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五到九专题知识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五到九专题知识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五到九专题知识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五到九专题知识点

必修一知识点(续)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外交

1.“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重大外交成就:

1949年10月2日,苏联与中国建交,1950年2月,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1949年—1950年,同苏联等十七国建交。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953-1955,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国与国之间解决问题的基本准则。

3.走向国际舞台

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4)---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参加亚非万隆会议(1955)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方针: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同:在近代都有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共同要求。外交关系的突破(20世纪70年代)—新局面

1.重返联合国

1971年10月中国外交战线上的重大胜利(突破),宣告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

2.中美关系解冻(关键性突破)

“乒乓外交”,以民促官,打开中美交往大门。

官方交往:1971年7月9—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尼克松公开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标志中美关系正常化。1978.12中美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外交政策的调整

国际形势的发展:美苏激烈争夺,美苏相互制约,第三世界的不断壮大、中国在世界战略平衡中的作用

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国家利益):我国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需要稳定、和平环境

调整后的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对战争与和平做出科学判断是确定对外关系出发点;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新论断(1985年);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奉行不结盟政策---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对外开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时期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出发点。

2.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中国参加联合国相关会议,加入联合国相关组织,参与联合国倡议的各种活动。

3.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活动1991年加入,2001年在上海举办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6月,中、俄、哈、吉、塔、乌“上海合作组织”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意义:丰富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

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1. 蔚蓝色的希腊

位置:地处地中海东部,扼欧亚非三洲要冲

地貌特征一:山岭沟壑将陆地隔成小块,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平原,限制了粮食的生产

地貌特征二:海岸曲折、港湾众多,附近海域海岛星罗棋布,优越的航海条件便于海外贸易和海外殖民 气候特征:地中海式气候,温和宜人,适合种植葡萄和橄榄

自然地理环境对各地区的文明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决定因素.因为各地区的文明产生与发展还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特定的历史条件有关。中国是大河文明,适宜进行农业活动,为了治水等活动要求中央集权;而古希腊文明是海洋文明,适宜进行商业活动,因为商业交易要求公平,倾向于民主政治。 2. 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 城邦的特点:

小国寡民(提供了公民直接参政的可能性)独立自主(治)(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君主专制难以发展)彼此分立,又因频繁交往而保持联系;商品经济发达( 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文化繁荣(富含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

珍惜自由的雅典公民

希腊公民的地位: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构成:除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之外的本邦成年男子。权利与义务:有资格参加各种公共活动,有权利参与城邦行政与司法事务

基本特点:重视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不屈从权威;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卓尔不群的雅典

1.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梭伦改革 (594BC)——雅典民主制度奠定基础 按财产多寡划分4个等级;“四百人会议”;“陪审法庭”

特点:保持中立.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局面,促进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克利斯提尼改革(506BC )——标志着雅典民主制度的确立 用地域选区取代血缘部落,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五百人会议”(抽签)对所有等级公民开放;“十将军委员会”(推选);“陶片放逐法”。

2.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执政时期

表现: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都以抽签方式产生;保证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最充分的权力;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

山岭沟壑

农耕经济不发达

海岸曲折港湾众多从事海外贸易、殖民活动

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思想观念

有利于

迫使

冬季多雨夏季干热

盛产葡萄酒、橄榄油

有利于

希腊的地理环境为民主政治形成提供自然条件

3.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范围: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是少数人的民主性质: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小国寡民的城邦

方式: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可能导致国家权力滥用和误用后果:沦为个人争夺权利的工具;“成也民主,败也民主”实质: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历史作用:

(1)雅典民主政治促使国家、经济政治获得了空前的繁荣

(2)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深远影响。(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3)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也为人类政治文明提供借鉴

罗马人的法律

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罗马是古希腊文明的正统继承者,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新开拓者,制定出最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6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不是一部法律,而是一种统称)

演变:形式上:习惯法→成文法结构上:公民法→万民法观念上:自然法精神

《十二铜表法》(前449年)原因: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和强烈要求

进步性:1.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内容广泛,法律条文明晰,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2. 限制贵族专横,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利益。局限性:1.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其中搀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以牙还牙,以眼还眼”。2.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2.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公民法:从罗马建国(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称为公民法。《十二铜表法》就是代表。

适用范围:罗马公民.侧重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私法规范不够完善.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公民法主体狭小,内容保守,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的法律。

主要内容: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3.西塞罗和自然法精神

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西塞罗被誉为“自然法之父”

“人人平等、公正至上”,为人类提供了理性、正义、权利、平等、自由等自然法原则。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作用:维系罗马统治

泽被后世——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现在世上许多国家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原则都渊源于罗马法。

