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机的发展史

电视机的发展史

电视机的发展史
电视机的发展史

电视机的发展史

19世纪末,少数先驱者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像的技术。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视技术,每传一张照片需要10分钟。1924年,英国和德国科学家几乎同时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成功地传出了静止图像。但有线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

(1)192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里金申请到光电显像管、电视发射器及电视接收器的专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电子电视”发收系统,成为现代电视技术的先驱。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1925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电视机。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由于显像管技术尚未完全过关,整个试验只持续了30分钟,收看的电视机也只有十多台,此举宣告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电视艺术的问世,是电视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

(2)电视艺术在英国、美国的发展:教材强调了20世纪30~40年代,电视艺术在英国和美国有了长足的发展。建议教师结合教材,适当补充资料即可。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歌舞节目,并首次开办每天2小时的电视广播。全伦敦只有200多台收视电视机,但它标示着世界电视事业开始发迹。对当年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道,更是年轻的电视事业的一次大亮相。当时共使用了4台摄像机拍摄比赛情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电子摄像机。这台机器体积庞大,它的一个1.6米焦距的镜头就重45公斤,长2.2米,被人们戏称为电视大炮。此后,价格相当昂贵的电视在英国中上层家庭开始有所普及。1937年,该公司播映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大典时,英国已有5万观众在观看电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约有两万家庭拥有了电视机。

1939年4月30日,美国无线电公司通过帝国大厦屋顶的发射机,传送了罗斯福总统在世界博览会上致开幕词和纽约市市长带领群众游行的电视节目。成千上万的人拥入百货商店排队观看这个新鲜场面。二战结束时,美国约有7000台电视机。二战前开办电视的还有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

(3)电视艺术的普及应用:建议教师从电视艺术普及的条件、时间及表现三方面把握教材。

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结合本节整体教材指出电视艺术普及的条件:电子技术等方面的进步,社会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及商业利润的驱动。建议教师从电视机研制、电视转播、电视节目制作三方面稍作补充,如: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电子管、晶体管电视迅速发展到集成电路电视,目前,电视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和多用途化迈进;电视转播也由卫星传播到卫星直播。

表现:教材以美国和中国为例加以说明,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电视事业发展超过英国:从1949年到1951年,电视机数目从1百万台跃升为1千多万台,1960年全美电视台高达780座,电视机近三千万台,约有87%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同时期英国只有190万台电视机,法国3万台,加拿大2万,日本4千台。1993年底,美国98%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其中99%为彩色电视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天津诞生,同年,开始试播。当时,全国只有50多台黑白电视机。1971年,全国已建有电视台32座。21世纪初,中国大陆的电视覆盖率高达94%。

1957年法国奢侈品的电视机

电视的诞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现代社会里,没有电视的生活已不可想象了。各种型号、各种功能的黑白和彩色电视从一条条流水线上源源不断地流入世界各地的工厂、学校、医院和家庭,正在奇迹般地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形形色色的电视,把人们带进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奇妙世界。

尼普可夫圆盘

俄裔德国科学家保尔·尼普可夫还在中学时代,就对电器非常感兴趣。当时正是有线电技术迅猛发展时期。电灯和有轨电车取代了古老的油灯、蜡烛和马车,电话已出现并得到了普及,海底电缆联通了欧洲和美洲,这一切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后来他来到柏林大学学习物理学。他开始设想能否用电把图像传送到远方呢?他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经过艰苦的努力,他发现,如果把影像分成单个像点,就极有可能把人或景物的影像传送到远方。不久,一台叫作“电视望远镜”的仪器问世了。这是一种光电机械扫描圆盘,它看上去笨头笨脑的,但极富独创性。1884年11月6日,尼普可夫把他的这项发明申报给柏林皇家专利局。在他的专利申请书的第一页这样写道:“这里所述的仪器能使处于A地的物体,在任何一个B地被看到。”一年后,专利被批准了。

这是世界电视史上的第一个专利。专利中描述了电视工作的三个基本要素:1.把图像分解成像素,逐个传输。2.像素的传输逐行进行。3.用画面传送运动过程时,许多画面快速逐一出现,在眼中这个过程融合为一。这是以后所有电视技术发展的基础原理,甚至今天的电视仍然是按照这些基本原则工作的。

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第一次使用了电视这个词。可是最简单最原始的机械电视,是在许多年以后才出现的。

贝尔德和机械电视

一个偶然的机会,英国发明家约翰·贝尔德看到了关于尼普可夫圆盘的资料。尼普可夫的天才设想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立刻意识到,他今后要做的就是发明电视这件事。于是,他立刻动手干了起来。正是对发明电视的执著追求和极大热情支持着贝尔德,1924年,一台凝聚着贝尔德的心血和汗水的电视机终于问世了。这台电视利用尼普可夫原理,采用两个尼普可夫圆盘,首次在相距4英尺远的地方传送了一个十字剪影画。

贝尔(1888-1946)英国发明家。1926年制造出机械电视系统。

电视的发明者——贝尔德

1929年的一天,当英国人第一次看到电视图像时,无不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在他们中间的电视发明者贝尔德(1888—1946),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贝尔德出生在英国,从小体弱多病,好多次差一点被病魔夺去生命。然而,身体的脆弱磨炼了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大学毕业后,他在电气公司工作。他对工作一丝不苟,很短时间就修好了几台几乎淘汰的机器,深受公司器重。

无情的病魔缠住了他,只好辞职养病。1923年的一天,一个朋友告诉他:“既然马可尼能够远距离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那么发射图像也应该是可能的。”这使他受到很大启发。贝尔德决心要完成“用电传送图像”的任务。他将自己仅有的一点财产卖掉,收集了大量资料,并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研制电视机上,最后,完成了电视机的设计工作。

要把设计图纸变成实物样机,不是容易的事。一间小小的屋子,既是卧室又是工作室。虽然疾病折磨着他,但他仍顽强地工作着,常常是日以继夜,连夜战斗,饿了吃面包,困了和衣睡一会儿,没有钱买实验器材就以旧茶叶箱、旧帽子盒盖、编织针等代替。

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奋斗和无数次失败之后,贝尔德终于用电信号将人的形像搬上了屏幕。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允许贝尔德公司开展公共电视广播业务。30年代以后,贝尔德又转向了彩色电视的研究,并有所成就。

经过不断地改进设备提高技术,贝尔德的电视效果越来越好,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后来“贝尔德电视发展公司”成立了。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贝尔德电视的传送距离有了较大的改进,电视屏幕上也首次出现了色彩。贝尔德本人则被后来的英国人尊称为电视之父。

几乎就在同时,德国科学家卡罗鲁斯也在电视研制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42年,卡罗鲁斯小组(包括两名科学家,一名机械师和一名木工),造出一台设备。这台设备用两个直径为1米的尼普可夫圆盘作为发射和接收信号的两端,每个圆盘上有48个1.5毫米的小孔,能够扫描48行,用一个同步马达把两个圆盘连接起来,每秒钟同步转动10幅画面,图像投射到另一台接收机上。他们称这台机器为大电视。这台大电视的效果比贝尔德的电视要清晰许多。但是,他们从未进行过公开表演,因而他们的发明鲜为人知。不同国度的科学家几乎同时做出了类似发明,这充分说明了机械电视的发明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拥有创造力的一个见证。

1928年,“第五届德国广播博览会”在柏林隆重开幕了。在这盛况空前的展示会中,最引人注目的新发明——电视机第一次作为公开产品展出了。从此,人们的生活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然而,不能否认,有线的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简直无法再现精细的画面。因为只有几分之一的光线能透过尼普可夫圆盘的孔洞,为得到理想的光线,就必须增大孔洞,那样,画面将十分粗糙。要想提高图像细部的清晰度,必须增加孔洞数目,但是,孔洞变小,能透过来的光线也微乎其微,图像也必将模糊不清。机械电视的这一致命弱点困扰着人们。人们试图寻找一种能同时提高电视的灵敏度和清晰度的新方法。于是电子电视应运而生。

