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3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3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3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3 新人教版

第3课土地改革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可以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

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

③开始:

④法律依据:

⑤内容:

⑥实施:

⑦结果:

⑧历史意义:

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简要说明西藏民主改革,补充比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献?有哪些主要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农具等,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地让他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减少了改革的阻力。)6.教师使用课件,运用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师使用课件,指导学生观看相关插图和材料,形象地了解土地改革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提问】

(1)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7.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关系和共同历史作用。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土地改革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土地改革的进行,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8.教师推荐与“土地改革”相关的文学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加深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9.小结:土地改革实现了孙中山先生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10.教学板书设计

六、随堂练习

1.彻底废除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是()

A.全国解放 B.镇压反革命 C.土地改革 D.抗美援朝

2.一位一直没有土地的农户一夜间分得田地三亩八分,该史实最早应在()

A.土地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3.建国初期,我国广大农民获得的最重要的权利是对土地的()

A.所有权B.使用权 C.经营权 D.管理权

4.下列有关土地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到1952年底,全国完成了土地改革。

B.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土地改革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D.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新中国建立之初,进行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基本上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C.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回答:

(1)材料一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的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看出政府采取该措施基本目的是什么?

(3)该措施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

1.C 2.A 3.A 4.A 5.C

(1)土地改革

(2)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3)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效果: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农民翻了身,获得了土地,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质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内容。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本课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原因、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完成。 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六、教学方法

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分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歌曲《白毛女——秋收》通过杨白劳的唱词中唱到:“高粱谷子望不到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东家住高楼,佃户们来收秋,流血流汗当马牛……”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3课土地改革。 2、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农村筑起土地梦 改革掀起创新路 农业走向发展路 板块(一)农村筑起土地梦 课件展示中国农村解放前的具体情况。 师: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谁的手中? 生: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优质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

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乡镇企业。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 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史料展示: 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三课土地改革 内蒙古通辽奈曼旗义隆永中学张艳春 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一、导入新课 1. 你看过电影《白毛女》吗?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穷苦农民杨白劳 忠厚老实勤劳善良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只因租种恶霸地主黄世仁六亩田地,年年还不上东家的租子一到过年的时候不得不离家出去债。到除夕的深夜才 偷偷回家,为过年带回三样东西二斤白面,一根红头绳,两张门神。在除夕 之夜杨白劳刚到家地主的狗腿子就来借逼租要债,杨白劳无奈在女儿的卖身 契上按下手印,后来在万分悲愤中喝下卤水自尽了。喜儿被抢进黄家遭奸污。 后喜儿逃入深山,过着非人的生活,头发全白。几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杨格村获得解放,喜儿也由过去的“鬼”变成了社会的主人。请讨论 一下:在旧中国的农村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悲剧?土地改革为什 么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二、教学新课 2、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段后回答。[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 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 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 3、师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 度。 4、右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他们是那么地高兴和激动?原来他们在焚烧 地契。你知道这一现象发生在什么时期吗?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对地主占有的土地采取了什么政策? 5、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6、然后探索、交流、讨论。 7、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⑴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 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⑵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 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7页《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⑴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⑵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 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加深巩固 7、看谁说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背景时间内容结果 土地改革的意义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历史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毛女》的故事或看过相关的影片吗?(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及对土地改革的感性认识) 生:(思考并讨论) 师:《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的肆意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山里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辛,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现实中,是有此人存在的。罗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939年,年仅16岁的她,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过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33岁时才重返“人间”,此时的她已是满头白发。) 师:同学们在听完白毛女的故事后,有何感想呢?在旧社会,地主是如何剥削广大农民的? 生(思考并回答):收取高额地租;强迫农民为他们干活…… 师: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占有大量土地,阡陌相连,他依靠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过着奢华的生活。最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进、小斗出”的伎俩巧取豪夺,住的是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庄园,专门用水牢迫害穷苦百姓;当时在他家干活的雇农却难以住上完整的茅屋。 师:其实,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农民,他们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土地。 师:历朝历代,人们不堪忍受的时候,就起来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总之,农民从始至终都在为土地而奋斗。到了毛泽东这里,以他对历史的熟谙和研究,深知中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东西是什么。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去为农民

