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州市航道网规划

常州市航道网规划

常州市航道网规划
常州市航道网规划

常州市航道网规划

二○○八年二月

水运具有运量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对于常州这样一个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位于我国沿江沿海经济带、苏锡常都市圈三个中心城市之一的城市来说具有重大的利用价值。常州市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个率先”的进程中,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对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对促进常州产业布局、优化投资环境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水运不仅是常州传承文明和弘扬文化的历史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生态常州的需要。

一、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基本情况

常州市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位于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北倚长江天堑,南与安徽省交界,东濒太湖与无锡市相连,西与南京、镇江两市接壤。境内河道纵横交织,湖塘星罗棋布,长荡湖、涌湖、太湖三大天然湖泊与沙河(天目湖)、大溪两大人工水库形成江河相通,三湖相连的水系网络。长江常州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年货物吞吐量超过百万吨。常州是江苏省内河航运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具备发展内河航运的优越条件。

近年来,常州市航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1997年完成苏南运河的整治后,按五级标准整治了芜太运河深阳改线段9. 21公里、锡溧漕河戴溪一欢塘桥段航道5.88公里,并改建了芜太运河、丹金溧槽河、锡溧漕河部分桥梁。此外,京杭运河常州改线段(26公里)工程于2004年底开工,2008年1月已竣工。

至2006年底,常州市境内共有航道144条,总里程为1247.06公里。

根据1994年航道定级标准,市域共有等级航道33条,计611. 66公里,由于航道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加之航道淤积等原因,目前达到六级及以上等级的航道里程168. 95公里,达到七级以上等级航道里程267. 55公里,分别占航道总里程的13.5 %和21. 45%a

(二)总体评价

常州市内河航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综合运输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河航运的地位十分突出,但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内河航运已成为推进常州市、江苏省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并促进了沿河产业带的形成常州市经济发展原材料和产成品“两头在外”,能源缺乏、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大批适合于水运的煤炭、建筑材料及原材料等大宗物资需跨区域运输。京杭运河、芜申线等跨省市航道还承担着大量的过境货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外贸物资运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内河航运以其独特的优势,不仅孕育了灿烂的运河文化,还形成了沿河城镇和产业带,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合理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沿河经济和内河航运已进入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运河效应”全面显现。内河航运已成为推进常州市、江苏省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整体优势并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2.内河航运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内河航运具有运量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等优势,是综合运输中最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运输方式,也是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挖航道,可以扩大过水断面,增强行洪排涝能力;修建驳岸,可以提高防洪标准;两岸植树绿化,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耕地,净化水质。航道整治过程中,通过拆迁房屋、新建居民住宅区、改建桥梁、道路,实施航道绿化、景观工程,大大改善了沿河两岸的生态环境,美化了市容市貌,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现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

3.内河航道网络初具规模,航道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目前常州境内航道已初具规模、渐成网络。常州市航道总体上的布局是以京杭运河、芜太运河、丹金深潜河、锡深潜河构成“井”字形主骨架,沟通苏锡常地区主要的城市和沿江港口。德胜河、新孟河、常深线、常宜线、通尧线等航道沟通周边城市和乡镇。薛埠河、戴埠河、上沛河、上兴河、上黄河、深梅线、周城河等航道沟通全市各个主要矿点和工矿企业。

这样基本形成了常州市江、河、湖衔接,省、市、县贯通,通江达海的航道网。

但长期以来,内河航运建设资金投入有限,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发展速度和规模严重滞后,水运资源存在严重浪费的现象。“八五”、“九五”期间,常州用于航道整治的投资不足,不到公路建设投资的5%,影响了内河航运运输能力的发挥和服务功能的拓展。常州内河航道的投资已远远不能适应常州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常州市内河航运的资金需求一直大于资金供给,困惑着常州市内河航运的发展,使内河航运成为五种运输方式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4.航道等级较低、技术状况较差,航运安全得不到保障,内河航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常州市航道等级总体水平较低,全市现状所有航道都在五级以下,现状达到等级标准的航道仅占21. 4S0/o,与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三级以上航道比重高达75%相比,相去甚远。近几年,常州市内河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在全社会货运量中始终占有相当比重,在现有条件下,常州市内河航运负担如此巨大的运输量,致使_内河航道一直处于极限运输状态。航道等级低是影响常州市内河航运发展的根本因素,低等级的航道和落后的通航环境客观上限制了内河航运企业用技术性能好、劳动生产率高的大吨位现代化船舶来更新船队,已成为制约内河运输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一个障碍。

由于内河航道总体呈现出技术状况较差,航道等级较低的问题,造成航行安全得不到保障。几条国省干线航道如京杭运河、锡深潜河、丹金深潜河、德胜河等整体的技术状况都较差,在跨河桥梁、航道尺度、航道水深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薄弱环节,受水位和船舶的影响较大,没有形成安全、快捷的水上快速通道。而由于航道建设养护投资不足,航道水深不足、桥梁安全性差的问题广泛存在,航道整体状况较差,使得内河航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5.水资源综合利用中缺乏统筹考虑

常州地区丰富的水资源为发展内河航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是水利防洪、排涝等工程建设的重点地区。由于部门之间在开发目标上的差异,导致在实际开发中水资源综合利用不充分。随着太湖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和逐步实施,一方面为内河航运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也会带来一些需要协调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贯彻水资源综合利用

的方针,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联合治水,依法处理好内河航运与水利工程之间可能产生的问题。

(三)必要性和紧迫性

1.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发展对内河航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州市水、陆、空各种交通方式齐全。近年来其它运输方式得到了飞速发展。

其他运输方式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相比而言,常州市水路运输,近年来行业发展水平特别是基础设施水平却没有特别明显的进步,发展比较滞后。

对于综合交通而言,综合交通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为全社会所共识的交通发展趋势。由此要求各交通运输方式更加紧密衔接,组成优势互补、层次分明、通畅有序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于常州市内河航运来说,一方面要尽快改变目前发展滞后的现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也要注重与其它运输方式的协调和衔接,特别是在基础设施网络的衔接上,为发展多式联运和物流产业奠定基础。

