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防医学统计学复习总结题

预防医学统计学复习总结题

预防医学统计学复习总结题
预防医学统计学复习总结题

预防医学习题

1. 职业病的概念、有几类多少种?如何进行职业病诊断?

2. 铅对机体产生何种毒作用?

3. 传染病的三个环节是什么?

4. 疫源地消灭的条件是什么?

5. 简述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

6. 标准差与标准误有何区别和联系?

7. 均数、几何均数和中位数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8.参考值范围与可信区间有何区别?

9.何谓假设检验?其一般步骤是什么?

10.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11.t检验、u检验和F检验的应用条件各是什么?

12.常用统计图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13. 简述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

14. 简述率的标准化法的基本思想

15. 描述率的u检验的适用条件

检验有何联系与区别?

16. 四格表的u检验和2

17. .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有何区别,各有何优缺点?

18. 简述非参数检验的适用资料。

19. 直线相关与回归有何联系与区别?

20. 现代流行病学的定义是什么?

2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哪几种?

22. 流行病学在医学科学中有何作用和地位?

22.描述疾病分布的指标主要有哪些,其意义是什么?

24. 什么叫现况研究?它有何作用,包括哪几类型?

25. 什么叫随机化抽样?,医学研究中常见的抽样方法有哪些?

26.简述队列研究的基本设计原理。

27.在队列研究中,相对动态人群或静态人群,其危险度估计方法有何异同?

28.试述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以及在病因研究中的优缺点。

29.何谓匹配,它有什么作用?常见的匹配方法有哪些?

30. 临床试验与前瞻性队列研究有何异同点?

31. 临床试验的原则包括哪些?

32. 流行病学病因研究的步骤有哪些?

33. 形成病因假设的方法有哪些?

34.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有何不同?

35.如何对一个试验方法进行评价?36. 诊断试验评价主要包括哪些方面,评价的指标有哪些,如何计算,其意义如何?

1.统计学中所说的总体是指

A.任意想象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B.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C.根据地区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D.根据时间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2.对于由一个错误实验设计所产生的实验数据,在进行数据处理前,其补救办法靠

A.统计方法 B.数学方法

C.重做实验 D.重新设计,重做实验

3.为了由样本推断总体,样本应该是

A.总体中任意的一部分

B.总体中的典型部分

C.总体中有意义的一部分

D.总体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4.卫生统计工作的步骤为

A.统计研究调查、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B.统计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统计描述、统计推断

C.统计研究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D.统计研究调查、统计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图表

5.概率是描述某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以下对概率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其值可由某一统计量对应的概率分布表中得到

B.其值的大小在0和1之间

C.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小于0.05或0.01时可认为在一次抽样中它一定不会发生

D.必然发生事件的概率为1

6.调查某地高血压患病情况,以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结果在1000人中有10名高血压患者,990名非患者,整理后的资料是

A. 数值变量资料

B. 二项分类变量资料

C. 有序分类变量资料

D. 以上都不是

第十四章数值变量的统计描述

1.描述一组偏态分布资料的变异度,宜用

A.全距

B.标准差

C.变异系数

D.四分位数间距

2.变异系数越大,表示

A.相对变异程度越大

B.平均数越大

C.标准差越小

D.样本含量越大

3.用均数与标准差可全面描述其资料分布特点的是

A.正偏态分布

B.负偏态分布

C.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

D.对称分布

4.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

A.变异系数

B.方差

C.极差

D.标准差

5.频数分布的两个重要特征是

A.统计量与参数

B.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

C.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

D.样本标准差与总体标准差

6.常用的平均数指标不包括

A.算术平均数

B.几何均数

C.均数

D.极差

7.常用离散趋势指标不包括

A.方差

B.极差

C.标准差

D. 50P

8.下列有关中位数(M )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组观察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B.一组观察值从小到大排列后,位次居中的观察值

C. n 为奇数时,M=2/)1(+n X

D. n 为偶数时,M=()12/(2/++n n X X )/2

9.下列关于医学参考值范围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排除了有关疾病等因素对所研究指标有影响的正常人的解剖、生

理、生化等数据的波动范围

B.没有任何疾病的人的解剖、生理、生化等数据的波动范围

C.习惯确定只包含95%或99%的人的界值

D.根据专业知识确定取单侧界限或双侧界限

10.下列有关四分位数间距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四分位数间距=P 75-P 25

B.四分位数间距比极差稳定

C.四分位数间距即中间50%观察值的极差

D.可用于描述正态分布资料的变异度

11.正态分布的资料有

A.算术均数=几何均数

B.算术均数=中位数

C.几何均数=中位数

D.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12.正态分布曲线下右侧5%对应的分位点为

A.μ+1.96σ

B.μ-1.96σ

C.μ+2.58σ

D.μ+1.64σ

13.某种人群(如成年男子)的某个生理指标(如收缩压)或生化指标(如血糖水平)的参考值范围一般指

A.该指标在所有人中的波动范围

B.该指标在所有正常人中的波动范围

C.该指标在绝大部分正常人中的波动范围

D.该指标在少部分正常人中的波动范围

14.某病患者5人的潜伏期(天)分别为6,8,5,10,>13,则平均潜伏期为

A. 5天

B. 8天

C. 6~13天

D. 11天

15.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下,在区间(-2.58,0)对应的曲线下面积为

A. 45%

B. 47.5%

C. 49.5%

D.49.95%

16.测得200例正常人血铅含量(g g 100/μ)为X,令Y=log(X),Y 服从正态分布,则该地区正常人血铅值的95%上限为: A. Y S Y 96.1+ B. Y S Y 645.1+ C.)96.1(lg 1

Y S Y +- D. )645.1(lg 1Y S Y +- 第十五章 数值变量的统计推断

1.已知A 药对某病有效。现发明一种增效剂B ,试图提高A 药的疗效,想通过临床试验了解A+B 的疗效是否显著地优于单用A 药的疗效,应选用:

A .t 检验

B .F 检验

C .单侧检验

D .双侧检验

2.下列哪个变量为标准正态变量 A.

s x μ- B.σμ-x C. x s x μ- D.x

x σμ- 3.要评价某市一名5岁男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其统计方法是

A.作身高差别的统计学检验

B.用该市5岁男孩身高的1-α参考值范围评价

C.用该市5岁男孩身高的均数来评价

D.用该市5岁男孩身高的1-α可信区间来评价

4.下列哪一变量服从t 分布 A. σμ-x B. σμ-x C. x x σμ- D. x

s x μ- 5.在标准差与标准误的关系中 A.二者均反映抽样误差大小

B.总体标准差增大时,总体标准误也增大

C.样本例数增大时,样本标准差与标准误都减小

D.总体标准差一定时,增大样本例数会减小标准误

6.从同一正态分布总体中随机抽样,理论上有95%的样本均数在下述范围内 A x s x 96.1± B.x s 96.1±μ C.x x σ96.1± D. x σμ96.1±

