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鲵驯养繁殖生产技术规程

大鲵驯养繁殖生产技术规程

大鲵驯养繁殖生产

技术规程

陕西省宁强县南屏农村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

2015年3月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鲵驯养繁殖的环境条件、仿生态及工厂化养殖设施、亲鲵培育、繁殖、后备亲鲵的选择、亲鲵的驯化和幼鲵的驯食、大鲵养殖技术、疫病防治与管理、引种与运输、良种质量验收等技术。

本标准界定了大鲵原种、良种、稚鲵、幼鲵、成鲵、亲鲵、后备亲鲵和驯养繁殖场的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大鲵驯养繁殖过程中的亲鲵选育、繁殖、孵化、良种培育和大鲵健康养殖。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2733—2005 鲜、冻动物性水产品卫生标准

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NY 5070 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

NY 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三、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1、原种

指取自秦巴山区原产地的野生大鲵物种;或使用来自秦巴山区,经选育的、非近亲的亲体繁殖的,保持原种的典型性、遗传稳定性和一致性的,无规定性疾病的养殖大鲵物种。

2、良种,指体质健壮、生长快、抗逆性强、性状稳定,并适用于增养殖生产的大鲵物种。

3、稚鲵,指大鲵受精卵从孵化出膜到其利用卵黄为营养的发育阶段。

4、幼鲵,指稚鲵从卵黄消失,开始主动摄食到其外鳃消失的发育阶段。

5、成鲵,指外鳃消失,完成呼吸器官转变,而未达到性成熟的大鲵。

6、亲鲵,指性腺发育成熟并已开始用于繁殖的大鲵。

7、后备亲鲵,指培育年龄已达5年,初步留作种用到初次繁殖前的大鲵。

8、驯养繁殖场,指获得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证的大鲵养殖场。

四、环境条件

1、场址选择

大鲵驯养繁殖场建设宜按以下要求选址:

(1)周围植被茂盛,环境安静,无污染,水源充足,饵料资源丰富,无地质灾害隐患、交通方便、生态环境良好区域。

(2)使用同一山涧或河流水源的两场间隔距离应大于6公里。

(3)仿生态大鲵驯养繁殖场应设置在海拔700m~1100m的山涧溪流间。

2、土壤

未经工业“三废”(农业废弃物、工矿及医院污水废弃物、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等)污染。

3、水质

水质不低于《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Ⅱ类标准,且水质清爽、透明, PH值6.5~7.5,溶解氧应大于7.0mg/L,水温8℃~25℃,保持常年流水。

4、养殖设施

(1)仿生态池

宜选择周边植被茂盛,引水方便、保水性好的地方,利用地形建设河道型仿生态池。池子宽1m~2m为宜,水深20cm~50cm,水流速度为0.2m/s 左右。池子宽窄、水深、曲直等因地制宜,随意流畅,接近自然。可每3m~5m设置一个水流落差,落差高度为30cm,池底铺设粗砂或小卵石,人工建造有流水声的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将池子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养殖区,每个养殖区面积以15m2~20m2为宜。

根据地形设置洞穴,两侧洞穴相错,洞穴覆盖面积占生态池总面积的2/3;洞穴口宽15cm~25cm,洞穴口高10cm~15cm,洞穴长为1m~2m,洞穴宽1m~1.5m;洞内水深20cm~30cm,洞穴底部铺3cm~5cm的沙层。洞穴顶部有可开闭、用于取卵的观察口,洞穴盖板覆盖土层大于30cm。池边坡两侧种植菖蒲等水草,仿生态池植被覆盖率应大于70%。

(2)工厂化池

宜设置在可遮光且通风的建筑物内。分为孵化池、稚鲵池、幼鲵池、成鲵池、亲鲵池和饵料池;其结构以混凝土结构或砖混结构,形状以长方形为宜。池壁、池底应光滑,池底由四周向中央倾斜,倾斜度为2°左右,再由中心向排水口倾斜,倾斜度为1°~1.5°。幼鲵、成鲵、亲鲵池内用石块、板材等搭建洞穴,洞穴占池面积的2/3。

工厂化池具体建设要求可参照表1。

表1 工厂化养殖池建设要求

3、给、排水及水处理系统

(1)蓄水池

蓄水池的蓄水量应根据养殖规模确定,一般以养殖池正常排水量的两倍为宜。蓄水池内应有1/3以上的水面放养水生植物。

(2)沉淀池、过滤池

以地表水为水源的大鲵驯养繁殖场,应设置沉淀池、过滤池,面积一般10m2~15m2,水深1.5m~2m,在沉淀池一角筑两条平行的拱形坝,两坝间距1.5m~2m,中间填石砾或煤渣,为过滤池。

