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ZEMAX实验报告

ZEMAX实验报告

ZEMAX实验报告
ZEMAX实验报告

基于基本透镜组的照相物镜设计

Zemax设计报告

徐昕

10272055

设计目的

通过对设计一个以基本透镜组为基础的照相物镜,学会Zemax软件的基本应用及操作。设计要求

设计一个照相物镜,系统焦距f’=9mm,相对孔径1:4

设计过程

1.系统建模

1.1选取初始结构

从《光学设计手册》(李士贤,郑乐年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中选取了一个

表1-1

1.2系统特性参数输入

在General系统通用数据对话框中设置孔径和玻璃库,如图1-1,图1-2。打开视场设定对话框设置5个视场,如图1-3。打开波长设定对话框点击“Select>>F,d,C(visible)”自动加入三个波长,如图1-4。

图1- 1

图 1- 2

1- 3

1.3初始结构输入

对照表1-1,在Lens Data Editor 中输入初始结构,如图1-5。利用Zemax 中的“solve ”功能,求解透镜组最后一面的厚度。选取需要设计的单元格,在“Solve ”中选取“Thickness ”,弹出“Thickness Solve on surface 7”求解对话框。在对话框“Solve type ”中选择“Marginal ray height ”,将“Height ”值输入为“0”,表示将像面设置在边缘光线聚焦的像方焦平面上,如图1-6,图1-7。

1- 4

图 1-5

1.4调整系统焦距

打开“System Data ”系统数据报告窗口,查看系统现有焦距,为65.65414mm ,如图1-8,与设计要求不符,需要通过缩放功能进行调整。选择“Tools>>Scale Lens ”,缩放因子为9/65.65414=0.137082,在Scale By Factor 缩放因子后填入0.137082,如图1-9。点击“OK ”,Lens Data Editor 中的结构数据发生变化,如图1-10。

1-6

图 1-7

1-8

点击“Lay ”功能键,显示光学系统yz 面内的二维结构图,如图1-11。

从结构图中可以看出,第一透镜口径不合理,出现前后两表面相交的情况。利用“Solves ”求解功能,在“Thickness solve on surface 1”对话框中将第一面厚度Solve Type 选择为“Edge Thickness ”,并在厚度“Thickness ”中输入0.1。调整后的结构如图1-12。

1-11

图 1-12

2 初始性能评价

通过菜单栏“Ray”、“Spt”、“MTF”按钮分别显示系统的Ran Fan图、点列图和MTF曲线,如图2-1,图2-2,图2-3。

2-1

3 优化

3.1 设置评价函数

从主窗口Editors 中选择“Merit Function ”,在新打开的“Merit Function Edito …”中选择“Tools>>Default Merit Function ”,在评价函数设置对话框中,选择默认的评价函数构成PTV+Wavefront+Centroid 。将厚度边界条件设置为:玻璃厚度最小值为0.5,最大值为10;空气厚度最小值为0.1,最大值为100;边缘厚度都设为0.1,如图3-1。

图 2-3

图 3-1

点击“OK ”返回“Merit Function Editor ”,加入EFFL 以控制系统焦距目标值(Target )为9。权重(Weight )设为1,如图3-2。

返回Lens Data Editor 编辑窗口,为系统结构设置变量。将系统各表面半径(除光阑面外)和第一、第二面的厚度设为变量,如图3-3。

通过工具栏“Opt ”按钮执行优化。优化后系统性能如图所示。图3-4为二维结构,图3-5为Ray Fan 图,图3-6为点列图,图3-7为MTF 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系统性能得到了较大改善。

3-2

3-3

图 3-4

图3-5

图3-6

图3-7

参考文献

[1]迟泽英,陈文建.应用光学与光学设计基础[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思祥,王红敏.工程光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3]李林.现代光学设计方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4]郭永康.光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zemax实例5

