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经济法分析

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经济法分析

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经济法分析
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经济法分析

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经济法分析(上)

2008-1-25

金融宏观调控作为一个“复杂问题”,经济学科对之研究颇多、成果颇丰,而从法学视角对其研究却显薄弱。理论和事实均表明金融活动本身存在风险,金融体系呈现出不稳定性、脆弱性特征,随着金融的快速发展可能导致资本融通的低速和阻滞,致使市场经济低效率。在此情况下,国家对金融的宏观调控势在必行,但是国家对金融的调控亦可能失败,为了避免国家因官僚主义等因素造成非理性调控,有必要通过经济法规范金融宏观调控。而经济法规制的核心是对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规范,故本文以“金融宏观调控行为”为焦点进行研究。 

一、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结构及特征 

认清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结构,有助于研究金融宏观调控。然而金融宏观调控行为具有何种结构,学者多有不同主张,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王全兴先生认为:宏观调控本来是寓于政府与市场互动框架中的一个由决策和执行两个阶段所构成的政府干预过程,宏观调控权作为与宏观调控对应的一个法律概念。应当涵盖宏观调控的全过程。胡光志先生认为:宏观调控作为一种政府行为或政府调控措施,包含决策、实施监督、效果验证等多个环节。刘定华先生和肖海军先生认为:金融调控实质上是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刑会强先生认为:宏观调控行为是决策行为,而不包括其他。 

笔者认为,金融宏观调控行为是国家有关机关对宏观金融进行干预的行为。实施这种行为,首先要基于对宏观金融运行的透彻认识,在全面细致分析基础上做出对宏观金融进行干预及如何干预的决策,光有决策尚不能影响宏观金融,一定要对该决策进行实施。因此金融宏观调控若不涵盖决策的执行,则金融宏观调控根本不可能实现。金融宏观调控行为意图使宏观金融运行良好,则对该行为是否能达到最终目标必须有检验标准,否则金融宏观调控行为仅就行为本身来看,意义不大,所以金融宏观调控行为效果亦是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结构因素之一。可见,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结构应当涵盖金融宏观调控决策(即货币政策)、金融宏观调控决策执行及金融宏观调控效果。 

金融宏观调控行为源于法律上的授权,是一种法律上的行为。金融

宏观调控行为结构为决策、实施和调控效果,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传统法律行为理论相符。依照传统法律行为的理论,学者们认为,法律行为从运作过程上看,法律行为的结构为:“法律行为的动机形成与目的确定阶段,法律行为的实施阶段及法律行为的效果阶段。”(李龙,1996)但通过下文具体分析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特征,会发现金融宏观调控行为不同于传统法律行为,有些区别甚至是本质性的。 

第一,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一国宏观金融的形成以及“市场失灵”在宏观金融领域凸现。这使国家不得不改变“守夜人”的角色,介入私人领域之中,主动干预到私人领域之中,主动地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第二,金融宏观调控行为主体是国家有关机关,在我国为中国人民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绝对不可能是单个的个体。因为金融宏观调控是为了使国家宏观经济良好运行而进行的干预,所以要求行为主体必须是站在宏观的、整体的、全局的高度,具备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 

第三,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对象是宏观金融。现代社会金融的良好运行是宏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对金融领域的控制需要丰富的金融专业知识。宏观金融调控政策的制定、执行要根据经济周期的循环变动,调整利率、法定准备金率等技术工具,其间涉及大量的专业知识。而“专业信息,是具有自己独特的范畴、定义、方法,对其正确解码必须具备达致临界的知识存量和相关参照系、共享程度较低的信

息。”(伯·霍尔茨纳,1984) 

第四,金融宏观调控行为意欲产生效果需要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传统法律部门通过建立“法律行为”的概念,构建法律关系,确定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即一个法律行为就直接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行为效果。而金融宏观调控行为却与之迥异,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作用模式为:“货币政策一商业银行一个体行为选择”。货币政策制定出来以后,商业银行这一中间层按货币政策执行后,并不表明就已经达到了金融宏观调控的目的,产生预期行为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货币政策的出台来引导社会个体行为,这之间就必然存在一条传导路径与相应的传导机制。 

第五,实现“对宏观金融的控制”操作难度很大。罗斯柯·庞德在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一书中表明:法律是实现社会控制的一种强有力的方式。对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控制同样也是一种社会控制,只是实现对宏观金融的社会控制的操作难度更大些。金融宏观调控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需要畅通的传导机制。这一特征也使得金融宏观调控行为不同于传统法律行为。传统法律仅仅通过对个体行为的规制就可以达到对相应领域如民事领域的控制。而专业知识的具备存在难度,传导机制的畅通程度的不同,以及金融宏观尚受其他因素的干扰,综合因素导致实现对宏观金融的控制存在不小难度。 

第六,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目的的实现需要承诺信任机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基德兰德与普雷斯科特以其“时间不一致性理论”指出:如果政府没有充分的激励在执行阶段落实其承诺,并且这一点能为受体所理性预期,那么,后者对政府调控引导将采取不遵从对策,导致调控目标落空。如前特征四所述,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社会个体行为选

择,“与政府相对的调控受体可以凭借遵从或不遵从的策略选择来回应政府的行为引导,宏观调控的实际绩效将更多地取决于调控受体的预期及预期支配下的选择;而政府调控措施在制定阶段与执行阶段是否融贯一致,即政府在执行阶段是否基于充分的激励履行其在执行阶段宣称的调控承诺,将直接决定着受体的预期确立和行动选择,继而影响调控绩效。”(吴元元,2006)可见,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顺利实施需要调控主体的承诺与受体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合作环境。 

二、我国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经验实证分析 

(一)货币政策的制定 

金融宏观调控行为多样,本文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中国人民银行做出货币政策决定之后必须向外界公告,公告的形式和实体都必须具有严肃性、权威性、可信赖性。但笔者对多个公告进行研读后发现尚存以下问题: 

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对这一重要的公告程序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2003年9月21日那次调整没有任何正式的通知,显得不够严肃。 

第二,从公告形式而言,中国人民银行采用公告通知的形式,虽然起到告知作用,但通知形式本身却不足以表达货币政策的权威性,给人不够慎重的印象。通知这种形式给公众传达的信息似乎有“通知的内容随时都可能更改,甚至是向相反方向改变”的嫌疑,因此这种形式不利于建立社会公众对金融宏观调控的信任,不是中国人民银行良好的承诺形式。

第三,从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公告通知的内容来看,2006年8月15日(包括该次)以前的诸次调整都采用的是“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的模式。但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五条第二款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决定无需经国务院批准,只需向国务院备案即可,但中国人民银行在2006年8月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决定之前都谨慎地报经国务院批准,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较低。从2006年11月15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开始,公告通知中才终于挥去了“经国务院批准”的影子,采用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的模式。