(3)排水

大鲵驯养繁殖场应建造废水处理池。养殖废水经过沉淀等物理或生物方式净化处理后应集中排放。水体的外排放应符合《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有关要求。

(4)其他设施

具备防漏、防逃、防洪、产卵、孵化、防疫等设施设备。

五、亲鲵

1、来源

亲鲵来源有两种:

(1)合法捕获的产自秦巴山区的野生大鲵,并经隔离检查无规定性疫病的物种。

(2)仿生态养殖或人工培育的非近亲繁育,保持原种的典型性、遗传稳定性和一致性,已达性成熟或接近性成熟的大鲵。

2、亲鲵的培育

(1)放养

A、放养前消毒

亲鲵放养前应清除池内敌害生物,并用400mg/L的氯化钠全池泼洒进行池子消毒。

大鲵个体用下列方法之一消毒:

·高锰酸钾溶液:浓度15mg/L,浸浴10min~15min;

·氯化钠溶液:浓度3%,浸浴5min;

·聚维酮碘溶液(含有效碘1%):浓度5mg/L~10mg/L,浸浴5min。B、放养密度

亲鲵放养以1尾/平方米为宜,每个独立繁殖区内放养10尾~15尾。(2)饲养

A、饵料种类

亲鲵的饵料种类主要有:野杂鱼、虾、蟹、泥鳅、人工饲养的鱼苗、

鱼块、畜禽肉块等,以鲜活饵料为佳。

B、饵料质量

饵料质量应符合《GB 2733—2005 鲜、冻动物性水产品卫生标准》有关要求。不得使用长期冰冻、腐烂、受农药或其它有害物质污染的饲料。饵料投喂前用3%的氯化钠溶液或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再用清水漂洗后投喂。

C、投喂量和投喂频率

每次投喂量为大鲵体重的2%~5%,根据水温和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饵量。

投喂频率可参照表2。

表2 亲鲵不同水温投喂

(3)亲鲵培育要点

冬季培育工作主要是调控水温和投饵。首先宜将水温控制在18℃~20℃,使亲鲵大量摄食,储备充足营养越冬;然后将水温降至4℃~10℃,使亲鲵进入冬眠,并应注意采取防冻措施。投喂适口营养全面的饵料。春季培育主要工作是调控水温,调节光照,调节水质和投饵。春季宜提高水温,使其早摄食,当水温升至12℃~16℃时,应及时调节饵料种类,适当增加注水量,促进性腺发育;光照在500勒克斯左右,即黑暗光线下

培育;春季调节好水质,做好水体消毒工作,保持清新。投饵应新鲜、质优,适当增加投喂量。

产前培育主要工作是调节水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宜加大水流量并增强水流声,投喂营养全面饵料,促进性腺发育成熟。8月初水温升至17℃~23℃时,应密切关注雌雄个体的性特征和性行为,适时进行催产或自然产卵。

(4)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中、晚巡池检查。主要巡检内容为:

·观察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饵量和饵料规格;

·检测水温、PH值,及时清理残饵、粪便、杂物等,保持水质清新;

·观察活动情况,发现弱鲵、病鲵及时隔离饲养,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定期对养殖环境、用具、水体消毒,做好病害预防工作;

·做好生产日志和养殖、用药等记录。

六、繁殖

1、亲鲵选择

(1)雌雄鉴别

在非繁殖期,一般从外观区分大鲵性别,在相同规格中,头部较大的多为雄鲵,特别是头宽大于体宽的,一定是雄鲵;相反,头宽明显小于体宽的多是雌鲵。雄鲵头部有一个明显的突出,且在眼后有一对象颧骨一样的隆起;而雌鲵整个头部线条比较柔和,没明显的突起与隆起。在生殖季节,主要通过生殖孔外形来鉴别雌雄。

具体鉴别方法参见表3。

表3 亲鲵雌雄性特征鉴别

(2)雌雄搭配比例

亲鲵雌雄配组以1:1或1.5:1搭配为宜,雌雄亲鲵大小应尽可能一致,个体差异不宜超过小个体体重的一倍。

(3)成熟年龄和体重

培育6龄以上,体重2kg~5kg。

2、产卵

(1)自然产卵

在仿生态池中,由雌、雄大鲵自然选择配偶,完成产卵受精过程。(2)人工催产

为使雌雄亲鲵性腺同步发育,在繁殖季节,对性腺发育成熟的亲鲵,采用人工注射催产激素进行催熟,促进产卵。

(3)催产剂种类

鲤鱼脑垂体(P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

素类似物(LRH-A)。

(4)催产剂量

按亲鲵每公斤体重,可用脑垂体1个~2个、类似物25ug~50u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国际单位~1000国际单位混合注射,雄鲵减半,分两次注射。每尾亲鲵注射量不宜超过4mL,药物应即配即用。

