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分子设计论文

药物分子设计论文

药物分子设计论文
药物分子设计论文

药物设计综述

学院求是学部专业化工材料年级2010

姓名杨昊

2013年11 月23 日

目录

摘要................................................................................................ - 1 -

1、药物设计的发展 ............................................................................. - 1 -

2.药物设计的方法和原理 .................................................................... - 2 -2.1 前药原理......................................................................................... - 2 -

2.1.1构建前药的设计策略 ............................................................ - 2 -

2.1.2 适宜衍生化的功能基及衍生化物 ....................................... - 2 -

2.1.3应用与举例 ............................................................................ - 3 -2.2.软药设计.......................................................................................... - 3 -

2.2.1 软药设计的基本原则 ........................................................... - 4 -

2.2.2 软药设计策略方案与举例 ................................................... - 4 -2.3 生物电子等排原理 ........................................................................ - 5 -

2.3.1 经典的生物电子等排体 ....................................................... - 5 -

2.3.2 非经典的生物电子等排体 ................................................... - 6 -2.4 模拟肽原理 .................................................................................... - 6 -

2.4.1 在原有肽骨架(主链)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 - 7 -

2.4.2 把肽结构变换成非肽分子 ................................................... - 7 -

3 结语.................................................................................................... - 8 -参考文献................................................................................................ - 8 -

摘要

近些年来,各种各样的新型疾病依次出现。因此,寻找可以治愈这些疾病的药物对人们来说至关重要。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药物化学的发展,药物设计进入了理性阶段,其中药物分子设计是目前新药发现的主要方向。它是依据生物化学、酶学、分子生物学以及遗传学等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针对这些基础研究中所揭示的包括酶、受体、离子通道及核酸等潜在的药物设计靶点,并参考其它类源性配体或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特征,设计出合理的药物分子。本文介绍了几种药物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药物;分子设计;靶点

1、药物设计的发展

药物设计是随着药物化学学科的诞生相应出现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就开始进行天然有效成分的结构改造。直到1932年,欧兰梅耶发表了将有机化学的电子等排原理和环状结构等价概念用于药物设计,首次出现具有理论性的药物分子结构的修饰工作。随后,药物作用的受体理论、生化机制、药物在体内转运等药物设计的理论不断出现。在60年代初出现了构效关系的定量研究,1964年汉希和藤田稔夫提出定量构效关系的汉希分析。药物设计开始由定性进入定量研究阶段,为定量药物设计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药物设计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70年代以后药物设计开始综合运用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量子化学、统计数学基础理论和当代科学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等手段,开辟了药物设计新局面。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对酶与受体的理解更趋深入,对有些酶的性质、酶反应历程、药物与酶复合物的精细结构得到阐明,模拟与受体相结合的药物活性构象的计算机分子图像技术在新药研究中已取得可喜的成果。运用这些新技术,从生化和受体两方面进行药物设计是新药设计的趋向。

2.药物设计的方法和原理

2.1 前药原理

普通药物在用药时的屏障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化学稳定性差,水溶性差,脂溶性不好,口味或嗅味差等药剂学性质[1];口服吸收差,首过效应强,作用时间短和体内分布不理想等药代动力学性质;毒性问题等药效学性质,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人们提出了前药理论。前药是指体外活性较小或是无活性的药物在体内经酶促或非酶化学反应,释放出活性物质而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合物[2]。现实存在很多化合物具有很好的药理作用但就是因为其较差的药动学或药代学性质或是具有较高的生物毒性而限制了该化合物的应用,当前前药设计已成为药物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前药的设计可显著改善药物的药剂学,药代动力学或药效学性质,将药物(原药)与某种载体以化学键连接,形成新的化合物,改变了原药的理化性质从而克服原药的各种缺陷。

2.1.1构建前药的设计策略

首先应明确原药存在的各种缺陷及造成该缺陷出现的相应的结构。例如影响药物临床应用的药代动力学缺陷有不易吸收,首过效应,毒性等;药剂学缺陷有化学不稳定性,溶解性不佳,引起刺激性或疼痛等[3]。然后,针对需要克服的缺点,确定改善后应具有的理化性质,同时确定前药的载体结构及所具有的性质,且在靶器官处能相应的释放原药发挥药效。

所设计的前药应具有的性质:在原药的最适宜功能基处键合载体基团;原药与载体见的连接键应是化学稳定的,在体内经酶或非酶作用能释放出原药;前药应易合成和纯化;前药和裂解掉的载体分子应无生物活性,无毒副作用[4]。

2.1.2 适宜衍生化的功能基及衍生化物

醇羟基或酚羟基可衍生成酯或醚;羧基可衍生成酯或酰胺;氨基(包括胺、

酰胺和亚胺)可衍生成烷氧羰等

2.1.3应用与举例

前药原理只要应用有: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加水溶性;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克服药物首过效应;消除药物的不良臭味;改善药物在特定靶器官的释放等。

若原药分子中含有羟基,羧基或磷酸基,会因极性强或带有电荷而难以吸收。应用前药原理设计合成原药相应的酯可改善该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有利于肠道吸收或克服首过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

阿地弗韦是抗乙肝和HIV病毒药物,它的作用环节是抑制病毒的逆转录酶。由于分子中含有游离的带有电荷的磷酸基而不利于吸收,制成双新戊酰氧甲基酯前药后,增加了脂溶性,提高了生物利用度。

2.2.软药设计

科学评价药物应从两方面来进行即药效和毒性,通常用药物治疗指数(TI)来表示药效与毒性关系:TI=LD50/ED50,药物的毒性涉及很多因素,有的属于药物本身的固有毒性,更多的是与它体内的代谢产物有关。T(D)=Ti+T(Di…Dn)+T(Mi…Mn)+T(Ii…In),药物的这些毒性可能带来很大的毒副作用使其应用的危险性增加。

软药是指一类本身要治疗效用或生物活性的化学实体,当在体内呈现药效并达到治疗目的后,按预料的代谢途径和可控的代谢速率代谢,转变成无毒、无活性的代谢物。软药设计可显著的提高用药的安全性,降低原药存在的或是在体内代谢物存在的较高的毒性,是药物设计的又一经典方法。软药通常是在局部呈现药理作用,若分布或扩散到其他部位时,会迅速代谢失活,从而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毒性,其所发生的失活过程是单一的低能量和高容量的酶促反应。

