他则为选择性抑制剂和缓冲剂。如柠檬酸钠、胆盐、硫代硫酸钠的协同作用及煌绿共同来抑制肠道非病原性细菌及部分大肠杆菌的生长。对志贺菌属及沙门菌属相对抑制性较弱。硫代硫酸钠有助于大肠菌的着色,柠檬酸铁能缓解某些药物对病原菌的毒副作用,同时与细菌产物起反应呈黑色菌落。中性红指示剂可把分解乳糖和不分解乳糖的细菌鉴别开,前者为红色菌落,后者为无色菌落。

LB培养基是一种培养基的名称,生化分子实验中一般用该培养基来预培养菌种,使菌种成倍扩增,达到使用要求.培养的菌种一般是经过改造的无法在外界环境单独存活和扩增的工程菌.通过培养工程菌,我们可以表达大量的外源蛋白,也可以

拿到带有外源基因的质粒,工程菌的有效扩增是生化分子实验的基础.

PDA培养基是一种普遍用于酵母菌和霉菌计数培养用的培养基,被推荐用于各类食品和饮料中酵母菌和霉菌检测和计数。

EMB(伊红美蓝):用于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半固体培养基是在培养液中加入少量的凝固剂(如0 2%~0 5%的琼脂)。这种培养基常用于观察细菌的运动、厌氧菌的分离和菌种鉴定等。

固斜面培养基培养曲霉或酵母.

平板培养基:培养基平板系列包括淋菌分离培养平板、血琼脂培养基、改良沙保罗氏培养基、巧克力平板、营养琼脂平板,可对普通细菌、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如溶血性链球菌、嗜血杆菌等.

中国蓝,别名: 普鲁士蓝,柏林蓝,贡蓝,铁蓝,亚铁氰化铁。英文名称: Prussian blue 分子式: Fe4[Fe(CN)6]3

在医疗上铊可置换普鲁士蓝上的钾后形成不溶性物质随粪便排出,对治疗经口急慢性铊中毒有一定疗效。用量一般为每日250mg/kg,分4次,溶于50ml 15%甘露醇中口服。目前中国国家储备约有一百片左右。

(适量补充氯化钾高钾能增加肾对铊的清除,可能与钾竞争性阻断肾小管对铊的吸收有关,同时钾可动员细胞内的铊到细胞外,使血铊含量增加,可使临床病情加重,因此要慎用。)

沙保弱培养基:白色念珠菌的鉴定和培养:

将检材接种于沙保弱琼脂培养基,摄氏25度孵育3-4天后,即可在培养基表面形成乳白色(偶见淡黄色)类酵母菌落。

白色念珠菌是假丝酵母菌的一种,但假丝酵母菌种类繁多,鉴别可根据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等进行鉴别。

基本培养基(MM,符号为[-])

完全培养基(CM,符号为[+])

补充培养基(SM,符号为[A]或[B]等)

有些没找全,已经尽力了。。楼主一定要给分啊,找得我累死了。。

44

|评论

普通细菌培养鉴定操作规程

普通细菌培养鉴定操作规程 1 检验目的 做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查找于疾病有关的病原菌以及了解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和流行病学的调查。 2 原理 人体很多部位与外界相通,存在栖息菌群,但不致病,当菌群失调或分离到致病菌则具有临床意义;另外机体某些部位是无菌的,如检出细菌则视为致病菌。并排除采样及操作污染。 3 标本要求 (1)标本类型:血液,骨髓,脑脊液,胸水,腹水,尿液,等体液;痰液,前列腺液,脓液,组织分泌物或穿刺液等。 (2)标本采集:见标本采集手册 (3)标本储存和运输:室温放置,室温运输并立即送检。 (4)标本拒收状态:非无菌方式采集的标本或未按要求部位采取的标本。 4 容器和添加剂类型 均使用灭菌器皿盛放标本 5 试剂 (1)试剂名称:革兰氏染液、氧化酶试剂、3%触酶、血平板、中国蓝平板、SS平板、柯玛嘉平板、相关生化试剂等。 6仪器设备: (1)接种针、接种环、酒精灯 (2)梅里埃ATB药敏鉴定仪 (3)显微镜、SPX-150B型生化培养箱、超净工作台、台式离心机、天平 7 校准程序 (送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所校准) 8操作步骤

(1)所有标本按照培养目的增菌培养12-18小时后盲目接种,血培养发现阳性立即进行接种。 (2)接种:以上增菌标本及其他临床标本用接种环取标本接种环划线血平板及其他选择性培养基上,35℃培养过夜,观察结果。 (3)涂片:肉眼见细菌生长,取生长物涂片做革兰氏染色; (4)纯培养:根据需要接种血平板、巧克力、中国蓝/柯玛嘉或厌氧平板过夜培养以获得纯培养。 (5)鉴定:按照鉴定仪要求调配菌液浓度,细菌的鉴定见梅里埃ATB微生物鉴定系统 9质量控制: 参加我科质量管理小组组织的各项质量控制活动 10 生物参考区间 血液,尿液,脑脊液等无菌部位采取的标本未见细菌生长;其他标本如大便,痰液为正常菌群或未见致病菌。 11 患者检验结果的可报告区间 细菌鉴定到种或属;菌群调查报告比例。 12 临床意义: 为医生提供病原学诊断,并为进一步药敏实验提供依据。