课程5:多重结构配置的激光束扩大器 先运行ZEMAX,插入几个面,并给它们设好变量,知道你的镜片数据编辑器看上去如下表所示。注意“Glass”列右边的好几列才是“Focal Length”列。表头“Focal Length”只在你将表面类型从“Standard”改变为“Paraxial”后才会显示。不是所有的列都会清楚地显示出来。 注意近轴镜片的使用是为了有平行光能到焦点。将厚度和焦距都设为25.00,并把入瞳直径设为100(“系统---通用配置---光圈类型(入瞳直径)---光圈数值100”),波长(一个)设为1.053微米,不要输入任何其他的波长。镜片厚度是任意设定的,但要符合我们的目标。250mm是由第3条要求得来的。现在选“Editors”,“Merit Function(优化函数)”,评价函数应该是空的,只显示一个“BLNK”(即Blank,意思是未被使用)操作数。在第一行,将操作数类型改为“REAY”,这个真实的Y约束将会被用来控制所要求的5:1的光束压缩比。为“Surf”输入5(这是我们所要控制光高的面),为“Py”输入1.00,在再输入一个目标值10,这会给我们一个20mm直径的平行输出光束。在“Weight”中输入一个1.0的值,再选“Tools”,“Update”,你将会看到在Value列里出现一个50的值。这只是入瞳的半径,因为我们在这一点上只有平行平板。 现在从Editor菜单条中选“Tools---Default Merit Function(默认评价函数)----Reset”,将Start(开始在)域的值改为2,再单击OK。这会使操作数从电子表格的第2行开始添加,以便保护已输入的REAY操作数不被遗失。 现在从主菜单条选“Tools,优化---优化,自动更新,自动,OK”。当优化完成后,单击Exit。再从主菜单选“Analysis(分析)---Fans(特性曲线)---Optical Path(光路)”,你将会看到如图E5-1所示的OPD图。大约有10个波长的波差,性能较差。 主要像差是球差(ZEMAX已加入了离焦作为补偿),幸运的是,我们有一种非常有效的排除球形的方法。移动光标至第一面的圆锥系数列(conic),键入Ctrl-Z使之成为一个变量。返回到优化工具单击Automatic,评价函数会显著下降。现在单击Exit,更新OPD图,由于引入了一个合理的圆锥系数很容易地使系统性能达到了衍射极限。在三个曲率半径和圆锥系数的每一格中键入Ctrl-Z 以消除变化。 在我们深入进行之前,先选File,Save As保存文件,为镜片输入名字:MC1.ZMX,单击OK。在接下来的步骤中,如果出错,你也可以再将它打开。确认你已将3个曲率和锥形上的变化除去。 选System,Wavelengths,得到波长数据对话框,将波长从1.053改为0.6328,单击OK,再次更新OPD 图。由于玻璃的色散,性能非常差。所显示的像差明显离焦。 我们可以调整镜片间隔来改正它。使第2面的厚度250mm为可变,然后选Tools,Optimization,选Automatic,评价函数应该会降低。单击Exit,然后更新OPD图,系统在新的波长和共轭处有大约0.1个波长的像差。再次键入Ctrl-Z去掉第2面的厚度变量。 我们现在将用多重结构配置功能。从主菜单选“Editors,Multi-configuration(多重数据结构),再选Edit,Insert Config(插入结构)插入一个新的结构配置,双击第一行的第一列,从所显示的下拉框选择“操作数---WAVE”,在同样的对话框里,为“Wavelength # ”选择1,单击OK。这使得我们可以为每一个配置定义不同的波长。在“Config 1”下输入1.053,在“Config 2”下输入0.6328。现在按Insert为Multi Configuration Editor 加入新的一行,在新的第“1”行的双击第一列,然后选“THIC”作为操作数,从Surface列选2,单击OK,THIC 操作数可让我们为每一个配置定义不同的厚度。在Config 1下输入250,在Config 2下输入250。其中的2指的是第二面,因此我们已将第二面的厚度作为多重结构配置值定义了。键入Ctrl-Z,使结构配置“2下的第二面的厚度”成为变量。 现在返回到评价函数编辑器。选“Tools,Default Merit Function(默认评价函数)”,在显示的对话框中,

(完整word版)基于ZEMAX的激光扩束镜的优化设计

光学软件设计 实验报告: 基于ZEMAX的激光扩束镜的优化设计 姓名: 学号:2011146211

一、实验目的 学会使用ZEMAX软件对多重结构配置的激光束扩大器进行优化设计。 二、实验要求 1、掌握使用多重结构配置。 2、进一步学习构建优化函数。 三、实验内容 设计一个激光扩束器,使用的波长为1.053um,输入光束直径为100mm,输出光束的直径为20mm,且输入光束和输出光束平行。要求只使用两片镜片,设计必须是伽利略式的(没有内部焦点),在镜片之间的间隔必须不超过250mm,只许使用1片非球面,系统必须在波长为0.6328um时测试。 1、打开ZEMAX软件,关闭默认的上一个设计结果,然后新建一个空白透镜。 2、在IMA面(像平面)前使用insert插入4个面,输入相关各面的厚度、曲率半径和玻璃类型值。 3、点击Gen设置入瞳直径为100,点击Wav设置波长为 1.053微米。

4、在主菜单Editors里构建一个优化函数,将第一行操作数类型改为REAY,surf输入5,Py输入1,taiget输入10,weight输入1。 5、在评价函数编辑窗中选工具—默认优化函数。选reset,将“开始在”的值设置为2,

确定。 6、点击Opt进行优化,优化后生产OPD图。

7、将第一面的conic设置为变量(control+z)。再次进行优化,重新生产OPD图并观察。 8、将三个曲率和圆锥西数的变量状态去掉。 9、点击Wav重新配置光波长,将之前的1.053改为0.6328,确定后再次更新OPD图并分析。

10、将第二面的厚度250mm设为可变,然后再次点击Opt优化,重新生成OPD图。此时去掉第二面的可变状态。 11、从主菜单—编辑中调出多重结构编辑窗,在这个窗口的编辑菜单中选“插入结构”来插入一个新的结构配置,双击第一行第一列,从下拉框中选wave,在同样的对话框里为wavelength选择1,确定。在config1下输入 1.053,在config2下输入0.6328。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完整版)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方座支架(或玻璃板支架),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三、实验原理: 光的反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 (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并记录。 (6)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实验步骤(4)、( 5)两次。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 记录数据 实验结论 (1) 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等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11、15 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光具座,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废物缸。 三、实验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把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位置基本正确。将点燃的蜡烛,安装在光具座上,通过调节,使透镜、光屏和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U1。 (4)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且大于1倍焦距某处,再移动光屏直 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U2。 (5)熄灭蜡烛,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取下放回原处。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凸透镜的焦距=10 。 2. 记录数据: 3. 实验结论: 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zemax实例

课程1:单透镜(a singlet) 开始ZEMAX,输入波长和镜片数据,生成光线 特性曲线(ray fan),光程差曲线(OPD),和点列图 (Spot diagram),确定厚度求方法和变量,进行简 单的优化。 假设需要设计一个F/4的镜片,焦距为100mm,在轴上可见光谱范围内,用BK7玻璃,该怎样开始呢? 首先,运行ZEMAX。ZEMAX主屏幕会显示镜片数据编辑(LDE)。你可以对LDE(你工作的场所)窗口进行移动或重新调整尺寸,以适合你自己的喜好。LDE由多行和多列组成,类似于电子表格。半径、厚度、玻璃和半口径等列是使用得最多的,其他的则只在某些特定类型的光学系统中才会用到。 1、基本设置:开始,我们先为我们的系统输入波长。这不一定要先完成,我们只不过现在选中了这一步。在主屏幕菜单条上,选择“系统(System)”---“通用配置(general)”----“单位units”,先确定单位。再选择“系统(System)”菜单下的“波长(Wavelengths)”。屏幕中间会弹出一个“波长数据(Wavelength Data)”对话框。ZEMAX中有许多这样的对话框,用来输入数据和提供你选择。用鼠标在第二和第三行的“使用(Use)”上单击一下,

