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写话与习作的有效衔接

浅谈写话与习作的有效衔接

浅谈写话与习作的有效衔接
浅谈写话与习作的有效衔接

浅谈写话与习作的有效衔接

桥上小学赵福娥

学生写作难,这是一直困扰我们老师家长的一个难题。作文教学特别是小学的作文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它的成功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我本人教小学高年级语文多年,在作文教学中和其他老师有同感:学生惧怕作文,谈“文”色变。且不说兴趣,能把一篇文章写通顺,感情真挚,条理清晰也非易事。有时为了考试,师指导写作,生背,结果全班作文如出一辙,作文教学失去了色彩。过去教学大纲对小学习作要求指出,低—写话;中---写片段;高---写成篇习作。现在新课标的出台,对小学习作要求似乎更高了。这从新教材的编排上可窥一二:小学在三年级开始正式设立作文课。一、二年级语文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大量识字及口头语言表达培养上的,虽然有序地编排了口语交际,但没有写话内容设计。不同的是,三年级教材习作训练紧接在了口语交际后,并且开始有成篇表述的要求。习作训练的出现,意味着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换,从语言的片断向完整文章的靠近,无论是思维的跨度,还是心理的承受,师生都感觉是一种跨度,一种断层的困难。这来源于教材,也来源于平时的渗透积累。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如果书面表达成为困难,那么语言学习将失去了活力。所以我们感觉到在低段与中段之间缺少了一个环节,一个平稳交融的链接。如何让低段与中段的习作学习有效衔接呢?

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应该由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经历训练写话——训练写片段——训练写成篇作文的过程。

一篇作文的基础是字句。字句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作文的质量,因此,作为培养作文能力的启蒙教学——小学低年级的写话训练,尤其显示出作为基础教学的重要地位。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要充分展现字句教学的灵活性,为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教师既要准确把握各年段的训练重点,还要注意训练的连续性,做到立足本年段,心中有全局,扎扎实实地促进学生的作文能力,由写话向写片段再向写成篇文章健康发展。

写话,就是把说的话写下来,练习把一两句话、几句话写通顺,这是最初步的作文训练,一般从一年级下学期就可以开始。低年级的写话训练,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为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

一、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要使学生感到,原来作文就是要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告诉别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而且感到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告诉别人,是很有意思的,是件愉快的事情。比如在写话起步时,我找来几篇生活小日记读给学生听,问:“这几篇文章写的好吗?想知道是谁写的吗?其实就是和你们一样大的小朋友写的。你们也能写好。”

1、拼音当拐棍。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会说不会写,使表达能力受到了阻碍。为此,可以教他们用汉语拼音做拐棍,要说的话又不会写的字用汉语拼音写下来,汉字夹拼音学写话,提高他们的写话兴趣

2、写学生易写的。哪些是学生容易下笔的?先听听他们聊天的内容,“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衣服,我穿着它去升旗”,那就写写《我的新衣服》,“我入队了,真自豪。”就写写《我入队了》;生病打针了,就写《打针》;“老师,昨天我帮助了一位老奶奶”就写写《我做了一件好事》……学生见过的、想过的、听过的、熟悉的而又乐于表达的,就一定是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易写树立

了学生写话的信心,诚如学生说的那样“原来写文章是这么简单的事啊。”是的,就这么简单,这么容易!

3、写学生乐写的。写文章,应当充分打开学生思路,让他们的思想自由驰骋,不受束缚,使他们感到要写,好写,写有兴味。正如冰心所言:“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头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地画在纸上。”写作时学生就会敞开独特的心灵世界,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做到“我手写我心”,不为写而写,不无病呻吟,更不胡编乱造,无中生有。比如你布置了话题,但有的孩子说:“老师我可以写----吗?”我说:“可以。”不束缚孩子的思路,写他自己的感受,他所想。

4、写话内容自由。不一定非要“有意义”,哪怕是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缕淡淡的思绪都可以在学生笔下自由表现。既可写真善美,也可写假恶丑。让写话成为学生倾吐心声的乐事。比如:《品德与生活》课上的话题与学生生活贴近,特别容易触动学生激情,可以成为写话的内容。如《我的好习惯》,《我的姿势最精神》。写作形式不限,叙事、记人、状物、绘景,短诗、儿歌、顺口溜、寓言、绕口令、歌词等任由选择,大胆发挥,给学生很大的写作自由度。

5、仿写课文精彩语段,从课文故事结局入手,续写。新教材中经典的文章有很多,而那一篇篇童趣盎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更是学习语言的好材料,是丰富孩子想象力,创新思维的好文本,我们可以根据文本多设计小练笔。如《春雨的色彩》中写春雨是------非常适合学生仿写。可以写夏天的色彩,秋天的颜色------儿歌《轻轻地》短小,易记,联系生活顺口就可编出“小狗,小狗,请轻轻的,别踩坏了草地-----”《小壁虎找尾巴》这篇课文可续写《小壁虎的新尾巴》仿写

续写是指导习作的一种途径,而且内容形式富于丰富。

6、抓写话契机,大量练笔。扎实的写话基础,浓郁的兴趣,再加上大量的练习,养成写话的习惯,为向中段习作训练的平稳过渡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平日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每个写话契机,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抓住口语交际的内容来写;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激发兴趣;再游戏中体会感受;看图写话,画写结合,写日记,周记-----

7、巧用激励。许多教师的经验表明,最有效的引导办法是表扬和鼓励。发现学生恰当地用上了所学的词汇,如:一个恰当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就加以表扬和鼓励;发现学生写了一两段话,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就加以表扬鼓励,哪怕标点符号运用准确,善于引用,也给予表扬和鼓励。

二、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作文习惯形成自然,将有助于学生作文的提高。良好的作文习惯如下:想清楚再写;写完以后认真读一读,看自己要说的意思写清楚了没有;书写要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些习惯并非一朝一夕能达到,须在起步作文时坚持贯彻,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这样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三、切实抓好词与句的训练。着重进行品词学句的训练。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写好了句子才有好的文章,低年级应以指导学生写好句子为主。但看似简单的句子并不是每个学生能掌握,学生大凡会出现这样问题:句子干瘪无味。用词语写句子,学生习惯用最简短的话来回答问题。如“气球——我有一个气球。”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长此以往教师不能及时引导

