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有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有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有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有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有答案)

11.最苦与最乐

【学习任务】

1.掌握“恩惠、赔礼、契约、卸却”等词语的正确写法。

2.掌握“如释重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等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正确理解课文的中心论点,辨析课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课文的论述层次和论述角度。

4.感悟课文整句的特点和作用,理解设问、反问在课文中的作用。

5.结合现实理解课文的苦乐观点。

【知识储备】

1.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主办了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主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继续宣传他的政治改革主张,宣传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学说。

2.整句和散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致相等,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组句子,主要表现为排比句、对偶句、近似于对偶或者排比的两个句子等。散句,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比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后面两个句子,不是排比,也不是对偶,但他近似于这这两种句式,就是整句中的一种形式。比如:“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地头树荫下坐着一群歇晌的人,忽然从大路上老远走过来一个人,大伙挺纳闷:是谁呢顶着这么毒的日头走路”这组句子就没有整句的三种形式,它是散句。

3.对举和对比:对举和对比都是指内容安排方面的方法,而不是指句子的形式特点。对举,是指列举出的两个并列的事物,相互映衬;对比,是指列举出的相反性质的两个事物,突出的是事物的不同。

【自主学习】

1.找出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

A.受了人家的恩慧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陪礼,这就连这个人地面也几乎不感见他。

B.凡嘱我自己打主意要作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已立了一种锲约。

C.即然这苦是从付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御却,且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D.越是圣贤毫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拦在身上,肩头的担子重没有放下的时节。

2.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2)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3)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指不辞辛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

(4)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

(1)人生什么是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

(3)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也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4)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合作学习】

1.课文论述的问题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归纳出中心论点。课文标题是论点还是论题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课文论点的用拟分论点的方式,归纳出每一方面的内容。

3.课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例句,结合具体内容领悟论证方法的作用。

4.观察下列句子的特点,体会它们的作用。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2)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

(3)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4)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痛苦往坟墓里去。

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巩固强化】

(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2011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中考题)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选自《饮冰室全集》)

1.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2分)

2.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2分)

⑴“卸却”责任指。(10字以内)

⑵“解除”责任指。(10字以内)

3.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2分)

4.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5.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2分)

(二)阅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完成下列各题。(9分)

①我们活在世上,免不了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朋,大至对国家、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种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世间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还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树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才能由此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有这种爱,所以尽责任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

一个不爱自己人生的人怎会爱他人、爱事业一个在生活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会坚定地负起人生的责任这样的人常常把尽责任看成是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也就无法弄清他对这个世界负什么责任。现实中,某些人虽然正承担着一些责任,但却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他们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他们一发现社会上流行什么,就觉得自己应该紧紧跟上去;他们十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活着。由于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一个人如果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持一种负责的态度。一个社会如果由这些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那么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在证明过程中引用过的道理论据是:

答:。(2分)

2.第③段除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外,还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答:

3.结合上下句看,第④段中画横线的三个分句的顺序可否调换为什么(2分)

答:

4.联系生活实际,你认为怎样做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3分)

附答案:

【自主学习】

1.A.恩惠赔礼这个人的面不敢

B.凡属要做(第二个)自己契约

C.既然负责任卸却岂不是

D.豪杰揽在从没有

2.如释重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

3.(1)举例论证、对比论证(2)举例论证(3)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4)道理论证(提示:该题的句子还可进行标点符号的复习)

【合作学习】

1.论述的问题是人生最苦和最累的是什么;中心论点是“负责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课文标题是论题,因为它只提出了课文讨论的对象,没有标明对讨论问题的看法。

2.三个方面:第一方面(1、2自然段)的观点是“背负(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二方面(3自然段)的观点是“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三方面(4、5自然段)的观点是“人应该勇于背负责任,而不是逃避责任”。(如果学生只归纳出两个方面,只要理由充分,也应该肯定,就是一二自然段论述“背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三四五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如果能分析出每一个自然段的论述角度更好,这更有利于读懂课文,领悟议论文写作的结构安排技巧。)

3.比如:

(1)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倒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对比论证,把成人之后的情况和三两岁时对比,有力地告诉我们,人长大就会有责任压力,这个压力是没法逃避的。)