第四,从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利率的公告通知的内容而言,调整利率所用文字模式均为“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五条第一款规定,利率属于报经国务院批准后方可执行的货币政策。利率与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等工具相比较而言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影响更为重大的货币工具,所以报经国务院批准是必经的法定程序,但公告的文字表达并未看出加息决策经过国务院批准。从2004年上调利率时人行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加息的确经过国务院批准,只是在公告中未明确表达出来。对此笔者不禁产生疑惑,在2006年11月之前人行调整并不需要经国务院批准的存款准备金公告采用“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模式,而对于必经国务院批准的利率政策却没有“经国务院批准”的文字表述呢?可见,对于利率这一十分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从公告的文字表达上并不严肃、严谨,正是因为这种不严谨使得至少从表面而言利率政策的制定有与法律规定相背的嫌疑。

第五,从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利率政策的迅速程度和准确度来看,货币政策的制定需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和反思机制。从1995年开始到2002年,受我国经济偏冷、内需不足等因素影响,人行一直采用低利率政策,但到2002年,我国已经走出了通货紧缩期,然而从2002年至2004年加息之前低利率政策一直没有改变,从而推动了一轮又一轮的投资过

热,从房价的一再上涨,各类资源被过度开采等现象可以看出,低利率已经成为资源合理配置的一个障碍。2004年至今的8次加息,特别是2007年7个月内5次紧密度加息从另一个侧面表明2002年至2004年加息之前货币政策并不及时准确,倘若在我国经济走出经济紧缩之时就能及时采取准确有效的货币政策,或许就能避免通过短期内频繁加息来遏制投资过热而效果又太理想的局面。因此,货币政策的制定必须建立快速准确的反应机制,同时也须建立对过去不甚理想和成功的货币政策进行反思的机制,如对频繁加息的效果做出及时评价及反思将有利于今后的金融宏观调控。

第六,不论是从存款准备金,还是利率调整的公告通知的内容来看丝毫看不到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身影,看不出货币政策委员会提出的任何建议,不知是通知未列明还是委员会就存款准备金率、利率调整问题根本就未讨论。笔者又仔细搜查了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有关货币政策委员会的相关内容,也未发现货币政策委员会就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任何会议纪要。而货币政策委员会是具有专业知识的团体,如果金融宏观调控的专家尚不能发表见解,则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理性程度就不得不被置疑。

(二)货币政策的执行及效果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人员刘玄在《苏皖两省货币政策传导差异的实证检验及其解释》一文通过计量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区域层面的计量分析表明,货币政策传导在苏皖两地差异非常明显,由此产生区域性货币政策效果的差异。一方面。江苏是货币政策传导的灵敏高度区域,峰值响应时间短,响应峰值也比较高,表明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较为顺畅。而安徽则为低灵敏度区域,货币政策存在梗阻现象”。(刘玄,2006) 

上述苏皖两省货币政策执行差异的案例,从经济法的视角而言,应当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区域差异,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我国地域广博,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各区域对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及灵敏程度各不一样,影响了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效果。

为确保对各区域的调控都能达到预期目的,就必须因地制宜,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中都得考虑差异因素(还包括行业因素等),以法律的形式将这些变量程序化,从而确保金融宏观调控的充分理性。

第二,货币政策传导不畅除了利率管制、金融市场不完善因素之外,微观主体的阻滞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这一阻力在安徽省或许比在江苏省更加凸现,但并不意味着江苏省对微观主体因素就不予以关注。微观主体的行为选择应当始终都是金融宏观调控行为考虑的重中之

重。“典型的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的作用途径是:通过货币供给影响总产量,总产量的变动和利率对消费的影响又必然会波及供求比例关系,最后实现货币政策的目的。”(陆前进、卢庆杰,2006)货币政策传导路径中的任何一环都不能出现问题,但从已有的文献研究中笔者发现少有研究关注微观主体对金融宏观调控的信任问题,而这个问题却是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必须纳入考虑的因素。如果微观主体缺乏对金融宏观调控的信任,其行为选择受调控的引导的可能性就相对小。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更是如此,经济条件不宽裕的个体如果对金融宏观调控不信任,其行为就不会受调控影响,而经济条件宽裕的个体抵御金融宏观调控失败或调控当局对金融宏观调控行为反悔的风险的能力比前者要高,因此经济条件宽裕个体更易于受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引导。建立调控当局对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承诺机制,有利于增强微观主体对金融宏观调控的信任,使得微观主体更易受金融宏观调控的引导。谢百三诉财政部一案,财政部改变国债可以回购的承诺,并且这一决定缺乏社会整体福利、效率等正当理由,这种对承诺的违背严重降低公众对宏观调控的信任程度,这个案例也为规范金融宏观调控,亟需建立承诺信任机制敲响了警钟。

作者:李西臣来源:《经济经纬》2007年第6期

责任编辑:萨日娜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经济法分析(下)

2008-1-25

 三、我国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规则实证分析 

我国规范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关于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通知》等。

现有规定尚存以下问题。

第一,中国人民银行与政府关系问题。从《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条规定可以看出,现有体制是国务院领导下的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受国务院影响。如,常出现的政府转移支付,中央银行根本就不能说不,然而这种转移支付又会影响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就算是在国务院领导下也应该是在规范领导的前提下。

第二,货币政策目标存在潜在冲突。依《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我国货币政策采用双重目标模式,一是“货币币值稳定”,二

是“促进经济增长”。这两个目标存在一致性的同时,也潜藏冲突。双重目标易使目标易位频繁,而目标的不确定性容易使经济大起大落。对于中央银行而言,稳定货币是其职责范围内力所能及之事,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颇多,单凭央行努力难以实现,并且各国货币政策制定、实施的经验亦表明货币政策目标应单一即“稳定货币”,如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经验就告诉我们:“执行以价格长期稳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对本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贡献。”(陈元,1995) 

第三,货币政策委员会功能有效实现问题。“(1)政府对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信息、环境等因素进行了分类、整合、加工和处理,决策是在特定认知的基础上作出的,那么,其选择行为是合理的;(2)如果政府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其决策是在外部环境诱导下直接以经验或直觉判断作出,其决策行为便是非理性的;(3)就理性的发挥程序而论,如果政府决策时对信息、环境等因素进行分类、整合、加工和处理的时间很短,以至于形成决策的认知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理性思考,即处于笔者所界定的‘即时有限理性状态”’。(何大安,2006)为了防止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非理性”、“即时有限理性”,需要发挥专业人士的特长,发挥货币政策委员会之功效。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第三条的规定,我国货币政策委员会仅仅享有建议权,而从本文第二部分论述的经验事实早已表明货币政策委员会连建议权的实现都难以确保。专家委员会建议与否、建议什么对金融货币政策制定都不甚重要的话,再谈决策行为的理性化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因为没有货币政策委员会的牵制,金融宏观调控当局将享有更多自主决断权,可以服务于其他目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法律对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地位规定尚不够到位,从法律规制而言,应改变货币政策委员会咨询地位,否则难以落实《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十二条的规

