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诗经》和楚辞、汉赋和唐诗、宋词和元曲、明清小说各种文学体裁特点与成就。

理解:理解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运用:归纳比较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特点。探究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社会参与法、问题探究、情境再现、历史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

B通过对古代辉煌文化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美感教育;

C以一些杰出的文学家身上具有的热爱祖国、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特点。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过程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歌的起源

语言──歌谣──诗歌

2、《诗经》

A概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B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民间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因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从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

雅——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

颂——贵族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

C地位:《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被后世奉为儒家的经典。

3、楚辞

【探究学习】首先引导学生观看教材第42页的屈原像和屈子祠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屈原的大概生平及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该体裁的诗歌自由活泼,句子参差不齐,句末常带有一个“兮”字,富含浪漫主义色彩。《离骚》是代表作,因此楚辞又叫做“骚体”。

【学思之窗】除了文学,《诗经》、楚辞是否对其他方面也有影响?如果有,你能举例说明吗?

有多方面影响。《诗经》、楚辞的影响早已突破了文学领域,渗透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楚辞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古人探求真理的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其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

4、汉赋

A特点: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体物写志”。它直接源于骚体诗,但与先秦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关系。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后来逐渐向骈文、散文两个方向发展。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B代表作品:西汉的赋以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美的辞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代表性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的赋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代表作品有张衡的《二京

赋》。

【探究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为何西汉和东汉的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西汉由于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的大一统,呈现一种蓬勃发展、昂扬向上的气派。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赋,大多篇幅较长,气势恢宏,手法夸张,词藻华美,充满着豪迈昂扬的精神。

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文人关注的热点也从宫廷苑囿转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赋的创作逐渐趋向短篇,以抒情为主,昔日以铺张扬厉、汪洋肆恣为主调的风格和豪迈昂扬的气势,也逐渐被深邃冷峻、平正典雅的风格所取代。

5、唐诗

,分析唐诗【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回忆必修1、2的相关内容及阅读教材P

43

繁荣的原因。教师总结如下:

A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B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C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

,了解唐诗的发展过程,并完成下列表

43

格。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特点:诗的另一种形式。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成因:

A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B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C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流派:

宋词有两大流派即婉约派和豪放派。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南宋的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风格,取得很高成就。陆游不仅是大诗人,而留下了很多的词篇,其词作品既有豪放的佳作,也有婉约的名篇。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回忆语文课本中学过的宋词,归纳出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不同点。

婉约派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豪放派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2、元曲

【探究学习】这一知识点主要由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强调两点:一、元曲的含义,包括散曲和元杂剧。二、元杂剧的成就,关汉卿与《别情》,马致远与《秋

思》。

【探究学习】诗、词、曲有何区别与联系?

区别:

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

词: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

曲: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联系:词、曲都是从诗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起源和发展:

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魏晋时代,有一些文人或佛教徒,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作材料,进行加工,创作了许多神仙鬼怪小说。到了唐朝,小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的形式。唐朝的传奇小说,不仅篇幅比以前扩大了,而且注意到结构的安排和人物的性格描写、形象塑造,内容也由志怪述异扩展到人情社会的广阔生活领域。从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小说都是用文言写的。

宋代开始出现白话小说──“话本”。白话文体的运用,在唐代的民间文学里已经萌芽。到了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民间艺人的说书活动──“说话”日益活跃。由于听众大多是平民,说话人就采用当时最流行的白话来讲述故事。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的话本,就是白话小说。到了元末明初,一些文人也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和章回体的长篇小说。元末明初,我国的白话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明清时期小说进入繁荣。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真切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明清小说是不可多得的通俗读本。

2、繁荣原因:

A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政治黑暗,官场腐朽,为明清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

B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 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文化作品的需求进一步通俗化,这

是小说在明清时期繁荣的物质和社会基础。

C小说体例,在经历了唐代传奇,宋元话本这一过程后,到明清时期已非常成熟。

D印刷术的的进步促进小说繁荣。

3、繁荣表现:

A数量繁多;

B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

C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探究学习】结合语文课本所学的明清小说,谈谈你对明清小说特点的理解。

在艺术结构上,借鉴并发展了古代史传编纂体制的传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结构。如历史演义小说基本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结构体制,按照时间发展顺序,依次记述一段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人物。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讽刺小说主要取资于记传体史书的结构体制,以某一英雄人物或某一英雄群像的经历事迹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在语言风格上,明清小说把文言、白话等传统书面语言和社会上流行的生活语言熔为一炉,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在表现方法上,明清小说具有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特点。在强调写实的同时,明清小说家也毫不讳言艺术虚构,甚至以虚构作为小说艺术创作的准则。

在形象塑造上,明清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包括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在形象塑造方法上表现出与西方古典小说不同的民族特色。明清小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不仅表现为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也表现在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历程的生动象征。还表现在它是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鲜明展示。