电子电视

1897年,德国的物理学家布劳恩发明了一种带荧光屏的阴极射线管。当电子束撞击时,荧光屏上会发出亮光。当时布劳恩的助手曾提出用这种管子做电视的接收管,固执的布劳恩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1906年德国制造的第一台电子电视图像接受机。

1906年,布劳恩的两位执著的助手真的用这种阴极射线管制造了一台画面接收机,进行图像重现。不过,他们的这种装置重现的是静止画面,应该算是传真系统而不是电视系统。1907年,俄国著名的发明家罗辛也曾尝试把布劳恩管应用在电视中。他提出一种用尼普可夫圆盘进行远距离扫描,用阴极射线管进行接收的远距离电视系统。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英国电气工程师坎贝尔·温斯顿,在1911年就任伦敦学会主席的就职演说中,曾提出一种令

人不可思议的设想,他提出了一种现在所谓的摄像管的改进装置。他甚至在一次的讲演中几乎完美无缺地描述了今天的电视技术。可是在当时,由于缺乏放大器,以及存在其它一些技术限制,这个完美的设想没有实现。

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雷金,开辟了电子电视的时代。兹沃雷金曾经是俄国圣彼德堡技术研所的电气工程师。早在1912年,他就开始研究电子摄像技术。1919年兹沃雷金迁居美国,进入威斯汀豪森电气公司工作。他仍然不懈地进行电子电视的研究。1924年兹沃雷金的研究成果——电子电视模型出现。

兹沃雷金(1889-1982)美国发明家。1923年发明电子电视摄像管,

1931年研究成功电视显像管。

兹沃雷金称模型的关键部位为光电摄像管,即电视摄像机。遗憾的是,由于图像暗淡,几乎同阴影差不多。1929年矢志不渝的兹沃雷金又推出一个经过改进的模型,结果仍然不很理想。美国的ARC公司最终投资了5千万美元,1931年兹沃雷金终于制造出了令人比较满意的摄像机显像管。同年,进行了一项对一个完整的光电摄像管系统的实地试验。在这次实验中,一个由240条扫描线组成的图像被传送给4英里以外的一架电视机,再用镜子把9英寸显像管的图像反射到电视机前,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

随着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成为真正的信息传播媒介。1936年电视业获得了重大发展。这一年的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歌舞节目。这台完全用电子电视系统播放的节目,场面壮观,气势宏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同年在柏林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道,更是年轻的电视事业的一次大亮相。当时一共使用了4台摄像机拍摄比赛情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佐尔金发明的全电子摄像机。这台机器体积庞大,它的一个1.6米焦距的镜头就重45公斤,长2.2米,被人们戏称为电视大炮。这4台摄像机的图像信号通过电缆传送到帝国邮政中心的演播室,在那里图像信号经过混合后,通过电视塔被发射出去。柏林奥运会期间,每天用电视播出长达8小时的比赛实况,共有16万多人通过电视观看了奥运会的比赛。那时许多人挤在小小的电视屏幕前,兴奋地观看一场场激动人心的比赛的动人情景,使人们更加确信:电视业是一项大有前途的事业,电视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员。

到了1939年,英国大约有2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美国无线电公司的电视也在纽约世博览会上首次露面,开始了第一次固定的电视节目演播,吸引了成千上万个好奇的观众。二战的爆发使得刚刚发展起来的电视事业几乎停滞了10年。战争结束以后,电视工业又蓬勃发展起来,电视也迅速流行起来。1946年,英国广播公司恢复了固定电视节目,美国政府也解除了禁止制造新电视的禁令。一时间,电视工业犹如插上了翅膀,飞速发展起来。在美国,从1949年到1951年,短短三年来,不仅电视节目已在全国普遍播出,电视机的数目也从1百万台跃升为1千多万台,成立了数百家电视台。一些幽默剧、轻歌舞、卡通片、娱乐节目和好莱坞电影常常在电视中播出。千变万化的电视节目的出现,在公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在不长的时间里,公众就抛弃了其它的娱乐方式,闭门不出,如醉如痴地坐在起居室的电视机前,同小小的荧屏中展示的一切同悲共喜。电视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了。1946年美国第一次播出黑白电视。图为50年代电视节目录制现场。

电视家族的主要成员

自从全电子电视出现以来,电视家族迅速兴旺发达起来。电视机的数量急剧增长,电视机的形状变得五花八门,电视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全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令人目眩的新型电视机正以铺天盖地之势源源不断地涌向人们的生活中。在这电视机的洪流中,电子录像、卫星传播,以及各种新媒体更是倍受人们的青睐。

电子录像——金斯伯格和安德逊1956年设计制作的Modoll VRllo录像机的问世,使电

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以前,人们制作电视节目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用电视胶片把节目拍摄下来,冲印,再通过电子扫描播出。采用这种方法的一个最大的缺陷,是无法进行电视节目的实况转播。另外一种是用摄像机直接把信号播出去。这虽然满足了那些希望目睹现场情景的观众的需要,但是它不能记录和重放,失去了作为资料的历史价值。可见,以往的制作方法都有一种无法克服的缺憾。录像机的出现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有了录像机,人们可以丝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在纽约制作的节目带到世界各地播放,让人们同享欢乐。

1972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一种3/4英寸的盒式磁带,从根本上改变了电视节目的制方法。这种盒带看起来普普通通,非常小巧,它却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业彩色录像放映系统。时至今日,录像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黑白、彩色、提式、盒式、各种型号和功能的录像机争奇斗艳,画面、声音、清晰度也越来越好。

卫星传播——1960年8月12日,在熊熊的烈焰中,又一枚火箭腾空而起,将一颗用于通信的卫星送入了广袤的太空。尽管这颗卫星只是一个巨大的金属球,只能用于反射无线电信号,但是,它开创了卫星通讯的先河。随着“信使者”及“电星”1号卫星成功升入太空,进入地球轨道,卫星通讯进入实用阶段。

随着通信卫星的出现,电视的传播速度更快了。通过实况转播,各种世界性的体育盛会和重大科技信息,转眼之间传遍整个世界,电视传播的范围更广大。1982年有140 多个国家的百余亿人次在电视中看到了世界杯足球赛的比赛实况,观看人数之多是前所未有的,电视传播的地域界限缩小了。从1965年到1980年,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共发射了5颗国际通信卫星,完全实现了全球通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通信卫星加强了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相互了解。在高悬于太空中的通信卫星的照耀下,地球仿佛变小了,“全球村”时代来临了。

新媒介——家庭录像、电缆电视、卫星直播电视、多功能电视等新媒介的出现,带来了电视发展的一个新的潮流——由公共媒介向家庭媒介转变。

自从1/2带宽的家用录像机于1975年首批投放市场以后,家用录像事业以不可阻挡之势发展起来。有了录像机,人们可以更自由地随时随地观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而不再受制于电视台的时间表。人们有事外出而看不到想看的节目时,可以利用录像机的定时装置把它录下来供人们欣赏。录像机也可用来存贮资料和指导学习。当人们有兴趣时,还可以用家用摄像机拍下自己外出旅游、生日宴会和家庭节日聚会的情景,留作未来的回忆。

人们总希望能在电视中轻易地看到自己所喜爱的节目,有选择地收看某些节目。迎合这种心理,有线电视应运而生。有线电视一反过去电视节目大众化的作法,实行窄播传递,提供专门的娱乐节目频道、儿童节目频道、体育和新闻节目频道等满足部分观众的需要。