罗马法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专题七: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与发展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完善

1.“光荣革命”

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国王的权力来自议会(“议会的国王”)2

2.限制王权的法案

1689年《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确立.1701年《王位继承法》继续削弱国王权力,把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权力转移到议会手中,奠定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a、国王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b、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拥有立法和监督政府的权力。

c、首相是政府首脑,和其内阁拥有行政权,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

d 、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 3.小密室的演变

责任内阁制的基本原则:

内阁需得到议会多数支持,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 首相与其内阁成员共同对决策负责,在政治活动上共进退; 内阁对议会负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

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须总辞职,或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议会大选,由新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

4.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

1832年议会改革,降低对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重划选区重分议席。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4. 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

19世纪70年代以后,内阁权利开始膨胀,几乎垄断全部立法提案权,部分立法权,财政权。 美国1787年宪法 1、年轻美国的窘境

新生的美国实行松散的邦联制,产生了许多问题无法解决,亟需通过制定一部强有力的宪法,改变国家结构形式来加强中央的权力。 2、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 1787年,费城 ,联邦宪法。

内容: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利加强,,但各州还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

以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中央政府:

体现了“制约与平衡”或“分权制衡”的原则。

国会立法权

总统行政权

联邦法院

评价:美国联邦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这部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协调了中央与地方之间,大州与小州之间,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这部宪法没有废除黑奴制度,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3.从“邦联”到“联邦”

1788年6月,联邦宪法正式生效,第二年,华盛顿当选第一任总统,中央权力加强,各州保持一定的自治地位

4.两党制的雏形:联邦党(1816年解体,第二任总统亚当斯)和反对联邦党的民主共和党(第三任总统杰弗逊、第四任总统麦迪逊);19世纪30年代,民主共和党分裂为民主党和自由党;19世纪后半叶,两党制正式确立,民主党和共和党交替上台执政。

民主政治的扩展

1、震荡中的法国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

2、“一票共和”

1875年仅以一票多数通过了第三共和国宪法。

内容:行政权归于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军队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立法权属于议会参议院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对参议院负责。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众议院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到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

国歌、国庆、“政府的共和国形式”和总统当选条件

1875年宪法的评价:

进步性:①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帝制的道路,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②是工业革命完成后的必然结果,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性:它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法国的共和政体并没有得到巩固。

3、脆弱的德国民主

前提:德国的统一

领导:俾斯麦方式:实行“铁血政策”,通过王朝战争标志: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

宪法颁布——1871年4月,确立了德意志帝国立国的基本原则。

国体: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君主立宪政体:

皇帝:皇帝拥有巨大权力,他是国家元首,统率三军,任命宰相,主宰议会

宰相: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

议会:a.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b.联邦议会权力巨大,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c.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1871年宪法的评价:性质: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局限: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是一种不完善的代议制

积极:帝国的成立及宪法的颁布,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

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主义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马克思)

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原因或条件:

1、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客观条件)

经济:工业革命极大促进资义经济发展,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暴露资义社会基本矛盾

阶级和实践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思想基础: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英古典政治经济学(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2、伟大的友谊(主观努力):马、恩对理论的研究和投身各种革命活动

3、沐浴全世界的阳光(诞生):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第一次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P138知识链接

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武器,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际公认运动的艰辛历程

1.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第一国际的成立

时间:1864年地点:伦敦领导机构:临时中央委员会(总委员会)

原则:《成立宣言》《共同章程》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性质: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组织

斗争任务:一、反资产阶级….二、反非“马”思潮及派别

2.建设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

巴黎公社1871.3.18——5.28

背景: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民族矛盾尖锐;资产阶级政府窃取共和国政权,投降卖国,要解除工人武装,阶级矛盾尖锐;直接原因资产阶级政府军队偷袭蒙马特尔高地革命爆发的偶然性

公社成立:1871.3.28

巴黎公社采取的革命措施:①废除资产阶级反动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②废除资产阶级政权机关,代之以普选产生的公社委员会;

③公社成员都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接受选民监督;

④国家公职人员最高年薪不得超过工人的工资。

意义:代表广大人民利益;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无产阶级的一次伟大尝试,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失败:五月流血周 5.21——5.28

原因:客观:敌人力量的强大,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主观:无产阶级不成熟。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没有前人的可供借鉴的经验,犯了一些错误,例如没有乘胜打击敌人,军事准备不足,领导失误,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切断敌人的经济命脉

巴黎公社的爆发带有自发性、偶然性。它的失败是必然的。

3.第二国际的斗争

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开幕。讨论了国际劳工立法,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每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第二国际组织比较松散,各国工人阶级政党是独立自主的。第二国际内部存在各种派别的斗争,修正主义泛滥,伯恩施坦人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应予以修正。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革命前夜的火星

