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理工大学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及解释复习资料及答案

成都理工大学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及解释复习资料及答案

成都理工大学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及解释复习资料及答案
成都理工大学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及解释复习资料及答案

1----断层在时间剖面的特征标志

1)标准层反射同相轴发生错断,是断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基本形式。2)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发生突变,断层下降盘地层加厚,上升盘地层变薄。3)反射同相轴形状和产状发生突变,这往往是断层作用所致。4)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等。5)断面波、绕射波等异常波的出现,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准。

2----伪门条件及消除方法

滤波处理的是离散信号,由付氏变换的特性可知:离散函数的频谱是一个周期函数,其周期为1/△,即有:DFT(h(n))=H(k)=H(k+1/Δ)则通频带以1/△为周期重复出现,若称第一个门为“正门”,则其它的门为“伪门”。②克服的方法:a)选择适当的采样间隔△使伪门出现在干扰波频率范围之外,一般采样间隔△取得越小,伪门处于频率越高的地方,离正门越远,b) 在离散采样之前让信号通过“去假频”滤波器,滤掉高频成分。

3--反滤波原理及影响因素

地震记录是地层反射系数序列r(t)与地震子波b(t)的褶积,x(t)=r(t)*b(t),b(t)就相当地层滤波因子。为提高分辨率,可设计一个反滤波器,设反滤波因子为a(t),并要求a(t)与b(t)满足a(t)* b(t)=(t),用a(t)对地震记录x(t)反滤波x(t)* a(t)= r(t)*b(t) * a(t)= r(t)* (t)= r(t),其结果为反射系数序列,即为反射波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1)各种反滤波方法都必须有若干假设条件;2)反射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问题;3)噪声干扰的影响;4)原始地震资料的质量问题。4----.爆炸反射界面成像原理(叠后偏移成像原理)①把地下地质界面看成具有爆炸性的爆炸源。②爆炸源的形状、位置与地质界面一致。③爆炸源产生的波的能量、极性与地质界面反射系的大小、正负对应。④并假定当t=0时,所有爆炸源同时起爆,沿界面法线方向发射上行波到达地面观测点。(5)用波动方程式将地表接收的波场(地震记录)作反时间方向传播(向下延拓),当波场延拓到(t=0)时的波场的值就正确地描述了地下反射界面位置,即自动实现偏移成像。

说明:爆炸反射界面成像原理适用于叠后的地震资料。即自激自收剖面,自炮点发出的下行波到达反射点的路径与自该点反射返回地面的上行波的路径完全一样。只考虑上行波,若将时间剖面中时间减半,或将传播速度减一半,就可将自激自收剖面看作在反射界上同时激发的地震波沿界面法线传播到地表所接收的记录。偏移时,只需把速度减半,用单程波动方程延拓法,把波场从地面延拓到反射界面,令t=0,即可实现偏移。

5.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有什么特点

①是求解近似波动方程的一种近似数值解法,是否收敛于真解,取决于差分网格的划分和延拓步长的选择。②能适应速度的纵、横向变化,偏移噪音小,在剖面信噪比低的情况下也能做的优点;③受反射界面倾角的限制,当倾角较大时,产生频散现象,使波形畸变。

法波动方程偏移有什么特点

偏移结果好,精度高,稳定性好,噪音低,运算速度快,无倾角限制,无频散现象。

优点:偏移结果好,精度高,稳定性好,噪音低,运算速度快,无倾角限制,无频散现象。缺点:假定传播速度为常速,速度横向变化时,会使反射界面畸变,对偏移速度误差较敏感。7克希霍夫积分偏移有什么特点与绕射扫描叠加的区别是什么

不受倾角限制,能适应任意倾角地层,做三维偏移较容易实现,对网格要求较灵活。

优点:不受倾角限制,能适应任意倾角地层,做三维偏移较容易实现,对网格要求较灵活。缺点:费时;难以处理速度的横向变化;偏移噪声大,“划弧”现象严重;确定偏移参数困难。

-区别:A克希霍夫积分偏移考虑了波的振幅值随传播距离和方向不同的影响,保持了波的

振幅特性。公式不仅有振幅,还要取各道的振幅的变化率(即对时间的导数值)B各道相应振幅值的叠加是加权叠加。

1.什么是偏移(现象和处理)背斜向斜的偏移现象是什么偏移处理有何作用

答:(1) 偏移: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同相轴因为受波的传播特征和记录方式限制,往往与其相应的反射地质体在形态上和位臵上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性称为偏移。偏移处理:设法消除偏移影响的方法。反射地震资料的偏移校正、射线偏移和波动方程偏移等方法统称偏移处理。(2)背向斜偏移现象:背斜界面会出现空白带,而向斜界面则出现交叉重叠。且在断点、尖灭点会出现绕射波。3)偏移处理的目的:偏移处理使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断层面上的断面波,弯曲界面上的回转波以及断点尖灭点上的绕射波收敛和归位;以提高地震勘探的横向分辨率。2)求取地层岩性参数,清除多次波,有利于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

反射波同相轴的识别标志有哪些

1)同相性2)振幅显着增强3)波形相似特征4)时差变化规律5)连续性

3.动校正和静校正有何异同

①每道的全部采样点具有相同的静校正量;②静校正量具有正负之分,它决定静校正“搬家”有两个顺序(即两种搬家方向)。当静校正量为正时,则将整道全部采样点均向前(时间减小的方向)移动静校正量时间;静校正量为负时,将整道全部采样点均向后(时间增大的方向)移动静校正量时间。

4.什么是速度谱有那些显示方式有哪方面的应用

定义:将地震波的叠加能量相对速度的变化规律称为速度谱;

显示方式:等值线平面图形、并列谱线、谱线面积;

应用:确定最佳叠加能量图、检查叠加时间剖面的正确性、识别多次波等特殊干扰、计算层速度。

5.时间剖面的实际对比方法有哪些

1)选择对比层位3)对比标注4)相位对比5)波组和波系对比2)反射层位的代号6)沿测线闭合圈对比7)利用叠加波面和偏移剖面进行对比8)利用地质规律对比9)干涉带对比10)剖面间的对比11)异常波:绕射波、断面波、回旋波

6试述等厚度图的绘制及其解释

等厚图:表示两个地震层位之间沉积厚度的平面图。

绘制:把画在透明纸上的两个标准层的真深度构造图,按测线位置或经纬网重合一起。在这两张图的一系列等值线交点上,计算深度差,将这些差写在另一张平面图的相应位置上,绘出视厚度等值线,便得等厚度图。

解释:①某一方向厚度增大,则可推断沉积物来源方向。②褶曲地层厚度一致,则表明褶曲产生于沉积之后。③如果随着远离背斜顶部地层厚度加大,说明在地层沉积同时有构造发生,这对油气聚积有利。

断裂发育的地区,地层受断裂破坏作用,上升盘常常遭受剥蚀,厚度变化较大;从浅到深各层等厚度图,可了解不同时期地层厚度变化,可看出地壳的升降和沉积中心的变化,了解沉积盆地的地质发展史。

7--吉普吉斯现象:截断后的滤波因子所对应的频率响应不再是一个理想的矩形门,而变成梯形门,且顶底都变成了连续振动的光滑曲线。3)吉普吉斯现象的特点:①滤波因子取得越长,频率响应曲线越接近矩形门。计算证明,振荡的最大幅度与矩形幅度相差±9%,且不随N的大小而变②选取不同长度的滤波因子h(n△),对应的频率响应的截止陡度不同,N

越大,则频率响应曲线的截止陡度越大,最大突起的位置越靠近截止频率,突起点的个数越多,而幅度越小,吉普吉斯现象越小。4)克服吉普吉斯现象的方法从频率域角度考虑,消除理想频率响应矩形门的不连续性,在频率域给频率响应曲线的两边镶上两个连续变化的曲线;

从时间域考虑,使滤波因子急速衰减为零,减少截断误差,即在时间域给滤波因子乘一个衰减因子。①镶边法②乘因子法(时间域角度考虑)

