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版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

论版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

论版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
论版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

论版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

[摘要 ]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产权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版权也因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和使用。在版权的具体运用中,因版权人和版权人以外的其他主体之间利益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与版权有关的冲突,此时就需要有解决冲突的思路和途径。本文围绕版权法中的利益平衡这一中心问题,以版权法中利益平衡的理论基础为基点,详细论述了版权法利益平衡的具体内容,提出了构建版权法利益平衡机制的基本框架;在论述版权保护中利益平衡的理论基础的中,首先分析利益与利益平衡的含义,再次以探讨著作权法中利益平衡的具体内容为重点论述了版权法中利益平衡的必要性和正当性。

[关键词 ] 版权保护;利益平衡;邻接权;合理使用

利益平衡是版权保护中应当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自其建立以来它就是版权制度一直追求的价值目标。这种目标的实现 ,主要是要通过制度的设计,实现创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利益的平衡。利益平衡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法哲学基础和经济学基础,一方面版权制度通过保护创作者的利益, 激励其创作更多的作品,丰富社会知识财富;另一方面又促进作品的传播和利用,以满足社会公众对作品的需求,保证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实现。

一、版权保护中利益平衡的内涵

版权,又称著作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它是法律上规定的某一单位或个人对某项著作享有印刷出版和销售的权利,任何人要复制、翻译、改编或演出等均需要得到版权所有人的许可,否则就是对他人权利的侵权行为。知识产权的实质就是把人类的智力成果作为财产来看待。而版权法从产生之初,版权限制与版权保护就如影随形:版权保护为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提供物资和精神的激励,版权限制则确保社会公众及时获得作品、最大限度地分享文化进步艺术繁荣带来的利益。利益平衡 ,就是通过作为利益的调节器的法律调整,使得相互冲突和对立的利益达到均衡 ,各主体能够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利益决定着法的产生、发展和运作 ;法律影响着 (促进或阻碍 )利益的实现程度和发展方向。”[ 1]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需要, 这就决定了社会上各种利益可能发生相互冲突和对立, 这些利益冲突需要通过法律来进行调整。对版权保护而言 ,利益平衡就是通过对著作权人的权利保护 ,激励其对作品的创作,同时又促进作品的传播和利用, 方便社会公众接近和利用作品及信息 ,从而实现作品创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三者之间利益的平衡。

利益平衡作为版权保护的重要原则 ,是为了实现法律的目的对社会利益进行保护, 并防止人们在享受生活时发生冲突[ 3] (P154-155),在一定程度上版权法作为一门专项保护的法律目的是在于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和愿望 ,并对各种利益进行分配、保护和协调。版权法的立法目的就是一方面通过对作品创造

者一定期限内的垄断权利的保护来维持一种激励机制 ,另一方面通过对权利人的权利限制,来促使智力成果的传播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进步 ,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最终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版权法一方面要保护作品创作者的专有权利, 激励其创作出更多的作品 ,另一方面又要保护作品传播者的利益和使用者的利益 ,以实现作品的最大效用 ,从而促进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最终实现这三方利益的最大化与平衡。利益平衡实质上反映了法律上的权利、义务的公正和适当的分配,既要求版权保护既要充分有效, 又要适当合理 ,使版权人得到充分有效的保护, 以实现版权法的激励机制,防止对版权的授予成为社会公众利用作品的障碍,体现作品的实际效用的最大化 ,从而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版权保护中各主体间利益平衡的关系

(一)创作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创作者在著作权法中称为作者 ,是著作权的基本主体。对于仅由一人创作的作品 ,不存在作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但是, 对于由多人共同创作的作品 ,如合作作品, 版权法则要注意平衡多个作者之间的利益。所谓合作作品根据《美国著作权法》第 101条规定 :“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具有将各自的贡献结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或相互依存的单一体之意图的创作者共同创作的作品。”此条规定强调合作作者之间应当具有“共创意图”, 如果没有这种意图 , 由几个作者共同创作的作品就不是合作作品。其中, 这种意图即是他们有意将各自创作的作品或者自己对作品贡献结合成一个单一体[ 4](P73)。其他国家包括我国的著作权法几乎都没有这样的要求。但无论怎么样,有一点是相同的, 即合作作品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创作而成 ,应当由这些人共同享有对合作作品的著作权 ,并应当平衡各作者之间的利益。合作作品的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 ,对于不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 ,各合作作者共同享有对整部作品的著作权, 任何一个合作作者许可他人使用合作作品,都有义务将其由此获得的许可使用费按比例分配给其他合作作者 ;对于可以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 ,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体的著作权。这就通过版权法的规定, 平衡了对合作作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作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可以激励作者们进行更多的合作创作 ,从而丰富社会的精神财富,满足社会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二 )创作者与传播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促进作者与传播者的利益平衡,是我国著作权法的一项重要内容。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能得到更多人的利用,从而实现作者的利益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得益于传播者的传播。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付出了劳动,并为作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起了重要作用,因此也应当得到保护。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赋予传播者以“邻接权”的保护。邻接权指的是与著作权相关的权利,邻接权的主体是作品的传播者,主要包括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以及广播电视组织,我国著作权法还赋予出版者以版式设计权和装帧设计权。邻接权与著作权密切相关,它对著作权的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邻接权有时也称为传播者权。作者通过智力上的努力创作出了作品,而在作者的创作作品与社会公众的利用作品之间,需要有

