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

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

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
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9课秦统一中国(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知道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项古代工程。

2.通过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秦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学习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

文字统一的重要作用。

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结合书本归纳梳理并识记1、2、3题的知识模块。第3题从文化、经济、思想和军事方面回答。

方法指导二:

用图表标出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来把握本课内容;结合本课提供的货币、文字图来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

方法指导三:

从焚书、坑儒两件事发生的背景、动机、秦始皇采取的手段进行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欣赏课本导入框中的图片,老师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提出问题:秦王没有被荆轲杀掉,反而最后灭掉六国,他是如何完成统一的?又是怎样巩固统一的?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二秦灭六国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自主阅读课本P42~43内容,完成第1—2题。

1.秦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影响。

时间:公元前221年;人物:秦王嬴政;都城:咸阳;

影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简述秦朝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知识模块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自主阅读课本P44~45内容,完成第3—4题。

3.秦始皇为了巩固和维护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

军事上: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

4.文字的统一,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的作用。

(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2)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秦巩固和维护统一的措施。

2.秦统一文字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梁启超:“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天下“统于秦”发生在( C )

A.公元前356年

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02年

2.右图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最大的功绩是( C )

A.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

B.修筑驰道,统一车轨

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D.修筑了万里长城

3.假如有一位秦朝的政府官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整理奏折,最重要的是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位政府官员是( B )

A.丞相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4.毛泽东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里秦的“政制”主要指( B )

A.宗法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封建等级制

5.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是( C )

A.铲形币 B.刀形币C.圆形方孔铜钱D.蚁鼻钱

6.战国时期,各国“车途异轨,……文学异形。”秦兼并六国,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后,下列不存在的情况是( D )

A.“车同轨”,车辆通行无阻

B.商人交易使用圆形方孔钱

C.各地官员均用小篆体写告示

D.农民缴税用的“斗”容量不同

7.下列四本书在秦始皇焚书后还可以查阅到的是( A )

A.《周易》 B.《论语》

C.《道德经》 D.《春秋》

8.2014年是邓小平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30周年,为此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大型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全面展现了长城的雄姿和周边优美的环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秦朝长城的东西起止点分别是( A )

A.辽东、临洮

B.鸭绿江、嘉峪关

C.山海关、嘉峪关

D.山海关、临洮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眈眈!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胡曾

(1)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秦王扫六合”的历史意义。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分立和相互混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局面。

(2)为了巩固统治,秦王除了修筑“防胡万里城”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派蒙恬抵御匈奴,统一东南、岭南,修灵渠。

(3)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秦始皇一直是众说纷纭,为此网上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人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暴君。你对这个问题有何看法?(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全面认识:他既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又是一个暴君,功大于过。

是千古一帝:①完成国家统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②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③还采取了一些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秦始皇是暴君:①焚书坑儒,摧残文化;②徭役繁重,赋税沉重;③刑法严酷,统治残暴,是历史上少有。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秦·嬴政→中央集权→措施?????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长城开凿灵渠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2017秋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秦朝的统一同步练习

《秦朝的统一》练习 一,选择题: 1.秦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的条件中不包括() A.战国以来,政治上的分裂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使统一成为趋势 B.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C.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无力抵挡秦国进攻 D.秦始皇统治残暴,社会矛盾尖锐 2.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是在() A.公元前230年 B.公元23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221年 3.在秦朝时被确定为全国规范文字的是那一种() A.甲骨文 B.大篆 C.小篆 D.楷书4.我国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政权巩固。在秦朝,中央负责反腐倡廉、监察百官的官员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5.秦始皇巩固统一是措施中,正确的选项是( ) ①车同轨,书同文②建立中央集权制度③统一货币④统一度量衡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灭六国,诸侯西来的顺序是() ①韩国②赵国③魏国④楚国⑤燕国⑥齐国 A.④⑤①②③⑥ B. ②③①④⑤⑥ C.③④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夏朝 B.秦朝 C.周朝 D.汉朝 8.假如你生活在秦朝,要给朋友写一封信,所写字体可能是() A 甲骨文 B隶书 C楷书 D草书 9. “一法度蘅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这反映谁的治国之道()

