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和经验;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问题。

教学重点:1.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教学难点:1.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2.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设计:提示、讲授、讨论、板书、多媒体、影像。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这一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新型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在中国建立,社会经济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在中国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存在着斗争,但是社会主义的因素起着决定作用,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多方面的特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同时存在.其中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带有社会主义的萌芽,这为革命的转变提供了内在的依据,还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证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新中国建国之处的人民民主专政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性质。

2.实现总路线的主客观条件

①经过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等民主改革和政治斗争,各级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和加强,国家实现了空前统一和安定团结的局面,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的政治前提.

②新中国已经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并且表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建国前后,官僚资本被没收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转变成了国营经济.这种转变同时又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与其他经济相比地表现出了明显的优越性.它在全国现代工业总产值总额中的比重迅速增长,成为全社会经济的主导力量.

③土地改革后开始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实际上也可以称作是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积累了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经验.建国后,不少地方的农民组织了农业互助组,有的地方还组织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为进一步进行大规模改造农业提供了经验.

④抗美援朝已经取得伟大胜利,外部形势趋向缓和,有利的国际形势,就决定了它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2年,当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巩固,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从而为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良好条件的时候,毛泽东基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开始酝酿和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2 年9 月,

毛泽东提出用10 年至15 年时间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1953 年6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进行了正式讨论,毛泽东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第一次做了比较完整的阐述。1953 年9 月,中共中央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2 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同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写如总纲。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既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一方面要求发展社会主义要求成分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决定意义的领导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把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一化”和“三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因此,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3、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1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2 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苦、消灭剥削制度的愿望,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4、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以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组的要求。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任何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提出了对中国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土地改革后,不失时机地把小农经济引上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实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政策。从这个实际出发,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的形式,逐步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依靠农民的大多数,制定并贯彻正确的

农村阶级路线。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我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基本上是成功的,五亿多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情。

第一,农业合作化的胜利,把汪洋大海般的小农个体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实现了土地工友,避免了两极分化。同时也解决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同小农经济的矛盾,在新的基础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农业核装置坐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这就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三,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基本上保证了城乡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使农民生活有所改善,还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也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领导开展农业合作化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个体手工业中也开展了以手工业合作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造。

2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党和毛泽东,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了以和平手段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成功地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严格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对官僚资本无偿剥夺,对民族资本进行赎买。

第二,采取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把原来的剥削者逐步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成功地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历史性胜利,它的意义在于:

第一,它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已经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这就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第二,这个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理论和政策是正确的。我们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提出但都没有做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20 世纪中叶,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原理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形成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主要经验,是构成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

第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并确定以重工业为重点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思路。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力求使之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是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

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一五”计划规定1953 年至1957 年工业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 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 个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一五”计划期间,国家用于建设的投资总额达766?4 亿元,折合黄金7 亿两以上,如此巨大的投资,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到1956 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一五计划期间,实际施工的建设项目达1 万个以上,其中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921 个,比原计划增加了327 个。经过一五计划的大规模建设,我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已初步形成。

第二,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的指导方针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形式上则采取了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毛泽东强调:这种渐进的方式“可以使农民从自己的经验中逐步地提高自己的觉悟,逐步地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因而可以使他们较少地感觉到他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好像是突如其来的。这些步骤,可以基本上避免在一个时间内(例如一年到两年内)农作物的减产。”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指导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在组织形式上,是由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方法上,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在步骤上,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过渡:第一步是把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第二步再由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企业,在转变中采取了由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在步骤上则是由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由主要行业到一般行业逐步推开。实践证明,这种逐步过渡的方式是恰当的,有效的。这种逐步过渡的渐进方式,是和平改造能够实现的重要保证,不论是在农业、手工业还是资本主义工商业中,正是因为采取了这种渐进的改造方式,避免了在短时间内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变动,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以和平的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三大改造都是以和平的方法完成的。运用和平的方法、合作化的途径改造小农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个体农业是小农经济,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必须要将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但是,农民是劳动人民的一部份,因此,在改造的方式上,决不能采取暴力的方式,而必须采取和平的方式、自愿的方式。在我国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党和国家较好的贯彻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因而使得农业合作化运动能够以和平的方式完成。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是剥夺的方式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和平的,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我们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曾提出过“和平赎买”的设想。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以和平的、赎买的方法来完成,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是无偿地、而是有偿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和平赎买”政策的成功实现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邓小平指出:“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辉煌的胜利之一。”第四.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在把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同时,把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由小生产者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在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同时,把资本家由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新民晚报》记者曾经就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采访过荣毅仁。记者问:“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荣毅仁答:“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

