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层医疗机构如何做好分级诊疗的问题及建议

基层医疗机构如何做好分级诊疗的问题及建议

基层医疗机构如何做好分级诊疗的问题及建议
基层医疗机构如何做好分级诊疗的问题及建议

基层医疗机构如何做好分级诊疗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分级诊疗,可形成有效的医疗分流机制和上下联动的疾病诊治连续化管理机制。但基层医疗机构在推行分级诊疗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

1.人才招聘: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存在卫生人才短缺、医疗服务能力较弱的“瓶颈”问题,部分岗位屡屡招不到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建议能否在人才招聘上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差别化政策”,如在报名条件(学历、年龄等)、开考比例限制、考试方式等方面放宽条件限制。

2.岗位设置:目前岗位设置中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中高级职数较少的问题,很多基层医院连中级职数都已爆满,建议适当提高基层医院的中高级职称岗位结构比例。

3.绩效工资: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奖励绩效工资以来,还未曾进行过动态性调整,建议建立年度自然增长机制。另外,可否考虑按照基层医疗机构的等级核定奖励绩效工资基数,确保多劳多得,按劳分配。

(二)财:

财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乡村卫生室房屋产权私有化程度高,很多出现以家代室的情况,并且部分村卫生室房屋比较破旧。

(三)物:

1.硬件方面。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医用设备设施相对陈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购买设施设备需资金自筹,建议将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差别化政策”,财政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设施资金投入,在以“适用”为原则的前提下,及时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进行添置和更新。

2.软件方面。将区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在区域内实现影像会诊、

心电会诊、病理会诊、集中检验等,解决各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不认同问题;通过信息化真正贯通上级医院与基层机构的双向转诊工作,实现优先预约专家门诊、优先安排辅助检查、优先安排住院等政策,通过建立远程教学系统提升基层医务人员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远程会诊来保障基层看病“诊疗快捷化”等等。总之,信息化建设对于促进形成“首诊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分级诊疗秩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内部各系统及上级医疗机构间的互联互通还存在很大问题,另外基层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各地进展不均衡,缺乏长效投入保障机制。

(四)政策:

1.医保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医保支付实施“差别化政策”,加大医保政策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门诊统筹、住院报销比例等。

2.物价方面。基层医疗医疗价格实施“差别化政策”,尽量拉开不同层次、不同等级医院之间医疗服务价格差距,拉开不同医疗技术水平医生的医疗服务价格差距,拉开不同技术难度不同风险程度的医疗服务项目差距;并建立常态化价格调整机制,适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一批非基本医疗和个性化服务程度高的服务项目价格。

3.药品方面。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医院药品目录不统一,出现基层机构与大医院用药不衔接的问题,不利于患者用药连续性,导致部分患者非要到大医院就医。建议统一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采购目录。

综上,基层医院通过人才招录、财政投入、医保支付、医疗价格等方面的“差别化”政策,使人才、技术、资源下沉到基层,助推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形成分级诊疗制度。

分级诊疗制度汇编

分级诊疗制度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我市医改工作,落实省委、省政府卫生计生惠民政策,确保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规范、健康、平稳运行,推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引导农村居民合理就医、合理诊治,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急、危、重和疑难杂症到三级医院”的工作目标。结合我省实际,提出新农合分级诊疗制度工作细则。 一、门诊首诊负责制 首诊负责制是分级诊疗的基础,首诊医院、首诊医生是实施新农合分级诊疗工作的主体;首诊负责制又是防止患者“重复参保、重复报销”及造假骗取医保资金的重要环节。 主体的责任和作用: (一)确保将新农合常见病病人分流到乡(镇)卫生院及县(市、区)级医疗机构。 (二)告知患者“限治病种”在不同级别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不同。 (三)负责急、危、重和疑难杂症病人的转诊工作。 二、住院首诊负责制 (一)实施住院首诊告知制。患者入院后,经治医生为首诊医生,并实施住院首诊负责制。经治医生应先了解患者

的参合身份,核对参合患者的身份证、参合证及转诊证明,防止冒名顶替,进行分类管理。告知新农合患者本级别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报销比例、起付线及新农合用药情况,并在告知书(由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自行制订)上签字确认。患者住院期间不出具参合证明的,首诊医生有义务告知其就医费用不予以报销,并由患者签字。 (二)实施分类标识制。对不同的参合患者需分类标识,新农合患者需在其病志首页及出院结算按票据(发票联及存根联)右上角空白处加盖红色印泥“新农合”字样标识印章(印章样式由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自行设计)。加盖新农合印戳的病志和出院结算票据新农合管理部门给予报销。为防止患者事后以“票据丢失”、“伪造假票据”等方式诈骗新农合资金,首诊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必须妥善保管好患者出院票据及病志等材料以备核查。首诊医生未履行职责,或没盖戳没签字或盖戳未签字,产生后果由首诊医生自己负责。 三、就诊患者转诊制 为方便急、危、重和疑难患者转诊,减少转诊程序,实施被授权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科主任负责制。凡本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无诊治能力或因患者病情危重、病因不明、无法确诊等多种因素需要转诊到上一级医疗机构的,须遵循以下程序。