细菌鉴定中常用的九个生化反应

1、糖酵解试验 不同微生物分解利用糖类的能力有很大差异,或能利用或不能利用,能利用者,或产气或不产气。可用指示剂及发酵管检验。 试验方法:以无菌操作,用接种针或环移取纯培养物少许,接种于发酵液体培养基管,若为半固体培养基,则用接种针作穿刺接种。接种后,置36±1.0°C培养,每天观察结果,检视培养基颜色有无改变(产酸),小倒管中有无气泡,微小气泡亦为产气阳性,若为半固体培养基,则检视沿穿刺线和管壁及管底有无微小气泡,有时还可看出接种菌有无动力,若有动力、培养物可呈弥散生长。 2、淀粉水解试验 某些细菌可以产生分解淀粉的酶,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淀粉水解后,遇碘不再变蓝色。 试验方法:以18~24h的纯培养物,涂布接种于淀粉琼脂斜面或平板(一个平板可分区接种,试验数种培养物)或直接移种于淀粉肉汤中,于36±1°C培养24~48h,或于20°培养5天。然后将碘试剂直接滴浸于培养表面,若为液体培养物,则加数滴碘试剂于试管中。立即检视结果,阳性反应(淀粉被分解)为琼脂培养基呈深蓝色、菌落或培养物周围出现无色透明环、或肉汤颜色无变化。阴性反应则无透明环或肉汤呈深蓝色。 淀粉水解系逐步进行的过程,因而试验结果与菌种产生淀粉酶的能力、培养时间,培养基含有淀粉量和pH等均有一定关系。培养基pH必须为中性或微酸性,以pH7.2最适。淀粉琼脂平板不宜保存于冰箱,因而以临用时制备为妥。 3 、明胶液化试验 有些细菌具有明胶酶(亦称类蛋白水解酶),能将明胶先水解为多肽,又进一步水解为氨基酸,失去凝胶性质而液化。 试验方法:挑取18~24h待试菌培养物,以较大量穿刺接种于明胶高层约2/3深度或点种于平板培养基。于20~22℃培养7~14天。明胶高层亦可培养于36±1℃。每天观察结果,若因培养温度高而使明胶本身液化时应不加摇动、静置冰箱中待其凝固后、再观察其是否被细菌液化,如确被液化,即为试验阳性。平板试验结果的观察为在培养基平板点种的菌落上滴加试剂,若为阳性,10~20min后,菌落周围应出现清晰带环。否则为阴性。 4 、石蕊牛奶试验有些微生物能水解牛奶中蛋白质酪素,酪素水解可有石蕊牛奶检测,石蕊牛奶培养基由脱脂牛奶和石蕊组成,是浑浊的蓝色。酪素水解成氨基酸和肽后培养基就会变得透明。石蕊牛奶也常用来检测乳糖发酵,有酸石蕊会转变为粉红色,过量的酸可引起牛奶的固化(凝乳形成)。氨基酸分解会引起碱性反应使石蕊变为紫色。某些细菌能还原石蕊使试管底部变为白色。 试验方法:取两支石蕊牛奶培养基试管,以无菌操作分别接种普通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置35℃恒温箱中,培养24~38h。观察培养基颜色。石蕊酸性时为粉红色,碱性为紫色,还原后为无色。 5、靛基质试验 某些细菌能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吲哚的存在可用显色反应表现出来。吲哚与对二甲基氨基苯醛结合,形成玫瑰吲哚,为红色化合物。 试验方法:将待试纯培养物小量接种于试验培养基管,于36±1C培养24h时后,取约2ml培养液,加入Kovacs氏试剂2~3滴,轻摇试管,呈红色为阳性,或先加少量乙醚或二甲苯,摇动试管以提取和浓缩靛基质,待其浮于培养液表面后,再沿试管壁徐缓加入Kovacs 氏试剂数滴,在接触面呈红色,即为阳性。 6 、硫化氢(H2S)试验 有些细菌可分解培养基中含硫氨基酸或含硫化合物,而产生硫化氢气体,硫化氢遇铅盐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微生物命名规则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细菌分类学 细菌分类学(taxonomy)是指对细菌进行分类、命名与鉴定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是在全面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它们的种类,探索其起源、演化以及与其他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而提出能反映自然发展的分类系统,并将细菌加以分门别类。它包括三个方面:分类(classification)、命名(nomenclature)和鉴定(identification)。 一、基本概念 1.细菌分类是根据每种细菌各自的特征,并按照它们的亲缘关系分门别 类,以不同等级编排成系统。分类有两种:①以细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为依据的表型特征分类法,包括有传统分类法(classical classification)和数值分类法(numerical classification);②用化学分析和核酸分析,以细菌大分子物质(核酸、蛋白质)结构的同源程度进行分类称种系分类(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或自然分类(natural classfication)。 2.细菌命名在分类基础上,给予每种细菌一个科学名称,使之在生产实践、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中相互交流成为可能。按照细菌命名的法规,能保证所有的科研工作者以同样方式给予细菌命名。 3.细菌鉴定将未知细菌按分类原则放入系统中某一适当位置和已知细菌比较其相似性,用对比分析方法确定细菌的分类地位。若与已知细菌相同即采用已知菌的名称,不同者则按命名原则确定一个新名称。 二、分类等级 细菌的分类等级和其他生物相同,依次为界(kingdom)、门(division)、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包括有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 分类等级拉丁字尾比较固定,表示方法如下:目-ales、亚目-ineae、科-aceae、亚科-oideaae、族-eae、亚族-inae。 种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将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的细菌群体归成一个菌种;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一个菌属;相近的属归为一科;依次类推。在两个等级之间,可添加次要的分类单位,如亚门、亚纲、亚属和亚种等。群和组不是正式分类等级,是泛指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某个集体,任何等级都可借用。同一菌种的各个细菌,在某些方面仍有一定的差异,可再分成亚种(subspecies),亚种以下的分类等级为型(type),以区别某些特殊的特征。例如抗原结构不同而分的血清型(serotype);对噬菌体敏感性不同的噬菌体型(phagetype);对细菌素敏感性不同的细菌素型(bacteriocin-type),生化反应和某些生物学性状不同的生物型(biotype)。 由不同来源分离的同一种、同一亚种或同一型的细菌,称为株(strain)。株的建立是从一次单独分离物的单个原始菌落传代的纯培养物,例如从10个肺结核患者的痰液中分离出的10株结核分枝杆菌。具有某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株称为模式菌(typical strain)或标准菌株(standard strain

