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弟子规第二十二课教学设计

整理弟子规第二十二课教学设计

整理弟子规第二十二课教学设计
整理弟子规第二十二课教学设计

弟子规第二十二课教学设计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

教案:第二十二课

主题写作

如前所述,赋格论证的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命题,它以简练的主要乐思(Theme)体现。出现在主调上的主要乐思,谓主题(subeject);出现在属调上的则称答题(随后章节详述)。当乐曲转入中间调性展开部分,若新调仅有主领域陈述主要乐思时,仍称主题,若其他调性以成对的主属领域关系分别陈述主要乐思时,则分别称谓主、答题(随后章节详述)。

例如Ⅰ16,该曲在12m转入中间部,主要乐思从12-18m在Bb大调领域出现,其中12-13m为主题,13-16m 为答题,17-18m为主题。

通常情况下主要乐思在全曲中的每次出现都应保持一致,但事实上为了和声、调性等原因,主要乐思往往有个别音的变化。

Ⅰ,长式主题

赋格曲的主题在结构形式上有两大类,一类谓andamento,往往由两个、甚至多个动机构成,通过模进的方式,形成乐段式结构。这是巴赫为了适应器乐演奏需要而大胆创造的主题形式,在此之前声乐化的赋格主题是不用模进的。这种形式的主题乐思表述比较完整,篇幅较长,可谓之长式主题,如小型序曲与赋格中的E 小调小赋格(BWV941)、

§19-1巴赫C大调管风琴赋格(BWV547)

从例中可以看到长式主题的一种风范,即往往以结束在短小时值上的停顿分成动机或短句,造成一些休止片断,构成一种张力,然后以此为单位予以模进发展。

长式主题往往用于独立的、规模较大的赋格曲中,已成为后世作曲家仿效的一种风范了。

如贝多芬弦乐四重奏Op59/3中的赋格主题、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中的赋格主题,柴科夫斯基的A小调组曲,等等。

Ⅱ,短式主题

另一类称soggetto,可谓短式主题,篇幅较短,符号性强,往往以单句,甚至短小的音调构成,如同我们在平均律里看到的那些利车卡、坎佐那等等仅为二、三小节,甚至仅有几个音的主要乐思。

§19-2巴赫E小调管风琴赋格

根据赋格的审美特点,赋格的主要乐思的设计,应该具有如下的一般特性:

Ⅰ,符号性

所谓符号,亦即简练鲜明。综观巴赫教学乐曲1的主题,绝大部分都不是什么奇巧音调和拗体节奏,相反,更多见的是极为普通的音乐语言,例如二声部、三声部创意曲和平均律的第一首,巴赫似乎有意表明,他能用最简单的音符通过他的写作技巧,构成有意义的音乐,甚至采用他人的音调都无所谓,赋格的美,美在演义的过程中。

因此,赋格的主题音调是否与众不同并不是首要的问题,只须有个简练的音调作为符号即可,而一个合格的符号,重要的必须让听众能够把握它的调性,体裁以及情感模式2。

Ⅱ,论证性

所谓论证性,即一个乐思,可以依靠自身的多次重复或变化表述而能使其内蕴得到深化,而不以改变原有结构造型变化或通过外加因素等方式为发展。因此赋格主题本身应当具有高度概括性,听众运用艺术知觉进行把握时没有太多需要滤去的细节,例如那些即兴性的、描绘性的旋律。

如Ⅰ9,主要乐思呈示时是纯朴、虔诚,;副呈示部时是简洁、坚定,随后略带沉思;中间部略带忧郁、朦胧,随后转入激动,结束时带有召唤、热情,

Ⅲ,动力性

由于绝大部分的赋格主题总是以单声部无伴奏的方式呈示,因此应以具有动力为佳。这种动力表现在两方面

1,节奏:

A,主题拒绝每个短句句未都是长音式的歌谣体,这种句法四平八稳,既不紧凑,又没动力;

B,除了利车卡体裁的极短主题有可能会以几个长音构成之外,绝大多数主题拒绝以长音符开始,带

有等待性的节奏。为此,弱起音组是常见的起始方式,由于短音符对长音符的期盼性质,因此有推

动力;

C,同样理由,短小时值置前的节奏型,也是具有动力的。如Ⅰ5,Ⅰ7,Ⅰ4,Ⅰ6;

2,音调:

A,同音反复的音调带有期盼性,因此以同音反复,或夹带辅助音在其中的音调,较为多见,如Ⅰ2,Ⅰ20,Ⅰ 1,Ⅰ5,Ⅰ8,Ⅰ16;

§20-3 莫扎特的《魔笛序曲》

B,主题以不协和音程为核心,因听觉心理期盼解决而具有动力性,如Ⅰ4,16,24,

Ⅱ20,22,等等。

为了适应教学需要,初学者的练习可先从soggetto式的主题写作入手。

这类主题结构极其简单。仅由一个表明基本信息的首部,以及一个富有推动力、但性质中庸的尾部构成。不要忘记,在器乐中,演奏法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设计乐思时应同时考虑。

Ⅰ,结构

1,首部生动、鲜明

A,单一动机

1)通常仅以具有一定特点的音型开始,加一个具有动力性的尾部即可

§19-4,哥登维杰尔:复调练习曲

2)或者加上重复、变化重复或模进等手段巩固,然后再接一个推动的尾部

§19-5 亨德尔:小赋格

§19-6 阿尔曼:小赋格

§19 -7 巴赫:G小调管风琴赋格

B,二动机

主要乐思亦可由两个动机构成。第一动机的特征比第二特征鲜明。

可以在第一动机巩固之后出现第二动机,构成AABB,或AAB的图式

§ 19-8巴符柳琴科:小赋格

也可以两个动机交替巩固,构成ABAB。

§19-9 巴赫:G小调管风琴赋格

这个例子或许不太纯粹,它的a部分先独自模进了一次。然后才是ABAB

当然把第二动机加以模进也可以,但往往这类第二动机比较中庸,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单一动机类型的尾部发展