定,即“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应当在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制定和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有关承诺信任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和反思机制方面的规定暂付阙如。“‘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调节个人行为,完成法律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马震,2006)而激励必须是确定的,调控主体必须对激励做出确定的承诺,如此人们方能确定预期。快速反应机制要求货币政策的制定、执行应当快速、准确,否则宏观金融状况一旦已经发生变化,货币政策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反思机制是一种自身能够不断改进、完善的机制,是一种提高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理性程度的机制,但目前我国法律规范还没有建立这种机制。

四、我国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经济法规制 

金融宏观调控行为规范与否意义重大,关乎一国经济是否能正常运行,根据该行为的结构与特征理论,结合我国现实中金融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笔者拟提出下述解决方案。

第一,从法律上明确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目标,将货币政策目标定为“维持币值稳定”这一单一目的。“货币政策擅长于总量调控,因为货币政策工具如利率、汇率等,不能分解,主要是对经济总量进行调控”。(丛明,2006)货币政策目标单一消除了目标存在潜在冲突的根源,同时又更加科学。因此,与其选择一种看似美好但不现实的双重目标模式,倒不如选择一种看似简单却更加科学的单一目标模式。

第二,在现行国务院领导中国人民银行的关系格局下,增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独立性,建立相应的独立机制。中国人民银行独立制定货币政策,不受其他利益集团干扰,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理性程度。在现行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务院的关系格局下,中国人民银行的绝对独立是不可能的,但限制国务院对中国人民银行的不当干预却成为可能。通过法律规则限制国务院影响中国人民银行的活动空间,相应的也就扩大了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自主制定货币政策的空间。这种思路不失为追求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有效方案。因政府行为而导致金融

宏观调控行为达不到相应指标,则政府应在其行为内承担责任,以政府承担责任的方式减弱其对中央银行的不当干预。如政府命令中央银行转移支付用于其他目的,事实上影响了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安排,可能会引致一定的通货膨胀率,则在政府要求中央银行转移支付之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政府必须与中央银行签订有关转移支付与通货膨胀率关系的合约,用合约的方式让政府承担其转移支付而引发的通胀率的责任。

第三,提高货币政策委员会法律地位。改变现行法律规定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咨询地位,确立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货币政策制定地位,落实专家决策,保障金融宏观调控的理性决策,避免金融宏观调控行为“非理性”和“即时理性”。

第四,提高有关规范性文件的立法层次,提高规范性文件文字表述的准确性、全面性。立法层次的提高意味着法律规范效力等级的提高。现行有些关于宏观调控行为的规范,就规范的内容而言十分重要,但从规范的形式判断却处于比较低的层次,这种情况不利于发挥规范应有的功效。如,货币政策委员会是货币政策制定的智囊团,货币政策委员会功能发挥的程度关系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理性程度,有关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规范是一个重要规范,然而现行规范却仅仅是一个《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规范的形式与规范的内容不相匹配,这也是我国货币政策委员会功能发挥不到位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提高货币政策委员会规范至法律这一立法层次。又如,中国人民银行公布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是非常重要的金融宏观调控行为,实践中采用公告通知形式还不足以表达通知内容的重要性及庄严性,有必要提高至银行令这一规范层次。规范性文字表述的准确性、全面性是金融宏观调控行为严肃性的重要体现,如利率的调整必须经过国务院的批准,这是法定的程序,所以利率政策的发布在文字表述上必须有“经国务院批准”的内容。

第五,建立承诺信任机制。金融宏观调控行为是一个审慎的行为,该行为预想达到目标,必须以微观主体对该行为充分信任为基础。微观主体对该行为缺乏信任,则不会接受调控行为的引导,而调控主体欲取得微观主体的充分信任,则应做出相应承诺,向微观主体保证调控行为是经过慎重考虑的,采取扩张或紧缩信用在一段时期若无不可抗力因素影响(如亚洲金融风波)不会变更。虽然金融宏观调控具体政策工具如再贴现率每次可以不同程度的调整,调整的具体程度不能预先确定,但在一段时期内是采取信用扩张还是信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却是可以确定

的。货币政策执行后并不马上显现治理效果,总会有一个货币政策周期。那么在一个货币政策周期内,金融宏观调控主体不得随意改变货币政策,如在一个紧缩货币政策周期内突然又采取扩张信用政策,这种情况使得微观主体形成的合理预期不能实现从而造成相应损失,更为恶劣的影响是微观主体对调控行为心存疑虑,今后受调控行为引导的概率亦随之减小。因此,必须建立金融宏观调控承诺机制,承诺的内容包括金融宏观调控决策是慎重做出,没有非正当理由不改变,若无正当理由改变,调控主体就因违背承诺造成调控受体损失进行赔偿。

第六,建立反思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通过法律规范的形式将反思和快速反应程序化、模式化,以利于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理性程度的提高和实施效果的增强。定期对金融宏观调控行为进行反思,考量已做出的宏观调控行为在决策、执行、效果方面存在哪些不足及经验,根据既往经验不断改善货币政策决策模型、货币政策实施方式。如考虑地域差异变量,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就考量这一因素,制定灵活的货币政策将更符合我国国情,在执行货币政策时也能考虑这一变量,并能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作相应配套措施,则金融宏观调控行为效果方能更加理

想。 

作者:李西臣来源:《经济经纬》2007年第6期

责任编辑:萨日娜

当前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当前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当前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当前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20xx年开始的此轮金融宏观调控,体现了调控时间的前瞻性,调控对象的区别性、调控手段的规范性、调控力度的适度性和调控结果的有效性,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效率,降低宏观调控成本,仍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金融宏观调控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总体分析,我省经济金融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果不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经济形势的动态变化,继续正确执行适当的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影响到下一阶段我省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甚至出现经济下滑局面。(一)工业品需求增速回落,上游产业增长受到抑制全国煤炭产量继续大幅增加,煤炭价格仍然高位运行,但增幅已经明显趋缓。与20xx年GDP预期增速8%相比,今年国内煤炭需求增长将首次低于GDP 增速。据统计,截止20xx年年底,山西省煤炭产量、出口量、省际间净调出量分别占到全国的25%、50%和70%,煤炭作为全国主要能源品种以及我省主要产业,煤炭业的发展关系全局。据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五月份我省煤炭价格出现小幅回落迹象,在监测的22项煤炭规格品中,6项价格有所下调,价格下调的规格品占监测样本总量的27.27。同时,由于存货成本较高、市场需求旺盛等因素,焦炭价格呈惯性攀升走势。但随着国家各项调控措施的进一步实施以及市场成本高限的约束,煤、焦价格已经走到了历史高位,面临下降的威胁。电力方面,由于新增装机容量较多,南方各省雨水充沛,水电增长较快,全国电力消费增长趋缓,今年电煤订货数量大于实际需求,随着电煤合同兑现率的提高,电煤供需紧张局面将趋缓。从我省看,1-5月份,拉闸限电37804次,同比减少51%,消除夏季用电高峰等季节因素,电力供需紧张局面已得到有效缓解。 从国际市场看,今年国际煤炭市场需求减势明显,国际煤炭贸易量迅猛增加。专家预测20xx年国际煤炭交易资源约7.9亿吨,需求在7~8亿吨左右,主要产煤国家纷纷大幅度增加煤炭产量,同时受石油供应能力与价格大幅度变动影响,国际煤炭交易价格呈冲高后回落趋势。1-5月,我省对外贸易出现下滑,增幅下降近30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以矿产品、焦炭、金属镁等原材料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有所回落,对我省出口造成影响。 (二)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下降,企业贷款积极性受到影响 1-5月份,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由1月份的35.5%下降至1-5月份的18.8%,与全国水平及20xx年水平相比呈陡峭下降并趋于稳定的趋势。1-2月实现增加值144.5亿元,同比增长20.6,较去年同期上升2.4个百分点,1-5月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646.7亿元,同比增长1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从所有制来看,外商港澳台企业工业增加值不断提升,1-5月份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2,比去年同期提高10.5个百分点,而我省倚重行业的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下降。1-4月,地方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105.1亿元,同比增长37.9,较去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和税金151.8亿元,同比增长36,较去

