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教案2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教案2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教案2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教案2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宇宙

生命之谜》教案2篇

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酶、碳、析、揭、磁、陨”等9个生字,会写“谜、摄、磁、御”等12个生字。会写“揭开、轨道、拍摄、枯萎、稀薄、抵御、沧海一粟”等10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哪些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热爱地球、保护环境、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哪些科学知识?

2.难点是通过了解宇宙生命之谜,培养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热爱地球、保护环境、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的资料。

2.教师准备《宇宙》音频、微课《宇宙之谜》、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宇宙》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茫茫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还有很多不可计数的星球,你来猜猜这些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存在呢?(学生自由回答)你们的观点是否正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宇宙生命之谜》,文中向我们介绍了科学家们对“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这一课题的探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吧!生齐读课题:《宇宙生命之谜》,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掌握不认识的字,并标注读一读。

2.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指名读生字。

重点指导:辐(fú)射轨(gǔi)道土壤(r ǎng)陨(yǔn)石厌氧(yǎng)菌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谜、嫦、揭、摄、御、倾”。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谜”是左右结构,注意“迷”,相互要结合紧凑。

“嫦”是左右结构,右边书写时要瘦一点写。

“揭”是左右结构,右边里面是“人”字,书写时要注意。

“摄”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右边要紧凑。

“御”是左右结构,注意中间下是“提”,书写时要正确。

“倾”是左右结构,右边最后一笔是点,书写时要注意。

4.趣味识字词

(1)出示词语:

揭开轨道拍摄枯萎稀薄抵御沧海一粟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朗读课文。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

如“整个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恒星,类似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为数不少。”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同学们,全文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展开说明,仔细阅读全文,标注段落,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请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分享:

根据学生的交流分享,概括为:

①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出问题: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②第二部分(2-9自然段):分析问题:宇宙有没有生命

③第三部分(10自然段):得出结论: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是仍然相信有生命存在,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3.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哪些科学知识?

生交流:

师总结:先提出问题: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然后分析问题:生命存在至少有四个条件,根据这些条件进行推测,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就是火星,研究证明火星表面还没有生命存在,但仍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有生命存在。最后得出结论,这仍是一个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复习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宇宙生命之谜》,谁能复述这篇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哪些科学知识?

生:回忆课文内容并复述。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地球之外如果有生命存在,至少要有四个条件,根据这些条件进行推测,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就是火星,但研究证明火星表面还没有生命存在,这仍是一个谜。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科学知识小品文的语言特点。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小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1)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关注课文内容。

(2)生交流完成表格内容。

师点拨:

①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可采用浏览阅读的方法,关注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这一问题。

②作者写科学家是怎样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呢?可采用仔细阅读和反复阅读的方法,关注生命存在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的内容。

③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可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关注科学家近年来对火星的研究新发现。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2—9自然段。

(1)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呢?人类和生命存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师:引导学生用原文来回答问题。

学生找:第3自然段,至少应有四个条件:一是保证一定的温度,二是有水分及生命物质,三是有适当的大气成分。四是有足够的光和热。

(2)仔细阅读课文第4.5自然段,思考:作者提到地球外的哪些行星?它们符合生命存活的条件吗?

师:引导学生找“不符合条件的星球——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学生通过排除法,知道作者根据四个条件证明,认为火星符合这些条件,但却一直被科学家们所争论。

(3)仔细阅读课文第6-9自然段。思考:为了揭开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的奥秘,作者先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找出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师引导学生谈出:

①作比较:作者把火星与地球进行比较,找到了两个相似点:一是自转时间相似;二是有昼夜,有四季,两极也都寒冷。由此比较,又引出科学家的两种猜测:一是火星表面的黑色线条是运河;二是火星表面颜色随

季节变化,认为那是植物在变色。这两种结果证实了火星上有人类、火星上有植物的两种说法是错误的。

②列数字:作者为进一步证实火星上没有生命,阐述了宇宙飞船的发现。还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证明了火星上水分少、大气稀薄、温度低、无磁场,这说明“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

③举例子:作者为使读者更加心服口服,通过到火星进行实地考察,列举了两个结果:一是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没有有机分子植物就不可能生长;二是未发现微生物存在,也就是火星连微小的生命都没有存在。这样又否定了火星上有生命的说法。

(四)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10自然段,作者得出结论: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思考:虽然火星上没有生命,但是火星和地球很相似,人类会不会移居火星呢?