将会增加两个波长使总数成为三。现在,在第一个“波长”行中输入0.486,这是氢(Hydrogen)F谱线的波长,单位为微米。 Z EMAX全部使用微米作为波长的单位。现在,在第二行的波长列中输入0.587,最后在第三行输入0.656。这就是ZEMAX中所有有关输入数据的操作,转到适当的区域,然后键入数据。在屏幕的最右边,你可以看到一列主波长指示器。这个指示器指出了主要的波长,当前为0.486微米。在主波长指示器的第二行上单击,指示器下移到587的位置。主波长用来计算近轴参数,如焦距,放大率等等。“权重(Weight)”这一列用在优化上,以及计算波长权重数据如RMS点尺寸和STREHL率。现在让所有的权为1.0,单击OK保存所做的改变,然后退出波长数据对话框。 选择“系统(System)”---“视场(fields)”----“角度”将X、Y都设为零。表示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入射。 2、为镜片定义一个孔径。这可以使ZEMAX在处理其他的事情上,知道每一个镜片该被定为多大。由于我们需要一个F/4镜头,我们需要一个25mm的孔径(100mm的焦距除F/4)。设置这个孔径值,选择“系统”---“通用配置(General)”---“aperture(孔径)”输入“光圈数值”:25。注意孔径类型缺省时为“入瞳直径(Entrance Pupil Diameter)”,也可选择其他类型的孔径设置。 3、加入一些重要的表面数据。ZEMAX模型光学系统使用一系列的表面,每一个面有一个曲率半径,厚度(到下一个面的轴上距离),和玻璃。一些表面也可有其他的数据,我们以后将会讨论到。

物理实验报告8_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实验名称: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实验目的: a .学会简单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 b .掌握几种测量薄透镜焦距的方法。 实验仪器: 光具座及配件、凸透镜、凹透镜、平面反射镜。 实验原理和方法: 薄透镜是指其厚度比两球面的曲率半径小得多的透镜。透镜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凸透镜(也称为正透镜或会聚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焦距越短,会聚本领越大。另一类是凹透镜(也称负透镜或发散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焦距越短,发散本领越大。 在近轴光束(靠近光轴并且与光轴的家教很小的光线)的条件下,薄透镜(包括凸、凹透镜)的成像公式为: f v u 1 11=+…………(1) 式中:u 为物距;v 为像距;f 为焦距。它的正、负规定为:实物、实像时,u 、v 为正;虚物、虚像时,u 为正,v 为负;凸透镜f 为正,凹透镜f 为负。利用上式测定焦距,可以有几种方法,除了本实验中的方法以外,还可用焦距仪测量。

利用上式时必须满足: a. 薄透镜; b. 近轴光线。 实验中常采取的措施是: a. 在透镜前加一光阑以去边缘光线; b. 调节各元件使之共轴。 一般透镜中心厚度有几毫米,也会给测量带来一定的误差。当不考虑透镜厚度时,会有百分之几的误差,这是允许的。 1. 凸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 (1)物距像距法 由实验分别测出物距u 及像距v ,利用(1)式,求出焦距: v u uv f += (2) (2)自准法 从(1)式可知,当像距∞=v 时,f u =,即当物体上各点发出的光经透镜后,变为不同方向的平行光时,物距即为透镜的焦距。该方法利用实验装置本身产生平行光,故为自准法,见下图。

(3)位移法 当物AB 与像屏的间距f D 4>时,透镜在D 间移动可在屏上两次成像,如下图所示,一次成放大的像,另一次成缩小的像。 由公式(1)与图中的几何关系可得: f u D u 1 1111=-+……(3) f d u D d u 1 1111=--++……(4) 由上两式右边相等得: () 2 1d D u -= (5) 将(5)式代入(3)式得: ()()D d D d D D d D f 4422-+=-= (6)