郑州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障服务实施办法

郑州市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障服务实施办法 (暂行) 第一条根据《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郑发〔2017〕23号)精神,为落实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障有关政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对象是经我市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包括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地方突出贡献人才。 第三条高层次人才享有以下政策待遇: (一)选择定点医院。明确郑州市属医疗单位为我市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定点医疗机构,由高层次人才选择适合本人的定点医疗机构。 (二)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明确医疗保健服务专员。各定点医疗机构负责安排专门的医疗保健服务专员,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主要包括:负责与高层次人才的预约、协调和跟踪服务,向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健康咨询服务。 (三)为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配备家庭保健医生。由定点医疗机构根据高层次人才的健康需求,选配合适的家庭保健医生,提供上门巡诊、健康保健服务。 (四)建立高层次人才健康档案。各定点医疗机构要为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康档案,及时记录动态健康信息。

(五)高层次人才及家属(父母、配偶和子女)可享受门诊、急诊、住院、专家会诊等绿色通道服务。 第四条医疗保障服务事项办理流程是: (一)选定服务机构。高层次人才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及服务专员。 (二)服务预约。高层次人才联系医疗服务专员,咨询、预约医疗保健服务。 (三)服务登记。高层次人才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及服务绿卡,家属持有效身份证件及关系证明,到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由专人陪同登记。 (四)享受医疗保健服务。专人引领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快捷、方便、优质的诊疗保健服务。 第五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执行过程中涉及的问题由市卫生计生委解释。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进展情况汇报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进展情况汇报

关于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 市卫生计生局 按照《中共**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工作要点》(宝办字[2015]29号)和《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着力推进的重点改革任务》工作部署,我局紧紧围绕重点改革任务,以解决重点问题、维护群众利益、提高改革质量为主攻方向,主动作为、攻坚克难,改革工作有序推进。我市连续五年以全省排名第一的佳绩被省政府表彰为医改工作先进市。现将“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重点改革任务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基层能力建设,保障群众基层首诊 实现基层首诊是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加强基层能力建设是关键。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县级公立医院公益属性,累计投入3.2亿元,对6个县级医院进行整体搬迁,实现县级公立医院“二甲”全覆盖。强化镇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投入2.7亿元,建成规范化镇卫生院168个、村卫生室1850个。在全省率先实施镇卫生院食、宿、厕、暖、水等为主的安心工程,已完成123家。投入102.6万元为342个村卫生室配备诊疗设备,将家庭式村卫生室向村公共服务中心逐步迁移,方便群众就医。二是强化服务能力建设。在全国率先制定“创建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标

准体系,促进乡镇卫生院规范化管理,我市基层医疗机构安全监管做法在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首席交流。同时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标验收和星级评定活动,基层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率先以市为单位,对基层4类35项主要临床检验指标实行室间质评项目管理,各项指标准确率平均提高50%以上,基层检验科业务增长60%以上,该项目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发展远程医疗,建成34个镇卫生院、10个县级中心、1个市级中心远程会诊系统,初步实现网上会诊。制定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实施意见,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11个县区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我市建成全国先进市。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按照省政府安排,连续3年开展为县及县以下医疗机构招聘医学本科生工作,通过设立专项周转编制等办法,落实定向招聘医学类本科生纳入县级事业单位编制内管理政策规定,确保定向招聘有编有岗。2013以来同招聘353名定向医学类本科生。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补充乡镇卫生院缺编共385人。开展卫生人才培养“双千”工程,强化现有专业人员培训。继续开展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培56人。四是强化帮扶协同机制。巩固“三级帮扶、四级联动”成果,推进市帮县、县帮镇、镇帮村医疗服务联动协同,强化县镇、镇村一体化管理。9个市级医院对18个镇卫生院对口帮扶,26个县级公立医院与38个镇卫生院实行医疗服务县镇一体化管理,目前,9县参合农民县域内住院平均达85 %以上,镇卫生院门诊、住院人次

分级诊疗现状分析与建议.doc

基层反映:分级诊疗现状分析与建议 今天,的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分级诊疗现状分析与建议》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分级诊疗现状分析与建议 陕西省政府提出 2015 年 7 月启动分级诊疗工作,综合运用医疗、医保、医药等手段,逐步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我区全面启动分级诊疗工作后,各级医疗机构相继组建了医联体或双向转诊关系、公示了诊疗目录、转诊程序,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一、分级诊疗现状分析 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政策措施可概括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能否做到各级医院“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确保有限医疗资源发挥到最大化,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患者“愿意去”、基层“接得住”、大医院“舍得放”、配套政策“跟得上”四个问题,是推进分级诊疗的关键措施。经过各级各部门不断探索,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格局初步形成,但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设计执行力不够。分级诊疗指导性意见和实施办法推行后各级医院虽在积极落实行动,但成效不显,没有形成统一协调、分工明确的工作机制。

