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年代小说

二十年代小说

二十年代小说
二十年代小说

第三章二十年代小说

本章介绍新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小说创作的情况

要求掌握本期小说发展的三种类型或潮流。

1.第一类是“问题小说”和为人生的小说,以冰心、庐隐、叶绍钧等作家为代表。

2.第二类是乡土小说,理解回忆、乡愁、风土、写实的基本特色。

3.第三类是浪漫抒情小说,重点把握郁达夫创作的鲜明个性,进而掌握浪漫抒情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第一节问题小说与“为人生”的小说

一、“问题小说”的兴起及其原因:

1、问题小说的出现

◆《新潮》作家群的作品初露端倪。◆冰心《两个家庭》等小说开创了问题小说的创作风气。

◆1921年文学研究会将问题小说创作引向高潮。

2、问题小说形成创作朝流的主要原因

(1)是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2)是外国文学影响的结果。

(3)是新文学理论家着力提倡、创作主体积极响应的结果。

二、问题小说的特征与缺失

1.关注社会人生问题的现实精神。

2.题材广泛,涉及面广。

(1)劳动者的命运问题。(2)妇女地位问题。冰心的《庄鸿的姊姊》。

(3)青年恋爱婚姻问题。(4)教育问题。(5)探索人生意义问题。

3.缺失:社会功利性与概念化。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三、冰心——“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

1.创作概述:冰心(1900.10.--1999.

2.)文学研究会成员。问题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出身名门。幼年阅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冰心的文学活动始于“五四”运动,处女作《两个家庭》(1919年9月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第一篇小说),初用冰心笔名,便崭露头角。1923年赴美留学,主要创作通讯。1926年回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学院。抗日战争时期,以“男士”笔名,发表了一组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小说。抗战胜利随丈夫吴文藻赴日本,供职东京大学。1951年回国。她的创作大致分为两类:

(1)家庭问题一直是冰心关注的主要问题

夫妻问题父子(女)问题青年问题

(2)反对军阀混战,描写下层官兵生活。

2、爱的哲学

◆“五四”高潮后,冰心的问题小说转向爱的哲学。

◆“爱的哲学”是冰心“问题小说”治疗青年精神危机的“备急千金药方”。

◆《超人》、《烦闷》和《悟》是这种哲学的集中体现。

《超人》的倾向是反“超人”

?主人公何彬,一冷心肠青年,沉溺于尼采哲学,认为“爱和怜悯都是恶”,遗弃人间,遗弃爱,成了孤独的“超人”。但其潜意识中仍有爱的因子。

《超人》要求人们撤出“尊卑有序,长幼有礼”的等级藩篱,以平等的态度相亲相爱,具有人本主义色彩。《悟》宣扬爱的哲学“神圣无边”。

冰心的“心理问题小说”,以慰藉五四退潮后青年人的心灵烦闷为出发点,以“爱的哲学”的系统化为终结点。《超人》的倾向是反“超人”

3、创作的分水岭

?1931年8月创作的《分》,是冰心创作道路上的分水岭。

?《分》通过生于教授家庭和生于屠户家庭的婴儿对话,表达了对知识分子阶层的批评,对劳苦大众的深挚同情与尊重。

?冰心从《分》开始转向现实主义,26年回国后的小说集《冬儿姑娘》,抗战期间创作的关于妇

女解放问题的小说集《关于女人》为代表。

小说创作的两次转折

第一次是由社会问题小说转向心理问题小说,由艺术上的外向转换为内向。

第二次突破问题小说的局限,走上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在艺术上,由内向转向外向。

4、冰心问题小说的特点

(1)“小说里有哲学”,“借小说发表自己的思想”,是冰心“问题小说”的重要追求。

(2)重视妇女题材——真善美的统一体。

(3)取材多为身边熟悉的人和事,真切感人。不注重情节铺张,重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或侧重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

(4)“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的风致。文字清新、细腻,可称为婉约派。

5、爱之奏鸣曲

爱,是冰心一生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也是她一生文学创作的旨趣和灵魂.

(1)圣母颂(母爱)

(2)童心曲(童心)

(3)自然赞(自然)

6、冰心创作概述以及例作简析

◆冰心早期的创作以写问题小说为主,探索“五四”以后许多知识青年风靡一时的“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但“只问病源,不开药方”。1921年后,冰心以“爱的哲学”(母爱、童真、大自然)来疗救患有烦闷、颓丧时代病的青年,同样也是慰籍自己寂寞烦闷的心。抗战以后创作中明显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爱国主义思想像一根红线贯穿着冰心创作的全部。

◆冰心的创作被称为“冰心体”。感情真切,以抒情为主,以故事结构情节为辅;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不追求在冲突中写人。意蕴隽永淡远。语言清丽、典雅,文字以白话为主,杂以文言,显示出别具一格的风范。体现了爱的哲学。

◆往事㈠之十四

?这是一篇咏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姊弟谈海,抒发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意在启迪人们以大海的性格铸造自己完美的人生。体现了“爱的哲学”的思想。

?文章结构完整,采用先抑后扬、拟人化的手法。

?对话、比喻、象征手法运用自如。

四.叶圣陶

(一)创作概述:(1894--1988)又名叶绍均,江苏苏州人。

1.1914年开始创作,写文言小说。

2.1919--1923: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探讨社会教育问题小说。主要反映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为特色。

3.1924--1927:丰收期。

4.1928--1936:扩大视野,开拓写实的题材。

5.1937年后,转向教育编辑领域,写些杂文和随笔。

(二)创作内容:

1、描写下层劳动者的困苦和不幸,揭示封建宗法制度下人与人的“隔膜”。

2、描绘城镇小市民的灰色生活,暴露市民精神空虚、无聊,批判没有“爱”与“美”理想的灰色人生观。

3、揭露和讽刺教育界各种黑暗腐败的现象,展示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

教育小说”是叶氏为人生问题小说的重要部分,创作成就最高,也最能体现他那冷静观察人生的现实主义风格

作家以冷静平实的笔调,把自己所熟悉的教育界种种黑暗腐败现象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加以暴露,写出了其间的真态实景,人情事理。

(三)代表作

《潘先生在难中》

◆最能体现作家创作特色。◆以江浙军阀混战为背景,描绘小学校长潘先生逃难历程。◆生动地刻划了一个卑怯自私、苟且偷安的知识分子形象。

《倪焕之》

◆以小学教员倪焕之在人生道路上的探索追求为主线,反映自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再到“ 五卅”和大革命失败十余年间的社会状况和时代思潮的变迁。◆着重展现以倪焕之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艰难前行的心路历程。

◆倪焕之:“一个带有深刻教训意味的人物”

?性格忽冷忽热,脆弱浮动,有理想,有热情。

?易于为表面的小成功所陶醉,又常常为一时的挫折所吓倒。

?认识不到革命的曲折性、艰巨性、长期性,也认识不到反动势力的顽固性。

(四)、创作风格:朴实,冷峻,自然

1、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不刻意追求故事情节的新奇,严格遵守倾向从情节中自然流露的原则,致力于再现生活实况和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2、描写细致真切,善于在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和细节中含而不露,不动声色地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

3、结构严谨,讲究具体、布局和含蓄,结尾巧妙,耐人寻味。。

4、语言洗炼朴素,笔调幽然。善于使用确切而富有表现力的方言俗语。

五、庐隐、王统照、许地山等人的问题小说

1、庐隐(1898—1934)原名黄英,福建闽侯人。

◆主要创作:

《一个著作家》、《两个小学生》《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象牙戒指》等。

◆冰心、庐隐比较:

◇冰心是以人生的慰安者的姿态出现的,趋于和谐,趋于人与自然的融合。

◇庐隐是以青年心理宣泄者的姿态出现的,趋于失调,趋于人对社会的“大幻灭“。

◇冰心在小说中以理制情,其作品是较为正统的“问题小说”。

◇庐隐是烦闷的发泄者,在小说中以情克理,或多或少地偏离了“问题小说”的正轨,并在这种偏离中逐渐增浓了自叙传的倾向。

◆《海滨故人》

◇由“心理问题小说”转向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界碑。

◆《象牙戒指》——庐隐创作的艺术高峰。

◆庐隐小说的艺术特点:

(1)题材多是自己及同学、友人、家人的浮沉与悲欢。

◇小说大体上写了三个字:我、情、愁。

◇着重抒写自我的心境,自我的情感,又总被愁云惨雾笼罩着。

(2)“悲哀”的主旋律

◇成因:

A、身世所致。自幼缺乏家庭温暖,开始创作后,母亲、夫亡、兄凋、友逝,苦浪迭至,心痂百结。

B、时代原因。“五四”落潮,觉醒的知识女性找不到出路。

(3)广泛采用日记和书信形式

◇日记体、书信体、第一人称,都是便于抒写个人痛苦的经历、不幸的遭遇和苦闷彷徨的情绪的表现形式。

(4)重心境描写和情绪抒发

◇不注重外部事件的描写,人物形象多雷同,缺乏清晰度和立体感,结构亦较松散。

(5)融合中西的婉约文风

◇抒情风格:清浅直切,又不失隽丽潇洒,缠绵悱恻与慷慨悲歌兼而有之。

◇成因:

A、婉约词人的影响。

B、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自叙作品的影响。

◆庐隐小说的时代意义:

◇突破了封建主义的樊篱,呼喊出一个觉醒了的“人之子”的真实心声。

◇反映了“五四”的时代个性解放思潮的高涨。

2、王统照(1897——1957),山东诸城人,具有诗人气质。

◆第一阶段:1919——1924年

《春雨之夜》、《一叶》、《沉思》。象征和写实兼容并收,追求“爱”与“美”。

◆第二阶段:1925——1927年

如:《号声》、《黄昏》,伤感情调增加,开始踏进现实主义门坎。

◆第三阶段:1928——1934年

《山雨》、《银龙集》现实主义趋于成熟

◆第四阶段:1935——1944年

《春尘》、《华亭鹤》、《双清》。仍以现实主义为基调,逐渐渗进新的象征成份。

3、许地山(1893——1941)

?早期小说最引人注目的特色是其传奇性。

?创作方法具有二重性:以浪漫主义为基调,又竭力推动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靠扰。

?1934年创作的《春桃》是他走上现实主义道路的标志。

◆许的传奇小说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

?对人生的理解既有虚玄和悲观的一面,也有坚韧和达观的一面。

?小说中的正面人物,多都能坚韧地承受面临的厄运,达观地消释世间的种种烦恼。

?《缀网劳蛛》主人公尚洁的人生哲学代表了许的哲学:“我象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

?前期的作品既有批判封建主义的积极因素,又有受宗教观念制约的消极因素。这种复杂性,与许受佛教、道教、基督教的影响,同时也有投身过“五四”运动的经历有关。如:《命命鸟》。

◆特色

(1)多数都以东南亚风物为背景,荡漾着异域之情趣。

(2)取材奇特,情节曲折,富于想象。

(3)注重以情感人,但又追求含蓄隽永,常以新颍的象征或隐喻来表达某种哲理。

第二节乡土小说

一、对乡土小说的认识

?“乡土小说”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兴起的一个现实主义小说流派,它最早显露出流派风范。

?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成员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未名社的一部分青年作家,鲁迅是开创此范型的先行者。主要代表有许杰、许钦文、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蹇先艾等。

?作品多发表在北京的《晨报副刊》、《语丝》、《未名》和上海的《小说月报》等报刊。

?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分析蹇先艾、许钦文、鲁彦、台静农等作家的作品时,用了“乡土文学”一词。

?这一术语就被用来概括乡土小说流派的创作特色。

二、乡土小说产生的因素

1.从新文学发展的背景看。

2.从乡土文学理论的倡导看。

3.从作家的队伍组成看。

4.从艺术经验的积累看。

三、乡土小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悲剧主题的意蕴

1.描绘现代工业文明、畸形的都市文明对封建宗法制农村的冲击,揭露军阀肆虐、社会动乱给农民造成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灾难。

?许杰《赌徒吉顺》、鲁彦的《黄金》

2.展示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礼教造成的种种人生悲剧

?台静农《烛焰》

3.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的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许杰《惨雾》、彭家煌《活鬼》

4、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四、乡土小说的主要作家

1、彭家煌(1898——1933),湖南湘阴人,又名彭介黄,字韫松,文学研究会会员。

?小说特色:活泼的方言土语,浓厚的乡土气息,严谨的艺术构思,多样的体式追求,诙谐的笔墨情趣

?其乡土小说的背景皆为“奚谷镇”。

2、许杰(1901——1993)字士仁,浙江天台人。1924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惨雾》是其代表作,也是当时乡土小说中的力作。

?一个热情、有风格的作家。大刀阔斧,以气势胜,是他基本的风格

?善于描写广阔而紧张的场面。《台下的喜剧》

3、许钦文(1897——1984)

?《鼻涕阿二》既控诉了非人社会的冷漠与偏见对主人公的欺压,也揭示了主人公心灵深处的劣根性。其对社会的批判系基于对人性的批判,因而具有深厚的力度。

?《疯妇》描绘的是一出家庭悲剧。

4、赛先艾(1906——1994)1925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6年入北平大学法学院经济系。蹇的第一个短篇集《朝雾》1927年由北新书局出版。其中的《水葬》是其代表作。

?作者生活在北京,受到了新思潮的洗礼。站在时代的历史高度,去观照被时代遗弃了的边远农村。

5、台静农(1902—1990)安徽霍邱人。参加过“明天社”、“未名社”,是二十年代乡土写实小说潮流中重要作家之一。

?《地之子》收小说14篇,多取材于民间,对当时辛酸凄苦的农村生活作了素描式的反映。

?《拜堂》取材独特,它将民间生活习俗中的“转房”与婚典叠合在一起,用简洁却不失细致的笔墨描绘了汪二和寡嫂半夜拜堂的场景,既呈现了在社会底层求生的小人物绵韧的生命力,也传达了作家对现实人生的关切和悲悯之情。

?《新坟》叙写寡妇四太太的悲惨遭遇。

6、王鲁彦(1901——1944)原名王衡,浙江镇海人

?小说主要是短篇,代表作有短篇集《柚子》、《黄金》等,30年代写有长篇《野火》(《愤怒的乡村》)。

?《菊英的出嫁》可称代表作。

?《黄》——描绘了一个在金钱的灵光笼罩下的炎凉世界。

?王鲁彦小说的特点:

①人物多是被反动的地方政权。外来的工业文明和冷酷的人间习俗压迫、损害的农民、商人和其他小有产者。

②受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影响,对心理描写颇为重视。逼真地写出乡土人物土头土脑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异。