类似作答的句子将滞后学生写话能力,并形成白开水似的写话思维习惯。句子老套乏味。“我帮妈妈扫地”。用词单一。篇篇文章的结尾都是“我真开心。”让文章色彩荡然无存。面对上述问题,仅仅是一味的要学生写具体,写丰富是不可能的。我们应对症下药,指导学生走出误区。问题一策略:加色彩加动作变丰富。有位老师做了这样的尝试,“同学们,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是非常有意思的。它们有表情,有动作,有颜色,还有味道呢。我们在写句子的时候,要多用用这些词儿。”如上文例“气球——我有一个气球。”谁能给它加上颜色——“我有一个金黄色的气球”,还能给气球加上动作词——“金黄的气球在天空中飘来飘去。”再形象些——“金黄的气球在天空中飘来飘去,好像一个快乐的孩子。”经过一次次的引导,句子滚雪球似的不断丰满。这样的句子这样的思维才是孩子的充满童真而想象丰富的天性啊。策略二:激发想象打开思路。让生活场景再现。如上例:你什么时候帮妈妈扫地,干得怎么样?心情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要求学生在写句子时脑海中就要出现一个个鲜活的画面,这样的句子才会丰盈富有生命力!策略三激活灵感学会表达。课文里有这样的描写“春雨落在---洒在----滴在---飘在----”同样意思可用不同词语表答。“开心”还可以怎样表达?“心里美滋滋的。”“像吃了蜜一样甜。”“高兴的跳了起来。”经常点拨指导,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学生写句子才会真正变得简单轻松,才会喜欢写句子。

四、循序渐进,引导过渡。一句话作文所反映的生活毕竟是有限的。它只能从一个方面反映自己在一天里的某一点发现或某一点感受,而且,不可能写得具体,生动。随着眼界的扩大,认识的提高和词汇的丰富,学生会不满足于只写一句话的作文了,这时就会有几句话的作文需要。写几句话作文要注意:

1、和写一句话一样,要选择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事来写。

2、几句话要围绕一个话题写,并尽可能写的具体。

3、句与句之间要相互衔接,语言要通顺,连贯。有时也可用自己的口语记录下来。

一段话习作是同时衔接紧密的几句话组成,写片段不一定有题目,也不讲究开头结尾。写片段训练和写话训练,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自然发展。写片段和写话比较,除了篇幅有所增加外,主要在于书面表达要求有所提高。从写话发展到写片段,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教师要掌握渐变这个特点,适时加以引导。它与几句话相比,内容较为丰富,具体,形象。动物,植物的变化,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自己一天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变化和心理活动,尽可能写得细致,生动些,有意识的把在课文和课外读物中学过的形容词,比喻句用上。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运用对话。

2、讲清一件事的过程。

3、抓住人物的外部特征。

4、学会使用关联词。例如:“先-----后来---最后----”,“因为----所以-----”

5、一件事的发生总有他的原因,想想这件事为什么发生?它有什么后果呢?

6、使用简单的形容词进行描写。

五、重视语言的积累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重视语言的积累以及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写话能力的提高。

反复诵读、以读导写。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知识的积累,是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认识能力。读先于写,所以扎实地抓好阅读教学是写话的前提和基础,只要踏踏实实地去阅读、勤练笔,才能轻轻松松地写。立足课堂,本位训练。上好每一堂听说训练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练画写。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插图与多媒体,根据不同的词汇、语句、段落、语言环境,捕捉题材,或想象补充,或复述课文。创设情境,进行写话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修养。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多读并背诵名篇佳作。切实做到“有积累,会运用”。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和自信心,使大多数的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养成乐于动笔的好习惯。养成乐于与人交流自己成果的习惯。

写话的途径还有很多,让我们一起努力实践,搭建了一个扎实有效的写话平台,让低段的写话向中段的习作平稳过渡!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 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 nal 2004年第3期( 总第100期)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刘庆元 (湖南理工学院外语系,湖南岳阳 414006) 收稿时间:2003-12-01 作者简介:刘庆元(1962-),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话语翻译。 摘要:语篇翻译中,衔接与连贯虽属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在构成语篇时关系是非常紧密的。由于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表达习惯,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目的语的要求采取不同的策略,对译文的衔接进行重组,从而达到语义上的连贯。关键词:语篇翻译;衔接;连贯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43(2004)03-0095-05 1.0引言 语篇是翻译的对象和基本单位,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它具有七项标准:衔接性,连贯性,意向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信息性和互文性,“如果其中的任何一项标准没有达到,语篇就失去了交际性”(Beaugrande &Dressler ,1981:3)。语篇的衔接性与连贯性虽属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构成语篇时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是语篇的无形网络。”(方梦之,2002:326)在语篇翻译中,译者要考虑用适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把原文信息重新表达出来。重新表达不仅需要词汇方面的转换,还需采取一些相应的策略对译文的衔接进行重组,从而达到译文的连贯。 本文拟就衔接与连贯在译文中的表现方式及转换手段进行讨论,是把语篇分析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的一种尝试。2.0译文的衔接 衔接(cohesion )或称词语连接,是指一段话中各部分在语法或词汇方面有联系或两方面都有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衔接是语段、篇章的重要特征,是语篇研究的核心。语言学界普遍认为韩礼德和哈桑的Cohesion in English 是衔接理论创立的标志。他们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尽管不足)的条件。在他们看来,有了衔接不一定产生语篇,但是如果没有衔接则一定不会产生语篇。他们将衔接分为五大类:照应(reference ),替代(substitution ),省略(ellipsis ),连接(conjunction )及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Halliday &Hason ,2001:6)其中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语法衔接是语篇具有的典型特征之一。在语篇翻译 中,语篇特征原则可用来解释如何获得原文和译文在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衔接的优劣,关系到译文是否被接受者理解和接受。因此,译文要根据目的语的语篇特征,借助恰当的衔接手段,将句子与句子、语段与语段逻辑地粘连起来,构成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语义单位。下面我们从语篇翻译的角度对汉英语法衔接手段中的照应及连接的特征和译文中的转换策略进行讨论。2.1语法衔接2.1.1照应的增减 无论是严复的“信、达、雅”,还是刘重德教授的“信、达、切”,以及奈达的“等值翻译”,都强调了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视为翻译。最大限度的意义和形式对等是语篇翻译的终极目标。然而,由于源语和目的语的个性,衔接手段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处理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翻译质量。就英汉语而言,“现代英语在语句衔接方式上来说多用形合方法(hypataxis ),即用连接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而汉语既用形合方法,又用意合方法(parataxis ),但重意合法”(胡曙中,1993:601)。鉴于汉语衔接的“意合”性,语篇构建时少用照应手段,转换成英语时,应根据“形合”的特点予以补充。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昨奉大函,诵悉一是。尊稿极佳,唯篇幅甚长,本志地位有限,故不克刊登,良用歉然。 I received your letter yesterday .Your article is very good ,but I am sorry that owing to pressure of space ,I find it too long to be published . 例(1)的源语中,没有一个代词,是汉语中典型的“意合”照应方式。但是,为了符合英文的“形合”粘连原则,译文用

