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索引

教育学原理

1、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儿童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教育家梅伊曼(《实验教育学讲义》,1908)和拉伊(《实验教育学》,1907)。

实验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

①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思辨的教育学;

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真正“科学化”

③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试验和论证三个基本阶段;

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2、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和利特等人。

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

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③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④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和“唤醒”,要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3、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实在批判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克伯屈(《设计教学法》,1918)等。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

①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二为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

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不断地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

③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④课程的组织要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⑤师生关心要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

⑥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达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批判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和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1976)、阿普尔(《教育与权力》,1982)和法国的布厄迪(《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79)等。

批判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

①当代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

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③教育的目的是要对师生进行“启蒙”,已达到意识“解放”;

④教育理论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5、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在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教育功能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按照作用的对象,可以分为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

②按照作用的方向,可以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③按照作用的呈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6、生物起源说(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指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利托尔诺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按照他的看法,动物是基于生存与繁衍的天性本能而产生了把“经验”、“技巧”传给小动物的行为,这种行为便是教育最初形式与发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照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定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7、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指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二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主张心理起源的代表人物有美国教育家孟禄。孟禄批判了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利诺尔托没有揭示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去解释教育起源问题,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教育史以人为对象,而人是有心理活动的,孟禄有鉴于此而立论,是有其合理的一面的。但教育心理起源论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一样都脱离了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孤立地看待教育现象,因此都不可能正确的说明教育的起源问题。

8、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一种最具影响的一种教育思潮。终身教育是指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的教育的综合。前者从纵向上讲,说明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后者从横向上讲,说明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终身教育既重视其在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方面的作用,还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每个人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9、教育独立论

教育独立论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在我国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以蔡元培为代表。蔡元培认为教育独立应该包括:第一,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某项固定收入,专做教育经费,不得移用。第二,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任何政府部分之下,要由懂得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第三,思想独立,不必依附于某种信仰或观念。第四,内容独立,能自

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第五,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教育独立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派要求摆脱军阀政府对教育的控制,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文化侵略,在中国独立、自由地发展教育事业的愿望。

10、教育万能论

是18世纪法国思想家爱尔维修提出的观点。他的核心思想是认为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人非生而有善恶贤愚之别,人的性格取决于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但又认为改变社会环境,只需从立法和教育入手,好的立法和教育即可使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趋于一致,而立法和教育的好坏,又取决于立法者和教育者,因而主张教育万能。他把教育的主导作用看成是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展它的主导作用,又把教育看成不按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任意决定人的发展,否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差别,因而是错误的。

11、人力资本论

人力资本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于1959年首次提出的,认为全面的资本概念应包括物质和人力资本。体现为机器、厂房、设备等物质形式方面的资本是物质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体力等形式方面的资本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对人的能力(包括智力和体力)过去投资的现行价值,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人们用在教育、卫生以及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国内迁移方面的直接费用,乃至为了获得更高层次教育而放弃的收入,构成了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的主要成分是教育资本,它提高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真正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用单纯增加物质成本和劳动力数量来促进生产发展,不如通过教育提高人的能力、发展科学技术来促进生产发展更为迅速。

12、筛选假设理论

1973年迈克尔、史潘斯在其发表的《筛选假设——就业市场信号》一文中阐述了这一理论。筛选假设理论指把教育看成一种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求职者,以便把他们安置到不同岗位的装置理论。这种理论把教育视为一种装置,其主要作用是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以便把他们安置到不同岗位上。筛选假设理论认为,雇主总是希望从众多的求职者中选拔有适当能力的人去填补空缺岗位,但是,当他与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相遇时,他并不了解这些人的能力如何,尽管他不能直接了解求职者的生产能力,却可以了解到求职者的一些看得见摸的着的个人属性和特点。一类是天生而不能改变的,如性别。种族、家庭背景等,另一类是后天获得、可以改变的,如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前一类被称为“标识”,后一类被称作“信号”,雇主可以凭借标识和信号,特别是教育信号了解求职者的能力。此外,该理论还认为教育成本与能力呈负相关。该理论把教育看作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是怎样挑选工人的。其观点为:同意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水平看作是正比例关系。教育程度高,工资水平相应高。

13、劳动力市场理论

劳动力市场理论采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指出劳动力市场由于种种制度性力量的影响而被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在劳动力市场的不同部分里,教育与工资有不同的关系。该理论在其最简单形式上以“二元论”著称,故又被称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是由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组成。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具有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职业有保障等特点,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往往是工资低、待遇差、就业不稳定、条件恶劣、要求苛刻的工作、两个市场具有相对的封闭型,它们之间的人员很少相互流