二是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尚不足。我区基层医疗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卫生院缺编 200 余人、区直医院缺编 514 人,2013-2015 年虽通过振兴计划、招录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引进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 142 人,但三年来退怰及流出人员就 166 人。果园、西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 10 余年无编制、无经费保障。区级医疗机构人员与床位比严重失衡,只能大量聘用临时人员。全区基层医疗队伍人员短缺、专业技术水平整体不高,服务质量难以“取信于民”,因此稍重患者(家属)即要求转入上级医院治疗。 三是受经济利益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财政补偿机制不够完善,医院被推向市场,为了追求更大经济效益,一些大医院办院的指导思想偏离,优质医疗资源利用不充分。省市医院凭借自己资源优势,盲目“做大做强”扩张床位,致使本该属于基层医疗机构做的事,都“揽括、代劳”。三级医院普遍开设有“体检中心”,一部分大医院还继续保留康复科、收治慢性病,而没有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作用。多数二、三级医院尽管业务量大、工作繁忙,但都不愿意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下转病人。 四是医保政策调整不到位。分级诊疗实施后医保政策没有及时调整,从医保报销层面没有做好合理引导,使群众就诊在上转下转过程中没有感受到明显实惠,从利益方面忽视了分级诊疗。一些简易常规的中医适宜技术没有纳入医保报销。目前医保、农合患者在各级医院报销比例虽有一定差距,但档次还拉得不够大。金字塔型的就诊机制和报销机制尚未形成,还不能够在政策层面引导居民“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分级诊疗。 五是信息化管理机制滞后。目前各级医院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信息管理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行政法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医药卫生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指导各地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遵循医学科学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城乡、创新机制的原则,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 (二)目标任务。 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明显提升,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 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基层首诊。坚持群众自愿、政策引导,鼓励并逐步规范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对于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的疾病,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 双向转诊。坚持科学就医、方便群众、提高效率,完善双向转诊程序,建立健全转诊指导目录,重点畅通慢性期、恢复期患者向下转诊渠道,逐步实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有序转诊。 急慢分治。明确和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急慢病诊疗服务功能,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为患者提供科学、适宜、连续性的诊疗服务。急危重症患者可以直接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 上下联动。引导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重点,推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纵向流动。 二、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一)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城市三级中医医院充分利用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门诊诊疗服务。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以下统称慢性病医疗机构)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基层在岗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生定向培养、提升基层在岗医师学历层次等方式,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逐步向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过渡,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加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建设和管理,规范培养内容和方法,提高全科医生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发挥全科医生的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建立全科医生激励机制,在绩效工资分配、岗位设置、教育培训等方面向全科医生倾斜。加强康复治疗师、护理人员等专业人员培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

《珠海市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珠人社〔2018〕254号

珠海市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珠人社〔2018〕254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珠海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打造国际创新人才高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关于实施“珠海英才计划”加快集聚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的若干措施(试行)》(珠字〔2018〕6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高层次人才,是指在我市创新创业,信用良好,具有较高学术造诣、较大社会影响力、较强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引领和带动某一领域科技进步、产业升级、文化繁荣、社会发展和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的高端人才。 依业绩与能力水平,高层次人才划分为顶尖人才、一类人才、二类人才和三类人才等四个类别。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我市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新型研发机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等单位(下称用人单位)。 按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不列入适用范围。我市高校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相关政策由市主管部门另行研究。 第四条目标任务。立足珠海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高精尖缺”,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和培育支持一批拥有自主知

识产权、先进管理水平、掌握核心技术,具备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有重大创新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从2018年起,用5年左右时间,计划支持6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 第五条基本原则。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不受国籍、户籍和身份限制,坚持党管人才、统筹实施,高端引领、重点支持,业绩导向、公平公正,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的原则。 第二章工作机构 第六条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市人才办)统筹协调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的组织实施,牵头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支持政策,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市科技、教育、卫计、财政等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 第七条市人力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是高层次人才支持计 划的具体组织实施部门,负责拟订年度申报指南,报市人才办审定后组织实施;研究提出高层次人才人选名单,制定并落实人才支持政策。 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负责高层次人才的申报受理、政策咨询、待遇兑现和管理服务等工作。