语篇衔接与连贯研究综述

语篇衔接与连贯研究综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张艳斌 [摘要]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中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 也是语篇分析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综述对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研究,主要包括历史背景、理论研究、衔接与连贯的定义、衔接与连贯的关系以及应用研究和存在问题。 [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 由于语言学家们研究语篇的角度、方法不同, 他们对衔接与连贯这一对术语的定义及其关系的认识也有差异。需要加上其他有名的语言学家的给出的定义吗? 我国语篇研究者在国外学者Halliday和Hasan 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衔接和连贯理论进行了介绍和研究, 他们既有一致的看法, 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他们对衔接的手段、层次, 连贯的标准及分类以及衔接与连贯的关系提出了补充和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试图建立自己的理论模式, 也有的研究者应用衔接与连贯理论进行中英文对比研究, 试图寻找某些翻译时可以遵循的规律。本文将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对我国上世纪90 年代以来的衔接与连贯研究进行回顾和评述。 一、历史背景 衔接与连贯作为两个术语首先出现在话语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或叫篇章语言学)中。20 世纪50 年代,Zellig Harris(1952)在Language 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的文章,突破了以句子为最大单位的传统语言学研究方法,将跨句段语言研究纳入研究范围。60 年代,话语语言学崛起,同时作为语言研究方法的“话语分析(篇章分 析)”也随之兴起。70 年代,语篇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期间,研究的课题主要在指称(reference),指示(dexis),回指(anaphora),语境(context),话题和论述(topic and comment),外在接应和内在接应(cohesionand coherence),替换等方面(朱永生,1995),其中大部分都被衔接理论的研究者视为衔接手段。因此,话语语言学的产生是衔接,连贯理论的历史背景。此外,系统功能语言学重视话语结构及话语的关系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衔接与连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理论研究 (一)衔接 Halliday 和Hasan(1976)的《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衔接理论自出现以来就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因为它对语篇分析、翻译理论、人机对话和文体学研究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内通常认为衔接表现在语篇和表层结构上, 也就是说, 语篇的衔接是通过词汇和语法等表层结构形式实现的。Halliday和Hasan (1976)提出了5 种衔接手段: 指示、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对于语篇衔接理论有独到见解的当数语篇研究专家胡壮麟。在他的专著《语篇的衔接与连贯》(1994)和多篇文章中提到了衔接的多层次模式。他(1996. 1)认为语篇衔接和连贯是多层次的, 不仅仅限 于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多层次模式的最上端是社会符号层, 包括语境、语用学。第二层为语义层, 除及物性外, 还有逻辑连接和语篇结构。第三层为结构层, 包括结构衔接和主位结构。第四层为词汇层, 有词汇搭配、照应、指称性。最后在音系层有语调(语调选择、音调序列和音调协和)、新信息和已知信息以及语音型式。虽然有关的衔接和连贯范围主要在语义层实现, 但各层次对语篇的生成及其意义都起作用。在衔接手段上, 朱永生(1995.3)对

语篇翻译——衔接与连贯

Chapter 7 语篇翻译——衔接与连贯 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可以是独白、对话,也可以是众人交谈;可以说文字标志,也可以是诗歌、小说。它可以是讲话,也可以是文章;短者一两句可成篇,长者可洋洋万言以上。所以,可以说,无论是一句问候、一次谈话、一场论文答辩、一次记者招待会的问答,还是一张便条、一封书信、一份科研报告、一本文稿,都可以是语篇。 语篇包括“话语”(discourse)和“篇章”(text)。 衔接与连贯(Cohesion vs Coherence) 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是语篇的无形网络。 衔接与连贯密不可分,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前提,但并不是说,连贯必须要以衔接为前提。 衔接(Cohesion) 7.2.1 定义 衔接是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及词汇手段的统称,是语篇表层的可见语言现象。 . Paris I’ve always wanted to go there. 7.2.2 分类 衔接手段大致可分为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 cohesion)和词汇衔接手段(lexical cohesion)两种。前者包括指称(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和关联/连接词(conjunction);(后者指复现(reiteration)和同现(collocation))。(Halliday & Hason)这些语言手段形成一个有形的完整网络,使篇章的各组成部分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增强整个篇章的内聚力。 7.2.3英汉语衔接方式的差异 1.就语句连接方式来说,英语多用连接词来连接,而汉语则通过意义来连接。 2.在语法方面,英语语法是显性的,而汉语语法则属隐性。 3.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7.2.4指称/照应(reference) 指称是指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语言成分产生关联。 . Tommy likes ice-cream and he has always an appetite for it. .Whenever he saw an ice cream, Tommy would like to taste it. . Proverbs are heirlooms, treasured and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We assume these pithy phrases sum up timeless wisdom. But are the truisms really true Psychologists have found they’re pretty hit-or-miss. Still, they persist. After all, you know what they say: old habits—and old sayings—die hard.