2.区域经济发展赋予内河航运新的历史使命,对内河航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在常州市内河货运量中,44. 1%是过境量,49. 4%是内外交流量,6.5%是境内交流量,说明常州市内河航运对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周边省市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目前上海、浙江、苏州无锡等周边地区已进行了航道网的规划,为充分发挥整个区域航道网的效益,要求常州市内河航道与邻市航道网有效衔接,形成通畅、通达的航道网络,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另外,随着常州经济的发展,常州与长三角以及其他地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内河航运将进一步融入沿江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当中。

常州现状初步形成了工程机械车辆及配件制造、输变电设备制造、汽车及配件制造和新型纺织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三大新兴产业,并拥有软件、轨道交通车辆及部件、新型涂料、“三药”、新材料、精细化工等六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产业的发展在对内河航运带来运输需求的同时,也对内河航运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传统的内河航运必须尽快实现结构升级,在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上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并与沿江港口更好的配套衔接,更好的实现江河联运。

3.发展内河航运是改善常州投资环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发展内河航运可以给常州市工业生产带来“沿河经济”效应。整治内河航道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而且在客观上也改善了投资环境。航道整治提高了航道等级,降低了运输成本,为沿线城镇企业生产提供了几乎门到门的运输之便。内河航运已成为常州市建设和生产的有力保障,对产业带的形成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运河两岸0.5公里范围内,大中型厂矿企业就有近两百家,涉及的行业有电力、机械、纺织、冶金、钢铁、酿酒、造船、医药、石化、化肥等,构成了常州市工业经济的主骨架。大运河整治后,过水断面骤增,通过能力成倍增长,为企业提供了经济可靠的运输条件,为常州地方经济的发带来新的机遇。

戚墅堰发电厂以及常州炼焦制气厂等许多企业沿河扩建或兴建,都是看重了常州运河整治后水运条件的改善。因此,发展内河航运是常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4.发展内河航运是综合利用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目前,常州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注重经济发展总量的同时,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新时期,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常州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迫切要求贯彻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方针,合理开发利用丰富的水运资源,规划建设航道网,发挥内河航运的比较优势,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交通生态环境,为常州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以交通率先基本现代化统揽全局,立足通江入湖、连城达港的航道网建设,推进航道的高等级化与景观化,港口的集约化与现代化,船舶的标准化和大型化,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策应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发挥常州内河航运优势,提升常州内河航运水平,强化内河航运对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支撑作用。

(二)规划原则

常州市航道网规划服从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规划和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并遵循以下原则:

1.战略性原则

将内河航运作为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统筹规划布局航道网,合理开发水运资源,充分挖掘其发展潜力,实现跨区域的资源配臵和资源共享,促进常州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满足产业经济带发展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

2.协调性原则

与城市建设和发展、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协调。航道网规划布局要适应城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提供矿建材料运输;进一步加强内河航运的地位和作用,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同时,在水利部门治理主干河道、扩大泄洪和灌溉能力的基础上,相互配合,团结治水,形成标准统一的航道网,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

3.通畅性原则

提高航道网的覆盖密度,延伸航道的服务范围,与区域内主要港口相联接。尽量考虑与主要工矿基地、经济中心城市之间的连接和沟通,通过航道连接资源产出地和消耗地,促进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考虑区域内主要港口依托内河航道的集疏运要求,适应港口吞吐量增长的需要。

4.合理性原则

充分考虑河道的自然条件,正确处理运输发展需要和航运开发可能的关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效益、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布局规划

(一)规划目标

构筑以三级高等级航道为主干,五、六级航道为基础的干支相通、层次分明、通江入湖、连城达港的,与常州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与综合运输体系相协调的航道网络。

到Zoio年,常州市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状况全面改善,实现通江入湖、连城达港的高等级沟通,内河航道基本适应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到2020年,常州市内河航道结构进一步优化,较高等级航道的通达度进一步提高,并提高重要内河通道的安全保障度,干线航道网密度与常州市在江苏省及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地位和通道地位相适应,航道设施适度超前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与其它运输方式相协调的现代化内河航运格局。

(二)布局方案

常州市航道网分层次布局规划包括国省干线航道、市域干线航道和市域联络线三个层次。其规划方案为:以京杭运河等干线高等级航道为核心,联络线航道为基础,形成约512公里、由26条航道构成的六级以上常州市内河干线航道网。

国省及市域干线航道包括京杭运河、芜申线、丹金深潜河、锡深潜河、德胜河、通尧线、常宜线、常深线、三山港、西流河共10条。规划干线航道321.41公里,占总规划里程的62.8%,其中三级航道183.18公里,五级航道138.03公里。结合长三角及江苏省高等级航道网规划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次工作对内河集装箱的分析,常州市内河集装箱运输通道包括京杭运河、芜申线、锡深潜河和德胜河。联络线包括新武宜运河、扁担河等16条航道,共计190. 21公里。

此外,由于城市的发展迅速,原有的一些航道由于处于市区,航道两侧居民区密布,不适应作为通航功能,规划逐步取消苏南运河市区段、常宜线城区段、新藻港河南段三段航道的货运功能。另外还有一部分航道条件较差,基本散失通航功能的航道,故规划取消丁塘港、大湾洪、白荡河、横塘河、老藻港河、东村河、潞横河、龙游河、关河、鹤童河、大通河等十一条航道的航运功能。规划取消航道里程91. 65公里。

由于取消了部分航道的航运功能,以及增加部分航道,规划后的常州市航道总里程为1191公里。此次规划等级航道里程共计511.62公里,占全市航道总里程的43%。其中规划三级航道183. 18公里,占规划总里程的35. 8%;规划五级航道250. 46公里,占规划总里程的49. 0%;规划六级航道77. 98公里,占规划总里程的15. 2/00规划的航道网涵盖了绝大多数常州的等级航道,对于其它未被纳入本次规划的,按照《江苏省内河技术等级批复文件》中确定的航道等级,应保证现有的航道状况不恶化,在航道上建设跨河建筑物时,应按上述批复文件严格控制。

(三)规划标准

常州市航道网的规划标准为三一六级,各等级航道最低标准尺度及两岸蓝线控制范围如下:

三级航道尺度的最低标准为:水深3.2米,底宽45米,弯曲半径480米,桥梁净高7.0米、净宽60米;蓝线控制带宽度不宜小于120米,同时两岸控制线离水边的距离不宜小于20米。

四级航道尺度的最低标准为:水深2.5米,底宽40米,弯曲半径320米,桥梁净高7.0米、净宽SS米;蓝线控制带宽度不宜小于110米,同时两岸控制线离水边的距离不宜小于20米。

