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对气候变化与水资源高效利用以及粮食安全和绿色农业协同发展(张正斌[等]著)思维导图

应对气候变化与水资源高效利用以及粮食安全和绿色农业协同发展(张正斌[等]著)思维导图

应对气候变化与水资源高效利用以及粮食安全和绿色农业协同发展(张正斌[等]著)思维导图

浅议发展林业碳汇的意义

浅议发展林业碳汇的意义 刘准桥 070106114 摘要:温室气体CO2在大气中含量的增加,引起全球气候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森林的碳汇功能巨大,是改善全球气候的关键部分。本文主要论述了林业碳汇的概念,发展背景,功能,并介绍了影响林业碳汇能力的一些因素,而且探讨了提高森林碳汇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森林;碳汇;影响因素;措施; An Analysi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Forestry Carbon Sequestration Liu Zhun-qiao 070106114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Abstract:The concentration of greenhouse gases CO2 is raising in atmospheric. The climate become warmer and warmer. Ecosystem is destroyed. Natural calamity often occur. Forest is functioning as a principal carbon sink.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background ,concept and function of forestry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the key factor of the ability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besides take measure with improving the level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Key words: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influencing factor, measure

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研究

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8-10-08T11:58:21.04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4期作者:聂荣成 [导读]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人们关于节能减排的意识越来越强,作为能耗和污染重点关注对象的化学工业 聂荣成 身份证号码:34040419850407XXXX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人们关于节能减排的意识越来越强,作为能耗和污染重点关注对象的化学工业,如何实现节能减排尤为重要。本文拟对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为提高我国的化学工业环保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绿色化学工程;化学工业;节能减排 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逐渐向纵深发展,塑料、医药生产等化工型企业也越来越多,以其高利润、高税额赢得了许多不太发达地区的亲睐。然而,化学工业中的化工原料,以及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污染物、废弃物等,不断地破坏着生态环境,更是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安全,引发了一系列的事故。如何在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找到共同发展的均衡点,是当前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一项重要议题。绿色化学工工程与工艺,就是出于这一核心目的,研究对化学进行改进的方法,从而在保障化学工业正常运转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化学企业节能减排,实现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一、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的基本概况 (一)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理念 “绿色化学”这一概念,起源于ACS,即美国化学会,意指针对人类对化学工业的依赖与化学工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之间的矛盾,利用化学原理,努力实现由无毒无害的原材料生产出无毒无害的产品,从源头上减少并渐渐消除工业生产所产出的环境污染物。绿色化学,可以有效解决人们一直以来所困扰的难题,促使化学工业不再生产有毒有害的危险化学品,而是通过化学反应生产出健康环保的绿色产品,帮助人们不再遭受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三废”的侵害,从而实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目前情况看,传统的化学工程与工艺,远不能解决化学工业中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即使采取一些必要的环保手段,也会投入巨大的经济成本和人工精力,对企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因而被许多企业特别是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所抵触。实践中,一些企业情愿冒着被环保局查处的风险,也要偷偷进行废水、废气的排放,既是因为追求高利润的错误思想,也是因为传统化学所带来的副作用难以消除。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出现,是尝试从根本上消除化学生产中的有毒有害产物,并且是对化学技术的革新与改变而不是额外增加企业的负担,因而有可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效果,从而实现污染的彻底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根本保障。 (二)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注意事项 一是化学原料无毒性。化学工业所造成的污染中,原材料的毒害是重要的来源,只有从源头上对化学原料进行控制和调整,才能真正实现化工污染的根治。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必须首先从源头入手,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工原料,使用无毒无害的原料进行替代生产,最好可以研发一种具有可再生性的或者具有天然动植物属性的原材料,作为化学工业生产的基础原料,不仅可以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还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使人们从根本上摆脱塑料、化石燃料等有毒有害化工原料的威胁。 二是化学反应的选择性。众所周知,化学工业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化学反应过程中形成的产品以外的物质,包括化学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气体或液体排放物,以及化学反应过程中或者结束后留下的化学固体废弃物。这些化学反应中生成的污染物,不仅污染了生态环境,也很难进行有效的处理,而且还浪费了大量的化学原料,对化工企业来说是最不需要的物质。因此,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必须要从化学反应着手,探索反应过程最为直接且单一的方式,尽可能地通过化学反应只生成所需要的最终产品,减少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原料耗损和不必要的废水、废气、废渣生成。 三是催化剂的高效无害性。有过化学理论学习基础的人都知道,化学反应通常都离不开催化剂,催化剂不仅是一些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重要依赖,同时也是提升或抑制某些化学反应过程与效率,从而生产出最多的最需要的化学产品的重要助力,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利润。但与此同时,催化剂也是化学工业中的一个重大的污染源。催化剂通常都是难以进行化学处理的、容易污染生态环境的化学物质,因而随着其在化学工业生产中逐渐失去催化的效能后,催化剂就成为一种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与破坏。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不能仅研究化学原料与化学产品,同时也要高度关注催化剂这一中间环节污染物,以研发出可以辅助化学反应、推进化学工业生产的无污染催化剂为目的,推动化学工业的全方位绿色发展。 二、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在化学工业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及作用研究 (一)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从当前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情况看,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绿色化工技术的应用,涉及到化学工业生产的方方面面,是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核心;二是生物技术的应用,即是将生物学的一种技术研究融入到化学工业生产中,特别是生产原料及催化剂的使用,从根本上推进绿色化工的开展。 其中,绿色化工技术是一种没有污染性、没有毒害性、没有废物产生的技术,也可以叫做清洁生产技术,这种技术在我国的绿化化学工程研究中已经有了突破,比如说我们所常见的对城市垃圾的处理、农村用生活垃圾所建造的沼气池、风能、太阳能技术的使用等等。从清洁生产技术的范围上来看,有以下几种:生物工程技术、绿色催化技术、辐射加工技术、超临界流体技术等等,这些技术与传统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相比具有很明显的优点,对人类健康及环境保护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而生物技术则是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开发的,它只要包括一些微生物、酶以及基因、细胞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从它在化学工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来看,主要有化学仿生学和生物化工。因为我们所提倡的绿化化学工程与工艺中的催化剂需要运用大自然中的一些无毒无害物质,比如说工业酶,它与其它化学催化剂相比,具有无污染、反应不强烈、终结物性能稳定、没有不良影响等等优点,所以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肯定。 (二)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 在近年来我国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研究中,许多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已经频频开发,不仅节能环保,而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比如说为了保护大气的臭氧层不被破坏而开发研究另一种产品来代替氟利昂;随着汽车用户的增多,控制汽油给大气带来的污染,而进行研究的

