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性实验三、抗“O”和抗“H”血清的制备及效价测定

综合性实验三、抗“O”和抗“H”血清的制备及效价测定

综合性实验三、抗“O”和抗“H”血清的制备及效价测定
综合性实验三、抗“O”和抗“H”血清的制备及效价测定

西安医学院教案

(专业课程)

课程名称临床免疫学

与检验

班级检本1008 专业,层次检验,本科

教师武永红专业技

术职务

讲师

授课方式

(大,小班,

实习)

实验学时9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抗“O”和抗“H”血清的制备及效价测定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王兰兰,许化溪主编.临床免疫学检验.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刘辉.临床免疫学与检验实验指导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曹励民.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自编教材,2011

教学目的:

1.掌握:细菌接种培养的操作能力,加强细菌性抗原免疫动物的实验操作能力,肥达氏反应的模拟操作及间接血凝实验测定细菌性抗体的效价,

2.熟悉:临床用于诊断细菌或病毒感染的凝集反应测定效价试验的原理。

教学内容:

1.细菌培养与免疫原的制备

2.“O”和抗“H”血清的制备

3.试管凝集试验测抗“O”和“H”血清效价

4.间接血凝试验测抗“O”和“H”血清效价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讲授重点内容。

教具:板书示教

教学重点、难点:

1. 间接血凝试验测抗“O”和“H”血清效价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时间分配

抗“O”和抗“H”血清的制备及效价测定

(一)细菌培养与免疫原的制备

(二)“O”和抗“H”血清的制备

(三)试管凝集试验测抗“O”和“H”血清效价

(四)间接血凝试验测抗“O”和“H”血清效价

(一)细菌培养与免疫原的制备

伤寒沙门菌标准菌株干粉→生理盐水溶解→接种肉汤培养基→接种普通平板→生理盐水菌液(100℃水浴制备O抗原,甲醛处理制备H抗原)

(二)“O”和抗“H”血清的制备

Ag伤寒沙门菌O和H抗原→分别免疫两组家兔→抗O血清和抗H血清

O/H抗原的免疫程序:

日序(天)免疫剂量(ml)免疫途径

1 1 皮内五点注射

8 1.5 耳静脉注射

15 1.5 耳静脉注射

22 1.5 耳静脉注射

放血方法:颈动脉采血

试血方法:试管凝集试验

(三)试管凝集试验测抗“O”和“H”血清效价

试管凝集试验的原理:在试管内,用已知颗粒性抗原作为诊断试剂,与一系列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混合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步骤和方法:

1.试管编号标记。

2.试管凝集操作程序(单位:ml)

管号 1 2 3 4 5 6 7 8 9(对照)

生理盐水0.9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1:10血清0.1 0.5 0.5 0.5 0.5 0.5 0.5 0.5 弃

0.5 诊断菌液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终稀释度1:20 1:40 1:80 1:160 1:320 1:640 1:1280 1:2560 -#讲解

20分

学生操作160分

讲解

20分

学生操作160分

摇匀置37℃2~4h,取出置室温过夜后观察结果。

结果和评价

判断凝集试验结果,要有良好的光源和黑暗的背景,先不振摇,观察试管底部凝集物和上清的浊度。然后轻轻摇动试管,逐一观察凝集颗粒的松软度、大小、均匀度等性状及液体的混浊程度。

1.先观察盐水对照管凝集现象,轻轻摇动试管,细菌分散均匀混浊。

2.伤寒沙门菌O抗原凝集物呈颗粒状沉于管底,轻摇时不易散开(H抗原凝集物呈絮状,疏松而大块地沉于管底,轻摇易离散)。凝集程度通常以“+”表示强弱。

“4+”很强,细菌全部凝集,凝块全沉于管底,液体澄清,凝块全沉于管底。。“3+”强,细菌大部分凝集,液体稍混浊。

“2+”中等强度,细菌约50%凝集沉于管底,液体较混浊。

“+”弱,仅少量细菌凝集,液体混浊。

“—”不凝集,液体混浊度与对照管相同。

3.只要待测血清管出现“2+”以上的反应现象,就可判断为阳性;以出现“2+”凝集的最大血清稀释度为待检血清的抗体效价。

4.本试验是一经典的定量凝集试验,敏感性不高,但操作方法简单,至今仍在使用。

注意事项

1.试管凝集试验只有在抗原抗体比例适当时才能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一般情况下,随着血清浓度的逐渐稀释,凝集反应越来越弱,但在抗体浓度过高时,反无凝集现象出现,此为前带反应现象。出现该情况时,需加大抗体稀释度重新试验。

2.注意温度、电解质、振摇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抗原抗体加入后,要充分混匀,以增加抗原抗体的接触。

临床意义、方法评价:

外斐反应——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肥达试验——诊断伤寒、副伤寒

交叉配血

既能定性又能半定量,但特异性、敏感性不高。

(四)间接血凝试验测抗“O”和“H”血清效价

原理:

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大小均匀的载体颗粒表面,再与相应抗体在适宜条件下相互作用,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而使颗粒被动的凝集,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这种方法称间接凝集试验。如将抗体吸附于颗粒表面用以检测抗原,则称为反向间接凝集试验,方法和原理与前者相同。实验室常用的载体有红细胞、胶乳颗粒等。以红细胞为载体颗粒的间接凝集试验称为间接血凝试验。‘

讲解

20分

学生操作160分

技术要点:

1.致敏SRBC的制备取2%SRBC悬液(1滴压积SRBC+2ml生理盐水)与等量1:10伤寒沙门菌O(H)菌液混合,置37℃水浴2小时,其间应该每隔15分钟摇动一次,取出后离心,弃上清液,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最后用生理盐水配成2%的致敏SRBC悬液。

2.间接血凝试验操作程序(单位:ul)

管号 1 2 3 4 5 6 7

生理盐水25 25 25 25 25 25 25 1:10O(H)血清25 25 25 25 25 25 25 致敏SRBC 25 25 25 25 25 25 25 终血清稀释度1:40 1:80 1:160 1:320 1:640 1:1280 1:2560 3.结果观察:

-:细胞沉积于孔底。

+ :细胞沉积于孔底,周围有少量散在凝集。

++:细胞形成片层凝集,面积较小,边缘较松散。

+++:细胞形成片层凝集,面积略大于2+ 。

++++:细胞形成片层凝集,均匀布满孔底,或边缘皱缩如花边状。

4.方法评价:快速、敏感、操作简便且无需特殊实验设备。

临床应用:间接凝集试验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广泛,

(1)检测抗原

(2)检测抗体,如抗-HIV抗体、抗溶血素“O”抗体等,类风湿因子、抗DNA抗体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抗体和青霉素抗体等变态反应的抗体,主要用于检测抗病原生物抗体,如抗脑膜炎球菌、沙门菌、志贺菌、结核杆菌、肝炎病毒、流感病毒、血吸虫等病原体的抗体。

课程小结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反应,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小块,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在操作方法上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种。玻片法以已知诊断血清检测未知细菌颗粒性抗原为例;试管法以检测抗体效价为例。试管法倍比稀释,使抗血清浓度呈倍数关系逐步降低。

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大小均匀的载体颗粒表面,再与相应抗体在适宜条件下相互作用,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而使颗粒被动的凝集,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这种方法称间接凝集试验。如将抗体吸附于颗粒表面用以检测抗原,则称为反向间接凝集试验,方法和原理与前者相同。实验室常用的载体有红细胞、胶乳颗粒等。以红细胞为载体颗粒的间接凝集试验称为间接血凝试验。

复习思考

作业题1.何谓前带效应?

2.抗体效价是如何定义的?

3.引起非特异性凝集的原因有哪些?4.何谓间接凝集试验?

5.简述间接凝集试验的注意事项?

教学后记1.教学体会:本次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试管凝集试验和间接凝集试验的基本操作。

2.评教:让每个学生更充分的操作。

3.评学:学生基本上能够熟练操作。

自动检测技术

自动检测技术 实验一应变片的粘贴工艺实验 一、实验目的: 熟悉掌握应变片的粘贴工艺及要求。 二、应变片的粘贴工艺及要求: 应变片的粘贴工艺及质量直接影响着测量的精度与成败,因此必须按照粘贴工艺规程粘贴应变片,一般步骤为: 1、应变片的检查 (1)外观检查 用放大镜(或投影仪)进行外观检查。凡是金属丝栅不紊乱、布置均匀。引线牢固,底基胶层均匀者可以认为合格。 (2)阻值分选 用精密电桥测量应变片的阻值,一般不超过应变片名义阻值的±0.5%时,认为其合格。但要根据实测电阻值分组包装使用。在同一组中,各片之间的实测电阻值偏差最好不超过±0.1Ω。当相差为±0.5Ω时上,电阻应变仪就不易平衡了。 2、粘贴表面的清理(即试件清理) 一般对贴片表面的要求为: (1)完全去掉表面的氧化皮及污垢。通常采用手提电动砂轮,钢刷、 砂布等打磨。测点表面最好用0#或1#砂布打磨到▽6即可,也 不易太光滑。打磨表面为应变片基底面积的2~3倍 (2)用划针在测点表面轻画贴片位置的坐标线。 (3)用丙酮(或无水乙醇、甲苯)和脱脂棉清洗。直到没有脏物为止,晾干后即可开始粘贴应变片。 3、贴片的具体步骤

一般按使用粘贴剂所要求的工艺进行。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以使用KH一502粘贴剂为例) (1) 粘片前粘片的工具要准备齐全。 (2) 首先在应变片如背面和清理好的试件表面上都涂上—层很薄的粘贴剂、然后将应变片按试验要求的方位贴于试件上。 (3) 贴上后,在片上盖上—层玻璃纸。一手提住引线,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轻轻滚压(主要用垂直压力,不要有推力)。把多余的胶水与气泡挤出。 (4) 贴片完毕后,应变片应该整齐、干净,位置准确,胶层均匀。 4、应变片的干燥处理: 在贴片完成后,应根据所用粘贴剂的干燥固化条件,进行干燥处理。对KH一502粘贴剂。一般可在干燥的空气中自然干燥,也可用热烘干燥,如用红外线灯烤,电吹风吹等。 5、粘贴质量的检查: 对应变片粘贴质量应检查如下项目: (1)应变片粘贴位置是否准确; (2)胶水是否均匀。有无气泡与漏贴部分,尽量给以补救。尤其注意将两端贴牢。 (3)用万用表检查应变片是否断路或短路。 (4)用高阻计或万用表欧姆高阻挡,(如MF—10型的10K档)检查应变片与试件间的绝缘电阻。对于一般的测量,绝缘电阻≥50~100兆欧即可。 6、导线的连接与固定: 对经过检查合格的应变片,即可焊接导线并使之固定。导线是应变片与测量仪器连接的桥梁,起着传输应变信号的作用。因此,应选择合适的导线。一般为了保护应变片,往往应在应变片与导线之间设有接线

血清学检测意义 1

猪血清学检测的意义及注意事项(一)抗体的检测 姜杰 QQ:3157394188 血清学检测分析作为从猪体和猪场取得信息的一个有效途径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并日趋广泛,临床兽医或养殖场主在养猪生产中,对于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正确地分析和判断,非常有助于我们获取有效的信息并依此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及改进。 血清学检测,通常是指在体外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抗原可与相应的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利用已知的抗原来检查血清中是否含有相应的抗体,或者利用已知的抗体来捕捉相应抗原的血清学方法。 血清学检测作为解决猪病所必需的工具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大多数的养殖场对血清学的检测目的、检测结果分析和判断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现将检测意义和注意事项及其实际应用介绍如下: 1.免疫评估 监测疫苗接种方案的效果:应用血清学检测方法来评估畜群免疫后的抗体水平,从而判定选用的疫苗是否质量可靠、免疫方式是否确凿有效、免疫程序是否合理。 预测接种时间:在临床上,恰当的免疫接种时间往往是有效免疫的关键,目前,大家都能够认识到,在使用疫苗尤其是活苗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在母源抗体(MDA)的影响,最可靠和可行的方法就是通过血清