2.2.1 软药设计的基本原则

易代谢的部分处于分子的非关键部位即非药效团;易代谢部分能被酶水解但

分子骨架是稳定的;易代谢部分的代谢是药物失活的主要或是唯一途径;通过易

代谢部分附近的立体和电性因素,控制可预测的代谢速率;代谢产物无毒,低毒

或没有明显的生物活性;代谢过程不产生高度反应活性的中间体。

2.2.2 软药设计策略方案与举例

只在局部呈现所需的药理作用而无全身性作用,为此要求软药的内在活性、水溶性-脂溶性、组织分布、蛋白结合率和代谢失活速率等有适宜的配置。软药在体内代谢的制药酶系是水解酶,其中酯酶由于广泛分布于体内,多被应用为软药设计的靶标(导致软药失活的酶蛋白)。

(1)基于无活性代谢物的软药:将已知的药物或无活性的代谢物为先导物,经化学修饰或转变如电子等排体替换,设计的新化合物具有活性,但经一步代谢变成无活性物质。

雌激素软药设计:雌二醇的16位含有羧基时,无雌激素活性,但酯化后具有雌激素活性,给药后在体内很快便被酯酶水解失活。

(2)基于活性代谢物的软药:许多药物可发生多步氧化代谢,生成的中间体和产物与原药有相似的生物活性,往往可从中选择具有活性的。对于多个活性代谢物(中间体),如果活性和药动学条件许可的话,通常用选用最高氧化态的活性代谢物作为软药,这样有活性的最高氧化态代谢物可只需一步反应便生成无活性的最终代谢物,尽可能的减少中间体的生成从而降低在体内的毒性。

丁呋洛尔为非选择性β受体拮抗剂,分子中的乙基可氧化代谢成有活性的仲醇基、酮基代谢物,最后为无活性的羧基代谢物。它们对大鼠心动过速抑制作用的ED50和半衰期如表。从表中数据及最高氧化代谢物原则,应选择酮基丁呋洛尔作为基于活性代谢物的软药。

2.3 生物电子等排原理

生物电子等排原理是先到化合物优化的常用手段之一,是将化合物结构中的某些原子或基团,用其外层电子总数相等(同价)或在体积、形状、构象、电子分布、脂水分配系数pKa,化学反应性和氢键形成能力等重要参数上存在相似性的原子或基团进行替换,而所产生的新化合物的一种方法[5],运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进行药物先导化合物优化可大大加快药物先导物到药物候选物的转化,在药物结构的修饰和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

2.3.1 经典的生物电子等排体

取代基团的形状、大小和外层电子构型大致相同,在组成基团的原子数、价键数、不饱和程度及芳香性等方面也极其相似,可分为一价、二价、三价、四价及环内等价五大类[7]。

经典生物电子等排体

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胺的开发便是将普鲁卡因中的-O―用―NH-取代得到的。

2.3.2 非经典的生物电子等排体

生物电子等排体不一定要局限于经典的电子等排体概念,对于那些没有相同原子数和价电子数,甚至结构相差很大的基团,只要它们在一些重要性质上具有相似性,且由这些相似性产生相似的生物活性,我们就可以称它们为电子等排体。

非经典的电子等排体不符合经典的电子等排体在立体及电性方面的定义这一类电子等排体通过模拟分子或基团的空间排列电性或其他对于保持生物活性至关重要的物理化学参数而被成功运用于药物先导化合物的优化非经典的生物电子等排体可进一步分为两类环与非环取代和具有相似极性效果的基团。

在合成多巴胺激动剂中,具有相似氢键能力的吡咯环与苯酚上的—OH是一对很好的电子等排体。

2.4 模拟肽原理

近20年来,发现了多种天然存在的内源性的生物活性肽。生物活性肽和受体的相互作用控制着特定的生理学事件,这种特性使得生物活性肽有可能作为治疗药物。但是,天然肽的一些固有性质严重地限制了临床应用,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肽会被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肽酶迅速降解,迅速代谢。这种代谢上的不稳定性使肽类药物通过口服途径用作临床治疗药物变得十分困难。另一个也很重要的问题是对于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肽类药物如何顺利通过血脑屏障。再者,由

于肽分子的固有的柔性,它可能以不同的构象被多种受体所识别。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和不止一种受体亚型相契合,这可能导致不良副作用。为了克服上述种种不利的性质,通过多种途径对肽结构进行改造或是结构替换,这就是模拟肽学[9]。人们认为,这种结构上的改造将有可能提高天然肽的期望性质,避免不期望的性质。事实上,很多模拟肽类似物表现出改进了的药效学性质和药代动力学性质,包括生物活性、选择性、代谢稳定性、吸收性质的提高以及毒性的降低。有些模拟肽类似物已经用作治疗药物。

2.4.1 在原有肽骨架(主链)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主要的办法是采用环结构或引入受约束的氨基酸。

环化是一种重要的模拟肽技术,能降低环组分的自由度,随之降低母体分子的柔性,并稳定肽的特定的二级结构。进而,如果环化后稳定的构象和生物活性所需要的结构类似的话,就可能提高其活性或选择性。

使用约束氨基酸,在肽化学中,肽链主链上两面角的定义分别是:N a—C a 键的两面角定义为Φ角;C a—C(Ο)键的两面角定义为Ψ角)酰胺键C(Ο)—NH的两面角定义为ω角。侧链两面角定义为χ如χ1χ2等。把约束氨基酸引入生物活性肽的氨基酸序列,是为了限制N a—C a键(角), C a—C(Ο)键(Φ角) C(Ο)—NH键(ω角)的旋转,形成局部的约束,以及约束由共价或非共价立体相互作用所决定的侧链构象。

2.4.2 把肽结构变换成非肽分子

保留其药效团及其所需要的三维排布,也就是替换肽骨架,同时保持三维药效团以设计新的分子。主要的办法有肽的二级结构的分子模拟和设计非肽配体。

在二级结构的分子模拟中,人们是模拟肽主链的二级结构。大多数肽和蛋白的二级结构在构象性质上有明确定义,这些二级结构是肽是否具有生物活性的关键因素。但由于其固有的柔性,肽的二级结构是可以相互变换的。人们做了许多努力,用模拟肽结构来固定所需要的二级结构。