浅谈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浅谈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谭玉洁2009111602) 摘要:街接与连贯是语篇研究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也是话语分析的重大课题。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 而连贯则存在于语篇的深层结构。衔接和连贯是语篇中固有的两种语义关系, 都有各自的实现手段, 分别在语篇的微观和宏观层次上起着连接篇章成分的作用, 相互影响, 共同赋予语篇以篇章性。在过去的30多年中,语言学界在如何看待衔接与连贯的关系这一问题上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从语篇的视角来研究衔接和连贯的关系,先就各自的概念意义进行分别论述,然后通过归纳语言学家在衔接与连贯的关系这一问题上的不同观点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关系 一. 引言 语篇、篇章和话语是语篇研究中三个重要概念, 国内语言学界对这三个概念持有不同的理解, 这种分歧源于text 和discourse 两个单词的不同译名, text 被称为语篇或篇章, discourse 被译为话语或语篇。篇章(text) 和话语(discourse) 是两个经常交替使用的术语, 在定义上, 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一种观点认为篇章和话语所表达的概念没有大的差别, 另一种观点认为话语是篇章和情景语境的结合体, 话语是动态的语言交际, 篇章是话语的静态的脱离语境的书面记录。简单地说, 篇章和话语的关系就好象是书面语篇和口头语篇的关系。本文中所讨论的语篇(text/discourse) 是个广泛的概念, 包括篇章(text) 和话语(discourse)。 语篇是指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单位的语段, 简单地说, 就是连贯的话。它可以是自述、独白、对话、众人交谈、演讲;可以是文字标志;也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以及其它文章。语篇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 都必须合乎语法, 语义连贯。

英文写作中的衔接与连贯

英文写作中的衔接与连贯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写作是一个难点。而我们老师根据传统的方法往往把重点集中在作者所写的词汇、语法方面,而对语篇方面衔接和连贯的问题注意不够。文章从语篇衔接、连贯理论出发, 就英语写作中如何使用衔接手段以取得文章连贯作一些探讨,分析其对英语写作的一些启示,目的是培养写作的衔接与连贯意识,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英语写作,衔接,连贯 一、引言 在传统的英语写作中,我们往往把重点集中在作者所写的词汇、语法方面,而对语篇方面的问题注意不够。那什么是语篇呢?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胡壮麟,1994)。句子的衔接和连贯这两大语篇特征是相辅相成的,保证句子的衔接和连贯在英语写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简单地说,也就是写作意思要完整、主次要分明、前后要连贯。从语义上看,句子各部分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从语法角度来看,正确的句子应该是结构严谨、关系一致、语序正确;从修辞角度来看,好的句子应该是中心突出、逻辑性强、准确简练。 二、衔接 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是语篇内部两个不受句法结构制约的成分在意义上相互关联(Halliday,Hasan,2001)。英语的衔接手段主要分为三大类:过渡词衔接、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章振邦,2000) 1.过渡词衔接 过渡词是使上下文的连接自然、紧凑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英语写作中应注意的一个关键问题。本德(Bander)曾在《美国英语修辞》(American English Rhetoric)一书中高度概括了写作中使用过渡连接词的重要性,认为“有两个技巧比学任何其它的更能增强英语写作技能:其一是使用过渡连接词;其二是使用从属关系”(1978:203)。过渡词分为11类:举例、比较、对照、让步、原因、结果、强调、递进、结论、时间和空间。如: I am ill, so I can not go to school. (我病了,所以我没去上学。“so”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衔接词。) 2.词汇的衔接 语篇写作中的词汇选择关系有多种方式。我们把词汇衔接方式分为重复、泛指词、相似性、可分类性和搭配五大类。如: Some of the animals are dead,but most of them are alive.(词汇的相似性。这句子若把“alive”改为“not dead”,重复使用“dead”会使句子显得呆板。现在以其“反义”出现,就会使文章的语言显得生动并富有变化。) 3.语法衔接 为了使语段或语篇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语义衔接得当,我们常用照应、替代和省略这三种语法手段来达到衔接的作用。 如:When my parents asked me why I had failed in the examination,I said I didn’t know (why I had failed). 这个句子采用了省略的语法手段。前一个句子为后一个句子的理解提供省略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即词汇关系和语法关系出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了解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从而获得语篇手段和技巧,培养语境反应和重构能力。 1阅读教学中的词汇关系 词汇关系是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它词语替代,如代词代替名词,助动词(如:do)代替实义动词等,或共同出现,如factory与manager,worker 等用在一个语义场中。只有词汇的相对集中,才能保证语篇的主题和语义场(semantic field)的统一(胡壮麟,2001)。因此,这里所说的词汇包括许多词汇学中的词项,不仅是单词(words),它们不受形式变化的制约,如单复数 (ert/eter)es,时体(work / worked)和词等等。这些词在形式上略有不同,基本词义不变,故具有语篇 衔接力。其他的还包括有同义、反义、上下义 (如classroom是blackboard的上义词, 即blackboard是classroom的下义词)互补来使语篇达到语义上的连贯。韩礼德和哈桑(1976)把英语词汇衔接关系分为词的复现和词的同现关系(collocation)( Halliday & Hasan, 1976)。 1.1词汇的复现关系 词的复现指的是某一词以原词、同义词、近义词(near-synonym)、上义词、下义词(hyponym)、概括词(general word)或其他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 种复现关系达到了相互衔接,意义统一完整。词汇的复现关系可分为四种(胡壮麟,1994): 原词复现: 通过原词在语篇中的复现,我们能够直接抓住语篇中所要讲的中心意思。阅读中通过词汇复现来达到衔接与连贯,进而突出主题。 同义词、近义词复现: 同义和近义指具有同样意义或相近意义的不同词项之间的接应关系,不管这个词的意义是指人、物、过程或性质。如:近义词的复现能够帮助我们理解 它们所谈论的,所指的是同一种事物,从而达到结构上的衔接和意义上的连贯。 上下义词:上义词是指那些具有概括意义的词汇,这些词汇涵容着许多表示具体指向 的下义词。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下义词来回答就此类关系提出的阅读理解题。了解这种上下义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句中的含义。 概括词复现:概括词是指那些词义宽泛具有总括意义的词汇,如:people,place,thing,之类的词语在语篇中都可以和具体的地名,物名,动物名等相互呼应使用。这种 衔接手段即概括词复现关系(黄国文,1988)。 需要注意的是,词汇的复现,特别是原词复现关系,无论是对已经出现的事物或话题进行重述,还是提供某种新的信息,都能对语篇的前后衔接发挥不可忽视的功能。有时,正是由于这些手段的使用,段落或语篇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意义完整、上下连贯的整体。这