学检测方法来测定母源抗体的消长,确定首免最佳时机并为以后的免疫打好坚实的基础。 例如:A场猪瘟抗体结果如下: 结果OD值 日龄10日龄 15头 15日龄 15头 20日龄 15头 25日龄 15头 2.599 1.87 1.350.971 2.5560.7380.4060.39 1.0670.8050.529 1.082 1.1360.7380.5010.294 2.061 2.1070.7470.453 2.0110.9830.4180.421 1.261 1.2360.3040.356 2.6370.8380.3850.438 2.7580.9930.4220.408 1.991 2.7640.5510.317 1.414 1.8360.4260.305 1.946 1.4150.3760.710 1.712 1.5380.2790.392 1.59 1.1850.4910.557 1.587 1.3080.7310.386 平均值 1.89 1.357 0.528 0.499 (表一) 分析:由上表可以看出10-25日龄平均值分别为1.89,1.357,0.528,0.499抗体水平依次下降 由表一可以看出适合防疫日龄20天 下面就需要检测的内容简要说明如下: 1.仔猪:15,20,30日龄检测猪瘟抗体 30,45,50日龄检测伪狂犬抗体 ,口蹄疫抗体, 60.90 日龄检测口蹄疫抗体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指导教师:王跃鹏李向丽 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应用电子实验室 二零零四年七月

实验一 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各元件的作用。 2、掌握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的调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 1、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的调试。 2、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各点波形观察、分析。 三、实验线路及原理 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主要由脉冲形成和放大、锯齿波形成、同步移相等环节组成。 四、实验设备及仪器 1、MCL-Ⅲ型交流调速系统实验台 2、MCL-32组件 3、MCL-31组件 4、MCL-05组件 5、双踪示波器 五、实验方法 1、将MCL-05面板上左上角的同步电压接入MCL-32的U 、V 端,并将MCL-31的“g U ”和“地”端分别接入MCL-05的“ct U ”和“7”端,“触发电路选择”拨向“锯齿波”。 2、合上主电路电源开关,并打开MCL-05面板右下角的电源开关,用示波器观察各观测孔的电压波形,示波器的地线接于“7”端。 同时观测“1”、“2”孔的波形,了解锯齿波宽度和“1”点波形的关系。 观察“3”~“5”孔波形,调节RP1,使3”的锯齿波刚出现平顶,记下各波形的幅值与宽度。 六、实验报告 整理,描绘实验中记录的各点波形。

实验二 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 2、研究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在电阻负载、阻感负载时的工作特点。 二、实验内容 1、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供给电阻负载。 2、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供给阻感负载。 三、实验线路及原理 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实验线路如图2-1所示,其工作原理可参见“《电力电子技术》(第四版,王兆安、黄俊编)”教材。 四、实验设备及仪器 1、MCL-Ⅲ型交流调速系统实验台 2、MCL-32组件 3、MCL-31组件 4、MCL-05组件 5、双踪示波器 五、实验方法 1、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供给电阻负载。 按照图2-1接线,接上电阻负载(采用MEL-03上的两只900Ω的电阻并联),并将负载电阻调至最大,短接平波电抗器。合上主电路电源,调节给定电压g u 的大小,观察不同α角时的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波形)(t f u d =,以及晶闸管的端电压波形)(t f u T =。 2、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供给阻感负载。 按照图2-1接线,接上阻感负载(电感选择700mH ,电阻采用MEL-03上的两只900Ω的电阻并联),并将负载电阻调至最大。合上主电路电源,调节给定电压g u 的大小,观察不同α角时的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波形)(t f u d =,以及晶闸管的端电压波形 )(t f u T =。 六、实验报告

入侵检测技术 课后答案

精品文档 . 第1章入侵检测概述 思考题: (1)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DS)是如何把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方法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方法集成在一起的? 答: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是将主机入侵检测和网络入侵检测的能力集成的第一次尝试,以便于一个集中式的安全管理小组能够跟踪安全侵犯和网络间的入侵。DIDS的最初概念是采用集中式控制技术,向DIDS中心控制器发报告。 DIDS解决了这样几个问题。在大型网络互联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是在网络环境下跟踪网络用户和文件。DIDS允许用户在该环境中通过自动跨越被监视的网络跟踪和得到用户身份的相关信息来处理这个问题。DIDS是第一个具有这个能力的入侵检测系统。 DIDS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从发生在系统不同的抽象层次的事件中发现相关数据或事件。这类信息要求要理解它们对整个网络的影响,DIDS用一个6层入侵检测模型提取数据相关性,每层代表了对数据的一次变换结果。 (2)入侵检测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般来说,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监控、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 ●审计系统的配置和弱点; ●评估关键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识别攻击的活动模式; ●对异常活动进行统计分析; ●对操作系统进行审计跟踪管理,识别违反政策的用户活动。 (3)为什么说研究入侵检测非常必要? 答:计算机网络安全应提供保密性、完整性以及抵抗拒绝服务的能力,但是由于连网用户的增加,网上电子商务开辟的广阔前景,越来越多的系统受到入侵者的攻击。为了对付这些攻击企图,可以要求所有的用户确认并验证自己的身份,并使用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还可以用各种密码学方法对数据提供保护,但是这并不完全可行。另一种对付破坏系统企图的理想方法是建立一个完全安全的系统。但这样的话,就要求所有的用户能识别和认证自己,还要采用各种各样的加密技术和强访问控制策略来保护数据。而从实际上看,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一个实用的方法是建立比较容易实现的安全系统,同时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建立相应的安全辅助系统。入侵检测系统就是这样一类系统,现在安全软件的开发方式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就目前系统安全状况而言,系统存在被攻击的可能性。如果系统遭到攻击,只要尽可能地检测到,甚至是实时地检测到,然后采取适当的处理

snort入侵检测实验报告

实验:入侵检测系统(Snort)的安装与配置 一、实验目的 学会WINDOWS下SNORT的安装与配置 二、实验环境 WinXP虚拟机 三、实验步骤与结果 一.在“我的电脑”中C盘中建立文件夹“zhangxiaohong” 二.安装WinPcap,运行WinPcap_4_1_2.zip,默认安装。 三.安装mysql,运行mysql-5.0.22-win32.zip,选择自定义安装选择安装路径 C:\zhangxiaohong\mysql 下,安装时注意:端口设置为3306(以后要用到),密码本实验设置成123 四.安装apache 1.运行apache_ 2.2.4-win32-x86-no_ssl.zip,安装到c:\zhangxiaohong\Apache 2.安装Apache,配置成功一个普通网站服务器 3.出现Apache HTTP Server 2.0.55的安装向导界面,点“Next”继续 4.确认同意软件安装使用许可条例,选择“I accept the terms in the license agreement”,点“Next”继续 5.将Apache安装到Windows上的使用须知,请阅读完毕后,按“Next”继续 6.选择安装类型,Typical为默认安装,Custom为用户自定义安装,我们这里选 择Custom,有更多可选项。按“Next”继续 7.出现选择安装选项界面,如图所示,左键点选“Apache HTTP Server 2.0.55”,