非肽配体中将肽结构转移到非肽结构之中,同时保持其生物活性的途径。在阿片样物质的研究中,从键合到肽阿片样类似物相同受体的吗啡的结构出发+设计了各种各样的非肽结构,得到的有拮抗活性的类似物有高度选择性和高效力。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保健事业的发展, 药物已成为一类不断推陈出新的特殊商品,因此,创新药物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药物的设计过程就是对先导化合物的优化过程,当前生物学,高分子材料,化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为新药的研究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了解各种药物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更有利于我们进行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新世纪新药研究的热点将是作用于细胞膜上的酶靶和受体靶以及作用于细胞内的核靶和多糖靶、基于生物活性大分子的药物设计、电子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与生物工程相结合,将会使新世纪的新药研究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操锋,平其能,陈军.口服前药研究:机遇与挑战[J].药学学报, 2008,43(4):

343—349

[2] 张婧,姜同英,王思玲.前药设计在改善抗癌药物特性巾响应用[J].世界临床

药学,2008,28(1):47—51

[3] 何亮.前药的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学,2009,27(1):55—58

[4] 吕玉健,周宁,孟庆国.前药:设计及临床应用[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8,

35(5):377—381

[5] 敬娟,韩佳.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在药学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25):176—177

[6] 宋倩,梅向东,宁君. 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在农药与医药开发中的应用[J].河北

工业科技,2009,26(2):131—136

[7] 张杰,王强,徐文方等.吡咯烷类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初步活

性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8,43(4):314~318.

[8] 崔永梅,南发俊. 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在药物先导化合物优化中的应用[J]. 生

命科学, 2009,18(2):161—167

[9] 周家驹,雷静等。药物设计中的模拟肽学[J].化学进展,2010,12(3):332—345

[10] 王德心,林浩等.肽结构改造——药物开发的理想途径[J].中国新药杂志,

2009,16(20):1646—1650

药物分析试题

药物分析试题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共15分) 1.GMP是指() A、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B、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C、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D、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E、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2.药典所指的“溶解”系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中溶解 A.不到1ml B.30~不到100ml C.10~不到30ml D.100~不到1000ml E.1~不到10ml 3.英国药典的缩写符号为 ( ) A. WHO B. BP C. INN D. NF E. USP 4.使用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已知维生素C的分子量为176.13,每1ml碘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维生素C的量为() A.17.61mg B.8.806mg C.176.1mg D.88.06mg E.1.761mg 5.检查某药中重金属限量:取样1.5g,加水23 mL溶解后,加缓冲液2 mL,依法测定,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应吸取标准铅溶液(10 μg Pb/mL)多少mL?() A.2.0mL B.0.15ml C.1.5mL D.1.0mL E.3.0mL 6.钯离子比色法是以下药物中哪个药物的鉴别分析法() A.异烟肼 B.盐酸氯丙嗪 C.尼可刹米 D.乙酰水杨酸 E.利眠宁 7.四氮唑比色法可用来测定() A.炔雌醇 B.氢化可的松 C.甲睾酮 D.黄体酮 E.雌二醇 8.关于亚硝酸钠滴定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对有酚羟基的药物,均可用此方法测定含量 B.水解后呈芳伯氨基的药物,可用此方法测定含量 C.芳伯氨基在碱性液中与亚硝酸钠定量反应,生成重氮盐 D.在强酸性介质中,可加速反应的进行 E.反应终点多用永停法显示 9.肾上腺素中酮体的检查,最常用的方法为() A、TLC法 B、GC法 C、HPLC法 D、UV法 E、IR法 10. 用非水滴定法测定生物碱氢卤酸盐时,须加入醋酸汞,其目的是() A 增加酸性 B 除去杂质干扰 C 消除氢卤酸根影响 D 消除微量水分影响 E 增加碱性 11. 链霉素的特征鉴别反应为() A.茚三酮反应 B .Molisch试验 C. 坂口(Sakaguchi)反应 D.麦芽酚反应 E.硫酸盐反应 12.以下哪一项不是生物制品常用的鉴别方法() A.免疫双扩散法 B.HPLC法 C.酶联免疫法 D.免疫斑点法 E.免疫电泳法 13.制剂分析含量测定结果按()表示。 A.百分含量 B.效价 C. 相当于标示量的百分含量 D.浓度 E.质量 14.硫色素反应可用来对()进行鉴别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维生素E 15.能够发生Vitali反应的药物是() A.盐酸吗啡 B.硫酸奎宁 C.磷酸可待因 D.盐酸麻黄碱 E.硫酸阿托品 (二)、X型题(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共10分) 16.中国药典的基本内容为 ( ) A.鉴别 B.凡例 C.正文 D.索引 E.附录 17.高效液相色谱法中,系统适应性试验包括()A.方法的准确度 B.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 C.方法的检测限 D.色谱峰的分离度 E.色谱系统的重复性 18.甾体激素类药物中具有紫外吸收性质的结构部分为() A.羟基 B.甲酮基 C.△4—3—酮基 D.酮基 E.苯环 19.直接能与FeCl3产生颜色反应的药物有() A.水杨酸 B.肾上腺素 C.对氨基苯甲酸 D.对氨基酚 E.阿司匹林 20. 巴比妥类药物具有的特性为:() A 弱碱性 B 弱酸性 C易与重金属离子的反应 D易水解 E具有紫外吸收特征 (三)、B型题(匹配题)备选答案在前面,试题在后,每组题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使用,也可不选用。(每小题1分,共15分) 问题21-25:杂质检查方法中所用试剂 A.25%氯化钡 B.硫氰酸氨 C.硫代乙酰胺 D.酸性氯化亚锡 E.硝酸银 21. 铁盐检查 ( B ) 22. 砷盐检查 ( D ) 23. 氯化物检查 ( E ) 24. 硫酸盐检查( A ) 25. 重金属检查 ( C ) 问题26-30: 问题26-30 A.容量分析法 B.HPLC C. G.S D.酸性染料比色法 E.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26.化学药物原料的含量测定首选( A ) 27.复方磺胺甲恶唑片( B ) 28.氢溴酸东莨菪碱片( D ) 29.药物中有机溶剂残留量( C ) 30.血浆中茶碱测定( B ) 问题31-35:可鉴别的药物 A 普鲁卡因 B 维生素 C C 水杨酸 D 黄体酮 E 硫酸阿托品 31. 亚硝基铁氰化钠呈色( D ) 32. 三氯化铁呈色( C ) 33. 2,6-二氯酚靛酚褪色( B ) 34. 发烟硝酸-醇制KOH呈色( E ) 35. 重氮化偶合反应( A )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36.丙二酰脲类的鉴别反应有银盐反应、铜盐反应,适用于巴比妥类药物的鉴别。 37.用非水滴定法测定有机碱药物常用的滴定剂是高氯酸,常采用的溶剂是冰醋酸,常用的指示剂是结晶紫,硫酸根在非水介质中呈一级电离。 38.“精密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取用量为“约”若干时,系指取用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正负百分之十。 39.精密度系指用规定测试条件下,同一均匀样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一般以 SD 或 RSD 表示。 40. 甾体激素类药物在鉴别时甲酮基主要和亚硝酸钠发生呈色反应;C17-α-醇酮基主要和斐林试剂、 多伦试液、四氮唑试液及发生呈色反应;C3-酮基主要和某些羰基试剂发生呈色反应。 药物稳定性试验包括影响因素实验、加速实验和长期实验。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高分子材料毕业设计