2017年分级诊疗工作总结

两当县分级诊疗工作情况总结 为了进一步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合理有效分配现有的优质医疗资源,根据根据《甘肃省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16]49号)和甘肃省卫计委《关于认真做好分级诊疗和医师多点执业等相关工作的通知》(甘卫基层发[2014]505号)文件精神,我局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县、乡两级医疗机构服务职能,加强领导,上下协调,积极推进全县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现总结如下: 一、工作目标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加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建立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疾病诊治连续化的诊疗机制,使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群众自费费用逐年减少,达到方便群众就医的目标。 二、工作任务 一是确定分级诊疗病种。按照《甘肃省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两当县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确定我县分级诊疗县级病种100种,乡级病种45种,报销比例为县级75%、乡级85%,在全县县、乡两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中执行,实行按病种付费。今年6月,

根据《甘肃省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16]49号)和市卫计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补充意见》(陇卫计发[2017]104号)文件要求,在原基础上修改完善了分级诊疗病种和补偿标准。 二是医疗费用报销实行按病种付费制度。对纳入分级诊疗的病种,定点医疗机构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并向参合患者提供及时结算服务。新农合按病种定额报销医疗费用,超额部分由医疗机构自已承担,患者不予承担。2017年共报销分级诊疗病种446人次,报销金额69.6万元。三是严格执行双向转诊制度。按照政策要求,我们严格了转诊政策,明确要求本级诊疗病种不得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除特殊情况外,凡未规定办理转院手续,擅自外出就医患者新农合资金一律不减少报销直至不予报销。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宣传引导。我局印发了1.5万份分级诊疗告知书,明确了转诊、补偿等政策要求,并通过召开培训会、卫生下乡及公众微信等平台进行了大量宣传。今年,我们印制了宣传挂图,配套分级诊疗及慢性病报销政策,发放到各村和医疗机构,通过村医给广大群众解读。 2.全面提高县级医院的诊疗技术水平。县医院为扎实开展分级诊疗工作,建立了医师多点执业制度,由省人民医院选派主治医师常住县人民医院,每三个月更换一次人选进行技术帮扶。县医院在本院内选聘执业主治工程师负责科室的

我国分级诊疗的实施现状与思考

磸探索与研究磻 我国分级诊疗的实施现状与思考 何思长,赵大仁,张瑞华*,孙渤星,陈瑜 (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成都市610075) 【摘要】 新医改已进入深水区,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分级诊疗体系亟待突破。在总结国外分级诊疗体系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现阶段分级诊疗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分级诊疗的有序、持续展开提供借鉴。 【关键词】 分级诊疗;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232(2015)02-0020-03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2-4232.2015.02.007 PracticalSituationandConsiderationofClassifiedDiagnosisandTreatmentinChina HESi-zhang,ZHAODa-ren,ZHANGRui-hua,SUNBo-xing,CHENYu (SchoolofManagement,ChengduUniversityofTCM,Chengdu610075,China) 【Abstract】 Thenewmedicalreformhasbeeninthedeepwaterssoitisurgenttomakethebreakthroughinthees-tablishmentofclassifiedsystemofdiagnosisandtreatmentsuitabletoourcountry.Accordingtotheexperienceofforeigncountriesinclassifiedsystemofdiagnosisandtreatment,theauthorsanalyzethepresentsituationandexistingproblemsinimplementingtheclassifiedsystemandputforwardtherelevant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whichcanbetherefer-encefortheorderl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lassifiedsystemofdiagnosisandtreatmentinChina. 【Keywords】 classifieddiagnosisandtreatment;statusanalysis;countermeasureandsuggestion “分级诊疗”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各有所长,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也是新医改的重点工作之一;分级诊疗也被视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救命稻草”。分级诊疗已是大势所趋,事实上分级诊疗已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现阶段人财物等医疗资源的错配和顶层设计的不完善,使得我国的分级诊疗体系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分级诊疗破冰前行,还需要各方的努力。 1 国外分级诊疗体系的现状 从部分发达国家现行的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现状来看,分级诊疗制度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较为普遍。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有着完善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均有明确的定位和职责,相互协作;同时有通畅的信息平台共享患者的各种诊疗信息,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英国实行 严格的全科医师首诊制,全科医师充当着“健康守门人”的角色,医院不接待没有任何医师或医疗机构推荐转诊的病人[2]。美国有健全的健康保险制度(包括私人保险和政府保险)来保证分级诊疗的顺利进行。澳大利亚的卫生管理部门对双向转诊等制定了严格的要求和标准,保证转诊的有序进行。 2 我国分级诊疗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国家在相关文件中多次提出要加快形成有序的分级诊疗体系,缓解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目前全国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地方仍然不多,截至2013年底,除青海、北京、青岛等部分省市推行分级诊疗外,全国范围内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还未真正得到确立。不过随着新医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省市开始推行分级诊疗工作,江苏、浙江、四川等省分别以省政府名义或多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分级诊疗工作的专门文件,从资源配置、制度建设、保障措施、考核评价等方面对分级诊疗制度作出了相应规定。上海、宁夏、重庆等地在医疗联合体、医疗集团管理相关政策文件中,对分级诊疗作出了制度安排。但很多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如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技术问题、药品衔接问题等,加上相关部门