《汉语教程》第一册下教案

结合实物、图片、语境、对比等方式进行生词教学,方法得当且有 层次性。对课文和语法点的教学设计也比较合理。练习的设计内容适当 而且形式灵活。总体感觉框架完整、灵活生动。 教学重点的安排还有欠缺,如语法点“太……”,第二课时有关“太……”两种意思对比的练习可以适当增加分量。本课两个课时有些 紧。其他修改意见请见文中批注。 成绩:92分 教案设计 教学对象:一年级留学生 使用教材:《汉语教程》第一册下 课型:初级汉语综合课 课题:《可以试试吗》 课时:2学时(80分钟) 教学目的及要求: 1.要求学生理解和规范写出并运用本课出现的17个生词。 2.让学生了解汉语钱币的说法,掌握“太+adj.+了”的用法,并重点掌握本课三个语法的用法。 3.要求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流利的复述课文内容。 4.本课的场景是买衣服,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了解在中国买衣服的基本流程,并进行相应的交际性操练。 教学内容及重点: 教学内容: 1.生词17个; 2.语法:(1)动词重叠;(2)又···又···;(3)一点儿、有(一)点儿;(4)太+adj.+了

3.课文(一)、(二)。 教学重点:以下内容有无难点? 1.下列生词的例解和扩展:深、浅、合适、种、打折; 2. “太+adj.+了”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动词重叠的形式、意义和用法,“又……又……”的用法,“一点儿”和“有(一)点儿”各自的用法和区别; 3.根据课文内容,练习买东西的正确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 1.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设定一定的场景,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语法规则。 2.运用直观的手段: (1)实物:苹果、橘子等几种不同的水果,解释“种”的含义,并以苹果为例解释“又···又···”的用法。 (2)图片:羽绒服、长、短、深、浅、肥、胖、瘦、打折,并用图片对比展示“合适”。 3.以旧带新:好看(漂亮)可以(行好)便宜(贵) 4.交际活动训练:练习怎么买衣服。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1分钟) 1.稳定情绪,师生互致问候。 2.检查出勤情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3

第9课诗歌与小说 >?在学生用书中E 此肉客单独成册 @ 一、选择题 1. 《诗经》中的许多作品真实、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对《诗经》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 “风”是东周时的民歌,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B. 体现了浪漫主义情怀,表达了时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 以华丽的辞藻,表现当时恢宏的文化气度和豪迈的时代精神 D. 以长短句的形式,反映了当时激烈的社会矛盾 解析:选 A 。《诗经》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主要集中在“风”这一部分,属于民歌,展 现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它的风格是写实的,不是浪漫主义的, 也不是辞藻华丽的, 其多 为四言诗,不是长短句。故只有 A 是正确的。 2. 汉高祖刘邦本是楚国沛县人, 受楚国文化影响极 深。汉王朝建立后, 刘邦踌躇满志, 纵情放歌。结合所学“楚辞”知识判断,他吟唱的应是 ( )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C.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D.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解析:选B 。楚辞的特点是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不是四言体,并且采用了大量的语气 词“兮”。 3.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这样概括:文学则文章由重 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 艺术方面 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 音乐方面 通俗艺 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该时期是 ( ) A. 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特征的理解能力。题干中“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 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体现了这一时期的艺术形式逐渐被平民 所接受,宋朝时期,随着平民阶层发展壮大,出现了平民较为容易接受的通俗艺术。 4. 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 础是( ) A. 士人群体的形成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资产阶级的产生 D.农民文化需求的增加 解析:选B 。词的特点是可以传唱,属于市井通俗文话,因此其社会基础是商品经济发 展下市民 阶层的壮大。 5.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的内容上多以闲愁别恨的婉约词为主流。然而, ________ 的 横空出世,打破了这道数百年的樊篱, 他以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 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 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自成一家,自是一派,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成就了宋词的另一座 高峰。”上述材料画线处应填入的是 ( ) A.李煜 B.柳永 C.苏轼 D.辛弃疾 课时作业 I .... . ...................

