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料药质量研究内容分

原料药质量研究内容分

原料药质量研究内容分
原料药质量研究内容分

原料药质量研究的一般内容(zhuantie )

原料药质量研究的一般内容

原料药的质量研究应在确证化学结构或组份的基础上进行。原料药的一般研究工程包括性状、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等几个方面。

1、性状

1.1 外观、色泽、臭、味、结晶性等外观、色泽、臭、味,结晶性等为药物的一般性状,应予以考察,并应注意在贮存期内是否发生变化,如有变化,应如实描述,如遇光变色、易吸湿、风化、挥发等情况。

1.2 溶解度

通常考察药物在水及常用溶剂(与该药物溶解特性密切相关的、配制制剂、制备溶液或精制操作所需用的溶剂等)中的溶解度。

1.3 熔点或熔距

熔点或熔距是已知结构的化学原料药的重要物理常数之一,熔点或熔距数据是鉴别和检查该原料药的纯度指标之一。常温下呈固体状态的原料药应考察其熔点或受热后的熔融、分解、软化等情况。结晶性原料药一般应有明确的熔点,对熔点难以判断或熔融同时分解的品种应同时采用热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1.4 旋光度或比旋度

旋光度或比旋度是反映具光学活性化合物固有特性及其纯度的指标。对这类药物,应考察其旋光性质(采用不同的溶剂),并测定旋光度或比旋度。

1.5 吸收系数

化合物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其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收系数,是该化合物的物理常数之一,也是原料药质量研究的一个重要工程。药物的吸收系数应至少用五台不同型号的仪器,按照规范的方法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1.6 其他

相对密度:相对密度可反映物质的纯度。纯物质的相对密度在特定条件下为不变的常数。若纯度不够,则其相对密度的测定值会随着纯度的变化而改。液体原料药应考察其相对密度。

凝点:凝点系指一种物质由液体凝结为固体时,在短时间内停留不变的最高温度。物质的纯度变更,凝点亦随之改变。液体原料药应考察其是否具有一定的凝点。

馏程:某些液体药物具有一定的馏程,测定馏程可以区别或检查药物的纯杂程度。

折光率:对于液体药物,尤其是植物精油,利用折光率数值可以区别不同的油类或检查某些药物的纯杂程度。

黏度:黏度是指流体对流动的阻抗能力。测定液体药物或药物溶液的黏度可以区别或检查其纯度。

碘值、酸值、皂化值、羟值等:是脂肪与脂肪油类药物的重要理化性质指标,在此类药物的质量研究中应予以研究考察。

2、鉴别

原料药的鉴别实验要采用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化学反应法、色谱法和光谱法。

2.1 化学反应法

化学反应法的主要原理是选择功能团专属的化学反应进行鉴别。包括显色反应、沉淀反应、盐类的离子反应等。

2.2 色谱法

色谱法主要包括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 GC)、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和薄层色谱法(T 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等。可采用GC法、HPLC法的保留时间及TLC法的比移值(Rf)及颜色等进行鉴别。

2.3 光谱法

常用的光谱法有红外吸收光谱法(Infrared Spectroscopy. IR)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a. UV)。紫外法应规定在指定溶剂中的最大吸收波长,必要时,规定最小吸收波长;或规定几个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收度比值或特定波长处的吸收度,以提高鉴别的专属性。

3、检查

检查工程通常应考虑安全性、有效性和纯度三个方面的内容。药品按既定的工艺生产和正常贮藏过程中可能产生需要控制的杂质,包括工艺杂质、降解产物、异构体和残留溶剂等,因此要进行质量研究,并结合实际制订出能真实反映药品质量的杂质控制工程,以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

3.1 一般杂质

一般杂质检查包括氯化物、硫酸盐、重金属、砷盐、炽灼残渣等。对一般杂质,试制产品在检验时应配制不同浓度系列的对照液,考察多批数据,确定所含杂质的范围。

3.2 有关物质

有关物质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带入的起始原料、中间体、聚合体、副反应产物,以及贮藏过程中的降解产物等。有关物质研究是药品质量研究中关键性的工程之一,其含量是反映药品纯度的直接指标。对药品的纯度要求,应基于安全性和生产实际情况两方面的考虑,因此,允许含限定量无害的或低毒的共存物,但对有毒杂质则应严格控制。毒性杂质的确认主要依据安全性实验资料或文献资料。与已知毒性杂质结构相似的杂质,亦被认为是毒性杂质。

3.3 有机溶剂残留

由于某些有机溶剂具有致癌、致突变、有害健康、以及危害环境等特性,而且有机溶剂残留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精制等后处理工艺的可行性,故应对生产工艺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在药品中的残留量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可参阅“化学药物有机溶剂残留量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3.4 晶型

许多药物具有多晶型现象。因物质的晶型不同,其物理性质会有不同,并可能对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产生影响,故应对结晶性药物的晶型进行考察研究,确定是否存在多晶型现象;尤其对难溶性药物,其晶型如果有可能影响药品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时,则必须进行晶型的研究。晶型检查通常采用熔点、红外吸收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热分析等方法。对于具有多晶型现象的药物,应确定其有效晶型,并对无效晶型进行控制。

3.5 粒度

用于制备固体制剂或混悬剂的难溶性原料药,其粒度对生物利用度、溶出度和稳定性均有较大的影响,必要时需测定粒度,检查原料药的粒度分布,并规定其限度。

3.6 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溶液的酸碱度

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溶液的酸碱度是原料药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通常应作此二项检查,特别是制备注射剂用的原料药。

3.7 干燥失重和水分

此二项为原料药常规的检查工程。含结晶水的药物通常测定水分,再结合其他实验研究确定所含结晶水的数目。质量研究中一般应同时进行干燥失重检查和水分测定,并将二者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3.8 异构体

异构体包括顺反异构体和光学异构体等。由于不同的异构体可能具有不同的药效或生物有效性,甚至产生相反的药理活性,因此,须作不同异构体的检查。具有顺、反异构现象的原料药应检查其异构体。单一光学活性的药物应检查其光学异构体,如对映体杂质检查。

3.9 其他

根据研究品种的具体情况,以及工艺和贮藏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设置检查研究工程。如聚合物药物检查平均分子量等。

抗生素类药物或供注射用的原料药(无菌粉末直接分装),必要时检查异常毒性、细菌内毒素或热原、降压物质、无菌等。

4、含量(效价)测定

凡用理化方法测定药品含量的称为“含量测定”,凡以生物学方法或酶化学方法测定药品效价的称为“效价测定”。

化学原料药的含量(效价)测定是评价药品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原料药的含量(效价)进行研究。

(二)原料要质量研究的一般内容

原料药质量研究应在确证化学结构或组分的基础上进行。原料药的一般研究工程包括性状、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等几个方面。

