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民主政治的内涵特点及其反思研究

西方民主政治的内涵特点及其反思研究

西方民主政治的内涵特点及其反思研究
西方民主政治的内涵特点及其反思研究

西方民主政治的內涵、特點及其反思研究

劉性仁(

(北京大學法學院憲法與行政法學專業博士生, 北京100871)

內容摘要:本文首先就民主政治的涵義進行梳理,其次對於民主政治的特點、條件、類型等依序討論並進行論證,最後進行西方民主政治的省思及盲點,希望能夠透過本文研究,更能精確地體會到西方民主政治的內涵與特點。

關鍵字:民主政治、大眾式的民主、精英式的民主

前言

民主政治(Democracy)是一種由人民來進行統治的政府形式,關於民主政治

的內涵研究,數世紀來一直是激烈爭辯的話題,關於民主政治的討論,最早溯及到希臘時期的雅典,雅典是民主政治的最佳代表,在雅典的民主政治的政體下,公民有著不同的角色、地位與作用,公民在政治權利上與法律之前是平等的,公民都審議公共問題的公民會議中的成員,並且遵循著多數決原則,公民對政府運用控制權,公民可以實現選舉的權利,公民也享有政治自由與公民自由,可以批評也可以反對,公民更可以透過法律,來建立公平審判的秩序與承認對於政府的合法限制,而免於政府專制。

西元前431年,伯裏克裏斯(Pericles)為了對抗斯巴達而犧牲陣亡的雅典戰士,所發表的國殤演說,這篇演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民主演說,該篇演說中所強調的民主體制是1.統治權屬於大多數人而非少數人2.尊重法律與權威3.關心公共事務4.容忍與自由5.以公開討論決定政策6.開放社會7.多才多藝。此篇演說中對於民主的描述,只是一種理想,並非是現實性的,事實上,在西元第五及第四世紀的雅典,他的民主政治受到幾種限制,並非是完美的,首先希臘人的公民概念是偏狹的,它排除了婦女、兒童、外僑與奴隸,公民的資格是由出生而來的,很少是由後天所獲取的,因此公民在社會階層中有著相當固定的社會階層,其次,城邦被視為是一種有機體,他高於個人及其它團體,政體就是國家、民族與社會融合成一體,而沒有獨立的權力中心,公民自由是指城邦社群中的自由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責任,公民並盡心地替民主政體犧牲奉獻,再者,只有少數的公民在任何時候出席公民大會,因此政治領導主要是貴族式,並且有政治迫害;當時有許多古希臘的思想家,並不支持雅典的民主政治,也都對民主政治提出了強烈的批評。

柏拉圖(Plato)對雅典民主的批評,他認為在雅典,民主政治意謂著貧窮大眾的統治,如果人民喜歡的話,就可以為所欲為,在學校、家庭或其他地方都不會尊敬權威,柏拉圖認為這樣的結果會使法律不受尊重,會導致無政府狀態,而成為專制統治的溫床,因此柏拉圖認為解決之道,就是建議由有智慧、受過訓練及教育的哲學家來統治。而亞里斯多德對於民主政治的看法,他將民主看成一種只為窮人謀福利的政府形式,亞里斯多德認為參與法律制訂,必須要是君主制與民主制的結合,權力分立以確保社會上主要團體間勢力均衡之混合國家(mixed State);隨著雅典城邦的沒落,關於民主理論的討論沉寂了一段時間,在中世紀封建體系下,權力並非歸屬於選舉產生的團體,權力只根據透過繼承或武力的方式來取得。到了十九世紀,才產生現代社會所思考之民主政治相關問題,從文藝復興運動到十九世紀這段期間,有關民主理念形成於現代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脈絡中,各種民主理論激辯著,但始終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從古希臘的雅典城邦實行民主政治以來,對於西方民主政治一直存在著不同

程度的思辨,到了近代之後,關於民主理論的研究著作也越來越多,民主政治一詞的使用也越來越浮濫,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認為“吾人所使用民主及民主政府字詞的形式,易造成極大的混淆,除非這些字詞有了明白的界定,而其界說獲得同意,否則人民會處於不可避免的

觀念混淆,大有利於煽動家與獨裁者”因此關於民主的概念內涵必須加以清楚的界定,又依西方著名學者薩拖裏(Salvadori)在《自由主義式的民主》(Liberal Democracy)一書中的說法,民主的定義就有兩百個之多,那麼本文便產生問題意識,民主的定義竟然是那麼多,是否在諸多的定義中,有其共同的地方,因而興起本文研究之動機。

關於民主政治所引出的問題包括誰是被統治的人民?人民所要參與的型態是什麼?這些問題不僅涉及到理論部分,還涉及到實務部分,也論述到一些應然面的哲學問題,如何建構最佳的政府?民主政治又該如何的運作?關於西方民主政治的理論建構,有不同的分類方式,筆者只羅列幾種分類方式:

就時間來劃分:

依熊彼得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一書中將民主政治之理論建構分成古典民主理論與現代民主理論,作者認為古典民主理論,著重于公民的決策角色,而現代民主理論,則著重公民主要只是在競爭取得領導權的政治精英間作選擇,因此此又稱為“修正民主理論”。另外古典民主理論的意識型態部份較強,在十七、十八世紀時,古典民主理論可以說是反抗君權的工具。而現代民主理論,較具有經驗意涵,對於意識型態部分較為弱化,自十九世紀後就進入現代民主理論。此外還有研究者認為古典民主理論強調直接民主,而現代民主理論則強調間接民主。

就研究途徑來劃分:

西方民主政治依研究途徑可以劃分為規範式民主理論與經驗式的民主理論。薩拖裏則認為“規範理論應用與構思民主的理想與價值,無論是否審慎規約,規範理論當然終究會提出規約性的界說,反之,經驗理論應用與推演事實,亦即民主國家實際上如何實行,以及在真實世界中,民主國家的實際情況,因此,經驗理論終究會提出描述性的民主界說,???但是,這是避開困難的簡易分析,顯示民主傾向的那些事實,其實是理想塑造的行為模式,真實世界民主國家的敏銳觀察者,事實上是在觀察價值塑造的事實,因此,關鍵問題變成理想如何能實現?”

