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灾害评估

地质灾害评估

地质灾害评估
地质灾害评估

G207线乌阿段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防治措施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1滑坡

本次评估,滑坡规模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查规范》(jtj064-98)标准确定,

地表特征主要表现为滑体形态较杂乱,其上冲沟发育,部分滑体被改造成乡间便道和油井路等;滑坡下滑后,中后部常形成反倾台地,降雨在洼地汇聚并向两侧排泄,逐渐形成“双沟同源”现象,在后壁陡坎常形成连续分布的落水洞;滑体内部特征主要由松散土状土组成,滑动时土体松动解体,后又在重力作用下重新压密固结,在沟谷流水侵蚀作用下,滑体物质不断被搬运流失,部分滑体已消失;滑体前缘多被沟道内季节性流水侧蚀,形成陡坎,表现为小的崩落;调查区内滑坡的控滑结构面主要为土岩接触面,其次是在黄土层内错动。

滑坡诱发因素主要为大气降水冲刷浸润坡体和河流侧蚀坡脚。

1.2泥石流

泥石流在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主要在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也是公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是由于采掘矿产资源不规范,预留矿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体开裂,继而发生滑坡。

1.3崩塌

地表特征主要表现为崩塌体多沿坡脚呈裙状展布,崩塌粒径不等,有的崩塌体被二次固结,后壁在基岩裂隙的卸荷作用下,多被切割成彼此分离的块体,有的被充填;崩塌体内部特征主要由松散状土和砂泥岩组成,崩塌体岩土体松动解体,后又在重力作用下重新压密固结,在沟谷流水侵蚀作用下,崩塌物质不断被搬运流失,有的崩塌体残留部分较少。

崩塌诱发因素主要为大气降水冲刷浸润坡体和河流侧蚀坡脚。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拟建公路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以及工程建

设可能加剧、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和边坡失稳等。现状评估中已存在的滑坡、崩塌,根据其规模、稳定性以及与拟建线路临近关系,尽可能考虑滑向、崩向与工程走向重直或斜交;崩塌的影响范围按崩塌体倾倒后可能波及范围等原则;

三、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突出重点、经济有效的原则,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施工和公路安全正常运营。对规模较大的滑坡、崩塌应首先在路线方案上予以绕避,必须通过时,应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工作,针对拟建工程所遭受的灾害特点、类型及其致灾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结果,拟建工程遭受或引发、加剧的危险性大和中等的地质灾害均需防治,危险性大的灾害点作为重点防治

点,危险性中等的灾害点作为次重点防治点。

3.1 滑坡灾害防治措施

与拟建公路关系密切、有可能产生整体或局部复活的滑坡,应根据滑坡类型、规模、主要影响因素等,采取相应治理措施。

治理工程主要采取抗滑桩、挡土墙、锚固工程等支挡措施,坡面设置必要的防护及截排水设施;

3.2 崩塌灾害防治措施

崩塌的破坏作用一般都是急剧的、短促的和强烈的,在工程施工和公路运营阶段常会造成阻塞道路及人身伤亡事故。拟建高速公路影响较大的即为崩塌灾害,其中大部是自然形成高陡边坡失稳产生,因此在拟建工程施工时,必须采取切实可靠的防护措施。

治理工程主要采用清方、放缓坡率等措施,需要时可增设加固工程。

3.3 弃土场引发泥石流灾害防治措施

弃土场应重视挡护及排水工程设计,以避免可能的危害。

弃土场选取应结合当地水文参数设置排水设施,且应留够足够的行洪断面;应尽量避开有人居住的沟道,渣场弃方量应进行控制,避免巨量堆放;应视沟谷汇水大小设置一级或多级拦渣坝,且拦渣坝地基应稳固可靠;弃方量较大时,渣场应纵向分段,即使一部分毁坏,也不致引起全部溃坝。

事故风险评估报告

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报告 评估单位:漯河市安泰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单位负责人: 评估人员: 评估日期:二〇一八年二月 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报告明编制说明

根据《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88号)和《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 )等有关规定,公司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和事故风险进行分析、评估,通过对危险因素分析和事故风险评估,查找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分析可能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触发条件,为编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提供技术支持。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小组,在应急预案编制前,对各类危险因素、生产安全事故的类型、原因、事故易发生的场所、事故发生的征兆进行分析和评估,为编制应急预案采取防范措施和应急救援措施获取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参加事故风险评估人员名单

