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现代主义的狂欢——浅析电影《低俗小说》的叙事艺术

后现代主义的狂欢——浅析电影《低俗小说》的叙事艺术

后现代主义的狂欢——浅析电影《低俗小说》的叙事艺术
后现代主义的狂欢——浅析电影《低俗小说》的叙事艺术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逐渐进入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后工业时代。《低俗小说》秉承后现代主义理念,消解了精英文化与权威视点,打造了一场大众狂欢的平民盛宴。本文通过对电影《低俗小说》及其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电影的叙事主题、叙事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影片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昆汀·塔伦蒂诺;低俗小说;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叙事方式;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始于西方世界,后现代主义电影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种具体形象化的表现最早也出现在西方国家。1981年,艾伦·帕克的《迷墙》是后现代电影的开山之作。20世纪80、90年代,后现代主义电影逐渐走向成熟。1994年是让世界影坛为之惊喜和振奋的一年,这一年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影片,如《天生杀人狂》《阿甘正传》《重庆森林》《巧克力情人》《烈日灼身》《暴雨将至》《红色》等。在戛纳电影节上,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首映震动了整个世界。《低俗小说》之所以能够引起世界轰动,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在于它的影像风格和精妙的叙事结构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电影叙事,处处渗透着后现代主义的色彩。《低俗小说》就如它的名字一般,到处充斥着暴力、毒品、粗俗的脏话以及夸张的表演,的确低俗粗鲁。影片彻底颠覆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模式,具有一定的前端性,拼贴手法、环形叙事、时空错乱各式各样新颖的手法在影片中一一体现,开辟了电影叙事结构的新道路。

1 《低俗小说》的叙事主题

《低俗小说》展示了昆汀·塔伦蒂诺对暴力的理解,暴力也许并不仅仅是血淋淋的打斗场面,更多的时候,暴力直指人性当中所隐藏的黑暗,那背后的冷酷才真正令人震颤。如果仅仅只是观看电影画面本身,所理解的暴力就会浮于表面,我们不仅要看到残忍的杀害,更要关注隐藏于背后的黑暗思想。人性的冷漠,生存的压抑,底层社会的生存境遇,这些都是导演想要呈现给我们的深层思考。昆汀·塔伦蒂诺认为,暴力是人内心罪恶的体现,暴力的手段只是内心罪恶的外在表现,让我们不寒而栗的并非是血腥的感官刺激,而是产生罪恶根源的内心。

昆汀·塔伦蒂诺意在揭开人性当中虚伪的面纱,将残酷的现实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产生了更加刺激的效果。他通过“浪漫暴力”的叙事手段和幽默调侃的方式来消解暴力本身,同时,也时刻提醒着观众与影片的故事和人物保持距离。

2 《低俗小说》的叙事结构

2.1 分段独立叙事

在1994年,三段式结构似乎更为人们所钟爱,《低俗小说》《暴雨将至》都以此为叙述力量的依托。《低俗小说》由五个看似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的部分组成,除了影片的序幕和片尾,最核心的是“魏文生和马沙的妻子”“金表”“邦妮的处境”这三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影片中这三个故事独立成章,在这种新奇的整体结构中,每个故事却讲述得条理清楚,三个故事看似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依靠文生的出现将三个故事连接了起来。但与此同时,这几个故事又被打乱,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错乱而又相互交叉、密切联系的段落,而这正是导演的巧妙之处。昆汀显然不满足于传统的叙事方式,他将单一的时空叙事链条打破,依靠分割和拼贴排序,建构了新的叙事模式,同时调动观众丰富的想象来填补故事的链条,从而得到清晰的故事,影片正是通过三段式结构,其立意才富有了更大的穿透力和震撼力。

昆汀·塔伦蒂诺在处理这三个看似独立的故事时,不是简单地将它们颠倒错位,而是将每个故事分解成很多个片段,然后将这些片段重新排列组合,从而分散到其他的故事中。就像在第一个故事中,文生和朱斯在抢回钱箱杀人时,影片进行到一半停止。在第三个故事中,这部分又再次出现,从而将故事完整地连接了起来,这就造成了在第二个故事中出现的文生

死而复生的迷惑。在不同的故事中,时间和空间都在不断转换,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主角,同时,这个故事中的主角,经常是另外一个故事或另外一个时空中的配角,在为别的故事发展剧情的同时,也预先留下了自己故事的伏笔。

2.2 环形叙事结构

影片的开端“餐厅抢劫”既是故事的序幕,又是故事的结尾。影片开头,小白兔和小南瓜在餐厅计划打劫,伴随着一声打劫,正式拉开了影片的序幕;影片结尾,正在餐厅吃饭的朱斯和文生,在他们背后,小白兔和小南瓜正在举起手枪,这一幕不仅和影片开头重新连接,也让我们知道了故事中混乱的人物是处在同一个时空里的。由开始到结束,从而重新连接起来,看起来似乎就是一个圆,这便构成了环形叙事。导演正是通过这种首尾相连的环形叙事结构,不仅改变了观众观看影片的惯性心理,给影片增加了悬念,而且也暗示着暴力事件的永不停息,在看似结尾的故事中,却又孕育着新的开始。