使用ZEMAX设计的典型实例分析

使用ZEMAX于设计、优化、公差和分析 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宋家军(QQ:41258981)转载并修改 摘要 光学设计软件ZEMAX的功能讨论可藉由使用ZEMAX去设计和分析一个投影系统来讨论,包括使用透镜数组(lenslet arrays) 来建构聚光镜(condenser)。 简介 ZEMAX以非序列性(non-sequential) 分析工具来结合序列性(sequential) 描光程序的传统功能,且为一套能够研究所有表面的光学设计和分析的整合性软件包,并具有研究成像和非成像系统中的杂散光(stray light) 和鬼影(ghosting) 的能力,从简单的绘图(Layout) 一直到优化(optimization)和公差分析(tolerance analysis)皆可达成。 根据过去的经验,对于光学系统的端对端(end to end)分析往往是需要两种不同的设计和分析工具。一套序列性描光软件,可用于设计、优化和公差分析,而一套非序列性或未受限制的(unconstrained) 描光软件,可用来分析杂散光、鬼影和一般的非成像系统,包括照明系统。 “序列性描光程序”这个名词是与定义一个光学系统为一连串表面的工具有关。所有的光线打到光学系统之后,会依序的从一个表面到另一个表面穿过这个系统。在定义的顺序上,所有的光线一定会相交到所有的表面,否则光路将终止。光线不会跳过任何中间的表面,且光线只能打在每一个已定义的表面一次。若实际光线路径交到一个表面上超过一次,如使用在二次描光(double pass) 中的组件,必须在序列性列表中,再定义超过一次的表面参数。 大部份成像光学系统,如照相机镜头、望远镜和显微镜,可在序列性模式中完整定义。对于这些系统,序列性描光具有许多优点:非常快、非常弹性和非常普遍。几乎任何形状的光学表面和材质特性皆可建构。在成像系统中,序列性描光最重要的优点为使用简单且高精确的方法来做优化和分析。序列性描光的缺点,包括无法追迹所有可能的光路径(即鬼影反射) 和许多无法以序列性方式来描述的光学系统或组件。 非序列性描光最常用来分析成像系统中的杂散光和鬼影,甚致分析照明和其它非成像系统。在非序列性描光中,光线入射到光学系统后,是自由的沿着实际光学路径追迹;一条光线可能打到一个对象(object) 许多次,而且可能完全未打到其它对象。此外,非序列性方法可用来分析从光学或机构组件产生的表面散射(scatter),以及从场内(in-field) 和场外(out-of-field) 的光源所产生的表面反射而形成的鬼影成像。 ZEMAX的功能 ZEMAX可以用于一个完全序列性模式中、一个完全非序性模式中和一个混合模式中,混合模式对分析具有大部分序列性而却有一些组件是作用在非序列性方式的系统,是相当有用的,如导光管(light pipes) 和屋顶棱镜(roof prisms)等。

照相物镜基于ZEMAX课程分析方案实例

应用光学课程设计 课题名称:照相物镜镜头设计与像差分析 专业班级:2009级光通信技术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学生成绩: 指导教师: 课题工作时间:2018.6.20至2018.7.1

武汉工程大学教务处

课程设计摘要<中文) 在光学工程软件ZEMAX 的辅助下, 配套采用大小为1/2.5 英寸的CCD 图像传感器,设计了一组焦距f '= 12mm的照相物镜, 镜头视场角 33.32°, 相对孔径D/f’=2. 8, 半像高3.6 mm ,后工作距 9.880mm,镜头总长为14.360mm。使用后置光阑三片物镜结构,其中第六面采用非球面塑料,其余面采用标准球面玻璃。 该组透镜在可见光波段设计,在Y-field上的真值高度选取0、1.08、1.8、2.5452,总畸变不超过0.46%,在所选视场内MTF轴上超过60%@100lp/mm,轴外超过48%@100lp/mm,整个系统球差-0.000226,慧差-0.003843,像散0.000332。完全满足 设计要求。 关键词:ZEMAX;物镜;调制传递函数 ABSTRACT By the aid of optical engineering software ZEMAX,A focal length f '= 12mm camera lens matched with one CCD of 1/2.5 inch was designed。Whose FOV is 33.32°, Aperture is 2. 8,half image height is 3.6 mm,back working distance is9.880mm and total length is 14.360 mm. Using the rear aperture three-lens structure,a aspherical plastic was used for the sixth lens while standard Sphere glasses were used for the rest lenses。The group Objective lenses Designed for the visible light,Heights in the true value as Y-field Defined as 0、1.08、1.8、2.5452,total distortion is less than 0.41%,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of shade in the selected field of view to meet the axis is greater than 60% @ 100 lp / mm, outer axis than 48% @ 100 lp / mm,The sum of the whole system spherical aberration -0.000226,Coma is -0.003843,Astigmatism is 0.000332。Fully me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Keyword:ZEMAX;Camera lens;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引言----

ZEMAX实验指导书(初学的练习教程)

实验一光学设计软件ZEMAX的安装和基本操作 一、实验目的 学习ZEMAX软件的安装过程,熟悉ZEMAX软件界面的组成及基本使用方法。 二、实验要求 1、掌握ZEMAX软件的安装、启动与退出的方法。 2、掌握ZEMAX软件的用户界面。 3、掌握ZEMAX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4、学会使用ZEMAX的帮助系统。 三、实验内容 1.通过桌面快捷图标或“开始—程序”菜单运行ZEMAX,熟悉ZEMAX的初始用户界面,如下图所示: 图:ZEMAX用户界面 2.浏览各个菜单项的内容,熟悉各常用功能、操作所在菜单,了解各常用菜单的作用。 3.学会从主菜单的编辑菜单下调出各种常见编辑窗口。 4.调用ZEMAX自带的例子(根目录下Samples文件夹),学会打开常用的分析功能项:草图(2D草图、3D草图、实体模型、渲染模型等)、特性曲线(像差曲线、光程差曲线)、

点列图、调制传递函数等,学会由这些图进行简单的成像质量分析。 5.从主菜单中调用优化工具,简单掌握优化工具界面中的参量。 6.掌握镜头数据编辑窗口的作用以及窗口中各个行列代表的意思。 7.从主菜单-报告下形成各种形式的报告。 8.通过主菜单-帮助下的操作手册调用帮助文件,学会查找相关帮助信息。 四、实验仪器 PC机