第3课土地改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 第3课土地改革 一、选择题(请将唯一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表格内) 1.1952年,全国土地改革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归() A.农民所有B.合作社所有C.集体所有D.国家所有 2.下表为四川省资中县某镇三个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表中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年份雇农贫农中农富农新富农地主其他 1948年83197116180272 1953年3743550407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3.“耕者有其田”是中国世代农民梦寐以求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农民这一愿望的是() A.土地改革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从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国的农民来说无疑都是重磅好消息,1950﹣1952年中国农民也收到一个重磅好消息,它是() A.实行减租减息政策B.实行土地改革 C.推行农业生产合作社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5.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指导解决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问题的基本法律文件是() A.《农业合作化报告》 B.《朝鲜停战协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惩治反革命条例》 6.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下列农村改革方案中,哪一方案的实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土地革命路线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7.1949 年9 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下列不属于该会议内容的是() A.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B.采用公元纪年 C.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C.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社会理想 D.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9.1952年的一天,农民张大爷看着自己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喜泪涟涟。下列选项中,关于土地改革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D.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如图是建国初期画家米谷的漫画“从泥土中站起来!”,它体现的主要内涵是()

2021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1 新人教版 课标要求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你知道这一过程是怎样的吗?由此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土地梦想——土地改革的背景 课件出示资料: 学生阅读材料及教材第一段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解放前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如何? (2)这样的土地占有状况,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不利影响? (3)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地主、富农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贫农、雇农和中农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旧中国的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

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认识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然后教师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二、暴风骤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课件出示:《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图片,教师简介: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识记《土地改革法》颁布的时间及内容。 2.土地改革 (1)目的 课件出示教材第一目小字部分,探究土地改革的目的。 生: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过程 课件放映一段有关土地改革的纪录片,试分析此次土地改革的主要地点、步骤。 生:主要地点是在新解放区。 步骤是从1950年冬开始,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进行。 讨论:①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②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①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分给地主一份应得的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②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总根子,它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3)结果 学生回答: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350亿千克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得到了解放。总的看来,解放前很多农民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终年饥寒交迫,土改以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三、千秋功业——土地改革的意义 1. 课件出示材料: 材料一这是1952年1月1日,为了宣传农村土地改革的胜利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土地改革》特种邮票,全套4枚。 材料二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土地改革。” 材料三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材料四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那么,农民最大的愿望应该是什么呢?对,获得土地。为了人民的愿望,也为了巩固政权,人民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那么土地改革是怎么回事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一)土改的背景 1.展示图表: 2.教师提问: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哪类人的手中? 提示: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3.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4.史料展示: 材料一:《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材料二: 5.教师归纳:结合材料和课本,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二)土改的进行和结果 1.图片展示: 斗地主游戏的界面历史上的斗地主 2.教师过渡:前图是大众比较熟悉的游戏,而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斗地主这一幕,如后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运动中,对一些恶霸地主展开了批斗。 3.提出问题: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4.教师讲述:土改的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多亿千克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目标导学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史料展示: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编制:审核:班级:姓名:时间:编号: 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标要求】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学习目标】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时间、历史意义。2、理解十一届三中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3、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习难点】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召开的内在联系 【学习方法】分析资料、设疑讨论、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来,实行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 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工作在全国展开。 【合作探究】 讨论:说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课堂小结】 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意义) 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①1980年②成果③意义) 【当堂检测】 填一填: 1、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引起全国上下不满的方针是。 2、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政策是 3、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 4、新时期比较完善的宪法是年颁布的第四部《》。 5、1980年,党中央为___________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选择题: 1、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四大 2、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A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B阶级斗争上来C工人队伍的整顿上来C解决工人下岗问题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 1 组织学生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2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情况请看书。(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 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7页《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1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 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练习巩固 1 完成课本13页“练一练”:应选C(那时农民对于分得的土地拥有支配权,土地归于农民私人所有,尚未“建立土地的公有制”。) 2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4页“自由阅读卡”,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还包括开展反腐败斗争等。 3完成《历史填图册》第5页各题。 4 以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为题,展开“接龙”活动,加深理解记忆。 5提醒学生预习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土地改革学案新人教版

第三课土地改革 学习目标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原因) 了解土地改革的概况; 熟练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学习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 学习过程: 预习提纲: 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 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 3、基础巩固题。(7') 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是: 根本目的是: 土地改革的时间:从年到年 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主要是因为:。

4、师生共同探究(12') (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2') (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 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十条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材料二 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材料三 浙江省嘉兴镇东乡农民土改胜利完成后,农民湖南省岳阳县第一区麻塘乡农民高彩官和家人一起看领到的土地证。在土改中分到了土地。 请回答: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哪一场运动的开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1 新人教版