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只要学生回答的有理有据,即可。此环节让学生展示出课前所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加以判断。)

三、开展活动,升华主题。

1.播放微课《宇宙之谜》拓宽学生的视野面。

学生谈谈观看后的感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资料,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

2.课件出示: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段落,(集体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要仔细读,必要时要多读几遍。

四、巩固延伸,作业设计。

小练笔:结合“神州六号”的发射成功,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篇与环保或飞往太空有关的作文。

要求:

(1)题目自拟。

(2)能运用上本节课所学的说明方法,有理有据的证实自己的观点。

(3)书写认真,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理解“猜测、揭开、抵御、嫦娥”等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3.掌握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科普文的阅读方法;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情况及成果。

教学难点:感受说明文的特点,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谜、嫦、娥”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发达、仍然、理论、恒星、封冻”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3.初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层次,把握主要内容。

3.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宇宙图片或小视频,交流感受,进入本课学习。

过渡: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宇宙是什么样子的?你是否幻想过去太空遨游,去其他星球做客?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浩瀚的宇宙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想象力。但是宇宙实在是太大太大了,有关它的谜也太多太多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个连科学家也解不开的谜,看我们是否能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呢?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1)提出问题: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讨论。

(2)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1)读准字音、写对字形。

◆需注意的字音:“嫦、尚、摄”是翘舌音,“燥、磁”是平舌音,“倾”是后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辨字(娥—蛾—峨燥—躁—澡—操)

(2)理解词义: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预设: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将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结合起来。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词义。本课有许多科技词汇不太好理解,要在课前安排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如“核酸、厌氧菌、磁场、有机分子”等,课堂上简单交流一下,读通即可,不需深入讲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阅读课文导语与侧栏点评,确定阅读重点,思考问题。

(1)请学生在图中的圈内填上合适的词语,训练整理信息的能力。(出示课件)

预设:要完成此题,需对课文第2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消化、整理,通过图片填空,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宇宙之大和地球之小,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宇宙中还会不会有存在生命的星球?

(2)自读自悟。标上段序,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举手发言。

预设:引导学生读侧栏文字“每个自然段往往有概括主要意思的一句话,阅读时我要注意找出来”,试着运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说明文的

语言往往比较精练,内容也比较具体,对于训练概括段意是很好的尝试。

示例:

①从神话引入,提出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②从理论上猜测地球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天体,但人类至今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③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④经分析,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⑤猜测火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科学家发现火星和地球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发现火星表面的黑色条纹像运河,火星表面的颜色随季节变化。

⑥发现火星表面的黑色条纹是暗环形山和暗的斑点,火星表面的颜色变化是风把火星表面的尘土吹来吹去。

⑦发现火星的特点是干燥、空气稀薄、温度低、没有磁场和臭氧层,说明生命在火星上难以存在。

⑧进一步考察发现在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在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⑨科学家从陨石中找到了有机分子,大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存在生命。

⑩总结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谜。

2.在了解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1)教师提示说明文常见的写作顺序:提出问题(质疑)——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结论)。

(2)合作与交流。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出每一层次写了什么。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写从古到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分析问题。介绍了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通过研究后发现一部分天体不可能存在生命,重点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得出结论。人类尚未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会继续探索宇宙的生命之谜。

3.提出质疑,师生交流。

质疑:课文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第1自然段,对了解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没有帮助,这段话是不是多余的?能否删除呢?