实验二基于ZEMAX的简单透镜的优化设计 一.实验目的 学会用ZEMAX对简单单透镜和双透镜进行设计优化。 二.实验要求 1.掌握新建透镜、插入新透镜的方法; 2.学会输入波长和镜片数据; 3.学会生成光线像差(ray aberration)特性曲线、光程差(OPD)曲线和点列图(Spot diagram)、产生图层和视场曲率图; 4.学会确定镜片厚度求解方法和变量,学会定义边缘厚度解和视场角,进行简单的优 化。 三.实验内容 (一). 用BK7玻璃设计一个焦距为100mm的F/4单透镜,要求在轴上可见光范围内。 1. 打开ZEMAX软件,点击新建,以抹去打开时默认显示的上一个设计结果,同时新建一个新的空白透镜。 2. 在主菜单-系统-光波长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3个覆盖可见光波段的波长,设定主波长。同样在系统-通用配置里设置入瞳直径值。 3. 在光阑面的Glass列里输入BK7作为指定单透镜的材料,并在像平面前插入一个新的面作为单透镜的出射面。 4. 输入相关各镜面的厚度和曲率半径。 5. 生成光线像差特性曲线、2D、3D图层曲线和实体模型、渲染模型等分析图来观察此时的成像质量。 6. 利用Solve功能来求解镜片厚度,更新后观察各分析图的相应变化。 7. 利用主菜单-工具-优化-优化来对设计进行优化,更新后观察各分析图的相应变化。 8. 调用并建构优化函数(Merit Function),在优化后更新全部内容,然后观察各分析图的相应变化。 9. 分别调用点列图、OPD图以及焦点色位移图(主菜单-分析-杂项)来观察最优化后的成像质量。 10. 将此设计起名保存,生成报告。 (二). 以前一个实验内容设计优化后的单透镜为基础,添加一块材料为SF1玻璃的透镜来构建双透镜系统,进一步优化成像质量。 1. 插入新的平面作为第二块透镜的出射面,输入相关镜面的厚度、曲率半径以及玻璃类型值(BK7、SF1)。 2. 生成光线像差特性曲线、2D、3D图层曲线和实体模型、渲染模型等分析图来观察此时的成像质量。 3. 沿用前例的优化函数,在优化更新后观察各分析图的相应变化,并分别对比单透镜时的点列图、OPD图以及焦点色位移图(主菜单-分析-杂项)的相应变化,观察双透镜此时的成像质量。 4. 利用利用Solve功能来求解镜片边缘厚度,更新后更新后观察各分析图的相应变化。

用二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焦距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实验题目:用二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焦距 系别:物理与电子科学系 专业:物理学 班级:2010 级物理学班 姓名:张凤兴 学号:2 0 1 0 0 5 1 0 3 5 老师:冉老师 时间:2012年4月18日

目录 一实验名称 (3) 二实验目的 (3) 三实验器材 (3) 四实验原理 (3) 五实验步骤 (4)

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5) 七误差分析 (6) 八参考文献 (7) 一实验名称:用贝塞耳法(两次成像法)测薄凸透镜焦距; 二实验目的: 1掌握光具座的使用方法,学会调节光学系统,使之共轴; 2掌握用贝塞耳法(两次成像法)测薄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3掌握简单光路的分析和光学元件等高共轴调节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 1:白光源S 5:白屏H (SZ-13)

2:物屏P (SZ-14) 6:二维平移底座(SZ-02) 3:凸透镜L (f '=190 mm) 7:三维平移底座(SZ-01) 4:二维架(SZ-07)或透镜架(SZ-08) 8-9:通用底座(SZ-04) 四 实验原理: 图2-1 如图2-1,取物体与像屏之间的距离L 大于4倍凸透镜焦距f ,即L>4f,并保持L 不变。沿光轴方向移动透镜,则在像屏上必能两次成像。当透镜在位置I 时屏上将出现一个放大清晰的像(设此物距为u ,像距为v );当透镜在位置II 时,屏上又将出现一个缩小清晰的像(设此物距为u ′,像距为v ′),设透镜在两次成像时位置之间的距离为C ,根据透镜成像公式,可得u= v ′,u ′=v 又从图可以看出: u v u C L 2='+=- ∴2 C L u -= 22C L C L L u L v += -- ='-=' ∴L C L L C L C L v u uv f 42222-=+-=+= (2-1) 式(2-1)称为透镜成像的贝塞尔公式。可知,只要测出了L 和C 的 值,就可求得f 。此方法避免了测量物距和像距时由于估计透镜光心的位置不准所带来的误差(因透镜的光心不一定与它的对称中心重合),所以这种方法测焦距f ,既简便,准确度又较高。 五 实验步骤:

Zemax入门例子一套

如何在Zemax下模拟单模光纤的光束耦合 本文描述了一种商用的光纤耦合器,系统使用SUSS MicroOptics FC-Q-250微透镜阵列来耦合两根康宁(Corning)SMF-28e光纤。如下图所示: 供应商提供的上述元件的参数如下:单模光纤,康宁SMF-28e 数值孔径0.14 纤芯直径8.3μm 模场直径@1.31μm 9.2±0.4μm 微透镜阵列,SUSS MicroOptics SMO39920 基片材料熔融石英 基片厚度0.9mm 内部透过率>0.99 透镜直径240μm 透镜节距250μm 曲率半径330μm 圆锥常数(Conic constant)0 数值孔径0.17 附件中的文件single mode coupler.zmx 是整个系统的Zemax文件。请注意一下几点: 物面到透镜的距离和透镜到像面的距离设定为0.1mm,是因为这比较接近实际情况。后面经过优化过程时候,这个尺寸还会发生变化; 透镜到像面的距离使用了Pick-up solve,以确保和前面的物面到透镜的距离之间相等。既然两组透镜和光纤之间是完全一致的(在制造公差之内),因而整个系统也就应该是空间反演对称和轴对称的(either way round); 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设定为2mm,因为这个是实验中使用的数据。同样地,这个距离后面也将会被严格的优化;系统孔径光阑设定为根据光阑尺寸浮动(float by stop size),而光阑设定在第一个透镜的后表面。这就意味着系统的孔径光阑由透镜的实际孔径决定。因而光纤的模式在这个系统中传输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受限于透镜的实际孔径。在这个例子中,光纤的模式要比透镜的实际孔径小很多。 当心“数值孔径”的多种不同定义。它有可能指的是边缘光束倾角的正弦值,有可能是光强降低到1/e2时的光束倾角的正弦值(我们将会看到Zemax会在不同的场合使用这两种定义),也有可能定义为光强降到1%峰值强度时光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物理实验报告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实验名称: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实验地点:基础实验大楼座位号:01 实验时间:第7周星期3下午4点开始