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报告 1.总则 评估目的 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是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及安全控制论的原理和方法,查找、分析和预测系统存在危险、有害因素及可能导致的事故危险、危害后果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应急救援对策和措施,保证事故发生时能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控制或消除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等后果,并在事故后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编制原则 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报告是对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过程中危险、危害等风险因素评估过程和结果的总体描述,是提供安全生产管理和风险决策的重要依据。报告的编制应体现科学性、规范性、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原则。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主席令第13号(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主席令第69号(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家主席令第6号(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国家主席令第4号(2014)《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2011) 《河南省安全生产条例》(2010第32号公告)

地质灾害评估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1.范围 1.1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 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2.1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 用有关的灾害。 2.2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 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总则 3.1 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今第3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办

发 [2001]35 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 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 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3.6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3.7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审查、备案后,方可提交立项、用地审批使用。 3.8 本技术要求规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 4.工作程序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书的编写要特别强调以下几方面要求: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目的 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调查研究和保护为中心,为科学规范地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服务,为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和地方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服务,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和防治对策。 二、工作任务 (一)一般进行1:50000以地质灾害为主的综合调查,对居民点、重要经济工程区,特别是集镇,查明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范围、规模、稳定状态、危害程度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二)查明和预测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类型、强度、范围、历史、已造成的危害和未来趋势; (三)调查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提出民居建设的生态地质对策; (四)评价工作区地质环境和各种地质灾害体的稳定状态,预测评价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斜坡稳定性等地质灾害,预测其发展趋势; (五)提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六)建立地质灾害GIS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综合分析系统; (七)对重点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建议. 三、工作内容

本项目的工作内容包括地质灾害诸灾种的实地调查、综合分析研究 (一)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是综合性的,以各种地质灾害为主,同时兼顾相关的地质环境、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灾种的地质环境、成灾历史、目前动态和可能的危害等: 1、崩塌; 2、滑坡; 3、泥石流; 4、岩溶地面塌陷; 5、地裂缝; 6、斜坡稳定性; 7、胀缩土; 8、地表水地下水污染; 9、固体废弃物;10、采矿、采石和边坡开挖诱发的地质灾害;11、矿坑排水引起的地表水地下水污染;12、特殊地质环境因素;13、地方病;14、水土流失。 (二)评价内容 分以下三个层次建立研究区的概念模型和量化模型,开展区域地质灾害的时空规律预测。 1地质灾害发育度——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的现状评价指标/方法筛选; 2地质灾害风险度——风险评估/单因子分析、多因子分析 分析因子包括:地形地貌、岩组、地质结构、降雨、地表水、地下水、气候变化、人为因素、区域地质环境等的空间相关/时间相关分析; 3地质灾害危害度——危害强度+易损性分析。 四、综合研究的技术要求与技术路线 (一)工作标准 执行的技术标准: 1、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标准(1:2.5万—1:5万),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制,1999; 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规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1999;

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

XX有限公司 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 1 企业基本情况 1.1 企业概况 XX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0月,公司位于XX园区9号,占地面积100亩,于2014年7月开工建设,2015年12月竣工并投入生产,2017年4月通过竣工验收。公司主要从事各类ST钢排钉,直排钉,特种钢钉等系列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现已形成1.5万吨/年ST钢排钉,直排钉,特种钢钉的生产能力。 ⑴企业名称:XX有限公司 ⑵法定代表人:XX ⑶生产地址:XX园区9号 ⑷行业类别:机械制造 ⑸组织机构代码:078892619 ⑹企业规模:小型企业 ⑺产品方案:ST钢排钉,直排钉,特种钢钉 ⑻设计能力:1.5万吨/年 ⑼劳动定员:180人 1.2 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为生产车间、办公楼、库房和污水处理站。其中,生产车间包括制钉车间、抛光车间、热处理车间、表面处理车间;库房包括原材料和成品库房。项目建设内容详见表1-1。

表1-1 项目建设内容组成表 1.3 项目周边环境关系 项目位于XX经济开发区中部,建设用地占地约120亩。本项目厂址北侧紧邻XX食品厂,北侧500m处为XX堰水库;西北侧70m处为XX有限公司,西侧一路之隔为原XX有限公司;南侧110m处为原XX发电项目;东侧紧靠山坡高差50m。项目距西北侧园区安置小区约560m;南面1.8km处为XX。项目地理位置图见附图1,项目外环境关系见附图2。

