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一、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特征,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

1、地壳活动灾害

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

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

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

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

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

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

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

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资源枯竭灾害

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二、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崩塌发生的前兆有崩塌前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崩塌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等。

滑坡发生的前兆是后缘出现裂缝,前缘出现鼓丘,泉水突然消失,有轰鸣声等,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是识别滑坡的重要特征。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

岩溶塌陷产生的前兆是井、泉水位急剧抬高、降低,地面出现鼓起和裂缝。

1、常见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斜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石榴子石、方解石、白云石、高岭土、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磁铁矿、黄铜矿。

2、常见岩浆岩: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闪长岩、安山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

3、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碳质岩石。

4、常见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三、野外调查

(一)调查要点

1、不稳定斜坡调查要点

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不稳定斜坡与建筑物的平面关系(如:房屋与高陡边坡的距离)。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稳定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该斜坡具备失稳条件:

(1)各种类型的危岩体;

(2)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

在;

(3)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

(4)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5)顺坡走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或凹腔深度大于裂隙带;

(6)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7)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8)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9)其它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附表1)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1:表1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填写说明

2、滑坡调查要点

(1)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

(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

(3)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

(4)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

(5)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异界面;

(6)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填方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

(7)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

(8)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

(老)滑坡进行调查。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见表2。

表2 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

注:属A级标志,可单独判别为属古、老滑坡;二个B 级标志或一个B级、二个C级,或4个C级标志可判别为古、老滑坡。迹象愈多,则判别的可靠性愈高。

(9)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和教训。

(10) 调查滑坡已经造成的损失,滑坡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

填表见附表2。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一、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特征,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 1、地壳活动灾害 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 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 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 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 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 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 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 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资源枯竭灾害 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二、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崩塌发生的前兆有崩塌前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崩塌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等。 滑坡发生的前兆是后缘出现裂缝,前缘出现鼓丘,泉水突然消失,有轰鸣声等,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是识别滑坡的重要特征。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岩溶塌陷产生的前兆是井、泉水位急剧抬高、降低,地面出现鼓起和裂缝。 1、常见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斜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石榴子石、方解石、白云石、高岭土、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磁铁矿、黄铜矿。 2、常见岩浆岩: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闪长岩、安山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 3、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碳质岩石。 4、常见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DOC)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2015年12月 目录 0前言 (3)

1基本灾情 (3)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地理条件 (3) 2.2水文气象条件 (3) 2.3地形地貌 (4) 2.4地层岩性 (4) 2.5地质构造 (5) 2.6工程地质条件 (5) 2.7水文地质条件 (5) 2.8区域地壳稳定性 (6) 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6) 3.1灾害规模、特征 (6) 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6) 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8) 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8) 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 (8) 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 (8) 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8) 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8)

0前言 1基本灾情 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5.15 km。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条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22.74万公顷。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河左岸。 2.2水文气象条件 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

浅析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 作者:林芳郭守权摘要:根据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岩土体变形灾害、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和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等三大类型,对这些类型及其亚类型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对于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0 引言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我国是采矿大国,开采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重大地质灾害明显上升。 1 矿业开发与地质灾害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矿物的需求与消耗,这也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然而由于迅猛发展的中小型矿山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矿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大多无环保措施,加剧破坏矿区环境。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 2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变形、环境污染等)。但最常见的是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类。 2.1 岩土体变形灾害 2.1.1 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地下以井巷开采的矿山。在矿山采空区,若保留矿柱不足,或因矿柱受损而失去支撑能力,就会造成地面塌陷。特别是那些矿体埋藏较浅,产状较平缓的矿区(如煤矿),地面塌陷的现象更为常见。矿体埋藏相对较深的地下开采矿山,如果不能及时回填和崩落采空区,当其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产生大面积塌陷。此外,在岩溶分布区,还会因矿山排水疏干而导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不仅破坏可耕地资源、建筑物,毁坏道路、水库,还可直接导致矿山某些地下巷道的塌毁,或使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沿塌陷裂缝灌入坑内,造成淹井事故,直至停工停产。 2.1.2 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造成,这种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的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 2.1.3 坑内岩爆坑内岩爆又称矿山冲击,这是因矿坑周边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 DZ 一2000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 Standard of classification for geological disaster (送审稿) 2000一发布 2001一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

