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申论热点:关注社会保障四大问题

申论热点:关注社会保障四大问题

申论热点:关注社会保障四大问题

东北试点经验要推广

近年来,为了切实解决经济转轨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28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800多万失业人员得到了失业救济。确保了3600多万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2200多万城市贫闲人口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与此同时,辽宁省、古林省和黑龙江省还进行了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探索积累经验。

所谓东北试点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完成社会保障体制的并轨,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转为失业保险制度;二是做实个人账户资金。

我国政府自1993年就提出要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但由于以前没有资金积累,大量已退休或将要退休的职工,实际其账户上是空账。从2001年开始,辽宁省首先进行了做实养老账户的试点,截至目前,辽宁省已积累个人账户资金110多亿元。从辽宁省的实践来看.这笔资金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去年不仅用于银行储蓄,而且还购买了一部分国债,其中还有部分资金与银行达成协议存款。通过各种方式.去年下半年的运营收益接近3%,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由于试点初见成效.2004年试点范围扩大到吉林、黑龙江两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胡晓义介绍说,选择东北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是我们国家的老工业基地,长期实行汁划经济体制,遗留的问题很复杂、也很多。所以,东北的问题对全国来讲带有典型性。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所长何平认为,东北三省的社保试点是一个突破口,试验总体上是成功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透露,我国将在总结东北三省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推广东北三省经验。

农民的社会保障要循序渐进

统计数据显示,到2003年底,全国有l870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5428万人参保,积累基金259亿元,l98万农民领取养老金。到2004年底,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夫妇,每人将从年满60周岁起享受年均不低于600元的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王东进介绍说,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现在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已经来到城镇居住或者打工的,可以参加城镇的各项保险;留在农村的,其养老保险主要是以个人缴费、集体资助、政府引导为主体,另外还可以参加新型合作医疗。

对农村社会保障颇有研究的何平认为,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现在最缺少制度上的设计。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一下子把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解决不大可能。目前,政府的资金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里占大头。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需要有一个设计和蓝图。他指出,农民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不能完全依赖土地,“我的看法是对农村的最低生活救济应有一个整体考虑。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差距比较大.可以先从珠三角、长三角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进行试点。”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主任孟昭喜认为,为了把农民的社会保障做实做好,我国应制定相应政策,使灵活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可以在不同地区之间转移。目前一些农民进城务工之后随着单位职工一起参加了社会保险,以后当他不再在这个城市工作,要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或者返回农村生活的时候,出现了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和接续问题。孟昭喜表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正在着手研究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_让资会能够流动起来,使灵活从业人员无论是在哪里参保,流动之后社会保险关系都可以随之转移。

私企不能简单套用国企保险模式

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农民工或者私企的雇员现在都有社会保障的意识,政府决策层对此也非常重视,但我们在制度没计上,不能把对国有企业的保险简单地套用到以农民工为主的私企身上。何平认为,国企职工的保险交费相对较高,放到私企和个人身上,他们就难以承受,这就可能会影响农民工的就业。对农民工来说,就业是最重要的。在此前提下,要加强雇主和企业的法律意识。各级劳动部门也要加强对企业的监察力度,以保证农民工和私企雇员的基本劳动权益。

何平说,表现在私企身上,社会保险的接续问题也比较突出。以广东为例.参加保险的企业和个人都交费了,但职工干了两年,就想把钱拿走,他们不想在外地养老,但企业为他交的社会统筹那一块不能拿走。因此在保险关系的接续问题上,国得有一些硬性的规定。

据了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在就此问题做调查研究,将在适当的时机推出配套措施。

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近11%,标志着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各级政府为应对老龄化社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增加了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2003年,中央财政拨出474亿元补助中西部25个地区养老金的发放,各级财政补助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544亿元。但是,在人口老龄化加速、退休人员不断增多的背景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也越来越大。在一些闲难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当期征收的养老保险费和所需支付的养老金存在一定缺口。

胡晓义介绍,从城镇的养老保险计划来看,现在已经达到了3个在职人养1个退休人的比例。这个老龄化的过程还在持续,预计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末,我国老龄化将进入高峰。如果现行政策不调整的话,那时候将出现10个在职人养活4个或者更多的退休人的情况。