就價值目標來劃分:

依民主政治理論的價值目標可以分成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英美的民主政治理論多是偏向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而社會主義的民主理論則是偏重集體主義與平等主義,由於價值目標不同,故兩種類型的民主理論形成緊張的關係。

就仲介者來劃分:

孔毫瑟(William Kornhauser)在《群眾社會的政治》一書中認為“在大眾社會中,精英與群眾可以直接互相溝通,此為大眾式的民主(Mass Democracy);而群眾可以直接與精英溝通,精英則必須透過仲介者方能接觸群眾,此為精英式的民主(Elite Democracy)。

本文首先就民主政治的涵義進行梳理,其次對於民主政治的特點、條件、類型等依序討論並進行論證,最後進行西方民主政治的省思及盲點,希望能夠透過本文研究,更能精確地體會到西方民主政治的內涵與特點。

民主政治的涵義

西方學者海伍德(A. Heywood)在《政治學》一書中認為民主政治(Democracy)

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和其他英文字尾“cracy ”一樣,民主政治一字的字源,源自于希臘文“kratos”,它的字義是權力“power”或統治“rule”,因此,民主政治意指為人民所統治“rule of the demos”,“demos”是指人民,雖然該字在希臘文的原始意義指窮人或是大眾,但是為人民所統治便是簡單民主政治的涵義。而道爾〈D.Dahl〉對於民主政治的涵義,定義更為精確,他認為民主政治必須具備八個必須條件,此八個條件為:1結社自由2.言論自由3.投票權 4.有資格加入公共機構5.政治領袖的選舉權及被選舉權6.各種獲得資訊的管道7.公平自由的選舉8.以投票及其它途徑表達意願決定政府政策的機制。

從字源上來看民主政治,民主政治是指民治政府的一種形式,民主政治意涵著一個國家的人民,具有某種形式的平等,並且民主的歷史相當複雜,並且充滿著衝突的概念,也有著不同的見解。依熊彼得教授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一書中對於狹隘的民主政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民主只是一種政治方法,一種選擇政治領導人的機制,公民在相敵對的政治領導人間,進行他們的選擇,而在選舉與選舉之間,決策便由政治人物做成,直到下次選舉,公民又可以替換他們的民選官員,選舉時在領導人之間選擇的能力便是民主”因此,民主政治是達成政治決定的制度安排,在此種安排下,某些人相互競爭人民選票以獲得決策的權力。

在簡明大英百科全書中對於民主政治的內涵概念解釋為:〈一〉由全體公民按照多數決程式直接行使政治決定權的政府形式,通常稱為直接民主〈二〉公民不是親自而是通過由他們選舉並向其負責的代議士行使政治決定權的政府形式,通常稱為間接民主,或代議民主〈三〉在以保障全體公民享有某些個人或集體權利為目的之憲法約束範圍內,行使多數人權力的政府形式,通常稱為立憲民主〈四〉任何一種目的在縮小社會經濟差距,而產生的政治或社會體制之民主。從上述之四種解釋民主政治的內涵,可看出民主政治都必須是以確保大多數人的利益和政治權利為根本內容,都必須要把多數人的意志當成是國家的意志,因此從這個方面來說,西方民主政治就是民意政治。

目前西方國家在使用民主政治一詞中,有幾種不同的用法:

由全體公民經多數決制訂政策,這就是直接民主

選舉代議士代表制訂政策,這就是代議民主

憲法保障所有公民享有某些個人或集體的權利,這是指自由民主之憲政主義

縮小社會與經濟差距的政治或社會體制,這就是指社會民主或經濟民主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以普遍選舉之自由民主方式產生的國會,成為民主政府的主要制度,在西方,民主也表示競相爭取權位、言論與出版自由以及統治,故現代民主也就是受人民控制的代議政府。另外,美國的政治學者麥基維〈R,M. Maclver〉認為“民主不是多數或其他團體的統治方式,而主要是決定誰將統治的方式,以及廣義的決定目的???我們一再強調的是,人民並未統治,也不能統治,他們是控制政府” ,西方各國的民主政治形式雖然不同,但大多強調自由民主,而且重視人民對政府的控制,正是北大羅豪才教授所謂的控權論,因此,西方民主國家對於民主政府的設計,主要都在保護個人不受政府的壓迫,同時也保障個人在法律上都具有平等的選舉機會。

西方學者琳賽〈A,D. Lindsay〉則認為“當致力於共同目的之一些人,會合在一起,各獻所長,克服相互間的困難,並排除彼此的不滿時,這便形成了集思廣益的真正過程,我們可以進一步注意到,在眾人認真討論時,我們可以體會出,大家關切的,基本上不在於顯示一致的見解,或顯示共同意見,而是在於想出某種解決方案”,因此,而理想的民主政治可以界定為“人民統治的政府,在此種政府中,人民能夠獲得最大可能的自由、平等與博愛,並且透過共同問題或利益之自由與充分討論方式,人類能力可以發展到極致。

個人主義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價值,而民主政治的程式開始於個人,其基本單位也是個人,因此民主政治的社會就是個人主義的社會,個人的自我實現就是國家的最高目標,事實上,民主政治是建立在一套有關人性的假設之結構上建立起來的,在歷史上,信奉民主政治者一般都相信人是生而具有理性、道德、自由、權利與平等的,然而民主的平等是有差異的平等,而非完全的平等。

而臺灣地區學者淩渝郎在《政治學》一書中認為民主政治的內涵有五:1,民主政治重視個人主義2.民主政治重視平等3.民主政治接受多數治理4.民主政治應該尊重少數人的意見5.民主政治是參與政治和責任政治。

民主政治的特點

西方學者蘭尼(A. Ranney)認為民主政治是一種依人民主權、政治平等、大眾

諮商及多數統治等原則所組成的一種類型,他認為民主政治的特點為:

人民主權

所謂的人民主權,就是指基本的政府決策制訂權,賦予社會中的每一分子,而不是特定的某些人、某些團體或某些階級。

政治平等

所謂的政治平等,就是指在要求社會中的每一個公民,都有同等的機會,參與政府各種政策制訂的過程,每個公民和其他的公民所投的票在價值上是相等的,也就是“一人一票,票票等值”。

大眾諮商

所謂的大眾諮商,大眾諮商有兩個基本的條件,第一個是民主的政府必須有某種制度或機構,使政府人員知悉什麼政策才是人民所希望實行的,第二個確定人民所想要的政策後,政府人員不論其認為這些政策是否明智,都將付諸實行,因此,執政者政策的制訂,要以人民的意願而定。

多數統治

沒有任何政府的決策是違反多數人民意願而制訂的,當人民對某一個問題有不同的意見時,政府就會依大多數人的意願而非少數人的意願來制訂政策。

而臺灣政治學界的老前輩薩孟武教授在《政治學》一書中也點名民主政治的三個特點:

民意政治

民意政治是指政治需要依照人民的意思來做,民意政治不但是謀求人民的利益,而且什麼是由人民決定?人民的意思又該如何來表現?都是民意政治的重點,民意政治後來產生代議政治,由人民選舉國會議員,以代表人民的意思,但是任何的政策都無法得到全部人民的贊同,因此如果因為有少數人反對,就立刻停止執行,那麼國家的政務又很難加以推動,故產生了多數決的方法,換言之,西方民主政治就是民意政治,為了實現民意政治,因此產生了代議政治及多數決的方法,故民意政治就是代議政治,也是一種多數決政治。

法治政治

法治政治就是指政治必須依法律來行之,而法律是由民意機關國會來制訂的,國家也只有透過法律,才能夠限制人民的權利,增加人民的義務,否則人民可以不必服從國家,人民必須要服從國家的法律,法治政治規範了國家機關的組織及許可權,也規範了國家及人民之間的關係,人民在國家生活之下,有何種權利有何種義務,都必須依賴法律的規範,這就是法治政治。

責任政治

責任政治就是指政治不依法律或不依民意時,政府必須負起全部的責任。因此責任政治的展現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當政治不合乎人民的期待,則政府必須負起全部的責任;另一個方面是當政府行為不合乎法律規定的時候,政府也必須負起責任。西方民主政治為了實現責任政治,因此國會對於政府違法,故有不信任政府的權力,可以透過提倒閣及不信任案,來迫使政府守法,也因此國會對於政府有議決預算案的權力,此外,國會對於政府當局有違法失職之時,也可以行使彈劾權。