动。该理论不同意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与工资收入正相关的论断,认为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而与教育程度本身并不直接相关。教育只是决定一个人在哪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14、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中的一部分。教育的文化功能包括:第一,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第二,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第三,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第四,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第五,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15、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调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参与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教育现代化是指建立一种适应社会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一,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较高水平状态。二,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转化。三,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四,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①教育全民化;②教育终身化;③教育开放化;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⑤教育必须塑造人的现代素质;⑥教育科学化;⑦教育法制化;⑧教育多样化。

16、教育全球化

17、内发论

内发论是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之一。内发论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力量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机体成熟机制决定的。内发论对人的发展动因的解释过分强调人的内在因素的决定性影响,忽视外部因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的还陷入了人的自然性至上和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但是它提出的观点涉及研究人的内部需要以及人体内在的发展机制,研究人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人的成熟与学习的关系等方面,弄清这些问题对深入认识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还是有意义的。18、外铄论

外铄论是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之一。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压力、刺激或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外铄论者都强调外部力量的意义,故一般都看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在改变人的本性和形成环境所要求的能力、品质以及知识等方面,都持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外铄论者研究了内发论者不可能去关注的问题,为认识外界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外部作用如何才能被作用对象接受并内化为人的发展等方面提供了认识材料。

19、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它不仅包含“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0、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亦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

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之分: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2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国家依据教育的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

22、个人本位论

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广泛流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和爱伦·凯、德国的福禄贝尔等。他们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天然的需要来制定,因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必须反对社会对个人发展的干扰,因为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教育就一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而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教育却不一定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甚至常常有害;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儿童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是真善美的原型,教育目的就在于保护这种本能不受社会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23、社会本位论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在西方出现了“社会学派”教育家,如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和涂尔干等。他们认为:个人的发展依赖与社会,受制于社会,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靠社会提供营养,人的一切都是从社会得来的;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是真正的存在;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个人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教育的过程就是把社会的价值观念施加于人,把不具有任何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为具有社会所需要的个人品质的“社会的新人”。在他们看来,社会才是真正的目的,个人不过是实现社会目的的工具,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

24、内在目的论(教育无目的)

内在目的论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来的,他进而提出教育无目的论,其实质是“内在目的论”,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离开了过程就不可能有真实意义上的教育目的,过程就是教育活动的存在方式和展开形式,教育的过程就是儿童的生长过程。

25、教育准备生活说

教育准备生活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教育家斯宾塞。教育准备生活说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教育准备生活说反映了人们期望通过教育获取能够使个人幸福的知识和能力。

26、教育适应生活说

教育适应生活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杜威。教育适应生活说认为一旦把教育看做为儿童未来生活作准备,必然要教以成人的经验,而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因此,他主张,“教育即生活”,即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人学会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本领。

27、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由德育、智育、

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构成的。

28、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者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就是学校教育制度。

29、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30、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即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巴格莱。该理论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的学科,分科进行教学。每门课程的教材要根据科学的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制。

该理论的特点是:

①重视成人的生活和准备;

②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

③强调训练的价值。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重视学生对系统知识的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但是它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31、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社会中心课程论,即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布拉梅尔德。该理论认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改造主义课程论不太关注学生的知识体系,而是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课程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主张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社会中去,课程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32、儿童中心课程理论

这是一种通过批判和超越赫尔巴特主义课程理论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该理论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各种以学科主题为中心的传统观点,主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儿童的社会活动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和教学。

33、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也被称为“分科目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科中选取合适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科目的课程。各科目都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一定的学习期限和各自的逻辑系统。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34、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它也被称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

“生活课程”。活动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35、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是指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的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特点。综合课程的优点是:符合科学发展的趋势,贴近社会现实和实际生活,有利于丰富和拓宽学习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习者的迁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缺点是:综合课程中每门学科都具有自身的逻辑和结构,再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如教材的编写,师资等问题。

