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课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课 件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基本能力 目标\要求 Ⅰ Ⅱ Ⅲ 获取和 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 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 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 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3.基本情感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

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全面掌握 教材=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目录+正文+黑体字+小字+图表+注释+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考纲要求+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1.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基本能力 目标\要求ⅠⅡⅢ 获取和 解读信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 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 阐释事物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 探讨问题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3.基本情感 加深对历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全面掌握 教材 = 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 = 目录+正文 + 黑体字+小字+ 图表+注释+ 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 =历史事实 + 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 = 考纲要求 + 时事热点

人教版高三历史教案

这是一段青涩而又平淡的日子,每个人都隐身于高考,而平淡之 中的张力却只有真正的勇士才可以破译。
为了助你一臂之力, 2、分析经济特区建立的条件,含义及特区建设的重大成果。 3、对外经济开放区的建立的概况及影响。 4、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5、了解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主要成就及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 掌握好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 和交流的能力。 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内容的理 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改革开放近 30 年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时代自豪 感、责任感。 2、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 助澜。 3、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四、重、难点 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 30 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

点。 五、教学方法 1、历史问题探究法。 通过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知识整合——延
伸拓展来组织探究,通过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努力使学 生通过趣中激,达到乐中学的目的。
2、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具准备 1、制作课件。 2、准备多媒体设备及网络设备。 七、教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展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 利用幻灯片展示自主探究的三个问题。 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探究二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探究三对外开放的成就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1、探究形成的背景 探究过程设计 1 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材料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复习 最新

专题一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与救国探索 一.农民阶级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一). 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主要原因①② 直接原因 特殊原因(西方宗教的影响) 2.准备:①组织准备②理论准备:③领导核心的形成3.前期斗争:(1851——1856) (1)兴起发展(1851—1853) (1)原因: (2)过程: (3)影响: 5.后期斗争 1856——1864) (1)重建领导核心: (2)提出挽救革命的新方案: 人物、时间、背景、内容(领会其核心精神)、评价 (3)战略防御斗争、①进攻(表现)②受挫(表现) (4)斗争结果:失败(标志): 6.性质: 7.失败原因:主观: 客观: 教训: 8.历史意义: *以下为知识深化部分: 9.时代特征: (1)背景有所不同: (2)起义组织形式有所不同: (3)领导人的思想有所变化: (4)革命任务有所变化:

10.《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产生背景不同 经济主张不同 群众基础不同 作用不同 反映时代特征不同 联系: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弥补了前者在社会改革方面的空想性、落后性 11、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回声”? 12、基督教传入中国后为什么会被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所利用 (1)基督教思想中的阶级对抗因素和平等观念适应了苦难中的中国人民的政治需要;(2)破产的农民中国原有的宗教信仰发生动摇。 13、如何正确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4、为什么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是由资产阶级而是由农民革命领袖提出? 15、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在本质上是一次旧式的农民运动? 依据:领导阶级;组织形式和革命理论;革命纲领;主要斗争对象 16、太平天国运动前期以反封建斗争为主,后期肩负反封建反侵略双重任务的主要原因 (二).义和团运动 1.兴起:背景: 地点:序幕:时间: 2.口号: 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1)进入京津地区前: (2)进入京津地区后: (3)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 剿——抚——剿) 4.性质: 5.失败原因: 6.历史地位: ①打乱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而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 ②极大地暴露了清政府反动本质,加快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 7.正确认识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积极:具有鲜明的___________色彩(反映了严重民族危机和反帝的精神)明确提出反对____________主张 局限:①“扶清”容易使群众失去对______的应有警惕 ②“灭洋”带有___________落后性

高三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篇一: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一 必修i——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教案 单元综述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学法指导 1、要注意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 2、要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3、要注意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整体线索。 1 2 3 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