浅析冯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

浅析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 摘要:小刚作为我国银幕上一位异军突起的导演,曾致力于对意识形态下所形成的电影模 式的反叛,致力于电影艺术潜力的感性挖掘。1997年他开创了地贺岁片的风潮,并始终把注意力集中于喧闹的当代都市生活和市井平民的精神状态,他的电影继承了王朔小说中的戏谑、反讽等特点,对人生的调侃和对大众文化的嘲弄推向了极致。本文试图归纳出小刚电影的叙事规律,以期从中折射出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为今后对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有新的理解和思考。 关键词:小刚,贺岁电影,艺术特色,传播策略 Analysis the Art of Feng Xiaogang’s movies Abstract: As an outstanding director in China’s movie industry, Feng used to be a rebellion of the old forms which were established with ideology and devoted to discover the potential of art. In 1997 he set the starting of new year’s film in mainland, focusing on the city life and civilian’s psychosis. Meanwhile his movies inherits Wang Shuo’s novels characteristics-Irony and Banter, and enlarged the “game” to the entertainment of life in the movies. He has created his rules of his commercial movies and used the proper ways to promote the movies. And in this way could Feng becomes the benchmarking in China’s movie industry. Key words: Feng Xiaogang, New Year’s movie, Art characteristics, spreading methods 引言 90年代以来,一方面我国电影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为电影的发展扫清了诸多障碍,创造了电影发展的良好契机,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开放,好莱坞电影始终笼罩着中国电影,本土国产电影的创作数量逐渐下滑,电影票房市场也一蹶不振,电影的发展似乎遇到了瓶颈。但小刚导演作为一名非科班导演,1997年创作的《甲方乙方》开创了地贺岁片的风潮,并且多部作品都获得当年票房市场的冠军,也为奄奄一息的中国本土电影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不论是他独特的“氏贺岁片”,还是艺术电影《震》、《温故一九四二》,都有不俗的表现。他能在商业片和艺术片都获得票房市场的成功,这是能引人深思的。他的电影艺术特色有哪些?在商业和艺术间的如鱼得水能够带给我们那些启示呢?

对电影中视听语言艺术表现性的分析

【摘要】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视听语言的艺术表现是艺术家实现自身情感、意识、心灵的媒介,是审美的物象化。如何准确把握视觉、听觉语言的艺术表现,调动各种视听元素,准确而贴切地将最生动、最形象的情思与理想通过画面、声音传达给观众,是对视听语言进行研究和使用的意义所在。本文对电影中的视、听觉语言艺术分别进行论述,以探索电影美学的系统和本性,完善和丰富视听语言艺术的使用。【关键词】视听语言;艺术表现性;分析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38-01一、视觉语言的艺术表现力电影屏幕通过镜头的推远与拉近来呈现画面的空间与构图,为了达到强烈的透视感和立体空间感,光学镜头使镜头中的前景和景深部的背景均处于清晰的焦点位置,这样就可以拉深镜头画面的距离,将画面由平面创造为立体,人和物的位置也更加清楚。景深构图之所以能为观众带来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力,一方面是因为景深使观众与画面的距离拉近了,让观众有亲身体验的感觉;另一方面是因为景深会引导观众更积极地思考,甚至使他们参与到故事的演出中来。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纵深构图给观众带来了选择关注点的自由,而且电影的观看屏幕非常利于景深镜头的呈现,使得全、远镜头的纵深感更为逼真,更有视觉冲击力。一部电影大多时候都是在表现人、物、事件的运动情况,所以对画面的处理,实则是对运动的处理。镜头的移动不单是为了画面构图的审美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出电影在不同阶段要呈现的情感、思想。例如快速向前推进的镜头可以用来表现大胆和狂放的激情;缓慢、不停向前移动的镜头可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带领观众步步深入,满足观众探求表现对象的愿望;静止不动的镜头却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呈现出不易察觉、充满思索与内省的含义,将观众的情绪积压起来,并为后期情绪的释放做好铺垫。光与色彩使世界以五彩缤纷的姿态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件与人物。光效对于电影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光既是用来照明拍摄对象的,也是用来表达情绪和气氛的,因此一部电影中对光效的使用能够体现出艺术家不同的创作风格,巧妙使用光效能为电影带来新鲜的视觉,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色彩是人和物的自然特征,彩色电影的出现为影片更真实、客观地反映物质现实提供了可能。色彩的视觉表现要结合观众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加以运用,根据影片的题材、主题的思想,有意识地运用色彩去表情达意,帮助剧情发展、刻画人物等,以达到一种新的美学追求。在现代电影中,色彩经常被导演拿来作为自己表达主观情感的工具,由于色彩所具有的情感含义和表意功能,使它成为某种抽象思想和理念的升华,甚至上升到精神和哲理思考层面,这是色彩表现力的极高境界。二、声音语言的艺术表现力相较于视觉元素,声音元素进入电影世界的时间要晚了近30年,也就是说,当无声电影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备甚至有了自己的电影理论时,声音才突然闯入电影,这让当时的电影界有了不小的纷争与议论。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声音语言的加入让电影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不仅表现为内容更为丰富,情感表达也更为深切,就连电影的气氛、人物的关系都更加清晰和真实。声音的出现还创造了电影新的时空结构:画面上视觉元素表现的是叙事时空发生的事,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声音则构成了一个超叙事时空,即声音改变了镜头之间的关系,成为时空转换、镜头衔接的动因。例如由远及近的脚步声,是由声音在纵身空间的运动造成的,声音的由远及近向我们揭示了纵深空间的存在。声音进入电影,起初是以伴奏画面的配乐形式出现的,而且基本是用古典音乐来作配乐。现代影片中的声音作为一种独立的元素,与画面形成新的视听关系,结合画面、情节以及影片主题、风格而创造出新的含义。如激烈的战斗场面同叙事空间中瓦格纳的歌剧所形成的强烈视听冲击波,带给人思想的震撼;而结婚场景中常用的唱诗班混响的歌声,能够体现教堂空旷、高深的空间环境。电影中声音的概念还包括有言语和音乐。言语是人物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有了言语,才有可能表现更为复杂的情节和人物情感,

