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数学试讲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数学试讲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数学试讲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数学试讲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数学试讲教案

试讲教案模板

(先敲门,敲门进去好要鞠躬,然后说声“评委老师上午好”(下午好),之后记得关门)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您们辛苦了!我的试讲号是X号。我讲课的题目是《》,下面开始上课。

(师喊)上课!同学们好!(鞠躬)请坐!

试讲教案编写没有固定的模式,其内容一般包括课程名称、课型、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

下面开始试讲。

试讲(模拟课堂教学)教案模板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即所授课的名称。

二、课型、课时

课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教案中常见的有讲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优质课、录像课等等。课时主要是指授课内容要在几个课时内完成。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课题或课时的教学内容而提出的,是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或教师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部分,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考虑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合学生学习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在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教学难点,是指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较大困难的内容。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既要抓住、抓准教学难点,并考虑采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扫除学生理解教材的障碍;又要抓住、抓准教学重点,正确适当地处理好教材,以保证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具

教具又称教具准备,是指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如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等。

六、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如课堂的提问、讨论、启发、自学、演示、演讲、辩论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的具体的教学步骤

和措施。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和主体,编写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教材的具体情况,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做到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利于教学。

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要环环相扣、步步衔接,把教学活动连成整体,以保证顺利地完成各项预定的教学任务。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导入

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从而形成适宜的学习心理准备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导入的恰当使用对一堂课有导向和奠基的作用。常用的导入方式包括序言导入、尝试导入、演示导入、故事导入、提问导入、范例导入六种。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尽量使导入新颖活泼,精当概括,吸引学生。

2.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是编写教案的主要环节。教师在设计这一部分时,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想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新知;怎么教会学生掌握重点、难点以及完成课程内容所需的时间和具体的安排。

3.巩固练习

必要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因此,练习的设计要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具体还要考虑练习的进行方式,是教师还是学生板演。如果是学生,应该让谁上黑板板演,这一环节应控制在多长时间内等。

4.归纳小结

归纳小结即是在所授课将要结束时,由教师或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要点的回顾。教师在设计时可考虑实际需要,简单明了,适时总结。

八、作业设计

作业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的掌握,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部署课外练习或任务的一种方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业设计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书面作业、探究讨论式作业、实践摸索式作业、情境表演式作业、阅读复习等。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紧扣教学内容,适当联系旧知,循序渐进。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成就感。

九、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为了配合讲授,在黑板上运用文字、图画和表格等视觉符号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它具有提示、强化、示范、解析、直观、总括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布局合理、时机合适,要与讲课的内容、进度相结合。

十、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案执行情况的经验总结,其目的在于改进和调整教案,为下一轮授课的进行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学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全面审视教学过程,注意对意外发现、点滴收获以及个别疏漏、补充的方法等内容进行记录并仔细分析。

七、答辩

答辩不仅是对笔试测试效果的补充和扩展,而且是考官与考生直接进行“双向沟通”的过程,是在笔试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考生的能力素质、工作经验等综合情况的过程,它给了主试一个全面、客观的立体形象,为选拔合适人才提供了重要依据。

答辩题一般分共性和个性两类。抽签答辩题(即共性题)是根据需要试前确定一些要考生回答的问题,制成题签,考生入场后通过现场抽签向考官解答题签上提出的问题;随机试题(即个性题)是针对考生的不同经历,依据岗位要求,制定出能预

测考生学习经历、工作经验、态度、能力等方面的状况或水平的试题,由考官在随机提问时提出,并根据临场情况追问。

最后,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课讲完了。把黑板上的板书擦干净,然后离场。

讲课时面对评委的目光,要柔和不慌张,切忌咄咄逼人。仪表端庄大方,讲课时面带微笑,切忌表情太夸张。如果评委老师问你问题时,要认真回答。板书不少于20字,字迹工整,避免错别字。一定要充满自信和激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试讲教案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标:

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的概念;

2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 在图形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

4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的体验在探索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重点: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过程:

观察下列图案,指出这些图案中中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

问题: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实际例子吗?

这些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思考: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

3

归纳:

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全等”用“≌”表示,读作“全等于”

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ABC和⊿DEF全等时,点A和点D,点B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EF。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

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思考:如课本P 3思考图11.1-1中,⊿ABC ≌⊿DEF ,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归纳:

全等三角形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思考:

(1)下面是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按下列图形的位置摆放,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D

D

D

(2)将⊿ABC 沿直线BC 平移,得到⊿DEF

,说出你得到的结论,说明理由?

B E

(3)如图,⊿ABE ≌⊿ACD, AB 与AC ,AD 与AE 是对应边,已知:∠A=43°,∠

B=30°,求∠ADC 的大小。

B

C

作业:P4习题11.1第1,2,3题。

课题:11.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

教学目标

①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②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③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难点

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

一、复习过程,引入新知

多媒体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从而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根据上面的结论,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也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

三、建立模型,探索发现

出示探究1,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C与△A'B'C',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画出的△A'B'C'与△ABC一定全等吗?

让学生按照下面给出的条件作出三角形.

(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

(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

(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条边为3cm.

再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的方式,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出示探究2,先任意画出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A'B'C',并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实物演示: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的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给出例l,如下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

架,求证△ABD≌△ACD.

A

B C

D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口头表达理由,由教师板演推理过程.