ChuZhou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 毕业论文 课题名称:多层共挤高阻隔薄膜的工艺流程 学号:QQ:359973519 班级:09级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 姓名: DChris 指导教师:老师好 2011年10月30日

目录 摘要 前言 第一章多层共挤高阻隔薄膜的概述 第一节高阻隔薄膜的概念及特点 1.1.1 概念 1.1.2 产品特点 1.1.3 应用方向 第二节高阻隔薄膜产品的成分 1.2.1 阻隔树脂 1.2.2 肉类包装膜(七层高阻隔薄膜)结构分析 1.2.3 EVOH的性能与特点 第三节肉类包装膜 1.3.1 肉品包装的必要性 1.3.2 肉类包装膜产品特点 第二章多层共挤高阻隔薄膜的生产工艺 第一节多层共挤高阻隔薄膜的工艺介绍 2.1.1 生产工艺 2.1.2 工艺特点 第二节多层共挤高阻隔薄膜的生产原理及设备 2.2.1 原材料的选择和质量控制 2.2.2 生产设备(七层共挤吹塑薄膜的机组设备及型号)第三节肉类包装膜的生产工艺流程 2.3.1 多层共挤包装薄膜(肉类包装膜)成型原理 2.3.2 生产工艺 2.3.3 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及设备 第四节影响阻隔性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多层共挤高阻隔薄膜的展望 第一节肉类高阻隔薄膜的发展趋势 3.1.1 肉类高阻隔薄膜的发展及展望 3.1.2 七层以上高阻隔共挤吹塑薄膜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第四章多层共挤高阻隔薄膜的总结 指导老师评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多层共挤高阻隔薄膜的生产工艺流程设计 摘要 本次的论文主要是讨论和研究多层共挤高阻隔薄膜的生产工艺及应用方向,并特别举例介绍目前市场上所销售的肉类包装膜(火腿肠),其外包装即为七层共挤薄膜,具有很强的阻气阻油性能,市场需求量也很大。在叙述生产过程的同时,也对高阻隔薄膜的前景进行了分析讨论,目前在我国,阻隔性包装薄膜处于推广使用的增长期,国内生产的阻隔性薄膜大多应用在低端产品的包装,性能优良的阻隔性薄膜还需要大量进口,因此市场发展空间很大。 关键词:多层高阻隔薄膜工艺 前言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塑料包装行业得到稳步的高速发展,已经从一个初期分散性的行业发展成为独立的、产品门类齐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塑料制品的年均需求增长率在不断攀升。塑料制品行业成为了增长速度最快,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其中,薄膜是用量最大的塑料包装材料,由于其无毒、质轻、包装美观、成本低的特点,因而应用领域在不断拓展,几乎渗透到工农产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的各个方面,塑料包装薄膜行业的投资正在快速增长。因此,把握国际、国内塑料包装薄膜的技术和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对于审时度势地进行前瞻性正确决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的分类越来越细,对于产品的包装并不仅仅局限在视觉效果上,而是要根据产品的特点和市场的需求,朝功能化、多样化方向纵深开发。近年来,技术的进步使得塑料包装薄膜的功能化发展趋势日渐明显,高要求、高技术含量的塑料包装薄膜正成为许多企业的支柱产业和研发目标,其包装功能是多样的,除对一般薄膜的抗静电、抗粘连要求外,主要通过原材料、助剂或工艺的调整赋予包装薄膜某些特殊的功能,如适应香烟和饮料包装挺括性与紧贴性需要的热收缩性、适应蔬菜和水果包装需要的透气性、适应电子元件包装需要的导电性、适应可透视包装需要的高光学性能、适应金属设备和仪器包装需要的防锈性以及日益在食品、化妆品、医药方面广泛需要的阻隔性和抗菌性等,薄膜的功能化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其中阻隔性塑料包装薄膜是目前发展最快的功能薄膜之一。在我国,阻隔性包装薄膜处于推广使用的增长期,国内生产的阻隔性薄膜大多应用在低端产品的包装,性能优良的阻隔性薄膜还需要大量进口,因此市场发展空间很大。 近年来,在日本、欧洲阻隔性薄膜的消费量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而美国阻隔性树脂的消费年均增长13.6%,尽管在我国阻隔性薄膜只是近几年才引起薄膜生产企业的重视,但早已在食品、医药等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消费市场巨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速度也很快,国内许多相关企业都在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各类阻隔性包装的实际要求,认真研究相关的包装市场,找准切入点,以期有所收获。综观阻隔性材料的开发及其包装薄膜生产工艺技术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有一点应该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无论是阻隔性原料树脂,还是阻隔性薄膜的生产设备和相关工艺技术,国内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缺乏,严重依赖进口,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实际上还停留在来料加工的初级阶段,包装行业技术整体落后的局面依然

