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2.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

3.理解晨昏线和昼夜交替的原因。

4.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与计算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时差产生的原因。

一、地球自转的一般规律

地球自转的一般规律

?????

???

??? 自转围绕的中心:①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② 时针 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呈③ 时针 方向旋转自转周期????? 以④ 为参照物,1个太阳日,时 间为24小时,转过角度为360°59′以⑤ 为参照物,1个恒星日,时 间为23时56分4秒,转过角度360°自转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均为 ⑥ 线速度:由⑦ 向⑧ 递减,赤道最大南北两极既无

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1)昼夜的成因?

???? 地球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太阳照亮地球的一半 (2)昼夜的界线:⑨________线(圈)。

(3)昼夜更替的周期:24小时。

(4)昼夜更替的意义?

????

温度发生⑩ 变化生物形成? 生物钟 2.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

(1)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向的力。

(2)地转偏向力的方向:?________于物体水平运动方向。

(3)方向偏转规律????? 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赤道上?

(4)影响:河流、大气、洋流等的运动方向。

3.产生地方时

(1)地方时的成因:地球?____________自转,不同经度有不同的时刻。

(2)地方时的概念: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________,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4个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

(3)时区: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______个时区,每个时区占?______个经度

(4)区时:各时区?____________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区时,又称标准时。

(5)国际日期变更线:在世界地图或地球仪上,可以看到一条大体沿○

21__________穿行的折线,它就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地球自转

1.下面的四幅图中不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考查点2 昼夜交替周期

2.一艘由旧金山开往上海的轮船,船上的人见到的昼夜交替周期( )

A .是一个太阳日

B .是一个恒星日

C .比一个太阳日长

D .比一个恒星日短

考查点3 地转偏向力

3.下面两幅图是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侵蚀严重的是( )

A .都在北岸

B .都在南岸

C .靠近低纬的河岸

D .靠近高纬的河岸

考查点4 地方时

4.关于地方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一条纬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B .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C .东边的地点地方时晚于西边的地点

D .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4度

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1)此时西半球处于黑夜的地区范围是从________经线向西到________经线之间。

(2)此时地方时是0时的经线是________。

(3)图甲所表示的当天,北京日出的时间是________,北极圈上日落的时间是________。

(4)在图乙中将图甲改画成以北极为中心的俯视图,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黑夜。 方法技巧练

一、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分析

1.读“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区域大部分位于( )

A .北半球中纬度

B .北半球低纬度

C .南半球中纬度

D .南半球低纬度

(2)图中a 、b 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仅从地形因素分析,原因是( )

A .a 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方法技巧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有两点:一是纬度。纬度越低,速度越大,南北纬60°约为赤道的一半。二是海拔。海拔越高,速度越大。

二、如何判断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

2.用实验模拟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现象:甲同学打开伞,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伞;乙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并观察红墨水流动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红墨水在伞面上流动的轨迹为( )

A.先偏右后偏左 B.向右偏转

C.先偏左后偏右 D.向左偏转

(2)该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

①未模拟出越过赤道后的地转偏向现象②没能模拟出纬向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③未模拟出高纬向低纬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④伞面转动与地球自转的实际差别很大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方法技巧判断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的一般思路

背向而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使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水平运动速度和纬度有关。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明显。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始终与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相垂直,它只改变物体运动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速度。就河流而言,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背向而立,北半球向右偏,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向左偏,情况与北半球相反。可运用手势辅助判断物体的偏转方向:伸开手掌,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拇指的指向就是物体偏转的方向(如右图)。

一、选择题

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2.下列两幅图分别是“两条大河河口图”,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展,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 )

①甲岸②乙岸③丙岸④丁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我国某企业在伊斯兰堡°N,°E)、利雅得°N,°E)、东京°N,°E)、悉尼°S,°E)、底特律°N,°W)和圣保罗°S,°W)等城市设有分支机构。完成3~4题。

3.该企业于北京时间2009年3月1日8时召开电话会议,其在圣保罗分支机构的人员参加会议的当地时间为( )

A.2009年3月1日19时 B.2009年3月2日8时

C.2009年2月28日21时 D.2009年2月28日19时

4.假定总部和各海外分支机构的办公时间均为当地时间9时至17时,并计划召开1小时电话会议。为了保证总部和至少4个海外分支机构的人员能在办公时间参加会议,会议的时间应为北京时间( )

A.8~9时 B.14~15时 C.15~16时 D.20~21时

5.3月21日6时整,甲地(40°N,45°E)正好日出。此时一艘轮船航行于太平洋上。经过10分钟后,该轮船越过了日界线,这时轮船所在地的区时可能是( )