例2 如图是用圆规和直尺画已知角的平分线的示意图,作法如下:

①以A为圆心画弧,分别交角的两边于点B和点C;

②分别以点B、C为圆心,相同长度为半径画两条弧,两弧交于点D;

③画射线AD.

AD就是∠BAC的平分线.你能说明该画法正确的理由吗?

例3 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AD=BC,你能把四边形ABCD分成两个相互全等的三角形吗?你有几种方法?你能证明你的方法吗?试一试.

A

B C

D

五、巩固练习:课本P8页的练习.

六、反思小结

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

七、布置作业

课本P15习题11.2第1、2题.

课题:11.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

教学目标

①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

②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③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知识重点

应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线段或角相等.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一、情境,引入课题

多媒体出示探究3:已知任意△ABC,画△A'B'C',使A'B'=AB,A'C'=AC,∠A'=∠A.

教帅点拨,学生边学边画图,再让学生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在△ABC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二、交流对话,探求新知

根据前面的操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规律: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补充强调:角必须是两条相等的对应边的夹角,边必须是夹相等角的两对边.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出示例2,如图,有—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 =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思考后,书写推理过程,并说明每一步的依据.

(若学生不能顺利得到证明思路,教师也可作如下分析:

要想证AB=DE,

只需证△ABC≌△DEC

△ABC与△DEC全等的条件现有……还需要……)

明确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者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

A B

C D E

A

B

C

D

E

F

M

补充例题:

1、已知:如图AB=AC,AD=AE,∠BAC=∠DAE

求证:△ABD≌△ACE

证明:∵∠BAC=∠DAE(已知)

∠ BAC+ ∠ CAD= ∠DAE+ ∠CAD

∴∠BAD=∠CAE

在△ABD与△ACE

AB=AC(已知)

∠BAD= ∠CAE (已证)

AD=AE(已知)

∴△ABD≌△ACE(SAS)

思考:

求证:1.BD=CE 2. ∠B= ∠C 3. ∠ADB= ∠AEC

变式1:已知:如图,AB⊥AC,AD⊥AE,AB=AC,AD=AE.

求证:△DAC≌△EAB

BE=DC ∠B= ∠ C ∠ D= ∠ E BE⊥CD

四、再次探究,释解疑惑

出示探究4,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

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

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

让学生模仿前面的探究方法,得出结论: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教师演示:方法(一)教科书10页图11.2-7.

方法(二)通过画图,让学生更直观地获得结论.

五、巩固练习

课本P10页,练习1、2.

六、小结提高

1.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证明线段、角相等常见的方法有哪些?让学生自由表述,其他学生补充,让学生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七、布置作业

1.课本P15页,习题11.2第3、4题.

2.选作题:

(1)小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风筝,测得DE=DF,EH=FH,你能发现哪些结沦?并说明理由.

(2)如图,∠1=∠2,AB=AD,AE=AC,求证BC=DE.

课题: 11.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

教学目标

①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 ”“AAS ”,并能应用它们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②经历作图、比较、证明等探究过程,提高分析、作图、归纳、表达、逻辑推理等能力;并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总结,培养反思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 ③敢于面对教学活动中的困难,能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遇到的困难.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 ”“AAS ”. 教学难点 探究出“ASA ”“AAS ”以及它们的应用.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创设情境 复习:

师: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有哪些? 生:“SSS ”“SAS ”

师:那除了这两个条件,满足另一些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否 也可能全等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另一些条件。 探究新知:

一张教学用的三角形硬纸板不小心 被撕坏了,如图,你能制作一张与原来 同样大小的新教具?能恢复原来三角形 的原貌吗?

1.师:我们先来探究第一种情况.(课件出示“探究5……”) (1)探究5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 ,再画一个△A'B'C',使A'B'=AB ,∠A'=∠A ,∠B'=∠B(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 上,它们全等吗?

师:怎样画出△A'B'C'?先自己独立思考,动手画一画。

在画的过程中若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小组合作交流解决.

生:独立探究,试着画△A'B'C',(有问题的,可以小组内交流解决……)…… (2)全班讨论交流

我们又增加了—种判别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特别应

注意,“边”必须是“两角的夹边”.

练习:已知:如图,AB=A’C ,∠A=∠A’,∠B=∠C

求证:△ABE ≌ △A’CD

例1. 已知:点D在AB上,点E在AC上,BE和CD

相交于点O,AB=AC,∠B=∠C。求证:BD=CE

2.探究6

师:我们再看看下面的条件:

在△ABC和△DEF中,∠A=∠D,∠B=∠E,BC=EF,△ABC与△DEF全等吗?能利用角边角条件证明你的结论吗?

A B C

D E F

师:看已知条什,能否用“角边角”条件证明.

师:你是怎么证明的?

(根据学生的不同探究结果,进行不同的引导)

师:从这可以看出,从这些已知条件中能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这又反映了一个什么规律?

师:生1很好,这条件我们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又增加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个条件.

强调“AAS”中的边是“其中一个角的对边”.

多让几个学生描述,进一步培养归纳、表达的能力.

例2.课本P12页例3。

师:从这道例题中,我们又得出了证明线段相等的又一方法,先证两线段所在的三角形全等,这样,对应边也就相等了.