§19-10埃依盖斯:小赋格

2,尾部中庸、动力

A,为了不干扰首部信息,尾部的信息含量应降至最低,只求中庸。所谓中庸即既没有音调特点又没有节奏特点的快速音阶之类的进行

因此,尾部出现新动机,或首尾呼应的主题是不佳的。

B,为了引出新的声部进入,在首部信息已得到表达之后,尾部应尽快的推进。

C,在以连绵不断为特点的赋格中,并不强调主要乐思的结束感,有时甚至很难判断一个主题究竟停在什么音上。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的主题以主和弦构成音之一-多见的是三音-结束在一个相对的强位上,

在很多快速的主题中,往往结束得很不明确,如Ⅰ9,15,有时甚至含糊其词的情况,如Ⅰ15。

Ⅱ,体裁

前文已述,赋格有各种体裁。乐思的设计,应当根据不同体裁的要求,在一开始就表明自己的类型。

1,利车卡(ricerca)

利车卡式赋格的主要乐思简短,极具符号性,通常只是一个动机。乐曲往往以精巧的对位和模仿技巧取胜。典型的例子,如巴赫Ⅰ7的序曲中的利车卡(10m-)、Ⅰ22,Ⅰ9以及《B小调弥撒·第二羔羊经》此外,利车卡式的赋格中,由于性质平稳,因此往往通过音调的变音,取得内在的动力。如Ⅰ4,

2,类利车卡

类利车卡主要乐思往往采用单乐句的形式。典型的例子,如巴赫Ⅰ7,《B小调弥撒·第二慈悲经》,等等。

类利车卡也写成器乐化的形式,虔诚的,庄严的,抒情的、沉思的,田园的乐曲,往往借用这一类型的写法。

主要乐思大抵时值缓慢,均匀,如Ⅰ1,Ⅰ23。

3,坎佐那(canzona)

用现时的词汇解释,坎佐那即器乐小品,这既是一种主题陈述和间插分明的体裁,因此它的主要乐思具有音调鲜明,节奏生动的特点;偏向活泼、生动,诙谐,优雅的情调,主题中往往有短小休止,以及同音反复等特点,参见Ⅰ16、Ⅰ9,

4,托卡他(toccata)

托卡他的赋格,可以使旋律在音型化的节奏中陈述,结构单一乐句,往往以快速的、等时值音流的形式构成。在托卡他式的赋格中,注意通过隐伏线条的安排,形成音调以及运动。

参见Ⅰ15

5,舞曲性的赋格主题,重音清楚,并可以创造一些节奏型,参见Ⅰ15,Ⅰ2,3,Ⅰ11

Ⅲ,音调提炼

赋格主题既是表现特定时代人们的某种情感模式;但同时又是作曲家个人生活体验的抽象。因此要充分掌握这一矛盾,既要有概括性、普遍性,也要有的鲜明性。

1,普遍性

赋格主题既是人类情感的抽象,我们就可以从物理、生理和心理上的力的运动的共同性,,亦即所谓

异质同构关系,找到一些启示。巴赫作品中的一些主题可谓范例,通过线条的外形运动,找到写作某

种情感的方法。例如

A,悲哀的、叹息的多用半音下行,见Ⅰ24;或减七音程,如Ⅰ16,减四音程,如Ⅰ4

B,兴奋的,欢乐的,多用辅助音式的音调,参见Ⅰ2,15,21;往往含有较多的十六分音符,

C,庄严神圣的,多用等时值音流式的级进运动,参见《小型序曲赋格》中的C大调赋格BWV953等等。

2,鲜明性

在情感内容的概括性表现,却是通过符号的排列的独特性体现的,唯有这样才可能使艺术形式发挥它的感染力。

§19-11陈铭志《谐趣》

这是一首源于民歌的主题,作曲家作了改动,引进了一个增四度的变音,使音级构成有升高四级和自然四级、升高

七级和自然七级的变化,而且音调构成产生了减四度音程,形成了特性。作曲家改写了原有民歌每次都落在主音的

封闭性旋律,特别是最后停在自然七级上,使主题具有推进的特点

Ⅳ,和声内涵

前文已述,巴洛克时代开始,和声统辖一切,因此,写作主题必须注意,

1,和声内涵清楚

无论主题中出现怎样的变音,怎样特异的音程,它的“身份”必须明确:或为外音,或为附属和弦,或为调式综合音,等等,都应有其来龙去脉。

2,调性色彩明确

由于乐思在全曲中将要经历调式调性色彩变化的程式,因此主要乐思的调式调性,必须一开始就交

待清楚。为此,通常主要乐思总是从主音或属音为始,或者主属音交替的音调开端;主题可以转调,

但调式却不变。在不触及这一要害的基础上,可以有各种变音的变化。

§19-12 米约《世界创造》

这赋格主题用了布鲁斯音阶,(升二级、降七级),但有一个核心动机发展的结构,

五声性音调最大的特点是音级关系的非倾向性,以及色彩的中庸性。作曲者面对这一特点,决定自己的审美追求:或是克服它,加上四级音或七级音等“偏音”,扩展音列;亦可运用变音,强调特异色彩,或是保持这一本色。

§19-13 林华《G大调序曲、圣咏和赋格》

这是该套曲的最后部分,主题运用雅乐七声音列,写成带有变徵音G羽调式,

§19-14陈铭志《创意曲》“

虽然主题运用了升三级的变化音,但它只是一个滑音而已。

Ⅰ,要点

在写作主题的练习中,初学者可以在传统章法的基础上尝试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趣味了,但练习中首先要掌握的,一是主题既有特征又简练性质,二是主题的动力;其次必须注意主题的各种结构和调性。因此在练习时,可以在音调上、节奏型上予以思考,目前不要越出上述范围为好。

Ⅱ,根据既定旋律改写

写作主题的能力,也可从提炼熟悉的音调为精炼的主题着手,锻炼抓住特点、去除一般,按照结构,设计主题的能力。

下例是根据陕北民歌《信天游》写的7个主题,原曲四平八稳,显然不适合主题的要求,写作时对节奏、音调等重新作了安排。

§19-15

A,陕北民歌《信天游》:旋律为上下句结构,高点音D多次重复,并和下方四度A构成核心,贯串全曲。作为主题,体裁特征不明确,结构特征不明确,即没有鲜明的符号性。

B,改为如歌主题:前半部分保留原曲首部八度大跳的特征,保留D-A核心音调,并即以此为符号,后半部分佐以紧凑中庸的尾部,整个构成A,A1模式。注意其间以切分为连接,获得动力。