浅谈英语议论文语篇衔接与连贯

浅谈英语议论文语篇衔接与连贯 【摘要】主要针对英语议论文语篇衔接与连贯至关重要,可以说,英语议论文写作质量完全取决于衔接和连贯的程度,本文主要阐述了衔接的含义,连贯的主要内容,指出议论文写作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议论文衔接连贯 谈到语篇中的衔接(cohesion)现象时就不免会涉及到连贯(coherence)。衔接和连贯时篇章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中的两个重要术语,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Thompson (1996/2000:7)认为,衔接是语篇现象,指的是发话者用来表示语篇的经验和人际方面连贯的语法手段;而连贯是心理现象,它存在与发话者的头脑中,无法在语篇层面上找到线索。简单的说,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而连贯则是语篇整体意义的无形框架,二者共同作用,建构语篇。 一、衔接 1.衔接的定义。什么是衔接?构成语篇所需要的结构要素与构成句子所需要的结构要素并不完全相同,语篇构成要素或那些能够使语篇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手段即衔接。它是表示语篇中不同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和词汇关系,即不同的句子或句子中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的。

例如一段英语语篇:My father once bought a Lincoln convertible. He did it by saving every penny he could. That car would be worth a fortune on wadays. However,he sold it to help pay for my college education. Sometimes I think I’d rather have the convertible. 从以上段落可以看出衔接在英语语篇中的重要性,因为作者使用了很多的人称代词,使得指称同一人或物的指称语(通过照应语)很好地保持了一致。另外还有词汇衔接,由许多具有共同意义成分的单词构成。 2.衔接的手段。如果篇章中的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那么这两部分之间就存在衔接关系。衔接不见得只存在于句子之间,句子之内也存在衔接关系。例如:If you happen to meet the admiral,don’t tell him his ship’s gone down. (Halliay&Hasan,1976/2001:8) 句中的him,his的理解都要依赖前面出现的admiral,所以是一种衔接现象。Halliday和Hasan(1976/2001)认为,这种衔接虽然在本质上和其它衔接没什么区别,但是由于句子是有结构的,而句子结构本身就表明句子的语篇性,研究句内衔接的意义就不那么大了。 句际衔接则不同。它们使句与句之间产生了联系,使一群句子具有语篇特征(texture)。Halliday和Hasan(1976/2001)区分了五种衔接手段: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

英语会话中语篇连贯的衔接手段(一)

英语会话中语篇连贯的衔接手段(一) 摘要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书面和口头的形式进行交际。成功的交际依赖于对语言的掌握和对语境的理解。实际交际中要善于运用词汇衔接、音韵衔接,副语言特征和话语标记语,以达到成功的语言交流。 关键词词汇衔接音韵衔接副语言特征话语标记语1引言 韩礼德和哈桑认为,任何一段能成为语篇的语话必须具有语篇性。他们所说的话篇性包括两方面的特征:一是结构性特征,另一个是非结构性特征。 结构性特征指的是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非结构性特征指的是话语内部的上下衔接——所谓衔接,说到底就是语篇内部两个不受句法结构制约的成分在意义上相互关联,衔接手段可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 英语会话中缺乏语篇的连贯和衔接会导致语义含混甚至交际失败,因而外语学习者有必须研究衔接连贯手段,使交际能够流利顺畅地进行。本文将从词汇衔接、音韵衔接、副语言特征、话语标记语等方面进行分析。 2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是指跨越句际的两个或多个词项相互之间词汇意义上的联系,即通过词汇的选择运用在语篇中建立一个贯穿篇章的链条来达到连贯的目的。这些词汇或重复或由其它词语替代或共同出现,从而构成语篇会话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以保证会话或语义取得统一,衔接语篇。语篇会话中的词汇选择关系有多种方式。我们把词汇衔接方式分为重复、泛指词、相似性、可分类性和搭配五大类。英语会话中经常使用这些方法,现举例如下: (1)Heboughtsomebread,milkandoranges.Theorangesaretomakeadessert.(关键词的重复。他买了一些面包、牛奶和桔子。桔子用来作甜点。) (2)Heknewthatthiswasagoodwayofbringingtheviolent,refractorySunfutoheel.(泛指词的运用。他知道用这法门可以折服那刚愎狠辣的吴荪福。) (3)Itookleave,andturnedtotheas?鄄centofthepeak.Theclimbisperfectlyeasy.(词的相似性。我离开了,返身去攀登山峰,攀登轻松极了。) 搭配(Collocation)即词汇有规律地使用的方式,也是语义连贯的手段。辨别一段语言是否连贯可看它是否处于同一语域(register)。处于同一语域所使用的词之间是有联系的,这是一种相关的语义联系。例如night这个词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常与dark连用(或说并置,搭配),但是很少有可能和book,chair等词连用。邮局里职员和顾客的对话中常会有“stamp”、“parcel”、“regisered”等词出现。 3音韵衔接 就口语语篇而言,语言实际上是有意义的声流即音韵的有序汇集体。音韵在语篇中的衔接机制是最普遍且非常重要的。英语的音韵包括话语语流中的语调和韵律特征。如调型、重音、调幅、音高、音长、音速等。语调重音的选择、调型的组合模式以及各种韵律特征的变化,能给听者传达言者的诸如倾向、情感等仅仅靠词语所不足以表达的信息。这是英语会话所特有的特征。一般说来口语中用升调表示疑问抑或否定,用降调表示肯定,用重音强调某一特定的语意,用音的高低长短变化使会话语篇的主次分明等等。下例中A用的语调不同,导致B作出不同的回答。试分析: (1)A:Ican’tmakebread.?坨(用降调,陈述事实。) B:Letmemakeit.?坨(作出回答,让自己试试。) (2)A:Ican’tmakebread.?坭(用升调,表疑问或愤怒。) B:Ok,Letmesee.?坭(用升调,表挑衅,那我就拭目以待。) (3)A:Ican’tmakebread.ˇ?坨(用降升调,暗示他尽管不会做面包,但会做蛋糕。) B:Cakesarealsomyfavorite.?坨(用降调,表示吃蛋糕也行啊。)