A.3月21日14时50分 B.3月21日15时10分

C.3月22日15时10分 D.3月22日14时50分

6.下图中横坐标为地球自转线速度,四个地点按纬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 )

A.a-b-c-d B.a-b-d-c

C.d-c-a-b D.c-d-b-a

7.在西行的轮船上,人们经历的昼夜更替的周期是( )

A.24小时 B.长于24小时

8.读下图,回答问题。

(1)此图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判断依据是什么

(2)站在C点的某同学于昨天晚上8:00在天空中观察到某一恒星位于上中天,那么今天晚上该同学再观察到该恒星位于上中天应是几点( )

A.19时56分4秒 B.7时56分4秒

C.20时3分56秒 D.8时3分56秒

(3)A、B、C、D四点的角速度有什么变化规律原因是什么

(4)A、B、C、D四点的线速度有什么变化规律理由是什么

(5)若E为位于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人造卫星,则E围绕地球运动的速度与地球的自转速度相比( )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D.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

答案

知识清单

①地轴②逆③顺④太阳⑤恒星⑥15°/小时⑦赤道⑧两极⑨晨昏⑩昼夜?昼夜节律?垂直?右?左?不偏转?自西向东?12时?24 ?15 ?中央经线○21180°经线

基础达标练

1.B [A图从侧面看地球自转,北极点在上,因而自西向东是正确的;C图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是正确的;D图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是正确的。故选B项。]

2.C [昼夜交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如果人们往西运动则所经历的昼夜交替周期比一个太阳日长,旧金山开往上海,是往西行,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比一个太阳日长。] 3.C [北半球向右偏→2河道侵蚀严重→即南岸(低纬度)侵蚀严重;南半球向左偏→3河道侵蚀严重→即北岸(低纬度)侵蚀严重。]

4.B [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各地的地方时与它们的地理位置相关:①经

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②同纬度地区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方,地方时越早;③全球经度分成360°,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个小时;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5.(1)20°W150°W(2)60°W(3)6时18时(4)如下图所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晨昏线的相关问题。根据光照图判断晨昏线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由图可知,图中晨昏线为晨线,晨线与经线重合可以判断日期,本初子午线是本题的另一关键条件,根据本初子午线和晨线的位置,可以判断图中各经线的经度和地方时。图中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各地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图中所示的晨线的经度应是30°E,图中黑夜的经度范围应该是从150°W向东至30°E,属于西半球的为20°W 向西到150°W。此时晨线(30°E)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00,故地方时是0时的经线应该是60°W。

方法技巧练

1.(1)A (2)A

解析第(1)题,从图中的指向标看,该区域自南向北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不断减小,这说明南为较低纬度,北为较高纬度,符合北半球的情况。据数值大小可确定在中纬度。第(2)题,a处线速度介于870千米/小时和900千米/小时之间,b处线速度介于840千米/小时和870千米/小时之间,a处线速度大于b处,且a、b位于同一纬度,因此说明a处的地势高于b处。

2.(1)B (2)A

解析第(1)题,甲同学在伞面内侧顺时针转动伞,乙同学从伞顶观察伞则是逆时针转动,类似在北极上空观测。红墨水的流动就类似北半球由高纬向低纬流动的河流,流动的轨迹应向右偏。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实验模拟的类似由高纬向低纬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但赤道上和东西方向上的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没有模拟出来,同时伞的转动与地球自转的差别也相差太大。

综合提升

1.D [A、B两图提供的是从南极和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的信息,C、D两图提供的是依据经度排列的信息。地球自转方向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A、B两图均错;西经越往西经度数越大,越往东越小,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因此应和西经度度数变小的方向相同,故C图错,D图对。]

2.D [一般来说,水流速度慢,水量小的那一岸,泥沙容易沉积,是堆积岸,岛屿容易与河岸相连;另一岸是侵蚀岸,泥沙不易沉积。地转偏向力使水流发生偏向,偏向的那一岸水流速度快,水量大,泥沙不易淤积。从图中的纬度大小的变化可以判断,甲、乙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水流左偏,乙岸侵蚀,甲岸沉积。丙、丁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水流右偏,丙岸冲刷,丁岸淤积。由此可确定,最终将与河岸相连的是甲、丁两岸。]

3.C [解题时要注意“当地时间”是指当地的区时而不是地方时。第3题,根据题目提供的经度先计算各地的时区,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圣保罗用的是西三区的区时,北京时间3月1日8时时圣保罗的时间为3月1日8时-11时=2月28日21时。第4题,先计算五地所在的时区,然后依次排除A、D(不是北京的工作时间)、C(底特律的时间为2~3时)即可。]