五级航道尺度的最低标准为:水深2.5米,底宽35米,弯曲半径250米,桥梁净高5.0米、净宽45米;蓝线控制带宽度不宜小于100米,同时两岸控制线离水边的距离不宜小于20米。

六级航道尺度的最低标准为:水深2.0米,底宽20米,弯曲半径110米,桥梁净高4.5米、净宽22米;蓝线控制带宽度不宜小于80米,同时两岸控制线离水边的距离不宜小于20米。

四、实施安排

(一)投资估算

根据估算,规划航道总投资约119.S亿元,整治航道约512公里,改建桥梁346座。其中三级航道投资73. S亿元,五级航道投资38. 6亿元,六级航道投资7.4亿元。

(二)分期实施

2沮O年前,重点建设常州境内的国省干线航道,根据《江苏省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前,常州市重点建设京杭运河常州段、芜申线、锡溧漕河、丹金深潜河金坛市区改线段等三级干线航道。

2011一2015年,继续建设三级干线航道,并开工建设市域干线航道,2015年前建设常宜线、常深线、通尧线等市域干线航道。

2016一2020年继续建设市域干线航道,并开工建设联络线航道,最终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常州航道网体系。

五、政策措施及建议

(一)资金筹措

筹措建设资金是保证常州市航道网规划实现的关键,也关系内河航运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综合运输体系的完善。内河航道是公益性基础设施,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积极性。对本规划内的省干线航道,以部、省投资为主,地方配套为辅;市级干线航道,以地方投资为主,积极争取部省补助。常州市航道网规划建设资金筹措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积极争取国家、省对内河航道建设的资金投入常州市航道建设的重点是省干线航道,它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省干线航道网规划能否顺利实现。

对这部分航道建设,争取在现有基

础上,提高部、省建设项目的补助标准。对其它市级干线航道建设,对其他市级航道建设,积极争取部省补助。

—建立市级航道建设专项基金内河航运是常州市一大优势交通产业,内河航运基础建设有利于优化投资环境,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全市经济发展

产生重要作用。目前内河航运效益有待提高,内河航运收费不可能大幅提高,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亚需预算内资金予以支持。建议建立常州市内河航道建设专项基金,对于实施航道规划乃至于今后更长远的内河航道建设都十分关键。同时,这也是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充分调动并发挥市县地方政府及水利、城建等部门联合建设内河航道的积极性。

内河航道建设促进了市县交通运输的发展,改善了沿河两岸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了行洪排涝能力,提高了防洪标准,因此市县政府及水利、城建等部门给予航道建设一定的支持是必要的。

—施行以地补水、以地补港政策吸收社会资金由于内河航运基础建设、沿河、近港、两岸部分用地将大幅度增值。同时,政府也不可能全部用财政资金支持内河航运基础建设。

建议在航道网相对成熟的市域,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前后,政府划拨或以优惠价给投资方部分土地,建设港站交通枢纽、物流中心、产业园区或其它服务设施。建成后,让投资方从出租上述土地上的各种设施取得租金,获得因基础建设而增值的部分级差地租。让内河航运基础建设取得新的资金来源。

(二)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

贯彻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针,逐步完善相关的协调机制,联合治水,对规划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土地使用、水利和铁路等方面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三)强化行业管理

强化航政管理,对临跨河设施严格实施蓝线控制,为常州市航运发展拓展出应有的空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挖掘现有航道的潜力,适应运输发展需求;同时,依法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保证航运安全,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内河航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概要

目录 一、城市概况 (1) 二、编制背景 (1) (一)基本背景 (1) (二)发展形势 (2) 三、规划重点 (3) 四、主要内容 (4) (一)城市发展目标 (4) (二)城市性质、规划年限、范围和规模 (6) (三)市域规划 (6) (四)市区规划 (7) (五)中心城区规划 (7) (六)综合交通规划 (9) (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10) (八)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 (11) (九)城市水系与绿地系统 (12) (十)重大基础设施 (13) (十一)城市综合防灾及地下空间布局 (14) (十二)近期建设 (16)

一、城市概况 常州,又称“龙城”,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沪宁线中段,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北倚长江、南濒太湖,市域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2009年常住人口445.18万人。 “十一五”以来,常州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6.7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6.2亿元,是2005年的3倍;五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412亿元,外贸出口达到574.1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达到100.5亿美元,分别是“十五”的3.3倍、3倍、4.7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3︰61.1︰34.6调整到2010年的3.4︰56.0︰40.6;2010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突破2700万人,为2005年的2.1倍。随着“拓展南北、提升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三城融合、南北建新”,城市骨架不断拉大、功能配套日趋完善、城市环境明显提升,形成“一主两副多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不断突出城乡规划的龙头地位,促进全市城乡建设的有序开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背景 (一)基本背景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自1996年批准实施以来,对指导常州城乡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京杭运河常州段氨氮污染分析630

京杭运河常州段氨氮污染分析 一、监测概况 (1) 二、水文状况分析 (2) 三、水质总体状况 (5) 四、重点河段水质 (9) 五、主要支流污染 (20) 六、结论与建议 (27) 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2010年6月30日

京杭运河是我市最主要的过境河流,经过多年来的大力整治,水质已有明显改善。但即便如此,京杭运河常州段水质仍不容乐观,特别是氨氮,2009年出境断面五牧的氨氮年均值达2.88mg/L,较上游入境断面吕城的氨氮年均值高1.95mg/L,对照相关标准和考核要求,差距仍然较大。为此,我站对京杭运河常州段沿线支流及主要污染源开展了较为详细的监测和调查分析,以期说清京杭运河常州段氨氮污染的原因,从而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监测概况 本次调查分析所用监测数据来源有三: 一是各专项、例行监测任务2009年以来的监测数据,主要包括“水环境大调查”、“环境资源区域补偿”、“清水工程”等专项监测,另外还引用了每月地表水例行监测的水文监测数据、污染源监督监测和执法监测数据。 二是河海大学合作课题《京杭运河常州段改线后水环境保护研究》的水文监测数据。 三是针对特定区段所开展的污染调查监测,包括2009年以来开展的多次专题监测和最近专门开展的一些现场调查监测。 二、水文状况分析 京杭运河常州段上游从九里入境,下游从横洛间(五牧)流