药物分子设计的策略_药理活性与成药性

药物分子设计的策略: 药理活性与成药性 郭宗儒*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北京 100050) 摘要: 化合物的内在活性和成药性是创新药物的两个基本要素, 活性是药物的基础和核心, 成药性是辅佐 活性发挥药效的必要条件, 两者互为依存。药物在体内的药剂相、药代动力相和药效相可概括为活性和成药性 的展示过程。成药性是药物除活性外的其他所有性质, 包括物理化学性质、生物化学性质、药代动力学性质和 毒副作用, 这是在不同层次上表征药物的性质和行为, 但又相互关联与制约。活性与成药性由化学结构所决定, 体现在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结合上, 寓于分子的结构之中。先导物的优化是对活性、物化、生化、药代和安 全性等性质的多维空间的分子操作, 因而具有丰富的药物化学内涵。 关键词: 分子设计; 内在活性; 成药性; 先导物优化 中图分类号: R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10) 05-0539-09 Strategy of molecular drug design: activity and druggability GUO Zong-ru*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Intrinsic activity and druggability represent two essences of innovative drugs. Activity is the fundamental and core virtue of a drug, whereas druggability is essential to translate activity to therapeutic usefulness. Activity and druggability are interconnected natures residing in molecular structure. The pharma-ceutical, 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phases in vivo can be conceived as an overall exhibition of activity and druggability. Druggability actually involves all properties, except for intrinsic activity, of a drug. It embraces physico-chemical, bio-chemical, pharmacokinetic and toxi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inter-twined properties determining the attributes and behaviors of a drug in different aspects. Activity and drugga-bility of a drug are endowed in the chemical structure and reflected in the microscopic structure and macroscopic property of a drug molecule. The lead optimization implicates molecular manipulation in multidimensional space covering activity, physicochemistry, biochemistry, pharmacokinetics and safety, and embodies abundant contents of medicinal chemistry. Key words: drug design; intrinsic activity; druggability; lead optimization 研发有机小分子药物的药物化学模式, 大都是针对某药物靶标发现苗头化合物 (hit), 将苗头物演化成先导物 (hit-to-lead) 以确定先导物 (lead discovery), 经优化 (lead optimization) 确定候选药物 (drug candidate), 最终达到临床应用的目的。这个全过程是通过结构变换和改造将活性化合物发展成患者可使用的药物, 从分子水平由非药向成药的演 收稿日期: 2009-11-30. *通讯作者Tel / Fax: 86-10-83155752, E-mail: zrguo@https://www.doczj.com/doc/6712726118.html, 化。笔者已从不同侧面阐述了药物分子设计的策略内涵[1?3], 本文以药物的活性和成药性的视角, 讨论构建药物化学结构应注重的问题。 1 类药性和成药性 类药性 (drug-like) 是对苗头物和先导物结构的基本要求, 是Lipinski分析了临床大量口服药物的分子结构, 归纳和提炼出的经验性特征, 类药5原则(Rule of five) 成为筛选苗头和先导物、构建化合物库的重要标准[4], 开阔了人们研发新药的理念。然而, ·综述·

药物分析试题及答案

药物分析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药品质量研究的内容与药典概况(含绪论) 一、填空题 1.中国药典的主要内容由凡例、_正文、附录、引索四部分组成。 2.目前公认的全面控制药品质量的法规有 GLP、GMP、GSP、GCP。 3.“精密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取用量为“约”若干时,系指取用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10% 。 4.药物分析主要是采用化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知的合成药物和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组成、理化性质、真伪鉴别、纯度检查以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等。所以,药物分析是一门研究与发展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性学科。 5.判断一个药物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必须全面考虑三者_鉴别、检查、含量测定_的检验结果。 6.药物分析的基本任务是检验药品质量,保障人民用药_ 合理、有效、安全_、的重要方面。 二、选择题 1.《中国药典》从哪年的版本开始分为三部,第三部收载生物制品,首次将(生物制品规程)并入药典 (A)1990版 (B)1995版 (C)2000版(D)2005版 (E)2010版 2. ICH(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有关药品质量的技术要求文件的标识代码是() (A)E(药品有效性的技术要求) (B)M(药品的综合技术要求) (C)P (D)Q (E)S (药品安全性的技术要求) 3.《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可用()表示。 (A)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B)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C)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D)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E)GCP 4.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最新版为() (A)2000年版 (B)2003年版(C)2010年版 (D)2007年版 (E)2009年版 5.英国药典的缩写符号为()。

高分子材料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高分子材料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1) 高分子材料在印花涂料中的应用 (2) 体现区域经济特色的高分子材料方向工学硕士的培养 (3)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接地气的材料学 (4) 新型高分子材料在采空区漏风治理的应用 (5) 高分子材料功能助剂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6) 天然高分子材料在阻燃技术中的研究进展 (7)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及应用 (8)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认证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创新型实验教学的探索 (10) 浅析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 (11) 高分子材料成型及其控制 (12) 高分子材料耐候性试验中的紫外辐射测定方法研究 (13) 对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关键点的分析 (14) 《药用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中若干问题探讨 (15) 农业院校《药用高分子材料》教学探讨 (16)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问题调查及对策 (17) 高分子材料三防技术研究 (18) 高分子材料的老化及防老化研究 (19) 浅谈高分子材料成型及其控制技术 (20)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21) 混凝土节水保湿高分子材料养护膜在渠道衬砌工程中的应用

(22) 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应用中的绿色战略 (23) 新型高分子材料与应用探析 (24) 高分子材料,“罢工”脏器的好替身 (25) 试析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 (26) 热致型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研究 (27)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28) 改善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措施 (29) 高分子材料的金属化 (30) “理实一体化”在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1)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32) 导热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分析 (33) 聚乳酸高分子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34) 浅谈高分子材料抗静电剂ASA (35)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的探索 (36) 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37) 《高分子材料性能测试》课程教学探析 (38) 浅析Pro/E软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39) 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 (40) 探讨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41)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快速测定聚醚酮酮特种高分子材料中铝离子 残留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在自拆卸构件中的应用进展 (42) 浅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创新性实验能力的培养