(2)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道理论证,引述孔子名言,增强了论述的权威性、说服力,有力地证明了通过尽责任获得快乐是我们能做到的观点。)言之有理则可。

4.(1)设问和排比。设问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排比和设问结合,不仅使语言流畅,而且事例内容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强化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能更有力地调动读者的思考,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2)排比。该句从对人、对事、对人生等方面论述一个人随时随地都有着责任,这些责任也来自家庭、社会、国家和个人。文章用排比,形成了语言的有力气势,有力地说明了责任无处不在,我们没法躲没法逃只有尽责任的道理。

(3) 反问。一方面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一方面通过反问加强了句子的语气,有力地说明了责任没法逃和躲的道理。告诉我们,人应该敢于承担责任。

(4)三组句子都是介于排比和对偶之间的整句,把两个并列的内容对举,增强了语言的流畅性和气势,强化了每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同时,这种句式,使语言洗练,概括性强,增强了语言的容量,使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第一个句子,强调了责任没有尽的痛苦;第二句从责任快乐的长久性角度,论述了尽责任和快乐的关系;第三句,从责任大小与快乐大小的角度,鼓励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尽责任。

【巩固延伸】

(一)

1.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2. (1)“卸却”责任指_未尽责任,丢开不管(“推卸责任”和“逃避责任”亦可)

(2)“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3. 责任未了是人生最苦的事,责任完了是人生最乐的事。(或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4. 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必须结合文章的主旨与内容作答)

5. 答案有三个要点: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③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二)

1.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歌德的话(每空1分,共2分)

2.对比论证(1分)突出强调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是一切之源。

3.不可以。(1分)因为这二句话分别同“习惯、时尚、舆论”的顺序相照应。(2分)(或答:可以。只要将上句中的“习惯、时尚、舆论”三个词也调换一下,使之与调换后的句子对应即可。)

4.(3分)示例:树立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树立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自觉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爱他人,爱事业,追求适合自己的事业……这样,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能联系实际,抓住“爱心”、“责任”、“追求”等关键词语,有理而不悖于原文观点即可得分。)

【部编版】2018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集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 1.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 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事实。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芜湖()摧枯拉朽()溃退() 荻港() 3.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4.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二、探究案 1.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2.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教案

《最苦与最乐》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同学们喜欢我上课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作者简介:《出示课件》 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著作有《饮冰室合集》等。 三、课文朗读:《出示课件》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1.注音: 契(qì)约揽(lǎn)悲天悯(mǐn)人 2.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 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 3.补充解释词语: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四、师生分析课文内容: 1.理清文章结构:《出示课件》 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当如何?而不能如何? 进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A.(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B.(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C.(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2.分析课文: 讨论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明确: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出示课件》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出示课件》 明确: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第2自然段: (1)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最新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有答案)复习过程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有答案) 11.最苦与最乐 【学习任务】 1.掌握“恩惠、赔礼、契约、卸却”等词语的正确写法。 2.掌握“如释重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等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正确理解课文的中心论点,辨析课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课文的论述层次和论述角度。 4.感悟课文整句的特点和作用,理解设问、反问在课文中的作用。 5.结合现实理解课文的苦乐观点。 【知识储备】 1.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主办了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主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继续宣传他的政治改革主张,宣传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学说。 2.整句和散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致相等,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组句子,主要表现为排比句、对偶句、近似于对偶或者排比的两个句子等。散句,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比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后面两个句子,不是排比,也不是对偶,但他近似于这这两种句式,就是整句中的一种形式。比如:“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地头树荫下坐着一群歇晌的人,忽然从大路上老远走过来一个人,大伙挺纳闷:是谁呢?顶着这么毒的日头走路?”这组句子就没有整句的三种形式,它是散句。 3.对举和对比:对举和对比都是指内容安排方面的方法,而不是指句子的形式特点。对举,是指列举出的两个并列的事物,相互映衬;对比,是指列举出的相反性质的两个事物,突出的是事物的不同。 【自主学习】 1.找出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 A.受了人家的恩慧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陪礼,这就连这个人地面也几乎不感见他。 B.凡嘱我自己打主意要作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已立了一种锲约。 C.即然这苦是从付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御却,且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D.越是圣贤毫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拦在身上,肩头的担子重没有放下的时节。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导学案及答案