探究7:

(1)三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师:想想,怎样来探究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画两个三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看是否一定全等,或“用两个同一形状但大小不同的三角板”等等方法来探究说明.

师:这一规律我们可以怎样表达?

(2)师:说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我们已有了哪些方法?

SSS SAS ASA AAS

小结提高

师:这节课通过对两个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进一步探究,你有什么收获?

巩固练习

课本P13页,练习1、2.

布置作业

1.课本P15页习题11.2第6、11题

2.如图,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为两块,他是否可以只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呢?如果可以,带哪块去合适?为什么?

课题: 11.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

教学目标

①探索并掌握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HL,并能应用它判别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

②经历作图、比较、证明等探究过程,提高分析、作图、归纳、表达、逻辑推理等能力;并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总结,培养反思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

③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HL.

教学过程:

提问:

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方法有:,,,。

创设情境:

(显示图片),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

(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方法一:测量斜边和一个对应的锐角. (AAS)

方法二:测量没遮住的一条直角边和一个对应的锐角. (ASA)或(AAS)

⑵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

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对应相等,于是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这个结论。

新课:

已知线段a、c(a﹤c)和一个直角α,利用尺规作一个Rt△ABC,使∠C= ∠α,CB=a,AB=c.

想一想,怎样画呢?

按照下面的步骤做一做:

⑴作∠MCN=∠α=90°;

⑵在射线CM上截取线段CB=a

⑶以B为圆心,C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于点A;

⑷连接AB.

⑴△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吗?

⑵剪下这个三角形,和其他同学所作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能重合吗?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想一想

你能够用几种方法说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所以不仅有一般

三角形判定全等的方法:SAS、ASA、AAS、SSS,

还有直角三角形特殊的判定方法——“HL”.

练一练:

1.如图,两根长度为12米的绳子,一端系在旗杆上,

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地面两个木桩上,两个木桩离旗杆底部的距离相等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如图,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左边滑梯的高度AC

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等,两个滑梯的倾

斜角∠ABC和∠DFE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解:∠ABC+∠DFE=90°.理由如下:

在Rt△ABC和Rt△DEF中,

BC=EF,

AC=DF .

∴ Rt△ABC≌Rt△DEF (HL).

∴∠ABC=∠DEF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又∠DEF+∠DFE=90°,

∴∠ABC+∠DFE=90°.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与你的同伴进行交流

作业:课本P16页第7、8题。

§11.3.1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角平分线的画法.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应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解释角平分线的原理.

2.会用尺规作一个已知角的平分线.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利用尺规作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利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教学难点:角的平分线的作图方法的提炼.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三角形中有哪些重要线段.

问题2:你能作出这些线段吗?

如果老师手里只有直尺和圆规,你能帮我设计一个作角的平分线的操作方案吗?

二.导入新课

议一议:下图是一个平分角的仪器,其中AB=AD,

BC=DC.将点A放在角的顶点,AB和AD沿着角的两边放下,

沿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角平分线.你能说明它的道理

吗?

教师活动:

演示角平分仪器的操作过程,使学生直观了解得到射

线AC的方法.

AB=AD

BC=DC

AC=AC

所以△ABC≌△ADC(SSS).

所以∠CAD=∠CAB.

即射线AC就是∠DAB的平分线.

老师再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探究,能否总结出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一般方法.自己动手做做看.然后与同伴交流操作心得.

(分小组完成这项活动,教师可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启发和指导,使讲评更具有针对性)

讨论结果展示:

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已知:∠AOB.

求作:∠AOB的平分线.

作法:

(1)以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OB于M、N.

(2)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1

2

MN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内部交于

点C.

(3)作射线OC,射线OC即为所求.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作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画法,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议一议:

1.在上面作法的第二步中,去掉“大于1

2

MN的长”这个条件行吗?

2.第二步中所作的两弧交点一定在∠AOB的内部吗?

(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加深对角的平分线的作法的理解,培养数学严密性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讨论结果总结:

1.去掉“大于1

2

MN的长”这个条件,所作的两弧可能没有交点,所以就找不到

角的平分线.

2.若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1

2

MN的长为半径画两弧,两弧的交点可能在∠

AOB?的内部,也可能在∠AOB的外部,而我们要找的是∠AOB内部的交点,?否则两弧交点与顶点连线得到的射线就不是∠AOB的平分线了.

3.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它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所以第二步中的两个限制缺一不可.

4.这种作法的可行性可以通过全等三角形来证明.

练一练:任意画一角∠AOB,作它的平分线.

三.随堂练习:课本P19练习.

练后总结:

平角∠AOB的平分线OC与直线AB垂直.将OC反向延长得到直线CD,直线CD 与AB?也垂直.

四.课时小结

本节课中我们利用已学过的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探究得到了角平分线仪器的操

作原理,由此归纳出角的平分线的尺规画法,进一步体会温故而知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五.课后作业

课本P22习题11.2第1、2题.

§11.3.2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二)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会叙述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2.能应用这两个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折纸、画图、文字一符号的翻译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探索、概括归纳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两个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探索、归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折纸与剪刀,自己动手,剪一个角,把剪好的角对折,使角的两边叠合在一起,再把纸片展开,你看到了什么?把对折的纸片再任意折一次,然后把纸片展开,又看到了什么?

