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汉字的演变

(完整版)汉字的演变

(完整版)汉字的演变
(完整版)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演变

1.总论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

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经过了6000多年的演变,形成了独有的七种结体方式:甲金篆隶楷草行,简谓“七体”。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整理出六种构造条例(非造字法则):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史称“六书”。

汉字是造物对中华民族的偏爱,它不仅在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而且有别于拼音文字,它是表意文字,是一种智慧的符号。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与文化能够绵延不绝而没有中断,汉字在其中起到的承传作用功不可没。中华上下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辐射影响了周边国家与地区,甚至全球寰宇。

缅怀过去,当感恩,展望未来,怀信心。

语言的产生——口头交流

语言和文字关系密切,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为了交流的便捷,也许在劳动中喊出第一声号子,也许模仿大自然发出一个声音,也许无缘无故自然而然产生了口头交流的方式——语言。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

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在《易.系辞下》中有记载,结绳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其意图是用来计数或者记录事件发生点,以便通过结绳数来提醒记忆,该方法在上古时期的中国、秘鲁、印地安皆有用过,在现代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中依然沿用。

传说仓颉造字——草创文字

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人类的学习和继承主要以口耳相传为主,由于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急需要一种能用于书面使用的工具。

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之一。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原始文字——旦

(刻划符号,中国文字的雏形)原始文字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老祖宗们从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种汉字字体。它是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

这正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

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之父——王懿荣,清朝光绪年间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

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金文——商周时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铭文”。(周公制礼作乐,刻写文字的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即祭祀用)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保守的估计,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小篆——秦朝的国家文字

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车同轨,书同文”。在文化方面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这一作法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9.

隶书——秦代的“佐书”

一改篆书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划,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相传为叫程邈的犯人,在狱中整理而出此后,隶书在秦朝民间广泛流行。

楷书——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草书——唐·张旭《心经》(释文:般若般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般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草书来源于隶书,潦草的隶书叫章草;今草是在楷书和章草的基础上经魏晋时期书家的创造(如二王)而成,也就是潦草的行书,后有进一步发展。

行书——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宋体字——印刷体

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白体,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因从明朝传入日本,而又称为明体、明朝体。宋体是生而具来的印刷体,产生于雕版,成型于明朝。宋体字是与中国书法一脉相承的,是对中国书法楷书的终端释义。它非常巧妙地、合理地把中国书法楷书的本质特征用刻刀及传统印刷术的形式反映出来,并得到中华民族的认同。

历史的再现——汉字七体

正异之差,繁简之别

《辞海》、《汉典》等对「正体字」一词的解释是「正规的字体」,一个汉字可能会有多种写法,在多种写法中选择一个为「正体字」,其他的写法则为「异体字」。

中国大陆官方文件中“繁体字”是简化字的反义词,“正体字”则是异体字的反义词,简繁体字的标准是《简化字总表》,而正异体字的标准是《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此表名为“第一批”但至今未出台“第二批异体字整理表”),如“睿”是正体字,“叡”是异体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法律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同时对方言、繁体字和异体字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允许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

《文字演变》教案

《文字演变》教案 龙王庄乡中学赵学信 学习目标: 1、、知道汉字的演变,认识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等。 2、能辨认甲骨文、小篆、隶书。 3、文字是文明社会的标志,汉字不仅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重点:甲骨文及其发现、作用 难点:甲骨文构字四法 学习过程: 结合下列问题自学课文 我国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有和两种说法。 我国的文字是由逐渐演变而来的。 我国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是,它主要保存在(朝代)甲骨上用以记载的文字。阅读102页小字内容,说说甲骨文被发现的故事。 东汉时,文字学家许慎编写了一部《》,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构字的四种方法是:、、、。 思考104页“阅读与练习”。 我国文字的字形演变主要有以下几种:、、、、 、、。 汉字不仅是一种的工具,还是。 学生互动讨论(各自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初步完成以上问题) 师生互动讨论 文字的起源--传说与萌芽 提问问题1和2,教师简单讲授并板书。 文字的发展、演变(板书) 帮助学生完成问题3、4、5。 结合课文102页“甲骨文”插图和103页小字内容讲授甲骨文及构字四法。(通过学习王懿荣、许慎为我国文字发展做出的贡献,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奋刻苦的精神。) 提问问题6并简单讲述。 结合课文,让学生叙述文字字形的演变过程。 完成问题8,结合课文104页最后一自然段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发展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巩固练习 1.甲骨文是()。 A.我国最早的文字 B.比较成熟的文字 C.完全成熟的文字 2.秦始皇巡游各地时,往往要刻石记功,石刻上的文字应是()。 A.隶书 B.楷书 C.小篆 3.举例说明构字四法。(象形、会意、指示、形声) 五、拓展延伸 你能说出本页学习资料上,课题、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学习过程分别属于哪种字体吗?(宋体、黑体、楷体) 板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汉字的演变过程》教案