36、分课课程

“分科课程”又称“学科课程”,是按照各种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并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过程。分科课程的优点:注重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学校容易组织教学和进行课程评价。缺点是:由于分科过细,造成学科间的相互隔离,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外部世界,影响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关心学科的逻辑体系,容易在教学时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不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不断分化,使学校课程门类越来越多,且各自强调自身体系的完整,容易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37、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的实质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模式,因此又被称为“目标模式”。泰勒认为课程目标必须指明课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注重目标、效率和行为控制,强调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它是一种有条理的、系统的课程设计过程。在泰勒看来,课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教学目标的确定、学习经验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和教学结果的评价。编制的四个步骤是,先确定一个一般目标,然后将一般目标划为更具体的特殊目标,再将特殊目标划为可测量的行为目标,然后根据行为化的目标选择、组织和实施课程,并根据目标的实现程度对课程进行评价,从而为改进课程提供反馈信息。目标模式是建立在严格的“目标、手段”二分理论基础上的,泰勒还认为,目标要从学生。当代社会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引申出来,并经过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筛选。而评价者的任务,不是探究这些课程目标的价值,而是判定目标中规定的学生行为的实际实现程度。

38、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是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的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由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构成。

39、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即学科课程标准,就是依据课程计划的要求,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包括学科的性质和地位、教学目的和任务、内容范围和进程安排以及教学时数与作业布置、考试要求和教法建议等若干部分。课程标准是课程标准的细化。

40、教材

教材,又称课本,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以及各种视听资料等。其中教科书

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和讲义简称教材。

4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某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和指标体系。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泰勒确定了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①对学生的研究;②对社会生活的研究;③学科专家的建议

42、目标评价模式

这一评价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评价原理”可概括为七个阶段:确定教育与计划的目标;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说每一个目标;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设计获取代表性的样本的手段。“课程原理”可概括为四个阶段: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43、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这一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的弊病而提出来的。它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的预期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施的结果”上来。44、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是20世纪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理论,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其中以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的影响最大。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①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的特定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

②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所谓相倚组织,就是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

③程序教学的方法。斯金纳对程序过程的学习处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线式”,另一种是“分支式”。

45、认知主义课程理论

认知主义课程理论是20世纪中期在认知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和奥苏伯尔。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①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②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布鲁纳提出了相应的四条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③教授学科基本结构。

④倡导使用发现法。

46、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①促进全人的教学目标。

②促进学生学习的非指导性教学过程。

③促进个体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意义学习方法。

④发挥教师的促进者作用,建立真诚、接受、理解的师生关系。

47、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化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合理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忽视教学设计,则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学走弯路,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48、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师范教育家乔伊斯与韦尔于1972年在合作编著的《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成为我国教学研究的热点,经国内外专家的归纳总结,已经成为较丰富而成熟的理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

49、程序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模式是由斯金纳根据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提出的。在这一模式中,要求教师事先按照逻辑顺序将教材编排成若干小的分离的步骤,学习者依据自己的情况按步骤学习。而且每学完一个步骤,都会立即得到强化。这种强化主要在于只有在学习者做出正确的反应之后,才允许进行下一个步骤。最后通过一步步的积累达到学习目标。

程序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小步子逻辑序列;②即使强化;③自定学习步调

50、发现教学模式

发现教学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根据其认知的心理学观点提出的。他认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尽可能地使学生牢固掌握科学内容,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主动的思想家,使其日后能独立地向前迈进。为实现这一目标,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发现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按照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他们自己的的教学模式。

51、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是布鲁姆基于“任何教师实际上都能帮助他的所有学生获得优异的成绩”这一信念提出来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主张大多数学生(95%以上)能够掌握我们必须教授的内容,强调教学的任务就在于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而基本任务则是确认怎样才算“掌握了这门学科”,并探求能使大部分学生达到这种掌握的方法。

52、暗示教学模式

暗示教学模式是保加利亚的洛扎诺夫研究总结提出来的,主要用于语言教学。暗示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暗示原理,即让学生在接受暗示中学习。暗示教学通过音乐的暗示,使学生处于精神放松的状态下,无意识心理活动发挥作用,从而激发人的超强记忆力。

53、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理论是由德国的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等人提出的。范例教学论者认为,要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就要重构教学内容,选择学科材料中最典型的材料,形

成认识的稠密区。在稠密区里,各科知识汇集、交融,学生通过对这个稠密区的探究、思考,形成一种整体的认识结构,从而达到把握其他各种材料的目的。5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这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着眼于教学的长期、间接的效果、倾向、变化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教师是促进者、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与教学模式。

55、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及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并发展认识能力。

56、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7、系统性原则

又称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要按照所传授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思维逻辑。

58、巩固性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59、量力性原则

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是学生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60、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61、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萌芽于16世纪,兴起于17世纪,在19世纪中期成为西方学校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1862年,京师同文馆采用班级授课制,是中国之始。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62、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于20世纪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市的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是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63、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从教师教的角度看,它是一种传授的方法,从学生学的角度看,它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法。