客观条件

俄国已经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物质基础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主观条件:无产阶级及政党的成熟

有杰出的革命领袖列宁,新型、坚强、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

2.帝国大厦的坍塌

二月革命导火线:俄国参加一战,前线不断失利使俄国国内矛盾激化

时间:1917、3月8日(俄历2月23日)地点:彼得格勒

结果:A、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B、出现两个政权并立局面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列宁《四月提纲》内容: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即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影响: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指明了革命发展的前途。

七月事件

1917、7(俄历) 前线失利工兵示威(要求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镇压

政权转移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两个政权并存结束;革命和平发展阶段结束,暴力革命时机日渐成熟3.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

起义领导机构:军事革命委员会

1917、11、6(俄历10、2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

11、7发表《告俄国公民书》宣告临时政府被推翻,政权转归苏维埃。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进攻冬宫的信号。

胜利的标志:全俄苏维埃二大《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影响: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B.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C.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D.同时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改造一个国家冲破一条阵线

开辟一个时代鼓舞一种斗争

顺口溜: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美苏争锋

1、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背景(原因):雅尔塔体制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雅尔塔体系实质是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两国实力均衡;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根本)

“冷战”对峙的形成过程:

丘吉尔铁幕演说(1946.3),主张英美结盟共同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揭开冷战序幕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1947.3),声称共产主义威胁安全,美国要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扩张,标志冷战正式开始;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1947.6)VS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组织上:北约(1949年)VS华约(1955年)

美苏争锋为什么以“冷战”为形式?

答:(1)力量均势;(2)存在核威慑;(3)世界人民渴望和平;

2、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两大军事集团开展军备竞赛,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

冷战:德国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热战:朝鲜战争1950——1953二战后冷战背景下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越南战争1961——1975 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局部战争

积极的影响:

A、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B、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的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C、亚非拉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二、新型力量的崛起

1、欧洲人的欧洲

欧洲走向联合的条件

(1)工业生产恢复战前水平

(2)政治家认识到联合有助于稳定和发展

欧共体成立过程: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共体是区域的经济合作组织

经济一体化带动政治一体化

(1)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2)1973年,欧共体提出“用一个声音说话”(3)1975年,“欧洲议会”成立(4)80年代后,政治联合加强,防务合作加快

影响:A.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步形成。

B..增强了西欧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

2、迅速兴起的日本

原因:(1)经济上,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方针,制定一系列合乎其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外交上,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3)教育科技上,重视教育,发展高科技产业

表现

(1)60年代末,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3)1990年,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出口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

影响:在资本主义世界,与美、西欧三足鼎立,促使世界向多极格局发展。

3、东方巨龙的腾飞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发展:抗美援朝胜利使国际地位空前提高;1957年完成第一次五年计划,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文革时期遭受极大损失;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粮棉产量跃居首位;工业基建和技术取得重大发展;进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科教文事业蓬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200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2年超过日本。

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第三世界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发展中国家的呼声(不结盟)

原因:亚非拉的独立国家不愿介入美苏的争斗,保持中立,采取不结盟的政策

诞生(1)推动者:(南斯拉夫)铁托、(印度)尼赫鲁和(埃及)纳赛尔

(2)诞生标志: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宗旨和原则:独立、自主和非集团

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世界面貌,冲击了战后的两极格局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别了,雅尔塔”

东欧巨变历史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模式,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外部因素: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影响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解体:1991.12.22 《阿拉木图宣言》,苏联解体

原因: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

2、鼎足之势话西方

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美国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军事实力为依托,以民主和人权为旗帜,试图领导世界,发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近年插手南海问题。

欧共体欧盟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1)经贸集团政治实体(强大的经济实力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

欧盟成立(1993)经济:使用欧洲单一货币欧元安全: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

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以“亚洲代表”自居,以提高其国际地位;打着联合国旗号向海外派兵;军事力量膨胀引起亚洲各国担忧和疑虑。

3、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的困难:

政治上:面临分裂危险,车臣危机;经济上,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外交上,西方大国拒绝大量财政援助叶利钦的调整

①拉拢欧盟以牵制美国;

②保持在独联体中的地位和影响;

③扩大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影响。

对内:采取强硬措施对付分裂主义

普京稳定政局的措施

大幅度改组政府;强化中央权力;果断应对车臣问题

这些措施的影响:俄罗斯逐渐走出了低谷

4、风云际会看东方

A.中国:1990到1997年在发展中国家支持下,连续7次挫败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反华提案;1997年,中国政府竭力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做出了贡献。