分级诊疗规章制度

第六部分分级诊疗制度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我市医改工作,落实省委、省政府卫生计生惠民政策,确保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规范、健康、平稳运行,推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引导农村居民合理就医、合理诊治,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急、危、重和疑难杂症到三级医院”的工作目标。结合我省实际,提出新农合分级诊疗制度工作细则。 一、门诊首诊负责制 首诊负责制是分级诊疗的基础,首诊医院、首诊医生是实施新农合分级诊疗工作的主体;首诊负责制又是防止患者“重复参保、重复报销”及造假骗取医保资金的重要环节。 主体的责任和作用: (一)确保将新农合常见病病人分流到乡(镇)卫生院及县(市、区)级医疗机构。 (二)告知患者“限治病种”在不同级别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不同。 (三)负责急、危、重和疑难杂症病人的转诊工作。 二、住院首诊负责制 (一)实施住院首诊告知制。患者入院后,经治医生为首诊医生,并实施住院首诊负责制。经治医生应先了解患者

的参合身份,核对参合患者的身份证、参合证及转诊证明,防止冒名顶替,进行分类管理。告知新农合患者本级别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报销比例、起付线及新农合用药情况,并在告知书(由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自行制订)上签字确认。患者住院期间不出具参合证明的,首诊医生有义务告知其就医费用不予以报销,并由患者签字。 (二)实施分类标识制。对不同的参合患者需分类标识,新农合患者需在其病志首页及出院结算按票据(发票联及存根联)右上角空白处加盖红色印泥“新农合”字样标识印章(印章样式由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自行设计)。加盖新农合印戳的病志和出院结算票据新农合管理部门给予报销。为防止患者事后以“票据丢失”、“伪造假票据”等方式诈骗新农合资金,首诊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必须妥善保管好患者出院票据及病志等材料以备核查。首诊医生未履行职责,或没盖戳没签字或盖戳未签字,产生后果由首诊医生自己负责。 三、就诊患者转诊制 为方便急、危、重和疑难患者转诊,减少转诊程序,实施被授权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科主任负责制。凡本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无诊治能力或因患者病情危重、病因不明、无法确诊等多种因素需要转诊到上一级医疗机构的,须遵循以下程序。

现阶段分级诊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现阶段分级诊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随着新一轮医改的全面铺开,国家出台许多惠民利民的医改政策,但“看病难”问题仍然突出。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庭冷落”。大医院大专家在忙着看头疼脑热的“基层病”,而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因“无病可看”,只好被“闲置”,这一热一冷突显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按照卫计委关于“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建立一套分工明确,分流有序,各司其职的分级诊疗制度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分级诊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传统的诊疗观念影响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1)患者选择医生的就医模式根深蒂固。2000年的卫生改革推出了“点名医疗”,即患者选择医院,患者选择医生的就医模式。由于城乡之间的医疗资源分布悬殊明显,导致许多经济条件好的患者稍有小病都投向大医院,找“大医生”、找“名医”就诊,这种传统的就医模式影响了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2)健康知识宣传不到位。由于健康知识宣传不到位,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低,对一些普通疾病的认识不足,导致“盲目就医”,“小题大做”,常见病、多发病到省市大医院就诊,吃力不讨好,浪费人力、物力。 (3)一些大医院办院的指导思想偏离,优质医疗资源利用不充分。长期以来,由于财政补偿机制不够完善,医院被推向市场,为了追求更大经济效益,省市大医院凭借自己资源优势,盲目“做大做强”扩张床位,“越位医疗”,致使本该属于基层医疗机构做的事,都“揽括、代劳”。调查发现:省市级各大医院均住有10%左右的康复患者,普遍开设“体检中心”,没有充分发挥省、市优质医疗资源的作用。 2.基层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取信于民”,影响分级诊疗制度落实。 (1)基层医疗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按照国家规定,“床位在300张以上医院,床位与人员比为1:1.5”,大部分基层医院专业技术人才缺乏。2011年,以罗源县为例,县医院床位360床,应配备540人,但在岗职工仅427人(其中临时人员192人),缺113人。县级以下医疗卫生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更为严重,大部分基层卫生院仅3~5名执业医师,2~3名助理执业医师。全县专业技术人员学历、技术职称偏低,本科以上仅占