银行金融形势分析会汇报材料

银行金融形势分析会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XX县银行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工作中心,创新工作思路,扩大信贷投放,为促进XX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1――8月份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000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000%; 2、新增工业贷款000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000%; 3、存量存贷比为000%,完成全年目标的000%; 4、不良贷款占比为000%,完成全年目标的000%; 5、完成第一次签约项目贷款13900万元,完成签约计划的103.7%;完成第二次签约项目贷款5500万元,完成签约计划的15.7%。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加强银企合作,深入企业,调查摸底,掌握企业资金需求情况,确立投放重点;今年以来,我行先后两次召开银企联谊会,县有关领导和相关企业参加了会议,加强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了解。 二是积极宣传XX县,积极向上级行宣传XX县,推介XX县,重点宣传XX县县委县政府相关政策以及XX县近几年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争取上级行对XX县的认可度,争取信贷计划; 三是快速投放,对已经争取来的信贷计划,快速实施,

让企业早受益;对银企洽谈会签约项目,也坚持早介入,早投放。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存在问题:一是存贷比过高,影响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同时,上级行要求新增存贷比要保持一定的比例,而我行存款增加较少,上级行根据新增存款按比例下发信贷规模相对较少,限制了我行信贷投放。二是因我行对政府融资性贷款准入门槛较高,只能变相采用其他贷款方式,所以截止目前政府融资性贷款未取得进展。三是信贷计划较紧,影响贷款投放。 下一步,我行我们将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经济金融工作的各项要求,切实发挥金融杠杆作用,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努力扩大信贷投放。 一要积极增加工业贷款投放。加大对优质、大型、前景好的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继续以“贷捷通”产品为突破口,满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季节性、临时性的周转性资金需要。 二要积极增加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紧紧围绕全县城市建设规划的要求,继续做好房地产项目贷款的投放,不断加大对我县城市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要积极增加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大力发放个人按揭贷款,积极推广二手房贷款、置换式贷款等房贷新业务。同时大力发放针对个体工商户、小型私营企业业主的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和个人综合授信业务,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经营和改善生活的需要。

2018年金融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金融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1月

目录 1. 事情正在起变化 (3) 1.1. 跨境业务试点破冰 (3) 1.2. 九大创新业务或点燃星星之火 (4) 2. 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券商机遇挑战并存 (5) 2.1. 金融业全面开放渐行渐近 (5) 2.2. 银政保:面对开放,不一样的故事 (6) 3. 从美国金融监管周期看我国金融监管周期 (7) 3.1. 美国VS.中国:成熟市场和政策市的监管周期很不同 (7) 3.2. 行业创新:从标准化创新到自主创新 (8) 4. 投资建议 (9) 5. 风险提示 (9)

1. 事情正在起变化 2015 年下半年以来,证券行业监管政策延续了两年半的收紧态势,依法 全面从严监管是一以贯之的主基调。2017 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重点强调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并提出设立国务院 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央行宏观审慎管理,未来金融监管协同有望 加强。 近期,部分大券商的创新业务持续松绑,行业启动部分创新业务摸底调 查,从我们目前跟踪的监管政策导向来看,事情正在起变化。 1.1. 跨境业务试点破冰 部分券商获准开展跨境业务试点。近期,部分券商公告,证监会对公司 试点开展跨境业务有关事项无异议。根据公告,证监会对公司开展以下 业务无异议:第一,以自有资金参与境外交易场所金融产品交易,以及 投资于其他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允许投资的境外金融产品或工具;第二, 与境内外交易对手签订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主协议及其补充协议(含 ISDA 、CSA 、NAFMII 及 SAC 等),参与场外金融产品交易,及向公司 客户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交易服务。 表 1:部分上市券商试点跨境业务可以开展的业务 主要内容 业务一 以自有资金参与境外交易场所金融产品交易,以及投资于其他合 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允许投资的境外金融产品或工具; 业务二 与境内外交易对手签订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主协议及其补充协议 (含 I S D A 、C SA 、N A F M II 及 SAC 等),参与场外金融产品交易, 及向公司客户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交易服务 公司公告, 海通证券曾于 2015 年获批开展境外自营业务,自有资金驱动的自营模 式和客户驱动的交易模式有显著区别,客户驱动的交易模式距离海外成 熟的 FICC 业务更进一步。海通证券 2015 年获批开展境外自营业务,公 告表述是,“以自有资金参与境外交易所金融产品交易、与境外机构签署 ISDA 主协议参与境外场外金融产品交易、投资于其他合格境内机构投 资者允许投资的境外金融产品或工具无异议”。 表 2:自营和代客业务具有显著差别 业务模式 业务划分 盈利模式 属性 资本金占用 客户驱动的交易模式 提供双边报价,基 于 资产负债表去创造交 易投资性的产 品或策 略 F I CC 差价收益、佣金 收 入为主 非方向性 较为灵活,F I CC 本身 有 融资能力

