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涪江简介

涪江简介

涪江简介
涪江简介

涪江简介

涪江是嘉陵江的支流,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与九寨沟县之间的岷山主峰雪宝顶。涪江南流经平武县、江油市西南部,绵阳市、三台县、射洪县、遂宁市等区域,在重庆市合川市市区汇入嘉陵江。全长700千米,流域面积3.64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572立方米/秒。涪江还是长江的二级支流,流域宽广。

涪江流域内山区占37.9%,丘陵占56.9%,平坝占5.2%。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众多的支流呈下对称状分布;右岸就有8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而在左岸支流却较少且短。

内河交通枢纽

绵阳涪江自古来就是川西北地区的一条重要河流,无论在通航或是在农业灌溉方面,它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涪江自平武至合川全年通航(部分通航),通航里程552千米。但近几十年来,由于河道淤塞严重,自三台以上极少通航。近几年,绵阳、遂宁等地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考虑对涪江河道的改造工程,相信有一天,涪江河上又会重现白帆点点,为川西北地区的水上运输做出卓越贡献。水利工程

由于涪江发源于雪山,水量充足,长期以来,一直为沿河流域内的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水源。为了进一步发挥涪江的作用,扩大涪江的灌溉

面积,从上个世纪开始,国家、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建设了惠

泽千年的“武都引水工程”。

武都引水工程(以下简称武引工程)是四川省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发电、

城乡供水、环保、水产养殖、旅游以及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多项功能的大型

骨干水利工程项目,是川东北部地区工农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水源工程,曾

被邓小平同志欣然誉为“第二个都江堰”,被国务院列为《90年代中国农业发展

纲要》中重要的大型水利基础设施项目。

武引工程按规划分二期进行,总投资100亿元。一期工程建设涪梓灌区,hm,总投资18.88亿元(其中使用世行贷款6700万美元),灌溉面积8.47万2

1988年正式复工修建,2000年5月配套工程全面建成通水,并显示出显著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已实现灌溉面积6.67万平方千

米,累计工业供水150多亿立方米,农业供水20多亿立方米,在连续几年的旱

灾,特别是在2000年和2001年罕见的春夏旱灾中,为灌区抗旱夺丰收作出了

重大贡献。

目前,武引工程二期工程已经开工。正在进行的是二期枢纽工程武都水库,

该工程于2004年11月正式开工,预计2009年建成,预算投资55亿元。周边环境

涪江横穿了被誉为中国科技城、西部硅谷的四川省绵阳市。国家本科院校西

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和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洢水而立,书香悠远。

江名的起源

涪江这名字与县名有关。今天的绵阳,在汉高祖时称涪县。古代巴蜀以嘉陵江为界,蜀为内,巴为外,所以涪江又称内水或内江。涪江流域人口稠密,农业发达,是四川开发较早的地区。雄踞川北的重镇绵阳位于阴平、金牛两条古道的会合之处,西北倚龙门山、摩天岭,东北临剑门山,据两山之险要,扼百川之要冲,自古为囤粮驻兵的重地。自汉、晋以来,涪县(绵阳)就是涪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涪江也因此得名。

涪江发源地

涪江发源于四川松潘县境内岷山雪宝顶北麓。涪江从西北向东南由川西北高山区进入盆地丘陵区:流经平武、江油、绵阳、三台、射洪、蓬溪、遂宁、潼南,至合川县钓鱼城下汇入嘉陵江,成为嘉凌江右岸最大支流,全长670公里。流域面积3.6万平方公里。流域内最高处为源头雪宝顶,海拔高程5588米。最低处为合川河口,海拔高程约200米。域内包括23个县(区、市),耕地面积1300万亩,居住着汉、藏、回等民族,人口1200余万。流域内支流众多,或由高山峻岭之中奔驰而下,或由丘间河谷缓缓汇入,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支流就有火烧河、平通河、通口河、安昌河、凯江、梓潼江、妻江、蓬溪河(芝溪)、安居河(琼江)、小安溪等9条。

涪江上游

上游流经区域

涪江干流在江油中坝镇涪江大桥以上为上游,上游河长254公里,流域面积

5930平方公里。涪江源头松潘县黄龙至平武一带,地处川西北高山区,两岸层峦迭峰,绝壁对峙,河谷宽多在100米以内,在悬崖绝壁的挟持下,狭窄的河谷多呈“V”型或“U”形,江中乱石纵横,江水迂回跌宕,江面宽大多不足30米,河床陡峻,平均比降15‰以上。平武以下为高、中山过渡区至盆周低山带。涪江由平武县城龙安镇西南流过,两岸山势渐低,河流穿行于山间小盆地与山岭之间,时而两山对峙,呼之欲应,时而河谷开阔,人稠物丰。河谷宽一般在100~250米之间,间有300米以上宽度的河谷,枯水期江面宽30~100米,江中滩多流急,河床平均比降6.3‰。平武至江油中坝有险滩50多处,滩口处水深一般0.4米左右,槽宽多数不足10米,江中可漂运竹木,偶有农用木船作短途运输。

上游物产分布

上游山区属于农作区,主产玉米、小麦、马铃薯等。龙门山摩天岭的原始森林连绵无际;平武一带乔木、灌木丛从山脚延伸到山腰,拖绿曳翠,森林茂密,植被较好。这一地区有大熊描、苏门羚、扭角羚、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在主要支流火溪河源头,1965年9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总面积330平方公里的王朗自然保护区。上游地区上特产众多,如平武县是全国木耳和省内核桃生产基地县,历史上的传统产品茶叶,近几年也有所发展。此外,还盛产桐油、生漆及虫草、川贝、天麻、当归、党参等中药材。矿产资源也较丰富,有煤、铁、铜、锰、金等矿藏。

上游水利建设

水量丰沛,每年平均径流总量48.4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45万千瓦,可开发量50万干瓦,至今开发利用率仍很低。江油以上的水资源开发,除现复工兴建的武都引水工程外,尚无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开发程度还仅限于沿江筑堰开渠,就近灌溉河谷地带田土及建小型电站。平武县境内长157公里的涪江干流和主要支流火溪河、平通河,现有500余处渠堰,引水总量11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不足3万亩;至1989年南坝电站建成,江油以上涪江干、支流已建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仅1.12万千瓦(包括户办微型电站)。涪江上游水资源开发,还远远不能满足上游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的要求。

涪江中游

中游流经区域

涪江以江油至遂宁段为中游,江段长237公里,平均比均1‰,遂宁以上流域面积约27000平方公里。涪江中游段流经江油、绵阳、三台、射洪、蓬溪、遂宁等市、县。域内包括低山、深丘、中丘、低丘、河谷平原等多种地貌,以中、低丘为主,域内高程700~300米。丘陵区多浑圆丘顶,成串珠状分布,间有台状、方山状丘原,相对高差一般在100米以下。涪江中游河道迁迥曲折,水流平缓,江面宽200~500米,江中漫滩发育,多沙洲、支濠,汛期河床变化大。江油至遂宁有滩140余处,枯水期航道水深0.6米,槽宽8~10米,可通行小型机动船及30吨级以下木船。沿江一带河谷开阔,谷宽一般2~8公里,最宽处遂宁妻口河谷,宽达10公里。河流两岸间隔分布着河流冲积层形成的一阶台

地小平原,地面一般高出江面5~10米。

中游物产分布

涪江中游人稠物丰,早在旧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其次有小麦、红苕、玉米、棉花、油菜、甘蔗、花生等。农业生产人平粮食占有量高出全省平均数10%以上;棉花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40%以上,是四川省主要粮棉产区之一。涪江中下游也是全省蚕茧生产的重要基地,1987年产蚕茧近3万8千吨,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强;三台县的产茧量达到4848吨,居全省第一。同时中游地区还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水果有闻名省内外的柑桔、苹果、药材有白芷、麦冬、半夏、香附子、畅销各地,尤以遂宁特产白芷为著。

涪江中游人口众多,城镇密集,交通发达。勾通南北的重要铁路--宝成线,横贯绵阳、江油,绵阳以下除水运外,还有沿江而下的国道公路直达下游潼南、江津。沿江城市已初步建成各具特色的轻、重工业体系。江油市是四川省钢铁、水泥等建材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绵阳市是新兴的电子工业城,遂宁市是闻名全省的纺织城。

中游水利建设

涪江中游是省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较好的地区之一,两岸平原台地的农田灌溉,基本上已得到引水渠堰或机械提灌的保证。有400多年历史的绵阳惠泽埝、三台永成堰,经过多次扩建整治,有效灌溉面积已分别从建国前的1.1万亩和4万多亩,增加到现在的7万亩和9万多亩。射洪县于70年代后期在涪江右岸