B.90年代以来东亚发展中国家:形成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极

C.1992年9月第十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接纳中国等为观察员国

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一超多强。美国中、日、俄、欧盟

——桂林市第三中学谢炜鹏根据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2009年版、《5年高考3年模拟高考历史》2018B版等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知识点

专题八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综合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综合测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的字母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 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起来,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 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2.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其中的“天”是指( ) A.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 B.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3、《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是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4.依照周朝礼制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 舞礼仪;而诸侯六排、大夫四排。后来鲁国大夫季氏越级用六十四人的庭院奏乐舞蹈,孔子对此非常愤怒:“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反映了() A.西周贵族的家庭文化生活 B.西周社会的生活礼仪 C.孔子对贵族生活的关注 D.周朝生活礼仪的政治色彩5.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郡县制度 B.官僚制度 C. 皇帝制度 D.朝议制度 6.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7.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B.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C.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75586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 (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 ⑴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造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 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 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为满足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②商朝: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汉代纺织业已相当发达,通过丝绸之路,外销丝绸(被称为丝国); ④唐朝: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⑤明清时苏州、杭州、南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江南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 ①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资料

编号01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新的外交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活动。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 阵营和以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外交原则:奉行的外交政策。 4、外交成就:(1)与、保加利亚等国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2)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对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提出: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发展:(1)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改为“”。(2)在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修改为“”。

4、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三)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召开:年4—7月,在召开。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问题。 (3)特点:特点: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成就:最终达成《》。 (5)意义:缓和了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 (1)召开: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举行。(2)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4)意义: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这被人们誉为“”。 编号02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学习重点: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重返联合国 1、背景:(1)由于美国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占据。(2)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3)孤立新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4)中国综合国力上升,逐步提高。 2、概况:年10月,联合国第届大会通过提案,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影响:(1)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2)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关系解冻 1、原因: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发展,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过程:(1)年4月,通过“”;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2)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秘密访华,为访华

2018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全)

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分封制: 目的:拱卫王室 对象:亲族(主体)、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内容:人口、土地 义务:驻守王畿,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等 作用:1、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2、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3、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二、宗法制: 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②大宗与小宗(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特点:把血缘关系和政治纽带结合在一起 作用:1、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三、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2、分封制下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 3、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 4、尚未实现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 一、内容: 1、皇帝制度 表现: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③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 三公职责: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协助管理军务3、郡县制(地方官制) 特点:中央集权,分工明确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纳入到国家政治体制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影响:①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③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 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 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2.分封制,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体;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大周的疆域。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 A、王族(姬姓贵族); B、功臣; C、先代贵族等; 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权利——世袭的统治权 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 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 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内容和显著特征:嫡长子继承制。 其他: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形成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由宗法决定的严密等级。影响: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如孝道,宗亲观念的形成(家谱、祭祖)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东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皇帝制度 秦始皇确定皇帝称号

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复习大全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专题九 专题整合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九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条主线: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三大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末 三大特征:1.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形成。 2.20世纪六七年代,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3.20世纪末,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重大历史线索 1.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1)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世界政治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全面对抗,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由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3)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

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 (4)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 (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在加强。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演变: (1)美国与西欧关系的演变 ①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借以扶植和控制了西欧各国。 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欧逐步制定独立的外交政策,不愿像过去那样受美国控制。 ③两极格局瓦解后,西欧由欧共体发展成欧盟,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轻视的力量,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迫使美国不得不调整其对欧政策。 (2)美国与日本关系: ①二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并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 ②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美国扶植日本,但同时也控制了日本,日本政府也采取了追随美国的政策。 ③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日本经济崛起,日本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④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之间既有联盟又有摩擦;但相对于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关系更密切些。 三、题型应用体验 探究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检测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 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依据是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D.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的标志是 A.《天津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南京条约》的签订 D.《马关条约》的签订 4.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A.三元里抗英 B.黄海海战 C.威海卫战役 D.平壤战役 5.近代中国有一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南京保卫战 6.在《马关条约》各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D.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7.右图中的史实发生于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 D.洋务运动时期 8.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B.清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 C.中国地大物博并且人口众多 D.列强无力控制中国广大地区

9.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10.“1843年3月3日,英国伦敦的造币厂门前停着五辆大车,每辆都是四匹马拉着,……每辆车都满载着笨重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怪银币。……总额是四百五十五万英磅,这五大车的白银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这批“古怪银币”最有可能来自于 A.《天津条约》规定的赔款 B.《南京条约》规定的赔款 C.《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 D.《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 11.佳士得拍卖公司曾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2.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鸦片战争)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13.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是通过战争使英国 A、对华贸易合法化 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 D、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14.在下列条约中,涉及既割地又赔款的是 ①《南京条约》②《北京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辛丑条约》中哪一条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抗 B、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C、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知识讲解