表1-2 项目外环境关系及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表 1.4 项目总平面布置 厂区整体呈三角形,其中污水处理站位于厂区西北侧,便于与园区污水管网的接入;生产区位于厂区中部,自北向南依次为热处理车间、包装车间、抛光车间、表面处理车间和制钉车间;产品库房和原材料库房位于厂区东侧,紧邻包装车间和制钉车间;办公区位于厂区南侧,靠近园区道路,方便人员出入。厂区分区明确,总图布置见附图3。 1.5 生产基本情况 1.5.1 主要原辅材料及能耗 主要原辅材料消耗情况详见下表1-3所示。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精编WORD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 一、工作任务 本评估工作目的是:针对本工程的特点和地质环境特征,分析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对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程度及危害性进行全面评估,并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引发、加剧的地质灾害以及建设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在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二、评估范围及评估级别 评估范围确定的原则是:根据建设工程的特点及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结合场地地质环境条件,考虑地质灾害危险性的来源及可能影响范围。本建设项目属面状工程,评估范围一般为由用地红线外扩30~50m。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进行,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建设项目的重要性进行划分。 三、工作部署、工作量 (一)、资料收集 收集建设场地及临近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和建设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设计的有关资料,以及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最新成果资料。

(二)、技术要求 1、开展工作前,组织项目有关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国土资源部[2004]69号文及广西地方标准《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统一认识,熟悉了工作程序,明确了本次工作的重点。 2、在调查前,熟悉收集到的资料,了解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和工程建设规模、特点。在分析和研究收集到的资料基础上,经野外踏勘后,划分评估级别、确定评估范围,制订详细的评估工作大纲。 3、野外调查采用1:10000、1:1000地形图为工作底图,手持GPS定点。 4、室内资料整理按《评估规程》工作程序,在综合分析研究既有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工程措施和建议,编制“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 (三)、工作方法 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本次评估工作以采用收集现有资料、野外实地调查访问为主,野外以1:10000、1:1000地形图作工作底图,采用GPS定点定位,皮尺,罗盘量测,记录本或卡片描述记录,室内对所获取的数据采用定量、半定量分析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四)、工作次序安排 1、前期工作准备、搜集资料;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格式

#########工程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院长:打印 总工程师:打印或签字 审定:签字 审核:签字 项目负责人:签字 技术负责人:签字 报告编写人:签字 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 提交日期

报告附件 ①评估单位资质 ②评估个人资质 ③报告评审意见 ④评审专家名单 ⑤报告初审意见 ⑥评估大纲 ⑦报告摘要

前言 应写明评估任务由来、评估工作的依据、主要任务和要求。 评估工作的依据包括: 1、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3、国办发[2001]35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 4、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晋政办发[2002]20号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 5、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其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6、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晋国土资发[2005]61号文《关于进一步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7、国土资源部第3号令《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 8、国家煤炭工业局煤行管[2000]第81号《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2000年5月26日颁发)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6年6月5日发布,2006年9月1日实施的《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18-2006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6年6月5日发布,2006年9月1日实施的《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oc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规划区、建设用地和矿山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Z/T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国家煤炭工业局2000) 3 术语、定义和符号 下列术语、定义和符号适用于本标准: 3.1 术语和定义 3.1.1 地质灾害 geological hazard 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1.2 致灾地质作用 geological process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作用。 3.1.3 致灾地质体 geological body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体。 3.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 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3.1.7滑坡 landslide 斜坡(含边坡)上的土体和岩体沿某个面发生剪切破坏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3.1.8危岩 dangerous rock 陡坡或悬崖上被裂隙分割可能失稳的岩体。 3.1.9崩塌 rock fall 岩(土)体离开母体崩落的现象。 3.1.10泥石流 debris flow 大量泥沙、石块和水的混合体流动的现象. 3.1.12 地面塌陷 ground collapse 土体或岩体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坑、洞的现象。由岩溶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岩溶塌陷;由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开采塌陷。 3.1.13地面沉降 land subsidence 区域性的地面下沉现象。 3.1.14 地裂缝 ground crevice 区域性的地面开裂现象。 3.1.16 采矿影响范围the range of mining effecfs 采矿地表移动涉及的范围。

防洪风险评估报告()

新建银川至西安铁路(陕西段)站前工程 YXZQ-04标(DK77+484.87~DK110+217) 防洪防汛风险评估报告 中铁四局银西铁路陕西段YXZQ-4标段项目经理部 二○一七年四月三日

目录 1编制说明 (1) 3 8.