③环境描写具有浙东风情,具有一定程度的民俗学的价值。

五、乡土小说的贡献

1.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狭小范围,第一次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题材宽广、真实而多彩的生活画面,成为了解当时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状况的最宝贵的形象史料,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

2.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农村和农民,从而使新文学和社会生活联系得更为密切,也更贴近现实土壤。

3.自觉地开拓了风俗民情这个前所未有的小说审美领域,促进了新文学民族风格的形成,其中的圆熟之作具有意境美。

4、打破了全知叙述角度,作家隐退,让画面和细节直接在读者面前显现,语言的个性化程度和

地方色彩也都大大增强。

六、乡土小说的局限

1、作者多是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年轻人。还缺少把握农村复杂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眼光与能力,虽然描绘了落后愚昧的农村生活图景,却未能进一步探索造成这种落后愚昧的深刻的社会原因。

2、大多数乡土小说在艺术上仍比较稚嫩。手法圆熟之作太少。

七、乡土小说的影响及流变

?乡土小说是在近代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思潮的作用下得以兴盛的。故二十年代只是中国乡土小说形成的时期。

?至三十年代,中国乡土小说已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创作倾向——“京派小说”返归自然的生命体验和“田园诗”风格的张扬;“社会剖析派小说”对农村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看重等,其成就也多集中于中、长篇而非短篇。

第三节浪漫抒情小说

一、创造社的成立

?以1926年为界,创造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无论是在理论倡导上,还是创作实践上,都以前期创造社影响最大,成就最高。

二、“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兴起的原因

1、“自叙传”抒情小说

?又叫“自我小说”。

?作品中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

2、“自叙传”抒情小说兴起的原因

(1)要求个性解放而又遭到社会压抑的年轻人,不能自禁地要通过文学来表达其内心的激情。

(2)浪漫主义等西方文学思潮和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A)浪漫主义本质特征

?按照理想的样子反映生活。重在抒发对理想世界热烈追求的情怀,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内心感受,常常采用热情的语言,瑰丽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豪放的夸张来塑造形象。

?强调表现个人的精神和生活,肯定个人对社会的反抗,追求个性的自由,写法上多采自传式。(B)自我扩张哲学

?叔本华、尼采为代表。

(C)弗洛依德学说——精神分析学说。

(D)私小说——又称“身边小说”。

?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6)纯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私小说。

?是一种突出地描写个人身边的琐事和心理活动的小说。

?不重视背景和环境,不重视情节、细节的真实,而强调主观感受的真实,写人不重视其外表,而重视其内心世界。

(3)创造社作家始而久居于海外,继而漂泊于本土,正在青春期,对爱情问题极为敏感,但所感受到的,却是由于民族的衰败所导致的歧视、委屈、耻辱,以这种感受写小说,便发生了集中写“穷”(生的苦闷)写“色”(性的苦闷)的情况。既有强烈的叛逆倾向,又有浓郁的感伤情调。

三、浪漫抒情小说特征

1.以自我作为艺术构思的中心。

2.侧重表现情绪、感受、心境。

3.抒情性和散文化倾向。

四、郁达夫

(一)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概况(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创作初期(1921--1922):留学日本时处女集问世。1921年10月,上海泰东书局出版小说集《沉沦》,收入了《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三篇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的第一部

小说集。三篇小说的主题是:对爱的渴望和这种渴望的不能实现。1921.7.参加创造社,为其主要成员。9月回国,任安庆法政学校英文教员,半年后又去日本。其间编辑《创造季刊》,写作了《茫茫夜》、《怀乡病者》、《风铃》、《秋柳》等作品。1922年毕业回国,参加创造社领导工作。

?2.转折期:(1923.--1926.)写有:《蔦萝行》、《赫尔岑》、《海上通信》以及《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流血的时代和灾难的人民使他看到了社会本质,接受外国进步思潮影响,作品不再停在个性解放的呼叫上,不再飘在空中的自我独白中,开始正视人生。描写具有深刻意义的“血”和“泪”的社会问题。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人生。

?3.精神危机期(1927--1933年)大革命失败和个人生活的变故。27年与王映霞结婚,沉溺于恋爱中。写《日记九种》。28年退出创造社。32年退出左联。33年迁居杭州,游山玩水,写游记小品之类30余篇。是失意才子游山玩水的记录。

?4.新的觉醒(1934--1945)日寇侵略,鲁迅规劝,使他本不安宁的心震醒。35年写出并发表标志他新的觉醒的作品《出奔》。36年在福建。38年后投身抗日宣传工作。42年后到苏门答腊,以酒厂为掩护,又被迫当日军翻译。日军投降后,被秘密杀害。

(二)、郁达夫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

(1)1927年以前为第一阶段,也是青春阶段,下笔有锐气,亦有躁气,既有向旧道德冲锋陷阵的勇气,又有自伤自悼的晦气,相当真实而且深刻地显示了新旧转型期青年的人格特点和个性特点。《沉沦》为最成功的代表作,此外有《春风沉醉的晚上》、《迷羊》等。

(2)第二阶段是中年阶段,艺术由躁热走向沉静。郁达夫以自叙传为主的小说中,贯穿着生存焦虑与挣扎化解的变奏:性的焦虑,生的焦虑,国的焦虑;文学化解,自然化解,自爱化解。《沉沦》更多侧重在焦虑,尤其是性的焦虑;《迟桂花》更多侧重在化解,尤其是性爱净化升华的化解,美的自我化解。

(三)、郁达夫小说述评

1、郁达夫小说创作的独特贡献,是创造了一种“自叙传”式的浪漫抒情小说。

2、影响郁达夫自叙传创作的因素:

(1)19世纪强调主观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尤其从18世纪浪漫主义的卢梭,获得自我忏悔的道德资源。

(2)1921至1926年风靡日本大胆暴露私生活的“私小说”,尤其从19世纪左拉自然主义获得思想资源。

(3)重视心理描写,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从西方早期现代派的内心独白等小说手法中获得艺术资源。

(四)《沉沦》及早期小说的特点

?塑造一个多愁善感、孤僻自卑的青年形象

?着重表现极度自卑、苦闷压抑的忧伤情绪,大胆而又细微地描写了因压抑而产生的变态性心理

?把这种心理与作为弱国子民的屈辱交织在一起,深刻表达“现代人的苦闷”。

1、大胆的性苦闷描写是对不合理的封建禁欲道德的挑战。

2、把《沉沦》等作品中性苦闷的描写作为一种“时代病”的症状加以暴露,以此反抗社会。

3、前期小说的基本特征

(1)强烈的主观抒情

无论是以第一人称还是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其视角都是“内聚焦”——叙述是以主人公的眼睛在“看”,以主人公的心灵去“体验”,以主人公的口吻去诉说;小说所展示的情节、场景、冲突、细节;都带着主人公浓厚的主观色彩。

(2)大胆的自我暴露

郁在小说中大坦地袒露内心,自我反省,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专注于故事而忽视心灵,作家充当虚伪的道德教训者的状况。

(3)“零余者”的形象系列。

?郁小说的主人公,都是有着严重忧郁症的“零余者”。

?从小说人物形象的渊源上看,郁小说中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与屠格涅夫笔下的“零余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屠格涅夫:《零余者的日记》。

?零余者又称多余人或聪明的傻子。

?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生活在贵族阶级走向没落时期,在反动专制政体和农奴制下感到窒息。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但远离人民,无法摆脱贵族立场,缺乏生活目的,不能有所作为。