二.导入新课

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已知角的平分线,能推出什么样的结论.

操作:

1.折出如图所示的折痕PD、PE.

2.你与同伴用三角板检测你们所折的折痕是否符合图示要求.

画一画:

按照折纸的顺序画出一个角的三条折痕,并度量所画PD、PE是否等长?

拿出两名同学的画图,放在投影下,请大家评一评,以达明确概念的目的.

问题1:你能用文字语言叙述所画图形的性质吗?

问题2:(出示投影片)

能否用符号语言来翻译“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这句话.请填下表:

学生通过讨论作出下列概括:

已知事项:OC平分∠AOB,PD⊥OA,PE⊥OB,D、E为垂足.

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PD=PE.

于是我们得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师]那么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是否在角的平分线上呢?(出示投影)问题3:根据下表中的图形和已知事项,猜想由已知事项可推出的事项,并用符号语言填写下表: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思考:如图所示,要在S区建一个集贸市场,使它到公路、铁路距离相等,?离公路与铁路交叉处500m,这个集贸市场应建于何处(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比例尺为1:20000)?

1.集贸市场建于何处,和本节学的角平分线性质有关吗?用哪一个性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2.比例尺为1:20000是什么意思?

讨论结果展示:

1.应该是用第二个性质.?这个集贸市场应该建在公路与铁路形成的角的平分线上,并且要求离角的顶点500米处.

2.在纸上画图时,我们经常在厘米为单位,而题中距离又是以米为单位,?这就涉及一个单位换算问题了.1m=100cm,所以比例尺为1:20000,其实就是图中1cm?表示实际距离200m的意思.作图如下:

第一步:尺规作图法作出∠AOB的平分线OP.

第二步:在射线OP上截取OC=2.5cm,确定C点,C点就是集贸市场所建地了.总结: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就可以省去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步骤,?使问题简单化.所以若遇到有关角平分线,又要证线段相等的问题,?我们可以直接利用性质解决问题.

[例]如图,△ABC的角平分线BM、CN相交于点P.

求证: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

[师生共析]点P到AB、BC、CA的垂线段PD、PE、PF的长就是P点到三边的距离,?也就是说要证:PD=PE=PF.而BM、CN分别是∠B、∠C的平分线,?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和等式的传递性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证明:过点P作PD⊥AB,PE⊥BC,PF⊥AC,垂足为D、E、F.

因为BM是△ABC的角平分线,点P在BM上.

所以PD=PE.

同理PE=PF.

所以PD=PE=PF.

即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

三.随堂练习

1.课本P22练习.

2.课本P22习题11.3第3题.

在这里要提醒学生直接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无须再证三角形全等.

四.课时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角平分线的两个性质:①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②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它们具有互逆性,可以看出,随着研究的深入,解决问题越来越简便了.像与角平分线有关的求证线段相等、角相等问题,我们可以直接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而不必再去证明三角形全等而得出线段相等.

五.课后作业:课本P22页习题11.3第4、5、6题.

第十二章轴对称

§12.1 轴对称(一)

教学目标

1.在生活实例中认识轴对称图.

2.分析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够识别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的世界中,许多建筑物都设计成对称形,艺术作品的创作往往也从对称角度考虑,自然界的许多动植物也按对称形生长,中国的方块字中些也具有对称性……对称给我们带来多少美的感受!初步掌握对称的奥秒,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图形的特征,还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与和谐.轴对称是对称中重要的一种,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第十二章:轴对称.今天我们来研究第一节,认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Ⅱ.导入新课

出示课本的图片,观察它们都有些什么共同特征.

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从中间分开后,左右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小结:对称现象无处不在,从自然景观到分子结构,从建筑物到艺术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人们都可以找到对称的例子.现在同学们就从我们生活周围的事物中来找一些具有对称特征的例子.

结论:如果一个图形沿一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了解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概念后,我们来做一做.

取一张质地较硬的纸,将纸对折,并用小刀在纸的中央随意刻出一个图案,?将纸打开后铺平,你得到两个成轴对称的图案了吗?与同伴进行交流.结论:位于折痕两侧的图案是对称的,它们可以互相重合.

由此可以得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个有关对称轴的问题.有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

但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却不止一条,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甚至有无数条。

下列各图,你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吗?

结果:图(1)有四条对称轴;图(2)有四条对称轴;图(3)有无数条对称轴;

图(4)有两条对称轴;图(5)有七条对称轴.

(1) (2) (3) (4) (5)展示挂图,大家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

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

应点,叫做对称点.

Ⅲ.随堂练习:课本P30练习和 P31练习

Ⅳ.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了解了轴对称图形及有关概念,进一步探

讨了轴对称的特点,区分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Ⅴ.作业:课本P36习题12.1第1、2、6、7、8题.

Ⅵ.活动与探究:课本P31思考.

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

那么这两个图形全等吗?这两个图形对称吗?

过程:在硬纸板上画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再用剪刀将这两个图形剪下来看是

否重合.再在硬纸板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将该图形剪下来,再沿对称轴剪

开,看两部分是否能够完全重合.

结论: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

形,这两个图形全等,并且也是成轴对称的.

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和轴对称图形,都要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后重合;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反过来,?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12.1 轴对称(一)

一、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对称轴.