前言 为了对地质灾害勘查、监测、预报、防治和灾情统一归口管理,制定本标准。 本标对是地质灾害监督管理的基础标准,可以作为地质灾害分级、分区管理的依据和地质灾害治理前期勘查立项、设计的依据:亦是灾情统计、抗灾防灾的依据。 本标准技术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标准采用的有关定义,给出了理解该标准中使用的术语所必要的定义。使标准中始终使用同一术语表达某一特定概念,避免一词多义,统一技术语言,以保证对标准的理解和使用。第二部分是总则,地质灾害分类分级的原则。第三部分是地质灾害分类,采用三级分类体系,把地质灾害按照灾类、灾型、灾种三级层次进行划分或归类。第四部分是地质灾害分级,根据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一次灾害事件划分为特大灾害、大灾害、中灾害、小灾害4级。 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与正文具有同等法规效力。 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给出附加信息,不具有法规效力。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从生效之日起,地质灾害勘查、监测、预报、防治的立项、设计、成果编写以及上报灾情均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 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 一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国土资源标准化研究中心 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梁孙培善柳源张明燕穆春芳 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释

地质灾害的认识

地质灾害的认识 1 概述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由地质灾害的定义可知,地质灾害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致灾的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地质灾害是由地质作用产生的,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展,人类活动对地层表面形态和物质组成正在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因此,在形成地质灾害的动力中还包括人为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的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或破坏的地质事件才是地质灾害。如果某种地质过程仅仅是使地质环境恶化,并没有破坏人类生命财产或影响生产、生活环境,只能称之为灾变;例如,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不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损毁,故这类地质事件属于灾变;如果这些崩塌、滑坡、泥石沉等地质事件发生在社会经济发达地区、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或)财产损失,则可称之为灾害。 1.1 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现状 1976 年,前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主席Arnould 教授在发表的题为“地质灾害—保险和立法及技术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一词,他把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灾害看成是一种地质灾害。 1965 年,WI.Garrison 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20 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 年代,GIS 大量地应用于地质灾害,国外尤其发达国家将GIS 应用于地质灾害研究方面做了较多工作。 随着高精度遥感技术的出现,遥感“眼”在地质灾害的评价与预测方面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法国利用SPOT卫星三维测量立体成图技术进行大范围的灾害监控。另外干涉雷达技术和差分干涉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研究。 国外关于地质灾害研究多集中在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机实现上,如“3S”在地质灾害的监控与可视化、数字减灾系统DDRS(Digital Disaster Reduction System)等方面的应用。DDRS 是利用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全球定位系统