今天,电缆电视十分发达。到1980年,美国已有近1万个电缆电视系统,电缆电视用户近5百万户,占家庭总数的52%。有线电视正在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无线电视的强大竞争对手。

卫星直播电视——1983年11月5日,美国USCI公司首次开始卫星直播。以前的卫星传播,要经过地面的接收,再把信号通过无线电或电缆传送出去。卫星直播电视与此不同,只要在同户家中装备一个直径1米左右的小型抛物面天线和一个调谐器(用来对信号进行解码),就可以直接接收卫星的下行信号。这对偏远地区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多功能电视——自从1949年第1台荫罩式彩电问世以来,短短几十年,电视获得了惊人的发展。从电子管电视、晶体管电视迅速发展到集成电路电视。目前,伴随着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电视正在向智能化、多功能和多用途化迈进。

如今的电视不仅用于收看电视节目,同时又可以是家用计算机、电子游戏机并可以预制录像带。人们不仅利用电视消息,而且可以通过卫星和电视进行遥感式诊病,使用家用电视控制家里的电器,进行电视报警、购物、记录、学习等等。此外,立体声电视、超大屏幕电

视、高清晰度电视、激光视盘、家庭数据库等也不断地发展起来。也就是说,现代电视已经从一种公共媒介的收看工具,变成了包含众多信息系统的家庭视频系统中心。

1954年彩色电视试播成功。图为现代电视导播控制中心。

电视的发明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它不但使人们的休闲时间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实,更重要的是它加大了信息传播空度和信息量,使世界开始变小。如今,电视已成为普及率最高的家用电器之一,而电视新闻、电视娱乐、电视广告、电视教育等已形成了巨大的产业。电视作为一项伟大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视觉革命。

平面直角电视机纯平康佳电视

液晶显示电视机等离子电视机

彩色等离子体电视机

李培慧013206 应用化学

【摘要】等离子体显示器(PDP)是继液晶显示器(LCD)之后的最新显示技术之一。这种显示器能够用作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各种多媒体显示器,适用于制造大屏幕和薄型彩色电视机等,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简要介绍了彩色等离子体电视机的特点,优势性能,及其应用前景,并较为具体的分析了等离子体电视机的工作原理,等离子体放电,三电极表面放电型交流等离子体显示器(AC-PDP)的构造。

【关键字】等离子体电视机等离子体放电三电极表面放电

一等离子体电视机的特点

等离子体电视可以在光照较强环境下得到非常优异的画面,不必关闭周围的灯光就可以显示出清晰的图像。因此,等离子体电视机非常适合视频会议和其它展示的需要。等离子体电视机的另一个特点是其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视角都能达到160度,即使坐在一个比较偏的位置也能对其画面一览无遗。与同样屏幕尺寸的电脑监视器和电视机相比,等离子体电视机的重量也是最轻的。它的厚度只有9cm,它可以挂到墙上,安装在天花板上或是放在桌子上,而且不受磁场的干扰。等离子体电视机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几乎是即插即用,可以接收数据和视频信号

二等离子体电视机的工作原理

等离子体技术与其它显示系统不同,它在每个像素点上都产生出红、绿、蓝三种光,这样就减少了显示的空白点。玻璃层间的充电电极促使内置气体变为等离子体的状态,产生出紫外光,引起每个像素点上的红、绿、蓝荧光粉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产生出各种颜色的可见光。传统的显示设备是通过扫描屏幕而产生图像的,而等离子体显示设备中的所有像素点都是在同一时刻被"点"亮的。没有电子束、背光和光极化现象,画面就显得十分清晰和明亮,物体的边缘也十分清晰。等离子体是由高度离子化的离子、电子和中性粒子组成。等离子体包括数目几乎相同的电子和阳离子。在一个等离子体中,电子从原子核中剥离出来,它们是很好的电导体,受磁场的影响,电子在受热后就会与其各自的原子核分离开来。荧光粉是一层涂在玻璃底层上的物质,它能发出可见光。在阴极射线管中荧光粉位于电子束前方玻璃屏上,由一束电子束激活而发光。而在等离子体电视机中,荧光粉是由等离子体在电磁场作用下而产生的UV光激活而发光的。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一下等离子显示器件的工作原理。

1. 等离子体放电简介

等离子体是由大量带电粒子组成的非凝聚系统。等离子体状态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态之一,与固态,液态和气态并列,称为物质第四态。等离子体的主要特征是:粒子间存在长城库仑相互作用,等离子体的运动与电磁场的运动紧密耦合,存在极其丰富的集体效应和集体运动模式。和物质的另外三态相比,等离子体可以存在的参数范围异常宽广(其密度,温度以及

磁场强度都可以跨越十几个数量级);等离子体的形态和性质受外加电磁场的强烈影响,并存在极其丰富的集体运动模式(如各种电磁波,漂移波,静电波以及非线性的相干结构和湍动);此外,等离子体对外界条件还十分敏感。所以,等离子体性质的研究强烈的依赖于具体的研究对象。

当气体被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或受到高能带电粒子轰击,中性气体原子将被电离,空间中形成大量的电子和离子,但总体上又保持电中性。若在低气压放电管中升高电压V,同时测量放电电流I,将得到图2所示的高度非线性电压-电流曲线。

在曲线上A、B间的区域是本底电离区,不断升高电压就描出一个由宇宙线和其他形式的电离本底辐射所产生的越来越多的单个离子和电子的电流。在B和C间的饱和区,由本底辐射所产生的所有离子和电子从放电区中逸出,电子并不具有产生新电离的足够能量。从C到E的区为汤生区,放电管中的电子从电场获得足够的能量,可以电离一些本底中性气体,在电压增高时导致电流非常迅速地指数上升。在D和E间将发生单极电晕放电,这是由于在尖端、尖端边缘或粗糙的电极表面的局部电场集中而引起的;这些强的局部电场超过了周围中性气体的击穿强度。当电压增加至E点的电压Vb时,发生电击穿。在伏-安特性上,A和E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暗放电区,因为除了电晕放电和电火花击穿外,放电是肉眼看不到的。一旦在E点发生电击穿,放电转变为辉光放电,电流足够高,激发的中性气体数量足够多,放电肉眼可见。经从E点到F点跃变后,进入正常辉光放电区域,在放电电流变化几个数量级的范围内,放电电压几乎不变。当电流从F增加到G,阴极被等离子体占据的部分增加,直到G点,整个表面被覆盖。从G到H,放电进入异常辉光放电区。若放电从曲线的G点向左移动,则在伏-安特性曲线上有一滞后,正常辉光放电方式将被维持到F',此处电流和电流密度比F点低很多,然后跃迁返回汤生区。

大时,气体将会被击穿,放电管中产生大量的高能量电子,并碰撞激发中性气体原子发出可见光或紫外光。气体一旦被击穿,就能以一较低的电压Vs将放电维持在辉光放电区,这一特性对等离子体显示器件具有重要意义。

2. 等离子显示板的结构

现在,国际上最新彩色等离子体显示板的结构是三电极平面放电,下面介绍一下这种结构。三电极表面放电式AC-PDP,因维持放电电极制作在同一块玻璃基板上,又称单基板式AC-PDP。图3为这种器件的典型结构示意图。

