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舍的草原教案教学提纲

老舍的草原教案教学提纲

老舍的草原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写9个字,理解“渲染、翠色欲流、迂回、襟飘带舞、羞涩等词语的意思。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二)学习课文第1、2、4、5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三)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四)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背诵课文第1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自学情况。

1、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在作业上听写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拘束、羞涩、鄂温克等词语(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老师当堂用“双批双改“法检查反馈。)

2、检查学生课文自学情况,弄清课文记叙顺序。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2)作者看到的草原是怎样的?

(3)草原上的人们怎么样?

(4)老舍先生草原之行说明了什么?

3、学生回答后老师点拨。

(1)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广阔、美丽、色彩明丽、让人心旷神怡。

(3)热情好客、能歌善舞。

(4)蒙汉亲如一家,祖国人民精诚团结。

二、课文解读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3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甲: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学生读后讨论。学生乙回答第二个问题:

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师总结:两位同学回答的都不错,可以看出来两位同学在读课文和理解课文方面下了功夫。

4.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学生回答: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2)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描述了怎样的一幅草原风景画: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3)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学生读第2段,然后同桌互相背诵第二段。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可以通过读课本来说出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学生甲: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