地质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1地质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凡直接或间接、已发生或潜在的恶化环境、降低环境质量,危害人类安全及整个生物圈生态发展的地质事件,都属于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诸如:地震、火山、地裂缝、地下热害、煤田自然、瓦斯爆炸、岩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渗透变形、突水突泥、砂土液化、特殊岩土地质灾害、冰川运动、土地冷浸、盐渍化、沼泽化、沙漠化、水土流失、河湖变迁、海洋地质灾害、地下水污染和地方病等。 地质灾害的特点是: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治理主要是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气候、能源、自然景观、地理地质环境资源等)、地质环境的利用过程出现的。地质灾害防治具有公益性、地域性,有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受益特点。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估损难。地质成灾会达到什么样程度,在灾前是一个未知数。而在灾害发生后也需要20~30 d 的时间,才能作出较为全面、准确的灾害评定。地质灾害的级别、发生在不同季节和时令、不同的区域和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的预报准确度等等的不同,决定了对地质灾害损失估计的难度。其次是破坏面广。地质灾害是一种人间劫难,可使一个村庄或一座城市化为一片瓦砾。再次是续发性强。地质灾害往往具有迭加发生的可能性,比如地震往往伴有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等。 3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由于地质环境的破坏具有滞后性、长期性等特点,所以完全靠市场进行地质环境保护是很困难的,国家必须辅以宏观调控的手段,使地质环境市场更加完善。 随着科学研究揭示地质灾害的真实本质,国家对建设投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我国目前的地质灾害防治政策多局限于“发现和治理” ,并没有调整到“预见和防止” 上来。要在各省市运用地质灾害影响的评估、发展规划和地质灾害检查等手段,根据合理利用自然地质资源的发展计划,形成自然地质资源的计算和预算程序。可以采用让破坏地质环境者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提供特别基金,根据“谁破坏谁付款”的原则,征收地质环境破坏费和罚款等。征收来的资金可用于资助地质灾害的防治活动。但从经济效益的观点来看,这样做又很可能会导致地质资源基础自我毁灭。 政府在地质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宜采用以下策略: 3.1 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在防治地质灾害中的主导地 位作用。地质灾害危害的对象是公众,地质灾害发生的载体是山川大地和海洋。地质灾害的侵害对象不只是物,而是人,是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存发展的环境,是人们的群体利益和公共安全。其防治单靠“谁受益谁防治”这样的经济利益的驱动效应难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应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序列。政府应对所辖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统一组织,统一规划,协调资金使用。

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二、滑坡、崩塌诱发的主要因素 1、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或融雪,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 2、地震引起坡体晃动或强烈振动破坏坡体平衡。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水库水体不断地冲刷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降低坡体强度。 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或边坡、地下采空、塘库堰蓄水或渗漏、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程、其它建设等改变和破坏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 四、滑坡、崩塌发生的前兆 1、滑坡体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性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2、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涸、水位突变等异常现象。 3、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弛现象。 4、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塌不断发生。 5、崩塌的脚部有凹腔或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 6、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现象和嗅到异常气味。 7、动物惊恐异常,如猪、狗、羊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 五、滑坡、崩塌出现险(灾)情采取的措施 1、立即发出制定报警信号,险区人民群众马上撤离,并相互转告。 2、按照《预案》和“两卡”明确的撤离方向和路线进行撤离和转移(必须首先人员撤离,确保安全前提下,其次是财产转移)至避灾场所,并妥善安置好衣、食、住、行。 3、圈定地质灾害险区范围,封闭路经险区的路口,设置警示标志,并派人员监测观察和分析地灾发展趋势。 4、组织力量积极开展抢险救灾,对受伤人员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5、准确查清受灾户,影响户户数、人数等基本情况。 6、派人(专家)到地质灾害现场进行调查,分析、确认不会继续发展。稳定后,解除警报。

浅析地质灾害调查的工作方法

浅析地质灾害调查的工作方法 Analysis for working method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investigation 分部明会 【摘要】市地形起伏变化大,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发育,因此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也是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先期工作环节。本文遵照地质灾害调查的一般方法,按照调查工作顺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经验,对地质灾害的调查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Abstract】Shiyan City terrain changes, the strong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geological hazards, geological disaster investig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hile the investig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essential aspects of the work in adva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neral method of geological disaster investigation, the order of the investigation,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work, put forward some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关键词】地质灾害;调查阶段;工作方法;实践和认识 【key words】Geological disasters; investigation stage; Working methods; practice and understanding 市地貌基本轮廓为三面环山向东开口的不完整簸箕状,地形起伏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划分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几个等级?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见表12)与建设项目重要性(见表13),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为3级,见表14。 表12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注:每类5项条件中,有1条符合较复杂条件者即划为较复杂类型。 表13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 表1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不同等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是什么? 一级评估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地质灾害是否应危害建设项目安全、建设项目是否诱发地质灾害、因治理地质灾害增大的项目建设成本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其具体技术要求如下: (1)滑坡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的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对工程的危害。对斜坡地区的工程建设必须评价工程施工诱发滑坡的可能性及其危害,对变形迹象明显的,应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2)泥石流评价必须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流条件、植被发育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活动特征、侵蚀方式、破坏方式,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3)崩塌的评价应查明斜坡的岩性组合、坡体结构、高陡临空面发育状况、降雨情况、地震、植被发育情况及人类工程活动。确定崩塌的类型、规模、运动机制、危害等,预测崩塌的发展趋势、危害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4)地面塌陷的评价必须查明形成塌陷的地质环境条件,地下水动力条件,确定塌陷成因类型、分布、危害特征,分析重力和荷载作用、地震与地震频率、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人类工程活动等对塌陷形成的影响,预测可能发生塌陷的范围、危害。 (5)地裂缝的评价必须查明地质环境条件、地裂缝的分布、组合特征、成因类型及动态变化。对多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判明控制性因素及诱发因素。评价地裂缝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除地震成因的地裂缝外,对其他诱发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分析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采矿活动、人工蓄水以及不良土体地区农灌地表水入渗、松散土类分布区潜蚀、冲刷作用、地面沉降、滑坡等作用的影响。 (6)地面沉降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所处区域地面沉降区的位置、沉降量、沉降速率及沉降发展趋势、形成原因(如抽汲地下水、采掘固体矿产、开采石油、天然气、抽汲卤水、构造沉降等)、沉降对建设项目的影响,以