A.汉高祖加强中央集权 B.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C.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D.曹操北方改革 10.跨越历史时空,我们来到秦朝,下列说法现象不可能看到的选项是() A.看到某最高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向秦始皇汇报工作的场景 B.在市场上用秦半两钱买一石米和一匹布 C.在公告栏上看到用小篆书写的一则公文 D.看到丞相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二、填空题 1.秦朝建立时间:①年;建立者:②;历史地位:我国历史上③王朝;都城:④_。 2.秦朝设立的三公是⑤;⑥;⑦。 三、材料题 1.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秦王”是谁?扫六合的时间是哪一年? (2)灭亡六国的顺序是怎样的? (3)扫六合后,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的?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导学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 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公元前230年,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秦始皇。 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 1.合作探究: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策划。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秦王统一的过程。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人物:嬴政。(4)都城:咸阳。(5)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图片展示:观察教材《秦朝形势图》 5.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6.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目标导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课堂活动:学生表演小品《朝会》,情景再现,感受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朝会》剧本附教案文件夹内) 2.问题思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创建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一是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二是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学生自主学习:归纳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提示:皇权至高无上:“始皇帝”——“秦始皇”; 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统一中国习题 新人教版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单项选择题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是诗人李白对哪一历史事件的形象描述() A.秦始皇统一六国 B.汉高祖建立西汉 C.楚汉战争 D.周武王伐纣 2.下列制度由秦朝开创的是( ) A.科举制 B.禅让制 C.中央集权制 D.分封制 3.下列关于公元前210年四兄弟的情况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A.老大应征去修长城,多年未归 B.老二应征去戍边,有人捎信回来说他阵亡了 C.老三是书呆子,整天在街上看诸子散文之类的书 D.老四年收入粮食1500斤,兄弟二人却经常挨饿 4.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推行郡县制②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③焚书坑儒④修筑长城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秦始皇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 6.《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焚书坑儒 C.统一文字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争执与决策】

丞相王绾说:“现在天下初定,应该实行分封制。”廷尉李斯说:“不行,当初周就是因为分封,诸侯的权力太大,才造成了长年战争的局面,现在应该实行郡县制。”他们都说自己的建议好,向秦始皇推荐。 (1)材料反映了秦初对哪一问题的争论?秦始皇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麻烦与办法】 以下是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巡幸各地遇到的麻烦。 麻烦一秦始皇的车队进入了以前的韩国地界,路边设有很多路障,秦始皇的车子太宽,难以通过,不得不临时清除这些障碍。 (2)你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你知道秦始皇是如何在全国范围内解决这个问题的吗? 麻烦二到了原是楚国的地方,秦始皇一行进城后就傻了眼,不仅当地话难听懂,就是当地人写的字也不认识。 (3)根据秦的规定,统一文字后人们使用什么文字才算规范? 麻烦三秦始皇的一位亲近卫兵在原秦国做了一条长裙。到达齐地后又叫原齐国的裁缝做了一条同样尺寸的裙子,但是当取货时他发现,竟然是“超短裙”! (4)为什么同样的尺寸会做出两件长短不一的裙子呢?秦始皇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5)秦始皇的这些办法有什么历史作用? 【分析与评说】 (6)结合上述各个“麻烦”的解决措施,试分析统治者推行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 参考答案 1.A 2.C 3.C 4.D 5.D 6.D

