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皇家园林的文化内涵

皇家园林的文化内涵

皇家园林的文化内涵
皇家园林的文化内涵

六、皇家园林的文化内涵

皇家园林又称“苑囿”、“宫苑”,一般是指由帝王主导营造,供帝王家族居住、游乐之用的园林。皇家园林规模之宏大,技艺之精湛,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堪称首位。

如果从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修建的“灵囿”算起,到19世纪末慈禧太后重建清漪园为颐和园,皇家园林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几乎每个朝代都建园林。著名的有秦汉时期的上林苑,唐朝的华清池,北宋的寿山艮岳,而清朝是皇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在康熙、乾隆时期。当时,从海淀到香山,共分布着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等90多座皇家园林,连绵20余里,蔚为壮观。

目前,古代皇家园林中保存较好、艺术价值较高的主要有北京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其中避暑山庄与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并称全国四大名园,并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从地域分布来看,皇家园林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尤以北京最为集中。

皇家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一般文化取向以外,还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的独特之处,其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皇家园林占地面积广大

一般来说,皇家园林的规模都非常宏大,是私家园林望尘莫及的。周文王的“灵囿”是我国最早的帝王园林,方圆70里,“灵囿”里遍布花草树木,鸟兽充斥其间,并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游乐狩猎,实际上就是一处规模巨大的狩猎园;秦汉的上林苑广300余里;唐长安城北面的“禁苑”,南北33里,东西27里;北宋徽宗时的东京艮岳,是在人造山系万岁山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山周十余里”,北则俯瞰,有“长波远岸,弥十余里”的景龙江。元代大都西御苑太液池,“广可五六里,加飞桥于海中,起瀛洲之殿,绕以石城”,明代在此基础上,扩建成南海、北海、中海。清代所建圆明园占地5200余亩,颐和园占地4350亩,承德避暑山庄占地8400余亩。作为名垂千古的一代英王,康熙帝在追求山庄“博大”的心理美感方面不遗余力,营造避暑山庄时,圈进了5.64平方公里的山林沼泽。山庄周围宫墙长20里,有丽正、德汇、碧峰等五个门出入。山庄之内四个制高点上设了“南山积雪”、“北枕双峰”、“锤峰落照”、“四面云山”四个亭子,利用山高的优势,把目力所及都纳入到山庄的视野中,可以看到山庄外几十里甚至一二百里的美丽景色。圆明园面积5200余亩,被称为“万园之园”。古代帝王尚大的审美情结在清朝时期达到高潮。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恐怕也只有帝王才有能力将一个“大”字在园林的营造中发挥到极致。而且,这里的“大”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体量概念,它变成一种符号,象征着帝王的权势与威严。

(二)皇家园林布局宫苑合一

皇家园林一般采用宫苑合一的布局方式,宫即宫殿区,苑即苑景区,这样的布局既可以满足帝王的生活游憩需求,也适合处理政务、接见外国使节,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园林建造实现了“宫”与“苑”形式上的完美结合和“理朝听政”与“游息娱乐”功能上的高度统一。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10万平方米,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清朝的康熙、乾隆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乾隆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以及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等重要人物,还在此接见过以特使马戈尔尼为首的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清帝嘉庆、咸丰皆病逝于此。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清帝咸丰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在这里批准了《中俄北京条约》等几个不平等条约。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辛酉政变”亦发端于此。可以说,承德避暑山庄实际上成了清朝的第二政治中心。

苑景区包括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峦区三个部分,内有康熙乾隆钦定的72景,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一百余处,为帝王后妃营造了优美的生活游憩环境。总体来看,避暑山庄宫殿区布局严谨,苑景区自然野趣,宫殿与天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回归自然的境界。

(三)皇家园林建筑雄伟,富丽堂皇

凭借皇家手中所掌握的雄厚财力,皇家园林营建时,极力突出建筑的形式美因素。尤其是和江南的私家园林相比,皇家园林中的建筑物体量高大雄伟、威严壮观,建筑风格主要以雍容华贵、金碧辉煌为主,充分体现了华丽高贵的宫廷色彩,从而将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推倒了无与伦比的高度。

例如颐和园的万寿山前山景区,这里是颐和园中建筑的荟萃之地。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远远望去,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而且这一组建筑全部采取宫殿形式,琉璃瓦顶,油漆彩画,金碧辉煌,不仅成为颐和园全园的标志和风景中心,也表现了皇家园林恢弘富丽的气势和君临天下的皇家气派。

(四)皇家园林皇权寓意浓厚

在古代中国,凡是与帝王有直接关系的建筑,基本上都要利用布局和形象来体现皇权至尊的观念。皇家园林作为其中一项重要营建也不例外。到了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皇权的扩大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在当时所修建的皇家园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且皇权的象征寓意,比以往范围更广泛,内容更庞杂。

圆明园后湖区环湖建了九个小岛,这是全国疆域九州的象征;东面的福海象征东海,雍正皇帝让工匠在福海之中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通过模仿仙境的作法来表达企望永生的强烈愿望。尤其在烟雨迷蒙或雾气弥漫的时候,更有仙山神岛虚无缥缈、超凡出世之感。这种“一池三山”的造园风格开始于秦始皇汉武帝时期,此后成为皇家园林造景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对皇家园林的布局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西北角上有全园最高的土山“紫碧山房”,这象征着昆仑山,整个园林布局象征着全国的版图,表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寓意。