出,呈西北—东南向横贯常州市全境。京杭运河流经常州中心城区时,在连江桥分流,到戚区梅港合流。为便于分析阐述,将京杭运河常州段全程分为运河上游段(吕城—连江桥上)、老运河(连江桥下—梅港)、新运河(平陵大桥—东方大桥)和运河下游段(新、老运河交汇口—五牧)等四段。 运河上游段承接镇江来水,流量较大,其北主要有新孟河、剩银河及德胜河等通江河流输送长江清水,其南主要以扁担河沟通滆湖;运河下游段流入无锡,流量中等,其北主要有三山港承接新沟河和北塘河来水汇入,其南主要经武进港汇入竺山湖。 老运河南北侧支流众多,其北支流以汇入运河为主,其中,关河在常新桥与澡港河交汇,在澡港河涨潮时段,关河通常呈东西分流状态,且向西流量大于向东流量,而在退潮和平潮期,关河则呈顺流或滞流,经统计,关河西段(以常新桥汇入处为界)09年年均流量(倒流向西)为4.6m3/s,关河东段则为2.5m3/s;青龙港承接横塘河及沿途支流来水,在平桥和三号桥处汇入老运河,受老运河上游来水顶托,青龙港流量主要经三号桥汇入老运河,09年平均流量为2.1m3/s;丁塘港承接北塘河及沿途支流来水,在四号桥处与老运河沟通,09年平均流量为2.2 m3/s。青龙港、丁塘港流量较小,经常呈滞流状态。 新、老运河之间有多条支流相连通,其流向多为由北至南,也经常可见滞流。其中,南运河水文状况相对复杂,其沿程先后有白荡河、南童子河汇入,而南童子河上游接老运河,沿程有三

常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发展目标 (4)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 第一节城镇体系 (8) 第二节空间管制与协调 (11) 第三节交通网络布局 (14) 第四节产业发展规划 (15) 第五节风景旅游规划 (16) 第六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18) 第七节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19)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空间结构 (23) 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规模 (23) 第二节市区用地布局结构 (23) 第三节市区四区划定 (25) 第四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职能 (26) 第五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布局 (29) 第一节居住用地 (29) 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 (30) 第三节工业用地 (34) 第四节仓储用地 (36) 第五节城市设计引导 (37) 第六节地下空间布局规划 (41) 第七节旧区更新 (41) 第六章综合交通规划 (43)

第一节对外交通 (44) 第二节市域交通 (49) 第三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 (50) 第四节公共交通 (54) 第五节城市停车设施 (57) 第六节城市交通发展对策 (58) 第七章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59) 第一节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59) 第二节城市水系规划 (64) 第三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66) 第八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71) 第一节保护目标与体系 (71) 第二节历史城区 (71) 第三节古镇古村落 (73) 第四节历史文化街区 (73) 第五节文物古迹 (75) 第六节非物质文化遗产 (76) 第九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77) 第一节城市供水 (78) 第二节污水处理 (80) 第三节雨水排放 (84) 第四节燃气 (85) 第五节供电 (86) 第六节供热 (88) 第七节邮政 (90) 第八节电信 (91) 第九节广播电视 (92) 第十节信息化建设 (94)

关于常州古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

关于常州古运河历史文化 保护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 两千多年来,古运河为常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市运河南移工程的实施,古运河的运输功能将大大弱化。作为常州的母亲河,如何运用好这一宝贵资源,进一步发挥好古运河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今年6月份以来,市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在徐峻范副主席的带领下,组织了部分委员和邀请了有关专委会及部门的负责人,就常州古运河、关河及其他市河水系历史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调研中,委员们听取了市建设局、规划局、环保局、文化局、旅游局、园林局、水利局、交通局、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实地考察了常州段古运河状况,学习考察了苏州、无锡、杭州、南通等有关城市保护开发古运河(市河)的经验,并邀请了省旅游局专家以及绍兴市负责古运河整治工程的有关专家作了专题讲座。 通过调研,委员们认为,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足以与长城相媲美。作为一

个依托运河而兴起、繁荣的运河城市,常州的古运河如何在进一步的保护开发利用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何更好地利用古运河,发挥古运河在常州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委员们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 一、增进共识,充分认清常州古运河保护开发面临的新的历史机遇 京杭大运河,从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开端,到隋朝基本形成,全长1794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道,它不仅是我国南北水运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商贸、文化、水利的重要载体。京杭大运河常州段全长44.7公里,市区段23.8公里。由于古运河穿城而过的特征和常州城水相依的格局,常州古运河保护开发势在必行,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 (一)京杭大运河正在走向世界文化遗产 历经两千多年的积淀,大运河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及民俗风情。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国家有关部门拟与沿岸17城市一起,将京杭大运河列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备选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最新一版《行动指南》中,把大运河的特点归结为:“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