重庆市永川区第五中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朝的统一导学案

秦朝的统一 秦始皇帝(公元前259年-前210年),通称为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正),秦庄襄王之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皇帝,杰 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战国末期秦国君主、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 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 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1.“秦王扫六合”:(统一全国)的原因: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秦王 制定了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 2.秦统一全国: 统一:公元 年,都城 。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 -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 国家。 3.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确立 的称号,拥有至高无上的 ,拥有绝对的权力;在中央设 、太尉、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 制,全国设36个郡,下设县。 经济上:统一 (圆形方孔“半两”铜钱)、统一度(长度)量(容量)衡(重量)。 文化上:统一 (小篆,后来是隶书)。 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 ”。 军事上:北筑长城,南修灵渠。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 ) A .夏朝 B .商朝 C .秦朝 D .汉朝 2.统一后秦朝的都城在 ( ) A .镐京 B .洛邑 C .长安 D .咸阳 3.秦朝拥有绝对权力,决定国家重大事务的是 ( ) A .丞相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皇帝 4.秦统一后,在全国使用的货币是 ( ) A.刀形币 B.蚁鼻钱 C.铲形币 D.“半两”铜钱 5.秦统一后,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是 ( ) A.隶书 B.楷书 C.小篆 D.草书 6. 年,秦国发动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秦国经过十年的战争,先后灭掉了 、 、 、 、 、 等六国。 7.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 、 、 ,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 8.秦统一后,以圆形方孔的 为全国通行的货币,把 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课后练习题(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课后练习题(1)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选择题 1. 秦王嬴政顺应历史潮流,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是( ) A.公元前475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220年 2. 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皇帝是秦朝的( ) A.商汤 B.商纣 C.嬴政 D.胡亥 3.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描绘了嬴政( ) A.十年征战,统一全国 B.自称皇帝,君临天下 C.任免官员,中央集权 D.焚书坑儒,思想专制 4. 中国历史上第一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建立的( ) A.周武王 B.嬴政 C.大禹 D.商汤 5. 假如一位游客要去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都城去参观,请你告诉他应去哪座城市( ) A.西安 B.咸阳 C.上海 D.敦煌 6.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下列属于他的功绩的是 ( ) ①灭掉六国,实现统一②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④实行分封制⑤焚书坑儒⑥修建灵渠 A.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⑥ C.①③④⑤⑥ D.②④⑤⑥ 7. 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印有上都、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用泥制陶的事实

D.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8.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塑造了一批人民检察官的形象。秦朝时,中央设立了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9. 假如张三是秦朝的一名地方官员,他在任期间欺压百姓,行贿上级官员,那么他可能会被那个机构监督()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军机处 10.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高职,在地方推行郡县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皇帝权力 B.实现权力间的制衡 C.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11. 柳宗元评价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秦朝( ) A.推行郡县制 B.统一度量衡 C.允许土地买卖 D.建立丞相制 12.假如你生活在秦朝,要给朋友写一封信,所写字体最有可能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楷书 D.草书 13.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秦长城的起止点分别是( ) A.临洮——辽东 B.临洮——咸阳 C.陇西——辽东 D.临洮——函谷关 14.长城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一位外国人曾这样评价:“一个能够修筑长城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困难克服不了的民族。”秦长城的主要功能体现在( ) A.扩大秦朝疆域 B.炫耀国威 C.划定国界 D.军事防御体系 15.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秦始皇采取措施的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秦统一中国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秦统一中国 1.秦灭六国的背景:①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生活;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③秦王嬴政为灭六国做了充分准备。 2.秦朝:时间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秦朝建立的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秦朝建立后巩固统治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有何作用? ①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制度),②统一文字,③统一货币,④统一度量衡,⑤统一车辆和道路,⑥巩固边疆,北修长城,南开灵渠。 作用:巩固了统治和国家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5.中央集权制度:内容:①皇帝至高无上,总览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③地方建立郡县制(这是秦朝影响最为深远的制度)。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影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6.巩固统一的措施:目的: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⑴统一文字,将小篆作为全国的通行文字,作用: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⑵统一货币,将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作用: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⑶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作用:便利了经济的发展。⑷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⑸巩固边疆:开凿灵渠,便利南北水运;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7.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8.文字的发展历史: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 1、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机构设有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理监察事物),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地方建立郡县制。 3、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 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 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防御匈奴。 4、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达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预习提纲 一、秦灭六国 1.原因:①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顺应民心;③商鞅变法后实力超群;④嬴政重用人才。 2.时间:公元前230年开始灭六国——年建立秦朝 3.人物: 4.顺序:秦先后攻灭、、、、、 5.都城:咸阳(今陕西西安) 6.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局面;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最高统治者:称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政府:设、、,分管、军事和 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地方政府: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长或县令。 郡县制的意义: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的基本模式。 4.影响: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沿用。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文化上:统一文字,把作为通用全国的文字。 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 2. 经济上: ①统一货币,为。 ②统一制度, 作用: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 3.加强交通: ①陆路:——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②水路:开凿,沟通了湘水和漓水,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4.长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西起东到,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9课秦统一中国(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知道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项古代工程。 2.通过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秦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学习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 文字统一的重要作用。 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结合书本归纳梳理并识记1、2、3题的知识模块。第3题从文化、经济、思想和军事方面回答。 方法指导二: 用图表标出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来把握本课内容;结合本课提供的货币、文字图来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 方法指导三:

从焚书、坑儒两件事发生的背景、动机、秦始皇采取的手段进行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欣赏课本导入框中的图片,老师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提出问题:秦王没有被荆轲杀掉,反而最后灭掉六国,他是如何完成统一的?又是怎样巩固统一的?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二秦灭六国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自主阅读课本P42~43内容,完成第1—2题。 1.秦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影响。 时间:公元前221年;人物:秦王嬴政;都城:咸阳; 影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简述秦朝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知识模块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自主阅读课本P44~45内容,完成第3—4题。 3.秦始皇为了巩固和维护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 军事上: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 4.文字的统一,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的作用。 (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2)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过程与方法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 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公元前230年,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秦始皇。 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 1.合作探究: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策划。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秦王统一的过程。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人物:嬴政。(4)都城:咸阳。(5)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阅读图片:《秦朝形势图》 5.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6.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目标导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课堂活动:学生表演小品《朝会》,情景再现,感受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秦统一中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弄清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懂得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 2.掌握秦统一中国后所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了解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并用简洁的语言归纳统一的措施制度。 2.通过对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制度的分析,认识这种制度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 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教学重点 巩固秦统一的措施制度 教学难点 秦统一的历史背景及巩固措施所起到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谈话引入: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你能用具体的历史史实加以解说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自夏朝建立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历经商西周三朝,创造了高度文明的青铜文化。到东周时名义上是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实则为诸侯所把持控制朝政,到其后期,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已经分崩离析,土崩瓦解,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分裂为众多的诸侯国。诸侯之间争战,给国家、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东周的分崩离析是如何结束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去了解秦是如何统一,建立大一统的中国的,以及秦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制度来巩固统一的中国。 新课探究 一、秦灭六国-----秦朝统一中国背景、过程及作用 1.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 探究与分享======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唐朝诗人胡曾《咏史》:“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人无人得坐家” 材料二:缥缈黄河风渐远,熙熙攘攘涛声。烽烟四起举刀兵。七雄何乱战, 五霸枉纷争。 材料三:商君变法“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根据的学历史知识,结合材料思考: ①从材料一、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材料中所描绘的场景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练习(含答案)

秦统一中国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下图是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形象地说明了秦朝政治体制的本质。 这一政治体制是( ) A. 皇帝制 B. 郡县制 C. 中央集权制 D. 分封制 2.为了加强各地联系,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人工水道。 这条人工水道是 A. 灵渠 B. 邗沟 C. 江南河 D. 永济渠 3.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结账时,这位咸 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A. 刀币 B. 贝币 C. 五铢钱 D. 圆形方孔铜 钱 4.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请判断公元前 221年属于() A. 公元前2世纪前期 B. 公元前2世纪后期 C. 公元前3世纪前期 D. 公元前3世纪后期 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 夏朝 B. 西周 C. 秦国 D. 秦朝 6.秦朝时期,下列关于李家四兄弟的情况说法有误的是() 第1页/共10页