《汉字的演变》与《甲骨文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九年义务教育课标本第九册第五单元《我爱你,汉字》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提高对纯洁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 2、了解甲骨文的历史,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3、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 课前准备:课前搜集关于汉字演变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增进对汉字的了解,加深对汉字的热爱吧。我们知道汉字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就先来感受一下汉字的演变过程。 2、提出学习目标 (1)了解汉字从古到今大体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2)仔细发现,从表格中你发现汉字的演变趋势是什么? (3)读通读顺《甲骨文的发现》一文,讲讲这个故事,谈谈感受。 (4)课外资料搜集展示;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关于汉字的演变 1、猜一猜:中国最早的汉字是什么?

2.说一说 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听我来介绍。 3.看一看 (1)汉字的发展历史,你知道多少?各种字体大约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 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统一字体;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楷书和草书、行书也一直沿用到今天。)(2)从这演变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从以上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七种汉字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字形的总变化是由繁到简,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着前一种字形难写、难记的特点;同时,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汉字的发展是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从表格中,我们了解到了汉字从古到今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个阶段。 (3)我还发现了汉字的演变趋势:汉字的发展是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的,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 (二)关于《甲骨文的发现》 1、我会读通、读顺这个故事,并能准确地读准生字词。 2、我了解到了甲骨文是怎么被发现的故事。 3、读了这个故事,我了解到汉字的历史非常悠久,甲骨文是现存的最早的文字系统。 4、我发现,在生活中只有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可能就会有新的发现。 (三)资料搜集展示: 1、采用编汉字小报的方式介绍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最初模样,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汉字,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的字体还有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后来到了秦代,秦代就统一了文字小篆。甲骨文是19世纪末发现于河南小屯村的,甲骨文从殷墟出土,故又称“殷墟文字”,它的特点是图画文字;金文产生于商代后期,通行于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作者:阴法鲁) 世界上目前正在使用的各种文字以汉字为最古老。汉字的历史究竟可以上溯到什么时代?汉字从古到今发生过哪些重要变化?这是关心中国文化史的人都很感兴趣的问题。下面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 事物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文字也不例外。以别的语言的文字为依傍,有时能为一种语言很快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文字来。但是就完全或基本上独立创造的文字来说,从第一批文字的出现到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的最后形成,总是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的。还不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可以称为原始文字。汉字是一种独立创造的文字,它无疑是在经历了相当长的原始文字阶段以后,才发展成为完整的文字体系的。所以汉字起源的问题实际上包含了下述两方面的内容:汉字是怎样从最原始的文字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的;汉字这一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由于缺乏原始汉字的资料,对这两个问题目前都还无法作出确切的答复。下面先对已有的关于汉字起源的一些说法略作讨论,然后简单谈谈我们对汉字形成的过程和时间的一些初步推测。 一、关于汉字起源的旧说 1.仓颉造字的传说 这一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的文献: 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吕氏春秋·君守》) 沮诵、仓颉作书。(《广韵》鱼韵“沮”字下引《世本》)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韩非子·五蠹》)秦代李斯所编的字书《仓颉篇》也是由于首句是“仓颉作书”而得名的。古人称文字为“书”,作书就是造字。 仓颉作书的传说在战国晚期显然已经很流行。这一传说无疑在较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它有没有某种程度的可靠性呢?汉字当然不是个别人造出来的。不过在汉字形成的过程里,尤其在最后阶段,很可能有个别人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仓颉也许就是这样的人。早在战国晚期,就有学者作过类似的解释。《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认为仓颉只是众多“好书者”中由于用心专一而最有成就的一个。 但是上引《吕氏春秋》所举的六个人,除仓颉外都是见于时代较早的典籍的古史名人,唯独仓颉在现存的早于战国晚期的古籍中从来没有提到过,在战国晚期的古籍中也没有关于仓颉的时代以及他在造字之外的事迹的任何记载。汉代人多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尚书·序》孔颖达《正义》:“司马迁、班固..皆云仓颉黄帝之史官也。”),恐怕未必有确据。魏晋以后人把仓颉说成早于黄帝的远古帝王,就更荒诞无稽了(参看唐兰《中国文字学》53—54 页。以下引作“唐书”)。也许仓颉只是古人所虚拟的一个文化英雄。 在上引《世本》中跟仓颉并提的沮诵,也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汉魏间的宋衷的《世本》注说:“黄帝之世始立史官,苍颉、沮诵居其职。”(《初学记·卷二十一·史传第二》引)恐怕也是想当然的说法。近人唐兰、高亨怀疑“沮诵”就是“祝融”(唐书52 页、高亨《文字形义学概论》 27—28页。高氏认为祝融是仓颉的官名),是否可信,尚待研究。 2.文字出自八卦说 这是较晚出的一种说法。古代学者很早就认为在文字产生之前,结绳和八卦曾经起过某些类似文字的作用。一般认为作于战国晚期的《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网)罟,作佃以渔…… 又说:

《我爱你,汉字》第2课时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我爱你,汉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甲骨文的发现以及汉字演变过程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及其作品,学习正确使用汉字,感受汉字的魅力。 2.进一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3.关心身边的汉字文化生活,吸取优秀文化营养;萌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和传承之心。 教学重点 1.了解甲骨文的发现以及汉字演变过程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及其作品,学习正确使用汉字,感受汉字的魅力。 2.进一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教学难点 关心身边的汉字文化生活,吸取优秀文化营养;萌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和传承之心。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回顾课下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教师导入:“同学们,这两周我们一起围绕‘我爱你,汉字’展开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大家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的小组,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还通过阅读、上网、咨询等方式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了整理、归类,有的小组还走进大街小巷去走访和调查,用自己的亲身实践为规范文字做实事。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我们有了自己的收获,今天,就让我们来一展汉字的魅力吧。” 2.各小组做介绍。 【设计意图】回顾学生参与活动的历程,了解和借鉴他人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他们汇报的积极性。 二、汇报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依次对前一阶段的学习收获进行汇报、展示、交流。预设学生展示情况:第一组:揭秘汉字历史。 1.搜集、展示能够体现甲骨文神奇、有趣的相关文字和图片。 引入:我们看到的好像是一幅画,其实这些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2.结合图片、文本资料,分享交流甲骨文以及它的发现者。 通过刚才的交流,我发现大家对甲骨文很感兴趣,那么甲骨文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3.交流汉字的演变过程,体会不同字体的美。 在四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字就是由这样的图形演变来的,如此大的变化,又会是一个怎样的演变过程呢? (1)交流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2)结合课件,以“鱼”字为例,感受字体发生的变化;以“马”字为例,找出与其相对应的字体。教师指名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体并说出原因,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楷书的美。 4.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在相互评价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组:书法作品赏析。 引入:中华汉字不仅是文明的使者,也是一种特殊艺术的重要载体,书法就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它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1.了解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及其作品。 结合图片,介绍、了解历代书法名家,欣赏其作品,如南朝的智永、明代的文征明、宋代的苏轼、现代的齐白石等。 2.展示我校师生的书法作品,赏析、交流。 3.书法小能手现场展示书法,学生交流评价书法作品。 4.评价、小结。 引导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引导学生在评价中体会小组活动需要小组成员积极参与。 第三组:感受汉字魅力。 引入:汉字就像一个个流淌的音符,尽情地展现着中华文化的无尽魅力,她令世界称奇!(多媒体展示、交流汉字故事,体会汉字魅力) 1.课件展示北京奥运会会徽,学生探讨、交流。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把人類社會的[ 奇异知识]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抑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即是演绎《易》的易理,也是创造汉字的原理。 1、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是“外圆内方”。这法于古人的“天圆地方”的理念。“O”是“”的简化形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O” 的周长与直径相比是一个常量(n =3.14159 ............ ) ,“n ”是物 质世界“变易”中的“不易”,可谓“万变不离其中”。“O” 是在线条长度固定时,可以占据的最大“宇宙空间”。可见,汉字的“外圆内方”结构是“完美”和“节省”的构造方式。 2、“五”之说 “五-二乂”字,《说文解字》说“五,五行也,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可见,“五”字乃指“天地阴阳相交,音同‘戊午'。戊,为天干第五;午,也指五月”。在著名的《河图》、《洛书》中,“五”安排在图的中间,也有“阴阳相交”之意。“天”是最大的“阳象”,“地”是最大的“阴象”,“天地造