浅析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

浅析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10-08-02T17:07:04.14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5月上旬刊供稿作者:林芳郭守权[导读]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林芳郭守权(黑龙江省桩基础工程公司)摘要:根据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岩土体变形灾害、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和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等三大类 型,对这些类型及其亚类型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对于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的建议。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0 引言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我国是采矿大国,开采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重大地质灾害明显上升。 1 矿业开发与地质灾害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矿物的需求与消耗,这也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然而由于迅猛发展的中小型矿山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矿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大多无环保措施,加剧破坏矿区环境。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变形、环境污染等)。但最常见的是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类。 2.1 岩土体变形灾害 2.1.1 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地下以井巷开采的矿山。在矿山采空区,若保留矿柱不足,或因矿柱受损而失去支撑能力,就会造成地面塌陷。特别是那些矿体埋藏较浅,产状较平缓的矿区(如煤矿),地面塌陷的现象更为常见。矿体埋藏相对较深的地下开采矿山,如果不能及时回填和崩落采空区,当其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产生大面积塌陷。此外,在岩溶分布区,还会因矿山排水疏干而导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不仅破坏可耕地资源、建筑物,毁坏道路、水库,还可直接导致矿山某些地下巷道的塌毁,或使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沿塌陷裂缝灌入坑内,造成淹井事故,直至停工停产。 2.1.2 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造成,这种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的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 2.1.3 坑内岩爆坑内岩爆又称矿山冲击,这是因矿坑周边和顶底板围岩,在受到强大的地壳应力作用而被强烈压缩,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现自由面,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地应力的骤然释放,导致岩石大量破裂成碎块,并向坑内大量喷射、爆散,给矿山带来危害和灾难。 2.1.4 采矿诱发地震因采矿活动而诱发的地震,震源浅、危害大,小震级的地震即可导致井下和地表的严重破环。 2.1.5 场库失稳场库失稳主要是由于尾矿坝溃决崩塌继而形成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尾矿坝崩坝事故常给矿区居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同时也给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和污染。 2.2 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 2.2.1 矿坑突水涌水这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突发性强、规模大,后果严重。生产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估计不足,采掘过程中打穿老窿,贯穿透水断层,骤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导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员伤亡灾难。 2.2.2 坑内溃沙涌泥这是常与矿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灾害。当采掘过程中骤遇蓄水溶洞,常见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岩屑伴随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断层和地裂缝也常会使浅部第四纪沉积物随下漏的地表径流涌入坑内。其结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机器、人员被泥沙所埋,严重时甚至会使矿山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2.2.3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矿山灾害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因采矿、选矿产生的“三废”物质,由于未经有效处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环境污染公害事件。采矿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盐渍化、地下水断流等。 2.3 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 2. 3.1 瓦斯爆炸和矿坑火灾这种灾害最常见于煤矿。由于通风不良,使瓦斯积聚发生爆炸,造成井下作业人员伤亡,矿井被毁;矿坑火灾除见于煤矿外,也见于一些硫化矿床。因硫化物氧化生热,在热量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自燃,引发矿山火灾。矿山火灾的危害极大,而且还严重损耗地下矿产资源,如有的煤矿在地下已燃烧上百年,其资源损耗量十分巨大,使当地气候发生改变,农作物和树木大量死亡,田地荒芜,环境严重恶化。 2.3.2 地热随着开采深度加大,地热危害不断加剧。我国已有许多矿山开采深度达到800m以下,矿山因含硫量高,开采深度又大,地温非常高。矿山地热灾害导致矿工劳动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有关矿山的正常生产。 3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根据不同矿山的地质条件和地形特点及矿山的开发利用方案,以及灾点的分布特点划分不同层次的防治区,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一般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3.1 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 3.1.1 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加强边坡监测,建议作挡墙稳固边坡,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建议做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 3.1.2 对于原有的灾害点,做好边坡加固和预防工作,尽量消除因矿山开采而诱发灾害复发的隐患。 3.1.3 渣场弃渣严格作好方量及边坡坡度的设计,作好挡墙设计,设置拦渣坝,防止泥石流的产生。并充分、合理利用渣场,严禁随意弃渣(特别在公路沿线) 。 3.1.4 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作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而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