而臺灣知名的政治學者呂亞力教授在《政治學》一書中也點名民主政治的四個特點:〈一〉人民主權〈二〉責任政治〈三〉多數治理〈四〉尊重少數與個人,前三者本文前已有所論述,故此不贅述,至於〈四〉尊重少數與個人,主要討論的重點是,在民主國家中,多數與少數的關係並非固定的,多數可能變成少數,少數也可能變成多數,在民主社會中,多數尊重少數原則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性不僅是它能減少多數暴政的壓迫性,並且對政治秩序的安定也有貢獻,因為如果多數不尊重少數,少數可能會引起分裂,同時呂亞力教授認為在多元的

民主社會,只有很多的少數,多元的民主社會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多數。

總之,對於民主政治的特點,蘭尼(A. Ranney)認為民主政治是一種依人民主權、政治平等、大眾諮商及多數統治等原則所組成的一種類型;薩孟武教授在《政治學》一書中所認為的民意政治、法治政治與責任政治;而呂亞力教授在《政治學》一書中認為民主政治的四個特點:人民主權、責任政治、多數治理及尊重少數與個人,三位大師對於民主政治的特點,基本的看法是一致的。

民主政治的實行條件

民主政治是一種社會管理的體制,是西方政治社會中人類所追求的信念,民

主政治有其前提:一個是在社會規範範圍內進行各項活動、另一個就是理性,此外民主政治的實行,也是有條件的,民主政治的條件是多樣性的,能實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就許多現實的具體情況來說,實行民主的條件並不是輕易就能獲得,如果一個社會具備某些條件,有可能發展民主政治,也有可能不發展民主政治,這純然只是機率上的問題。

西方的政治家在宣導民主政治時,主要是以民主政治來反對君王及貴族,但

其實民主政治的實行是有其條件的,筆者從中西方學者對於民主政治實行觀點來看,基本上是同意的前提是實行民主政治必須是有條件的,也就是一個國家必須在滿足一些條件之後,才有採取民主政治的可能性,筆者歸納及自身看法認為,其條件為:

一定的歷史發展過程

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民主政治的進展通常都是由下而上爭取各項改革而來的,因此要發展民主政治,有其歷史的發展過程,民族性、團結的程度及社會正義,也都是影響是否能發展民主之歷史因素。

經濟條件達成一定的水準

學者李普塞在其《政治人》一書中就指出民主政治實行得較成功的國家,其經濟生產方式往往較為現代化,該國之國民所得較高,對於貧窮落後國家,實行民主政治自然比較困難,但也並非是絕對的,這是因為經濟水準較低的國家,識字率通常不高,大多數的人民自然不會對參與公共事務感到興趣。

社會情況影響民主政治的發展

一個國家的社會情況是會連帶影響到該國的民主政治發展,一般來說1.社會流動性高的社會較容易實行民主政治2.社會越多元、各式各樣的組織團體越發達,越有利於民主政治的發展3.社會分歧越大、社會矛盾越多、族群人種越複雜,越不容易實行民主政治。

文化越開放越容易實行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是一種理性、妥協及容忍異己的政治,民主政治的人格特質只有在一個較為開放的文化環境中才容易發展及養成,在一個重視科學實證的社會,不盲目崇拜權威人格的環境中,民主政治容易培養與發展。

一定的地理條件及科技水準有助於實行民主政治

在政治運作上,要民主政治能夠實現徹底,就必須要公民成員的參與能夠最方便、最普遍、最迅速,具備一定地理條件,使公民參與不致于因為自然地理環境而受到限制,科技的發達也使得公民的參與更加地方便。

良好的法制環境有助於實行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必須養成在良好的法制環境中,良好的法制環境包括體現社會體制與法規用來保護公民的權利,以便能確認參與政治事務的原則,民主政治更需要一個遵守秩序及講求法律的社會,更需要在良好的憲政環境中,民主政治才能健全地成長。

因此,實行民主政治要有一定的條件,但重點是公民必須要有智慧及道德,方能實行民主政治,當一國有歷史發展的進程、經濟條件達成一定的水準、社會流動性大且多元化、文化越開放等條件,越容易實現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實行的類型

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

所謂的直接民主,它是建立在公民直接且持續參與政府事務的基礎之上,直

接民主拉近了政府與人民間的關係,它是一種自治政府的體制,它來自于雅典的統治型態,透過公民大會來決定政務之一種形式。所謂的間接民主,又稱為代議民主,公民參與政府決策的範圍是有限的,並且是短暫的,公民並不是親自行使權力,而是透過他們所選出的代議士來進行統治,代議士有時反映選民的意見,有時又無法反映選民的意見。

直接民主的優點,依筆者的看法計有:

直接民主使公民得以操控自己的命運,因此直接民主強化了公民對政治的控制力

直接民主具有教育公民的優點,他能使公民對於公共事務資訊必須更加地留心

直接民主將直接反映公民的意見,而不需要透過代議士之手

直接民主強化統治的正當性,因為人民直接參與,將更有理由使人民對於自己所接受的政策負責

間接民主(代議民主)的優點,依筆者的看法計有:

間接民主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實行的民主運作方式,通常直接民主只能運用在小國寡民的國家當中

間接民主由代議士負起政策成敗之責,此符合民主政治之責任分工

間接民主將民主的運作交由一批較為專業、知識水準較高、較具政治運作經驗的公民來行使及管理,使國家民主較易發展

間接民主拉大一般公民與政治間的距離,使得政治較為穩定,若發生衝突,亦可得到緩衝,因此間接民主鼓勵公民接受妥協的結果。

自由民主與社會民主

自由民主與社會民主是依照民主制度的目標追求而為的劃分,自由民主是以自由主義為基礎而發展之民主,它的基本信念是個人主義、財產神聖、契約自由及自由競爭;而社會民主是以民主與公道的結合,它承認個人自由,實行民主政治,經由選舉及政黨政治決定執政權的歸屬,但在經濟上,政府經由徵稅或其他的福利措施,來維持較公平的財產分配,而對於個人的生活,政府也承擔了照顧的責任。

從上述兩種類型的分類,更能瞭解民主政治實行的情況。

小結:兼論西方民主政治的省思及盲點

西方民主政治有幾個哲學思考上的省思:一、誰是國家的統治者?是總統還

是人民?二、民主政治是否有權力的邊界?民主政府權力的範圍是有限還是無限?三、民主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民主是為了維護個人權利還是維持社會公道?四、民主實行的類型究竟是直接民主好還是間接民主好?五、民主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哪些國家適合實行民主政治?六多大土地面積及人口的國家適合實行民主政治?七多數暴力該如何避免?上述這些哲學思考上的問題,在本文內容中或多或少都有論述到。