那么,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银色浪潮呢?王东进披露,1997年,我国政府统一了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在实现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同时,政府还进一步扩大了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今后,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将把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的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列为重点。在保持相关政策稳定的条件下,国家将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金筹集模式:推动基本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倡导有条件的企业在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年金基金实行市场化管理和运营;推进在各地开展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推广“东北三省的经验,鼓励沿海发达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各种尝试。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工匠精神,执着专一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苹果公司乔布斯说:“苹果电脑之所以领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创造它的是一群音乐家、诗人、艺术家、动物学家和历史学家,而他们恰恰还是世界上最好的计算机科学家。” 中国吉利控股集团李书福说:“我们必须静下心来,要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要有工匠精神,把每一个零部件,每一辆汽车,都制造得无可挑剔,要把每一个用户都服务得满意。” 有人认为,新的时代日新月异,只有具有跨界能力的多面手,才可以发现“新大陆”,成就新高度;有人认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懂得潜心深耕,练就工匠精神,才能彰显品质,铸就不凡……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表、套作。 【答案解析】 范文:工匠精神,执着专一 “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相信,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懂得潜心深耕,练就工匠精神,才能彰显品质,铸就不凡。 当下,“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我们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让它为中国腾飞,做出积极担当。 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欲速则不达”、“萝卜快了不洗泥”告诉我们,无论是企业发展、人的发展,太强调“快”和“立竿见影”,注定会留下粗糙、浮躁的印记。无法让人永久记住。因此,需要在踏踏实实方面下功夫: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骛远,不眼花缭乱,不惜力,不怕费事。甚至费尽周折没有收获也无怨无悔,不轻言放弃,用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艰苦磨练,产品和技能才能不断攀越,走向精致。比如“大国工匠”胡双钱,在自己的行业干了35年,“在车间里,他从不挑活,什么活都干,通过完成各种各样的急件、难件,他的技术能力也在慢慢积累和提高”。 摒弃浮躁、宁静致远。也就是所谓的职业心境的从容淡泊:外边的世界很热闹,自己却不轻易盲从;灯红酒绿中的诱惑很多,自己却坚守“初心”,一切“走心”,像田野一样安静,像诗歌一样平和。“静能生慧”,“静能生乐”,所以,工匠们才能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枯燥的专业发展中,拥有不知疲倦的技术性快乐。让技术发展,离浅入深,不断飞跃。比如“大国工匠”毛腊生,是给导弹铸造衣服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很无趣,甚至连个爱好都没有,有时甚至连表达都成问题”。“39年,他只做了一件事——读懂砂子,铸好导弹”。他将“木讷”当做淡定,将“无趣”当做安静,浮躁少了,当然就能造就技术的辉煌。