药物分析设计题

已知普鲁卡因的结构式如下, 请根据药物的结构设计三种鉴别方法。 (1) 具有芳伯氨基 重氮偶合反应 应用:鉴别。在稀盐酸中,与亚硝酸钠生成重氮盐, 加碱性B-萘酚发生偶合反应,生成红色的偶氮化合物。 (2) 叔胺的性质 其水溶液遇氯化金试液、碘化铋钾试液、碘试液、碘化汞钾试液和 苦味酸试液等反应生成沉淀。 (3) 酯键水解 取本品约O.lg,力口水2ml 溶解后,加10%氢氧化钠溶液lml ,即生成 白色沉淀;加热,变为油状物;继续加热,发生的蒸气能使湿润的 红色石蕊试纸变为蓝色;加热至油状物消失后,放冷,加盐酸酸化, 即析出白色沉淀。 已知某药物的结构式、分子式与分子量如下: 请根据药物的结构与性质,设计含量测定方法,包括原理、操作 要点(溶剂、滴定液、指示液等) 、含量计算公式。 解:直接滴定法。 原理为: COOH COONa OCOCH 3 + H 2O 操作要点:阿司匹林在水中微溶,易溶于乙醇,故使用乙醇为溶 剂。因本品相对 于氢氧化钠为弱酸,用氢氧化钠滴定时,化学计 量点偏碱性故指示剂选用在碱性区变色的酚酞。因乙醇对酚酞指 示剂显酸性,可消耗氢氧化钠而使测定结果偏高。所以,乙醇在 使用之前需先用氢氧化钠中和至对酚酞指示剂显中性。 根据以下药物的结构,用碘量法测定含量(包括反应方程式,使用 溶剂或试剂及其目的,滴定剂,使用指示剂及滴定终点判断方法, 取样量范围,并写出测定操作过程) 。 r.i-.J-ii | 仇 I 7* 1.^ (2) 溶剂、试剂及目的 1) 新沸过的冷水:其目的是为了减少水中氧对测定的影响 2) 稀醋酸:在稀醋酸的酸性下进行滴定的目的是为了使维生素 C 受 空气中氧气氧化的速度减慢。 (3) 滴定剂:I2 ( 0.05mol/L ) (4) 指示剂及 终点:淀粉指示液。终点至溶液显蓝色并在 30S 内不 褪色。 (5) 取样量的计算: T=0.05 X1 x 176.13=8.806mg/ml 按消耗滴定液20-25ml 计算: W 仁x T=20ml x 8.806mg/ml=176.1mg=0.1761g W2=x T=25ml x 8.806mg/ml=220.2mg=0.2202g 所以取样范围为 0.1761g-0.2202g (6) 测定操 作过程:取本品 0.1761g-0.2202g ,精密称定,加入新 沸过的冷水100ml 与 稀醋酸10ml ,使本品溶解,加淀粉指示液1ml , 立即用碘滴定液滴定(0.05mol/L )滴定,至溶液显蓝色并在 30s 内 不褪色。 今有三瓶药物分别为水杨酸 (A )、阿司匹林(B)和对乙酰氨基酚(C ), 但瓶上标签脱落,请采用适当的化学方法将三者区分开 。 解:取上述试剂的水溶液加入三氯化铁试液,如果生成蓝紫色可能 为对乙酰氨基 酚,作进一步的鉴定,取本品在稀盐酸中加热,加入 亚硝酸,然后再与碱性B-萘 酚反应,如果生成红色偶氮化合物则为 对乙酰氨基酚。取另外两瓶中的任意一瓶适量, 加入三氯化铁试液, 如果生成紫堇色则含有水杨酸结构,可能为阿司匹林或者水杨酸。 再取两试液加入碳酸钠试液加热水解,再加过量的稀硫酸,若生成 白色水杨酸沉淀,并伴有醋酸的臭气的为阿司匹林。 请采用适当的化学方法将盐酸氯丙嗪( A)、奎氟奋乃静(B)和奋乃 静(C)三种药物区分开。 解:取此三种药物分别装于不同的试管中,分别滴加三氯化铁,显 红色的是盐酸氯丙嗪。再取其余两种无变色的药物, 滴加过氧化氢, 显深红色、放置后红色褪去的是奋乃静,无颜色变化的是奎氟奋乃 静 含量 %=V ^T x 100% W 已知某药物的结构式、分子式与分子量如下 ■ H H H NO J .HCI 请根据药物的结构与性质,设计含量测定方法,包括原理、操作要 点(溶剂、滴定液、指示液等)、含量计算公式。 解:测定方法:非水溶液滴定法 原理:BH + .A - +HclO 4 — BH.ClO 4 +HA 注:式中BH.A - 表示有机弱碱盐;HA 表示被置换出弱酸。 操作要点:精密称取供试品适量,加冰醋酸 10~30ml 使溶解,加醋 酐5ml ,结晶紫指示剂 1~2滴,用高氯酸滴定液滴定。终点颜色应 以电位滴定时的突跃点为准,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 含量计算公式: 含量 %== F x T x 為 x 100% 中你d LHC.96 OCOCH + NaOIH^ to \ 'I

高分子材料毕业论文

高分子材料毕业论文 第 1 页共 9 页 计算题 1. PA-66原纤维支数为4500支,在不断增加负荷的作用下,当负荷为8克时,纤维 被拉断。试求:a))特数旦数D)绝对强Tex力)相对强度PPDPT)断裂长 度)LPbcdef 强度极限σ(ρ=1.14) 2. 某腈纶厂生产的产品经测量其含湿率为2.5%。 a)试折合为回潮率为多少, b)若知回潮率为2%,那么该纤维的每1000公斤的标准重量是多少, 3. 已知某纤维厂生产PET长丝,规格为128支/3L根,试求a)该长丝的旦数,50米卷重 (1)单根纤维的旦数 (2) 单根纤维的断面直径是多少,(PE T:ρ=1.38) 4. PET的纺丝温度为286?,计量泵规格为0.6cm3/r,转速为15r/min,喷丝板孔径

为0.3mm,孔数为20孔,孔长为0.5mm,已知η0,210Pa.s,试求流经每孔的yw 0.78,η,140 Pa.s时,其yw和和压力降Δp。若为非牛顿流体,非牛顿指数n, Δp又为多少, 5. 聚丙烯腈的硫氰酸钠浓水溶液,已知其20?时的零切粘度为40Pa.S,非牛顿指 数为0.43,临界剪切速率为150S,1,粘流活化能为38KJ/mol,问: (1)20?时,把剪切速率提高到3×104S-1,其表观粘度为多少, (2)把该溶液提高到60?时其零切粘度为多少, 6. 涤纶纺丝工艺中所用工艺参数为:纺丝温度280?,吹风温度30?,纺丝线上固 -33化点温度80?,熔体密度ρ=1.20×10g/ ,熔体比热容cm容1.88kJ/kg?,卷绕丝密3-4度1.38 g/,空气cm导热系数J/cm.s.2.6×10?,泵供量365g/min,空气运动粘度 -521.6×1m/0s,卷绕速度1000m/min,喷丝板规格?0.25mm×400孔,L/D=2,求: (1)纺丝线固化点前的平均直径;(2)纺丝线固化点前的平均速度;(3)纺 丝线固化点前的平均给热系数;(4)固化时间。 337. PA6熔体纺丝条件为:熔体密度,卷绕高度1.0 4.5mg/cm,泵供量 /min2.,4 cm-6-33喷丝板孔径d0=0.076cm,空气粘度和密度分别 为:19.2×10Pa.s,和1.g/2×10,cm -42Cf=0.37Re-0.01,表面张力N/cm,在两种λ为5.0纺丝速度 (×10100m/min,

