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隧道施工测量专项方案

隧道施工测量专项方案

隧道施工测量专项方案
隧道施工测量专项方案

中国交通建设

新建张家口至呼和浩特铁路站前工程

合同编号:ZHZQ-5标

隧道施工测量专项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交一公局张呼铁路工程项目经理部

2014年6月17日

目录

一、总则

为了保证隧道贯通符合规范要求的误差,并使各项建筑物以规定的精度按照设计位置修建,确保在隧道施工过程中能及时准确为隧道施工提供准确的定位信息、实时监控施工进程中隧道的相关变化量,为隧道施工提供必要的测量数据,以便于根据测量数据适当调整作业进度和措施方法,确保隧道施工顺利准确,施工安全可靠,特制定本方案。

二、工程概况

新建张家口至呼和浩特铁路站前工程ZHZQ-5合同段一分部,起于集宁新区六间房村,与ZHZQ-4合同段相接于DK167+550,而后经察哈尔右翼前旗止于卓资山县芦家卜子村,桩号DK179+950。本标段隧道6134m/4座,分别为东土村隧道(4560m)、益元兴隧道(474m)、西土村隧道(560m)、芦家卜子隧道(540m),其中Ⅱ级围岩1160m、Ⅲ级围岩1663m、Ⅳ级围岩1742m、Ⅴ级围岩1569m。

三、编制依据

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

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

4、》(TB10753-2010)

5、《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6、隧道施工图

四、人员组织机构

根据工程建设需要,我项目部成立施工测量组,测量组设测量组长1名,测量副组长2名,下设测量员4人。测量组成员如下:组长:井昭义

副组长:杜春浩、高燕武

组员:张树栋、王玉磊、姜涛、孙帅

张树栋、王玉磊负责东土村隧道、益元兴隧道的测量工作(张树栋负责坐标计算,王玉磊负责测量内业资料);姜涛、孙帅负责西土村隧道、芦家卜子隧道的测量工作(姜涛负责坐标计算,孙帅负责测量内业资料),井昭义、杜春浩、高燕武负责坐标复核,隧道重点部位控制及隧道测量工作复核。

五、仪器配备

六、测量组人员职责

1、在工程开工前,对测量控制网进行复测,建立相应等级的施工控制加密网控制点至各施工工作面所需部位,复测成果应及时向监理单位报批,批准后方可使用。

2、根据本施工处的生产计划安排,积极配合各工程部门保质、保量、保安全的完成各项相关测量任务。

3、做好与外部及内部相关部门之间的技术交流、沟通工作,对外部文件及图纸进行分类保管。

4、负责各施工工作面的施工放样,定期检查,及时向专业监理工程师报检,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方可继续施工,并将结果通知所在施工部位的技术员,做好交底记录。

5、提供符合设计要求的设计轴线,以满足规范要求,并负责检查与复核工作。

6、定期对控制点进行复测,及时更新复测成果,复测成果及时向监理单位报批,批准后方可使用。

七、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1、严格执行测量规范;遵守先整体后局部的工作程序,先确定平面控制网,后以控制网为依据,进行各局部的定位放线。

2、必须严格审核测量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坚持测量放线与计算工作同步校核的工作方法。

3、定位工作执行自检、互检合格后再报检的工作制度。

4、测量方法要简捷,仪器使用要熟练,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做到省工省时省费用。

5、明确为工程服务,按图施工,质量第一的宗旨。紧密配合施工,发扬团结协作、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八、隧道控制网设计

隧道控制网的设计主要是要考虑是否经济、合理、能否可靠地满足隧道贯通精度的要求,尤其是满足横向贯通精度的要求。《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中规定,当隧道长度大于1500m时,应根据横向贯通误差进行平面控制网的设计,估算洞外控制测量产生的横向贯通误差影响值,并进行洞内测量设计。隧道控制测量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限差要求可参见下表。

隧道贯通误差规定

本标段东土村隧道全长4560m,依据规范要求,按照总横向中误差

65mm 进行设计,并按规范规定的分配原则,分配给洞外横向中误差为

40mm、洞内横向中误差为50mm。通过对隧道洞内、外的控制测量设计,要保证隧道开挖能按规定的精度贯通。

1、隧道洞外控制网的设计

由于隧道全长为,且地形条件复杂,所以隧道洞外平面控制测量拟采用GPS进行测量。按照《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的要求,当隧道长度在4~6km之间时,则拟按照二等GPS测量的要求进行控制网的设计。本隧道是利用复测成果稳定的CPI和CPII控制点与加密控制点,在隧道进出口组成大地四边形或三角形。

2、隧道洞内控制网的设计

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洞内导线测量主要是保证隧道的平面位置,以规定精度贯通。按照《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中规定,当隧道长度在3~6km之间时,则拟按照三等导线测量的要求进行控制网的设计。

洞内导线布设

3、横向贯通误差预计分析

、洞外控制测量横向贯通误差估算

在GPS控制测量前,应按下式估算测量设计的验前横向贯通中误差

式中后两项可由式√2

2×m G

ρ

×L计算得到洞外定向误差

L—相向开挖隧道计算设计长度,考虑到洞外GPS控制点位布设离洞口有一定距离的因素,取隧道线路长度加1km

mJ、mC—进、出口 GPS控制点的 Y坐标误差,根据复测成果分析CPI

控制点Y坐标误差均小于10mm,所以Y坐标误差均取10mm。

LJ、LC—进、出口GPS控制点至贯通点的长度;贯通面拟选在隧道中点。

mαJ、mαc—进、出口 GPS联系边的方位中误差;

θ、φ—进、出口控制点至贯通点连线与贯通点线路切线的夹角。、m G—GPS测量定向联系边方向中误差(″),二等GPS规范要求取″限差,ρ=206265″

则由上述计算式可得:

M

洞外=√102+102+(√2

2

?1.3″

206265″

?5560000)2=

洞外横向贯通误差的限差为40mm,显然<40mm,所以满足规范中的限差要求。

、洞内控制测量横向贯通误差估算

在控制测量前,应下式估算测量设计的验前横向贯通中误差。

M

洞内=√m

2+m

yl

2(其中2

x

y

R

m

m∑

"

=

ρ

β

β

,2

y

l

yl

d

l

m

m∑

=)

式中:

myβ—测角误差影响在贯通面上产生的横向中误差(mm)。myl—测边误差影响在贯通面上产生的横向中误差(mm)。mβ—控制网设计的测角中误差(″),按规范应取″。Rx—控制网各点至贯通面的垂直距离(m)。

ml/l—控制网设计的边长相对中误差,按规范应取1/50000 dy—控制网各边在贯通面上的投影长度(m)。

则:2

x

y R m m ∑"

=

ρβ

β=″/206265″*5182490= 2

y l yl d l

m m ∑=

=1/50000*95687=

M 洞内=√m yβ2+m yl 2

=√<50mm

综上所述,可得到洞内外综合贯通中误差为: M 综=√M 洞外2+M 洞内2=√28.52+45.22=<65mm

该值小于65mm 的横向贯通限差要求,说明洞内、外平面设计可行。 九、隧道控制测量

在隧道施工测量中,测量作业的任务主要是控制测量和施工放样测量。控制测量主要包括: 1.洞外控制测量:洞外控制网的建立及复核;2.洞内控制测量:洞内控制网的建立及复核。