?其代表有奥涅金,别尔托夫,毕巧林,罗亭,奥勃洛摩夫。

?所谓“零余者”就是游离社会习俗之外,不与社会浊流同流合污,反抗社会却又是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弱者。

?郁达夫对笔下零余者的沉沦既不简单肯定,也不简单否定,而给予人道主义的宽容与理解,这在“五四”时期是有其时代的合理性的。

郁笔下“零余者”的特点:

A、“心头多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B、“袋里无钱”,时常失业,贫困的阴影一直伴着他们。

C、“于世无补”,"无害于人"有正义感,愤世嫉俗,但软弱无力。

D、自卑颓唐,忧郁内向,敏感孤傲,纵情酒色以致心理变态。有着感伤放荡、愤世嫉俗的心理二重性。

(五)《春风沉醉的晚上》及后期创作的变异

?以《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为过渡,以后其创作基本沿两个方向发展:

?一种是沿袭《沉沦》的风格,仍以大胆暴露、主观抒情为主要倾向,如《茫茫夜》《秋柳》等。

?另一种向社会表现和客观描写转变,如《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

?《春风沉醉的晚上》

□描写“我”和一个烟厂女工陈二妹的结识交往经过。

□塑造女工的形象以及知识者形象。

1、创作题材发生了重大突破。

?以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痛苦的生活和质朴的情感,取代了对性苦闷方面夸张的宣泄。

2、结构体式的完美与严谨。

?《春》写“我与”陈二妹“的四次交往:探询——谈心——疑惧——释疑。

3、30年代以后小说的变化

?一是情绪上由原来的愤世嫉俗、困顿焦虑向隐逸通脱转化,直接宣泄情感的情形有所减少,意境的表现增多。

?二是有些小说比较有意识地注重小说故事的传奇性和小说情节的完整性。

?《马缨花开的时候》

4、郁达夫小说的文学史地位

(1)开创了一种“自叙传”的浪漫抒情小说形式。

不仅从道德观念上对传统意识进行了解构,而且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小说叙述方式带进了新文学小说创作中。

(2)在“表现自我”的艺术主张支撑下,凭借着“零余者”的形象,郁达夫尽情地抒写着一己的体验、心境,渲泄着那些从自我情感中体验出来的思乡、念子、怜妻、哭穷等情绪,具有感伤的“忧郁之美”。

(3)结构的自然松散与景色的诗意描绘

?郁达夫的小说呈现出散文化、情绪化的特点,模糊了小说与散文的界限。

?对自然景色的迷恋与表现,为情感的抒发提供了更宽阔的空间。

五、浪漫抒情及创造社的小说

(一)、浪漫小说的两个审美空间:

?浪漫小说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主情主义,二是感伤倾向。

?中国现代浪漫文学在小说和诗歌中体现出不同的情调:

?浪漫主义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空间高亢、激越、乐观的情绪,而浪漫主义小说则弥漫着忧郁、感伤。

?如果说浪漫派诗歌抒发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怀抱天下,兼善济事的英雄主义幻想与情怀,表现的是知识分子精神中理想和崇高的一面;那么,浪漫派小说则是以最直率、最无顾忌的姿态,袒露了知识分子心灵中卑微、软弱与卑怯的一面。

(二)、郭沫若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是其一系列自叙性的抒情小说。

1、《漂流三部曲》:以三个连续性的短篇《歧路》、《炼狱》、《十字架》构成。

2、《行路难》、《月蚀》、《湖心亭》等小说。

3、《残春》、《落叶》、《叶罗提之墓》、《客尔美萝姑娘》等。

(三)、冯沅君的小说(1900——1974)

◆生平及创作:原名冯淑兰,笔名淦女士,河南唐河县人。

?《旅行》、《隔绝》、《隔绝之后》和《慈母》四篇小说,多以第一人称叙述,女主人公的姓名虽有所不同,但写的却是同一个人的一段人生和心灵历程。

(四)、张资平的小说(1893——1959)

1、生平简介:广东梅县人,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留学时认识郭、郁、成,后与他们一起组织创造社。

2、主要作品有:《冲积期的化石》(长篇)、《梅岭之春》、《爱之焦点》、《苔莉》(长篇)、《飞絮》(长篇)等。1922年出版的《冲积期化石》,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长篇。

3、张早期的小说表现为两种倾向

(1)一批作品宣泄个人性的苦闷和受经济压迫的痛苦,属于浪漫抒情小说。多数作品热心描写恋爱的故事,充满细腻的两性心理刻画,属客观写实小说。

(2)前者多为短篇,抒写平庸;后者多为长篇,笔端柔婉。

(3)张以善写恋爱故事驰名文坛。

【思考题】

1、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特点和缺失。

2、试述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作家构成及其创作特征。

3、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二十年代的浪漫抒情小说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点?

2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1、兴起: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2、参与者北京大学、蔡元培、《新青年》、陈独秀胡适、周氏兄弟等 3、提倡 抨击旧文化(传统文化)输入新文明(西方文明)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鲜明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 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封建思想文化,打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传统思想文化采取猛烈攻击的态度, 在批判封建旧文化的同时,新文化运动广泛引进吸收西方思想文化,特别是西方人权,平等,自由,“人道主义”“,科学民主”的思想。 4、历史评价 中国的文艺复兴、价值重估、中国现代化助推器全盘西化、传统断裂、激进主义等 二、五四文学革命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1916年底,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后迁至北京。 2、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立下首倡之功,成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之急先锋”。 3、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打出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 4、钱玄同、刘半农(双簧戏) 刘半农:提出打破对旧文体的迷信,破旧韵造新韵,运用新式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 钱玄同:猛烈抨击旧文学,指斥拟古的骈文和散文是“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成为五四时期抨击旧文学的流行用语。 5、周作人1918年12月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的“人的文学”的观念。 6、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 1919年1月创办了《新潮》月刊,致力于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同时也翻译介绍西方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 7、1918年初,《新青年》编辑部扩大,钱玄同,胡适,李大钊,沈尹默,鲁迅,刘半农民先后参加了编辑工作,1918年底,陈独秀又创办了《每周评论》杂志,扩大了文学革命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新文学阵营。影响遍及全国。