建成前锋渠,设计有效灌溉面积11.7万亩,现已受益。水能资源开发也比较早,1944年即在三台涪江干流柳林滩,修建了省内主要江河上的第一座引水式电站。中游现已建成永安、东风、螺丝池、红江、龙风等水电站。

涪江下游

下游流经区域

涪江遂宁以下至合川河口为下游,下游江段长179公里,平均比降0.5‰。涪江下游段流经潼南、铜梁直至合川。域内以中、低丘丘陵地貌为主,至台川后受华莹山、歌乐山影响,间有岭伏深丘、低山带,海拔高程600~200米。下游河谷宽阔,沿江两岸间隔分布着河流冲积层形成的一、二阶台地平坝,地面高出江面8~20米,合川境内台地高出水面在20米以上。下游河道河曲发育,滩沱相间,多沙洲、支濠。下游有滩80余处,以合川境内刮骨、青竹偏二滩落差最大,均在1.5米以上,水流湍急、行船困难,是涪江下游有名的险滩。下游航道河槽水深在0.8米左右,槽宽一般10~15米,可通行50~70吨以下机动船和木船。

下游物产分布

涪江下游土地开垦率高、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较严重。农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甘蔗为主,土特产有桐油、棕片、茶叶、水果等;中药材有川芎、杜仲、生地、白芷、苡仁等,下游又是历史上有名的蚕桑养植区,矿产资源有煤、石油、天然气等,横跨遂宁、蓬溪、潼南等地,方圆120公里的磨溪气田,是四川新探明的第三大型气田,现正在开发中,预计在1993年可全部建

成投产,年产气将达到数亿立方米:工业有机械制造、农业机械、纺织、蚕丝及食品加工等。

下游水利建设

涪江下游水利、水能资源丰富,年过境水量100多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仅潼南、合川两县即达30万干瓦。涪江下游河道大多曲折于U型河谷之中,洪枯水位变幅较大,冲积阶地一般高出水面20米左右。

涪江流域的气候

涪江流域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4.7度(平武)~18.2度(合川)之间。域内气候温和、湿度大、雨量丰沛、无霜期长,除上游山区外,无霜期一般在300天左右,是四川省主要农业生产区之一。流域内雨量丰沛,但时空差异较大,上游平武、北川、安县、江油处于龙门山、鹿头山暴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达1200毫米,北川、安县达1400毫米以上,下游合川、潼南、铜梁每年平均年降水量也可达1100毫米,但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中江、盐亭、射洪、三台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仅800余毫米。年降水量不但空间差异大,年际问变化也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少水年之比一般为1.7,个别地方达到3以上,降水量年内分配也很不均,每年6~8月降水量一般占全年的50%以上,12月至次年5月则不足年度的20%。涪江流域的气候特点,大致可分为上游亚热带寒湿润山区气候、中游亚热带偏干湿润丘陵区气候与下游亚热带湿润性丘陵区气候。受不同区域气候特点与下垫层的影响。使涪江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形成春旱、夏旱为主过渡到伏旱的分布模式。

据历史记载,从1648年到1949年的301年问,有27年发生大旱,平均11年发生一次严重旱灾。特别是中、下游丘陵区,狭窄的流域特性,极度的土地垦殖,使覆盖率低、缺乏水土涵养自我调节能力,以致干旱年年发生。春旱连夏早、夏旱接伏旱的严重旱灾也倾频出现,是历史上著名的川中老旱区。

径流息量

涪江的多年平均径流息量为180.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490立方米/秒。径流量年内分配差异大,6~8月的三个月总量一般占年径流总量的50%以上。洪、枯流量变幅也大,涪江在下游合川最大流量曾达30000立方米/秒,最小仅53立方米/秒。由于上游位于龙门山、鹿头山暴雨区,虽然羽状流域有延缓洪峰的效果,但也易造成干流的流域性洪灾。

支、干、分流

涪江从松潘黄龙寺东南而下,奔腾在重峦叠嶂的群山中,接纳了众多的溪流,出黄龙,过龙安,冲过兵家重地江油关,眼前豁然开朗。开始迂回曲折于四川盆地北麓,宽阔的江面,波光闪烁,浩浩荡荡,向盆地东南奔去。

涪江在流经平武以北约10公里的铁笼堡,接纳了从左岸汇来的第一条支流火溪河。火溪河因源于白马藏族聚居地,又名白马河,藏语称“夺布河”。火溪河发源于平武县西北色润坪大窝凼,源头处海拔高程4233米,流域面积1490平方公里,河长119公里,河道陡峻,平均比降达21‰。流经平武白马、藏区、木座、木皮等区乡至平武铁笼堡汇人涪江。

火溪河滩多流急,上游河谷两岸,经常可见瀑布凌空而下,如百丈银炼挂在

崖壁之间,河谷地带藏族群众的板屋楼寨,掩映在山坡绿荫之中,别具一格。这种楼屋可分三层,上层放物,中层住人,下层圈养牛羊,外有回廊阳台围护,铺以木质楼梯。

火溪河流经之处,山高谷深,森林茂密,人烟稀少。山巅河谷立体气候分明,既有古树参天,浓荫蔽日的原始森林,又有高山草甸、乔灌木和各种竹类植物,由于北有秦岭阻挡寒流的袭击,西北有高原的屏障,具有明显的寒湿性亚热带气候特征。源头一带栖居着大熊猫、金丝猴、苏门羚、扭角羚、云豹、金猫等各种珍稀动物和白马鸡、蓝马鸡、藏雪鸡、棕毛虹鸡、绿尾虹鸣等珍稀鸟类。在拖绿曳翠的深涧,绿荫蔽岸的溪边,苍翠欲滴的树下,时时可见大熊猫憨态可鞠的身影。火溪河下游左岸与青川县唐家河大熊猫保护区为邻,源头一带则建有王朗自然保护区。

流经地区简介

平通河

涪江流过川北重镇江油后,约5公里,左岸支流平通河从北而来,汇入涪江。平通河古名廉水、让水、青漪江,源于平武境内药丛山六角顶东南麓平羌崖。药丛山因盛产当归。党参、仕仲、贝母、天麻等药材而得名。平通河出于羌崖后,流经平武、江油两地的大印、平通、桂溪、大康、让水、河西等乡镇,在江油彰明镇汇人涪江。平通河河长126公里,流域面积1166平方公里,平武境内平均比降16‰。进入江油后河道逐渐开阔,坡度渐缓,平均比降约2.1‰。由于河流流经之处属鹿头山、龙门山暴雨区,年平均降雨量达1400毫米以上,水量丰富,多年平均经流总量达7.4亿立方米。河道洪枯水量悬殊较大,相差达1000

多倍。平通河水资源开发较早,在明代即已筑堰开渠,引水灌溉农田。

通口河

涪江过江油彰明镇约10公里,经李白故里青莲透迤而来的通口河,又从右岸汇入涪江。通口河又名盘江、湔江、白草河,发源于松潘县境内岷山山脉东南麓玉垒山,源头海拔高程4000米以上。流经松潘白羊,平武泗耳,北川小坝、曲山等乡镇,过通口经江油青莲从右岸汇入涪江。河长145公里,流域面积4160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9‰。河流上游高山矗立,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河道千回百折于深涧峡谷之中,进入北川后支流发育,谷间冲积小盆地较多。由于通口河流域中下游位于鹿头山、龙门山暴雨区,水量丰沛,多年平均经流总量达33亿立方米。因河道陡峻、集流历时短,汛期洪水峰高量大,据历史记载,1902年洪峰流量曾这8000立方米/秒。通口河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量达13.76万千瓦,仅次于火溪河。已建、在建的水电站有两座,装机容量约2万千瓦。绵阳平原

涪江继续下行,进入了流域内最大的冲积平原——绵阳平原。绵阳平原面积170多平方公里,土质肥沃、物产丰富,川北重镇绵阳就坐落在平原西北缘。安昌河山西而来,在绵阳市区东南汇入涪江。安昌河发源干北川县南面千佛山南华岭,岭下分为两支,东支出北川擂鼓镇;南支出安县茶坪乡,至安县安昌镇西汇合。安昌河长95公里,流域间积1180平方公里,中上游属鹿头山、龙门山暴雨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约12亿立方米。安昌河水资源较早得到开发利用,中、下游段沿岸多引水工程。

凯江

涪江过绵阳市后,经绵阳丰谷镇进入三台县境,在三台潼川镇东塔山下,接纳右岸支流凯江。凯江亦名中江,发源于安县西北海拔高程2700米的千佛山西麓一碗水,河长213公里,流域面积2620平方公里,流经安县、德阳、中江,至三台县城潼川镇汇人涪江。凯江中、下游河谷宽阔,江面宽浅,两岸多漫滩,沿岸间断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冲积平坝。中、下游地区属春旱与夏伏旱过渡地带,常多旱灾之苦,尽管沿江水利开发较早,由于洪枯水量悬殊,上游无骨干水库调蓄,每到春夏时节,旱象严重。为了解决抗旱保收问题,1965~1967年建成了人民渠六期工程,干渠经安县、德阳、中江至三台,灌溉涪江干流与凯江之间丘陵区67.8万亩农田。1970~1974年,又建成了人民渠七期工程,干渠沿龙泉山东侧,经德阳至中江,向东折入丘陵区,沿凯江与江的分水岭东南进入三台县。随着两大干渠的建成,凯江两岸百万亩农田得到了灌溉。