第3课土地改革 课标要求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你知道这一过程是怎样的吗?由此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土地梦想——土地改革的背景 课件出示资料: 学生阅读材料及教材第一段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解放前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如何? (2)这样的土地占有状况,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不利影响? (3)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地主、富农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贫农、雇农和中农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旧中国的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认识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然后教师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二、暴风骤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 伟大的历史转折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于是,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 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为刘少奇恢复名誉,是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 经过“文化大革命”,人们更加认识到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的立法工作,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第9 改革开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分组讨论“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为什么保护富农经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交流学习体会,培养合作意识,从中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下列图片 教师: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两千多年以来,广大农民都憧憬着“耕者有其田”这样一个梦想。 当年,李自成高举“均田免粮”的旗帜攻入北京,洪秀全高呼“有田同耕”的口号占据大清半壁江山,孙中山更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试图实现其共和理想。那么新中国

成立后,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把农民的千秋梦想变为现实呢?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第一篇章:土地梦想——土地改革的原因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建立起来了,长期被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也终于站 起来了,翻身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在鞭炮齐鸣、举国欢庆声中,党却清醒的认识到,这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重大的任务还在后面。 展示: 材料一:建国初期,国际帝国主义势力在经济上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政治上进行 孤立,军事上进行威胁,企图把新兴的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国民党仍在负隅顽抗,威胁人民政权。 材料二:根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 不仅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 思考: 1、建国初,国家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新生政权的巩固) 2、面对着这种局面,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呢? 过渡:战争年代,我党就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如今要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我我们仍然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的支持,那么当时中国农村的形势如何呢?我们如何去争取农民的支持呢? 展示: 材料一:旧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约占 有农村70~80%的耕地,他们以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总数90%以上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则只占有20~30%的耕地 。 20-30%90%人口比例 10% 70-80%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分之二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土地改革》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可以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

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 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 ③开始: ④法律依据: ⑤内容: ⑥实施: ⑦结果: ⑧历史意义: 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简要说明西藏民主改革,补充比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献?有哪些主要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农具等,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地让他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巩固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重重困难:国民经济千疮百孔,斗争形势错综复杂。首先要做的是巩固人民政权。为巩固工农联盟,完成新民主主义遗留的任务,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不但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在整个建国后的历史中起着牵引、铺垫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农村学生获取资料的条件不足,搜集资料较困难,因此课前准备比较重要,给学生明确分工,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调查访问,而教师要多准备一些史料及相关音像、图片资料备用。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2.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从而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掌握整理信息的方法。 2.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 3.通过历史材料的分析,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更加热爱共产党。 3.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革命教案新人教版1

第三课土地改革 一、导入新课(1分钟) 由《白毛女》导入新课,了解农民的悲惨处境 二、学习目标( 1分钟) 1、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概况 2、学生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3、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预习指导题(2分钟)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1.通过课文第一段找出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A土地改革前,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_____倍,农村存在着大量少地和无地的_________。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农民迫切要求_________________ 2.通读课文第二段,找出土地改革的过程 时间——依据——内容——成果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并结合史料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史料1土地改革前后的变化。

史料2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土地改革。” 史料3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 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史料4毛泽东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5分钟) 让学生根据预习导题,独立完成 五、学生展讲,师生质疑(15---20分钟) 1.分层次,根据预习题难易程度找学生讲解 2.教师强调重难点;预习题难题 六、当堂检测(5分钟) 1、“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以此为目的,我国进行了() A. 土地改革运动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三大改造 D. “包产到户改革“ 2、材料一:1952年底,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大约7亿亩土地和一定的生产资料,农民收入大大提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的标志是什么?(2分)通过土地改革运动谁成为土地的主人?(2分) 材料二:土地改革法草案第一条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刘少奇《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土改的目的是什么?(2分)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

第3课土地改革 教材分析 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是这一课的主要目标,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指导土地改革的法律,较抽象,其条文学生不易理解,仅靠这部法律难以说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必须首先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还要了解土地改革的结果,这样才能理解其意义。全国土地改革前,占农村人口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50%以上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57%以上的贫农、雇农,却只占有14%的土地。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使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阻碍生产的发展。于情于理,都必须进行土地改革。经过土地改革,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这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有了土地改革的原因和结果的分析基础,就比较容易理解它的意义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是没有一个清晰的土地制度的概念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制度数度变迁,如何讲清楚这些知识内容,必须顾及学生在这方面没有知识储备这个前提,要适量补充图文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其实质和规律。 基础 知识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能力 训 练过 程 方法 整理资 料 形成概 念 收集整理课本图片、历史网站、文学作品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历史 概念 讨论探 索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情感 态 度价 值观 爱党爱 国 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 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辩证唯 物 土地改革的积极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 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2.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后土地制度的性质。 教法学法 教法:恰当运用课外资料进行教学;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知识的内外迁移。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第13页正文前面小字内容,讨论回答:许多地方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农民所有了) 二、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做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中国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 三、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