大运河常州段2007年最高水位成因分析

大运河常州段2007年最高水位成因分析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常州分局吴金宁 2007年7月上旬,常州出现二次强降雨过程,河道水位快速上涨,部分区域遭受水涝,居民生活、企业生产及公路交通、航运等受到影响,导致区域防洪压力明显增加。尽管降水量接近常年,但河道最高水位明显偏高,作为常武地区代表性水位站大运河常州站最高水位达5.23m(为建国以来第6位)。现将大运河常州段2007年最高水位成因分析如下: 一、七月上旬雨情、水情 受冷暖空气交会影响,7月3日20时起常(州)武(进)地区普降小到大雨,局部暴雨,面平均日雨量73mm。暴雨主要分布在金坛、九里、常州一带,其中上游丹阳站13mm,金坛站177mm,九里站134.8mm,常州站129.4mm,下游无锡站50.1mm。7月7日,大运河镇江~无锡段沿线普降大到暴雨,其中镇江站111mm,丹阳站85mm,九里站122.2mm,常州站134.5mm,洛社站98mm,无锡站80.7mm。 受强降水影响,大运河水位从4日零时(水位4.04m)起涨,历时13小时涨至5.02m 后,呈下降趋势。从7日12时起,常武地区又普降大到暴雨,水位开始上涨,历时22小时涨至5.23m(8日15时),最大涨幅1.19m,后历时79小时降至警戒水位4.30m以下。 通过对近10年水文资料分析,大运河常州段先后于1999年、2003年、2007年出现较大洪水。1999年太湖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常武地区河湖水位普遍接近或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大运河水位从4.35m涨至5.48 m(建国后第2位),18小时上涨1.13m,水位在5.00m 以上达57小时。2003年洪水主要由局部暴雨所形成,暴雨中心在沿江一带,沿江小河新闸站最大日雨量211mm,其12小时、24小时雨量超百年一遇,大运河水位从3.78m涨至5.41m ,20 小时上涨1.63m。2007年大运河洪水主要由局部暴雨造成的,暴雨中心在沿大运河一线,水位最大涨幅为1.19m, 历时22小时,水位最大涨幅超过1999年。 二、大运河七月上旬高水位形成的原因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一、总则 ●规划指导思想 1、放眼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考虑加入"WTO"后技术、产业、资金流向对江阴的影响,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江阴市的竞争力。 2、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率先"要求,认真研究城镇发展战略、空间布局和发展时序。 3、结合市域行政区划调整的机遇,合理确定城镇发展空间,推进城市化进程。 4、处理好经济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的关系,形成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群体。 5、从江阴市交通枢纽的地位与作用入手,发挥通道优势,加强与张家港、靖江的协同发展。 6、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保护历史文化,体现城市特色。 ●修编重点 1、调整城镇空间布局 调整城镇空间布局,精简发展主体,并提出配套的政策与措施。 2、调整乡镇工业园和乡村居民点 根据区位条件,发展潜力,调整乡镇工业园的布局,优化市域产业空间布局。逐步调整乡村居民点的布局,引导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3、协调江阴与周边城市的关系

完善市域综合交通网络,统筹协调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考虑新长铁路、沿江高速公路、锡澄高速公路对江阴城镇发展的影响,江阴与无锡、常州、张家港、靖江等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 区域位置图一 区域位置图二 4、研究和体现城市特色

贯彻城市设计理念,从江阴滨江的特点出发,保护自然山水,合理安排沿江岸线,保证城市生活岸线,从江阴交通枢纽的特点出发,发挥交通优势,建设物流园区;发掘江阴深厚的文化积淀,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延续历史文脉。 5、保护生态环境 综合评价环境质量,明确市域的生态建设目标和措施,从城乡协调发展角度出发,确定市域城镇聚集空间与绿色开敞空间,划定优先建设地区、引导建设地区和不宜建设地区,界定物种源、廊道和节点,保持物种的多样性,提出生态建设对策。 6、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对老城区、新城区、外来人口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情民愿,在规划中加以体现,制定措施,以有利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区 全市域,总面积988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用地范围 东起江阴市界,西至新沟河,南起南快速路,北至长江,总面积约198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 近期:2002年至2006年。 中期:2007年至2010年。 远期:2011年至2020年。 远景:本世纪中叶。

常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常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 本 常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九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土地利用形势与任务 (6) 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和调控指标 (12)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6) 第五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23) 第六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29) 第七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34) 第八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40) 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与控制 (44) 第十章区(市)土地利用调控 (49)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 (54)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9) 第十三章附则 (63) 附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常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常州市土地利用战略,明确常州市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常州市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和统筹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二条常州市行政区域内有关土地利用的各专项规划和行业用地规划均应符合本规划。 第三条规划编制依据 1.法律依据 (1)《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2002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 (8)《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年)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 2.相关文件 (1)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

常州运河五号

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 交通 1、258路公交车在运河五号北门设有“运河五号”站。258路从南大街(闹市商业街)起发,经怀德桥、南运桥、西仓桥、运河五号。 2、常州三河三园亲水工程西运河延伸段(古运河水上游)设有运河五号游船观光码头(建设中)。乘坐游船可沿古运河,穿越市中心可直达红梅公园、东坡公园等旅游景点。 运河五号简介 运河五号创意街区位于常州市三堡街,京杭大运河南岸,是常州市实施“中部提升”战略、构建“运河历史文化产业带”的重要节点。“运河五号”串联起原有老街、老巷、老厂,提炼出“创意、记忆、工艺”的内涵,围绕“运河文化、工业遗存、创意产业”的三大主题,利用原常州恒源畅厂、常州第五毛纺织厂、常州梳篦厂、常州航海仪器厂等工业遗存和文化遗迹,加以改造和利用,建设一个设施完备、功能完善、服务全面、氛围独特的吸引设计类创意人才和企业创业和发展的平台。这里也是常州市钟楼区艺术教育实践基地。 街区一期建设主要对恒源畅厂、第五毛纺厂的工业遗存加以保护和利用,厂区总占地面积36388㎡、建筑面积32000㎡,厂区内房屋建筑风格独特,从上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有少部分早期民居、日式建筑,大多数是厂房(尤其是连排锯齿形厂房,非常具有纺织企业的特色)。斑驳的老墙、高大的空间、灵动的线条所承载的工业遗存和文化遗迹,是创意人灵感的源泉,也是打造独特创意空间的理想场所。 3、主题街区和文化码头的建设 五毛厂的一期改造为整个项目的全面推进奠定了基础,我们将结合周边 街道和社区的改造、劳动西路的延伸,推进航海仪器厂、勤业塑料厂、梳篦 厂的设施改造和功能改善,搭建起街区的骨架。通过市区内的南运河、三堡 街、勤业路与常州梳篦文化源、梳篦博物馆、勤业园相连接,串联起周边老 街、老巷、老厂,丰富各项配套功能,串联上下游产业门类,带动形成一条 创意产业街区。要着重抓好“两个节点、两个码头”,树立“文化码头”的品牌,也就是要在街区内建设勤业桥码头、恒源畅码头,以游船通过市区运河串联起以五毛、航海仪器厂工业遗存为代表的三堡街景点和以八○创意工厂、梳篦文化 源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创意结合的勤业桥景点。