临床常见细菌手工鉴定和结果判断

临床常见细菌的手工鉴定和结果判断 一.细菌的鉴定步骤 1、鉴定的概念:将一个未知的菌株按其生物学特性,经过与所有已知菌种进行比较后划归到一个已知菌种的分析过程。 2、对待鉴定的菌种要明确已经获得纯化培养或者该菌种在血平板上生长良好,有单个菌落可以进行生化试验。(我们这里一般都是预先纯化培养) +––+b)G,G,c,对待鉴定的菌种进行革兰染色,3、观察形态(Gc,Gb做触酶,氧化酶实验,然后按科,属,种逐步鉴定。要注意对待鉴定的菌种选择一个合适的鉴定系统,临床常见细菌的快速简单的鉴定系统我们都已经设计好,参考鉴定质控单。 4、按鉴定质控单的要求填写好病人姓名,年龄,性别;标本类型,标本编号,送检日期等。另外最重要的是要填写好该菌种的菌落形态以及有无溶血。 5、复习革兰染色,触酶实验,氧化酶实验。 ⑴.革兰染色:是细菌鉴定过程中最常用最基本最重要的染色方法。首先要将待鉴定的细菌涂片,固定(目的:杀死细菌,改变细菌对染料的通透性)。 第一步:以结晶紫初染(染色液Ⅰ) 第二步:以卢戈氏碘液媒染(染色液Ⅱ) 乙醇脱色(染色液Ⅲ)95%第三步:用.

第四步:最后用稀释复红复染(染色液Ⅳ) ⑵.触酶实验(HO实验):22a.原理:具有过氧化氢酶的细菌能催化双氧水生成水和初生态氧,继而形成氧分子出现气泡。 b.方法:一般用玻片法,就是挑取菌落在洁净的玻片上涂开,滴加3%过氧化氢数滴,观察结果(立即有大量气泡产生者为阳性,不产生气泡者为阴性)。要注意不能在血平板上进行实验,这样易出现假阳性;另外陈旧菌落要是进行实验可能会导致假阴性结果;还有不能在接种针或环上进行实验。 c.阳性对照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性对照用链球菌;试剂要避光置4℃冰箱保存。 d.应用:绝大多数含细胞色素的需氧和兼性厌氧细菌触酶实验阳性,链球菌属阴性。临床常见细菌鉴定实验中我们一般用于区别葡萄球菌属(+),微球菌属(+),链球菌属(-)。 ⑶.氧化酶实验(Kovac实验): a. 原理:氧化酶又称细胞色素酶,是细胞色素呼吸酶系统的最终呼吸酶。酶并不直接与试剂(1%盐酸四甲基对苯二胺)起反应,而是首先使细胞色素c氧化,然后氧化型细胞色素c使对苯二胺氧化,出现深兰色反应。 b. 方法(滤纸法,菌落法,试剂纸片法): 一般我们采用滤纸法,取白色洁净滤纸条,沾取菌落少许,结继而出现深兰色。阳性者立即呈粉红色,加试剂一滴, 果读取在10秒钟时为最佳,60秒内读取可靠。本实验避免接触含铁

常见细菌鉴定

常见细菌鉴定 平装: 331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117119610 条形码: 9787117119610 尺寸: x x cm 重量: 540 g 百分网内容简介 《临床常见细菌、真菌鉴定手册》着重对院内感染的常见细菌、真菌及其耐药性检测和研究进行了细致阐述。细菌耐药也是当前临床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抗生素滥用是造成耐药性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微生物是进化史上最成功的例子,存在几十亿年了,新兴的微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类和微生物之间是适应而不是对抗。院内感染菌株绝大部分是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破坏了正常菌群,导致微生态失衡情况下,引起感染的发生、发展。我从事微生态研究多年,深刻认识到只有从生态平衡角度,将传统的单纯“杀菌”理论转变为“杀菌”加“促菌”理论,保护人体的正常菌群,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才是控制感染的根本办法。 百分网目录

上篇临床细菌学 第一章需氧及兼性厌氧,革兰染色阴性杆菌、球杆菌、球菌及弯曲菌和螺旋菌 第一节心杆菌属 第二节放线杆菌属、艾肯菌属、金氏杆菌属和色杆菌属 第三节弗朗西丝菌属 第四节布鲁菌属 第五节军团菌属 第六节假单胞菌属 第七节伯克霍尔德菌属、窄食单胞菌属、丛毛菌属和食酸菌属 第八节不动杆菌属 第九节莫拉菌属 第十节金黄杆菌属和威克斯菌属 第十一节奈瑟菌属 第十二节鲍特菌属 第十三节产碱杆菌属、无色杆菌属、苍白杆菌属和根瘤菌属 第十四节弧菌属 第十五节气单胞菌属 第十六节肠杆菌科

第十七节巴斯德菌属 第十八节弯曲杆菌属和弓形菌属 第十九节螺杆菌属 第二十节巴尔通体属 第二十一节钩端螺旋体属 第二十二节疏螺旋体属 第二十三节密螺旋体属 第二章需氧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及杆菌 第一节葡萄球菌属 第二节链球菌属 第三节肠球菌属 第四节气球菌属及其相关菌属 第五节李斯特菌属和丹毒丝菌属 第六节棒状杆菌属及相关菌属 第七节芽胞杆菌属和其他需氧芽胞杆菌 第八节分枝杆菌属 第九节奴卡菌属、红球菌属 第三章专性厌氧菌 第一节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嗜胨菌属、微金菌属和厌氧球菌属 第二节韦荣菌属、氨基酸球菌属和巨形菌属 第三节丙酸杆菌属、放线菌属、双歧杆菌属、真杆菌