5.B [3月21日,轮船越过日界线,说明有两种可能,一种情况是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则日期应为3月20日,另一种情况是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则日期应为3月21日(此时日界线以东为20日),甲地45°E位于东3区,与日界线所在的东西12区相差9小时,又轮船航行10分钟,所以轮船越过东西12区时间应为15时10分。而选项中没自西向东航行的日期(20日),所以轮船是自东向西航行且越过日界线,故B项正确。]

6.D [注意横坐标上的1 670 km/h,表示赤道上的线速度,所以c点位于赤道上,纬度最低。A点线速度为0,位于极点处,纬度为90°。其它地区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 7.B [轮船西行,则看到的日落时间晚,昼长;同时看到的日出时间也晚,夜长。故昼夜更替周期长于24小时。]

8.(1)北半球。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

(2)A (3)A点为零,B、C、D三点相同。地球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均相同。

(4)D>C>B>A。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外,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

(5)C

解析第(1)题,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但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方向不同。在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图中箭头指向为逆时针,所以A应为北极点。第(2)题,考查地球自转周期,即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时间为23时56分4秒,而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为24时,由题意可知,C点的某同学观察同一遥远的恒星应是1个恒星日,时间间隔为23时56分4秒,所以该同学应在今天晚上7时56分4秒观察。第(3)、(4)题,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为零外,其他均相同,大约为15°/小时,而线速度除极点为零外,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第(5)题,E为地球同步卫星,因此其绕地球公转的角速度与地球相同,但由于其绕地球公转半径大于地球半径,因此线速度比地球大。

活动探究

1.用一个小的球进行模拟,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实际上是大于360°(约为360°59′)。如果以太阳以外的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360°就完成了一个自转周期。其演示方法和原理如下图所示。

当地球位于E1时,太阳(S)、某恒星(☆)、地心、某地点(P)位于同一直线上。

当地球位于E2时,地球已自转360°,P又位于同一恒星和地心的连线上。从E1到E2为一个恒星日。

当地球位于E3时,地球已自转了360°59′,P又位于太阳(S)与地心的连线上。自E1到E3为一个太阳日。

的运动规律和制定严密科学的历法。(P16~P17)

活动探究

17

活动实践

动手演示昼夜更替

本演示实验需准备的用具:台灯、地球仪。

在该演示中,昼夜交替是由于人们拨动地球仪转动产生的。因为该演示大约每5秒钟转1圈,也就是5秒钟代表1天。

(1)请按照教科书所介绍的方法进行实践活动。特别要思考这样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明确道理。

(2)日常生活中,如果各地都使用同一地方时是行不通的,因为它会造成工作、休息的不便和时间上的紊乱。(P17)

活动探究

1.一般认为,最好的时区划分方案,也就是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方案。根据这一方案,表

第一种方法:某地时区=某地的经度÷15°

若结果为整数,则为时区数;所得结果为小数,则四舍五入。

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

第二种方法:先用某时区中央经线的经度,分别加上和减去°,得到这个时区的范围。然后比较已知经度是否在这个时区范围之内。(P19)

活动探究

1.“穿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简捷计算方法是:

从东十二区向东过日界线,日期要减去一天;从西十二区向西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上一天。值得注意的是,实际的日界线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些曲折,不完全按照180°经线延伸的线。如果只穿越了180°经线,而未越过实际的日界线,则不能发生日期变化。

2.有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在世界的时区中就有了一个特殊的时区——东西十二区。因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合为一个时区。180°经线是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共同的中央经线。(P20)

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2.明确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3.理解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状况及其变化规律。4.能够解释四季、五带的形成。

一、地球的公转

1.轨道:地球绕①__________运行的路径叫公转轨道。地球公转轨道面叫②____________

面。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③________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④________上。

2.方向:沿公转轨道自⑤________向⑥________。

3.速度:每天向东移动约⑦________。

4.周期:地球公转的周期为⑧________年,约为⑨________日⑩______时?________分。

5.黄赤交角:地球的?________面与?____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________。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呈?________的夹角。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原因:由于?____________的存在,使得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太阳光线直射点的?________位置不同。

2.表现:太阳直射点的?__________移动、各地?____________的变化、?____________的变化以及○21________的更替、○22________的划分。

3.五带:○23______________之间,是一年之中获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区域,称为热带。○24____________之内,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称为寒带。○25________________与寒带之间,是南、北温带。