20世纪前期文学—第一节 概述

20世纪前期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主要内容:一、历史背景简介二、文学发展状况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背景简介 20世纪上半叶是一个充满着战争与革命、压迫与反抗,交织着死亡与新生的时代。欧美各帝国主义经济的垄断和殖民扩张政策,导致了各国内部及外部矛盾的尖锐,一时间,战争频发。帝国主义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之时,也冲击了欧洲传统的价值观念,为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意识形态领域: 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社会哲学思潮异常活跃,除了上一世纪流传下来的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影响较大的还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海德格尔、萨特、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以索绪尔、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等。 二、文学发展状况 (一)20世纪前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持续发展,但已不同于19世纪; (二)在苏联诞生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文学; (三)现代主义文学诞生。 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①除了继续揭露垄断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之外,战争文学或反法西斯文学成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题材; ②在表现人与社会关系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开掘; ③在技巧上力求创新,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在新时期得到了更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两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的实力大为削弱,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也随之消失。这时期的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呈现出较为浓重的传统色彩。 代表作家:乔治·肖伯纳、约翰·高尔斯华绥、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格林、莱辛等。 约翰·高尔斯华绥:1932年,高尔斯华绥“因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赛特世家》中达到高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福赛特家族”系列小说:《福赛特世家》三部曲;《现代喜剧》三部曲;《尾声》三部曲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异域风情 成名作《人性的枷锁》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描绘了主人公菲利普从残疾孤儿到成人的经历,表明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态度;《月亮和六便士》(1919)《刀锋》(1944)毛姆的文学创作具有浓厚的异域风情,他一生旅行的足迹遍布印度、缅甸、马来西亚、中国、南太平洋的英属和法属岛屿,俄国和南美洲也留下了他的身影。长篇小说《彩色面纱》以中国为背景,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1922)记述了他的中国之旅。 德语现实主义文学: 以人道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选择典型事件,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反法西斯内容和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当时的两大主题。代表作家:托马斯·曼、亨利希·曼、雷马克、斯蒂芬·茨威格、君特·格拉斯、布莱希特亨利希·曼:《帝国三部曲》:《臣仆》、《穷人》和《首脑》 《臣仆》是作者最优秀的讽刺长篇小说,它描写主人公狄德利希·赫斯林在首都获博士学位后,回到家乡。为了追求金钱和权势,他耍弄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伎俩,不惜使自己“变成坏蛋”,这部小说描绘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资产阶级一副既卑鄙可笑

外国文学-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出现; ★20、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危机;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成了20世纪文化观念的急速变化。 ★哲学流派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另外,文艺批评新流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所尊奉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广泛影响。 二、基本特征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 三、发展概况 1、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25) 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 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1885—1930) 跨越两个世纪:康德拉(1857—1924):“航海小说” 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英国的漠泊桑” 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 讽刺小说: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 赫胥黎《奇妙的新世界》 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作家:格林、艾米斯、戈尔丁 2、法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 法郎士:《诸神渴了》1921 马丁·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37 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1947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蝮蛇结》1952 20世纪下半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

第一章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概况

第一章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概况 一、西方文化、文学思想、作品影响下的现代文学出现 1、语言(文言文→白话文) 2、文学观念(文心载道→反映现实) 3、文体(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二、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 2、1927——1937年三十年代文学:革命(左翼)文学、民族主义文学、自由主义文学。 3、1937——1947 年四十年代文学:抗战(国防文学) 4、1949——1966年社会主义文学:红色文学(理想激情) 5、1966——1977年文革文学:八个“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夜袭白虎山》《红色娘子军》等) 6、1977——1989年重新接受西方文化的文学 7、1989——当下 篇目一:《阿Q正传》鲁迅 一、情节内容: 1、交代阿Q的经历,刻画性格特征。(1——3) 2、叙述经历,刻画性格特征。(4——7) 3、高潮(8——9)结束。 二、阿Q的典型形象:一个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落后农民形象。 1、典型环境:未庄。 2、句子的分析: (1)“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至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表现了阿Q的妄自尊大,一厢情愿的自尊,其实是一种愚昧保守)(P29) (2)“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未庄的落后封闭)(P29) (3)“你还不配…”(表现了阿Q讳疾忌医,是一个不敢面对现实的人)(P30) (4)“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刺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就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辣辣,—心满意足的得胜躺下了”。(表现阿Q的自轻自贱、自欺欺人)(P31)(5)“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男人……便从后面掷一块小石头”。(封建礼教思想的圣贤地位)(P35) (6)“这小D,是一个穷小子,又瘦又乏……谁料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典型环境:冷漠、麻木、残酷)(P37) (7)P39写阿Q偷萝卜、拧女人大腿(狡猾、刁钻、无赖) (8)P40“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人民对革命的不了解,以至于深恶痛绝,革命的宣传不彻底) (9)P44“造反?有趣,………………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革命狂想曲:对革命表示欢迎。但民众普遍以为革命乃旧式革命,旧式革命:占地称王,成为一个有钱有权有势的统治阶级) (10)P51“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的悲剧(悲喜剧),,名族和文化的悲剧(奴性)) 鲁迅对阿Q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艺术特征:1、塑造了一个性格复杂,内涵丰富的典型。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教学目标:1、把握整个20年代散文的发展概况。 2、掌握重要作家如周作人、朱自清等人的创作。 3、把握鲁迅《野草》的创作特色。 教学重点:1、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 2、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3、鲁迅《野草》的创作特色。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2课时) 教学重点:周作人的“闲话体”艺术散文风格。

一、20年代散文概况: 鲁迅在30年代曾经这样回顾:到了“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之上。朱自清则评价说:五四阶段散文创作的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这时期产生了周作人、冰心、朱自清、郁达夫等现代散文四大家以及鲁迅、林语堂、徐志摩、梁遇春等诸多不同风致的散文名家。到了三十年代则出现了何其芳的《画梦录》,四十年代又出现了张爱玲的《流言》,是现代散文家的队伍不断扩大。 二、简介五四前期的《新青年》“随感录”散文。 (1)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2)《新青年》随感录特点:a、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此外还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 b:“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周作人曾列举自己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文章,毫不留情地指出“它只是顽强地主张自己的意见,至多说得理圆,却没有什么余情”。 (3)《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新青年》《语丝》分化后,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所谓言志指派散文流派,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与前一派自是路向不同;不过,在五四初期大体上还是取同一创作立场的。 三、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20年代散文整理

20年代散文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主要是杂文创作)—短小精悍的社 会文明批评。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化传统”。 1918年4月《新青年》设立“随感录”作家群: 他们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对于文化痼疾,社会时弊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对现实作敏锐的反应,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又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如: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1927年《野草》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散文诗的成熟。 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青年》到《莽原》《语丝》,直到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找出一条发展轨迹。 《新青年》《莽原》《语丝》(后分化出“言志派”—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 (二)语丝文体(语丝派) 语丝社是以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语丝》周刊而得名的,是五四以后出现的一个重要的作家群体。这一群体不同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它没有严格的组织,只是一个由《语丝》周刊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仁团体,但其影响却能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社团相提并论,而且这个刊物坚持的时间很长。《语丝》周刊从24年11月17日创刊,到1930年3月10日停刊,是极少数长寿刊物之一。它先后由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柔石、李小峰任主编,长期撰稿人主要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川岛、章依萍、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另外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如郁达夫、朱自清、胡适、徐志摩、沈从文等也经常在《语丝》上发表作品。从成员的构成看,语丝同仁在政治态度、思想倾向和艺术主张方面都不很一致,但在办刊宗旨和创作态度上很相近,即提倡自由