控制测量施工作业流程

1、建立控制网

(1)、洞外控制网

洞外控制网在设计院的CPI、CPII控制网基础上进行复测后使用,由于CPI、CPII控制点的密度无法保证施工测量的需要,需对CPI、CPII加密控制。洞外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洞外平面控制网应沿两洞口连线方向布设成多边形组合图形,构成闭合检核条件。

b.控制点应布设在视野开阔、通视良好、土质坚实、不易破坏的地方。

c.视线应离开旁遮障碍物1m以上,通过水田、沙滩时应适当增加视线高度。

d.隧道进、出口的中线控制桩或CPI、CPII应纳入隧道控制网。

(2)、洞口控制点

洞口控制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每个洞口平面控制点布设不应少于3个,水准点不少于2个。

b.用于向洞内传递方向的洞外联系边不宜短于500m。

c.洞口平面控制点应便于向洞内引测导线。

控制网进洞联系边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5°,导线网、三角形网不宜大于15°。

e.洞口GPS控制点应方便用常规测量方法检测、加密、恢复和向洞内引测。洞口子网各控制点间应尽量通视。

f.洞口附近的水准点宜与隧道洞口等高,两水准点间高差以水准测量1-2站即可联测为宜。

(3)、洞内控制网

洞内导线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导线边长应根据测量设计确定。

b. 导线点应布设在施工干扰小、稳定可靠、便于设站的地方,点间视线应旁离洞内设施以上。

c.洞内导线应布设成多边形闭合环,每个环由4-6条边构成。长隧道宜布设成交叉双导线形式,以增加网的内部检核条件、提高网的可靠性。

(4)、洞内导线点布设要求

洞内导线点应布设在施工干扰小、便于设站的仰拱填充面上,导线点采用Φ22 mm不锈钢中心刻“十”字丝,点位要低于混凝土面2-3cm,上面加盖等保护措施,导线点兼做高程点使用。

洞内、外导线边连接方式和洞内交叉双导线的布网

2、平面、高程控制测量

(1)、洞外平面控制测量

洞外平面控制网采用GPS同步静态观测模式,采用大地四边形或三角形同步图形扩展方式进行布网,相邻同步环之间由2个公共测站相连,每个同步环由4~6个测站组成,每个环同步观测1个时段,每时段观测不低于60分钟,满足设计要求。GPS观测数据采用接收机自带的数据转换软件,将原始观测数据统一转换为标准的Rinex格式,然后采用徕卡公司软件统一进行基线解算,基线解算合格后输出基线向量文件提供平差计算。

平面控制网加密GPS测量的精度指标

(2)、洞内平面控制测量

洞内平面控制测量应采用导线控制测量方法进行。洞内控制导线应从测量设计确定的洞外联系边引入,洞内洞外平面控制网宜以边连接。洞内导线应随施工进度分期布设,建立新一期导线前,应先检测原有控制点。

洞内导线测量精度要求

备注:本标段隧道洞内导线精度按三等控制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

注:1、表中n为测站数。

2、当边长短于500m时,二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2.5mm,三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 3.5mm,四等、一级边长中误差应小于5mm,二级边长中误差应小于7.5mm。

1. 导线水平角观测

a. 洞口站测角工作宜在夜晚或阴天进行。

b. 洞内测量前应先将仪器开箱放置20分钟左右,让仪器与洞内温度基本一致。

c. 目标应有足够的明亮度,受光均匀柔和、目标清晰,避免光线从旁侧照射目标。

d.完成规定测回数一半后,仪器和反射镜均应转动180°重新对中整平,再观测剩余测回数。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2. 导线边长测量

a. 测量前应进行充分通风、避免尘雾。

b. 反射镜应有适度照明。

c. 仪器和反射镜面应无水雾。

边长测量技术要求

注: 1、一测回是全站仪盘左、盘右各测量一次的过程

2、测距仪精度等级划分如下

Ⅰ级 md≤2mm

Ⅱ级 2 mm<md≤5mm

Ⅲ级 5 mm<md≤10mm

Ⅳ级 10 mm<md≤20mm

md为每千米测距标准偏差。即按测距仪出厂标称精度的绝对值,归算到1km的测距标准偏差。

3、mD=a+b×D

式中: mD----仪器测距中误差(mm),a----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b----标称精度中的的比例系数(mm/km),D----测距长度(km)

3. 洞内导线平差计算

a.初次洞内导线测量的起算坐标和方位角应采用测量设计时确定的进洞联系边测量成果。

b.洞内导线引伸测量的起算坐标和方位角应采用经检测合格的前一期洞内导线测量成果。

c.洞内四等及以上导线平差应采用严密平差,一级导线可采用近似平差。

d.完成洞内导线平差计算后,应计算开挖面附近的临时中线点放样成果并实地放设,即时纠正施工中线。

f.洞内导线测量完成后,导线测量成果应及时向监理单位报批,批

准后方可使用。

(3)、洞内、外高程控制测量

洞外高程控制网以设计提供的二等水准点为基础建立,开工前对原二等水准点进行复测检查无误后方可使用,为保证高程控制精度,复测后若误差不超过规范要求,采用原设计值使用。在每个隧道口设一至两个水准加密点保证隧道施工的高程控制,加密点从复测后的二等水准点引入高程,加密水准线路按二等水准的要求进行测量。

洞内高程控制网:洞内高程控制点应每隔200~500m设置一对,为保证洞内高程控制精度,洞内水准点宜布置在衬砌断面上或不易破坏的地方,以便于施工测量,洞内水准点观测线路和精度与洞外水准加密精度要求相同。

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m)

等级水准

仪最

低型

水准

尺类

视距前后视距差

测段的前后

视距累积差

视线高度数字水

准仪重

复测量

次数光学

光学数字光学数字

光学

(下丝

读数)

数字

等DS1因瓦≤50

≥3

≤5

≤≤≤≤≥≤且≥≥2次

水准测量限差要求 (mm)

水准测量等级测段、路线往返测

高差不符值

测段、路线

的左右路线

高差不符值

附合路线或环线

闭合差

检测已测

测段高差之差平原山区平原山区

二等±4±--±4±6

注:1、 K为测段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L为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Ri为检测测段长度,以千米计;n为测段水准测量站数。

2 、当山区水准测量每公里测站数n≥25站以上时,采用测站数计算高差测量限差。

(4)、平面、高程测量成果整理完成后,及时向监理单位报批,批准后方可使用,批准后将成果表装订成册方便外业使用。

十、隧道施工测量

(1)、洞口测量

洞口测量在洞外控制网的基础上采用坐标法利用计算的洞门放样数据及进洞施工数据,进行洞口和明暗交界桩点放样。为了加强放样点的检核条件,可用全站仪的坐标实测功能,用另两个已知导线点来实测放样点的坐标。地形条件好洞口也可采用后方交会法进行洞口定位放样,交会法要采用三方向进行交会,方便于施工放样。隧道洞门端翼墙、斜切段、缓冲结构、挡土墙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规范要求。

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隧道洞门斜切段、端翼墙、缓冲结构物、挡土墙

结构几何尺寸允许偏差和检验办法

(2)、隧道掌子面施工测量

根据隧道施工情况,对隧道施工根据方案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放样,开挖面测量的内容主要为中线测量、拱顶、隧底标高控制及隧道开挖轮廓线的测量放样。隧道掘进过程中,每循环恢复开挖面中线、开挖面控制标高、开挖面轮廓线,保证掘进施工方向及标高度准确性,隧道开挖断面的中线和高程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掌子面的施工测量中应加强隧轮廓线测量的精度和每循环的放样控制到位,根据围岩级别

预留量控制好隧道的超欠挖,石质坚硬岩石个别突出部分(每1㎡不大于㎡)侵入衬砌应小于5cm,拱脚和墙脚以上1m内断面严禁欠挖。开挖面测量完成后,要进行书面交底,应做好测量原始记录。

(3)、二衬模板施工测量

在二衬施做前,要对初支施工进行检查测量,根据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要求,不大于20m进行一个断面扫描,检查初支是否侵入二衬,影响二衬设计厚度。断面测量是在隧道施工中和竣工验收阶段必须进行的测量工作。在隧道洞身开挖前,精确、快速地测放出设计开挖轮廓线,可以有效地减少超欠挖量、加快施工进度,节约建设成本;在竣工验收阶段,要汇总一定里程间隔的实测断面同设计断面比照资料,作为工程质量评定和运营管理的依据。