全球变暖和水资源

全球变暖和水资源 淇滨区中学活页教案—九年级物理 九年级物理班执课教师:执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第十二章第五节危机课时安排1第1课时 教学课型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实践课□其他□ 教学目标1、了解水资源现状和水资源利用及被污染的状况。 了解水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及当代水资源危机。 促进学生学会将物理与化学、生物等学科联系的整合思想和科学研究意识与方法,正确使用相关的研究器材与资料等,提高实验能力与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学科渗透,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如何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 课前准备铁架台及圆形铁筐夹、漏斗、烧杯、滤纸、新配制的漂白粉溶液,明矾粉末,浑浊的河水或江水、显微镜和污水切片等。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 第五节危机 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按小组讨论:人能离开水吗?并举例说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简要总结。

教师提出问题:地球面积中70%是水,水够我们人类使用吗?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争论总结人类水资源短缺现状。 教师提问:有人说:我国经常闹水灾,我国不缺水,对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我国水资源短缺状。组织学生讨论:造成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主要原因是水的污染等,并介绍水污染的主要。 稍作片刻,让学生充分体会后并引发思考:面对这些,我们该怎么做呢? 教师总结节水、护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介绍世界水日,同时让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如何去节水、护水? 活动2.8认识水的循环 本活动主要是通过观察水循环示意图,认识水的循环系统,在观察中可按下列顺序进行观察和思考: 云的组成和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 江河、湖泊中的水是怎样形成的? 空气中水蒸汽的主要有哪些? 水的循环系统是怎样的? 在水的循环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