防洪风险评估报告 1编制说明 1.1编制依据 ⑴《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2007】200号) ⑵《铁路给水排水施工技术规程》(Q∕CR 9221-2015) ⑶本标段项目实际自然条件、施工状况 ⑷本标段项目《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1.2编制范围 银西铁路4标项目的防洪风险评估,包括对安全、工期、环境以及第三方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评估与管理必须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环境、质量、投资、工期等都应服从于安全。尤其要重视可能导致突发性、灾害性的洪灾风险事件。 2工程概况及现场施工条件 2.1工程简介 新建银川至西安铁路(陕西段)站前工程施工总价承包YXZQ-4标段起讫里程:DK77+484.87~DK110+217,全长30.64km。施工内容为:桥梁总长4894.8m,占线路总长的16%,其中特大桥3953.06m/4座,大桥941.74m/4座;隧道11019.62m/5座,占线路总长度的36%;路基14727.57m/9段,占线路总长的48%;车站一座,为永寿西站(含站线铺轨、铺岔),永寿西站为新建中间站,车站规模为2台4线,岛式站台,道岔10组;设1座跨线地道(宽10m),设维修车间一处;隧道内和隧道群采用无砟轨道,其余为有砟轨道。 2.2地形地貌

中铁四局银西铁路陕西段YXZQ-4标段项目经理部属黄土梁峁沟壑区:地形起伏较大,呈穹状丘陵或条状岭岗,残塬(梁)间河流沟谷深切,发育泾河及其支流,高程650~1160m。地质情况复杂,生态脆弱,暴雨山洪多发;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表裂缝和水土流失,最易发生的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 2.3气候特征 中铁四局银西铁路陕西段YXZQ-4标段项目经理部位于陕西境内,属于暖温带亚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8~15℃,雨季主要集中在7~8月,常出现雷暴和冰雹,年平均降水量541.7mm~604mm,年最大降水量945.7mm;年平均风速1.3~1.9m/s。最大瞬时风速26.5mx/s。 2.4水文特征 沿线水文地质条件差别较大,地下水分布及特征较为复杂。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渭河北岸二级阶地及黄土塬区、陕北黄土峁梁区、黄土台塬区、泾河河谷区等。沿线泾河、红涯河地表水具有硫酸盐侵蚀性及氯盐侵蚀性。沿线地下水对圬工具有氯盐侵蚀性、硫酸盐侵蚀性。 3、评估过程和评估办法 本次风险识别主要以专家调查法为主。根据该项目提供的资料、地质报告及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施工设计、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进行综合类比分析,并对照国家标准部门、西成公司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2 第一节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 2 第二节以往工作程度 4 第三节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4 第四节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7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8 第一节气象、水文 8 第二节地形地貌 10 第三节地层岩性 11 第四节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13 第五节工程地质条件 14 第六节水文地质条件 15 第七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6 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7 第一节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17 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20 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26 第一节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方法及内容 26 第二节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26 第三节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29 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30 第一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评估方法 30 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31 第三节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31 第四节防治措施 31 结论与建议 33 一、结论 33 二、建议 34 附图: 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综合成果图 1:10000 前言 受甘肃林海水利水电投资有限公司委托,甘肃有色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承担了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本工程评估主体为阿一山水电站引水枢纽、引水隧洞和发电厂房等建设场地,评估的目的和要求是阐明工程建设场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具体任务是: 1、研究评估区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工程地质、水文地 质条件,分析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的内在联系; 2、查明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稳定程度及危害对象、危害程度等,对 各灾种分别进行危险性现状评估; 3、结合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及工程类型、规模,分析预测水电站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及建成使用后,地质环境与工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灾害的类型及危险性; 4、分析评价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5、对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 6、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 评估工作的主要依据有: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及其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3)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甘国土资环发[2004]15号); (4)《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中国地质环境 监测院); (5)甘肃省国土资源厅2003年颁布的《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技术 要求》; (7)《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甘肃省水利 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8)《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第二分院)。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第一节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 一、工程概况 夏河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全县辖3镇、11乡,总人口7.78万,其中藏族占72%;2002年全县国民生产总产值为2.28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1450 元,夏河县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 阿一山水电站位于甘肃夏河县的大夏河干流桑科~土门关的达麦乡段,是大夏河梯级开发的第六座小水电工程,本水电站采用引水式方案开发,枢纽建筑物挡水高度为5.51m,正常蓄水位2778.45m,最大净水头48.7m,最小净水头44.0m,保证出力0.84 MW,电站设计引水流量13.06m3/s,设计保证率为P=85%,多年平均发电量2206万KW﹒h,装机年利用4411h。 本工程初设拟定两个方案,设计采用上坝线方案,即处于达麦乡下游1.37km河段为上坝线方案。工程主要建筑物由引水枢纽、引水隧洞和厂区三部分组成。引水枢纽采用闸坝结合的布置方式,从左至右依次为:左岸溢流坝长10.8m,泄洪冲砂闸长17.2m,右岸泄冲闸上游布置引水建筑物进水口。 引水建筑物主要由进水口、隧洞、调压室、压力管道组成。