二、实验原理: (一)凸透镜焦距的测定 1.自准法 如图所示,在待测透镜L的一侧放置一被光源照明的物屏AB,在另一侧放一平面反射镜M,移动透镜(或物屏),当物屏AB正好位于凸透镜之前的焦平面时,物屏AB上任一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仍会聚在它的焦平面上,即原物屏平面上,形成一个与原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倒立实像。此时物屏到透镜之间的距离,就是待测透镜的焦距,即 由于这个方法是利用调节实验装置本身使之产生平行光以达到聚焦的目的,所以称之为自准法,该法测量误差在之间。

2.成像法 在近轴光线的条件下,薄透镜成像的高斯公式为 当将薄透镜置于空气中时,则焦距为: 式中为像方焦距,为物方焦距,为像距,为物距。 式中的各线距均从透镜中心(光心)量起,与光线行进方向一致为正,反之为负,如图所示。若在实验中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即可用式求出该透镜的焦距。但应注意:测得量须添加符号,求得量则根据求得结果中的符号判断其物理意义。 3.共轭法 共轭法又称为位移法、二次成像法或贝塞尔法。如图所示,使物与屏间的距离并保持不变,沿光轴方向移动透镜,则必能在像屏上观察到二次成像。设物距为时,得放大的倒立实像;物距为时,得缩小的倒立实像,透镜两次成像之间的位移为d,根据透镜成像公式,可推得: 物像公式法、自准法都因透镜的中心位置不易确定而在测量中引进误差。而共轭法只要在光具座上确定物屏、像屏以及透镜二次成像时其滑块移动的距离,就可较准确地求出焦距。这种方法无需考虑透镜本身的厚度,测量误差可达到。

1807中文说明书简易操作手册

1807中文说明书简易操作手册 1:在主机安装完毕后,按住(PWR)键三秒开机,完成后,在显示VFO(430.000)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你需要的任何一项操作。 2:设置手动自动下差:在显示VFO的模式下按住(MHZ SET)键三秒进入主菜单,旋动(DIAL)旋纽到第四项菜单(ARS),轻按(MHZ SET)键进入第四项主菜单选择开关手动自动下差(ON/OFF),设置完毕后轻按(MHZ SET)键退出菜单。 3:设置差频:在显示VFO模式下按住(MHZ SET)键三秒进入主菜单,旋动(DIAL)旋纽到第43项(RPT)菜单,轻按(MHZ SET)键进入此项菜单设置上下差频(-RPT,+RPT,OFF) 4:设置差频数值:在显示VFO模式下按住(MHZ SET)键三秒进入主菜单,旋动(DIAL)旋纽到第46项(SHIFL)菜单,轻按(MHZ SET)键进入此项菜单后(7.6MHZ)设置差频值,机器默认数值为7.6MHZ,旋动(DIAL)旋纽设置你需要的差频值,设置完毕后轻按(MHZ SET)键推出主菜单。 5:设置亚音编码:在显示VFO模式下按住(MHZ SET)键三秒进入主菜单,旋动(DIAL)旋纽到第49项(SQLTYP)菜单,轻按(MHZ SET)键进入此项菜单设置你需要的编码,一般选择(TONE)编码(TONE/TSQL/DCS/RVTN/OFF) 6:设置亚音数值:在显示VFO模式下按住(MHZ SET)键三秒进入主菜单,旋动(DIAL)旋纽到第52项()菜单,轻按(MHZ SET)键进入此项菜单后(100MHZ)设置亚音,旋动(DIAL)旋纽进行设置你需要的亚音值。 7:储存频道:在显示VFO的模式下,用手咪输入你想要的频点,然后按住(MW D/MR)键,直至屏幕右下角出现数字(0),如果此数字一直在闪烁,表示此频道为空,然后旋动(DIAL)纽选择频道号码,选定后轻按(MW D/RW)键,完成频道存储。 8:频道模式与频率模式的转换:按(MW D/MR)可以进行转换。 9:发射功率调节:轻按(A/N LOW)键,发射功率分别是LOW1(5W),LOW2(10W),LOW3(25W),LOW4(50W)之间顺序转换。 10:机器复位操作:同时按住(REW)(LOW)(D/MR)键,开机,然后按(D/RW)键,机器将恢复到出厂的设置。 11:自动关机设置:在显示VFO的模式下按住(MHZ SET)键三秒进入主菜单,旋动(DIAL)旋纽到第1项(APO)菜单,轻按(MHZ SET)键进入第一项主菜单选择(30MIN,1H,3H,5H,8H)关机时间。 2:屏幕亮度调节:在显示VFO的模式下按住(MHZ SET)键三秒进入主菜单,旋动(DIAL)旋纽到第16项(DIMMER)菜单,轻按(MHZ SET)键进入主菜单选择(OFF,1-10)屏幕亮度。然后轻按(MHZ SET)退出菜单。 13:键盘锁定:在显示VFO的模式下按住(MHZ SET)键三秒进入主菜单,旋动(DIAL)旋