避暑山庄同样用这种布局来象征中国的版图。从布局上看,避暑山庄的东南部是湖区,湖泊面积包括州岛约占43公顷,有8个小岛屿,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层次分明。湖上洲岛错落,碧波荡漾,富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平原区在湖区北面的山脚下,地势开阔,有万树园和试马埭,是一片碧草茵茵,林木茂盛,茫茫草原风光;平原区东部古木参天,具有大兴安岭莽莽森林的景象;在山庄的西北部是山峦区,面积约占全园的五分之四,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在避暑山庄之外还分布着被称为外八庙的寺庙群,如众星捧月,环绕着山庄,象征着民族团结和中央集权。避暑山庄的这种规划设计突出表达了封建统治者“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宏大气魄。

(五)皇家园林模拟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

北方园林模仿江南,早在明代中叶就已开始了。康熙年间,江南造园技艺开始大规模地引入皇家园林,而对江南造园技艺更完全、更广泛的吸收,则是乾隆时期。乾隆在位六十余年,六下江南,只要是他所中意的园林,都命令随行画师进行临摹,作为皇家建园的参考,这样就促成了自康熙以来皇家造园摹拟江南、效法江南的高潮,他们把北方和南方、皇家与民间的造园艺术融会贯通,使造园技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避暑山庄、颐和园都是皇家园林模拟私家园林造园手法的经典案例。

避暑山庄中许多景点都是从江南园林中移植过来的。例如文园狮子林,建于乾隆三十一年,为仿苏州狮子林而建,园内假山崎岖,建筑精巧玲珑,具有元代大画家倪云林笔下的狮子林图及江南私家园林小中见大的意蕴。金山岛位于如意洲以东、隔澄湖相对。金山,本在江苏镇江的江心。康熙皇帝南巡时,多次登金山游览,醉心于江流天际的壮丽景色,回京后便在山庄水面开阔的澄湖东部修筑了金山岛。避暑山庄的金山与镇江的金山相比,规模虽小,但景物环境相似。文津阁位于万树园以西的山脚下,建于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是仿浙江宁波“天一阁”的建筑布局和形式所建。无论从整体布局、体量尺寸、建筑用材和施工方法,乃至书架款式,都与天一阁大致相仿。烟雨楼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仿浙江嘉兴烟雨楼形制在岛上修建了一组建筑,同名烟雨楼,是山庄内最晚的建筑之一,也是最美的建筑之一。当然,这种模仿不是单纯的抄袭,而是结合了北方特点进行地艺术再创造,使北方宫廷园林融入了

民间艺术的诗情画意,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正如乾隆帝所言:“略师其意,就其自然之势,不舍己之所长。”

颐和园是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也再现了许多江南的优美风光。园林本身仿照西湖建造,昆明湖上西堤的位置和走向都与西湖的苏堤相似,甚至也有“六桥”这样的景观;万寿山东麓的谐趣园仿照的是无锡寄畅园建造的,是一座园中之园,规模虽然不大,景色却很优美,它是在御苑中仿建江南园林最出色的例子;后湖区的“苏州街”仿照的是苏州、南京等地的沿河街市买卖街,更令人感觉来到了江南水乡的闹市。

综合来看,皇家园林集中国历代造园艺术之大成,博采各地园林的特色,既有富丽堂皇的帝王宫室,又有精巧典雅的民间屋舍和庄严肃穆的宗教寺庙,成为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瑰宝。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赏析——颐和园

提到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不得不说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园之一,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k㎡,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历史悠久的中国园林,都刻意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颐和园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 宫廷区——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勤政殿)为代表的宫廷区,包括勤政殿、二宫门两进院落等,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占地0.96公顷,占全部面积的0.33%。 山前湖景区——前山前湖景区占地255公顷,为全部面积的88%,是颐和园的主体。前山即万寿山的南坡,东西长约1000m,南北最大进深,山顶相对水体平面高出60余米;前湖即昆明湖,南北长1930m,东西最宽处1600m,湖中布列一条长堤,三个大岛,三个小岛。长堤“西堤”及其支堤将前湖划分为里湖、外湖、西北水域等三个面积不等的水域,“里湖”面积最大,约129公顷,“外湖”水面约74公顷。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顶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锁,气势磅礡。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形态互异。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后湖后山景区——“后山”主要为万寿山的北坡,“后湖”指后山与北宫墙之间的水道,也称之为“后溪河”。后山后湖景区占地24公顷,为全园总面积的12%,其中山地19.3公顷。后山较前山山势稍缓,南北最大进深约280米,有两条山涧—东桃花沟和西桃花沟。后溪河自西端的半壁桥至东端的谐趣园全长1000余米,建有“后溪河买卖街”,现称“苏州街”。中国古典园林的成就是很高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主要是摹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所以,园林中用人工仿造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文人画为蓝本,参与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下面,以颐和园为例,详析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 一、效法自然的布局 世界园林中, 按其布局格式而论,可分为三种: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我国古典园林是效法自然,,采取自然式,它包含着两种意思:其一,园林的景色应以自然山水为主;其二,一切要顺其自然,以曲为美。 地貌地形完全任其自然,有起伏高低;水体的轮廓为自然曲线,,大多是自然界的溪流、瀑布、池沼、河流的艺术再现;植物“必以虬枝枯干,异种奇名,枝叶扶疏,位置疏密;或水边石际,横偃斜坡或一望成林, 或孤株独秀”,构成了一幅草木争荣、鸟啼花开的天然画景,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