前玻板用透明导电层制作一组平行并由X和Y组成一对的显示电极,为降低透明电极的电阻,在其上再制作一层金属电极(如Cr-Cu-Cr),又称汇流电极,电极上覆盖透明介质层和MgO保护层。后玻板上先制作一组平行的选址电极,其上覆盖一层白色介质层,作反射之用。在白色介质层上再制作一组与选址电极相平行的条状障壁,其高度约100μm、宽度约为50μm。条状障壁既作两玻板之间的隔子,又作防止光串和电串之用。之后在障壁的两边和白色介质层上分别依次覆盖红、绿、蓝三基色荧光粉。三基色荧光粉分别为红色R:(Y,Ga)BO3:Eu,绿色G:Zn2SiO4:Mn,蓝色B:BaMgAl14O23:Eu2+。两玻板以两组电极正交相对而置,四周用低熔点玻璃封接,排气后充入Nc+Xc等混合气体即成显示器件。-选址电极与显示电极的每一对X和Y电极相正交即为一个放电单元-显示单元,每三个连续排列的红、绿、蓝三色显示单元组成一个彩色显示像素。显示单元的维持放电是在其对应且为同一前板上X和Y显示电极间进行的,故称表面放电式,后基板的选址电极仅作显示单元的选址之用。该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显示发光为反射式,可大大提高像素的亮度;气体放电为单基板表面方式而远离荧光粉,降低了放电离子对荧光粉的轰击,提高了工作寿命。工作

时两组电极加上交变的维持电压脉冲VS。对被选显示单元用一书写脉冲Vw进行放电着火,并用VS来维持其着火状态。之后要使该单元熄火时,可用一擦除脉冲Ve停止该像素放电,并用VS维持其熄火状态。这就是AC-PDP的固有存储特性。正是AC-PDP的特性使得数据电极与放电电极交叉点形成的小放电管不仅是一个可控发光元件,而且是一个可控存储单元,整屏既是发光单元的二维阵列,又是一个矩阵存储器,每个发光元件也只有发光和不发光两个状态。这样AC-PDP实际上是一个数字器件,可以大量采用数字图象处理技术,且数字图象信号无须经过D/A变换,可直接用于驱动显示屏。AC-PDP能实现对角线达152cm以上大容量显示产品。

三等离子体电视机的前景

1964年美国依里诺斯大学教授D.L.Bitzer和H.G.Slottow发明单色等离子体显示板(PDP),1993年日本富士通公司率先研制出21英寸全彩色交流等离子体电视机,可以显示全彩色电视。自此以后,众多的厂家从事全彩色等离子体显示板的研制。未来的彩色PDP将朝着大屏幕、高清晰度、高亮度、低电压、低成本、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在技术开发方面,目前,最要紧的是将彩色PDP的成本降下来,而降低成本最有效的途径是降低驱动电路的成本,因为PDP的驱动电路成本目前约占材料成本的60%,通过降低PDP 工作电压,减少峰值电流和减少扫描驱动器的数量等办法可达到降低驱动电路成本的目的。预计到2005年以后,102cm PDP电视价格将降至2200美元左右,其中模件成本占1250美元。其次是提高PDP的亮度,目前PDP所能达到的亮度大约为350cd/m2,作为电视使用,还偏低,希望亮度能提高到500~600cd/m2。提高亮度的办法主要有改进荧光粉的性能,优化气体成份和比份,提高器件开口率等。第三,降低功耗,目前107cm PDP显示器的功耗在300W左右,今后希望降到150W左右,主要措施是提高荧光粉发光效率,降低板子工作电压,改进驱动方法,发光效率为0.6--0.8Lm/W,现在的40英寸VGA级彩色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发光效率为1.0-1.4Lm/W。将来,发光效率达到3-5Lm/W,与彩色显象管一样。目前,彩色PDP已形成一股热,其主要原因是大屏幕、高清晰度电视和多媒体显示的兴起,因为彩色PDP在大屏幕显示领域占有明显的优势。行家普遍认为,彩色PDP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你不得不知道的中国电视机历史

你不得不知道的中国电视机历史 从中国第一台电视机诞生以来,我国的电视机发展从未停止过脚步,至今为止,国产电视机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前只有少部分人才能使用的奢侈品大件,到如今家家必备的大众小件;从以前的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到如今高智能的激光影视机,无一不证明了我国电视机行业的发展。 电视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其发展是十分迅速的。美国于1920年首先研试电视机,1936年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1940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1941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彩色电视机则于1954年问世。 1958年,中国的天津无线电厂试制小组参照苏联旗帜牌14英寸电子管电视机,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为了纪念这台电视机的诞生,它被命名为“北京”,现摆在天津通信广播公司的产品陈列室里。我国第一台电视机出 而就在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同样在天津国营无线电厂诞生,从此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序幕。之后涌现出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1980年10月22日,中国第一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在天津无线电厂建成,并举行试生产开工仪式。这条彩电生产线是从日本胜利公司引进,并参照中国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这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大批量生产彩色电视机的开始。 1985年~1993年,我国电视机市场实现了大规模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的升级换代。

1985年,中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663万台,超过了美国,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电视机生产大国。但由于我国电视机市场受结构、价格、消费能力等条件的限制,电视机普及率还很低,城乡每百户拥有电视机量分别只有17.2台和0.8台。 1987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934万台,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从1953年3月制造出中国第一台电视机到电视机产量世界第一,中国人仅用了29年便实现了这一伟大壮举。 1993年,TCL在上半年就开始推出“TCL王牌”大屏幕彩电,29英寸彩电的市场价格再6000元左右,到年底已经售出10多万台。 1996年3月,长虹向全国发布了第一次大规模降价的宣言——降低彩电价格8%至18%,两个月后,康佳随后跟进,打响了彩电业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价格战。当年4月,长虹的销售额跃居市场第一,国产品牌通过价格战将国外品牌大量的市场份额夺在了受众。这场降价战后来也导致整个中国彩电业的大洗牌,几十家彩电生产商从此退出。 1999年,消费级等离子彩电出现在国内商场。当时40英寸等离子彩电的价格再十几万元。 2001年,中国彩电业大面积亏损,康佳、厦华、高路华亏损,长虹每股赢利只有一分钱,这种局面知道2002年才通过技术才得以扭转。

动画发展史论文

媒体1001班姓名:高晓燕学号:10313003 动画发展史论文 通过对动画发展历史的了解,更加具体清晰地明白了动画是怎样发展到如今的高度的。这个过程,无疑是从技术到艺术层层不断推进的。但是,当我们了解了这个过程后,是否也了解当今动画产业前景如何,中国动画所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问题呢?这对于我们这些新生代力量是个不可不思考的问题。 广为青少年甚至儿童所熟知的《喜洋洋和灰太狼》是近年来唯一一部盈利的动画片,而且是靠除动画本身外的产品盈利的。众所周知,这部动画片虽然起到了扭转局势的作用,但是,在技术上艺术上并无实质性的突破。 除此之外,中国近年还有拿得出手的精品动画片么?反正我没找出来。并不是我国动画产业前景不好,但是为何没有好的作品呢?我觉得不是技术的问题。中国并不缺乏技术人才,却在原创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由此可见,如今的动画,已经不是紧靠技术说话的了。有着国际性思想深度的创作尤为重要。 目前,纵观国际动漫,以美国日本等国为主的动漫发展大国,他们的动漫产业在国家经济产业构成中都占有相当比例,动漫产业是英国的支柱性产业,甚至在日本也是他本国第二大产业,美国的网络游戏业已经连续好几年超越好莱坞的电影业成为该国的最大娱乐业,而这些国家都是以原创动漫的开发为主的产业方式,而且走过来漫长的历史,相比之下我国的动漫产业才刚刚起步,国内的动漫数字娱乐,自主研发的能力弱,原创能力比较低,基本以引进加工代理运营为主。 尽管有些省份动漫基地大力的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漫形象,而市场却怎么也火不起来,动漫影视和网络游戏的消费群体主要是青年,还是比较单一,但是他们也是中国动漫教育学研的后背力量,并且他们从接受动漫时就受日本,韩国等国家动漫开始时的作品,民族性文化的重熏,从而对本土文化缺少了解,使中国的动漫缺少传统的传承。 在国内现阶段原创动漫作品的数量,不仅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甚至无法满足播出的要求,有些所谓的原创变为一种简单的模仿,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画面质感等方面都有比较多的“崇日”“崇美”“模韩”等现象。 创新性人才,无疑是动画产业一个重要的支柱。虽然,如今的众多高校已经规划产生了动漫有关的专业。但是,这些专业却往往走了专攻技术的道路。这样断送了多少以创作为主的人才。的确,现实中,技术往往比艺术更稳定的可以混口饭吃。这也是许多学生孜孜不倦的学习专业技术的原因。当然,技术是创作的基础,但是我们对创作的要求要远远超过对技术的要求才对。 关于创作的力不从心,我觉得是中国的创作者对本国的文化了解的不够全面深刻,更不用说抓住特色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对于我们这些公民来说却无法普及。这不仅是教育的问题,也是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制约的。 曾被国际评论认为"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构成了自成一家的中国学派"的中国动画,时下已不复当年的辉煌.像《大闹天宫》,《铁扇公主》,《神笔马良》等一批开山之作以成为妇孺皆知的经典,《金色的海螺》(剪纸)《小蝌蚪找妈妈》(水墨)《聪慧的鸭子》(折纸)等动画运用不同的制作手法让动画表现艺术更加多样化.直到70年代涌现了动画电视片,