1.性状

1.1、外观、色泽、嗅、味、结晶性、引湿性等

外观、色泽、嗅、味、结晶性、引湿性等为药物的一般性状,应予以考察,并应注意在贮存期间是否发生变化,如有变化,应如实描述,如遇光变色、易吸湿、风化、挥发等情况。

1.2、溶解度

通常考察药物在水中及常用溶剂(与该药物溶解特性密切相关、配制制剂、制备溶液或精制操作所需用的溶剂等)中的溶解度。

1.3、熔点或熔距

熔点或熔距是已知结果化学原料药的一个重要的物理常数,熔点或熔距数据是鉴别或检查该原料药的纯度指标之一。常温下呈固体状态的原料药应考察其熔点或受热后的熔融、分解、软化等情况、结晶性原料药应有明确的熔点,对熔点难以判断或熔融同时分解的品种应同时采用热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1.4、旋光度或比旋度

是反映具有光学活性化合物固有特性及其纯度的指标。对这类物质,应采用不同的溶剂考察其选光性质,并测定旋光度或比旋度。

1.5、吸收系数

化合物对紫外可见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其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收系数,是该化合物的物理常数之一,应进行研究。

1.6、其它

相对密度:可反映物质的纯度。纯物质的相对密度在特定条件下为不变的常数。若纯度不够,其相对密度的测定值会随着称度的变化而改变。液体原料药应考察其相对密度。

凝点:是指一种物质有液体凝结成固体时,在短时间内停留不变的最高温度。物质的纯度变更,凝点亦随之改变。液体原料药应考察其是否具有一定的凝点。

馏程: 某些液体药物具有一定的馏程,测定馏程可以区别或检查药物的纯杂程度。

折光率:对于液体药物,尤其时植物精油,利用折光率数值可以区别不同的油类或检查某些药物的纯杂程度。

粘度:流体对流动的阻抗能力。测定液体药物或药物溶液的粘度可以区别或检查其纯度。

碘值、酸值、羟值、皂化值等:时脂肪与脂肪油类药物的重要理化指标。在此药物质量研究中应进行研究。

2.鉴别

原料药的鉴别实验药采用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化学反应法、色谱法和光谱法。

2.1、化学反应法

主要原理是选择官能团专属的化学反应进行鉴别。包括显色反应、沉淀反应、盐类的离子反应。

2.2、色谱法

包括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等。可采用气相法、液相法的保留时间及薄层的比移值和显色进行鉴别。

2.3、光谱法

有红外光谱和uv法。红外吸收光谱法是原料药鉴别实验的重要方法,应注意根据产品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制样方法。UV法应规定在指定溶剂中的最大吸收波长,必要时,规定最小吸收波长;或规定几个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或特定波长处的吸光度,以提高鉴别的专属性。

3、检查

检查工程通常应考察安全性、有效性和纯度三个方面的内容。药物按既定的工艺生产和正常贮藏过程中可能产生需要控制的杂质,包括工艺杂质、降解产物、异构体和残留溶剂等,因此要进行质量研究,并结合实际制定出能真实反应产品质量的杂质控制工程,以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

3.1、一般杂质

一般杂质包括氯化物、硫酸盐、重金属、砷盐、炽灼残渣等。对一般杂质,试制产品在检验时应根据各项实验的反应灵敏度配制不同浓度系列的对照溶液,考察多批数据,确定所含杂质的含量。

3.2、有关物质

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带入的起始原料、中间体、聚合体、负反应产物,以及贮藏过程中的中间产物等。有关物质研究是药物质量研究中关键性的工程之一,其含量是反应药物纯度的直接指标。对药物的纯度要求,应基于安全性和生产实际情况两方面的考虑,因此,允许含一定量的无害或低毒的共存物,但对有毒杂质则应严格控制。毒性杂质的确认主要依据安全性实验资料或文献资料。与已知毒性杂质结构相似的杂质,已被认为是毒性杂质。具体内容可参阅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3.3、残留溶剂

由于某些有机溶剂具有致癌、致突变,有害健康、以及危害环境等特性,且残留溶剂亦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精制后处理工艺的可行性,故应对生产工艺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在药物中的残留量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可参阅化学药物有机溶剂残留量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3.4、晶型

许多药物具有多晶型现象。因物质的晶型不同,其物理性质会有不同,并可能对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产生影响,故应对结晶性药物进行研究,确定是否

存在多晶型现象;尤其对难溶性药物,其晶型如果有可能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时,则必须进行其晶型的研究。晶型检查通常采用熔点、红外吸收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热分析等方法。对于多晶型现象,且为晶型选型性药物,应确定其有效晶型,并对无效晶型进行控制。

3.5、粒度

用于制备固体制剂或混悬性的难溶性原料药,其粒度对生物利用度、溶出度和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时,应检查原料药的粒度分布,并规定其限度。

3.6、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溶液的酸碱度

是原料药质量控制的主要指标。通常应作出此两项检查,特别是制备注射剂用的原料药。

3.7、干燥失重和水分

此两项为原料药常规的检查工程。含结晶水的药物应测定水分,再结合其它实验研究确定所含结晶水的数目。质量研究中一般应同时进行干燥失重检查和水分测定,并将两者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3.8、异构体

包括顺反异构体和光学异构体等,由于不同的异构体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或药代动力学性质,因此,须进行异构体的检查。具有顺反异构体现象的原料药应检查其异构体。单一光学活性的药物应检查其光学异构体,如对映体杂质检查。

3.9、其它

根据研究品种的具体情况,以及工艺和贮藏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有针对性的设置检查研究工程。如聚合体药物应检查平均分子量等。

抗生素类药物和供注射用的原料药(无菌粉末直接分装)。必要时检查异常毒性、细菌内毒素和热原、降压物质、无菌等。

4、含量测定

反用理化方法测定药物含量的称为含量测定,反用生物学方法或酶化学方法测定药物效价的成为效价测定。

化学原料药的含量测定是评价产品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原料药的含量进行研究。

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

附录ⅩⅠⅩ C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 稳定性试验的目的是考察原料药或药物制剂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试验建立药品的有效期。 稳定性试验的基本要求是:(1)稳定性试验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影响因素试验用一批原料药或一批制剂进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要求用三批供试品进行。(2)原料药供试品应是一定规模生产的,供试品量相当于制剂稳定性试验所要求的批量,原料合成工艺路线、方法、步骤应与大生产一致。药物制剂供试品应是放大试验的产品,其处方与工艺应与大生产一致。药物制剂如片剂、胶囊剂,每批放大试验的规模,片剂至少应为10 000片,胶囊剂至少应为10 000粒。大体积包装的制剂如静脉输液等,每批放大规模的数量至少应为各项试验所需总量的10倍。特殊品种、特殊剂型所需数量,根据情况另定。(3)供试品的质量标准应与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和规模生产所使用的供试品质量标准一致。(4)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所用供试品的包装应与上市产品一致。(5)研究药物稳定性,要采用专属性强、准确、精密、灵敏的药物分析方法与有关物质(含降解产物及其他变化所生成的产物)的检查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以保证药物稳定性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在稳定性试验中,应重视降解产物的检查。(6)由于放大试验比规模生产的数量要小,故申报者应承诺在获得批准后,从放大试验转入规模生产时,对最初通过生产验证的三批规模生产的产品仍需进行加速试验与长期稳定性试验。 本指导原则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原料药,第二部分为药物制剂。 一、原料药 原料药要进行以下试验。 (一)影响因素试验 此项试验是在比加速试验更激烈的条件下进行。其目的是探讨药物的固有稳定性、了解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及可能的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为制剂生产工艺、包装、贮存条件和建立降解产物分析方法提供科学依据。供试品可以用一批原料药进行,将供试品置适宜的开口容器中(如称量瓶或培养皿),摊成≤5mm厚的薄层,疏松原料药摊成≤10mm厚薄层,进行以下试验。当试验结果发现降解产物有明显的变化,应考虑其潜在