4.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26_________叫太阳高度,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27________。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28______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29______,向○30______、○31______两侧逐渐○32________。

5.昼夜长短变化:当太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33______夜○34______,纬度越高,昼越○35______,夜越○36______,在北极圈内,出现太阳整日不落的○37________现象;在南半球则昼○38______夜○39________,纬度越高,昼越○40________,夜越○41______,在南极圈内,出现○42________现象。○43________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6.四季变化:地球公转造成地球○44______纬度地区形成明显的四季变化。○45______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46______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47________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地球公转

1.下面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2.读“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转轨道是正圆

B.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1月初

C.地球从A点出发回到A点所需的时间是365天5时48分46秒

D.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速度略小于B点

考查点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3.2011年国庆节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C.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考查点3 昼夜长短的变化

4.冬至日,下列四个城市中夜最长的是( )

A.哈尔滨 B.北京 C.武汉 D.海口

考查点4 正午太阳高度

5.北半球某城市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5°,为保证建筑物底层居室有良好的光照条件,南北两幢楼间距与楼高关系至少应是( )

A.楼高的2倍 B.楼高的3倍

C.与楼高相等 D.楼高的4倍

方法技巧练

一、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1.如果用a表示晨线,b表示昏线,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图中表示正确的是( )

(2)晨昏圈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

A.重合 B.每天重合一次

C.在二分日重合 D.在二至日重合

方法技巧在光照图上,晨线与昏线的判断方法:一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二是根据昼半球、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

二、光照图的一般判读步骤

2.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是以________为中心,日期为______月________日。

(2)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晨线是________,昏线是________。

(4)A、D、E三点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与E点相等的另一条纬线的纬度是________。

(5)E点的地方时为______时,C点的地方时为______时,乙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_时,日落时间为________时。

(6)A点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乙点的夜长为________小时。

方法技巧光照图的一般判读步骤:(1)看半球,南顺北逆。(2)看极圈,如果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则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即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如果出现晨昏线过极点或者和经线重合则为春分日或秋分日。(3)注意图中隐含的时间信息,如6时(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18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12时(昼半球所在的中间经线),0时或24时(夜半球所在的中间经线)。

一、选择题

1.若其他条件不变,而黄赤交角变为24°时,则( )

A.北极圈以北范围增大,南极圈以南范围缩小

B.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缩小

C.阳光永远直射赤道

D.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增大

读“地球自转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图)”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乙图)”,回答2~3题。

2.甲图M点的纬度和乙图N点的月份分别是( )

A.30°和1月 B.60°和7月 C.60°和1月 D.30°和7月3.当公转速度为N时( )

A.漠河市民——欢度“白夜”

B.新西兰南部海域——冰山座座

C.松花江河畔——银装素裹

D.悉尼——处于雨季

4.根据下图中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可判断该地点可能位于( )

A.北温带 B.南温带 C.北半球热带 D.南半球热带

读下面两幅图,完成5~6题。

5.下列各项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A→E B.B→G C.C→F D.D→H

6.由F→G期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点在图1的A到B之间

B.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C.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

D.29届北京奥运会在此时段举行开幕式

读“五带分布图”,完成7~8题。

7.下列地区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 )

A.热带 B.北温带

C.北寒带 D.低纬度地区

8.假设黄赤交角为30°时,地球上( )

A.寒带的范围变大 B.温带的范围变大

9.读下面“二分二至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公转到A处时,位于公转轨道的__________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__________;公转到C处时,位于公转轨道的________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________。

(2)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这叫________年。

(3)自3月21日至6月22日,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AB、BC、CD、DA四段中的__________段;此时段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__________移,一直移到直射________。此时段极昼范围由________向________扩大。

答案

知识清单

①太阳②黄道③椭④焦点⑤西⑥东⑦59′⑧1⑨365⑩6?9 ?赤道?黄道?°?°?黄赤交角?纬度?南北?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21四季○22五带○23南、北回归线○24南、北极圈○25南、北半球热带○26地平面的高度角○2790°○2812 ○29大○30南○31北○32降低○33长○34短○35长○36短○37极昼○38短○39长○40短○41长○42极夜○43赤道○44中○45夏○46冬○47春秋

基础达标练

1.B [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动规律,即可判断B图正确。]

2.D [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故A选项不正确。从图上看,A点为远日点,B点为近日点,所以地球处于A点时为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处于B点时为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故B选项不正确。地球从A点出发回到A点所用的时间,即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为一恒星年,即365日6时9分10秒,故C选项不对;D选项正确。]

