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词性活用
- 格式:ppt
- 大小:400.50 KB
- 文档页数:41
[转载]成语中的词类活⽤现象原⽂地址:成语中的词类活⽤现象作者:蔡蔡在古代汉语中,常常会有⼀些词因为某些语⾔交流上的⽅便,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类活⽤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阅读古代⽂选的时候经常会出现。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法已经没有了,只有在某些成语中还有着这种⽤法。
下⾯就对成语中词类活⽤现象分类进⾏分析和论述。
⼀、名词活⽤为⼀般动词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较常见,应⽤于成语中主要有五种情况:1、两个名词连⽤,如果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和偏正关系,也不表⽰判断,则其中⼀个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敬贤礼⼠”中的“礼”和“⼠”都是名词,若都翻译成名词,则意思不通,所以此处的“礼”作动词使⽤,是“礼遇”的意思。
此类成语还有:报仇雪恨、披发⽂⾝、披发缨冠、汗颜⽆地、祸国殃民、⾯墙⽽⽴、⼼猿意马、如⽇中天其中,当两个相同的名词连⽤时,其中必有⼀个⽤作动词,⽐如说“春风风⼈”和“春⾬⾬⼈”中的“风”和“⾬”后⾯接有名词“⼈”,在此作为动词,译为“吹拂”和“下⾬”。
2、名词前有“能”、“可”等能愿动词,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不可名状”中的“名”,本是名词,但前⾯⼜能愿动词“可”字,故在此作动词,意为“说出”,此类成语还有:能⽂能武、⼈皆可夫、不可救药3、名词前有副词时,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不期⽽遇”中的“期”,本是名词“⽇期”的意思,在此因前⾯有⼀副词“不”,所以在此作为动词,译为“约定⽇期”。
此类成语还有:不谋⽽合、不速之客、不⽑之地、未⾬绸缪、横⾏不法、不名⼀钱、莫名其妙、不翼⽽飞、⾔必信⾏必果、密云不⾬4、名词⽤“⽽”连接,那么“⽽”字前⾯的或者后⾯的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画地⽽趋”中的“趋”字,“⽽”字之前是⼀个动宾词组,所以名词“趋”作动词,译为“疾⾛”。
此类成语还有:不胫⽽⾛5﹑名词的前⾯有“所”字,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所事事”中的“事”字,⽤在“所”之后,⽤作动词,译为“做事”。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摭谈作者:牛严济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5年第07期成语是从古代汉语中沿习下来的,因其结构的稳固性和定型性,所以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痕迹,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特别是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基本用法,充当了别的词类,从而使词语的意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比较多,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以及数词的活用四类情况。
了解和掌握一些词类活用的语法特点,对于正确理解成语和准确使用成语都非常重要。
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很普遍,这在成语里也是如此。
一些成语中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后直接带宾语(有的宾语省略),不再表示人或事物以及时地名称,而具有一般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语法特点。
如“文过饰非”中的“文”,就是“掩饰”“文饰”的意思。
又如“革故鼎新”“衣锦还乡”“待字闺中”“正中下怀”中的“鼎”“衣”“字”“中”等词都用作动词,依次为“革新”“穿”“许嫁”“适合”之意。
2.名词作状语成语里,有些名词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作了状语。
如“风流云散”中的“风”及“云”就分别作“流”和“散”的状语,成语的字面义就是“像风一样流失,云一样飘散”。
另外,像“抱头鼠窜”“牛鼎烹鸡”“江河日下”“南征北战”等成语中加点的名词都作状语,分别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方式以及时间和方位等。
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在成语里也能偶尔见到,它表示使宾语这一动作行为的对象产生某种动作或变化。
如像“祸国殃民”中的“殃”,为“使受祸害”义;“汗马功劳”中的“汗”,就是“使出汗”的意思;“生死肉骨”中的“肉”为“使……长肉”之意。
4.名词的意动用法在古汉语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主语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怎样或当作什么。
成语里名词的意动用法比较鲜见,但像“草菅人命”“幕天席地”“鱼肉乡里”中也保留了古汉语的这一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
汉语成语,源远流长。
因其结构具有稳固性和定型性,因而现在一部分成语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痕迹,体现出“词类活用”这种古代语法现象。
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十种活用情况。
一、名词作状语在汉语成语里,有些名词(包括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对动词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如“风流云散”中的“风”、“云”就分别作“流”、“散”的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像风一样飘流,像云一样消散”。