《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阅读答案

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 ①水资源是指可以不断更新、具有一定数量及可用质量、能直接使用的淡水。 ②淡水资源都来自大气降水。江、河、湖、水库中的水来自大气降水,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水分也依赖于大气降水,甚至冰和永久雪盖也源自千万年前的大气降水。因此,尽管某一地区的水资源与气候、土壤、植被、地貌、地质等多种自然因素有关,但最终还是气候起决定性的作用。 ③气候变化将引起降水的地区、时间以及年际之间更加不平衡,将会使许多已经受到水资源胁迫的国家更加困难。由于水温升高,一般来说水质也会下降。气候变化对水短缺、水质量以及洪灾和旱灾的频度和强度的影响,都对水资源管理和洪水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管理较差的水系统在气候变化带来负面影响的时候,表现得最为脆弱。 ④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量的26%,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属于人均水资源最少的13个贫水国家之一。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也极不平衡。南方水多经常闹水灾,北方水少经常闹旱灾。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洪水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2/3,虽然现有的8万座水库有一定的蓄洪作用,但大部分洪水没有被利用就奔向了大海。 ⑤我国水资源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将会使我国天然河流的年径流量整体减少。特别是淮河及其以北地区的变化幅度较大,其中辽河流域变化幅度最大,黄河上游次之,松花江最小。 ⑥气候变化还会使我国各流域年平均蒸发量增大,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以增加15%左右。因而,随着径流量减少,蒸发量增多,气候变化将加大我国水资源的不稳定和更加突出的供需矛盾。 ⑦为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不利影响,重要的是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增强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护好雪山、冰川、湿地、河流、湖泊、森林、草原,让水资源在健康的生态中持久保存,永续利用。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第②段中因此的此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3、请简要概括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4、全球性气候变暖将对我国的水资源有什么影响? 5、第⑦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请加以简要概括。 6、请就保护水资源拟两条广告语。

中国林业碳汇发展现状调查说课讲解

中国林业碳汇发展现 状调查

林业碳汇国际发展现状 作者:资料来源:中国林业碳汇网更新时间:2010-6-15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就开始关注世界气候变化。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 划署联合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IPCC成立后,先后组织了世界范围的数千名专家,完成 了两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IPCC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看法主要是:自工业化开始发展以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 体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对气候造成的不利影响逐渐增大。气候的变暖导致海平面升高、世界范围内的冰川减退、北冰洋冰层变薄和世界部分地区极端性气候事件增加。近年来向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发展,高纬度地区比全球平均更暖,陆地暖化高于海洋,北半球比南半球更暖化。 由此,世界各国一致认为,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目前必须要高度重视并努力解决的。1990年12月,联合 国大会第45届大会决定设立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委员会讨论并起草了著名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随后,各缔约国在德国柏林召开了被称为“柏林授权"的第一次缔约方会议,就发达国家量化的减排温室气体义务进行谈判。1997年12月11日,由160个会员国表决通过《京 都议定书》,主要内容为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后,成为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 力的、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具体减排指标的国际法律文件。 “清洁发展机制(CDM ”、“联合履约机制(JI)”和“排放交易机制(ET)”是《京都议定书》中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三个灵活机制。目的是协调确立国际上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在进行碳汇项目、参加碳贸易过程中的立场、 方法、手段。根据其规定,发达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对没有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家的碳汇项目的资助来取得一定量的减排指标,或者通过购买其他国家的减排量达到指标。而且,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其提供专门的技术方法和相关费用。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加强了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对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的应对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测试:第12章 第5节 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五节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知识点 1 全球变暖 1.如图12-5-1所示,现代工业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作为能源,排放出________等多种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使太阳的________聚集在地球周围,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 图12-5-1 2.全球变暖会引起冰山熔化,海平面________,还会影响气候和降水,从而影响粮食作物的________和作物的____________。 知识点 2 水资源危机 3.水是生命之源,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造成水资源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其罪魁祸首是人类,人类排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严重污染了水源。 4.不会造成水污染的是( ) A.汽车排放的尾气 B.污水的任意排放 C.农药、化肥的任意使用 D.植物的光合作用 知识点 3 珍惜每一滴水 5.面对严峻的缺水、水污染等问题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从珍惜每一滴水做起,采取________技术、防治________、________等多项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6.解决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措施是节约用水。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节约用水意义重大,下面的节水办法中不可行的是( ) A.每日定量、定时供水 B.在每天的淘米、洗衣、冲厕的过程中,限量用水 C.减少每个人每天的饮用水 D.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喷灌技术 7.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是( ) A.工业废水任意排放