化五行”。“五行”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 3、五种基本笔画 笔画指构成楷书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所有笔画归纳为五种标准的结构,即:横(一)、竖(丨)、撇(丿)、捺(丶)、折(乙)。 4、汉字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 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 “ma 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 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 有4X 400= 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 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 ”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 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 ”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 绪下的自然发声。

汉字的产生、特点及演变过程

一、汉字的产生及特点 (一)汉字的产生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书写符号系统。它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远古人民不满足于口头交际,于是开始画画、结绳记事,后来在画画、结绳记事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文字。 (二)汉字的特点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例如英文、俄文;另一类是表意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汉字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由不同笔画构成)来记录汉语的。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的特点。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被称为“汉字七体”。甲骨文是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金文主要是指通行于西周,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篆书有大篆、小篆的区别。小篆又名“秦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隶书有秦隶、汉隶两种。秦隶是产生于秦代的隶书。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楷书是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的一种字体。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东汉章帝时盛行。今草产生于东汉末。狂草产生于唐代。行书产生于东汉末,一直运用至今。 汉字七体: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草书行书 (商)(周)(秦)(汉)(汉末) 七种字体对照及演变过程示意图:

(二)现行汉字的形体 现行汉字经常运用的是楷书、行书,在文物古迹、印章、对联、匾额及文章的标题等特殊场合,有时也运用草书、隶书、篆书或金文、甲骨文,至于书法艺术作品,各种形体都可能运用。 从形成的手段来看,现行汉字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 1.印刷体,其常用的有下列几种变体: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 2.手写体,指用手执笔直接写成的汉字。根据运用的工具的不同,手写体可以分成软笔字和硬笔字两类。软笔字指传统的毛笔字,硬笔字指钢笔字、铅笔字、圆珠笔字、中性笔字等。

汉字起源演变过程及构字法

【知识链接】 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①古埃及圣书字;②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③中美洲的玛雅文;④印度的梵文;④汉字。 2、汉字知多少: 汉字在其最初的殷商甲骨文时期,就已约有4500个单字; 具有二千余年生命的希腊字母只有24个大写字母;具有1500年历史的玛雅文的符号约有270个;巴比伦楔形文字有640个基本字;埃及圣书字早期有700多个符号,而后增至2000多个。 汉字到了小篆时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共收篆文字9353字;隋代陆法言《切韵》收12158字;宋代陈彭年、邱雍等编《广韵》收26194字;宋代丁度等编《集韵》收53525字;清代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收47035字;近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录53768字。《诗经》使用单字2939个;《论语》使用单字1512个;《左传》使用单字3906个;《孟子》使用单字1959个;《杜甫诗集》使用单字4372个;《红楼梦》使用单字4462个。【综合评价】 一、通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汉字起源有哪些假说? (1)结绳记事说 《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2)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纬?乾?鑿度》认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離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兌卦,泽字的古文。 (3)刻契说(书契说) “契”是在木条上或竹条上刻有锯齿,用来记数。《释名》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郑玄注《系辞》说:“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考合。” 2 《周礼质人》注里说:“书契取予市物之券也。其券之象书两札,刻其侧。” 《列子说符篇》说:“宋人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所说的 “齿”,就是质契上所刻的齿痕。 (4)仓颉造字说 《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荀子.解蔽篇》中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淮南子?本经》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仓颉,传说他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联盟共用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用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5)图画说 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2、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哪些?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文字描摹实物的形状)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文字由指示性的符号构成)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汇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一个新字)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3、完成下列“汉字的演变过程”表格。 形成时代代表性文字主要载体商周甲骨文龟甲、兽骨春秋、战国 籀文(即大篆)青铜器、石 秦小篆石汉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 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 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 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 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 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 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余的或者不可释读,或者学者们分歧严重。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了。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

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 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 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 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的。

【历史教案】汉字的演变教案

七年级(上)历史导学案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记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使用的标准字体(重点): 2、理解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难点) 二、【自主先学】 1.初读课文,勾划要点并完成课后练习。 2.小组交流。 三、【自主归纳、合作探究】 1、阅读课文116—118页,回答: (1)填空:汉字在书写形式的演变 (2) (3)试写几个甲骨文 2、汉字书法作品欣赏