第九课诗歌与小说教案

第9课诗歌与小说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1、本节是高中历史必修(Ⅲ)第二单元第9课的内容。本节主要学习中国的诗歌在各个不同时代存在的不同形式,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教学内容,也是本单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把本节知识列为理解并掌握的内容。中国的诗歌在各个不同时代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从春秋时期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到唐朝的诗歌、宋朝的词、元朝的散曲,各有特点,具有渊源的历史。 2 、学好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体会诗歌来源于现实,同时反映现实的特点,培养学生从文学题材中看到历史现象的能力,使学生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特色。 知识与能力:熟记各个时代代表性的诗歌,了解它们各自的文学特点。 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知识赏析诗歌,并从诗歌中获取历史信息,认识诗歌是时代的窗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古代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初步感受这一文学形式所承载的历史内涵,以及它所展现的特有的东方文化魅力,建立对中国诗歌反映的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既体现的文化功能的认同感。 (三)重点难点疑点 教学重点:诗歌的时代特征 教学难点:诗歌的史料价值 教学疑点:诗歌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二、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较少受到思维教条的束缚,而且求知欲旺盛,参与积极性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并获得情感体验。 2、但高二学生在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容易情绪化、简单化和偏执化,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正确的评价方法并加强引导。 三、教材的解读 总论:诗歌的起源。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体裁。它的起源与人类生活有关。古人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的时候,为了减轻疲劳或为协调彼此的动作,便依照劳动动作作出一种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因而形成一定的节奏,这种节奏就是诗歌韵律的起源。另外诗歌的产生也与宗教和娱乐有关系。在没有产生文字的时候,原始歌谣只能口头创作和口耳相传,只在先秦典籍中记载了几首,现存数量较少。原始歌谣节奏简单明快,在语言上是二言体或四言体的作品,体裁上的最在特点是乐舞诗三者紧密结合,在内容上多反映原始难的劳动生活和思想感情,已初现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萌芽。 四、教学手段 本节采用探究讲授为主,讨论为辅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演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引导为主线。通过设置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设置,点拨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应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等现代化手段,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诗歌与小说 教案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9课诗言志歌咏言教案 学习目标 目标一: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户。诗歌的作用有哪些?《诗经》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什么是楚辞、汉赋?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请掌握诗歌的作用、《诗经》反映的社会状况及楚辞、汉赋的形成和特点。 目标二:唐朝诗歌繁荣。唐朝诗歌繁荣的条件是什么?时代的变迁如何影响了唐朝的诗风?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有哪些? ——请掌握唐朝诗歌繁荣的条件、时代的变迁对唐朝诗风的影响及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 目标三:宋词和元散曲是我国古代丰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的变迁对词、散曲的风格有何影响?宋词和元散曲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有哪些? ——请掌握时代的变迁对词、散曲的风格的影响,宋词和元散曲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主干知识归结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歌的产生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在劳作或生活时,为了提高效率和减轻疲劳,或表达喜怒哀乐的心情,常常发出有节奏的呼声,最初的诗歌就诞生在这些劳动号子之中。后来诗歌进一步发展、成熟,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2.《诗经》 (1)地位:《诗经》是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反映的历史信息:西周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他们掌握了知识文化,通过文学创作来反映和规范当时的统治秩序。《小雅·鹿鸣》中记载了天子宴群臣的盛况,“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表现了宗族间相亲相爱的脉脉温情。当时的平民也往往通过歌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硕鼠》篇中,劳动人民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统治阶级的寄生虫本质,控诉自己身受的苦难:“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关雎》篇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则表现了对美满爱情的赞美和追求。 3.楚辞 (1)含义: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屈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他把满腔悲愤化为诗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国都城郢被秦攻陷后,屈原百感交集,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下《哀郢》:“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4.汉赋 (1)产生背景: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 (2)含义:是一种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文体,它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 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3)特点:此时的赋多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之作。如司马相如为汉武帝游猎之事作赋:“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干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讴歌

《汉语教程(第三版)第一册 上》教案3 明天见

第三课明天见 一、教学重点 1.声母:j q x 2.韵母:i ia ie ioo iu(iou) ian in iang ing iong ü üe üan ün 3.“不”的变调 4.课文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本课所学声韵母及其拼合。 2.掌握所学课文并能用于交际,会表达感谢和告别。 3.会写要求写的汉字。 三、教学提示 j、q、x是三个舌面音,j和q的区别在于:j不送气而q要送气。难点在j、q、x与ü的拼合上,不少学生不能正确地发出ju、qu、xu来,原因之一是这三个声母与ü拼合后, ü上的两点去掉了,让学生产生了误解,以为它们是u,所以发出不伦不类的音来。所以一开始就要明确告诉学生j、q、x不能与u拼合,它们后边跟的只能是ü。 全部拼合出来的音节都要求唱四声。在唱四声的过程中,如果是日韩学生,教到某些音节时,可以把一些常用汉字展示出来,目的不是让学生记忆,而是让学生明白,这些音节代表着不同的汉字以及不同的意义。例如:“小”和“笑”、“九”和“酒”、“秋”和“球”、“千”和“钱等。 关于“不”的变调本课也只是做个提示,因为“不”的变调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不谢”,让学生认知“不”这个汉字在第四声的音节前要变成第二声,学生知道以后,利用教材提供的练习材料领着学生反复操练就行了。 本课的会话重点: (1)表示应答别人询问的肯定与否定的方式。 “不”单用时为第四声。 (2)怎么告别:明天见!只要学生学会这两个对话就可可以了。因为“不去”是为了教“不”的变调。“你去邮局寄信吗?”这个句子今后还会学到,所以不作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汉语拼音第九课教学设计公开课第二教时