从静态视觉艺术角度浅析电影艺术表现

52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0年第3期 第8卷第3期Vol.8No.3收稿日期:2010-06-22作者简介:卢曦(1983-),女,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及研究工作。 从静态视觉艺术角度浅析电影艺术表现 卢 曦,牟晓玲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200) [摘要]视觉艺术是电影表现的重要艺术手法,其中,静态视觉艺术元素深深渗透在电影画面中。本文从静态 视觉艺术角度出发,结合电影自身语言分析其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关键词]静态视觉艺术;电影;光影;色彩;构图[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2157/SG (2010)03-0052-04 电影是综合的艺术,视觉艺术是电影表现的重要艺术手法。其中,静态视觉艺术元素深深渗透在电影画面中。在注重画面艺术效果的电影中,每一张静止的电影画面都能传达出绘画、摄影的艺术精神。可以说,静态视觉艺术元素是电影画面审美艺术的体现。 静态视觉艺术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光、色、构图方面。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结合电影自身语言作简要分析。 一、光与影 光影效果是电影画面的灵魂,为电影画面确定视觉基调,营造特定场景气氛,并突出造型特点、形成造型风格。摄影师在布置灯光时会根据电影的主题、气氛、及类型来选择打光方式。电影艺术和静态的绘画或摄影艺术中的灯光不同之处在于,它很少是稳定不变的,只要摄影机或被摄物稍有变化,灯光就得改变。拍摄电影所花费的时间大部分都耗费在调整每个镜头复杂的灯光上。 电影中的光影效果好比绘画作品中的素描关系。在绘画作品中,画家通过对画面中黑、白、灰的安排,创造出高、低、长、短调的丰富组合,形成各种具有不同视觉效果的画面。利用光来加强艺术感染力的做法由来已久,画家拉图尔、伦勃朗及卡拉瓦乔都是喜欢利用光 影元素来营造心理气氛、强化画面效果的绘画大师。绘画艺术中的光影处理手法运用到电影艺术中亦然。在电影的拍摄中,摄影师通过选择光源类型、打光方式,调节光源方向、强弱来掌控电影画面所呈现的状态和气氛。 (一)光源类型、照射方式与视觉效果 摄影师对于用怎样的方式、何种光源、角度来拍摄对象,都需和导演进行周密地研究、精确地部署。例如,直射光(硬光)的性能敏锐而鲜明,被摄物的外部形态、轮廓特征、质感和投影都会十分明显,属高反差强对比效果;散射光(柔光)则显得细腻而柔和,能产生丰富的中间层次,属黑、白、灰的中对比或弱对比效果;自然光、人工光、混合光与不同的光照方式相结合对于视觉效果的表现千差万别。通常现实主义电影喜欢用自然光或不太明显的人工灯光,自然光会使影像有如纪录片的真实感觉,光质感较粗糙不圆润。不过,并非所有电影中的自然光都如此。比如,约翰?福特和黑泽明就曾经利用特别的滤镜使外景地的光线变得柔和浪漫而怀旧。形式主义电影较偏向象征性的暗示灯光以起到强调作用。比如说,要突出人物的阴险邪恶可以从演员脸部下方打光,即使演员没有任何面部表情也会得到这样的效果。如果光源从头部上方笼罩下来,很轻易就能造成如天使般的效果,仿佛沐浴在神的恩泽中。任何位于强光前面的人或物,背对光源并阻挡光源,都

电影艺术鉴赏的直接表现性

电影艺术鉴赏的直接表现性 电影艺术的直接表现性,表现为形象的“逼真性” 电影艺术视觉形象的直接表现性,还能够从“逼真性”的美学特征方 面去加以理解和把握。电影艺术的逼真性,从现实渊源来讲,能够追 溯到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照相阶段,卢氏兄弟所拍摄的那些早期的影片,无非是对客观现实世界做机械式、照相式的实录而已。它所强调 的是电影的“照相本性”,而在理论渊源上,当推高举纪实大旗的法 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和德国的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巴赞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一文中这样写道:“摄影与绘画不同, 它的独特性在于本质上的客观性”,他认为摄影的美学特性在于揭示 现实世界的真实性,摄影机只有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世界的原貌,才具 有完整性。而克拉考尔则认为,电影从其本质上来说无非是照相的一 次延伸,“照相跟未经改动的现实有一种明显的亲近性”。影片只有 忠实地纪录和揭示物质现实,其采用的方法才是所谓的“电影的方法”。这种逼真性要求表现在观众面前的影像与现实当中的被摄物必 须具有同质性,惟其如此,才会获得观众的心理认同。 1.电影艺术的直接表现性,表现为对具体有形的事物的逼真再现在 相对应科学技术条件的支持下,电影的摄影机能够客观真实地纪录和 再现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宏观视野 中的人以及人的社会生活,还能够将那些个体细小甚至是人的肉眼无 法捕捉到的微观世界里的分子原子乃至细菌微生物等逼真地表现出来。无论动态的还是静态的人和物,都能够通过电影的摄影机达到逼真纪 录和再现的目的。 2.电影艺术的直接表现性,表现为对抽象无形的事物的逼真再现客 观现实世界中存有的事物或者现象,除了具体有形的外,还存有着大 量抽象无形的,诸如人的情绪、意识、回忆、梦幻等心理世界的活动。按照克拉考尔的理解,这也属于物质现实的范畴。在电影艺术当中,

浅析电影中镜头语言的作用--以《刺客聂隐娘》为例--毕业论文

浅析电影中镜头语言的作用--以《刺客聂隐娘》为例 摘要 侯孝贤的电影之美源于心灵世界的直接呈现。《刺客聂隐娘》中国人传统的水墨书画式的镜头语言进行创新,呈现中国人的美感体验和文人情怀。他正是用独特的镜头语言,表达出平凡于真实而又淳朴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不变”和“静止”中,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散发着浓郁的诗意气息,呈现中国人的美感体验和文人情怀,而这也正是《刺客聂隐娘》的魅力所在。本文从镜头语言角度分析《刺客聂隐娘》诗意美学,以及对侯孝贤和《刺客聂隐娘》的分析提供有益建议。 关键词:侯孝贤;刺客聂隐娘;镜头语言