[课堂小结] 1、学生朗读课文 2、本课内容归纳: 甲金篆隶草楷行,比较成熟 甲骨文; 汉字演变循序进,源头就在 甲骨文; 青铜器上有金文,汉字发展多体形 四、【巩固积累】 1、商朝时,人们把文字刻定在龟甲和兽骨上,目的是为了 A、纪录历史 B、占卜凶吉 C、传递文书 D、制工艺 品 2、研究历史离不开文字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B.商朝C.西周 D.春秋 3、有关甲骨文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 B、甲骨卜辞真实记载了商王的活动 C、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D、商朝时候使用甲骨文,但远不如西周时候普遍 4、商朝的金文是指 A、铸刻在铁器上的文字 B、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C、刻写在石器上的文字 D、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5、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因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这三个字属 于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6、把小篆做为全国通用的标准文字,开始于A、商朝B、西周 C、秦朝 D、汉朝 7、考古发现,出土的汉代竹简、帛书、石刻基本上都是 A、金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8、三国两晋时,书写起来最为流畅便捷的是 A、隶书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9、通过对商代甲骨文的研究,我们才知道了以下哪项纪录?() A.中国文字的最初起源形态 B.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确切纪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学生: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甲骨文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男):这个字是“男”,左为“田”,右为“力”。“力”是表示古代的一种农具“犁”的一种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这个符号来表示男人。 甲骨文字,帚(妇):这个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如图(二)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帚苗方向朝右。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黍子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想象。“妇”的繁体字为(妇),因为过去的女 人在家里主要是做家务的。 这是甲骨文的“车,”你们看看,像不像一辆你们在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看见的古时候的车。 这是十二属相,是不是有点像简意画。

汉字的演变过程表

汉字的演变过程表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一、汉字的演变过程表: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 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 篆.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 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 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二、五个阶段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⑵“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⑶“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 ⑷“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⑸“理”是“象、数”的扩展。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变得明显……”等。 三、汉字演变的规律 1、笔画线条化 2、字形符号化 3、结构规范化 4、字集标准化 资料 1、笔画线条化 笔画:有一个形成过程.从甲骨文到篆字的古文字阶段,笔画逐渐形成直笔和圆转两种.隶变以后逐渐形成笔画匀称、线条统一的楷体字的笔画系统. 2、字形符号化

《汉字的演变》教学设计新部编版3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20课汉字的演变 课前预习 一知识准备 我们知道仓颉造字的传说,也知道半坡人面网纹盆上的符号,或许还看过贺兰山的岩画,或许还听说鲁迅小说里孔乙已说,回字有五种写法。这些都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汉字或多或少有些联系。当然火星文与此无关! Ⅱ教材助读 一、甲骨文 1.时代:朝, 2.材料:是刻写在上的文字。 3.地位: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的。 4.意义:从朝始我国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二、金文 盛行于,铸刻上的文字。意义: 三、小篆和隶书 朝以小篆为通用字体,后出现隶书。朝时,隶书广泛使用。 四、草书、楷书和行书 形成于后期,成熟于时期。 Ⅲ预习自测 1. 电影《英雄》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十八种写法。秦王说,统一后只保留一种。秦王统一全国后保留的这种文字属于() A.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2. 我国文字演变的过程正确的是() A.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隶书一楷书 B.金文一甲骨文一小篆一楷书一隶书 C.甲骨文一金文一隶书一小篆一楷书 D.甲骨文一小篆一金文一楷书一隶书 3.为研究商朝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的是() A.甲骨文 B.金文 C.铭文 D.隶书 4.下列有关西周文字的叙述错误的是()

A.西周时期,铸有文字青铜器增多B.这些文字为后人研究西周的历史留下宝贵的资料 C.西周的甲骨文比商朝更普遍 D.西周的文字叫做金文或铭文 5.下列各时期所对应的文字不正确的是() A.商朝——甲骨文B.周朝——金文C.秦朝——小篆D.三国——铭文 7.《尚书》中记载道:“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当时人们使用的文字主要是() A.刻画符号B.甲骨文C.金文D.小篆 8.隶书与小篆相比,能够逐渐流行,主要是因为() A.隶书比小篆美观B.隶书比小篆有观赏价值 C.隶书比小篆书写简便D.国家统一命令使用隶书 9.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无论是隶书、楷书,还是草书、行书,追溯其发展渊源,都离不开 A.象形文字 B.甲骨文 C.金文 D.小篆 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历史地位及价值如何? 说说汉字的演变历程。 名称 盛行 时代 特点书写材料意义及价值 甲骨文 比较成熟完备的文字,汉字由它发展而来;从____开始我国的历 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金文为研究商朝历史留下了宝贵资料. 小篆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流行于秦.后发展为隶书,汉时广泛使用. 隶书、 草书、楷书 和行书出现于汉朝后期,三国两晋时趋向成熟. 一学始于疑 二质疑探究 三我的知识网络图课中探究