(5)效应时间

当水温为15℃~22℃时,效应时间为2d~7d,雄鲵的效应时间略短,一般比雌鲵提早15h左右。

(6)亲鲵产后管理

亲鲵产卵结束后,应及时将亲鲵雌雄分别转入与产卵池水温相同的亲鲵池中精心管护;减少投饵量,并投喂易消化的饵料;发现皮肤、体表粘液等有损伤的大鲵,应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加强巡查,及时捞出未产完的卵粒或卵带,保持水流畅通,保障水质良好。

(7)人工授精

用人工方法采集成熟的卵子和精子,将它们混合后使之完成受精过程。宜采用半干法人工授精,其方法是将发情至高潮即将产卵的亲鲵,迅速捕起,从头部向尾部轻挤腹腔,将卵带徐徐挤入干净、无水的盆内,同时,挤出精液,用6.5% 的生理盐水稀释后倒在卵带上,缓慢摇动,使精卵混匀,再加少量清水拌和,静置2min~3min,慢慢加入半盆清水,继续搅动,使其充分受精,然后倒去浑浊水,再用清水洗3次~4次,待卵膜吸水膨胀后,移入孵化池中孵化。

3、孵化

(1)自然孵化

在仿生态人工洞穴内,雌鲵产卵后,由完成受精过程的雄鲵护卵守候,自然孵化。

(2)人工孵化

在人工控制孵化条件下,使受精卵正常进行胚胎发育而孵出幼体的过程。其方法是剪断卵带,选出受精卵均匀平铺在塑料篮底部,并将塑料篮放入孵化池固定,设定孵化条件,专人管护。

(3)孵化条件

大鲵孵化过程中,应重点控制好以下三个条件:

A水流水流流速0.2m/s~0.4m/s,以卵能在池水中缓慢地随水流而浮转为准。

B溶氧孵化池内水体溶解氧应大于6mg/L。

C水温大鲵胚胎发育适宜水温为14℃~25℃,最适水温为18℃~22℃,昼夜温差不超过1℃。

(4)孵化密度

孵化密度的大小也直接影响孵化率的高低,一个25㎝×35㎝×6㎝的塑料篮以放100粒~200粒受精卵为宜。

(5)孵化时间

受精卵孵出幼体,一般情况下,水温在18℃~25℃时,需33d~38d;水温在14℃~21℃时,需38d~40d。

4、孵化管理

孵化期间应有专人管护。主要管护工作有:

(1)水质管理:自来水和井水需在池中曝晒5d~7d;地表水须经60目~70目筛绢过滤,清除桡足类、

枝角类、剑水蚤及蝌蚪等敌害生物。

(2)每天清洗过滤窗纱,捡出死卵,适时翻卵,以保证盘内排水畅通、清洁,防止受精卵局部缺氧。

(3)防止卵膜早破。可采用5mg/L~1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的固卵方法。

(4)检测水温、PH值等水质指标,详细做好孵化记录。

5、后备亲鲵的选择

(1)选择的年龄与体重

后备亲鲵年龄和体重选择标准参见表4。

表4 后备亲鲵年龄和体重

(2)选择的时机

挑选后备亲鲵宜在以下三个时期进行:

A、一龄选择稚鲵经过一年的生长发育,会初步显示生长性状。此时,宜进行一次选择。选择原则:

选留同群体中个体较大,无病的优良苗种,淘汰生长发育不良或残次的个体。

B、三龄选择挑选摄食情况好,生长快,无发病史的大鲵,淘汰生长

缓慢的大鲵。

C、五龄选择宜在繁殖季节进行选择,副性征发育明显的留作种用,个别发育成熟的大鲵,可作初次繁殖用,淘汰副性征发育不理想的大鲵。

七、大鲵驯化技术

1、亲鲵的驯化

(1)控制应激反应

刚驯养的大鲵有明显的应激反应,遇到刺激,体表会突然分泌大量白色粘液;出现反吐、长时间绝食、相互吞咬、残杀等现象。对此,可在人工养殖池中饲养、反复刺激,逐渐使之习惯于日常操作。

(2)配组、分池

临近繁殖季节,同性大鲵相互争斗尖锐,体质弱的大鲵不敢入穴。因此,应调配雌雄大鲵体重相近的配组,采用1:1的单组合模式进行分池饲养。

(3)调控水体

培育亲鲵水深,以水位高于大鲵体高2cm~3cm为宜。可采用有落差的微流水形式,水流量以池水一天交换一次为宜。水温控制在13℃~20℃,昼夜水温差不超过5℃。保持水质良好。