C,改为优雅舞曲:前半部分构成ABAB模式,后半部分是个中庸而有推动力的尾部,注意整体轮廓线的安排。

D,改为有力的主题:重新裁取原曲的素材,把D-A和八度的音调次序调换。并在其后对八度的动机作了展开,构成长式的主题。

E,改为优雅舞曲:将原曲前四小节纳入同一节奏型,强调了体裁特征,强调了核心音调,最后是有动力的尾部。

F,改为抒情主题:发展了原曲中隐伏的下行线条D-C-A,并佐以半音装饰,构成浑然一体的动机

G,改为动力性的动机:以D-A为核心,以AABB模式写成,并布置了复合的隐伏线条。

Ex 19-1,自行撰写赋格主题

Ex 19-2,根据教师指定旋律,改写为赋格主题

Ex 19-3,根据教师指定的民歌或既有旋律为素材,写作不同性格的赋格主题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

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小学二年级弟子规教案

小学二年级弟子规教案 【篇一:二年级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总序 教学目标: 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会背《弟子规》总叙。 教学过程: 一、介绍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 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 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 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 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规》中的“规”,当然就是指规矩、规则。你们知道“弟子”指 的是谁吗?是孔子的弟子吗?是指小孩子吗?还是指其他什么人呢?(学生讨论)实际上这个“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所以《弟子规》中谈到的规矩礼节是同学们甚至是老师都应该遵守的。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弟子规》 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们学习总序。 二、学习《弟子规》总叙 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理解“总叙”的意思。

“总叙”概括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以上的事都做了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做学问了。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四、讲故事:《大舜的故事》——孝 五、礼仪 1、回答问题要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 2、学习鞠躬。 六、作业 1、背诵《弟子规》总序。 2、回家给父母捶捶背。 板书设计: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篇二:二年级上册国学教案《弟子规》】 二年级第四周国学教案 课题:《弟子规—入则孝》 授课教师:冯永婷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把孝心的观念引入到小朋友的心田。 2、教育小朋友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不但孝,关键是顺。 3、培养小朋友的感恩之心。 教学重点: 1、关键在落实上。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 2、让小朋友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弟子规》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让小朋友复习上堂课的内容:弟子规——总序。齐声背诵。

《弟子规》教学设计

《弟子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诵读《弟子规》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学习重点: 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 学习过程: 一、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你们知道的经典性的诗文有哪些呢? (板书:孝、涕、谨、信、爱、仁、学文。) 二、背诵《弟子规》 今天,先让我们进入第一环节,轮背<<弟子规>>,好吗? 1、齐背“总叙”。 2、轮背。 三、走进《弟子规》 第一关,我最欣赏的一句弟子规。(并说一说欣赏的原因) 第二关:弟子规对对碰:学生说一句弟子规,任意找一同学说一说意思。 第三关,每个同学都准备了一个有关弟子规中的故事,把你想讲的故事讲给同学和后面的老师听。 第四关,我唱我演《弟子规》 四、生活与《弟子规》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等。今天,我把其中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句子选了出来。对照这些句子,同学想一想,你平时都做到了吗?(把打印稿每人一份) 屏幕出示: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出必告;返必面。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晨必盥( guan),兼漱口。便溺回,辄(zhe )净手。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借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 凡出言,信为先。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1、请你针对上面的句子,想想自己在某个方面做的好或不好,在做的好的

一年级《弟子规》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一年级《弟子规》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南航大学附属小学红谷滩分校一年级语文组 目录 第一课弟子规子总序 (3) 第二课《弟子规》入则孝第一段 (4) 第三课《弟子规》入则孝第二段 (6) 第四课《弟子规》入则孝第三段 (8) 第五课《弟子规》入则孝第四段 (12) 第六课《弟子规》入则孝第五段 (16) 第七课《弟子规》入则孝第六段 (18) 第八课《弟子规》出则弟第一段 (20) 第九课《弟子规》出则弟第二段 (23) 第十课《弟子规》出则弟第三段 (25) 第十一课《弟子规》出则弟第四段 (27) 第十二课《弟子规》出则弟第五段 (29) 第十三课《弟子规》谨第一段 (32) 第十四课《弟子规》谨第二段 (35) 第十五课《弟子规》谨第三段 (37) 第十六课《弟子规》谨第四段 (39) 第十七课《弟子规》谨第五段 (41) 第十八课《弟子规》谨第六段 (43) 第十九课《弟子规》谨第七段 (45) 第二十课《弟子规》信第一段 (47) 第二十一课《弟子规》信第二段 (49) 第二十二课《弟子规》信第三段 (51) 第二十三课《弟子规》信第四段 (53) 第二十四课《弟子规》泛爱众第一段 (55) 第二十五课《弟子规》泛爱众第二段 (57) 第二十六课《弟子规》泛爱众第三段 (60) 第二十七课《弟子规》泛爱众第四段 (62) 第二十八课《弟子规》泛爱众第五段 (64)

《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总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1、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内容是什么? 3、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内容: 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讲解题目: 1、《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2、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 3、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4、小组合作学习,比赛读 二、讲解内容: 弟子规——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最新弟子规1-10课时教案

《弟子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 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 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教学方法: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也可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学习时间,需要念几遍。 讲解内容: 弟子规——是(古代)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学生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而亲仁——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总结: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互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 家庭作业:请家长帮助熟念《弟子规》总序 课后小结:我們現在學習弟子規的五項綱領後,每天都要省思自己是否有做到弟子規,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有意義。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把孝心的观念引入到学生的心田。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不但孝,关键是顺。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教学内容: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弟子规第二十讲教案-长者立幼勿坐-事诸兄如事兄