软件项目质量控制

项目质量控制 1、软件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管理者在对软件质量进行一系列度量之后做出的各种决策,促使软件产品符合标准。在软件项目质量管理中,质量管理总是围绕着质量保真该过程和质量控制过程两方面。质量保证是在项目过程中实施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确保项目满足相关的标准。质量控制是采取适当的方法监控项目结果,确保结果符合质量标准,还包括跟踪缺陷的排出情况。质量控制是确保项目结果与质量标准是否相符,同时确定消除不负的原因和方法,控制产品的质量,及时纠正缺陷的过程。质量控制是对阶段性的成果进行检测、验证,为质量保证提供参考依据。软件质量控制主要是发现和消除软件产品的缺陷。质量控制的方法有技术评审、走查、测试、返工、控制图、趋势分析、抽样统计、缺陷追踪等。 质量保证的三个要点是:? 1)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定期对项目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2)通过评价来推测项目最后是否能够达到相关的质量指标。? 3)通过质量评价来帮助项目相关的人建立对项目质量的信心。 2、软件管理系统质量计划? 2.1导言? 教务管理系统的质量计划是确定哪种质量标准适合该项目并决定如何达到这些标准的过程。说明了该项目管理小组具体执行它的质量策略,该计划可以作为软件质量工作指南,帮助项目经理确保所有工作按计划完成。 2.2项目组织机构? 在项目实施期间成立项目质量保证组织,该组织由质量保证人员和项目经理等组成。项目经理负责质量监督工作及项目进展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把关,开发经理负责质量控制的工作,质量保证人员负责质量保证的工作。组织结构如下图所示:? 2.3项目质量保证组织职责? 2.3.1高层管理? 高层管理是公司负责质量的高级管理,其质量职责如下: ?1)受理项目内不能解决的不符合问题,必要时与项目经理协调。?

原料药质量研究的一般内容

原料药质量研究的一般内容(zhuantie ) 原料药质量研究的一般内容 原料药的质量研究应在确证化学结构或组份的基础上进行。原料药的一般研究项目包括性状、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等几个方面。 1、性状 1.1 外观、色泽、臭、味、结晶性等外观、色泽、臭、味,结晶性等为药物的 一般性状,应予以考察,并应注意在贮存期内是否发生变化,如有变化,应如实描述,如遇光变色、易吸湿、风化、挥发等情况。 1.2 溶解度 通常考察药物在水及常用溶剂(与该药物溶解特性密切相关的、配制制剂、制备溶液或精制操作所需用的溶剂等)中的溶解度。 1.3 熔点或熔距 熔点或熔距是已知结构的化学原料药的重要物理常数之一,熔点或熔距数据是鉴别和检查该原料药的纯度指标之一。常温下呈固体状态的原料药应考察其熔点或受热后的熔融、分解、软化等情况。结晶性原料药一般应有明确的熔点,对熔点难以判断或熔融同时分解的品种应同时采用热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1.4 旋光度或比旋度 旋光度或比旋度是反映具光学活性化合物固有特性及其纯度的指标。对这类药物,应考察其旋光性质(采用不同的溶剂),并测定旋光度或比旋度。 1.5 吸收系数 化合物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其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收系数,是该化合物的物理常数之一,也是原料药质量研究的一个重要项目。药物的吸收系数应至少用五台不同型号的仪器,按照规范的方法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1.6 其他 相对密度:相对密度可反映物质的纯度。纯物质的相对密度在特定条件下为不变的常数。若纯度不够,则其相对密度的测定值会随着纯度的变化而改。液体原料药应考察其相对密度。 凝点:凝点系指一种物质由液体凝结为固体时,在短时间内停留不变的最高温度。物质的纯度变更,凝点亦随之改变。液体原料药应考察其是否具有一定的凝点。. 馏程:某些液体药物具有一定的馏程,测定馏程可以区别或检查药物的纯杂程度。 折光率:对于液体药物,尤其是植物精油,利用折光率数值可以区别不同的油类或检查某些药物的纯杂程度。 黏度:黏度是指流体对流动的阻抗能力。测定液体药物或药物溶液的黏度可以区别或检查其纯度。 碘值、酸值、皂化值、羟值等:是脂肪与脂肪油类药物的重要理化性质指标,在此类药物的质量研究中应予以研究考察。 2、鉴别 原料药的鉴别试验要采用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化学反应法、色谱法和光谱法。 2.1 化学反应法 化学反应法的主要原理是选择功能团专属的化学反应进行鉴别。包括显色反应、

原料药稳定性试验报告

L- 腈化物稳定性试验报告 一、概述 L-腈化物是L- 肉碱生产过程中的第一步中间体(第二步中间体: L-肉碱粗品;第三步中间体:L-肉碱潮品),由于L- 肉碱生产工艺为 间歇操作,即每生产一步中间体,生产完毕并出具合格检测报告后,存 入中间体仓库,以备下一步生产投料所需。根据本公司L- 肉碱产品的 整个生产周期,L- 腈化物入库后可能存放的最长时间为4 周(约28 天)。以此周期为时间依据制定了L- 腈化物稳定性试验方案,用于验 证L-腈化物在再试验期限内的各项质量指标数据的稳定性,并且能否符 合L- 腈化物的质量标准,此次稳定性试验的整个周期为28 天,具体 的稳定性试验方案以ICH 药物稳定性指导原则为基础制定,以确保L- 腈化化物稳定性试验的可操作性。 二、验证日期 2010 年1 月13 日- 2010 年2 月10 日 三、验证方案 1)样品储存和包装: 考虑到L- 腈化物今后的贮藏、使用过程,本次用于稳定性试验的样品 批次与最终规模生产所用的L- 腈化物的包装和放置条件相同。 2)样品批次选择:此次稳定性试验共抽取三批样品,且抽取样品的批次与 最终规模生产时的合成路线和生产工艺相同

3)抽样频率和日期:从2010.1.13 起,每隔7 天取样一次,共取五次,具体日期为:2010.1.13 、2010.1.20 、2010.1.27 、 2010.2.3 、2010.2.10 ,以确保试验次数足以满足L- 腈化物的稳 定性试验的需要。。 4)检测项目:根据L- 腈化物的质量标准的规定,此次稳定性试验的检测项目共五项,分别为外观、氯含量、熔点、比旋度、干燥失重。这 些指标在L- 腈化物的储存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化,且有可能影响 其质量和有效性。 5)试样来源和抽样:L- 腈化物由公司102 车间生产,经检测合格后储存于中间体仓库,本次稳定性试验的L- 腈化物均取自于该中间体仓 库,其抽样方法和抽样量均按照L- 腈化物抽样方案进行抽样。抽 样完毕后直接进行检测分析,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登记,保存,作为稳 定性数据评估的依据。 四、稳定性试验数据变化趋势分析及评估 通过对三批L- 腈化物的稳定性试验,对其物理、化学方面稳定性资料进行评价,旨在建立未来相似情况下,大规模生产出的L- 腈化物是否适用 现有的再试验期(28天)。批号间的变化程度是否会影响未来生产的