用 MATLAB 连结 Zemax OpticStudio 之一:连线与基本操作

摘要:此系列文章共有三篇。 第一篇中,我們會示範如何利用MATLAB連結ZOS-API,並說明相關操作重點。 第二篇中,我們會重點提示撰寫時,幾個常見語法問題。 第三篇中,我們提供幾個有用的範例檔,說明幾個常見應用如何撰寫。 作者:Michael Cheng 發布時間:March 13, 2017 簡介 關於ZOS-API本身,請參考知識庫內另一篇「https://www.doczj.com/doc/689152416.html,簡介」。 MATLAB在透過ZOS-API連結OpticStudio時,主要有兩種模式:Standalone (獨立運作) 以及Interactive Extension (互動擴展)。 使用Standalone模式運作時,MATLAB會以背景模式連結到OpticStudio,然後所有動作都在Windows背後進行,過程中不會看到OpticStudio主視窗開啟。 反之,使用Interactive Extension模式運作時,必須先開啟OpticStudio,然後使用者需要先在OpticStudio開放連結,讓MATLAB能夠順利接入並控制,控制過程中OpticStudio不能手動操作,直到使用者手動在OpticStudio取消互動模式,取回控制權。 以下將分別說明如何用兩種不同模式連線。 使用Standalone模式連線 首先是到OpticStudio中點選Programming > MATLAB > Standalone Application,以產生樣板程式碼。 Click To Enlarge 點擊後,可以看到系統會自動建立一個範例的.m檔,並且打開存放的資料夾,如果電腦中有安裝MATLAB,則會自動被開啟,並顯示範例的.m檔。

ZEMAX的基础学习

zemax的基础学习 MTF一般都是大于0的,所以MTF曲线坐标都是第一期限。但有时候也会出现负值,这种情况表示像的亮度起伏与原物体相反,发生对比反转,也就是相位错动了半个周期,黑的变白,白的变黑。 如何查看高斯光束的光斑大小及能量分布在physical analysis>>pop setting>>display中可以看 中文的翻译是:image space f# 表示的是有效焦距和有效孔径的比paraxial working f# 表示的是2tanU的倒数,其实只有在物距在无限远的时候才和前边的一样working f# 表示的是2SinU的倒数。 主光线是在stop光阑中心点的斜线角度。物上视场点-入瞳中心-像面的光线,如果没有渐晕,它也会通过光栏的中心, 放大镜只能放大线性的东西”这种结论。 我今天突然在ZEMAX中发现我如果做短焦的时候,比如f=2.8,看到lens data editor中相面的尺寸小于在Report/prrscription data/paraxial Image Heigh 中的象高??请问有谁知道这个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有这种现象☆这有什么奇怪的,难道你的系统没有畸变吗是啊,好象一个是像面上的实际像高,一个是近轴(理想)像高畸变是有正负的呀我知道了,那lens data editor中相面的尺寸是实际通光孔径,而Report/prrscription data/paraxial Image Heigh 只是理想象高,所以我觉得设计时应该以lens data editor中相面的尺寸为准,大家说对吗?错,一个点通过系统之后不可能还是一个点,是一个有大小的斑,从lens data editor中看到的数据只是最大像高的数值,不能代表实际成像的大小。在设计的时候多考虑,软件是工具而已。那斑竹说实际的相面尺寸应该看哪里啊,看你成像点的扩散程度由于像差的原因,实际最佳像面上每一像点(斑)大小都不一致,由于轴外(垂轴)像差的关系lens data editor中的尺寸一般系统应该够了。 傅立叶变换透镜的4F系统的两个镜头的像质应该如何评价?是以单独的镜头为准还是合成的串联系统呢?☆可以以单独的镜头分析,两个的分析分别要在频域和时域进行但是最总的系统是否符合你的要求就一定要以整个系统为分析的对象了。 zemax中的ray fan和spot diagram的含义【标题】 zemax中的ray fan和spot diagram的含义 【版权声明】 欢迎相互传阅和交流!请将此文用于非盈利的技术交流;不可显性或隐形用于商业目的。欢迎对文中内容进行批评指正和修改。但修改后内容仍需保留版权声明部分并能免费用于技术交流。zhangxi@https://www.doczj.com/doc/689152416.html, 【正文】 ray fan 在zemax中有一个重要的分析手段,就是显示ray fan图。显示ray fan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比如菜单analysis-fans-ray aberration显示;也可以通过直接点击在菜单栏目上的Ray按钮。 ray fan表示是光学系统的综合误差。 它的横坐标是光学系统的入瞳标量,因此总是从-1到+1之间。显然0的位置对应就是光轴在入瞳中心的焦点。纵坐标则是针对主光线(发光点直穿光阑中心点的那条光线)在像面上的位置的相对数值。 由于我们在计算光路的时候,通常仅仅考虑两类光线,子午面和弧矢面。这样对于不同的面,就有两种不同rayfan显示。

使用ZEMAX设计的典型实例分析

使用ZEMAX于设计、优化、公差和分析 摘要 光学设计软件ZEMAX的功能讨论可藉由使用ZEMAX去设计和分析一个投影系统来讨论,包括使用透镜数组(lenslet arrays) 来建构聚光镜(condenser)。 简介 ZEMAX以非序列性(non-sequential) 分析工具来结合序列性(sequential) 描光程序的传统功能,且为一套能够研究所有表面的光学设计和分析的整合性软件包,并具有研究成像和非成像系统中的杂散光(stray light) 和鬼影(ghosting) 的能力,从简单的绘图(Layout) 一直到优化(optimization)和公差分析(tolerance analysis)皆可达成。 根据过去的经验,对于光学系统的端对端(end to end)分析往往是需要两种不同的设计和分析工具。一套序列性描光软件,可用于设计、优化和公差分析,而一套非序列性或未受限制的(unconstrained) 描光软件,可用来分析杂散光、鬼影和一般的非成像系统,包括照明系统。 “序列性描光程序”这个名词是与定义一个光学系统为一连串表面的工具有关。所有的光线打到光学系统之后,会依序的从一个表面到另一个表面穿过这个系统。在定义的顺序上,所有的光线一定会相交到所有的表面,否则光路将终止。光线不会跳过任何中间的表面,且光线只能打在每一个已定义的表面一次。若实际光线路径交到一个表面上超过一次,如使用在二次描光(double pass) 中的组件,必须在序列性列表中,再定义超过一次的表面参数。