7.参数可信区间估计的可信度是指

A.α

B.1-α

C.β

D.1-β

8.以一定概率由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宜采用

A.抽样误差估计

B.点估计

C.参考值范围估计

D.区间估计

9.下面哪一指标较小时可说明用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大

A.变异系数

B.标准差

C.标准误

D.极差

10.两样本比较作t 检验,差别有显著性时,P 值越小说明

A.两样本均数差别越大

B.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

C.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

D.越有理由认为两样本均数不同

11.两样本比较时,分别取以下检验水准,哪一个的犯Ⅱ类错误最小

A.α=0.05

B.α=0.01

C.α=0.10

D.α=0.20

12.当样本含量n 固定时,选择下列哪个检验水准得到的检验功效最高

A.α=0.01

B.α=0.10

C.α=0.05

D.α=0.20

13.在假设检验中,P 值和α的关系为

A.P 值越大,α值就越大

B.P 值越大,α值就越小

C. P 值和α值均可由研究者事先设定

D. P 值和α值的大小无关

14.配对t 检验的无效假设(双侧检验)一般可表示为

A. 21μμ=

B. 21μμ≠

C. 0=d μ

D. 0≠d μ

15.假设检验中的第二类错误是指

A.拒绝了实际上成立的0H

B.不拒绝实际上成立的0H

C.拒绝了实际上不成立的0H

D.不拒绝实际上不成立的0H

16.当统计分析结果是差别无显著性,但所求得的检验统计量在界值附近时,下结论应慎重,是因为

A. 如果将双侧检验改为单侧检验可能得到差别有显著性的结论

B. 如将检验水准α=0.05改为α=0.1可得到差别有显著性的结论

C. 如改用其他统计分析方法可能得到差别有显著性的结论

D. 如加大样本含量可能得到差别有显著性的结论

17.成组设计的方差分析中,必然有

A. 组间组内SS SS <

B. 组内组间MS MS <

C. 组内组间总MS MS MS +=

D. 组内组间总SS SS SS +=

18.配伍组设计的两因素方差分析有

A. 总SS =组间SS +配伍SS +误差SS

B. 总SS =组间SS +配伍SS

C. 总SS =组间SS +误差SS

D. 总SS =组间SS +组内SS

19.成组设计方差分析中,若处理因素无作用,理论上应有

A. F=0

B. F=1

C. F<1

D. F>1

20.多组均数的两两比较中,若不用q 检验而用t 检验,则

A. 结果更合理

B. 结果会一样

C. 会把一些无差别的总体判断有差别的概率加大

D. 会把一些有差别的总体判断无差别的概率加大

21.两样本t 检验,按α=0.05水准,认为两总体均数相等,此时若推断有错,其错误概率为

A.大于0.05

B. 小于0.05

C. β,而β未知

D. 1-β,而β未知

22.欲比较12名氟作业工人工前、工中,工后4小时的尿氟浓度,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处理组间与配伍组间自由度分别为:

A. 3,10

B. 2,10

C. 2,9

D. 3,9

第十六章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1.在某医院250个住院病人中,有6人患有肝癌,据此,可计算

A.发病率

B.患病患

C.构成比

D.相对比

2.男性的肺癌发病率是女性的3倍,该批标属

A.相对比

B.流行率

C.构成比

D.定基比

3.已知男性的肝癌发病率高于女性,今欲比较甲、乙地的肝癌发病率,但甲地中女性多于男性,而乙地中男性多于女性,适当的比较方法是

A. 分性别进行比较

C. 两个率比较的2χ检验

B. 不具备可比性,不能比较

D. 对性别进行标准化后再比较

第十七章 分类资料的统计推断

1.n 足够大,样本率不接近于1或0,估计总体率95%的可信区间用

A. p ±1.96Sp

B. p ±2.58Sp

C. p ±1.96S

D. p ±2.58S

2.若仅知道样本率,估计率的抽样误差用哪个指标表示。

A.S

B.S e

C.S x

D. S p

3.样本率和总体率比较,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公式为

A. |p -π|/σp

B. |p -π|/S p

C. |p 1-p 2|/σp

D. |p 1-p 2|/S p

4.两组计数配对资料比较,当(b+c )<40,用哪个)公式计算检验统计量来判断两组差异的来源。

A. (b -c )2

/(b +c )

B. ∑(|A -T |-1)2/T

C. ∑(|A -T |-1)/T

D. (|b -c |-1)2/(b +c )

5.两组计数非配对资料比较,每组分阳性和阴性两部分,当n >40,有一个理论数1

A. (b -c )2/(b +c )

B. ∑(|A -T |-0.5)2/T

C. ∑(|A -T |-1)2/T

D. (|b -c |-1)2/(b +c )

6.某医师用新药治疗一组高血压病人23例,21例好转,估计该疗法好转率95%的可信区间,用

A. p ±1.96S p

B. p ±2.58S p

C. p ±1.96S

D. 查表法

7.某医师用注射疗法治疗椎间盘突出,治疗26例12人治愈,用手术方法治疗27人,22人治愈,若进行χ2检验,用

A. ∑(A -T )2/T

B.∑(|A -T |-1)2/T

C. ∑(|A -T |-0.5)2/T

D.(|A -T |-1)2/T

8.某医师用电针灸加中药治疗抑郁症病人,治疗16例15人治愈,用西药治疗23人,21人治愈,若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用

A. ∑(A -T )2/T

B.∑(|A -T |-1)2/T

C. ∑(|A -T |-0.5)2/T

D. 确切概率法

9.三个样本率作比较,2

)2(01.02χχ>,可认为

A.各总体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B. 各总体率均不相同

C.各样本率均不相同

D. 各样本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10.某医师用中西药结合法治疗腰肌病病人,治疗35例其中28人好转,用单纯中药治疗27人其中16人好转,用西药治疗22人,其中16人好转,若进行χ2检验,自由度为

A. 1

B.2

C. 3

D. 4

第十八章 非参数统计

1.以下检验方法中哪个属参数检验

A.t 检验

B.H 检验

C.秩和检验

D.2χ检验

2.等级资料比较宜用

A .t 检验 B.2χ检验

C.秩和检验

D.F 检验

3.在作两样本均数比较时,已知1n 、2n 均小于30、总体方差不齐且呈极度偏态的资料宜用

A.t '检验

B.t 检验

C. u 检验

D.秩和检验

4.符合参数检验条件的数值变量资料如果采用非参数检验,则

A .第一类错误增大

B.第二类错误增大

C .第一类错误减少

D.第二类错误减少

5.配对比较的秩和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如果假设成立,则对样本来说

A .正秩和的绝对值大于负秩和的绝对值

B .负秩和的绝对值大于正秩和的绝对值

C .正秩和与负秩和的绝对值相等

D .正秩和与负秩和的绝对值不会相差很大

6.三组比较的秩和检验,样本例数均为5,确定P 值时应查

A.2

χ界值表 B.H 界值表

C.T 界值表

D.三者均不可

第十九章 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

1.进行直线相关分析时,如)2(05.0->n r r 时,可认为两变量X 与Y 间

A. 有一定关系

B.有直线关系

C. 一定有直线关系

D.有正相关关系

2.已知1=r ,则一定有

A.1=b

B.1=a

C.0.=x y S

D.Y x r S S =.

3.已知两样本,21r r =,那么

A 21b b =

B.21b b t t =

C.21r r t t =

D.两样本的决定系数相等

4.对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无效假设H 0是

A.H 0: r =0

B. H 0:ρ=0

C.H 0: b =0

D .H 0:β=0

5.双变量(X , Y )中X 同时增加或减少一个相同的数后,则

A. r 和b 均不改变

B. b 改变

C. r 或b 中有一个不变

D. r 改变

6.用样本求得R=0.9,则同一资料b 值应

A. b >0

B. b =0

C. b <0

D. b 正负不能确定

7.X Y S ,表示

A .Y 的离散程度

B.Y 对Y 的离散程度

C.Y 和X 的离散程度

D.Y 对Y 的离散程度

8. 用最小二乘法确定直线回归方程的原则是各观察点距直线的

A .纵向距离之和最小

B. 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C. 垂直距离之和最小

D. 垂直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9. Y =14+4X 是1-7岁儿童以年龄(岁)估计体重(市斤)的回归方程,若体重换成国际单位kg ,则此方程

A .截距改变 B. 回归系数改变

C. 两者都改变

D. 两者都不改变

10. 直线回归系数假设检验,其自由度为

A. n

B. n-1

C. n-2

D. 2n-1

11.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

A.只能用r 的检验代替

B. 只能用t 检验

C.只能用F 检验

D. 三者均可

12. 当r =0时,Y

=a +bX 回归方程中

A .a必大于零

B .a必等于X

C .a必等于零

D .a必等于Y

第二十一章 统计表和统计图

1.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的高低与年龄有关,据调查,3—8岁儿童是发病的高峰。为反映患者年龄的频数分布规律,统计图应选用:

A .条图

B .直方图

C .圆图

D .线图

2.对统计图和统计表标题的要求是

A. 两者标题都在上方

B. 两者标题都在下方

C. 统计表标题在下方,统计图标题在上方

D. 统计表标题在上方,统计图标题在下方

3.统计分析表有简单表和复合表两种,复合表指

A.有主辞和宾辞

B.主辞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

C.宾辞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

D.包含两张简单表

4.不同性质的统计资料,常需不同的统计图加以表达,一般来讲

A.连续性资料宜用直条图

B.连续性资料宜用圆形图或构成比直条图

C.按质分组的资料宜用线图

D.以上都不对

5.欲比较某地区1980年以来三种疾病的发病率在各年度的发展速度,宜绘制

A.普通线图

B.直方图

C.统计地图

D.半对数线图

6.拟以图示某市1990—1994年三种传染病发病率随时间的变化,宜采用

A.普通线图

B.直方图

C.统计地图

D.半对数线图

统计学选择题参考答案:

第十三章医学统计学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

1.B

2.D

3.D

4.C

5.C

6.B

第十四章数值变量的统计描述

1.D

2.A

3.C

4.A

5.C

6.D

7.D

8.A

9.B 10.D 11.B 12.D 13.C 14.B 15.C 16.D

第十五章数值变量的统计推断

1.C

2.D

3.B

4.D

5.D

6.D

7.B

8.D

9.C 10.C 11.D 12.D 13.D 14.C 15.D 16.D 17.D 18.A 19.B 20.C 21.C 22.C

第十六章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1.B

2.A

3.D

第十七章分类资料的统计推断

1.A

2.D

3.A

4.D

5.B

6.D

7.A

8.D

9.A 10.B

第十八章非参数统计

1.A

2.C

3.D

4.B

5.D

6.B

第十九章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

1.B

2.C

3.D

4.B

5.A

6.A

7.D

8.B

9.B 10.B 11.D 12.B

第二十一章统计表和统计图

1.B

2.D

3.B

4.D

5.D

6.A

流行病学部分选择题:

第二十三章流行病学概述

1.现代流行病学的形成一发展不包括下面哪个部分

A.对传染病流行因素的研究

B.对慢性病流行因素的研究

C.对疾病防治措施的研究

D.对疾病临床治疗的研究

E.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2.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流行病学从基因水平认识疾病

B.流行病学从细胞水平认识疾病

C.流行病学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D.流行病学从个体水平认识疾病

E.流行病学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

3.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是

A.传染病

B.地方病

C.传染病和地方病

D.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E.疾病和健康状况

4.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从个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B.只研究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治措施

C.只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D.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E.只研究疾病的防制措施

5.流行病学主要应用于

A.考核疾病的防制效果

B.评价人群的健康状况

C.研究疾病预防和控制

D.研究疾病的病因

E.以上均是

6.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条是不正确的

A.它是医学的基础学科

B.它以个体为研究对象

C.它可以评价药物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D.它可研究疾病的自然史

E.它能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7.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主要是

A.描述性研究

B.分析性研究

C.实验性研究

D.理论性研究

E.以上均是

8.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误差是指

A.测量值之间的差异

B.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C.样本与总体之间差异

D.不同总体之间的差异

E.两个样本之间的差异

第二十四章疾病的分布

1.下列哪项因素与患病率的变化无关

A.发病率的升高或下降

B.病死率的升高或下降

C.人口总数自然增加或减少

D.治疗水平的提高或降低

E.存活时间长短

2.疾病分布是指

A.民族分布、性别分布、职业分布

B.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

C.城乡分布、年龄分布、民族分布

D.民族分布、年龄分布、职业分布

E.年龄分布、城乡分布、季节分布

3.在比较不同地区发病率或死亡率时应注意使用

A.年龄别发病率、年龄别死亡率

B.性别发病率、性别死亡率

C.职业别发病率、职业别死亡率

D.民族别发病病、民族别死亡率

E.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

4.发病率指标来自

A.对住院病人的调查

B.对门诊病人的调查

C.对社区人群的调查

D.对所有病人的调查

E.对专科医院病人的调查

5.患病率指标来自

A.现况调查资料

B.门诊病例资料

C.住院病例资料

D.专科医院病例资料

E.对所有病人的调查

6.对于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采取针对病因的措施后,在评价其预防效果时应采用哪些指标最合适

A.死亡率

B.发病率

C.患病率

D.病死率

E.罹患率

7.进行人群高血压普查时应选择的疾病频率测量指标是

A.发病率

B.发病专率

C.罹患率

D.时点患病率

E.期间患病率

第二十五章描述性研究

1.欲了解某病在某地区的危害状况,进行现况调查时宜选用

A.普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病例调查

D.住院病例调查

E.个案调查

2.根据现况调查资料可计算出

A.发病率

B.患病率

C.死亡率

D.治愈率

E.病死率

3.在对病因不明疾病的研究中,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用途是

A.早期发现病人

B.早期诊断病人

C.筛查各种高危病人

D.概括和检验病因假说

E.描述分布,提出病因假说

4.在爆发调查时,首先要进行的一项工作是

A.计算各种罹患率

B.形成病因假设并检验假设

C.核实诊断

D.扑灭疫情

E.制定防治措施

5.在现况调查中,偏倚的防止方法主要是

A.坚持随机化抽样,减少漏查,统一检测标准,校准仪器,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

B.坚持多个医院选择病例,减少漏查,统一检测标准,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

C.坚持随机化抽样,减少不依从,暴露测量标准应统一,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

D.坚持随机化抽样,尽量用新发病例,暴露测量标准应统一,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

E.坚持随机化分组,减少不依从,统一检测标准,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

6.下面哪一项不是爆发调查的内容

A.核实诊断,证实爆发

B.全面考察疫情,计算各种罹患率,描述疾病分布

C.形成有关致病因素的假设并加以检验

D.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以干预措施,一组作为对照继续观察

E.调查的同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

第二十六章队列研究

1. 疾病与因素的联系强度,最好由以下哪一项指标来反映

A. 总人群中该病发病率

B. 暴露于某因素的频率

C.相对危险度

D. p值

2. 队列研究中的成员,必须

A. 同年出生

B. 经历过同样时间

C. 居住在同一地区

D. 未患所研究的疾病

3.队列研究中最常见的偏倚为

A.选择性偏倚

B.回忆偏倚

C.失访偏倚

D.报告偏倚

4. 下列哪一项是队列研究的优点?

A. 可能研究出某种暴露因素同多种疾病的联系

B. 在调查时依靠调查对象的回忆

C. 无法正确的估计发病率

D. 省时间,省钱

5.在某工厂1000名45-50岁工人中,2000年因恶性肿瘤死亡的工人为8名,如果同期该地45-50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00/10万,则这些工人死于恶性肿瘤的SMR为

A. 8

B. 0.008

C. 0.8

D. 0.125

第二十七章病例对照研究

1.对某大城市20~25岁妇女进行的一项现患研究发现,在服用口服避孕药者中,宫颈癌年患病率为5/10万,而未服用患为2/10万。据此研究者认为,服用口服避孕药是引起宫颈癌的危险因素。此结果是

A.正确

B、不正确,因为没有区分新发病例与现患病例

C.不正确,因为没有进行年龄标化

D.不正确,因为没有作显著性检验

E.不正确,因为本研究无法确定暴露与发病的时间关系

2.一项病例对照研究,500名病例中有暴露史者400例,而500名对照中有暴露史者100例,有暴露史者的发病率

A.80%

B.40%

C.20%

D.100%

E.无法计算

3.一项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x2=12.36,P<0.05,OR=3.3,正确的结论为

A.病例组肺癌的患病率明显大于对照组

B.病例组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大于对照组

C.对照组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大于病例组

D.对照组肺癌的患病率明显小于病例组

E.不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显著小于吸烟者

4.在500名病例与500名对照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中,有400名病例和100名对照有暴露史,OR值应为