中国皇家园林概要

皇家园林可谓中国文化宝库主体画卷上的一笔浓墨。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皇家园林主要分布在北方。目前所存名园多为明清两代构造的。皇家园林的鼻祖可谓为《史记》中记载的殷商的“沙丘苑台”。周时以高台为主要建筑的特点,沿至春秋战国的帝王园林。秦,始皇将苑囿和宫殿结合,为后世皇家园林建筑开创了先例。汉武帝在秦“上林苑”基础上进一步扩建。隋唐以后,皇家宫苑都仿效汉代布局,沿用“太液池”等旧名,直到明清。 明朝皇家园林一大特点便是,祭坛园林的盛行,如圜丘坛(现天坛)、方泽坛(现地坛)等;造园活动相对处于迟滞局面。突出帝王至上的造园手法却也日渐成熟。皇家园林在明进一步积累完善。 清朝时期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由于清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明时宫殿,皇家建设的重点自然转向园林方面。这时的造园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一次实现了飞跃,出现如颐和园、北海、避暑山庄、圆明园的名园,大器恢宏的建筑布局“危楼跨水,高阁依云”,艺术设计“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均令人叹服。 其中,颐和园这一北山南水格局的北方皇家园林在仿创南方园林“水乡风貌”的基础上,突出表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家园林意志。 避暑山庄则是以天然地形为基础改建而成,风格朴素典雅。 圆明园是在中国造园史上首次引进西方造园艺术与技术的皇家园林。并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因而有“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之说。 中国古代几千年,帝王君临天下,皇权至高无上。皇家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体现了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从而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具有自身特色的皇家园林。明清时的皇家园林是我国古代皇家园林的集大成者,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典园林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 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 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 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 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 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 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 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3)寺观园林 各种宗教建筑的附属园林。 另外还有: 陵寝园林是为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凶就吉之目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 3、造园四要素:山、水、植物、建筑 4、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二阶段 中国古典园林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

浅谈中国皇家园林

浅谈中国皇家园林 摘要:经典的中国园林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的特别表达方式,园林的意义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舒适居住环境的需求,中国园林的设计并非局限于对自然界的简单模仿,而更多的考虑设计感用以将人们理想中的完美风景体现在那些微缩的山石、水面、桥梁、树木、花草、亭台楼阁、绘画、书法以及工艺中,将人们的“理想园”以三维水墨画的形式呈现。 关键词:皇家园林;北方园林 Abstract: The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 is a kin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t special expression way, landscape is meaningful to meet people for a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of demand, Chinese garden design is not confined to simple imitation of nature, and more consideration design sense to our ideal of perfect scenery embodied in the miniature rocks, water, flowers, trees, bridges, pavilions, terraces and open halls, painting, calligraphy and process, people will be “Dream Park” to the three-dimensional painting form. Key words: royal garden; north landscape 图1 《阿房宫图》袁耀 大多数中国的皇家园林都建在北方,所以也被称为“北方园林” 中国最古老的皇家园林将追述至秦朝 (公元前221年)和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在那个时期,最杰出的园林都是来源于自然的牧场和湖泊,田野和围猎场,还有帝王的安息地。 秦始皇作为中国秦朝的第一任帝王在当时的帝都西安建造最为著名的皇家园林——阿房宫(图1)。这座园林被形容为“园在园中,宫在园中,亭在园中。”并且适宜狩猎、休歇、理乐、舞蹈等。一位著名的中国诗人杜牧(公园803-853年)曾这样描述阿房宫: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中国园林史