断面测量常用模式

a.全站仪+断面仪+后处理软件

将断面仪安置在由全站仪测定的已知点上,进行断面,在上进行数据处理或PDA现场成图。

b.徕卡全站仪+徕卡机载软件+后处理软件

在特定型号的徕卡全站仪上,加装具备隧道断面测量数据处理能力的软件模块,再配合运行在普通电脑上的后处理软件。

c.全站仪+PDA(掌上电脑)+后处理软件。

由于徕卡机载软件只适用于特定型号的徕卡全站仪。为了打破这种技术垄断和局限,人们纷纷在PDA(掌上电脑)上开发了相应软件,并做了面向多种型号全站仪的接口。这样的PDA与全站仪相接,也可实现部分

地铁隧道测量施工方案

?地铁隧道测量施工方案 盾构隧道监测的对象主要为土体介质、隧道结构和周围环境,监测的部位包括地表、土体内、盾构隧道结构、以及周围道路、建筑物等,监测类型主要是地表和土体深层的沉降和水平位移、地层水土压力和水位变化、建筑物及其基础等的沉降和水平位移、盾构隧道结构内力、外力和变形等。 1 监测项目的确定 盾构法隧道施工监测项目的选择主要考虑如下因素: 1.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 2. 隧道埋深、直径、结构型式和盾构施工工艺; 3. 双线隧道的间距或施工隧道与旁边大型及重要公用管道的间距; 4. 隧道施工影响范围内现有房屋建筑及各种构筑物的结构特点、形状尺寸及其与隧道轴线的相对位置; 5. 设计提供的变形及其其他控制值及其安全储备系数。各种盾构隧道基本监测项目确定的原则参见表2。

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人员安排及经费投入等因素综合考虑,本工程的盾构隧道施工监测内容主要为地面沉降监测、隧道沉降监测、建筑物沉降(裂缝)监测和过江段地形变化监测。在盾构推进起始段100米范围内进行以土体变形和隧道结构为主的监测,土体变形监测包括土体深层垂直和水平位移、地下水位监测,隧道结构监测主要为隧道收敛位移。 2 监测点的布设和监测方法 2.1 地面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和监测方法 在位于隧道推进方向上,在30m范围内沿隧道中心线每3m布置1个沉降监测点,同时距井壁6m及15m处各布置1条沉降监测断面,此断面在轴线左右各布4点,间距分别为距离隧道中轴线2m、5m、8m、12m;在进洞段20m~100m范围内沿隧道中心线每4m布置1个沉降监测点;在100m以后范围内沿隧道中心线每5m布置1个沉降监测点, 距井壁30m、50m、75m处各布置1条沉降监测断面,断面点间距同上;以后每50m布置1个断面。轴线点编号,左线以AZ001为轴线起点编号,右线为AY001作为起点编号;断面测点编号,根据断面测点所处轴线的方向,由N(北)向S(南)编号。地面沉降测点如遇到江河或水塘,则采用水深测量方法;如周围无建筑物或场地比较空旷,则横剖面间隔可加大至50m。地面沉降测点的埋设采用标准地表桩,必须将其埋入原状土,并做好井圈和井盖。在坚硬的道面上埋设地表桩,应凿出道面和路基,将地表桩埋入原状土,或钻孔打入1m以上的螺纹钢筋做地表观测桩,并同时打入保护钢管套。 为布设轴线点,沿隧道轴线附近布设一条闭合平面控制导线,将轴线点放样到地面上。由于移交的水准点比较分散,所以在沿途较稳定地区埋设5~10个水准控制点。测量仪器采用SDZ2水准仪+铟钢尺。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如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1.0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布设导线网,以便进行平差处理,提高观测精度,水准线路闭合差应小于±0.3(mm)(N为测站数),然后按照测站进行平差,求得各点高程。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隆陷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n。则高差△H=Hn-H0即为隆陷值。 2.2 隧道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和监测方法 隧道沉降由衬砌环的沉降反映出来,衬砌环的沉降监测是通过在各衬砌环

隧道施工测量方案

xx高速公路二期工程 隧道施工测量方案 中交路桥北方工程有限公司 xx高速xx标项目经理部

xx年xx月xx日

目录 一、编制依据 (1) 二、工程概况 (1) 三、施工控制测量 (1) 四、贯通误差测量及调整 (4) 五、竣工净空测量 (4) 六、仪器配置 (4) 七、测量质量保证及安全、环保、职业健康的措施 (5)

一、编制依据 1、两阶段施工图设计图纸以及业主和总监办下发的文件和要求。 2、《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3、《公路隧道勘测规程》JTJ063-85 4、xx省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标准化指南(试行)》 5、《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J076-95 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7、现场踏勘及调查了解的施工环境、条件等 二、工程概况 xx隧道为分离式隧道,隧道洞身位于平曲线上,左洞位于R=1120米曲线上,右洞位于R=1110米曲线上。右洞进口桩号为YKxx+xxx,设计标高为:xm,出口桩号为YKxx+xxx,设计标高为:xm,xxm,纵坡采用-1.555%、+0.577%;左洞进口桩号为ZKxx+xxx,设计标高为:xm,出口桩号为ZKxx+xxx,设计标高为:xm,长xm,纵坡采用-1.563%、+0.563%。 xx隧道为分离式隧道,隧道洞身位于平曲线上,左右洞均位于R=2500米曲线上。右洞进口桩号为YKxx+xx,设计标高为xm,出口桩号为YKxx+xxx,设计标高为xx,长xm,纵坡采用-2.67%;左洞进口桩号为ZKxx+xxx,设计标高为x,出口桩号为ZKxx+xxx,设计标高为x,长xm,纵坡采用-2.55%。 三、施工控制测量 1、洞外控制测量 1.1洞外平面控制测量 根据《公路隧道勘测规程》(JTJ063-85)规定,本标段的xx隧道、xx隧道均采用一级附合导线作为洞外平面控制网。经过现场实际踏勘,在xx隧道进口和出口附近各加设一导线点,并与设计院交设的已知点相通视,中间联测已知点19#、I机17。测量数据满足一级导线的各项限差规定,内业平差计算得相对误差1/33000,小于一级导线相对误差1/15000的要求。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燕前隧道进口和出口处与已知控制点通视条件良好,不需另加设布点。用已经复测的已知控制点就可满足施工精度的要求。具体控制点布设情况如下图所示: 快安隧道洞外平面控制点布设图

隧道工程施工方案实例TTT

(一)施工原则 采用大型施工机械配套施工,开挖出渣机械配套作业线、初期支护砼机械配套作业线与二次衬砌砼施工作业线相配合一条龙作业。软弱围岩坚持“短进尺、弱(不)爆破、快封闭、强支护、紧衬砌”的原则,开挖后仰拱及时跟上封闭成环。施工中进行超前地质预报,采用先进的量测探测技术对围岩提前做出判断,拟定相应的施工方案。 (二)施工布置土家湾隧道左右洞均采用对头单向施工,左、右洞口各布置一个隧道专业机械化施工队。隧道施工安排在冬季前完成洞门的开挖,并完成进洞施工。洞内施工开挖、出渣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模筑砼平行作业。隧道路面待贯通后中间向两侧洞口反向施工。根据地形地貌及工期要求,本隧道不设施工支洞。 (三)总体方案根据土家湾隧道围岩情况及断面设计,结合本承包人现有技术装备力量和多年的隧道施工经验,确定对于I、"类围岩采用上弧导预留核心法施工,格栅钢架辅助支护。隧道出渣采用无轨运输。初期支护设施做到及时可靠,衬砌砼采用机械化作业,二次衬砌采用砼输送车、输送泵和全断面液压衬砌台车相配合的方案。施工过程中加强监测,及时处理分析数据(高速支护参数等)。开挖前做好超前地质预报、探测工作,根据围岩情况采取相应的施工方案。 (1)洞口施工工序 施工工序见洞口施工工序框图 (2)洞口开挖 隧道施工便道修至洞口附近后,近洞口侧60M 范围内及两洞口中间地带,用装载机辅以挖掘机整平压实,修建供风、供水、供电设施,并用作材料存放场地和机械停放场地。 洞口及明洞在开挖过程自上而下分层开挖。施工机械以挖掘机为