(完整word版)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第一章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它们是: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全国共发育有较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2000多处、泥石流2000多处,中小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则多达数十万处。全国有350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余座大型工厂、55座大型矿山、3000多公里铁路线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外的24省、区、市都发现岩溶塌陷灾害。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近3000处,塌陷坑3万多个,塌陷面积300多平方公里。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0处以上,塌陷面积大于1000多平方公里。全国共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地裂缝出现在陕西、河北、山东、广东、河南等17个省(区、市),共400多处、1000多条。据统计,八十年代末至九十

矿山地质灾害分析

矿山地质灾害分析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概述 由于矿产开采过程势必改变原有稳定的矿藏条件,改变了当地的地质环境,而由于人为的采矿活动改变了地质环境所引起或诱发的灾害被称为矿山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和破坏。 我国的矿产开采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矿产开采技术和设备都比较落后,这种条件下的矿产开采导致矿山地质环境不断恶化,矿山地质灾害事故频发。危及生命的矿难和环境灾害时有发生,近年来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根据我国矿山地质灾害发生及发展规律、特点,将矿山地质灾害进行详细分类,并根据其各自特点提出防治灾害的措施,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2、矿山地质灾害类型 就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而言,采矿活动的范围仍多数被限定在地球表面和岩石圈层内部。在矿脉开采之前,矿区地质环境是处于稳定平衡状态。而采矿过程,是从地壳内部的土壤、岩石圈层挖出大量的土石方,对地质环境进行了巨大的破坏,使其处于非稳定状态。我们可以看出,不论钻井开采、掘坑开采、注液开采,还是露天开采,都改变了原有的地质环境,这种不平衡性的出现导致了地壳物质的不稳固,进而容易引发灾难性地质改变。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很多,若单从灾害发生的速率加以区别,可分为突变型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另一种就是缓发型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沉降,水体污染等。然而,在我们最常用的地质灾害分类,常常是以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和成因关系来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深入探究,才能根据各种地质灾害类型制定相宜的防治措施。人为地质作用过程中不合理或者不科学改变地质环境,进而诱发的地质灾害基本涵盖了除火山喷发之外的所有地质灾害类型,本文将就其特点简要分类阐述。2.1岩土圈层形变灾害 这部分矿山地质灾害是由于采矿活动改变了矿区的地质环境,导致地区地下和地表岩土圈层形变,进而引发的灾难性后果。 2.1.1诱发性地震 由于采矿活动致使岩土圈层结构性失衡,这种失衡状态反映在岩土圈层内部就是地震与断层错位。短时间的断层剧烈错位容易产生诱发性地震。由于人为地质改变而诱发的浅源性地震,深度小,危害和破坏力却十分巨大。小震级的地震,就可能致使井下和地表岩土圈层的剧烈改变,从而对建筑物、地表结构造成危害。 2.1.2断层错位 断层错位也是圈层结构性失衡的一种表现,不过由于断层错位具有缓发性,能量在缓慢积聚,短时间内不易被测量和察觉。但是,可以预见,随着开采活动的不断进行,矿脉被采空后,断层积聚能量会在短