第二十讲《弟子规》备课教案 上课时间:2009年12月26日 上课地点:欧莱雅培训中心(衡山路4号) 一、检查同学们《学生行为规范》的实践情况(10分钟) 老师抽取《学生行为规范》中的5条规范,逐条询问: 1.请做到的同学举手 2.选取其中一位同学分享他具体是怎么做的?如何做到的? 二、全体诵读《弟子规》(10分钟) 三、教授“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17分钟) 1. 解释该句:(2分钟) 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该陪著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 2. 现场演练:(5分钟) 1)演练前,老师简要介绍演练项目: 现在假设我是长辈,从门口进来,我不坐,你们也不坐;我让谁坐,谁才坐。 2)演练中: 老师从门口进教室,全体同学应主动起立; 老师询问个别同学学习《弟子规》的情况,待对方答毕,让其坐下,他才坐下。其他同学仍需站着,直到老师让其坐下。 3)演练后,老师总结同学的表现,纠正错误,并说明正确的做法 3. 坐姿训练:(5分钟) 观摩各种坐姿的图片,老师指出对错,并让同学训练正确坐姿 4. 情景小品:公车上(5分钟) 1)表演前,老师简要介绍情景小品: 小品名称:公车上 小品道具:一张凳子 角色介绍:妈妈(老师饰)、孩子(当场抽一同学饰) 场景描述:妈妈带着她的孩子上公车,孩子正好看到车上有一个空位子。同学们,假如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怎么做? 2)表演小品 3)表演完毕总结:说明小品中孩子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妈妈或其他年长的乘客坐空位。

四、教授“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8分钟) 1. 解释该句:(3分钟) 与尊长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回答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 要点强调:1)声音不能轻得让长辈听不清 2)声音也不能大喊大叫地太响,让人感觉没有礼貌和教养 3)如果周围环境很吵闹,那么对长辈的说话声可适当加大,或者稍微起身靠近长辈说话 2. 现场演练:(5分钟) 当场抽两名同学,一名饰演老人,另一名饰演小朋友。对话如下: 老人:你中饭吃了吗? 小朋友:(随机回答) 老人:你最爱吃什么菜? 小朋友:(随机回答) 五、教授“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12分钟) 1. 解释该句:(2分钟) 有事要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2. 现场演练:(5分钟) 1)演练前,老师简要介绍演练项目: 让同学们全体起立,转身向后,背对老师。然后老师会随机问同学问题,被叫到的同学需转身看着老师对答交流。 2)演练中,举例如下: 老师:倩倩,今天《弟子规》课程是哪个老师教的啊? 倩倩:(需转身看着老师回答) 老师:甘智水,过几天就是新年了。你元旦放假准备做什么? 甘智水:(需转身看着老师回答) 3)演练后,老师总结同学的表现,纠正错误,并说明正确的做法 3.“视勿移”的礼仪训练:(5分钟) 1)训练前,老师介绍“视勿移”的扩展应用: 不仅是对长辈回答时要看着对方,视线不要游移离开。我们不管对谁说话,都要“视勿移”看着对方,才是尊重别人。 2)训练前,老师介绍“视勿移”的礼仪训练项目: 同学两人一组,起身相对,互相简单交谈、自我介绍姓名。举例如下: A:你好,我叫张悦然 B:你好,我叫岭岭 3)训练中:全班同学可分成若干组同时训练,每个同学都参与礼仪训练。 4)老师总结同学的表现,纠正错误,并说明正确的做法

弟子规120课教学设计

弟子规》第一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是圣人孔子的教诲,是对做人道德和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的总结,里面包含待人处事的道理和具体的方法。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优良性格养成的起点。“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播下行为的种子,就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一个人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有礼貌才能成功。所以,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不会做人,这一生也休想有很好的成就。做人最主要的根本,从孝悌来入门。《弟子规》这一本书,可以说完全融入儒家经典的精华。然而第一章总叙述却又是整本书内容的概括,起一个统领全书的作用。这一章教导所有学生、弟子,应该要如何尽到一个人的本分。后头展开来看,完完全全都是教我们如何落实。我们明白《弟子规》的纲领之后,我们也要深入它的义理所在,能完全明了它的内容义理所在,我们才有办法去落实。 二、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借助拼音自己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2. 结合“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来了解“大圣人”孔子; 3. 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 4. 诵读《弟子规》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三、设计理念 1. 第一章开宗明义篇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弟子规》这本书的内涵,知道做人的基本道理,结合书中的故事了解“大圣人”--- 孔子。

2. 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同桌拍手读、男女生对读、表演读、演唱读,让学生充分多读,使其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喜欢上读《弟子规》。 四、教学流程 (一)、音乐导入,设疑引出孔子播放《弟子规》演唱版,激发学生学习弟子规的兴趣。 提问:大家喜欢听吗?想不想和里面的小朋友一起学着唱唱?那好,请同学们拿出《弟子规》这本书,知道这本书里面的教诲都是谁说的吗?(出示孔子画像),老师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书本第3 页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猜猜"弟子规" 是讲什么的呢? (二)、自由诵读、整体感悟。 1、读一读,想一想,《弟子规》主要的内容有哪些?是什么意思? (板书:孝、涕、谨、信、爱、仁、学文。) 2、原文是怎样介绍这些内容的?了解先后次序; 3、同桌拍手读、男女生对读、演唱读、表演读; 4、提示:在这些内容中,作者为什么把"学文"放在后面呢?难道学习文化知识不重要吗? (三)、交流方法展示成果。 1 、同学们喜欢用哪种方法学习《弟子规》? 2、请自由组合,一起商量商量,准备表演。 3、学生交流、准备。 4、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绎弟子规。 5、小结:我们班同学真是多才多艺,学习方法很巧妙,很有趣。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有趣的方法,还可以创造更多的新方法,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有趣。