主,遇地层坚硬石质人工打眼松动爆破,运输采用15t太脱拉自卸车 (3 )边坡防护洞口开挖后的边仰坡面按设计整修平整,及时按设计进行防护,以防风化、雨水渗透而坍塌或滑坡。 (4 )洞门修筑 本隧道洞门修筑在进洞施工前完成,并完成明洞回填工作,作好洞口范围的排水工作,以确保洞口稳固、安全。 洞口施工程序框图1、开挖方法 (1)洞身采用上弧导预留核心法施工。 ①施工工序 见上弧导预留核心法施工示意图及上弧导预留核心法施工程序框图。

盾构现场施工隧道监测方法

精心整理上海长兴岛域输水管线工程盾构推进 环境监测 技术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盾构推进对周边环境影响程度的分析和估计三监测施工的依据 四监测内容

上海长兴岛域输水管线工程盾构推进环境监测技术方案 前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试验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历史上一些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都得益于试验测试技术。因此,试验测试技术是认识客观事物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解决疑难问题的必要手段,试验测试对保证工程质量、促进科学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测量技术在土建工程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它在各类工程建筑,尤其是在地下工程中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的地位更显关键和重要。早期地下工程的建设完全 工作井相连。 输水管线总长约10563.305m,其中东线长5280.993m,西线长5282.312m。全线最小平曲线半径为R=450m;最大纵坡为8.9‰。具体详见下表。

施工工序,第一台盾构自原水过江管工作井始发推进(东线)至中间盾构工作井进洞后盾构主机解体调头,继续西线隧道推进施工。第二台盾构自中间盾构工作井始发推进(东线)至水库出水输水闸井进洞后盾构转场回中间盾构工作井,继续进行西线隧道推进施工。总体筹划详见下图: 二盾构推进对周边环境影响程度的分析和估算 因很复杂,其中隧道线形、盾构形状、外径、埋深等设计条件和土的强度、变形特征、地下水位分 V l S (x )i Z -地面至隧道中心深度。 φ-土的内摩擦角。 在已知盾构穿越的土层性质、覆土深度、隧道直径及施工方法后,即可事先估算盾构施工可能引起的地面沉降量,同时可及时地采取措施把影响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在推进过程中根据盾构性能及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施工参数,控制变形量,确保周边环境的绝对安全,实现信息化施工。 三监测施工的依据 3.1技术依据 1) 上海长兴岛域输水管道工程技术标卷(甲方提供)

隧道测量方案

吉怀三标隧道测量方案 1 工程概况 我标段拟建隧道为冲口隧道,该隧道位于凤凰县杆子坪乡东侧,设计为小间距隧道,最小间距位于怀化端,宽度为8.17米。洞轴线走向约184°,最大埋深约107m.。冲口隧道左线起讫桩号ZK10+630~ZK11+055,全长425m;平面线型为直线;纵坡为0.7%和-2%的人字坡。隧道右线起讫桩号YK10+660~YK11+065.696,全长405.696m;平面线型为直线;纵坡为0.69%和-2%的人字坡。隧道净宽10.75m,隧道净高5.0 m。本隧道选择采用拱部单心半圆,侧墙为大半径圆弧的单曲墙式内轮廓断面。其中岩性的V、Ⅲ类围岩占全线隧道的大部分。 2 控制点的布设及施测 2.1控制点的布设 首先对设计院交付的GPS点位进行复测,依据复测点位在隧道口设置精密三角网,并对其基准点和水准点进行校核。洞外水准点、中线点根据隧道平纵面、隧道长度等定期进行复核,洞内控制点根据施工进度设定。洞内施工隧道测量,桩点必须稳定、可靠,且通视良好。水准点应设在不易破坏处,并加以妥善保护。洞内导线点采用地下挖坑,然后浇筑混凝土并埋入铁制标心的方法。这与一般导线点的埋设方法基本相同。但由于洞内狭窄,施工及运输繁忙,且照明差,桩志露出地面极易破坏,故标石顶面应埋在坑道底面以下10~20cm处,上面盖上铁板或厚木板。并在边墙上用红油漆注明点号,并以箭头指示桩位。导线点兼作高程点使用时,标心顶面应高出桩面5mm。

2.2控制点的施测 控制点施测主要为洞内施工测量,洞内导线根据洞口投点向洞内作引伸测量,洞口控制点纳入控制网内,由洞口投点传递进洞方向的联接角测角中误差,不应超过测量等级的要求,后视方向的长度不宜小于300m。导线点尽量沿路线中线布设,导线边长在直线地段不宜短于200m;无闭合条件的单导线,应进行二组独立观测,相互校核。导线点按一级导线测量要求施测,水准点按四等水准点测量要求施测。 3 中线及高程点放样程序 工艺流程 洞外平面控制测量洞外高程控制测量洞内导线测量洞内高程控制测量隧道中线的测设隧道施工放样隧道贯通误差的测量与调整竣工测量 3.1 洞外导线测量 洞外导线测量的主要任务是对设计院提供的隧道控制网进行复测,以保证隧道控制网的精度, 3.2 洞外水准测量,按四等水准测量施测 3.3 洞内导线测量 洞内导线测量的目的是以必要的精度,按照洞外控制测量的坐标系统,建立洞内的平面控制系统。根据洞内导线的坐标,测设隧道中线,放样隧道衬砌位置及其他附属设施,定出隧道开挖的方向,保证相向开挖的隧道在规定的精度范围内贯通。 洞内导线的布设形式

小断面隧道工程施工方案

隧道工程施工方案 总体施工方案 (1)总体施工思路 坚持采用综合的超前地质预报措施;努力提高隧道施工的机械化程度;坚持围岩监控量测、实施隧道信息化动态设计施工。 (2)总体施工方案 本标段隧道采用小型运输机械无轨运输方案。根据工期安排,隧道全部安排平行施工。 隧道按新奥法组织施工,严格遵循“超前探、管超前、弱(不)爆破、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紧衬砌”的原则。用先进的探测和量测技术取得围岩状态参数,通过对信息、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处理,判定地质变化,反馈于设计和施工,实行动态管理信息化施工。 施工准备阶段完成临时施工便道,架设供电线路,铺设供水管路;洞口场地开挖完成后,安装和修建隧道供风、供水、供电、混凝土生产、钢构件加工等设备与设施;砌筑洞顶截排水沟,进行洞顶地表加固,开挖洞口土石方;尽早修建洞口段衬砌及洞门,以策安全。 明洞按明挖法施工,暗洞按锚喷构筑法施工,加强超前地质探测与预报,加强围岩量测,实现施工信息化,并实施掘进(钻、爆、装、运)、锚喷(拌、运、锚、喷)、衬砌(拌、运、灌、捣)等三条机械化作业线。 运用开挖掌子面地质素描、TSP203地震波反射法、超前水平钻探等对崩塌、黄土、膨胀土、采空区等进行综合超前地质探测和预报,提前预测地层情况,根据不同的岩层和岩性及地质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处理以改善围岩状况,达到安全、高质量施工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