B.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C.大量推广使用农药和化肥 D.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8.目前,全球的气候均在变暖,近15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 ℃,这个数字在气象学上是个不可忽视的大数字。对这种现象,有些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科学家提出这种观点是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收集证据 D.分析与论证 9.不是温室效应加剧所造成的恶果的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海平面上升 C.热带风暴频发 D.加剧人变黑 10.水是生命之源,面对严峻的缺水问题,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下列有关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方法中,不可取的是( ) A.开发节水技术 B.防治水污染 C.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D.大力开发地下水 11.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以下关于水物态变化及人类对水的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冬季,湖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吸热,这是凝固过程 B.高空中的水蒸气急剧降温变成小冰晶的过程中要放热,这是凝华过程 C.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 D.我国水资源丰富,不必在技术上优化用水系统 12.(多选)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与人类和生物生存、工农业生产等息息相关。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淡水资源缺乏的海岛上,可考虑用蒸馏法从海水中提取淡水 B.白天,植物吸收大量的水,主要用来满足蒸腾作用的需要 C.防治水污染是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措施 D.地球上有的是水,根本不会缺水 13.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因而污水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图12-5-2是江涛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该净水器在污水净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浅析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

浅析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学工业中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进行节能、环保的重要性。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原料、催化剂、溶剂、能源等进行绿色化处理,可以提高化学工业生产中的利用率,还能有效解决化学工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文章简要分析了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的促进作用,希望能为我国今后的化工业节能减排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标签: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工业;节能减排 前言 化学工业推动着人类社会和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也为人类社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伴随而来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化学工业表现出的“贡献”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两重性对化学工业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生产人员提出了挑战[1]。 用绿色的化工工艺取代传统的化工工艺是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所提出的思想,通过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在无毒、无害的反应条件下去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来进行反应,同时使整个反应具有高选择性,进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产物的生成。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在化工行业推行清洁生产,实现零排放,把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中。 文章针对传统化学工业的发展问题,通过对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的促进作用进行探讨,从而在我们国家今后的化学工业生产中环保性和节能性提供参考依据。 1 绿色化学工业概念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其研究目的在于寻找充分利用原材料和能源且在各个环节都洁净和无污染的反应途径和工艺。绿色化学工业是把绿色化学的思想引入传统化学工业生产中,并此基础上产生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无害的化学工业过程[2,3]。 2 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开发 早期人们对化学工业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常常采用的办法是“末端治理”,开发了多种环境保护手段,如:水处理技术、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和噪声治理技术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人类社会和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污染的速度远远快于治理环境污染速度,并且