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 一、春秋 (一)孔子(儒)--创立 1.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3.影响:形成完整儒家思想体系,成为时代主流 (二)老子(道)《道德经》 1.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B(精华)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2.影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为其提供物质条件 政治:周王室衰危,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时期新统治者没有绝对权威 (二)孟子和荀子(儒)===发展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人性本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 ②影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教育思想:治国应以礼教为先,礼法并施 ②影响: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墨) 1.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 2.影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②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 (四)道家 1、庄子 ①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的人生态度,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韩非子》 1.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③变法革新 2.影响:①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②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孙子兵法》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填空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演变过程:经历了从_______到________的演变过程。前者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________时期开始,长期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演变原因——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传说中神农氏创制_____教导民众耕作;________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铁农具和牛耕技术;___代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曲柄锄和大镰和___犁、_______犁等先进的耕作方式;唐代江东(长江中下游)出现曲辕犁。综观中国古代农具和生产技术的演变,多为量的增加,质的突破不多,长期以来农业耕作技术没有________的进步。 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1)过程: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出现。战国时期_____变法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打破了土地国有制度。此后,私有土地一直呈上升趋势,土地私有制成为传统社会中主要的土地制度。 (2)特点: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①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_____的方式剥削农民。农民在土地上艰辛劳动,只能获得耕作收获的很少一部分。②土地_________,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3)影响:①___________导致耕者无其田,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往往激起民众暴动。②“_____”的理念和要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3、以____________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经营,即所谓“工商食官”。春秋战国以后,“工商食官”制度瓦解,形成_____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的格局。______手工业由官府直接经营,长期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____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________和_________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根本特征。 2、以西汉“工官”制度为例说明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利弊。 利: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上等的原料,产品大多十分精美。 弊:①产品主要供____专用和____私用,使得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______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②实行_____制度,_____没有人身自由,劳动积极性受到严重束缚;③行业间相互_____,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3、在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___和___。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有出土文物表明,约在四五千年已出现了丝织物的生产。秦汉以后,中国丝织生产进入兴盛时期。汉代丝织品经过_______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_____”。唐代中期以后,随着城市和________的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兴起。___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___代在一些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4、(1)冶铜技术:_______时期是我国青铜器铸造业高度发展的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_____时掌握了青铜防锈蚀的技术。(2)冶铁炼钢技术:_____晚期出现人工冶炼铁器。战国中期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________时推行铁业官营制度。汉代冶铁开始使用_____做燃料,供风形式经历了自然通风到_______鼓风然后又发展到_______鼓风的进步。东汉初,南阳太守_____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5、早期的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一种____。从____中期到____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东汉末期墓葬中,出土了____瓷器。___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除越窑的青瓷享有盛名外,____窑的白瓷制作精美。江西______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十分著名。唐代晚期,长沙_____窑首创釉下彩绘,并且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清代____年间出现了粉彩瓷器工艺并在_____年间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中国古代的商品生产和转运贸易:汉代商运活跃。唐代商旅往来频繁。宋元时期,_____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和北非等地区。明代,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_____有关。其中,___商和___商的势力最为强大。 2、古代中国“市”的发展:(1)___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2)___代的市作为集中贸易地,有专门的管理机构。(3)_____时期出现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立“草市尉”等官职施行经济管理。(4)___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还出现了___市。(5)___代的“市”不再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再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原本不许设立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视;草市、夜市更加繁荣,草市内还有完备的饮食设施。 3、_____时期,有的城市已经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___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唐朝除长安、洛阳最为繁盛外,_____也是“雄富冠天下”。宋代都市商业繁盛,_____夜市三更结束,晓市五更又开,此外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清代繁华的都市有_____、汉口镇、_____镇、_____镇、朱仙镇等。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1)提出:_____时期的____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2)含义:重农抑商,或者说“重本抑末”、“强本弱末”、“进本退末”都是强调发展____,限制_____和______的发展。(3)目的: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4)具体表现(抑商):出台歧视商人的规定;以国家行政手段打击富商大贾;征收____;实行____制度限制从商的行业部门;禁奢侈;对城市商业经济进行严格管理和限制,如限制“市”的时间、地点、派官员进行监督等。(5)评价:(1)有助于稳定_____经济;(2)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长期得不到正常的发育。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为了防范外国侵略势力的骚扰,明清王朝长期推行_____政策,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从而扼杀了中国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成为资本主义萌 芽发展缓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