8地震子波与分辨率的关系如何

(1)地震子波的分辨能力主要取决于子波的频带宽度,不只是子波频率的高低。

(2)当子波的相位数一定时,则频率越高,子波的延续时间越短,分辨率越高。

9.简述地震标准层的识别方法及地质含义

地震标准层的好坏,主要由水平方向沉积的稳定性决定;标准层的反射波特征与沉积岩相之间有一定规律;

地震标准层的反射应具备的条件:

①反射波特征明显,稳定;

②在工区大部分测线上都可连续追踪;

③能反映构造(浅、中、深各层)的主要特征,最好在含油层系之内。

10-什么是静校正写出外一次静校正的内容和步骤

静校正:对由表层因素引起的地震波传播时间差的校正称为静校正;

野外一次静校正内容:井深校正、地形校正量、低速带校正

步骤:1把爆炸点的位臵从井底校正到基准面上2将经井深校正后,已校正到地表的炮点和检波点都沿垂直方向校正到基准面上3将基准面以下的低速带速度用基岩速度代替11.什么是剩余静校正有哪两部分各用什么方法及步骤

剩余静校正:提取受表层影响的剩余静校正量并加以校正的过程称为剩余静校正。剩余静校正量主要包括两种成分:长波长(低频)分量和短波长(高频)分量

长波长分量的提取和校正方法有:初至折射、空间滤波、线性回归等方法

短波长(高频)分量方法:统计法。步骤:形成参考道;用互相关方法计算道集内各道的相对静校正量。

12.什么是水平叠加起什么作用写出水平叠加的两种方法及步骤

水平叠加:是对地下某个点重复观测多次的许许多多地震道经过消除时间差、滤掉干扰波等处理以后叠加到一块才得到这个点的水平叠加记录,一个点一个点都这样处理,直至把一条测线的所有点都处理完.

水平叠加作用:提高性噪比

水平叠加方法:1.常规叠加法 2 .自适应加权叠加法(1)构造标准道(2)求取加权系数(3)平滑权系数(4)加权叠加

13.什么是地震信号的“三高处理”

在地震资料处理中,高度保持地震波的真振幅特征,尽可能地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和分辨率,称为“三高”处理。

14.什么是地震信号真振幅为什么要真振幅恢复

真振幅:是指反映地层岩性变化的振幅由地层波阻抗差而产生的反射波振幅。真振幅恢复处理目的:只保留与反射强度有关的相对振幅。需要作增益恢复、球面扩散、非弹性衰减等的校正。

15.滤波及其作用是什么怎么样在时间域和频率域中实现写出计算公式

滤波:利用有效波和干扰波在频率、视速度方面的差异来压制干扰波,突出有效波作用:在地震资料解释中起提高性噪比的

16.线性滤波器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系统的特性与输入信号的幅度、极性无关,滤波器对它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特点:满足叠加性的运算

17.数字滤波器是什么有什么优点和缺点缺点怎么克服

数字滤波器:是一个离散时间系统法,将输入离散时间信号转换为所要求的输出离散时间信号的特定功能装置

优点:1)包含负频率的影响2)只有对称的实函数,其付氏变换才是实数,其相位谱为零3)零相位滤波波形不改变

缺点:1)离散性2)无限性

19.什么是二维滤波

在频波域进行滤波,则可用滤波器的频波响应函数与地震记录频波谱对应点相乘,然后做反二维付氏变换,即得滤波结果。

在时间域进行滤波,则可将滤波器的频波响应函数做反付氏变换,求得时空域滤波因子,用它与地震记录进行二维褶积运算,即得滤波结果

10.视速度与波数和频率有何关系有效信号与干扰信号在二维滤波上有和特点怎样根据视速度差异设计二维滤波器

答:视速度Vx,波数K,频率 f K=f/Vx

有效波与干扰信号在速度上存在差异,表现在在图上为斜率不同,不同的波分布在不同的斜率范围内。

干扰波的速度比有效波的速度低,表现为斜率较低,可设计扇形率波器,将将干扰波切除。

20、什么是地震构造图有哪些种类

答:地震构造图是用等值线及地质符号直观地表示地下某一层的地质构造的一种平面图件。按其作图等值线性质可分为:(1)等值深度构造图(等)t0构造图。

21、试述构造图的绘制和操作步骤

构造图的绘制步骤(1)水平叠加时间剖面(2)等t0构造图(3)经空间校正后得到真深度构造图

构造图的制作步骤(1)资料的检查(2)选择作图层位及比例尺(3)绘制测线平面分布图(4)取数据(5)断裂系统图的绘制(6)勾绘等值线(7)构造图的解释

22、试述构造图的解释内容

(1)构造图等值线延伸方向是界面走向,垂直走向曲线有浅至深的方向是界面倾向(2)等深线的相对疏密程度标志着界面倾角的大小,相邻等深线距较密,反映界面倾角较大,反之则较小。(3)倾没的背斜或向斜表现为环状圈闭的等深线,深度大的等深线层中为向斜,深度小的为背斜,三面下倾一面敞开的等深线为鼻状构造的反映。(4)构造等深线不连续的地方是断层的反映。

23、试述由等T0图经过空间校正作真深度构造图的方法原理及作构造图的步骤

原理:由等t0图求真倾角,求水平偏移距离和真深度H

作构造图的步骤:(1)由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作等t0图(2)在t0等值线上取足够多的点,量出t0等值线法线方向的水平距离x(3)根据x和该点的t0值查表或空校图版,读出相应的偏移距和真深度(4)在等t0图上,用箭头标出该点的偏移方向,箭杆长度表示偏移距离(5)勾出偏移后各点的位置和真深度,即得真深度图。

24、试述用二维偏移剖面直接作构造图的空间校正原理

(1)对比解释好主测线的偏移时间剖面;(2)利用闭合后的主测线,制作等t0图;(3)利

用等t0图进行空间校正

25、试述用偏移归位剖面作图的交点闭合方法

(1)首先进行二维偏移时间剖面的层位闭合和相位统一。倾角较小时,交点处的时间和波形基本统一,但倾角较大时,二维偏移剖面(主测线和联络测线)交点是不闭合的。

(2)主测线一般垂直构造走向,主测线应进行偏移归位。而联络测线平行构造走向,不必作偏移处理,直接用水平叠加剖面。

(3)可先将相应的水平叠加剖面的层位闭合,然后再在二维偏移剖面上分别找出这些层位和相位,达到层位和相位统一。

26、试述地震构造的地质解释

(1)构造、断裂要素的确定和断裂构造带的划分走向一致,彼此相邻的局部构造,呈条带状分布,叫构造带。其形成一般受主要断裂控制。通过构造带的划分,可进一步看出区域构造特征及局部构造与断裂之间的关系。

(2)对构造含油气远景的评价1)生油层:2)储油层:3)盖层和底层4)油气圈闭类型

27、什么是信号反滤波,反滤波目的是什么

反滤波:地下介质相当于一个滤波器,反射系数序列就是滤波器的脉冲响应,震源子波为系统的输入,地震记录为系统的输出,它使理想的反射系数序列变成了由子波组成的地震记录,降低了地震勘探的纵向分辨率。

滤波的目的:压缩地震子波,把实际的地震记录变成反射系数系列,提高地震剖面的“纵向分辨率”。同时有助于了解岩性

29、试述最小平方反滤波的原理和方法

最小平方反滤波(维纳滤波、最佳滤波)原理:先设计一个反滤波因子,利用反滤波的实际输出与给定的希望输出之间误差能量(平方)达到最小,所假设的反滤波因子为待求的最佳反滤波因子。然后用求得的最佳反滤波因子对记录进行褶积运算,即得反滤波结果。实际上就是一个求能量矩阵方程式的过程;

方法:

A)地震子波的最小平方反滤波(已知地震子波)B) 地震记录的最小平方反滤波(未知地震子波)条件:无干扰情况下地震子波的最小平方反滤波输入的地震子波设计一个反滤波因子:a(n)滤波后的实际输出:希望输出——一个窄脉冲:

30、试述预测反滤波的原理和方法并推导公式

假设:地震记录x(t)是一个平稳的时间序列,地震子波b(t)是物理可实现的最小相位信号,反射系数r(t)是随机的白噪声。3)预测反滤波的步骤首先,根据最小平方原理,即根据未来时刻的实测值与预测值的误差平方和为最小,推导出矩阵方程式(见书),求出预测滤波因子;其次,用预测滤波因子对输入信号进行预测滤波(褶积计算),得到未来的预测值;求预测误差;达到反滤波的目的预测反滤波引入地震资料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海上鸣震等

多次干扰和压缩子波

1.均匀介质中,地质空间的一个绕射点(或反射点),对应的地震叠加剖面的同相轴是什么地震叠加剖面的一个点,对应地质空间是什么

答:地质空间的一个点,对应的是地震叠加剖面的双曲线;地震剖面的一个点,对应地质空间是地质空间的一个半圆。

2.什么是射线偏移有什么缺点

答:射线偏移:建立在几何地震学基础上的偏移方法。可实现叠后或叠前偏移。缺点: 射线偏移是一种近似的几何偏移,虽然地震波的运动学特点得以恢复,但波的动力学特点(如振

幅、波形、相位等)却受到畸变。射线偏移已逐渐被高精度的波动方程偏移所代替。

3.试述波动方程偏移的成像原理

答:1)爆炸反射界面成像原理(叠后偏移成像原理)2)测线下延成像原理3)波场延拓的时间一致性成像原理

4.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有什么特点

①是求解近似波动方程的一种近似数值解法,是否收敛于真解,取决于差分网格的划分和延拓步长的选择。②能适应速度的纵、横向变化,偏移噪音小,在剖面信噪比低的情况下也能做的优点;③受反射界面倾角的限制,当倾角较大时,产生频散现象,使波形畸变。

法波动方程偏移有什么特点

偏移结果好,精度高,稳定性好,噪音低,运算速度快,无倾角限制,无频散现象。

6.克希霍夫积分偏移有什么特点与绕射扫描叠加的区别是什么

不受倾角限制,能适应任意倾角地层,做三维偏移较容易实现,对网格要求较灵活。

-区别:克希霍夫积分偏移考虑了波的振幅值随传播距离和方向不同的影响,保持了波的振幅特性。公式不仅有振幅,还要取各道的振幅的变化率(即对时间的导数值)–各道相应振幅值的叠加是加权叠加。

1.什么是速度谱有那些显示方式有哪方面的应用

将地震波的叠加能量相对速度的变化规律称为速度谱;

显示方式:等值线平面图形、并列谱线、谱线面积;

应用:确定最佳叠加能量图、检查叠加时间剖面的正确性、识别多次波等特殊干扰、计算层速度。

2.在叠加速度分析中最佳叠加速度的实用判别准则有哪些

最小误差能量判别、实用速度判别(平均振幅、相似系数、互相关准则)

-----------------------------------

动校正:消除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正常时差,能使共反射点反射波具有相同的反射时间,实现水平同相叠加,得到水平叠加剖面。

静校正:消除由于表层起伏及低速带引起的时差,能使共反射点反射波具有相同的反射时间,实现水平同相叠加,得到水平叠加剖面。

采样定理:设连续信号x(t)的频谱为X(f),以时间t抽样间隔△抽样得到的离散信号为x(n△),若频谱X(f)有高截频fc,且抽样间隔△满足:△≤1/2fc 或fc≤1/2△,则可由x(n△)完全确定X(f),并可完全恢复出x(t)。

地震相:

几何:内部反射结构外部几何形态顶界与底界的接触关系

物理参数:连续性,波形频率振幅

1.叙述地震资料的完整过程及发展阶段

地震资料采集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

①光点记录阶段:由光点地震仪得到波动的照相记录,不能反复回放处理。仅能利用时间,波形等少量地震信息,人工解释、效率低,只适用于不太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下的资料解释。

②模拟记录阶段:采用模拟磁带记录,质量得到改善,多次波得到压制, 速度自动提取,解释实现半自动化, 解释精度、效率提高,解释成果是反映地下形态的构造图。③数字记录阶段:采用数字磁带记录,处理方法灵活,精度及分辨率高,可得到时间剖面、偏移剖面和深度剖面;能提取多种参数,解释精度、效率大大提高,开辟了自动解释及三维解释的前景。

2.现代地震资料解释的特点。

1).解释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2).解释工作与处理密切配合3)构造地层岩性和油气全面

解释4)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程度提高5)解释工作技术性增强,对解释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随之提高

3.地震剖面有哪些显示方式他们有什么特点

1).波形显示:可反映波的动力学特征(振幅、频率和波形等)

2)变面积显示:是把处理后地震信号经过数/模转换变为模拟信号,再通过检流计变成光带的振动,用光栅把下半部光带遮住,上半部光带透过光栅对照像纸感光,记录下梯形变面积记录。

3).变密度显示:用辉光管代替检流计,随模拟地震信号的变化,产生强弱不同的光线。强振幅信号光线密度大,色深;弱振幅信号光线密度小,色浅,称为“变密度”。变密度不如变面积显示的剖面反射层次清晰,难以仔细对比。变面积和变密度能直观地反映界面形态变化。4).波形加变面积显示:反射层突出,波谷处是空白,便于加色对比,而且从波形线上又可以反映波的动力学特征。