(1)针对隧道各种围岩级别选定出合理的钻爆及支护方案。保证隧道每次开挖进尺及超欠挖控制,在保证了隧道施工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控制支护循环时间,并做到经济合理。 (2)根据隧道空间断面的特点,隧道单口掘进小于1Km时采用压入式通风。隧道单口掘进长度大于1km,采用混合式通风。两台轴流风机分别供风、抽风的通风方式。尽量减小通风系统所占空间,又能满足通风要求。 (3)由于隧道净空小、宽度窄,不能满足大型施工机械的操作场地要求,考虑了采用小型运输机械无轨出渣方案,避车洞的设置数量和间距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运输方法运输,使之做到车辆转换间不消耗施工时间。 (4)对施工每循环进尺所需用的机械、人员等配备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每月、每年的施工进度,保证工期要求。 (5)以类似隧道施工经验为基础,保证该隧道施工的各种方法、安全管理、文明施工等满足工期、质量、环保要求。 主要工序施工方案 隧道开挖方案 隧道开挖方案详见“表2-2-1隧道总体开挖方案表”。 表2-2-1隧道总体开挖方案表 隧道开挖作业施工工艺流程:开挖爆破→出渣→初支→下一循环。 隧道支护及衬砌方案 隧道支护及衬砌施工方案见“表2-2-3隧道支护及衬砌方案表”。 表2-2-3隧道支护及衬砌方案表

隧道施工方案45919

隧道工程施工工艺 一、总体方案 (一)施工原则 采用大型施工机械配套施工,开挖出渣机械配套作业线、初期支护砼机械配套作业线与二次衬砌砼施工作业线相配合一条龙作业。软弱围岩坚持“短进尺、弱(不)爆破、快封闭、强支护、紧衬砌”的原则,开挖后仰拱及时跟上封闭成环。施工中进行超前地质预报,采用先进的量测探测技术对围岩提前做出判断,拟定相应的施工方案。 (二)施工布置 隧道根据施工现场场面状况,采用单向掘进,隧道进口布置一个隧道专业机械化施工队。洞内施工开挖、出渣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模筑砼平行作业。隧道路面待贯通后从洞口反向施工。根据地形地貌及工期要求,本隧道不设施工支洞。 (三)总体方案 根据磐南隧道围岩情况、及断面设计,结合本承包人现有技术装备力量和多年的隧道施工经验,确定Ⅲ类围岩采用正台阶开挖法施工,Ⅳ类采用全断面开挖法施工。隧道出渣采用侧翻装载机装车,自卸汽车运输。初期支护施作及时可靠,衬砌砼采用机械化作业,二次衬砌采用砼输送车、输送泵和全断面液压衬砌台车相配合的方案。施工过程中加强监测,及时处理分析数据,高速支护参数。开挖前做好超前地质预报、探测工作,根据围岩情况采取相应的施工方案。 二、隧道施工测量控制 为保证隧道贯通精度,拟定如下测量控制方案: 1、地表平面控制 (1)为保证洞口投点的相对精度,平面控制网根据设计提供的控制点和实地地形情况布设精密控制网,并保证洞口附近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精密控制网点。 (2)地表控制网经过多次复测,复测无误后方可引线进洞的测量工作。 2、洞口联系测量 为保证地面控制测量精度很好地传递到洞内,采用如下洞口控制测量方案: (1)在洞口仰坡完成及洞口施工至设计标高后,在洞口埋设二个稳固的导线控制点。 (2)洞口附近在基础稳定处埋设2~4个水准点,与地表水准控制网级网观测及平差计算,以便于隧道进洞水准测量。 3、测量方法及措施 (1)地表平面控制测量选用全站仪施测,建立四等导线控制网,并把隧道中线和横向轴线纳入控制网内以保证放样精度。 (2)高程控制按四等网施测,用自动按平水准仪施测,精度至毫米。 (3)洞内控制测量与地表控制测量按同等精度建网,施工中线测量使用全站仪。 (4)具体要点:

地铁隧道测量施工方案

盾构隧道监测的对象主要为土体介质、隧道结构和周围环境,监测的部位包括地表、土体内、盾构隧道结构、以及周围道路、建筑物等,监测类型主要是地表和土体深层的沉降和水平位移、地层水土压力和水位变化、建筑物及其基础等的沉降和水平位移、盾构隧道结构内力、外力和变形等。 1 监测项目的确定 盾构法隧道施工监测项目的选择主要考虑如下因素: 1.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 2. 隧道埋深、直径、结构型式和盾构施工工艺; 3. 双线隧道的间距或施工隧道与旁边大型及重要公用管道的间距; 4. 隧道施工影响范围内现有房屋建筑及各种构筑物的结构特点、形状尺寸及其与隧道轴线的相对位置; 5. 设计提供的变形及其其他控制值及其安全储备系数。各种盾构隧道基本监测项目确定的原则参见表2。

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人员安排及经费投入等因素综合考虑,本工程的盾构隧道施工监测内容主要为地面沉降监测、隧道沉降监测、建筑物沉降(裂缝)监测和过江段地形变化监测。在盾构推进起始段100米范围内进行以土体变形和隧道结构为主的监测,土体变形监测包括土体深层垂直和水平位移、地下水位监测,隧道结构监测主要为隧道收敛位移。 2 监测点的布设和监测方法 2.1 地面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和监测方法 在位于隧道推进方向上,在30m范围内沿隧道中心线每3m布置1个沉降监测点,同时距井壁6m及15m处各布置1条沉降监测断面,此断面在轴线左右各布4点,间距分别为距离隧道中轴线2m、5m、8m、12m;在进洞段20m~100m范围内沿隧道中心线每4m布置1个沉降监测点;在100m以后范围内沿隧道中心线每5m布置1个沉降监测点, 距井壁30m、50m、75m处各布置1条沉降监测断面,断面点间距同上;以后每50m布置1个断面。轴线点编号,左线以AZ001为轴线起点编号,右线为AY001作为起点编号;断面测点编号,根据断面测点所处轴线的方向,由N(北)向S(南)编号。地面沉降测点如遇到江河或水塘,则采用水深测量方法;如周围无建筑物或场地比较空旷,则横剖面间隔可加大至50m。地面沉降测点的埋设采用标准地表桩,必须将其埋入原状土,并做好井圈和井盖。在坚硬的道面上埋设地表桩,应凿出道面和路基,将地表桩埋入原状土,或钻孔打入1m以上的螺纹钢筋做地表观测桩,并同时打入保护钢管套。 为布设轴线点,沿隧道轴线附近布设一条闭合平面控制导线,将轴线点放样到地面上。由于移交的水准点比较分散,所以在沿途较稳定地区埋设5~10个水准控制点。测量仪器采用SDZ2水准仪+铟钢尺。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如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1.0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布设导线网,以便进行平差处理,提高观测精度,水准线路闭合差应小于±0.3(mm)(N为测站数),然后按照测站进行平差,求得各点高程。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隆陷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n。则高差△H=Hn-H0即为隆陷值。 2.2 隧道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和监测方法 隧道沉降由衬砌环的沉降反映出来,衬砌环的沉降监测是通过在各衬砌环

下穿隧道施工方案

城市下穿隧道主体工程技术标 第一章编制依据、指导思想及原则 1.1编制依据 1.1.1下穿隧道工程-主体工程施工招标文件及参考资料; 1.1.2下穿隧道工程投标疑问的答复; 1.1.3现场调查资料; 1.1.4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与此工程相关的施工规范、规程、评定标准,及施工技术资料; 1.1.5我公司的施工实力及类似工程施工经验; 1.2指导思想 为确保优质、安全、按期完成本标段施工,制定施工组织设计编者指导思想如下: 1.2.1管理人员与施工队伍:经理部由具有丰富公路施工经验的老同志与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组成老中青三结合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调集具有类似工程施工经验的专业队伍,完成该工程的施工。 1.2.2施工组织: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统筹计划,合理安排,组织分段平行流水作业,均衡生产,保证业主要求的工期。 1.2.3机械设备配套: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科学配置生产要素,组建功能匹配、良性运作的施工程序,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生产能力。 1.2.4施工工艺:根据工程特点,采用先进、成熟的施工工艺,实行样板引路、试验先行、全过程监控信息化施工。 1.2.5质量控制:进一步推广全面质量管理,严格按照ISO9002