原料药分析方法开发流程

原料药分析方法开发流程 分析方法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起到的是灯塔”的作用,是原料药及制剂开发、质量控制 的标尺及眼睛,因此分析方法在药物开发过程中起到了领航员的作用。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 原料药分析方法的开发流程。 原料药的分析方法开发一般分为两大部分:1、起始物料的分析方法开发;2、中间体及API 的分析方法开发。按照正常的逻辑顺序,应该是起始物料的分析方法开发先行,但是一般在 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中间体及API的分析方法先行开发。主要是因为,在打通工艺路 线时期或者是文献调研的阶段,主要是针对中间体及API的分析方法的工作。只有在工艺 优化的中期或者中后期,对起始物料厂家基本选定时才会有针对性的启动起始物料的分析方法开发工作。虽然如此,考虑到逻辑顺序,还是按照起始物料、中间体、API这样的顺序进 行逐一介绍。 一、起始物料 1、合成路线的获取 在启动分析方法开发工作之前,一定要获得起始物料厂家提供的合成路线,需要包括以 下几点:起始物料、中间体、反应溶剂、后处理溶剂及关键催化剂等。如果厂家提供反应步骤过长,一般选择3-5步即可。 2、杂质分析 结合起始物料厂家提供的工艺路线,对可能存在或者产生的各种杂质进行详细的分析, 为分析方法开发的方向奠定一个基础,也好对所需要的仪器耗材有提前的准备。一般涉及杂 质如下: 3、分析方法的开发

起始物料路线中所涉及的杂质种类,进行对应分析方法的开发。以厂家COA及提供的 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自身工艺对起始物料质量的要求,建立适合自己的起始物料内控方法。 4、分析方法的验证 在API工艺进行逐级放大前,取得起始物料供应商提供的不小于3批的中试生产批量 样品,使用一批次进行分析方法验证工作,其余批次进行分析方法重现工作,同时也是为了验证厂家提供起始物料质量的稳定和可控。 5、杂质限度制定的依据 根据多批次起始物料的检测结果,以及API杂质限度的要求,结合工艺路线对杂质的 二、中间体 中间体分为过程控制及质量控制,过程控制主要监控反应进行的程度,质量控制是制定 中间体的中控标准。 1、过程控制方法 1)过程控制方法的开发 根究反应液的具体情况以及涉及物料自身的性质,中间体的过程控制方法可以选择TLC 或者HPLC的手段进行控制。一般在反应过程中主要关心的是原料的剩余及产物的生成情 况,所以确保在原料及产物峰周围没有干扰。如果有需要特殊关注的杂质,也需确保杂质的 分离度、峰纯度等。

原料药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

药品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的制定,是新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研究开发新药,必须对产品质量进行详细研究,并制订合理的质量标准,以保证药品安全有效。 一、原料药质量研究 原料药在确证化学结构或组份的基础上,应对该药品进行质量研究,并参照现行版《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制订质量标准,一些中国药典附录已有详细规定的常规测定方法,对方法本身可不作验证,但用于申报原料药测定的特殊注意事项应明确标明。 1.性状应分别记述药品的外观、嗅、味和一般稳定情况、溶解度以及有关物理常数。 1.1外观、色泽、形状、嗅、味。在贮存期内发生的变化应予以研究记述,如遇光变色、易吸湿、风化等。 1.2溶解度溶解度是药品的一种物理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药品的纯度。表示溶解度的术语应按照药典规定分极易溶解、易溶解、溶解、略溶、微溶、极微溶解、几乎不溶或不溶。 试验法可参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一般用与该药品溶解特性密切相关、配制制剂、制备溶液或精制操作所需用的常用溶剂作试验,不必罗列过多。 1.3熔点已知结构的化学原料药,熔点是重要的物理常数之一,利用熔点或熔矩数据,可以鉴别和检查该药品的纯杂程度。测定原料药的熔点常用中国药典附录第一法。适于测定熔点的药品应是在熔点以下遇热时晶型不转化,其初熔与全熔易于判断的品种。应详细记录初熔与全熔时的温度,并应在规定范围内。化学药品的熔点范围一般为3℃-4℃,熔矩一般不超过2℃,不宜过宽。对熔融时同时分解的药品,要记录熔融时的现象,如变色,产生气泡等。通常当供试品开始局部液化,毛细管中出现液滴或开始产生气泡时的温度作为初熔温度,至供试品固相消失全部液化时作为全熔温度。有时固相消失不明显,则以供试品分解并开始膨胀时的温度作为全熔温度。对某些药品无法分辨初熔与全熔现象时,可以记录其发生突变(如气泡很快上升,颜色明显变深)时的温度,作为熔融分解温度。对熔点难以判断或熔融时同时分解的品种以及一、二类新药的熔点应用DSC热分析法予以说明。如熔点在200℃以上并同时分解的品种,一般不将熔点订入质量标准中。 1.4旋光度或比旋度此项是反映化合物固有特性及其纯度的指标。对这类化合物,在性状项下的物理常数中应作比旋度规定。测定时应注意温度、浓度和溶剂对比旋度的影响,并详细记录测定时的温度、浓度和采用的溶液剂,操作中如有特殊要求应注明,如测定温度和测定波长与药典规定(20℃589nm)不同,则应注明。旋光度还可用于某些制剂的含量测定。 1.5吸收系数化合物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波长及其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收系数,是该化合物物理常数之一。我国创制的药品或只有文献记载,国内外药典未收载的药品(一、二类新药)的吸收系数(E1%1cm),应至少用五台不同型号的仪器测定,并统计处理结果。测定方法应按药典委员会规定方法进行。用于测定吸收系数的样品应经精制,并提供纯度数据。吸收系数一般列入原料药的性状项下,还可用于制剂的含量均匀度、溶出度和含量测定。在