分级诊疗制度

分级诊疗制度 为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规范运行,切实减轻参保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以下简称“参保职工和居民”)医疗费用负担,引导参保职工和居民合理选择医疗机构就诊,使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更加合理、安全、平稳运行,参照国家有关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总体要求 实行分级诊疗制度,是落实“首诊在基层,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不出省”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强化基金支出管理,降低参保职工和居民医药费用负担的一项重要举措。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要切实加强政策宣传,使参保职工和居民住院流向趋于合理,要严格执行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确保分级诊疗制度得以规范、有效落实。 二、分级诊疗和转诊程序 (一)分级诊疗和转诊基本程序。参保患者需住(转)院,应在统筹地区内遵循“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一级定点医疗机构(首诊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定点医疗机构→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和转诊的程序。无乡镇中心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乡镇(社区),由统筹地区或县(市、区)经办机构根据实际确定

参保职工和居民住院首诊医疗卫生机构,原则上可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在统筹区域外住院治疗,须经相应的医疗机构认定且通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经办部门审批。 (二)转诊审批程序。参保职工和居民在首诊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经医生确认无法诊治的疾病,首诊医疗卫生机构出具《审批表》,并经乡镇卫生院院长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签字、单位盖章后转往二级医疗卫生机构。在二级医疗卫生机构无法救治的疾病,由二级医疗卫生机构出具《审批表》,经二级医疗卫生机构主管院长签字、单位盖章,经县(区、市)级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经办机构审批出具《审批表》后转往三级医疗卫生机构。 (三)特殊情况住院审批程序。离退休定居内地,省内异地居住,县、乡(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确认必须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的特殊、急、危、重症参保患者,参保的异地就读大学生,参保的外地务工农民工,参保职工和居民在出差、旅游、探亲途中突发急、危、重症患者可以先按“就近、就急”的原则进行抢救和住院治疗。患者或其家属应在72小时告知当地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经办机构,并在7个工作日内由家属凭医生开具的急诊(或病重、病危)通知书到统筹地区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经办机构办理备案和审批手续。 (四)省外住院转诊审批程序。对于在省内无法救治的疾病,由三级甲等定点医疗机构出具《审批表》,并经本统筹地区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经办部门审批后出省治疗。实行省外转诊患者个人需先承担符合规定医疗费用10%。

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和待遇

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和待遇 (一)经核准确认到我市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和待遇 1、对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含5年)期限服务合同的人员,可享受以下生活待遇。 (1)住房或住房补贴:来我市定居的两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由市政府提供一套住房;博士研究生及相当层次的高级人才,原则上由用人单位为引进人才妥善安排住房。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含5年)期限服务合同的,可优先购买我市的经济适用房。 (2)安家补贴:对来我市定居的引进高层次人才,按下列标准给予搬迁安置补助费: 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50万元; ②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15万元; ③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8万元; ④博士研究生、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5万元; ⑤具有高级技术职务或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人员3万元。 安家补贴分5年按年度逐年等额发放,用人单位与市财政按1:1的比例负担,其中到机关、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的,由市财政负担。 (3)生活补贴:符合引进的重点行业范围,并经市组织、人事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准的高层次人才或高技能人才,5年内享受以下生活补贴。 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及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的第一层次者每月8000元; ②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及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的第二层次者每月4000元; ③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每月2000元。 本市产生的上述高层次人才享受与引进人才同等的津贴待遇。 ④具有高级技术职务或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含硕士研究生

医共体建设调研报告 样

XXX实施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推进分级诊 疗的调查与思考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水平医疗联合体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7〕116号)、《省卫生计生委省编办省财政厅等五部门关于推进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浙卫发〔2018〕9号等文件精神,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有利于深化综合医改,整合县域医疗资源,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为摸清我县医共体建设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好地推进我县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简称医共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便群众就近就医,现将我县实施医共体建设推进分级诊疗的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前期情况 2018年,推进医共体建设是我县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我县计划以调整优化县域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发挥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为目标,建立省市、县乡三级医共体以及县域内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中心卫生院(社县卫生服务中心)为纽带的县域医共体,通过优质医疗资源逐级下沉,全面提升县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和服务管理水平,在我县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一季度,县人民医院门诊人次同比增长%,出院人次同比增长增长%,三四

类手术量同比增长%;1-4月份,横溪中心卫生院门诊人次同比增长8%左右,出院人次同比增长增长10%左右,三四类手术量同比增长10%左右,各项主要指标平稳趋好,医共体运行模式初步形成。 (一)积极探索对口帮扶,基层服务能力逐步提升。我县将帮扶工作作为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督促医共体建设上级医院下沉技术力量,落实帮扶工作,并且将人才培养、专家坐诊工作等纳入医共体建设考核的重要指标。2018年上半年,XX医院派出技术骨干帮助县人民医院开展了外科、骨科手术,县人民医院派出10名管理和技术骨干到XX医院进修学习。另一方面,定期开展坐诊和培训活动,1-4月,县人民医院共挑选10名精干力量到乡镇卫生院坐诊,诊治病人500人次,开展各类培训10余次。通过帮扶,受援单位诊疗规范度明显提高,院容、院貌和院内环境有所改善,医院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二)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医疗资源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优化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机制,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常见病种收治能力的培训和带教,严格控制慢性病、常见病的向上转诊,重点加强了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分级诊疗推进工作,促进区域内医疗资源使用效率进一步调高。2018年1-4月,医共体成员单位向县人民医院上转患者109人次,县人民医院下转患者41人次。 (三)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功能得到强化。县卫计局指导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定考核细则,