上半年市金融运行形势分析报告

上半年市金融运行形势分析报告 上半年市金融运行形势分析报告 一、金融运行基本情况 进入,随着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央行已经连续三次调高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使其存款准备金率升至17%,而此时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也在增多。在此背景下,全市金融机构以促进“两城”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各项存贷款平稳增长,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增强,全市金融保持平稳运行。 (一)各项存款平稳增长 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87.82亿元,同比增长18.11%,比年初增加87.99亿元。全市各项存款新增额位居全省第5位,比去年同期上升了7位。在存款结构中,企业存款占各项存款总额的17.47%,储蓄存款占比为70.46%;其他存款占比为12.07%。 1、企业存款环比连续走低。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企业存款余额155.07亿元,环比下降5.82%,比年初新增18.28亿元,同比下降3.79%。其中企业活期存款比年初增加9.82亿元,环比下降6.33%;企业定期存款比年初增加8.47亿元,环比下降3.41%。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半年,全市定期企业存款增幅明显高于活期,二季度新增企业活期存款占企业存款新增额的53.69%,比去年同期占比下降21.06%;定期存款占比为46.31%,比去年同期占比上升21.06%。近期企业存款持续下降(见图1),究其原因:一是经济进入复苏期,企业需把有效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过程。二是今年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较去年有所收缩,信贷投放减少从而使企业派生存款也在减少。 2、储蓄存款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截止到6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625.59亿元,同比增长15.98%;比年初增加66.75亿元,同比多增15.8亿元。从同比增速角度来看,除1月份增速接近10%以外,其它各月均以高于15%的速度在增长(见图2),高储蓄低消费经济结构问题需引起重视;从期限结构看,活期存款增幅高于定期存款增幅,6月末活期储蓄比年初增加33.61亿元,同比多增10.48亿元,增幅为45.31%,新增活期储蓄存款占储蓄存款新增额的比例为50.35%,占比同比上升4.95个百分点。定期存款比年初增加33.14亿元,同比多增5.32亿元,新增额占储蓄存款新增额的49.65%,占比同比下降4.95个百分点。 (二)各项贷款投放回归常态 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46.46亿元。上半年,新增贷款30.70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9.80亿元,但相对于上半年信贷投放的23.05亿元,增幅仍达33.19%,两年平均增幅达16.59%,信贷投放回归常态化(见图3)。全市各项贷款余额位居全省第8位,新增贷款增幅也位居全省第8位,与去年同期相比均上升了1位。分机构看,上半年,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比年初增加贷款12.89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额的41.99%;省内法人中小金融机构比年初新增贷款15.73亿元,所占比重为51.24%,其中农信社新增贷款13.19亿元,同比下降27.05%,而浦发村镇银行比年初增加2.54亿元;农发行新增贷款2.08亿元,同比增长147.62%。 1、短期贷款增长放缓。短期贷款余额为141.05亿元,同比增长1.82%,比年初增加6.74亿元,同比减少10.57亿元。其中,个人贷款及透支比年初增加9.50亿元,占短期贷款净增额比重的140.95%;贸易融资贷款比年初增加2.59亿元,所占比重为38.43%;而单位贷款及透支类贷款比年初减少5.55亿元。新增短期贷款占新增贷款总额的21.95%,同比下降了20.79个百分点。 2、中长期贷款占比逐步扩大。6月末,全市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00.41亿元,占贷款总额的57.85%;比年初增加23.91亿元,同比多增1.73亿元,增幅为7.80%。其中个人贷款占比为56.84%,单位贷款占比38.52%,银团贷款占比为4.62%。今年市的贷款投放主要是中长期贷款,与去年相比贷款减少的部分主要是短期贷款(见图4),贷款的长期化趋势在加强,银行在减少信贷投放总体规模的情况下,将到期票据置换成中长期贷款。 3、票据融资集中到期回收。截止到6月底,全市金融机构票据融资额为4.24亿元,环比下降

金融行业分析报告[精品文档]

第一章金融行业定义 1.1金融的定义: 简单来说,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金融的内容可概括为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主要有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基金,还有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蓄机构、金融租赁公司以及证券、金银、外汇交易所等。 1.2金融市场的定义: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广而言之,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定义是:金融市场是交易金融资产并确定金融资产价格的一种机制。金融市场又称为资金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 直接融资:直接融资:盈余部门直接把资金贷给赤字部门使用,即赤字部门通过出售(发行)自己的债务凭证融入资金,而盈余部门则通过购买这些凭证向赤字部门提供资金(直接证券)。 间接融资:间接融资: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以金融机构为中介而进行的融资。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的需求者,出售间接证券融入资金,盈余部门则买入间接证券。作为供给者,买进赤字部门的直接债券融出资金,而赤字部门则卖出直接证券,融入资金。 二者之间联系和区别:(1)联系:a、都是资金的融通活动;b、相互渗透、相互支持。(2)区别:a、金融机构所起的作用不同: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商业银行是核心中介机构。资金赢余者——银行——资金短缺者。在直接融资方式中,以证券公司为核心。资金赢余者——证券公司甲=证券公司乙——资金短缺者;b、特点不同:间接融资比直接融资的风险小、成本低、流动性好等优点。 1.21金融市场的形成:远在金融市场形成以前,信用工具便已产生。它是商业信用发展的产物。但是由于商业信用的局限性,这些信用工具只能存在于商

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金融学理论 :对冲行为,是通过在各种范围内发现可利用的低效率的公司与市场来优化资源的配置,从而获得利润的主要手段。而量化技术,则是这一目标达成的最有效手段。 传统金融理论在以“理性人”和有效市场为其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发展了现代资 产组合理论(MPT,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理论(OPT等一系列经典理论,它承袭了经济学“理性范式”的研究思路,取得了重大成功。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它忽视了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的研究。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行为经济学家和实验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悖论,如“股 权风险溢价难题”、“羊群效应”、“阿莱斯悖论”等。传统的“理性人”假定已经无法解释现实人的经济生活与行为,预期效用理论也遭到怀疑。虽然部分经济学家开始修补经典理论,修改效用函数、技术和市场信息结构等,但迄今为止没有满意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行为金融理论的悄然兴起突破了传统金融理论的基本假设,以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从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心理出发,对投资者行为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一定的成功。本文对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及其主要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供学习和交流之用。 第一部分,现代经典金融学的缺陷与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从现代经典金融学的起 源和发展入手,介绍有效市场假说的发展、理论基础和经验检验。现代经典金融学是建立在理性和有效市场基础上的,本节主要从有效市场假说分析了现代经典金融理论的缺陷。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和发展。第二部分,行为金融学心理学基础。根据心理学分支的划分,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情感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 分析了行为金融学的心理学基础,为后 续理论与模型奠定基础。第三部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核心一期望理论。行为金融学发展至今,其中最有影响为学术界所公认的理论就是期望理论了,期望理论 研究的主要是金融理论的模块之一的“偏好与决策问题”,但是它是目前应用于 经济研究的最为重要的行为决策理论之一。本节在回顾预期效用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其相关研究,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第四部分,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理论基础:有限套利和投资者心态分析。有限套利解释了套利对于价格回复到基本价值水平的作用是有限的,从而市场是处于一种非有效状态。 但是它无法告诉我们这种非有效性到底采取哪种具体形式,为此,需要建立行为 金融的第二个理论基础:即投资者心态分析。该部分主要通过对经典模型的介绍来阐明这两大基础。第五部分,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交易策略,这些策略,从主流金融学的角度来看,可能是非理性的,而行为金融给出了相应的解释。第六部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Hersh Shefrin and Meir Statman (1994)构筑了BAPM (behaviroral asset pricing model )作为主流金融学中CAPM的对应物,将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以及两者在市场上的交互作用同时纳入资产定价框架,提出了行为贝塔的概念。BAPM H方面从无法战胜市场的意义上接受市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从理性主意出发拒绝市场有效性,这对金融研究的未来发展有着深 刻的启示。第七部分,行为组合理论。Shefrin和Statman借鉴Markowitz的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 , MPT于2000年提出了行为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BPT),该理论打破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中存在的局限:

30年金融宏观调控手段的演变

30年金融宏观调控手段的演变 发布时间: 2008年10月17日作者:记者牛娟娟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走势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一般来说,国家宏观调控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三种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体系。金融宏观调控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程,不难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金融宏观调控手段也在日益丰富和完善。从历史上看,我国在1978年以前基本处于计划经济时代,1978年到1992年处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过渡,在这两个时期内,宏观调控实际上是政府对经济从宏观到微观的涵盖方方面面的管理和规划。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金融宏观调控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92年,随着我国正式提出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宏观调控逐渐走上历史舞台,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得以逐步健全,金融宏观调控手段开始丰富起来。 针对1992年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过热现象,我国从1993年起开始实施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在这一阶段中,初期主要采取了行政操作方式,后期逐步开始更多地运用紧缩的货币供应、利率杠杆、从紧的财政政策以及财税体制改革等,以达到控制总需求的目的。这一轮紧缩性宏观调控使GDP增长速度由1992年的14%左右降到了1997年的8.8%,CPI年上涨率由1994年的24.1%降到1997年的2.8%,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软着陆”。 1997年国内出现了经济偏冷情况,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新一轮宏观调控。经过这一轮宏观调控,我国GDP增长速度由1998年的7.8%提升到2003年的9.1%,CPI指数由1998年的0.8%上升到2003年的1.2%,经济进入新一轮的上升周期。这两轮宏观调控都成功地对经济过热和经济偏冷进行了治理,金融调控手段比以往单纯依靠行政处理方式有了很大

金融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

一、金融法的概念 金融法是调整金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说,就是调整货币流通和资本信用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从法理学的角度看,金融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金融法是指国家的权力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有关金融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也就是金融法律。广义的金融法不仅是指金融法律,还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制定的有关金融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即金融行政法规和金融行政规章,国家司法机关依法制定的金融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即金融司法解释,以及地方国家机关依法制定的有关金融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即金融地方法规。 从所调整的金融关系的范围来看,金融法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由于金融活动主要是通过银行的各种业务来实现的,银行法是金融法的基本法,处于中心地位,因此狭义的金融法是指银行法。广义的金融法除包括银行法外,还包括货币法、证券法、票据法、信托法和保险法等等。 金融法是金融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是国家领导、组织、管理金融事业和保障金融秩序的基本手段和基本方法。 二、金融法的调整对象 金融法的调整对象是指金融活动中各种主体之间产生的社会关系,即金融关系。这里的金融关系不包括资金的财政分配关系,财政分配关系由财税法调整。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活动是资金供求双方在金融市场上,以信用为条件进行的。由于金融有“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之分,因此金融关系也就表现为间接金融关系、直接金融关系以及与此两类关系相关联的金融中介服务关系。同时,现代市场经济又是国家适度干预(或调控)的市场经济,因此,国家在调控和监管金融事业中所形成的金融调控监管关系,也应是金融法的调整对象。又由于资金融通须以货币的发行和流通为先导和基础,因而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及其管理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也应是金融法调整对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总而言之,作为金融法调整对象的金融关系是指在货币流通和资金信用融通活动中各主体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具体说,金融关系应指五种社会关系,即金融领域内相关主体之间的间接金融关系、直接金融关系、金融中介服务关系、国家金融主管机关与各类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和自然人之间的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关系。前三类关系均是发生在平等主体间金融市场上的交易活动中,故又合称金融交易关系。后两类关系发生在国家金融主管机关对金融市场各方主体的金融交易活动进行调

全市金融形势分析和金融风险防范会议发言

全市金融形势分析会发言 上半年,XX银行紧紧围绕全市金融工作要点,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信贷投放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并持续领先全市金融机构。至6月末,各项贷款余额亿元,较年初增加亿,完成市政府下达计划的 %。 在信贷投放上,通过调整贷款投向,专注支农支小,服务实体经济,实现了涉农贷款“一个高于”和小微企业贷款“两增两控”目标达标。 一是下沉服务重心。常态化推进“深度四扫”工作,并在XX银行实施“支农支小”三年规划,引导XX银行不断下沉服务重心,积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6月末,贷款客户授信覆盖率达 %,较年初提高个百分点。 二是单列小额计划。引导辖内农商银行重点投放500万元以下贷款,尤其是100万元以下贷款,做精做小,持续为“三农”和小微企业输血。6月末,500万元以下贷款新增占比 %,100万元以下贷款新增占比 %。 三是主抓重点产品。以小额农贷、诚商信贷通、财园信贷通和财政惠农信贷通等重点产品为抓手,实现服务对象的精准聚焦,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6月末,新增小额农贷授信额亿元,新增“诚商信贷通”授信额亿元,财园信贷通和财政惠农信贷通市场份额持续保持全市领先。 四是专注普惠民生。持续加大薄弱领域金融服务,深化

金融精准扶贫,积极助推创业群体自主创业,提升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6月末,累放“产业扶贫信贷通”亿元,总量占全市金融机构的 %,较年初提高个百分点。累放“创业担保贷款”亿元,总量占全市金融机构的 %,较年初提高个百分点。 下半年,吉安XX银行将继续紧贴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定支农支小市场定位,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全力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三农”“小微”“民生”三个领域持续发力,力争下半年完成亿元信贷投放计划。一是在三农领域持续发力。在全市(县)各乡镇加快整村推进进度,加大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力度,助推三农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二是在小微领域持续发力。在全市(县)各城区加快网格化营销推进进度,持续深入开展扫街、扫园,满足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积极策应市政府战略布局,搅活市场经济主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三是在民生领域持续发力。持续助力脱贫攻坚,支持大众创业,把普惠金融做实、做强、做出品牌。

2019年金融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金融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力发展金融业,是促进我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今年上半年,我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金融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在市政协副主席储昭平的带领下,调研组听取了有关部门的情况通报,先后召开了金融界人士座谈会、企业家座谈会、金融专家座谈会,并实地走访了有关金融机构,了 解我市金融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提出加快发展的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调整 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努力支持金融机构改革,促进了金融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1、金融工作明显加强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出台了《关于印发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关于推进中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措施,激发和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和支持金融企业做大做强。建立了与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分析形势,协调解决问题。银政企沟通机制更加畅通、更加密切,金融与地方经济互动融合、互相促进的局面进一步形成。今年3月,