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教学目标

1.了解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性的性质,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3.经历探索轴对称图形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察.教学重点; 1.轴对称的性质.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体验轴对称的特征.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轴对称图形,知道现实生活中由于有轴对称图形,而使得世界非常美丽.那么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

今天继续来研究轴对称的性质.

Ⅱ.导入新课:观看投影并思考.

如图,△ABC和△A′B′C′关于直线MN对称,点A′、B′、C′

分别是点A、?B、C的对称点,线段AA′、BB′、CC′与直线MN有什

么关系?

图中A、A′是对称点,AA′与MN垂直,BB′和CC′也与MN垂

直.

AA′、BB′和CC′与MN除了垂直以外还有什么关系吗?

△ABC与△A′B′C′关于直线MN对称,点A′、B′、C′分别是

点A、B、C的对称点,设AA′交对称轴MN于点P,将△ABC和△A′B′

C′沿MN对折后,点A与A′重合,于是有AP=A′P,∠MPA=∠MPA′=90°.所以AA′、BB′和CC′与MN除了垂直以外,MN还经过线段AA′、BB′和CC′的中点.对称轴所在直线经过对称点所连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我们把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下面我们来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探究1]

如下图.木条L与AB钉在一起,L垂直平分AB,P

1,P

2

,P

3

,…

是L上的点,?分别量一量点P

1,P

2

,P

3

,…到A与B的距离,

你有什么发现?

1.用平面图将上述问题进行转化,先作出线段AB,过AB

中点作AB的垂直平分线L,在L上取P

1、P

2

、P

3

…,连结AP

1

AP

2、BP

1

、BP

2

、CP

1

、CP

2

2.作好图后,用直尺量出AP

1、AP

2

、BP

1

、BP

2

、CP

1

、CP

2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教案全集(表格版 ,281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全集 (表格版)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三角形的边 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顶点、边、角,会数三角形的个数.(重点) 2.能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重点) 3.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难点) 一、情境导入 出示金字塔、战机、大桥等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三角形,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三角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观察. 问:你能不能给三角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三角形的概念 图中的锐角三角形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解析:(1)以A 为顶点的锐角三角形有△ABC 、△ADC 共2个;(2)以E 为顶点的锐角三角形有△EDC 共1个.所以图中锐角三角形的个数有2+1=3(个).故选B. 方法总结:数三角形的个数,可以按照数线段条数的方法,如果一条线段上有n 个点,那么就有 n (n -1) 2 条线段,也可以与线段外的一点组成 n (n -1) 2 个三角形. 探究点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类型一】 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2cm ,3cm ,5cm B .5cm ,6cm ,10cm C .1cm ,1cm ,3cm D .3cm ,4cm ,9cm 解析:选项A 中2+3=5,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B 中5+6>10,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正确;选项C 中1+1<3,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D 中3+4<9,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故选B. 方法总结: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只要判定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 【类型二】 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 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 ,那么x 的取值范围是( ) A .3<x <11 B .4<x <7 C .-3<x <11 D .x >3 解析:∵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 ,∴7-4<x <7+4,即3<x <11.故选A. 方法总结: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要同时运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有时还要结合不等式的知识进行解决. 【类型三】 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9,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解析:先根据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的性质可得出第三边长的两种情况,再根据两边和大于第三边来判断能否构成三角形,从而求解. 解:根据题意可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可能是4,4,9或4,9,9,∵4+4<9,故4,4,9不能构成三角形,应舍去;4+9>9,故4,9,9能构成三角形,∴它的周长是4+9+9=22. 方法总结:在求三角形的边长时,要注意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所求出的边长能否组成三角形. 【类型四】 三角形三边关系与绝对值的综合 若a ,b ,c 是△ABC 的三边长,化简|a -b -c |+|b -c -a |+|c +a -b |. 解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判定绝对值里的式子的正负,然后去绝对值符号进行计算即可. 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a -b -c <0,b -c -a <0,c +a -b >0.∴|a -b -c |+|b -c -a |+|c +a -b |=b +c -a +c +a -b +c +a -b =3c +a -b . 方法总结:绝对值的化简首先要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式子的正负,然后根据绝对值的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数 学 教 案 第十三章:轴对称 2016年10月-11月 教师:李治民 第11章三角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 等于1800 ,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会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5、理解平面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 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是难点 11.1.1三角形的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 2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重点难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符号表示,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是重点;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 [投影1-6]如古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交通标志,等等,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 那么什么叫做三角形呢? 二、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注意:三条线段必须①不在一条直线上,②首尾顺次相接。 a b c (1) C B A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一、说教材: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测量操作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 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并掌握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概念,初步会画出平行 四边形底上的高。 说教法:新教材的引入方法与以往的不同,是采用两条等宽色带进行交叠后产生 的四边形来引入平行四边形的。首先突出的是平行四边形“面”的形象,然后再 到“边”(面的边缘)。教学分两两个环节。第一步是认识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 察两条互相平行的透明色带交叠出的四边形,进而观察这些四边形的特点。学生 通过操作、比较、思考后发现:这些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然后引导学生 小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给出数学记号。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的例子,一方面可以丰富对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认识。 第二步是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平行四边形的任何一条边都可以为底边,那么从底边的对边上的一点出发做底边 的垂线,该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该底边上的高。然而“高”的概念对学生来 说不容易建立,以为学生在生活经验中的高,往往是身高、树高、塔高等,指的 是直立于地面上的对象的高度,隐含着垂直的定义。因此教材中,我从垂线这一 概念引入,再通过垂线段建立起高的概念,同时进行操作观察,这些高的位置与 关系。从中得出:同一底边上可以画出无数条高,这些高的长度都相等,但在一 般情况下,我们只要作一条高就可以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如形外高的操作,或者底不是水平方向的怎样操作高等,从而拓宽了学生对平面图形中“高” 的认识。 19.1平行四边形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2、掌握平行四边形底和 高的概念,并初步会画出平行四边形底上对应的高。 [过程与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会画出 平行四边形底上对应的高。【教学难点】:会画出平行四边形底上对应的【教学 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招聘面试教案(初中数学)