江阴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一、总则 (一)指导思想 引导江阴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 (二)修编重点 1. 建立现代化目标体系 2. 探索符合江阴实际的新型城市化路径 3. 探索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产业转型路径 4. 构建相对稳定的市域城乡空间格局 5. 强化中心城区服务功能,提升城市能级 6. 构建低碳高效的绿色交通体系 7. 弘扬城市文化、塑造滨江花园城市特色 (三)规划范围 规划区:江阴市域,总面积987.53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西至泰常高速公路,南至规划江阴大道(西段)-京沪高速公路-常合高速公路(东段),东至新桥西边界,北至江阴市界所围合的范围,总面积约417平方公里。 (四)规划期限 近期:2011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 远期:2021年~2030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二、目标与策略 (一)城市性质 长江下游滨江新兴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二)城市规模 到2015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122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170平方公里以内; 到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154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185平方公里以内; 到2030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200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239万平方公里以内。 市域总人口近期控制在212万人以内,中期控制在245万人以内,远期控制在310万人以内。 (三)总体目标 至2015年,总体达到中等收入发达国家和地区当前发展水平,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至2020年,主要发展指标达到高收入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水平; 至2030年,总体达到高收入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水平。将江阴建成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充满活力、城乡协调发展、文化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民主法制健全的国际化滨江花园城市。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自江苏省人民政府1996年苏政复1996(147号)文批准实施以来,对指导常州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产业和资本向我国特别是长江三角洲转移;为适应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需要,我市调整市区部分行政区划,市区面积由280平方公里扩大至1864平方公里;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五个统筹的战略方针;江苏省委、常州市委明确提出实现“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市的总体目标。 鉴于上述原因,必须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以规范和指导新时期的常州城市发展和各项建设活动。 第二条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3.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00]17号); 4.建设部《关于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5.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6.苏锡常都市圈规划(2001-2020); 7.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8.中共常州市委第九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9. 中共常州市委关于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和实施意见;

10.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 11. 相关区域性专业规划; 12.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第三条指导思想 1.坚持规划的超前性。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瞻远瞩,从长计议,以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为目标,瞄准国内外先进城市水平,从城市发展和进步的趋势研究常州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 2.坚持规划的科学性。立足常州的自然、区位、交通等条件,科学确定常州城市发展形态、布局和规模,重视近期建设规划,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 3.坚持规划的整体性。在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十分重视苏锡常都市圈区域协调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十分重视与各辖区城市资源的整合,谋求共同繁荣;十分重视远近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和城市各功能要素之间的协调整合。 4.融贯生态城市理念。遵循可持续发展要求,贯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按照创建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目标,确立各类区域的生态管治要求,谋求良好的城市生态和宜人的人居环境。 5.融贯特色城市理念。围绕建设现代化城市目标,从常州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条件出发,努力塑造富有常州特色的常州城市形象。 6.融贯经营城市理念。贯彻效益优先原则,强调规划的宏观引导功能,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合理布局用地,优化建设时序,谋求集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效益。 第四条规划重点 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所规定的内容编制,重点突出下列内容: 1.城市功能定位; 2.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主要内容 一、规划范围 (一)规划范围 江阴市域,总面积987.53平方公里。 (二)中心城区 西至泰常高速公路,南至规划江阴大道(西段)-京沪高速公路-常合高速公路(东段),东至新桥西边界,北至江阴市界所围合的范围,总面积约417平方公里。 (三)旧城区 北至长江、南至芙蓉大道、西至通江路-通渡路、东至朝阳路-文定路,总面积约14.25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2011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 远期:2021年—2030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三、城市性质 长江下游滨江新兴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四、总体目标 至2015年,总体达到中等收入发达国家和地区当前发展水平,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至2020年,主要发展指标达到高收入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水平;至2030年,总体达到高收入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水平。将江阴建成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充满活力、城乡协调发展、文化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民主法制健全的滨江花园城市。 五、人口与城市化 (一)市域总人口 市域总人口近期控制在212万人以内,中期控制在245万人以内,远期控制在320万人以内。 (二)中心城区人口 近期:13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22万人; 中期:16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54万人; 远期:202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00万人。 (三)镇人口 近期62万人,中期66万人,远期100万人。 (四)农村人口 近期28万人,中期25万人,远期20万人。 六、产业发展引导 (一)产业发展策略 以沿江地区为重心,统筹市域工业布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以南部生态水网地区为主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2012年2月15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了《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苏政复[2012]9号)。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的相关规定,现将规划成果主要内容公布如下: 一、总则 (一)指导思想 引导江阴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 (二)修编重点 1.建立现代化目标体系 2.探索符合江阴实际的新型城市化路径 3.探索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产业转型路径 4.构建相对稳定的市域城乡空间格局 5.强化中心城区服务功能,提升城市能级 6.构建低碳高效的绿色交通体系 7.弘扬城市文化、塑造滨江花园城市特色 (三)规划范围 规划区:江阴市域,总面积987.53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西至泰常高速公路,南至规划江阴大道(西段)-京沪高速公路-常合高速公路(东段),东至新桥西边界,北至江阴市界所围合的范围,总面积约417平方公里。 (四)规划期限 近期:2011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

远期:2021年~2030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二、目标与策略 (一)城市性质 长江下游滨江新兴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二)城市规模 到2015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122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170平方公里以内;到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154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185平方公里以内;到2030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200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239万平方公里以内。 市域总人口近期控制在212万人以内,中期控制在245万人以内,远期控制在310万人以内。 (三)总体目标 至2015年,总体达到中等收入发达国家和地区当前发展水平,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至2020年,主要发展指标达到高收入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水平;至2030年,总体达到高收入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水平。将江阴建成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充满活力、城乡协调发展、文化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民主法制健全的国际化滨江花园城市。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2012年2月15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了《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苏政复[2012]9号)。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的相关规定,现将规划成果主要内容公布如下: 一、总则 (一)指导思想 引导江阴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 (二)修编重点 1.建立现代化目标体系 2.探索符合江阴实际的新型城市化路径 3.探索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产业转型路径 4.构建相对稳定的市域城乡空间格局 5.强化中心城区服务功能,提升城市能级 6.构建低碳高效的绿色交通体系 7.弘扬城市文化、塑造滨江花园城市特色 (三)规划范围 规划区:江阴市域,总面积987.53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西至泰常高速公路,南至规划江阴大道(西段)-京沪高速公路-常合高速公路(东段),东至新桥西边界,北至江阴市界所围合的范围,总面积约417平方公里。

三、内容与对策 (一)区域协调:从边缘到前沿,促进区域协调持续发展。 1、提升城市能级,服务澄张靖城市组群。 2、加强协调、衔接: 与周边县市:功能互补,设施共享,生态共保; 与无锡:全面对接,错位错层,协调整合; 与常州:边界整合,优化布局; 与上海:依托上海,紧密合作; 与苏中、苏北:资源整合,辐射带动,互动双赢。