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

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 1 企业基本情况 1.1 企业概况 XX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0月,公司位于XX园区9号,占地面积100亩,于2014年7月开工建设,2015年12月竣工并投入生产,2017年4月通过竣工验收。公司主要从事各类ST钢排钉,直排钉,特种钢钉等系列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现已形成1.5万吨/年ST钢排钉,直排钉,特种钢钉的生产能力。 ⑴企业名称:XX有限公司 ⑵法定代表人:XX ⑶生产地址:XX园区9号 ⑷行业类别:机械制造 ⑸组织机构代码:078892619 ⑹企业规模:小型企业 ⑺产品方案:ST钢排钉,直排钉,特种钢钉 ⑻设计能力:1.5万吨/年 ⑼劳动定员:180人 1.2 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为生产车间、办公楼、库房和污水处理站。其中,生产车间包括制钉车间、抛光车间、热处理车间、表面处理车间;库房包括原材料和成品库房。项目建设内容详见表1-1。 表1-1 项目建设内容组成表

1.3 项目周边环境关系 项目位于XX经济开发区中部,建设用地占地约120亩。本项目厂址北侧紧邻XX食品厂,北侧500m处为XX堰水库;西北侧70m处为XX有限公司,西侧一路之隔为原XX有限公司;南侧110m处为原XX发电项目;东侧紧靠山坡高差50m。项目距西北侧园区安置小区约560m;南面1.8km处为XX。项目地理位置图见附图1,项目外环境关系见附图2。 表1-2 项目外环境关系及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表

1.4 项目总平面布置 厂区整体呈三角形,其中污水处理站位于厂区西北侧,便于与园区污水管网的接入;生产区位于厂区中部,自北向南依次为热处理车间、包装车间、抛光车间、表面处理车间和制钉车间;产品库房和原材料库房位于厂区东侧,紧邻包装车间和制钉车间;办公区位于厂区南侧,靠近园区道路,方便人员出入。厂区分区明确,总图布置见附图3。 1.5 生产基本情况 1.5.1 主要原辅材料及能耗 主要原辅材料消耗情况详见下表1-3所示。 辅材料一览表

地质灾害报告的写法

地质灾害报告的写法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浅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写法 一、概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在对评估区进行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和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我国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而其中大多数都是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规范和约束人类工程活动,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21条明确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同时鉴于重大工程项目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大,极易诱发地质灾害。某些省规定对处于地质灾害非易发区内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也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

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它既是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在某种意义上,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安居的重要因素,同时又具有自然、社会和资源的三重属性,所以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显得迫切而需要。 二、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的基本问题 要写报告,首先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 主要有六种,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虽地质灾害可以有几十种,但国土资源部贯彻的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主要包括六大灾种,有的是地质灾害,但不属于国土资源部管辖的职能范畴。比如,地震、水土流失等。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 1、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 2、调查分析工程建设区或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现状。 3、简要分析评估对象在建设或运营过程中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范围、方式、强度与持续时间。

地灾评估收费标准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行为,维护委托单位和评估单位的合法权益,提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质量,根据《价格法》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就其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及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和规划实施中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预防治理措施等活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为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城镇规划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国土资源部门确定的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第三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是指有资质的评估机构(以下简称“评估机构”)接受委托,按照相应的技术规程和规范要求,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现场调查和技术分析,以及编制评估报告和组织报告评审等收取的费用。 第四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属于中介服务收费,应当遵循公正、公平和自愿有偿的原则。委托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通过公开招标方式自主选择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开展评估工作,评估机构可自主决定是否接受委托。 第五条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制定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城镇规划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办法,