汉语拼音第九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练习声母与aieiui组成的音节。 2.认识七个生字,正确朗读句子和儿歌。 3.培养学生识字识词、看图说话及初步的处理搜集信息能力。教学用具:生字卡片、挂图、小兔头饰 教学过程: 一、认认拼拼 创设情境: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是最棒的,会读字母,会说话,会认字,你们就像那辛勤的小蜜蜂,吮吸着学习的蜜糖。今天,花坛里的花朵都到我们班里来了,每朵花后面藏着一个拼音字母,小朋友读对了,花朵就会送给你。 1、复习aieiui的拼读。 2、复习音节huikaigei并练习用音节说话。 二、看看认认 创设情境: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每到这个季节,人们都会在山上,或者房前屋后,栽上各种树木,绿化大地,美化环境。瞧,这里有三位小朋友,他们也来栽树了。 1、出示挂图,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都看到了什么?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2、出示句子:你栽树,他培土,我去提水。(生试读,四人小组互读,齐读。) 3、出示生字:你他我(交流识记方法) 4、请学生把“你、我、他”贴在图中。(初步感知代词的用法) 5、四人小组用“你、我、他”练习说话。 6、指导朗读。

三、读读认认 创设情境:小朋友们栽上树,环境真美呀,引来了许多的小动物,鸽子在散步,小鸟在起舞,小白兔快快乐乐做游戏。 1、示儿歌;《小白兔》(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2、读音节:baiweizuizai 3、出示生字:白皮子在(交流识记方法) 4、多音字“子”组词练习:zi(子女、子孙)zi(儿子、孩子) 5、用“水、白、皮、在”练习组词。(以四人小组练习组词,一人一词或任选字组词) 6、表演读。(边做动作边读儿歌) 7、画小兔,背儿歌。(教师和小朋友同画小白兔简笔画) 四、扩展延伸: 1、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小兔的知识。(会读儿歌的读一首儿歌,会画画的展示自己的画,带玩具的演示小兔玩具,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兔子的知识。) 2、在《小兔乖乖》的歌声中结束