不到的。”可见,在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同时,把资本家由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这一政策是成功的。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对所有制的改造是成功的,对人的改造也是成功的。我们不仅在合作化过程中,把几亿中国农民和手工业者改造成为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我们还把过去作为剥削者的资本家也改造成为了拥护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毕竟社会主义是20 世纪出现的新事物,还处于探索的过程中,不仅我们缺乏经验,而且国际上也很少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这项工作也难免会有缺点和偏差。主要是在1955 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所有制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的问题,以致在长期间内遗留了一些问题。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颇,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缺乏认识,认为只有纯粹的公有制,单一的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存在缺乏认识。二是党内普遍急于过渡的思想,急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建成社会主义,一急就容易出问题。这些方面的教训,是需要认真加以总结的。实际上,解决这些遗留问题,正是当前社会主义改革所要实现的任务的一个方面。这些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有些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有些问题正在得到解决,可以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都将得到很好的解决。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到1956 年底,全国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达 1.1 亿多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 ,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全国手工业者的91.7% 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基本上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走得还更快一点,1956 年 1 月,全国50 多个大中城市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至56 年底,全国大陆除西藏外各地均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到1956年,在国民经济中,国营经济占32.2%,合作社经济占54.4%,公私合营经济占7.3%,资本主义经济下降到0.1%,个体经济则下降到7.1%。总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从1953年到1957年底,工业建设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595个大型项目全部建成并投产,我国过去所没有的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重型和精密机器、发电设备、高级合金钢和有色金属冶炼等,从无到有建设起来,基础工业的实力得到很大加强。5年内,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8%,钢材自给率达到86%,机械设备自给率达到60%以上。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6年的51.3%。1953 年到1956 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 ;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 ,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中国,尽管其间,我们经受过较多的曲折,但总体说来,其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速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旧中国所不可比拟的。这充分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从总体上说,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江泽民高度评价社会主义改造说: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也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以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仍将继续发挥作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自己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这些规定充分表明我们国家的性质是人民民主国家,人民行使权力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是任何资本主义民主所无法比拟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或正在消亡。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带来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化,必然引起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在建国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已被消灭。剩下的剥削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阶级,由于失去了赖以剥削他人的制度,也正处在消亡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

在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的同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基本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但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而且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立创造了制度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毛泽东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

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阅读书目: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见《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

2、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见《毛泽东文集》第5 卷。

3、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见《毛泽东文集》第7 卷。

4、毛泽东年谱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6、《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7、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刘少奇选集》下。

8、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9、《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2、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

3、什么是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4、如何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的关系?