论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发展研究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的研究 班级:高一(2)班 学号:4240 学生姓名:郑嘉殷 指导教师:汤文 目录 一、研究背景 二、电视剧的定义及研究原因 三、我国电视剧体质特点 四、我国电视剧市场概况 五、改革开放以来各年代我国电视剧发展历程及趋势 六、我国电视剧存在的问题之己见 七、总结 八、参考文献 一、研究背景 众所周知,中国电视剧早在1958年就在北京电视台上初露头角,但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电视剧才算步入正轨。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与享受。也就是在这时候,中国电视剧开始较大规模的涌现,直到如今。 二、电视剧的定义及研究原因

电视剧是一种专为在电视上播映的演剧形式。它兼容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造型诸多现代艺术元素,是一种适应电视广播特点、融合舞台和电影艺术的表现方法而形成的现代艺术样式。“电视剧”的概念是中国特有的而在其他国家,人们称之为“电视戏剧”、“电视故事片”、“电视小说”等。正因为其多元化的性质与日趋增大的影响力,本组学生认为,对中国的电视剧进行一些研究是可行的,有意义的。 三、我国电视剧体质特点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电视剧体制特点。中国的电视体制是国有国营体制,电视事业作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一直是按照行政科层体制来发展的。1983年前后,随着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基本政策,省辖市和许多县级行政区纷纷创办自己的电视台,并逐渐形成中央电视台——各省级电视台——市(地)级电视台——部分县级电视台这样一个树形网络结构。这些由各级党政权力机关投资创办,作为行政机构一部分而存在的电视体系,其基本职能只能是国家宣传机器和“党的喉舌”。近年来,这种中国的电视体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变化,但其中国电视组织的基本性质却没有改变。 四、我国电视剧市场概况 中国电视剧市场发展概况及其特点是分片段介绍前的总览与概括。电视剧的产业化进程与电视产业化进程密切相关,一方面是由于电视剧的市场是在电视台的节目经营中最先形成的,另一方面,在当下的中国,电视台作为电视剧的主要播出平台,具有明显的强势和垄断地位,对电视剧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诸多限制和影响。因此电视产业化对于电视剧的产业化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由于电视节目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等量的时间并不能真正体现节目的价值,这种不平等的交易方式必然会影响各台进行交换节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对节目的版权意识很淡薄,也很容易引起版权纠纷,特别是涉及国外电视公司就更加麻烦。因此,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明显不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电视节目经营的需要,所以,在电视节目交易逐渐走向市场的过程中,电视节目交流就逐渐停止了。在电视节目经营市场的形成过程中,1986?年开始兴办的上海电视节首先开始按质论价,并且当场现金交易的完全市场化操作。以后相继兴办的北京国际电视周和四川电视节也都采取这种方式。这些稳定的节目交易市场的形成是中国电视节目经营走向有序化、市场化的基础。 五、改革开放以来各年代我国电视剧发展历程及趋势 经过多方参考与了解,我们大致将改革开放以来分为几个片段为大家讲解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 我们将电视剧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1978—1979年:复苏 1978年,在拨乱反正的大形势下,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文艺界全面复苏。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进行衡量,1978、1979年的电视剧作品仍沿用了直播时期所遵循的舞台剧式的创作观念,在情节结构、场景转换及各种具体表现手法上,并没有对电视艺术的表达特性做出进一步的探索,电视剧创作尚未呈现出鲜明独特的艺术品格。从电视剧的功能角色来看,此时的中国电视剧,仍习惯性地充当着政治意识形态的共建者,在主题表达上简单直接,且自觉配合主流话语需要。 二、1980—1986年:启蒙思潮 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媒体事业的恢复发展和文学创作的初步繁荣,有力地促进了

影视艺术概论 历史篇第七章世界电影发展简史

历史篇第七章世界电影发展简史 第一节美国电影发展简史 世.界电影历史自1895年开端,在不同国度和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样貌。本章‘包括了中国电影之外的主要外国电影状况的历史分析。 一、早期电影状况 美国不仅是重要的电影产地,也是世界电影的主要发源地。1889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发明了活动电影摄影机,其后又发明了电影放映机,并于1893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影摄影棚。1894年4月,爱迪生用他的电影放映设备—“电影视镜”开始了商业性放映活动,这是美国电影史的开端。默片时代,电影在美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06年,全美已有1 000家“镍币影院”(因人场券为5美分镍币而得名)。1909年,镍币影院已达到1万家。.电影成为适 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 为美国早期电影奠定艺术基础的导演主要有:鲍特、格里菲斯和卓别林。1903年鲍特的《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和《火车大劫案》,使电影从一种新奇的玩意儿发展为一门艺术。影片中使用了剪辑技巧,鲍特成为用交叉剪辑手法 造成戏剧效果的第一位导演。格里菲斯的巨大功绩在于他吸取了各派或各个导 演点滴分散的发明,加以融会贯通组成一个系统。他的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等都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卓.别林于1914年拍摄了第一部影片((谋生》,立即吸引了全世界观众。1919年,卓别林、D.范朋克、壁克馥三位著名演员和格里菲斯一道创办了联美公司,以发行他们独立制作的影片。 在早期美国电影的发展中,由爱迪生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以纽约为基地一度垄断了电影业的经营。到191乒年左右,这一垄断终于被打破,美国电影的生产基地移向今天已经闻名世界的好莱坞。美国电影史上闻名遐迩的八大公司 在好莱坞逐渐发展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十年间,对于美国电影而 225 言,乃是一个征服全世界的兴盛时期。外国影片在美国两万家电影院的上映节 目中已经完全消失。每年约有两亿美元被用来生产800多部影片。美国电影行 销到世界各地。好莱坞此时已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由于在明星制度鼎盛时 期有些明星的行为不检点招致公众的抨击,美国电影业成立了美国制片人与发 行人协会,在W. H.海斯的主持下,这一组织制订了“伦理法典”,以便在审查影片时剔除其中不合乎美国公众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情节、对话和场面。这就 是著名的海斯法典,它对美国电影的约束一直延续到1966年。 20世纪20年代,美国影片生产的结构从以导演为中心逐步转化为以制片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 第一节 沿革 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开始设立无线电广播电台,同时, 市场上出现外国的收音机。民国 12 年( 1923 年)1 月,美 商与华商创办了中国无线电公司,自建广播电台,并出售收 音机。其时,全市有 500 多台收音机接收该台的广播。翌年 10 月,苏祖国等 7 人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民族资本的无线电 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001 型矿石收音 机和国内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亚美牌 1651 型五灯中波 到五灯的电子管收音机。民国 25 年,全上海收音机的拥有 量约 10 万台,绝大多数是外国制品。 民国 26 年抗日战争爆 发后,上海收音机制造业受到打击。趋于停滞状态。抗日战 争胜利后,上海收音机制造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并新增了宏 音无线电器材厂、利闻无线电机厂等一批收音机制造厂。民 国 36 年,上海无线电工商企业有 235 家。但由于成套无线 电零件从国外进口,并低价销售组装收音机,使上海收音机 约有 30% 以上工厂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状态, 从事收音机及其 零件制造的企业仅 7 家,从业人员共 100 余人。 1949 年 5 月上海解放, 国家在政策上扶植无线电私营企业, 1952 年 7 工厂 超外差式收音机。此后, 中雍无线电机厂等单位相继生产 制造业处于困境之 中。至民国 37 年,上海无线电制造业中