A. 老大使用圆形方孔钱经商 B. 老二被征去修长城 C. 老三被征去与匈奴作战 D. 老四整日在家读四书五经 7.秦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其主要目的是() A. 沿袭历史传统 B. 开创一代帝号 C. 加强 思想控制 D. 宣扬个人功业 8.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是( ) A. B. C. D. 9.如图所示是中国古代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下列关于这位历史 人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秦始 皇 A. 统一了六国 B. 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C. 自称“始皇帝” D. 统一度量衡

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一、课标内容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7年级的学生对于秦始皇并不陌生,他们对于秦始皇的史实通过电视剧、动画片等各种媒体有所了解,在课堂学习中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再加上前面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的史实,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分裂造成战争,战争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有助于理解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意义和作用。但是7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教学中需要将问题探究方法、归纳总结、比较与讲解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微课、影视频、图片,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的学习、掌握本课知识,培养其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三块内容是密切联系的,共同围绕秦统一中国这一主题。秦灭六国,完成了初步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都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观看微课并阅读教材,记住秦灭六国的时间;观察秦灭六国形势图、秦朝疆域图,说出秦灭六国的顺序,秦朝建立的时间。并在图中找到都城位置,记

住秦朝的疆域四至。通过对秦灭六国背景的理解,进而探讨出秦灭六国的意义。培养识图、读图、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难点) 目标3:观看微课并阅读教材,列举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中央、地方采取的措施。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重点、难点) 目标4:阅读教材,观察有关文字、货币、度量衡的图片,归纳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进步等多角度分析秦统一的重大历史意义。进而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重点) 四、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师: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古风》组诗的第四首开篇两句。此诗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那么,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是如何完成统一全国,巩固统一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PPT呈现)本课三个子目: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秦统一中国》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一,《秦统一中国》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

第9课秦朝的统一同步练习1(川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9课秦朝的统一同步练习 达标训练: 1.战国末年,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 A.齐国 B.燕国 C.楚国 D.秦国 2.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是在() A.公元前230年 B.公元23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221年 3.建议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的是() A.董仲舒 B.李斯 C.蒙恬 D.赵高 4.秦统一后,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是() A.隶书 B.楷书 C.小篆 D.草书 5.秦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是()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西起咸阳,东到河套 D.西起陇西,东到长平 6.秦统一后,在全国使用的货币是() A.刀形币 B.蚁鼻钱 C.铲形币 D.圆形方孔钱 7.秦朝疆域广大,西到() A.东海 B.陇西 C.长城一带 D.南海 8.万里长城在秦始皇时期,其主要功能是() A. 旅游景点 B.军事防御工程 C. 划定国界 D.扩大秦朝在世界的影响 9.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灭六国,诸侯西来的顺序是() ①韩国②赵国③魏国④楚国⑤燕国⑥齐国 A.①②③④⑤⑥ B. ②③①④⑤⑥ C.③④①②⑤⑥ D. ④⑤①②③⑥ 10.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是() A.夏朝 B.秦朝 C.周朝 D.汉朝 11. 秦统一全国后,诏书传到南方的许多地方,当地没有人认识。据此,你认为秦始皇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A.焚书坑儒 B.统一文字 C.统一货币 D.统一语言 12.制作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示意图。(示意图应反映皇帝、中央政权、地方政权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培优训练: 13.秦琅邪石刻上的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秦朝进行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的统一,你认为好在哪里? 14.请你说说秦统一全国的主客观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初中历史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9课秦统一中国 【课程标准】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①识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其重要意义。 ②掌握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知道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具体内容。 ③通过对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分析,认识这种制度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 ④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秦统一全国及其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难点:中央集权制度。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参与,因此本课抓住七年级学生的此特点,编练历史剧《秦囧》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由于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大多数来自于影视作品,思维以感性思维为主,缺乏一定的史料解读能力,本课用丰富的图片和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呈现鲜活的历史,符合学生认知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探究学习。 【教法与学法】 讨论法、图示法、情境体验分析法、材料解析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 出示幻灯片:秦始皇画像及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学习新课 (一)、自主学习(自主学习44-48页内容,黑体字认真读,小字浏览,图文结合,标注重点词句,有疑问可组内交流。)