教师招聘面试教案——初中数学 11.2.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重、难点与关键 (一)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二)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 (三)关键:掌握图形特征,寻找适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 四、教具准备 一块形状如图1所示的硬纸片,直尺,圆规. 五、教学方法 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形成直观形象. 六、教学过程 (一)设疑求解,操作感知 【教师活动】(出示教具) 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2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1?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或水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2,?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 【理论认知】 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 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信不信? 【作图验证】(用直尺和圆规)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 第十一章 三角形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 三角形的边 【出示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 3.学会三角形的表示及根据“是否有边相等”对三角形进行的分类. 4.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预习导学】 自学指导:阅读教材P2—4,完成下列各题. 【自学反馈】 一、三角形 1.定义:由不在__同一条直线上__的三条线段首尾__顺次相接__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有关概念 如图,线段AB ,BC ,CA 是三角形的__边__,点A ,B ,C 是三角形的__顶点__,∠A ,∠B ,∠C 是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__内角__,简称三角形的角. 3.表示方法:顶点是A ,B ,C 的三角形,记作“__△ABC __”,读作“__三角形ABC __”. 二、三角形的分类 1.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__相等__的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有两边__相等__的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__腰__,另一边叫做__底边__,两腰的夹角叫做__顶角__,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__底角__. 3.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__不相等__的三角形. 4.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 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合作探究】 活动1 自主学习三角形的相关概念 (1)什么是三角形:

如图,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①边: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三条边. ②角:三角形相邻两边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③顶点:三角形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三角形的表示: 如图,以A 、B 、C 为顶点的三角形记作“△ABC ”,读作“三角形ABC ”. 【教师点拨】(1)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中“△”代表“三角形”,后边的字母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字母的顺序可以自由安排,即△ABC ,△ACB ,△BAC ,△BCA ,△CAB ,△CBA 为同一个三角形. (2)角的两边为射线,三角形的三条边为线段. (3)由于在三角形内一个角对着一条边,那么这条边就叫这个角的对边,同理,这个角也叫做这个边的对角.如图,∠A 的对边是BC (经常也用a 表示),∠B 的对边是AC (经常也用b 表示),∠C 的对边为AB (经常也用c 表示);AB 的对角为∠C ,AC 的对角为∠B ,BC 的对角为∠A . 活动2 跟踪训练 1.小强用三根木棒组成下列图形,其中符合三角形概念是( C ) 2.找一找,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并把它们写下来. 解:图中有5个三角形.分别是:△ABE 、△DEC 、△BEC 、△ABC 、△DBC . 活动3 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按角分类如下: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纯角三角形 三角形按边分类如下: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腰和底边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八年级数学教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第1课时) 一、学生起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和推理的能力?在小学,他们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法),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解 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远远不够?部分学生听说过勾三股四弦五”但并没有真正认识什么是勾股定理”此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探究意识较强,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待加强.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一节第1课时.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美妙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和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本节是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延续,同时也是学生认识无理数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承前启后的紧密相关性、连续性?此外,历史上勾股定理的发现反映了人类杰出的智慧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与人文价值.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用数格子(或割、补、拼等)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2?让学生经历观察一猜想一归纳一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历史,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勾股定理;第三环节: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内容: 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投影显示本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范例

平面直角坐标系、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不等 式的性质等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训练搞 入场:轻声敲门,听到“请进”后,再进入考场,面对评委,侧手轻轻关上门。抬头挺胸,精神饱满走到讲台正中位置。 问候:尊敬的各位考官,上午好!鞠躬。 我是XX号考生,下面开始接受面试。 结构化面试:(嗯,先思考几秒),考生思考完毕,下面开始答题结束:答辩结束后,要擦净黑板,鞠躬致谢各位评委。轻关房门离场。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尊敬的各位考官,上午好!鞠躬。 我是XX号考生,下面开始接受面试。 我试讲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教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引入新课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观察大屏幕上的竹篱笆格子和汽车的防护链,从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两张图片中有许多平行四边形,同学们回想一下上节课所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请前排那位同学你来说一说。 学生: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教师:嗯,回答不错,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好,请坐!(注意手势)