射洪

涪江接纳凯江后,经三台县百顷入射洪县境,流过清幽别致、玲珑秀丽的金华山、在唐代诗人陈子昂墓地独座山下,左岸支流梓潼江又来汇合。梓潼江是涪江最大的一条支流,也是平武以下涪江左岸唯一的一条流城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梓潼江又名弥江,发源于龙门山东南麓江油藏王寨棋盘山鹰咀崖一带,源头海拔1700米,河长达340公里,流域面积5200平方公里,占涪江流域面积的1/7。梓潼江经江油二郎庙、小溪坝穿过宝成铁路,由河口入杆潼县低山、深中丘陵区,经仙峰、豢龙绕柠潼县城西,由交泰进入三台县东北后,折

入盐亭县,经玉龙镇复入射洪县境,至独座山下汇入涪江。由于涪江在独座山下向南折了一个90度的弯,梓潼江每到汛期江水如箭直奔独座山而来,所以梓潼江古时又名射江。梓潼江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约4.7亿立方米,仅为通口河径流总量的1/7。尽管径流总量不大,但因其源远流长,城内年降水量分配差异大,是涪江中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

最大洪峰流量曾达8580立方米/秒。梓潼江中下游,也是涪江水源开发最早之地,唐代起即有引水工程建设。

妻口

涪江过射洪后,曲折进入苍溪县境。右岸支流妻江在妻口汇人涪江。妻口是涪江干流上最宽的河谷所在,也是射洪、遂宁两县交界之处。妻江发源于中江县铜山,河长145公里,流域面积209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3.5亿立方米。妻江流域内降雨量在800毫米左右,土地垦殖率高,森林覆盖差,多光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蓬溪县境内森林覆盖率仅0.7%。流域内农业主产深受春、夏伏旱之累,干旱严重年头,连人畜饮水都很困难,是十年九旱的著名老旱区。随着人民渠六、七期工程的相继建成,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安居河

涪江过妻口后进入遂宁,再过潼南,进入铜梁县境,在铜梁县安居镇纳入左岸支流安居河。安居河又名大安溪、琼江,发源于乐至县北三星桥,经遂宁、潼南等县市,至铜梁县安居镇汇人涪江,河长237公里,流域面积456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1.91亿立方米,域内水资源贫乏,每亩耕地平均占有径流

量仅318立方米。安居河流域内垦殖率高,全流域森林覆盖率仅4%左右,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在四川盆地干旱区有一定的代表性。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资源短缺,制约着域内工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四川省水土保持办公室在80年代初,即对安居河流域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综合调查,将安居河流域列为四川省水土保持重点区。经几年的小流域治理,情况已有所好转。

安居河是我省江河三级支流中实现渠化最早的河道。渠化通航工程始于1956年,1976年全部建成,国家投资300万元,建成梯级船闸14座,通航里程达150公里,年通航能力达12~20万吨。潼南县高肯电站梯埂,采用升船机,吨位20吨,提升高度20.4米,是我省内河水运最高航运梯级。近几年由于水上运输发展停滞不前,安居河渠化通航工程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小安溪

在川北门户合川城西,最后一条支流小安溪由右岸汇人涪江。小安溪又名临渡河,发源于永川市巴岳山东麓永兴乡白龙洞,流经永川、大足、铜梁、合川,在距涪江汇嘉陵江的河口以上3公里处汇入涪江。小安溪河长170公里,流域面积172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8亿立方米。域内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工农业生产发达。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天然气等。域内交通方便,从永川至合川有沿河公路,成渝铁路横过上游,中、下游可通行木船及小机动船。农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甘蔗、柑桔、茶叶为主。工业有采矿、炼焦、炼铁、造纸、蚕丝、制糖等。沿河一带厂矿较多,水质污染严重。下游主河道水体所含酚、氰化物、氟化物及有毒元素砷、汞、锰等均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其他物理指标也大都超过国家标准,致使河中鱼类大量死亡,人畜不

能饮用。小安溪是涪江流域水资源污染最严重的一条支流。

涪江接纳小安溪后,在合川城南钓鱼城下,结束了670公里的流程。汇入由合川城东北而来的嘉陵江。

风光景物、名胜古迹

涪江流域有众多的风光景物、名胜古迹,它们把这条江点缀得更加多姿多彩。源头就有被人们赞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天然公园”——黄龙寺自然保护区。那一带上有莽莽雪岭,下有清泉淙淙,尤以重重叠叠、美如璞玉、明净无瑕、流红荡绿的湖沼蔚为奇观,号称人间瑶池。黄龙位于松潘古城东侧约70华里处,背靠“川西第一峰”雪宝顶,巍峨壮丽的皑皑雪山象是她忠实的卫士,满山的青松、冷杉苍翠欲滴,碧蓝如缎的溪水清澈见底,漫坡淌下,在浓密的树丛中穿行,淙淙地流向远方,象是要把黄龙的圣浩带向人间。山上有寺,名为“黄龙寺”,又叫“雪山寺”,亦称“白鹿寺”,其实这是三群寺庙,他们依次在山脚、山腰、山顶,因而又分别称为“前寺”、“中寺”、“后寺”。

“前寺”

在山脚,整个建筑面积约有400多平方米,可惜现在只留下几块残存的基石和四周高大、粗壮的云杉、冷杉。

“中寺”

座落在一处小山岗上,周围丛林密布,瀑布众多。四壁上残留着许多明代以来的诗句,忧国忧民、叙怀述志,或赞颂黄龙美景,或记述黄龙传说。

“后寺”

在山顶,庭堂整齐,结构严谨。从山门起直至后殿,四周题满了历代墨客骚人各种字体的诗句。最使人赞不绝口的是大门外那块匾额。从正、左、右三个方向看,分别呈现出“黄龙古寺”、“山空水碧”、“飞阁流丹”四个不同的字。

黄龙风景区

黄龙风景区的主体结构是从山顶到山脚互相衔接、紧密相连的3000多个大大小小的“水池”,大者有一、二亩,碧波荡漾,宛如天池,小者仅一平方米左右,池中绿树婆婆,婷婷玉立。每个水池均有金黄闪光的边壁,碧如翡翠的池水充盈其中。从山顶望下去,整座山恰似一条鳞光灿灿的大黄龙,俯卧在这雪山幽谷之中。

名城名地

涪江流到平武,在那万山深处,隐藏着一座金碧辉煌的“王宫”,它就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武报恩寺。这座宫殿,相传为明朝英宗时,镇守龙州的世袭土官王玺,用重金招聘曾修建过北京“紫禁城”的工匠,仿其形制,大兴土木而建的。它是我国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群之一,现占地近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条长约300米的中轴线上,共分二进院落,由东而西,地势次第升高,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装饰华丽,工艺精湛。是宫殿、庙宇兼而有之的旅游名胜。这里有9999条龙,有1004只手的千手观音,有堪称稀世珍宝的转轮藏,被誉为报思寺的“三绝”。报恩寺独特的建筑结构、优美的艺术造型,动人的故事传说吸引着四方游人。

江油是涪江干流流经的第三个县市,这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故乡,太白故里遗址有:宋朝时建,清代又重建的陇西院;李白妹月圆旧居的粉竹楼,竹影婆娑,清幽雅静,殿宇辉煌、芳草四溢的太白祠;松柏苍翠、枝叶扶疏的李白衣冠墓;水泉清澈、清雅幽静的太白洞,还有洗墨池、月圆坟等古迹;以及20世纪60~70年代建成的李白纪念馆;数十亩的庭园,地势开阔,溪流环绕,林木森森,颇富田园野趣。

窦山,在江油城北的涪江东岸。相传唐代彰明(今属江油县)主簿窦隐居于此,故名。由麓至顶约5公里,行道迂回盘旋,林木苍翠,景色秀丽。山巅三峰,拔地而起。高逾100米。峰顶各有古庙一座,名东岳、窦真、鲁班。三峰之中唯一峰有险路可通,其余两峰由上下两根铁索组成的悬桥相连。峰下不远处的云岩寺,始建于唐,明末毁于兵火,清代重修,殿宇五重,建筑雄伟。地势开阔。殿内有工艺精美、世所稀有的宋代木作转轮经藏(又称飞天藏、星辰车)一具。寺前山门外有唐李白题赞山石碑一通,谓:“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