标准质量体系进行质量程序控制,对施工现场实施施工动态管理和严密监控,上道工序必须为下道工序服务,质量具有优先否决权。 1.3编制原则 1.3.1招标文件标准的原则,积极响应招标文件的各项条款,标书的语言、规格严格执行招标文件的规定,标准统一,格式规范。 1.3.2遵循设计文件、规范和质量验收标准的原则。在编写主要工程项目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中,严格按设计标准、现行规范和质量验收标准办理,符合本项目涉及的建筑、土建结构、道路交通、降水、通风、给排水、消防、供电、照明、监控相关规范及验收标准的规定。正确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优良。 1.3.3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制定施工方案中,充分发挥我单位施工优势,坚持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均衡生产,确保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本合同段的建设,确保施工组织的合理性。 1.3.4坚持项目法管理的原则。通过与业主、监理工程师和设计部门的充分合作,综合运用人员、机械、物资、方法、资金和信息,实现质量和造价的最佳组合。 1.3.5坚持遵循ISO9002标准:和由此编制的质量体系文件,优质、高效、重信、守诚,完成业主要求的质量目标。 1.3.6坚持施工过程严格管理的原则。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业主及监理工程师的指令。 1.3.7坚持用工制度的动态管理。根据工程需要,合理配备劳动力资源。 1.3.8充分发挥我公司施工技术力量优势的原则。

隧道施工测量方法及步骤

隧道施工测量方法及步骤

一、洞口段施工:1、边仰坡开挖:全站仪测量放样,利用挖掘机自上而下逐段开挖,不得掏底开挖或上下重叠开挖,清除洞口与上方有可能滑塌的表土,灌木及山坡危石等,石质地层仰坡开挖需要爆破时,应以浅眼松动爆破为主。局部也可人工配合修整,开挖时应随时检查边坡和仰坡,如有滑动、开裂等现象,应适当放缓坡度。2、成洞面支护:仰坡刷坡完成后,及时用坡度板检查坡度,待坡度检查合格后,及时打设系统锚杆,并将锚杆头外露,挂设金属扩张网与锚杆头焊接成整体。挂网完成后立即喷射混凝土,并反复喷射,直到达到设计厚度为止。3、截水沟施工:在距仰坡坡口5米处开挖截水沟,截水沟开挖以机械为主,人工配合修整,修整完后,立即砌筑7.5#浆砌片石,并用砂浆抹面。 二、辅助施工:1、长管棚:套拱施工:施工放样,模板安装、钢筋绑扎、导向管放样,127导向管安装,砼浇注。管棚施工:钢管规格:热扎无缝钢管¢108㎜,壁厚6㎜,节长3米,6米;n 管距:环向间距50㎝;n 倾角:仰角1°(实际施工按2°施工),方向与线路中线平行;n 钢管施工误差:径向不大于20㎝;n 隧道纵向同一截面内接头数不大于50%,相邻钢管的接头至少错开1米。A 管棚施工方法:测量人员准确放样,标出洞中心线及拱顶标高,开挖预留核心土作为管棚施工的工作平台,开挖进尺为2.5米,开挖结束后,人工两边对称开挖(品字型)工作平台,台阶宽度1.5米,高度2.0米,作为施工套拱和管棚施钻的平台。管棚应按设计位置施工,应先打有孔钢花管,注浆

后在打无孔钢花管,无孔管可作为检查管,检查注浆质量,钻机立轴方向必须准确控制,以保证孔口的孔向正确,每钻完一孔便顶进一根钢管,钻进中应经常采用测斜仪量测钢管钻进的偏斜度,发现偏斜超过设计要求,及时纠正。钢管接头采用丝扣连接,丝扣长15㎝,为使钢管接头错开,编号为奇数的第一节管采用3米钢管,编号为偶数的第一节管采用6米钢管,以后每节均采用6米长钢管.B 管棚施工机械:n 钻孔机械:配备XY-28-300电动钻机,钻进并顶进长管棚;n 注浆机械:BW-250/50型注浆泵2台;C 注浆参数:n 采用水泥-水玻璃浆液。水泥浆与水玻璃体积比1:0.5;水泥浆水灰比1:1;水玻璃浓度35波美度;水玻璃模数2.4;注浆压力初压0.5~1.0MPA;终压2.0MPA。2、小导管 A 超前小导管采用外径42㎜、壁厚3.5㎜的热扎无缝钢管,钢管前端呈尖锥状,尾部焊上¢6加劲箍,管壁四周钻8㎜压浆孔,但尾部有1米不设压浆孔,超前小导管施工时,钢管与衬砌中心线平行以10°~30°外插角打入拱部围岩,钢管环向间距20~50㎝。每打完一排钢管后,应立即喷浆封闭开挖面,然后注浆.注浆后,架设钢拱架,初期支护完成后,每隔(2~3米,试图纸而定)再另打一排钢管,超前小导管搭接长度一般为1.0米。B 注浆参数:n 水泥浆与水玻璃体积比:1:0.5;n 水泥浆水灰比1:1;n 水玻璃浓度35波美度;水玻璃模数2.4;n 注浆压力0.5~1.0MPA;必要时在孔口设置止浆塞。 3、超前锚杆:外插角必须大于14度,注浆饱满,搭接长度不小于1米。三、预

公路施工测量方案

公路施工测量方案 一、工程概况 XX高速公路路基第七合同段起始桩号为X,终点桩号为X,主线全长5公里。主要工程量包括: 1、路基挖方150万立方米,路基填方60万立方米; 2、大桥四座。 3、涵洞通道7座。5道拱涵,2道板涵; 4、隧道一座。左洞长1220米,右洞长1070米; 5、排水防护工程浆砌片石7万立方米; 二、施工控制测量等级 本标段首级控制点的等级为三等导线。 导线点编号分别为 : EA0732、 EA0731 、EA073、EA074、EA075、EA076、EA077、EA078、EA078-1、EA087、EA088、EA089、EA090、EA091、EA092,为了便于施工测量控制,我们在各大桥附近加密了3个四等导线点和 3个二等水准点。隧道进出口附近各加密3个四等导线点和1个水准点。涵洞附近设2个四等导线点和一水准点。路基方面根据具体情况加密导线点和水准点或采用后方交会法进行三维坐标控制。 施工控制测量等级是在首级控制网下加密的,加密等级精度要求按照图纸及规范要求精密导线点和水准点进行测设。 主要控制点和水准点数据见后附《七分部导线、水准点闭合成果汇总表。 三、人员设备配置

测量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其它工作,它要求控制测量及施工放样精度高,整体横向贯通中误差控制在£ ± 25 mm,纵向贯通中误差控制在L/10000,我单位对测量工作非常重视,派遣经验丰富的测量工程师负责测量工作,并配备进口高精度的测量仪器,以满足工程施工测量精度要求。 1 、仪器设备如下表 2 、人员组织 组长: 成员: 四、精密导线加密点布置方法 (一)加密导线点选点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相邻边长平均不宜超过 350 米,个别边长不宜短于 100 米,长边与短边距离比控制在 1 : 3 。 2、点位应选在工程施工不易发生沉降变形区域以外的地方。 3、点位应避开工程施工现场 4、应充分利用控制的导线点。 5、如导线点位置不明显时,必要时设置指示桩。

地铁、隧道施工监测方案

施工监测方案 第一节 监测方案设计和测点布设原则 18.1.1 监测组织机构 18.1.2 设计原则 1、本工程项目监测方案以安全检测为目的,根据不同的工程项目如(明挖、暗挖、盾构)确定监护对象(建筑物、管线、隧道等),针对监测对象安全稳定的主要指标进行方案设计。 2、本工程项目监测点的布置能够全面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工作状态。 3、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监测技术,如计算机技术、遥测技术等。 项目经理 项目总工 监测测量班 班 长 张孙 良生 李 毛纺 王 暖堂 梁 竹敏 李 强 蒋 明辉