传播者的传播作品的行为,传播者的传播作品的行为实质上为作者与作品使用者之间搭起了桥梁。因此,从完整的平衡意义上看,对作品的创作激励与作品的传播和使用的激励显得同等重要。虽然作品的传播是建立在作品的创作基础之上,但是作品的传播对于实现作者和其他著作权人的利益也具有重要意义,没有有效的传播机制,作品得不到社会公众的利用,作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很难实现。因此,我国的著作权法既注重保护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的利益,也注意保护传播者及邻接权人的利益,换言之,版权保护制度应当在创作和传播作品之间达到一种适当的平衡,即要实现作者与传播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三)创作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从“利益”的角度看,在智力产品中,智力创造者和其他对该智力创造物享有权利的知识产权人以及社会公众都有合法的利益。创作者的合法利益是基于其智力创造的事实行为,而社会公众的合法利益则基于智力产品的社会性、继承性、人类自身发展对知识共有物的合法需求[2](P158)。因此,有必要在创作者与利用者之间进行利益的平衡。版权制度是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部分,也适用这个理论,即作者和使用者对于作品都可以享有合法的利益,版权制度主要是对二者的利益进行适当的平衡。作者在创作作品时付出了劳动,因而应当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尊重,事实上版权法主要通过赋予作者财产权和精神权利使得作者的利益得到保护。而作品创作出来,只有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利用才能体现其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作者的利益。一方面,作者的作品在社会公众的利用中体现价值,并且特定的作者在创作作品时往往要运用到其他作者的作品以及社会的公共知识财富,另一方面社会对作品的利用和分享有赖于作者的创作活动。因此, 应当在作者和社会公众之间进行协调和平衡,以实现各自的利益最大化。

三、版权保护中利益平衡的实现

利益平衡是版权法的宗旨和目标,这在各国著作权法中都有所体现。我国《著作权法》第 1条明确规定,著作权法要保护作者的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 ,鼓励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一)创作者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平衡的建立——著作权制度的根基

知识产权是人们就其智力劳动的成果依法所享有的权利。没有作者在创造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投资,就不会有文学、艺术作品和科学作品的产生,也就不会有建立在作品之上的一系列权利的产生,所以版权立法的着眼点首先在于保护作者和作品传播者的利益,以鼓励作者创作更多的作品,鼓励作品的传播者更有效和更广泛地传播作品,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发展,增加社会整体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没有制约的权利就不是真正的权利”,著作权立法另一方面又设定了若干“权利的限制与例外”来保障社会公众对于作品的利用,避免因为过多的保护而妨碍社会公众对于作品的利用,反过来更不利于社会整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所以著作权的设定归根到底在于在创作者的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二)技术保护措施对权利的救赎——利益平衡的回归

有关权保护的各项制度的设立,既着眼于版权人的精神权利和物质权利的保护,以刺激创作自由,促进文学、技术、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是对著作权人权利的一种限制,以协调权利人的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网络资源,著作权人对作品的流通状况根本无法支配,根本无法很好很全面地实现其权利。为了平衡这种现实造成的不平衡情况,各国的立法倾向于赋予版权人以技术对抗技术的权利,即承认版权人可以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实现自己的权利,这就是所谓的“技术保护措施”。技术措施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作为一种新的权利保护手段,是为版权人或相关权利人为保护自己的利益,防止他人未经许可接触或使用作品而采取的技术上的手段和方法。

技术措施的出现以及关于禁止反技术措施的立法给权利人更好地保护其自身利益提供了新的思路。1995年美国白皮书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技术措施的建议;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正式把技术措施纳入了版权法的保护范围,该条约明确规定缔约方关于技术措施的义务,要求“缔约方应提供足够的法律保护和有效的法律救济以制约对作者用来行使本条约或伯尔尼公约规定的权利和限制针对其作品的非经作者授权或非为法律允许的行为的有效技术措施的规避。”因此作者采取的用来行使其合法权利或限制侵权行为的技术措施应受到国内法保护,不应受到规避,否则应得到足够的法律救济。1998年美国的《数字千年版权法》对版权的技术保护措施也给予极为详细的规定,在第1201条“规避版权保护系统”中,具体规定了涉及版权保护的技术措施的各种情形。我国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都相应地写进了技术措施条款,包括未经著作权人或邻接权人许可,故意避开或破坏权利人为其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采取的保护著作权或邻接权的技术措施的,应承担法律责任。

(三)划出技术保护措施的界限——在另一层面上再度寻求利益的平衡

技术措施的出现以及关于禁止反技术措施的立法无疑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公开性、大众的隐私权的保护等诸多利益平衡问题提出了下一轮的挑战。合理使用制度是维持版权人和公众之间利益平衡的基本制度,而技术措施在阻止非法入侵,保护权利人应得收益的同时,也阻止了原本对作品的合法的利用,从而削弱了法定的权利限制不利于作品的传播和社会发展,这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宗旨完全背道而驰的。技术措施对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冲击在深层次上又波及了版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使得利益的天平在新一轮平衡的基础上又倾向了作者、传播者和相关的版权人权利是利益的法律化,是法律设定的一定范围内的自由。版权法在赋予版权人及其他权利人专有的财产权利和精神权利的同时,也对这些权利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如作者权利期限的限制、法定许可强制许可,最主要的是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指的是作者以外的其他人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可以不经作者同意并不须向其支付报酬而基于正当目的使用作品的权利。合理使用制度并没有使作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反而更有利于作者的创作。

由此可见,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对于技术措施既支持又限制的做法,其实反映了立法试图在智力成果创造者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寻求平衡:为保护智力成果创造者的利益,法律禁止规避权利人设置的合理的技术保护措施;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不受技术措施应用或滥用的影响,法律又为禁止规避行为设置了例外。通过知识产权法对技术保护措施的认可和支持以及对例外情形的设定,能在一定程度上

阻止或消除技术保护措施对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不良影响,进而保障或维持各方的

利益平衡。

三、结语

版权的设定归根到底在于在创作者的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平

衡,既刺激了作者的创作热情,又保证了社会公众对作品的利用,促进社会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整体进步。在科技掀起版权业浪潮的今天,版权法在制度设计

上归根到底始终围绕解决版权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矛盾,既承认权利人

的智力劳动价值,又能使作品为社会充分利用,繁荣社会文化和科学事业,促进

社会整体发展和进步。因此版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精神的弘扬,是著作权价值二

元取向的内在要求。就立法目的来说,平衡精神所追求的,实质上是各种冲突因

素处于相互协调之中的和谐状态。它包括著作权人权利义务的平衡,创作者、传

播者、使用者三者之间关系的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4](P13)。因

此,在版权保护的各个过程包括立法、执法、司法中都应注意实现各种相关利益

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孙国华.论法与利益之关系[J].中国法学, 1994,(4).