第9课诗歌小说

第9课诗歌与小说 哈尔滨市第八十八中学于忠伟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授课日期:2008年月日第节,高二·一班,月日第节,高二·二班 2008年月日第节,高二·三班,月日第节,高二·四班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反映的社会状况及楚辞、汉赋的形成特点;了解唐朝诗歌繁荣的条件、著名诗人和作品;了解宋词与元散曲发展的社会条件和名家名篇;让学生知道明清小说的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及其流变原因。 过程与方法:结合《硕鼠》、《关雎》等研究《诗经》的特点;结合宋词、元散曲名篇的内容和背景研究宋元文人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经》中对美的憧憬和追求,认识屈原的爱国主义:感悟唐诗反映的唐朝历史的兴衰与沧桑;体会宋元文人在作品中表达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愫;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明清小说繁荣的背景、文学成就及其特色。 教学难点:明清小说繁荣的背景以及通过明清小说认识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课时:本节教材用二课时。 板书设计: 第9课诗歌与小说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经》:305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风、雅、颂,赋、比、兴 2.楚辞:屈原,楚国方言,特点 3.“风骚”——源头 4.汉赋:产生背景,带韵的散文,特点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 1.唐诗:背景;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2.宋词:豪放派:苏辛;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3.元曲:含义 三、明清小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引言: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人们的思想、情感在这里郁积、释放。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海洋,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姿多彩!明清小说则将日常生活和普通市民都纳入创作视野,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全景,还蕴涵着作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和犀利批判。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我们先来看《诗经》,请同学们阅读本目教材的前两个自然段,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基本情况,然后我们来通过提问来检验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板书:1.《诗经》 《诗经》又被称为“诗三百”,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诗经》共包括305篇诗歌。 板书:1.《诗经》:305篇 这305篇诗歌从出现的年代来看,是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 板书:1.《诗经》:305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 《诗经》中的风、雅、颂指的是什么?赋、比、兴指的是什么? 板书:1.《诗经》:305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诗歌的来源分成三个部分。风是周朝时各诸侯国的民歌,统称“国风”;雅是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词;颂是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其中风的部分最具意义及历史影响,请看教材是如何评价的?风的内容丰富,有的揭露讽刺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有的颂扬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手法,请看教材P37《赋、比、兴》的文字阅读框。 同学们学过《诗经》中的哪些篇目? 教材的小字部分摘录了《诗经》中的《硕鼠》、《关雎》中的一些诗句,请同学们阅读欣赏。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第9课诗歌与小说 1、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 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其”指的是下列哪位词人() A.柳永 B.苏轼 C.李清照 D.辛弃疾 2、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 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A.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3、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教坊乐工, 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这说明() A.宋词只在民间流行与发展 B.宋代文学日益商品市场化 C.宋词婉约派占据主导地位 D.文学平民化、世俗化趋势 4、中国古代文学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众多作品反映不同时期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怀。阅读下面精美 文句,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④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5、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栏目走红中国。其中有一道根据作品判断作者的题,内容为“大江东 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该作者() A.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B.作品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C.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D.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先后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这种演变趋势,最能说明() A.城市经济日趋繁荣 B.专制皇权逐渐加强 C.选官制度明显变化 D.民族融合已经加深 7、2014年,两汉文化发源地徐州诞生了史上第一个赋社彭城赋社,专门从事辞赋的整理、创作、研 究,重点开发“汉代五绝”之一的汉赋资源。下列关于汉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B.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 C.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 D.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 8、北宋的词家,前期如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全都是南人,后期的苏轼、黄庭坚、秦观、周 邦彦、李清照等,也多数生长于江南或其周边。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文化中心南移 B.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 C.北宋时期出现学术中心南移趋势 D.宋词具有南方文学的地域性特征 9、明朝小说《西游记》中的诸天神佛、取经僧人师徒及各路妖怪,均被赋予了鲜明的人物性格。神 佛妖魔,他们或娇憨,或城府,或温吞,或火爆,或欲望,或牵绊,他们也都生存在“神’’际或“妖”际关系复杂的世间。这反映出() A.“三教合一”的社会趋向 B.该神魔小说折射的是世俗百态 C.宗教逐步庸俗化文学化 D.人文主义在古代中国的缘起 10、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 《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釵为弁,文武双全。这反映出() A.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C.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 11、在文学发展历程中,有类作品形式上是“楚辞”式的,去掉了所有的特殊方言;内容上是“诗 经”式的,内涵却在扩大;句式上,每句字数没有限制,不严格地押韵,但确实有韵。下列作品符合该特征的是() A.《二京赋》 B.《将进酒》 C.《雨霖铃》 D.《窦娥冤》 12、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 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说明() A.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 B.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 C.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 D.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 13、汉武帝时期,政府设立了乐府机构,并加强了对民间信息的采集。故《十五从军征》《病妇行》 等反映民间疾苦的乐府作品得以上达天听。这表明乐府诗() A.对缓和社会矛盾具有一定意义 B.助推了汉赋的兴起与发展 C.成为官府体察民情的主要渠道 D.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14、“举凡商人生活的一切方面,几乎无不在明代商贾小说的表现范围之中,商人已经成了商贾小说 的主角。”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A.商人地位得到了提高 B.商业经济的繁荣 C.小说创作进入新阶段 D.市民阶层的扩大 15、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在其著作《镜花缘》中借才女卢亭亭的口说:“将来若花姊姊做了国王, 我们同心协力,各矢忠诚,或定礼制乐,或兴利剔弊,或队暴安良,或举贤去佞,或敬慎刑名,或留心安牍,辅佐他做一国贤君,自己也落个女名臣的美号。”在此,作者意在表达的思想是() A.反对专制统治 B.主张男女平等 C.彻底批判儒学 D.赞同女子参政 16、唐代有很多描绘商人生活的诗篇,如元稹的《估客乐》和刘禹锡的《贾客词》等,大多极力渲 染商人和农民的苦乐之别。而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由此可见,宋代() A.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财富多寡决定人的社会地位 C.儒学的义利观遭到颠覆 D.政府政策变化提升商人地位 17、明代重要的戏曲作者,大都拥有进士科名,而话本小说的作者或编著者中,却少有举人、进士。 出现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高雅与通俗文艺的不同价值取向 B.士人与市民的不同文化观念 C.戏曲与话本小说的不同消费方式 D.江南与北方的不同区域特征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诗歌与小说》高考题整理

第9课诗歌与小说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2011年题组(备注:无) 2010年题组 1.(2010·安徽文综·13)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解析】B 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排除A,《荈赋》是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出现在西晋,所以排除C,传说不可以作为史实,排除D。2.(2010·重庆文综·14)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A.李煜B.李清照 C.陆游D.辛弃疾 【解析】D 学士指苏东坡,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四个选项中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 2009年题组 1.(2009·广东历史·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A.《老子》 B.甲骨卜辞 C.《楚辞》 D.《诗经》 【解析】D 《老子》一书是记录春秋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代表——老子言论的著作;甲骨卜辞是商周时期统治阶级为预测吉凶,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方言创作的一种诗体。因此这些文献都不可能较多反映平民生活。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2.(2009·四川文综·14)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市民文学兴盛③印刷工艺提高④专制政治强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A 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学兴盛;印刷工艺提高,有利于明末江南地区出版业的繁荣。④专制政治强化不利于文化发展,应排除。 2008年题组