二十年代小说

第三章二十年代小说 本章介绍新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小说创作的情况 要求掌握本期小说发展的三种类型或潮流。 1.第一类是“问题小说”和为人生的小说,以冰心、庐隐、叶绍钧等作家为代表。 2.第二类是乡土小说,理解回忆、乡愁、风土、写实的基本特色。 3.第三类是浪漫抒情小说,重点把握郁达夫创作的鲜明个性,进而掌握浪漫抒情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第一节问题小说与“为人生”的小说 一、“问题小说”的兴起及其原因: 1、问题小说的出现 ◆《新潮》作家群的作品初露端倪。◆冰心《两个家庭》等小说开创了问题小说的创作风气。 ◆1921年文学研究会将问题小说创作引向高潮。 2、问题小说形成创作朝流的主要原因 (1)是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2)是外国文学影响的结果。 (3)是新文学理论家着力提倡、创作主体积极响应的结果。 二、问题小说的特征与缺失 1.关注社会人生问题的现实精神。 2.题材广泛,涉及面广。 (1)劳动者的命运问题。(2)妇女地位问题。冰心的《庄鸿的姊姊》。 (3)青年恋爱婚姻问题。(4)教育问题。(5)探索人生意义问题。 3.缺失:社会功利性与概念化。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三、冰心——“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 1.创作概述:冰心(1900.10.--1999. 2.)文学研究会成员。问题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出身名门。幼年阅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冰心的文学活动始于“五四”运动,处女作《两个家庭》(1919年9月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第一篇小说),初用冰心笔名,便崭露头角。1923年赴美留学,主要创作通讯。1926年回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学院。抗日战争时期,以“男士”笔名,发表了一组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小说。抗战胜利随丈夫吴文藻赴日本,供职东京大学。1951年回国。她的创作大致分为两类: (1)家庭问题一直是冰心关注的主要问题 夫妻问题父子(女)问题青年问题 (2)反对军阀混战,描写下层官兵生活。 2、爱的哲学 ◆“五四”高潮后,冰心的问题小说转向爱的哲学。 ◆“爱的哲学”是冰心“问题小说”治疗青年精神危机的“备急千金药方”。 ◆《超人》、《烦闷》和《悟》是这种哲学的集中体现。 《超人》的倾向是反“超人” ?主人公何彬,一冷心肠青年,沉溺于尼采哲学,认为“爱和怜悯都是恶”,遗弃人间,遗弃爱,成了孤独的“超人”。但其潜意识中仍有爱的因子。 《超人》要求人们撤出“尊卑有序,长幼有礼”的等级藩篱,以平等的态度相亲相爱,具有人本主义色彩。《悟》宣扬爱的哲学“神圣无边”。 冰心的“心理问题小说”,以慰藉五四退潮后青年人的心灵烦闷为出发点,以“爱的哲学”的系统化为终结点。《超人》的倾向是反“超人” 3、创作的分水岭 ?1931年8月创作的《分》,是冰心创作道路上的分水岭。 ?《分》通过生于教授家庭和生于屠户家庭的婴儿对话,表达了对知识分子阶层的批评,对劳苦大众的深挚同情与尊重。 ?冰心从《分》开始转向现实主义,26年回国后的小说集《冬儿姑娘》,抗战期间创作的关于妇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总 (2)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 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革命文学争论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大革命失败之后,日益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革命形式对文学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经过整顿了的创造社和由蒋光慈等组成的太阳社,在《创造月刊》、《文化批评》《太阳月刊》等各自的刊物上,正式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暴露了很多幼稚的,片面的,绝对化的错误的观点。鲁迅与其进行了长达两年的争论。1929年国民党开始扼杀“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党组织调解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之间的争论,以便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 “左联”的成立,标志着以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为发端的左翼文学运动走上了健全发展的道路。在“左联”的旗帜下,左翼文艺阵线开展了多方面的活动,为现代革命文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团结、组织左翼作家,大力开展革命文学创作。 “左联”成立后,陆续出版了《拓荒者》《萌芽》《巴尔底山》等刊物,在北平和日本东京两地设有“左联”分盟,在广州、天津等地成立小组。许多左联作家同时又是革命者,从事革命活动,为了服从旨在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到1936年春解散,其前后活动的6年时间,对30年代乃至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介绍,注重文学批评。 左联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及批评理论”作为主要任务。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 (三)开展文艺大众化讨论,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设立文艺大众研究会,并明确规定“文学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作家们还进行三次大讨论,并作过部分创作试验。 30年代小说三大流派 一“左联”和左翼小说 “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主要是以蒋光慈为代表的。 蒋光慈(1901——1931),原名蒋如恒,安徽霍丘县人。他是我国普罗小说最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之一,其作品亦是中国普罗小说的最典型的代表。1927年《短裤党》是蒋光慈的前期代表作。作品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现实斗争的密切关注和用文学书写革命史的巨大热情。作品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武装斗争的小说,也最早为文学提供了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人的形象和先进工人形象。大革命失败之后,又写了《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迅速反应了青年只是分子的分化,企图指出他们应走的道路。由于强调对重大历史事件做及时反映,蒋光慈的作品就具有了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并特具有一种历史沸腾时期昂扬的激情艺术追求力,但由于缺乏对生活从容的观察思考与充分的形象化,而流于浮面。因此《丽莎的哀怨》发表后,受到了左翼文艺界的批评。最后写成的《咆哮了的土地》(后改名为《田野的风》)是他的代表作。小说形象地反映了土地革命所经历的重要历史阶段,写出了“其势如暴风骤雨”的农运场面,在反映革命本质方面较前面的作品有了明显的进步。是一部在思想上艺术上相对成熟的作品,也是整个普罗小说发展

自考大纲 28956 20世纪欧美文学史

高纲1749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8956 20世纪欧美文学史 南京师范大学编(2018年)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20世纪欧美文学》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选修课程之一,属于“外国文学”课程系列。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20世纪欧美各主要国家文学的基本知识,了解20世纪欧美文学的发展史,掌握这一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主要文学思潮、流派和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充分理解各流派的代表作家作品的价值、意义和特色,认识这些作家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掌握一般认识外国文学的方法,提高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评价目标) 要求应考者围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能够初步掌握20世纪欧美文学的总体发展过程,了解各主要国家的文学成就,各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创作倾向、基本内涵和创作特点;理解并掌握20世纪欧美各国重要代表作家的创作成就、价值、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能够对相关文学现象(思潮、流派、作家的创作等)进行描述和概括,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分析和评价外国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成就。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20世纪欧美文学论述的是20世纪一百年中欧美各主要国家文学的发展过程、主要成就和它的价值、意义与特色,覆盖英、法、德、美、俄等主要国家,涉及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各基本文学流派和重要作家作品。作为一门文学史课程,它的前修课程包括《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作品选》、《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应考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20世纪欧美文学的成就、价值和特色,有利于应考者提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包括上下二编共十二章,将20世纪欧美文学划分为“20世纪上半叶的欧美文学”和“20世纪下半叶的欧美文学”两个板块来分别予以描述和评说。其中,在“20世纪上半叶的欧美文学”中,“导论”、“英国文学”、“美国文学”、“俄罗斯文学”是重点;“德语文学”是次重点;“法国文学”做一般要求。在“20世纪下半叶的欧美文学”中,“导论”、“英国文学”、“美国文学”、“俄罗斯文学”是重点;“拉丁美洲文学”是次重点;“法国文学”做一般要求。本课程的重点在于掌握20世纪欧美文学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主要文学思潮、流派的创作倾向、基本内涵和创作特点,以及重要作家的创作成就和艺术贡献。本课程的难点在于学习者要在掌握本课程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分析各种文学现象,掌握文学发展规律,正确评价外国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Ⅱ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应考者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18世纪文学概述