教师:除了具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还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呢?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探究一下。 板书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考生背过去先说后写,并从左侧转身)。 二、探索新知 模块一:初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教师:下面同学们试着画一画平行四边形(考生在黑板正中偏左上方画出图形),好,同学们一起看黑板,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考生手张开指着,侧面朝向考官,目光平视考官),除具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想一想边和角之间有什么等量关系呢?大家动手量一量。(适当停顿一下)嗯,请后排那位同学猜一猜。 学生1:对角相等。 教师:嗯,回答正确,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角相等,好,请坐!(注意手势),还有哪些等量关系?小明你来补充。 学生2: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相等。 教师:嗯,回答不错,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相等,好,请坐!(注意手势) 模块二:掌握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教师:刚才我们猜想出了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接下来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怎样证明这两组等量关系成立呢?嗯,小亮同学来回答。 学生1:利用三角形全等。 教师:嗯,回答不错,利用三角形全等,好,请坐!我们怎样利用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平面内点的坐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抽象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相关概念,使学生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原点、横轴和纵轴等,会由坐标描点,由点写出坐标;让学生体会到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 2.经历画平面直角坐标系,由点写出坐标和由坐标描点的过程,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会准确地由点写出坐标,由坐标描点。 【教学难点】 各象限内坐标的符号及各坐标轴上点坐标的特点,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 (一)回顾一下数轴的概念,及实数与数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回答)(二)情境:(多媒体显示) 如图所示请指出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直线表示一条笔直公路,向东为正方向,原点为学校位置,A、B是位于公路旁两学生家的位置,你能说出它们的位置吗?这说明了什么?

引申:确定一个点在直线上的位置,只需要一个数据,这个实数可称为点在数轴上的坐标。怎样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呢? 二、观察交流,构建新知。 观察、交流、思考: (1)确定平面上一点的位置需要什么条件? (2)既然确定平面上一点的位置需要两个数,那么能否用两条数轴建立模型来表示平面上任一点的位置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边操作边讲出:为了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我们先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并且原点重合的数轴,水平的数轴叫x 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垂直的数轴叫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交点O为原点,这样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个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有了坐标平面,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引导观察:如图中点P可以这样表示:由P向x轴作垂线,垂足M在x 轴上的坐标是-2,点P向y轴作垂线,垂足N在y轴的坐标是3,于是就说点P的横坐标是-2,纵坐标3,把横坐标写在纵坐标前面记作(-2,3),即P点坐标(-2,3)。 引导练习:写出点A、B、C的坐标。 学生相互交流,得出正确答案。 (强调点的坐标的有序性和正确规范书写) 教师提问:已知平面内任意一点,可以写出它的坐标;反之,给出一点的坐标,你能在上图中描出吗? 试一试:D(1,3)E(-3,2)F(-4,-1)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11章三角形 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内角和,镶嵌等。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有内角、外角。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接着由推广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利用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研究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这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既是学习特殊三角形的基础,也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最后结合实例研究了镶嵌的有关问题,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会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 5、理解平面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是难点。 课时分配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2课时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2课时 11.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2课时 本章小结………………………………………………………… 2课时 .

湘教版新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学生的基本情况: 上学期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整式的乘法,相交线与平行线以及统计的一些简单知识,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等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至的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与进一步的发展,但学习习惯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培养得很不理想,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敢于大胆思考,课堂上就把时间有在思考问题上。本学期要思考如何克服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弊端,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学生对思考规律的小结,及时复习、总结上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课堂上专心致至的听讲,想在老师和同学的前面,及时纠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表扬和鼓励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对称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答案,需要加强训练与培养。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逐字稿万能模板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逐字稿万能模板 1.题目:《单项式》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要有师生互动环节 (2)学生了解并掌握什么是“单项式” (3)试讲时间10分钟 教学设计逐字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应聘初中数学教师的x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单项式》,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 上课·.·同学们好! 师:最近同学们喜爱的卡通巨星TOM 猫遇到麻烦了,因此它在网上的关注度愈发高涨。那么大家来一起关注下, 好不好?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强大的好奇心啊, 很好! 师:那么到底是什么事情呢?好,大家请看大屏幕.师:这是TOM猫在百度提问上的问题,已知真知棒的单价是2元/支,那么买5支和10支该怎么表示呢?师: 好, 大家清楚问题了没? 请想想该怎么解答呢? 师:想到了吗?嗯,我听到大家异口同声的地说:2x5,2x10。非常好,大家单价与总价关系还是掌握得很牢固啊! 师: TOM 猫问题已经解决了, 大家帮老师也想想: 如果是买x支又该怎么表示总价呢? 大家可以想一想。 师:我听到了,同学们说太简单了,不就是2×x(板书)嘛!对,一点也不难,是吧?师:确实不难,但大家注意,请看2×x这个式子,它是一个单项式,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授课 师: 同学们看到标题肯定都会问: 老师, 什么是单项式呢? 我先卖个关子.....师:学习定义前,告诉大家一个约定俗成: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通常省略或用“.”代替.例:50×t可写成50t或50·t 师:同学都清楚了这个约定俗成吧?嗯,很好.那么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单项式2x 的形式,各自猜猜单项式定义, 好不好? 师: 好, 大家请看黑板上单项式定义,你们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测准不准师:大家对这个定义了解了吗?不错,同学们都满怀信心地说了解了。那么老师要来考考大家的掌握定义情况咯, 好不好? 师:看见大家都跃跃欲试,大家可以先想想,生活中单项式的应用有哪些?可以自由讨论,自由活动,限时三分钟。师:时间到了,谁会是第一位勇士呢?好,那位最后排的男生,他说地面上边长为a的正方形瓷砖的面积是 a. 很好, 就地取材, 很机警, 大家掌声鼓励! 师:还有同学愿意跟老师分享吗?嗯,右边红色衣服的女生迫不及待啦,她说我们经常说n多,n的相反数就是-n,这位女同学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要向她学习,大家的掌声在哪里?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呢?好,最前面扎马尾的女生,她说家里有个长、宽,高分别为a、b.c的储水槽可以装水abc.大家说这个例子好不好?那还不用热烈的掌声来鼓励她。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初二(7)班和初二(18)班两班比较,初二(7)班学生单纯,优生稍多一些,后进面较小,只有少数学生不思上进,但初二(7)学生思维虽然非常活跃,但在学习上不思进取,大多数学生不求进步只图贪玩,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二章:《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概念。 第十三章:《实数》通过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开方,进而学习一种新数——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把数的范围从有理数扩大