并负责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城镇规划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第六条评估机构提供服务,应当符合相应规程规范的规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开展公平竞争,不得采取不正当手段承揽业务。 第七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以下简称“地质灾害评估收费”)基准价按照本办法规定执行,浮动幅度为上下20%,具体收费标准由评估机构与委托人在规定的浮动幅度内协商确定。 第八条地质灾害评估收费基准价由评估基本收费、工程规模调整系数、工程类别调整系数和地区调整系数综合确定。其中,地质灾害评估基本收费根据建设项目重要性、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工程类别和评估级别等确定。地质灾害评估收费包括开展资料搜集、现场调查、图件绘制、技术分析,以及评估报告的编制和评审、税金等全部费用。 地质灾害评估收费=地质灾害评估收费基准价×(1±20%); 地质灾害评估收费基准价=地质灾害评估基本收费×工程规模调整系数×工程类别调整系数×地区调整系数; 工程规模调整系数、工程类别调整系数按照本办法附件确定;地区调整系数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在规定范围内确定。 第九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质量标准及评估级别、项目重要性、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标准,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2004]69号)的相关

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制及资料要求(试行)为规范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编制及备案管理工作,保证提交技术资料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特制定本要求。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提交 1.评估报告应做到内容完整、真实准确、数据无误、图表清晰、重点突出、结论正确,建议合理、可行。 2.评估报告的编制章节和内容应符合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和省主管部门指导意见。 3、评估报告格式:正文、表格的幅面采用国际标准A4规格(个别表格也可采用A3规格,但应折叠成A4大小);封面应包括报告名称、建设单位、提交单位和日期(送审稿应在封皮的报告名称下方注明“送审稿”字样);扉页除有封面部分内容外,还需有报告编制单位、项目负责、报告编写人、审核人、总工程师和单位负责人签字栏;目录应包括正文目录、附图目录、附件目录及相应的页码;图件大小依据建设场地的规模而定,比例尺应满足其精度的要求,一律按A4规格折成手风琴式,图面朝里,图签向外;附图册和附表册幅面可为A 4、A3幅面(其格式要求详见本要求附件)。 4.评估报告中的文字、术语、标点、代号、符号、数字、图例、图式、单位等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规范、规程的规定。 5.评估报告中的插图应注明图号、图名、图例、比例尺(图号、图名采用黑体置于图下部);插表应注明表号、表名(表号、表名采用黑

体置于表上部)。 6. 评估报告附图、附件应按顺序排列,附于文字报告后;附图中应有责任栏(右下角)。 7、评估报告内容装订顺序:封面、扉页(责任栏)、单位资质、专家评审意见、评审专家组名单、报告目录、正文、报告附图、报告附件。 8.评估报告最终稿应沿左侧胶装成册。 二、一级评估报告评审 申请评估报告评审时应提交的资料(按下列顺序整理) 1、评估报告评审申请表 2、单位资质证书扫描件 3、评估项目合同书或委托书 4、地方主管部门评估项目备案登记表 5、建设项目立项支持性文件 6、评估报告送审稿1份 三、一级评估报告备案 1、申请评估报告备案时应提交的材料(按下列顺序整理) (1)单位资质证书扫描件 (2)项目合同书或委托书 (3)地方主管部门评估项目备案登记表 (4)项目评审意见书(含专家组名单)、专家个人审查意见、专家现场考察书面意见 (5)评估报告评审情况记录及反馈表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标准(2004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收费标准 二〇〇四年十一月

1 使用说明 1.为适应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需要,规范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收费行为,维护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的合法权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2.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应遵守国家有关价格法规和本标准的规定,维护正常的价格秩序,接受有关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 3.本标准仅适应于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收费。 4.本标准包括野外地质灾害调查收费标准、勘察工作收费标准、评估报告编制收费标准、报告评审收费标准。 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费用=野外地质灾害调查费用+勘察工作费用+评估报告编制费用+报告评审费用。 野外地质灾害调查费用=地质灾害调查收费标准×调整系数。 勘察工作费用按国家计委、建设部编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执行,即:勘察工作费用=实物工作收费基价×实物工作量×调整系数。 评估报告编制费用=评估报告编制收费标准×调整系数。 报告评审费用=报告评审收费标准。 6.本标准以全国平均水平为依据,对不同地区客观因素形成的差价,通过调整系数进行修正。 7.调整系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将调整系数相乘。 8.凡本标准没有涉及到的收费内容,可按国家计委、建设部编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执行,或由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协商确定。

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标准 2.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依据国土资源部文件《国土资源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实行,见下表: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表 2.1-1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表2.1-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0

*********工程建设用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 (一级评估) *********有限公司 2011年9月

*********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 (一级评估) 项目负责: 技术负责: 报告编写: 审核: 总工程师: 总经理: 提交报告单位:*********有限公司 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资质证书编号:2005119004 提交报告时间:2011年9月