预设:教师可从以下角度引发学生思考: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古至今,强调时间之久远,人们一直对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感兴趣,可见这个问题实在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用了对比的手法,古代科学不发达,只能用神话来解释,而如今科学发达了,却依然没有确切的答案,可见这个问题确实是个“谜”,自然过渡到后文的探究。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信息量很大,还有一些专业术语,初读下来,同学们可能觉得有点难,但是只要抓住了每段的中心内容,了解了全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来说明,我们就能很清楚地把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不少关于宇宙的知识,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希望大家能通过这篇文章打开眼界,跳出我们的常识圈——认为地球非常非常大,而忘了宇宙的存在,其实地球只是茫茫宇宙中一个非常小的星球,下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其他星球看一看。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结合课前导语、课后习题和旁批阅读)。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2.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弄懂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其他星球的情况及成果。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再次提出课文的主要问题: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学生交流。

预设: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科学上的结论,对在第一课时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可引导学生再说一说。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次讨论时,一些认为地球之外有生命的同学刚刚改变了观点,认为地球之外没有生命。老师的观点嘛,认为我们还是应该对这个问题存疑,因为宇宙是无限大的,只有地球上有生命似乎有点令人难以置信。而且这依然是个“谜”,等待着大家去不断地探寻。让我们先开始本课的学习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确定阅读重点: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

(1)学生自主阅读,标示相关语句。

(2)教师引导学生留意课后习题第1题,归纳阅读方法。

①与问题相关的内容仔细读,必要时多读几遍。与想要了解的问题关系不大的段落不需要细读。

②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有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需要再查查相关资料加以判断。

2.理解课文,寻找答案。

(1)学生讨论: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过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看课文是从哪里开始具体讨论“宇宙生命之谜”这个问题的。

明确:课文第3自然段中提到:“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所以应重点研读第3自然段。

学生交流: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第二,必要的水分;第三,适当成分的大气;第四,有足够的光和热。

(2)借助上面的探讨,思考:太阳系中除地球、火星之外的其他行星有无生命存在?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①教师按离太阳的远近画出围绕太阳运动的八大行星的示意图: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出示图片也可)

②学生阅读第4自然段,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分析哪些行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哪些行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火星放在后面单独说)

教师提示:指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表达。

交流示例:

水星:因为它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所以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金星:因为它缺氧、缺水,有着浓厚的云层,阳光辐射和云层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其表面温度极高,所以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因为它们离太阳很远,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一百四十摄氏度,所以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3)重点探究火星。学生阅读第5—8自然段,分析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预设:全文关于火星的内容相当多,信息量也大,而且关于火星是否有生命的探讨相对于其他行星要复杂得多。可将学生分成两组,分组思考下面的问题:

A.为什么火星上可能会有生命存在?(从理论角度思考)

B.为什么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从科学事实角度思考)

①小组一汇报交流。

两个猜测:火星表面有很多纵横的黑色线条→可能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火星表面的颜色随着季节而变化→火星表面的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因为火星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自转一圈的时间接近;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倾角接近,昼夜长短相近,都有四季。所以火星上可能会有生命存在。

②小组二汇报交流。

两次科学探索:1971年,宇宙飞船进入环绕火星飞行的轨道,通过近距离观测,证实人们关于火星上有火星人、有植物的两种猜测是错误的。1975年,宇宙飞船登陆火星,进行分析和测试,证明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对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因为火星上非常干燥,水分少、大气稀薄、表面温度很低、没有磁场、没有臭氧层,所以火星上的生命难以生存。

③教师出示关于火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生快速阅读,了解相关知识。

资料一:为了探索火星,火星轨道上不仅有数量不少的探测器,而且在火星表面也有陆地车在进行登陆勘测。目前火星上有两架陆地探测器,其中“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是最有实力的,它于2011年11月发射,已经在火星上工作7年多,拍摄回非常多的火星地表图片,而人类也对火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的两项重大发现:一是“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接近火星地表处一块有30亿年历史的沉积岩中发现了有机分子,说明火星上曾经可能存在远古生命;二是发现火星大气中的甲烷含量存在季节性波动现象,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