筆者試圖簡答上述問題一、人民是國家的統治者,但元首與精英往往代表人民成為國家的實際統治者;二、民主政治當然有權力的邊界,民主政治不能違反法治精神與公平道德,民主政府的權力當然要受到限制,以避免侵害人民權利;民主的目的是為了要維持自由、安全、秩序、公道及福利國家;四、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都是採取間接民主,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並無所謂的好壞之別;五、關於民主的條件,本文在第四部份已有論述,在此不贅述;六、多大土地面積及人口適合實行民主政治,並無固定標準的答案;七、多數暴力的解決之道就是尊重少數意見,讓少數意見能夠充分地陳述。

西方民主政治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是1.要解決國家權力來源的問題 2.要解決國家權力制約的問題3.要解決國家權力歸屬的問題。故西方民主政治必須解決國家的權力來源、制約及歸屬

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沒有解決,則西方民主政治便不可能健全發展。

西方民主政治大多受到美國的影響,但對於美國式的民主政治缺少了內涵上的統一性論述,美國政治學界大師熊彼得〈Joseph A. Scumpeter〉則認為“民主是一種政治的方法,也是達成政治決策的一種制度安排,因此無論在某種歷史條件下,民主將會產生某種決策,民主本身不能成為目的,這就是試圖界定民主的起點。因此,西方民主政治之所以缺少精確性的內涵,是因為研究西方民主政治之研究者通常都是規範性的研究,因此西方民主政治並不能以完全美國化的民主政治為內涵。

民主政治是一種價值目標,透過民主政治的方式來達成價值性的目標,西方的民主政治支持者認為西方民主政治是最接近美好社會的運作條件,只有一個民主政治的社會,才能減少社會的壓力,此外民主政治帶給人類最大的價值,便是民主政治可以促進實現自由、平等及公道。

西方民主政治的內涵就是對於法律及政策相關問題的重要公共政策,依來直接或間接的參與,表達公民的輿論聲音,這便是西方民主政治的主要內涵,然而

西方民主政治所面臨到的盲點與現實問題包括:

〈一〉人民必須達成一定的水準

民主政治就是民治,要能達成民治,人民就必須發揮理智,透過教育來達到提升人民素質的程度,如此方能健全西方民主政治。但如何培養有素質的民主公民,便是民主政治所必須面臨到的現實問題。

〈二〉民主政治與自由及平等的拿捏分寸

民主政治中自由與平等都是其價值目標,但是自由與平等何者為優先?例如我們能夠享有多少的平等,而不致減少自由?為了要實現某種程度的平等,又要限制多少自由?因此對於自由及平等的拿捏程度,是民主政治所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三〉公民參與民主政治的程度

民主政治中公民參與是很重要的,但是如何培養公民適度地參與政治便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公民與精英間如何分配參與民主政治的比例分配,也是民主政治所必須面臨到的現實問題。〈四〉如何避免多數決成為多數暴力的工具

民主政治必須思考的問題是在何種範圍內,少數有必須服從多數決的義務,如果遇到少數強烈反對,那又該如何解決?多數決是否表示正確的意見,也不無商榷的餘地,也是信奉西方民主政治的所有人士所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總之,西方民主政治必須從理性出發,加上道德性,由理性及道德的公民來治理,依據憲法及法律來主治,達成自由與平等之民主政治之價值標準,並且要充分調和精英民主及參與民主,適時實行審議式民主,如此方能真正健全西方民主政治。而民主政治又該如何面對全球化後的各項挑戰?也是研究西方民主政治內涵的研究者所不能忽視的問題。

參考文獻

呂亞力,《政治學》,[M].臺灣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張明貴,《當代政治思潮》,[M].臺灣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8年。

楊泰順、廖峰香,《民主與社會》,[M].臺灣臺北:空中大學出版社,1990年。

淩渝郎,《政治學》,[M].臺灣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薩孟武,《政治學》,[M].臺灣臺北:三民書局,1978年。

Ame, Nases, Ame, Democracy、Ideology, and Objectivity , Oslo: Oslo University Press, 1956. Dahl, Robert, A, Polyarchy: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1.

G .Massimo Salvadori, Liberal Democracy, Garden City: Double-day & co.1957.

Held, David, Models of Democracy,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87.

Heywood, A, Political Ideology: An Introduction , Basingstoke : D.C,Macmillian,1993.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Oklahornan University Press,1991.

Kornhauser, William, The Politics of Mass Socie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59.

Roskin,G, M.,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4th ed, N.J. Prentice Hall Inc, 1994. Scumpeter, Joseph A.,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London: Allen& Unwin, 1976 .

The Study on the Definition、Characteristic and Re-consideration of Western Democracy

LIU, SHING-REN

(Peking Law School, 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mainly discussing about the definition and concept of western democracy. The author plans to fi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 of democracy ,and thinks about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western democracy. By this article, we can clearly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about western democracy

Key word: Democracy , Mass Democracy , Elite Democracy.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王权;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1)背景:A.历史传统:13世纪<<大宪章》的签署给王权设定了界限,并形成了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B.政治前提:1688年的光荣革命解决了王权与议会的权力之争。 (2)制定: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制定 (1)内容: 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影响: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是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到法治,英国社会进入长期稳定 发展的时期。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时间: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2)“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首相承担了实际行 政职责。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 (3)运行机制: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 对政府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 举 (4)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权的扩大和两党制的形成,议会选举由个人竞争扩大为两党间的角逐,大选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3.1832年议会改革 (1)改革原因:““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议会基本掌握在资产阶级化得贵族手中,随着工业革 命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 日渐高涨 (2)改革结果和作用:工业资产阶级获更多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发展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虽然保留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①国王是世袭产生,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②议会具有立法权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内阁的领袖就是首相。 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二三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 两个趋势:国王权利逐渐削弱,议会权利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A.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B.行政权力有国王转移到内阁; C.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二.北美大陆的新体制

解析动物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和内涵

解析动物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与内涵 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从传统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两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 龙(dragon) 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在封建社会,龙是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时至今日,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诸如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的内涵,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最好将其译成the Chinese dragon。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 tigers”,而不是“Four dragons”,以免引起误解。 蝙蝠(bat) 1. bat 邪恶的bat与吉利的蝙蝠。西方人一提起bat就害怕。蝙蝠令人厌恶,使人联想到丑陋与罪恶,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的习语都含有贬义,1 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bat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因其中“蝠”字与“福”字同音,摇身一变成了吉祥物。 2. bat 在英语国家里,民间认为bat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它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的习语都含有贬义,如as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bat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另外,英语中的bat还有“怪诞”、“失常”等含意,如,to have bats in the belfry“精神失常”,crazy as a bat“神经错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因其中“蝠”字与“福”字同音,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试题汇编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试题汇编 (2016新课标1,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2016浙江21).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各国效仿的理由是 A.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 B.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 D.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基础 (2015课标Ⅰ,33)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2013课标Ⅰ,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2013·江苏单科·16)“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2012北京文综,21)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A.筹集税款B.干预立法C.招募军队D.任命大臣 (2012海南单科,11)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2014课标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练习题