浅谈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浅谈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摘要:近几年来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尤其需要关注,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现刚性增长,而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中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因此,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的影响,不仅能提高预测农业生产力的能力,还可以为制定国家政策的科学行动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054-02 气候变化已经吸引了国际以及各国的关注,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命题,需要站在国家利益、全球化的高度来应对,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气候变化的预测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尺度、多层次的,负面和正面影响并存的。 一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是指能够识别(如采用统计检验)的气候状态的变化,即平均值变化和/或各种特性的变率,并持续较长的时间,一般可达几十年或更长时间[1]。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只是气候系统和气候要素变化的原因、幅度和区域分布迥异,且未来气候变化预测还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影响了粮食的安全。所谓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的一些学者结合中国国情,根据FAO的定义,对粮食安全概念作了进一步阐释。例如,郭书田认为:“中国粮食安全应该包括五方面内容,即粮食自给率、粮食库存率、农民收入、生态环境、食物安全等。”[2]翟虎渠认为:“现代粮食安全的概念应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3]从以上对粮食安全的定义可以看出,无论国际或者中国学者怎样定义粮食安全,其中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都要确保有足够的粮食。充足的粮食储存量是国家安全的先决条件,离开这个条件谈国家安全,那国家安全就好比是空中楼阁。 二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如此源远流长,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和农业关系至为密切。粮食是国民经济基础中的基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目前,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有如下的影响: 第一,气候变化影响中国粮食的充足供应。粮食的充足供应,指在数量上和市场上有粮可食,包括粮食生产、粮食储备以及外来粮食援助等。全球气候体系的异常导致中国在降水、气温、自然灾害爆发频率和分布、水资源利用、病虫害发生机制等方面出现反常,最终冲击中国粮食的生产和供应。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问题的探讨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问题的探讨 摘要:本文以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为主题展开讨论,首先从水循环和水资源两方面对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每一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然后对气候 变化影响下水资源适应性对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影响分析 1.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1.1对降水的影响 从生物学角度出发,水循环处于不断持续的状态,而降水可以说是水循环的开端,但是,近些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不再稳定,最突出的表现则是对降水的影响。受 到气候变化的影响,20世纪全球陆地降水量总体增加了大约2%,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 降水量显著增加,但是北半球亚热带地区的降水量却明显减少,只有南半球大陆地区的降水 增加量保持在平均水平。对于我国而言,近百年来,年降水量变化表现出振荡不定的特点, 降水量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和趋势。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进50年来,我国四川盆地、山东 半岛、华北中部以及东北部地区年降水量在不断下降,而黄河、海河、辽河以及淮河流域的 年降水量减少了50-120毫米,而且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黄河中下游和华北平原地区 出现了长期干旱,但是我国的西部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量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这些都与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1.2对径流的影响 受气候的变化的影响,我国主要河流的径流量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其中包括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淮河等,在这些主要河流中,将流量下降最明显的为海河流域, 从上世纪80年代到目前,其径流量已经下降了40%-70%,地下水位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下降 趋势。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黄河下游花园口出现断流次数已经超过20次,而且黄河的主 要支流也会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整个黄河流域年径流量在不断减少。经检测,淮河的三河 闸站每十年的递减率为26.95%,而长江的宜昌站每十年的递减率为1.01%,汉口站的每十年 递减率为1.46%,其中,珠江的下降幅度最小,其每十年的递减率为0.96%。虽然气候对降水和径流变化都会产生影响,但是,降水和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不同,其中,径流对气温 变化更加敏感。 2.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2.1水资源供需与管理 近些年,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全球变暖,受这一因素的影响,我国主要河流的 径流减小,但是,受我国人口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对水的需求量并没有减小,而且还有增 加的趋势,进而导致我国水资源供给紧张,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而且这一情况咋 我国北方地区更加严重,所以,加快开展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估和水资源承载 力分析则显得十分必要。气候变化,会导致大气水循环发生变化,水资源在空间环境中的分 布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大气中的含水量也会急剧变化,因此导致我国的水资源供应受到很 大的负面影响,水资源供需与管理的难度也大幅增加。 2.2与水相关的生态与环境变化 受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很多地区的自然水域水温上升,从而使得谁热力结构 和水质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又受到我国河流径流量减小的影响,使得很多河流和湖泊水中化 学成分浓度增加,而河流水质恶化主要是受到水温升高以及径流减小的共同作用。随着水温 升高以及水质的恶化,我国很多地区湖泊中的藻类和浮游动物数量急剧增加,从而导致水体