又如“狼吞虎咽”、“草得露宿”、“左顾右盼”、“大江东去”、“世风日下”等成语中的加点名词,也都属于这种活用情况。
二、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在某些成语中,也即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名词或名词短语失去了它本身的语法特点而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特点。
如“不毛之地”中的“毛”,就是“长毛”、“长树木、庄稼”。
另外,像“未雨绸缪”、“观望不前”、“大言不渐”、“纨绔子弟”、“轻车熟路”中的“雨”、“前”、“大言”、“纨绔”、“轻车”和“熟路”等词,都是用如动词。
三、动词作状语在汉语成语中,有些动词或动词短语可以单独用在另一动词前面作状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哀梨蒸食”中的“蒸”,就直接用在动词“食”的前面作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把有名的哀家梨蒸着吃”。
又如“坐以待毙”、“伫候佳音”、“抱头鼠窜”、“侧目而视”、“揭竿而起”等成语中的加点动词,也都用在动词的前面作其状语。
四、动词用如名词在成语中,有些动词失去其自身的语法特点,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
它不再表示某一动作行为的发生,而是表示这一动作行为本身的存在,或者表示与这一动词有关的人或事。
如“道不拾遗”中的“遗”,已不再表示“丢失”这个动作行为的发生,而表示与其有关的物品,“丢失的东西”。
又如“见多识广”、“围城打援”、“救死扶伤”、“混淆视听”、“网漏吞舟”中的加点动词,也都是用如名词。
成语中词类活用成语是定型化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成语很多是古汉语演变而成的,这些成语中有许多词类活用的情况。
如名词用如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名词作状语等,如果我们还按它原来的词性理解它的意义,对成语的理解就产生岐义。
了解成语中词类活用的情况,不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而且对帮助我们学习古汉语也是很有用的。
下面介绍成语几种词类活用的情况。
一、成语中名词用如动词例:1、一鼓作气这个成语出自《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气”意思是说,第一次击鼓士气旺盛。
“鼓”,名词用如动词,击鼓。
2、绳之以法“绳”,原意指墨斗线。
这里作纠正讲。
用法令、法则纠正。
《书.同命》:“绳衍纠谬,格其非心。
”“绳”和“纠”,都是动词。
3、未雨绸缪还未下雨就先酝酿,做准备。
“雨”,名词用如动词。
4. 兵不血刃意思是说未经血战就取得胜利,形容战事顺利。
血,血染,名词用如动词。
《山海经.南山经》:“其名曰白皋,可以血玉。
”其注云:“血,谓可染玉作光彩。
”5、不衫不履意为不穿衣服不穿鞋子,形容不修边幅的人。
衫:穿衣。
履:穿鞋。
6、原原本本前一个“原”作“追溯”讲,动词。
后一个“原”作“根原”讲,名词。
前一个“本”作“根据”讲,动词。
后一个“本”意为“本来”,名词。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追溯事情发展的由来。
如“本本主义”,意思是一切都要根据书本写的(或原来的)行事。
《伶官传序》:“原庄宗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7、箪食壶浆此成语见《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用箪盛(吃的),用壶装(喝的),迎接王师。
箪,一种盛食物的竹器。
箪,壶,名词用如动词。
8、有口皆碑意为人人称颂。
碑,名词用如动词。
9、相形见绌互相比较就显出彼此的不足。
形,形状。
在成语里作动词,比较的意思。
10 、不甘后人不甘落在别人后面。
后,方位词。
成语中用如动词,落在........后面。
《论语.先进》:“三子者出,曾晰后。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聂廷生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
要克服这一难点,教师除了讲清课文中的典型例句之外,为学生适当补充一些相应的练习材料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词组,大多来源于古代典籍中的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和诗文名句,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词类活用。
今将成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作一归纳整理,供老师和同学们参考。
一、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
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而且普通名词也可以用作状语,直接限制或修饰动词。
按其所起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表示处所或方位,翻译时需要在该名词前加上介词“在”或“从”,例如:草行露宿(在野草里走路,在露天下睡觉。
形容走远路的人艰苦和匆忙的情形。
)风餐露宿穴居野处(居住在洞里生活在荒野。
形容原始人的生活状况。
)旭日东升(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形容朝气蓬勃的景象。
)管窥蠡测(guǎn kuī lí cè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
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2、表示工具或依据,翻译时需要在该名词前加上“用”或“按”。
例如:口诛笔伐管窥蠡测不可言宣(指不能用言语所能表达的(用在说事物的奥妙、味道),只能意会。
)颐指气使(指不说话,只用面部表情来示意。
形容有权势者指挥别人的神气。
)车载斗量头会箕赋(按人数征税,用畚箕装取所征的谷物。
指赋税苛刻繁重。
)3、表示状态或方式,可译为“像……一样”。
例如:蝇营狗苟蚕食鲸吞凫起雀跃狼奔豕突狼吞虎咽虎踞龙盘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争虎斗兔起鹘落鼠窃狗盗抱头鼠窜不甘雌伏鬼哭狼嚎风流云散风驰电掣雷厉风行波诡云谲土崩瓦解鳞次栉比声誉鹊起川流不息烟消云散星罗棋布冰清玉洁珠圆玉润4、时间名词“日、月、年、岁”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仍,含有“每”或“渐渐地”等意义。