必修一专题七 1、在《英国人和天主教的恩恩怨怨(下)》里我们提到过,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二世是一个天主教徒,并公然拒绝宣誓信仰英国国教,在反天主教情绪高涨的当时引起众多英国民众的不满。而查理二世并没有合法的子嗣,这意味着这个千夫所指的天主教徒将继承英国王位。不仅英国民众对此感到不满,英格兰议会中也起了巨大的争议。议会最终由于该问题被撕裂成了两派别,一派以沙夫兹伯里伯爵为首,反对约克公爵继承王位,受到清教徒的支持;另一派持相反意见,以丹比伯爵为首,并得到查理二世的支持。以上材料说明() A.两党创立源自于王位继承问题 B. 两党存在根本利益分歧 C.两党建立推动了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D. 英国民主政治正式确立 2、1888年,法国陆军部长布朗热利用群众对政府的不满,积极宣传修改宪法及解散议会的主张,力图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这些主张得到反政府各派支持,全国掀起了崇拜布朗热的浪潮。这反映当时法国 A. 共和政体违背民意 B. 专制思想仍有社会基础 C. 社会主义运动高涨 D. 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3、德意志帝国议会名义上是人民议会,由所有年满25岁以上的男性公民普遍投票选出,但其实它对国家军事、外交政策什么影响力也没有,也没有监督权,只是一个“公民权利”的装饰品!以上材料说明 A. 帝国议会形同虚设 B. 德意志仍旧是君主专制国家 C. 德意志民主政治落后 D. 帝国议会没有任何权力 4、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一方面,通过给予资产阶级和上层中产阶级选举权,赢得了新兴社会阶层的忠诚;另一方面,成功地抵制了来自中下阶层的压力,令工人阶级的激进运动陷入孤立境地。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 民主政治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B. 工人的经济状况发生根本改变 C. 工业革命的完成助推社会进步 D. 社会阶层裂痕进一步拉大 5、“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冶,英国在政治上 A. 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 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C. 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6、1878年,德国宰相俾斯麦提交的一项议案遭到帝国议会的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新一届帝国议会投票通过了该议案,经皇帝批准

浅谈中西方文化中狗的不同内涵

浅谈中西方文化中“狗”的不同内涵 Diffent Connotations of “Dog”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作者:高书立(Slade gao)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赋予同一动物词语不同的内涵。“狗”在汉语里往往包含着贬义,而在英语里却常常带着褒义。文章通过对英语“狗”的词汇的研究,论述了“狗”在中西两种文化间的差异以及在语言这一层面上的具体内涵的不同。 [关键词] 狗文化内涵差异中西方文化 [Abstract] Language is a cultural carrier,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s and national cultures have a great effect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vocabulary.“Dog” is a commendatory term in English while it is a derogatory term in Chinese. This paper utilizes the datafrom a large corpus to analyze the words signifying“dog”and explor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nd their various connotations. [Keywords] dog;cultural connotations;differences;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一,引言 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深深根植于其民族的文化之中,既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其民族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在语言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即便是作为同意实体的动物名称“狗”,其所包含的寓意及其文化内涵也迥然不同,各自形成了独特额的狗文化观,本文主要从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汇总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王权;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1)背景:A.历史传统:13世纪<<大宪章》的签署给王权设定了界限,并形成了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B.政治前提:1688年的光荣革命解决了王权与议会的权力之争。 (2)制定: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制定 (1)内容: 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影响: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是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到法治,英国社会进入长期稳定 发展的时期。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时间: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2)“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首相承担了实际行 政职责。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 (3)运行机制: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 对政府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 举 (4)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权的扩大和两党制的形成,议会选举由个人竞争扩大为两党间的角逐,大选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3.1832年议会改革 (1)改革原因:““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议会基本掌握在资产阶级化得贵族手中,随着工业革 命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 日渐高涨 (2)改革结果和作用:工业资产阶级获更多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发展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虽然保留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①国王是世袭产生,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②议会具有立法权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内阁的领袖就是首相。 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二三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 两个趋势:国王权利逐渐削弱,议会权利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A.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B.行政权力有国王转移到内阁; C.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 民民主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 英汉两种语言是发达的语言,词汇极为丰富,其中与动物有关的词汇极多。动物词汇指表示动物的单词和包括这些单词的短语和其他成语。这些词汇不仅能形象地表现某种品质﹑性格,还可以简洁地描述某些事件及传达某种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动物词汇由于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经常被人们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语言,已被融入到各民族的语言中,为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动物被赋予的各种寓意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英汉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就存在很大差异,体现了其所属群体的文化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一种动物的概念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完全相同,而其文化内涵却有明显差异、相互矛盾甚至相反。由于英汉两个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以及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不对等现象。 (一)因历史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差异 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图腾形象。在我国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够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它集蛇、鸟、马、鹿、鱼、鹰等八种动物于一身,因而它具有这八种动物的本领,能上天,能入地,能在路上走,能在水里游,能在空中飞。中国人都以龙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并以“龙的传人”而自豪。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龙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直作为封建专制权力的象征。龙的勇猛和不屈精神也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正是对“龙”精神的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崇尚正直的道德观念,从而构成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规范。因此,在汉语中有关龙的成语就特别多。例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许多褒扬之词。 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是一种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是邪恶的象征。龙被认为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消灭。《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魔鬼撒旦(Satan)就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现代英语中用dragon喻人常包含贬义,如果把一个女人叫做dragon,意思是她很凶猛,令人讨厌。 (二)因地域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各属于不同的文明体系,中国属于黄土文明,英国属于海洋文明,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英汉两个民族对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赋予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耕国,“牛”在我国农业史上作为主要农耕工具具有重要作用,是人们劳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牛在我国文化中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形象,人们对牛的情感也反映在语言上。在汉语中有很多带“牛”字的成语都富有褒义色彩,如汗牛充栋,老牛舐犊,老黄牛,孺子牛,壮实如牛等。 相反英语国家的人们不以牛为“农家宝”,而只是“盘中餐”。他们眼中的牛满身缺点,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 鲁莽闯祸的人;like a bull at a gate狂怒凶悍;throw the bull胡言乱语。John Bull(约翰牛)是英国人的绰号,这个词在John Arbuthnot(1667-1735)的笔下第一次出现时,指的是一个名叫John Bull的英国人,此人心直口快,行为鲁莽,躁动不安,滑稽可笑。calf(牛犊)、cow(母牛)、buffalo(水牛)的文化内涵也都是贬义的,如calf 比喻呆头呆脑的人;cow比喻肥胖丑陋的人;to buffalo sb.指哄骗某人。 (三)因习俗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差异 英汉民族中都有人养狗,且狗与dog所指称对象完全一致,但英汉民族对养狗的目的和态度很不相同。英语民族养狗不仅是为了用来打猎、看家、而且常常是为了作伴。有的人没有子女,便拿狗来代替,他们的狗能得到相当多的“优待”和“特权”。它们有吃,有穿,还有音乐家专门为之谱写“狗曲”。狗得病时可请兽医,还请心理学家、专科医生来治疗。当主人外出度假时,它们还可以享受“最好的…假期?待遇”。但在汉民族中,这种现象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在英语中有很多带“dog”的褒义短语和句子。比如,“Love me, love my dog”指爱屋及乌,“a lucky dog”指幸运的家伙,“Every dog has its day”意为“凡人皆有得意日”,“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指有功者应受奖赏,“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指雪中送炭、助人于危难之中等。 与西方英语国家的人相比,中国人则更在意狗的奴役性和使役性。中国人养狗的目的主要是用来看门。