1、秦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秦灭六国的顺序? 2、秦朝在统治全国采取什么制度?描述这个制度?(最高、中央、地方各是什么) 3、秦朝在地方上采取什么制度、意义? 4、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文化、经济、交通、军事) 5、秦朝的疆域?长城的东西起点? (二)、秦灭六国 1、秦国为什么能够统一全国呢?阅读课文P44,结合材料归纳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材料一: 战国七雄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严重破坏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自然人心厌战,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 材料二: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变法,经过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材料三: 在统一全国前夕,嬴政招募并任用了李斯、尉缭、蒙恬、王翦等一大批杰出的文臣武将。尤为难得的是,他用人不疑,勇于认错纠错,表现出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气度。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分析材料得出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A、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C、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善用人才,远交近攻)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材料分析能力以及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秦统一时间及过程。 出示秦灭六国动态图,使学生对秦统一的过程有个清晰地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识图能力。 3、秦统一全国有什么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9秦统一中国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9秦统一中国教案 《秦统一中国》教案 一、课标内容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7年级的学生对于秦始皇并不陌生,他们对于秦始皇的史实通过电视剧、动画片等各种媒体有所了解,在课堂学习中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再加上前面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的史实,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分裂造成战争,战争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有助于理解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意义和作用。但是7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教学中需要将问题探究方法、归纳总结、比较与讲解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图片,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的学习、掌握本课知识,培养其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自主学习、示意图展示、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记住秦灭六国的时间;观察秦灭六国形势图、秦朝疆域图,说出秦灭六国的顺序,秦朝建立的时间。并在图中找到都城位置,记住秦朝的疆域四至。通过对秦灭六国背景的理解,进而探讨出秦灭六国的意义。培养识图、读图、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难点)

目标3:阅读教材,列举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中央、地方采取的措施。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重点、难点) 目标4:阅读教材,观察有关文字、货币、度量衡的图片,归纳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进步等多角度分析秦统一的重大历史意义。进而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重点) 四、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古风》组诗的第四首开篇两句。此诗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那么,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是如何完成统一全国,巩固统一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PPT呈现)本课三个子目: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课前预习——《秦统一中国》自主学习任务一,《秦统一中国》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3)合作探究 秦灭六国——讲授法

初中历史 秦统一中国 说课稿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秦统一中国》,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秦统一中国》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9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局面;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维护了统一的成果,加强了秦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的专横、残暴。正是这种严酷统治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对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而因此,教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对以后学习其他封建王朝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就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疆域。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知道秦灭六国是战国由诸候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的历史与国情,特别知道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成就,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重、难点 重点:秦朝的“统一”, “统一”是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主要的线索即“统一”

这条线。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始皇采取一系列统一的措施,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维护国家统一。 难点:专制集权统治的概念和作用,统一的意义。本课的难点,难在理解。所有会通过解读示意图、图片、漫画等图文资料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四、学情分析 优势:经过近两个月的历史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和知识基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容易调动积极性。不足:年龄、阅历的限制,对历史的联系和比较能力可能存在一定欠缺,要理解其中部分内容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五、说教、学法 在教学中,教师是客体,学生是主体。本着“目标让学生明确,新知识让学生掌握,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以下入手。 情境创设法: 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体会当时历史事件,加深体会。 阅读法: 对于一些史实通过课文中的材料的阅读进行补充,从而能对史实了解得更明确,如讲秦灭六国时要求学生阅读来加深理解。 提问法: 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给学生想的时间和机会。学生回答后再行归纳。 讨论学习法:例如课堂上我会提出“怎样评价秦始皇?”问题,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学生积极的联系知识: 体现在:例如讲到秦的统一的意义,我会先引导学生联系回忆前面春秋战国时的分裂局面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七年级历史上册秦朝的统一课堂练习川教版