64、谈话法

谈话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65、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66、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进行的评价。目的是弄清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67、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68、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作出鉴定。

69、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方式。

70、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情感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方式。

71、实践锻炼法

实践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方式。

72、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是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等。

73、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

74、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20世纪70年代,在杜威和皮亚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模式。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或者说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道德发展阶段,具体来说包括三种水平层次、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阶段1,以惩罚与服从为准则;阶段2,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原则)2、习俗水平(阶段3,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又称“好孩子”取向;阶段4,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秩序为准则)3、后习俗水平(阶段5,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阶段6,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科尔伯格指出,认知发展对于道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逻辑推理是道德判断的必要前提,同时道德判断又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而无论是道德判断,还是道德行为自身都是不充分的。

75、体谅模式

20世纪60到70年代,英国道德教育家麦克费尔在调查的基础上编写了《生命线》和《学会关心》德育系列丛书进行德育教育,形成了体谅教育模式。体谅教育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努力将人们从恐惧和不信任中解放出来,使学生能够给予和接受爱,并使学生体会到关心体谅他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体谅模式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真诚平等、愉快合作的,没有对立抵触情绪。

76、价值澄清模式

价值澄清模式是由美国学者路易斯·拉思斯和悉米·西蒙两人提出的。所谓价值澄清模式是指使教育者通过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学习,获得最合适和清晰的个人价值观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该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是:儿童处于几种价值观冲突的复杂社会中,这个社会没有一套公认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这就决定了教师不可能直接把价值观教给学生,而只能通过学习、分析、讨论、评价、反思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77、社会学习模式

社会学习模式是由班杜拉提出的,它强调社会环境、榜样、强化方式等外部因素条件。如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班杜拉用观察学习替代强化法、科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等。此外,还包括具体实施德育的方法、程序。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程序由注意、保持、动作复制以及动机和强化等四个阶段或步骤构成。

78、集体教育模式

集体教育模式是指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培养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民主与集中、权利与义务、命令与服从等关系的过程,也是把集体主义思想和道德准则转化为人们的个人行为习惯和个性特征的过程。因此,集体教育模式的核心内容是道德的形成主要在集体环境中进行,集体的荣誉靠大家创造,公共秩序靠大家维护。家庭、学校、社会要共同承担起对未成年人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责任,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教育他们要服从集体的决定,遵守纪律,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为集体增光,教育他们团结、谦让、互助、合作,学习做集体的主人。

79、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①精深的专业知识;②广博的文化修养;③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教师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80、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中国教育史

8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最重要的特征。西周统治者明确规定,学术机构必须设于在官府之中,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中有文字记载的法制规章、文献典籍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部由官府掌握,普通百

姓根本无法触及,造成“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学而民无器,唯官有器而民无学”的现象。官师合一、政教一体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极其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治术人才。

82、六艺教育

“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起源于夏代,商代有所发展,西周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加以发展和充实。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具体可分为: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术。其中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射”是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是指文字,“数”是指算法。

83、稷下学官

稷下学官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既是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从学校的性质上来看,稷下学官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的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校;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从办学特点上来看:学术自由、待遇优厚。从历史意义上来看:稷下学宫创造了教育典范、促进了学术发展,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84、“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有教无类”,意思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它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官学以贵族身份为入学受教的重要条件,以此作为保证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有教无类”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85、学而优则仕

孔子提出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养人才的路线,可简概括之为“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包含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重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学而优则仕”把读书与做官联系到了一起,做官成为人们学习的动力,这一口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学而优则仕”反映了封建制兴起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并且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它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一定的规律性,直到现在还有实际意义。

86、《大学》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大学》是论述大学教育的一篇论文,它着重阐述“大学之道”——大学教育的纲领,被认为与论述大学教育之法的《学记》互为表里之作,具有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经宋代朱熹整理,被列为“四书”之一。《大学》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实现大学教育的三个目标,《大学》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大学》的特点在于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

87、《中庸》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

提出了“中庸之道”,与《大学》互为阐发,亦为“四书”之一。它的基本思想是发挥儒家折中调和的思想,即中庸之道。提出“尊德性而道问学”,初步接触到思想品质的形成与掌握文化知识的关系问题,认为两者是相依并进的,这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中庸》论述的主要问题有1、性与教;2、中庸;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4、提出了两条教育途径。88、《学记》

《学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因此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一般认为它是思孟学派的作品,大约成文于战国末期,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育活动的全面总结。《学记》主要论述教育的实施,其着眼点偏重于教育过程内部的关系,涉及教育作用、政策、制度、方法等各个领域,首次从理论上对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总之,《学记》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