A. 18

B. 16

C. 20

D. 10

E. 无法计算

5.吸烟者肺癌死亡率=0.96‰,不吸烟者=0.07‰,一般人群=0.56‰,人群中吸烟率为55%,则完全由吸烟引起的肺癌死亡率占吸烟者肺癌死亡率的比重是多少

A. 13.7%

B. 0.89‰

C. 92.7%

D. 87.5%

E. 0.49‰

6.一项雌激素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共63对。病例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有雌激素暴露史者27对,两组均无暴露史者4对,病例组有暴露史而对照组无暴露史者29对,其余为对照组有暴露而病例组无暴露者。OR为

A. 10.67

B. 9.67

C. 2.24

D. 1.24

E. 4.47

7.在设计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时,确定配对条件的主要原则是

A.对所研究疾病有影响的项目均应列为配对条件

B.对所研究疾病有较大直接影响的项目均应列为配对条件

C.对所研究疾病有较大直接影响但并非研究的项目应列为配对条件

D.对所研究疾病有较大影响的项目不应列为配对条件

E.以上均不对

8.相对危险度是

A.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

B.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差

C.病例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与对照组无某因素的比例之比

D.病例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与对照组无某因素的比例之差

E.以上都不是

9.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是

A.设立比较组

B.研究方向由果及因

C.适用于罕见病

D.节省时间、经费

E.以上均是

10.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是

A.诊断准确

B.研究对象容易募集

C.研究对象容易配合

D.研究容易实施

E.以上均是

11.在分析性研究中,通过分层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可以控制

A.入院率偏倚

B.现患病例-新病例偏倚

C.暴露怀疑偏倚

D.回忆偏倚

E.混杂偏倚

12.关于对混杂因子的认识,以下哪种看法是正确的

A.混杂因子一定不是疾病的危险因素

B.混杂因子一定与暴露因素无关

C.混杂因子一定是同时与疾病和暴露均有关的因子

D.混杂因子一定不是同时与疾病和暴露均有关的因子

E.混杂因子一定是与疾病有关与暴露无关的因子

13.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控制混杂偏倚,不应采取下列哪条措施

A.设计时,制定明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B.设计时,进行个体或频数配比设计

C.配比时,选择尽可能多的条件加以匹配

D.分析时,采用分层分析方法

E.分析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14.下列哪种偏倚不属于选择偏倚

A.入院率偏倚

B.现患病例-新病例偏倚

C.检出症候偏倚

D.测量偏倚

E.无应答偏倚

15.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由于研究得事先了解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对病例组的询问非常认真,而对对照组则不太认真,因为研究者认为对照组不需要花费与病例组同样的精力认真调查,由此产生偏倚是

A.诊断怀疑偏倚

B.测量偏倚

C.暴露怀疑偏倚

D.易感性偏倚

E.Berkson’s偏倚

16.对研究所需指标或数据进行测定或测量时产生的偏倚为

A.诊断怀疑偏倚

B.测量偏倚

C.暴露怀疑偏倚

D.易感性偏倚

E.Berkson’s偏倚

17.某因素在病因学上与某疾病本无关联,但可引起所研究疾病的症状或体征,从而促使患者及早就诊,提高了早期病例检出率,从而过高的估计了暴露程度,这种偏倚是

A.诊断怀疑偏倚

B.检出偏倚

C.测量偏倚

D.混杂偏倚

E.Berkson’s偏倚

18.奈曼偏倚(Neyman bias)是指

A.诊断怀疑偏倚

B.检出偏倚

C.测量偏倚

D.现患病例-新病例偏倚

E.入院率偏倚

第二十八章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1.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不同于观察性研究,主要是

A.前瞻性

B.在实验室开展

C. 研究者控制研究措施的分配

D. 设立对照组

2.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特点是

A.前瞻性

B.设立对照

C. 随机化分组

D.以上均不完全正确

3.临床试验的基本原则是

A.随机化

B.设立对照

C.盲法

D.以上均正确

4.关于盲法的介绍,下列哪个理解是错误的

A.可分为单盲、双盲和三盲

B.临床试验中最好使用三盲

C.双盲是针对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

D.盲法增加了试验的难度

5.临床试验中最常见的偏倚是

A.失访

B.安慰剂效应

C. 错分偏倚

D.霍桑效应

第二十九章病因研究

1.对病因含义最确切的表达是

A.病源微生物

B.物理因素

C.化学因素

D.凡能使人们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

2.证明某因素是某病的病因须经历的步骤是

A.调查各病例,寻找其共同因素,并用此因素作实验,实验成功则病因成立

B.从疾病的频率和分布中形成假设,经分析验证再进行病因推断

C.先对各病例进行检验,找出可疑病因,再作实验证实

D.从病理资料提出病因假设,再通过实验证实

3.验证病因假设最可靠的方法是

A.病例对照研究

B.现况调查

C.动物实验

D.干预实验

4.在病因学上,轮状模式与三角模式相比,其主要的不同点是

A.更强调影响疾病发生的三要素

B.有差别地看待基本的三要素

C.强调环境及环境与机体的密切关系

D.更强调特异性病原学说

第三十章诊断试验和疾病筛检

1.利用快速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从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查出某病的可疑患者,然后做进一步的确诊,以期达到疾病的早期治疗,这种形式被称为

A.疾病的防治的高危策略

B.疾病防治的全人群策略

C.疾病的筛捡

D.健康促进

E.健康保护

2.并联试验可以提高诊断方法的

A.特异度

B.敏感度

C. 似然比

D.预测值

E.以上都不是

3.在诊断方法确定之后,其诊断结果的阳性预测值取决于

A.特异度

B.敏感度

C. 似然比

D.患病率

E.以上都不是

流行病学选择题参考答案:

第二十三章流行病学概述

1.D

2.C

3.E

4.D

5.E

6.B

7.E

8.B

第二十四章疾病的分布

1.C

2.B

3.E

4.C

5.A

6.B

7.D

第二十五章描述性研究

1.B

2.B

3.E

4.C

5.A

6.D

第二十六章队列研究

1.C

2.D

3.C

4.A

5.B

第二十七章病例对照研究

1.E

2.E

3.E

4.E

5.C

6.B

7.C

8.A

9.E 10.E 11.E 12.C 13.C 14.D 15.C 16.B 17.B 18.D

第二十八章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1.C

2.D

3.D

4.B

5.D

第二十九章病因研究

1.D

2.B

3.D

4.C

第三十章诊断试验和疾病筛检

1.C

2.B

3.D

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卫生(绪论、第一—二章、第六章)考点 1、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环境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 2、三级预防措施是什么(懂得区分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认真看课本举的例子)第一次公共卫生革命:以控制传染病为主的公共卫生措施 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以干预个人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来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促进第三次公共卫生革命:以生态学模型为指导的综合干预措施,来延长人群健康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第一级预防:防止疾病发生,降低发病率,促进健康第二级预防:防止疾病发展,降低病死率,保护健康第三级预防:防止病残及康复,提高生存率,恢复健康3、环境因素的种类 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和社会因素。 4、环境污染源的种类? 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交通运输性污染、其他污染 5、环境污染物的种类? 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 6、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种类? 急性危害作用、慢性危害作用:非特异性危害作用、慢性疾患、持续性积蓄危害 7、环境污染的特殊危害? 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发作用、免疫毒性作用 8、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特征? 广泛性、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 9、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影响因素(污染物因素、污染物的作用剂量、机体因素)?污染物的理化性质: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进入机体的机会以及在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过程均具影响,它决定其对健康危害的程度、性质与部位。污染物的化学结构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污染物的作用剂量: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污染物进入人体体内的量或人体暴露的浓度或强度。作用剂量与健康危害程度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评价方法:1)剂量—效应法;)2)剂量—反应关系;3)污染物的作用时间 机体因素:常见影响污染物健康危害的机体因素有:健康状况、生理状况、遗传因素、营养条件。 10、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直接危害、间接危害)?直接危害: 1)急性中毒 2)慢性炎症 3)变态反应 4)非特异性疾病多发间接危害: 1)温室效应 2)形成酸雨 3)破环平流层的臭氧层 11、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特点:A、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出现暴发流行,绝大多数病例的发病日期集中在该病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b、病例的分布于供水范围一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同一水源水的历史;c、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12、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引起中毒性疾病、诱发癌症、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感染疾病、导致变态建筑综合征(注意八大症状)、导致空调综合征。 13、居住环境噪声对健康的影响?