6、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有怎样的启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期 (区分: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从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人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是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度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主要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术语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中提出,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即在过渡的时间上,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在转变条件上,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从1949到1952年,当领导人民集中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众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不读,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19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作者: ————————————————————————————————日期: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学习,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了解我国是如何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使学生东得我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教学重点、难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课时分配】 4 课时 第一、二课时 【教学课题】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施教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的必然性 2、理解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 3、理解掌握农业和手工业谁注意改造的基本经验 【重点难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教案、电影《活着》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1949 年3月5日~13日,在中国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在第三章,我们学习了贸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在这一章,我们来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看一看我们党是如何领导人民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讲授新课】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过渡时期是指( B ) A.从抗日战争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 D.从1953年提出的”一化三改”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建国初期(1949-1956)我国的社会性质属于( A ) A.新民主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D ) A.加工订货的实行 B.单个企业公私合营的实现 C.统购包销的实行 D.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4.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我国占绝对优势的经济成分是( B ) A.资本主义经济B个体经济C.国营经济D.合作社经济 5.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C ) A.固定不变的社会 B.独立的社会形态 C.过渡性的社会 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 6.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对农业进行改造的方式依次是(B ) A.初级社高级社互助组B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C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 D.高级社互助组初级社 7.社会主义基本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C ) A.调动一切力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8.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D ) 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 D.四马分肥 9.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国家的主人是(D) A.工人 B.知识分子 C.劳动群众 D.人民 10.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是(C)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人民民主专政 D.人民当家做主 11.在我国的过渡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性质是( C ) A.对抗性的 B.非对抗性的 C.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D.没有矛盾 12.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 D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及答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根本保证是(B)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 B.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在全国范围的建立 C.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 D.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壮大 2 .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A) A.资本主义体系 B.社会主义体系 C.民主主义体系 D.共产主义体系 3 .新中国初期(民主主义共和国)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B) 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的财产 4.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规定对待富农的政策是(A) A.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财产 B.消灭富农经济 C.保存富农经济 D.限制富农经济 5.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6. 毛泽东系统阐发农业合作化理论的重要文献是(C) A.《介绍一个合作社》 B.《组织起来》 C.《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D.《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7 .我国农业合作化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A) A.互助组 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C.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人民公社 8.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D) A.加工订货的实行 B.单个企业公私合营的实现 C.统购包销的实行 D.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实现 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政策是(D) A.加工定货 B.统购统销 C.公私合营 D.和平赎买 10.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D)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二、多项选择题 1.建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有 (ABC DE) A.没收四大家族的官僚垄断资本 B.对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的企业采取管制、征用等做法,使之逐步归国家所有 C.没收民族资本家的企业 D.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 E.把分散的个体经济引导向合作社经济方向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 ( DE)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课题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讲授、举例、讨论授课课次 4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授课类型综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掌握适合中国 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能力目标 能够吸取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作更大贡献 情感目标树立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三大改造的道路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什么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之后? 板书设计 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研室 审阅意见 备 教学过程 注

【复习提问】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什么?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导入新课】 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内容: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二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三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前面已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今天来学习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讲授新课】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经济方面,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政治方面,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文化方面,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 A.社会主义社会 B.封建社会C.新民主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 A.资本主义体系 B.封建主义体系 C. 社会主义体系 D.前资本主义体系 3.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然走向()。 A.社会主义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 封建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4.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是()。 A. 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 没收民族资本 D.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 5.为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的是建立了()。 A.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B.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C.个体经济 D.国营经济 6.建国初期,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是()。 A.没收富农的土地财产 B.消灭富农 C.保存富农经济 D.限制富农 7.1951年~1952年开展的“三反”运动是()。 A.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B.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C.反贪污、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 D.反腐败、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8.1952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了加快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 A.土地革命的总路线 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C.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9.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10.毛泽东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来源是()。 A马克思的合作化理论B.恩格斯的合作化理论C.列宁的合作化理论D.斯大林的合作化理论11.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政策是()。 A加工订货 B.统购统销 C.和平赎买 D.公私合营 12.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公私合营阶段和平赎买的形式是()。 A“四马分肥” B.定息 C.核价收购 D.无偿没收 13.标志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是实现了()。 A.手工业合作社的建立 B.农业合作化 C.全行业公私合营 D.生产责任制 14.中国共产党提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最初设想是在()。 A.民主革命时期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D.“文化大革命”时期1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在()。 A 1949年 B. 1952年 C. 1956年 D. 1958年 16.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17.1955年,毛泽东系统阐发农业合作化理论的一篇重要文章是()。 A.《论十大关系》 B.《不要四面出击》 C.《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D.《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18.制定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依据是()。 A.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的时间是()。 A1955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58年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要点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中介和桥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具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内主要矛盾: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应的三个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外部是中国和帝国主义

国家的矛盾. 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关于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毛泽东曾有两种不同的设想,即“将来突变论”和“现在渐变论”。 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新的设想,即从现在开始要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等到10年或15年以后再采取突变的方式实现过渡。 2、过渡时期总路线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1953年6月,毛泽东第一次论述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 1954年9月,一届人大通过的《宪法》,把这条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写入总纲。 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特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创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划时代纲领和历史性宣言。 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阶级(人)的改造同时并举。