《弟子规》第二十五课教学设计

《弟子规》第二十五课教学设计(五年级) 应家浮墩小学杨诚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正确朗读韵文,达到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结合故事,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并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和“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谦虚的态度和知错就改的习惯,并懂得在生活中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理解正文意思,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做到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和“荣”。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 1、在上课的开始,请同学们观看一个动画片《狐狸和乌鸦》,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认真思考:故事讲了狐狸和乌鸦的一件什么事?(出示课件动画故事——《狐狸和乌鸦》) 2、指名回答。 3、老师提出疑问:乌鸦的肉为什么会被狐狸叼走呢? A生答:乌鸦唱歌了。 B生答:乌鸦上了狐狸的当。 师问:那乌鸦为什么会上狐狸的当。 生答:乌鸦太爱听好话了。 生答:乌鸦太骄傲了。 生答:乌鸦太爱表现自己了。 4、揭题 乌鸦因为喜欢听好话、称赞的话、奉承的话,失去了到口中的肉,那如果我们人也专门喜欢听好话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子规》中的第25课。(板书:第二十五课) 二、学习正文 1、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81页,同学们先自己轻声地读一遍,要读正确,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2)指名读并评议其读得正确性。 (3)全班齐读。 过渡:刚才同学们读得很正确,现在老师还要请同学们读一遍,要读得比刚才理流利、顺口些,等会儿,我们男女生赛读。 (4)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要读得流利些、顺口些,读出它的韵味(老师打拍子,学生读)。(5)男女生赛读。 2、理解课文含义 过渡:我发现我们班的朗读水平真高!可是我们读了那么多遍课文,还不知道课文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再来认真读一读,结合下面的释解思考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1)学生边读边思考,并同桌互相说说每句话的意思,老师巡视并适时指导。 (2)下面谁来说说你知道哪句话的意思。(适机板书课文) (3)指名解释全文。 (4)全班把全文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5)小结:我们知道如果我们“闻过怒,闻誉欣”就会造成“损友来,益友却”(板书“”如果我们做到“闻誉恐,闻过欣”就能“直谅士,渐相亲”(板书“”

20小学国学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第二十课教学设计 上饶县第六小学刘玉芳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第二十课围绕“诚信”这一行为,通过韵文、释文、拓展、故事四个板块的设计,体现出课文的文、意、理的统一。韵文“凡出言,信为先,惟其是”的行为要求上看,这些要求体现出做人应讲信用,做到真诚待人的道德准则;“诈与妄,奚可焉,勿佞巧,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些要求来看,准则意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讲文明,待人真诚的人。释文表意准确,通俗易懂,为学生自读自悟提供了重要的课程资源。拓展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揭示了课文内容的现实意义,又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故事《孟信卖牛》以生动的事例诠释“只有自己做到真诚守信,才会赢得众人的信任、尊重。”这一道德修养与道德智慧,体现出《弟子规》行为准则的道德素养与道德智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读中习法,引导学生字正腔圆地诵读文本,对八句韵文做到熟读成诵,诵读成韵。 2、读中感悟,结合释文与故事读中理解“信”的行为要求,从传统文明的行为准则中感悟传统道德行为对人积极影响。 3、学中反思,紧扣拓展,借助情境,学会以课文的处事准则,反思自己的行为得失,并能自觉地运用传统文明准则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4、学中陶冶,诵读中感受古代韵文的音韵之美,内涵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设计理念 1、块组合,分层推进。紧扣“信”这一主题,根据诵读入韵、读文明意、悟理导行三层教学目标,相机设立创设情境,话题揭义;字正腔圆,诵读成韵;故事诠释,读文明义;生活介入,明理导行教学四环节。分层推进,层层落实,促进知行合一。 2、四化并用,优化组合。确立以“读—思—悟—行”为主线的教学策略,实现理解、感悟、思辨、导行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读准韵文的字音、节奏、音高,掌握停顿,落实诵读化。借助故事,在故事中诠释文本要义,在故事中引发再度思考,在故事中激发学习情趣,体现教学故事化。结合拓展,设情境,在课堂生成“借物”情境,为知行合一的实践训练创造条件,再现教学情境化。引导学生反思生活,明理察失,增强行为规范意识,张扬教学生活化。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话题揭义 1、创设情境,导出话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字,这个字大家都很熟悉。大家看看,它是怎么写的?

《弟子规》阅读课教学设计

《弟子规》阅读课教学设计 “入则孝”部分 一、教学理念: 《弟子规》是我校校本课程之一,教学重点应放在阅读欣赏和情感熏陶两个方面,使学生一方面学会读书,一方面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按照弟子规中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课时设计: 按照基本的内容结构,分为七个课时来完成整本《弟子规》阅读课的教学。其中“入则孝”部分占一个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入则孝”部分的阅读,掌握弟子规的阅读方法。能力目标: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语感及感悟经典内容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使学生懂得恪守规范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分小组读。 教师示范并领读,学生自读整个入则孝并谈一下读书心得。五、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整体感知 1、教师:孝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从小要知道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团结他人,我们祖先老一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弟子规》、教师:有的同学觉得不好理解,没关系,我们只要多读慢慢体会等我们长大了理解能力强了自然会理解其意。 (二)、教师示范,指导阅读 1、教师:百事孝为先,这节课我们就阅读《弟子规》中“入则孝”部分。(板书:弟子规,入则孝) 2、以“入则孝”前四句为例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3、教师范读。(老师示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提示学生注意停顿)(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2、学生自读两遍。 3、教师每组指定一名学生来读,由其它学生进行点评。 4、小组分读, 共同感知。(三)、学生自学,分组朗读 1、学生自读两遍,教师巡视指导,并把易出错的地方板书标注。 2、男女生PK读。 3.全班学生自由结合自读然后抢答读。(四)、讲解收获,分享经验 1、每组派出一至两名代表,就“入则孝”全文或某一部分,讲解自己的感受或读书心得。 2、教师简单点评。 3、小组民主评选出两名讲解最好的学生,当选为最佳个人。(板书展示) (五)、教师小结