狮子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各自代表的象征和含义Word版

狮子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各自代表的象征和含义 中国不产狮子,据说狮子最早是从西域传来的,东汉年间,狮子作为礼物被送给了中国的皇帝。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被佛教推崇的狮子和麒麟一起成为了中国的灵兽,文殊菩萨的坐骑就是一只青狮子。民间为了辟邪,常用石狮子来守门。遵照传统习俗,成对的狮子是左雄右雌,脚下踩着绣球的是雄狮。踩着幼狮的,象征子孙连绵,是雌狮。 在欧洲,狮子的形象并没有被神化,仍是百兽之王,象征勇猛、力量、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很多贵族用狮子作为象征。在古代埃及,狮子是战神的化身,也是力量的象征,法老经常把自己的形象与它的形象混合起来。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相当出名。 狮子来华始于东汉 多多出游和入游都很重要。因为有西汉时的张骞西行,才会有东汉时的佛法东传和狮子东来,然后有了大唐盛世的唐僧西游,有了洋旅士们在中国随处都能撞见的寺庙和石狮子 “黄金周”的前一日,正当“驴(旅)友们”准备撒蹄奔向四面八方时,中国送给阿富汗的两头狮子也上路西行了。有报道说,抵达那天,为争睹狮子,喀布尔市民“万人空巷”。 送人狮子的中国,自己并不产狮子。 不少所谓的权威人士说,狮子是在西汉时通过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的丝绸之路传入的,却不见史载。最早出现有狮子记载的中国古籍,是东汉的《汉书·西域传赞》:“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师子(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之至。”这里的师子便是狮子,因为佛教中的文殊菩萨被尊为“百佛之师”,狮子便是他的坐骑。 传说在东汉顺帝年间,西域疏勒国王派遣使者到中国,送给顺帝一头犀牛和一头狮子,这时中国才开始有了真正的狮子。在两汉间的昆阳之战中,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有名的“人兽联军”,孤注一掷的王莽放出猛虎、恶豹、犀牛、大象等野兽,却没见说有狮子助阵。我读《三国志》时,则发现狮子赫然出现在了孟获大战孔明的战斗序列中。所以狮子是在东汉传入无疑。 读完历史,再看地理,发现无论是张骞还是疏勒国的使者,与狮子走的都是一条路。而阿富汗就在这条路上,走过这条路的还有西天取经的唐僧玄奘。过丝绸之路,最后翻过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便是印度次大陆了(那时巴基斯坦也属印度)。《西游记》中把唐僧经过的这最后一座大山称作狮陀岭,满山的狮娄罗。 如今满是狮子的却是中国。就算有中国人没见过狮子跑,总还吃过“狮子头”,不少外国旅游人说,在中国旅行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不过他们在中国看到的狮子肯定比庙还多,因为只要是庙,便至少有两头石狮子,此外古代大小衙门和如今的大衙门,还有那些比衙门更有钱或有势者,也都纷纷立两只石狮子给自己看门。看来虽说咱们有的是本土猛兽,但还是外来的狮子好看门。

西方民主政治解读_田海蓝

第14卷 第1期2001年2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Wuhan U niv ersity of T echno lo gy(So cial Science Editio n) V ol.14 N o.1 Februar y2001 西方民主政治解读 田海蓝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63) 摘要:民主政治是一种思想理念与国家制度形态。西方民主政治泛指西方的国家制度形态,它继承了西方古代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精华,在反神教斗争中逐步形成。由于西方各国的国情不同,又形成了诸种民主政治模式和原则,其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和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和意志。 关键词:民主政治;西方民主政治理念;模式;原则 中图法分类号:D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14(2001)01-0018-03 民主与政治的结合为民主政治。这里的民主是与“权力”和“统治”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国家制度、国家形态。这里的政治是指国家政权,是围绕着国家政权问题展开的。民主政治,既是一种思想理念,又是国家权力的结构方式和组织形态。从这个定位出发,我们解读一下西方民主政治的形成、构成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西方民主政治继承了西欧奴隶制 民主政治的精华 西方民主政治的雏形,来自古代希腊奴隶社会的文明成果。其思想理念和制度模式,我们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述中可以认识到些许。 柏拉图的民主政治思想是以他的政治著作《理想国》、《法律篇》为代表,通过对奴隶制民主政治及国家现象的观察和剖析,阐明了他的奴隶主等级制的民主政治观。其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民主政治论”、“正义国家论”、“理想王权论”。“民主政治论”的要旨是讲,由第一等级:哲学家、第二等级:武士、第三等级:农民及手工业者共同组成执政国家,强调“统治”与“服从”相息相安,以等级民主划分阶梯。这种民主政治“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而已。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古希腊的城邦制度濒临极大危机的时代。为了挽救这种危机,这位古典政治家对奴隶制的城邦民主政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著成《政治学》,从整体价值和完全意义上阐明了关于国家的起源、目的、任务及活动原则,形成了他的民主政治观。这种民主政治观概括起来是:国家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至善至和的社会团体,这个团体要实行的任务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做“善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国家应该是“民治法制”,其目标就是实行“民主程序”。看来亚里士多德把“民主程序”与民主实质放在同等地位。法定的民主程序是以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多少为标准,照顾多的为正宗的政治,否则为“变态”的或偏离的政治。正宗的则有:君主制政治、贵族制政治、共和制政治。而非正宗的“变态”的或偏离的政治则有:君主制、寡头制、缺少法律制度限制的平民制等。 诚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民主政治理念的出发点是以维护奴隶主群体统治为目标,但剔除其奴隶主统治的糟粕,仍然留下有可以继承的遗产:(1)国家是一个众人参与的具有实体存在的组织和团体,这种组织和团体应该是“和睦安宁”的。(2)有法律制度保证的等级参与能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3)维护统治权威是城邦民主政治存在的前提,法制是它的保障。据此,我们似乎可以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和体制中看到与古代民主政治类似的影子。换句话说,现代西方民主政治正是继承了古代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的某些遗产,尽管这些遗产“陈词难辩”,但它毕竟为近代资产阶级呼唤民主政治的新生提供了原始材料。诚 收稿日期:20000904 作者简介:田海蓝(1944-),女,河北省望都县人,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3.3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

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3.3周 今天复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 本专题主要的主要内容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是历年来高考的重要考点内容之一,也是是新课标地区高考的重点内容。高考考点主要有:1.英国《权利法案》;2.美国1787年宪法;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4.《德意志帝国宪法》;考查的题型是选择题与材料型主观试题并重。复习本专题首先要熟知四部基本文献,重点理解这些政治文献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作用;同时注意联系现实热点,重视从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认识理解近代欧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对世界历史尤其是世界近代史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本考点预测需要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可以用一二三四来概括 1.一即指“一个观点”。对西方的政治体制,无论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属于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基本符合本国情况的制度,都促进了本国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2.二即指“两个比较”。复习时将各国代议制既要进行纵向的比较,着重分析其继承与发展、创新与质变;也要进行横向的比较,充分认识其体现出来的多样与统一、特色与本质。3.三即指“三个共识”。第一,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曲折、复杂、反复的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看,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出现(英国君主立宪制、1787年宪法的诞生及其扩展),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各种民主政治力量长期斗争及妥协的结果;从微观角度看,无论是英国内阁制的形成,还是法国共和制的巩固,都经历了长期的斗争。第二,资产阶级代议制呈现初明显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所谓统一性表现为各国资产阶级通过议会的设置把国家的主要权力——立法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限制君主或总统等对行政权力的滥用,并通过立法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成为社会原则。但各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又各具其特色,呈现出多样性。第三,尽管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仍有其局限性,但它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对人类的历史进程和各国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4.四即指“四个重点”。一是英国的《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民主制度的完善;二是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基本原则、联邦制的特点及两党制的发展完善;三是法国的共和之路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四是德意志国家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