我市成立了金融工作办公室,其主要职责是协调驻肥金融监管机构和驻肥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落实中央金融政策,推荐公司上市,协同有关部门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工作办公室的成立及其职能的发挥,必将对我市金融业的统筹协调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2、金融总量迅速壮大 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我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长迅速。截 至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752.7亿元和2678.7亿元。4月末,我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416.51亿元和309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5%和36.5%,创历史新高。资本市场融资力度加大。全市17家上市公司发行股票19只,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83亿元。9月以来,市建投集团、海恒集团共发行企业债 37亿元,市国资公司申请发行10亿元企业债正在办理股权质押登记手续,另有40亿元企业债的发行正在申请之中。信托租赁典当融资 及小额贷款迅速发展。兴泰租赁累计向全市200户中小企业提供17 亿元租赁融资,兴泰信托新增信托规模43.94亿元。全市典当总额22.54亿元,年末典当余额5.74亿元。小额贷款公司自去年试点以来,已放贷1.44亿元。 3、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目前,全市有政策性银行2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6家,股份 制银行6家,外资银行1家,地方银行2家,农村合作银行2家,村镇银行1家,进出口银行、华夏银行、恒丰银行、汇丰银行正在或准备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我市证券期货保险业发展迅速,服务体系逐

行为金融学分析报告

行为金融学分析报告 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析“歌华有线”股票近 期及未来价格走势 学生姓名:孙军凯 学号: 22014110805 学院(系):金融学院 专业(方向):金融 指导教师:巩云华 2014年11月

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析“歌华有线”股票近期及未来价格走势分析报告 一、行为金融学理论概况 (一)行为金融学理论概述 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尤其是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对于投资者心理特征主要有四个观点:①自信情结(over confidence)②回避损失③追求时尚和④后悔与谨慎 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说()是金融学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模型。 EMH认为金融市场中的价格包含了一切信息,同时在任何时间证券价格可以看作投资价值的最优估计。EMH存在两个有关投资者行为方面的假设前提:一是投资者在使他们所拥有的价值最大化时所采取的是没有偏差的。二是投资者总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行为金融学认为EMH本身并没有保证这两个前提一定成立。相反,行为金融学根据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对这两个假设前提的正确与合理性产生了质疑,认为因为心理因素的影响会经常出现违反这两个假设前提的情况。传统理论中未能考虑到基金经理心理因素造成的主观错误与投资失误是较明显的缺陷,心理因素影响应该成为选择基金进行投资与选择基金经理时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二)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运用 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在许多方面尚未成熟。目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过度投机性,而其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众多中小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的投资者可分为与。 在我国,中小投资者占投资者的绝大部分,他们的决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的发展状况,而他们又以弱势人群的姿态出现,其决策行为的非理性严重导致了市场的不稳定。 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和市场的。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 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结合的实际,我国投资者在确定投资对象与选择基金经理时,除了传统金融理论中的考虑因素,还必须从行为金融理论出发进行考虑。 二、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及所在行业介绍 (一)歌华有线公司介绍 1、歌华有限公司整体概况

中级经济师金融专业知识点预习金融宏观调控机制

20XX年中级经济师金融专业知识点预习:金融宏观调控机制 20XX年中级经济师考试时间:11月7日,经济师考试报名集中在6-8月,20XX年经济师备考已经拉开帷幕,网校整理了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预习资料,供大家预习参考,祝大家梦想成真! 金融宏观调控机制 1.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构成要素 金融宏观调控机制是在一定市场环境下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一种市场机制过程。这种市场机制过程可以理解为同一事物的两层涵义,即金融宏观调控的传导机制和调控机制。 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框架和构成要素、每一构成要素的功能特性如P157图9-1所示: (1)调控主体:中央银行 (2)调控工具: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3)操作目标:超额存款准备金与基础货币 (4)变换中介:商业银行 中央银行能有效控制的是基础货币,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一级主控变量,基础货币转化为货币供应量是通过商业银行传导的,因此商业银行成为金融宏观调控的变换中介。 (5)中介指标: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给是中央银行宏观金融调控的间接控制二阶变量。(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调控能力,既取决于一阶变量基础货币,又取决于商业银行的传导性能、货币乘数机制等。) (6)调控受体:企业与居民户(通过影响企业与居民户的投资和消费行为) (7)最终目标:总供求对比及相关四大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的四大政策目标: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8)反馈信号:市场利率与市场价格 产品市场:总供给>总需求→价格↓ 金融市场:总供给>总需求→利率↓ 【例题·单选题】在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构成要素中,变换中介是()。 A.商业银行 B.中央银行 C.企业

财政金融的宏观调控

财政金融的宏观调控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就是指政府在调节和控制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所形成的特定关系。主要包括政府经济职能、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和政府宏观调控关系三个方面。三者内在逻辑关系是:政府经济职能是基础,它决定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也就是说,政府管什么,决定了它采取什么性质的措施(施用什么性质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又最终决定政府宏观调控关系的性质,即不同性质的政府经济调控行为导致政府与经济主体之间建立的关系类型不同;不向类型(性质)的政府宏观调控关系又反过来影响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和政府经济职能的实现程度。这样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形成二个动态的宏观调控模式。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深入,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转变;政府宏观调控关系的转变。 本文试图从这三方面对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问题进行探讨。 一、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有效运行的条件之一就是解决它将对“什么”发挥作用,即宏观调控的对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由计划经济时以对微观经济为中心的调控转变为以对宏观经济为中心的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这种转变具有以下特点:(一)我国政府经济职

能“定位”的恰当性。我国政府经济职能不是原来计划经济时期那种完全抛弃市场的作用,政府垄断性的调控,而是市场和政府职责合理分工,二者职能互补。市场和政府都是配置社会资源的工具,凡是市场配置资源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如效率、竞争力、活力等市场都发挥作用。同时,由于市场又不是万能的,凡是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应充分行使其职能,主要表现为:(1)市场机制既无法控制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又无法控制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通货膨胀等同题。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一;(2)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成本高、效益低等特点,这使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失灵。这样,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二;(3)经济活动产生的“消极外部性”,即对他人产生不利影响,将部分成本强加于他人而无需支付代价,如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仅靠市场机制无法吸引企业自觉控制污染,消除消极的外部性。政府应责无旁贷承担排除经济外部性的职能,这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三:(4)人所共知,虽然市场机制能有效解决效率问题,但不能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调节社会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四。(5)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在于法律规范的保障。因此,建立法律体系,维护市场秩序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五。这五项基本政府经济职能是政府与市场相互配合、协调互补的产物,表明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恰当性。(二)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科学性。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人们遵循其规律就会成功。否则,就会遭到惩罚。掌握经济规律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对经济发展相互作用

2018年上半年经济金融形势分析报告

2018年上半年经济金融形势分析报告 今后上半年,屯留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不断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努力提升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逐步强化和完善风险管理工作,使全县经济金融运行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开端。 一、金融运行基本情况 今年上半年,屯留县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存贷款总量稳步增加,银行经营效益较好,资产质量同比显著改善。 (一)银行存款稳步增加,同比增幅下降 6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95.91亿元,较年初增加5.92亿元,增幅为6.58%,同比少增3.48亿元,增幅下降5.42个百分点。 1、住户存款增加。6月末,全县金融机构住户存款余额为79.2亿元,占各项存款的比重为82.58%,较年初增加5.21亿元,增幅为7.05%,占各项存款增量总额的88.03%。分机构看:工商银行较年初增加1566万元;农业银行较年初下降1967万元;建设银行较年初下降4754万元;农商行较年初增加4.31亿元;邮