例如:日积月累日就月将日新月异日消月朘岁朘月耗江河日下蒸蒸日上日深月久日理万机二、名词用作动词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用作动词,具有一般动词的特点和功能,如可以带宾语,前面可以加能愿动词,或者受副词的修饰。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尝试例证成语在词类活用教学中的这种可行性,并试图分享、推广这种简捷灵活的词类活用教学方法。
关键词:成语;词类活用;古汉语教学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也是学习古汉语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为提高词类活用的教学效果,笔者一直尝试通过分析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来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此类知识点。
实践证明,通过成语学习词类活用是词类活用教学中行之有效的辅助方法。
在词类活用教学中,分析成语的方法其优点很突出。
首先,成语一般是四字短语,结构简单,活用明显,便于分析,便于学生理解并记忆。
其次,成语中活用的示例十分丰富,可谓俯拾皆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既灵活又简捷。
因此,在词类活用教学中,采用分析成语的方法,具有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在词类活用现象中,名词、形容词、动词的活用情况最为普遍,因此这三类词的活用初学者必须熟练掌握。
下面,笔者就通过成语来详细例释有关这三类词的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一、名词的活用名词在语法结构中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如果在语法结构中充当了主语或宾语之外的语法成分,那么就可以大致判断其发生了活用现象,至于它到底活用成了什么,只需看它在在具体语法结构中充当的是什么成分,若是充当了谓语,就可以判断本处名词活用作动词,因为谓语一般由动词充当;若是充当了状语,就可以直接判断本处名词活用作状语。
名词的活用,主要就是这两种情况:1.名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在此名词前或后一般会有作主语或宾语的名词,与该词构成主谓或动宾关系,这是判断这种名词活用作动词的重要依据。
例如“甚嚣尘上”中“尘上”是一个主谓短语,意思是“尘土向上飞扬”,“上”在“尘”这个名词后面且作了其谓语,“上”本来是一个方位名词,不能作动词来用,但此处它已经当作动词来用了,所以我们只能变通,将这种现象归纳成“名词活用作动词”。
“旰食宵衣”中,“旰”“宵”这两个都是状语,“旰”表示“时间很晚”,“宵”表示“夜里”。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举隅1、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把……作为边邑。
//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方位名词,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解释为“向东面”封:第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以(郑)为疆界。
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
//第二个“封”,名词,边界。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邻邦的国力变得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变得相对削弱了。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害他。
○晋军(“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驻扎)函陵,秦军氾(fàn)南。
//晋军屯驻在函陵。
○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若亡(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郑而有益于君。
○夜(在夜里/连夜,名词用作状语)缒(zhuì)而出,见秦伯。
2、鸿门宴A、名词用作动词○籍(造户籍册或登记)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项王。
○刑(用刀割、刺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芷阳间行。
○沛公欲王(称王)关中。
B、名词用状语○于是项伯复夜(连夜)去。
○吾得兄(像对待兄长那样)事之。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像鸟张开翅膀那样)蔽沛公。
○头发上(向上)指。
C、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使……活)之。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与……交好)留侯张良。
3、兰亭集序9.赤壁赋10.游褒禅山记○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把……看作一样,数词活用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
齐:把……看作相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足以极视听之娱。
极:穷尽,副词活用作动词○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舞、泣,使动用法。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向西,向东,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攻占,名词活用作动词;东,向东进发,名词活用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010-03-09 09:38:06| 分类:|举报|订阅转载成语中的词类活⽤现象成语中的词类活⽤现象字号 所谓词类活⽤,就是只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定的语⾔习惯灵活运⽤,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