解析动物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和内涵

解析动物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与内涵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 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从传统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两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 龙(dragon) 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文化中, 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在封建社会, 龙是帝王的象征, 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时至今日, 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 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 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 诸如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却认为dragon 是邪恶的代表, 是一种狰狞的怪兽, 是恶魔的化身。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的内涵, 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 最好将其译成the Chinese dragon。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 tigers”, 而不是“Four dragons”, 以免引起误解。 蝙蝠(bat) 1. bat 邪恶的bat 与吉利的蝙蝠。西方人一提起bat就害怕。蝙蝠令人厌恶, 使人联想到丑陋与罪恶, 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 的习语都含有贬义,

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bat 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蝙蝠因其中“蝠”字与“福”字同音, 摇身一变成了吉祥物。 2. bat 在英语国家里,民间认为bat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它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的习语都含有贬义,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bat 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另外,英语中的bat还有“怪诞”、“失常”等含意,如,to have bats in the belfry “精神失常”,crazy as a bat“神经错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因其中“蝠”字与“福”字同音,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幸福”、“福运”的象征,如旧式家具上的蝙蝠木刻、绣品上的蝙蝠图案等,表现的都是人们企盼吉祥、洪福的美好心愿。 狮子(lion) 1.Lion 英语中lion是百兽之王,是“勇敢、凶猛、威严”的象征,英国国王King Richard I由于勇敢过人,被称为the Lion-Heart。英国人以lion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The British Lion就是指英国。英语中有许多与lion有关的习语,如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 (置身虎穴),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like a key in a lion' hide(狐假虎威),译成汉语时,lion习惯上用“虎”代替,因为中国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用“虎”来表示勇敢、凶猛、威严。如:虎视眈眈、放虎归

二、西方文化内涵、特点、主要内容及作用

二、西方文化内涵、特点、主要内容及作用 所谓西方,是指今天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历史上,西方(Occident)最初是指相对于拜占廷东罗马帝国及以东的“东方”而言,亦即“基督教世界(Christendom )。所谓基督教世界起初主要是指信仰基督教的地区,后来专指罗马天主教会统治的地区。“西方”这一概念所涵盖的地域,实质上就是随着上述这三种因素综合影响所及地域的变动而定的。 1、西方文化指的是西欧、北美的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标准、价值观、风俗等。西方文化的概念通常与西方世界传统定义相关联。根据此定义,西方文化是文学、科学、音乐以及哲学原理的合集,并且有别于其它主要文明。适用于受西欧移民或殖民影响强烈的国家,并不仅限于西欧。这些传统大都在被列入西方经典。西方文化被用于许多方面,不管实际使用正确与否,包括美国文化、唯物主义、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商业主义、性的享乐主义、帝国主义、现代主义,乃至解说西方文明。 西方文化常被认为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印欧人。西方文化也根源于斯拉夫人还有北欧的日尔曼人及凯尔特人的文化,这些文化是形成欧洲的重要推动力量。尽管基督教对中世纪有很大的影响,许多人会将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相提并论。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攻占希腊后,吸收了古希腊的科学、哲学、民主、建筑、文学以及艺术,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展。 在接下来的500年中,尽管罗马帝国拒绝古代雅典很前卫的民主理念,但却将希腊语、拉丁语随着罗马法传遍了欧洲。罗马文化融合了日耳曼、斯拉夫以及塞尔特文化,但随着罗马的衰落,希腊与罗马的许多艺术、文学以及科学都消失或被取代了。 随着罗马基督教地位的提高,圣经成为西方文艺中的核心部分,几乎影响到了西方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艺术、法律、哲学、教育以及政治。罗马基督教成立了许多神学院,现在的许多大学、学院即起源于此,总体而言这些学院促进了早期西方文化的传播。阿拉伯文化保存了一些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知识,随着十字军东征,西班牙、黎凡特的摩尔人所具有的阿拉伯文化,对西欧产生影响,终于在14世纪,希腊的文化遗产重又被西欧发现,于是文艺复兴诞生了。 文艺复兴的西方文化被探险者、殖民者、商人以及传教士传播到新大陆。随后的启蒙时代,在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时达到顶峰。一些理念,比如民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公正以及民主,这些社会构成的理想,第一次被付诸实践。如今这些准则已经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基石。19世纪,美国开始发展自成一体的西方文化,1950年代后,占据了主导地位,连同美国时尚、娱乐、技术以及政治,泛滥于其他西方世界。 2、西方文化的特点与主要内容 (1)、天主教和新教 西方的基督教,先是天主教,尔后是天主教和新教,从历史上说是西方文明

西方民主政治的历史真相(我知道的历史)

西方民主政治的历史真相(我知道的历史)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 其实对于我们这些现代人来说,最难受的事情,就是探讨很多发源于过去的事情的时候,没有办法剥去伪装,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如果能够最大程度的挖掘历史,就可以找到很多让我们困惑已久的答案! 我是一个热衷于研究历史的人,30多年来,从各种野史、传说、故事到正史、评述也算是博览群书了,特别是金融领域的历史,是我长年以来十分关注的研究对象。因此,仅在下面发表一下我个人对于西方民主和政治的看法! 西方现在的民主政治和2000多年前古罗马、希腊时代的民主政治其本质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至少那时候的民主包含真正民主的成分更多一些! 后来的宗教统治和政教分离时代我就不多说了,而现代民主体系的雏型,真正的出现,是在1702年威廉三世成为英国国王以后。 那么,这种现代的民主制度是如何诞生的?仔细研究以后我发现,这种民主制度的诞生具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历史原因。 公元697年,西方世界第一个金融缔造的国家:威尼斯共和国成立了(依附于罗马拜占廷帝国的附属国家)。对于这

个面积仅800多平方公里的小小附属国,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并不熟悉。而对于这个国家曾经掌握着几乎整个欧洲的经济命脉的事实,更是被有意无意的忽略在我们经常看到的各种媒体和历史资料中(我们只是潜意识知道“威尼斯商人”是厉害的放贷者)。 但是,当顺着历史的痕迹延展开了,我们会惊奇的发现,目前执掌着世界金融权柄的美国金融集团(如果把美国看成一家公司,这些人就是的这个公司的真实董事会,而总统不过是隶属于董事会统治的CEO。)核心力量竟然就是这个小小威尼斯国家金融财团的后裔。而这些后裔在长达1千多年历史时光历程中的活动轨迹,竟然就是构成目前西方民主政治的本质来源! 简单历史陈述: 公元697年,威尼斯共和国成立; 公元1194年,威尼斯共和国通过原始金融手段:放贷、期货和商业银行(包括现代央行的货币控制行为),控制了整个罗马帝国金融(80%的罗马帝国货币在他们手中掌握)。公元1204年,威尼斯共和国肢解数千年历史的罗马拜占廷帝国,古罗马帝国消失。威尼斯银行家(当时金融从业者的统称)开始进行控制欧洲各国经济的尝试。(这些银行家只需要钱/获利,因此往往和欧洲国家的独裁君主的某些统治需求产生矛盾。)