滚滚涪江,直奔绵阳,绕城而过。绵阳,在战略家眼里,乃是“控扼西川,推为要害”的军事重镇;在政治家和历史学家眼中,它是川西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在神州大地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的当今,它又是“涪水荡荡,绵山丽丽”,魂系中外游子的旅游胜地。绵阳境内有名扬天下的西蜀子云亭,乃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扬雄曾经读书、作赋的地方。它亭阁宏丽、高雅。登其顶可俯览全市风貌,那郁郁街树,浓浓花香,峨峨新楼,浩浩东流的涪江,连同那远山近水,历史风云皆跃然于目,奔来眼底;平阳府君阙,是保存较好的全国重点文物,对研究我国汉代历史、艺术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富乐山,是三国蜀汉皇帝刘备和蜀郡主刘璋曾经会聚的地方,而今是林木葱笼。风景优美的苑囿;蒋琬祠

墓,是三国蜀汉著名大将军蒋琬的陵园,庄建肃穆,引人遐想,玉女泉摩崖造像,为隋唐时代作品;碧水寺(又称观音堂),是寺庙与园林相结合的游览胜地,寺中有众多的摩崖观音造像,尤以唐代巨型圆雕观音石像最珍贵,越王台,是唐太宗第八子李贞封为越王,当年在锦州作刺史时所建,六一堂,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出生在此的纪念堂,李杜祠,是现存罕见的李白、杜甫合祠;仙云观,是传说蜀中八仙之一尔朱先生的道观,还有抗日爱国将领宋哲元陵墓、环秀楼、北亭、南湖、白鹤林、南山公园、人民公园等游乐场所。

绵阳不仅风光绮丽,而且地灵人杰,这里出生了许多历史名人:有中国最早的王朝——夏朝第一代君王大禹;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宋代著名诗人、画家文同;清代著名文学家李调元,当代著名作家沙汀等。而司马相如、杨雄、诸葛亮、王勃、唐玄宗、杜甫、唐僖宗、白居易、苏轼、陆游、杨慎、张向陶等等历代名流骚客,则都在绵阳旅居过,他们留下的胜迹华章,为绵阳凭添了不少光辉。汤汤涪水继续向前流去,三台县的云台观,射洪县的金华山又迎面而立。云台观绵延1公里余,楼台殿宇,翠柏参天,始建于宋,重建于明清,至今保存完好:金华山居涪江西岸,是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读书台所在地,早为蜀中名胜。满山古柏,茂林森秀,“白日沉沉不到地,秋风飒飒生寒烟。”山中道观建筑鳞次栉比,其间亭台错落,斗拱飞檐、古朴雅致,历时千余年,迭经修葺,独具艺术特色。站在金华山巅,滚滚涪江,阵阵松涛,悦耳涤胸。

涪江干流中游下段的遂宁有川中著名佛寺广德寺,下游潼南的大佛寺,建于唐代,涌地插天,凌空而立,十分雄伟壮观,慢步亭楼,诗画满壁,尽收眼底,临窗远眺,奔腾的涪江,万舟千帆,输货载客,来往如梭。潼南大佛寺还有许许多多的洪水题刻,它是整个涪江涪域洪水刻记最完整的,对流域洪灾的研究具有

很高的价值。除此以外,潼南还有亚洲最大的恐龙化石,有全国最大的鎏金摩岩大佛,有全国最大的古代石刻“佛”字,有全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石磴琴声”,有保存完好的清代居民建筑群和全国最大最年轻的“马龙山卧佛”。

涪江的最后一站合川,更是一座历史名城。那里有明清时期建造的古圣寺,有南宋时期留下来的英雄名城——钩鱼城,被誉为“上帝折鞭处”,所向霹雳的蒙古大军在这里结束征程,虽无法阻挡南宋的覆灭,却意外保全了欧洲,历史的滚滚车轮在这里转了个大弯。在古树的中那古朴而又悲壮的建筑,更为涪江增添了可歌可泣的壮烈景观。

涪江,不单干流多姿多彩,就是支流也不乏其美。支流火溪河源头就有以保护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大熊猫为主的王朗自然保护区。区内还有金丝猴、牛羚等多种其它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这里自然植被完好,原始森林和竹类茂密,山水奇丽,景色幽深;梓江上有“九曲潼水七曲山”的梓潼七曲山大庙,被誉为“三百长程十万树”的蜀道翠云廊,蓬溪河上有省管文物宝梵寺大殿及壁画,凤光旋丽的赤城湖等。

涪江流域的这些风光瑰宝,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观光旅游者,不仅使涪江名声显扬,而且给流域各地带来了不少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涪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

涪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代是一个水利建设的高潮期。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涪江支流凯江上游安县茶坪河上,修筑了折脚堰。同年,安昌河上游右岸黄土镇建成了云门堰。据清乾隆《安县志》载,云门堰“灌田三千余亩”,民国《安县志》则称:“灌田二千余亩”。现此堰犹存,

总灌溉面积达到4200余亩。“唐贞观六年(632),梓潼江上游现绵阳境内柏林乡的扎土堰建成,后来淤废,清嘉庆二年(1797)重建,建国后又经改建,灌田近千亩。同期,在罗江镇的凯江右岸建成茫江堰,江油马角坝的梓江上建成利人渠。

到7世纪末叶,随着盛唐时期的到来,涪江上游水利资源的开发,也从支流发展到干流。《新唐书·地里志》载:“唐武后垂拱四年绵州巴西郡巴西,南六里有广济陂,引渠溉田百余顷,垂拱四年长史樊恩孝、令夏侯因故渠开。”这是涪江干流最早的引水工程。

明末清初涪江上至平武,下至遂宁,干、支流上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在1680年前后,平武县境内涪江干流上修建了长春坪堰、东皋堰。古城河堰等7处引水渠堰,引涪江水灌田千余亩;江油境内在涪江干流及支流平通河上,相继在明末建成了姚济、永丰、真阳、岂窝、夹马、雷鸣、龙洲、松潘等引水渠堰,灌溉农田约3.14万亩。清初,涪江干流及支流平通河、通口河。梓潼江上。相继建成大小引水渠堰近五十道,使江油县境涪江流域内引水灌田面积,最高时达到8万余亩,绵阳市境内重建洛水堰,兴建李公堰、惠泽堰、广济堰等,灌田2万余亩,三台县境内兴建永成堰、简车堰等,射洪县境内兴建长溪、西洲、广寒堰等,灌田数百亩;遂宁市境内兴建苏家、永济堰等灌田千余亩。随着涪江水资源的开发,开发方式也从挑土垒堤,开沟引水,发展到砌石筑坝,穿山打洞。公元1760年建成的射洪广寒埝,就是在涪江支流武安溪上筑石坝拦水,在左岸堰头凿隧洞引水,灌射洪县太和镇南北坝田3000余亩。广寒堰渠引水隧洞高2米、宽1米、长60米,是四川省较早的引水隧洞。民国时期涪江水利也有较大规模的开发。1939年前后又在江油、绵阳、三台、射洪、遂宁等地陆续兴建、改建了女儿堰、龙西

绵阳市简介

绵阳市简介 绵阳是四川省区域中心城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素有“富乐之乡”、“西部硅谷”美誉的绵阳,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先后获得过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迪拜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最佳宜居城市等诸多荣誉,是国务院批准建设中国唯一的科技城。 中文名称:绵阳 外文名称:Mian Yang 别名:涪城,绵州 行政区类别:成渝经济区中心城市、地级市 所属地区:中国西南 下辖地区:安县、三台县、盐亭县、北川县 政府驻地:高新区火炬大厦电话区号:0816 邮政区码:621000 地理位置:中国四川盆地西北部 面积:20249.45平方公里 人口:540.7万(2010年 末) 方言:四川方言绵阳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涪江—安昌江沿岸的城市观光带、富乐山、 西山、南湖、仙海等景区 机场:绵阳南郊机场 火车站:绵阳站、绵阳东站、绵阳北站、 车牌代码:川B 市树:香樟 市花:月季 经度范围:103°45′E~105°43′E 纬度范围:30°42′N~33°03′N 市区人口: 108万(2010年末) 绵阳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也是四川省第二个建成区人口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是享誉世界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故乡,自古有“蜀道明珠”、“富乐之乡”之美誉。绵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名“涪城”、“绵州”,自公元前201 年汉高祖设置涪县以来,已有2200 多年建城史,历来为郡、州治所,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 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成渝经济区西北部的中心城市、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全国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市,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

绵阳市环境质量报告书

2013年度 江油市环境质量报告

江油市环境监测站2014年1月 编写单位:江油市环境监测站 站长:段加才 编写人员:段加才、邱国华、曹汉君、周衡

审核:蒋清华 目录 编制说 明 (1) 一.环境空气质 量 (1) 1.监测概况 (1) 2.江油市城区空气质量 (3)