细菌培养与鉴定

菌落 定义:指单个细菌在平板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单一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菌落特征:大小、形状、边缘、颜色、表面、透明度、湿润度、黏度、溶血性。 2、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混浊 沉淀:多见于链状排列的细菌。 菌膜:多见于厌氧菌。 3、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有鞭毛细菌: 在培养基中沿穿刺线并向外扩散生长,穿刺线边缘模糊。 无鞭毛细菌: 只沿穿刺线生长,穿刺线边缘清晰。 生化试验鉴定:糖发酵试验、淀粉实验、油脂水解试验、吲哚实验、M.R.及V.P的原理及方法。 1.淀粉水解试验 1.将固体淀粉培养基熔化后冷却至50℃左右,无菌操作制成平板。 2.用记号笔在平板底部划成4部分。 3.将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在不同的部分点种, 在平板的反面分别在4部分写上菌名。 4将平板倒置在37℃温箱中培养48h。 5观察各种细菌的生长情况,打开平板盖子,滴入少量卢氏碘液于平板中,轻轻旋转平板,使碘液均匀铺满整个平板。如菌苔周围出现无色透明圈,说明淀粉已被水解,为阳 性。透明圈的大小可初步判断该菌水解淀粉能力的强弱,即产生胞外淀粉酶活力的高低。 2油脂水解试验 1将熔化的固体油脂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充分摇荡,使油脂均匀分布,无菌操作 倒入平板,待凝。 2用记号笔在平板底部划成4部分,分别在4部分标上菌名。 3用无菌操作将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划接种 于平板的相对应部分的中心。 4将平板倒置,37℃温箱中培养48h。 5取出平板,观察菌苔颜色。如出现红色斑点,说明脂肪水解,为阳性反应。 3糖发酵试验 1用记号笔在各试管外壁上分别标明发酵培养基的名称和所接种的细菌菌名。 2取葡萄糖发酵培养基试管3支,分别接入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第三支不接种, 作为对照。另取乳糖发酵培养基试管3支,同样分别接入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第 三支不接种,作为对照。在接种后,轻缓摇动试管,使均匀,防止倒置的小管进入气泡。 3将接过种和作为对照的6支试管均置37℃中培养48h。 4观察各试管颜色变化及徳汉氏小管中有无气泡。 4吲哚试验 1用接种针将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分别接入2支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置37℃中培养 48h。 2于培养48h后的蛋白胨水培养基内加入3~4滴乙醚,摇动数次,静置1min,待乙醚

细菌常用生理生化鉴定

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 录入时间:2009-8-13 15:12:12 来源:中国生命科技论坛 1、实验原理 (1)细菌生化试验 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系统不尽相同,对营养基质的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而代谢产物或多或少地各有区别,可供鉴别细菌之用。用生化试验的方法检测细菌对各种基质的代谢作用及其代谢产物,从而鉴别细菌的种属,称之为细菌的生化反应。 (2)糖(醇)类发酵试验 不同的细菌含有发酵不同糖(醇)的酶,因而发酵糖(醇)的能力各不相同。其产生的代谢产物亦不相同,如有的产酸产气,有的产酸不产气。酸的产生可利用指示剂来判定。在配制培养基时预先加入溟甲酚紫[P HS . 2 (黄色)一6 . 8 (紫色)] ,当发酵产酸时,可使培养基由紫色变为黄色。气体产生可由发酵管中倒置的杜氏小管中有无气泡来证明。 (3)甲基红(Methylred )试验(该试验简称MR 试验) 很多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再被分解,产生甲酸、乙酸、乳酸等,使培养基的pH 降低到4 . 2 以下,这时若加甲基红指示剂呈现红色。因甲基红指示剂变色范围是pH4 . 4 (红色)一pH6 . 2 (黄色)。若某些细菌如产气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但很快将丙酮酸脱梭,转化成醇等物,则培养基的pH 仍在6 . 2 以上,故此时加入甲基红指示剂,呈现黄色。 (4)大分子物质代谢实验. 靛基质(口引睬)试验 某些细菌,如大肠杆菌,能分解蛋白质中的色氨酸,产生靛基质(叫睬),靛基质与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结合,形成玫瑰色靛基质(红色化合物)。 硫化氢试验 某些细菌能分解含硫的氨基酸(肌氨酸、半肌氨酸等),产生硫化氢,硫化氢与培养基中的铅盐或铁盐,形成黑色沉淀硫化铅或硫化铁。为硫化氢试验阳性,可借以鉴别细菌。 明胶液化实验 某些细菌具有胶原酶,使明胶被分解,失去凝固能力,呈现液体状态,是为阳性。淀粉水解试验(在紫外诱变中做,本实验不做) 细菌对大分子的淀粉不能直接利用,须靠产生的胞外酶(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小分子糊精或进一步水解为葡萄糖(或麦芽糖),再被细菌吸收利用,细菌水解淀粉的过程可通过底物的变化来证明,即用碘测定不再产生蓝色。 (5)有机酸盐及氨盐利用试验 柠檬酸盐利用试验 柠檬酸盐培养基系一综合性培养基,其中柠檬酸钠为碳的唯一来源。而磷酸二氢按是氮的唯一来源。有的细菌如产气杆菌,能利用柠檬酸钠为碳源,因此能在柠檬酸盐培养基上生长,并分解柠檬酸盐后产生碳酸盐,使培养基变为碱性。此时培养基中的溟廖香草酚蓝指示剂由绿色变为深蓝色。不能利用柠檬酸盐为碳源的细菌,在该培养基上不生长,培养基不变色。 2、实验仪器,材料和用具 (1)实验仪器 37OC 恒温培养箱、20OC 恒温培养箱(室温代替)。 (2)微生物材料 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枯草杆菌、产气杆菌这四种菌种的斜面各1 支。 (3)试剂

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产品技术要求珠海迪尔生物

2. 性能指标 2.1 外观与结构 a)外观应端正、清洁,表面涂、镀层应无明显剥落、擦伤、露底及污垢; b)铭牌及标志应清晰、准确、牢固,所有紧固件不得松动;控制器件操作应灵活、可靠。 2.2 功能要求 2.2.1 系统功能要求 a) 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以下称:“系统”)可以自动读取试剂板细菌生化鉴定和抗菌药物MIC半定量测定的阴、阳性结果; b) 应用程序经分析应可得出被鉴定菌株的名称和抗菌药物MIC结果; c) 应能生成检验报告单; d) 应能打印检验报告单。 2.2.2 软件临床功能纲要 2.2.2.1 检测功能 2.2.2.1.1标本资料录入 提供输入或选择的方式录入标本的姓名、类型及来源等资料。 2.2.2.1.2 出具细菌检测报告 在软件的指引下,用户可选择出具无菌报告或者有菌报告,出具有菌报告时,软件支持自动对试剂板进行检测并生成相应的判读结果,也支持手工录入细菌检测结果,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2.2.2.2 查询功能 根据不同的查询条件,用户可对历史报告单及其相关信息进行查询。 2.2.2.3 设置功能 软件提供各种类型的参数设置,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预设。 2.2.2.4 统计功能 根据不同的统计条件,用户可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2.2.5 WHONET功能 根据不同的WHONET数据要求,用户可将历史数据按要求导出。 2.3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性能要求