例如《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进媪尊长安君之位”,形容词“尊”在这⽤做使动⽤法,后⾯加了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安君之位尊”。
本来形容词经常⽤做主语、宾语、定语,后⾯不能跟宾语,⽽在这由于语⽤习惯灵活运⽤为使动。
词类活⽤在古汉语中⽐较普遍,但就整个成语系统来说,⼜属于⼀种特殊的现象!本⽂共涉及到235个成语,都有词类活⽤现象,是在查阅了6000多个成语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得出的。
⼤体⽽⾔,成语中的词类活⽤可分为七种类型,以下分别作以分析论述。
⼀、名词活⽤为⼀般动词。
名词活⽤为⼀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较常见的语法现象,⼤致有六种条件。
本⽂⼀⼀列 举出来,并且对其中某些成语从语源⽅⾯试加论析。
1、副词后⾯的名词⽤作动词。
例如“不期⽽遇”“未⾬绸缪”“莫名其妙”“⽆偏⽆党”,这四个成语中的“期、⾬、名、党”原本皆为名词,但因为有否定副词“不、未、莫、⽆”的修饰⽽活⽤为动词,意思分别是“约定⽇期”、“下⾬”、“说出”、“偏私”。
词类成语还有: 不谋⽽合不⽑之地不速之客横⾏不法不名⼀钱 2、两个名词连⽤,如果它们不是修饰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则其中⼀个名词活⽤为动词。
例如“囊萤照读”,语出唐欧阳询等《艺⽂类聚》卷九⼗七引《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学⽽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练囊盛数⼗萤⽕,以夜继⽇焉。
”其中囊本为名词“⼝袋”,和名词“萤”连⽤,活⽤为动词,释为“⽤囊装”。
再如⾷租⾐税,语出《史记·平淮书》:“是岁⼩旱,上令官求⾬,⼘式⾔⽈:‘县官当⾷租⾐税⽽已,今弘⽺令吏坐市列肆,败物求利。
亨弘⽺,天乃⾬。
’”名词“⾐”与“税”连⽤,“⾐”活⽤为动词,意思是“穿⾐”。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成语是汉语中经常使用的一个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成语是由多个汉字组成的,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固定的意思。
虽然我们可以理解这些成语,但了解其中每个汉字的词类和词性会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成语。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索成语中各种词类的作用,以及它们在成语中的应用。
1. 名词在成语中,名词通常用于指代具体的事物、人或动物。
例如:一鸣惊人,一见钟情,半途而废,百发百中等。
这些都是用名词来表达成语意思的典型例子。
上述成语中的名词还可以被修饰或追加修饰语,以完整表达成语的意义。
2. 动词在成语中,动词经常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行为或动作。
例如:坐井观天,玩火自焚,步步为营等。
这些成语说明动作的情况,强调动作的影响或风险等。
此外,许多成语使用动词在现在时或过去时中表示瞬间或过去的行为,例如:怒气冲天,走马观花,弄巧成拙等。
3. 形容词在成语中,形容词用于描述某个特定的状态或性质。
例如:风雨同舟,高枕无忧,勇往直前等。
这些成语使用形容词来形容人、事或物的状态或属性。
形容词可以用于随后的修饰语,增强成语意义的表达。
4. 助词和连词助词和连词在成语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起到把各个词汇结构组合在一起的作用。
例如:横扫千军,人心惶惶,我行我素等。
这些成语中都包含助词和连词,它们用于将词语组合构成成语的固定结构。
在许多成语中,助词和连词也可以用于表示时间序列和因果关系。
在成语中,副词和介词经常用于表达时间和空间关系。
例如:一举两得,大刀阔斧,居安思危等。
这些成语使用介词和副词来表示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也用于进一步强调成语的意义。
总的来说,成语中的每个词类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促进成语完整意义的表达。
熟悉这些成语的语法功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它们。
当我们使用成语时,我们也应该考虑这些不同词类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意图。
通过成语学习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但在现代汉语中却较少出现,因此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
我们不妨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文言现象。
一、名词用如动词:1) 否定词未、非、无、亡、不等后面一般是要加动词的,如果其后是名词,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
不胫而走不翼而飞不毛之地未雨绸缪不情之请不人不鬼不稂不莠兵不血刃不衫不履(2)古代不可能两个名词连用,也不可能出现名词和代词连用的情况,这种条件下,名词必须活用为动词。
晨钟暮鼓衣锦还乡绳之以法春风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春华秋实夏雨雨人衣冠禽兽祸国殃民草菅人命3)所字结构(所+动词),因此所+名词,名词必须活用为动词。
所善无所事事君子所耻(4)能愿动词能、愿、欲、可、当+动词,其后若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不可名状非能水也当仁不让二、名词作状语含有这种用法的成语很多。
1) 方位名词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很容易作状语。
左顾右盼上蹿下跳前怕狼后怕虎南辕北辙东张西望上蹿下跳乌鹊南飞尘泥下漏南来北往南征北战南辕北辙东摇西摆东张西望东奔西走东倒西歪东拉西扯内忧外患东、西、南、北四字均为方位名词,在上述成语中可译为“向东、向西、向南、向北”或是“从东、从西、从南、从北”,表示动作发生的方位或趋势。