中国社会保障现状与不足

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121308143 戴振伟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维持社会秩序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之一。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民生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和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取得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并不完善,诸多问题存在其中。随着祖国经济的腾飞,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正确认识并分析这些问题,对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和不足;建议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保险条例》),《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除失业保险外,包括养老、工伤、疾病、生育、遗属等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该法规适用于国营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也以颁布单行法规的形式逐步建立起来。此后的三十多年,国家也颁布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了适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1978年不仅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特别的一年,而且也是这个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扭转中国的混乱正太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社会条件。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一种待遇特殊的退休制度——离休制度由此建立,并于一般退休制度一起构成了中国的退休养老制度。而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修改跳过的《中华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改革现状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改革现状 1.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历史沿革 (1)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创期(1950~1957) 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是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此条例对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实施范围、实施内容、待遇标准等方面做出了各种具体的规定。 (2)养老保险制度的扩充、发展期(1958~1966) ①国务院在1958年2月9日和3月7日分别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关于工人、职员退职处理的暂行规定》,至此,养老保险从劳动保险条例中脱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统一的企业、机关的养老保险制度。 ②为了解决城镇集体经济中从业人员及他们的退休养老问题,1966年4月20日发布了《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休统筹暂行办法》和《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职暂行办法》,建立了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的退休统筹制度。 ③在1958年、1959年,国务院还颁布了有关军人的退休管理的规定,在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养老保险体系。 (3)养老保险制度的停滞、倒退期(1967~1977) ①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养老保险的组织管理机构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原有的退休、退休制度也近似于瘫痪,造成了实际上的干部、职工的终身制。 ②1969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使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失去了社会统筹的功能,职工的退休养老成了其所在单位内部的事务,使社会保险退化为企业保险、社会保障倒退为企业保障。 (4)养老保险制度的恢复期(1978~1986) 1978年6月2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这标志着养老保险制度从此进入了制度恢复期,但同时也将1958年统一起来的企业和机关退休、退职制度重新分化为两个分离的制度。 (5)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发展期(1986~) ①从体制上对传统养老保险制度革命的标志是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 ②1991年6月26日,为扩大传统养老保险的缴费基础,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统筹,意味着现代养老保险制度将从此得以确立。 ③1993年10月15日,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问题的批复》,确立了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 ④1995年3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进一步确立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 ⑤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根据两年来各地方的实践,颁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了“七统一”。 ⑥1998年3月成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的社会保险体制进行统一的管理。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从建国开始就非常关注社会保障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第9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但是,正如《世界人权宣言》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受到国家的组织和资源情况制约的。新中国成立后50年来,实现宪法规定的社会保障权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1949年到196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成了当时的基本国策。政务院于1950年发布施行《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对减轻工人生活困难,保护劳动力,帮助失业者就业、转业,特别是对恢复各国营、私营企业的生产,扩大经营范围以及创办新企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施行。由于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是在国家财政经济还没有全面恢复的困难情况下制定的,某些保险待遇较低,在实施范围上也只能采取重点试行的办法。随着国家财政经济状况逐步好转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1953年1月2日政务院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进一步扩大了劳动保险的覆盖范围,又提高了若干劳动保险的标准,到1956年已扩大到商业、外贸、粮食、供销社、金融、民航、石油、地质、水产等部门,部分集体企业参照执行,经济条件差的集体企业可以订立劳动合同。 1957年国家对原有的保障制度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放宽退休条件,适当提高了退休的待遇标准,并实行了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职工统一的退休制度,从而解决了企业和机关职工退休办法不统一的矛盾。这段时期的养老保险,事业单位由人事部门管理,企业由劳动部门和工会共同管理。 这个阶段还修改、补充了干部和工人退休、退职的规定,加强了对女工的保护,在医疗保险中增加了对职业病的保障,进一步扩大了保障范围。 第二阶段 从1969年到197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劳动保险管理机构被撤销。1969年2月,国家财政部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在营业外列支,劳动保险业务由各级劳动部门管理。这样,在整个70年代,社会化的劳动保险又被办成了“企业保险”。 第三阶段

工匠精神演讲稿十篇

工匠精神演讲稿十篇 把一件事做完,是最低级的要求;把一件事做好,是最基本的要求;把一件事做出新意,是对这件事的喜爱;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才算得上是痴迷,才会获得更大成功。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的软实力。我国制造业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总产值已列全球第一,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是大而不强、差距明显,成本、规模优势难掩质量、品牌方面的劣势。尤其要看到,当前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同时处于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从“跟随者”转向“引领者”的关键时期。实现成功突围、转型升级、跨越发展,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匠艺精进,把追求细节完美、质量上乘的“匠心”融入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有效解决设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质量稳定性、消费安全性等问题,做到大工业时代的精细管理、精品制造。 工匠精神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近几年,中国老百姓的海外“爆买”十分火热,反映出guo内市场潜力巨大、居民消费正在升级,也折射出guo内产品供给没能及时跟上的尴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供给侧改革无疑有着紧密联系。谁能提供好的产品,谁就能赢得市场。面对越来越多“挑剔”的消费者,面对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

以工匠精神来增加产品和服务的品种品质,优化供给结构,适应市场需求,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工匠精神是企业打造“百年老店”的“金钥匙”。以前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下,企业可以通过低成本、大规模的生产赚钱,产品“差不多”就行。现在我国已经进入深度的经济结构调整期,要求企业必须向产品品质要财富。产品质量的比拼,实质就是企业精神与文化的比拼。据了解,现在世界上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000多家,德国有800多家,秘诀就是工匠精神的传承。今天的中国企业要打造“百年老店”,同样需要恪守工匠精神,以精准的企划、精湛的技术、精益的制造、精品的品质、精诚的服务,生产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以此立身立世。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任重而道远。既需要企业家追求卓越、生产者耐心坚守,更需要职业教育的改革、职业精神的培养、制度体系的激励、文化土壤的培育,多管齐下,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让“中国制造”的底色更鲜明、品牌更响亮,让全世界都爱上中国造。 篇二 工匠精神应成青年气质“工匠精神”能在社会层面激起如此大的反响,不足为奇。一言以蔽之,躁动的心需要沉潜。风来了,猪都能