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的促进性分析

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的促进性分析 摘要:化学工程与工艺对于人们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必 须要正确认识的化学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逐步严重,必须要根据我国化 学工业的发展情况制定绿色生产标准,切实加强化学工程以及工艺的绿色评价。 要想有效实现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应当开展绿色生产活动,进一步加强绿色管理,通过采用绿色评价方案等各类方式合理的应用化工原料,切实做好节能降耗 工作,才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利润,也能够实现和持续环境的有效建设。 关键词:绿色化学工程;化学工业;节能 新时期的人类社会获得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拥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但是近几年来,中国的自然生态环境随着化学工业规模的日益发展壮大与发展的速 度越来越快而日益恶化,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环境保护部门开始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 对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并且在环境保护与绿色工业发展等方面做 出了相当程度的努力。绿色化学工业技术与各类常见的化学技术应用相比较来讲, 拥有环保、不产生污染物质的特性,可以对传统化学工业产生的污染问题进行有效 的控制,避免传统化学工业技术的使用对人体健康产生较大的威胁。因此,环保部 门与绿色化学工业研究部门及研究绿色化学工业技术创新应用对新时期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政府环保部门的管理人员和绿色化学工业技术 研究人员要提高对化学技术的应用认识,结合当下化学工业生产发展、环境污染的 现状优化绿色化学工业技术应用,推动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各方面均衡高效、可持 续发展。 1 绿色化学工业概念与绿色化学工程主要操作工艺 绿色工业生产指的是没有污染的生产能够为人们提供日常所需,对于当前的 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必须要遵循环境保护要求,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当前我国工 业部门必须要认真执行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对化学产业结构进行合 理化调整,有效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支持。 为了进一步保障工业稳定,操作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必须要积极选用绿色 化学原料,能够正确认识的化工材料会对生产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可以优先选用 可循环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从而最大程度上的降低能源消耗率,并且将绿色材 料研发作为化学工程开展的重要工作,将其列入重点的研发管理项目,应用节能 材料以及绿色材料,有效地避免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中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污染情况。 可以积极应用绿色以及节能材料,避免在生产过程中对于环境污染产生的破 坏情况,选用质量过关,并且具有安全检测合格书的化工原料,要重视原料的放 置位置,关注原料形态,了解原料化学性能,才能够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这也 是工业生产中极为重要的化学材料,也是化学工程中难以获缺的材料。 2 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于节能降耗产生的积极作用 2.1 促进现代生物和绿色化学融合 绿色催化剂的应用能够涉及化学技术以及生物技术,将化学技术与生物技术 进行有效融合,有助于促进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一步提高化学工艺技术, 加强绿色化学与现代生物技术的有效融合,有助于提高生物技术,例如可以加强 胚胎工程以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研究深入分析生物化学在化学工业中的有效应 用情况,从而切实减少化工原料的浪费。操作人员应当有效选择有机动植物材料,最大程度上的降低化工产品对于环境的污染情况,并且有助于实现化工产业的领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降水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降水量的影响 姜娜*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系,上海200062) 摘要: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是国际上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问题,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总结提出未来气候变化可能趋势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气候;降水量 0 引言 针对我国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巨大风险,提出科学基础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包括关键的科学问题和需要重点开展基础研究的问题。分析表明:水循环要素变化的检测与归因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难点;定量分析和预估水文的不确定性是国际上的难题;气候变化下水循环响应研究正在从大气到水文的单向连接向水文—气候作用与反馈的方向发展;水资源脆弱性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水资源安全重点关注的问题。气候变化挑战传统水文理论假定,包括分析和预估水文变化所面临的区域分异性、不确定性和水文极值等问题。开展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影响及其适应对策研究,将是21世纪我国水资源领域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1 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 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是目前全球气候变化权威全面的新结论。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最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1]。20世纪后50年北半球平均温度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气候变暖,造成北极海冰面积明显减小,北半球积雪面积明显减小,山地冰川和格陵兰冰盖加速融化,北半球多年冻土层正在融化。海洋升温引起海水膨胀,20世纪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约0.17米[2]。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趋多、趋强。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许多地区热浪频繁发生,强降水事件和局部洪涝频率增大,风暴强度加大。尤其是70年代以来,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特别是非洲地区)的干旱更频繁、更持久、更严重,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台风和飓风强度增强,强台风频率增大,由70年代初不到20%增加到21世纪初的35%以上[3][4]。 预计到21世纪末,可能要升高1.1—6.4℃(相对于20世纪后20年),对农业生产、水资源、生态环境、物种、人类健康等的影响更加严重[5]。 2 中国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 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的地面资料,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1951年以来近地表主要气候要素演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近50年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1℃,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明显偏高。地表气温增暖主要发生在最近的20余年,其季节和空间特征与前人分析结论基本一致。降水量变化趋势对所取时间段和区域范围敏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姜娜,女,1990—,在读硕士(学号:51110801048)。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GIS开发与算法研究方向。E-mail:670369272@https://www.doczj.com/doc/67918806.html,

