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训练(一)

(一)陈万年教子

万年尝病,召其子咸①,教戒②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③(chǎn)也。”

注释:①咸:陈咸,陈成年之子。②戒:同“诫”,教训。③谄:奉承拍马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日夜恒鸣( ) ②然而不听( )③多言有益乎()

④时夜而鸣()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伏食如故( )②不合其耳也( )③孤犊之鸣( ) ④即掉尾奋耳( )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列说,到处游说;干,求见。③沟洫,沟渠;甫,刚。1、解释加点字:

(1)会有土寇()几为所擒()古人岂欺我哉()惟此六字()

1、解释下列加线字;

(1)吾之患在鼠( ) (2)告其父曰:“盍去

诸?”( )

(3)是非若所知也( ) (4)不病于无鸡乎?( )

2、选出与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当的一项()

例句:自鲁之齐(到,往。动词)

A、乌封人跪而食之(他,代管仲。代词)

B、如子之言(的,助词)

C、我且贤之用(无义,宾语前置的标志)

D、辍耕之垄上(到,往。动词)

注释:①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②尤:格外,十分。③罂: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④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⑤或:有时。⑥已:止,停止。⑦蒇(chǎn):完成。⑧故:所以,因此。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3、故笔法超绝与前文的哪些词句相照应?(原文回答)笔法超绝原因是什么?

注释:①曹州:古地名,今山东曹县。②市井人:做生意的人。③长厚:为人忠厚。④忤:触犯。

⑤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⑥十千:即一万铜钱。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3、从于令仪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文章揭示了什么现实意义?

1、解释加点的斜体字

2、翻译句子。

3.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

注释:①平事,商量事情。②咨嗟:叹息。③侪:chái,同辈,同类的人。④子母:利息和本金。⑤责券:求取证据。⑥橐:tuó,口袋,名词作动词,“用口袋装”的意思。⑦酬,这里是“花费”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选文表现了卖酒者的哪些品行?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条说明。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释: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加点词语。

2、翻译句子。

(二十)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乃开醇召漕使显官,特设一卓④,覆以绣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课外文言文训练(答案)

(一)陈万年教子

1、用杖打完全,都认错大致

2、主要的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啊!

3、不对,陈万年教儿子学会拍马屁,这是一种卑劣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二)多言何益

(1)经常,常常虽然这样,却好处,益处啼鸣,鸣叫

(2)唯有在切合时机的时候说话才有用。

(3)①说话要说到点子上。②说话要看准时机。

(三)对牛弹琴

1、低头耳朵听鸣叫声摇摆;竖直

2、不是牛没听见,是不适合它的耳朵听。

那牛就马上摇摆尾巴,竖起耳朵,踮着小步仔细地听。

3、①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道理或言事。②凡事要看对象,否则徒劳无功。

(四)刘羽冲偶得古兵书

1、恰好,遇上几乎难道只

2、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农田。

沟渠刚挖成,大水冲过来,顺着沟渠灌进村子里,人差一点儿都成了鱼(淹没了)

(五)中山猫

1、忧虑赶走这件事担忧

2、(如果)没有鸡,不吃鸡罢了,离饥寒还远着呢。

3、 C

(六)管仲不谢私恩

1、到你恨将

2、D

3、你若到了齐国不被处死,在齐国当官,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呢?

4、一个人考虑的首先应该是国家的利益,而不应只顾私恩。

(七)贾人渡河

1、丢失,这里指翻船呼叫,大叫登上给,给予

2、 C

3你只是一个渔民,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现在一下子得到十金,还不感到满足吗?