选择“This feature, and all subfeatures, will be installed on local hard drive.” 8.即“此部分,及下属子部分内容,全部安装在本地硬盘上”。点选 “Change...”,手动指定安装目录。 9.我这里选择安装在“C:\zhangxiaohong\Apache”,各位自行选取了,一般建议 不要安装在操作系统所在盘,免得操作系统坏了之后,还原操作把Apache配置文件 也清除了。选“OK”继续。 10.返回刚才的界面,选“Next”继续。 11.好了现在我们来测试一下按默认配置运行的网站界面,在IE地址栏打 “.0.1”,点“转到”,就可以看到如下页面,表示Apache服务器已安装成功。 12. 五.安装和配置PHP53、安装winpcap 1.解压php-5. 2.5-Win32到c:\zhangxiaohong\php 2.添加gd图形库支持 复制c:\zhangxiaohong\php\php5ts.dll和c: \zhangxiaohong\php\libmysql.dll文件到 C:\Windows\system32 复制c: \zhangxiaohong\php\php.ini-dist到C:\Windows文件夹并重命名为php.ini, 修改php.ini,分别去掉“extension=php_gd2.dll”和“extension=php_mysql.dll”前的分号, 3.并指定extension_dir="c:\zhangxiaohong\php\ext", 4.同时复制c:\zhangxiaohong\php\ext下的php_gd2.dll与php_mysql.dll到C:\Windows\system32 在C:\zhangxiaohong\apache\conf\httpd.conf中添加 LoadModule php5_module c:/zhangxiaohong/php/php5apache2.dll AddType application/x-httpd-php .php AddType application/x-httpd-php-source .phps AddType application/x-httpd-php .html AddType application/x-httpd-php .htm 5.重启Apache服务 在C:\zhangxiaohong\apache\htdocs目录下新建webinf.php(文件内容为:)并使用访问测试是否能够显示当前Apache服务器的信息,如果能够显示表明Apache和php工作基本正常 六.安装snort 1.运行Snort_2_9_0_5_Installer.exe 安装在C:\zhangxiaohong\Snort下即可, 运行C:\zhangxiaohong\Snort\bin\snort.exe或者在DOS中找到该位置, 如果安装Snort成功会出现一个可爱的小猪 2.并按照以下修改C:\zhangxiaohong\Snort\etc\snort.conf文件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实验指导书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实验指导书 张毅李学勤编著 重庆邮电学院自动化学院 2004年9月

目录 C S Y-2000型传感器系统实验仪介绍 (1) 实验一金属箔式应变片测力实验(单臂单桥) (3) 实验二金属箔式应变片测力实验(交流全桥) (6) 实验三差动式电容传感器实验 (9) 实验四热敏电阻测温实验 (12) 实验五差动变压器性能测试 (14) 实验六霍尔传感器的特性研究 (17) 实验七光纤位移传感器实验 (21)

CSY-2000型传感器系统实验仪介绍 本仪器是专为《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的实验而设计的,系统包括差动变压器、电涡流位移传感器、霍尔式传感器、热电偶、电容式传感器、热敏电阻、光纤传感器、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压电加速度计、压变式传感器、PN结温度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等传感器件,以及低频振荡器、音频震荡器、差动放大器、相敏检波器、移相器、低通滤波器、涡流变换器等信号和变换器件,可根据需要自行组织大量的相关实验。 为了更好地使用本仪器,必须对实验中使用涉及到的传感器、处理电路、激励源有一定了解,并对仪器本身结构、功能有明确认识,做到心中有数。 在仪器使用过程中有以下注意事项: 1、必须在确保接线正确无误后才能开启电源。 2、迭插式插头使用中应注意避免拉扯,防止插头折断。 3、对从各电源、振荡器引出的线应特别注意,防止它们通过机壳造成短路,并 禁止将这些引出线到处乱插,否则很可能引起一起损坏。 4、使用激振器时注意低频振荡器的激励信号不要开得太大,尤其是在梁的自振 频率附近,以免梁振幅过大或发生共振,引起损坏。 5、尽管各电路单元都有保护措施,但也应避免长时间的短路。 6、仪器使用完毕后,应将双平行梁用附件支撑好,并将实验台上不用的附件撤 去。 7、本仪器如作为稳压电源使用时,±15V和0~±10V两组电源的输出电流之和 不能超过1.5A,否则内部保护电路将起作用,电源将不再稳定。 8、音频振荡器接小于100Ω的低阻负载时,应从LV插口输出,不能从另外两个 电压输出插口输出。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打印的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打印的-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实验一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各元件的作用。 (2) 掌握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调试步骤和方法。 序号型号备注 1 DJK01 电源控制屏该控制屏包含“三相电源输出” 等几个模块。 2 DJK0 3 晶闸管触发电路该挂件包含“单结晶体管触发电 路”等模块。 3 双踪示波器自备 图1-8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原理图 由同步变压器副边输出60V的交流同步电压,经VD1半波整流,再经稳压管V1、V2进行削波,从而得到梯形波电压,其过零点与电源电压的过零点同步,梯形波通过R7及等效可变电阻V5向电容C1充电,当充电电压达到单结晶体管的峰值电压Up时,单结晶体管V6导通,电容通过脉冲变压器原边放电,脉冲变压器副边输出脉冲。同时由于放电时间常数很小,C1两端的电压很快下降到单节晶体管的谷点电压Uv使V6关断,C1再次充电,周而复始,在电容c1两端呈现锯齿波形,在脉冲变压器副边输出尖脉冲。在一个梯形波周期内,V6可能导通、关断多次,但对晶闸管的触发只有第一个输出脉冲起作用。电容C1的充电时间常数由等效电阻等决定,调节RP1改变C1的充电时间,控制第一个尖脉冲的出现时刻,实现脉冲的移相控制。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个点波形略。 四、实验内容 (1)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调试。