专题复习之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

专题二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 安徽黄山一中汪国富 一、概念 所谓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由自己的同意所选举出来的代表负责制定法律和管理公共事务的一种民主政治形式,从本质上来说它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相对于雅典的直接民主它也称间接民主。代议制最初是由中世纪欧洲君主和贵族发明的,到近代才实现与民主政治的结合。 问题:为什么近现代社会要采用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形式? 1、长期以来,自由和民主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政治理想 2、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封建专制受到越来越多的揭露和批评。 3、近现代社会的发展难以实行直接民主,而代议制民主既要求政府对民众负责,实现了人民的权利,又保证了效率。 二、代议制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1、经济基础:14-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历史渊源: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法治制度为西方近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提供了广泛的依据和范本。 3、思想基础: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为代议制民主提供丰富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A、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解放了民众的思想,为民主政治提供最初的依据;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纠正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偏差,确立了人的理性主题地位。 B、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代议制民主提供了更为现实的依据和具体的政治方案。 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政治的目的是自由”、洛克的分权学说、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伏尔泰的“开明君主”政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4、政治基础: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斗争的不断胜利为代议制民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A、英国资产阶级依据传统、借助宗教改革与封建专制进行了长期反复的较量,最终取得光荣革命的胜利。 B、法国资产阶级在三次人民起义的推动下推翻封建君主制度,并经过长期的内部斗争最终确立共和制。 C、北美人民在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的领导下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为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建立扫除障碍。 D、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日本通过实施明治维新为代议制奠定了基础。 5、法律保障 代议制民主制度本质上是法制制度。因而,西方大国在迈上代议制道路之时,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文献,确定和保障了代议制制度的实施。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三年法案》、《王位继承法》,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限制王权和议会至上两大原则,使英国朝着君主立宪的方向法制。 B、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初就颁布《人权宣言》,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基本原则,用人权和法治取代王权、神权和特权;1791年颁布了法国第一部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之后资产阶级内部为君主制和共和制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最终于1875年在人民群众的拥护下通过了《法兰西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C、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体现了平等与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等民主思想,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共和国的原则;而1787年宪法的颁布正式确立了总统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19世纪末期德国政治体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共和之路举步维艰 B.议会粉饰君主专制 C.国家权力间制约与平衡 D.虚位君主统而不治 2. 1883—1889年,德国颁布疾病保障、意外工伤保险等社会立法条例,1887—1889年,英国政府参与议会会议次数占全部会议次数的84.5%,1885—1889年,美国克利夫兰否决国会议案324项目。这些现象 A.表明早在19世纪末期福利制度在西方国家已经形成 B.体现了19世纪末资本主义行政权力日益增长的趋势 C.说明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 D.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期已大规模应用 3. 据布鲁姆菲尔德《非凡的人》的调查报告显示:英国从罗伯特·沃波尔以来的36任首相中,有爵位的大贵族有26人,中产阶级(包括教师、律师、医生、商人)5人,富裕乡绅5人。材料说明此时英国 A.《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B.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了 C.封建地主政治势力强大 D.社会上层发挥政治作用 4. 1688年11月荷兰执政威廉率领远征军登陆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出逃。议会通过了詹姆士二世“退位”的决议,正式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此举意味着英国 A.国王彻底丧失统治权 B.法权至上时代来临 C.责任内阁制正式确立 D.君主制度从此结束 5. 近代早期英国政府常常为战争债务所困扰。光荣革命后百年,英国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政府财政却从未崩溃,而且民众对购买国债欣喜若狂。这主要得益于 A.宪政制度确立了政府的信用 B.殖民掠夺扩张积累大量财富 C.工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D.议会改革使民众获得酱选权 6. 1689年1月召开的英国“民会国会”以詹姆士“已经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国王,后者为女王。议会的这一做法A.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 B.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C.意在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 7. 有学者评论某个国家“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进步方式,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这种模式,成为它给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遗产。随之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个岛国永远地结束了”。这个国家采取的“和平变革方式”是 A.光荣革命 B.一票共和 C.制宪会议 D.炉边谈话 8. 1951年议会选举,保守党战胜工党,其领袖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白金汉宫接受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任命;因身体原因,1955年4月5日下午4点半,他到白金汉宫正式向女王递交了辞呈。6日下午,丘吉尔迁出了唐宁街。这表明 A.成为保守党领袖才能任首相 B.首相任免要依法履行程序 C.新首相需要对英国国王负责 D.国王有任免首相的决定权 9. 沃波尔担任财政大臣期间,领导着全体内阁成员实行一致的政策,并坚持让不服从他领导的阁员离职。然而,在他任职时,他并未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领导过一个多数派。这说明当时 A.国王开始逐渐统而不治 B.帝国议会的作用很小 C.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 D.责任内阁制有待完善 10. 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据此,对英国政治制度表述最准确的是 A.确立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 B.代议制最终完善的标志 C.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D.责任内阁制特点的体现 11. 近代早期英国书报审查制度产生于都铎王朝君权极为强大的时期,经历早期斯图亚特王朝的完善、英国大革命时期的转折,最终在1695年,英国革命派永久性废除了书报检查制度,从法律上保障了言论出版自由,这一举措产生的政治影响是A.提供了议会政治完善的条件 B.实现了英国社会的自由平等 C.推动了英国启蒙运动的兴起 D.最早确立了言论自由的观念 12.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等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对现存的政治制度形成重大的压力。中等阶级要求变革,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不相称,希望在“有产”的同时也要“有权”。于是,英国A.发生了“光荣革命” B.颁布了《权利法案》 C.形成了责任内阁制度 D.改革了议会选举制度 13. 英国内阁权力的发展是缓慢的、渐进式和积累式的,而这几乎完全是自然的,并非是按预定的、经审慎拟定的计划进行的。这一现象说明英国 A.国王作为国家元首却缺乏实权 B.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制尚不成熟C.政治保守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 D.政党交替执政难以形成凝聚力 14. 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并非想象中那么平和,成千上万民众发动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迅速波及英伦三岛,这是革命得以成功的保证。这实际上说明“光荣革命” A.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B.使议会成为唯一权力机构 C.暴力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D.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5. 1820年,美国民主派领袖杰斐逊说:“就我所知,社会最高权力的最可靠掌管人只能是人民自己,美国总统制为君主制的‘新版”’,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美国总统制共和制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B.美国体制由“邦联”到“联邦”,中央权力被削弱 C.美国实行的是间接民主,总统是国家权力核心 D.美国实行的是直接民主,总统只是国家象征 16. 约翰·亚当斯在谈及对美国革命的内涵和意义的看法时认为,革命并不等于独立战争,“人民在原则、意见、观点和感情方面的剧烈变化,乃是真正的美国革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