(4)饲养

投饵量按5.2.2.3的要求投喂。初期以投喂鲜活饵料为主,摄食正常后,可投喂剔骨鱼块等。

饵料质量应符合5.2.2.2的要求。

2、幼鲵的驯食

由脱鳃阶段转换到幼鲵阶段后,应进行驯食。驯食一个月,可养成分散摄食为定位摄食的习惯。

(1)诱食的饵料

宜采用丝蚯蚓进行诱食。投喂前,应将丝蚯蚓消毒、切成幼鲵适口大小。

(2)驯化方法

将丝蚯蚓散在培育池四周水底,让其自由摄食。有一定习惯后,再逐渐减少投放点,随着幼鲵摄食、活动能力增强,饵料投放点应逐步向一点集中,驯化幼鲵定点摄食的习惯。

八、大鲵养殖技术

1、稚鲵的培育

(1)培育工具

可采用稚鲵池或长方形的塑料盆,作为培育工具。塑料盆长边一侧钻一排小孔,大小以保证稚鲵不外逃为宜,孔到盆底深度为10cm。另一侧为进水孔。宜采用微流水培育。

(2)培育密度

稚鲵放养密度参见表5.

表5 稚鲵放养密度

(3)日常管理

稚鲵培育日常管理主要环节是“水质、水温、防病”六个字:

A水质要求水质清新,并经过过滤、增氧,水中溶解氧应保持在5mg/L 以上。

B水温水温宜控制在18℃~20℃,并保持恒温,昼夜水温差不超过1℃。C防病稚鲵培育期间主要病害为水霉病。可每隔5d~7d用0.5%~1%的氯化钠溶液浸泡稚鲵5min左右,每隔10d彻底清洗培育池一次,并用15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培育池。

2、幼鲵饲养

(1)放养前准备

幼鲵放养前,饲养池应洗刷干净,用1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器具用5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min消毒;调节水温与孵化水温一致,池子加水晾2d~3d,待消毒药物气味消失后放苗。

(2)苗种质量

反应敏锐,无伤残,无畸形,无疫病,无药物残留;规格整齐,色泽鲜艳,体表完整无伤,有一层正常清洁透明的保护膜。

(3)鲵体消毒

放养前应用15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min~3min进行鲵体消毒。

(4)饵料与投喂

饵料质量应符合 5.2.2.2 的要求。幼鲵饲养,控制好投饵量和投饵频率是提高成活率的技术之一。投喂时间以每天下午17时~18时为宜。具体投饵方法参见表6。

表6 不同规格幼鲵投饵量及投饵频率

(5)分级饲养管理

幼鲵饲养过程中,个体大小出现差异,应及时分级饲养,尤其对个别体小、生长慢的个体,应单独饲养,加强饵料、水质的调控强化措施,以利于均衡快速生长。

3、成鲵饲养

(1)放养密度

成鲵饲养阶段应按规格大、中、小分级分池饲养。放养密度参见表7。表7?? 不同年龄成鲵放养密度

(2)投饲

A饵料种类

成鲵的饵料种类主要为鱼、虾、蟹、蛙、贝、泥鳅、鸡鸭胚胎等。饵料质量应符合 5.2.2.2 的要求。

B 投饲量

每次投饲量以大鲵体重的2%~3%为宜,一天投喂一次,应根据水温和摄食情况及时调节投饵量和投饵频率。

(3)日常管理

成鲵饲养管理应重点做好以下日常工作:

A、控制水温和水质。常年保持水质清新,应及时清除残饵、粪便。夏季应注意防暑降温,冬季应注意防寒保暖。夏、秋季宜每隔2d~3d清池一次;冬、春季宜每隔6d~7d清池一次。

B、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减少经济损失。

C、勤于观察,搞好管理,应做好生产日志和摄食、用药等记录。

九、疫病防治及管理

1、大鲵病害的防控措施

大鲵病害防治应坚持“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日常管理中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病害预防工作:

(1)大鲵驯养繁殖场的建设应符合防疫条件,通过宏观控制,防治病菌和药物交叉感染,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大鲵自身抗病能力。

(2)做好消毒工作。通过水体消毒、鲵体消毒、饵料消毒、工具消毒等措施,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3)定期投喂药饵。药饵的投喂应符合《NY 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有关规定。投喂药物要注意休药期。休药期应符合《NY 5070 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的有关规定。

(4)建立隔离制度和防疫制度。养殖场应建立健全防疫制度,配备防疫基本设施,实行生产区封闭隔离管理;引进物种或发生疫病应进行隔离,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发生重大疫情,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按照有关程序采取封锁隔离措施,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患病大鲵的隔离、治疗或扑杀以及无害化处理工作。

2、大鲵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发现病鲵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加强管护,及时诊断病因,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治疗药物的使用应符合《NY 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相关规定。不允许使用国家禁止药物及化合物和添加剂,不应在饵料中长期添加抗生素。

大鲵常见病害防治技术参见表8。表8 大鲵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