2.3.1准确性 2.3.1.1 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质控菌株鉴定准确性的符合率应≥95%;2.3.1.2 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质控菌株抗菌药物MIC半定量测定准确性 的符合性应≥95%。 2.3.2重复性 2.3.2.1 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质控菌株鉴定重复性的符合率应≥95%;2.3.2.2 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质控菌株抗菌药物MIC半定量测定重复性 的符合率应≥95%。 2.4 温育系统性能要求(适用96A,不适用于D2Mini/D2Plus) 温度准确度及波动 a) 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温度稳定后,准确度偏差应不超过±1.5℃; b) 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温度波动应不超过3.0℃。 2.5 环境试验要求 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应符合GB/T14710-2009中气候环境试验I组,机械环境试验I组及表2的要求。系统的运输试验、电源电压适应能力试验应分别符合GB/T14710-2009中第4章、第5章的要求。 2.6 安全要求 应符合GB4793.1-2007、GB4793.9-2013和YY 0648-2008的要求。 2.7电磁兼容性要求 应符合GB/T 18268.1-2010和GB/T 18268.26-2010的要求 2.8网络安全要求 2.8.1数据接口:应有通用的标准有线网络接口,使用标准TCP/IP协议; 2.8.2用户访问控制:用户应输入与用户名相匹配的密码才能登录使用系统; 用户类型:分为管理员,普通用户两种; 用户身份鉴别方法及权限:系统根据登录的用户名匹配权限; 管理员有检验操作、数据查询、系统管理权限; 普通用户有检验操作、数据查询权限。

细菌鉴定方法

1.2.1 形态学特征 按照东秀珠和蔡妙英编《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1999),中科院微生物所编著《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1978)的方法进行鉴定。芽孢杆菌属鉴定到种,参照了蔡妙英等译《芽孢杆菌属》(1980)的方法。 (1)革兰氏染色:挑选少许菌苔,涂布于干净玻片的蒸馏水中,风干固定,结晶紫染色(结晶紫2g,草酸铵0.8g,95%乙醇20 ml,加水至100 ml)1min,水洗后碘液(碘1g,碘化钾2g,水300 ml)作用1min,水洗,脱色,用番红O 液染3min,水洗,风干,光学显微镜观察。 (2)鞭毛染色:将16~24h菌龄的菌苔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轻蘸几下,将玻片倾斜,使菌液缓慢流到另一端,然后平放在空气中干燥。干燥后滴甲液(丹宁酸5g,FeCl3 1.5g,15%福尔马林2ml,1%NaOH 1ml,蒸馏水100 ml)染6~10min,水洗,干燥后,用乙液(2%AgNO3溶液)加热复染30min,蒸馏水冲洗,干燥,镜检,菌体为深褐色,鞭毛为褐色。 (3)运动性:半固体琼脂穿刺法,将菌种接在可使鉴定菌生长良好的培养基中,其中含0.3~0.6%的琼脂。适温培养,运动性可用透射光目测,如生长菌只生长在穿刺线上,边缘十分清晰,则表明鉴定菌无运动性;如生长菌由穿刺线向四周呈云雾状扩散,其边缘呈云雾状,则表示鉴定菌有运动性。 (4)芽孢染色:孔雀绿染色法。按革兰氏染色涂片后,用饱和的孔雀绿水溶液(约7.6%)染20 min,水冲洗后在用0.5%番红O复染20~30s,水洗,吸干,镜检。芽孢呈绿色,菌体和芽孢囊呈微红色。 (5)抗酸染色:常规涂片,石碳酸复红(10%碱性复红乙醇饱和液10 ml,5%石碳酸水溶液100 ml)加热染色5 min,倾去染液用酸性乙醇脱色,吕氏美蓝(2%亚甲基蓝乙醇饱和液30 ml,0.01%KOH 100 ml。)复染2min,水洗,吸干,镜检。 (6)荚膜染色:在载片一端滴一滴无菌水,取少许菌苔在水滴中制成悬液。取一滴墨汁与菌悬液混合,并用另一载片之一端将此水滴在载片上刮成薄膜风干。用纯甲醇固定1min,加0.5%番红O液数滴滴于涂片上,冲去残余甲醇,并染30s,然后倾去染液,立即吸干,镜检。 1.2.2 培养及生理特性 (1)菌落形态:用划线法将菌种接在平板培养基上,适温培养1~2d,出现单菌落开始观察,包括形状和大小,边缘,表面,隆起形状,透明度,菌落和培养基的颜色等。 (2)生长温度和耐热性:将菌种转接到几支试管中,分别在不同温度下培养,每处理2管,目测生长情况。

细菌学检验-总结

细菌学检验重点 (选择20个20分,填空52个26分,名词解释6个18分,简答6个24分,论述1个12分) 注:以下内容主要是老师的红字部分,可能看的过程有些吃力,大家结合课件和书本看哈,帮助理解,不过老师说过考点重点在红字部分的 第一章细菌学实验的基本要求 1、实验室生物安全(Laboratory biosafety):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条件和状态不低于容许水平,可避免实验室人员、来访人员、社区及环境受到不可接受的损害,符合相差法规、标准等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的要求。 2、生物安全防护基本要求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biosafety protection for laboratories) –实验对象:致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 –` –综合措施:实验室设计建造、个体防护设施、工作及操作程序和规程等 –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侵染,周围环境的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原则 ?积极防止操作者在污染的环境中接触生物危害物; ?主动封闭生物危害材料产生之源,防止从操作部位向周围环境释放; ?尽量减少生物危害材料向周围环境意外释放所造成的后果。 3、实验室必须设有专职的生物安全负责人 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 生物安全等级 ?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根据所处理的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危害程度分为四级。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要求:一级最低,四级最高。 4、在主实验室合理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5、各级生物防护实验室特点 ?一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BSL-1/P1):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已知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如用于教学的普通微生物实验室等。 ?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BSL-2/P2 ) 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人或环境具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 : 在处理危险度2 级或更高危险度级别的微生物时,在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 ?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BSL-3/P3):适用于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通常已有预防传染的疫苗。 ?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BSL-4/P4 ):适用于对人体具有高度的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方法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 6、控制措施 ?安全设备和个体防护是实验室工作人员与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直接接触的一级屏障。 ?所有可能使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溅出或产生气溶胶的操作,都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7、生物安全柜(BSC)biosafety cabinet(概念、分级及特点) ?具备气流控制及高效空气过滤装置的操作柜,可有效降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溶胶对操作者和环境的危害。(净化排气) ?? ?根据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的差异,生物安全柜可分为I、Ⅱ、Ⅲ级3种类型。 ?实验室应按要求分别配备I、Ⅱ、Ⅲ级生物安全柜。 Ⅰ级生物安全柜:外部空气