[2] 冯晓青.知识产权理论中的平衡论初探 [A] .郑胜利.北大知识产权评

论 :第 2卷[ C]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 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M] .邓正来, 译.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 吴汉东, 曹新明, 等.西方诸国著作权制度研究[ 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

出版社, 1998.

[5] 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 [ 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6]《知识产权论坛》,陶鑫良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

[7]《信息时代知识产权教程》,寿步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析知识产权的技术保护》,刘银良冯琴。

论经济法的理念

论经济法的理念 内容摘要:经济法理念是经济法的基本范畴,通过界定经济法理念,明晰当中的内涵,探索其内在价值及实现方式,有利于深化经济法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揭示经济法的本质,提炼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理念的确定在经济法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执法和司法机关的法律适用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经济法经济法理念社会本位 一、经济法理念的基本界定 (一)法理念诠释 汉语当中的“理念”一词出现较晚,最初是由日本人从德语Idee翻译(意译)而来的,是指在一定世界观主导之下的某种基本观念。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过:“法律是人性中所蕴含的最高理性,告诉人们所应做之事,禁止人们所不应做之事。”因此,法律不能仅限于条文的表面含义,应该注重法律的思想内涵。“理念”,作为西方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指的是“一个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范型”。1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西方哲学家也给理念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在理念论中,柏拉图剔除了“理念”一词的感性色彩,以此来表述存在于彼岸世界的每一类事物及其特性的原型、渊源,它是事物最真实的存在和极致状态,而我们所看到的此岸世界的各种事物不过是它的影子,这些事物因“分有”了理念而存在。2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念并不与事物相分离,而是与质料相结合,存在于具体的事物当中。康德认为理念是指“纯粹理性的概念”,“它在感官中是不能有任何与之重合的对象的……它们把一切经验知识都看作是由诸条件的绝对总体性所规定的。它们不是任意虚构出来的,而是由理性的本性自身发出的,因而是与全部知性运用必然相关的。最后,它们是超验的,是超出一切经验的界限的,所以在经验中永远不会有一个与先验理念相符合的对象出现。”3黑格尔认为理念可以理解为理性,也可以理解为主体——客体;观念与实在,有限与 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465页。 2严存生:“论法的理念——兼论法哲学的研究对象”,载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3[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8—279页。

古代诗歌鉴赏整合

古代诗歌鉴赏 一、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一. 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诗人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形象(意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二. 鉴赏指导 1、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特征,分析思想感情,理解典型意义。 2、两条途径:(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2)、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答题要素:(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领导力中民主与集权的平衡

领导力中民主与集权的平衡 作者:David De Cremer和田涛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纷纷开始讨论金融机构需要哪种类型的领导力,才能 牵引组织顾及所有利益相关人的利益,而非仅仅考虑股东的利益。近年来,关于如何 提升领导力有效性的讨论已从金融行业延伸至汽车业等其他行业。2016年让人始料未 及的美国大选及英国脱欧使得政界也开始关注这一话题。但不管是哪个领域,有关领 导力的讨论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即民主作为一项决策工具是否已经到达了极限,是 否有必要引入更多集权?同时,也有人担心集权式领导是否会导致社会和企业失去其 原有的凝聚力。这些讨论对当今企业如何在提升员工归属感的同时,实现民主与集权 的最佳平衡这一重要课题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随着呼唤人性回归职场的声音越来越多,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提升员工归属感的重要性。在这个财力匮乏的时代,为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企业更多地关注与员工建立情感 上的联系,让他们觉得受到重视,是企业的一份子。领导力在组织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员工的身份认同感,让员工觉得公司和领导能够接受和包容他们的优缺点(即具有同理心的领导力)。这一点与传统观点认为的领导者在组织中的影响力有所 不同。传统观点认为,领导者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其对有形结果(钱)分配的决策权上。这种通过有形结果的分配来看待领导力的作用有两大局限性。首先,容易让人过 多地将领导力与权力联系在一起。其次,会使员工陷入一种力争输赢的境地。无论是 根据权力来定义职场关系,还是以最终的分配结果来定义输赢,都不利于培养员工的 归属感,反而会有排挤员工的感觉。 东西方领导者面临的一大共同挑战? 如今,传统观点似乎又开始回归到大众视野中,人们开始思考是否有必要在民主化的 决策系统中引入一定的集权。批评人士指出,集权的做法不利用培养员工的归属感, 对高效领导力是一种威胁。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领导力的这种讨论不仅发生在西方国家,在亚洲,尤其是中国,类似的争论也同样存在。中国要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创新

重心平衡式领导力的五个要素

重心平衡式领导力的五个要素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在过去6年里,我们一直在努力向一些企业领导者学习,他们即使在最严酷的环境下,也能发现自己的最大优势,并反过来激励、吸引和动员其他人。当今的商业环境已变得越来越严酷,全球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经济衰退,加大了正在与转型中的世界奋力抗争的领导者面临的压力。 我们采访了140多位领导者,并对他们的领导力特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我们总结出了这些领导者具备的5种能力(我们称之为“重心平衡式领导力”),这些能力组合起来,能够创造出高水平的工作业绩和生活满意度。这5种能力是:发现工作的意义、将不良情绪(如恐惧或紧张)转化为机遇、充分利用社会关系和社区力量、面对风险积极采取行动,以及保持能改变生活的充沛精力。 我们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与完全没有掌握这些技能的领导者相比,即使只掌握了其中一种技能的领导者,觉得自己能领导变革的可能性也增大了一倍;而对于掌握了所有这5种技能的领导者来说,这种可能性则增大了4倍。引人注目的是,掌握了所有5种技能的领导者,对自己的领导业绩和总的生活质量表示满意的可能性也增大了20倍。 发现意义 在重心平衡式领导力的所有5个要素中,“发现意义”对于工作和生活两种满意度都具有重大影响;事实上,它对总的生活满意度的