4、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不能出尔反尔,失去信用。

(八)戴胄犯颜①执法

1(被)发现愤恨所以案件

2、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3、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九)何岳轶事

1、离开,离去等候,等待曾经一点也不,丝毫不。

2、不敢和家里人说这件事,担心家人会劝告他把银子留下。

何岳问那人银子的数目和封存标识,回答全都符合,于是就把银子还给了他。

(何岳)听说那官员的侄子,因为别的事来到南方,并不是来取箱子。

3、路不拾遗(或:拾金不昧);寄金不取。作者认为抵御长期的诱惑更难。畏斋生活困难,而那箱钱一直存在他身边,如果他意志不坚定,很可能找一些借口把钱先用了。

(十)

1、晚上使……死大腿背着

2、①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跟在后面受到狼的)逼迫。

②屠夫也没有办法杀死狼。

③屠夫于是把狼背了回家。。

3、狼的威胁:逼屠的机智:伏、捉、割、吹、缚

4、不盈寸拥有勇敢和机智就可以战胜凶狠的敌人。

(十一)蒲留仙写书

1、①到②才③拉④像这样

2.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

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

像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

3.(1)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

(2)①搜奇说异②归而粉饰③持之以恒

(十二)于令仪诲人

1、①给②离开③竟然或原来④追问

2.①他为人忠厚不得罪人(或不触犯法律),晚年时的家道颇为富足。

②你一向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或:为人小心谨慎,很少做错事的),(如今)为什么做起小偷来了呢?

③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于成了善良的人。

3.教育别人要讲究方法。或:用宽大的胸怀挽救失足者。文章揭示的现实意义是,对于别人不能因一件事而下判断性的结论,要分析事件的原因,要有原谅和向善的心,这样就能赢得他人的尊敬。

(十三)

1、已经正在用拜师学习

2、(1)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2)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3)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3、围绕用孟母身体力行教育孩子即可,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十四)卖酒者传

1、(1)凭借、依靠。 (2)派遣,打发。 (3)超过。⑷快步走。

2.⑴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起饮酒,相互叹息呢?

⑵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者每天叫客人同自己赌博,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买肉一同吃喝。

⑶唉!卖酒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3.(1)诚信经营。例如,儿童或女人来买酒,一定要问买酒给谁喝。

(2)乐于助人。例如,为别人还债。

(3)善解人意。例如,担心客人不能尽情吃喝,采用了与客同博赢钱买酒肉的方式待客。

(4)智慧理家。例如,无事在家与三子终日博,保护自己的家产。

(十五)江乙对荆宣王

1.(1)吃(2)做……领袖(3)逃跑(4)明白

2.(1)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

(2)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3)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3.狐假虎威。

4. 这个故事主要的意义不在于表现狐狸的聪明,而在于揭露它的狡猾,指出:有的坏人为了欺负好人和干坏事,总要找到一种势力作为靠山,打着一块招牌,掩护自己,吓唬别人。善良的人们,要学会识破这种骗术。

(十六)陶侃留客

1、①素:向来,一向。②薪:柴,柴禾。③旦:天亮,早晨。④返:回去。

2.①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②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惭愧。③路已经很远了,你应该回去了。

3.陶母是一个重视友情,重视功名,有主见、敢担当的人;也是一个疼爱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人。理由:当孩子想款待朋友,却因家庭贫困受到难为时,陶母竭尽家庭所有满足孩子的愿望。

(十七)

1、(1)全、都(2)遇到,碰上……的时候(3)还(4)用来

2.(1)陶公本性节俭,在做事上非常勤快。

(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人)一点也不受妨碍。

(3)这时陶公就让人用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

(十八)

1.(1) 喜欢(2)代词,代女扮男装的行为(3)没有人(4)超过

2.(1) 君主您为什么不让宫中的人不要女扮男装呢?

(2)大王让宫内女子这样穿,但却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卖马肉.

(3) 过了一个月,齐国都城里再没有人(或女子)穿着这种服装了。

3.上行则下效;要想纠正某种不正之风,上级的以身作则比法律制止更有效。(十九)

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

2、①老天爷对百姓有恩德啊;

②不像你所说的;

③仅仅因为力量大小有别、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约。

3、责难、驳斥。略

(二十)

1、(1)说。获得,得到。 (2)答谢。 (3)对……说。

2.(1)把玉盏放在上面,并准备用它来劝说所有客人饮酒。

(2) 不一会儿一个武官不慎碰倒了桌子,玉盏摔得粉碎。

(3)(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3.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待人宽厚,能宽容别人的过错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