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井然有序地开启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改造的重点在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的力量是巨大的,得民心者的天下,所以如何顺利地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为集体所有制,并且得到农民的支持,绝非易事。为此,党中央依据马克思主义,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土地革命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但当时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会导致两极分化的局面出现。党中央正确分析现状,提出一方面不能挫伤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毛泽东认为,关键在于教育农民。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对他们不能采取剥夺的方法,只有引导,说服和教育,使他们自愿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土改后,贫农和雇农由于分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有半数人迅速上升为中农。当时,贫下中农约占农村人口的60%到70&,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在此基础上,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在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各级领导机关主动加强领导采取逐步过渡的方法,使农民易于接受。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阶段只是发展高级社。 到1956年底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已达1.17亿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与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低位。但作为个体经济的手工业存在诸多弊病,如经营分散,规模偏小,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对此,党中央采取了类似改造个体农业的逐步过渡的方法。对于手工业与农业有差异的地方,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在具体的方法步骤上,先从供销合作入手,再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加入这个组织的成员,由国营商业或供销社供给原料,包销产品。它虽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但是已经把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了,使之开始脱离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供销轨道,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它是由供销小组合并起来的,开始统一供销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得与要求: ?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得性质及中国共产党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得基本内涵,深刻领会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得历史必然性。 ?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得历史经验。深刻领会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得必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必由之路。 ?深刻领会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历史与人民得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得确立,就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得历史巨变,也就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得伟大胜利。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得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一个过渡性得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得一个重大贡献,就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得理论,这就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得重大发展。 ?新中国得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得基本结束与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得开始。从中华人民共与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就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得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得性质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就是一个独立得社会形态,而就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得过渡性得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得五种经济形态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得合作社经济就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得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就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得形式。所以,主要得经济成分就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得主要经济成分联系,中国社会得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与其她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得阶级力量。 ?新民主主义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得两面性 ?这一时期得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得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得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得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得阶级利益相互对立得对抗性得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得非对抗性得一面。对于工人阶级与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就是被消灭得对象,作为可以接受共产党与工人阶级领导得社会力量,又就是团结与改造得对象。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得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就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得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得优越性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得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与改造。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得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得,就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适合得过渡性质得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得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党在过渡时期得总路线得提出 在1948年9月召开得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以后,大约还需要经过10年、15年或20年再向社会主义过渡得设想。 ?党得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得思想。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习题库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要特征是 A.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B.既有社会主义经济又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C.既有社会主义经济又有个体经济 D.既有工人阶级又有资产阶级 3.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 A.1949年10月----1952年12月 B.1949年10月----1956年12月 C.1957年1月----1966年4月 D.1953年1月----1956年12月 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征是 A.重视工业建设 B.强调三大改造 C.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D.尤其重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有 A.社会主义经济 B.个体经济 C.资本主义经济 D.国营经济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遗留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A.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 B.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C.要求过急,发展过快 D.工作过粗,改造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3.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遵循的原则有 A.自愿互利 B.典型示范 C.国家帮助 D.重点突破 4.建国初期对民族工商业采取的政策是 A.利用 B.限制 C.教育 D.改造 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步骤有 A.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B.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C.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D.实行统购包销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四、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5.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广东专插本统考政治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 2.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经济成分。 3. 一化三改 4.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和存在的问题。 5.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步骤。 6. 四马分肥 7.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 8. 新民主主义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9.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现的可能性。 10. 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1.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2. 中国在20识记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13. 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 是一个过渡性社会。主要矛盾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2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和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业改造的经验: (一)在土地改革基础上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走出了一条先实现合作化,再逐步实现机械化的道路。(二)改造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三)改造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四)改造发展阶段:(1)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2)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五)改造阶级路线:(1)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对富农剥削限制到逐步消灭。(2)对经济制度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把消灭剥削、剥削阶级同改造富农分子结合。 (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案例资料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案例资料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191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荣氏家族。 1949年,决定留在大陆。 1956年,将自己的商业帝国上交给政府。 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1993年—1998年,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2005年10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1957年他曾被陈毅副总理誉为“红色资本家”。 1979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荣毅仁创办“中信”,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借中国改革开放春风,荣毅仁运用荣氏经营家法,呼风唤雨,得心应手,荣毅仁与国家获得了“双赢”,“中信”成为荣氏财富的引擎。 1986年,他被美国《幸福》半月刊评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之一,是建国后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人。 2000年荣毅仁及其家族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1位。其个人及其家族财产为19亿美元。 1956年1月,荣毅仁就社会主义改造答记者问 记者直率地问:“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荣毅仁很快就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因为我积极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自愿接受改造,在工商界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工作,我受到了政府的信任和人民的尊重,得到了荣誉和地位。从物质生活上看,实际上我并没有失去什么,我还是过得很好。” 案例:同仁堂的新生 工商界人士听到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消息时,心情是极其矛盾和复杂的。1953 年,各家企业正是蒸蒸日上,大家想大干一场的时候,国家提出把私营企业改造为社会主义企业,具体来说就是要实行公私合营,这对大家的震动很大,思想上没有什么准备,心里真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有的说:“ 1949 年为什么不讲总路线?那时讲,人就都跑了。”还有的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953 年,北京市地方工业局选择了同仁堂首先行公私合营,这对于同仁堂的经营者震动很大。同仁堂到这时已存在了几百年。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八年(1669 年)。北平解放前夕,北平同仁堂有职工190 多人,资金约80 万元,年产值约16 万元,年零售额约30 万元,设备陈旧,管理落后。1949 年北平解放时,同仁堂由乐氏十三世乐松生经营,他同时是天津达仁堂管理处总负责人。1950 年抗美援朝开始,同仁堂向国家捐献99000 元。 同仁堂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公私合营的消息传来时,对乐氏家族的震动很大,他们对经营了几百年的老铺,将要失去所有权,经营统治权和企业利润分配,确实十分痛惜。乐松生经过反复考虑,认识到: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历史潮流,不可违背,而且,合营后,自己仍任经理,生活待遇也不错,因此决定,同仁堂带头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后, 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同仁堂虽然是个大药店,但以往的经营管理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 A.社会主义社会 B.新民主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正确选项】B 2.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内的主要矛盾仍是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 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民主主义之间的矛盾 【正确选项】D 3.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最终完成是在 A.1949年 B.1945年 C.1952年 D.1956年 【正确选项】C 4.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居于领导地位的是 A.资本主义因素 B.封建主义因素 C.社会主义因素 D.过渡性的因素 【正确选项】C 5.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 A.资本主义体系 B.社会主义体系 C.民主主义体系 D.共产主义体系 【正确选项】B 6.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的主要经济成分有 A.三种 B.四种 C.五种 D.六种 【正确选项】A 7.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中,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是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正确选项】B 8.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中,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是() A.集体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正确选项】D 9.新中国初期(民主主义共和国)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的财产 【正确选项】B 10.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在 A.1951年 B.1952年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中国共产党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涵,深刻领会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深刻领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深刻领会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形态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新民主主义社会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为可以接受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适合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以后,大约还需要经过10年、15年或20年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简答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什么?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 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有哪些?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而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3、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二、论述题