诗歌与小说

第9课诗歌与小说 【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学习目标】识记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归纳其特点,理解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领略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学风采,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美感。 【基础知识梳理】 一、《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2、时间: 3、内容:风雅颂三部分风:周朝时各诸侯国的民歌雅:颂: 4、特点:①以四言为主,多采用 ②现实主义倾向和手法 二、楚辞 1、概念: 2、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自由灵活;以著称 3、代表作品表达了 4、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两种风格: 三、汉赋 1、概念: 2、时代背景:汉朝 3、特点: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吸收了 四、唐诗 1、繁荣的社会背景:①政治: ②经济: ③文化: ④对外交流: ⑤借鉴: 2、代表人物及特点:①李白 ②杜甫 ③白居易 唐诗的两种风格: 五、宋词 1、繁荣原因: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2、宋词的特点:又称,便于更加灵活自如的表达感情,并可配乐演唱, 3、代表人物及特点:①苏轼: ②辛弃疾: ③柳永: ④李清照: 六、元散曲 1、背景:汉族文人在元朝进取无望,心情压抑 2、特点:①有格律②大量使用 3、思想倾向:逃避现实

七、明清小说: 1、发展演变:唐传奇-宋话本明清小说 2、背景: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兴工商业城镇、市民阶层兴起 政治:君主专制加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 思想:八股取士,文化专制;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 技术:印刷术不断完善 3、代表作:四大奇书 五大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 三大批判现实力作 4、特点:①章回体小说②批判现实③商人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5、意义: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成就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是以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整体趋势:逐渐世俗化、平民化、大众化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巩固练习】 1.“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子”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2.屈原《思美人》有“思美人兮,揽涕而竚眙。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其中的“美人”是一种托喻,这主要表达() A.作为政治改革家的“美政”理想B.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C.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大胆的怀疑精神D.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3.“《子虚》、《上林》都是大赋,是司马相如对辞赋的开拓和独创,表现了一代汉赋的新风貌。”这里“汉赋的新风貌”指的是( ) A.气势恢弘,辞藻华美B.包括了小令和多支曲子 C.意境清新、篇幅较短D.摆脱了文辞铺张的弊病 4.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创作风格是( ) A.语言凝重,沉雄浑厚B.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C.清新自然,真实感人D.刚劲朴实,爽朗粗犷 5.有一种文学体裁,句子长短不一,适合配乐演唱,流行于各个阶层,它是() A.汉赋B.唐诗C.宋词D.元曲 6.明清时代,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体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和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 A.白话文开始兴起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汉语教程教案(第一册上、下,第二册上)

初级汉语(一) 使用教材:汉语教程(第一册上、下,第二册上)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第一课你好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讲练,学生能够认读所学的声母和韵母,能够进行拼合,会唱四声,懂得三声+三声时,第一个三声要读作第二声的变调规则,能比较准确地说出“你好”,并能用于交际。会写并能记住汉字表中的汉字。 二、教学重点 1、韵母:a o e i u ü ai ei ao ou 和声母 b p m f d t n l g k h 及其拼合。 2、汉语的四个声调。 3、三声连读时第一个三声要变成第二声。 4、课文 三、使用教具 汉语拼音表、汉语普通话发音部位图 四、教学学时:2学时 五、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认识新学生 (二)展示教学内容 (三)单音教学 示范(每个音至少示范3遍)——领读——学生齐读——学生单读——老师纠正发音。 (四)声调教学 示范(唱四声)——领读——学生齐读——学生单读——纠正声调错误。 (五)处理生词 要边读边写或边写边读。

(六)处理课文 领说——演示——组织学生操练——学生朗读或背说、表演。 (七)三声变调 板书: (八)做课后练习 (九)布置作业 读拼音表,唱四声,写汉字,练会话。 第二课汉语不太难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讲练,要求学生掌握所学韵母的发音,会拼合,会发轻声并能正确读出生词表中的轻声词,会说课文。 二、教学重点 1、韵母:an en ang eng ong。 2、带轻声的词: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妹妹。 3、半三声。 4、课文与生词 三、使用教具:拼音卡片 四、教学学时:2学时 五、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跟学生打招呼:你们好! 要求学生说:老师好! (二)复习 用20—30分钟的时间分别请4个学生到黑板前来听写,一个学生做一项即可。 1、听写第一课所学的声母。 2、听写第一课所学的韵母。 3、听写音节(要求标声调) 4、听写汉字:一、五、八、不、口、白、马、大、女、好、你。 5、听写以后学生认读一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教案

第9课《诗歌与小说》 【课标解读】 课标阐述: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课标领会: 1.要求学生掌握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形成、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 2.需要掌握时代的变迁对文学的影响,从而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进而把握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本课分析】 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人们的思想、情感在这里郁积、释放。明清小说则将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都纳入到创作视野,这都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全景,还蕴涵这作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和批判。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与小说的发展历程。 掌握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形成、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认识时代的变迁对文学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史料:引导学生阅读文字材料,从中收集与本课相关的文学资料。 思维能力: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文学源于生活,反映现实的特点,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捕捉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形式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难点:理解时代的变迁对文学、艺术风格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的图片(幻灯片展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作品中的人物图像。) 图片中反映的是什么呢?(学生:我国的四大名著)它们又都出现在什么时期呢?(学生答:明清时期)文字是人类抒情达意的窗口,文学则是时代精神火花的凝结、积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与小说的海洋,体验古代文人的悲喜世界,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彩多姿。 二、讲授新课 (一)“留连日日奉杯宴,殊无闲隙吟风骚。”---《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经》、楚辞 在古代,人们在劳作或生活时,为了提高效率、减轻疲劳,或表达喜怒哀乐的心情,常常发出有节奏的呼声,最初的诗歌就这样诞生了。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大家知道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是什么吗?