月,建立了第一家国营无线电整机骨干企业——华东人民广 播器材厂,翌年改名为上海人民广播器材厂。重点发展电子 管收音机、扩音机。这一时期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录音机制 造的钟声电器工业社生产出第一台 101 型钟声牌钢丝录音机 和第一只录、放、抹复合磁头。 1953 年,月产量达 20 台。 1956 年 1 月,上海市电讯电器工业公司成立, 该公司对原有无线电企业进行裁并改组,组成 专业分工生产电子仪器、收音机、扩音机、扬声器、录音机 等产品。 当年生产收音机 6.85 万台、 扩音机 3372 台。1958 年 3 月,国内第一台全国产化晶体管汽车收音机问世。同年 7 月,上海广播器材厂研制成功两台上海牌 101 型 44 厘米 电子管黑白电视机。 1960 年起,在从轻、纺工业系统中划 给仪表电讯系统的 10 家大厂中,结合调整部分工厂,组建 了上海无线电二厂、三厂、四厂等 12 家骨干大厂,为发展 国产化广播电视产品奠定了基础。这些大厂一开始就研制开 发收音机、扩音机等产品。上海无线电三厂于 1960 年试制 成功 663 —2— 6 型六灯三波段收音机, 在全国第一届收音机 评比中获第一名。 1962 年,该厂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全国 产化晶体管收音机,同时建立了国内第一条晶体管收音机流 水生产线。上海无线电四厂的 593—2 型、 593 — 4 型收音机 获一等奖。 1961 年,上海无线电二厂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提管理无线电、 有线电、电灯泡、日用电器、胶木、蓄电池等 6 个制造业,

科学技术发展史论文

成都理大学 科学技术史论文题目: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彭静 201206020228 核自学院 指导老师:周世祥

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之时,大家是否会感受到,人类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而伟大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一.古代科技发展概况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类由石器时代跨入青铜器时代,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在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不断推动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萌芽不断成长起来。 世界文明发端于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辉煌,但主要在技术领域。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古代中国科技文明的主要支桂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四大学科和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及世界闻名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生活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的古埃及和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创造了杰出的成就,埃及金字塔名垂史册,印度数学为世界数学发展史大侠光辉的一页。 古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夺目的科学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以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都是那一时期的解除代表人物。公元前3世纪,进入希腊化时期的古希腊获得更大的发展,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使得古代科学攀上三座高峰。 公元最初的500多年中,欧洲的科学技术持续衰落,5世纪后进入黑暗的年代,并且延续了1000多年,科学一度成为宗教的婢女。但是科学精神在14世纪发出自己的呐喊,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逻辑尔-培根像一颗新星,点亮了欧洲的天空。 在整个古代,技术发展的水平不高,科学也没有达到系统的程度,不同地域的人民之间还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文化联系, 但许多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 如阳历和阴历, 节气、月、星期和其它时间单位的划分, 恒星天区的划分和名称,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十进制记数法、印度——阿拉伯数字、轮车技术、杠杆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等等,都已深深镶入了整个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础。 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停留在描述现象,总结经验的阶段,个学科的分野并不明确,因而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和双重性,但它给近代科学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2.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电视机的发展演变过程

研究性学习 2010届高二(4)班 指导教师:谢伟军 课题组长:王世雪 小组成员:杨梦杏周清清关于睿吴宏杰

电视机的发展演变过程 电视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有多重要?这个恐怕从它在客厅和卧室中摆放的位置就能看出。作为家庭娱乐中心,电视,被世人公认为是 20世纪最伟大、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它第一次使文字、图像和声音能够同时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在电视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诞生过很多经典的机型,这些产品也和它们曾经播放过的图像一样,历经岁月磨砺依然令人难以忘怀。 1925年电视机雏形 谈论到电视机的诞生,有一个英国人的名字是不得不提的,约翰·洛奇·贝尔德,这位电视机之父曾经为了得到清晰的图像,加大电流电压到2000伏,自己却不小心碰到了连接线,差点触电身亡。 当然,贝尔德的努力在最终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报,1925年,贝尔德在英国展示了一种非常实用的电视装置。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贝尔德展示的机械设备十分简陋。这台电视机基本上是用废料制成的。光学器材是一些自行车灯的透镜。框架是用搪瓷盆作成的,而电线则是临时拼凑的乱糟糟的蜘蛛网般的东西。最大的奇迹是这些质量很差的材料,一经他的安排,就能产生图像,而这也成了现代电视机的雏形。

1939年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在贝尔德发明了可以映射图像的电视装置之后,这项技术很快就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39年美国也诞生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4月30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纽约市弗拉辛广场发表纽约世博会开幕式演讲。他的听众包括现场数万名来宾和纽约市区内其他一小部分人。后者数量不足200,他们以一种现代人极为熟悉的方式倾听总统的声音——看电视直播。纽约世博会开幕式上的主角有两个:一个是发表热情洋溢讲话的领袖,另一个是他对面50英尺外的电视摄影机。 在纽约世博会上,除了现场展现的高速公路、摩天大楼等之外,电视成为最受欢迎的主角。

机器人发展史论文

摘要:我国的工业机器人研制虽然起步晚,但是有着广大的市场潜力,有着众多的人才和资源基础。在十一五规划纲要等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下,在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未来,我们一定能够完全自主制造出自己的工业机器人,并且将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到制造与非制造等广大的行业中,提高我国劳动力成本,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社会生产的安全高效,为实现伟大祖国的复兴贡献力量。 关键字:工业机器人;日本;日本工业机器人协会;制造;十一五纲要; 引言:生产力在不断进步,推动着科技的进步与革新,以建立更加合理的生产关系。自工业革命以来,人力劳动已经逐渐被机械所取代,而这种变革为人类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时至今天,机电一体化,机械智能化等技术应运而生并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增强对机械的利用效率,使之为我们创造出愈加巨大的生产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和谐。工业机器人的出现是人类在利用机械进行社会生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发达国家中,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已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外汽车行业、电子电器行业、工程机械等行业已经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避免了大量的工伤事故。全球诸多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实践表明,工业机器人的普及是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推动企业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工业机器人的现状: 据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统计,至2008年底,世界各地已经部署了100万台各种工业机器人。其中,日本机器人数量据世界首位。 他们的算法基于制造工人与机器人的比例,即每万名工人拥有多少台制造机器人。其中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的10倍,也比排在第二位的新加坡多出了一倍。其中日本每万名工人拥有295台工业机器人,新加坡169台,韩国164台,德国163台。虽然排在前三位的国家都在亚洲,不过欧洲却是世界上工业机器人密度最大的地区。欧洲国家工业机器人密度为每万名工人50台,美洲为平均31台,亚洲平均27台。 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所谓工业机器人,就是具有简单记忆和可变控制程序的自动机械。它是在机械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外称为industrial robot。工业机器人的出现将人类从繁重单一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它还能够从事一些不适合人类甚至超越人类的劳动,实现生产的自动化,避免工伤事故和提高生产效率。随着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进相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机器人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已经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生产领域。 二、工业机器人的诞生至今 工业机器人的诞生:日本是当今的工业机器人王国,既是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制造国也是最大消费国。但实际上工业机器人的诞生地是美国。机器人的启蒙思想其实很早就出现了,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发表了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剧中叙述了一个叫做罗萨姆的公司将机器人作为替代人类劳动的工业品推向市场的故事,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于是在1959年美国的一家汽车公司,工业机器人应运而生。美国人英格伯格和德奥尔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他们发现可以让机器人去代替工人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而且不需要报酬和休息,任劳任怨。接着他们两人合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生