(2)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各点电压波形的观察。 五、思考题 (1)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振荡频率与电路中 C1 的数值有什么关系 答:在一个梯形波周期内,V6可能导通、关断多次,但对晶闸管的触发只有 第一个输出脉冲起作用。电容C1的充电时间常数由等效电阻等决定,调节RP1 改变C1的充电时间,控制第一个尖脉冲的出现时刻,实现脉冲的移相控制。(2)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移相范围能否达到180° 答:能 六、实验方法 (1)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观测 将 DJK01 电源控制屏的电源选择开关打到“直流调速”侧 , 使输出线 电压为 200V (不能打到“交流调速”侧工作,因为 DJK03 的正常工作电源电压为220V ± 10% ,而“交流调速”侧输出的线电压为 240V 。如果输入电压超出其标准工作范围,挂件的使用寿命将减少,甚至会导致挂件的损坏。在“ DZSZ-1 型电机及自动控制实验装置”上使用时,通过操作控制屏左侧的自藕调压器,将输出的线电压调到 220V 左右,然后才能将电源接入挂件),用两根导线将 200V 交流电压接到 DJK03 的“外接220V ”端,按下“启动”按钮,打开 DJK03 电源开关,这时挂件中所有的触发电路都开始工作,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经半波整流后“ 1 ”点的波形,经稳压管削波得到“ 2 ”点的波形,调节移相电位器 RP1 ,观察“ 4 ”点锯齿波的周期变化及“ 5 ”点的触发脉冲波形;最后观测输出的“ G 、K ”触发电压波形,其能否在30° ~ 170° 范围内移相 (2)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各点波形的记录

实验三 综合扫描及安全评估

实验三综合扫描及安全评估 一、实验目的 通过使用综合扫描及安全评估工具,扫描系统的漏洞并给出安全评估报告,加深对各种网络和系统漏洞的理解,同时,通过系统漏洞的入侵练习,可以增强在网络安全方面的防护意识。 二、实验原理 综合扫描和安全评估工具是一种自动检测系统和网络安全弱点的程序,它是一种主要的网络安全防御技术,与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加密和认证技术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作用是在发生网络攻击事件前,系统管理员可以利用综合扫描和安全评估工具检测系统和网络配置的缺陷和漏洞,及时发现可被黑客入侵的漏洞隐患和错误配置,给出漏洞的修补方案,使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方案及时进行漏洞的修补。另一方面,综合扫描和安全评估工具也可以被黑客利用,对网络主机进行弱口令扫描、系统漏洞扫描、主机服务扫描等多种方式的扫描,同时采用模拟攻击的手段检测目标主机的通信、服务、Web应用等多方面的安全漏洞,以期找到入侵途径。 综合扫描和安全评估技术的工作原理:首先是获得主机系统在网络服务、版本信息、Web应用等相关信息,然后采用模拟攻击的方法,对目标主机系统进行攻击性的安全漏洞扫描,如测试弱口令等,如果模拟攻击成功,则视为漏洞存在。此外,也可以根据系统事先定义的系统安全漏洞库,对系统可能存在的、已知的安全漏洞逐项进行扫描和检查,按照规则匹配的原则将扫描结果向系统管理员提供周密可靠的安全性分析报告,作为系统和网络安全整体水平的评估依据。 对于系统管理员来说,综合扫描和安全评估工具是最好的帮手,合理的利用这些工具,可以在安全保卫战中做到“有的放矢”,及时发现漏洞并通过下载相关程序的补丁或者更改安全配置来修补漏洞,构筑安全坚固的系统。目前,常用的综合扫描和安全评估工具有很多,比如免费的流光Fluxay、X-Scan、X-way以及功能强大的商业软件:ISS Internet Scanner和ISS Security Scanner、CyberCop Scanner、NetRecon、Web Trends Security Analyzer、SSS(Shadow Security Scanner)、TigerSuite等。 下面将以流光Fluxay5为例,介绍综合扫描和安全评估工具的使用,并进行入侵模拟练习。

小度写范文[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课后习题答案]模板

[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版检测技术的选择题(上) 2011年01月06日星期四 14:57 第一部分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1.单项选择题 1)某压力仪表厂生产的压力表满度相对误差均控制在0.4%~0.6%,该压力表的精度等级应定为 C 级,另一家仪器厂需要购买压力表,希望压力表的满度相对误差小于0.9%,应购买 B 级的压力表。 A. 0 .2 B. 0 .5 C. 1 .0 D. 1.5 2)某采购员分别在三家商店购买100kg大米、10kg苹果、1kg巧克力,发现均缺少约0.5kg,但该采购员对卖巧克力的商店意见最大,在这个例子中,产生此心理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B 。 A.绝对误差 B.示值相对误差 C.满度相对误差 D.精度等级 3)在选购线性仪表时,必须在同一系列的仪表中选择适当的量程。这时必须考虑到应尽量使选购的仪表量程为欲测量的 C 左右为宜。 A.3倍 B.10倍 C.1.5倍 D.0.75倍 4)用万用表交流电压档(频率上限仅为5kHz)测量频率高达500kHz、10V左右的高频电压,发现示值还不到2V,该误差属于 D 。用该表直流电压档测量5号干电池电压,发现每次示值均为1.8V,该误差属于 A 。 A.系统误差 B.粗大误差 C.随机误差 D.动态误差 5)重要场合使用的元器件或仪表,购入后需进行高、低温循环老化试验,其目的是为了 D 。 A.提高精度 B.加速其衰老 C.测试其各项性能指标 D.提高可靠性 2.各举出两个非电量电测的例子来说明 1)静态测量; 2)动态测量; 3)直接测量; 4)间接测量; 5)接触式测量; 6)非接触式测量; 7)在线测量; 8)离线测量。 3.有一温度计,它的测量范围为0~200℃,精度为0.5级,试求: 1)该表可能出现的最大绝对误差为 A 。 A. 1℃ B. 0.5℃ C. 10℃ D. 200℃ 2)当示值为20℃时的示值相对误差为 B ,100℃时的示值相对误差为 C 。 A. 1℃ B. 5% C. 1% D. 10% 4.欲测240V左右的电压,要求测量示值相对误差的绝对值不大于0.6%,问:若选用量程为250V电压表,其精度应选 B 级。若选用量程为300V,其精度应选 C 级,若选用量程为500V 的电压表,其精度应选 C 级。 A. 0.25 B. 0.5 C. 0.2 D.1.0 第二章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1. 单项选择题 1)电子秤中所使用的应变片应选择 B 应变片;为提高集成度,测量气体压力应选择 D ;一次性、几百个应力试验测点应选择 A 应变片。 A. 金属丝式 B. 金属箔式 C. 电阻应变仪 D. 固态压阻式传感器 2)应变测量中,希望灵敏度高、线性好、有温度自补偿功能,应选择 C 测量转换电路。A. 单臂半桥 B. 双臂半桥 C. 四臂全桥 D. 独臂 3)在图2-22a中,热敏电阻测量转换电路调试过程的步骤是 A 。若发现毫伏表的满度值偏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