分级诊疗制度

分级诊疗制度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第六部分分级诊疗制度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我市医改工作,落实省委、省政府卫生计生惠民政策,确保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规范、健康、平稳运行,推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引导农村居民合理就医、合理诊治,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急、危、重和疑难杂症到三级医院”的工作目标。结合我省实际,提出新农合分级诊疗制度工作细则。 一、门诊首诊负责制 首诊负责制是分级诊疗的基础,首诊医院、首诊医生是实施新农合分级诊疗工作的主体;首诊负责制又是防止患者“重复参保、重复报销”及造假骗取医保资金的重要环节。 主体的责任和作用: (一)确保将新农合常见病病人分流到乡(镇)卫生院及县(市、区)级医疗机构。 (二)告知患者“限治病种”在不同级别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不同。 (三)负责急、危、重和疑难杂症病人的转诊工作。 二、住院首诊负责制

(一)实施住院首诊告知制。患者入院后,经治医生为首诊医生,并实施住院首诊负责制。经治医生应先了解患者的参合身份,核对参合患者的身份证、参合证及转诊证明,防止冒名顶替,进行分类管理。告知新农合患者本级别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报销比例、起付线及新农合用药情况,并在告知书(由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自行制订)上签字确认。患者住院期间不出具参合证明的,首诊医生有义务告知其就医费用不予以报销,并由患者签字。 (二)实施分类标识制。对不同的参合患者需分类标识,新农合患者需在其病志首页及出院结算按票据(发票联及存根联)右上角空白处加盖红色印泥“新农合”字样标识印章(印章样式由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自行设计)。加盖新农合印戳的病志和出院结算票据新农合管理部门给予报销。为防止患者事后以“票据丢失”、“伪造假票据”等方式诈骗新农合资金,首诊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必须妥善保管好患者出院票据及病志等材料以备核查。首诊医生未履行职责,或没盖戳没签字或盖戳未签字,产生后果由首诊医生自己负责。 三、就诊患者转诊制 为方便急、危、重和疑难患者转诊,减少转诊程序,实施被授权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科主任负责制。凡本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无诊治能力或因患者病情危重、病因不明、无法确诊等多种因素需要转诊到上一级医疗机构的,须遵循以下程序。

分级诊疗制度最新版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 分级诊疗制度 为确保我院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规范运行,切实减轻参保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以下简称“参保职工和居民”)医疗费用负担,引导参保职工和居民合理选择医疗机构就诊,使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更加合理、安全、平稳运行,参照国家有关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总体要求 实行分级诊疗制度,是落实“首诊在基层,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不出省”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强化基金支出管理,降低参保职工和居民医药费用负担的一项重要举措。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要切实加强政策宣传,使参保职工和居民住院流向趋于合理,要严格执行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确保分级诊疗制度得以规范、有效落实。 二、分级诊疗和转诊程序 (一)分级诊疗和转诊基本程序。 参保患者需住(转)院,应在统筹地区内遵循“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一级定点医疗机构(首诊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定点医疗机构→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和转诊的程序。原则上可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在统筹区域外住院治疗,须经相应的医疗机构认定且通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经办部门审批。 (二)转诊审批程序。 参保职工和居民在首诊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经医生确认无法诊治的疾病,出具《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分级诊疗审批表》(以下简称《审批表》),医疗卫生机构出具《审批表》,经二级医疗卫生机构主管院

长签字、单位盖章,经县(区、市)级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经办机构审批出具《审批表》后转往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审批表》见附件)。 (三)特殊情况住院审批程序。 离退休定居内地,省内异地居住,县、乡(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确认必须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的特殊、急、危、重症参保患者,参保的异地就读大学生,参保的外地务工农民工,参保职工和居民在出差、旅游、探亲途中突发急、危、重症患者可以先按“就近、就急”的原则进行抢救和住院治疗。患者或其家属应在72小时告知当地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经办机构,并在7个工作日内由家属凭医生开具的急诊(或病重、病危)通知书到统筹地区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经办机构办理备案和审批手续。 (四)实行双向转诊制度。 转入上一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患者,对诊断明确,经治疗病情稳定,可在下一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治疗和康复的,应转回下一级医疗卫生机构。 三、管理制度 (一)实行首诊负责制和转诊审批责任制。 各级定点医疗机构要负责辖区内参保职工和居民住院首诊治疗,明确转诊审批责任,转诊患者名单定期报统筹地区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经办部门备案。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认真登记参保职工和居民转诊转院基本情况、转诊原因、转诊医生和审批人,对转出病人要逐一登记以备核查。 (二)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和转诊管理。 二级、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在接收参保患者住院时,有责任要求患者先出具《审批表》,之后办理住院手续。特殊、急、危、重症患者除外。 (三)严格控制转诊率和平均住院日。