89、太学

太学是官学中级别最高的学校。太学是世界教育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由统一的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官立大学。公元124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同时也意味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太学是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机构,教育的大权为朝廷所把握,利用这一手段进而控制着学术,这是地主阶级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90、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科举制是历代封建王朝借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这种选拨人才的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的时间最长,影响的范围也最广。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

91、庆历兴学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由范仲淹主持推动,史称“庆历兴学”。内容有三:一是遍设地方学校;二是改革科举考试,应考者须有一定学时,考试侧重策论,明法科试断案,重视实践能力;三是创建太学,运用“苏湖教法”。此次兴学因范仲淹不久后被排挤出朝廷而失败。

92、熙宁兴学

宋神宗熙宁和元丰年间(1068-1085年),由王安石主持推动,史称“熙宁兴学”。措施有四:一是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二是恢复和发展地方州县学校;三是恢复或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四是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此次兴学因王安石被逐出朝廷而夭折。

93、崇宁兴学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执政时发起的,史称“崇宁兴学”,主要措施有五:一是全国普设地方学校;二是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三是新建辟雍,发展太学,在太学实行“三舍法”和“积分法”;四是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五是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94、三舍法

“三舍法”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时的一条重要措施,主要内容是: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不同程度、依次递升的等级。学生初入太学居外舍,学习一年,考试合格者升内舍。内舍学习两年,考试合格者升上舍;上舍学习两年,考试合格者任以官职,不再经过科举考试而是直接授予。

95、苏湖教法

苏湖教法是北宋胡瑗在苏州和湖州任教时所创的教学方法。胡瑗在苏湖两地进行教学时,改变当时崇尚辞赋的学风,转而重经义以及时务,在学校中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根据学生专长和兴趣爱好分斋而教。经义斋学习“六经”,治事斋学习治兵、水利、算数等,使学生各择一专业再兼学一专业。教学方法也与传统的死记硬背不同,而是以明体达用,培养有实际才干的人才为目标。他讲习解经,能联系实际,提倡实地考察,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苏湖教法”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科教学,而且开创了主修和副修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极大。

96、六等黜陟法

“六等黜陟法”是清朝针对地方官学生员的管理建立起来的生员定级考试制度。学生的考试成绩被分为六等,有相应的奖罚措施,一等补廪膳生,二等补增广生,三等无奖无罚,四等罚责,五等降级,六等除名。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生源的等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学业成绩或升或降。把生员的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六等黜陟法”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劣”的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比明朝的方法更为周密、成熟、也更为有效,可以说,这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创新。