《统计学》复习总结

《统计学》复习总结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与原理 1 统计的涵义(统计统计资料统计学) 统计学的性质与特点 统计工作的过程(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统计分组的概念统计分组的方法(单变量分组与组距分组) 2 统计数据的分类 定类数据定序数据定距数据定比数据 (品质数据)(数量数据) 3 统计指标的分类 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比例比率)(一般平均数序时平均数)(要求:掌握概念并会区分常用的统计指标的类型或举出各种类型指标的例子) 4 . 统计调查常用的几种方式 (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与重点调查五种) 统计调查问卷的设计(要求会进行具体的设计) 5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相应整理方法常用的统计图名称与示意图的画法) 按定类数据定序数据定距数据定比数据分类型总结 6. 数据特征的测度 集中趋势众数、中位数、均值(算术、调和、几何) (要求掌握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和适用场合) 离中趋势异众比率四分位差方差与标准差离散系数(适用的数据类型) 偏度和峰度(偏斜程度扁平程度) (要求了解概念及其作用) 7 . 时间序列的对比分析 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公式 各种动态指标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水平分析发展水平与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逐期累积)和平均增长量 速度分析发展速度(环比定基)增长速度(环比定基) 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二者关系) 增长1%的绝对值 (要求:重点掌握并能熟练运用) 8 . 用最小二乘法求直线趋势方程的方法 (了解参数估计公式、相关系数r 的计算公式及其意义)

9. 季节变动测定的两种方法 按月(季)平均法趋势剔除法 (了解以上两种方法) 10.指数的概念与分类 概念(广义与狭义) 分类(总指数个体指数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 11 .加权综合指数加权平均指数 (要求:熟练掌握两种形式的数量指数与质量指数公式包括权数的选取及时期的确定原则)12 .指数体系的分析与运用 指数与指数体系 (一)总量变动的因素分析 加权综合指数体系分析(权数的确定原则相应公式) 加权平均指数体系分析(权数的确定原则相应公式) (能熟练运用指数体系进行总量变动的因素分析,包括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平均数变动的因素分析 平均数变动指数= 变量影响指数X 结构影响指数 (要求掌握相应的指数名称意义及计算公式) 第二部分复习题选 (一)题型 1 . 简答题 2. 填空题 3 . 计算题 4 . 综合分析题 (二)题选(见附页)

预防医学 医学统计学部分选择题及答案

1.预防医学的对象(D ) A.个体 B.病人 C.健康人 D.确定的群体 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C ) A.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 B.医学的基础学科 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D.又综合又独立的学科 E.预防系列为主的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 E ) A.环境-健康 B.环境-人群 C.环境-生物 D.环境-人群-健康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 C ) A.个体医学—群体—预防医学的阶段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D.群体—大卫生—社会医学阶段 E.个体—群体—社会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 A )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B.第二级预防 C.第三级预防 D.第二和第三级预防 E.第一和第二级预防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A )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 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 D.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 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 A ) A.传染病 B.急性病 C.常见病 D.慢性病 E.血吸虫病 8.个体的免疫接种(A )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 B.仅起到保护家庭的作用 C.仅起到保护群体的作用 D.既能保护个体也能保护群体 E.以上均不是 9.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C ) A.职业病 B.心血管疾病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D.脑卒中 E.糖尿病 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C ) A.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 B.创造支持性环境 C.强化社区行动 D.发展个人技能 E.调整社会消费

医学统计学复习题65915

预防医学复习题(统计部分) 复习重点(及简答题) 1. 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如:总体与样本的联系区别 2. 资料的分类 如:请列举资料的类型并举例说明 3. 定量资料统计描述的指标(集中与离散趋势) 如:定量统计描述指标有哪些? 如:正态分布与偏态分布资料统计描述方法有何区别 4. 定性资料统计描述的指标 5. 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t分布的概念、特征、曲线下面积规律 如: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与t分布的区别联系 6. 小概率事件在医学统计学的应用(P值的含义) 如:P值的含义是什么,对统计结论有何意义 7.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8. 四种主要统计假设检验方法及其应用场合 9. 统计表的绘制 选择题 1.样本是总体中: A、任意一部分 B、典型部分 C、有意义的部分 D、有代表性的部分 E、有价值的部分 2、参数是指: A、参与个体数 B、研究个体数 C、总体的统计指标 D、样本的总和 E、样本的统计指标 3、抽样的目的是: A、研究样本统计量 B、研究总体统计量 C、研究典型案例 D、研究误差 E、样本推断总体参数 4、脉搏数(次/分)是: A、观察单位 B、数值变量 C、名义变量 D.等级变量 E.研究个体 5、疗效是: A、观察单位 B、数值变量 C、名义变量 D、等级变量 E、研究个体 6、统计学常将P≤0.05或P≤0.01的事件称 A、必然事件 B、不可能事件 C、随机事件 D、小概率事件 E、偶然事件7.统计中所说的总体是指:

A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B随意想象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C根据地区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D根据时间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E根据人群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8.概率P=0,则表示 A某事件必然发生B某事件必然不发生C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D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E以上均不对 9.总体应该由 A.研究对象组成B.研究变量组成C.研究目的而定D.同质个体组成E.个体组成 10. 在统计学中,参数的含义是 A.变量B.参与研究的数目C.研究样本的统计指标D.总体的统计指标E.与统计研究有关的变量 11.调查某单位科研人员论文发表的情况,统计每人每年的论文发表数应属于A.计数资料 B.计量资料 C.总体 D.个体 E.样本 12.统计学中的小概率事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反复多次观察,绝对不发生的事件 B.在一次观察中,可以认为不会发生的事件 C.发生概率小于0.1的事件 D.发生概率小于0.001的事件 E.发生概率小于0.1的事件 13、统计上所说的样本是指: A、按照研究者要求抽取总体中有意义的部分 B、随意抽取总体中任意部分 C、有意识的抽取总体中有典型部分 D、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总体中有代表性部分 E、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 14、以舒张压≥12.7KPa为高血压,测量1000人,结果有990名非高血压患者,有10名高血压患者,该资料属()资料。 A、计算 B、计数 C、计量 D、等级 E、都对 15、红细胞数是: A、观察单位 B、数值变量 C、名义变量 D、等级变量 E、研究个体 16、某次研究进行随机抽样,测量得到该市120名健康成年男子的血红蛋白数,则本次研究总体为: A.所有成年男子 B.该市所有成年男子 C.该市所有健康成年男子 D.120名该市成年男子 E.120名该市健康成年男子 17、某地区抽样调查1000名成年人的血压值,此资料属于: A、集中型资料 B、数值变量资料 C、无序分类资料 D、有序分类资料 E、离散型资料 18、抽样调查的目的是: A、研究样本统计量 B、研究总体统计量 C、研究典型案例 D、研究误差 E、样本推断总体参数 19、测量身高、体重等指标的原始资料叫: A计数资料 B计量资料 C等级资料 D分类资料E有序分类资料 20、某种新疗法治疗某病患者41人,治疗结果如下: 治疗结果治愈显效好转恶化死亡 治疗数8 23 6 3 1