中国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要生存,就必须聚居在一起,相互协作,共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语言就产生了。初始的语言只是通过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来表达,但随着人们交流范围的扩大、内容的丰富,初始形态的口头语言就显露出诸多缺陷。说过即逝,无法保存。口头语言还受到人体发音器官物理属性的局限,不能清晰传达到较远的距离,空间穿透力小,影响范围有限。经由第三者转述会发生意义出现偏差、信息损耗现象,严重影响人类语言深入传播和人们扩大交往的愿望。为此,记录口头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诞生了。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起初,原始人类在绳子上打上数量不同或形状各异的结来表达特定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结绳记事。随后,远古人类在石块、石壁上刻画一些事物的具体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这种象形图画直接孕育了人类文字的起源。考古发现的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以及中国的汉字都是如此。 中国汉字历史悠久,但汉字的起源确切年代仍是历史之谜.。但与此相关的仓颉造字的传说则流传了四五千年。汉字的发明于当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它不可能有一个或几个人创造的,它应该是我们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汉字体系的完备也不是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而是经过长期积累造就的。从考古发现来看,在距今有3500历史的殷商时期,构成汉字的甲骨文体系就已经发达和完备。

汉字是一种形体与意义紧密结合的表意文字,起初的字就是一个个象形图画,有字形就可知道它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后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认识事物的增多,文化的普及,以及汉字书写材料的变化,汉字形体发生了巨大变化。笔画结构越来越简省,形状趋于抽象且越来越规整,方块的形式逐步固定下来。从殷商至清末,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阶段。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因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目前所发现的十多万片甲骨上所用的字4500多个,其中1700个左右已经被破解。甲骨文多为象形指事会意,受录写的材料刀片和龟甲兽骨的影响,字形简略了许多,初步显示符号化趋势。此外,因为甲骨文未完全定型,字的笔画位置变化较大,往往一字有多种写法。但就甲骨文内容而言,既有对简单事物的描绘,也有对复杂事件的描述;既有记事,还阐明思想。由此可见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体系。 金文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古人以祭祀为吉礼,祭祀用的青铜礼器为吉金。这种普遍铸在青铜器货币符玺上的文字。统称为”金文“。金文最早出现在商代末期,盛行于西周,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多大区别,但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笔画粗壮,肥笔较多;转弯处向圆转。 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著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虽然金文是书法的鼻祖,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淘汰,不及碑文传世的多。但它因铸于铜器,比竹简布帛上的文字流传久远,因此对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容忽略的。 大篆 大篆又叫籀文,据说是周文王的太史籀创造的。春秋战国时期已通行于秦国等地。大篆主要书写在木牍、竹简或帛上,固定而字形整齐,结构疏密得当,笔画较金文更弯曲圆转,字体比较美观。但与甲骨文、金文在本质内涵上没有很大不同,仍以象形为基础,以形声为主要构造方法。 小篆

汉字的演变与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 【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⑵“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审(审)→宀番→宀采田”,“番”谓田中野兽的脚樱“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审”,悉也。 【原文】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审,悉也,知审谛也,从宀、从采。悉,详尽也,从心、从采。释,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也。 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的字母方向发展,以语音作为主体。汉字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 "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 【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⑵"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 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审(审)→宀番→宀采田","番"谓田中野兽的脚印。"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审",悉也。 【原文】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审,悉也,知审谛也,从宀、从采。悉,详尽也,从心、从采。释,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也。 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的字母方向发展,以语音作为主体。汉字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 ⑶"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原文】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边的"一"表示"地",与"?"卦三阳爻象"天、人、地"相通),"显→日业"("业",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树木,"日"已上树梢,太明"显"了)。 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易"、"湿→氵显"、"但→亻旦"……。 造字和易理在这里完全相通,即所谓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维和"阴阳互动"的二分原理。 ⑷"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没水喝会渴,没东西吃就会饿。"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

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甲骨文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男):这个字是“男”,左为“田”,右为“力”。“力”是表示古代的一种农具“犁”的一种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这个符号来表示男人。 甲骨文字,帚(妇):这个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如图(二)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帚苗方向朝右。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黍子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想象。“妇”的繁体字为(婦),因为过去的女 人在家里主要是做家务的。 这是甲骨文的“车,”你们看看,像不像一辆你们在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看见的古时候的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