目录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1)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2) 引言 (3) 一《刺客聂隐娘》的镜头语言的介绍 (3) (一)镜头语言的涵义 (3) (二)镜头语言类型 (4) 二《刺客聂隐娘》的镜头诗意美学 (4) (一)构图之美 (5) (二)光影之美 (5) (三)节奏之美 (5) 三《刺客聂隐娘》镜头语言与情感表达 (7) (一)象征性视觉符号 (7) (二)长镜头与情感升华 (8) 参考文献: .................................................................................................................. . (9) 致谢 (10)

侯孝贤导演是台湾新电影的领军人物,其电影风格非常独特,艺术气息浓厚,具有非常浓郁的大师气质。1981年他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溜溜的她》,电影一上映就惊艳了电影圈。电影中对长镜头的运用和对文艺风格的表现也成为了他的电影非常鲜明的特点。美国的评论家詹姆斯?泰勒曾经讲过,侯孝贤的电影是半个世纪以来最特立独行的电影,完全没有任何讨好观众和商业的元素。侯孝贤的电影生涯中一直在追求将现代的电影语言和古典的东方美学气质相结合,通过电影作品来表达他对世界的爱和理解。这种浓郁的人文气质让他的电影充满了文艺的意境。所以大家常说“侯孝贤出品,必属精品”精品就是人们对侯孝贤电影最直观的评价,也是观众对于他艺术成就的肯定。在他的作品中,观众往往能从画面中感受到深邃感和对生命真谛的领悟。他的作品总是偏爱美丽的心灵,并且将美丽的心灵呈现给世界。他的作品永远是不屈从于商业,不会盲目跟随流行元素,从始至终都坚持自己的内心,用独特的个人风格和美丽的东方艺术来展现影像。从《童年往事》到《海上花》再到《悲情城市》和《戏梦人生》,直到近期的《刺客聂隐娘》,所有的电影都不媚俗于商业,以一如既往的高品质和征服人心的画面征服了金马奖也征服了戛纳。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给他带来金马奖和戛纳两个最佳导演奖,同时《刺客聂隐娘》也是2015年华语乐坛最为人赞誉的电影之一。 一《刺客聂隐娘》的镜头语言的介绍 (一)镜头语言的涵义 所谓镜头语言,指的是电影使用镜头去表达导演的意思,经由摄影机所拍摄出来的画面表现出拍摄者的意图,从主题、画面构图、镜头调度等方面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在影像里,镜头是构成影片的基本单位,而每一个画面是镜头的外在形态,镜头是构成影像画面的基本元素,也是画面的潜在形式,是电影导演传情达意的工具。这就是所谓“我的镜头会说话”。

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区别与联系

现代艺术的范围很广泛,用来指从19世纪末期到大约1970年代大部份的艺术作品。(较近期的艺术作品通常被称作当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艺术原本的目的在于写实地再现某个主体,然而摄影的发明让艺术的写实功能相形见绌,于是就出现了新的艺术路线。艺术家开始实验各种观看的方式、材料、观点等等,而通常作品都变得越来越抽象。 现代艺术的概念与现代主义有很亲密的关连。 9世纪的发轫[编辑] 现代艺术是从西方开始的,最先是绘画和版画,然后在19世纪中期扩展到其他的视觉艺术上,如雕塑和建筑。到了19世纪末期,一些对现代艺术有重要影响的运动开始出现:以巴黎为中心的印象派,以及最初从德国开始的表现主义。 现代艺术受到的影响来自很多方面:比如接触到东方的装饰性艺术,尤其是日本版画;J·M·W·透纳和欧仁·德拉克鲁瓦在颜色上的创新;还有像让-弗朗索瓦·米勒等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有更多描述日常生活的主题。当时对艺术的普遍观念认为,艺术应该精确地描述事物,而且必须企图表现出其理想的样貌。因此当时最成功的画家如果不是接受委托,就是透过举办大型画展来进行创作。政府也会资助画家,并且定期举办展览。 于是跳脱理想化与精确描述的艺术,就不只是一种艺术路线的改变,而是社会和经济状况造成的结果。 这些新的运动并不必然将他们自己视为一种进步前卫或者个人艺术的解放。相反地,他们认为他们才是再现了所谓的真实与普世价值。印象派画家说人们并没有看到物体,而是看到那些物体反射出的光,因此画家必须在自然的光线下而非在画室中作画,并且捕捉那些光线带来的效果。 印象派艺术家自己组成了一个团体来推广他们的作品,尽管内部关系有些紧张,他们还是能够集结起来举办了一些展览,然后他们的风格又被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所接纳。这些因素都促使大家相信这是一个“运动”。从建立起一套艺术方法、逐渐形成一股风潮、到最后获得国际性的接纳,这个过程将在每个现代艺术运动中不断被重复。 20世纪初期[编辑] 1901年-1906年,在法国巴黎,梵高、高更和塞尚的作品,首次大规模公开展览,20世纪的现代艺术发展,约始于1906年,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兴起的艺术运动有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心得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心得 ——以电影《巴别塔》为践 张伟杰黄河科技学院 摘要:《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本书在第一章的第三节中比较摩尔根和德鲁兹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时,作者举到了《圣经》中“巴别塔”的故事,突然让我联想到了获得第59届奥斯卡金奖的电影《巴别塔》。又想到单纯地复述原文,阐发理解不免生涩。因此,我想以这部电影关于其理论的两方面元素来阐释我对杰姆逊关于社会发展和生产方式的理解。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巴别塔超符码化解符码化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本书是由唐小兵先生将美国杜克大学弗·杰姆逊教授在北京大学开设有关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专题课讲稿进行翻译整理拟定的。 杰姆逊教授是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长期执教于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他这次在北大着重讲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他认为在继“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帝国主义阶段”而后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化不仅表现于一切物质产品,而且渗透到各个精神领域,甚至“理论”本身也成为—种商品。人们生活在无边无际的由“商品化”了的广告、电视、录相、电影所构成的形象的汪洋大海中,生活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了这些形象的模仿和复制。在这样的社会,上层建筑起看前所未有的、甚至是决定性的重大作用。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概念等则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后现代主义”正是对于这些特征的概括。 因为是讲稿整理作品,这本书的语言都是由浅入深,条分缕析,以文化概念为线索贯穿各章节,间以理论阐释和概念引入。由“文化与生产方式”、“文化与宗教”、“文化意识形态”、“文化研究与叙事分析”、“后现代主义文化”五章组成,附录“意识形态诸理论”。下面我以电影《巴别塔》为例,关于其理论的两方面元素来阐释我对杰姆逊关于社会发展和生产方式的理解。 1、“知识即控制别人”——西方殖民主义 在阐释生产方式的结构时,杰姆逊谈到关于东西生产方式的差异进而指出福柯、萨伊关于“西方殖民主义”的理论。萨伊写的《东方主义》极有影响.他认为美国大学中的各东方研究所或系的来源是西方殖民主义,那一整套现在已极富学术成果的系统首先是由英国人建立的(这原因可想而知),然后是由法国人和美国人通过对东方的扩张而充实的。杰姆逊对此也表示赞同,“西方学者的成果是巨大的,而且确实对了解东方的历史做出了贡献,但他们的研究对象是通过把东方人或东方的现象无一例外地看成一件物才有可能的,比如把他人叫做阿拉伯或穆斯林,只是在这种把他人物化的基础上,东方研究的知识体系才可能建立起来,这无疑是统治相权力的一种形式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巴别塔》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眼中的摩洛哥人、非洲人,甚至是他们所代表的伊斯兰文化都是落后的、野蛮的,对他们永远怀有无尽的仇恨、嫉妒,和他们的关系只能是对抗关系;但这种文化对美国人来说又是异质的,他们有着强大的好奇和向往,希望有机会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美国夫妇为挽救婚姻到北非旅游,而他们表现地完全排斥异质的世界。美国人对这种边缘文化从来就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优势意识,他们认为自己强大、自由、民主、文明,而边缘文化则落后、 1