预防医学总结

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在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于人类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 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和概括,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2.全科医学:是指以个人整体健康为中心,面向家庭与社区,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 3.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 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夭折。 4.健康(health):是一种动态的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而不仅 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5.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6.临床预防服务(clinical preventive services):是指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 的“患者”病伤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然后实施个体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7.健康管理:是对服务对象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和针对性地评估并对整个生命 全程进行干预,减少健康危险因素的威胁、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疾病、对所患的疾病进行有效地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经济有效地避免早亡和提高生活质量。 8.健康维护计划(health maintenance schedule):指在特定的时期内,依据求医者的年 龄、性别及危险因素而计划进行的一系列干预措施。 9.危险因素(risk factory):指机体内外存在的使疾病发生和死亡增加的诱发因素。 10.健康危险因素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是指从个体或群体健康信息咨询或调 查、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等过程中收集各种与健康的相关危险因素信息,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1.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不仅包括个体或群体可观察到的、外显的行动,也包括 人的思想活动和情感状态(与促进、维护或恢复健康相关的个体心理、情感状态和外显的行为模式)。 12.健康相关行为( health-related behavior):是指人所表现出来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 的行为,包括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 13.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着有益于健康改变 的教育和环境支持的综合体。 14.健康状况评价(health status evaluation):通过分析人群的健康水平及其变化,来 探讨人群存在的健康问题,筛选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评估各种健康计划、方案、措施的效果。 15.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16.营养(nutrition):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素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物 过程。 17.营养素(nutrient):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集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 功能的化学成分,分为六大类:①蛋白质②脂类③碳水化合物④无机盐和微量元素⑤维生素⑥水。 18.限制氨基酸(limiting amino acid):食物蛋白质中某一种或几种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 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 19.蛋白质生物学价值(biological value ):指蛋白质经消化吸收后进入机体储留利用的 部分。等于储留氮比吸收氮。

统计学期末复习-公式汇总

统计报表 专门调查 普查 抽样调查 典型调查 重点调查 按调查的组织方式不同分为 按调查时间是否连续分为 按调查单位的范围大小分为 全面调查 非 全面调查 一次性调查 经 常性调查 统计学复习 第一章 1.“统计”的三个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2.三者之间的关系: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工作与工作成果的关系; 统计资料和统计学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3.统计学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广泛性) 4.统计工作的过程一般分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个阶段 5.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区分:统计总体是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总体或总体单位的区分不是固定的:同一个研究对象,在一种情况下是总体,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成了总体单位。) 6.标志: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 A 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质的特征,不能用数值来表示。如:性别、职业、血型色彩 B 数量标志—标志总体单位量的特征,可以用数值来表示。如:年龄、工资额、身高 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数值。 指标名称体现事物质的规定性,指标数值体现事物量的规定性 第二章 1.统计调查种类 2.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六项基本内容: 1)确定调查目的;(为什么调查) 2)确定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向谁调查) 调查对象——社会现象的总体 调查单位——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总体单位) 填报单位——报告调查内容,提交统计资料 3)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格;(调查什么) 4)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5)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6)选择调查方法。

预防医学 医学统计学部分选择题及答案

1.预防医学的对象(D ) A.个体B.病人C.健康人 D.确定的群体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C ) A.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B.医学的基础学科 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D.又综合又独立的学科E.预防系列为主的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 E ) A.环境-健康B.环境-人群C.环境-生物 D.环境-人群-健康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 C ) A.个体医学—群体—预防医学的阶段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D.群体—大卫生—社会医学阶段E.个体—群体—社会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 A )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B.第二级预防C.第三级预防 D.第二和第三级预防E.第一和第二级预防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A )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D.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 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 A ) A.传染病B.急性病C.常见病 D.慢性病E.血吸虫病 8.个体的免疫接种(A )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B.仅起到保护家庭的作用 C.仅起到保护群体的作用D.既能保护个体也能保护群体 E.以上均不是 9.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C ) A.职业病B.心血管疾病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D.脑卒中E.糖尿病 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C ) A.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B.创造支持性环境 C.强化社区行动D.发展个人技能E.调整社会消费

医学统计学总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医学统计学总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一、最佳选择题 1.卫生统计工作的步骤为 C A.统计研究调查、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B.统计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统计描述、统计推断 C.统计研究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D.统计研究调查、统计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图表 E.统计研究设计、统计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图表 2.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有 D A.统计描述和统计学检验 B.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 C.统计图表和统计报告 D.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E.统计描述和统计图表 3.统计资料的类型包括E A.频数分布资料和等级分类资料 B.多项分类资料和二项分类资料 C.正态分布资料和频数分布资料 D.数值变量资料和等级资料 E.数值变量资料和分类变量资料 4.抽样误差是指 B A.不同样本指标之间的差别 B.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由于抽样产生的差别 C.样本中每个体之间的差别 D.由于抽样产生的观测值之间的差别 E.测量误差与过失误差的总称 5.统计学中所说的总体是指 B A.任意想象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B.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C.根据地区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D.根据时间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E.根据人群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6.描述一组偏态分布资料的变异度,宜用 D A.全距 B.标准差 C.变异系数 D.四分位数间距 E.方差7.用均数与标准差可全面描述其资料分布特点的是 C A.正偏态分布 B.负偏态分布 C.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 D.对称分布 E.任何分布 8.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 A A.变异系数 B.方差 C.极差 D.标准差 E.四分位数间距 9.频数分布的两个重要特征是 C A.统计量与参数 B.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 C.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 D.样本标准差与总体标准差 E.样本与总体 10.正态分布的特点有 B A.算术均数=几何均数 B.算术均数=中位数 C.几何均数=中位数 D.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E.以上都没有

预防医学见习总结

一、见习地点的确定拿着学校社实给的介绍信,第一反应是我应该要去哪里见习好呢?哪里会接受我去见习呢?而其作为一个读预防医学的医学生,毕业后很少去医院就职,虽然去医院学到的医学知识和操作可能会更多,听很多人说可以学到给病人清创、换药、缝合等等。如果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似乎会更贴近本专业所学的知识。一番思想斗争后,我决定去预防疾病控制中心见习,因为比较贴近自己的专业,多去了解,看看自己对这个职业的兴趣,可以多和这类职业的人沟通,有助于自己对未来分专业方向,就业有更清晰的了解。来到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中心的主任说明了情况后,他说,你选择的时机不对啊,现在临近过年了,都没什么活干了,要是忙的时候,比如有疫情或者说有食物中毒,我们要外出调查,你可以跟着去看看,但是现在大家都挺清闲的,就只有开两会和小孩子来打预防针。我一听,甚是茫然,脑子里一点概念都没有,但是来都来了,我抱着不管怎么样我都要尝试一下的心态决定还是要来这里见习。庆幸的是,中心的主任还是接受了我,给我安排了两个科室,一个星期见习一个科室,朝九晚五的上班一族的生活便展开了。二、头回见习的科室--监测科初来乍到,面对一众前辈,内心真的好忐忑。但是科室里的叔叔阿姨都很好,很主动地和我聊天,非常地友好。渐渐地,开始适应了监测科的办公室生活。在这里,我还遇见了一个广药预防的姐姐,和她也比较聊得来。来到这个科室,恰巧是县里面两会会议的召开,监测科要到开会的场所即阳山影剧院以及人大代表下榻的酒店进行卫生监测,科室主任叫我跟随去学习和感受一下。我好奇地看着工作人员对会议大厅进行空气质量的监测,分五个点放置平板收集空气,这个做法和微生物实验课上的空气收集很像,接着工作人员还进行了空气湿度,风力大小的监测,待平板收集的时间差不多了,就紧接着到酒店进行卫生监测。来到酒店,工作人员随机抽取房间,对房间的几件重要物品,比如洗漱杯、毛巾、枕头、棉被、茶杯等会密切接触的物品进行涂抹法收集,科室主任还很认真地和我介绍这些公共场所的监测,有些餐厅需要用到一些试纸进行食品监测。因为监测科还会受到老百姓的委托去其所开的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店铺进行卫生监测,见习期间我还跟随科室的工作人员到了发廊等地方收集样本。如果要说检测科的工作是什么?在我这个星期的见习过程中,我觉得这个科室主要是帮老百姓办理健康证,提供公共场所检测服务以及水质监测等。健康证是从事幼托机构保育、食品生产经营、公共场所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等工作的上岗人员必须持有的证件,主要测查是否有伤寒、活动期肺结核、痢疾或其他传染性的疾病,要进行验血,内外科常规检查,照X光等检查。每年必须检查一次。空气质量监测中,平板的布点原则是首先要考虑现场的平面布局和立体布局,高层建筑物的立体布点应该有上、中、下三个监测平面,并分别在三个平面上布点。采样点应避开人流通风道和通风口,并距离墙壁一米远。确定采样时可用交叉布点,斜线布点或梅花样布点的方法。涂抹法是将无菌棉拭子熏取灭菌的生理盐水(管内10ml)后涂抹用品、用具,然后将拭子放入生理盐水管中,及时送检培养。操作时要注意避免人为污染。饮(餐)具采样应在饮(餐)具与口唇接触处的内外缘各一周采样。毛巾、枕中(套)采样应在毛巾、枕中(套)对折平面中央5cmX5cm 处以及床单、被罩的中央部位5cmX5cm面积上均匀涂抹5次。三、第二次见习的科室—疾病控制科比起卫生监测科,疾病控制科人数和工作量好像都多很多,窗口每天都忙着接待带着小孩来打预防针的家长。可能是冬季,小孩子很容易感冒,窗口最常见的对话就是小孩子有没有感冒?家长说好像有一点流鼻涕,或者是咳嗽,这是医生都会说等感冒好了再来吧,现在打也没有,但是很多家长都会说上一个月已经没有打了,好像都很担心自己的小孩错过了免疫计划的时间。不过面对这样的情况,医务人员都会耐心地对家长解释,也会叮嘱一些注意事项。从侧面反映,家长们都不懂免疫应该在机体健康的情况下进行,不然病情会加重。一位负责传染病方面工作的阿姨给了我一些关于传染病工作流程的书给我看,她也说,你来的时间不对啊,上个月我们还外出去宣传艾滋病预防的活动,如果你来就恰好可以见习到了。我好奇地问她们都会去哪里宣传?她说去戒毒所,或者是KTV之类的公共场所。疾病控制科