细菌学诊断技术

细菌学诊断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新的细菌诊断技术和方法已广泛用于食品微生物的鉴别。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及生化反应,已远远不能满足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以及流行病学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不断努力,已创建不少快速、简便、特异、敏感、低耗且适用的细菌学诊断方法,尤其是DNA探针和多聚酶链反应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明显提高了细菌的诊断水平。 一、快速酶触反应及细菌代谢产物的检测 快速酶触反应是根据细菌在其生长繁殖过程中可合成和释放某些特异性的酶,按酶的特性,选用相应的底物和指示剂,将他们配制在相关的培养基中。根据细菌反应后出现的明显的颜色变化,确定待分离的可疑菌株,反应的测定结果有助于细菌的快速诊断。这种技术将传统的细菌分离与生化反应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使得检测结果直观,正成为今后微生物检测发展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Rosa 等将样本直接接种于Granda培养基,经18小时培养后,B群链球菌呈红色菌落且可抑制其他菌的生长。 Delise等新合成一种羟基吲哚-β-D葡萄糖甘酸(IBDG),在β-D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生成不溶性的蓝,将一定量的IBDG加入到麦康盖培养基琼脂中制成MAC-IBDG平板,35℃培养18小时,出现深蓝色菌落者为大肠埃希氏阳性菌株。其色彩独特,且靛蓝不易扩散,易与乳糖发酵菌株区别。 二、免疫学方法检测细菌抗原或抗体的技术 在细菌诊断中利用免疫学的各种方法日益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从而简化了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手续。 1.抗血清凝集技术 早在1933年,Lancefield就成功地用多价血清对链球菌进行了血清分型。随着抗体制备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明显提高了细菌凝集实验的特异性,今天广泛用于细菌的分型和鉴定,如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 2.乳胶凝集实验 将特异性的抗体包被在乳胶颗粒上,通过抗体与相应的细菌抗原结合,产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通常此法需获得细菌纯培养物,再将培养物与致敏乳胶反应。业已用于鉴定大肠杆菌O157;H7 3.荧光抗体检测技术

16SrRNA在细菌鉴定与分类中的应用

结课论文 题目名称:16S rRNA 在细菌鉴定与分类中的 应用 学生姓名:刘* 学号:2016304110*** 专业: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 结业课程:系统细菌学 中国·武汉 2016 年12 月

16S rRNA在细菌鉴定与分类中的应用 刘* 2016304110***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 [摘要]:由于细菌种属间生理生化特征的相似,单凭传统的表型和化学鉴定方法已无法准确对其进行分类鉴定。随着包括PCR技术、测序技术等分子技术的不断进步,细菌的分类鉴定也由在最初的表型和化学鉴定演变到分子水平,使人们可以通过对细菌的DNA鉴定来达到区分种属的目的。细菌的16S 核糖体RNA(rRNA)以其在进化上的特征性序列,基因序列的保守性和存在的普遍性,应用16S rRNA作为分子指标已逐渐成为微生物检测和分类鉴定的一种强有力工具。本文就16S rRNA在细菌鉴定与分类研究中的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16S rRNA;细菌分类鉴定;DNA测序;高级结构 传统的细菌系统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性状,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对细菌进行纯培养,然后从形态学、生理生化反应特征以及免疫学特性等方面加以鉴定。大量菌种的分类鉴定是一项繁琐、费时的工作,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简单、方便、易于操作的分类鉴定方法,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科学、精确、快速地找到微生物的分类地位,为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20世纪60年代开始,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细菌分类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许多新技术和方法在细菌分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PCR技术的产生发展基础上,产生了许多新的分类方法,如质粒图谱、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指纹图、rRNA基因(rDNA)指纹图、16S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序列分析等。这些技术主要是对细菌染色体或染色体外的DNA片段进行分析,从遗传进化的角度和分子水平进行细菌分类鉴定,从而使细菌分类更科学、更精确。特别是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的出现,使细菌进化与否可以通过试验研究来证实。目前,关于PCR扩增16S rRNA基因用于细菌分类和鉴定的研究越来越多,大多数细菌的16S rRNA基因均已被测序。本文就16S rRNA在细菌鉴定与分类研究中的进展做一综述。 1.16S rRNA基因 16S rRNA为原核生物的一种核糖体RNA。目前,细菌系统分类学研究中

细菌自动鉴定及药敏系统的研究进展

细菌自动鉴定及药敏系统的研究进展(2) 录入时间:2011-2-23 9:13:34 来源:中华检验医学网 (四)Vitek Ⅱ: 在第一代Vitek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有4个架子,每个架子能容纳15片试验卡。司同时容纳60片试验卡,每片试验卡包含64个反应孔,采用快速荧光法测定细菌,2小时提供鉴定报告,鉴定敏感度高,分辨能力强。可在鉴定的同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可分级报告(先完成的药敏结果先报告)。该仪器具有高级专家系统,可根据药敏试验的表则结果提示有何种耐药机制的存在,对耐药机制推断准确性大于90%,MIC 平均药敏检测所需时间9.74小时,比传统方法缩短1天检测时间,能对药敏试验的结果进行“解释性”判读。该专家系统还能自动复核检验结果,如发现鉴定与药敏不符合的现象,即发出提示,要求进行复查。 (五)SENSITITRE MICROBIOLOGY SYSTEMS ARIS英国先德荧光快速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工作原理 1.概述: SENSITITRE MICROBIOLOGY SYSTEMS ARIS由英国Accu Med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生产。1996年12月美国惠好公司正式成为SENSITITRE在中国的总代理。分为全自动SENSITITRE Aris和半自动Auto-Reader两种组合。可鉴定细菌180种。数据库含500种细菌资料。可对200种抗生素进行分析,在全世界有800家用户。1996年12月进入中国。国内5家用户。 2.原理: (1)鉴定原理: 通过检测荧光的增加间接地测定MIC值。SENSITITRE系统采用传统生化反应,8进位数码鉴定及荧光分析项结合。荧光分析是用荧光标记细菌表面特异酶的底物,经细菌水解底物产生荧光来判断结果。不同