第一章绪论 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1、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 2、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 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 3、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 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4、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 人工山水园——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 天然山水园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 皇家园林——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 私家园林——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 寺观园林 3、造园四要素:山、水、植物、建筑 4、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二阶段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 英国园林(理性的、客观的写实)、中国园林(感性的、主观的写意)同为风景式园林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尤其是人工造园,它是判断园林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天人合一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含蕴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1、囿:王室专门圈养禽兽的场所 2、台: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3、园:种植树木的场地 以上为三个源头,视为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型 促成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上发展的社会因素——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 意识形态因素——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二、殷、周(最大的奴隶制国家) “贵族园林” 周分为西周和东周(前半段为春秋、后为战国) 这时候的宫苑游观已经上升到主要地位,植物成为造园要素,建筑结合天然山水地貌而发挥其观赏作用,开始有了游赏为目的的水体。 楚国的章华台——“高台榭”的典型 吴国的姑苏台——山地园林 两个都是利用大自然山水环境的优势 三、秦 皇家园林的起源 1、上林苑——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是一个大型的宫殿建筑群,最主要的阿房宫,其中的兰池宫在生成期的园林发展史中占着重要的位置:首次见于史载的园林筑山、理水;堆筑岛山,求仙的功能 四、西汉的皇家园林 上林苑——山水;植物、动物;苑(园林);宫(宫殿建筑群);台(地势较高的建筑物);观;生产基地 它是一个范围及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是一个多功能的皇家园林 2、甘泉宫——类似后世的离宫御苑 3、未央宫——相当于后来的宫城 4、建章宫——类似于后世的大内御苑 他的园林一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备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从此“一池三山”成为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 5、兔园 宫苑是当时皇家园林的普遍称谓,宫:以宫殿建筑群为主体,山池花木穿插其间;苑:建置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特点分析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特点分析 组员:蔺军广、谢锦波、党靖然 中国园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中独树一帜。它是融建筑、园林、景观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 皇家园林 在中国园林中, 皇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 在园林建造手法上, 可以说是专横跋扈的, 于是, 在园林中表现为淋漓尽致的施展和不择手段的追求。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里, 园林这种东西难免被搬进皇室, 于是在这片远古的东方大地上出现了许多园林与宫殿的结合体。 一、中国皇家园林中的风水选址原则 中国的皇家园林是占尽了风水宝地。如承德的避暑山庄, 东北来水, 东南积水, 东南流 去, 西北高山。山是昆 仑的代表, 是玄武的象 征, 水是青龙和朱雀的 象征。在园林内部, 也 是仿照风水的格局, 进

行东、南、西、北的四围山的堆叠。前为案山, 后为座山, 东为左辅, 西为右弼。 首先是依山傍水原则。山体是大地的骨架, 水域是万物生机的源泉, 没有水, 人就不能生存。华夏文明兴起的地方大都在河边台地, 这其实是与当时的狩猎和捕捞、采摘经济等相适应的。其次千尺势, 百尺形原则。风水中关于千尺势、百尺形的论述也是在人们长期的实践和先秦相关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量化得出的。按现代的尺度来计算, 千尺势、百尺形分别约为230 ~ 350米和23~ 35 米, 这与现代的外部空间模数等相关理论的阐述不谋而合。对北京紫禁城的研究不难发现千尺势、百尺形原则的运用。无论是在单体控制、整体立意, 还是在视距控制上, 紫禁城都充分地运用了这一形势指导原则。第三是地质检验原则。传统风水理论对选址的地质状况也很讲究, 认为地质能够影响该处居民的体质。第四是水质分析原则。在风水理论中, 择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吉地不可无水”,“寻龙择地须仔细, 先须观 水势”,“未看山, 先看水, 有山无水休寻地”等等, 都表明了风水家对水的特别重视。此外还要考虑坐北朝南原则。坐北朝南也是风水学在勘测选址时所常应用的一个原则。这主要是跟我国理位置有关。我国处于北半球, 欧亚大陆的东部, 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入, 因而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阳光。同时, 坐北朝南还有利于避风,对于中国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 采取坐北朝 南的原则有利于避开寒风。 二、中国皇家园林中的山水格局特点

中国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 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yòu)”、“宫苑”、“园囿”、“御苑”,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皇权而言始终是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由此可见,在中国园林中.皇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在园林建造手法上,可以说是专横跋扈的,于是,在园林中表现为淋漓尽致的施展和无限的追求. 皇家园林在中国传统园艺艺术上极具代表性。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具体来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是按下面的原则来营造的: 1、构架山水。2、模拟仙境。3、移天缩地。 4、诗情画意。 5、形式独特。 6、造园手法高超。 造园手法高超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造园师在园林创作活动中,首要的工作是相地,即结合风水理论,分析园址内外的有利、不利因素;进而在此基础上立意,即所谓的的构思,确定要表现的主题及内容,因境而成景。接下来就是运用惜景、障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对造园四要素进行合理布局、组织空间序列,最后对细节进行细致推敲。此时造园师要巧妙处理山体的形态、走向、坡度、凸凹虚实的变化,主峰、次峰的位置,水池的大小形状及组合方式,岛堤、桥的运用,建筑单体的造型及群体的造型和组合方式,园林植物的种类与种植方式,园路的走向及用材等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实际上中国古代的造园师除了进行图纸设计工作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建园的工地具体指导施工,从而保证设计意图的贯彻执行,并有利于即兴创作。中国明代造园大师计成(1582年-?)就著有《园冶》一书,精辟论述了中国传统园林重要的造园手法。这是中国第一部造园专著,具有跨时代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园林给人的美学感受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如:全园被分成若干景区,各有特色又相互贯通,往往通过漏窗、门洞、竹林、假山等手段保持一种若断若续的关系,相互成为借景,也为游览中景区的转换做出铺垫。在诸景区中常常,布上几件盆景、花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清初。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三)诗画的情趣 (四)意境的涵蕴 1、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称“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 5、1980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介绍中国园林,陈从周先生推荐具有明式典型的网狮园殿春簃移植到博物馆陈列,取名“明轩”,既作为陈列品介绍苏州园林的成就,又作为休息厅供观众驻足观赏。这样,第一次在海外由中国人建造了一座完整的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园林之最 1、北京是皇家宫苑最多的地方,它在历史上曾为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国都,各代帝王都兴建过宫苑,而明、清两代建造的宫苑遗留下来的最多。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就是明代的“西苑”;今天的颐和园、香山公园、圆明园都是清代建造的宫苑。 2、北京的颐和园是中国现在保存的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3、苏州是中国古典园林和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私家园林荟萃于江南,而苏州则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苏州在历史上有大小园林400余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是风景极佳的旅游胜地。 4、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最大的皇家园林,其总面积是颐和园的两倍,是北海公园的9倍。 5、北京北海公园是最古老的皇家园林。它是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最精美的一处古园林 6、山西的晋祠是中国最大的祠堂式古典园林 7、沧浪亭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 8、颐和园的长廊是最长的彩绘长廊。 9、颐和园的佛香阁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楼阁阁结构为八面三层四重檐,是 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 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 圃: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 “囿”可看作是一座多功能的天然动物园。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山的象征)