统计学课程知识点总结

1. 统计的研究对象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变异性。 2. 统计研究的基本环节:统计设计,收集数据,整理与分析,统计资料的积累、开发与应用。 3. 统计总体:根据一定数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的的事物的全体。特点:同质性、大量性。 总体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标志:总体各单位普遍具有的属性或特征。标志分为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用文字、语言描述)和数量标志(表明单位数量,用数值表现)。 不变指标:一个总体中各单位有关标志的具体表现都相同。变异指标:在一个总体中,当一个标志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有可能都相同。 第二章 1. 统计调查方式: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定期报表制度。 调查方式按调查的范围划分,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按时间标志可分为连续性(经常性)调查和不连续性(一次性)调查 (一)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全面调查。特点:非经常性调查、最全面调查。 (二)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性调查,可分为概率调查和非概率调查。 (三) 重点调查是指在调查对象中,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非全面调查,它是一种不连续的调查。 (四) 定期报表制度又称统计报表制度,它是依照国家有关法规,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按照统一的表式、统一的指标项目、统一的报送时间和报送程序,自下而上逐级地定期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2. 我国现行的统计调查体系: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和部分定期报表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3.调查对象是指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调查单位是指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它是进行调查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 4. 统计分组的原则:穷尽原则和互斥原则。 (先分后组) 间断型分组和连续型分组,等距和异距注意事项 第三章 1. 简单算术平均数121 n i n i x x x x x n n =++ +== ∑ 2. 加权算术平均数 11221121 n i i n n i n n i i x f x f x f x f x f f f f ==+++== +++∑∑ 3. 组距数列的算术平均数 4. 相对数的算术平均数 5. 调和平均数 6. 几何平均数 7. 算术平均数的性质: 1 1 , ()0n n i i i i nx x x x ===-=∑∑ 8. 组距数列的众数112O O O M M M L d ?=+??+? 9. 组距数列的中位数12e e e e M e M M M f S M L d f --=+?∑ 11. 方差(注意与样本方差的区别)P102: 10,11题 第四章 1. 事件的关系和运算:包含 ,相等 ,和 ,差 ,积 ,逆 ,不相容 。 2. 概率的计算:古典概型 ,几何概型 加法法则 ,乘法公式 条件概率 ,全概率与贝叶斯公式 3. 常见的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预防医学(统计学部分)复习

《预防医学》(统计学部分)复习 第十四章医学统计学概述 一、几个基本概念 1. 总体与样本、 2.抽样误差 3. 概率和小概率事件、 4.参数和统计量 二、统计资料类型 1. 计量资料、 2. 计数资料、 3. 等级资料 三、统计工作步骤: 设计(关键的步骤)、搜集资料(统计分析的前提)、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第十五章数值变量的统计分析 一、频数表的用途、频数分布特征、频数分布类型; 频数分布特征:集中趋势特征、离散趋势特征。 频数分布类型:对称分布、偏态分布(正偏态、负偏态) 二、常用平均数指标及其使用的资料; 算数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三、变异指标及其应用; 全距、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 四、集中趋势指标的选择判断步骤: 资料 是 抗体滴度 G 否 是 偏态、开口 M 否 X 五、正态分布 1、正态分布的概念 2. 正态分布的特征 3. 正态曲线下分布面积的规律 正态分布曲线下三个特殊区间面积分布的情况,对应的界值。 4.标准化变换及标准正态分布 σμ -=X u 六、医学参考值范围

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定义,制定医学常考值范围的方法。 正态分布法、百分位数法(应用的资料) 七、抽样误差 1. 抽样误差的概念 2. 抽样误差的特点: ⑴客观存在,可控制但不能消除; ⑵它是反映抽样误差大小的指标:用Sx来说明均数的抽样误差大小;用Sp 来说明率的抽样误差大小; ⑶均数抽样误差的大小与标准差成正比,与√n成反比; ⑷减少抽样误差最切实可行的办法为:增加样本含量。 3. 总体均数的估计方法 ⑴点(值)估计: ⑵区间估计:①95%可信区间:X±1.96Sx ②99%可信区间:X±2.58Sx 附:①正常参考值范围估计: ①95%正常值范围:X±1.96S ②99%正常值范围:X±2.58S

医学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

医学统计学 第一章 绪论 答案 名词解释: (1) 同质与变异:同质指被研究指标的影响因素相同,变异指在同质的基 础上各观察单位(或个体)之间的差异。 (2) 总体和样本: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样本 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 (3) 参数和统计量:根据总体个体值统计算出来的描述总体的特征量,称 为总体参数,根据样本个体值统计计算出来的描述样本的特征量称为 样本统计量。 (4) 抽样误差:由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和总体参数的差别称为抽样误 差。 (5) 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用p 表示 (6) 计量资料:由一群个体的变量值构成的资料称为计量资料。 (7) 计数资料:由一群个体按定性因数或类别清点每类有多少个个体,称 为计数资料。。 (8) 等级资料:由一群个体按等级因数的级别清点每类有多少个体,称为 等级资料。 是非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单选题: 1. C 2. E 3. D 4. C 5. D 6. B 第二章 计量资料统计描述及正态分布 答案 名词解释: 1. 平均数 是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中心位置)和平均水平的指标 2. 标准差 是描述数据分布离散程度(或变量变化的变异程度)的指标 3. 标准正态分布 以μ服从均数为0、标准差为1的正态分布,这种正态分布 称为标准状态分布。 4. 参考值范围 参考值范围也称正常值范围,医学上常把把绝大多数的某指 标范围称为指标的正常值范围。 填空题: 1. 计量,计数,等级 2. 设计,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 3. σ μχ-=u (变量变换)标准正态分布、0、1 4. σ± σ96.1± σ58.2± 68.27% 95% 99%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20分) 1.整体健康具有、、的特征。2.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是、、、。3.生物医学模式的三要素是、、。4.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有、、、、。5.预防工作可分为、、、、五个层次。 二、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医学模式 2.预防医学 3.secondary prevention 4.整体健康 5.健康促进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3分) ()1.新时期的卫生方针特别提出“动员全社会参与”。 ()2.健康教育包含健康促进。 ()3.疾病是一种生物学尺度,病患是一种行动尺度。 ()4.健康效应谱第二个谱级属于生理效应。 ()5.医学模式是医学观的一种高度的哲学概括。 ()6.一级预防亦称临床前期预防。 ()7.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8.生物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学属性。 ()9.无病就是健康。 ()10.社区预防及第四层次预防。 ()11.健康教育的传播过程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2.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要加强一级预防。 ()13.整体健康观强调人的多维属性。