材料作文《工匠精神》优秀范文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科技革命、工业智能化来袭的时代,这两位大国工匠的事迹引人深思: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管延安,他负责岛隧工程的沉管舾装作业,导向杆和导向托架安装精度要求极高,接缝处间隙误差不得超过正负1毫米,管延安做到了零缝隙。从2013年港珠澳大桥完成第一次海底隧道对接算起,经管延安的手安装的设备已经成功对接16节海底隧道,操作零失误。 高风林是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为我国90多发火箭焊接过“心脏”。长征五号发动机的推力室,需要加装稳定装置,国外普遍采用的是粘接技术,而且这项粘接技术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高凤林大胆地提出了采用低熔点氩弧钎焊的方法进行连接,最终创造性地解决了推力室头部研制的难关,试车考核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工匠精神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新词汇“工匠精神”,这几日备受关注。“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 当下,“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我们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让它为中国腾飞,做出积极担当。 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欲速则不达”、“萝卜快了不洗泥”告诉我们,无论是企业发展、个人发展,太强调“快”和“立竿见影”,

注定会留下粗糙、浮躁的印记。无法让人永久记住。因此,需要在踏踏实实方面下功夫: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骛远,不眼花缭乱,不惜力,不怕费事;甚至费尽周折没有收获也无怨无悔,不轻言放弃,用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艰苦磨练,产品和技能才能不断攀越,走向精致。“大国工匠”胡双钱,在自己的行业干了35年,“在车间里,他从不挑活,什么活都干,通过完成各种各样的急件、难件,他的技术能力也在慢慢积累和提高”。 摒弃浮躁、宁静致远,也就是所谓的职业心境的从容淡泊。外边的世界很热闹,自己却不轻易盲从;灯红酒绿中的诱惑很多,自己却坚守“初心”,一切“走心”,像田野一样安静,像诗歌一样平和。“静能生慧”,“静能生乐”。所以,工匠们才能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枯燥的专业发展中,拥有不知疲倦的技术性快乐,让技术发展,离浅入深,不断飞跃。 精致精细,执着专一。《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技术竞争、人才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要想谋求更辉煌的成果,“差不多的思维”要不得,它会让自己流于庸俗,止于轻薄、肤浅和粗糙。发展思想不精细,产品就上不了档次。所以,我们要有“人有我优”的技术追求,选定一个目标,努力用一生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精心打造,永不放弃,不遗余力,精益求精,甚至用强迫一样的思维,让技术和产品“从99%到99.99%”的过程中,迂回推进,不厌其烦,努力坚守,把每一个生产产品,当作工艺品一样精雕细刻、耐心打磨。久而久之,就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发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及改革回顾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及其改革回顾 中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是由三个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组成,即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和个人养老保险计划。由政府主导并负责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构成职工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一层次或第一支柱,政府倡导但由企业自主发展的企业年金(原来称为补充养老保险)构成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层次或第二支柱,团体或个人自愿购买的商业性人寿保险则构成第三层次或第三支柱。 我国的养老改革大体分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至今三个阶段。 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养老保险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借鉴苏联的经济运行模式我国过实行计划经济,我国在城镇地区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中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前身为国家劳动保险。建国伊始,政务院就于1951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对劳动保险的实施范围、基金的征集与保管、待遇水平都作了详细规定。 1953年,政务院又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改意见的决定》。该决定统一了劳动保险待遇的开支渠道,规定企业要按工资总额的3%提留劳动保险基金,劳动保险基金由企业的工会管理,其中70%留给基层工会用于支付各种劳动保险待遇,30%上缴全国总工会,由总工会在全国范围内调剂使用。 195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建立了针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不同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金由国家财政负担,并由人事部门进行管理。 195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统一了企业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该规定放宽了退休条件,男性和女性退休养老的工龄要求分别从25年和20年降低为20年和15年,同时将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纳入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范围。 至此,几乎所有的城镇全民所有制企业、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建立了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从筹资方式看,这种制度属于现收现付制①。由于当时人口年龄结构轻,国家承诺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比较高。这为以后我国改革现收现付制增加了难度。 这种退休费用全国统筹的局面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之前。 在1966—1977年“文革”期间,工会组织被撤销,社会保险工作陷入一片混乱无序之中,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处于停滞、倒退的状态。为了应对这种局面,财政部于1969年2月下发了《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014年5月25日,忆百孝心网携手深圳市罗湖义工协会走进了罗湖区社会福利中心老人颐养院,在那里我们贴身体验了颐养院老人们的生活以及居住环境;感受了老人们的快乐与忧愁。作为忆百孝心网的主编,在与老人们的闲谈与相处中,有四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一个是颐养院的生活设施不够完善,二是颐养院一床难求;三是老人们的精神需求无法达到满足;四是农村养老何去何从。 我们把中国的养老院一般被简单的划分为两种,公办的养老机构和民办的养老机构。这两种养老机构都存在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民间出资的的民办养老机构设施完善,服务全面,管理健全,但民办的养老机构瞄准的是养老市场这块蛋糕,在提供服务的目标群体上,将更多的目光关注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部分老人上,大多数收入水平比较的低的老人只能望而止步。普通民众无法享受该项待遇,无法符合社会的需求,并不是适合中国养老行业的现状。 公办办养老机构有着门槛低、数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但因为中国老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存在养老机构设施欠缺、一床难求、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一、生活设施不够完善 中国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占地面积十分有限,住进去的老人虽然生活上有保障,但是,一些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却不到位,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政策表示:房间入住率和集中供养率达到了85%以上,生产用地人均面积不少于0.2亩,院区绿化不低于可绿化面积的50%。