基于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林业碳汇潜力分析

基于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林业碳汇潜力分析 发表时间:2019-07-09T16:40:19.45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04期作者:冯素静[导读] 我国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要想改善生态环境,一方面需要向着低碳绿色方面房展,另一个方面通过对森林的再造和管理,能够调节生态环境,同时还能够增加碳的供应。 牙克石市乌尔旗汉林业局碳汇办 022159 【摘要】碳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资源,在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下,发展林业的碳汇,有助于我国的林业的发展。经济的快速的增长中,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工业革命发展的今天,在机械化进程的时代中,人们越来越依赖机械,在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大的时代中,碳排放量过大,导致了全球的温度变暖。我国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要想改善生态环境,一方面需要向着低碳绿色方面房展,另一个方面通过对森林的再造和管理,能够调节生态环境,同时还能够增加碳的供应。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中国林业;碳汇潜力;分析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控制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但同时,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经济、消除贫穷、改善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多重挑战。因此,必须调整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森林管理和减少毁林等林业碳汇活动来增加森林碳汇供给,是重要的“碳去除”途径。相对于工业减排,林业碳汇更具成本有效性(Richards and Stokes,2004),且存在多种效益,是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 一、林业碳汇情况 (一)碳源与碳汇 碳源是指产生二氧化碳的来源,如土壤中、岩石中、海燕中、生物中都是碳的来源,在生活和工业中会产生二氧化碳,但是过多的二氧化碳会造成空气污染,因此,造成全球温度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陆地面积逐渐减少,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全球变暖的情况。森林和实地等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汇集二氧化碳,所以被称为碳汇。 (二)林业碳汇与森林碳汇 通过对森林管理,减少对森林树木的毁坏和进行再造林,能够有效的吸收大量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了储备碳能源的功能,这一过程被称为林业碳汇。而通过森林植物、树木等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转化成碳水化合物,从而有效的降低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这就是森林碳汇。 二、经济增长与森林碳汇的关系 森林碳汇是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者机制。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提供森林碳汇的同时,森林生态系统还提供其他副产品,例如保持生态平衡、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水文服务等。这些重要的森林生态服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离不开这些生态服务的支撑,但经济增长又会影响森林生态服务的供给。具体来说,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人口压力和粮食需求较大,农业生产率和林业经济收益较低,这使得林地转变为非林业用途;同时,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也可能导致毁林或森林退化,使森林成为碳排放源。但是,当国民收入达到一定临界值后,技术进步使农业生产率提高,效率低下的农业用地得以退耕还林;农业人口加快非农化转移;居民对良好环境的支付意愿提高;政府增加对森林经营和环境治理的投入。以上这些因素都能够使得森林资源得以恢复和增长,使森林成为碳汇。 有研究发现,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由碳源转变为碳汇,促成这一转变的缘由是70年代末开始的大规模造林运动和不断发展壮大的各类生态修复工程(Fang et al.,2001;Pan et al.,2004),中国政府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林业建设成果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分不开。然而,由于学科分隔的原因,国内研究较少关注经济增长与森林碳汇之间的关系。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三、森林面积和立木蓄积量的预测 中国政府在自主减排承诺中明确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林业发展目标。其中,2009年提出“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2015年提出“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按照FAO(2011),2005年,中国森林面积为19304.4万公顷,立木蓄积量为135.85亿立方米,由此可推算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林业发展目标为:2020年,森林面积达到23304.4万公顷,立木蓄积量达到148.85亿立方米;2030年,立木蓄积量达到180.85亿立方米以上。按照GFPM的模拟结果,基准情景下,2020年和2030年,中国森林面积将分别达到2.5亿公顷和2.61亿公顷,立木蓄积量分别达到185.42亿立方米和200.14亿立方米。因此基准情景下上述林业发展目标能够如期达成,高速增长情景下上述目标同样能够如期达成(见表1)。这证实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发展目标的可行性。但是,从另一侧面看,这些目标仍然是较为保守的估计,因为2015年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表明:2020年的立木蓄积量增长目标已完成,森林面积增加目标已完成近六成。由于林业生产周期较长,容易出现路径依赖,制定的长远发展目标如果与实际情况更为贴切,则可能激发中国林业碳汇发展的更大潜力。

全球气候变暖及水资源短缺的认识

全球气候变暖及水资源短缺的认识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100)排放过多造成。近CO(代表气体2暖四次波动,→冷→暖全球气温明显进入八十年代后,总的看气温为上升趋势。上升。,使地表始终维持"玻璃温室"全球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大气既在这一系统中,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着一定的温度,大气对地面的这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种保护作用即为大气的温室效应。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全球正在处于1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2温暖期;是有研究表明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距离太阳更近。轨迹,、大气环境污染因素;2、人口剧增因素;1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人为因素有:、森林5、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4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3.、9水污染因素;、8.物种加速灭绝因素;、7酸雨危

害因素;、6资源锐减因素;有毒废料污染因素。全球变暖使得气温升高,可能会使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引起海岸滩涂湿地、海平面将升高,海象会渐渐灭绝。沿海土地盐渍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海岸侵蚀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丧失,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同时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水库大坝寿命缩短。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也可能将传染病病菌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现象,干旱,洪涝,热,扩大疫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危害。浪等)、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此注意以下几方1解决全球变暖的对策主要有:)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进而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1(面:)采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2(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能、核能、氢能等;也可以提高常规能源中水能的利用比重,间接减少二氧化碳3(的排放量。、植树造林,2)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共享先进经验。使森林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水资源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

中国林业碳汇发展现状调查

林业碳汇国际发展现状 作者:资料 来源:中国林业碳汇网 更新时间:2010-6-15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就开始关注世界气候变化。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IPCC成立后,先后组织了世界范围的数千名专家,完成了两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IPCC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看法主要是:自工业化开始发展以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对气候造成的不利影响逐渐增大。气候的变暖导致海平面升高、世界范围内的冰川减退、北冰洋冰层变薄和世界部分地区极端性气候事件增加。近年来向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发展,高纬度地区比全球平均更暖,陆地暖化高于海洋,北半球比南半球更暖化。 由此,世界各国一致认为,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目前必须要高度重视并努力解决的。1990年12月,联合国大会第45届大会决定设立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委员会讨论并起草了著名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随后,各缔约国在德国柏林召开了被称为“柏林授权”的第一次缔约方会议,就发达国家量化的减排温室气体义务进行谈判。1997年12月11日,由160个会员国表决通过《京都议定书》,主要内容为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后,成为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具体