3.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变化趋势 (3) 4.小结 (5) 二.酸雨 (6) 1.监测概况 (6) 2.酸雨状况 (6) 3.小结 (7) 三.地表水水 质 (8) 1.主要江河水系水质 (8) 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 (9) 四.城市声环境质 量 (9) 1.监测概况 (9) 2.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状况 (12) 3.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质量状况 (12) 4.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状况 (12) 编制说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的规定,编写了《2013年度江油市环境质量概况》,报告的数据和资料均来源于江油市环境监测站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 《环境质量概况》主要内容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酸雨、地表水水质、饮用水水质、声环境质量状况。 《环境质量概况》所采用的评价标准分别为: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008-GB3096(声环境质量评价采用《声环境质量标准》

一.环境空气质量1.监测概况根据江油市城区总 体规划布局,结合地理、气象等因素条件和功能区划分,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布点的技术要求,通过大气优化布点,在江。1-1油市城区布设4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监测点位见表江油市城区环境空气质 量监测点位表表1-1 点位点位监测点位监测点位点位功能区项目方式管理级别城市位置类型名称类别SO自动2 背景点太平镇政府城区二级省控NO2 监测PM10SO自动2 监测站趋势点 城区省控二级NO2 监测PM10SO自动2 省控二级趋势点城区肉联厂NO2 监测PM10SO 自动2 省控趋势点双流村村委会城区二级NO2 监测PM102013年江油市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为365天,其中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3天,优良率为88.5%。 江油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见下图。 2.江油市城区空气质量 ⑴.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项目 对江油城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进行了24小时连续自动监测。 ⑵.城市空气质量状况

绵阳建国后区划沿革详解及图片资料

第四节 政治上的辉煌——绵阳专区 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 年)设置涪县以来,绵阳历经州、郡等治所。 建国后, 1950 年四川解放,设立绵阳专区,隶属于川西行署,此时辖绵阳县、彰 明县(驻彰明镇)、梓潼县、罗江县、德阳县、广汉县、金堂县(驻赵镇) 、什邡县、绵 竹县、安县共 10 县,专区驻绵阳县 四川省辖专区 1953年,将广汉县、什邡县、金堂县划归温江专区;撤销广元专区( 1952 年剑阁 专区更名为广元专区) ,广元专区所辖北川县、江油县、平武县、青川县、剑阁县、昭 化县、旺苍县、广元县 8 县划归绵阳专区。此时,绵阳专区共辖 1952 年,撤销川西行署、川北行署、川南行署、川东行署,设立四川省,绵阳为

15 县。

1958 年,撤销遂宁专区,遂宁专区所辖盐亭县、三台县、中江县、遂宁县、蓬溪 县、潼南县6 县划归绵阳专区。江油县与彰明县合并设立江彰县(驻 中坝镇) 。此 时,绵阳专区为历史最大,共辖21 县。 1959 年,江彰县更名为江油县。撤销昭化县,整体并入广元县。撤销罗江县,并入绵阳、安县、德阳三县。绵阳专区辖19 县。 1970年,绵阳专区整体改绵阳地区。所辖区域 不变

1976年,从绵阳县析置绵阳市,属绵阳地区管理。绵阳地区驻绵阳市。辖1市19 县 1977年,将潼南县划归江津专区,绵阳地区辖1市18县。 1979年,撤销绵阳县,整体并入绵阳市,绵阳地区辖1市17县。 1983年,将绵阳地区德阳县、绵竹县、中江县划归地级德阳市。绵阳地区辖1 市 14 县。 1985 年,撤销绵阳专区,设立地级绵阳市,地级绵阳市辖市中区、梓潼县、盐 亭县、三台县、江油县、北川县、安县、平武县。原绵阳地区剑阁县、青川县、广 元县、旺苍县划归地级广元市,原绵阳地区射洪县、遂宁县、蓬溪县划归地级遂宁 市。绵阳市辖1 区、7 县。 1988 年,撤销江油县,设立县级江油市。由地级绵阳市代管。绵阳市辖 1 区、1 市、6 县。 1992 年,撤销绵阳市市中区,设立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以涪江为界。绵阳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规模: 2010年88万人口,建成区8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2020年预计118万人口,建成区116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为98平方米。 (二)城市规划区范围: 城市规划区包括:涪城区辖区城北办事处、工区办事处、朝阳办事处、城厢办事处、南山办事处、科创园办事处、高新办事处、经开区办事处、石塘镇、丰谷镇、关帝镇、塘汛镇、吴家镇、杨家镇、青义镇、龙门镇、河边镇、磨家镇、新皂镇、金峰镇、石洞镇、玉皇镇、城郊乡、永兴镇和游仙辖区的涪江办事处、富乐办事处、游仙镇、石马镇、小枧镇、松垭镇、沉抗镇、新桥镇、东林乡,总用地面积871平方公里。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天蓝,地绿,水情,人和 1、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0:50:40,综合能耗降低30%以上。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降低地区生产总值的综合能耗,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55%和50%,综合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城市水平的

现代化城市。 2、城市发展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工业为核心的中国科技城;以科研教育、商务商贸、旅游服务为支撑的四川省区域中心城市;集多元文化、山水景观、自然生态为一体的宜居城市。 (四)城市发展方向与布局要点: 1、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向西部园艺及南部塘汛地区发展,西南部新皂地区作为高新区拓展区启动建设,为远景城市发展提供空间。 2、城市总体布局 A.城镇空间结构 形成“一主两副、两带一轴,三个圈层”的空间结构; 以绵阳中心城区为主中心,江油城区和三台城区为副中心。 两带为绵江(绵阳-江油)城镇带和绵三(绵阳-三台)城镇带;一轴为沿山生态旅游城镇发展轴。 三个圈层为核心层、紧密层和辐射层。核心层即“绵江安”城镇核心发展区,由绵阳中心城区、江油城区、花荄镇区及周边城镇组成。紧密层包括江油、安县的非核心区部分,三台县、梓潼和盐亭县的中浅丘区域城镇,是城镇集群发展区。辐射层包括平武县、北川县和梓潼、盐亭高丘低山区,是城镇点轴发展区。 B.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 形成指状生长、山水间隔的多组团空间布局结构。形成

绵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前言 历史和当代的国内外经验证明,土地总体配置的宏观调控,不仅是一个资源分配和资产配置问题,而且是直接涉及生产力布局结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社会投资结构、劳动就业结构等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综合调控的关键环节。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供求失控更是泡沫经济、土地投机、重复建设、生态破坏、权大腐败等滋生的源头,是严重危害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政治安定的大患。因此,在我国特定国情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快速发展期,又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初创阶段,以严格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本手段的土地宏观管理,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重大的基本职责,也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各级政府的战略任务。 绵阳市人民政府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 ) 11 号]的精神,于1997 年10 月起对首轮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 本次规划以1996 年为基期,分1997 一2000 年,2001-2010 年两个时段,展望到2030年。本规划在巩固1996 年规划主要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重大修订:一是统一更新了规划基期和基础数据;二是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做到规划期内全市耕地只增不减;三是严格实行了省对市、市对县的非农业建设用地规划总量指标控制的约束机制;四是强化了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占、补挂钩政策,建立了严格的占、补平衡制度;五是按规划的用地分区制订了农地、非农地用途管制规则,为实施土地用途转用许可制度提供了依据;六是强化了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及文本实施规划管制的法律效力。 本规划从绵阳市情出发,以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现状特征为基础,以《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和省下达控制指标为主要依据,确定1997--2010 年间的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统筹规划、综合平衡,划分了土地利用分区,制定了各区用途管制规则,保证了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加大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提出了实施规划的主要措施,绘制了全市及城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为市人民政府加强全市土地资源的总体开发利用和土地资产的宏观管理提供了法定文本和图件依据。本规划由规划图件、文本、说明书及专题报告集等组成,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图件和文本具同等法律效力。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负责解释。规划如需调整时,必须依法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一、市情概况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3º45´ --105º43´, ,北纬30º42´--33º26´,东接广元、南充,南连遂宁,西邻德阳、阿坝,北抵甘肃陇南。土地面积20267 . 49 平方公里(详查数),占全省幅员的4.13%,其中耕地451692 公顷,占全省的6.79%。辖6 县、2 区、l 市,l2l个