3.B [10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并向南移动。]

4.A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赤道以北的地区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5.C [此题要求冬至日时,前楼的影子不能影响到后楼底层,此地的太阳高度为45°,那么前楼影子与楼高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底角为45°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因此楼间距应与楼高相等。]

方法技巧练

1.(1)B (2)C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首先根据太阳光线的照射情况判定昼夜半球,然后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定晨昏线。A图中a为昏线、b为晨线,C图中b为晨线,D图中a为昏线,均与题干不符。B图中a为晨线、b为昏线。晨昏圈平面始终把地球分为相等的昼半球和夜半球,但

其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当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时,晨昏圈平面过南北极点与经线圈重合。

2.(1)南极点12 22 (2)°S,90°W

(3)AB BC(4)D>A>E °N(5)12 18 3

21 (6)12 6

解析本题由图中信息可知,90°经线为90°E,地球按顺时针方向自转(地球自转方向与东经度增大方向一致),所以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此时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说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S。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即与90°E经线相对

的90°W经线。晨线是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所以图中AB是晨线,BC是昏线。太阳直射纬线上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其次是离直射点较近的A点,而

E点最小。正午太阳高度与E点相等的纬线是E点相对于太阳直射点的对称点所在的纬线,即°-°-°=°N。E点的地方时为12时(所在经线上太阳最高),C点是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时。乙点的日出时刻是其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即3时),日落时间是其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即21时)。所以乙点夜长6小时,昼长18小时。赤道上的A点昼夜平分。

综合提升

1.D [若黄赤交角增大到24°,则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扩大。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增大°,冬至日缩小°,即年变化幅度增大。]

2.B [由M点地球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可以推断其纬度为南北纬60°;由N点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可推断其位于远日点附近,时间约为7月初。]

3.A [乙图中N点地球公转速度最慢,时间约为7月初,为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此时漠河地区白昼为一年中最长的时期。]

4.D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可以看出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在6月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在12月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且有两次直射机会。]

5.B [由图1可知AB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正向南移动;8月8日太阳直射点在AD间并靠近A处,地球正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7.B [热带地区终年正午太阳高度大,气温高,全年皆夏,四季变化不明显;位于南北两极地区的寒带终年正午太阳高度小,气温低,全年皆冬,四季变化不明显;只有位于中纬度地区的南北温带,一年中冬、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大,气温变化大,因而季节更替最明显。]

8.A [黄赤交角的大小对五带划分影响很大。寒带的纬度范围和热带的纬度范围之和为90°。如果热带的纬度范围变为赤道到南北纬30°,那么寒带的纬度范围就为90°-30°=60°,即从南北纬60°到南北纬90°为寒带。由此可知: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变小。]

9.(1)近日较快远日较慢(2)1恒星(3)BC 北北回归线或°N北极点北极圈

活动实践

1.当太阳光直射赤道时,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世界各地都存在昼夜交替现象,而且世界各地的昼夜长短都相等。

2.当太阳光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存在无昼夜交替现象的地方。这些地方都在南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时,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北极圈内是极昼,南极圈内是极夜。

3.绘图(我们以夏至日,即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为例来说明绘图方法。)

作图过程:过圆心画一条水平线表示黄道平面,并延长与大圆相交于两点;画地轴,地轴应与黄道面之间形成°的夹角;画南北回归线,以黄道面与大圆的两个交点为起点,画两条平行于赤道的虚线表示南、北回归线(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即黄赤交

角的大小决定了南北回归线的范围);画出极圈,以通过地心且与黄道面垂直的假想线与地面的交点为起点分别画两条平行于赤道的虚线,表示南北极圈(极圈的度数是地轴同轨道平面斜交的角度,与黄赤交角互为余角);通过太阳直射点与地心的连线画直射点太阳光线(一般再画四条,南北边界两条,中间两条,都要互相平行);过地心画出的太阳光线的垂线就是晨昏线,夏至日应与南北极圈相切。注意本题介绍的方法是把地轴画成倾斜方向时的画法,想一想,如果把地轴画成垂直的,图该如何画。

22活动思考

日历上的节气日期不同和时刻不同的原因在于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日5时48分46秒,而日历上的历年是365日。每年相差5时48分46秒。(P 23)

活动探究

1.根据tgH =b a

,求正午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H =90°-|φ±δ|

当太阳直射点与当地位于不同半球时,用“+”;当两者位于同一半球时,用“-”。 求证过程如下:

图1中H =90°-∠α=90°-∠β=90°-(φ-δ)