第三方质控及其应用

第三方质控及其应用 导言:临床检验质量控制分为三个方面: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过程质量控制、分析后质量控制。其中,分析过程质量控制是最重要的一环,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实验室质控评价检测系统的可靠性。实验室质控的初衷是通过发现和排除质量问题,实现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这些问题可能来自构成检测系统的“人、机、料、法、环”中的某个或某些环节。所谓“当局者迷”,要想及时、客观、公正地发现任何潜在问题,作为核心的监控手段,室内质控所用的质控品,质控均值和标准差、质控规则的确定,失控处理流程的规范等,必须且只能由实验室根据最佳质量保证的原则,并充分结合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而定。另一方面,原厂质控无论是从产品设计,产品质量,通用性,售后服务的专业性、客观性等方面,均不利于及时、客观、公正地发现仪器、试剂、校准品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因此,第三方质控的存在,很好解决以上所述问题。 什么是第三方质控品? 定义:不专为某特定方法或仪器设定或使最佳化、其性能与试剂或试剂盒批号完全无关、可以对检测系统提供相对客观评估的控制品。其最大特点在于独立性,因此,第三方质控亦被称为独立质控。 如何理解第三方质控,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 ①立质控首先要使用独立于校准品的质控品; ②优先选用由非检测系统厂家生产的质控品; ③在应用统计学质控程序时,实验室必须建立自己的均值和标准差,绝不能直接使 用厂家提供的定值; ④实验室必须基于患者和医生对检测质量的要求及其日常工作的不精密度和不正确 度水平,选择恰当的质控规则和质控次数。 第三方质控优势: ①目复合程度高,第三方控制品厂家所提供的产品,其产品内所包含的检测项目往往 复合程度很高,一个控制品通常可以涵盖大部分的检测项目。 ②原材料、生产工艺、生产周期、赋值程序、流通途径完全独立于校准品和试剂的生 产和流通,可更好地发现校准品和试剂本身的质量问题,或因相关环节改变导致的 批间变化; ③不专为特定的方法或仪器设计或特别优化,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可为检测系统提供 相对客观的评估; ④拥有更广泛的客户群,可提供更有价值的实验室间比对数据,为实验室提供更多质 量信息; ⑤专注、专业、独立的质控服务,实验室享有更多的质量知情权和更全面的质量保障 服务; ⑥集成化提供质控产品、质控软件及质控服务,可极大简化实验室质控品采购、库管、 质控数据管理、联系厂家服务的工作流程或管理模式,有效提高实验室质控相关的 工作效率。 配套控制品和第三方控制品各有所长,建议有条件的实验室同时使用配套控制品和第三方控制品。

原料药的生产质量管理和检查

原料药的生产质量管理和检查 翁XX 概述 原料药是指用于制剂生产的活性物质,是加工成制剂的主要成份,一般由化学合成、DNA重组技术、发酵、酶反应

或从天然物质提取而成。它有非无菌原料药和无菌原料药之分。质量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原料药称为无菌原料药。 无菌原料药和注射用原料药 无菌原料药常用于注射剂,通常可直接分装成注射剂。 注射用原料药不一定是无菌原料药。 原料药的生产过程包括下面几种类型: 1、化学合成。大多数的原料药是合成得到的,如磺胺嘧啶。 2、提取。如从猪肠提取的肝素,从软骨提取的软骨素。 3、发酵。多数的抗生素都是来源于发酵过程,例如青霉素、 链霉素等。 4、上述工艺组合。如半合成抗生素、甾体激素等。 原料药与制剂的区别 相对于药物制剂而言,原料药的生产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原料药的生产往往包含复杂的化学变化和生物变化过程,具有较为复杂的中间控制过程,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副产物,从而通常需要有纯化过程,不同品种的生产设备与操作工艺大为不同,同一反应设备常用于不同的反应。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生产设施设备和在线监测系统越来

越多地应用于原料药的生产,但由于认知的限制,有些化学反应和生物反应的机理尚没有彻底搞清。 原料药与制剂的区别 原料药的工艺复杂、多样,一些工艺过程很长,如甾体激素,一些则比较短,如提取。一般来讲,原料药的生产工艺中都有精制这个过程,该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除去在原料药中的杂质。 原料药的生产过程是基于一个个的化学单元反应,以及一个个的单元化工操作进行的。 一般来讲,在制剂生产过程中,物料很少有化学结构的变化,但在原料药生产过程中,物料的化学结构变化是经常发生的。 原料药质量的关键因素 影响原料药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有原料药的杂质水平(相关物质、残留有机溶剂、无机杂质)、相关理化性质(晶形、粒度等)、原料药的稳定性和可能的污染和交叉污染。 要基于对原料药生产工艺的良好理解,了解影响原料药质量的关键步骤和关键参数,学会应运风险分析的方法来客观地评价原料药的生产设施、设备、工艺和生产质量管理

20060418原料药质量研究中无机杂质的控制

原料药质量研究中无机杂质的控制 审评三部审评五室傅萍蒋煜 20060418 摘要:通过对药物无机杂质的引入途径、种类以及控制方法的讨论,以期申请人关注对原料药无机杂质的研究。 关键词:质量研究无机杂质 任何药物的非己成分均为该药物的杂质,按理化性质一般可将杂质分为三类:有机杂质、残留溶剂及无机杂质。目前申请人在研究过程中多将注意力集中在有机杂质和残留溶剂考察上,容易忽视对无机杂质的考察。由于无机杂质对药物的有效性、纯度、安全性等具有一定影响,应给予一定的重视。 一、引入途径和种类 无机杂质多由生产过程中引入,在贮存过程中引入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一般包括以下几种途径:1、起始原料引入,特别是复杂的原料(有机物),可从该起始原料的合成路线、中间体检测报告得出信息;2、反应过程中的副产物或未反应完全的试剂,如:钠盐、硫酸盐、氯化物、硫化物等;3、生产过程所用的金属器皿、管道以及其他不耐酸、碱的金属工具,则可能引入砷盐,以及铅、铁、铜、锌等金属杂质。 从上述过程来看,无机杂质一般是已知和确定的,包括试剂、配位体、催化剂、重金属、无机盐、其它杂质(例如:过滤介质、活性碳等)。按性质可分为信号杂质(或指示性杂质)和有害杂质。信号杂质本身一般无害,但其含量的多少可反映药物的纯度水平,如氯化物、硫酸盐;有害杂质对人体有害,可在体内蓄积,主要指砷盐、重金属等。下表是ICH和美国药典对杂质种类的划分以及进一步细分。

表一:ICH和美国药典对杂质种类的划分以及进一步细分 二、杂质检查 通常来看,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入无机杂质时,则应进行针对性研究,由于药物降解产生无机杂质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在稳定性研究中一般可不做考察。 (一)无机阴离子 中国药典纳入的无机阴离子包括硫酸盐、氯化物、硫化物、氰化物、磷酸盐、含磷物质、氰酸盐、碘化物、碘酸盐、硝酸盐、氟化物、溴化物、硫代硫酸盐等。 硫酸盐、氯化物:信号杂质,多用于不能以其他更直接的方法控制确切的杂质时,考察样品纯度是否达到一定要求,不作为质量标准的普遍要求。中国药典纳入的几种药物限度分别为:丙磺舒(氯化物0.018%)、磷酸咯萘啶(氯化物0.0.3%)、富马酸亚铁(硫酸盐0.2%)。 硫化物:有毒杂质,应注意药典附录硫化物检查法中标准硫斑固定为5μg的硫(s),供试品的量应与之匹配。中国药典纳入的几种药物限度分别为:黄凡士林(0.00017%)、对氨基水杨酸钠(0.001%)。 氰化物:有毒杂质,药典收载中纳入两种方法,可以检出达到痕量级。中国药典纳入的碘解磷定限度为0.0005%。 (二)金属离子与重金属 中国药典纳入的金属离子包括碱金属,碱土金属、铜、锌、镍、铅、铁、硒、砷盐等。对重金属的检查不同于对单一金属离子的检查,后者是具有针对性的。 硒:毒性杂质,主要来源于生产工艺,如某些甾体激素类药物,在生产中使用了二氧化硒脱氢,可能引入该杂质。中国药典纳入的醋酸曲安奈德限度为0.005%。