4、各监测项目能相互校验,以利数值计算,故障分析和状态研究。 5、方案在满足监测性能和精度的前提下,可适当降低检测频率,减少检测元件,以节约监测费用。 18.1.3 测点布设原则 1、观测点类型和数量的确定应结合工程性质、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 2、为验证设计数据而设的测点布置在设计中最不利位置和断面,为结合施工而设的测点布置在相同工况下的最先施工部位,其目的是及时反馈信息、指导施工。 3、表面变形测点的位置既要考虑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形特征,又要便于来用仪器进行观察,还要有利于测点的保护。 4、除埋测点不能影响和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不能削弱结构的变形刚度和强度。 5、在实施多项内容测试时,各类测点的布置在时间和空间上应有机结合,力求使一监测部位能同时反映不同的物理变化量,找出内在的联系和变化规律。 6、深层测点应在施工前30 天布置好,以便监测工作开始时,监测元件进入稳定的工作状态。 7、测点在施工过程中遭到破坏时,应尽快在原来位置或尽量靠近原来位置补设测点,保证该点观测数据的连续性。 18.1.4 主要监测仪器 在本标中,若我局中标将采用由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研制的“隧道形变自动化监测系统”用于本标监测控制。 该自动化监测系统是对整个被监测区域进行多点同时快速扫描式测量,测试的频率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因此所取得的每一瞬时观测值更真实、更可靠的反映当时被测目标的变形状态。 1、BOY—1 型臂式倾斜仪 该仪器具有传感器体积小,安装简单灵活,既能分散单个观测,又能多臂组合成隧道变形监测系统。该仪器可用来监测隧道纵向倾斜(沉降)、环缝变形错位及隧道收敛变形等。 主要技术指标 灵敏度:0.005mm—0.01mm(1—2 角秒) 测量范围:±5°或±10°(臂的最大倾斜度)

隧道工程施工方案与方法

工程特点:××隧道全长185m,为双连整体式,段落从K261+440 ~K261+625,隧道位于垅岗坳谷区,沿丘陵山坡坡角带展布;一般埋深20-50m,最深100m。隧道穿越地区,大部分为硬砂岩,节理发育;岩体破碎,表层覆盖 1.0~4.0m的碎石亚粘土,围岩以Ⅱ、Ⅲ类围岩为主,施工难度较大,地下水为基层裂隙水,受大气降水补给,水量较贫乏。 由于本隧道为双连整体式隧道,施工时开挖向两洞相联,跨径较大,因此不能按正常的施工顺序开挖,我们采用三导洞正台阶上下半断面分部先墙后拱的新奥法施工。先将中隔墙超前导洞贯通,随后衬砌中隔墙,再分单洞施工。 一、洞口开挖 根据地势特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口处交通方便,远离居民区,洞口开挖方量少)。为尽早进洞,我采用出口处为进洞口,洞口开挖自上而下分台阶开挖。边开挖、边支护、边验收,防止危石坠落和岩面在外界影响下继续风化变质。在洞口接近设计边坡附近时,谨慎选择开挖方法。在洞口部位爆破根据开挖面形状选择光面,预裂或微差爆破方法,并采取适宜装药量,以保护洞口围岩稳定。同时,综合治理地下水和地表水,设置天沟,防止地表径流流向洞口。洞口边坡按图纸要求施工。 二、洞身开挖 综合大洋滩隧道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工程工期以及本单位的施工经历技术能力,装备情况,对于本隧道采用三导洞先墙后拱开挖,参见隧道图。 开挖时间为T+1年2月15日~T+1年12月15日,共计10个月,因隧道开挖受天气影响面较小,有效工作日按250天计,平均每天进尺185×2/250=1.48m。

本隧道围岩基本上以Ⅱ、Ⅲ类为主,围岩自稳定性差,为确保开挖洞室稳定和安全,在施工中严格遵循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勤测量,早封闭的基本原则。 a 中隔墙导洞采用上下半断面短台阶(台阶长3-5m,进洞口处稍短)开挖,Ⅱ、Ⅲ类围岩拱部必要时进行超前预支护,开挖结束后按照设计及时进行初期支护。 b 侧壁超前导洞,采取上下半断面短台阶开挖,台阶长度不大于3m,Ⅱ、Ⅲ类围岩拱部必要时进行超前预支护,侧壁导洞随开挖在外侧按设计随安装中空锚杆、压浆、钢拱架喷射砼,其余部分按导洞设计要求进行支护。 c 中部部分断面开挖,每次长度 1.2m,采用上下半断面正阶法施工,台阶长度3-5m。其中Ⅱ类围岩采用上半断面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按设计施工将外缘成形后安装中空锚杆压浆钢拱架喷砼,形成一个骨架体,再挖核心土。 1、超前管棚施工方法: 采用钻孔台车辅助施工,步骤如下: ①管件制作:管棚采用φ108普通钢管制作,管节长6-7米,管棚长12米,管棚需用管节联接套焊在钢管的两端接长,第一根钢管前端焊上合金钢片空心钻头,以防止管头顶弯或劈裂相邻管的接头前后错开,避免接头在一断面受力。 ②顶管作业:先将钢管安放在大臂上后,凿岩机对准已钻孔好的引导孔,低速推进钢管,其冲击力控制在18-20mpa,推进压力控

小断面隧道工程施工方案

小断面隧道工程施工方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隧道工程施工方案 总体施工方案 (1)总体施工思路 坚持采用综合的超前地质预报措施;努力提高隧道施工的机械化程度;坚持围岩监控量测、实施隧道信息化动态设计施工。 (2)总体施工方案 本标段隧道采用小型运输机械无轨运输方案。根据工期安排,隧道全部安排平行施工。 隧道按新奥法组织施工,严格遵循“超前探、管超前、弱(不)爆破、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紧衬砌”的原则。用先进的探测和量测技术取得围岩状态参数,通过对信息、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处理,判定地质变化,反馈于设计和施工,实行动态管理信息化施工。 施工准备阶段完成临时施工便道,架设供电线路,铺设供水管路;洞口场地开挖完成后,安装和修建隧道供风、供水、供电、混凝土生产、钢构件加工等设备与设施;砌筑洞顶截排水沟,进行洞顶地表加固,开挖洞口土石方;尽早修建洞口段衬砌及洞门,以策安全。 明洞按明挖法施工,暗洞按锚喷构筑法施工,加强超前地质探测与预报,加强围岩量测,实现施工信息化,并实施掘进(钻、爆、装、运)、锚喷(拌、运、锚、喷)、衬砌(拌、运、灌、捣)等三条机械化作业线。 运用开挖掌子面地质素描、TSP203地震波反射法、超前水平钻探等对崩塌、黄土、膨胀土、采空区等进行综合超前地质探测和预报,提前预测地层情况,根据不同的岩层和岩性及地质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处理以改善围岩状况,达到安全、高质量施工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

(1)针对隧道各种围岩级别选定出合理的钻爆及支护方案。保证隧道每次开挖进尺及超欠挖控制,在保证了隧道施工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控制支护循环时间,并做到经济合理。 (2)根据隧道空间断面的特点,隧道单口掘进小于1Km时采用压入式通风。隧道单口掘进长度大于1km,采用混合式通风。两台轴流风机分别供风、抽风的通风方式。尽量减小通风系统所占空间,又能满足通风要求。 (3)由于隧道净空小、宽度窄,不能满足大型施工机械的操作场地要求,考虑了采用小型运输机械无轨出渣方案,避车洞的设置数量和间距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运输方法运输,使之做到车辆转换间不消耗施工时间。 (4)对施工每循环进尺所需用的机械、人员等配备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每月、每年的施工进度,保证工期要求。 (5)以类似隧道施工经验为基础,保证该隧道施工的各种方法、安全管理、文明施工等满足工期、质量、环保要求。 主要工序施工方案 隧道开挖方案 隧道开挖方案详见“表2-2-1隧道总体开挖方案表”。 隧道开挖作业施工工艺流程:开挖爆破→出渣→初支→下一循环。