2)时间名词日、月、年、夜、朝、夕等很容易作状语。
日积月累衣锦夜行蒸蒸日上日理万机日削月割江河日下夜不归宿朝花夕拾朝三暮四3)动词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就是要做状语,表示状态、手段、方法等。
(主语+名词+谓语动词)蚕食鲸吞口诛笔伐草行露宿车载斗量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蜂拥而来抱头鼠窜狼吞虎咽刀耕火种口讲指画管窥蠡测管窥筐举拳打脚踢手拉肩扛木雕泥塑灰飞烟灭耳闻目睹道听途说街谈巷议内忧外患草行露宿里应外合路见不平路不拾遗虎口拔牙虎口逃生火中取栗纸上谈兵露宿风餐草行露宿街谈巷议锦上添花其它的成语中的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晨钟暮鼓(敲钟)(击鼓)耳提面命(当面)江河日下(向下流)密云不雨(下雨)衣锦还乡(穿)莫名其妙(说出)沐猴而冠(戴帽)心猿(像猴子跳)意马(像马奔跑)础润而雨(下雨) 沐猴而冠(戴帽子)绳(作准绳来处治)之以法衣(穿)锦夜行尸(占据)位素餐衣冠(穿衣服戴帽子)禽兽当头棒(用棒子打)喝不蔓(蔓延)不枝(分枝)兵不血(沾上血)刃不毛(生长植物)之地裹足不前(前进) 酒(装酒)囊饭(盛饭)袋一鼓(击鼓)作气栉(梳头发)风沐雨不胫(长着小腿)而走先礼(讲礼貌)后兵(动武) 不翼(长着翅膀)而飞不情(近乎人情)之请春风风(吹,比喻教化)人十年树(种植)木,百年树(培养)人2.名词用作状语白驹过隙(像白驹)蚕(像蚕)食鲸(像鲸)吞车载斗量(用车)(用斗)虎踞龙盘(像老虎)(向长龙)江河日下(一天天)鳞次栉比(像鱼鳞)(像梳子齿)龙飞凤舞(像龙)(像凤)犬牙交错(像犬牙)风餐露宿(在风中)(在露水中)斗折蛇行——斗、蛇: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分别作“折”“行”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
成语中的名词活用江西省上饶县第七中学谢甫安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形容词、动词和数词的活用。
所谓的“活用”,就是在成语或句子中,按一定的语言习惯,把甲类词临时转化为乙类词用。
“活用”可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词性的改变;第二种是语法功能的改变。
本节微课仅就常用成语中的名词活用现象进行解说,以资认清其规律。
(一)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1、副词+名词副词在成语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便有了动词的性质,活用为动词。
如:①不胫而走——胫,小腿。
名词活用为动词“长小腿”。
没有长腿却能跑。
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②不毛之地——毛,草木庄稼。
名词活用为动词“长草木”。
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
形容荒凉、贫瘠。
③莫名其妙——名,表达、说出。
没有人能够说出其中的奥妙。
形容事情奇怪;不合常理。
类似的成语还有不稂不莠不云不雨不情之请莫名其妙华而不实不世之功不翼而飞不衫不履先礼后兵言必信行必果苗而不秀2、名词+名词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合,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就只能是由其中的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
(1)成语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就是动宾结构。
如①衣锦还乡——衣,动词,穿。
古时指做官后,穿了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
②平步青云——步:行走;青云:高空。
指人一下子升到很高的地位上去。
③礼贤下士——礼,以礼相待。
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
类似的成语: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洞烛其奸额手称庆韩信将兵计日程功(2)成语中第二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就是主谓结构。
如:①车水马龙——水,流水;龙,游龙。
车像流水,马像游龙。
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②心猿意马——猿,猴子跳;马,马奔跑。
心意好象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
在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在成语中保留了很多,学生只要用心揣摩,就能在成语中体会到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示例】衣冠禽兽:衣冠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即穿着衣戴着帽。
衣冠禽兽常比喻品德败坏、行为如同禽兽的人。
莫名其妙:名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意思为“说出”。
此外,“不毛之地”中的“毛”意为“长庄稼”;“不人不鬼”中的“人”“鬼”意为“像人”“像鬼”……二、名词用作状语【示例】口诛笔伐:用言论、文字进行揭发或批判。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山盟海誓: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烟消云散:像烟和云似的消散,常用来比喻事物完全消失。
风餐露宿: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常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一般指传闻的或没有根据的话。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常形容多而密集。
土崩瓦解:像土崩塌、像瓦分解一样,常比喻彻底垮台或崩溃。
类似的成语很多,如日积月累、龙盘虎踞、玉洁冰清、字斟句酌、内忧外患、雷厉风行、神出鬼没、斗折蛇行……三、动词活用为名词【示例】见多识广:见,见到的;识,知道的。
救死扶伤:死,快要死的人;伤,受伤的人。
送旧迎新:旧,旧的(东西、事物);新,新的(东西、事物)。