5).波形加变密度显示:数值大小用颜色深浅表示。如层速度曲线剖面,地震波参数剖面

地震勘探的一些基础知识.doc

接收条件received condition:指地震勘探中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广义地说, 接收条件包括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组合个数与方式,以及地震仪的各种因素等。但通常将接收条件狭义地指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地震资料的质量与接收条件有密切关系。陆地工作中埋置检波器,海洋工作中使检波器处于水面下一定深度,都是为了避免风、浪等影响而改善接收条件。 界面速度interface velocity:指折射波沿折射界面滑行的速度。界面速度主要反映折射界面以下地层中岩石的物理性质。由于组成地层的岩石颗粒排列有方向性,通常界而速度大于层速度。界面速度可通过折射波测得。 加速度检波器accelerometer:即“压电地震检波器”。 激发条件excited condition:地震勘探中将震源种类、能最、周围介质的情况总称为激发条件。对于炸药震源来说,激发条件一般包括炸药量大小、药包形状,个数,分布方式及埋置岩性和沉放深度等。对于非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则包括装置的种类、能量、参数选择及安置情况等。激发条件的选择是否适当,对地震勘探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很大。一般认为,陆地工作中, 风化层下的含水可塑性岩层是有利的激发条件,因此往往采用井中爆炸,在海洋工作小,主要是以减小气泡影响作为合适的激发条件。 海洋地震勘探marine seismic survey:是利用勘探船在海洋上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其特点是在水中激发,水中接收,激发,接收条件均一;可进行不停船的连续观测。震源多使用非炸药震源,接收常用压电地震检波器,工作时,将检波器及电缆拖曳于船后一定深度的海水中由于上述特点,使海洋地震勘探具有比陆地地震勘探高得多的生产效率,更需要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海洋地震勘探中常遇到一些特殊的干扰波,如鸣震和交混问响,以及与海底有关的底波干扰。海洋地震勘探的原理,使用的仪器,以及处理资料的方法都和陆地地震勘探基本相同。由于在大陆架地区发现大量的石汕和天然气,因此.海洋地震勘探有极为广阔的前景。 高频地震high frequency seismic survey: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杏和金属矿床勘探中,勘测深度只在儿米到儿百米之间,需要精细分层和精确地测定波的传播时间。为了提高仪器的分辨能力,要用专门的高频地震仪,记录震波的高频分量。高频地震仪的通频带?般在60-350周 /秒之间,专门测定岩石波速时需提高到500-600周/秒。为了压制低频干扰,仪器频率特性的低频一边应有较大的陡度。 干扰波noise:地震勘探中妨碍分辨有效波的振动都属于干扰波。干扰波大体上可分为两种:其中具有明显传播规律的称为规则干扰或干扰波,如声波、面波,多次波等等;没有明显传播规律性的振动称为随机干扰,或简称干扰,如微震等。抗干扰的问题是关系到地震勘探中提高勘探的质量和能力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因此,在野外工作和资料处理上采用多种措施,以提高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干扰波有时也是相对的概念,如在反射法中,折射波就常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期末复习(王松版) 1地震资料解释——以地质理论和规律为指导,运用地震波传播理论和地震勘探方法原理,综合地质、测井、钻井和其它物探资料,对地震数据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分析的过程。 2地震子波(wavelet):地震勘探过程中,爆炸产生的尖脉冲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 3褶积模型的应用: 已知r(t)和w(t),求s(t):正演问题 已知w(t) 和s(t) ,求r(t) :反演问题 已知s(t) 和r(t),求w(t):子波处理 4同相轴:指地震时间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5极性判断 6有效波的识别标志 1)强振幅: 叠后资料往往经提高信噪处理,反射波能量大于干扰波能量 2)波形相似性: 子波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路径相近,传播过程影响因素相近,相邻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主周期、相位数、振幅包络形状等)是相似的。 3)同相性: 同一个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到达时间也是相近的,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是相似的,形成一条平滑的、有一定长度的同相轴,也称相干性。 4)时差变化规律: 在共炮点道集上,直达波、折射波是直线,反射波、绕射波、多次波等为曲线。在动校正后的剖面上,原来直线的同相轴被校正成曲线,一次反射波成为直线,多次波、绕射波为曲线。 1、2用于识别波的出现; 3、4用于识别波的类型、特征及地层界面特征的判断。 7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 (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它通常随深度或空间而变化。 (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同相轴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必须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如声阻抗反演技术等)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的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后,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地对比。 (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绪论 1、地球物理勘探的概念 (1)简称“物探”,是通过观察存在地球及其周围的地球物理场的特征和岩石的各种物理特性来研究地质规律和勘查各种矿产的各种方法的总称。(2)是以物理学原理为基础,利用电子学、计算机的数字处理、信息论等科学技术中的新技术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勘探地下矿产的方法。(3)是借助于各种物探仪器在地面观测地下岩石的各种物理参数,从而解释和推断地下岩石的构造特点、岩石性质等,从而到达勘查地下矿产(金属非金属矿产、煤、油气等等)的目的。 2、地球物理勘探的分类,不同勘探方法的优缺点。 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的密度差异 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磁性差异 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电性差异 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 放射性勘探:利用岩石的放射性差异 地震勘探的优点:精度高,分辨率高,穿透深度大,能较详细地了解由浅至深一整套地层的地质规律。缺点:成本高 3、地震勘探的概念、分类,目前地震勘探以何种方法为主。 概念: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来进行矿产勘察。是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下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达到油气或其他勘探目的的一种物探方法。 分类:地质法(优:在找油初期,可以起到一个指向作用,避免了盲目性,成本低。缺:野外地质方法很难准确了解地下地质情况!);钻探法(优点:精度最高,缺点:一孔之见,而采用大量的钻井,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物探方法(优点:精度高于地质法,成本低于钻探法;不足:精度低于钻探法,成本高于地质法)。 应用最多的方法:物探方法 4、地震勘探的三个阶段 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地震资料室内处理、地震资料解释。 第一章 各种介质的概念 重点:①物体是否为弹性、塑性介质与受力大小、时间及温度有关。②均匀介质与各向同性介质的关系。 (1)理想弹性介质:当介质受外力后立即发生形变,而外力消失后能立即完全恢复为原状的介质; (2)粘弹性介质:当外力消失后不是立即恢复原状,而是过一段时间后才恢复原状的介质称为粘弹性介质。 (3)塑性介质:当外力消失后不能完全恢复原状,保留了一部分形变的介质称为塑性介质。(4)各向同性介质:凡介质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称为各向同性介质 (5)各向异性介质:凡介质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有关的介质称为各向同性介质 (6)均匀介质:弹性性质(波速)不随空间坐标的变化而变化,是常数。 (7)非均匀介质:弹性性质(波速)随着空间坐标的变化而变化,不是定值。 (8)层状介质:如果非均匀介质的物理性质呈层状分布,则称这种介质为层状介质。层状介质中各层的弹性系数是不变的。层状介质模型已经成为地震勘探中常用的物理 模型。 (9)连续介质:层状介质的层数无限增加,每层的厚度无限减小时,层状介质就可以视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DOC)

安徽理工大学 一、名词解释(20分) 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进,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2、数字滤波:用电子计算机整理地震勘探资料时,通过褶积的数学处理过程,在时间域内实现对地震信号的滤波作用,称为数字滤波。(对离散化后的信号进行的滤波,输入输出都是离散信号) 3、模拟信号: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4、数字信号:模拟数据经量化后得到的离散的值。 5、尼奎斯特频率:使离散时间序列x(nΔt)能够确定时间函数x(t)所对应的两倍采样间隔的倒数,即f=1/2Δt. 6、采样定理: 7、吉卜斯现象:由于频率响应不连续,而时域滤波因子取有限长,造成频率特性曲线倾斜和波动的现象。 8、假频:抽样数据产生的频率上的混淆。某一频率的输入信号每个周期的抽样数少于两个时,在系统的的输出端就会被看作是另一频率信号的抽样。抽样频率的一半叫作褶叠频率或尼奎斯特频率fN;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fN+Y,会被看作小于它的频率fN-Y。这两个频率fN+Y和fN-Y相互成为假频。 9、伪门:对连续的滤波因子h(t)用时间采样间隔Δt离散采样后得到h (nΔt)。如果再按h (nΔt)计算出与它相应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这时在频率特性图形上,除了有同原来的H (ω)对应的'门'外,还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许多门,这些门称为伪门。产生伪门的原因就是由于对h(t)离散采样造成的。 10、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震源发出的尖脉冲经过地层后,变成一个具有一定时间延续的波形w(t)。 11、道平衡:指在不同的地震记录道间和同一地震记录道德不同层位中建立振幅平衡,前者称为道间均衡,后者称为道内均衡。 12、几何扩散校正:球面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波前面不断扩大,使振幅随距离呈反比衰减,即Ar=A0/r,是一种几何原因造成的某处能量的减小,与介质无关,叫几何扩散,又叫球面扩散。为了消除球面扩散的影响,只需A0=Ar*r即可,此即为几何扩散校正, 13、反滤波(又称反褶积):为了从与干扰混杂的地震讯息中把有效波提取出来,则必须设法消除由于水层、地层等所形成的滤波作用,按照这种思路所提出的消除干扰的办法称为反滤波,即把有效波在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种种我们不希望的滤波作用消除掉。 14、校正不足或欠校正:如果动校正采用的速度高于正确速度,计算得到的动校正量偏小,动校正后的同相轴下拉。反之称为校正过量或过校正。 15、动校正:消除由于接受点偏离炮点所引起的时差的过程,又叫正常时差校正。 16、剩余时差:当采用一次波的正常时差公式进行动校正之后,除了一次反射波之外,其他类型的波仍存在一定量的时差,我们将这种进过动校正后残留的时差叫做剩余时差。

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大作业(处理部分)

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大作业 (处理部分) 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班级:12-4 姓名:封辉、孙运庆、何瑞川 学号:2012011236、2012011249、2012011239 2016年 1 月 15 日 评分标准:第三章和第四章各20分,其余各章10分

目录 第一章数据加载和观测系统定义 (2) 第二章道编辑和真振幅恢复 (4) 第三章反褶积 (6) 第四章速度分析 (7) 第五章动校正和水平叠加 (8) 第六章静校正 (10) 第七章偏移 (12) 第八章总结和体会 (13)