弟子规“信”教学设计

《弟子规》之“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诚信”这一行为,通过韵文、释文、拓展、故事四个板块的设计,体现出课文的文、意、理的统一。韵文“凡出言,信为先,惟其是”的行为要求上看,这些要求体现出做人应讲信用,做到真诚待人的道德准则;“诈与妄,奚可焉,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些要求来看,准则意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讲文明,待人真诚的人。释文表意准确,通俗易懂,为学生自读自悟提供了重要的课程资源。拓展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揭示了课文内容的现实意义,又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故事《查道走亲戚》以生动的事例诠释“只有自己做到真诚守信,才会赢得众人的信任、尊重。”这一道德修养与道德智慧,体现出《弟子规》行为准则的道德素养与道德智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读中习法,引导学生字正腔圆地诵读文本,对六句韵文做到熟读成诵,诵读成韵。 2、读中感悟,结合释文与故事读中理解“信”的行为要求,从传统文明的行为准则中感悟传统道德行为对人积极影响。 3、学中反思,紧扣拓展,借助情境,学会以课文的处事准则,反思自己的行为得失,并能自觉地运用传统文明准则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4、学中陶冶,诵读中感受古代韵文的音韵之美,内涵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设计理念 1、块组合,分层推进。紧扣“信”这一主题,根据诵读入韵、读文明意、悟理导行三层教学目标,相机设立创设情境,话题揭义;字正腔圆,诵读成韵;故事诠释,读文明义;生活介入,明理导行教学四环节。分层推进,层层落实,促进知行合一。 2、四化并用,优化组合。确立以“读—思—悟—行”为主线的教学策略,实现理解、感悟、思辨、导行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读准韵文的字音、节奏、音高,掌握停顿,落实诵读化。借助故事,在故事中诠释文本要义,在故事中引发再度思考,在故事中激发学习情趣,体现教学故事化。结合拓展,设情境,在课堂生成“借物”情境,为知行合一的实践训练创造条件,再现教学情境化。引导学生反思生活,明理察失,增强行为规范意识,张扬教学生活化。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话题揭义 1、创设情境,导出话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字,这个字大家都很熟悉。大家看看,它是怎么写的?(板书:信信用) 2、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这个字由哪两部分组成?它包含怎样的意思呢?(人说话要讲信用)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中“信篇”的一部分,从古人的“信”的行为要求中,学学为人处事的真诚与智慧。 (二)字正腔圆,诵读成韵 1、字正腔圆,读通韵文 1)自读原文:《弟子规》是古代韵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文之美在于字正腔圆,首先把韵文中不认识的字,找出来,认读生字:诈、妄,奚、焉、佞巧、诺。 2)再自行把韵文试读两遍。 3)提出诵读要求:读书贵有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诵读精神饱满,咬字吐音清晰。 4)集体朗读

弟子规第二十二课教学设计

.《弟子规》第二十二课教学设计 上饶县第三小学:王莉群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第二十二课是围绕着“说话”这一行为,通过韵文、释文、拓展和故事四个环节的设计,体现课文的文、意、理的统一。韵文“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告诉我们说话要做到发音清晰、语速自然、用语得体、态度大方;而“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却告戒我们不要轻易听信别人说长道短,跟自己没关系的事情,不必多管,更不要好奇的探听他人的事,以免惹出更多的是非。故事《三年不窥园》中的董仲舒就做到了“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他不被外界杂事和环境所干扰,专心学习,最终成了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的四句话,能够诵读,能够明理,能够指导日常行为; 2、通过学习,反思自己的行为,懂得与人交谈时的技巧。与人交谈时,做到态度大方、亲切,吐字清楚,语速自然,不说三道四,说长道短。 3、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多读经典,多加积累。 三、设计理念 1、本课的教学紧扣“说话”这一主题,分四步进行教学:一是故事导入,引出韵文;二是吐字清晰,熟读成诵;三是读文明意,故事诠释;四是走进生活,悟里导行。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再配合课件的演示,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弟子规》是古代经典篇章。这些古文,思想内涵深刻,不易被学生理解。根据《弟子规》国学课程的教材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教学坚持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诵读中,从故事、情境、事理、生活中,学会思考感悟,领悟内涵,获得心灵启示与道德勇气,从而内化为自我的道德行为。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韵文 1.故事导入(出示课件,听故事):《婉转曲折说服太后》 公元前265年,秦军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求赵国用长安君当作人质方肯出兵。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小儿子,太后说什么也不答应。大臣们再三劝说,太后也不听。这时,左师触詟去见太后,太后气呼呼地接见他。他先从太后的身体和饮食说起,使太后的气渐渐消了。接着又请求给自己的小儿子安排职务,说明了父母爱护子女,要为他做长远的打算,不要只顾眼前。最后,他才劝太后疼爱长安君,就要让他为国家建功立业,不然的话,

《弟子规》校本课程教学设计.doc

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五中学校本课程《弟子规》教学设计 李鹏慧 课程简介: 多年来,我校以《弟子规》为校本课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目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 为其将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弟子规》共有 360 句、1080 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和仄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 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它集孔孟、老子等 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有才之 人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它采纳《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 , 出则弟 , 谨而信 , 泛爱众 , 而亲仁 , 行有余力 , 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进行论述,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社会大众中指公民。“规”就是规范。 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场所,学生不能仅仅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化。学习《弟子规》是熏陶学生思想规范学生行为的一种好方法。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弘扬国学文化。,传承精髓,接受圣贤智慧的教育。《弟子规》是中华传统经典文化诵读并学习可以使师生在行为上得到教育,有助于拥有健康美好的人生,从而有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作者生平 李毓秀 (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七年,曾捐 钱获得县丞一职,卒于清雍正六年,享年83 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从师党冰壑游历近二 十年。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 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内容分析: 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学习《弟子规》

24《弟子规》第二十四课教学设计

《弟子规》第二十四课教学设计 望仙中心小学张仙梅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第二十四课,仍以韵文、释文、拓展、故事,四个板块进行设计。文中以对德学才艺、衣服饮食的要求,来勉励他们,在对待学习,才能和技艺方面应追求不止,而在衣服,饮食上则不必忧虑自卑。拓展结合生活联系实际,让生理解了“自卑、嫉妒、虚荣”这些不良的行为,再结合故事《安贫乐道的原宪》,从而向人们诠释了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应重视才干,见贤思齐,把简单俭朴当成美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经典文学,诵读经典文化,感受韵文的音韵,内涵之美; 2、结合注释,在读中感悟文本的意思; 3、联系生活实际,借助情境故事,反思自己的行为得失,并自觉运用传统行为准则指导自己的生活; 4、通过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设计理念 本文的设计即以诵读为主,理解为辅,贯彻“以读为本”遵循《弟子规》教学的“四化原则”: 1、诵读化: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文本诵读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音韵之美,并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蓄; 2、故事化:借助故事诠释文本中深奥的哲理,故事中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韵文,受到教育,在小故事中感悟大智慧; 3、情境化:通过设置情境,再现生活情景,并以优美的古典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如何知行统一的实践训练创设条件; 4、生活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查找自己的得失,践行内容学以致用,从而消化为自我的行为准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情境表演 (1)小刚同学在参加学校绘画比赛的过程中,因觉得自已的能力不行最后干