中国皇家园林的发展

中国皇家园林的发展 从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一一殷商(公元前16-11世纪)甲骨文中,我们发现了有关皇家园林"圆"的论述。据此,有关专家们推测,中国皇家园林始于殷商。据周朝史料《周礼》解释,当时皇家园林是以圆的形式出现的,即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和生产之用。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为周文王的灵囿。 秦汉两代(公元前221年-220年),皇家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即皇家的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起来,其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秦始皇在陕西渭南建的信宫、阿房宫不仅按天象来布局,而且"弥山跨谷,复道相属",在终南山顶建阀,以樊川为宫内之水池,气势雄伟、壮观。秦始皇曾数次派人去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一一蓬莱、右丈和赢洲求取长生不老之药。他在自己兰池宫的水池申筑起蓬莱山,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汉武帝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成规模宏伟、功能更多样的皇家园林上林苑。汉代上林苑是中国皇家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潮,上林苑苑申既有皇家住所,欣赏自然美景的去处,也有动物园、植物园、狞猎区,甚至还有跑马赛狗的场所。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六丈和赢洲三仙山。从此,中国皇家园林中"一池三山》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皇家园林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虽然在规模上不如秦汉山水宫苑,但内容上则有所继承与发展。例如,北齐高纬在所建的仙都苑中堆土山象征五岳,建"贫儿村"、买卖街"体验民间生活等。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皇家园林趋于华丽精致。隋代的西苑和唐代的禁苑都是山水构架巧妙、建筑结构精美、动植物种类繁多的皇家园林。 到了宋代(960年-1279年),皇家园林的发展又出现了一次高潮。这就是位于北宋都城东京的良岳。宋徽宗建造的良岳是在平地上以大型人工假山来仿创中华大地山川之优美的范例,它也是写意山水园的代表作。此时,假山的用材与施工技术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元明清时期(12xx年-1911年),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这时的造园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一次飞跃,这个时期出现的名园如颐和园、北海、避暑山庄、圆明园,无论是在选址、立意、借景、山水构架的塑造、建筑布局与技术、假山工艺、植物布置、乃至园路的铺设都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颐和园这一北山南水格局的北亏皇家园林在仿创南六西湖、寄畅园和苏州水乡风貌的基础上,以大体量的建筑佛香阁及其主轴线控制全园,突出表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志。北海是继承"一池三山"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北海的琼华岛作为"蓬莱"仿建,所以,晨雾中的琼华岛时常给人以仙境之感受。避暑山庄是利用天然形胜,并以此为基础改建而成。因此,整个山庄的风格朴素典雅而没有华丽夺日的色彩,其中山区部分的十多纽园林建筑当属因山构室的典范。圆明园是在平地上,利用丰富的水源,挖池堆山,形成的复层山水结构的、集锦式皇家园林。此外在申国造园史上圆明园还首次引进了西方造园艺术与技术。 皇家园林的鼎盛发展取决于两六面的因素。一方面,这时的封建帝王全面接受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和造园理论,而它本来多少带有与主流文化相分离的出世倾向。清代有若干皇帝不仅常年在园林或行宫中料理朝政,甚至还美其名日:"避喧听政"。另一方面,皇家造园追求宏大的气派和皇权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就导致了"园中园"格局的定型。所有的皇家园林内部的几十乃至上百个景点中,势必有对某些江南袖珍小园的仿制和对佛道寺观的包容。同时出于整休

论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

论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 摘要: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关键词:皇家园林、苏州园林 (一)建筑的概念 建筑是人们用土、石、木、钢、玻璃、芦苇、塑料、冰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建造的构筑物。建筑的本身不是目的,建筑的目的是获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间”。广义上来讲,园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在建筑学和土木工程的范畴里,建筑是指兴建建筑物或发展基建的过程。要成功地完成每个建筑项目,有效的计划是必需的,无论设计以致完成整个建筑项目都需要充分考虑到整个建筑项目可能会带来的环境冲击、建立建筑日程安排表、财政上的安排、建筑安全、建筑材料的运输和运用、工程上的延误、准备投标文件等等。 (二)中国传统园林的整体概述 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具体来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是按下面的原则来营造的:

1、构架山水。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多姿,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大自然怀有特殊的盛情,尤其是对山环水抱构成的生存环境更为热爱,山与水在风水理论中被认为是阴阳两极的结合。而孔子曾指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而把山水与人的品格结合起来。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背景孕育出的山水观对中国造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难怪中国人如此狂热地在自然的山水中营造园林,或是在都市园林中构架自然的山水。 2、模拟仙境。 3、移天缩地。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内涵。清代圆明园中的九州清虽则是将中国大地的版图凝聚在一个小小的山水单元之中来体现普天之下莫非壬土的思想。 4、诗情画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山水画深刻表达了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因此,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意境就成了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目标之一。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所建草堂则倾心于仰观山,俯听泉,旁魄竹树云石的意境。在园林中,这种诗情画意还尤以刻石的方式表现出来,起到了点景的作用,书法艺术与园林也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园林不可或缺的部分。 5、形式独特。中国传统园林在布局上看似并不强调明显的、对称性的轴线关系,而实际上却表现出精巧的平衡,对称意识和强烈的整体惑。在这种自然式园林中,仿照自然的山水水势,永恒、奇特的建筑造型与结构,多彩多姿的树木花草,弯弯曲曲的园路,组成了一系列交织了人的情感与梦想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园林空间。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发展史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发展史 王哲 (安康学院农生院,陕西安康,72500)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其中“囿”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皇帝除在园内游乐外,还可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召见大臣等,是一个多功能的处所。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皇家园林的特点是规模宏大,大多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平面布局较为严整,风格上显得雍容华贵,博采众家之长,荟萃天下美景于一地。 关键词:中国古典皇家园林时期 大地山川的钟灵毓秀,历史文化的浑厚沉淀,孕育出中国古代园林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学界公认为风景式园林的渊源,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 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商初。“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圈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 秦、西汉为生成期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相应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确立,出现了皇家园林这个园林类型。它的“宫”、“苑”两个类别,对后世的宫廷造园影响极为深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以老庄思想和佛教的传入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模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是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 唐宋时期达到成熟期,文人墨客开始参与造园活动,文人画的画理介入造园艺术,从而使园林呈现为“画化”的表达。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相互渗透的迹象。另外,唐宋写意山水园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 明清时期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无论是江南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皇家园林都到达了一个高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园林景观大部分是那个时期遗留下来的,充分体现了古代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皇家园林作为帝王生活起居环境的一部分,无论是在选址布局还是在景物构成上,皇家园林都与整个都城建设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具有私家园林所不能企及的特殊功能和宏大气魄。皇家园林对于帝王,绝不仅仅是一个供游赏的后花园,它承托着重要的实用功能和政治意义,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历代帝王都把皇家园林作为与宫殿、坛庙同等重要的建设来精心营建。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颐和园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颐和园 摘要:园林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我国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关键词:颐和园皇家园林皇权至上气派恢宏建筑特点 一、颐和园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特点 1.1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颐和园原是帝王的离宫御苑,占地近3000公顷。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山脚下建了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红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也是皇家园林的代表。 1.2建筑富丽,名园荟萃 颐和园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1.3浓重的皇权寓意 颐和园中模仿秦汉时方丈、蓬莱、瀛洲“一池三山”模式,其有大三山和小三山之说。大三山是:南湖岛、藻鉴堂、冶镜阁,小三山是:凤凰墩、知春亭、小西泠。布局上,遵循中轴对称原则,采取前殿、中殿、后殿格局,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颐和园以仁寿殿为正殿,包括仁寿门、东宫门以及分列两恻的配殿、内