(二)产业发展:从制造到创造,构建现代高效产业体系。 1、产业发展策略 以沿江地区为重心,统筹市域工业布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以南部生态水网地区为主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2、产业布局指引 (1)工业总体布局 规划形成“临港产业集聚区”、“高新产业集聚区”、“东部优势产业集聚区”、“南部轻型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东南特色产业集聚区”五大工业产业集聚区。 (2)服务业总体布局 规划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区域功能明确、产业分工明确、配套服务齐全的市域服务体系,服务能力达到澄张靖城市组群中心城市水平。 规划形成“123”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即打造“1个服务业高地”,“2条服务业发展带”,“3个特色服务业功能集聚区”以及若干个镇(街道)服务中心和高速公路道口经济区。 “1个服务业高地”包括人民路、城市客厅、主城沿江地区等几大区块。“2条服务业发展带”是指沿江现代物流产业带和“云亭-周庄-华士”服务业联动发展带。“3个特色服务业功能集聚区”是指高新区科技创新服务业集聚区、新桥休闲度假服务业集聚区、徐霞客生态旅游服务业集聚区。 (3)农业总体布局 规划形成“两轴一区”的农业发展格局。两轴即东西向的沿芙蓉大道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轴、南北向的沿徐霞客大道现代观光农业发展轴;一区即南部的生态农业发展区。同时,市域内其他地区也可结合当地特色,发展小规模的生态农业产业园、高效农业生产基地。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说明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一、总则 ●规划指导思想 1、放眼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考虑加入"WTO"后技术、产业、资金流向对江阴的影响,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江阴市的竞争力。 2、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率先"要求,认真研究城镇发展战略、空间布局和发展时序。 3、结合市域行政区划调整的机遇,合理确定城镇发展空间,推进城市化进程。 4、处理好经济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的关系,形成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群体。 5、从江阴市交通枢纽的地位与作用入手,发挥通道优势,加强与张家港、靖江的协同发展。 6、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保护历史文化,体现城市特色。 ●修编重点 1、调整城镇空间布局 调整城镇空间布局,精简发展主体,并提出配套的政策与措施。 2、调整乡镇工业园和乡村居民点 根据区位条件,发展潜力,调整乡镇工业园的布局,优化市域产业空间布局。逐步调整乡村居民点的布局,引导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3、协调江阴与周边城市的关系 完善市域综合交通网络,统筹协调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考虑新长铁路、沿江高速公路、锡澄高速公路对江阴城镇发展的影响,江阴与无锡、常州、张家港、靖江等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 区域位置图一 区域位置图二 4、研究和体现城市特色 贯彻城市设计理念,从江阴滨江的特点出发,保护自然山水,合理安排沿江岸线,保证城市生活岸线,从江阴交通枢纽的特点出发,发挥交通优势,建设物流园区;发掘江阴深厚的文化积淀,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延续历史文脉。 5、保护生态环境 综合评价环境质量,明确市域的生态建设目标和措施,从城乡协调发展角度出发,确定市域城镇聚集空间与绿色开敞空间,划定优先建设地区、引导建设地区和不宜建设地区,界定物种源、廊道和节点,保持物种的多样性,提出生态建设对策。 6、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对老城区、新城区、外来人口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情民愿,在规划中加以体现,制定措施,以有利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区 全市域,总面积988平方公里。

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2012—2016年) “智慧城市”建设是以城市建设运行系统的充分整合与业务高效协同为目标,充分运用感知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手段,对获取的有一定标准规范的、城市发展建设中的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对公众服务、社会管理、产业发展等活动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从而构建起城市发展的智能环境和全新城市形态。 常州“智慧城市”将结合我市产业基础,立足常州实际,以建设“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智慧城市”为目标,以智能制造为特色,以产用互动为路径,解决在转型发展、民生保障、城市运行等方面的问题,成为以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运行以及智能制造为标志的智慧城市,打造一流的智能制造装备名城。 本规划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江苏省信息化条例》、《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等编制,是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规划年限2012-2016年。

一、现状分析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信息化全面推进的五年,信息化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010年,我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为0.757,列全省第四。 国民经济各领域信息化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建成了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常州名优农产品营销信息系统等一大批为农服务信息系统。互联网宽带实现了全市所有行政村的通达。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工业经济各个领域,全市建成了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2个、示范(试点)企业77家,产业服务示范园3家。信息技术助力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信息化平台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公共信息平台、网络营销、电子结算等新形式促进了服务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电子政务促进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电子政务电子政务促进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系统建设和广泛应用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主要政务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80%,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率66%。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合一”网络平台,实现了行政权力运行、法制监督、行政监察三大功能的全覆盖。“金审”、“金财”、“金税”等“金”字工程的建设推进了政务系统的管理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一、总则 ●规划指导思想 1、放眼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考虑加入"WTO"后技术、产业、资金流向对江阴的影响,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江阴市的竞争力。 2、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率先"要求,认真研究城镇发展战略、空间布局和发展时序。 3、结合市域行政区划调整的机遇,合理确定城镇发展空间,推进城市化进程。 4、处理好经济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的关系,形成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群体。 5、从江阴市交通枢纽的地位与作用入手,发挥通道优势,加强与张家港、靖江的协同发展。 6、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保护历史文化,体现城市特色。 ●修编重点 1、调整城镇空间布局 调整城镇空间布局,精简发展主体,并提出配套的政策与措施。 2、调整乡镇工业园和乡村居民点 根据区位条件,发展潜力,调整乡镇工业园的布局,优化市域产业空间布局。逐步调整乡村居民点的布局,引导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3、协调江阴与周边城市的关系

完善市域综合交通网络,统筹协调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考虑新长铁路、沿江高速公路、锡澄高速公路对江阴城镇发展的影响,江阴与无锡、常州、张家港、靖江等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 区域位置图一 区域位置图二 4、研究和体现城市特色