图2中H =90°-∠α=90°-∠β=90°-(φ+δ)

3.(略)

(P 24)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教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 (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传方向的表示 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 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生:讨论、回答。 (4)昼夜的形成 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 生:答略 师:同样的道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2优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地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地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地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地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地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地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 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地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点和转变地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地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地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地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地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地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地.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趋势是怎样地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地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地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地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地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地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地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每组桌前放置的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 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开关。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白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 观察讨论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现在我继续向同学们介绍你们桌前的仪器——地球公转轨道仪。它由地球仪、公转轨道、小红球代表的太阳三部分组成。刚才我们已经介绍过一些,请同学们再看地球仪的底座上和公转轨道仪上都分别对应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名称,地球仪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个红点代表太阳直射点。 观察讨论二: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倾斜方向有无变化?地轴沿北极方向指向哪颗星学生演示、观察、讨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那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我们一起看投影。 观察讨论三: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四章区域经济 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

地球的运动教案示例123课时

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 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 方法 2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活动 1.投影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见板书设计),并指导学生画到笔记本上。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全章节教案分解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完整版)

必修一(教案1)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 可见宇宙: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 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其半径约200亿光年 (2)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 (3)天体系统的形成及层次 ①形成:宇宙中的天体都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之间由于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 形成天体系统 ②层次: 总星系 ??????? A :银河系????? B :太阳系????? C :地月系????? 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 (1) 组成: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包括行星、彗星和

其他小天体等。 (2)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A→H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颗大行星。 (4)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①类地行星:水星、金 星、地球、火星 ②巨行星:木星、土星 (5)分类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④地内行星:水星、金星、地球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地球是银河系中普通的成员。而在太阳系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地球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因此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上所具备的生命存在的其他条件:(1)充足的水分;(2)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3)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四.运用拓展 1.天体的类型和分类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①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有很大的质量。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太阳系共有八大行星,体积、质量木星最大。 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摩擦形成流星现象。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某一区域某一时间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大多数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如狮子座流星雨。 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

作者姓名:杨学文:延庆县第五中学 张云霞:延庆县第三中学 课题: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等。 学情分析:延庆五中学生在初中大部分为学校中等生,在进入高中时,属于较差质量的生源。但是,尽管生源质量差,他们的地理科学习基础却相差不大,仍然有希望在地理科的学习中获得较好成绩。这样的学生也有一点非常令人担心的毛病:那就是学习习惯非常不好,这样的现状导致了学生们学习成绩很难提高。因此,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们主要在两方面下工夫,一方面是在自己的专业知识方面下工夫,争取让教师自身成为有人格魅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师,另一方面,就是在授课的时候,狠抓学生的课堂常规,慢慢让学生形成好的习惯,最终,受益于好习惯。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通常是将知识化难为易,在课堂中穿插大量的与生活和知识有关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认为地理有用而提高学习地理科的欲望。在本节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事例、现象,或者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小故事、flash等助学生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本节教材的知识。 学习目标:1、学生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2、学生通过观察说明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关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学生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4、学生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5、学生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 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6、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意义 7、学生能联系实际解释时差、季节的形成原因,并了解时区、区时和日界线 等最基本的概念。 8、学生能形成正确的宇宙观并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更加激发了对科学的探索 的精神。 教材分析:本节是继前两节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后,学习的内容从宇宙转移到地球,并且主要研究地球这颗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主要讲解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及其意义。地球运动部分是很难学的一部分知识,之所以难学是因为学生难以建立空间概念。化解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尽量用地球仪演示,或者画立体图,还有就是电脑动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想象地球运动的情况及产生的地理意义。在学习了两种基本形式以后,继续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对于地球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讲述,一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是地球公转的地