原料药管理制度

1.为加强原料药的质量控制和管理,确保原料药经营过程中的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及其《实施条例》、《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特制订本制度。 2.内容: 2.1原料药购进管理: 2.1.1坚持“按需进货、择优选购、质量第一”的采购原则,应从具有生产、经营原料药范围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购进。 2.1.2对首次经营的原料药,应要求供货方提供生产批准证明文件和法定的质量标准。对首次购进的原料药,按首营品种审核制度的要求进行先审批、后购进。 2.13原料药的采购活动应符合公司购进药品的管理制度。 2.2原料药收货管理: 2.2.1收货员应严格按公司收货管理制度、收货与验收操作规程收货。 2.2.2收货员应检查运输方式、随货同行单是否符合要求,并对照随货同行单(票)和采购记录核对药品,符合收货要求的方可收货,对不符合规定的,应予以拒收。2.3原料药验收管理: 2.3.1验收原料药,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验收,对其包装、标签进行检查,外包装及封签完整的原料药可以不开箱查看。 2.3.2验收原料药时,每批均应要求供货方提供加盖其质量管理机构原印章的药品出厂

检验报告书,对无药检合格报告书的原料药,应予以拒收。验收结束后,应当将抽取的完好样品放回原包装箱,加封并标示:“验讫”字样。 2.3.3验收进口原料药应当有加盖供货单位质量管理专用章原印章的相关证明文件:《进口药品注册证》或《医药产品注册证》;《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或注明“已抽样”的《进口药品通关单》。 2.3.4一般情况下原料药到货后二个工作日内验收完毕。 2.3.5验收要做好验收记录。记录内容应符合公司验收管理制度相关要求。 2.4.原料药储存保管管理: 2.4.1按其贮藏条件的要求(常温库:10-30℃;阴凉库不高于20℃;冷库:2-8℃;相对湿度:35%-75%),将验收合格的原料药存放于相应的库区中,原料药应专区存放,并有明显标识。 2.5.原料药养护管理: 2.5.1加强对原料药的储存养护,严格控制温湿度条件。为缩短原料药的在库储存时间,应适当控制其库存,按需购进。 2.5.2养护员根据库房条件、外部性质、在库原料药的性质及流转情况,按公司药品养护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养护和质量检查,并按规定填写养护档案。 2.5.3养护过程中发现质量可疑的药品应当立即采取停售措施,并挂待处理标识牌;在计算机系统中锁定,同时报公司质管部确认处理。 2.5.4每季度对原料药进行养护汇总分析。 2.6.原料药销售管理: 2.6.1销售原料药时,应严格审核购货单位资质,只能销售给具有该经营范围的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批发企业,对于资质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能销售。 2.6.2按公司销售管理制度销售,并按规定做好相应的销售记录。 2.7.原料药出库复核管理: 2.7.1按照“先产先出、近期先出、按批号发货”的原则出库,如“先产先出”和“近期先出”出现矛盾时,应遵循“近期先出”的原则。

原料药和制剂质量标准

原料药质量研究的主要容 一、性状 (一)外观聚集状态、色泽、臭、味、结晶性 是对药物感官的一般性描述,一般无法定方法检查,但仍应准确描述。 (二)溶解性 1. 溶剂的选择 应根据药物的结构和性质,考查药物在水与常用溶剂中的溶解度。应选择与药物溶解特性密切相关的溶剂,配制制剂、制备溶液和精制操作有关的溶剂,避免使用昂贵的、毒性大的、不常使用的溶剂。 2. 表述方式用“极易溶解”、“易溶”、“溶解”等术语来表示(见《中国药典》凡例)。 3. 试验方法按《中国药典》凡例的规定操作。25±2℃,每隔5分钟强力振摇30秒钟,观察30分钟的溶解情况。 (三)理化常数 理化常数包括:熔点, 馏程, 凝点, 比旋度, 折光率, 黏度, 相对密度, 酸值、碘值、羟值、皂化值,吸收系数等。 测定物理常数可以鉴别药物,也可以反映药物的纯杂程度。 注意事项: 应按药典附录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测定前应按规定对仪器进行校正。 测定理化常数时应用精制品进行测定;质量标准中规定的理化常数围,用试制的药物来测定。 固体药物:熔点、吸收系数。 液体药物:馏程、相对密度、黏度、折光率。 油脂类还需测定:酸值、碘值、羟值、皂化值。 有手性中心的药物:比旋度。 1、熔点 照《中国药典》”熔点测定法”测定。 (1)中国药典使用毛细管法测定熔点,以供试品局部液化的温度作为初熔的温度,以全部液化的温度作为全熔的温度。 (2)所用的传温液、毛细管、升温速度等对测定结果有影响,应按药典要求进行测定。

(3)应使用分浸型的温度计,温度计应用熔点标准品进行校正。 (4) 应用D S C 予以佐证。 2、吸收系数 (1)测定方法 配制高、低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吸光度在0.3~0.4和0.6~0.8之间)各2份,或配制吸收度在0.1~0.8的系列浓度的溶液,在5台不同型号的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按下式计算吸收系数。 要求: 应使用对照品进行测定。 测定前应对容量仪器进行校正。 测定前应对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校正。 应按干燥品计算。 以平均值作为吸收系数,RSD 应小于1.5%。 3、晶型 (1) 方法 X 射线粉末衍射法(中国药典 附录 Ⅸ F )。 X 射线衍射法:用一束准直的单色X 射线照射单晶或粉末晶体时,便发生衍射现象,发 生衍射的条件符合布拉格方程: X 射线衍射图谱的横坐标一般为2θ,纵坐标为衍射强度。X 射线粉末衍射法可以用来鉴别药物,测定含量,也可以用来对晶型进行考察。 要求: 固体药物除水溶性好的外,均应作。 若不同晶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不同,应将晶型的检查列入质量标准。 二、鉴别 鉴别试验:是使用化学的、物理化学的或生物学的方法,来辨别药物的真伪。是对取自有标签容器中样品的确认。 要求: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灵敏、简便。 通常采用 2 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方法进行研究,从不同角度验证目标化合物。 常用的方法有: 1、制备衍生物测定熔点 θ λ sin n d hkl 2=