15、《说“屏”》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欣赏文章美点 3、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细心积累生字词 帷()幕伧()俗忒()文化休憩()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4.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课堂探究 5、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6、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7、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8、阅读课文2-5段,完成下列各题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倚()膝() 2.“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3.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4.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5.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当堂检测 阅读后答问: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上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指纹的特性和类型。 B.指纹的特性和用途。

语文版八年级第11课最苦与最乐

语文版八年级第11课《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重点: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 多媒体 教程: 二、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教学流程 (1)导入课题: ①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

人的采访。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②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页 1 第 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2):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炼《饮冰室合集》著作:课文朗读:(3)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①注音:) mǐn) 悲天悯人(揽契约(qì) (lǎn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③补充解释词语:莫若:

不如。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页 2 第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4)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①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步: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填写以下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根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的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 课《信客》的教案 内容预览: 《信客》教案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教学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 《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2. 导语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 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 写一个小标题。 生字词:克扣接济唏嘘稀罕噩耗呵斥诘问焦灼伎俩颠

沛吊唁文绉绉穷愁潦倒风尘苦旅鸡零狗碎低眉顺眼连声诺诺生死祸福 文章结构:信客当信客的原因--- 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 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 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 阅读课文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饿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善良厚道恪尽职守有才干 3. 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 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 家属 待人宽 容: 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恪尽职 守: 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 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5. 解答课后的练习 三、小结 回顾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如果让你在信客的墓 碑上写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板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秀导学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 1.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 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事实。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部编)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一作:阳)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 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 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 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性散文,作者先谈未尽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道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小组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勇于承担责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你们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发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了解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学者。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著作大多收于《饮冰室合集》中。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契.约(qì)揽.(lǎn)循.环(xún) 卸.却(xiè)监督.(dū)悲天悯.人(mǐn)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1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本文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2.体会文中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文中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温故互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契.约()监督.()卸.却() 纵.然()揽.()悲天悯.人() 2.解释下列词语 如释重负: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悲天悯人: 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本文作者,字,号,别号,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著有《》。 【设问导读】 1.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再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苦?什么事最快乐?最苦与最乐之间有什么关系? 2)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的举例。请找出作者所举的事例。 3)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句式、论证方法、修辞手法的变化使得文章语言凝重却不呆滞。请 找出相关句子,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4)作者把苦乐观与人生的责任相联系。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 自己,应该尽到什么责任?请真诚的说出你的想法。 【自学检测】 1.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A.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B.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C.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D.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E.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拓展延伸】 1.收集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和谚语。 《最苦与最乐》答案 【温故互查】 1. 略 2. 略 3. 梁启超卓如任公饮冰室主人《梁启超全集》 【设问导读】 1. 略 2. 1) 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2) 略 3) 略 4)略 【自学检测】

2020秋八年级语文上册9老王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9老王 班级_______ 学习小组 _________________ 小主人姓名__________ 上课时習豊学习目标J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感悟爱的博大,陶冶美的情操。 2 __ 、 重点难点3 1?感悟老王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体察善良,关爱不幸者。 2.学习用简朴的语言记平淡的琐事和人物的技巧。 1 ?走近作者 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在那荒唐动乱的年代,人性被抹杀殆尽,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但老王和作者身上所发出的人性的光辉却给刚刚从动乱中挣扎出来的人们以希望和信心。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积累字词,整体把握,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快速阅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并思考问题。 ① 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我”与老王的交往 ② 哪句是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炸。 ③ 谈谈对老王这个人物的印象。 我从文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处看出他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 合作探究 1 ?默读1至4段,归纳出老王受了哪些苦?老王受的苦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伛(y u)荒僻(p i) 塌败(t a ) 髅(k 功(I cu) 翳(y i) 滞笨(zh i) 攥着(zu cn) 炸(ku i)(zu 0 2 ?解释词义。 伛:弯(腰)曲(背) 荒僻:荒凉偏僻 取缔:明令取消、关闭或禁止 滞笨:呆滞笨拙 凑合:将就。 3 ?整体把握。 取缔(d i ) 干校(g C ) 骷 惶恐(hu m g) 镶嵌(qi C ) 愧 惶恐:惊慌害怕 塌败:形容塌陷破败、没有生气的样子 骷髅:干枯的死人头骨或全身骨骼 愧炸:惭愧 攥住:用手握住。 1 ?读准字音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有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有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有答案) 11.最苦与最乐 【学习任务】 1.掌握“恩惠、赔礼、契约、卸却”等词语的正确写法。 2.掌握“如释重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等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正确理解课文的中心论点,辨析课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课文的论述层次和论述角度。 4.感悟课文整句的特点和作用,理解设问、反问在课文中的作用。 5.结合现实理解课文的苦乐观点。 【知识储备】 1.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主办了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主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继续宣传他的政治改革主张,宣传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学说。 2.整句和散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致相等,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组句子,主要表现为排比句、对偶句、近似于对偶或者排比的两个句子等。散句,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比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后面两个句子,不是排比,也不是对偶,但他近似于这这两种句式,就是整句中的一种形式。比如:“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地头树荫下坐着一群歇晌的人,忽然从大路上老远走过来一个人,大伙挺纳闷:是谁呢?顶着这么毒的日头走路?”这组句子就没有整句的三种形式,它是散句。