影视视听语言艺术分析

影视视听语言艺术分析——以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例 摘要:影视艺术是一种视听语言艺术,而视听语言则又包括了视觉艺术和语言艺术,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影视作品中的视听艺术。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是着名电影导演吕克·贝松难得一见的佳作,也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电影。吕克·贝松在导演该作品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视听语言技术,为整个电影作品营造出来很强的艺术表现效果。一方面显示出导演吕克·贝松对电影艺术创作技术掌握的非常到位,将自身精湛的技艺充分融入到电影拍摄过程中;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以后的影视创作带来了诸多的良性影响。本文主要以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例,对电影作品中的影视视听语言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影视;视听语言;艺术;《这个杀手不太冷》 《这个杀手不太冷》电影中的主人公里昂是导演吕克·贝松虚拟刻画出的一位人物,如果说谁是这个世界上最着名的杀手,那么很多人会异口同声的说“里昂”。在杀手的行业里,往往人们眼中的高手都是非常低调的,尽管如此,他们的名字还是被人们所熟知,他们的故事还是被人们争相谈论。在世界范围内,论杀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少有超过里昂的。电影在上映的初期,许多媒体在宣传的时候都冠以《杀手之王》的美称,一位电影银幕上的杀手主人公形象能如此地深入人心,这不仅体现了饰演者让·雷诺精湛的演技,更体现了电影导演吕克·贝松对电影创作的驾驭能力。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于1994年上映,可以说是导演吕克·贝松的转型之作。在此之前,吕克·贝松的作品都是一些艺术性较强的小众电影,而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可谓是其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电影。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吕克·贝松通过对影视视听语言的掌控,将作品表现的更加细腻,这也是众多好莱坞商业电影中非常罕见的,电影中的很多镜头和场景都被一些专业人士或非专业认识拿来分析、研究,让人们更加能够深入了解该部影片的艺术价值。 影片一开始部分,导演吕克·贝松就为主人公里昂制作一个长达9分钟的开场秀,勾勒出里昂基本的主人公形象:杀手身份、身手娴熟、讲原则、守承诺、冷酷且又低调,让观众对里昂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随后出场的是故事的女主人公玛蒂尔达,导演用一个俯拍的全景镜头进行了特写,“回字形”楼梯的中控部分当作镜头的北京,镜头中出现一双女式皮鞋。紧接着镜头逐渐上升,画面中出现女主人公的裤子,然后出现的是纤细的手拿着香烟、秀气的脸庞、灵动的双手合秀发,上身的外衣很随意地半掩着右肩。故事接下来,玛蒂尔达和里昂在交谈的过程中,不小心将右脸的伤痕显露出来,这让观众了解到女主人公是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女孩,生活过的不是很快乐,但是生性大胆、有主见。在这里,导演吕克·贝松大概用了30几秒和几个镜头来勾勒出女主人公玛蒂尔达的人物性格、人物特征和生活面貌,拍摄手法精炼无比。 接下来的部分是电影中经典的桥段之一,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邪恶的警察史丹杀害玛蒂尔达全家的过程,包括她的父亲、母亲、姐姐和弟弟。其二,是玛蒂尔达因为去超市买东西而幸免于难,当玛蒂尔达从超市回来看到自己家门口站着坏警察手下的时候,并且得知家人被杀害的一刹那,她故作镇定的往前走到里昂的门前并按响了门铃乞求里昂开门。其三,里昂一直用猫眼观看门外发生的一切,在看到玛蒂尔达走向自己