2013-2018年中国硫辛酸原料药行业发

2013-2018年中国硫辛酸原料药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研究报告 [xx]: 《2013-2018年中国硫辛酸原料药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研究报告》立足于我国硫辛酸原料药行业现状,从硫辛酸原料药行业的发展环境、进出口状况、竞争格局、行业内主要企业发展情况以及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等多方面深度剖析,全面展示硫辛酸原料药行业现状,揭示硫辛酸原料药的市场潜在需求与潜在机会。同时对我国硫辛酸原料药行业重点企业的发展情况、财务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剖析了我国硫辛酸原料药市场各细分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行业发展策略。 中金企信在此基础上针对投资者需求进行了行业投资风险分析和大量的市场调查,详尽的描述了硫辛酸原料药行业的市场风险,投资风险,政策风险,以及竞争风险,为企业及投资者深入了解硫辛酸原料药行业的发展动态和企业定位提供帮助。 [报告目录]: 第一章硫辛酸原料药产业概述 第一节硫辛酸原料药业的概念界定 一、硫辛酸原料药业的定义 二、硫辛酸原料药业的基本特征 三、硫辛酸原料药业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 四、硫辛酸原料药与传统制造业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硫辛酸原料药业的分类简述 第二章xx硫辛酸原料药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第一节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行业监管部门 二、行业监管体制 第二节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与行业的相关性分析 二、国际宏观经济走势分析 三、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特点 第三节行业贸易环境分析 一、行业贸易环境发展现状 二、行业贸易环境发展趋势 三、行业贸易环境风险预警 第四节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一、行业技术水平分析 二、行业技术特点分析 三、行业最新技术动态分析 第三章2012年中国硫辛酸原料药行业整体运行形势透析第一节2012年中国硫辛酸原料药行业运行总况 一、中国硫辛酸原料药行业已步入最佳变革期 二、中央经济会议对硫辛酸原料药行业的影响 三、中国硫辛酸原料药行业已经到“拐点”的因素剖析 四、xx硫辛酸原料药业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五、xx硫辛酸原料药产品设计的流行趋势

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原料药或制剂的稳定性是指其保持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特性的能力。稳定性研究是基于对原料药或制剂及其生产工艺的系统研究和理解,通过设计试验获得原料药或制剂的质量特性在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线照射等)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据此为药品的处方、工艺、包装、贮藏条件和复验期/有效期的确定提供支持性信息。 稳定性研究始于药品研发的初期,并贯穿于药品研发的整个过程。本指导原则为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的一般性原则,其主要适用于新原料药、新制剂及仿制原料药、仿制制剂的上市申请(NDA/ANDA,New Drug Application/Abbreviated New Drug Application),其他如创新药(NCE,New Chemical Entity)的临床申请(IND,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Application)、上市后变更(Variation Application)申请等的稳定性研究,应遵循药物研发的规律,参照创新药不同临床阶段质量控制研究、上市后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具体要求进行。 本指导原则是基于目前认知的考虑,其他方法如经证明合理也可采用。 二、稳定性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稳定性研究的内容及试验设计 稳定性研究是原料药或制剂质量控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试验来揭示原料药和制剂的稳定性特征。稳定性试验通常包括强制条件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等。强制条件试验主要是考察原料药或制剂对光、湿、热、酸、碱、氧化等的稳定性,了解其对光、湿、热、酸、碱、氧化等的敏感性,主要的降解途径及降解产物,并据此进一步验证所用分析方法的可行性、确定加速试验的放置条件及为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提供参考。加速试验是考察原料药或制剂在高于长期贮藏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稳定性,为处方工艺设计、偏离实际贮

室间质量控制标准操作程序

SOP_05-2 室间质量控制标准操作程序 一、目的:规范室间质量控制程序。 二、适用范围:检验科室间质量控制。 三、操作人员:检验科授权工作人员 四、操作步骤: 1.室间质评的申请 根据实验室的级别、规模和国家法律法规申请参加相应的室间质评计划,如卫生部临检中心或省级临检中心质评计划。 2.质控品的接收及登记 实验室在收到质控品时,应有严格的接收及登记制度,具体应包括质控品的种类和质控品的收到时间、收件人签名、质控品测定项目及检测日期、有无破损或漏项等,如有破损或漏项或在规定日期内未收到质控品应及时与室间质评组织者联系,要求重新或及时发放。 3.室间质评样本的检测 实验室必须按测试病人样本一样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检测室间质评样本。实验室主任和样本检测人员必须在由室间质评组织者提供的质评表上签字,表明室间质评的标本是按常规标本处理。实验室进行EQA样品检测时,必须将处理、准备、方法、审核、检验的每一步骤和结果的报告文件化。实验室必须保存所有记录的复印件至少2年,包括室间质评结果的记录表格、EQA计划的说明、实验室主任和分析人员的签字、EQA样本与病人样本一样处理的文件等)。 4.室间质评结果的上报 质评标本检测完毕后,应认真填写室间质评上报表并报请科主任签字,室间质评结果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格式上报,同时作好登记,包括检测人、检测日期、检测结果上报表复印件、上报日期、上报方式(邮寄或网络)及上报人等。 5.室间质评回报及分析 5.1实验室在收到质评结果回报后,应对回报结果认真分析并作好登记,同时上报科室主管及科主任签字。室间质评计划的成绩要求: (1)每次活动每一分析项目未能达到80%称为本次活动该分析项目不满意EQA成绩。

软件质量控制保障方案

项目实施保证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我们分别制定了项目组人员保证方案和软件开发质量保证方案以及项目进度保证方案。 1项目组人员保证方案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实施,项目组的人员配备既有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也有中坚力量,还有一般工作人员,并实行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制,加强技术管理的有效性和研发过程的科学性、准确性。 2软件开发质量保证方案 2.1质量管理内容 2.1.1 编制和评审质量计划 制定质量保证计划:依据项目计划及项目质量目标确定需要检查的主要过程和工作产品,识别项目过程中的干系人及其活动,估计检查时间和人员,并制定出本项目的质量保证计划。 质量保证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例行审计和里程碑评审,需要监督的重要活动和工作产品,确定审计方式,根据项目计划中的评审计划确定质量保证人员需要参加的评审计划。明确质量审计报告的报送范围。 质量保证计划的评审:质量保证计划需要经过评审方能生效,以确保质量保证计划和项目计划的一致性。经过批准的质量保证计划需要纳入配置管理。当项目计划变更时,需要及时更改和复审质量保证计划。 2.1.2 “过程和工作产品”的质量检查 根据质量保证计划进行质量的审计工作,并发布质量审计报告。 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是否按照过程要求执行了相应的活动,是否按照过程要求产生了相应的工作产品。本项目中对质量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不同阶段的审计当中。 2.1.3 不符合项的跟踪处理

对审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要求项目组及时处理,质量保证人员需要确认不符合项的状态,直到最终的不符合项状态为“完成”为止。 2.2质量管理责任分配 我公司在开发项目上按照规范化软件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每个项目除配备了项目开发所需角色外,还专门配备了质量保证小组、配置管理小组、测试小组来确保质量管理的实施,下面针对这三种角色进行说明: 2.2.1 质量保证小组职责 质量保证小组作为质量保证的实施小组,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部门都与质量保证小组有关。质量保证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以独立审查方式,从第三方的角度监控软件开发任务的执行,分析项目内存在的质量问题,审查项目的质量活动,给出质量审计报告。就项目是否遵循已制定的计划、标准和规程,给开发人员和管理层提供反映产品和过程质量的信息和数据,使他们能了解整个项目生存周期中工作产品和过程的情况,提高项目透明度,从而支持其交付高质量的软件产品。 质量保证人员依据质量保证计划,通过质量审计报告向项目经理及有关人员提出已经识别出的不符合项,并跟踪不符合项的解决过程,通过审计周报或者审计月报向项目经理提供过程和产品质量数据,并与项目组协商不符合项的解决办法。 质量保证小组的检测范围主要包括:项目的进度是否按照项目计划执行,用户需求是否得到了用户的签字确认,软件需求是否正确的反映了用户的需求,是否将每一项用户需求都映射到软件需求;系统设计是否完全反映了软件需求;实现的软件是否正确的体现了系统设计;测试人员是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和全面的测试;客户验收和交接清单是否完备;对于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维护人员是否记录了详细的维护记录;配置管理员是否按照配置管理计划建立了基线,是否严格控制变更过程,是否对配置库进行了维护。 2.2.2 配置管理小组职责 配置管理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执行版本控制、变更控制、基线管理等规程,借助配置管理工具的使用,来保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产生的所有配置项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可追溯性。配置管理是对工作成果(阶段工作成果和产品成果、进展状态成果)的一种有效保护形式,是反映项目及其工作产品的过去、现在、动态的资料和数据集中管理体现。