不常见细菌的快速鉴别方法

不常见细菌的快速鉴别方法 一. 不常见革兰阴性菌 1. 布氏杆菌属 布氏杆菌属是一类革兰阴性细小杆菌,牛、羊、猪等动物最易感染。人类接触带菌动物或食用病畜及其乳制品,均可被感染。布氏杆菌病广泛分布世界各地,我国部分地区曾有流行。布氏杆菌属分为羊、牛、猪、鼠、绵羊及犬布氏杆菌6个种,20个生物型。中国流行的主要是羊、牛、猪三种布氏杆菌,其中以羊布氏杆菌病最为多见。 布氏杆菌属细菌为非抗酸性,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呈球杆状(见图1)。血琼脂(BAP)上为透明或半透明、光滑且有光泽菌落。此细菌不在麦康凯琼脂上生长。布氏杆菌属细菌尿素阳性,触酶、氧化酶阳性,而吲哚阴性。由于该菌属细菌具有强的传染性,因此一旦怀疑应送往LRN B级参考实验室进行确认。 2. 空肠弯曲菌 空肠弯曲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可以引起人和动物发生多种疾病,并且是一种食物源性病原菌,认为是引起全世界人类细菌性腹泻的主要原因。其致病因素包括粘附、侵袭、产生毒素和分子模拟机制等四个方面,通过分子模拟机制可以引起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空肠弯曲菌可以通过产生细胞紧张性肠毒素、细胞毒素和细胞致死性膨胀毒素而致病。空肠弯曲菌对红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敏感,但近年发现了不少耐药菌株及多重耐药性菌株。 空肠弯曲菌菌体轻度弯曲似逗点状(见图2)。菌体一端或两端有鞭毛,运动活泼,在暗视野镜下观察似飞蝇。有荚膜,不形成芽胞。微需氧菌,在含2.5~5%氧和10% CO2的环境中生长最好,在正常大气或无氧环境中均不能生长,最适温度为37~42℃。本菌在普通培养基上难以生长,在凝固血清和血琼脂培养基上培养36小时可见无色半透明毛玻璃样小菌落,单个菌落呈中心凸起,周边不规则,无溶血现象。空肠弯曲生化反应不活泼,不发酵糖类,不分解尿素。可还原硝酸盐,氧化酶和触酶为阳性。能产生微量或不产生硫化氢,甲基红和v-p试验阴性,枸椽酸盐培养基中不生长,在弯曲菌中马尿酸呈阳性反应具有重要鉴定价值。

细菌鉴定学习

现有一株细菌宽度明显大于大肠杆菌的粗壮杆菌,请你鉴定其革兰氏染色反应.你 怎样运 传统的细菌革兰氏染色法操作繁琐,初学者不易掌握,寻找一种简便方法。方法:玻璃片上将细菌与碱液混合,用接种环或接种针往上挑,观察有无丝状物出现,我们把它叫作“细菌拉丝实验”。结果:用本法鉴别细菌革兰氏染色性质,G^-菌有丝状物出现,即拉丝实验阳性,G^+菌无丝状物,拉丝实验阴性经过对照使用,本法具有快速,准确,简便,结果易判断,成本低廉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由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不同,革兰氏染色法可使有的细菌染上初染的的紫色,为革兰氏阳性细菌,有的细菌染上复染的的红色,为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染色后为红色,细菌形态为短小的杆状,单个存在。枯草杆菌是革兰氏阳性菌,染色后为紫色,细菌形态为杆状,比大肠杆菌大,可排成链状的,有的菌体里有椭圆芽孢(无色)或在视野中有散在的芽孢。 实验十肠杆菌科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一大群寄居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多数为肠道的正常菌群,但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寄居部位发生改变时可引起感染。根据其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DNA同源性等可将肠杆菌科分为120多个菌种,其中与医学密切相关的有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等。 一、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E. coli)俗称大肠杆菌,是寄居于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该菌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可引起急性炎症或继发感染;有些血清型可引起腹泻。从水和食品中检出较多大肠杆菌时,可判断它们已被粪便污染。因此,大肠杆菌常被作为饮水、牛乳及食品的卫生学检测指标。 (一)形态与培养特性 【材料与方法】 1.大肠杆菌革兰染色标本片。 2.大肠杆菌普通琼脂平板、SS平板、中国蓝平板、伊红美蓝(EMB)平板培养物。 【结果】 1.大肠杆菌为革兰阴性、中等大小杆菌,两端钝圆或稍弯曲,呈分散排列。 2.菌落特征(表10-1)。 表10-1 大肠杆菌在普通琼脂平板及选择鉴别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 培养基菌落特征 普通琼脂平板圆形,中等大小,灰白,整齐,光滑菌落 SS平板呈红色 中国蓝平板呈蓝色 伊红美蓝平板呈紫黑色,有金属光泽 (二)生化反应 【材料与方法】 1.取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分别接种于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发酵管,37℃培养24h,观察结果。 2.取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分别接种于双糖铁培养基,37℃培养24h,观察结果。 3.靛基质产生、甲基红、VP、枸橼酸盐利用试验(IMViC试验),见实验四。 【结果】