我家的电视机发展史

我家的电视史 电视,是国家和民族的私生活。电视已成为了一个囊括天下的“万花筒”,逐步地改变着人们的休闲方式。电视机作为百姓家庭重要的生活物品之一,已深深地烙上时代的印迹,能反映出所在年代的变迁与发展。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是人们争相选购的“三大件”,电视机作为“稀罕物”还没有走进百姓的家庭。直到上世纪80年代国门敞开之后,电视机渐渐多了起来,但买得起的家庭也不是很多。那时,老家小县城只有少得可怜的几台电视机,每逢不停电的傍晚,我们这些小孩子总会催着妈妈早点做晚饭,因为好看的电视剧就要开始了。毕竟当时人们娱乐的方式相当有限,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电影并不是每晚都能够购票进场的。为了能看上诸如《射雕英雄传》、《霍元甲》、《陈真》之类精彩的影视作品,要提前与拥有电视的人家打好招呼,不然连站的位置也没有了。较于现在五花八门的电视机来说,它的外形非常的笨拙。黑色的外壳,头上装着天线。画面非常的模糊,节目的数字在画面的右上方,占了整个画面的十分之一。天晴时,大家还可以安心地坐在电视前乐呵呵的看着节目。遇上天气差的时候,天线就会被风吹得直打转,画面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雪花。尽管接收的画面不是很清楚,信号不是很稳定,节目也有限,但远远传来的电视机里的声响总会挠拔人们的心扉……这样的岁月一直伴随着

我的少年时代,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我家才买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上海飞跃牌的,我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跑到别人家里看电视了,我也开始了电视迷的历史。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单一的黑白电视机逐渐被形形色色的彩色电视机所替代,无线变成了有线,电视节目不仅多得眼花瞭乱,画面也是高清晰的。我成家后,家里新买了一台崭新的大屏幕彩电,黑白电视机被放在阳台的角落里无人问津。有了彩电,配个影碟播放机,接上功放和音响,俨然就是一个设备齐全的家庭影院,可以随时来场卡拉OK,这份惬意是十多年前想也不敢想的。这时,电视的功能也变得多样化,远程学习,了解国内外新闻资讯,掌握最新市场动态、股市、民生和经济等方方面面轻松搞定。 新世纪的科技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电视不单单是色彩逼真了,体积也日益超薄变轻,材料更趋向节能环保化,等离子、液晶、纳米等多种多样。不久前,我家里新购置了一台大屏幕的液晶电视,挂在客厅的墙壁上,既不占地方,又显得美观,与新式家俱、电器组合在一起,颇有一股现代化、小康家庭的韵味。自从有了这种集影视、网络功能于一体的数字电视后,上百个频道随意点播,不再担心会错过自己喜欢的精彩节目。 弹指一挥间,祖国即将成立60 年,我亲眼见证了电视机从无到有,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平到等离子到液晶,从小画面到大屏幕到绿色节能环保;电视信号从弱到强,从无线到有线,

中传六年广播电视艺术基础真题

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基础》真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简答题(每题6分,共60分) 1、益智类节目 2、情感类节目 3、红色经典剧 4、人类学纪录片 5、正大综艺 6、少儿频道 7、中国电视早期的直播阶段 8、审美经验 9、电视艺术的仪式性 10、直接电视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广州电视台继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后,在全国第二个实施“制播分离”,将把旗下的九个电视频道的节目制作都分包给电视台内外的电视节目制作机构。试析“制播分离”将给电视节目的创作带来哪些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电视艺术的策划和创作者应该是以“雅俗共赏”还是“雅俗分赏”作为节目创作的首要出发点?并说明理由。 3、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写过一本书《娱乐至死》,描写了很多电视娱乐节目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今,我国电视娱乐之风盛行,难道我们将会面临娱乐至死的处境吗? 三、选答论述题(按方向选作,每题30分,共30分) 1、最近几年来春节晚会有什么缺陷,谈谈你的对策。(01,02,03,04方向必选) 2、论变焦距的推拉镜头和移动机位的推拉镜头的异同?试论各种运动镜头拍摄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05方向必选) 3、谈谈“自然混响”和“人工混响”的区别和应用。(06方向必选) 4、谈谈你对播音主持创作中“愉悦共鸣”的理解。(07方向必选) 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基础》真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简答题(每题6分,共60分) 1、谈话节目 2、情景喜剧 3、电视歌会 4、广播节目的参与性 5、文学创作的物化阶段 6、电视艺术的时尚性 7、广播电视栏目的构成要素 8、收视率 9、人文关怀 10、艺术主体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2008年中国电视诞生50年了,你认为这50年中最具影响力的事件和作品是哪个?为什么? 2、谈谈你对“广播电视节目是一种消费文化”这句话的认识。 3、你认为广播或电视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与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的演变有什么关系吗? 三、选答论述题(按方向选作,每题30分,共30分) 1、(01,02,03,04方向必选) 广播电视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总体策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具体创作,谈谈如何建构中国广播电视艺术的主流文化价值?如何在世界文化中提升中国广播电视艺术的国际影响力? 2、(05方向必选) 景别大致分为几种?试分析它们各自的作用。 3、(06方向必选) 论述“房间立体声”与“人头立体声”的区别和应用。 4、(07方向必选) 结合播音主持语言创作实践,谈谈怎样准确地把握语气的感情色彩和分量。 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基础》真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简述题(每题6分,共60分) 1、小说

电视机的发展史

【电视机的分类】 一、按色彩 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机 二、按尺寸 5英寸、14英寸、18英寸、21英寸、25英寸、29英寸、34英寸、背投、其它 三、按屏幕 球面彩电、平面直角彩电、超平彩电、纯平彩电 四、按显像管 普通电子管彩电、液晶显示彩电、离子彩电等 五、按显示比例 4:3 16:9 5:4 16:10 电视机中的寸是英寸,测量的是对角线的长度: 1英寸=25.4mm 所以29寸的电视,对角线的距离应该是73.66厘米。 [编辑本段]【电视机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19世纪末,少数先驱者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像的技术。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视技术,每传一张照片需要10分钟。1924年,英国和德国科学家几乎同时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成功地传出了静止图像。但有线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 192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里金申请到光电显像管、电视发射器及电视接收器的专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电子电视”发收系统,成为现代电视技术的先驱。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1925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电视机。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由于显像管技术尚未完全过关,整个试验只持续了30分钟,收看的电视机也只有十多台,此举宣告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电视艺术的问世,是电视发展史上划时