山水文化及其内涵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一般是指自殷商到清朝末年这段历史区间内所发生的园林营造活动及其代表作品。其中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达到了极其高超的艺术成就,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主要包括山、水、建筑、花草树木以及匾额楹联五种。通过造园艺术家对这些要素的巧妙安排,园林具有了居住、宴饮、吟诗作画、欣赏游玩等多种功能,也实现了中国古人追求生活艺术化的审美心理。 (一)山——园林的骨骼 山是园林中的骨骼,古人称石头是天地之骨,它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造景素材,造园必须有石有山。叠石所用石料有湖石、黄石、房山石、青石、英德石、黄蜡石等。石料不同,能产生不同的造型风格与艺术效果。湖石由石灰岩溶蚀而成,最著名的是太湖石。鉴赏湖石的标准是瘦、透、漏、皱、丑。瘦指山石体态苗条,有迎风玉立之势;透指石的纹理纵横,有自然之势;漏指石上大孔小孔,涡洞相套,上下贯穿,有玲珑之态;皱指石的表面沟痕密布,有真山之气;丑者,怪也,奇也,“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与湖石相比,黄石则美在厚重、笨拙。黄石假山比较雄厚、质朴,最著名的是上海豫园的黄石假山。乔钟吴在《西园记》一文中以赞叹的笔调写道:“层崖峭壁,森森若万芴状,其金碧秀润之气,常扑人眉宇,遥望之若壶中九华,天造地设,几不知其为人力也。” 古人叠石堆山有着独特的审美标准。在叠石堆山时要模拟大自然真山真水的特征,进行艺术地提炼、概括,使之典型化。因此,园林里人工营造的“假山”表现的是艺术的“真”。中国著名园林苏州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具有真山的风韵。它由清代叠石专家戈裕良设计建造,这座假山逼真地模拟了自然山水,将峡谷、岩洞、曲磴、飞梁、危峰、峭壁等巧妙组合在一起。山势的起伏、岩石的脉理浑如天成。完全体现了太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征。山峰有主有从,层次分明,细部还叠有无数的窝洞皱纹,非常自然。假山虽不足半亩,却辟有60余米的山径,盘旋起伏,山重水复,移步换景,变化无穷。陈从周对其评价极高,曰:“造园者不见此山,如同做诗者不见李杜”。 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它不仅师法于自然,而且凝结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因而除神形兼备外,还具有传情的作用。中国园林常借叠石而抒发情趣,这主要是受绘画的启迪。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山的描绘:“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很能说明寄情于物的移情作用。在扬州园林,有用石象征春夏秋冬的做法,这充分证明了叠石的某种象征或传情作用。如春石,以粉墙漏窗为背景,一峰突兀于疏竹丛中,犹如雨后春笋,象征春回大地,有万物竞春之意趣。夏石,是以峰岩耸立,盘根深厚,碧波穿流其间,苍翠蓊郁气氛极浓,生机勃勃。秋石,倚立于亭之一侧,呈暗褐色,寓意万物萧索,叶枯翠残。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 (二)水——园林的血液 作为自然审美的对象,水体往往比山峦更能给人以亲切感。水以它的形态、动态、声音和光影为园林增添了很多魅力。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处理有动态和静态之分。古典园林中的动水,主要是指溪流及泉水、瀑布等,既呈现出水的动态之美,又以水声加强了园林的生气。如济南的趵突泉,古人赞曰:“喷为大小珠,散作空蒙雨”。有的园林利用水源与水面的高差,“引来飞瀑自银河”,形成瀑布景。通过强化水“喷、涌、注、流、滴”等一系列动态特征,塑造出生动的园林环境。水平如镜的水面,涵映出周围的湖光山色,呈现出扑朔迷离之美。所谓“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正是古人对古典园林静水的赞美。杭州有一私家园林,取名为“鉴止水园”,也是源于对园中静水的描述。 水的不同姿态能产生不同的美学效果。潺潺流水显得活泼、清新、明净;一汪池水仿佛温柔的少女,给人以宁静柔和的轻抚;飞来之水具有洒脱、不拘一格的特质;而隐匿在林间的水显得那般神秘、幽静,好似天外之泉。有了水,园林才有了生命力和灵气,呈现出多姿多彩、变化莫测的审美情境。中国古典

皇家园林的特点

概述: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与皇室所有,古籍里称为苑、囿、御苑、御园等。它的特点就是,具有皇权至上的规划思想,其规模之大非私家园林可比拟。并且由于财力雄厚,往往就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雍容华贵,具有浓郁的宫廷色彩。历史上,比较有名的皇家园林,如秦汉时期的阿方宫、上林苑,隋唐的西苑、大明宫、华清宫,宋的艮岳、大内御苑等等,这些早已不存,现存的还有颐与园、故宫、避暑山庄等。 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殷商时期——甲古文中的囿 从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殷商甲骨文中发现了有关皇家园林”囿“的论述。据此,有关专家推测,中国皇家园林始于殷商。据周朝史料《周礼》解释,当时皇家园林就是以囿的形式出现的,即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与生产之用。 ◆秦汉时期——阿方宫与上林苑 秦汉两代,皇家园林就是当时造园活动的主流。此时的皇家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如秦始皇在陕西建的信宫、阿方宫,而这些就是为皇权服务的,秦始皇曾数次派人去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求取长生不老之药。汉武帝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扩建成上林规模更大、功能更多样的上林苑。它就是中国皇家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潮。但就是这时的皇家园林尚处于发展成型的初期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园林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规模不如秦汉,但就是 因受到崇尚隐逸、寄情山水的士大夫时代美学的浸润,在内容上继承发展之外,有了更严谨的规制,表现出一种人工建构结合自然山水之美,标志着皇家园林已升华到较高的艺术水平。隋唐时期,皇家园林在这样一个统一鼎盛的黄金时代也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它趋于华丽精致,并注重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统一。洛阳的”西苑“与骊山的”华清宫“为此时期的代表作。宋代,皇家园林的建置规模远逊于唐代,但就是艺术与激发的精密程度则有过之。在宋徽宗时期皇家园林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艮岳的建造。它就是以大型人工假山来仿创中华大地山川之美的范例,就是写意山水的代表作。这时假山的用材与施工技术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到了金代,营建了两苑、同乐园、太液池、南苑、广乐园、方园等皇家园 林,并修建离宫禁苑,其中最大的就是万宁宫。”燕京八景“之说就起源于金代。 ◆元明时期,皇家园林活动相对的处于迟滞局面,除元朝大都御苑” 太液池’,明代扩建为西苑外,别无其她建设。明代大建了祭祀园林,庙宇园林也就就是从这里开始盛行的。 ◆清明时期——皇家园林的成熟与集大成 ◆清朝时期,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高潮时期奠定于康熙,完成于 乾隆,由于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明朝的宫殿,这样皇家建设的重点自然的转向于园林方面。那时,从海淀镇到香山,共分布着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西花园等90多座皇家园林,连绵20余里,蔚为壮观,此外在北京城外还有很多的皇家御预苑。其中以圆明园、颐与园、避暑山庄、北海最为出名。 举例:1、颐与园这一北山南水格局的北方皇家园林在仿创南方西湖、寄畅园与苏州水乡疯卖的基础上,以大体量的建筑佛香阁及其主轴线控制