第一章数据加载和观测系统定义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第一步为数据输入和预处理。预处理是地震数据处理前的准备工作,将地震数据正确加载到地震资料处理系统,进行观测系统定义,并对数据进行编辑和校正。原数据是SGY格式的地震记录文件,用Promax对其进行处理需要格式转换,将其格式转换成软件定义的格式。 图1.1是原始数据炮集。格式转换后可对数据进行加载与处理,但是处理需要的各种测网信息需要进行定义,所以我们做观测系统定义,用FFID(野外文件号)和CHAN(记录道号)为索引将测网的各检波器与炮点坐标、高程、CDP 号等信息与数据的各道联系起来。观测系统定义分为炮点定义,检波点定义与炮检关系定义。图1.3是CDP覆盖次数。 图1.1 原始数据炮集

图1.2a 炮点与检波点信息 图1.2b 炮点与检波点信息

图1.3 多次覆盖次数 第二章道编辑和真振幅恢复 通常的地震采集中,由于检波器数量很多、野外干扰因素复杂等原因,不是每一道都能很好的反应地下反射界面带回来的信息,最基础的我们需要挑出其中坏检波器采集的道与极性不正常的道,称为道编辑(如图2.1)。 在记录图中使用picking进行编辑。点击picking,有编辑错道和编辑极性翻转道。拾取所有的错道和翻转道集后,分别放在两个文件里面。由震源引发的地震波,会随着波前面变大,底层吸收衰减等因素而能量减小,而我们需要的通常是深部的地层信息,所以我们需要对地震波进行振幅恢复(如图 2.2),经过真振幅恢复以后,深层反射波能量相对增强了,反射界面变得清晰,但面波等 干扰波也增强了。

石油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石油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是怎么回事? 既然野外地震已经采集到了反映地下地质情况的地震记录,为什么还要进行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呢?这是因为野外采集的地震记录仅仅是把来自地下地层的各种信息以数码形式记录在磁带上或光盘上,还不能直接反映出地下地层的埋藏深度及起伏变化情况,还需要将地震记录拿到室内输入到运算速度非常快、存贮量非常大、专业功能非常强的计算机系统中,在专家的指令下进行反复计算和分析,才能获得直接反映地下地层真实情况的数据和图像,专业上把这一过程叫做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这个过程有点像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数码照相机(或数码摄像机)的显像过程,将数码照相机拍摄到的图像输入到室内的电脑上,根据需要,对显示在屏幕上的影像进行修改、调整、增加、删减,满意后可通过屏幕拷贝、彩色打印输出图片来,也可以录制到光盘上存贮以供调用,这个过程叫做编辑,也叫处理。不过地震资料的数字处理所用的硬、软件则要复杂得多。因为数码相机拍摄到的图像仅是几米到几十米远的景物,而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要对从地面开始到地下五六千米甚至上万米深范围内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不仅将上面第一套地层,还要将下面很多套地层逐层搞清楚。这些地层在不同地区形态都不一样,有的很平,有的像喜马拉雅山似的高山,有的像雅鲁藏布江似的河谷。可见地震数字处理要把地下数千米深的看不见、摸不着,又极其复杂的地层情况搞清楚,这是多么难的一门学科。 不过,近些年来由于将迅速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许多高新科学技术引用到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中,为搞清地下地层情况,寻找深埋地下的油气田提供了条件,提供了可能,而且提高了油气勘探的成功率。 经过数字处理后的成果有好几十种。专业上把反映地层的埋藏深度、厚度以及形态的图件叫做水平叠加剖面(简称叠加剖面)、偏移剖面。把反映地层岩石(砂岩、泥岩等)组成及其物理性质(速度高低、孔隙大小等)等的成果叫地震属性资料。将经过数字处理的这些剖面和属性资料录制到数字磁带或光盘上,可提供给下道工序(解释)使用。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地震勘探原理(The Principle of Seismic Exploration) 课程编码:121014(长江大学) 学分: 5 分 总学时:80 学时,理论学时:64 学时;实验学时:16 学时 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信号分析、弹性力学 执笔人:毛宁波 审定人:陈传仁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地震勘探是国内外应用地球物理领域中发展得最为成熟、应用面也最为广泛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地震勘探基本原理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的地质情况。在地面或水面某处激发的地震波向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弹性的地层分界面就会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返回地面或水面,用专门的仪器可记录这些波,分析所得记录的特点,如波的传播时间,振动形状等,通过专门的计算或仪器处理,能较准确地测定界面的深度和形态,判断地层的岩性,勘探含油气构造甚至直接找油,勘探煤田、盐岩矿床、个别的层状金属矿床以及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地震勘探以精度高、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信息量丰富等显著优势,在国际及我国油气勘探、工程建设、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充分重视。 《地震勘探原理》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球物理勘探方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作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的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其中包括地震波运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数据解释中的基本原理,了解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及其应用,为学生将来从事地震勘探科研与管理工作打下必备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重点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 ◆地震勘探三大生产环节、技术发展史 ◆难点 ◆石油地震勘探与天然地震的异同 ◆石油地震勘探与浅层地震的异同 第二章地震波的理论14学时 ◆重点 ◆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地震数据处理 重点

1.一维傅里叶变换及其应用:傅里叶变换是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数学基础。它不仅是地震道、地震记录分析和数据滤波的基础,同时在地震数据处理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2.采样定理:设x(t)是连续的时间函数,x(t)的最高截止频率为fn,则可用采样间隔为Δt=1/2fn的离散序列X(nΔt)唯一的确定。采样过程:从模拟地震信号到数字地震信号的过程。采样间隔/采样率:采样所用的时间间隔。 3.数字滤波:利用频谱特征的不同来压制干扰波,以突出有效波的方法。 4.频率域滤波的步骤: ①对已知地震道进行频谱分析;②设计合适的滤波器:为了滤去干扰波的频谱成分,应当设计一个带通滤波器,保留有效波频率,把干扰波频率成分滤掉; ③进行滤波运算;④对输出信号谱X(w)进行傅里叶反变换,便得到滤波后的输出X(t). 5.相位性质:最小相位也叫相位滞后或最小能量延迟,实际上最小相位滞后是指频率域,而最小能量延迟则是指时间域而言。最小能量延迟子波:能量聚集在首部;最大能量延迟子波:能量集中在尾部;混合延迟子波:能量聚集在中部。 6.褶积滤波的物理意义: 单位脉冲响应:在时间域的表示方法中,令一个单位脉冲通过一个滤波器,然后观测滤波器的输出,这个滤波器输出的自然过程曲线称为滤波器的脉冲响应。也称滤波器的时间特性。 褶积滤波的物理意义:它相当于把地震信息x(t)分解为起始时间、极性、幅度各不相同的脉冲序列,令这些脉冲按时间书序依次通过滤波器,这样在滤波器的输出端就得到对输入脉冲序列的脉冲响应,这些脉冲响应有不同的的起始时间、不同的极性和不同的幅度(这个幅度是与引起它的输入脉冲幅度成正比的),将它们叠加起来就得到滤波后的输出x(t). 7.数字滤波的特殊性质:离散性:数字滤波是对离散的信号进行运算,这是所谓的离散性;有限性: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计算时,滤波因子不可能无穷项,而是取有限项,这就是所谓的有限性。 8.产生“伪门”原因:由于对A离散采样造成的,可以证明“伪门”在频率域出现的周期为A,为了避免“伪门”造成的影响,可以适当的选择采样间隔A,使第一个“伪门”出现在干扰波的频谱范围之外。9.波谱:以任何一种形式展示电磁辐射强度与波长之间的关系,叫波谱。波数:波长的倒数。K0=1/λ 二维频率-波数域中的二维频率-波数谱(简称二维频-波谱)分析是对地震波场进行分析的重要手段,它是建立在二维傅里叶变换的基础上。 10.空间假频:频率不变,倾角越大或者倾角不变,频率越高越容易产生空间假频。产生条件:地震信号的频率f一定时,地震信号倾斜时差δt越大,其频-波振幅谱中的波数k0也越大,而当地震信号频率f 增大时,具有相同倾斜时差δt的地震信号的频-波振幅谱中的波数k0随之增大,当频率f增大到某一个门槛频率fmax时,便开始产生空间假频。 11.二维滤波器的设计:一般二维滤波是指对于波动函数X(t,x)所进行的频率-波数域滤波。这时设计的滤波因子是时间-空间的函数h(t,x),滤波过程类似一维滤波在时间-空间域,可用二维褶积公式表示A. 12.共中心点CMP叠加及叠后处理流程图:野外采集地震数据-解编-预处理-反褶积-抽CMP道集-速度分析-动校正-CMP水平叠加-叠后时间深度偏移。13.共中心点叠加优点:①压制多次波;②压制规则干扰波;③压制随机噪声。综上,共中心点叠加可以有效地压制各种干扰波,增强有效波,使地震剖面的信噪比明显提高,掀桌改善地震剖面的质量。 14共中心点水平叠加存在的问题:当反射界面为弯曲界面时,其反射旅行时存在如图1所示的畸变;当反射界面为,其射旅行时发生如图2所示的畸变;当覆盖介质速度横向变化时,其反射旅行时存在如图3所示的畸变;当覆盖介质速度各向异性时,其反射旅行时存在如图4所示的畸变. 15.块状介质模型地震数据处理的特点:①介质呈块状分布,它不仅有顶部和底部界面,而且其侧面也由断层面或岩层界面所封闭;②由于剧烈的构造运动作用,界面往往呈弯曲界面,界面陡、倾角较大;③介质速度往往沿水平方向变化较快。 16.共反射点CRP叠前处理基本流程图:野外采集地震数据-解编-预处理-反褶积-抽CRP道集-层速度场-速度深度模型-叠前深度偏移 ①②③④⑤⑥⑦ 1.预处理:指地震数据处理前的准备工作,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重要基础工作,一般定义为将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正确加载到地震资料处理系统,进行观测系统定义并对地震数据进行编辑和校正的过程。预处理包括:数据解编、格式转换、道编辑、观测系统定义等工作。 2.解编:就是按照野外采集的记录格式将地震数据检测出来,并将时序的野外数据转换为道序数据,然后按照道和炮的顺序将地震记录存放起来。 3.野外观测系统定义:观测系统就是以野外文件号和