弟子规第10课教案

《见人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准“警、励、辜”等字。 2、能简单说出课文所讲的几种规范,例如不掩饰错误、有过就改,不与人计较衣食,而比较才能和品德。 3、简单了解“一鸣惊人”的故事,知道这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个体会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和过错的方法。难点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能用其中的道理指导日常生活。 三、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讲述日积月累中“一鸣惊人”的故事,同时提出问题:你从这个故事中发现楚庄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看谁是最会听故事的人)从而引到本课的内容上来,懂得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知错就改的道理。(二)初读感知 (1)师范读本课中的内容,师领读,生齐读,纠正字音。 (2)给时间让生自由读,并找出文中难写难拼的生字及简单的多音字,个别学习。如“警、励、辜”等。 (3)让学生个别读,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三)、解读经典 (1)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

有则改无加警 ①主要是告诉孩子当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行为时,心中就要想着要向他学习,当看见别人犯错误时,心里要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样的过错,就立刻改掉,如果没有就更加警觉不犯同样的过错。给学生举在学校常发生的例子。 ②可以让学生适当举些自己了解的例子,进一步体会所学内容。 ③介绍神奇汉字“见” (2)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①告诉学生要把注意力放在德行的精进上,而不是衣服饮食的攀比上。 ②师适当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在生活中具体应该怎么做。 ③熟读并背诵。 (3)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①结合生活简单为学生讲解当听到别人批评自己、指出自己的过错时,就生气,听到赞誉就开心,这样是不对的行为,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就没有帮助自己的朋友,而对自己有益处的朋友就会远离自己。 ②学生根据理解熟读背诵。 (4)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①告诉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欣然接受别人的批评,

整理弟子规第二十二课教学设计

弟子规第二十二课教学设计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

教案:第二十二课 主题写作 如前所述,赋格论证的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命题,它以简练的主要乐思(Theme)体现。出现在主调上的主要乐思,谓主题(subeject);出现在属调上的则称答题(随后章节详述)。当乐曲转入中间调性展开部分,若新调仅有主领域陈述主要乐思时,仍称主题,若其他调性以成对的主属领域关系分别陈述主要乐思时,则分别称谓主、答题(随后章节详述)。 例如Ⅰ16,该曲在12m转入中间部,主要乐思从12-18m在Bb大调领域出现,其中12-13m为主题,13-16m 为答题,17-18m为主题。 通常情况下主要乐思在全曲中的每次出现都应保持一致,但事实上为了和声、调性等原因,主要乐思往往有个别音的变化。 Ⅰ,长式主题 赋格曲的主题在结构形式上有两大类,一类谓andamento,往往由两个、甚至多个动机构成,通过模进的方式,形成乐段式结构。这是巴赫为了适应器乐演奏需要而大胆创造的主题形式,在此之前声乐化的赋格主题是不用模进的。这种形式的主题乐思表述比较完整,篇幅较长,可谓之长式主题,如小型序曲与赋格中的E 小调小赋格(BWV941)、 §19-1巴赫C大调管风琴赋格(BWV547) 从例中可以看到长式主题的一种风范,即往往以结束在短小时值上的停顿分成动机或短句,造成一些休止片断,构成一种张力,然后以此为单位予以模进发展。 长式主题往往用于独立的、规模较大的赋格曲中,已成为后世作曲家仿效的一种风范了。 如贝多芬弦乐四重奏Op59/3中的赋格主题、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中的赋格主题,柴科夫斯基的A小调组曲,等等。 Ⅱ,短式主题 另一类称soggetto,可谓短式主题,篇幅较短,符号性强,往往以单句,甚至短小的音调构成,如同我们在平均律里看到的那些利车卡、坎佐那等等仅为二、三小节,甚至仅有几个音的主要乐思。 §19-2巴赫E小调管风琴赋格 根据赋格的审美特点,赋格的主要乐思的设计,应该具有如下的一般特性: Ⅰ,符号性

弟子规学生课堂讲述第十九课

四好学校《弟子规》学生课堂讲述 课题:出则弟 课节:第十九课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之前的课程当中也有给大家讲过张良的故事。那张良他人生当中为什么遇到贵人啊?为什么会遇到那位老爷爷来帮他啊?送他《太公兵法》?就是因为张良他是时时地保持着一颗恭敬之心,有对长者的这种尊敬。张良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他就是做到了“事诸父,如事父。”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预备,齐。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再读一遍,坐正。预备,齐。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哪位同学说说看? (面对伯伯或者叔叔那样的父辈的时候,要像面对自己的父亲一样孝顺他们;面对像堂兄、堂弟那样,自己的哥哥或者弟弟的话,能像自己的亲兄弟一样爱戴他们。) 爱护他们是吧?好,掌声鼓励。 老师来概括一下,就是对待像叔叔、伯伯这样的父辈,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来恭敬、尊敬;对待像堂兄、表兄也要像对我们自己的兄长一样,这是“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我们回想一下,从小到大,除了父母和老师对我们关心照顾,还有多少人陪伴我们,默默地祝福我们啊?像叔叔、伯伯,也不知道在我们小的时候抱过我们多少次,也不知道心里默默地祝福我们多少次,希望我们健康快乐。所以在我们人生当中,真的是都离不开这些长辈们的呵护、关怀。 有一句话“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恩德我们都要时时地记在心间,我们要好好地学习,奉献社会,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要主动去帮助,去关心他们、照顾他们。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越走越踏实,人生才会厚道。 “诸父”在古代是指叔叔、伯伯,广泛地来讲,也可以延伸到像舅舅这样的长辈。我们可以把他广泛地来讲。这个“诸”其实是指众人,就是对待任何人的父母、长辈,我们都要存有一颗恭敬心,恭敬地礼遇他们。 “诸兄”是指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表姐妹这样的亲戚家的孩子。其实我们广泛地来理解,就是对待任何人的兄弟姐妹,我们也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来关心,来爱护。当我们是这样理解,那我们心胸就会怎么样呢?越来越宽广。 老师也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叫《祖逖避难》。 在晋朝有一位读书人,他叫祖逖,当时晋朝这个国家也不太稳定,在北方是五胡乱华。没有办法,祖逖就带领着几百户人家,包括自己家的亲戚,还有邻里乡亲一起迁到淮泗这个地方。一路上祖逖他都是为所有人着想,他把车马让出来,请长辈来乘坐,自己是步行。他有做到什么?“长者先,幼者后”。他也把自己的财物、药品拿出来,让