97、监生历事

“监生历事”是明朝国子监的一种教学实习制度。起因是为了弥补明初官吏的不足,实行结果,监生历事,可以较广泛地接触实际,获得从政的实际经验,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历事指到监外历练政事,其中“事”是指“吏事”,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以锻炼和考察其政务才能。考核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中下等者仍历一年再考;上等者依上等用;中等者不拘品格,随才任用;下等者回监读书。除了中央政府各部门外,历事监生也被分派到州、县清理良田、督修水利等。明朝监生历事制度可视为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使学校培养人才与业务部门使用人才直接挂钩,有助于促进学校教学,提高人才素质。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 1.学前教育——是指旨在促进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p2) 2.学前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p3) 3.学前社会(公共)教育——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p4) 4.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 5.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P14) 6.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7.学前教育的功能——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事实效益。 8.学前教育的效益——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P31) 第二章家庭、托幼机构、社区 9.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p46-47) 10.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p58) 11.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p61) 第三章幼儿教师的角色和专业发展 12.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原因等。(p105) 13.教育观——是在一定儿童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为什么要教育儿童、要把儿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观点。14.隐观念——是教师头脑中已有的,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社会传统观点和过去工作经验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 15.显概念——是教师从学校里学习到的、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的教育理论。(p121) 第四章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原理与策略 16.环境——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p127) 17.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主要包括: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教学器材、玩具学具、图书声像资料、环境布置、空间布局以及绿化等有形的东西。(p128) 18.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指在以幼儿为中心事物的特定教育机构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部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物化形态的和观念形态的两种,亦即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p128) 19.适合性原则——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二要适合幼儿的个性特点。(p130) 20.挑战性原则——即所提供视觉材料、操作材料以及各种信息都要适当超越幼儿现实发展水平,而不是尾随幼儿的发展,也不是平行于幼儿的发展。(p131) 21.启发性原则——在展现感官刺激物时要同时提出问题,并鼓励幼儿自己寻找答案,鼓励有多种结实。环境的启发性不仅包含对思维的激发性,而且包括对幼儿想象、创造、操作的激发性。 22.丰富性原则——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课室内外的地面、墙面、空间,为幼儿尽可能多地提供多层次、多侧面、多感官的知识信息、操作材料、实验探索材料等,以充分利用幼儿无意识的学习能力,促进潜能显现。(p132) 23.平衡性原则——环境提供的各种知识信息要平衡,激发各种技能发展的因素要平衡,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发展的内容要平衡,提供的知识与能力获得的机会要平衡,促进身体发展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导论(1--2 章)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发展过程、相关知识、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活动中的个案的学科。 2、文学活动:由文学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 者四个要素。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4、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潮作理性的分析、研究的一门学科。 5、文学史:以历时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释的一门学科。 6、文学哲学:用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原理、认识论、方法论来指导研究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关 系、作家的创作、读者的阅读性质、机制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7、文学心理学:文学活动中的基本环节文学创作、作品、接受过程,是作者心理、读者心理不断转 换过程,采用心理学的视角(精神分析学、投射理论)如研究文学活动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8、文学符号学: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的研究原理,对文学文本进行信息译码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9、文学社会学:把文学活动作为子系统放在社会大系统中研究,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道德、 伦理、宗教等多重角度,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点是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对应关 系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0、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活动中的文化价值的形成、转移、增值、变化的过程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1、文学文化学:把文学活动研究的各种理论、视角、方法综合起来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文学理论 的发展历史存在一个倾向,由古老的文学文化学,到后来的各种形态的兴起分化,到现在又向文学文化学回归。 12、文学信息学: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负载传播信息,由编码到译码,是一个信息的生成与 转换过程,由这种研究方法构成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它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涵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 2、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 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成人的全面的发展。 3、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活动的特性。人的劳动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在 劳动之前就有了蓝图,人按照预先的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工改造对象,使对象打上主体的烙印,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大全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大全 以字母次序排列的网络术语和缩写字 名词解释 10 Base T : 双绞线以太网技术名 2- 3 Swap : 指对一端用来发送,与之连接的另一端用来接收或相反的电线。 数字2和3指的是DB-25接线器的发送和接收插脚。 2B+ D Service : ISDN服务,因其包含二个标准电话连接加上一个数据连接。 3- Way han dshake Tcp三次握手:TCP和其它传输协议中使用的一种技术,用来可靠地开始或完美地结束通信。 3-Wire Circuit 三线电路:经常采用的在一对计算机之间异步串口连接 的接线方案。第一根接线用来从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传输数据,第二根接线用来反方向传输数据,第三根线是公共接地线。 4 —Wire Circuit 四线电路:是经常采用的在一对计算机之间异步串口连接 的接线方案。一对接线用来在一个方向传输数据,另一对接线用来相反方向传输数据。四线电路通常用于比三线电路更长的距离。 7—Layer refere nee model 七层参考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早期 概念模型,给出了与提供的通信服务协同工作的一系列协议。七层协议不包含互联网协议层。 802.2 : IEEE逻辑链接控制标准。见LLC和SNAp 802.3 : IEEE以太网标准。 802.5 : IEEE令牌环标准。 access delay 访问延迟:网络接口在它能访问共享网络前的等待时间。

ackno wledgeme nt 应答:一个简短的返回消息,它通知发送者:数据已经到 达它所希望的目的地。 active docume nt 活动文档:WW文档是一段计算机程序,下载一个活动文 档后,测览器在用户计算机上运行该程序。活动文档能连续地改变显示。参阅动态文档,静态文档和URL ad aptive retra nsmisio n 适应性重复:适应性重发传输协议的一种能力, 为适应各种不同的互联网延迟不断地改变重发计时器。TCP是众所周知的使用 适应性重发的协议。 address mask 地址掩码:一个32位二进制的值,每一位对应一网络和子网络相应的IP地址。未被屏蔽的覆盖的地址位对应部分,也称为子网掩码。 address resolution 地址解析:从一个地址到一个地址的匹配,通常是从 高层地址(如IP地址)到低层地址(如以大网地址)的匹配。 anonymous FTP匿名文件传输协议(FTP : 使用登录入名anonymons和四个字guest访问FTP访问器。不是所有的FTP服务器都允许匿名FTP。 API ( Applicatio n program in terface ) |应用程序接口:计算机程序能够调 用的过程集,用来访问指定的服务。程序用来访问网络协议的过程集统称为网络API。 Applet :构成活动WW文档的计算机程序,APPlet是由诸如Java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 AppleTalk :由Apple计算机公司开发和销售的一组网络协议。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 地址解析协议:计算机用以匹配IP地 址到硬件地址的协议。计算机调用ARP广播一个请求,目标计算机对该请求应答。 ASCII(America n Sta ndard Code for In fomatio n In tercha nge ) 美国信息交 换标准码:赋以128个字符唯一值的标准,包括上、下档的字母,数字,标点 符号。 ASN 1 ( Abstract Syn tax Notatio n.1 ) 抽象语法表示1 : 表示数据的标准。SNM协、议使用ASN.1表示对象名。