贡献要比任何其他要素的贡献大4倍。 无论“意义”源于何处,重心平衡式领导者都会经常谈论如何将自己的目标定位于比他自身更重要的某种事物,以及将自己的热情传达给其他人的重要性。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听到,为了激励同事,与他们分享工作的意义,领导者必须成为讲故事的高手,他们的故事既要感人至深,又要发人深省。对于正在领导企业进行重大变革的高管来说,这些技能尤其适用,因为要克服与变革如影随形的不适与恐惧,就必须具有强烈的个人动机,它的影响力可能远远超过在任何情况下都很少能点燃员工激情、激发他们取得更大成就的企业正式宣传。 雅芳公司(Avon Products)首席执行官钟彬娴(Andrea Jung)描述了当自己的企业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后变得停滞不前时,她如何将“发现意义”与讲故事合二为一。钟彬娴面临严竣的个人挑战,因为她的激情的一些关键来源——创建大胆的增长愿景并激励其他人树立远大梦想,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团体的一员,以及取得卓越的成果——与她在雅芳的工作紧密相连。突然之间,她变得难以看清自己的动力源于何处。此外,她不得不对她十分珍惜的团队进行精简裁员。 为了始终忠于自己的个人价值观,钟彬娴拒绝采用所谓的“更有效”的方式,将与员工就企业重组问题进行沟通的责任委托给管理人员,以及只让“有必要知情”的员工了解内情。与此相反,她穿梭往来于世界各地,向自己的各个团队提出恢复增长的目标愿景,并告诉他们为了确保公司的未来而必须做出的困难决定。结果如何呢?员工们都感到,钟彬娴对待他们的方式既真诚又仁慈,使裁员的严酷现实

论经济法的秩序规制功能

论经济法的秩序规制功能 摘要 经济法作为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公私交融的部门法,其所追求的价值是多元的。其中经济秩序是基本的价值之一,经济平等、经济效率的是实现必须以经济秩序为保障。经济法的秩序规制功能对于维护市场运行、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秩序的含义为切入口,论述了法的秩序价值,秩序相对于法的其他价值的作用和地位,进而论证了经济法的秩序规制的必然性、规制的何种秩序,秩序规制在经济法中的体现。最后阐述了经济法的秩序价值与其他价值的协调。 关键词:秩序,法律秩序,经济法价值,经济法秩序

Abstract Economic law, as a public-private blended department of law that adjust government and market economy, achieves multifaceted value. The order in the economy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value, and economic equality, economic efficiency is achieved must being based on economic order for protection. The order rules functionality of Economic Law is significant to the maintenance of market regulation running and macro-economic control. The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meaning of the order, discussing the value of the legal order, and the relation about the role and status to the other value .Then proves the inevitability of economic order, and regulating which order, and the order of the regulation in the reflection of Economic Law. Finally explains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Economic Law of the order value and others. Key Words: order,legal order,the value of Economic Law,the order of Economic Law

《领导艺术》作业答案

《领导科学与艺术》作业1 一、判断题。 1.选举制应成为我国人才选拔的唯一方式。 2.开发领导潜能主要是开发职务权力。 3.大胆选拔新秀,要反对论资排辈,但也要正确处理资历与能力的关系。 4.个人权力也就是个人影响力。 三、简答题。 1、简述人才的使用原则。 答:1)量才用人、职能相称的原则;2)扬长避短,各尽所能的原则;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同意;4)合理搭配、整体效能的原则;5)五湖四海、宽以容才的原则;6)合理流动、适才适所的原则;7)爱护人才,关心帮助的原则8)重视培养、用养结合的原则;9)用当其时的原则。 2、领导的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 答: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正确的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质,时时牢记党和人民的利益。 2)要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形势,分析问题,认识现实,把握未来,能从本质上看问题,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开拓进取,具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4)模范遵纪守法,保持清正廉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觉拒腐防变,坚决反对消极腐败现象,对工作极端负责,忠于职守,勤政为民,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始终和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对人民、对国家负责。如果领导者的政治素质较低,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徇私枉法,违法犯罪,损害国家和人民黎利益。 三、论述题。 请论述领导者必须具备素质及其作用。 答:领导者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①政治素质。此是领导者素质的首要条件。 ②思想素质。这是领导者理论修养、思想作风、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法等各方面的总和。 ③知识素质。此是指领导者从事领导工作必备的知识储量和知识结构,一个组织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公众,领导者要做好工作就必须具有较高的知识素质。 ④能力素质。领导活动是一种综合的实践活动,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智慧在工作中的综合体现。 ⑤道德品质素质。此是对领导者道德风范和个人品质的要求。