论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论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论文提要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是地震勘探工程的最终环节。它包括了地层、构造、沉积以及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等多方面内容,成为油气勘探以及盆地基础地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它也是要把地震勘探所取得的地震资料转化成我们对勘探区地下地质情况的认识。应用数字处理后提供的大量水平叠加剖面、偏移剖面或者一块三维数据体等地震资料,再结合地质、钻井、测井等资料,应用解释工作站等现代科技手段,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模拟计算、反复对比,最后给出比较符合地下实际情况的认识,并将这些认识绘制成图幅和图表。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在正式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一步那就不会得出最后的结果。在野外把数据采集回来,要经过最后的资料解释才能够把数据转换成图表,为后续的工作打好基础。 正文 一、地震资料解释 包括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地层解释及地震烃类解释或地震地质解释。 地震构造解释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和偏移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分析剖面上各种波的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层位和对比追踪,解释时间剖面所反映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构制反射地震标准层构造图。 地震地层解释以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或是进行区域性地层研究,或是进行局部构造的岩性岩相变化分析。划分地震层序是地震地层解释的基础,据此进行地震层序之沉积特征及地质时代的研究,然后进行地震相分析,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绘制地震相平面图,划分出含油气的有利相带。 地震烃类解释利用反射振幅、速度及频率等信息,对含油气有利地区进行烃类指标分析。通常需综合运用钻井资料与测井资料进行标定分析与模拟解释,对地震异常作定性与定量分析,进一步识别烃类指示的性质,进行储集层描述,估算油气层厚度及分布范围等。 二、地震剖面特点 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面上布置一条条的测线,沿各条测线进行地震施工采集地震信息,然后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就得出一张张地震剖面图。经过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图就象从地面向下切了一刀,在二维空间(长度和深度方向)上显示了地下的地质构造情况。 垂直地震剖面是相对于前面讲的地震勘探而言。那么什么叫垂直地震剖面(简称VSP)呢? 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很流行的垂直地震剖面技术和以往提到的地震勘探不同,它是将接收器放在已打好的深井中,接收线沿井孔布置,并借助推靠器将接收器紧紧贴在井壁上。也就是说,前面讲的地震勘探的接收器是放在地面上,而垂直地震剖面的接收器是垂直地面放在井下,故而得名。工作时首先将一组接收器下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物探)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唐湘蓉 实验地点5417 实验成绩 2015年3月- 2015年5月

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认知熟悉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vista软件的基本功能,了解其并熟练掌握vista软件运行的基本操作; 2)了解并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和基本方法,选择合适的处理参数以提高地震数据处理的精度; 3)对比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的理论与实际资料处理的结果,深入理解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提高处理解释的水平、提高资料处理的质量; 4)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与编写实验报告或生产报告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总流程 图1 总流程图 1)加载数据 打开Vista软件后选择加入2D的SEG-Y格式的原始地震数据,本实验

所用数据为给定的SHOT-20。加载后的原始地震数据如图2: 图2 原始地震数据显示 2)道均衡 各个道由于炮检距的不同,导致的反射波的振幅的变化,因为在共反射点叠加中,要求每一个叠加道的振幅都应该相等,每一道对叠加所做的贡献是等价的,无特殊情况,一般就以记录图中间的振幅为基准,使近激发点的地震道振幅减少,增加远离激发点的地震道记录的振幅。道均衡流程模块如图3,道均衡结果如图4: 图3 道均衡流程模块

3)建立观测系统 图5 观测系统显示4)初至拾取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如图6:

图6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 5)初至切除 地震记录上的初至波包括直达波和浅层折射波,它们能量强且有一定延续时间,对紧接而来的浅层反射波有干涉和破坏作用。另外,动校正后会引起波形畸变,浅层尤其厉害。对这些强能量初至波和动校正畸变引起的处理办法是“切除”,即将这些波的采样值全部变为零值(充零)。初至切除流程模块如图7,初至切 除结果如图8: 图7 初至切除流程模块

长江大学地震勘探原理资工03地震勘探原理试题(A)

2005 ─2006 学年 第 1 学期 《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考试试卷( A 卷) 注意:1、本试卷共7 页; 2、考试时间:120 分钟 3、姓名、学号必须写在指定地方 一 解释下列名词 (每小题 4 分,共20 分) 1地震勘探 2地震波视速度 3地震绕射波 4动校正 5地震水平分辨率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 6 分,共36 分) 1 简述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2检波器组合主要压制哪类干扰波?为什么检波器组合能压制干扰波? 3地震水平叠加剖面是如何形成的,指出水平叠加剖面有何缺陷? 4 如何根据地震资料求得地震均方根速度和地震平均速度? 5 在地震水平叠加剖面上有哪些异常波?这些异常波如何形成,有何特点? 6 什么叫地震勘探的垂直分辨率?如何提高地震勘探的垂直分辨率?