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按照我国现有的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属国土资源部门管理的地质灾害共有7 种,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和不稳定斜坡。我县最主要的灾害类型为滑坡,其次为崩塌,再次为地面塌陷和不稳定斜坡。 二、滑坡、崩塌诱发的主要因素 1、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或融雪,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 2、地震引起坡体晃动或强烈振动破坏坡体平衡。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水库水体不断地冲刷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降低坡 体强度。 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或边坡、地下采空、塘库堰蓄水或渗漏、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 程、其它建设等改变和破坏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 三、滑坡监测的简易方法和手段 1、设桩监测:在滑坡裂缝两侧埋设简易观察桩。 2、设片监测:在挡土墙等建(构)筑物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或纸条。 3、设尺监测:在裂缝两侧设固定标尺。 4、刻槽监测:在滑坡前缘剪出带内刻槽。定期测量裂缝的长度、宽度和深度的变化,以及裂缝形态和开裂 延伸方向变化,根据变化情况,初步判断滑坡的发展趋势。 四、滑坡、崩塌发生的前兆 1、滑坡体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性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2、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涸、水位突变等异 常现象。 3、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弛现象。 4、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塌不断发生。 5、崩塌的脚部有凹腔或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 6、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现象和嗅到异常气味。 7、动物惊恐异常,如猪、狗、羊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 五、滑坡、崩塌出现险(灾)情采取的措施 1、立即发出制定报警信号,险区人民群众马上撤离,并相互转告。

地质灾害及其分类

地质灾害及其分类 灾害:大体可以说:凡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事件通称为灾害。 “天灾”是指自然灾害、“人祸”是指人为灾害。 地质灾害是诸多灾害中与地质环境或地质体的变化有关的一种灾害,主要是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地质作用,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的称之为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塩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着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作用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慢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为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不同的地质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可分为两大类,地球内部动力作用引发的称为内动力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地球外部动力作用引发的称之为外动力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有时发生地震时,在山区亦会引发崩塌与滑坡,这就是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为山区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等等。 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山区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这一部分。 一、崩塌 1.崩塌的定义 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是从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2.崩塌的类型 按崩塌体的物质组成分为两大类:一是产生在土体中的称为土崩,二是产生在岩体中的称为岩崩。当崩塌的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者,又俗称山崩;当其产生在河流、湖泊或海岸时,称为岸崩。按照崩塌体的规模、范围、大小可分为剥落、坠石和崩落等类型,剥落的块度较小,

常见地质灾害与防治

地质灾害及防预基本知识 一、地质灾害类型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 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自然因素为主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崩塌、滑坡、泥石流为突发地质灾害,地裂缝、地面沉降是缓变性地质灾害,又称缓变地质灾害。 崩塌: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或震动作用下,突然发生崩落的地质现象。 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山扒皮”等。 泥石流: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泥沙石块的特殊流体。 二、地质灾害主要预防措施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地段,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设置警示标志。重大险情地段采取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措施等。 (一)防灾避险方法 地质灾害不用怕,防灾减灾有办法。 群测群防功劳大,发现前兆要明查。 防灾避险明白卡,预警措施告诉咱。