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示例】扶危救困:危,危难的人;困,困难的人。
取长补短:长,长处;短,短处。
推陈出新:陈,旧的;新,新的。
苦尽甘来:苦,苦难的日子;甘,美好的日子。
此外,喜新厌旧、拈轻怕重、弃暗投明、无恶不作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五、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示例】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巩固)。
良药苦口:苦,使……感到苦。
治国安民:安,使……安定。
虚怀若谷:虚,使……谦虚。
涸泽而渔:涸:使……干涸。
此外,安居乐业、穷兵黩武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六、名词的使动用法【示例】汗马功劳:汗,使……出汗。
祸国殃民:祸,使……遭到祸害;殃,使……遭殃。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成语中的词类活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
一、成语中名词的活用。
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什么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
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三是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1)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不稂不莠(长狼尾草、长狗尾草),密云不雨(下雨),不毛之地(长草木),不情之请(近人情),莫名其妙(说出),华而不实(结果实),不衫不履(穿上衣、穿鞋子),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等。
(2)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一诺千金(一个许诺下来就价值千金);洞烛其(照亮),计日程功(计量、考核),韩信将兵(带领),平步青云(行走,这里指走上)等。
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时间名词作状语。
A、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
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
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
B、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可译为“一天天地”。
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
C、“朝”“暮”“晨”“夕”等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朝不虑夕、朝闻夕改。
2、普通名词作状语。
A、表示方位和处所。
如: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外面);筑室道(在路上)谋;虎口余生(虎口里);金榜题名(金榜上);风餐露宿;风雨飘摇;管窥蠡测(从竹管孔里);道不拾遗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成语中体会到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在成语中保留了很多,学生只要用心揣摩,就能在成语中体会到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示例】衣冠禽兽:衣冠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即穿着衣戴着帽。
衣冠禽兽常比喻品德败坏、行为如同禽兽的人。
莫名其妙:名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意思为“说出”。
此外,“不毛之地”中的“毛”意为“长庄稼”;“不人不鬼”中的“人”“鬼”意为“像人”“像鬼”……二、名词用作状语【示例】口诛笔伐:用言论、文字进行揭发或批判。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山盟海誓: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烟消云散:像烟和云似的消散,常用来比喻事物完全消失。
风餐露宿: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常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一般指传闻的或没有根据的话。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常形容多而密集。
土崩瓦解:像土崩塌、像瓦分解一样,常比喻彻底垮台或崩溃。
类似的成语很多,如日积月累、龙盘虎踞、玉洁冰清、字斟句酌、内忧外患、雷厉风行、神出鬼没、斗折蛇行……三、动词活用为名词【示例】见多识广:见,见到的;识,知道的。
送旧迎新:旧,旧的(东西、事物);新,新的(东西、事物)。
救死扶伤:死,快要死的人;伤,受伤的人。
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示例】扶危救困:危,危难的人;困,困难的人。
取长补短:长,长处;短,短处。
推陈出新:陈,旧的;新,新的。
苦尽甘来:苦,苦难的日子;甘,美好的日子。
此外,喜新厌旧、拈轻怕重、弃暗投明、无恶不作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五、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示例】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巩固)。
良药苦口:苦,使……感到苦。
治国安民:安,使……安定。
虚怀若谷:虚,使……谦虚。
涸泽而渔:涸:使……干涸。
此外,安居乐业、穷兵黩武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六、名词的使动用法【示例】汗马功劳:汗,使……出汗。
祸国殃民:祸,使……遭到祸害;殃,使……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