绵阳~

绵阳,四川省地级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古称“涪城”、“绵州”,是享誉世界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故乡。 自公元前201年汉高祖设置涪县以来,已有2200 多年建城史,历来为郡、州治所,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 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我国唯一科技城,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成渝绵经济圈中心城市,获得过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迪拜奖)、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 绵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公元前201年汉置涪县始,历来为郡县、州府治所。这里是我国早期人类活动地区之一,边堆山遗址出土有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是黄帝元妃——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中华民族治水英雄及夏王朝的缔造者大禹的诞生地;是我国中医针灸发源地之一,双包山汉墓出土的经脉漆木俑是现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人体经脉模型。古往今来,这块土地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孕育了李白、欧阳修、文同、李调元、沙汀、邓稼先、冯达仕等无数杰出人物,司马相如、扬雄、蒋琬、宋哲元及杜甫、王勃、杨炯、卢照邻等均在此留有重要遗迹或作品。 绵阳是四川省区域中心城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素有“富乐之乡”、“西部硅谷”美誉的绵阳,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先后获得过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迪拜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最佳宜居城市等诸多荣誉,是国务院批准建设中国唯一的科技城。 绵阳自古有“蜀道明珠”、“富乐之乡”之美誉,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距成都90公里。主城区位于东经104度44分,北纬31度29分。 地理交通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东邻广元市的青川县、剑阁县和南充市的南部县、西充县;南接射洪县、大英县;西界罗江县、中江县,绵竹市;西北与阿坝羌族自治州和甘肃省的文县接壤。 全市2009年末总人口为544.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81.5万人,女性人口263.2万人;农业人口404万人,非农业人口140.7万人。截止2010年6月,绵阳市区常住人口108万,流动人口50万,市区人口160万。 民族 绵阳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除汉族外,还有羌族、回族、藏族等40个少数民族约20万人

涪 江

[原创] 涪江(1) 涪江(1) 读这些文字之前,请你先站到中国地形图前面,找到岷山找到涪江。找到了吗?涪江不大,但还算有派头,毕竟发源于雪山。我现在就坐在她上游那个叫平武的地方,想象她流经岷山和龙门山峡谷的样子(过去洁净、丰满、神秘,现在污浊、枯瘦、残破),想象她流经江彰平原和川中丘陵的样子。你可以把你在地图上看见的涪江想象成一跟竹子,城镇就是竹节,支流就是竹枝。你查看的是国家地图,你看得见的节只有平武、江油、绵阳、三台、射洪、遂宁、潼南、合川,你要是查看四川地图,还能看见更多的诸如水晶、南坝、响岩、武都、治城、青莲、青义、丰谷、芦溪、金华、柳树、西眉这些小节。涉及文学的是青莲和金 华。一个李白,一个陈子昂。两个唐人。 像地球上所有的江河一样,涪江也繁衍人、养育人。先有其他生命,再有人。人与涪江的同居也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年了,古蜀人是不是涪江最早的子民不得而知,但后来的氐、羌、藏、汉都是确知的。氐人与涪江的亲密有史为证,现在的南坝(古时的江油关)便是他们的旧都。上世纪70年代随处可见的蛮坟据说不是古氐古羌的墓葬。四壁是雕花的石板或青砖,偶有白骨残存。不是氐羌人的墓葬,又是谁的墓葬?传说是古蜀人,也就是三星堆支持的人, 当今的我们与他们少有渊源。 不管是在氐羌人眼里,还在古蜀人眼里,涪江一定都是永恒的河流。雪山,森林,草原,时时充沛的降雨降雪,你叫她怎样枯竭?三月稍有春旱,大小雪山融化的积雪便给予补给;就是夏旱秋旱,茂密的森林也会有汩汩山泉入注。秦汉时候,涪江两岸已经很繁荣了,上游对河二岸看得见在清风中摇曳的桐油灯,白天时有山歌对唱,下游集市已经发达,枯水期江面木船穿梭,挑箩筐的布衣人的倒影在水面显得异常清晰。从彰明(江油)到龙州(南坝)到盘龙坝(平武)已经有了官道。说是官道,其实是羊肠小路,岩路和栈道交替,穿越一片片原始森林。坐滑竿(无法坐轿子,路太窄)的官得有一个警卫排,野兽凶猛。上午,太阳照着北山,滑竿和人时而在阴影里时而在阳光里,裤腿上的露水到中午都不会干。寂静是大山的本色,也是大河的本色,听见涪江哗啦拉在淌甚至轰隆隆在响,但就是寂静。下午太阳照到了南山,河谷起风了,寂静里多了阴森。“老爷,吼一曲啦!”警卫排长说,“吓唬吓唬野物。”老爷的嗓子还真不赖:“七妹儿坐的山又高哟,莫得菜吃哩掰栊苞……”山歌响起,对岸树林里有了响动,树梢也开始摇动,就是看不见东西。偶尔有背背子的,三五成群,汗在脸上修起了河道。手头拄着拐耙子,累了扎一拐,嘴里吆喝一声,“我X他幺妹儿哦”。 不是怨愤,是安逸。 20年前,我就在思量一个词,今天早上还在思量。河床。我明白了,河床不是河水睡

绵阳三台印象涪江美丽岛岛内综合体一期PPP项目

绵阳市三台县印象涪江美丽岛岛内综合体 一期PPP项目 资 格 预 审 文 件 中国?四川(成都) 国义招标股份有限公司/三台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共同编制 二O一七年十月

目录 第一章资格预审公告 (1) 第二章申请人须知 (6) 第三章资格审查办法(有限数量制) (17) 第四章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格式 (35) 第五章项目概况 (46)

第一章资格预审公告 国义招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采购代理机构”)受三台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下称“采购人”)的委托,对绵阳市三台县印象涪江美丽岛岛内综合体一期PPP项目进行采购。现邀请有意向、且符合资格的供应商(即社会资本投资人和施工总承包单位)参与本项目资格预审申请,并将相关信息公告如下: 一、采购编号: 二、授权主体:绵阳市三台县人民政府 项目实施机构:三台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 三、项目名称:绵阳市三台县印象涪江美丽岛岛内综合体一期PPP项目 四、项目概况及采购需求: 为积极响应三台县发展战略规划,有效解决美丽岛岛内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的资金需求,提高项目建设质量、效率及维护管理水平,三台县政府积极探索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 模式,拟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和运营维护绵阳市三台县印象涪江美丽岛岛内综合体一期PPP项目,并授权三台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作为绵阳市三台县印象涪江美丽岛岛内综合体一期PPP项目的实施机构,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负责项目发起、识别、采购、合同签署、履行约定权利义务、实施项目监管及移交等工作。 1.项目名称:绵阳市三台县印象涪江美丽岛岛内综合体一期PPP项目 2.项目地点:芦溪镇李家脊永凤村、永明镇尹家脊永明村 3.项目所属领域类型:基础设施建设 4.建设性质:新建 5.建设内容与规模: (1)生态公园部分,建设情况如下: 永明镇江心岛滨水景观,总景观面积约97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游客服务

涪江简介

涪江简介 总 涪江是嘉陵江的支流,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与九寨沟县之间的岷山主峰雪宝顶。涪江南流经平武县、江油市西南部,绵阳市、三台县、射洪县、遂宁市等区域,在重庆市合川市市区汇入嘉陵江。全长700千米,流域面积3.64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572立方米/秒。涪江还是长江的二级支流,流域宽广。 涪江流域内山区占37.9%,丘陵占56.9%,平坝占5.2%。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众多的支流呈下对称状分布;右岸就有8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而在左岸支流却较少且短。 内河交通枢纽 绵阳涪江自古来就是川西北地区的一条重要河流,无论在通航或是在农业灌溉方面,它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涪江自平武至合川全年通航(部分通航),通航里程552千米。但近几十年来,由于河道淤塞严重,自三台以上极少通航。近几年,绵阳、遂宁等地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考虑对涪江河道的改造工程,相信有一天,涪江河上又会重现白帆点点,为川西北地区的水上运输做出卓越贡献。水利工程 由于涪江发源于雪山,水量充足,长期以来,一直为沿河流域内的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水源。为了进一步发挥涪江的作用,扩大涪江的灌溉

面积,从上个世纪开始,国家、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建设了惠 泽千年的“武都引水工程”。 武都引水工程(以下简称武引工程)是四川省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发电、 城乡供水、环保、水产养殖、旅游以及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多项功能的大型 骨干水利工程项目,是川东北部地区工农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水源工程,曾 被邓小平同志欣然誉为“第二个都江堰”,被国务院列为《90年代中国农业发展 纲要》中重要的大型水利基础设施项目。 武引工程按规划分二期进行,总投资100亿元。一期工程建设涪梓灌区,hm,总投资18.88亿元(其中使用世行贷款6700万美元),灌溉面积8.47万2 1988年正式复工修建,2000年5月配套工程全面建成通水,并显示出显著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已实现灌溉面积6.67万平方千 米,累计工业供水150多亿立方米,农业供水20多亿立方米,在连续几年的旱 灾,特别是在2000年和2001年罕见的春夏旱灾中,为灌区抗旱夺丰收作出了 重大贡献。 目前,武引工程二期工程已经开工。正在进行的是二期枢纽工程武都水库, 该工程于2004年11月正式开工,预计2009年建成,预算投资55亿元。周边环境 涪江横穿了被誉为中国科技城、西部硅谷的四川省绵阳市。国家本科院校西 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和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洢水而立,书香悠远。