信号路线先记下,及时避让保全家。(二)泥石流预防 泥石流,鬼见愁,发生地点在沟头。下暴雨,水断流,临灾特征显下游。地在震,房在抖,撤离路线尽快走。相互间,帮把手,安全地带方停留。(三)泥石流预防 泥石流,来势汹,水土砂石沟口拥。龙门山,沟谷中,暴雨来时往下冲。毁房屋,阻交通,一路生物皆失踪。震灾区,很集中,加紧提防不放松。(四)滑坡预防 坡前垮,土体胀,井水田水齐下降。现裂缝,在坡上,滑坡一定有情况。不牵牛,不赶羊,吆喝大家跑出房。抱孩子,搀爹娘,尽快离开莫商量。(五)崩塌预防 哪种灾,威力大,山区必然数崩塌。来势猛,像爆炸,灾难常在陡崖下。掉小块,噼里啪,危岩裂缝有变化。前兆现,莫惊吓,及时避开就不怕。(六)灾后应急自救 有灾情,速上报,救援工作最紧要。听广播,看电视,关注雨情最明智。建预案,勤查看,避免新灾再发难。灾区人,是一家,防灾减灾靠大家。 一、山区建房如何预防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一、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按照我国现有的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属国土资源部门管理的地质灾害共有7种,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和不稳定斜坡。我县最主要的灾害类型为滑坡,其次为崩塌,再次为地面塌陷和不稳定斜坡。 二、滑坡、崩塌诱发的主要因素 1、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或融雪,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 2、地震引起坡体晃动或强烈振动破坏坡体平衡。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水库水体不断地冲刷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降低坡 体强度。 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或边坡、地下采空、塘库堰蓄水或渗漏、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程、 其它建设等改变和破坏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 三、滑坡监测的简易方法和手段 1、设桩监测:在滑坡裂缝两侧埋设简易观察桩。 2、设片监测:在挡土墙等建(构)筑物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或纸条。 3、设尺监测:在裂缝两侧设固定标尺。 4、刻槽监测:在滑坡前缘剪出带内刻槽。 定期测量裂缝的长度、宽度和深度的变化,以及裂缝形态和开裂延伸方向变化,根据变化情况,初步判断滑坡的发展趋势。 四、滑坡、崩塌发生的前兆 1、滑坡体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性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2、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涸、水位突变等异 常现象。 3、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弛现象。 4、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塌不断发生。 5、崩塌的脚部有凹腔或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 6、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现象和嗅到异常气味。 7、动物惊恐异常,如猪、狗、羊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分析和治理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分析和治理 本文以惠州大亚湾塘横坳边坡为例,用极限平衡法分析了边坡稳定性,提出了治理工程方案,对同类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标签:地质灾害边坡防治分析评价 1基本概况 惠州大亚湾区县道X206线地质灾害点位于X206线K8-K9塘横坳段,由于公路建设削坡,道路两侧形成高陡的人工边坡。该路段两侧共有3处人工边坡隐患点,坡高8~18m,坡度55~90°,坡宽约430m。边坡岩体裸露,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局部含外倾结构面,易发生滑坡或崩塌等地质灾。 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钻探揭露的工程地质情况,勘察区内岩土层按地质年代和成因类型自上而下划分为人工填土层(Qml)主要为素填土;残积层(Qel)主要为粉质粘土,基岩(J3n),分为强风化岩带和中风化岩带:岩性为凝灰质砂岩。 边坡岩体受节理裂隙切割强烈,局部含外倾结构面,成小块体,岩体完整性差,在降雨入渗形成的动、静水压力作用下和本身重力作用下继续发生滑坡或崩塌的可能性大。 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赋存于下伏风化基岩的裂隙中,浅层无明显的地下含水层。下伏风化岩体节理、裂隙虽然很发育,但裂隙多为粘性土矿物充填,节理、裂隙间连通性较差,其透水性及富水性均较弱,水量也很贫乏。场地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垂直下渗及岩土体侧向渗流补给;暴雨期间地表径流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 3坡体结构特征 3.1第1坡段 该坡段位于县道X206线K8~K9塘横坳段k8+600m一带。坡长约70m,坡高8~14m,边坡总体走向北东,坡度55~75°,边坡岩体裸露,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优势节理面主要有3组,产状分别为:L1:230°∠50°,L2:280°∠42°,L3:60°∠45°,为剪节理,裂面光滑平整,多数闭合状,充填物少,胶结差,但裂面泥化不严重,节理间距一般0.1~1.7m,岩体结构类型呈层状~碎裂状结构。应用节理赤平投影对边坡稳定性分析:L3与边坡呈大角度相交,为基本稳定结构,L1与边坡呈小角度相交,为外倾结构面,且边坡倾角大于结构面倾角,边坡较不稳定,可能产生的破坏形式主要为节理切割岩体,引发岩块崩落。该坡有1条次生断层通过。断层位于本坡段东部,断面产状323°∠70°。断