弟子规第十课教学设计

篇一:弟子规第10课教案 《见人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准“警、励、辜”等字。 2、能简单说出课文所讲的几种规范,例如不掩饰错误、有过就改,不与人计较衣食,而比较才能和品德。 3、简单了解“一鸣惊人”的故事,知道这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个体会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和过错的方法。难点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能用其中的道理指导日常生活。 三、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讲述日积月累中“一鸣惊人”的故事,同时提出问题:你从这个故事中发现楚庄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看谁是最会听故事的人)从而引到本课的内容上来,懂得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知错就改的道理。 (二)初读感知 (1)师范读本课中的内容,师领读,生齐读,纠正字音。 (2)给时间让生自由读,并找出文中难写难拼的生字及简单的多音字,个别学习。如“警、励、辜”等。 (3)让学生个别读,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三)、解读经典 (1)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 有则改无加警 ①主要是告诉孩子当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行为时,心中就要想着要 向他学习,当看见别人犯错误时,心里要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样的过错,就立刻改掉,如果没有就更加警觉不犯同样的过错。给学生举在学校常发生的例子。 ②可以让学生适当举些自己了解的例子,进一步体会所学内容。 ③介绍神奇汉字“见” (2)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①告诉学生要把注意力放在德行的精进上,而不是衣服饮食的攀 比上。 ②师适当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在生活中具体应该怎么做。 ③熟读并背诵。 (3)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①结合生活简单为学生讲解当听到别人批评自己、指出自己的过 错时,就生气,听到赞誉就开心,这样是不对的行为,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就没有帮助自己的朋友,而对自己有益处的朋友就会远离自己。 ②学生根据理解熟读背诵。 (4)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①告诉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欣然接受别人的批评, 这样正直的朋友就会亲近自己,同时如果自己犯了错,要及时改正,不能一错再错。 ②为学生假设几个场景,让学生回答该怎么做,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简单回顾“一鸣惊人”这个成语。 ③整体回顾课文内容,全篇诵读体会韵律。

弟子规第二十一课教学设计

《第二十一课》教学设计 黄市学校汪蓉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第二十一课围绕“信”这一理念,通过韵文、释文、拓展、故事四个板块的设计,体现出课文的文、意、理的统一。韵文通过“三勿”(勿轻言、勿轻传、勿轻诺)教导我们做到如何为真、如何言而有信。释文表意准确,通俗易懂,为学生自读自悟提供了重要的课程资源。拓展结合生活,以名人华盛顿的樱桃树的小故事联系实际揭示了课文内容的现实意义,以伟人做学习的榜样,为学生的具体日常行为提供了方向。故事《崇祯轻信误国》以生动的事例诠释“见未真、知未的”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历史故事的形式,从反面告诉我们信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弟子规》的第五篇《信》,熟读成诵,感受古文的魅力,积累经典美文。 能力目标:通过古文的学习,感受古人的诚信和对学生今后的教育作用。 情感目标:使学生受到诚实守信、注重自我品德修养的教育。 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 感。 教学重点: 熟读第二十一课,理解性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中华传统优秀品德,学会诚实做人,踏实为人。 教学课时: 1课时 三、设计理念 紧扣“信”这一主题,根据诵读入韵、读文明意、悟理导行三层教学目标,相机设立创设情境,话题揭义;字正腔圆,诵读成韵;故事诠释,读文明义;生活介入,明理导行、课外延伸教学五环节。分层推进,层层落实,促进知行合一。

2、四化并用,优化组合。确立以“读—思—悟—行”为主线的教学策略,实现理解、感悟、思辨、导行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读准韵文的字音、节奏、音高,掌握停顿,落实诵读化。借助故事,在故事中诠释文本要义,在故事中引发再度思考,在故事中激发学习情趣,体现教学故事化。结合拓展,设情境,在课堂生成“见未真、知未的”情境,为知行合一的实践训练创造条件,再现教学情境化。引导学生反思生活,明理察失,增强行为规范意识,张扬教学生活化。 四、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最近听别的任课老师说你们最近表现越来越好了,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问题,爱动脑筋……但是老师不敢相信这些,为什么呢?因为《弟子规》教育我们说“见未真,勿轻言”。那你们的表现到底是怎么样呢?是不是如其他老师所说的那般优秀,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 过渡:同学们,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又一次的学习《弟子规》,你们一定会收获许多做人的道理,成为谦谦君子。让我们再次走进经典,一起接受圣贤的熏陶,学习做人的道理。墨子说:言不信者,行不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跟人之言——信有关,也就是《弟子规》的第二十一课。 板书课题:信——第二十一课 (二)、情境渲染,诵读经典,熟读成诵。 1、播放背景音乐《阳关三叠》,课件出示学习内容: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师:古人说得好:“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让我们直面经典,大声地朗读每个句子。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a、自由读,提要求: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个句子 提问: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 (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猜一猜……) b、自由读文本,师来回巡视。 c、检查自读情况,提示学生注意停顿的地方 d、(师:同学们读的可真认真!谁能当小老师,教大伙读读?)指名读、全班同学跟读。(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一起来帮助他纠正读音) e、师范读,学生跟读。(听你们读得津津有味,我也想读一读了,愿意跟汪老师读一读吗?) f、齐读文本。 理解课文内容,背诵经典 2、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诵读了之后,是不是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呢,检查一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