古代文学史宋元部分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白体:宋初文坛上的一个诗歌流派。从学习白居易清平浅易的诗风而得名。主要作家有李昉、徐铉、王禹偁等,而以王氏的成就最高,他的代表作有《对雪》、《感流亡》、《村行》等。 2、晚唐体: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岛、姚合看成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包括:一是专学贾岛、姚合的九僧诗;二是林逋等隐逸诗人。惠崇《访杨云卿淮上别墅》、林逋《秋日西湖闲泛》。 3、西昆体: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人物杨亿、刘筠、钱惟演。他们主要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近体律诗,夸大了李诗的形式美,注重对偶,喜欢用典,追求华艳,在内容上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总体来说,西昆体形式精美,内容空洞。杨亿《武夷新集》。 5、江西诗派: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诗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改诗派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代表作家作品有黄庭坚《寄黄几复》、陈诗道《别三子》。 6、诚斋体:南宋中期杨万里的诗歌风格,因杨万里号诚斋,故名。其主要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如《晓行望云山》和《小池》其特点是①富有幽默诙谐的风格②丰富新颖的想象③自然活泼的语言。 7、“话本”: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后世统称为“话本”,有小说、讲史、讲经,合声(生)四类。体制:入话诗、头回故事、正话、煞尾,代表作《碾玉观音》《错斩崔宁》《西湖三塔记》《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简帖和尚》 8、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唐有韩愈,宋为欧阳修、三苏和曾巩、王安石) 9、南戏:即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戏曲”。南戏的体制特点:(1)在剧本结构上,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少则几出,多则几十出。(2)在表演上,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有对唱、轮唱、合唱;宫调音律的限制也不像杂剧那样严格。(3)在音乐上,以南曲演唱。 10、董西厢: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简称,《董西厢》的本事源于唐元稹的《会真记》。为了和王实甫的杂居《西厢记》区别,故称《董西厢》。他在情节、结局、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做了较大的修改,最重要的是把原来张生对崔莺莺的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变为崔张二人私奔团聚的喜剧故事,是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重要关节,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11、王西厢:《王西厢》的本事源于唐稹的《会真记》,是元代王实甫所作的杂剧《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其题材更集中,反封建思想倾向更鲜明,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称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 小令:是散曲的一种形式,又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只用一个曲牌,且一韵到底,调短字少,形式短小精悍。

领导力考试题库(期末)

领导力考试题库 一、简答题 1.简要叙述领导者的用人理念。 2.简要叙述领导者如何进行领导力的自我开发。 3.试列举领导者不同的权力来源与类型。 4.简要描述一下平衡领导模式的特征。 5.简述领导与管理的基本区别。 6.简述文化对我国领导者的挑战。 附:参考答案 1. 简要叙述领导者的用人理念。 解答: 领导者的用人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不可委托责任理念 用人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对于领导者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用人之所以是领导者的不可委托责任,这与领导活动本身的特征是分不开的。 2.成就取向理念 在用人上,成就理念将逐步取代控制理念。这一点在经营性部门中的体现更为突出。成就取向的用人理念要求领导者将下属当成资本和资源来进行管理。 3.政治忠诚度理念 政治忠诚度理念是公共部门的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理念,我国对公共部门领导者的政治要求是很高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领导者个人的忠诚是政治忠诚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4.先人后事理念 西方最新的管理和执行理论已经从过去着重强调人员能力与职位的匹配,发展为先人后事理念,即首先看重下属与领导者在价值观、对事业的理解上的一致,然后才是能力的匹配。先人后事理念实际上是对传统管理主义任人唯贤理念的否定。 2. 简要叙述领导者如何进行领导力的自我开发。 解答: 领导力自我开发包括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自我察觉和自律。 基于自我察觉的领导力开发又可以分为单回路学习和双回路学习两种不同水平。单回路学习中的学习者寻求可能与他们的基本想法和行为潜在对抗最小的反馈。双回路学习则是一种深入的学习类型,人们用反馈来挑战目标的有效性或暗含的价值。双回路学习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它使领导者能从挫折中学习和获益。 领导力开发需要考虑自律,自律在对个人行为的连续监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监控就是为了保证必需的自我开发。这里的自律指动员一个人的努力和精力去集中达到一个重要的目标。 3. 试列举领导者不同的权力来源与类型。 解答: 正确认识与理解权力,需要知道权力的来源及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权力来源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权力。组织中领导权力的来源是多方面。一个领导寻求并获得权力的来源往往影响,

论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一)

论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一) 摘要]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要确认和规范国家对于特定社会关系的干预,关键是看这类社会关系是否“需要”国家干预。本文从经济法产生的物质条件和法律的思想准备条件进行分析,得出了经济法具有再分配功能的论断,同时,把经济法的这种再分配功能与其他部门法作了比较研究,确定了经济法具体再分配的范围,这一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经济法;理论依据;分配功能;分配功能范围 一、调整经济再分配关系的必要性 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要确认和规范国家对于特定社会关系的干预,必须找到国家介入的正当理由或依据,其中的关键是看这类社会关系是否“需要”国家干预。公平与效率是法律的两个基本价值,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两种价值在经济法律中的地位也愈益重要。分配是一个拥有丰富内涵和广泛适用领域的概念,直观地表现为一定的社会财富和利益(包括自然资源、社会产品和由此产生的相关利益)在不同社会主体之间配置转移的动态经济过程。无论它是作为一种行为、一个过程,还是作为一类关系,都与法律有着“不解之缘”,因为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特别是在崇尚民主与法制的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任何资源和产品的分配都是在一定的法律原则和规则的规范与约束下进行的,所有社会分配关系均需法律的规范与调整。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就是对法律的公平与效率的直接体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法律制度对于分配结果的确认、干预和矫正功能。社会财富和利益的分配过程固然重要,但分配的规模格局或结果更为人们所关注。因为分配结果直接反映了社会财富和利益在一个国家的所有社会成员之间的最终占有状况,直接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的切身利益,而且这种结果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再生产活动的效率提高和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由于分配是一个由分配、再分配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动态过程,从最初的分配格局到最终的分配格局之间必然存在着无数过渡性的中间格局,选择不同的分配阶段就会产生不同的分配规模格局,最初的收入格局正是借助这无数个中间格局最后演变成最终分配格局的。因此,我们难以用一个标准对所有的分配结果作出科学的评判,必须各有侧重,区别对待。其中,在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环节,在贯彻市场化分配原则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在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不平等分配就成为这一阶段的必然结果,理应得到法律的确认与保护,确保私法制度在这一领域发挥作用,因此,要把国家的干预排除或限定在最小的范围之内。这是保障广大投资主体(包括物质投资、知识成果投资和劳动力投资等)积极性,保障社会再生产动力和国民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基础和前提。而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环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平等性就应成为一个国家法律应当追逐的首要目标。因为尽管结果的不平等对于实现经济过程的效益目标至关重要,但这种不平等程度达到一种两极分化的极端状态时,必然造成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机制和安全目标的破坏,而反过来影响效率。因此,国家对于分配结果的适度干预和矫正就成为必需。但这种干预和矫正必须限定在由税收、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相关法律所确认的范围内,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这根源于国家对于分配结果的干预和矫正也是需要成本的,且国家作为一个具有自身利益的特殊主体,也有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 2.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是自然资源和社会产品分配的基本前提。尽管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机制抑或作为一种制度文化现象,总要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但是在这一基础性条件相对稳固的前提下,法律对于社会经济生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或影响又是十分显著的。从总体来看,表现为由法律确认、维持和保护的社会秩序对于社会财富和利益的分配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法律构成分配行为和分配关系得以发生和存续的制度前提。正如博登海默所言,“法律试图通过把秩序与规则引入私人交往和政府机构运作之中的方式在两种社会生活