三计算题(每小题 6 分,共24 分) 1、地下有一水平界面,其上介质的地震波速度为3000米/秒.从地震水平叠加剖面上知其反射时间为2.25秒,试问此反射界面的深度是多少? 2、已知某砂岩地震波速度V=3500m/s,密度ρ=2.7g/cm3,计算地震波阻抗Z=? 3、野外数字地震仪的接收道数为120道,道间距为50米,偏移距为100米,若采用单边放炮60次覆盖观测系统,试问:每放完一炮沿地震观测线上炮点和排列分别向前移动多少米? 4计算R3界面以上的平均速度Vm和均方根速度Vr 地面 H1=100m V1=1000m/s R1 H2=200m V2=2000m/s R2 H3=300m V3=3000m/s R3

四综合题 1 下图是一张野外的共炮点的地震记录,请你指出其野外施工方式?指出该地震记录上不同类型地震波的具体部位?(5分)

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课程名称:应用地震学 教师:段云卿 第25册 第四章: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 野外采集到的原始资料是以二进制的数字形式记录在磁带上,必须经过计算机的各种运算,才能输出供地震地质解释的各种资料,或直接输出某些解释成果,本章介绍如何进行数据处理。 §4.1校正和叠加处理 一、动校正 1.动校正的含义:(§3.5) (1) 对于一次覆盖共炮点资料来说,把双曲线型或近似双曲线型反射波同 相轴拉直,也就是消去炮检距不为0对反射波旅行时的影响,使同相轴能直观地反映地下界面的构造形态。 (2) 对于共反射点道集来说,把各道均校正成共中心点M 处的自激自收道, 再叠加起来作为共中心点M 处的叠加道,使一次波同相叠加而加强,多次波等干扰波非同相叠加而减弱。 2.动校正公式(§3.5) 2 022V t x t = ? (6.2-26) 3.计算动校正量(使用共反射点道集) (1)公式 为了对共反射道集的每一道的整个道进行计算,将(6.2—26)改写为: 2 002 ) (2i i j ij t V t x t = ? (j=1,2,……,n ; i=1,2,……,m ) (6.4-1) j —— 道序号。 i —— 采样点序号。 x j —— 第j 道的炮检距。 n —— 覆盖次数。 M ——道长 t 0i ——为第i 个界面共中心点处自激自收时间。 (2)问题 不知什么地方有反射界面,就不知什么地方有反射波。 不知反射波的t 0时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课程名称:应用地震学 教师:段云卿 第25册 (3)解决方法 地震道上有一个采样值就有一个反射波。 地震道上每一个采样点的时间i △,都看成一个t 0时间,记为t oi 。 (4)例子 ①设采样间隔△=4ms ②长为0.5S -4.5S 的记录,就有1001个t 0值: )(5.00,0s t = )(004.05.01,0s t += )(004.025.02,0s t ?+= )(004.05.0,0s i t i += )(004.010005.01000,0s t ?+= ③对任意一道就有1001个动校正量。例如炮检距为1000m 的第j 道,动校正量为: )(207.0) 5.0(5.021000 2 2,0s V t j =??= ? ) (205.0) 504.0()504.0(21000 2 2,1s V t j =??= ? ) (204.0) 508.0()508.0(21000 2 2,2s V t j =??= ? ) ?() 004.05.0()004.05.0(21000 2 2,s i V i t j i =+?+?= ? )(000.0) 5.4()5.4(21000 2 2,1000s V t j =??= ?

成都理工大学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及解释复习资料及答案

1----断层在时间剖面的特征标志 1)标准层反射同相轴发生错断,是断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基本形式。2)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发生突变,断层下降盘地层加厚,上升盘地层变薄。3)反射同相轴形状和产状发生突变,这往往是断层作用所致。4)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等。5)断面波、绕射波等异常波的出现,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准。 2----伪门条件及消除方法 滤波处理的是离散信号,由付氏变换的特性可知:离散函数的频谱是一个周期函数,其周期为1/△,即有:DFT(h(n))=H(k)=H(k+1/Δ)则通频带以1/△为周期重复出现,若称第一个门为“正门”,则其它的门为“伪门”。②克服的方法:a)选择适当的采样间隔△使伪门出现在干扰波频率范围之外,一般采样间隔△取得越小,伪门处于频率越高的地方,离正门越远,b) 在离散采样之前让信号通过“去假频”滤波器,滤掉高频成分。 3--反滤波原理及影响因素 地震记录是地层反射系数序列r(t)与地震子波b(t)的褶积,x(t)=r(t)*b(t),b(t)就相当地层滤波因子。为提高分辨率,可设计一个反滤波器,设反滤波因子为a(t),并要求a(t)与b(t)满足a(t)* b(t)=(t),用a(t)对地震记录x(t)反滤波x(t)* a(t)= r(t)*b(t) * a(t)= r(t)* (t)= r(t),其结果为反射系数序列,即为反射波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1)各种反滤波方法都必须有若干假设条件;2)反射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问题;3)噪声干扰的影响;4)原始地震资料的质量问题。4----.爆炸反射界面成像原理(叠后偏移成像原理)①把地下地质界面看成具有爆炸性的爆炸源。②爆炸源的形状、位置与地质界面一致。③爆炸源产生的波的能量、极性与地质界面反射系的大小、正负对应。④并假定当t=0时,所有爆炸源同时起爆,沿界面法线方向发射上行波到达地面观测点。(5)用波动方程式将地表接收的波场(地震记录)作反时间方向传播(向下延拓),当波场延拓到(t=0)时的波场的值就正确地描述了地下反射界面位置,即自动实现偏移成像。 说明:爆炸反射界面成像原理适用于叠后的地震资料。即自激自收剖面,自炮点发出的下行波到达反射点的路径与自该点反射返回地面的上行波的路径完全一样。只考虑上行波,若将时间剖面中时间减半,或将传播速度减一半,就可将自激自收剖面看作在反射界上同时激发的地震波沿界面法线传播到地表所接收的记录。偏移时,只需把速度减半,用单程波动方程延拓法,把波场从地面延拓到反射界面,令t=0,即可实现偏移。 5.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有什么特点 ①是求解近似波动方程的一种近似数值解法,是否收敛于真解,取决于差分网格的划分和延拓步长的选择。②能适应速度的纵、横向变化,偏移噪音小,在剖面信噪比低的情况下也能做的优点;③受反射界面倾角的限制,当倾角较大时,产生频散现象,使波形畸变。 法波动方程偏移有什么特点 偏移结果好,精度高,稳定性好,噪音低,运算速度快,无倾角限制,无频散现象。 优点:偏移结果好,精度高,稳定性好,噪音低,运算速度快,无倾角限制,无频散现象。缺点:假定传播速度为常速,速度横向变化时,会使反射界面畸变,对偏移速度误差较敏感。7克希霍夫积分偏移有什么特点与绕射扫描叠加的区别是什么 不受倾角限制,能适应任意倾角地层,做三维偏移较容易实现,对网格要求较灵活。 优点:不受倾角限制,能适应任意倾角地层,做三维偏移较容易实现,对网格要求较灵活。缺点:费时;难以处理速度的横向变化;偏移噪声大,“划弧”现象严重;确定偏移参数困难。 -区别:A克希霍夫积分偏移考虑了波的振幅值随传播距离和方向不同的影响,保持了波的