多靶点药物分子设计

多靶点药物分子设计 郭彦伸, 郭宗儒*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 北京100050) 摘要: 作用于单一分子靶标的药物治愈多基因相关疾病如癌症、或影响多个组织或细胞类型的疾病如糖尿病等存在的问题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与选择性药物的治疗作用相比,几个靶标间的平衡调节能够提供较好的疗效和较低的副作用,同时作用于多个靶标的多靶点药物能够较好地控制复杂的疾病。本文详细比较分析了单靶点药物的不足和多靶点药物的优势,介绍了多靶点配体药物分子设计的方法及需要优化的参数。对于多靶点药物设计,关键的挑战是如何保证获得平衡的活性同时又能够实现选择性以及适当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到目前为止, 多靶点药物分子设计的方法对于药物化学家、药理学家、毒理学家以及生物化学家仍然是一项新的挑战。 关键词: 多靶点配体; 药效团组合; 药物分子设计 中图分类号: R9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09) 03-0276-06 Design of multiple targeted drugs GUO Y an-shen, GUO Zong-ru* (Institute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Drugs designed to act on individual molecular targets usually can not combat multigenic diseases such as cancer, or diseases that affect multiple tissues or cell types such as diabetes. Increasingly, it is being recognised that a balanced modulation of several targets can provide a superior therapeutic effect and side effect profile compared to the action of a selective ligand. The multi-target drugs which impact multiple targets simultaneously are better at controlling complex disease systems and are less prone to drug resistance. Here, we compare the disadvantage of the selective ligands and the predominance of multi-targets drugs in detail and introduce the approaches of designing multiple ligands and the procedure of optimization particularly. A key challenge in the design of multiple ligands is attaining a balanced activity at each target of interest while simul-taneously achieving a wider selectivity and a suitable pharmacokinetic profile. On this point, the multi-target approach represents a new challenge for medicinal chemists, pharmacologists, toxicologists, and biochemists. Key words: multiple targeted ligands; pharmacophore combination; design of drug 药物靶标是指与疾病的发生有因果关系或者参与疾病的发展过程, 并通过药物对其进行调节而实现治疗目的的生物分子。自30多年前引入离体筛选(in vitro) 的概念以来, 基因组学和高通量筛选技术的进步,使药物发现从依赖动物筛选逐渐转变到“一病一靶”。现代药理学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 更加强调药物作用的靶标, 发现了许多单一靶点选 收稿日期: 2009-02-11. *通讯作者Tel: 86-10-83155752, E-mail: zrguo@https://www.doczj.com/doc/6712726118.html, 择性的药物, 在临床上表现出显著的疗效, 如选择性的HMG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1]。随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发现单一靶点药物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单一靶点抗肿瘤药物单独用药对于晚期患者的化疗效率不高, 人们逐渐认识到单一靶点药物之间的联合应用或作用于多个分子靶标的“多靶点”药物在治疗功能失调类疾病时将起到重要作用[2,3]。目前人们有意识地、理性地设计作用于特定的多个靶点的配体成为研究趋势, “多靶点”药物研发将成为研究的热点。

药物分析 设计题总结

设计题总结 蔡桂萍 9号 1103501201 (一)杂质检查设计题2道 1.葡萄糖中铁盐的检查,规定铁盐的限度为0.001%,据此设计本药物中铁盐的检查方法。 答:(1)取样量:目视比色时以50ml 中含10~50μgFe 3+为宜,此范围内溶液的色泽梯度明显,易于区别,相当于标准铁溶液1~5ml 。所以,如果取 2.0ml 标准铁溶液,根据S CV L = 得取样量L CV S = =0g .200001.00 .210106=??-。 (2)检查方法:取本品2.0g ,置50ml 纳氏比色管中,加水20ml 溶解后,加硝酸3滴,缓缓煮 沸5min ,放冷,加水稀释使成45ml ,加硫氰酸铵(30→100)3ml ,再加水适量稀释成50ml ,摇匀,如显色,与标准铁溶液(10μgFe 3+/ml )2.0ml 用同一方法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深。 2.葡萄糖中砷盐的检查,规定砷盐的限度为0.0001%,据此设计本药物中砷盐的检查方法。 答:(1)取样量:标准砷溶液(1μg As/ml )Ch.P 制备标准砷斑采用2ml 标准砷溶液(相当于2μgAs ),所得砷斑清晰,否则,砷斑颜色过深或过浅。所以,如果取2.0ml 标准铅溶液,根据S CV L = 得取样量L CV S == g 0.2000001.00 .210106=??-。 古蔡法 (2)检查方法: 检珅装置的准备:取60mg 醋酸铅棉花撕呈疏松状,每次少量,用细玻璃棒轻轻而均匀地装入导气管中,装管高度为60~80mm 。用镊子取出一片溴化汞试纸(不可用手接触生成砷斑部分),置旋塞顶端平面上,盖住孔径,旋紧旋塞。 取本品2.0g 置检砷瓶中,加水5ml 溶解后,加稀硫酸5ml 与溴化钾溴试液0.5ml 置水浴上加热约20min ,使保持稍过量的溴存在;必要时,再补加溴化钾溴试液适量,并随时补充蒸散的水分,放冷,加盐酸5ml 与水适量使成28ml ,加碘化钾试液5ml 与酸性氯化亚锡试液5滴,在室温放置10min 后,加锌粒2g ,迅速将已置有醋酸铅棉花及溴化汞试纸的导气管密塞于瓶口上,并将检砷器置25~40℃水浴中反应45min ,取出溴化汞试纸,将生成的砷斑与定量标准砷斑溶液制成的标准砷斑比较,颜色不得更深。 标准砷斑的制备:精密量取标准砷溶液(1μg As/ml )2ml ,置另一检砷器中,照上述方法,依法操作,即得标准砷斑。 (二)各论第一章阿司匹林、氯贝丁酯、对乙酰氨基酚设计题 一、阿司匹林的设计:

药物分子设计简介

药物分子设计简介 传统药物设计从总体上来讲,缺乏成熟完善的发现途径,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一般平均要筛选10000种化合物以上才能得到一种新药,因此开发效率很低,很难迅速得到合适的新药来治疗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计算化学、分子生物学和药物化学的发展,药物设计进入了理性阶段,其中药物分子设计是目前新药发现的主要方向。它是依据生物化学、酶学、分子生物学以及遗传学等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针对这些基础研究中所揭示的包括酶、受体、离子通道及核酸等潜在的药物设计靶点,并参考其它类源性配体或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特征,设计出合理的药物分子。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cadd)是药物分子设计的基础。从20世纪60年代构效关系方法(qsar)提出以后,经过40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多种新的方法的出现,cadd方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完善和新兴的研究领域,它大大提高了药物开发的效率,为人们攻克一些顽症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成功的希望。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cadd)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1.基于小分子的药物分子设计方法,这类方法主要是针对受体结构未知的药物分子,主要包括定量构效方法和药效团模型方法; 2.基于受体结构的药物分子设计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大分子结构被解析。因此对于一些未知三维结构的受体大分子,它们的结构常常也可以通过同源蛋白质建模的方法得到。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基于受体结构的药物分子设计方法来寻找新的先导化合物。基于受体结构的药物分子设计方法的思路是通过研究受体结构的特征以及受体和药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来进行药物设计。常用的方法是分子对接方法和从头设计方法; 3.计算组合方法。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方面是采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合成组合库的构造块,通过计算机生成包含足够分子多样性的虚拟组合库;另一方面则是把得到的虚拟组合库和其它分子设计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药物分子设计。当然上面介绍的这些方法之间也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对于某个体系常常会采用多种药物设计方法进行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如知道了蛋白质和药物分子相互结合的复合物结构时,可以从蛋白质结构出发用基于分子对接的数据库搜索方法进行先导化合物的寻找;也可以从复合物的相互作用信息,得到药效团模型,然后从药效团模型出发进行药物设计;同时还可以从蛋白质结构出发,用片断生长的方法进行全新药物分子的设计[也就是从头设计方法]。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cadd)中目前还有几个难题: 1.受体和配体之间自由能的评估,因为分子活性的大小常常是由受体和药物分子之间的结合自由能来决定的,所以体系的自由能得计算非常重要。虽然目前已有很多方法,如线性相互作用能方法等,但总的来看结合自由能的评估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2.大分子的构象问题。确定构象的方法有两种:实验方法和理论计算方法。用实验方法解析的大分子结构的数目有限,而常用的构象分析方法,如系统搜索方法、距离几何方法、

药物分析题

、单选题 除另有规定外,应以( B )为准。 3. 试验中供试品与试药等 “称重”或“量取”的量,均已阿拉伯数字表示,其精确度可根据数值 的有效数位来确定,如称取 “2.00g ,”系指称取重量可 为( 5.现有一瓶溶液,发现溶液后标示 “(1-10)”,代表了( A. 固体溶质 1.0ml 加溶剂制成 10ml 的溶液 B. 液体溶质 C. 液体溶质 1.0g 加溶剂制成 10g 的溶液 D.固体溶质 1.0g 加溶剂制成 10ml 的溶液 6. 水浴温度系指( A )。 A 、 98-100 ℃。 B 、 70- 80 ℃。 C 、40-50℃。 D 、10-30℃。 7. 药典规定“按干燥品(或无水物,或无溶 剂)计算 ”是指( E ) A.取经过干燥的供试品进行试验 B.取除去溶剂的供试品进行试验 C.取经过干燥失重的供试品进行试验 D.取供试品的无水物进行试验 E.取未经干燥的供试品进行试验,再根据测得的干燥失重在计算时从取样量中扣除 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 )凡规定检查溶解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B )凡规定检查释放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C )凡规定检查融变时限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D )凡规定检查重量差异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9. 称取葡萄糖 10.00g ,加水溶解并稀释至 100.0mL ,于20℃用 2dm 测定管,测得溶液的旋光度 为+10.5℃,求其比旋度( D )。 A.52.59 B.-26.20 C.-52.70 D.+52.5 10标准品( C )。 C.用于生物检定、抗生素或生化药品中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 1.原料药的含量( %),除另有注明者外,均按( )计。如规定上限为 100%以上时, 系指用本药典规定的分析方法测定时可能达到的数值, 它为药典规定的限度或允许偏差, 并 非真实含有量;如未规定上限时,系指不超过( C ) A.数量 100% B.重量 100% C.重量 101.0% D.数量 101.0% 2.试验时的温度,未注明者,系指在( )下进行;温度高低对试验结果有显著影响者, A 常温 20℃± 2℃ B 室温 25℃± 2℃B 常温 25℃± 5℃ B 室温 20℃± 5℃ B ) A.1.95~2.05g B.1.995~2.005g C.1.9~2.1g D.1.9995~2.0005g 4.下列哪一组符号均可表示重量或体积的比例( C ) A. ppm ppt B.ppb pph C.ppm ppb D.ppb ppt 1.0ml 加溶剂制成 10g 的溶液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研究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制备以及结构、性能和加工应用的材料类学科。本专业面向传统和新兴的诸如塑料、橡胶、纤维、涂料、石油化工、纺织、新能源、海洋、国防等各类行业,培养具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表征、改性、加工成型及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高分子材料正在向高性能化、高功能化、智能化、低污染、低成本方向发展,逐渐渗透到航天航空、现代通讯、电子工程、生物工程、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各个新兴高技术领域,在未来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有高等数学、外语、普通物理、计算机文化基础、化工机械基础、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基础课实验、化工原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科学实验、聚合物加工工程、聚合物制备工程、聚合物表征,专业方向分为塑料加工工程、弹性体加工工程、高分子材料制备工程、复合材料四个模块课程群,学生可在四年级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学习。专业开设有二十余门研究性前沿课程和多门国际化课程,学生在校内就能接受到国内外学术大师的培养和熏陶。本专业非常注重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开设的实践课程有金工实习、社会实践、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高分子专业实验、毕业环节、素质拓展与创新、应用软件实践、生产实习、军事训练,开设的工程设计类课程有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材料力学、自动化仪表、化工原理以及四个专业方向的工艺课、设计课以及实践课。此外,专业课程学习还涵盖了英语、计算机、通识教育、素质拓展、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等,使学生在语言能力、计算机能力、个人素养、管理能力等方面均衡发展,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型高级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材料是人类用于制造物品、器件、构件、机器或其他产品的那些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按物理化学属性,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不同类型材料所组成的复合材料。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技术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信息、材料和能源被誉为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以高技术群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又把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并列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这主要是因为材料与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材料又是信息、能源的重要物质基础,例如磁记录、芯片等信息技术的硬件要有材料作为物质保证;太阳能、燃料电池等能源技术要依靠材料提供的催化等功能。 未来人们对材料的结构可以进行更为精细的分析,从原子层次深入到电子层次,从而对材料性能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根据性能需求制备出特殊结构的材料,如纳米复合结构,满足不同场合对材料性能的特殊需要,如智能材料、催化材料、能源材料、信息记录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 这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包括: 基础化学、大学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机械设计基础、应用电工学、化工原理、材料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VB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文献查阅与科技写作、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科技报告与演讲、材料概论、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合成制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