浅析中国类型电影的艺术特色

浅析中国类型电影的艺术特色 ——以红色经典电影为例 影视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吸取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并且把它们的精华细胞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并且使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受到教育和启迪,体会电影故事带给我们的深刻意义。电影的观众层次也非常广,不管什么年龄,什么学历,什么职业,人生经历,男女老少,都是电影的观众,所以电影所带来影响也就特别大。 红色电影来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些以真实历史事实为基础而创作的抗日 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和反特为主题的电影。在观看这些红色电影时,仿佛我们又重新回到了那个年代,让我们重温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发展历程,让我们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这对民族凝聚力和对党的先进性教育起着非常大的影响。 红色经典是指建国初期以革命故事为背景、反映革命英雄人物高尚情操的文学作品、剧目或影视作品。红色经典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几乎运用了所有的媒介手段和艺术样式,包括电影、广播、戏剧、影视、绘画、音乐等等其中。洋溢着浓厚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的红色经典电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文学评论家曾镇南先生曾经这样解释红色经典:“‘红色’是指流贯在作品血脉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思想风貌;‘经典’是指投注在艺术创作中的深厚功底,对丰富广阔的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地体验和表现。在我国,对红色经典作品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认定标准,它是指在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产生的大量反映时代、对人民群众有重要影响的一批电影、戏剧、电影等作品,代表作有《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红岩》、《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等。这批经典作品的横空出世,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尤其是弥漫于作品中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于成长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在他们的血液中打上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深刻烙印。” 一、红色经典本身的通俗文学特质 1.传奇式叙述 红色经典作品市场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这类作品本身具有的通俗文学特质,

论“后现代电影”与电影后现代性

论“后现代电影”与电影后现代性 摘要:电影在艺术形态上具有科技性、复制性、综合性、商业性、拟象性、现象学色彩等后现代艺术特性。所以,电影天然地具有后现代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说,电影就是后现代艺术。我们在讨论电影与后现代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弄清的不是“后现代电影”问题,而是“电影后现代性”问题,即电影具有怎样的后现代性。所有后现代电影的讨论都必须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关健词:“后现代电影”电影后现代性拟象 关于“后现代电影”( postmodern film),国内影评界所提已经甚多。在谈论电影问题时,无论是在学院研究还是在大众传播中,“后现代电影”都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语汇。然而相反的是,在众多谈论“后现代电影”的话语中,却很难见到对这一概念有清晰的界定,众说纷纭的解释往往都只是谈及问题的一面,未曾指出后现代电影确切的后现代性(postmodemity )。所以,这一称呼反而成为一个流行却暖昧的词汇。 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后现代性”这一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学界对此的界定仍在讨论之中,所以要论清电影的后现代性就相当困难。由于对“后现代性”的说法众多,在讨论电影问题时,论者往往就执其一种,而忽略其他,以至于产生偏误认识。其次,很多谈论“后现代电影”的文章,其论说重点多是放于电影的叙述层面之上,无论是谈及叙述结构的碎片化,还是谈论人物语言的无厘头风格,或者分析故事内容的互文性,或者强调主题精神的反英雄主义等,都是把电影当做了文学,往往是从文学后现代性视角人手,去揭示电影的后现代性。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包括了文学性的一面,因此从这样的文学性角度去分析是必要的。但是,太多文章只关注到这一方面,而忽略电影本身的艺术形态特点以及美学风格特征,所谓的“后现代电影”往往只是“后现代文学”的翻版,对电影后现代性的理解上,就有着明显的偏误。 后现代思潮在20世纪初期开始萌芽,在20世纪后期忽然爆发,其影响遍布于所有文化领域。电影艺术产生于19世纪即将终结时,在整个20世纪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它正是伴随着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它天然地与后现代文化紧密在一起。它既是后现代文化的推动力,又成为后现代文化的突出表现与重要组成。从而电影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性。文化产品的后现代性就是指其所具有的后现代文化个性。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其科技性、复制性、综合性、商业性、拟象性、现象学色彩等特性,

浅析影视艺术中特效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d10639272.html, 浅析影视艺术中特效的重要性 作者:刘书宏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1期 摘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期待影视作品的价值也在不断增加。影视后期制作以一种从未出现过的表现方式,提升了观众的视觉欣赏情趣和形象思维,并激荡着观众的心灵。正因为有了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才产生了一部部深入人心的影视作品。可以说,影视后期制作正逐渐影响着人们的观影生活。 关键词:技术;欣赏;后期合成;特效 一、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通过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形象地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典型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高度逼真性、假定性、综合性等审美特性。电影特效在文学,哲学,电影美学与理论阵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人们热衷于建立一个新的数字电影美学和其艺术理论。 电影艺术的特性:1.综合性,电影既不是文学,也不是绘画,它不仅包含了这些艺术的相似之处,还同时又表现出了它们全部的差异;2.运动性,是指运动的镜头、画面、运动的故事情节;3.逼真性,电影艺术把现实生活中的人、景、事真实的用现代化手段再现出来,让观众没有了距离感,感觉外部世界发生的一切都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4.蒙太奇性,蒙太奇是根据所有的情节发展,以及观众注意力和关注的程度,把一个个镜头有节奏、合乎逻辑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而生动印象,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两件事情的发展技巧。 二、后期特效制作及特点 最早的影视特效较为传统,他们可以细分为:化妆、搭景、烟火特效、早期胶片特效等。在电脑出现之前所有特效都依赖传统特效完成。当传统特效手段无法满足影片要求的时候,就需要CG特效来实现,CG特效几乎可以实现所有人类能想像出来的效果。CG特效具有以下功能: (一)视觉特效 视觉特效是真人无法完成拍摄的特殊效果,必须运用相关技术与技能来创造并加以修改和完善,才能具有摄影的真实的虚假影像。 目前,“视觉特效”的概念在国内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定义,通常使用“特效”“特技”、“影视特效”、“数字特效”等来指称“视觉特效”,但这些“头衔”是不严谨的。如果“视觉特效”的概念不