常见地质灾害

Ⅰ.名词解释 (8道) 1.滑坡主裂隙P122:滑坡壁向下的张裂隙最深、最长、最宽,称主裂隙。 2.泥石流P130: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3.岩堆P128:陡峻斜坡上的岩体,受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岩石碎屑,崩落下来在坡脚形成的疏松岩块堆积体称岩堆。 4.休止角P128:松散物质在自然状态下保持稳定的极限坡角。 5.岩溶P135:国际上通称喀斯特,是指可溶性岩石受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侵蚀和崩塌为辅的地质营力综合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 6.落石P126:若陡峻斜坡上个别、少量岩块、碎石脱离坡体向下坠落,称为落石。 7.溶蚀基准面P137:在一定时期内,岩溶水对可溶岩性岩石的溶蚀作用有一个极限深度,这个极限深度称为岩溶的溶蚀基准面。 8.地震P139:地壳发生的颤动或振动称为地震。 9.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内部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整体下滑,且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的坡体变形。P121 10.滑坡台阶:滑坡体各部分下滑速度差异或滑体沿不同滑面多次滑动,在滑坡上部形成阶梯状台面称滑坡台阶。P122 11.崩塌: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坡体向下崩落的现象。P126 12.活动性断裂:活动性断裂又称活断层,工程上将距今10万年以来有充分位移证据证明曾活动过,或现今正在活动,并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有可能活动的断层。P140 13.发震断裂:全新活动断裂中、近期(近500年来)发生过地震震级M≥5级的断裂,或在今后100年内,可能发生M≥5级的断裂,可定为发震断裂。P140 14.地震烈度:指某地区地表面和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P144 15.基本烈度:基本烈度是一个地区今后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P146 Ⅱ.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最佳答案,将其代码填在括号中)(29道) 1.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坡内一个或几个滑动面作整体下滑的过程叫做()。P121

地质灾害特征及形成条件分析

地质灾害特征及形成条件分析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自然地理和地质 环境背景特殊,区内沟壑纵横,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宁夏盐 池县南部地处黄土高原,地质环境条件极为脆弱,是宁夏地质灾害较 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 防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进一步查明宁夏盐池县地质灾害隐患 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 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宁夏地质调查院展开宁 夏盐池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为盐池县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 险区以及减灾防灾提供依据。 1地质环境条件 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毛乌素沙漠南缘。属陕、甘、宁、 蒙四省(区)交界地带,东邻陕西定边县,南接甘肃环县,北靠内蒙 鄂托克前旗,面积约8557.7km2,辖4乡4镇,全县总人口 165474人。境内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际降水变化大,同一 年内降水分布极不均匀,一般多集中在6~9月份,雨季和旱季分明。盐池县地形复杂,总体呈南部高、北部低,中部高、东西两侧低的特点。地貌类型主要为低山丘陵、缓坡丘陵和黄土梁峁。盐池县地层区 划属华北地层区,以车道-阿色浪断裂为界,西侧为鄂尔多斯西缘地 层分区之桌子山-青龙山地层小区,东侧为鄂尔多斯地层分区之盐池 -环县地层小区;境内出露最老地层为中元古界王全口组,奥陶系、 三叠系、二叠系、侏罗系仅零星出露,白垩系主要分布在县城东部苏 步井-红沟梁-佟记圈-青山一带,新生代地层分布广泛。地震烈度 为Ⅵ-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0.20g,最大的一 次地震发生在高沙窝镇一带,震级为6.0级。 2地质灾害特征 2.1地质灾害发育概况盐池县境内地质灾害较发育,主要有滑坡、 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和地面塌陷5种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