浅谈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96607553.html, 浅谈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 作者:张钰婷 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11期 【摘要】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的两大特征,笔者认为前者是语篇的有形网络,属于语篇的实体层面(substance)。后者是语篇的无形网络,属于语篇的形体(form)层面。由于这两大特征不能够充分解释语篇构成的特征,笔者提出“控制”作为语篇层次中直觉上最高的“语义纲”,是语篇的第三大特征更多还原 【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控制 篇章语言学(textlinguistics)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篇章的各部分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她们的相互关系怎样,以及如何成为有意义的整体。其目的是通过对比句子/话段更大的语言单位进行的语言分析,解释人们如何构造和理解各种连贯(coherent)语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了解所读文章的框架结构以及作者的意图和思路,挖掘文章字里行间所隐蔽的深层意思和准确掌握文章的主体。衔接和连贯是篇章语言学的核心内容。本文试图从衔接和连贯的角度,结合实例进行语篇分析,说明掌握衔接和连贯这一语言理论,能够有效的对英语篇章结构进行系统性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英语语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意思。 一、关于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t) 语篇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必须衔接合理,符合逻辑,语义连贯。衔接和连贯都属于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语篇纯理功能,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我们在谈到语篇中的衔接现象是常常会涉及到“连贯”(coherence)。其实,衔接和连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简单地说,衔接是语篇现象,指得是发话者用来表示经验和人际方面语言连贯的语法手段;而连贯是心理现象,它存在语法话者的头脑中,无法在语篇层面上找到线索。有人认为,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而连贯是语篇整体意义的无形框架。(《功能语法入门》黄国文序)连贯不但要依靠语篇表层结构中各个句子之间的衔接,而且要符合语义,语用和认知原则。依笔者理解,语篇正是通过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才实现了它的连贯性(coherent)。 二、衔接的手段 用于表示篇章成分之间的连接的手段重要的有:语法手段(grammatical device),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逻辑联系语(logical connector)和语用上与语义上的意涵(pragmatical and semantic implication)等等。本文主要从语法的手段来谈文章的衔接与连贯。 在语篇中,语法手段的使用可以起到连句成篇的作用,能在语篇中起篇章纽带作用的语法手段很多,主要的有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和连接成分(conjunction)。另外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 伍良胜胡晓琼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通过词汇和语法在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的研究,分析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目的是发现语篇的发展模式,借助对语篇表层结构特征和深层结构特征的描述和解释,寻找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内在规律性将其理论渗透到外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到更广泛的语体分析中,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词块标注”法,并结合其它的语篇手段与技巧,使学生逐步获得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阅读语篇衔接连贯理论词块标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即词汇关系和语法 关系出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了解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从 而获得语篇手段和技巧,培养语境反应和重构能力。 1阅读教学中的词汇关系 词汇关系是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 或重复,或由其它词语替代,如代词代替名词,助动词(如:do)代替 实义动词等,或共同出现,如factory与manager,worker 等用在 一个语义场中。只有词汇的相对集中,才能保证语篇的主题和语义 场(semantic field)的统一(胡壮麟,2001)。因此,这里所说的 词汇包括许多词汇学中的词项,不仅是单词(words),它们不受形 式变化的制约,如单复数 (ert/eter)es,时体(work / worked)和 词等等。这些词在形式上略有不同,基本词义不变,故具有语篇衔

接力。其他的还包括有同义、反义、上下义 (如classroom是 blackboard的上义词,即blackboard是classroom的下义词)互补来使语篇达到语义上的连贯。韩礼德和哈桑(1976)把英语词汇衔接 关系分为词的复现和词的同现关系(collocation)( Halliday & Hasan, 1976)。 1.1词汇的复现关系 词的复现指的是某一词以原词、同义词、近义词(near-synonym)、上义词、下义词(hyponym)、概括词(general word)或其他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达到了相互衔接, 意义统一完整。词汇的复现关系可分为四种(胡壮麟,1994): 原词复现: 通过原词在语篇中的复现,我们能够直接抓住语篇中所要讲的中心意思。阅读中通过词汇复现来达到衔接与连贯,进而突出 主题。 同义词、近义词复现: 同义和近义指具有同样意义或相近意义的不同词项之间的接应关系,不管这个词的意义是指人、物、过程或性质。 如:近义词的复现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它们所谈论的,所指的是 同一种事物,从而达到结构上的衔接和意义上的连贯。 上下义词:上义词是指那些具有概括意义的词汇,这些词汇涵容着许多表示具体指向的下义词。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下义词来回答就此类 关系提出的阅读理解题。了解这种上下义关系,有助于我们理 解句中的含义。 概括词复现:概括词是指那些词义宽泛具有总括意义的词汇,如:people,place,thing,之类的词语在语篇中都可以和具体的地名,物 名,动物名等相互呼应使用。这种衔接手段即概括词复现关系 (黄国文,1988)。 需要注意的是,词汇的复现,特别是原词复现关系,无论是对已经出现的事物或话题进行重述,还是提供某种新的信息,都能对语 篇的前后衔接发挥不可忽视的功能。有时,正是由于这些手段的使 用,段落或语篇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意义完整、上下连贯的整体。这 绝不等同于语言表达中的罗嗦重复。罗嗦重复属于一种语病,而词 汇复现则是有意识地重复使用关键词来达到连接语篇的目的(朱永 生,1995)。此外,如使用得当,我们还能体会出当时说话人或作 品中的人物感情,或极端高兴或极端悲痛或因无理而一时语塞。通