《领导艺术》第一次(1—3章)作业答案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领导艺术形成性考核册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学校名称:————————————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班级:————————————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领导艺术》第一次(1-3章)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一分,共20分 1.领导者素质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道德品质素质、身心素质和( ) A.专门技能素质 B.演说口才素质 C.气质人格素质 D.政治素质 2.领导艺术是领导者的一种( ) A.主观存在 B.客观存在 C.先天存在 D.特殊才能 3. 领导艺术同领导科学相比表现为( )领导科学 A.模式化的 B.非模式化的 C.科学性的 D.经验性的 4.领导对事物的本质及其变化发展趋势的认识把握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 ),领导者才能在环境变化中抓住机遇、规避风险,成功地实现组织目标。 A. 直觉能力 B.影响力 C.管理力 D.洞察力 5.领导者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即要有( )态度。 A.永不满足 B.墨守成规 C.亦步亦趋 D.小富即安 6.领导者要敢于善于破旧立新,推陈出新,要有永不满足的态度,这属于现代领导的( ) A.竞争观念 B.信息观念 C.创新观念 D.效益观念 7.领导艺术的主要特征是( ) A.综合性 B.创造性 C.经验性 D.稳定性 8.( )是发挥领导功能、完成领导任务和提高领导绩效的重要基础。 A.领导艺术 B.领导权术 C.领导者素质 D.领导者风格 9.现代领导者要有(),其是从整体、长远、根本上去观察问题。 A.系统观念 B.市场观念 C.信息观念 D.战略观念 10.领导艺术水平的高低与领导者个人素质的优劣成( )比。 A.正 B.反 C.等 D.无 11.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领导者素质也会发生改变,有的可能变得更好,有的可能变得更糟,说明领导者素质是() A. 先天的 B.不可变的 C.可变的 D.一成不变的 12.三国时期吴国的周瑜年轻有为,才华横溢,但却心胸狭窄,嫉妒成性,最终过早夭折。这主要说明领导者应具备良好的( ) A.身体素质 B.心理素质 C.知识素质 D.能力素质 13.领导观念的形成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同的社会、时代、就有不同的领导观念。这体现出领导观念的特征是( ) A.社会历史性 B.差异性 C.广泛性 D.独立性

宋代诗词背诵赏析篇章总揽

宋代诗词背诵赏析篇目总揽 王禹偁 《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柳永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yan3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 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yong3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ren4凝愁!范仲淹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晏殊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梅尧臣 《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欧阳修 《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高管如何将重心平衡式领导力付诸实践

麦肯锡全球调查: 高管如何将重心平衡式领导力付诸实践 那些经常思考并将重心平衡的领导力各个要素付诸实践的高管,对工作的满意度可能比其他人更高。 2009年5月 来源:组织业务 项旨在帮助麦肯锡以及其他机构的职业女性的举措——麦肯锡领导力项目——提炼出一种领导模式,其中包括5个广泛而相互关联的要素:发现意义,管理精力,积极心态,建立关系以及积极参与。我们2008年9月发表的题为“重心平衡的领导力:有才能的女性如何出类拔萃”的文章介绍了这一模式。这篇新文章报告了我们就高管如何落实这5个要素所做的调查的结果。 为了进一步探讨重心平衡的领导模式,麦肯锡最近邀请全世界的男性及女性高级和中层主管回答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涉及他们如何看待并实践这5大要素1。调查表明在不同地区的各种类型、规模的机构中,许多各个级别的高管的行为方式通常都反映了该模式的各个要素。调查结果还支持这一看法:不论高管的职务、资历或性别如何,当他们同时运用这5大要素时,这些要素可以提高其满意度并产生个人职业成功的感觉。 一项具体的结果是女性受访者总体上对工作的满意度比男性更高,这一发现与人们的直觉相反,可能与以下事实有关:我们只调查了在职的高管,没有包括那些被广泛宣传的选择放弃工作的女性群体。调查结果还表明,许多高管能够凭直觉而采取使之成为更有力的领导者的正确做法――尽管他们较少有意识地思考这些议题。 满意度高的管理者付诸更多行动 我们请本调查的受访者对一些陈述选择同意或不同意,这些陈述探讨了他们对于重心平衡的领导模式的各个方面的心态以及行为。分数为从1到6,越高表示他们越倾向于有意识地思考这五个要素之一,或者按照支持其中一个要素的方式积极行动。我们对各个问题的回答进行了汇总,形成了有关他们的想法和行动的总体评价。调查表明,高管总体上会思考和/或落实所有方面,其中“发现意义”是被最频繁提及的一个要素(图表1)。总体看,近6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或极其满意;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的满意度比男性略高(图表2)。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本调查的女性受访者均为在职高管,我们没有调查那些至少在美国备受热议的“选择退出”有薪工作的女性群体。