文学专业考研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专业考研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 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文学消费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3.文学理论: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4.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5.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学科。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交往论。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文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造和文学欣赏展现出来。 3.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的客观材料和主观情思,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运用。4.艺术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代社会,艺术成为商品,因而艺术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并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 5.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即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以审美为目的和归宿的特殊部门,所以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6.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它以作品为中心符号,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现实生活)、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的交往对话关系。这样,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或曰对话结构。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人通过实践把自己的能力、智慧、理想、思想等本质力量展现出来,或曰转化成一个可感的对象。文学就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文学活动四要素: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即生活)、作者、作品、读者。这四要素相互依存。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P46):按照哈贝马斯的理解,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更是一种交往对话结构。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建立起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分别构成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作者与作者、

网络技术术语大全

通信中在给定范围内的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之差。例如,电话线的波段宽度是3000HZ,它是可以传送的最高频率3300Hz与最低频率300Hz的差。在计算机网络中,带宽越大,数据就传送得越快。数据传送的速度单位是波特率(bPS)。 bps 波特率的英文缩写,它是调制解调器这类数据传送设备的速度度量指标。 网桥 将多个网络、子网或环联接成一个一个大逻辑网。网桥中保留节点地址表,在它的基础上,可以向特定的子网转发数据包,这样就减少了在其他子网上的传送。在网桥化的网络中,到任何目标都只有一条路径(否则数据包可能会在网上循环而导致网络堵塞)。网桥比转发器复杂。 网桥路由器 它是网桥和路由器的综合。通常情况下,如果只有一个传输协议(例如TCP/IP),网桥路由器和路由器相似,都是向目标发送按详细路由格式化的数据包。而对于其他所有类型的数据包(例如IPX),网桥路由器又与网桥类似,就象这些数据包不是在本地一样,只是将它们从原始位置传送到LAN段。 网络路由器 它是将网络连接起来并将网络信息导向到其他网络上的设备,通常网络信息会自动寻找多个路由器,并选择效率最高的路由。 子网 网络的一部分,它可以是物理上独立的网络段,与网络的其它部分共享网络地址,并用子网号区分。子网与网络的关系和网络与网际的关系相同。 子网掩码 一个32位的值,它使IP报文的收件人能区分IP地址的网络ID部分和主机ID部分。

用于计算机连接到局域网的扩展卡或其它设备。也称作网络网络适配器、网络适配卡、适配卡或网络接口卡(NIC)。 网卡驱动程序 它是直接作用于网络适配卡的网络设备驱动程序,是卡与协议驱动程序之间的中介。通过Services forMacintosh,服务器上的APPleTalk Protocol将作为协议驱动程序,并绑定到一个或多个网络适配卡驱动程序上。 默认所有者 当删除文件夹的账号或卷的前任所有者时,或文件夹的账号与卷的前任所有者之一到期时,将由默认所有者获取服务器上的文件夹的所有权。每个服务器有一个默认所有者,也可指定所有者。 DHCP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的缩写,它承担IP地址和相应信息的动态地址配置。DHCP提供安全、可靠而且简单的TCP/IP网络配置,避免地址冲突,并且通过地址分配的集中管理帮助保存对IP地址的使用。 HTML 超文本标记语言的缩写,是用来创建从一个平台转移到另一个平台的超文本的标记语言。HTML文件是简单的 ASCII文本文件,并在其中嵌入一些代码来指示格式和超文本链。 Internet名称服务器(WINS) 在路由选择环境中将WindOWS联网计算机名解析为IP地址的名称解析服务。WINS服务器处理名称注册、查询和释放。 多宿主计算机 它是有多个网卡的系统,或是为单个网络接口卡配置了多个IP地址的系统。