英语会话中语篇连贯的衔接手段

英语会话中语篇连贯的衔接手段 " 摘要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书面和口头的形式进行交际。成功的交际依赖于对语言的掌握和对语境的理解。实际交际中要善于运用词汇衔接、音韵衔接,副语言特征和话语标记语,以达到成功的语言交流。 关键词词汇衔接音韵衔接副语言特征话语标记语 1 引言 韩礼德和哈桑认为,任何一段能成为语篇的语话必须具有语篇性。他们所说的话篇性包括两方面的特征:一是结构性特征,另一个是非结构性特征。 结构性特征指的是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非结构性特征指的是话语内部的上下衔接——所谓衔接,说到底就是语篇内部两个不受句法结构制约的成分在意义上相互关联,衔接手段可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 英语会话中缺乏语篇的连贯和衔接会导致语义含混甚至交际失败,因而外语学习者有必须研究衔接连贯手段,使交际能够流利顺畅地进行。本文将从词汇衔接、音韵衔接、副语言特征、话语标记语等方面进行分析。 2 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是指跨越句际的两个或多个词项相互之间词汇意义上的联

系,即通过词汇的选择运用在语篇中建立一个贯穿篇章的链条来达到连贯的目的。这些词汇或重复或由其它词语替代或共同出现,从而构成语篇会话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以保证会话或语义取得统一,衔接语篇。 语篇会话中的词汇选择关系有多种方式。我们把词汇衔接方式分为重复、泛指词、相似性、可分类性和搭配五大类。英语会话中经常使用这些方法,现举例如下: (1)He bought some bread, milk and oranges. The oranges are to make a dessert.(关键词的重复。他买了一些面包、牛奶和桔子。桔子用来作甜点。) (2)He knew that this was a good way of bringing the violent, refractory Sunfu to heel.( 泛指词的运用。他知道用这法门可以折服那刚愎狠辣的吴荪福。) (3)I took leave, and turned to the as?鄄cent of the peak. The climb is perfectly easy.( 词的相似性。我离开了,返身去攀登山峰,攀登轻松极了。) 搭配(Collocation)即词汇有规律地使用的方式,也是语义连贯的手段。辨别一段语言是否连贯可看它是否处于同一语域(register)。处于同一语域所使用的词之间是有联系的,这是一种相关的语义联系。例如night这个词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常与dark连用(或说并置,搭配),但是很少有可能和book,chair等词连用。邮局里职员和顾客的对话中常会有“stamp”、“parcel”、“regisered”等词出现。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摘要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的两个重要因素。语篇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语篇连贯的识别与重构的过程,原文语篇中的连贯性能否再现直接关系到译文的交际功能能否实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充分理解原文语篇中的衔接方式和连贯性特征,在译文语篇中又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原语的这种特征,从而产生连贯性的译文。 关键词:衔接;连贯;语篇翻译 引言 语篇语言学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它的发展,人们逐渐摆脱了传统语言学和语法学的束缚,将语言研究的重心由句子转为语篇。翻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语篇是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语义单位,它与句子的关系不是大小关系,而是“实现”关系,即语篇依靠句子来实现。但语篇不是句子的任意堆砌,构成语篇的句子存在着深层的语义关系,即连贯性。连贯这一决定语篇语义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以语篇为基础的翻译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翻译的直接对象和最终产品都是语篇,而语篇翻译的过程可以说就是连贯的识别和重构的过程。译者必须尽可能保全和复现原文语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才能使译文语篇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语气贯通。因此翻译时译者要分析原文语篇的各种衔接手段和连贯性,同时也要在译语语篇中运用恰当的衔接手段再现原文的连贯性。本文着重讨论语篇的衔接性与连贯性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 一、语篇衔接与连贯 衔接(cohesion)或称词语连接,是指一段话中各部分在语法或词汇方面有联系或两方面都有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衔接是语段、篇章的重要特征,是语篇研究的核心。,Holliday和Hasan(1976)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 and English)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在该书中作者集中探讨了英语的五种衔接手段: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e)、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其中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 cohesion),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具体包括原词复现(reiteration)、同义(synonymy)、下义(hyponymy)和搭配(collocation)等。在语篇翻译中,要充分认识原文的衔接手段和方法,使译文尽可能地体现出原文的衔接方式,有时在一文中也可以变换衔接手段和方法,使译文达到和原语篇异曲同工的效果。在语篇翻译中,对语篇衔接的认识和把握会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 连贯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Windowson认为连贯是一个语用概念,是语篇的言外之力发展的关系。而V an Dijk则把它看作是一个狭义的语义概念,是语篇内部成分之间线性的语义关系。朱永生在总结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连贯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语义概念,包括Windowson的语用概念和Van Dijk的语义概念。黄国文关于连贯的定义为:“连贯指的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胡壮麟教授提出了语篇连贯涉及多层次的观点,认为社会符号层对语篇连贯起重要作用。此外,张德禄教授对语篇衔接和连贯也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语篇连贯是指语篇内外所存在的语义和结构上的纵横交错的各种联系。连贯是语篇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区别语篇与非语篇的标志,可以说没有连贯就没有语篇。以语篇为翻译对象必然要考察其连贯性,语篇翻译过程实际上就是语篇连贯的识别和重构过程。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汇总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 伍良胜胡晓琼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通过词汇和语法在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的研究,分析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目的是发现语篇的发展模式,借助对语篇表层结构特征和深层结构特征的描述和解释,寻找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内在规律性将其理论渗透到外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到更广泛的语体分析中,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词块标注”法,并结合其它的语篇手段与技巧,使学生逐步获得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阅读语篇衔接连贯理论词块标注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即词汇关系和语法 关系出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了解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从而 获得语篇手段和技巧,培养语境反应和重构能力。 1阅读教学中的词汇关系