浅析特写镜头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浅析特写镜头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摘要: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特写镜头在影视作品中所发挥出的五个作用其意义是重大的,本文力图从不同风格影视作品中的镜头的展示来探讨这一点。 关键词:特写镜头影视作品作用从弗莱德.奥特在爱迪生实验性影片中打喷嚏的特写镜头开始,到格里菲斯继续推动对特写镜头的运用,再到特写镜头一度成为“电影的光荣和骄傲”,特写镜头一路走来,其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通过理论学习及实践创作我们不难发现,景别的运用、拍摄方法(固定或运动)和拍摄角度(俯、仰、平及横向角度)等元素是导演在画面创作技法上的部分,而本文主要探讨的则是景别运用中的特写镜头的使用,其意义正如周传基教授所言“特写镜头应当作为视觉重音来运用”。 一、通过特写镜头展现人物的行为过程通过一组特写镜头来展现人物的一系列行为过程,在电影创作中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在于这一用法可以使原本拖沓的动作变得很“干净”,甚至产生一种节奏感。如电影《饮食男女》的开头一段就是通过一组以特写及大特写景别为主的镜头来表现老朱做菜的整个过程。 1、固,特,俯拍,鱼缸里游着几只大黑鱼,紧接着老朱的手入画,猛地从缸中取出一条大鱼。 2、固,大特,老朱一只手拿鱼,另一只手猛将一双筷子插进鱼肚,然后剐鳞。 3、固,近,仰拍正在剐鳞的老朱,剐完磷后,将鱼放至案板上。 4、固,大特,老朱一只手按住鱼,另一只手开始剖鱼肚,之后开始清理鱼内脏。 5、固,近,仰拍在清理鱼内脏的老朱。

6、固,大特,老朱在案板上剁鱼肉。 7、固,大特,老朱将剁好的鱼肉放在面粉中,抖了抖后又取出来。 8、固,大特,老朱一手拎鱼,另一手拿大勺往鱼上淋油,随即将鱼放入锅中。 9、固,大特,老朱将鱿鱼放至案板上,开始切鱿鱼。 10、固,特,仰拍,正在切鱿鱼的老朱。 11、固,大特,仰拍,老朱开始切胗。 12、固,大特,仰拍,老朱开始切辣椒。 13、固,大特,老朱开始切腊肉。 14、固,大特,仰拍,老朱开始切萝卜。 15、固-摇,大特,俯拍老朱将过过水的腊肉放进油锅中炸。 16、固,大特,俯拍老朱洗菜叶。 17、固-摇,大特,俯拍,老朱拿着两把大漏勺将腊肉从锅中捞起(跟摇)放至装冰水的大碗里。 18、固,大特,老朱开始切炸过的腊肉。 19、固,大特,俯拍老朱将盛着腊肉和配菜的大碗放至蒸笼中,然后盖上盖子。 开篇通过19 个镜头将老朱做菜的过程流畅展示,通过拉片记录的19 个镜头中只有两个近景,其余17 个镜头均通过特写(大特写)来表达。 二、通过特写镜头制造紧张气氛景别的作用之一是制约观众的视线,尤其是特写景别,当观众总是无法看到主人公之外的东西时,便会在潜意识中产生一种紧张心理。如奥斯卡获奖短片《黑暗中的光芒》开头一段,女主人公在荒

后现代主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虽然这一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评价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以反传统哲学为特征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在欧洲,以德里达、福柯、马尔特等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者企图由批判早期结构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出发来消解和否定整个传统西方体系哲学的基本观念;在美国,奎因、罗蒂等哲学家企图通过重新构建实用主义来批判、超越近现代西方哲学。他们既否定笛卡耳以来的西方哲学,又否定尼采以来的现代哲学。正是60年代兴起的后结构主义和新实用主义标志着后现代主义的建构。后现代主义者反对把历史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进步的过程。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中对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特征进行了一些概述,认为零乱性或片断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者只是割断联系,他们自称要持存的全部就是断片”。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主张就是反理性主义。反理性主义思潮的产生有其思想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从思想文化背景上看,当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尤其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哥德尔的不完全定理等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使传统理性主义对理性的绝对性、先验性的信念受到巨大冲击。这些新的科学理论为强调“不确定性”、“非中心性”、“非整体性”、“非连续性”等为核心内容的后现代主义所吸取和利用。从社会历史背景上看,传统理性主义者深信人类理性的力量,深信历史进步的必然,但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经过理性启蒙的世界并没有实现理性的许诺,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深重的灾难,正如霍克海默与阿尔多诺在1947年写就的《启蒙辩证法》中所指出的那样:“从进步思想最广泛的意义来看,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成为主人。但是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着巨大的不幸”。后现代作为一种西方思潮,带有许多消极因素,如否定主义、虚无主义等,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建设是极为有害的,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挑衅。我们不仅要看到后现代思潮对我们的冲击,还要看到后现代主义给我们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 导致这种教育冲击的成因 1、思想的迷茫

现代主义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异同

姓名:陈碧梅 院系:海峡动漫系 年级: 专业:汉语言文学(媒体创意方向)学号:

摘要: 现代主义选入电影,要比它选入诗歌、绘画、音乐等晚一、二十年。1907至1914年,立体主义流行一时,而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则还处在幼年时期:无声的长故事片刚刚出现,蒙太奇技巧还在萌芽阶段。但电影毕竟是一种“二十世纪的艺术”,它对其他艺术的影响有着极强的接受力,所以在不多几年之后,在现代主义艺术革生的欧洲便开始了一场电影先锋运动,这是现代主义在西方电影中的第一次兴起。 现代主义电影是由表现传统的戏剧化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深入到表现人物内心更细微、更隐秘的情绪变化,探索人性中最本原的东西(张扬个人直觉和情绪),横向再现社会生活、任务情绪,注重任务情绪的自然流动(意识流)、使电影由视觉艺术升华为内心感受的艺术影片。 后现代电影并不把原叙事所追求的共时(即通过同一性的中心维系作用实现整体思想的一致,如电影“梦幻般完美的故事”、“逻辑缜密的对白”、“封闭的结构”以及“完满的结局”等)看作是自己的终极目的。后现代作品更倾向于打破求同的稳定模式,而强调差异的不稳定模式,或者说提倡语言游戏的异质多重本质,即多元式的话语异质。具体地说,就是从影片的“文本叙事”、“话语传达”到“受众接受”的各个层面都引入多元化的概念,不再强求故事、结构与电影文本内在表达的至全至美和接受共鸣,转而更宽容地面对影片各层面的断裂、局限、矛盾与不稳定性。 Modernism in the film, than it selected poetry, painting, music, twenty years later. From 1907 to 1914, cubism, popular, and the film as an art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long story silent just appeared, montage technique in bud stage. But the film is a kind of " Twentieth Century art ", its effect on other art has a strong capacity, so after a few years, in the modern art leather raw Europe began a movie avant-garde movements,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e rise of modernism in western movies. Modern movie is displayed by the traditional dramatic storyline and characters to depict the inner emotional changes more subtle, more intimate, explore the most primitive nature of things ( publicity personal intuition and emotion), lateral

论影视艺术的逼真性与假定性

如前苏联艺术学博士日丹在《影片的美学》一书中所写:“最现实主义的。最合乎自然的。最没有假定性的。电影艺术是种客观的,客观的、客观的艺术……。人们往往是这样,或者近乎这样地给银幕艺术下定义,并以此作为它与其它艺术的区别。正如我们所知,最新的美学则走得更远,认为电影中最主要的不是艺术;艺术干预电影反而有碍发挥电影本来的可能性。思考和议论对银幕是格格不入的。电影是真实的本身,是每秒24格的真实……”。①在电影发明的初始阶段,对于电影的真实性,人们是把电影活动的银幕形象与实际的生活场景等同起来,把电影视作对生活的复制。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电影发明者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公映了他们摄制的影片,如《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工厂的大门》等。这些影片实际上是现实生活场景的纪录,是放映时间,物理时间和镜头内内容的等同与统一,可以说影片的内容就是生活的本身,是每秒24格的真实。就是这样,还轰动了整个的巴黎城。当时,作为来宾的乔治·梅里爱写下了公映的情况:“在我和别的来宾的面前挂着一幅小小的布幕,和我们放映摩登尼的幻灯时所用的布幕大体一样。我才说完了这话,就看到一匹拉着卡车的马向我们走来,后面跟着别的车辆,紧接着是一些过路的人。总之,一切街头上的活动情况都实现了。我们对这个情景看得目瞪口呆,惊奇到非一切言辞所能形容的地步”。②对于热烈的电影观众,法国电影史家萨杜尔这样写道:“估计每天要放映二十多场。观众等候入场的人数之多,到了需要有警察来维持秩序的地步”。③ 确实,电影在其诞生的最初年代,以其真实的生活场景,活动银幕画面,吸引了无数的观众,给人以无法用语言所能形容的新鲜感。电影作为活动的画面艺术,它有形、有声、有色,即使在无声电影时期,它也十分形象,直观,不需要任何媒介的中转,观众们就能直接感受到电影画面所呈现出的艺术形象。但是,电影要长久地吸引观众,光有真实不行,还需有艺术。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虽轰动一时,但不能长久。因为他们摄制的影片是照相的翻版,生活的复制。不久,各影院便门庭冷落车马稀,电影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我们也可以想象,今天的电影,如果还停留在卢米埃尔时代,影院还会有观众吗?要使电影不失去观众,具有艺术的生命力,就要使电影既具有反映生活的逼真性,又具有艺术表现的假定性。毫无疑问,电影可以赋予一切以视觉的真实性。它在概括现实的广度、窥视现实的深度以及(通过视觉和听觉)感染观众的力度等方面超过了其它任何艺术。但所谓逼真,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为等于生活的真实,而是逼近了生活的真实。在电影中,我们可以凭借摄影机的照相本性,将生活中的光彩以及各种事物静止的和运动的形态变化,直接搬上影幕,使观众感受到银幕上所表现的犹如生活中那样真实、具体、形象。也可以借助录音设备,将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再现于银幕之上,增强画面的独特魅力,将电影艺术本质的真实寓于活动的生活画面之中,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本世纪50年代,宽银幕问世了,改变了普通银幕所呈现的较窄小的视角场,为电影观众的视觉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更大的程度上还原于生活本色。后来新出现的嗅觉电影、全息电影、球幕电影等等,使得电影能更真实地逼近生活,给观众以真实的感受。在电影的发展历史中,许多导演都很重视电影的逼真性,如意大利影片《伦敦上空的鹰》,为了追求生活的逼真,表现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与德军的一次空战,摄影师不顾生死,夹在死人堆里翻滚拍摄,再现了双方数百架战斗机激烈空战的场面;又如格里菲斯在《党同伐异》影片中,为了使影片最大限度地逼近生活,搭制的宫殿布景纵深达1600公尺,周围有高达70公尺的尖塔,城墙有四层楼高,上面可容纳四匹马拉的战车交错驰过。并雇用了五六万人去搭建中世纪的巴黎和耶路撒冷城。在追求电影逼真性的时候,也不能勿视了细节的真实,否则,就会降低艺术的感染力。在这个方面,我国国产影片是有些欠缺的:“有的不近情理不合逻辑;有的故作姿态,随心所欲;有的衣着奇特,时空失真等等。”④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