各国社会政治情况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俄国 18世纪的欧洲是反封建斗争最激烈的时期。 启蒙运动与启蒙主义文学 启蒙运动 背景: 1)科学与生产力的突破性发展,工业文明的到来;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及其进步思想的传播; 3)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不满于旧的等级制度; 4)封建统治和教会特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启蒙运动的性质、代表人物及思想内涵 性质:继文艺复兴后欧洲的又一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代表人物及主要阵地:法国“百科全书派”。 思想内涵: 1)思想核心:理性主义; 2)宗教上:反对宗教狂热/迷信,崇尚自然神论、无神论; 3)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天赋人权思想,提倡自由、平等、博爱; 4)经济上:提倡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 5)文化上:倡导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 启蒙运动旨在建立一种新的资产积极思想体系,为资产积极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奠定基础。启蒙文学的特点 目的:宣传知识,开启蒙昧,唤醒民众 特点: 1)推崇理性; 2)政治性和革命性; 3)哲理性与政论性(说教性); 4)文体的创新性与多样性(散文时代、正剧、书信体小说、哲理小说、自传、对话体);5)主人公的平凡化. 英国18世纪文学概述 一、18世纪初期,温和的古典主义倾向,“蒲伯时代”。 二、20-50年代:具有启蒙性质的写实小说。(链接) 三、中后期:1、感伤主义文学:斯特恩、墓园诗派(链接) 2、戏剧:(链接) 3、诗歌(链接) 4、哥特式小说(链接)(反对) 写实小说兴起的意义及原因 是一个伟大的文学事件:它标志两千余年的史诗传统的终结,一个以个人主义和日常生活为文学题材的小说时代的到来。 英国小说得以在18世纪发展的原因:

20年代文学社团

开拓期(1917—1927).所谓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文学社团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社会历史条件。 “五四”文学革命既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它承继了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倡的“新民”、“救国”的近代文学改良精神,而其直接的背景和动力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失败后,内忧外患使国家和民族陷于垂危之中。封建帝制复辟与反复辟的尖锐斗争;尊孔与反尊孔的激烈交锋。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反思与启蒙主义觉悟。 晚清以来,留学生译介大量西方文学、哲学、社会学著作,直接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和世界文化交流参照系。 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商业有了明显发展,新兴阶级壮大,国内政治力量发生有利于新文化生长的变化。 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兴起“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陈独秀、吴虞、李大钊、鲁迅等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与三纲五常等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胡适、周作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理论倡导。这个反封建的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爱国浪潮的推动下,不仅壮大了声势,而且逐渐转换着自身的思想性质,其左翼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 二、文学革命及其发展。 作为新文化运动一个组成部分的“五四”文学革命,1916年间已在《新青年》、《晨钟报》上公开酝酿。 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它从“八事”入手,集中指责旧文学的流弊,初步触及到了文学内容与形式、文学的社会功能、真实性与时代性等一系列“文学上根本问题”。《刍议》正面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的信号”,也是这场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自觉地把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结合起来,其意义超出了文学领域。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倡导“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的“三大主义”。对国风、楚辞直到元曲、明清小说的充分肯定,表明“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的实际含义并非全盘否定古典文学,锋芒仅指向“明之前后七子”及桐城派的仿古主义。他把文学革命当作“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同时,又认为“文学之为物”,有“其自身独立存在之价值”(答曾毅信),这是对梁启超“工具”论倾向的反驳。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改革运动推向了最高点。 刘半农提出改革韵文、散文和使用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钱玄同从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 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文,从个体本位思想出发,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进而提出“为人生的文学”口号,主张“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并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鲁迅的“思想革命”主张与《狂人日记》的发表。胡适与《新青年》同人的白话新诗尝试。《每周评论》、《新潮》、《星期评论》、《少年中国》与京沪四大报纸副刊上显示的新文学创作实绩。 文学革命带来的文学观念的变化:文笔不分的传统观念的破除与严格意义上的文学观念的确立;仿古风气的改变与求真精神的发扬,文学从审美内容到语言形式大大接近生活和人民;文学改良人生,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性;白话由边缘进据中心,成为文学正宗;新诗的创立、小说的革新、话剧的传入、美文的倡导,使文体得到大解放。 1919年下半年起,全国白话文报刊风起云涌,达400种之多。到1920年,在白话取代僵化了的文言已成事实的情况下,北洋政府教育部终于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白话文运动取得胜利。“五四”文学革命开辟了中国文学史的新时代。 三、与守旧复古的文学思想的论争。 文学革命的前进道路并非风平浪静。斗争的对象也发生着变化。 近代翻译文学先驱林纾引介西方文学卓有建树,但他不懂外文,旧的文学观念十分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致蔡鹤卿太史书》、《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及小说《妖梦》、《荆生》所表现的反对、仇视新文学的立场。刘师培、黄侃等人与《国故》月刊的相似倾向。蔡元培和新文学阵营对守旧派的反击。 新人文主义思潮与“学衡派”的出现。《学衡》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但他们也击中了新文学倡导者的某些弱点和要害,如白话诗创作的简单化倾向,以及过多否定传统戏曲等的偏激情绪。与《学衡》相呼应的《甲寅》上的复古论调。 鲁迅的《估〈学衡〉》和郁达夫、成仿吾、沈雁冰、邓中夏等对守旧复古思潮的反击。 四、新文学社团和刊物的兴盛。 1921年后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其原因及发展轨迹。 文学研究会和“为人生”的文学主张。改革《小说月报》;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及一概否定。稍后出现的语丝社、未名社等与文研会倾向接近的社团。 创造社始末。初期表现“内心要求”的文学主张和后来的变化。南国社、弥洒社、浅草—沉钟社等与创作社倾向大致相近的社团简介。

20世纪欧美文学发展

20世纪欧美文学发展 【篇一:20世纪欧美文学发展】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萧伯纳 第三章劳伦斯 第四章莱辛 第五章奈保尔 第七章纪德 第八章莫里亚克 第九章塞利纳 第十章杜拉斯 第十二章布莱希特 第十三章茨威格 第十四章昆德拉 第十五章菲茨杰拉德 第十六章海明威 第十七章斯坦贝克 第十八章贝娄 第十九章塞林格 第二十章莫里森 第二十一章高尔基 第二十二章布尔加科夫 第二十三章肖洛霍夫 第二十四章索尔仁尼琴 第二编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艾略特 第三章叶芝 第四章里尔克 第五章瓦莱里 第六章卡夫卡 第七章奥尼尔 第八章普鲁斯特 第九章乔伊斯

第十章福克纳 第十一章阿波利奈尔 第十二章布勒东 第十三章加缪 第十四章波伏瓦 第十五章贝克特 第十六章西蒙 第十七章罗布-格里耶 第十八章冯内古特 第十九章海勒 第二十章卡尔维诺 一、导论一、导论 20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世纪欧美现实主义 文学 2020世纪俄苏文学世纪俄苏文学四、现代主义文学四、现代 主义文学五、后现代主义文学五、后现代主义文学十月革命萨拉热 窝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弗里德里希弗里德里希威廉威廉尼采尼采((friedrich wilhelm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nietzsche,,1844 1844年年10 10月月15 15日~ 19001900年年8 8月月25 25日),德国著名哲学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 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起人们重视,直 到20 20 世纪,才激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 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 《《悲剧的诞生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不合时宜的 考察不合时宜的考察》》《《人性的,太人性的人性的,太人性的》》《《快乐的知识快乐的知识》》《《瓦格纳事件瓦格纳事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亨利亨利 柏格森(柏格森(henri henri bergson bergson,,1859 1859年年——1941 1941 年),法国哲学家,文笔年),法国哲学家,文 笔优美,思想富于吸引力,优美,思想富于吸引力, 1927 1927年 获诺贝尔文学奖。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年代各小说流派作家及代表作品