专项施工方案隧道测量

G205五里亭至桃林公路改建工程 TJ-01 标(K21+?K26+059) 隧道测量施工专项方案 编制人:王政 2017 年03月19日 审核人:丁士国 2017 年03月20 0 审批人: 年月日 安徽省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G205五里亭至桃林段改建工程TJ-01标

隧道测量施工专项方案审批表

隧道测量施工专项方案报审表 工程名称:G205五里亭至桃林公路改建工程编号: 致:G205五里亭至桃林公路改建工程监理办 我方已根据施工合同的有关规定完成了隧道测量施工专项方案的编制, 请予以审查。 承包单位(章):项目经理:日期: 专业工程师审查意见: 专业监理工程师: 日期: 总监理工程师审核意见 监理机构(章): 总监理工程师: 日期:

第一章编制说明 1编制原则 安全第一的原则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始终按照技术可靠、措施得力、确保安全的原则确定施工方案,特别是断层等不良地质地段的隧道施工安全等。在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万无一失的前提下组织施工。 优质高效的原则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优质高效。根据我们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的质量目标,贯彻执行ISO9001 质量体系标准,积极推广、使用“四新” 技术,确保创优规划和质量目标的实现。施工中强化标准化管理,控制成本,降低工程造价。方案优化的原则科学组织,合理安排,优化施工方案是工程施工管理的行动指南,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中,对不同围岩级别的爆破掘进、不良地质条件的处理、二次模筑衬砌等关键工序进行多种施工方案的综合比选,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择优选用最佳方案。 确保工期的原则根据招标文件对本合同段的工期要求,编制科学的、合理的、周密的施工方案,采用信息化技术,合理安排工程进度,实行网络控制,搞好工序衔接,实施进度监控,确保实现工期目标,满足业主要求。 科学配置的原则根据本合同段的工程量大小及各项管理目标的要求,在施工组织中实行科学配置,选派有丰富施工经验的管理人员,上专业化施工队伍, 投入高效先进的施工设备,确保流动资金的周转使用,并做到专款专用。选用优质材料,确保人、财、物、设备的科学合理配置。 合理布局的原则 从节省临时占地、减少植被破坏、搞好环保、防止水土流失、认真实施文明施工等多角度出发,合理安排生产及生活场地、房屋布局,做好环境保护。工程完成

新建铁路川藏线拉萨至林芝段隧道施工控制测量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新建铁路川藏线拉萨至林芝段隧道施工 控制测量施工方案 1、编制说明 1.1、概述 新建铁路川藏线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LLZQ-8标段第四项目经理部起点位于林芝地区朗镇巴热村,经堆巴村、沿S306省道前行,于林芝地区朗镇路村终止。线路穿越雅鲁藏布峡谷地带,三跨雅鲁藏布江,线路全长6.69正线公里。 1.2、工程概况 新建铁路川藏线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LLZQ-8标段第四项目经理部管段内共设计两座隧道,分别为则弄隧道、朗镇二号隧道。 则弄隧道全长865m,进口里程D4K256+150,出口里程D2K257+015,单线隧道,隧道最大埋深138m,位于朗县与山南县之间。设计纵坡为5.0‰/420m、-7‰/445m的单面下坡,轨面高程3150.613~3149.598m。本隧道曲线段位于R=1600m右偏曲线上。 朗镇二号隧道全长2652m,进口里程DK260+236,出口里程DK262+888,单线隧道,隧道最大埋深305m,位于朗县与山南县之间。设计纵坡为-3.8‰/284m、-9.5‰/2368m 的单面下坡,轨面高程3148.232~3124.884m。本隧道进口端228.597m位于R=1600的左偏曲线上、洞身段2048.798m位于R=1600m的右偏曲线上,出口端112.246位于R=1600m 的左偏曲线上。 1.3、编制依据 2、隧道控制测量总体思路 为保证隧道的准确贯通,本着先总体后碎步的原则,首先在隧道沿线建立精密控制网,覆盖全隧道,使隧道的洞内控制测量或中线测量总体受控。为便于隧道施工测量和满足洞外导线点精度要求,项目部除设计院布设的CPI和CPII控制点外分别在每座隧洞口单独布设三~四个加密控制点,当控制点经过公司精测组GPS复测并经过精密平差后的数据满足隧道洞口控制要求时取用。在洞外GPS控制网的基础上,根据洞口施工情况,在洞口设置2个洞口投点作为洞外、洞内的联系测量,洞口投点和洞外GPS控制网点组成小三角形或大地四边形进行边角测量,并达到相应等级边角网的精度要求,以

隧道测量方案

? 吉怀三标隧道测量方案 1 工程概况 我标段拟建隧道为冲口隧道,该隧道位于凤凰县杆子坪乡东侧,设计为小间距隧道,最小间距位于怀化端,宽度为米。洞轴线走向约184°,最大埋深约107m.。冲口隧道左线起讫桩号ZK10+630~ZK11+055,全长425m;平面线型为直线;纵坡为%和-2%的人字坡。隧道右线起讫桩号YK10+660~YK11+,全长;平面线型为直线;纵坡为%和-2%的人字坡。隧道净宽,隧道净高 m。本隧道选择采用拱部单心半圆,侧墙为大半径圆弧的单曲墙式内轮廓断面。其中岩性的V、Ⅲ类围岩占全线隧道的大部分。 2 控制点的布设及施测 控制点的布设 首先对设计院交付的GPS点位进行复测,依据复测点位在隧道口设置精密三角网,并对其基准点和水准点进行校核。洞外水准点、中线点根据隧道平纵面、隧道长度等定期进行复核,洞内控制点根据施工进度设定。洞内施工隧道测量,桩点必须稳定、可靠,且通视良好。水准点应设在不易破坏处,并加以妥善保护。洞内导线点采用地下挖坑,然后浇筑混凝土并埋入铁制标心的方法。这与一般导线点的埋设方法基本相同。但由于洞内狭窄,施工及运输繁忙,且照明差,桩志露出地面极易破坏,故标石顶面应埋在坑道底面以下10~20cm处,上面盖上铁板或厚木板。并在边墙上用红油漆注明点号,并以箭头指示桩位。导线点兼作高程点使用时,标心顶面应高出桩面5mm。

控制点的施测 控制点施测主要为洞内施工测量,洞内导线根据洞口投点向洞内作引伸测量,洞口控制点纳入控制网内,由洞口投点传递进洞方向的联接角测角中误差,不应超过测量等级的要求,后视方向的长度不宜小于300m。导线点尽量沿路线中线布设,导线边长在直线地段不宜短于200m;无闭合条件的单导线,应进行二组独立观测,相互校核。导线点按一级导线测量要求施测,水准点按四等水准点测量要求施测。 3 中线及高程点放样程序 工艺流程 洞外平面控制测量洞外高程控制测量洞内导线测量洞内高程控制测量隧道中线的测设隧道施工放样隧道贯通误差的测量与调整竣工测量 洞外导线测量 洞外导线测量的主要任务是对设计院提供的隧道控制网进行复测,以保证隧道控制网的精度, 洞外水准测量,按四等水准测量施测 洞内导线测量 洞内导线测量的目的是以必要的精度,按照洞外控制测量的坐标系统,建立洞内的平面控制系统。根据洞内导线的坐标,测设隧道中线,放样隧道衬砌位置及其他附属设施,定出隧道开挖的方向,保证相向开挖的隧道在规定的精度范围内贯通。 洞内导线的布设形式 洞内导线必须随隧道的掘进向前延伸,而且是在隧道贯通之前,就得依据导线测量路线中线,进行隧道施工放样,因此,洞内导线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应尽可能有利于提高导线临时端点(开挖面前的导线点)的点位精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