目录 1 前言 (1) 1.1 任务由来 (1) 1.2 评估工作的目的、任务及要求 (1) 1.3 评估工作的依据 (2) 2 评估工作概述 (3) 2.1工程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 (3) 2.2 以往工作程度 (4) 2.3 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4) 2.4 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8) 3 地质环境条件 (10) 3.1 气象、水文 (10) 3.2 地形、地貌 (10) 3.3 地层岩性 (11) 3.4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11) 3.5 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12) 3.6 水文地质条件 (15) 3.7 岩溶发育特征 (16) 3.8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6) 小结 (16) 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7) 小结 (17) 5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17)

5.1 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17) 5.2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22) 5.3 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对附近村寨住户、道路、高压输电线路 等的危害程度评估 (28) 小结 (29) 6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32) 6.1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原则及量化指标的确定 (32) 6.2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32) 6.3 场地建设适宜性分区评估 (35) 6.4 防治措施 (35) 小结 (36) 7 结论及建议 (37) 7.1 结论 (37) 7.2 建议 (38) 附件: 1、资质单位资质证书1张 2、项目委托书1张 3、内部审查意见1张 4、报告评审意见书1张 5、评审专家组名单1张 6、评审专家资格证书5张

地质灾害评估样本

前言 一、评估任务由来 为节约土地资源,改善农村集镇农民的居住环境和住房条件,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海安县孙庄镇人民政府拟利用其集镇上的有利地理位置,实施建设农民安居楼工程。海安县分属于长江三角洲冲海积平原、里下河泻湖积平原和滨海堆积平原,第四系及新近系松散层厚度较大,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已有发生,有软土及液化砂土层分布发育。根据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发【2004】69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海安县孙庄镇人民政府委托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其拟建农民安居楼工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二、评估工作的依据 1、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国土资发【2004】69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3、苏国土资发【2004】187号关于贯彻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意见 4、相关技术规范和要求 三、评估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目的是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为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及防灾、减灾提供依据,其主要任务如下: 1、查明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2、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3、分析论证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4、对拟建工程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估; 5、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一、工程和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 海安县孙庄镇人民政府拟建设的农民安居楼工程位于海(安)王(垛)公路孙庄路段的北侧,孙庄供销社西侧。具体征地地点在孙庄村中心组,规划用地面积1263.4平方米。 该农民安居楼规划为4~5层。 交通位置见图1。 二、以往研究程度 南通地区内的地质工作研究程度较高,各地质、科研单位开展过较多的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其中对本次评估工作有参考价值的主要勘查成果有: 1、《1/20万江苏省滨海地区南通以东地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报告》江苏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66年; 2、《1/20万南通市幅、南通县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江苏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80年; 3、《1/50万长江三角洲地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察报告》江苏、上海、浙江地矿局1984年; 4、《江苏省南通市地质图系说明书》江苏省地矿局1986年; 5、《南通市环境地质研究报告》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1990年; 6、《1/10万南通市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南通市水利局、

地灾评估报告书模板

目录 1 前言 (3) 1.1 任务由来 (3) 1.2 评估工作依据 (3) 1.3 主要任务和要求 (4) 2 评估工作概述 (5) 2.1 工程概况 (5) 2.2 以往工作程度 (5) 2.3 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6) 2.4 评估围与级别的确定 (8) 3 自然地理概况 (10) 3.1 地理位置及交通 (10) 3.2 气象、水文 (10) 3.3 地形地貌 (11) 3.4 地层岩性 (14) 3.5 地质构造与地震 (14) 3.6 工程地质条件 (15) 3.7 水文地质条件 (16) 3.8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7) 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7) 4.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标准 (17) 4.2 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分布特征 (18) 4.3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小结 (18) 5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18) 5.1 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 (19) 5.2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 (19) 5.3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小结 (20)