20年代各小说流派作家及代表作品 1.文学研究会:也称人生派,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五四运动以后,一些经受新思潮冲击并且怀着美好希望觉醒过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渴望通过文艺来表述自己的政治苦闷和人生理想;文学革命的发展也要求在创作实绩上有新的突破。新的文学社团于是应运而生。文学研究会不但是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而且因其成员多、影响大,在流派发展上具有鲜明突出的特色,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创作占有重要比例,曾有沈雁冰、郑振铎先后主编了《小说月报》。文学研究会的发起者与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介绍研究世界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代表人物: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夏丐尊、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达170余人 周作人:人的文学 《小河》(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谈酒》《故乡的野菜》《乌篷船》《吃茶》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带泪的笑” 主要作品:《青年突击队》、《戏剧集》、《女店员》、《全家福》、《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柳树井》、《母鸡》、《四世同堂》 话剧《茶馆》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三幕话剧剧本,1957年完成;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焦菊隐、夏淳导演,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英若诚、黄宗洛等人主演,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解放前,北京龙须沟是条臭水沟,沟旁住满了各式各样卖力气、耍手艺的下层劳动人民。这些居民经常遭受国民党、恶霸、流氓的迫害和恶劣环境的威胁,生活凄惨。为人耿直正派的老艺人程宝庆,原在一家茶馆里唱单弦,因拒绝到恶霸黑旋风家唱堂会,被其爪牙打伤,逃到龙须沟居住,靠妻子程娘子摆烟摊过日子。程宝庆满怀忧愤,但人们不理解他,都叫他疯子。只有程娘子忍辱负重,希望丈夫能等到再出头的日子。小恶霸冯狗子抢了程娘子的烟。同院的三轮车工人丁四也受到恶霸欺凌。正直的泥瓦匠赵老头为他们打抱不平,无济于事。不久,丁四的女儿小妞子掉进了脏臭的龙须沟,被淹死了。解放后,龙须沟同北京一起获得了新生。人民政府法办了恶霸流氓黑旋风与冯狗子,治理了龙须沟,龙须沟沿岸人民过上了幸福

中国现代文学概述

中国现代文学概述 现代文学的特点: 1. 运用现代白话文写作。 2. 借鉴西方文学,创造新的文学形 式。 3. 吸收民族、民间文学传统,使文 学形式具有民族化、群众化。 一、现代文学的发生期(1917-1920) 二、现代文学的发展期(1921-1949) (1)发展第一期(1921-1927) (2)发展第二期(1928-1937) (3)发展第三期(1937-1949) 一、现代文学发生期 (一)议论性散文 1.李大钊: 《庶民的胜利》、《太上政府》 2.陈独秀: 《随感录》 3.鲁迅: 《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生命的路》(二)白话诗 代表作家: 胡适、刘半农、沈尹默、 俞平伯、刘大白等。 人力车夫 胡适“车子!车子!”车来如飞。 客看车夫,忽然心中酸悲。 客问车夫:“今年几岁?拉车拉了多少时?” 车夫答客:“今年十六,拉过三年车了,你老别多疑。” 客告车夫:“你年纪太小,我不能坐你车,我坐你车,我心中惨凄。” 车夫告客:“我半日没有生意,又寒又饥, 你老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 我年纪小拉车,警察还不管,你老又是谁?” 客人点头上车,说:“拉到内务部西。” 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一笑 胡适十几年前, 一个人对我笑了一笑。 我当时不懂得什么, 只觉得他笑的很好。 那个人后来不知怎样了, 只是他那一笑还在: 我不但忘不了它, 还觉得它越久越可爱。 我借它做了许多情诗, 我替他想出种种境地: 有的人读了伤心, 有的人读了欢喜。 欢喜也罢,伤心也罢, 其实只是那一笑。 我也许不会再见着那笑的人, 但我很感谢他笑的真好。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三弦 沈尹默 中午时候, 火一样的太阳,

第二节 30年代文学

第二节30年代文学(1928-1937) 第一节概述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发起。1928年,创造社除老成员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外,又新增加了刚从日本回来的冯乃超、李初梨、彭康、朱镜我等文学青年,继续出版《创造月刊》,又新创刊《文化批判》。1928年1月,郭沫若在《创造月刊》上宣称“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将是“无产阶级文艺”。此后,在《文化批判》、《流沙》和太阳社的《太阳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许多提倡无产阶级文学的文章。这些倡导初步论述了革命文学的根本性质、任务,接触到作家世界观的转变问题。 2.关于“文艺自由”的争论 这场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1931年底,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连续发表文章,谈“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在左翼文学与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之间左右拉弓。争论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苏汶等反对政治“干涉”文学,强调文学真实性的独立地位。左翼的反批判对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有所阐发,却又片面地趋向另一极端。党内的理论家歌特(张闻天)撰文,维护文学真实性标准的独立价值,对真实性与党性、政治倾向性作了较为辩证的分析。 第二节茅盾 1932年到1937年间,是茅盾创作的鼎盛时期。1933年,茅盾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子夜》,作品一深入的社会思考和成熟的艺术技巧而轰动当时,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该时期他还创作发表了著名的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出版了《春蚕》,《泡沫》,《烟云集》三个短篇小说集合《印象’感想‘回忆》,《速写与随笔》等散文集。1940年前后,茅盾创作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作品。 第三节巴金 巴金最早的创作始于发表在1922年7月至11月《文学月刊》和1923年10月《妇女杂志》上的一些新诗和散文。《灭亡》的出世标志着作家文学生涯的正式开始。1929年到1949年底,他一共创作了18部中长篇小说,12本短篇小说集,16部散文随笔录,还有大量翻译的作品。在这当中,中长篇小说无疑代表巴金建国前创作的主要成就。比较著名的有:《灭亡》,《死去的太阳》,《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第四节老舍 回国后到抗战爆发前,老舍执教于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同时创作了长篇小说,即《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从抗战爆发到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老舍的主要作品有《火葬》,《四世同堂》,《鼓

中国现代文学概述

中国现代文学概述 * 现代文学的特点: 1. 运用现代白话文写作。 2. 借鉴西方文学,创造新的文学形式。 3. 吸收民族、民间文学传统,使文学形式具有民族化、群众化。 * 现代文学的分期: 一、现代文学的发生期(1917-1920) 二、现代文学的发展期(1921-1949) (1)发展第一期(1921-1927) (2)发展第二期(1928-1937) (3)发展第三期(1937-1949) 一、现代文学发生期 (一)议论性散文 1.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太上政府》 2.陈独秀:《随感录》 3.鲁迅:《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生命的路》(二)白话诗 代表作家: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刘大白等。 代表作品: 人力车夫胡适“车子!车子!”车来如飞。 客看车夫,忽然心中酸悲。 客问车夫:“今年几岁?拉车拉了多少时?” 车夫答客:“今年十六,拉过三年车了,你老别多疑。” 客告车夫:“你年纪太小,我不能坐你车,我坐你车,我心中惨凄。” 车夫告客:“我半日没有生意,又寒又饥, 你老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 我年纪小拉车,警察还不管,你老又是谁?” 客人点头上车,说:“拉到内务部西。” 蝴蝶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一笑胡适 十几年前, 一个人对我笑了一笑。我当时不懂得什么, 只觉得他笑的很好。 那个人后来不知怎样了,只是他那一笑还在: 我不但忘不了它, 还觉得它越久越可爱。我借它做了许多情诗, 我替他想出种种境地: 有的人读了伤心, 有的人读了欢喜。 欢喜也罢,伤心也罢, 其实只是那一笑。 我也许不会再见着那笑的人,但我很感谢他笑的真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