词汇关系是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它词语替代,如代词代替名词,助动词(如:do)代替实义动词等,或共同出现,如factory与manager,worker 等用在 一个语义场中。只有词汇的相对集中,才能保证语篇的主题和语义场(semantic field)的统一(胡壮麟,2001)。因此,这里所说的词汇包括许多词汇学中的词项,不仅是单词(words),它们不受形式变化的制约,如单复数 (ert/eter)es,时体(work / worked)和词等等。 这些词在形式上略有不同,基本词义不变,故具有语篇衔接力。其他的还包括有同义、反义、上下义 (如classroom是blackboard的上义词,即blackboard是classroom的下义词)互补来使语篇达到语义上的连贯。韩礼德和哈桑(1976)把英语词汇衔接关系分为词的复现和词的同现关系(collocation)( Halliday & Hasan, 1976)。 1.1词汇的复现关系 词的复现指的是某一词以原词、同义词、近义词(near-synonym)、上义词、下义词(hyponym)、概括词(general word)或其他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达到了相互衔接,意义统一完整。词汇的复现关系可分为四种(胡壮麟,1994): 原词复现: 通过原词在语篇中的复现,我们能够直接抓住语篇中所要讲的中心意思。阅读中通过词汇复现来达到衔接与连贯,进而突出 主题。 同义词、近义词复现: 同义和近义指具有同样意义或相近意义的不同词项之间的接应关系,不管这个词的意义是指人、物、过程或性质。 如:近义词的复现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它们所谈论的,所指的是同 一种事物,从而达到结构上的衔接和意义上的连贯。 上下义词:上义词是指那些具有概括意义的词汇,这些词汇涵容着许多表示具体指向的下义词。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下义词来回答就此类关 系提出的阅读理解题。了解这种上下义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 句中的含义。 概括词复现:概括词是指那些词义宽泛具有总括意义的词汇,如:people,place,thing,之类的词语在语篇中都可以和具体的地名,物 名,动物名等相互呼应使用。这种衔接手段即概括词复现关系 (黄国文,1988)。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山东外语教学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04 年第3 期( 总第100 期)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刘庆元( 湖南理工学院外语系,湖南岳阳414006) 1. 0 引言语篇是翻译的对象和基本单位, 作为一种交际活动, 它具有七项标准: 衔接性, 连贯性, 意向性, 可接受性, 语境性, 信息性和互文性“如果其中的任何一项标准没有达到,语篇, ( 就失去了交际性”Beaugrande & Dressler ,1981 :3) 。语篇的衔接性与连贯性虽属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构成语篇时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 是语篇的有形网络; 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是语篇的无形网络。( 方”梦之,2002 :326) 在语篇翻译中,译者要考虑用适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把原文信息重新表达出来。重新表达不仅需要词汇方面的转换,还需采取一些相应的策略对译文的衔接进行重组,从而达到译文的连贯。本文拟就衔接与连贯在译文中的表现方式及转换手段进行讨论,是把语篇分析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的一种尝试。2. 0 译文的衔接衔接( cohesion) 或称词语连接,是指一段话中各部分在语法或词汇方面有联系或两方面都有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衔接是语段、篇章的重要特征, 是语篇研究的核心。语言学界普遍认为韩礼德和哈桑的Cohesion in English 是衔接理论创立的标志。他们认为, 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 尽管不足) 的条件。在他们看来,有了衔接不一定产生语篇,但是如果没有衔接则一定不会产生语篇。他们将衔接分为五大类: 照应( reference ) , 替代( substitution ) , 省略( ellipsis ) , 连接( conjunction) 及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 Halliday & Hason , 2001 :6) 其中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语法衔接是语篇具有的典型特征之一。在语篇翻译收稿时间:2003212201 作者简介: 刘庆元(1962 - ) ,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 话语翻译。摘要: 语篇翻译中,衔接与连贯虽属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在构成语篇时关系是非常紧密的。由于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表达习惯,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目的语的要求采取不同的策略,对译文的衔接进行重组,从而达到语义上的连贯。关键词: 语篇翻译; 衔接; 连贯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 (2004) 0320095205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doczj.com/doc/696607553.html, 中,语篇特征原则可用来解释如何获得原文和译文在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衔接的优劣,关系到译文是否被接受者理解和接受。因此,译文要根据目的语的语篇特征, 借助恰当的衔接手段,将句子与句子、语段与语段逻辑地粘连起来,构成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语义单位。下面我们从语篇翻译的角度对汉英语法衔接手段中的照应及连接的特征和译文中的转换策略进行讨论。 2. 1 语法衔接2. 1. 1 照应的增减无论是严复的、、, 还是刘重德教授的、、“信达雅”“信达切”以及奈达的, “等值翻译”都强调了译文必须忠实于原, 文,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视为翻译。最大限度的意义和形式对等是语篇翻译的终极目标。然而,由于源语和目的语的个性,衔接手段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处理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翻译质量。就英汉语而言“现代英语在, ( hypataxis) , 即用连接词语句衔接方式上来说多用形合方法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而汉语既用形合方法, 又用意合方法(parataxis) ,但重意合法”胡曙中,1993 :601) 。鉴于汉语衔接( 的“意合”,语篇构建时少用照应手段, 转换成英语时, 应性根据“形合”的特点予以补充。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 昨奉大函,诵悉一是。尊稿极佳,唯篇幅甚长,本志地位有限,故不克刊登,良用歉然。I received your letter yesterday. Y article is very good , but our I am sorry that owing to pressure of space , I find it too long to be published. 例(1) 的源语中,没有一个代词,是汉语中典型的“意合”照应方式。但是, 为了符合英文的“形合”粘连原则, 译文用95 了三个I ,两个your 和一个it 。增补六个代词是完全必要的。反之,英译汉时,可以适度地减少照应手段, 来满足汉语“意合”的粘连特点,避免冗余信息的产生。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