论经济法的平衡协调原则

论经济法的平衡协调原则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经济关系复杂,利益主体多元,各类矛盾丛生,有各种社会个体之间的矛盾,也有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矛盾。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需要正确、妥善地处理各类经济矛盾,平衡各种经济行为,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协调和处理好社会整体与社会个体之间的意志、行为和利益的矛盾。 所谓平衡协调,是指经济法的立法和执法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调整具体经济关系,协调经济利益关系,以促进、引导或强制实现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体利益目标的统一,保证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平衡协调既是经济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经济法的本质属性。 经济法的平衡协调原则是由经济法的社会性和公私交融性所决定的一项普遍原则,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经济法所共同遵循的一项主导性原则。在当今世界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背景下,中国要更好地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就必须在以国内的稳定为前提的情况下,不断地改善和提高我国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和能力,然而,我国某些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的管理者显然对营造平衡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的重要性还缺乏应有的认识,例如: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某些部门行业长期垄断,损害了普通百姓的消费权益,阻碍了该行业通过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法则的公平竞争原则来实现自身更大的发展,也有损于中国在世界的经济民主形象。 和谐的经济环境是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基本要求,是我国要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得到国际社会认同的基本要求,更是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和谐,首先就必须先协调。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经济的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带来的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经常发生。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和谐,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是不行的,相反,它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因而,市场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需要政策来进行适度的调整。 一个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应该是政府与市场、市场主体之间以及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协调发展。 第一,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和谐是对资源的协调配置。个人认为,经济法所处理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辅之以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由于经济法具有经济主导性的特征,也是国家干预,从事经济活动,参与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许多人认为经济法就是“政府干预社会经济之法”,其理由是,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干预市场经济,经济法也只是规范市场的法律,经济法作为政府干预之法,解决了法律手段和经济政策的矛盾,既可以保证政府以法律方式干预经济活动,又能保障政府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采取灵活的经济政策调节市场。 然而,仅仅把经济法看作是政府干预经济之法,我觉得,它并没有真正地理解目前在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经济法的本质,而且,“政府干预经济之法”也不能囊括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基本原则等理论基石。要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和谐,首先必须规范政府,这是法律的至高性所在,也是依法治国的要求。而经济法的平衡协调原则,处理的就不仅仅是市场主体单方,而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刚刚脱离计划经济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着结构上的许多缺陷,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功能离不开国家对经济的引导和对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政府参与经济活动,与市场主体之间存在着利益,而对市场经济权能的差别也决定了政府与一般市场主体身份的不平等性,权力与利益冲突的时候,特别需要高于二者之上的法律来规制和协调,而经济法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

第十章领导艺术

《领导科学基础》学习辅导(4) 第十章领导艺术 本章要点 一、领导艺术与领导经验、领导科学的关系 1.领导艺术的含义 领导艺术是领导者在个人素质修养基础上,以丰富的领导经验,深厚的领导科学造诣,对各种领导条件、方式、方法,纯熟、巧妙、高潮并富有创造性的运用,以及通过这种运用表现出的领导风格和艺术形象。这个定义本身就揭示了领导艺术与领导经验、领导科学三者的关系。它指明领导经验直接来源于领导实践活动,可以说,领导经验既是领主科学、也是领导艺术的认识源泉和基础。领导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领导经验概括出来的理论知识体系,有条理化、规范化、理性化的特征,能普遍地指导领导实践活动。领导艺术则是对领导经验,特别是对领导科学知识的运用技巧。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经验、领导科学,都是领导艺术藉以发挥的基础条件。科学与艺术是不同的概念,二者难作高低上下之比。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是理论知识和运用技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领导艺术的经验性和非模式化特征 这是指建立在领导科学基础上的领导艺术,依然经常带有领导者创造性活动的新的实践内容,这就仍具有经验性特色。领导艺术在运用领导科学知识时,有时只能用定性分析,直觉判断,有时甚至出自领导者个人的天才想象,或者特殊的智慧、胆略,洞察力等,这些东西就难以甚至不能条理化、规范化,这就是它的非模式化特征。人们指出的许多领导艺术特点,如直观性、实践性、动态性、多样性、创造性等,可以一并归入经验性特征之中;把综合性、灵活性、非常规

化、非定量化等,可以一并归入非模式化特征之中。 二、领导艺术的主要表现 领导艺术的主要表现包括用权、待人、理事三种艺术的内容。在用权艺术中,可区分为组织法定权和个人影响权,二者共同构成领导者的权威,权威又是以被领导者的服从为前提的。用权应注意的要点有:要谨慎用权,用权要讲求实效,要相宜授权。权力是实施领导的基本条件,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我们的领导者拥有广泛的权力,但权力用得好与不好效果大不相同,为此领导者必须重视掌握用权的艺术。 在待人艺术中,待人的基本态度是待人以诚,对待上级、下级和同级应有正确的态度。要掌握谈判艺术、领导者与广大群众会见的艺术,要慎重对待许诺等。这里没有讲到的公共交往、个别会见等许多待人艺术,都可以上述精神作为参考。 理事艺术涉及面更广,关键在于掌握辩证方法,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要注意处理原则性和灵活性、抓住中心和统筹全局、领导积极性和群众积极性、明晰性和含糊性、创造开拓与和谐平衡、宽与严等六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待人与理事常常是分不开的,事都是由人做的,而用权不是对人,就是对事。所以,用权、待人、理事三者事实上难以分开。应分别领会其精神,在实践中互相结合起来综合运用。 三、提高领导艺术的途径 1.提高领导艺术水平的途径 提高领导艺术是时代向我们各级各类领导者提出的强烈呼唤。 提高领导艺术的途径,可概括为:学习、实践、总结三条。学习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广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还要从