《汉语教程(第三版)第一册 上》教案10 他住哪儿

第十课他住哪儿 一、教学重点 1.课文 2.语法汉语的语序 动词谓语句 号码的读法 二、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讲练,要求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说。 2.掌握汉语动词谓语句的基本语序和汉语号码的读法。 三、教具 图片:学校平面示意图、若干电话号码、门牌号 汉语动词语语句的语序示意图:主语(S)+动同(V)+宾语(0) 四、教学提示 本课是通过一个留学生去办公室找老师这样一个情节来展开会话的。通过这个会话重点教授汉语号码的读法。功能项目是找人,询问住址和电话号码。在练习会话的同时向学生展示汉语语序,认读著干门牌号、护照号、汽车牌号和电话号码等。语序公式和有美号码.老师要在各课时有所准备, 利用投影仪或小黑板都可以。 汉语没有严格的形态变化,语序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所以一开始进入语法阶段,就要逐步向学生灌输汉语句子的基本语序。可以列出表格或者列出句子格式: 主语(S) +谓语(p) 你好。 我吃。 主语(S)+谓语(p)+宾语(O) 我吃馒头。 我学习汉语。 主语(S)+状语(AD)+谓语(p)+宾语(O) 他们都很好。 我们都学习汉语。 他在学校住。

我在中国学习汉语。 主语(S)状语(AD)+谓语(P) +定语(A)+宾语(0) 我给你们介绍一个中国朋友。 我今天下午去中国银行。 汉语的句子结构,实际上就是各类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或排列顺序。因此, 在开始阶段每出现一个新句型, 都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句子语序结构公式, 使他们头脑中有一个明确的汉语语序模式。 初级汉语教材中的“组句”这一练习项目就是为训练学生掌握汉语基本语序而设置的, 到中级阶段就无须再进行这项练习了。 课文要通过领读、分组练习、分角色朗读等教学手段,最终达到不看书能背说。也就是说,课文都要求通过预习、课堂操练和复习达到熟读能背的程度。 “请问”与“请进” 汉语的“请问”是说话人向听话人打听事情常说的_个礼貌用语。我“问”您,请您“回答”。而“请进”则是说话人请听话人进”。学生有时会搞不清楚,要解释二者语义的不同。 练习 本课语音练习的重点是儿化韵和声调搭配(一声与轻声) , 只要课文弄熟了,这些练习都不难做。因此要反复强调弄懂弄熟课文的重要性。 五、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 1.让全班学生背说第一~九课课文。 2.听写句子(请三个学生轮流到黑板前面听写,每人写两个句fa裏他人写在本子上。也可请一个学生写汉字,同时请另一个学生加注拼音): ①下午我去图书馆,你去不去?我不去,我要去银行换钱。 ②小姐,我换钱。 ③您换什么機?我换人民币。 ④您换多少?我换二百美元。 ⑤请等_会儿。先生,给您後,请数数。 ⑥对了,谢谢!不客气。 3.请学生认读并背说听写的句子,注意纠正发音和声调错误。