很多的养老机构连租地都是一种困难,更何况是这样的标准呢!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包括了“十六个一”的建设。:一片绿地、一片果林、一片菜地、一口鱼塘、一群鸡鸭、一圈肉猪、一间娱乐活动室、一间阅览室、一间理发室、一间医务室、一间室内洗衣房、一个小卖部、一座太阳能浴室、一个沼气池、一处室外活动场地、一项院办支柱经济项目。就上述标准而言,普通的公办养老机构是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标准的。除非是一些民办的高级养老机构,但这些高级养老机构入住的门槛却十分高。 另外,据忆百孝心网调查了解,养老机构内存在专业人员队伍严重缺乏的现象,特别是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心理咨询师、康复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基本上是空白。现有养护员基本上是下岗职工或外来打工人员,没有工作技能,年龄偏大,虽然经过简单培训,但接受能力差,观念陈旧,与老人多元化需求相比差距很大。 目前解决所有养老机构生活设施不完善问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中国老年人口庞大,并不是所有老人的需要如此完善的生活设施,我们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分成中、低、高档次以及三个档次都有的混合型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老人需要照顾的程度不同分为健康自理型、需要部分护理型和需要全面护理型的养老设施,使老人能有目的地选择。例如需要全面护理型的老人在营养、护理等方面的需求较大,而在娱乐设施方面的要求较小。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养老院的设施可以有偏重,这样既利于老年人的需求,又有利于资源的高度利用。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20 年回眸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20年回眸 □杨宜勇 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面临深刻而剧烈的变革。现实对加速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前所 未有的紧迫要求。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进行了 20年,我们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多远?已取得了哪些 成效?还将去往何方?下面我们分10个问题展开。 一、养老保险 改革后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四川省自贡市尝试的社会统筹。经过长时间的经验总结,国家开始着手对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1991年6月26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标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由自发的试点,过渡到有组织的改革设计阶段。《决定》要求改变养老保险完全由国家、企业包下来的办法,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职工个人也要缴纳一定的费用。 1995年3月1日,国务院在颁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的 同时,下达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实施办法》之一、之二,对花样繁多的设计模式进行了归类。1995年12月29日,《劳动部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正式出台,使得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进入规范化的操作阶段。 到1998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达 8505万人,参加离退休统筹的人员达2735万人,养 老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据有关部门统计,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已占到全部企业职工的76%,其中:国营企业为96%,城镇集体企业为45%,其他类型企业 为24%。 1998年6月,《国务院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 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出台。《通知》指出:为了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调剂力度,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国务院决定,加快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并将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原邮电部部分)、水利部、民航总局、煤炭局(原煤炭部)、有色金属局(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国家电力公司 (原电力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 工集团公司(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部分)、银行系统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 行、中保集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组织的基本养老保险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 《通知》要求加快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到2000年,在省、区、市范围内,要基本实现统一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统一管理和调度使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行省级垂直管理。 二、医疗保险 1984年,国家在公费医疗单位实行定额包干、超 定额部分按一定比例报销的办法。在部分城市的企业实行了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办法。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医疗保障制度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统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未来发展中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未来发展(中) 郑功成 2012-11-06 13:38:37 来源:今晚网 2012年10月23日 基于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已经奠定的发展平台,以及亿万人民要求解除生活后顾之忧的愿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目标,应当是从弥补制度缺失、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入手,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沿着公平、普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解除人民生活后顾之忧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并增进人民的幸福感,切实维护个人的自由、平等与尊严,最终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 为实现上述目标,国家应当通过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三大系统的综合、协调发展,再加上面向军人的特殊保障系统,同时辅以发达的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补充保障,循序渐进地满足国民的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保障需求,实现人人公平地享有全面而有效的社会保障及相关服务。从现行制度结构出发,除继续完善综合型的社会救助、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系统,并使这三大支柱性制度安排走向成熟外,还需要大力促进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事业的发展,同时调整相应的制度安排,如适应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建立护理保险制度,将只面向职业妇女的选择性制度安排。生育保险转化为普惠性的生育津贴,以及促进包括企业年金在内的各种职业福利、慈善事业、商业保险的发展。因此,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全面建设、全面发展。 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救助是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基础性保障制度,其重要