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 血液检查 红细胞成年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5)×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血红蛋白成年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白细胞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白细胞分类N 50~70% E 0.5~5% B0~1% L20~40% M3~8% 血小板(100~300 )×109/L 红细胞比容男0.4~0.5 女0.37~0.48 红细胞平均指数MCV82~92fl MCH27~31pg MCHC320~360g/L 出血时间Duke法 1~3min 凝血时间试管法 4~12min 凝血酶原时间11~13s 网织红细胞0.5%~1.5% 平均1%新生儿2%~6% 红细胞沉降率男0~15mm/h 末女0~20mm/h末 尿液检查 颜色淡黄色 尿量1000~2000ml/24h 平均1500ml/h 比重最大变动范围 1.003~1.030以上 一般变动范围 1.015~1.025 晨尿 1.020左右 尿沉渣检查 红细胞 0~偶见/HP 上皮细胞 0~少量/HP 白细胞<5/HP 透明管型 0~偶见/LP 12小时沉渣计数(Addis计数) 白细胞<1000000 /12h 红细胞<500000/12h 管型<5000/12h 1小时尿细胞计数 白细胞男<7×104/h女<14×104/h

红细胞男<3×104/h女<4×104/h 中段尿培养菌落形成单位(CFU) 杆菌:>105CFU肯定为感染 球菌:>103CFU肯定为感染 尿葡萄糖定性(—)定量斑氏法 0.1~0.9g/d 尿蛋白定性(—)定量<150mg/24h 尿蛋原 稀释试验<1∶20 定量 0~5.9mol/L(0~3.5mg/d) 尿酮体试验定性(—) 尿胆红素试验定性(—) 尿妊娠试验定性乳胶法(—) 粪便检查 颜色:黄褐色量100~300g/日细胞(上皮细胞或白细胞)0~偶见/HP,食物残渣、大量植物细胞、淀粉颗粒、肌纤维等。隐血试验阴性。 血清蛋白测定 总蛋白60~80g /L 白蛋白40~55g/L 球蛋白20~30g/L A/G比值 1.5:1~2.5:1 甲胎蛋白(α-FP,AFP)0~25μg/L (0~25ng/ml)血清C反应蛋白(CRP) 单向免疫扩散法〈8mg/L 尿素氮成人3.2~7.1 mmol/L 儿童1.8~6.5 mmol/L 尿酸119~238μmol/L 肌酐全血88.4~176μmol/L 血清男性53~106μmol/L 女性44~97μmol/L 血糖(空腹) 全血(Folin-吴法)4.4~6.7(80~120 血清(邻甲苯胺法)3.9~6.4 mmol/L(70~110 mg/dl) 血钾(K+)4.1~5.6 mmol/L(4.1~5.6 mEq/L) 血钠(Na+)135~144 mmol/L(135~144 mEq/L) 血钙(Ca2+) 2.2~2.7 mmol/L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电力电子技术实验 任课教师:张振飞 所属院部: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教学班级:电气1501-1504班、自动化1501-1504自动化卓越1501 教学时间: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湖南工学院

课程基本信息

1 P 实验一、SCR、GTO、MOSFET、GTR、IGBT特性实验 一、本次课主要内容 1、晶闸管(SCR)特性实验。 2、可关断晶闸管(GTO)特性实验(选做)。 3、功率场效应管(MOSFET)特性实验。 4、大功率晶体管(GTR)特性实验(选做)。 5、绝缘双极性晶体管(IGBT)特性实验。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种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特性测试方法。 2、掌握各器件对触发信号的要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掌握各种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特性测试方法。 2、难点是各器件对触发信号的要求。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提问、讨论、演示、实际操作等。 五、作业与习题布置 撰写实验报告

2 P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各种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特性。 2、掌握各器件对触发信号的要求。 二、实验所需挂件及附件 三、实验线路及原理 将电力电子器件(包括SCR、GTO、MOSFET、GTR、IGBT五种)和负载 电阻R串联后接至直流电源的两端,由DJK06上的给定为新器件提供触 发电压信号,给定电压从零开始调节,直至器件触发导通,从而可测得 在上述过程中器件的V/A特性;图中的电阻R用DJK09 上的可调电阻负 载,将两个90Ω的电阻接成串联形式,最大可通过电流为1.3A;直流电 压和电流表可从DJK01电源控制屏上获得,五种电力电子器件均在DJK07 挂箱上;直流电源从电源控制屏的输出接DJK09上的单相调压器,然后 调压器输出接DJK09上整流及滤波电路,从而得到一个输出可以由调压 器调节的直流电压源。 实验线路的具体接线如下图所示:

信息安全概论实验三

实验三网络信息扫描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练习使用网络端口扫描器,可以了解目标主机开放的端口和服务程序,从而获取系统的有用信息,发现网络系统的安全漏洞。在实验中,我们将练习使用Superscan网络端口扫描工具。通过端口扫描实验,增强网络安全方面的防护意识。 2、通过使用综合扫描及安全评估工具,学习如何发现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漏洞,并对漏洞进行简单分析,加深对各种网络和系统漏洞的理解。在实验中,我们将练习使用流光Fluxay5和SSS。 二、实验原理 1、网络端口扫描原理 一个开放的网络端口就是一条与计算机进行通信的信道,对网络端口的扫描可以得到目标计算机开放的服务程序、运行的系统版本信息,从而为下一步的入侵做好准备。对网络端口的扫描可以通过执行手工命令实现,但效率较低;也可以通过扫描工具实现,效率很高。扫描工具是对目标主机的安全性弱点进行扫描检测的软件。它一般具有数据分析功能,通过对端口的扫描分析,可以发现目标主机开放的端口和所提供的服务,以及相应服务软件版本和这些服务及软件的安全漏洞,从而能及时了解目标主机存在的安全隐患。 扫描工具根据作用的环境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网络漏洞扫描工具和主机漏洞扫描工具。主机漏洞扫描工具是指在本机运行的扫描工具,以期检测本地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网络漏洞扫描工具是指通过网络检测远程目标网络和主机系统所存在漏洞的扫描工具。本实验主要针对网络漏洞扫描工具进行介绍。 1)端口的基础知识 为了了解扫描工具的工作原理,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端口的基本知识。 端口是TCP协议中所定义的,TCP协议通过套接字(socket)建立起两台计算机之间的网络连接。套接字采用[IP地址:端口号]的形式来定义,通过套接字中不同的端口号可以区别同一台计算机上开启的不同TCP和UDP连接进程。对于两台计算机间的任一个TCP连接,一台计算机的一个[IP地址:端口]套接字会和另一台计算机的一个[IP地址:端口]套接字相对应,彼此标识着源端、目的端上数据包传输的源进程和目标进程。这样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包就可以由套接字中的IP地址和端口号找到需要传输的主机和连接进程了。由此可见,端口和服务进程一一对应,通过扫描开放的端口,就可以判断出计算机中正在运行的服务进程。 TCP/UDP的端口号在0~65535范围之内,其中1024以下的端口保留给常用的网络服务。例如:21端口为FTP服务,23端口为TELNET服务,25端口为SMTP服务,80端口为HTTP服务,110端口为POP3服务等。 2)扫描的原理 扫描的方式有多种,为了理解扫描原理,需要对TCP协议简要介绍一下。 一个TCP头的数据包格式如图4-16所示。它包括6个标志位,其中: SYN用来建立连接; ACK为确认标志位,例如,当SYN=1,ACK=0表示请求连接的数据包;当SYN=1,ACK=1表示接受连接的数据包。 FIN表示发送端已经没有数据可传了,希望释放连接。 RST位用于复位错误的连接,比如收到的一个数据分段不属于该主机的任何一个连接,

网络安全实验Snort网络入侵检测实验.

遵义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实验报告 (2013—2014学年第1 学期) 课程名称:网络安全实验 班级: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实验报告

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这些都通过它执行以下任务来实现: ·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 · 系统构造和弱点的审计 · 识别反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并向相关人士报警 · 异常行为模式的统计分析 · 评估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并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 对一个成功的入侵检测系统来讲,它不但可使系统管理员时刻了解网络系统(包括程序、文件和硬件设备等)的任何变更,还能给网络安全策略的制订提供指南。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它应该管理、配置简单,从而使非专业人员非常容易地获得网络安全。而且,入侵检测的规模还应根据网络威胁、系统构造和安全需求的改变而改变。入侵检测系统在发现入侵后,会及时作出响应,包括切断网络连接、记录事件和报警等。 入侵检测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可分为特征检测与异常检测两种: 特征检测(Signature-based detection) 又称Misuse detection ,这一检测假设入侵者活动可以用一种模式来表示,系统的目标是检测主体活动是否符合这些模式。它可以将已有的入侵方法检查出来,但对新的入侵方法无能为力。其难点在于如何设计模式既能够表达“入侵”现象又不会将正常的活动包含进来。 异常检测(Anomaly detection)的假设是入侵者活动异常于正常主体的活动。根据这一理念建立主体正常活动的“活动简档”,将当前主体的活动状况与“活动简档”相比较,当违反其统计规律时,认为该活动可能是“入侵”行为。异常检测的难题在于如何建立“活动简档”以及如何设计统计算法,从而不把正常的操作作为“入侵”或忽略真正的“入侵”行为 Snort入侵检测系统: Snort简介:在1998年,Martin Roesch先生用C语言开发了开放源代码(Open Source)的入侵检测系统Snort.直至今天,Snort已发展成为一个多平台 (Multi-Platform),实时(Real-Time)流量分析,网络IP数据包(Pocket)记录等特性的强大的网络入侵检测/防御系统(Network Intrusion Detection/Prevention System),即NIDS/NIPS.Snort符合通用公共许可(GPL——GUN General Pubic License),在网上可以通过免费下载获得Snort,并且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安装并开始使用它。snort基于libpcap。 Snort有三种工作模式:嗅探器、数据包记录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嗅探器模式仅仅是从网络上读取数据包并作为连续不断的流显示在终端上。数据包记录器模式把数据包记录到硬盘上。网络入侵检测模式是最复杂的,而且是可配置的。我们可以让snort 分析网络数据流以匹配用户定义的一些规则,并根据检测结果采取一定的动作。 Snort原理:Snort能够对网络上的数据包进行抓包分析,但区别于其它嗅探器的是,它能根据所定义的规则进行响应及处理。Snort 通过对获取的数据包,进行各规则