四、选择题(1-10每题1分,11-16每题2分,共22分) 1.预防医学的对象() A.个体 B.病人 C.健康人 D.确定的群体 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 A.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 B.医学的基础学科 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D.又综合又独立的学科 E.预防系列为主的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 A.环境-健康 B.环境-人群 C.环境-生物 D.环境-人群-健康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 A.个体医学—群体—预防医学的阶段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D.群体—大卫生—社会医学阶段 E.个体—群体—社会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B.第二级预防 C.第三级预防 D.第二和第三级预防 E.第一和第二级预防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 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 D.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 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 A.传染病 B.急性病 C.常见病 D.慢性病 E.血吸虫病

大学医学院医学统计学复习总结(首版)

1.要反映某市连续5年甲肝发病率的变化情况,宜选用 A.直条图 B.直方图 C.线图 D.百分直条图 2.下列哪种统计图纵坐标必须从0开始, A. 普通线图 B.散点图 C.百分分直条图 D.直条图 3.关于统计表的列表要求,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横标目是研究对象,列在表的右侧;纵标目是分析指标,列在表的左侧B.线条主要有顶线、底线及纵标目下面的横线,不宜有斜线和竖线 C.数字右对齐,同一指标小数位数一致,表内不宜有空格 D.备注用“*”标出,写在表的下面 4.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是 A.统计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统计描述、统计推断 B.调查、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折资料 C.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D.设计、统计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图表 5.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有 A.描述性统计和统计学检验 B.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C.统计图表和统计报告 D.描述性统计和分析性统计 6制作统计图时要求 A.纵横两轴应有标目。一般不注明单位 B.纵轴尺度必须从0开始 C.标题应注明图的主要内容,一般应写在图的上方 D.在制作直条图和线图时,纵横两轴长度的比例一般取5:7 7.痊愈、显效、好转、无效属于 A. 计数资料 B. 计量资料 C. 等级资料 D.以上均不是 8.均数和标准差的关系是 A.x愈大,s愈大 B.x愈大,s愈小 C.s愈大,x对各变量值的代表性愈好 D.s愈小,x对各变量值的代表性愈好 9.对于均数为μ,标准差为σ的正态分布,95%的变量值分布范围为 A. μ-σ ~ μ+σ B. μ-1.96σ ~ μ+1.96σ C. μ-2.58σ ~ μ+2.58σ D. 0 ~ μ+1.96σ 10.从一个数值变量资料的总体中抽样,产生抽样误差的原因是 A.总体中的个体值存在差别 B.样本中的个体值存在差别 C.总体均数不等于0 D.样本均数不等于0 11.从偏态总体抽样,当n足够大时(比如n > 60),样本均数的分布。

预防医学与医学统计学总结

绪论 一.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 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二.预防医学特点: 1.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2研究方法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但更侧重于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的关系; 3.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应。 三.健康决定因素:指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状态的因素。包括:1、社会经济环境。2、物质环境 3.个人因素。 4 卫生服务。 四.三级预防策略: 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即防止疾病的发生。 2.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起发现、早期诊断、早起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 展和恶化。 3.第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延长生命。 第一章流行病学概论 一.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 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定义内涵: 1.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时人群。 2.流行病学关注的事件包括疾病与健康 状况。 3.流行病学主要研究内容是:(1)揭示现象(2)找出原因(3)评价效果。 4.流行病学研究和实践的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健康。 二.流行病学基本原理: 1.分布论。 2.病因论。3.健康-疾病连续带。4预防控制理论(三级 预防理论) 5.数理模型。 6.流行病学的几个基本原则:(1)群体原则(2)现场原则( 3)对比原则(核心)( 4)代表性原则 三.流行病学的用途: 1.描述疾病及健康状况的分布。 2.探讨疾病的病因。 3.研究疾病自然史,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和预后评估。 4.疾病的预防控制及其效果评价。 5.流行病学分支。 第二章疾病分布 一.疾病的分布:即疾病的群体现象或称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间 的存在方式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1 年)特定群中某病新病例二.疾病分布的测量指标:1.发病率:指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 出现的频率。 2.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也是测量人群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使用与小范围、短时间内 疾病频率的测量(日、周、旬、月),常用于疾病暴发或流行时的调查。 3 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现患某病者(包括新、旧病例)所占的 比例。患病率 =发病率 * 病程。 4 续发率:也称二代发病率,指某传染病易感接触者中,在最短潜伏期与最长潜伏期之间 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5.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期间(通常为1年)内,某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 率。死亡率是测量入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6.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三.疾病的分布形式(“三间分布” ) 1.地区分布:疾病的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无需从外地输入, 只存在于某一地区,或在某一地区的发病率水平总是较高,这种现象称为疾病的地方性。 2.时间分布 3.人群分布:出生队列分析:将同一时期出生的人划归为一组称为一个出生队列,对其随访 观察若干年,观察死亡等情况。 4.判断疾病地方性的依据:( 1)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群组中

医学统计学复习习题2018

医学统计学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面的变量中是分类变量的是 A.身高 B.体重 C.年龄 D.血型 2 下面的变量中是是数值变量的是 A.性别 B.年龄 C.血型 D.职业 3.随机事件的概率 P 为 =0 B. P=1 C. P= D. 0

预防医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预防医学的对象(E) 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C) C.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生态健康模式是(D) D.环境—人群—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B)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A)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C) 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 7.第二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B) B.慢性病 8.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A) A.传染病 9.个体的免疫接种(D) D.既能保护个体也能保护群体E.以上均不是 10.公共卫生体系的支柱是(B) B.各级政府的公共卫生机构 11.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C)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12.以下哪一项重点在第一级预防,还应兼顾第二和第三级预防(B) B.心脑血管疾病 13.罹患率适用于(C) C.较小范围或短期流行 14.使用一种新疗法可减少某病的死亡人数,但不能治愈该病,则(D) D.该病的患病率增加 15.使用一种新疗法可使某病的康复人数增加,则会发生(C) C.该病的患病率减少

16.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C) C.发病率的分母中不包括不会发病的人 17.表示流行强度的术语,包括(A) A.暴发、散发、流行 18.疾病的流行是指(C) C.疾病的发生,明显地超过当地人群的一般发病水平 19.关于患病率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D.患病率的单位是人年 20.下列哪项不是疾病时间分布的形式(A) A.流行 21.某地区在1周内进行了高血压病的普查,可计算当地高血压病的(A) A.患病率 22.某病的发病率是指(A) A.某病在某年内发生的新病例数与同年暴露人口数之比 23.罹患率是指(D) D.观察期间某病新发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 E.观察期间新旧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 24.一种疾病的病死率为(E) E.该病患者因该病死亡的百分比 25.周期性的正确解释是(A) A.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 26.美国白人,美国的日本移民与日本人的一些死因的标化死亡比如下表: 疾病日本人日本移民美国白人 非美国生美国生 冠心病(男)100226163481 宫颈癌100523348 以上资料说明(D) D.两者都是环境因素起作用 27.某地区1980年疫情资料统计,狂犬病患者100人全部死亡,该资料可计算D D.病死率 28.某单位会餐的100人中,有30人因食某被污染的食物,于会餐后的两天内发生腹泻、腹痛,这30%是(C) c.罹患率 29.某地进行糖尿病普查,可得出(C) C.糖尿病患病率 30.1983年某市乙脑发病率为1/万,该市历年来乙脑发病率一般波动在0.8/万~1.1/万。判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