涪江上游水资源水环境调查评价

1前言 1.1项目来源及要求 水资源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为了做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臵、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平武县水务农机局委托绵阳龙源水利科技有限公司对平武县境内涪江上游水资源水环境现状进行调查评价。 编制《涪江上游水资源水环境调查评价报告》的要求:全面调查涪江上游平武县境内水文、气象、地形、地质、地貌及土壤、土地利用、水能、水产、供用水及耗水情况资料;统计降水、径流、蒸发、泥沙等水文要素和供水、用水、耗水的基本资料;计算各水文要素参数特征值;分析地表水、地下水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情势;并对“5.12汶川地震”对水文情势的影响进行修正。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文调查规范》SL196-97;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及《补充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四川水文手册》。

1.3 评价范围及方法 1.3.1 评价范围 涪江干流分为上中下游三段,江油市武都灯笼桥以上为涪江上游段,涪江上游段主要流经平武县境,并于椒园子出境进入江油市,本次评价范围为椒园子以上的涪江上游区域。 1.3.2 评价方法 在全面调查基础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各水文要素参数特征值,分区计算、分析、评价各主要控制断面水资源状况。 1.4 水平年 根据论证范围内的资料,及论证范围内可提供的水资源利用现状资料,将现状水平年确定为水利年2009年。根据平武县经济发展水平和水利工程的建设等因素,将规划水平年确定为2020年。 1.5 组织及过程 绵阳龙源水利科技有限公司自2010年6月接受任务以来,积极组织人员进入现场进行勘测和调查,收集了大量水文、气象、地质、水能、水产等方面的资料,历时近5个月编制完成《涪江上游水资源水环境调查评价报告》。

1950年以来的绵阳行政区划沿革

1950年以来的绵阳行政区划沿革 绵阳, 行政区划, 沿革 绵阳专区、绵阳地区1950年设绵阳专区,属川西行署区。绵阳专署驻绵阳县,辖绵阳、彰明、梓潼、罗江、德阳、广汉、金堂(驻赵镇)、什邡(驻方亭镇)、绵竹、安县等10县。1952年绵阳专区属四川省领导。1953年将广汉、金堂、什邡3县划归温江专区;原广元专区所属广元(驻嘉陵镇)、旺苍(驻冯家坝)、剑阁、江油、北川、平武、青川、昭化(驻宝轮镇)等8县划入绵阳专区。辖15县。1958年原遂宁专区所属遂宁、三台、蓬溪、盐亭、潼南、射洪(驻太和镇)、中江等7县划入绵阳专区。撤销彰明、江油2县,合并设立江彰县(驻中坝)。绵阳专区辖21县。1959年江彰县改名江油县。撤销昭化、罗江2县,将昭化县并入广元县;罗江县并入绵阳、德阳、安县3县。绵阳专区辖19县。1970年绵阳专区改称绵阳地区,地区驻绵阳县。辖绵阳、江油(驻中坝)、青川、平武、广元(驻嘉陵镇)、旺苍(驻冯家坝)、剑阁、梓潼、三台、盐亭、射洪(驻太和镇)、遂宁、蓬溪、潼南、中江、德阳、绵竹、安县、北川等19县。1976年由绵阳县析置绵阳市,属绵阳地区领导。绵阳地区驻绵阳市。辖1市、19县。1977年将潼南县划归江津地区。绵阳地区辖1市、18县。1979年撤销绵阳县,并入绵阳市。绵阳地区辖1市、17县。 〔剑阁专区、广元专区〕1950年设剑阁专区,属川北行署区。剑阁专署驻广元县,辖广元(驻嘉陵镇)、旺苍、苍溪、阆中、剑阁、江油、北川、平武、青川、昭化(驻宝轮镇)等10县。1951年江油县迁驻中坝,旧治改称武都镇。1952年剑阁专区属四川省领导。1953年剑阁专区改名广元专区;同年撤销广元专区,将广元、旺苍、剑阁、江油、北川、平武、青川、昭化8县划归绵阳专区;苍溪、阆中2县划归南充专区。 〔遂宁专区〕1950年设遂宁专区,属川北行署区。遂宁专署驻遂宁县,辖遂宁、蓬溪、潼南、安岳、乐至、中江、三台、射洪、盐亭等9县。1952年遂宁专区属四川省领导。1958年撤销遂宁专区,将安岳、乐至2县划归内江专区;遂宁、三台、蓬溪、盐亭、潼南、射洪(驻太和镇)、中江7县划归绵阳专区。 (以上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史为乐著》) 1985年,撤销绵阳地区,绵阳市升为地级市,设立市中区;将原绵阳地区的江油等7县划归绵阳市管辖。撤销广元县,设立地级广元市和市中区;将原绵阳地区的青川、旺苍2县划归广元市管辖。撤销遂宁县,设立地级遂宁市和市中区;将原绵阳地区的蓬溪、射洪2县划归遂宁市管辖。 1992年10月30日,民政部(民行批[1992]127号)批复同意撤销绵阳市市中区,设立涪城区、游仙区。涪城区辖城厢、城北、工区、南山、朝阳5个街道办事处和石塘、丰谷、塘汛、永兴、吴家、杨家、青义、城郊、金峰9个乡镇,区人民政府驻原绵阳市市中区人民政府驻地,游仙区辖涪江街道办事处和游仙、石马、忠兴、新桥、石板、魏城、徐家、沉抗、刘家、玉河、小枧沟、柏林、松垭、太平14个乡镇,区人民政府驻开元。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绵阳市总人口5170141人。其中:涪城区671401人、游仙区491561人、三台县1395841人、盐亭县566541人、安县484224人、梓潼县362712人、北川县160301人、平武县187799人、江油市849761人。https://www.doczj.com/doc/6f17155641.html, 2002年,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对安县的茶坪乡撤乡并更名建立千佛镇,江油市的九岭乡撤乡建立九岭镇,安县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安昌镇迁址花街镇,平武县响岩镇人民政府驻地由现集镇迁址至东南约2千米大松树。至年末全市共有乡镇建制277个,其中乡134个(民族乡22个),镇143个,农村村民委员会3450个,村民小组27546个,城镇街道办事处16

绵阳市市情(重点)

李白出生地中国科技城 ——绵阳市情简介(2017年) 中共绵阳市委绵阳市人民政府 绵阳古称“涪县”“绵州”,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幅员面积2.0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45万,辖5县3区1市,代管四川省政府科学城办事处。城市建成区面积139.1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132.8万。绵阳是诗仙李白的出生地、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四川第二大城市,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先行先试区域,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市、全国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30.4亿元、增长8.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8.5亿元、增长12.4%,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54.1亿元、增长9.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70亿元、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7.6亿元、同口径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07元、13504元,分别增长8.2%、9.3%。 绵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公元前201年汉置涪县始,历来为郡县、州府治所。这里是我国早期人类活动地区之一,边堆山遗址出土有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是黄帝元妃——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治水英雄及夏王朝的缔造者大禹的诞生地;是我国中医针灸发源地之一,双包山汉墓出土的经脉漆木俑是现今发现的

绵阳市“7月23日~26日”暴雨天气过程分析总结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f17155641.html, 绵阳市“7月23日~26日”暴雨天气过程分析总结 作者:陈丹妮,易洛锋 来源:《科技传播》2011年第01期 摘要本文采用了绵阳市常规气象资料和500hPa、700hPa和850hPa高空形势,结合多普 勒雷达产品分析应用,总结出了这次过程的主要成因是发生在亚洲中高纬为稳定的两槽一脊、副热带高压不断西伸的环流背景下,其中西北低涡-切变及副高西伸加上受高空低槽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暴雨;副热带高压;回波 中图分类号P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4-0031-02 0 引言 绵阳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绵阳气候宜 人,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826mm~1 417mm,空气比较潮湿,相对湿度全年平均在70%~80%之间,境内海拔高度差别很大,最高处海拔有5 588m,最低海拔307m。常年的 主要灾害有暴雨和泥石流等气象灾害。7月23日~7月25日,受高空低槽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绵阳市普降特大暴雨(其中,梓潼建兴降雨量近300mm,梓江梓潼水位站25日7时30分洪峰流量5 634m3/s,超警戒水位2.44m,距保证水位仅0.06m)。 1 天气实况 7月23日8时到7月24日8时绵阳市中东部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地方大暴雨。其中雨量较大的有(单位:mm):石马 214.5、龙门 187.7、仙海 149.6、杨家 145.8、青义 129.5、安县141.3、青莲 170.2、许州 166.5、仙峰 159.4、梓潼 143.3;7月24日8时~7月26日8时累计雨量表(单位:mm):绵阳83.7,平武33.0、北川104.5、安县79.7、江油118.5、三台172.1、梓潼114.9、盐亭106.6。全市共有34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达33.3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 3.5469亿元。 2 暴雨成因分析 2.1 500hPa高空形势及影响系统分析 根据2010年7月24日8时500hPa实况分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23日略有东退后,24日开始逐日西伸,青藏高原东北部一直有一小高压存在,在两个高压之间有一低涡-切变,切变底部向南伸至盆地北部,低涡中心从22日~23日略有东移,其切变底部在东移过程中扫