细菌鉴定中常见的生理生化反应

实验五细菌鉴定中常见的生理生化反应 16111202班史政伟1120122681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菌生理生化反应原理,掌握细菌鉴定中常见的生理生化反应方法。 2)了解不同细菌对不同含碳、含氮化合物的分解利用情况。 3)了解细菌在不同培养基的不同生长现象及其代谢产物在鉴别细菌中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 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系统不尽相同,对营养基质的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而代谢产物存在差别。以此用生理生化试验的方法检测细菌对各种基质的代谢作用及其代谢产物,从而鉴别细菌的种属,称之为细菌的生理生化反应。 1.糖(醇)类发酵试验 不同的细菌含有发酵不同的糖(醇)的酶,因而发酵糖(醇)的能力各不相同,产生的代谢产物也不同:有的产酸产气,有的产酸不产气。指示剂溴甲酚紫,pH5.2黄色—pH6.8紫色,当发酵产酸时,培养基将由紫变黄。产气可由杜氏小管中有无气泡来证明。 2.甲基红试验(M.R试验) 甲基红试验,pH4.4红色~pH6.2黄色,是用来检测由葡萄糖产生的有机酸,如甲酸、乙酸、乳酸等。有些细菌分解糖类产生丙酮酸,丙酮酸进一步反应形成甲酸、乙酸、乳酸等,使培养基的pH降低到4.2以下。有些细菌在培养的早期产生有机酸,但在后期将有有机酸转化为非酸性末端产物,如乙醇、丙酮酸等,使pH升至大约6。 3.Voges-Proskauer试验(伏-普试验,V.P. 试验) 伏-普试验是用来测定某些细菌利用葡萄糖产生非酸性或中性末端产物的能力。某些细菌分解葡萄糖成丙酮酸,再将丙酮酸缩合脱羧成乙酰甲基甲醇。乙酰甲基甲醇在碱性条件下,被氧化为二乙酰,二乙酰与培养基中所含的胍基作用,生成红色化合物为V.P.反应阳性。 4.靛基质试验 某些细菌,如大肠杆菌,能产生色氨酸酶,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产生靛基质,靛基质与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酸结合,形成玫瑰色靛基质。 5.硫化氢试验 某些细菌能分解含硫的氨基酸,产生硫化氢,硫化氢与培养基中的铁盐反应,形成黑色的硫化铁沉淀,为硫化氢试验阳性。 6.明胶液化实验 明胶在25度以下可维持凝胶状态,以固体状态存在,而在25度以上时明胶就会液化。有些微生物可产生一种成为明胶酶的胞外酶,水解这种蛋白质,而使明胶液化,甚至在4 度仍能保持液化状态。 7.柠檬酸盐利用试验 有的细菌如产气杆菌,能利用柠檬酸钠为碳源,因此能在柠檬酸盐培养基上生长,并分解柠檬酸盐后产生碳酸盐,使培养基变为碱性。此时培养基中的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 pH6.0(黄)~7.6(蓝),由绿色变为深蓝色。 8.淀粉水解实验 细菌水解淀粉的过程可以通过底物的变化来证明,即用碘测定不再产生蓝色。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用具 实验仪器:32度恒温培养箱、4度冰箱; 微生物材料: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枯草杆菌、产气杆菌、待鉴定的未知菌的平板单菌落;

细菌常见的生化鉴定

细菌鉴定中常见的生理生化反应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菌生理生化反应原理,掌握细菌鉴定中常见的生理生化反应方法。 2)了解不同细菌对不同含碳、含氮化合物的分解利用情况。 3)了解细菌在不同培养基的不同生长现象及其代谢产物在鉴别细菌中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 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系统不尽相同,对营养基质的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而代谢产物存在差别。以此用生理生化试验的方法检测细菌对各种基质的代谢作用及其代谢产物,从而鉴别细菌的种属,称之为细菌的生理生化反应。 1.糖(醇)类发酵试验 原理:不同的细菌含有发酵不同的糖(醇)的酶,因而发酵糖(醇)的能力各不相同,产生的代谢产物也不同:有的产酸产气,有的产酸不产气。指示剂溴甲酚紫,pH5.2黄色—pH6.8紫色,当发酵产酸时,培养基将由紫变黄。产气可由杜氏小管中有无气泡来证明。 培养基的制备: 操作:编号:在各试管上分别标明发酵培养基名称,所接种的菌名和组号,下同。 接种:取葡萄糖发酵培养基3支,按编号1支接种大肠杆菌,另1支接种普通变形杆菌,第3支不接种,作为对照。同样取3支乳糖发酵培养基,1支接种大肠杆菌,1支接种普通变形杆菌,第3支不接种,作为对照。 将已接种好的培养基置32℃温箱中培养24h。 2.甲基红试验(M.R试验) 原理:甲基红试验,pH4.4红色~pH6.2黄色,是用来检测由葡萄糖产生的有机酸,如甲酸、乙酸、乳酸等。有些细菌分解糖类产生丙酮酸,丙酮酸进一步反应形成甲酸、乙酸、乳酸等,使培养基的pH降低到4.2以下。有些细菌在培养的早期产生有机酸,但在后期将有有机酸转化为非酸性末端产物,如乙醇、丙酮酸等,使pH升至大约6。 甲基红(MR)试剂:甲基红:0.04g 95%的乙醇:60ml 蒸馏水:40ml,先将甲基红溶于95%的乙醇中再加入蒸馏水即可。 试剂的制备: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在100ml邓亨氏蛋白胨水中加入1g葡萄糖即可。 步骤:将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分别接种到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32℃培养24h,加甲基红指示剂数滴,观察结果,呈现红色者为阳性,呈现黄色者为阴性。 3.Voges-Proskauer试验(伏-普试验,V.P. 试验) 原理:伏-普试验是用来测定某些细菌利用葡萄糖产生非酸性或中性末端产物的能力。某些细菌分解葡萄糖成丙酮酸,再将丙酮酸缩合脱羧成乙酰甲基甲醇。乙酰甲基甲醇在碱性条件下,被氧化为二乙酰,二乙酰与培养基中所含的胍基作用,生成红色化合物为V.P.反应阳性。 培养基的制备:V—P试剂:在100ml蒸馏水中溶解40gNaOH,再加入0.3g肌酐(VP 甲液)即成 步骤:将被检菌接种到葡萄糖蛋白胨水中,32℃培养24h,取出,加入40%KOH 7滴,然后再加入等量的5%a-萘酚溶液,用力振荡,再放入37℃温箱中保温30min,以加快反应速度。若培养物呈现红色,为伏—普反应阳性。 4.靛基质(吲哚)试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