中国皇家园林赏析方法-----以颐和园为例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赏析 ——颐和园 中国园林注重天人合一,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在世界园林中自成一派。而御制钦造的颐和园更是吸收了中国各地园林的精华,汇漠北山川之雄浑与江南水乡之秀丽于一体,可谓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k㎡,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历史悠久的中国园林,都刻意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颐和园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充分体现了皇家园林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饱含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形成“园林化的风景名胜区”,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在景观建筑上采用了“因山筑室”“以寺包山”的方式,以大报恩寺为中心,佛香阁为标志建筑,构成全园风景的主体和观赏中心。在建筑上,以殿堂为主,亭台楼阁为辅,中国皇家园林中的宗教建筑占有很大一部

分,这一点与皇家的积德求寿有关。 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贯通,左右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颐和园虽然是行宫,依山傍水、随坡就弯而建,设计师还是千方百计地体现了这种传统的审美观,最明显的就是万寿山南麓一佛香阁为中心的建筑群:从昆明湖北岸的中央码头开始,经云辉玉宇牌楼、排云门、金水桥、排云殿、佛香阁等九个层次,层层上升,从水面到山顶构成一条垂直的中轴线,两边布局也是严格对称的。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 宫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个封闭式院落由游廊联通。宫殿的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其典型特征是斗拱硕大,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有绚丽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采用房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舒展飘逸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的优美曲线,这些曲线生动流丽,轻巧自在,呈现出动态美。园中仁寿殿、宝云阁等建筑就是很好的体现。庄重威严的仁寿殿(勤政殿),包括勤政殿、二宫门两进院落等,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占地0.96公顷,占全部面积的0.33%。 前山前湖景区——前泛平湖,目极远山,视野十分辽阔,远处玉泉山的塔影被借入园内,近处岸边的一排乔木又起了"透景"作用,增加了层次,加深了园林的空间感,借景和抑景的手法得以充分体现。

清代皇家园林

中国园林史论文 学院:园林学院 班级:风园11-2 姓名:谭歆岳 学号:110354208

简析清代皇家园林 —一以承德避暑山庄为例 摘要:简单介绍清朝经济、文化等对这一时期皇家园林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以三大杰作之一的避暑山庄作为具体实例,结合其景观从中挖掘出清朝康雍乾时期皇家园林的建设思想、建设原则和具体操作中的造园艺术特点。 关键词:清代皇家园林造园特点避暑山庄 一、时代背景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造园最多的时期,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同为中国古代后期园林史上的两个高峰。清代所建皇家园林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建筑之华丽为以往任何时代所不及。 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并逐步统一全国由此建立统治中国三百余年的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清朝总体社会平稳,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在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呈现出经济文化大繁荣的局面,有康乾盛世之美誉。 在经济上,由于在清朝初期采取了修生养息的各种经济措施恢复国家经济,促进了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在国家土地开垦、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贸易流通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经济进步,壮大了清朝的国家财政来源及总量。同时由于清朝前期几次军事胜利成功的消除了国家内部的反叛势力和周边邻国的军事 挑衅,为经济发展营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这些经济上的发展为清朝大兴土木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正是这样强大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在清代兴起皇家造园的高潮。这个高潮始于康熙,终于乾隆。 在文化上,康、雍、乾年间,是清代社会安定繁荣时期,呈现出文化发展繁荣的景象。由于康熙积极学习汉学的文化主张,入主中原的满族统治者并没有一味排斥打压中原文化,不过依旧继续厉行清早期的钳制政策。但是即使在皇家园林中也会出现根据北宋《万壑松风图》设计的场景和取自苏轼《赤壁赋》中语句的“月色江声”这些都体现出新的外族统治者对中原文化的包容与尊敬。 在技艺上,由于大量园林的兴建,造园实践的增多以及前代园林营造经验的积累,清代在造园设计、施工、管理上均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造园大师,如康熙时期的张涟,乾隆时期的戈裕良等。 二、建设思想 皇家园林作为一项国字头工程历来都是倾全国之力。它们往往集中了当时最优秀的工匠,最成熟的技术,通过精心搭建各个园林要素以满足天子们奢华的物质享受和九五之尊的精神需求。因此,一个朝代的皇家园林往往可以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物质、文化水平。 三、建设类别 就皇家园林的性质而言,可以按位置分为建于京城中的“大内御苑”如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花园、建福宫花园等;建于京郊畿辅的“行宫御苑”如静明园、乐善园、钓鱼台行宫等;以及建于郊野景区的“离宫御苑”如畅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