6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21) 6.1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评估指标的确定 (21) 6.2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22) 6.3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22) 6.4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23) 7结论及建议 (24) 7.1 结论 (24) 7.2 建议 (24) 附图: 1.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分区图(1:500) 2.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剖面图1-1’、2-2’(1:300) 3.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区域地质构造图(1:200000) 4.企业投资项目备案通知书 5.项目用地勘测定界图 6.XXX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关于汇金支道以西、工业水厂项目以北地块规划设计条件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综述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综述 发表时间:2018-07-31T12:45:23.313Z 来源:《建筑模拟》2018年第10期作者:朱冬[导读] 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的发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不过至今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与理论方面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 浙江省第三地质大队浙江金华 321000 摘要: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的发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不过至今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与理论方面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概述,详细探讨了地质风险评估主要内容,旨在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建议 我国复杂的自然地理、地质条件,频繁发生的地震活动和极端气候,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扰动,是导致了我国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因此,从源头上把好防治关,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损失,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概念和特点 1.1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概念 地质灾害的评估工作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未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另一种是对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评估工作。在对未发生的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是对尚未发生但是有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以及造成的损害程度的严重性,也就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具体的方法是先要分析出地质灾害对该地区造成的危害程度,接着在此分析的结果上进一步的评估地质灾害所造成的预期损失。对于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内容则主要是对地质灾害的灾害等级规模、造成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环境的破坏程度、评估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具体损失等。无论是对未发生的地质灾害评估还是对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评估,其目的都是为了具体反映出地质灾害的特点以及破坏程度,为相关部门的规划、部署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2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特点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事关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对于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人员的要求也非常高,要求相关人员具有科学、严谨以及负责的态度;一般来说,地质灾害的评估工作在可行性报告研究之后开始进行,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以及破坏程度进行研究评估工作,为相关部门的进一步工作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及科学可行的依据,同时,地质灾害评估工作要和工程项目相一致,以便于更好的工作。由于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之前,便要先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因此,对于该地区的资料比较匮乏,所以属于风险性评估工作。。 2 地质风险评估主要内容 2.1 基础条件评估 首先对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评估,针对区域中地层岩性和地形条件以及地质构造等多个方面完成评估,从而为风险评估提出更为真实的资料。其次对气象水文条件进行评估,而气象水文条件直接影响地质灾害,在出现地质灾害时,常常会发生降水和水位变化,而造成地质灾害发生的根本条件为暴雨中心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因此必须加强气象水文资料的有效收集与研究,从而为风险评估提供可靠的信息数据。最后对工程与人类活动进行评估,大量资料证明,工程和人类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所以必须加强工程与人类活动评估。 2.2 历史地质灾害评估 历史地质灾害的评估是地质灾害评估主要内容之一,其不仅可以对历史出现的地质灾害特点完成阐述,还能够为当前地质灾害评估发挥积极作用。首先要对地质灾害种类和数量及规模进行评估。其次要对灾害的强度进行评估,针对评估地区中地质灾害和灾害发生时导致生命财产损失等一定要明确,完成评估地区中相关历史地质灾害程度具体说明,从而满足风险评估对于基础性资料的要求。 2.3 潜在威胁评估 潜在威胁评估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关键部分,其可以决定风险具体大小。一般状况下,潜在的威胁多大而风险就多大。其一要对潜在载体进行评估,主要包含灾害类型和规模以及发生条件等,而地质灾害的评估前提为潜在灾体评估。其二是受灾体评估,地质灾害的发生必须具备受灾体,其中承受灾体能力和危害评估作为受灾体主要评估内容。 3 进行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措施以及相关建议 3.1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针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实际结果,我们可以针对性的制定出方案来防治地质灾害。这一个防治方案的制定不仅需要强调防治的重点要求,还需要进行全面的、详细的了解,并且根据该区域地段当中发生的灾难的种类、级别等等提出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较强的防治措施以及建议。为了确保以后的防治工作能够正常的开展,则需要制定相应的指导方针与防治标准。 3.2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1)对于滑坡。防止滑坡带来的摘要,首先需要考虑到避让,当无法绕过滑坡区域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滑坡的规模大小、类型以及其他的主要原因,在防治上采取滑坡体的更改、挡土墙设施的设置以及排水系统等有效措施,在深挖方作业的时候,尽量避免在滑坡体的前缘部分进行。 2)对于崩塌。其一,要及时的处理崩塌部位或者是有可能出现崩塌现象的区域,防治为日后的工作开展带来隐患;其二,要治理不稳定的后壁陡边坡,防止继发崩塌带来的威胁。假如项目建设工程施工当中包含了切坡高度较大的、并且量大的挖方工程,需要对潜在的危险进行密切的关注。而针对实际的建设项目,则需要根据治理规范进行实际的防范。 3)对于斜坡不稳定。针对一些区域当中的沟谷较深,会有可能有高陡边坡出现。因此在工程施工建设进行是,需要采取将路基段更改为高架桥、适当的进行侧移等方式尽量的避开高陡边坡。如果遇到的高陡边坡无法进行变更避让,则需要在施工方法上主要到安全坡比与坡型的设置、严格控制开挖深度、进行加固等等方法确保其稳定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