政储蓄银行较年初下降610万元;长治银行较年初增加3582万元;村镇银行较年初增加1.12亿元。 2、非金融企业存款下降。6月末,全县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为7.09亿元,较年初下降371万元,减幅为0.52%。其中活期存款余额为5.84亿元,较年初下降2814万元;定期及其它存款余额为1.24亿元,较年初增加2443万元。 3、广义政府存款增加。6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广义政府存款余额为9.62亿元,较年初增加7458万元,增幅为8.4%,其中财政性存款较年初下降1476万元,机关团体存款较年初增加8934万元。 (二)信贷总量保持增长,同比增速较快 截止6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46.98亿元,较年初增加5.19亿元,增幅为12.4%,同比多增2.83亿元,增幅上升5.9个百分点。贷款增量结构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同时增加。今年上半年,屯留县新增中长期贷款2.91亿元,占到各项贷款增量的56.11%,比上年同期多增2.06亿元;新增短期贷款2.28亿元,占到各项贷款增量的43.84%,比上年同期多增7644万元。 二是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量高于住户贷款。今年上半年,屯留县新增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3.34亿元,占到各项贷款增量64.24%,比上年同期多增1.74亿元;新增住户贷款1.86亿元,占到各项贷款增量的35.76%,比上年同期多增

金融外包行业分析报告

金融外包服务行业的分析报告 一摘要 随着经济金融日益全球化、一体化,以金融服务外包为主体的国际金融服务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金融外包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的欧美,证券行业的金融机构为节约成本,将一些准事务性业务(如打印和存储记录等)外包。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 金融外包是指金融企业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可以是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外包可以是将某项业务(或业务的一部分)从金融企业转交给服务商操作,或由服务商进一步转移给另一服务商(即"转包")。包括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处理外包(KPO)。 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是指为客户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并提供技术支持,如为客户提供电子商务平台的规划、开发、测试、维护及运营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属于信息技术外包(ITO)。 互联网营销推广服务是指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为客户优化营销推广渠道,从而辅助客户实现营销目标,包括营销方案设计、互联网媒体筛选、传播内容策划及效果监测等,但不包括电子商务平台的开发建设运营、产品的授权销售、数字内容等服务。互联网营销推广服务属于业务流程外包(BPO)。 管理咨询服务是指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科学方法,通过对企业的诊断、培训、方案规划、系统设计与辅导,从集团企业的管理到局部系统的建立,从战略层面的确立到行为方案的设计,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实施动态分析,协助其建立现代管理系统,提出行动建议,并协助执行这些建议,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业务活动,但不包括信息技术咨询、软件咨询等业务活动。管理咨询服务属

20XX年经济金融形势【银行20XX年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报告】

20XX年经济金融形势【银行20XX年季度经 济、金融形势分析报告】 20XX 年是营口银行发展壮大的一年,在宏观调控、政策监管以及市场竞争等多种压力下,分行积极探索求变,紧紧围绕总行明确的任务要求,狠抓落实,在二季度实现了各项指标的开门红。 一、分行总体指标情况 1 、存款情况。截止到20XX年3月31日,存款总额为23.45亿元,已突破20亿元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5.75亿元,比年初减少了 1.31亿元。对公存款余额为17.68亿元,比年初增加8.44亿元。 从数据可以看出,我行对公存款占比较大,占据存款总额的 75.44%。分行有针对性改进市场营销策略,锁定业务发展主攻方向,抓存量、拓新增。在加强维护存量客户的同时,注重增量客户源头挖掘,加快对公扩户优户进程,积极营销代发工资业务。同时,全行上下建立分层营销,对重要政企进行走访,取得了与锦州附属医院的联系,并广泛建立与中小企业联系、外资企业的合作。提升了存款规模,改善了存款结构。 在储蓄存款上,我行借助总行产品优势,制定“营销方案”,加大对市场的攻坚力度。积极开展特色营销活动,利用节假日开展专题宣传,并走进代发工资户,走进社区等特色专题金融服务,使锦城百姓了解营口银行,走进营口银行,从而使储蓄存款快速增长。

20xx 年底随着营口银行锦州凌海支行的开业,营口银行将更好的服务于锦州当地建设,通过凌海支行及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渠道营销及全行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截至20XX年3月31日,凌海支行实现各项存款余额0.72亿元的突破,其中储蓄存款余额0.48亿元,对公存款余额0.24亿元,对的存款指标贡献新的增长点。 2 、贷款情况。截止到一季度末,我行贷款投放余额为11.16亿元,较年初增加1.33亿元。其中普惠金融余额0.79亿元,较年初增长0.73亿元,增长幅度达1088.92%,有力的支持了锦州地方经济的增长。20XX年我行贷款投放将大力向普惠金融倾斜,将有限的贷款规模重点服务于实体经济,普惠金融。 前十大贷款客户合计贷款余额59921万元,在总贷款余额中占比为53.69%,我行贷款投向以锦州当地为主,前十大贷款客户中本地客户贷款余额为51421万元,占比85.81%。我行贷款客户行业主要分布在化工、物流、建筑、食品等基础行业。 二、发展情况 营口银行成立于20xx年10月16日,两年来,一直秉持着总行 “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广大客户”的理念,在市人民银行的悉心关怀。 三、不良贷款情况 20xx 年以来,全球经济总体延续复苏态势,但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贸易战等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保持较强韧性,但在经济增长趋缓的新常态下,新旧动能转换阶段,经济运行中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

货币政策调控

货币政策调控 货币政策理论概述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 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主要的货币政策理论有以下四种: 古典学派: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认为名义货币数量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失业率、实际工资、实际利率、储蓄和投资等实物变量完全没有影响,货币数量的变化只能引起物价的同比例变化,因此货币政策对调节经济景气无能为力,即“货币中性论”。凯恩斯学派:现代货币政策理论的真正起点,应该是凯恩斯在1933年所发表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在该书中,凯恩斯认为,名义收入的变化可以通过利率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因此货币在实体经济中并不是“中性”的,同时由于价格粘性因素的存在,市场机制无法及时有效地调整以修复所出现的失衡,需要采用宏观经济政策对

市场失衡进行修正,以减小经济的波动。其政策操作的基本思路是,在经济相对低迷时采用相对宽松的宏观政策,而在经济相对过热时,则用相对从紧的政策来应对。随后,宏观经济政策成为各国政府所倚重的经济 调控工具。货币学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通货膨胀成为困扰各国政府的首要难题时,面对无法解释通货膨胀的凯恩斯学派,古典的货币数量论又以现代货币学派的形 式卷土重来,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论断,更是将货币政策的影响力推到了一个高峰。合理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卢卡斯为首的合理预期学派给了凯恩斯学派 最后一击,提出没有预期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经济波动的原因,有预期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完全没有影响。 综观以上各学派的观点,基本结论大致可以分为“货币政策有效”和“货币政策 无效”两种对立的观点。凯恩斯主义认为能通过宏观政策逆向地调节有效需求以平抑 经济波动;现代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各流派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