到实数。在开方里面,重点是开平方和开立方,出现的无理数都是带根号的数,只要求会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会求一个数的立方根,而不要求进行有关无理数的运算和化简。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在教材中,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第十五章: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设置恰当数量和难度的符号运算,同时要求学生说明运算的根据。 四、教学措施: 1、课堂内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扫除学习中的障碍点。 2、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抓紧课堂四十五分钟,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养。 5、教学中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五、教学安排:(见下页教学进度登记表)

八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一次函数》教学案例 大木初中林巧 一、教学内容的说明 本章是学习函数的第一阶段,具体讨论最简单的初等函数——一次函数。本节课要完成一次函数图像的画法和一次函数的性质的学习。它既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拓展,又是后续学习“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对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讨论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会知识间联系,进而形成完整探究函数知识的认识结构。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我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一次函数”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应描点法画出一次函数图象,感悟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及其与正比例 函数图像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利用两个适合的点画出一次函数图象。 2、使学生通过画函数图象,并借助图像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法在数学问题 中的作用,并能运用性质、图像及数形结合法解决相关函数问题。 3、在探究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于他人 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其中,借助图像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法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因此,拔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但是对于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图像对函数性质的理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观察、动手、类比、探究、归纳,在启发教授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合作交流。 在教学手段方面,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现图像的平移过程。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合作探究,学习新知,熟练性质,应用练习,回顾所学归纳小结。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因为学生已了解正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与一次函数的概念,故让学生回顾正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为类比、探究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做好铺垫。 提问: 1、什么叫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形状是什么样的? 3、真高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k≠0)中,k的正负对函数图像有什么影响?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在学生已经知道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画图、观察、比较、猜想、验证。让学生体验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函数图像y=kx+b实际是对直线y=kx上的所有点进行了平移的结果。 1、画图:用描点法在统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图象y=6x、y=-6x+5的图像。 2、观察:比较上面两个函数退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观察结果回答下列问题(见书的

教师招考面试初中数学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试讲模板 课题:勾股定理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能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并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结论获得成就感,培养探索热情和钻研精神;同时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几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 ppt,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课件放映图片欣赏:勾股定理数形图,1955 年希腊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美丽的勾股树,2002 年国际数学大会会标等。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之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1、 2、多媒体课件演示 FLASH 小动画片: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

解到每层楼高 3 米,消防队员取来 6.5 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 2.5 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 学习了今天的这节课后,同学们就会有办法解决了 (二) 学习新课 问题一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情形(通过多媒体给出图形),判断外围三个正方形面积有何关系?相传 2500 年前,毕达哥拉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有一次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里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 通过前面对两个问题的验证,可以得到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通过这个观察和验算这个直角三角形外围的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三) 巩固练习 1、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 6 厘米和 8 厘米,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新教材】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 平面上点的坐标 第1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序实数对的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横轴、纵轴、原点等.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入有序实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发展之间有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在坐标

平面内描出点. 【难点】 理解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坐标轴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如果让你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你会怎么说? 生甲:我在第3排第5个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师:很好!我们买的电影票上写着几排几号,是对应某一个座位,也就是这个座位可以用排号和列号两个数字确定下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在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们根据一个物体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数量来表示这个物体的位置,这两个数量我们可以用一个实数对来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号的话,那么(3,5)表示什么呢? 生:3排5号. 师:对,它们对应的不是同一个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体位置的这个实数对是有序的.谁来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呢? 生:用一个有序的实数对来表示. 师:对.我们学过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有序实数对是不是也可以和一个点对应起来呢? 生:可以.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案 第11章三角形 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内角和,镶嵌等。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有内角、外角。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接着由推广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利用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研究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这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既是学习特殊三角形的基础,也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最后结合实例研究了镶嵌的有关问题,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www. 1 1、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会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 5、理解平面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是难点。 课时分配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2课时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2课时 11.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2课时 本章小结………………………………………………………… 2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 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 【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 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4练习. 【探研时空】 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与同伴交流.(AB=6) 2.如图2所示,△ABC≌△AEC,∠B=30°,∠ACB=85°,求出△AEC各内角的度数.?(∠AEC=30°,∠EAC=65°,∠ECA=85°) 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4习题11.1第1,2,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左边板书本节课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思考”中的问题,右边部分板书学生的练习. 疑难解析 由于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不同,在找对应边、对应角时,可以针对两个三角形不同的位置关系,寻找对应边、角的规律:(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