2019年医药生物行业前三季度数据分析报告

2019年医药生物行业前三季度 数据分析报告

医药生物板块:利润增速放缓,但两极分化加剧,龙头公司获得高速增长 2019年Q1-Q3 SW医药板块收入端延续了稳定增长,利润端增速放缓:营业收入增速14.27%,营业利润增速4.79%,归母净利润增速2.70%。分子行业来看,增速较快的子行业包括:化学原料药(收入+8.32%,利润+16.76%)、生物药(收入+16.83%、利润+24.97%)、医疗器械(收入+14.40%、利润+21.65%)、医疗服务(收入+14.76%、利润+28.06%)、医药零售(收入+29.17%,利润+26.39%)。此外:医药批发业务拐点隐现,Q3收入+16.53%、扣非利润+16.69% ,而上半年扣非利润为+3.16%,呈现拐点向上的情况。 医药板块的分化体现在:1、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分化;2、龙头公司和一般公司的分化。长期来看,医药行业景气周期上行的行业包括:疫苗、CRO/CDMO、医药零售、医疗服务、高端医疗器械等。而传统仿制药行业在带量采购的背景下利润率将会持续下降。进一步细化到公司层面,龙头公司呈现强者恒强的局面,进一步挤压了非龙头公司的份额,我们看到不仅国内龙头如恒瑞医药、爱尔眼科等获得快速增长,而且跨国制药巨头如默沙东、阿斯利康等,其中国区的业务也加速增长。 我们持续推荐:1)创新药及其相关产业链CRO/CMO:推荐凯莱英、昭衍新药、泰格医药、药明康德、康龙化成;2)化学原料药中间体:推荐普洛药业;3)医疗器械:迈瑞医疗、万孚生物;4)连锁药店:推荐一心堂;4)生物制品行业:推荐华兰生物、振兴生化、康泰生物、智飞生物、沃森生物;5)受益于加快进口国外靶向药,从而相关检测业务提升的艾德生物等。 图表1. A股医药板块18Q1-Q3/19Q1-Q3、17Q1-Q3/18Q1-Q3主要财务指标对比 (亿元)2017Q1-3 2018Q1-3 同比变动(%) 2018Q1-3 2019Q1-3 同比变动(%) 营业总收入8887.59 10768.35 21.16 11642.19 13303.94 14.27 营业成本6066.74 7109.46 17.19 7681.93 8848.91 15.19 毛利率(%)46.50 51.47 10.68 34.02 33.49 (0.53) 销售费用1225.08 1721.06 40.49 1832.24 2110.61 15.19 营业费用率(%)13.78 15.98 15.95 15.74 15.86 0.13 管理费用575.76 499.30 (13.28) 542.54 615.51 13.45 管理费用率(%) 6.48 4.64 (28.43) 4.66 4.63 (0.03) 财务费用89.48 109.34 22.19 115.89 152.65 31.72 财务费用率(%) 1.01 1.02 0.85 1.00 1.15 0.15 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0.00 0.00 0.00 0.87 0.83 (3.78) 投资净收益188.62 83.72 (55.62) 125.59 155.23 23.60 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38.66 33.57 (13.15) 42.93 56.87 32.48 营业利润1042.89 1134.75 8.81 1297.99 1360.21 4.79 营业外收支净额32.47 7.80 (75.97) 7.36 7.00 (4.94) 利润总额1075.36 1142.55 6.25 1305.35 1367.21 4.74 扣除短期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后 的利润总额892.93 1084.60 21.47 1221.82 1268.02 3.78 所得税193.76 195.99 1.15 221.77 239.96 8.20 实际所得税率(%)18.02 17.15 (4.80) 17.09 17.64 0.56 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08.43 877.27 8.52 1007.42 1034.58 2.70

2015版药典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试验研究指导原则

2015版药典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修订) 一、概述 原料药或制剂的稳定性是指其保持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特性的能力。稳定性研究是基于对原料药或制剂及其生产工艺的系统研究和理解,通过设计试验获得原料药或制剂的质量特性在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线照射等)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据此为药品的处方、工艺、包装、贮藏条件和有效期/复检期的确定提供支持性信息。 稳定性研究始于药品研发的初期,并贯穿于药品研发的整个过程。本指导原则为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的一般性原则,其主要适用于新原料药、新制剂及仿制原料药、仿制制剂的上市申请(NDA/ANDA,New Drug Application/Abbreviated New Drug Application)。其他如创新药(NCE,New Chemical Entity)的临床申请(IND,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Application)、上市后变更申请(Variation Application)等的稳定性研究,应遵循药物研发的规律,参照创新药不同临床阶段质量控制研究、上市后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具体要求进行。 本指导原则是基于目前认知的考虑,其他方法如经证明合理也可采用。 二、稳定性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稳定性研究的内容及试验设计 稳定性研究是原料药或制剂质量控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试验来揭示原料药和制剂的稳定性特征。稳定性试验通常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等。影响因素试验主要是考察原料药和制剂对光、湿、热、酸、碱、氧化等的稳定性,了解其对光、湿、热、酸、碱、氧化等的敏感性,主要的降解途径及降解产物,并据此为进一步验证所用分析方法的专属性、确定加速试验的放臵条件及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提供参考。加速试验是考察原料药或制剂在高于长期贮藏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稳定性,为处方工艺设计、偏离实际贮藏条件其是否依旧能保持质量稳定提供依据,并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中间条件下的稳定性试验及确定长期试验的放臵条件。长期试验则是考察原料药或制剂在拟定贮藏条件下的稳定性,为确认包装、贮藏条件及有效期/复检期提供数据支持。 对临用现配的制剂,或是多剂量包装开启后有一定的使用期限的制剂,还应根据其具体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配伍稳定性试验或开启后使用的稳定性试验。 稳定性试验设计应围绕相应的试验目的进行。例如,影响因素试验的光照试验是要考察原料药或制剂对光的敏感性,通常应采用去除包装的样品进行试验;如试验结果显示其过度降解,首先要排除是否因光源照射时引起的周围环境温度升高造成的降解,故可增加避光的平行样品作对照,以消除光线照射之外其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