自动检测技术的实验报告

自动检测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一 金属箔式应变片性能实验 ——单臂、半桥、全桥电路性能比较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了解箔式应变片的结构及粘贴方式。 2. 测试应变梁形变的应变输出。 3. 比较各种桥路的性能(灵敏度)。 二、实验原理: 应变片是最常用的测力传感元件,当用应变片测试时,应变片要牢固地粘贴在测试体表面,当测件受力发生形变, 应变片的敏感栅随同变形,其电阻值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测量电路,转换成电信号输出显示。 电桥电路是最常见的非电量电测电路中的一种,当电桥平衡时,桥路对臂电阻乘积相等,电桥输出为零,在桥臂四个电阻R 1、R 2、R 3、R 4中,电阻的相对变化率分别为44332211 R R R R R R R R ????、、、,当使用一个应变片时, ∑? = R R ;当二个应变片组成差动状态工作,则有 ∑?= R R R 2;用四个应变片组成二个差动对工作,且 ∑?= ====R R R R R R R R 4,4321。根据戴维南定理可以得出测试电桥的输出电压近似等于1/4 ? E ?ΣR ,电 桥灵敏度R R V K u //?=,于是对应于单臂、半桥、全桥的电压灵敏度分别为1/4E 、1/2E 和E 。由此可知,当E 和 电阻相对变化一定时,电桥及电压灵敏度与各桥臂阻值的大小无关,单臂、半桥、全桥电路的灵敏度依次增大。

U-X关系曲线图 三、实验所需部件: 直流稳压电源(V 4 档)、电桥、差动放大器、金属箔式应变片、测微头、电压表。 四、实验接线图: 图(1) 五、实验步骤: 1、调零。开启仪器电源,差动放大器增益置100倍(顺时针方向旋到底),“+,-”输入端用实验线对地短路。输出端接数字电压表,用“调零”电位器调整差动放大器输出电压为零,然后拔掉实验线。调零后电位器位置不要变化。 如需使用毫伏表,则将毫伏表输入端对地短路,调整“调零”电位器,使指针居“零”位。拔掉短路线,指针有偏转是有源指针式电压表输入端悬空时的正常情况。调零后关闭仪器电源。 2、按图(1)将实验部件用实验线连接成测试桥路,单臂桥路中R 2、R 3、R 4和W D 为电桥中的固定电阻和直流调平衡电位器,R 1为应变片(可任选上、下梁中的一片工作片)。直流激励电源为±4V ;半桥桥路中R 1和R 2为箔式应变片,R 3、R 4仍为固定电阻;全桥桥路中R 1、R 2、R 3、R 4全部使用箔式应变片。在接半桥、全桥桥路时应特别注意其应变片的受力方向,一定要接成差动形式。 3、调节测微头,使悬臂梁处于基本水平状态。 4、确认接线无误后开启仪器电源,并预热数分钟。 5、调整电桥电位器W D ,使测试系统输出为零。 6、旋动测微头,带动悬臂梁分别作向上和向下的运动,以水平状态下输出电压为零,向上和向下移动各5mm ,测微头每移动0.5mm 记录一个差动放大器输出电压值,并列表。根据表中所测数据计算灵敏度S ,S = △V /△X ,并在一个坐标图上做出V-X 关系曲线。比较三种桥路的灵敏度,并作出定性的结论。 六、实验数据分析: 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位移mm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电压V (单臂) -0.006 -0.011 -0.016 -0.030 -0.038 -0.043 -0.050 -0.060 -0.069 -0.076 电压V (半桥) -0.015 -0.030 -0.044 -0.060 -0.072 -0.090 -0.102 -0.118 -0.136 -0.152 电压V (全桥) -0.029 -0.063 -0.093 -0.118 -0.150 -0.182 -0.213 -0.247 -0.282 -0.310 位移mm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电压V (单臂) 0.014 0.019 0.026 0.033 0.045 0.052 0.060 0.066 0.076 0.085 电压V (半臂) 0.019 0.034 0.050 0.065 0.080 0.102 0.120 0.138 0.155 0.175 电压V (全桥) 0.033 0.066 0.098 0.136 0.170 0.198 0.230 0.261 0.293 0.325 根据表中所测数据,在一个坐标图上做出V-X 关系曲线图,如下图: v W D +4V -4V R 3 R 2 R 1 R 4

HDN的血清学实验室检测-4页精选文档

HDN的血清学实验室检测 结果:383例新生儿溶血病患者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为53.12%,游离抗体试验阳性率为71.54%,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为83.29%。 结论:释放试验敏感度最高,是判定新生儿溶血病最有力的实验室证据。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38 新生儿溶血症(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体血液中针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IgG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而引起的溶血。在人类已发现的血型系统中,以ABO 血型系统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最常见,其次为Rh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抗原性的强弱、个体的免疫反应、胎儿的代偿能力和产前的干预措施等因素。Rh溶血病临床表现较为严重,进展快,而ABO溶血病的临床表现多数较轻。Rh溶血病一般不发生在第一胎,而ABO溶血病可发生在第一胎。HDN的血清学检测对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笔者就我市近年来发生的383例HDN的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2010年1月~2013年1月本市4家医院送检的临床高胆红素血症或母亲血型为Rh阴性的HDN患儿383例,标本为患儿及母亲血液。 1.2 试剂。抗-A(B)血清(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抗-D、抗人球蛋白试剂(广谱)、单克隆IgG、单抗C3(上海市血液中心);ABO标准红细

胞(本站自制)。 2 结果 383例新生儿溶血病患者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为53.12%,游离抗体试验阳性率为71.54%,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为83.29%。 3 讨论 3.1 发病原因。由于母亲的血型与胎儿(或婴儿)的血型不合,如Rh 血型不合或ABO血型不合引起同族免疫性溶血病,Rh血型不合所致溶血常较ABO血型不合为严重。 3.1.1 Rh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在中国的发病率较低。通常是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而血型不合,并引起溶血,一般第一胎不发病,而从第二胎起发病,但如果Rh阴性的母亲在第一胎前曾接受过Rh阳性的输血,则第一胎也可发病。 3.1.2 ABO血型不合。该病以ABO血型不合最常见,其中最多见的是母亲为O型,胎儿(或婴儿)为A型或B型。第一胎即可发病,分娩次数越多,发病率越高,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尚可见于母亲为A型,胎儿(或婴儿)为B型或AB型,或母亲为B型,胎儿(或婴儿)为A型或AB型,但少见。胎儿(或婴儿)为O型者,可排除该病。 3.2 发病机制。胎儿由父亲方面遗传来的显性抗原恰为母亲所缺少,胎儿血因某种原因进入母体,母体产生相应的IgM抗体,当胎儿血再次进入母体,母体发生次发免疫反应,产生大量IgG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使胎儿、新生儿发生溶血。只要0.1~0.2ml的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循环就足以使母亲致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