代的事件。 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 美国RCA193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到1953年设定全美彩电标准以及1954年推出RCA彩色电视 第一台电视机面世于1924年,由英国的电子工程师约翰·贝尔德发明,到1928年,美国的RCA电视台率先播出第一套电视片《FelixTheCat》,从此,电视机开始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信息传播和思维方式。从此,人类开始步入了电视时代。 [编辑本段]【电视机的发展历史】 第一台电视机面世于1924年,由英国的电子工程师约翰·贝尔德发明,到1928年,美国的RCA电视台率先播出第一套电视片《FelixTheCat》,从此,电视机开始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信息传播和思维方式。从此,人类开始步入了电视时代。 ——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球面到平面 我国彩电业起步于70年代中期,至今已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导入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成长期,心脏90年代中后期的成熟期。 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在1958年。在大跃进热潮中,天津712厂彩国产电子管心脏一部分当时苏联的元器件生产出了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当时我国电视机研制技术与日本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同一地点诞生,从此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但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心脏政治形势的影响,70年代我国彩电定的发展缓慢,降彩电显像管等关键部件仍需要进口外,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期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显拉大。 70年代未、80年代初我国彩电事业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在自力更生基础上,遵循以市场换技术的指导方针,与国外合作,彩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来发展自己的民族彩电工业。 1978年,国家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1982年10月份竣工投产,接着我国彩电工业摆脱了自行摸索的阶段,缩短了与国外彩电技术的差距。不久,国内第一个彩管厂咸阳彩虹厂成立。这期间我国彩电业迅速升温,并很快形成规模,全国引进大大小小彩电生产线100多条,并涌现也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1985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663万台,超过了美国,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电视机生产大国。这期间国产品牌无论是技术还是规模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仅长虹的产量就已达到单班日产1500台,但是由于我国电视机市场受结构、价格、消费能

浅谈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论文)

浅谈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 真人秀是目前风靡世界的一种新型的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产生于二十世纪中期,在欧美国家兴起并产生广泛的影响。真人秀英文名为reality tv,也可译作真实电视,是指以电视传媒为介质,普通大众按照节目制作方指定的规则,参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技游戏节目。(1) 真人秀节目在2000年的时候正式登入我国的电视业,,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2000年广东卫视推出的《生存大挑战》是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雏形,灵感来源于香港亚视和日本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真人秀《电波少年》。节目内容是从全国500多名报名者中海选出3名挑战者,只允许携带少量必需品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8个省的旅行挑战,节目组将整个过程全程录制并播出。第一届《生存大挑战》播出后,引起了全国性的轰动。不仅受众广泛讨论该节目,各媒体也争相报道,甚至是央视的《实话实说》对此也进行过专题报道。第二届《生存大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复制模仿了美国的经典真人秀节目《幸存者》。首次将淘汰机制引入到节目中,增加挑战者之间的竞争,并且在游戏的设置上也与《幸存者》相似。《生存大挑战》的播出开辟了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先河,此后各家电视台纷纷效仿,导致我国早期的真人秀基本上都是野外竞技类的节目,如央视的《金苹果》、贵州卫视的《峡谷生存营》和浙江卫视的《夺宝奇兵》等。这类节目形式单一,内容缺乏新意且模仿痕迹严重,使节目的收视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并引发了不少争议。正在发展中的真人秀节目陷入了低潮,但这并不能阻碍真人秀节目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2003年是我国真人秀节目发展的转折年,从这一年起我国的电视人开始不断探索,将真人秀这个舶来品与我国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借鉴他国成功节目的基础上策划并打造有本土特色的真人秀节目。于是在此背景下央视的王牌真人秀栏目《非常六加一》便应运而生。节目将重点放在普通大众身上,以平民化的视野,挖掘普通人在生活中的艺术潜质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全力成就他们的明星梦想。该节目在借鉴国外成功选秀类真人秀的同时也加入了本土化的创新,如节目组花重金请国内一流的指导老师对参加节目的3位选手进行音乐、表演、形体、服装、化妆等方面的培训和包装,让他们以全新的形象来展示并体验体验背后需要付出的辛劳。此外,节目以现场观众投票选举最佳者的方式实现了场内外的互动交流,不再让节目有孤零零的感觉。《非常6+1》由中央电视台当红主持人李咏担纲主持,李咏诙谐、辛辣的"无厘头"主持风格引领了电视节目主持的新风范。该节目已经播出就取得了骄人的收视率,广受业内外的好评及观众的喜爱。同年湖南卫视推出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更是将国内真人秀的发展推向高潮,此后我国的真人秀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下面我们就以《超级女声》为例,来探究我国真人秀兴起的原因。 2004年,由湖南娱乐频道和湖南卫视联手推出的《超级女声》是我国真人秀节目本土化的成功范例。第一届《超级女声》共设立了长沙,南京,武汉,成都四个赛区,共吸引了全国6万多人报名参加,节目播出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开始走向全国。2004年,湖南广电在上海注册成立上海天娱传媒,进行《超级女声》品牌的运营。2005年,第二届的《超级女声》打着“零门槛”的口号分别在长沙、广州、郑州、杭州、成都设置了五大赛区,先通过海选,在每个赛区选出前50名,再进入“50进20”“20进10”“10进7”“7进5”“5进1”的晋级赛,然后分赛区评选出的5名冠军直接晋级到年度总决赛,分赛区

电视机的发展历史

Television, or TV for short, is a telecommunication medium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moving images that can be monochrome (black-and-white) or colored, with or without accompanying sound. "Television" may also refer specifically to a television set, television program, or television transmission. As one of the greatest inventions in the 20th century, television’s development can date back to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And at the beginning of television history there were two distinct paths of technology experimented with by researchers.the earlier one is Mechanical Television, and the other is Electronic Television. Early inventors attempted to either build a mechanical television system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Paul Nipkow's rotating disks; or they attempted to build an electronic television system using a cathode ray tube developed independently in 1907 by English inventor A.A. Campbell-Swinton and Russian scientist Boris Rosing. German, Paul Nipkow developed a rotating-disc technology to transmit pictures over wire in 1884 called the Nipkow disk. Paul Nipkow was the first person to discover television's scanning principle, in which the light intensities of small portions of an image are successively analyzed and transmitted. In the 1920's, John Logie Baird patented the idea of using arrays of transparent rods to transmit images for television. Charles Jenkins invented a mechanical television system called radiovision and claimed to have transmitted the earliest moving silhouette images on June 14, 1923. Using a Nipkow disk, Scottish inventor John Logie Baird succeeded in demonstrating the transmission of moving silhouette images in London in 1925,[8] and of moving, monochromatic images in 1926. Baird's scanning disk produced an image of 30 lines resolution, just enough to discern a human face, from a double spiral of Photographic lenses.[9] This demonstration by Baird is generally agreed to be the world's first true demonstration of television, albeit a mechanical form of television no longer in use. Remarkably, in 1927, Baird also invented the world's first video recording system, "Phonovision": by modulating the output signal of his TV camera down to the audio range, he was able to capture the signal on a 10-inch wax audio disc using conventional audio recording technology. Electronic television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thode ray tube, which is the picture tube found in modern TV sets. German scientist, Karl Braun invented the cathode ray tube oscilloscope (CRT) in 1897. In 1926, Hungarian engineer designed a television system utilizing fully electronic scanning and display elements, and employing the principle of "charge storage" within the scanning (or "camera") tube. On 25 December 1926, Kenjiro Takayanagi demonstrated a television system with a 40-line resolution that employed a CRT display at Hamamatsu Industrial High School in Japan.[15] This was the first working example of a fully electronic television receiver. By 1927, Russian inventor Léon Theremin developed a mirror-drum-based television system which used interlacing to achieve an image resolution of 100 lines. in 1927, Philo Farnsworth made the world's first working television system with electroni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