高层次医疗人才认定及综合保障实施细则(送审稿10.29)-(1)

高层次医疗人才认定及 综合保障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医疗人才,加快提升我区医疗技术水平,把建设成现代医疗服务业比较发达的区域医疗中心,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指高层次医疗人才是指经认定,并在区属公立医院工作的在岗高层次医疗人才。 第三条高层次医疗人才认定坚持公开、公平的原则。人才引进遵循双向选择、能力优先、注重业绩的原则,重点引进临床实用型人才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 第二章人才的认定 第四条区认定的高层次医疗人才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遵纪守法,无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行为。 (二)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研作风和科学、求实、团结、协作的精神;无不良学术记录,无不良诚信记录等。 (三)在区公立医院工作的,不受编制的限制,临聘的必须与单位签订五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 (四)男性年龄原则上应在50周岁以下,女性年龄原则上应在45周岁以下。有特别突出贡献者,年龄条件可适当放宽。 第五条认定的条件和范围。

区高层医疗人才分为Ⅰ、Ⅱ、Ⅲ、Ⅳ、Ⅴ五类。 (一)Ⅰ类高层次医疗人才,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经市认定的国家级人才或深圳市“孔雀计划”认定的海外A类高层次人才; 2、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或国家级名中医。 (二)Ⅱ类高层次医疗人才,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经市认定的地方级领军人才或深圳市“孔雀计划”认定的海外B类高层次人才; 2、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省级名中医; 3、中华医学会(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专业委员会主委; 4、省、部级高等院校直属附属三甲医院、省级卫生部门直属医院的博士生导师且担任科室主任职务3年以上; 5、经认定,符合我市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I类条件的临床医学人才。 (三)Ⅲ类高层次医疗人才,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经市认定的后备级人才或深圳市“孔雀计划”认定的海外C类高层次人才; 2、副省级城市重点学科带头人; 3、中华医学会(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或中华医学会(地、市)以上专业委员会主委; 4、省、部级高等院校直属附属三甲医院或省级卫生部门直属医院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且担任科室主任以上职务3年及以上;

厦门市分级诊疗改革情况报告

附件: 慢病先分三师共管 分级诊疗改革让群众得实惠 ——厦门市推进分级诊疗改革探索 为切实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战时状态”问题,整合和利用好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福建省厦门市认真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医疗改革的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价格、人事和绩效考评“五个差别化”,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引导和推动患者向基层下沉的“双下沉”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并以此推动公立医院的改革。 厦门的分级诊疗改革从医院如何“放得下”、基层“愿意接、接得住”,群众“乐意去、留得住”三大瓶颈问题入手,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慢病先分、两病起步”的策略,带动其他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首诊,以“三师共管”模式加强上下联动和“医防融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大医院慢病为主的普通门诊量逐年下降,接诊压力得到明显缓解。通过柔性引导、差别化配套机制,从糖尿病、高血压病做起,己经带动了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代谢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骨质疏松、骨关节病、痛风、慢性胃肠病、脑卒中及肿瘤康复等多种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就诊,基层诊疗服务量提升了43.67%;看病更为方便,老百姓就医负担、医保

费用均更为节省(慢病在基层均次费用较大医院节省近35%);治疗效果也更有保障(疾病监测指标平均控制率从过去的20%左右提升至67%)。群众在基层就诊体验进一步改善,满意度大幅提升!分级诊疗改革同时有力地撬动了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调整完善财政补偿机制;取消药品加成后又取消了医用耗材的加成;先后完成两批次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基层在不改变体制的前提下,进行了激励机制的创新性改革;医保结算和支付制度改革、医师开放多点执业等。 厦门这一模式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获得“2015年度中国政府创新奖”;王沪宁同志、刘延东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认真总结提升,在全国推广;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计委等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先后到厦门调研予以高度评价;福建省卫计委决定在全省推广厦门经验。 一、主要做法 在大医院补偿机制尚未健全、基层服务能力有限、群众的就医习惯尚需引导的现行体制下,厦门市不搞“一刀切”去硬性分流病人,而是采取“慢病先行,三师共管”的办法,柔性引导和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和患者向基层“双下沉”,并从试点探索、单项突破逐步向系统配套、全面推广深化。 慢病先行。就是以慢性病为突破口,带动其他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等普通疾病“下沉”社区。据厦门市抽样调查,在大医院门诊量中慢病占60%以上,这其中又有30% 是“续药”。因此,将这些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稳定期患者,通过适当的机制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