高绩效团队领导力训练-七层次领导力训练

七层次领导力训练 Seven Levels of Leadership? training 《高绩效团队领导力训练》 概述 《高绩效团队领导力训练》是提 升个人领导力的有效方法,是杨 俊杰领导力理论的最新发展的 研究成果,其发现领导 力在进入21世纪,领导力理论 获得了新突破和发展,往人性方 向迈进。主要的理论包括埃美特 的领导政治理论、麦加 维(BlytheMcGarvie)财务敏感型领导力、Earce和Sims的共享领导力、格林里夫的服务型领导理论、共鸣领导力、教 练型领导、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的情商领导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罗伯特·豪斯(Robert J. House)的价值领导力在此基层上催生了价值驱动型的七层次领导力,《高绩效团队领导力训练》国际版权就是价值驱 动型的七层次领导力的研究成果。 理论依据 《高绩效团队领导力训练》是在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五层次需求理论和罗伯特·豪斯 (Robert J. House) 的目标路径理论,罗伯特·豪斯的综合激励模式,罗伯特·豪斯的魅力型领导,罗伯特·豪斯的 价值领导力,理查德·巴雷特的七层次领导力为基层,产生价值驱动的七层次领导力的理论下研发的领导力训练方法 。 高绩效团队领导力训练- 应用背景 在企业管理者学了很多领导技能为什么用不上?团队的业绩老是起伏或者难突破?领导者个人或者整个团队总是达不 到公司的要求?众多的困惑一直围绕着团队直接领导者和高层管理者,正是这样的背景下才使得《高绩效团队领导力 训练》与实际相结合。 实际应用

[经济法,经济社会,功能]浅析经济法的经济社会二元功能之冲突与平衡

浅析经济法的经济社会二元功能之冲突与平衡 一、经济法之经济社会二元功能 1.法律功能 法律功能说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内部结构和社会中出现的,可以在进行一些行为时产生一些后果,来使自己在社会里有了不一样的地位的情况,它表现出了社会与法的关系。从法律的基本功能上分析,能分成社会功能与规范功能这两个各类。 2.经济法功能的不同体现 (1)从整体上对经济法的功能进行分析。学者对经济法的研究成果破丰,比如,在研究经济法利益分配的之后发现,其根本是如何分配集团的利益,分配的目标不是个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而是集团利益;在研究了经济法里的促进型发现,促进型经济法不但要将功能最大可能的发挥保守性与诱致性,还要通过不同方式来规范市场活动,指引市场动向,将促进尽可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2)从功能配合与互补的角度分析。行政法和经济法的区别在于,行政法的作用是保证经济自由、行政权力,而经济法的作用是保证秩序、控制市场竞争,它们的功能是相互作用的,不是单独存在的;民商法和经济法的配合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得出,经济法处于社会本位,它可以对民商法进行补充。因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主体契约不是绝对自由,所有权被限制、当平等性减弱时,民法里的弱点就体现出来了;在对社会法和经济法的配合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得出,社会法可以配合经济法社会整合功能,社会法可以保证社会整合的作用,而经济法可以发展社会整合作用。 (3)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经济法其主要表现在三点:首先,在研究时无法做到全面性,现在针对经济法的研究一般是经济功能的研究,而社会功能研究的比较少,或者只注重研究经济功能。一般会把社会功能当作一种从属功能,而不是特别鼻祖。其次,重点研究经济法的各种功能,不过对各种不同的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的不够,比如怎样平衡不同功能间的矛盾等。最后,重点研究别的部门和经济法的配合和组合,更倾向于从外界的数据来分析经济法的功能,而不是深入了解经济法里的消化功能和不同功能的协同工作。 3.经济法的经济社会二元功能 以上研究表明,经济法存在社会二元功能。通过其产生效果的方面可以分成文化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这里面的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会对我国的发展产生明显的作用,而且这两种功能的联系也相对来说更紧密,它们组成了经济社会的二元功能的体系。总的来说,在经济领域的功能能看作是经济功能中的一种,而在社会领域里的功能可以看成是经济法里的社会功能。 二、经济法之经济社会二元功能之冲突 1.经济法之经济社会功能的冲突

浅谈宋词

浅析宋词的美学特质 词在宋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成就,成为宋代独树一帜的文学形式。从而得到与唐诗并峙的崇高地位。宋词作为中国文学一个阶段的高峰,蕴藏了无尽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在宋词中浅唱低吟,感受生活的韵味,美学的韵味。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婉约清新、奇艳俊秀、典丽精工、豪迈奔放、骚雅清劲,异彩纷呈。在众多文学巨匠们的笔下,清雅脱俗的灵感把境界由隐性过渡到显性,营造出高妙绝伦的意境,以一种跨时间、空间的方式塑造词人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三座并峙的高峰。宋词,就其规模和影响来说,虽不及唐诗,但其价值却不在唐诗之下。我们认为,在文学领域的更新浪潮重,人们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是希求用一种最佳的审视角度,来寻觅一种最美的文学样式,以反映他们的精神状态。众所周知,唐代是诗国,但是到了宋代,人们并没有积极地弘扬唐代遗风,而是更多地选用了词这种文学样式来表达他们地情感,使词在本朝代蔚然大观,成为一代代表文学,能与唐诗相提并论,这肯定有宋代文人特定的审美观念的原因。不仅如此,这里面也肯定有某种历史的契机,历史的需要和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因素在内,因此,也就不乏其美的价值存在。这就要求我们传统的观念,透过现像看本质,比较全面的看待宋词。 词应时代的需要,跻身于文学的“大雅之堂”,首先反映文人活跃的思想心态为特色,优于诗而显示它独有的美学特质。 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宋词逐步形成豪放和婉约两个流派,即美学上的“刚性美与柔性美”。自然界有两种美,提到“骏马秋风冀北”,大家会想到“雄浑”、“劲健”;提到“杏花春雨江南”,大家会想到“秀丽”、“纤浓”。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 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等。历史上词风初始婉约,经苏轼等人的进一步发展才得来豪放词。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最能体现豪放的特征。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词给人以雄浑之感。而词中所抒发的感怀身世的无奈与苍凉更给予人们深沉之感。同一个词人可以既写出豪放词又写出婉约词,而在同一首词中也可以既见豪放又见婉约。譬如,晏殊的《蝶恋花》——“楹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首词抒发了离别相思之情。词人用拟人手法刻画菊花、兰花、等意象,而这些意象正体现出婉约词的特征。而下阙“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开始词境陡转,“山长水阔”最能体现从上阙的深婉变化为下阙的宏阔,一首词中同时具有豪放与婉约的风格,给人以多重的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