性虽然会相对下降,但维护的是底线公平;社会保险是面向劳动者并调节劳资利益关系及初次分配格局的基本制度安排,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将占有主体性地位;社会福利则是老幼妇残群体及全民分享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军人保障是面向军人的特殊制度安排,补充保障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具体体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即是上述体系由残缺不全走向健全完备。 四、发展步骤与目标任务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将最终实现从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从社会保障体系残缺到制度健全、完备,从选择性保障制度安排到公平、普惠的保障制度安排,从只能维护人的生存条件到维护人的自由、平等与尊严的转变,这个目标任务将分解成如下三个阶段来完成: 第一阶段(2008-2012):以这一届政府任期届满为期,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保障制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阶段的目标任务是:通过强力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与养老保障制度,初步实现二免除一解除0的民生保障目标,即让全体人民享有起码的社会保障,能够免除生存危机、疾病忧患和从制度上解除养老后顾之忧。因此,这一阶段搭建的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平台,维护的是底线公平。上述目标任务还可分解为如下主要指标: (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制度统一、差距缩小,并走向定型、稳定,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初步形成,贫困线标准达到人均每天少于1美元(2007年国际标准为1.25美元)。政府对低保及其他社会救助的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1.5%,受助人口不低于总人口的8%。

中国养老产业现状和模式

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有1.23亿,约占总人口的9.1%,规模超过欧洲老年人口总和。 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中国将面临“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双重挑战。 近10年来,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年轻人异地工作,父母与子女异地居住,空巢老人越来越多,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约5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达3300多万。 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达到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中国可以称得上是‘跑步’进入老龄化。” 然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老龄化社会不同于其他国家,报告将此称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除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空巢和失能困难老人多以外,中国的老龄化还呈现出先于工业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等特点。 中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但当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要承担4个甚至更多老人的养老责任时,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给年轻人“难以承受之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当社会变迁打破传统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基础时,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也必然发生变化。 不过,当中国人已经逐渐接受社会养老这一养老方式时,却又不得不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根据报告,中国养老床1.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的1.8%,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在人均10000美元左右进入老龄社会,而中国是在人均840美元时就进入老龄社会,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截至2010年11月,我国,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我国已有各类,拥有床位266.2

“工匠精神”作文范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胡双钱是中国大型商用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他在35年里亲手加工过数十万个精密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他用手工打磨出来的零件,精密程度堪比现代化数控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王津是故宫文物钟表修复师,他修了大半辈子钟表,数百件文物在他手中起死回生。有时,修好一座钟表要花上他好几年时间,每个零件都要经过反复调校,不能有一丝一毫误差。孟剑锋是传统工艺美术錾刻师,他錾刻的“纯银丝巾果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为了制作出完美的作品,他不断改进錾刻工具,反复实验,不允许有一丁点瑕疵。 这些人身上,都体现出了可贵的“工匠精神”。对于“工匠精神”,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真的是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精致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上海社保案案例-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感想