毛概第四章(习题与答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单选题: 1.我国农业合作化采取的原则是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2.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 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国家资本主义 4.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5.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剥削制度 6.土地革命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7.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1952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了加快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9.我国建国初期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10.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在我国,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1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实现工业化是主体,两翼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2.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剥削制度 1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1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1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采取的方式和平赎买

1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17.新中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是没收官僚资本 18.我国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二步骤是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19. 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 多选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积极引导、逐步过渡和平改造 3.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4."三大改造指的是"个体农业的改造个体手工业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6.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的主要阶级力量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7.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 8.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将帝国主义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企业收归国有的主要形式有管制征用代管转让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基本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基本经验 【复习提示】 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识记;易考选择题) 独具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考点: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种积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二是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这就使农业合作化进程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初级社(半社会主义性质)和高级社(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三个发展阶段。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识记;易考选择题)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点和经验是:【考点: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党和政府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 第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办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小组;第二步,办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第三步,建立具有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创造了由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手工业生产小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供销合作化,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合作化的过渡形式。 第三,通过耐心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办法,提高手工业者的社会主义觉悟,引导他们自愿地组织到手工业合作社中来从而把手工业的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第四,毛泽东规定了手工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就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为服从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识记;易考选择题) 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考点: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资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获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方针的重要意义在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有利于发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