绵阳涪江四桥总体情况

(一)、工程概况 IG段系绵广路重点工程,路线里程全长759m,桥宽31m。桥孔布置为12×25m空心板+2×140斜拉桥+7×25m空心板。其中主桥为单塔单柱单索面斜拉桥结构,塔高90m,采用滑升翻模施工;主梁为三向预应力大悬臂三角梭形断面,采用挂篮悬浇施工;拉索为平行钢绞线索,采用ISO法施工,为国内第四座该体系桥梁。 该工程自1998年元月开始施工,原业主为绵阳市重点公路建设指挥部,后业主变为成绵(乐)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在业主变更期间该桥工程曾于1998年12月开始停工,于1999年9月6日四川省交通厅质监站对前期工程进行了检评,得出工程合格,可进行后序施工的结论。后工程于1999年11月31日得以复工,复工后,经过施工过程的不断总结,主梁施工已完全走上了正轨。 由于目前尚未与指挥部签署《工程承包合同》,故二000年度生产计划采用原合同。 (二)、一九九九年度完成情况 绵广高速公路IG合同段一九九九年度全年完成工作量140.22万元,占合同总工作量6666万元的2.10%,其中第一季度完成工作量36.62万元,占合同总工作量的0.55%,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完成工作量0万元,占合同总工作量的0%,第四季度完成140.22万元,占合同总工作量的2.1%。自开工累计完成3977.7万元,占合同总工作量6666万元的59.67%。 (三)、二000年度生产计划

本合同段本年度计划完成工作量2350.58万元,占合同总建安工作量6666万元的35.26%。其中第一季度完成工作量390.47万元,占年计划的16.61%;第二季度完成工作量874.18万元,占年计划的37.19%;第三季度完成工作量756.21万元,占年计划的32.17%;第四季度完成工作量329.72万元,占年计划的14.03%。自开工累计完成工作量6328.28万元,占合同总工作量6666万元的94.93%。 一、路基土石方工程:无 二、路面工程:无 三、桥梁工程: 全年计划完成绵阳涪江四桥,完成工作量2350.58万元,占上部构造(第二合同段)总工作量5600万元的41.97%,占第一、第二合同段总工程量的 35.26%,自开工累计完成工作量6328.28万元,占合同总工作量6666万元(第 一、第二合同段)的94.93%。 第一季度:计划完成主梁4#、5#、6#、7#块件砼的浇筑;斜拉索2#、3#、4#索的挂索。完成第二合同段工程量5600万元的6.17%,完成工作量390.47万元,占第一、第二合同段总工作量的5.86%,自开工累计完成工作量4368.17万元,占第一、第二合同段总工作量的65.53%。 第二季度:计划完成主梁8#、9#、10#、11#、12#、13#块件砼的浇筑,14#块件的准备;斜拉索5#、6#、7#、8#、9#、10#、11#索的挂索;12~13#、15~16#孔空心板梁的预制。完成第二合同段工程量5600万元的15.61%,完成工作量874.18万元,占第一、第二合同段总工作量的13.11%,自开工累计完成工作量5242.35万元,占第一、第二合同段总工作量的78.64%。

绵阳市环境质量报告书

2013年度 江油市环境质量报告 江油市环境监测站 2014年1月

编写单位:江油市环境监测站 站长:段加才 编写人员:段加才、邱国华、曹汉君、周衡审核:蒋清华

目录 编制说明 (1) 一.环境空气质量 (1) 1.监测概况 (1) 2.江油市城区空气质量 (3) 3.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变化趋势 (3) 4.小结 (5) 二.酸雨 (6) 1.监测概况 (6) 2.酸雨状况 (6) 3.小结 (7) 三.地表水水质 (8) 1.主要江河水系水质 (8) 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 (9) 四.城市声环境质量 (9) 1.监测概况 (9) 2.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状况 (12) 3.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质量状况 (12) 4.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状况 (12)

编制说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的规定,编写了《2013年度江油市环境质量概况》,报告的数据和资料均来源于江油市环境监测站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 《环境质量概况》主要内容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酸雨、地表水水质、饮用水水质、声环境质量状况。 《环境质量概况》所采用的评价标准分别为: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声环境质量评价采用《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一.环境空气质量 1.监测概况 根据江油市城区总体规划布局,结合地理、气象等因素条件和功能区划分,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布点的技术要求,通过大气优化布点,在江油市城区布设4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监测点位见表1-1。 点位名称点位 类型 点位 城市位置 点位 管理级别 功能区 类别 监测 方式 监测 项目 太平镇政府背景点城区省控二级自动 监测 SO2 NO2 PM10 监测站趋势点城区省控二级自动 监测 SO2 NO2 PM10 肉联厂趋势点城区省控二级自动 监测 SO2 NO2 PM10 双流村村委会趋势点城区省控二级自动 监测 SO2 NO2 PM10 2013年江油市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为365天,其中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3天,优良率为88.5%。 江油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见下图。

绵阳水文概况

绵阳市水文概况 水系与水文特征 受地貌影响,绵阳市境降水丰沛,径流量大,江河纵横,水系发达。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及溪沟3000余条。所有河流、溪沟都分别注入嘉陵江支流涪江、白龙江与西河,全属嘉陵江水系。涪江是嘉陵江右岸的最大支流,也是市境最主要的河流,它在市境的流域面积占全市幅员面积的97.2%,涪江发源于松潘县雪宝顶,贯穿于绵阳市遂宁市至重庆市合川注入嘉陵江,全长670km,流域面积36400平方公里,在绵阳市境内长约380 km,流域面积约20230平方公里,流域地形西北部高、东南较低,南北地势高差达5092.8米。涪江对市境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经济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涪江支流较多,市境内的主要一级支流有涪江右岸的平通河、通口河(湔江)、安昌河、凯江;涪江左岸有火溪河、芙蓉溪、梓江等,构成不对称的羽状水系。上游地处高山峡谷,植被较好、暴雨洪水汇流时间短,具有典型的山溪性河流暴涨暴落的特点。市境多发洪灾,洪灾的区域分布以安昌江和涪江上游出现的频率最高,特别是涪江右岸及以西沿龙门山前缘一线的北川、安县、江油最为频繁。 绵阳市是中国唯一三个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之一。 绵阳是少有的被三条江河包围的山水城市,城区河道总长达55公里。为了打造城市水环境,我市在城区规划了11座闸坝,目前已经分别在涪江、安昌河、芙蓉溪上建成了7座,拦截形成水面7.8平方公里。4座新建的闸坝完工后,加上原有的闸坝,绵阳城区将形成至少14平方公里水面。 河流概况

绵阳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属于长江二级支流涪江水系。境内有大小河流52条。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963.2mm。绵阳是一个工程水利大市,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7.5万处,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8座,小(一)型水库80座,小(二)型水库723座,中型引水渠堰20多处,主要分布于涪江中下游两岸丘陵地区,输水干、支渠总长12000多公里,蓄引提水能力达24亿m3,水利水电固定资产总值已超过100亿元,目前每年仍以10亿元以上的投资继续高速发展。绵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17亿m3,人均水资源2208 m3,属于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但是,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全市70%的降水集中在6-9月,60%集中在西北山区,水资源分布与耕地、人口、经济发展不匹配,造成部分地区、时段缺水和季节性缺水。同时,全市整体节水意识淡薄,用水效率低下。2002年,全市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35,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不足40%,城市管网漏失率高达20%,节水器具普及率仅10%。所以提高用水价格。地表水生活由原来的0.01元-0.03元/m3统一调整为0.06元/m3,工业用水由0.04元/m3调整为0.085元/m3,地下水生活由0.04元/m3调整为0.15元/m3,工业由0.05元/m3调整为0.20元/m3。全市2010年征收水资源费可达1000万元以上。到2020年会预计突破4000万元。 降水概况 绵阳市降水量比较充沛,全市年均降水量825.8~1417毫米。其分布特点是:南北少,中部多;东边少而西边多。 年际变化:绵阳属季风气候区域,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以绵阳站资料为例,其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963.2毫米。而降水最少的1969年,年降水只有577.5毫米;但降水最多的1961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