由上海社保案说起我国社保基金的法律基础不够稳固和完善现行的社保基金需要一部专门的法律,对社保基金的法律地位和基本原则做出较高法律层级的规定,明确法律责任,确定监管主体,规范基金的征缴、管理、支付、运营等行为,并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作出制度性规定管理权与监督权的重叠造成了监管成本的居高不下和监管效率的低下我国目前的社保基金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现收现付的统筹账户,这部分资金由单位和个人缴纳,由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部门管理这样,实际上将社保资金的管理与监督的双重责任,共系于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初创 1949――1957 发展 1957――1966 停滞1966――1976 改革 1978年以后问题: 1. 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 2.企业负担沉重 3. 覆盖面窄,保障功能弱化解决方案: 1.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模式 2. 减轻企业负担合理确定保障水平 3. 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提高保障能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本上是按照城乡有别、企业先行的原则分层次展开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起步较早,基本养老保险推出了全国统一制度,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正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乡镇企业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正在进行试点探索;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参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行了改革,但其余事业单位以及机关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上同传统制度没有多大区

别。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从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起步的。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也出现了条块分割的问题, 这不仅使养老保险难以实现更大范围的风险共担,而且影响了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为了改变养老保险的条块分割局面, 1998年8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一举解决了过去长期存在的行业统筹与地方统筹条块分割的矛盾。一是实施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的政策二是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三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四是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五是社会保障筹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 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感想――案例:上海社保案一家神秘的民营投资公司福禧,一个管理着上海老百姓保命钱的社保局,一家优质的国企上海电气,一起陷入了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腐败案中。此次上海社保案违规操作的金额高达32亿元。在调查上海市社保资金案过程中,有关部门对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原党组书记、局长祝均一等9名涉案党员干部的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调查。上海社保案迄今为止,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这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探索时期。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在有关的社会保障单项改革上分别进行了探索。 2)第二阶段从党的“十四大”至今,这是社会保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光明日报》郑功成1964年生,湖南平江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兼国务院首届医改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福利协会等副会长等。长期从事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及与民生相关领域的研究,是“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保障国民共享发展成果”、“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战略”等重大战略项目研究的首席专家。出版过著作30余种,发表学术文章约400多篇,多篇政研报告或文章被中央领导同志批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正在从长期试验性状态走向定型、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演讲人:郑功成时间:4月23日地点:中央党

校社会保障改革是举国上下都十分关注的领域,因为它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与国家的长治久安,确实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来加以重视,并积极、理性地推动这一制度的健全与持续发展。借此机会,我讲四个问题。社会保障为什么如此重要?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三大系统及商业保险、慈善事业等补充保障构成。一般而言,社会保障是国家面向全体国民、依法实施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各项生活保障措施的统称,是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进而实现特定政治目标的重大制度安排,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人民福祉和实现国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保障。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三大系统及商业保险、慈善事业等补充保障构成。其中:社会救助旨在免除国民生存危机,保障起码生活,它被看成是政府的当然责任;社会保险构成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旨在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内容及现状分析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内容及现状分析 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各种原因而生活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和作用 内容: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而无力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不低于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 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一是社会保险目的是保障被给付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属于基本性的社会保障;二是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法定范围内的社会劳动者;三是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是补偿劳动者的收入损失;四是社会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劳动者依法缴费及国家资助和社会募集。 2、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建立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以及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以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它的目的是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它把社会保障推上最高阶段;社会福利基金的重要来源是国家和社会群体。 3、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它原因而无法维持