减排指标的国际法律文件。 “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约机制(JI)”和“排放交易机制(ET)”是《京都议定书》中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三个灵活机制。的是协调确立国际上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在进行碳汇项目、参加碳贸易过程中的立场、方法、手段。根据其规定,发达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对没有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家的碳汇项目的资助来取得一定量的减排指标,或者通过购买其他国家的减排量达到指标。而且,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其提供专门的技术方法和相关费用。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加强了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对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的应对和解决方法的研究。对于困扰人类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突围只有三条路:一是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排放;二是大力开发低碳或无碳能源,从而满足能源需求而不增加碳排放量;三是利用土地和林业的碳汇功能,吸收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从目前情况看,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确实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速度,但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两者在技术上均面临着诸多短期内难以突破的瓶颈。因此,工业国通过“碳汇”项目,利用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固定作用,中和固碳获得二氧化碳排放权是一条速效、现实的出路。

全球变化下的水资源研究进展I--气候变化

https://www.doczj.com/doc/67918806.html, 全球变化下的水资源研究进展I——气候变化 王加虎,郝振纯,李丽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98) 摘要:全球变化突出的表现在气候变化上,气候变化下的水循环研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简述了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比较了用于变化气候下水资源研究的四种不同类型的气候情景;详细介绍了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研究的四种不同方法以及径流、水量、水质、极端事件等方面的相关成果;概述了研究气候变化下水资源的水文模型及其存在的问题; 讨论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全球变化;水资源;气候变化;进展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全球变化主要表达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环境系统的越来越不稳定,自然科学界突出强调其中的地球环境系统及其变化,包括全球变暖、植被破坏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土地退化、淡水资源短缺等[1]。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2]。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的响应问题,包括水循环过程、水量时空分布、降水极端事件与洪涝灾害等的改变,事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3]。 长期以来,水文学者把气候静态地看作某种统计的平衡,忽略了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形成与演化规律问题[4]。随着对全球变化尤其是气候变化认识的不断深入,水文、水资源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问题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迅速增加[5]。 1气候变化 全球变化突出地表现在气候变化上,气候的变化包括自然波动和人为影响两个方面。气候的自然波动至少包含三种不同的周期[6]:①数千年至万年以上时间尺度的古气候变化,研究它有助于揭示气候系统变化的机理,并为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提供依据;②数十至数百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它直接决定着人类生存的气候环境;③季节至年际的气候波动,是检测长期气候变化的关键。导致某些地区的季节至年际显著气候波动的现象有很多,其中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是全球许多地区年际气候变化的最重要自然现象。 气候除了自然的周期性波动以外,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其中最显著的是全球大气化学组成的改变,主要是臭氧耗减和温室气体的增加。人类活动是导致过去100年中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重要因素,人为引起的变化已经可以与自然变化区分开来,而且人为影响的结果已大于过去1000年的气候自然变化的结果[7]。近10年来,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及幅度大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存在着诸多分歧[8]。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近百年来中国的气候也在变暖,以西北、华北、东北最为明显,尤其是华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 人类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相当弱,大多数科学家断言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一种巨大环境风险。按现在的一些发展趋势,科学家预测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9]:①海平面上升;②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③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④影响人类健康。 2气候变化与水资源 气候对水循环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影响主要来自大气环流变化引起的降水时空分布、强度和总量的变化、雨带的迁移以及气温、空气湿度、风速的变化等。间接的影响主要来自陆面过程,地表反照率、粗糙度及界面水汽交换乃至土壤水热特性的变化,这些既响应气候又影响气候的下垫面因素,引发了不同时空尺度的降水、土壤水、蒸发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变化。 2.1气候情景 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可以通过观测和重建的资料获得,但人们更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关于未来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气候情景的选择是先决条件。“情景”一词指“预料或期望的一系列事件的梗概或模式”,是描绘未来可能会怎样的可选择的景象,是分析各种驱动因子如何影响未来排放结果并评估相关的不确定性的一种较为合适的工具。各种不同的情景构成了可供选择的未来世界的发展蓝图。气候情景大致可分为四类: ——————————————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043400),江苏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B04010) 作者简介:王加虎(1975-),男,江苏连云港人,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Email: TigerLLy@https://www.doczj.com/doc/67918806.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