大部份成像光学系统,如照相机镜头、望远镜和显微镜,可在序列性模式中完整定义。对于这些系统,序列性描光具有许多优点:非常快、非常弹性和非常普遍。几乎任何形状的光学表面和材质特性皆可建构。在成像系统中,序列性描光最重要的优点为使用简单且高精确的方法来做优化和分析。序列性描光的缺点,包括无法追迹所有可能的光路径(即鬼影反射) 和许多无法以序列性方式来描述的光学系统或组件。 非序列性描光最常用来分析成像系统中的杂散光和鬼影,甚致分析照明和其它非成像系统。在非序列性描光中,光线入射到光学系统后,是自由的沿着实际光学路径追迹;一条光线可能打到一个对象(object) 许多次,而且可能完全未打到其它对象。此外,非序列性方法可用来分析从光学或机构组件产生的表面散射(scatter),以及从场内(in-field) 和场外(out-of-field) 的光源所产生的表面反射而形成的鬼影成像。 ZEMAX的功能 ZEMAX可以用于一个完全序列性模式中、一个完全非序性模式中和一个混合模式中,混合模式对分析具有大部分序列性而却有一些组件是作用在非序列性方式的系统,是相当有用的,如导光管(light pipes) 和屋顶棱镜(roof prisms)等。 序列性系统需定义视场角(field of view)、波长范围(wavelength range)和表面数据(surface date)。序列性设计的最重要参数之一,为系统孔径(system aperture)。系统孔径,常指入瞳(entrance pupil) 或孔径光栏(STO),它限制可从已定义视场入射光学系统的光线。光学表面可以是折射、反射或绕射。透镜可以是由均匀或渐变折射率材质所制成。表面的下弯(sag) 可以是球面、圆锥面(conic)、非球面(aspheric)或藉由多项式或其它参数函数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综述 1、实验目的及要求 (1)了解对简单光学系统进行共轴调节 (2)学会用自准直法测量薄凸透镜的焦距 (3)学会用位移法测量薄凸透镜的焦距 (4)学会用物距-像距法测量薄凸透镜的焦距 (5)学会用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的焦距 2、实验仪器、设备或软件 光具座,凸透镜,凹透镜,光源,物屏,平面反射镜,水平尺和滤光片等 二、实验过程(实验步骤、记录、数据、分析) (1)观测依据 1.自准直法测薄凸透镜的焦距 根据焦平面的定义,用右图所示的光路,可方便地 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f = | x l - x 0 | 2.物距——像距法测凸透镜焦距 在傍轴光线成像的情况下,成像规律满足高斯公式 v u f 1 11+= v u v u f +?= 如图所示,式中u 和v 分别为物距和像距, f 为凸透镜焦距,对f 求解,并以坐标代入则有 f = o i l i o l x x x x x x --?- (x o <x L <x i ) x o 和x L 取值不变(取整数),x i 取一组测量平均值。 3.位移法测透镜焦距 (亦称共轭法、二次成像法) 如右图所示,当物像间距 D 大于 4 倍焦距 即D > 4 f 时,透镜在两个位置上均能对给定物成理 想像于给定的像平面上。两次应用高斯公式并以几何关系和坐标代入,则得到 x o 和x i 取值不变(取整数),x L1和x L2各取一组测量平均值。 4.用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的焦距 o i l l o i x x x x x x D d D f -?---=-=4)()(421222 2

B! 在上图中:L1为凸透镜,L2为凹透镜,凹透镜坐标位置为X L ,F1为凸透镜的焦点,F2为凹透镜的焦点,AB 为光源,A1B1为没有放置凹透镜时由凸透镜聚焦成的实像,同时也是放置凹透镜后凹透镜的虚物,坐标位置为X O ,A2B2为凹透镜所成的实像,坐标位置为X i 。 对凹透镜成像,虚物距u=X L -X o ,应取负值(x L <x o );实像距v=X i -X L 为正值(x L <x i );则凹透镜焦距f 2为: ) () ()(2o i l i o l X X X X X X v u v u f --?-= +?= <0 (凹透镜焦距为负值!!!) x L 取值不变,x o 和x i 各取一组测量平均值。 (2)实验步骤: 1.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焦距 如图1布置光路,调透镜的位置,高低左右等,使其对物成与物同样大小的实像于物的 下方,记下物屏和透镜的位置坐标 x 0 和 x L 。 2.物距——像距法测凸透镜焦距 如图2布置光路,固定物和透镜的位置,使它们之间的距离约为焦距的 2 倍;移动像屏使成像清晰; 调透镜的高度,使物和像的中点等高;左右调节透镜和物屏,使物与像中点连线与光具座的轴线平行;用左右逼近法确定成理想像时,读像屏的坐标。重复测量 5 次。 3.用位移法进行共轴调节 参照图3布置光路,放置物屏和像屏,使其间距 D > 4 f ,移动透镜并对它进行高低、 左右调节,使两次所成的像的顶部(或底部)之中心重合,需反复进行数次调节,方能达到共轴要求。 4.位移法测焦距 在共轴调节完成之后,保持物屏和像屏的位置不变,并记下它们的坐标 x 0 和x i ,移动透镜,用左右逼近法确定透镜的两次理想位置坐标 x L 1 和 x L 2 。测量5次。 5.用物距——像距法测量凹透镜的焦距,要求测三次。 6.组装显微镜并测其放大率。 数据记录和处理 1 根据公式:f = | x l - x 0 |=195 2.物距——像距法 物坐标 x 0 = mm 透镜坐标 x L = mm x i 的测量平均值为 mm B2 L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