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最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1.3 地球的运动 1.3.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媒体教具】 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 【设疑引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是否相等呢? 【学生回答】是 【总结讲解】我认为这种说法要辨证的去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科学,但对于我们这个地区而言却不是很科学,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并不完全相等。这些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过渡】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形式,下面我们逐一学习。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 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 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提问】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地球仪自转。 【提问】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略。 【过渡】 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课本第13页)投影片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 注意交代:恒星(除太阳外)距离地 很遥远,不论地球公转到何处,所 到的恒星方位几乎不变 【同时用吹塑片演示】 (1)在黑板上框按一图钉代表太阳S ,将一个吹塑片上的红绳固定,让该吹塑片如课本插图中的E 1状态,在吹塑片和绳的交点上作记号P ,在黑板上描出红绳和地球的位置; (2)让该吹塑片以P 为参考点自转并绕日公转到E 2位置,作图。在黑板上用虚线连接太阳和E 2,P 点未在此线上,说明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地球还未自转一周。在黑板上做E 2到P 的延长线,此线的上方为遥远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H ,该线与SPE 1线平行,以该恒星为参考点,则说明地球自转了一周。 (3)要保证以太阳为参考点的自转一周,地球必须继续向前公转到E 3点,使S 、P 、E 3三点一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转出一个角度SE 3H 。 结论: 恒星日23h56 '4''(3600)——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h(360059')——昼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是有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其二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的特点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是引导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关键,对于认识和学习地理后续知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分析:但这节内容又涉及了很多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又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对于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当低,在学习时会感到很困难,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运用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观念、方向和周期;了解公转运动的特征、公转中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2、通过演示地球运动和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读图分析能力;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地球运行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看课件,从图上可以看到地球在运动,他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一)、自传运动规律 1、概念 2、方向 3、周期 演示: 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讲地球的运动 一、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目标展示——真题引入——知识梳理——考点复习——当堂巩固”等环节,实现各层次的复习目标,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复习重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难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判读和绘制日照图的技能(含图形转换)。 三、课时分配:3课时 四、复习过程 真题引入 学习任务一:真题引入,明确复习目标,把握命题的方向与特点 【学生活动】做练习,回忆知识,感受考试。 【教师活动】简单评析,分析考情。 【配套练习】(2010北京学业水平) 1.读图9“某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示晨昏线的是。 (2)图示日期是,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 律是。 (3)该日甲、乙、丙三地中, (选择填空)。 A.甲地和丙地昼长相等 B.乙地最早见到日出 C.丙地出现极夜现象 D.三地正午人影等长 (4)该日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向 (方向)移动,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 昼变,且昼 (长于,短于)夜。 【方法点拨】教师点拨,学生记录考情及应对策略,呈现复习目标。

知识梳理 学习任务二:回顾已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学生活动】学生回顾知识,加深印象,完成知识体系中的填空。【教师活动】检测学习效果。 自转与公转自 转 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 周期:1恒星日长小时分秒,转动角度3600;1太阳日长小时,转动角度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外,其它地方均为。 线速度:从向递减,最大,为1670Km/h,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 的,两极点为。任意纬度φ的线速度=1670×cosφKm/h。 公 转 轨道:是一个,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上,每年月初位于近日点,月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自向 周期:1恒星年为日时分 速度:角速度约为59ˊ/天,线速度约30Km/h。近日点时较,远日点时较 黄赤交角: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约为°。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的夹角 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昼 夜 交 替 现 象 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周期:1太阳日,小时 昼夜分界线:线(包括线和线)。 地 方 时 与 区 时 晨昏线的判断:○1自转法—顺着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是线;○2昼半球西侧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线,昼半球东侧与夜半球 的分界线为线。 原因:经度不同的地方,太阳经过其上中天的时刻不同 原理:24小时自转一周,°/小时,分钟/度,东边时刻比西边时刻。 晨昏线的特点:○1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3晨昏线永远平分;○3晨昏线只在二分日与经线圈,在二至日跟极圈;○4晨线与赤道的 交点的地方时为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时;○5晨昏线与刚好出现极昼的 纬线圈的切点为24时;晨昏线与刚好出现极黑的纬线的切点为12时。 水平运动 的物体发 生偏移 规律:北半球向偏,南半球向偏。 大小:纬度越偏向越明显,赤道不偏转。 意义:对风向、洋流流向、河流流动产生影响 地方时与经度间的计算:已知AB两地经度(或时间)和A点时间(或经度),方法:○1求AB 经度差(或时间差)○2将AB的经度差(或时间)换算成时间差(或经度)○3将A点时间 (或经度)±时间差(或经度),即可算出B地时间(或经度)(东边用+,西边用-)地 方 时 经度每度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个时区, 时区号与中央经线的关系:时区号数=经度数÷15(四舍五入,取整数) 时区 与 区时北京时间:区的区时,也是的地方时,但不是北京的地方时。 世界时:即中时区的区时,也是0经线的地方时,还是伦敦的区时。 区时计算:所求地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数差 人为日界线:度经线;它的东侧是(时)区,西侧是(时)区;从12区向东过日界线到12区,日期要一天,从12区向西过日界线到12区, 日期要一天。 日 界 线 自然日界线:因时间原因而自然形成的。它的时间一定为时;它的东侧为天,西侧为天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 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 (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 (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