贯彻城市设计理念,从江阴滨江的特点出发,保护自然山水,合理安排沿江岸线,保证城市生活岸线,从江阴交通枢纽的特点出发,发挥交通优势,建设物流园区;发掘江阴深厚的文化积淀,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延续历史文脉。 5、保护生态环境 综合评价环境质量,明确市域的生态建设目标和措施,从城乡协调发展角度出发,确定市域城镇聚集空间与绿色开敞空间,划定优先建设地区、引导建设地区和不宜建设地区,界定物种源、廊道和节点,保持物种的多样性,提出生态建设对策。 6、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对老城区、新城区、外来人口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情民愿,在规划中加以体现,制定措施,以有利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区 全市域,总面积988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用地范围 东起江阴市界,西至新沟河,南起南快速路,北至长江,总面积约198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 近期:2002年至2006年。 中期:2007年至2010年。 远期:2011年至2020年。 远景:本世纪中叶。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纲要编制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纲要编制征集意见摘要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办公室 二00三年五月十二日

编者按: 为了广泛吸收市民对《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纲要》意见,曾于2003年3月10日分别在《常州日报》、《常州晚报》刊载意见征集。 二个多月来,广大市民踊跃参加《意见征集》,收到回函二百余封,参加意见征集活动的有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农民、中学生、退休职工,残疾人等等,他们投入了很多精力,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由于篇幅原因,我们将征集意见中选择题产意见归纳和摘要如下: 1.大多人认为,我们提出的城市发展目标表达非常确切。也有许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滨江临湖不够确切。 2.许多人认为城市未来功能表述非常确切,部分人认为表述不够确切,并提出自己的表述:把常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制造业发达的国际名都”(张育捷,青山路小营盘65号)。 3.发展成5万人的重点中心镇,一些同志提出了卜弋、夏溪、焦溪等等。 4.应打通的“丁”字形道路,提出了迎宾路、横兴路、工舍路、光华路、北环路、北太平桥路、陈渡南路、晋陵路直通312国道、延陵西路向西延伸等等。 5.应拓宽的道路有:浦南路、常戚路、晋陵中路、永宁地道、常焦地道、会馆滨路、青龙路、紫云路、丽华南路、吊桥路、新常北路等等。 6.应搬迁工厂有:上海华源东方印染分公司、黑牡丹集团和平路厂址、帆布厂、红星布厂、常州化工厂、青山路光明塑料厂、延陵路金属工艺美术厂、常柴厂、齿轮厂、星球公司、国光电子公司、常州有机化工厂、铸钢厂、滚针轴承厂、常州农药厂、武进农药厂、大成棉纺公司、巾被总厂等等,应从现址搬迁。 为了充分表述应征者的意见,我们将有代表性的意见摘要如

常州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常州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常州市关于《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实施的补充规定 常规〔〕28号 关于贯彻执行《常州市 关于<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实施的补充规定》的通知 市各相关部门,各建设单位: 为了进一步规范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增强《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可操作性,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按照苏建规()228号文件要求,我局结合常州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的实际,特制定《常州市关于〈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实施的补充规定》,现予印发,与《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一并执行。 本补充规定按照《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简称《技术规定》)的章节结构,一方面对《技术规定》中要求各市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等加以确定的内容予以明确;另一方面,结合我市实际,增加了相关条款,并在满足《技术规定》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了部分控制指标。 本补充规定自二○○五年十月一日起试行。 附件:常州市关于《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实施的补充规定 二○○五年九月一日常州市关于《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实施的补充规定

二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1、表2.3.4中注: 2、“城市新区、旧城区范围由城市总体规划确定”调整为: 旧城区范围:北至沪宁高速、南至长虹路、西至龙江路、东至青洋路及戚墅堰老城区、戚机厂。(戚墅堰老城区范围:北至沪宁铁路、南至312国道、西至丁塘河及运河、东至沿江高速) 新区范围:旧城区以外区域。 三建筑管理 1、表3.1.8、3.1.9. 2、3.1.10.1中相邻高层建筑山墙之间最小间距调整如下表: 表3.8.1高层建筑山墙之间最小间距(米) 2、第3.2.2.8条“建筑间距……具体规定。”调整为“建筑间距范围内有公共道路、公共绿地、河道的,公共道路、公共绿地、河道部分是否计算在离界距离内,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退让道路红线、退让绿地绿线、退让河道蓝线的要求及遮挡方位等因素具体规定。”

常州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常州市关于《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 实施的补充规定 常规〔2005〕28号 关于贯彻执行《常州市 关于<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4年版)实施的补充规定》的通知 市各相关部门,各建设单位: 为了进一步规范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增强《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的可操作性,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按照苏建规(2004)228号文件要求,我局结合常州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的实际,特制定《常州市关于〈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实施的补充规定》,现予印发,与《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一并执行。 本补充规定按照《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简称《技术规定》)的章节结构,一方面对《技术规定》中要求各市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等加以确定的内容予以明确;另一方面,结合我市实际,增加了相关条款,并在满足《技术规定》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了部分控制指标。 本补充规定自二○○五年十月一日起试行。 附件:常州市关于《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实施的补充规定 二○○五年九月一日常州市关于《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实施的补充规定 二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1、表2.3.4中注: 2、“城市新区、旧城区范围由城市总体规划确定”调整为: 旧城区范围:北至沪宁高速、南至长虹路、西至龙江路、东至青洋路及戚墅堰老城区、戚机厂。(戚墅堰老城区范围:北至沪宁铁路、南至312国道、西至丁塘河及运河、东至沿江高速) 新区范围:旧城区以外区域。

三建筑管理 1、表3.1.8、3.1.9. 2、3.1.10.1中相邻高层建筑山墙之间最小间距调整如下表: 表3.8.1高层建筑山墙之间最小间距(米) 2、第3.2.2.8条“建筑间距……具体规定。”调整为“建筑间距范围内有公共道路、公共绿地、河道的,公共道路、公共绿地、河道部分是否计算在离界距离内,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退让道路红线、退让绿地绿线、退让河道蓝线的要求及遮挡方位等因素具体规定。” 3、第3.2.2.9条“地下建筑物……3米。”调整为“地下建筑物的离界距离,不小于地下建筑物埋深(自室外地坪至地下建筑物底板底的距离)的0.5倍,在确保施工安全和市政管线敷设要求的前提下,其最小退让距离为5米。” 4、第3.2.2.9条后增加3.2.2.10条: 3.2.2.10 围墙的离界距离,旧城区不小于0.5米,新区不小于1米,相邻地块之间的围墙可设在地块分界线上。 5、表3.2.3.1调整为: 表3.2.2.1 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规划红线的最小距离(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