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体辐射定律

黑体辐射定律

黑体辐射定律
黑体辐射定律

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

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Kirchhoff热辐射定律),德国物理学家古斯塔夫·基尔霍夫于1859年提出的传热学定律,它用于描述物体的发射率与吸收比之间的关系。

简介一般研究辐射时采用的黑体模型由于其吸收比等于1(α=1),而实际物体的吸收比则小于1(1>α>0)。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则给出了实际物体的辐射出射度与吸收比之间的关系。

?M为实际物体的辐射出射度,M b为相同温度下黑体的辐射出射度。

而发射率ε的定义即为

所以有ε=α。

所以,在热平衡条件下,物体对热辐射的吸收比恒等于同温度下的发射率。

而对于漫灰体,无论是否处在热平衡下,物体对热辐射的吸收比都恒等于同温度下的发射率。

不同层次的表达式

对于定向的光谱,其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表达式为

对于半球空间的光谱,其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表达式为

对于全波段的半球空间,其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表达式为

?θ为纬度角,φ为经度角,λ为光谱的波长,T为温度。

参考文献

?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56-379。

?王以铭。《量和单位规范用法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

普朗克定律描述的黑体辐射在不同温度下的频谱

物理学中,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也简称作普朗克定律或黑体辐射定律)(英文:Planck's law, Blackbody radiation law)是用于描述在任意温度T下,从一个黑体中发射的电磁辐射的辐射率与电磁辐射的频率的关系公式。这里辐射率是频率

的函数[1]:

这个函数在hv=2.82kT时达到峰值[2]。

如果写成波长的函数,在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率为[3]

注意这两个函数具有不同的单位:第一个函数是描述单位频率间隔内的辐射率,而第二个则是单位波长间隔内的辐射率。因而和并不等价。它们之间存在有如下关系:

通过单位频率间隔和单位波长间隔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函数可以相互转换:

电磁波波长和频率的关系为[4]

普朗克定律有时写做能量密度频谱的形式[5]:

这是指单位频率在单位体积内的能量,单位是焦耳/(立方米·赫兹)。对全频域积分可得到与频率无关的能量密度。一个黑体的辐射场可以被看作是光子气体,此时的能量密度可由气体的热力学参数决定。

能量密度频谱也可写成波长的函数

普朗克定律(绿)、维恩近似(蓝)和瑞利-金斯定律(红)在频域下的比较,可见维恩近似在高频区域和普朗克定律相符,瑞利-金斯定律在低频区域和普朗克定律相符。

马克斯·普朗克于1900年建立了黑体辐射定律的公式,并于1901年发表[6]。其目的是改进由威廉·维恩提出的维恩近似(至于描述黑体辐射的另一公式:由瑞利勋爵和金斯爵士提出的瑞利-金斯定律,其建立时间要稍晚于普朗克定律。由此可见瑞利-金斯公式所导致的“紫外灾难”并不是普朗克建立黑体辐射定律的动机,参见后文叙述)。维恩近似在短波范围内和实验数据相当符合,但在长波范围内偏差较大;而瑞利-金斯公式则正好相反。普朗克得到的公式则在全波段范围内都和实验结果符合得相当好。在推导过程中,普朗克考虑将电磁场的能量按照物质中带电振子的不同振动模式分布。得到普朗克公式的前提假设是这些振子的能量只能取某些基本能量单位的整数倍,这些基本能量单位只与电磁波的频率有关,并且和频率成正比。

这即是普朗克的能量量子化假说,这一假说的提出比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电效应而提出的光子概念还要至少早五年。然而普朗克并没有像爱因斯坦那样假设电磁波本身即是具有分立能量的量子化的波束,他认为这种量子化只不过是对于处在封闭区域所形成的腔(也就是构成物质的原子)内的微小振子而言的,用半经典的语言来说就是束缚态必然导出量子化。普朗克没能为这一量子化假设给出更多的物理解释,他只是相信这是一种数学上的推导手段,从而能够使理论和经验上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