《汉语教程(第三版)第一册 下》教案17 他在做什么呢

第十七课他在做什么呢 一、教学重点 1.课文 2.语法表达动作的进行:在/正/正在……呢 双宾语句 二、教具 图片: 展示正在听音乐、听录音、买东西、看电视、看电影、信书、换钱、写汉字等画面 三、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讲练要求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说。要求会用“在/正在……呢”表达正在进行的动作。 2学会用双宾语句表达:王老师教我们语法和课文。 3.学会用“怎么+动词”提问:我们怎么去?我们坐车去。我们骑车去。 四、教学提示 表达正在进行的动作是汉语一个很重要的功能项目。要通过图片(课后的一个练习里有图片)和动作演示带领学生练习说这个句型。因为学生一看图片或老师的动作就懂了。例如:图片上的人听音乐、看书、写汉字、看电视、换钱等,如果班上的学生素质比较好,接受能力比较强时,还可以扩展,例如:打篮球、跑步、踢足球、游泳、滑冰、滑雪、照相、唱歌、跳舞、吃饭、喝茶、睡觉等。因为这些词组后边都要学到。展示一下不一定要求他们部记住主要是加深他们对“正在+动词+宾语”这个句型的理解。 老师可以指着图片问: 他/她/他们正在做什么呢? 学生依次回答:他正在听音乐呢。他们正在看电视呢/打球呢/照相呢/吃饭呢/喝茶呢/谈话呢,等等。 然后老师可以问:我们正在做什么呢?学生:我们正在上课呢。 先合练,然后在単练、分组练,直到学生能不用老师提示自己都能把一组图片说出来“他们在做什么呢”为止。然后再让学生两两到黑板前边表演,指着图片,一问一答。 第一轮练完以后, 老师可以问一个学生: 昨天晚上七点的时候,你在做什么呢? 学生: 昨天晚上七点的时候, 我在宿合看电视呢/做练习呢/写汉字呢/听音乐呢/跟朋友谈话呢/洗澡呢/睡觉呢。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9课诗歌与小说作业:1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 1. 《诗经》中的许多作品真实、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对《诗经》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风”是东周时的民歌,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B .体现了浪漫主义情怀,表达了时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以华丽的辞藻,表现当时恢宏的文化气度和豪迈的时代精神 D .以长短句的形式,反映了当时激烈的社会矛盾 解析:选A。《诗经》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主要集中在“风”这一部分,属于民歌,展现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它的风格是写实的,不是浪漫主义的,也不是辞藻华丽的,其多为四言诗,不是长短句。故只有A是正确的。 2. 汉高祖刘邦本是楚国沛县人,受楚国文化影响极深。汉王朝建立后,刘邦踌躇满志, 纵情放歌。结合所学“楚辞”知识判断,他吟唱的应是()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D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解析:选B。楚辞的特点是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不是四言体,并且采用了大量的语气 词“兮”。 3.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这样概括:文学则文章由重 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 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该时期是() A .汉朝 B .唐朝 C.宋朝 D .明朝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特征的理解能力。题干中“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体现了这一时期的艺术形式逐渐被平民所接受,宋朝时期,随着平民阶层发展壮大,出现了平民较为容易接受的通俗艺术。 4. 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 础是() A .士人群体的形成 B .市民阶层的壮大 C.资产阶级的产生 D .农民文化需求的增加 解析:选B。词的特点是可以传唱,属于市井通俗文话,因此其社会基础是商品经济发展下市民阶层的壮大。 5.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的内容上多以闲愁别恨的婉约词为主流。然而,________ 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道数百年的樊篱,他以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 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自成一家,自是一派,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成就了宋词的另一座 高峰。”上述材料画线处应填入的是() A .李煜 B .柳永

《汉语教程》第三册教案

第二十六课田芳去哪儿了 一、课型:语法课 二、使用教材:初级汉语教程(一)下册 三、教学对象:已有两年汉语基础的泰国学生,班级人数为33人,中等汉语水平。 四、教学内容:《汉语教程》(一)下册第二十六课 五、教学目标: 1、语音学习目标:认读生词,能够对本课的准确发音。 2、词汇学习目标:掌握生词的意思,并可以造句运用。 3、语法学习目标:“了”表示过去,已完成。掌握并学会运用这种句型来造句,来进行口语操练。 4、课文学习目标:能过顺利的朗读课文,并进行对话。 六、教学重、难点: 1、词汇:所有生词的准确发音及意义。 2、语法:“了”的用法:“了”表示动作已完成,过去式。 七、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 八、课时安排: 1、两个课时,一个课时讲解生词、认读生词,每个学生一次轮流认读生词。 2、第二课时,讲解课文,让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来讲解语法,更加生动,容易理解。

九、教学步骤: 教学 内容 教学行为教学说明 组织教学学习新的生词、课文、语1、导入:和学生打招呼,复习简单的问候语,点名。 2、生词教学:让学生自己拼读,老师纠正发音并讲解生词意义,用适当的 句子加以辅助,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3、生词认读:老师教授完生词的发音和意义,让全班每个学生轮流读生词, 在纠正发音。 4、课文学校:学生拼读课文,老师讲解,遇语法点纪委和课文的上下内容 进行讲解,多举实例辅助教学。 5、语法:重点:“了”:表示已完成,过去、 吃饭→吃饭了 跑步→跑不了 睡觉→睡觉了 ①“了”:表示已完成,过去、肯定: ---------你吃饭了吗? ---------我吃饭了。(结合课文上下内容进行讲解) ②“不是·······吗”:反问,表肯定: 你不是去学校了吗?(表示文化人已经知道对方去学校了) ③“是不是”:正反问句: 你是不是想家了?(结合上下文讲解,运用身边的例子) Eg: 你们是不是想下课了? 你是不是想回家? 1、结合相 应语境来 讲授生词。 2、语法点 应结合上 下文内容 进行讲解。 志愿者:林馨佩,女,2015年5月由四川省教育厅派出,任教于基本教育委员会的Songkhla府,Mahavajiravudh学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