地震课设报告-长江大学

地震课设报告-长江大学

前言 石油天然气勘探就是为了寻找和查明油气资源而利用各种勘探手段了解地质状况,认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等条件,综合评价油气远景,确定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找到储油气的圈闭,探明油气田面积,摸清油气藏情况和产出能力。地震勘探原理在油气田勘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地震勘探原理是资源勘查工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掌握好地震勘探原理,将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能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勘查、地质灾害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也为我们进一步深造及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地震勘探原理和此次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 有利于我们初步学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专业中的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渗透学科前沿问题,懂得所学的基本理论的意义及价值。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通过此次的地震课设学习,我们将掌握以下内容: 1、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2、绘制等t0构造图,包括断点组合,等值线的勾绘等; 3、绘制真深度构造图的一种方法,即将等t0构造图转换为真深度构造图; 4、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 5、编写解释文字报告。 在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通过此次的课程设计,我们不仅加深掌握了理论课程的学习内容,更提高了以后实际工作能力。 一、工区概况 1.1工区位置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松辽盆地北部龙南油田(大庆市泰康县境内),地震测线南起93.3,北至99.9,西起439.5,东至443.3,工区南北长6.6Km,东西宽3.9Km,面积约23.5平方公里。 地球坐标为东经124?18'—124?24' 北纬46?09'—46?14' 原点位置:439.5/99.3 原点坐标:x=5115246,y=21602618 主测线方位角90?,联络线与之正交,测网密度为0.3*00.3Km。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Landmark系统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的不断提高,应用解释工作站进行资料解释和综合研究越来越普遍。应用LandMark系统进行地震勘探解释成图与以往成图方法相比,具有省时、高效、成图质量高等优点,尤其对于工区面积大、断块复杂、地震勘探数据量大的项目,运用LandMark解释成图系统将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一. Landmark软件简介 Landmark软件是美国哈里伯顿(Halliburton)公司开发的钻井工程专用软件,是一套知识集成系统,主要功能是利用所集成的软件模块协助用户进行专业分析并做出决策。Landmark软件包括六个功能模块,即数据、信息管理及分析软件IMI、地震资料目标处理软件Processing、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应用软件GGT、油藏开发应用软件RM、钻井和完井服务应用软件Drilling和Windows平台应用软件Discovery,各个模块都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 Landmark软件主要由OpenWorks软件平台和各个应用程序两部分组成。应用程序都是OpenWorks软件平台的插件,均运行于OpenWorks的环境下,受它的管理,遵循其设置的规则和标准。例如,所有应用程序的数据测量系统,投影和坐标系统等都与OpenWorks软件平台的设置一致,这样有利于数据的交换。所有应用程序产生的各类数据包括地质、地震、测井、人文四大类数据,均存储于OpenWorks数据库中,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数据体,即所谓的数据一体化,总体说来,主要有下列三个特点: (1)方便的数据交换:各个应用程序之间都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SeisWorks 和StratWorks中的断层多边形、层面网格线、等值线等可以方便地相互交换,MapView的图像也可以转成ZMAP+格式,输出高质量的图像。 (2)数据共享:OpenWorks是一个多用户系统,允许多个用户在一个工区内工作,你可以指定用哪些用户的数据,并可指定应用的次序,达到数据全面的共享。 (3)便利的数据通讯:通讯就是实时的数据交换。Landmark软件各个应用程序之间以及每个应用程序内部都存在广泛的通讯。 另外,Landmark软件还具有多平台系统的特点,软件可以运行在SUN、SGI、IBM三种工作站上。应用PetroWorks的软件开发工具包(ModelBuilder),用户可以开发自己的应用程序,增强软件的功能。OpenWorks有浮动许可的功能,因此网上的任意一台工作站都可通过许可证浮动的方式运行软件。OpenWorks软件平台所挂接的应用程序很多,其中包括单井处理软件(PetroWorks)和多井处理软件(StratWorks)。 Landmark软件服务对象包括任何国家的石油公司、国际石油公司、独立石油公司,以及石油服务公司和咨询公司,全世界超过90%的勘探与生产公司使用Landmark软件,为全球排名前20名的石油生产商中的18家提供技术服务,是业界最大的软件和服务供应商。目前有超过150个软件应用,发行了120000套软件许可证,覆盖勘探、开发、钻井、生产和信息管理等多方面。集成解决方案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油藏管理、钻完井、生产优化、信息管理等多个领域。下面以Processing模块为例,主要介绍一下Landmark软件的应用情况。 二.软件功能简介 1.SynTool(合成地震记录制作) SynTool是一体化的层位标定工具,用以将地质分层、岩性与地震数据精确地联结起来,它提供了建立精确的合成地震记录所需的特征参数,并提供了强大的曲线编辑处理功能来帮

长江大学地震勘探原理资工2012A卷bak

长江大学地震勘探原理资工2012A 卷bak 1 / 6 2012 ─2013 学年 第 一 学期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考试试卷( A 卷) 注意:1、本试卷共 6 页; 2、考试时间:120分钟 3、姓名、学号必须写在指定地方 一 、名词解释 (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振动图: 纵波: 叠加速度: 正常时差: 第一菲涅尔带: : 二、填空题 (每小题1分,共20 分) 1、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返回原地层形成________。

2、对于每一个炮点,都要布置许多接收点,一个接收点就叫做一道,所有的接收点就构成一个排列,一个排列常用120道,道与道之间的距离叫做 ,接收点与炮点之间的距离叫做 ,炮点与最近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距离称为 , 炮点与最远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距离则称为。 3、描述地震波速度与岩石孔隙度经验公式是时间平均方程,公式为1/V=(1-Ф)/Vm+Ф/Vl,式中V是地震波速度;Vm 是,Vl是__________,Ф是岩石_________。 4、地震资料数据采集得到的是记录,在地震资料处理时,根据定义的观测系统抽取道集,再对共中心点道集进行动校正处理,然后进行水平叠加,就得到了。 5、反射界面埋藏越深,记录点与反射点偏移越______,界面倾角越大,偏移越_____。 6、在同一反射界面条件下,多次反射波比一次反射波传播时间_____________。 7、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多次波能量得到(加强、不变、压制),绕射波能量(加强、不变、压制)。 8、地震剖面的显示主要有以下几种显示方式:显示方式、显示方式、和显示方式、波形+变密度显示方式。 9、地震子波w(t),地层界面上反射系数与垂直旅行时t的关系为R(t),噪音为n(t),则地震记录表达式为。 三、问答题 (每题5分,共 20 分) 1、简述反射定律、透射定律主要内容;当地震波入射到一水平界面时, 会产生哪些类型的波(可借助图说明)。 2 / 6

QSH 0186.3-2008 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 第3部分:资料解释

ICS 73.020 E 11 Q/SH 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 第3部分:资料解释 Specifications for quality control of seismic data Part 3:Data interpretation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发布

Q/SH 0186.3—2008 目 次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与定义 (1) 4 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控制流程 (2) 5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和分级 (2) 6 基础工作 (4) 7 地震构造解释 (5) 8 地震层序解释 (7) 9 地震岩性解释(非构造圈闭解释) (8) 10 地震储层预测 (9) 11 综合解释 (10) 12 成果报告与资料归档 (10)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检查表 (11) I

Q/SH 0186.3—2008 II

Q/SH 0186.3—2008 前 言 Q/SH 0186《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分为三个部分: —— 第1部分:采集施工; —— 第2部分:数据处理; —— 第3部分:资料解释。 本部分为Q/SH 0186的第3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油田企业经营管理部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查忠圻、闫昭岷、李维然、宋传春、董宁、贾友珠、周小鹰。 III

Q/SH 0186.3—2008 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 第3部分:资料解释 1 范围 Q/SH 0186的本部分规定了地震勘探资料解释质量控制的主要过程和内容。 本部分适用于地震勘探资料解释质量控制和检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Q/SH 0186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SY/T 5331 石油地震勘探解释图件 SY/T 5481—2003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 SY/T 5933 地震反射层地震地质层位代号确定原则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 Q/SH 0186的本部分。 3.1 地震资料解释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 地震资料解释按资料类型分为二维资料解释和三维资料解释,按地质目标可分为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层序解释、地震岩性解释和地震储层综合预测。 3.2 地震构造解释seismic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地震构造解释主要是利用地震波反射时间、同相性和速度等划分构造层,确定反射层的地质层位,了解地层岩性和厚度变化、储集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对目的层层位、断层做出解释,绘制时间和深度构造图等相关分析图件,在此基础上开展构造发育史和区域沉积环境的研究,预测有利油气聚集区,寻找和评价构造圈闭。 3.3 地震层序解释seismic sequences interpretation 地震层序解释是根据地震剖面反射结构和波组特征来划分不同类型的地震相。通过了解生、储、盖层的分布、空间组合关系和目的层段储层分布,研究地层的宏观特征;分析沉积层序、沉积岩相和沉积环境;恢复盆地(凹陷)内地层演化过程和空间分布格局;预测沉积盆地和区带的油气有利聚集带;评价非构造圈闭及识别含油气性。 3.4 地震岩性解释seismic lit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地震岩性解释是在精细构造解释和层序地层解释的基础上,利用地震波速度、属性及地震反演资料进行岩性解释,研究地震波振幅、波形、频谱地震属性与岩性的关系;识别岩性、烃类指示的性质;了解区域性沉积岩相变化、地层的岩性变化;划分含油气的有利区带,进行岩性预测;寻找尖灭、不整合、地层超覆等地层圈闭或岩性圈闭等非构造圈闭类型油气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