2020关于工匠精神话题作文5篇

2020关于工匠精神话题作文5篇 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想要写出好的作文,可以多看一些满分作文,灵活运用。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工匠精神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工匠精神作文 第一次读到付守永先生的《工匠精神》一书,是在今年3月中旬到河南许昌胖东来游学参观时,封面并不花哨的这本书却用烫金工艺突出了“工匠精神”四个字,好奇引导我继续读下去。 我看书的习惯是先看目录,翻开目录看到了我熟悉的企业案例,比如德胜洋楼,比如热门的乔布斯。这都是让我尊敬和敬畏的企业与企业家,我倒想看看作者都会怎样来剖析和介绍。 重新翻开封面,扉页上的第一句话牢牢的吸引了我:“工匠平静、安适、充实、愉悦、幸福,活在当下,强在内心;打工者焦躁、忧郁、惶恐,永远为看不清的明天奔忙,外表强悍,内心空虚。”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每时每刻都在热议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的今天,在时代热情鼓噪快公司大跳跃的时刻,我们距离平静、安适、充实、愉悦、幸福都貌似太远了,所以为什么中央电视台会在新闻栏目中发起“你幸福吗”的问话。我也问过身边很多朋友,多数朋友都会觉得并没有达到自己想象的幸福,问及他们想要的幸福,回答是“农妇、山泉、有点田”或者“在海边有一套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许物质程度能满足,却唯独失去了内心的幸福。前几天罗永浩的锤子手机因为质量问题给当初宣传自己的工匠精神一个响亮的耳光,其实互联网时代,怎样营销、推广、吸引粉丝,那都是后话,互联网时代,产品仍然是最本质的核心。

何谓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有信仰的踏实和认真!小野二郎的寿司店、苏州德胜洋楼、河南许昌胖东来都是对工匠精神最纯真的呈现。 用一生为代价去做一件事情,那是一种纯粹的伟大。用修行的价值观代替浮躁功利的工作观,才能让你的生命沉淀下来,才能让你拒绝身边无穷无尽的诱惑,才能抑制你的贪欲,才能让你专注、聚焦,才能让你把“简单的动作练到极致就是绝招”。很多企业都在追求做大、做强;很多员工都在追求只想做“大事”而不想做“小事”。试问:什么是真正的大,什么是真正的小?小的事业做到极致并一直去追求更高的极致,这事业就是“大”,就是“强”;一旦你决定好职业,就必须全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怨言会扼杀你的激情和价值。成功其实很简单。成功不在大小。工作无论大小,如果毕其一生去做,那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功。敬畏自己的工作,用正确的工作理念指导自身工作,才会有善果。 我们经常被宣导,“知识就是生产力”“知识就是力量”其实这话是不对的,单纯的知识储备不会成为生产力,更不会给你力量,只有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才有可能产生生产力和力量。所谓知道并不一定会做到,做到不一定会做好,做好才能产生成就感。手工艺的匠人们从来不贪多求快,任何一点的小细节都会深思熟虑、仔细斟酌。匠人们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一门职业,埋头苦干,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视工作为修行,视品质如生命,这样的人最有魅力,也最能打动自己与别人的心弦,感动自己的灵魂。所谓“慢就是快”“不走捷径就是最快的捷径”。“砍掉多余的野心,专心地做一件事,要胜过马马虎虎地做一堆事。”不要让自己走的太快,有时也要停下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 西方人找工作的观念是:只选对的,不选贵的;中国人找工作的观念是:只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马一茗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 [摘要]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有着长足发展,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多种病症频发,已无力适从时刻发展的经济社会,因此,需要通过改革完善追随社会发展的速度才能与之相匹配。本文试从了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探究亚洲某些典型国家与地区成功的建设和改革经验得出启示,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 改革开放;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启示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通过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保障的一种安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维系社会稳定、推进改革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制度支持。伴随着我国35年的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到能够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说我们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走过的是一条艰难的改革之路。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 (一)中国具体国情的特殊要求 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意味着在这一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也促使我们必须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此外由于我国各地区间经济发

展的差异以及城乡之间二元经济结构一直未能发生改变,这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地区差异比较明显。与此同时,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当中面临着人口老龄化这一难题,这也增加了对社会保障需求。 (二)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一个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引领性的决定,意味着在改革发展进入新时期的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更加关注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将更加关注社会保障制度里面的公平性和持续发展性。一个具有公平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将会为实现我们中国梦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保障支撑。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存在着若干方面的缺陷与问题。从宏观层面来讲,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不健全 “专业的法规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保障,但由于我国法制建设还不够健全,所以时至今日,虽然有很多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劳动法》、《社会保险法》、《就业促进法》等,虽然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但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