3.对举和对比:对举和对比都是指内容安排方面的方法,而不是指句子的形式特点。对举,是指列举出的两个并列的事物,相互映衬;对比,是指列举出的相反性质的两个事物,突出的是事物的不同。 【自主学习】 1.找出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 A.受了人家的恩慧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陪礼,这就连这个人地面也几乎不感见他。 B.凡嘱我自己打主意要作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已立了一种锲约。 C.即然这苦是从付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御却,且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D.越是圣贤毫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拦在身上,肩头的担子重没有放下的时节。 2.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2)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3)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指不辞辛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4)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 (1)人生什么是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019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8年级上册导学案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导学案及答案

17、《奇妙的克隆》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培养严谨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培养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习惯。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搜集作者及关于克隆知识的资料。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囊.胚期()蟾蜍 ..()蝌.蚪()鄞.县()性腺.()胰蛋白酶.()分泌.()濒.临()孵.化()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繁衍:濒临: 神通广大:拍案叫绝: 相安无事:难能可贵: 课堂探究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课文的有关介绍,用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3、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 (4、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 (5、“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6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科研人员的努力?体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在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 当堂检测 一、辩论会 克隆猴的成功意味着克隆人本身没有技术障碍,于是就有一位法国女科学家布里吉特·布瓦瑟利耶大胆的提出了克隆人的设想,克隆人在这个世界进入新世纪之后似乎正款款向人类走来,意美权威科学家相继宣布携手共同展开克隆人的努力,英国政府也解除了克隆人类最初级胚胎的禁令,从而打开了一个神秘的克隆人的禁区。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那么,你赞成克隆人技术吗? 我们来一场小辩论好不好?注意辩论的要求。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及理由,语言要简明扼要,要针锋相对。 二、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分泌(mì) 渗透(sèn) 胚胎(pēi) B.两栖(xī) 乳腺(xiàn) 哺乳(bǔ) C.脊椎(jǐ) 爪蟾(chán) 濒临(bīn) D.草莓(méi) 繁衍(yǎn) 匍匐茎(jìng)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这里指想象,假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⑴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⑵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⑶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⑷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 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

15、《最苦与最乐》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15、《最苦与最乐》(自读课文) 教学目标: 1. 略读文章,把握观点; 2. 理解“责任”,树立“责任感”; 3.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酌情取舍)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议论文”三要素; 2.略读文章,把握观点 教学难点: 1. 理解“责任”,树立“责任感”; 2.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 二、作者作品介绍(画面呈现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梁启超(1873—1929),号饮冰室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

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8岁学为文,9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中国近代是一个中西交汇、新旧杂糅的历史转折时期,时代对知识分子提出了新的要求。梁启超在政治、文学、思想、学术等领域的显著功绩,使他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三、字词过关(详见课件) 四、初识“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 总而言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据】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篇议论性文章,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推而广之,去略读很多同类的文章。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2.学习通过抓关键词句,理清论说文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方法; 1

3.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的阅读心得与体会。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1.学习通过抓关键词句,理清论说文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的阅读心得与体会。 2

收集资料,简要了解作者生平及为人处世态度。 一、作者介绍导入(布置预习,请学生介绍,老师点评):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