(完整版)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练习题

《地球的运动》练习题 练习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 ①1个恒星日②1个太阳日③23小时56分4秒④24小时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地球自转速度来考虑,高纬度发射火箭的条件比低纬度更加有利B.中山站、新加坡、鹿特丹三地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C.广州、武汉、北京三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依次增大 D.上海、漠河、曾母暗沙三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相同 3.下图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4.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除两极点外,其他各点都相同

B.1个太阳日,地球自转360度,用了23小时56分4秒 C.北纬40度自转的角速度,约为每分钟0.25度 D.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即自东向西 5.8月30日,某天文爱好者利用天文望远镜进行天象观测,21点整牛郎星进入镜头。如保持天文望远镜不动,8月31日牛郎星再次进入镜头的时间是:() A、20时56分4秒 B、21时3分56秒 C、21时整 D、21时56分4秒我国于2013年6月11日发射了“神舟”十号飞船,并于13日与天宫一号实现交会对接。据此完成6~7题。 6.“神舟”十号发射时,地球公转的速度( ) A.越来越快 B.越来越慢 C.先快后慢 D.最快 7.在“神舟”十号发射时,下列有关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B.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C.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D.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8.每年的国庆节假日期间(10.1-10.7),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是( ) A.逐渐加快 B.逐渐减慢 C.先加快后减慢D.先减慢后加快下图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9~10题。 9.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 A.甲—乙段 B.乙—丙段 C.丙—丁段D.丁—甲段 10.2014年1月31日为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 ) A.甲点 B.乙点 C.丙点D.丁点 11.下图①②③④四处中,与日历所示之日最接近的( )

高中地理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材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现地域性特点。由于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也是学生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先复习必修Ⅱ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拓展学生思路,为理解东北农业发展条件作铺垫。为说明东北的自然条件内部差异,教材出示了许多图表,要求学生读数据,重表达,理解划分内部差异的条件。由于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缺乏系统训练而使这一内容成为教学的难点,应让学生尝试去读,发现并归纳内部差异的若干要素,理解比较法在判断事物差异中的运用。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科教版科学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教案讲解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的: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 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 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 呢? 三、实验探究: 1、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 (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教学反思: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目的: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 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 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以及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层的特点,特别是对流层和平流层与人类活动关系极为密切,教材讲述的较为详细,平流层以上部分,包括中间层、热层、外层,教材归纳为高层大气,这是新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教材这样处理,既突出了重点即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对流层和平流层,同时又利于学生了解高层大气中与人类关系较为密切的电离层,至于目前与人类联系相对较少的其他几层大气,简略处理,减少学习的头绪,详略编排得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各大气层的特征,应该抓住关键环节,即气温的垂直变化不同引起大气的运动特点各异,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因此导致大气对流运动显著,由于对流运动,使水汽易于凝结,而对流层大气固体杂质丰富,因而容易形成降水;平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因而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不易产生复杂多变的天气,利于飞行。由此可以看出每层大气其运动特点都是由于气温的变化引起的,气温的变化可从教材提供的图像中得以了解。 关于大气的组成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介绍的关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等知识,是了解大气环境的最基础知识。其中低层大气的各种组成物质及其对生命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通过表格形式介绍了低层大气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干洁空气中主要成分的比例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各主要成分的比例悬殊很大,氮、氧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其他成分所占比例很小,但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二氧化碳及表格中未涉及的臭氧,它们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教材着重进行了描述,对于低层大气中比例较少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主要强调其对地面和大气温度以及大气降水的影响,同时教材指出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这与干洁空气有所不同,这为后面讲述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干预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大量排放污染物质导致大气中固体杂质增多,形成大雾天气等天气变化埋下伏笔。 教材在介绍人类活动对大气影响时,提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大气中的微量气体二氧化碳增多,而且大气中出现了新的成分如氟氯烃化合物,而这种成分可以导致臭氧总量的减少,大气中这些微量成分的变化都会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构成威胁。由于本节教材使大气环境这个单元的起始部分,因此教材中没有涉及有关大气中各组成成分对大气热状况、大气降水等如何起作用,只是将结论描述出来,至于作用机理留待后面相关章节进行解决。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Teaching plan design of earth movement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地球的运动(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 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根据课标要求: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并能用事实说 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③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 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 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判断。 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

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 ②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四季的形成,具有空间动态变化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具,找出重点、难点,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从观察入手巧妙地突破。层层深入地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培养学生能力。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节的重点难点内容。二是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教学要求,讲授知识做到深入浅出,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留了一个问题,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本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学新课 我们继续用地球运行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在演示的过程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