第11课秦朝的统一 <活动八>:巩固练习 1、秦统一六国的年代是( ) A、公元前475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30年 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是() A、夏朝 B、西周 C、春秋 D、秦朝 3、秦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是() A、西起辽东,东到陇西 B、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C、西起咸阳,东到河套 D、西起陇西,东到长平 4. 下列有关秦统一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秦朝的建立者是嬴政 B. 从公元前260年至前221年,嬴政陆续灭掉六国 C. 秦朝定都咸阳 D.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5.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监察部对国务院各部门及其国家公务员、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实施监察。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类似功能的官员或机构是() A. 御史大夫 B. 太尉 C. 丞相 D. 皇帝 6. 右图是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中的“京”字,该字的字体第一次成为全国规范文字是在() A. 商朝 B. 西周 C. 秦 D. 西汉 7. 如果你生活在秦始皇统治后期,到集市上购买东西使用的货币应该是() A. 刀形币 B. 铲形币 C. 圆形方孔钱 D. 蚁鼻钱 8. 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写道:“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是由于下列哪一次军事行动造成的() A. 蒙恬率军出击匈奴 B. 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 窦宪率军出击匈奴 D. 窦固率军出击匈奴 9. 右图的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 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B. 国家一统,中央集权 C. 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D. 交通发达,经贸昌盛 1 / 1

七年级上册历史《秦朝的统一》课件【三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秦朝的统一》课件【三篇】 〖内容标准〗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增强中央集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基本情况。 ②知道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和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增强和巩固统一措施的基础知识。 2.水平培养 ①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②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③观察文字、货币、度量衡在统一前后的插图,指出统一后的优势所在。 ④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能指出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驰道;能准确指出秦长城西起和东至的所在地区。 ⑤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实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秦的统一,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一统的演进,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②通过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感知这些措施对促动各地区经济 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长远影响。 ③通过学习秦始皇增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秦始皇在统一过程 中的作用。 〖教学要点〗 1.重点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统一六国,结束 了长期以来诸侯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统一的国家,而统一 的趋势则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始皇将战国时期的官制加 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合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行政机构。成为我 国长达2000年多年历史的基本制度。经济文化上的整齐划一举措,不 但增强了统一国家制度的交通,而且促动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 交流。总之,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 了长远的影响。 2.难点如何准确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我国古代民产生的长 远影响,其中有利与不利因素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根据初一学生的 认知水平,适当地从政治上的强权统治和经济文化上的促动作用两个 角度实行分析,让学生能较全面理解统一措施的作用。 〖教学分析〗 1.秦灭六国 ①指导学生使用第6课“战国形势图”,结合“秦兵马俑骑士与 战马图”以及“长平之战”的材料,组织学生分析秦王政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掌握秦先后灭掉六国的次序。比如:蚕食韩魏,利于东进;长平之战,伤赵元气;十年激战,兼并六国。 ②组织学生着重讨论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一是结 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小国林立的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二是有利 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秦统一中国》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 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公元前230年,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秦始皇。 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 1.合作探究: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策划。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秦王统一的过程。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人物:嬴政。(4)都城:咸阳。(5)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图片展示:观察教材《秦朝形势图》 5.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6.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目标导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课堂活动:学生表演小品《朝会》,情景再现,感受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朝会》剧本附教案文件夹内) 2.问题思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创建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一是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二是为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