教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是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性,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2)学制: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课程标准: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4)教学:在一定的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6)螺旋式课程:将特定的学科内容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重复呈现,逐步拓展加深的课程。 (7)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已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9)美德: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德能力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必要组成部分。 (10)直线式课程: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 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的课程。 (11)班集体: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12)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 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13)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14)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也称普及义务教育或强迫教育。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大全附简答计算)

一英文名词 ACK 确认 ADSL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ANSI 先进的加密标准 AP 接入点/应用程序 API 应用编程接口 ARP 地址解析协议 ARPA 美国国防部远景研究规划局(高级研究计划署)ARQ 自动重传请求 AS 自治系统/鉴别服务器 ATU 接入端接单元 ATM 异步传递方式 BGP 边界网关协议 CCITT 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 CDMA 码分多址 CHAP 口令握手鉴别协议 CIDR 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 CNNIC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SMA/CD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冲突检测 CSMA/CA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冲突避免 DDOS 分布式拒绝服务

DES 数据加密标准 DHCP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DNS 域名服务 EGP 外部网关协议 EIA 美国电子工业协会 FCS 帧检验序列 FDDI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FDM 频分复用 FTP 文件传送协议 FIFO 先进先出 GSM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体制HDLC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HFC 光纤同轴混合(网) HTML 超文本标记语言 HTTP 超文本传送协议 ICMP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IEEE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GMP 网际组管理协议 IGP 内部网关协议 IMAP 网际报文存取协议 IP 网际协议 ISDN 综合业务数字网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 ITU 国际电信联盟 LAN 局域网 MAN 城域网 MPEG 活动图像专家组 MTU 最大传送单元 OSI/Rm 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PF 开放最短通路优先 PCM 脉码调制 PDA 个人数字助理 PKI 公钥基础结构 PPP 点对点协议 RIP 路由信息协议 SMTP 简单邮件传送协议 SSID 服务集标识符 SSL 安全插口层,或安全套接层(协议)STDM 统计时分复用 STP 屏蔽双绞线 TCP 传输控制协议 TDM 时分复用 TIA 电信行业协会 TLD 顶级域名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就是由专职人员与专门机构承担得有目得、有系统、有组织得,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得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得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得各种教育活动,就是教育制度得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 教育目得:教育目得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人得总要求,就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得人得质量规格。广义得教育目得就是指存在在于人得头脑之中得对受教育者得期望与要求。狭义得教育目得就是指国家提出得教育总目得与各级各类学校得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育等方面对所培养得人得要求。 教育:教育就是一种培养人得活动。广义上凡就是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得思想品德得活动,都就是教育。狭义上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与阶级得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得规律,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她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得人得活动。现代教育就是教师为主导得,师生之间互动得交互过程。 教育学:教育学就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得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

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得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得一门社会科学。教育就是一门广泛存在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得培养人才得活动,教育学得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辩证性、科学性。教学:教学就是在一定得教育目得得规范下得,教师得教与学生得学共同组成得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得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得学习、掌握系统得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得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得品行与美德,逐步形成全面发展得个性。简言之,教学乃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得活动。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得机构体系及其组织形式得规则。它包括互相联系得两个方面:一就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就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与运行得规则,如各种相关得教育法规、规则、条例等。教育制度既有与其她社会制度相类似得性质,又有其自身得特点。学校管理:就是以育人为目得,就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得机构与制度采用一不定期得手段与措施,带领与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得资源与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得得组织活动。 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就是一种集体教育形式。它把一定数量得学生按年龄与已有得知识水平编成固定得班级,根据周课表与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得向全班学生集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库整理

1、什么是文艺学? 2、什么是文学理论?(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品格) 3、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4、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的“镜”与“灯”各指什么? 5、文学活动的构成?例:什么是模仿论/表现论等?(四要素即四种理论视角) 6、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例:巫术发生说等概念?哪一种最合理?为什么?文学活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原因? 7、文学的含义?(三种含义) 8、什么是审美?审美指什么? 9、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 10、怎么理解文学是一般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1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1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3、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 14、什么是话语蕴藉? 15、什么是精神/物质生产?关系? 16、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17、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名词解释 1.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即一定的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2.陌生化(P142):以不常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以作者或任务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 而不得不以陌生化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的具体的描写出来。从而使艺术描写不落俗套,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 3.有意味的形式(P176):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 意味的形式”。“意味”是指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即“有意味的形式”。 4.艺术真实(P153):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 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种特殊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儿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5.熟悉的陌生人:别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 为它来自生活,使读者能从这一典型形象联想到某些类似的人物。“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过,是寄托作家审美理想的新生命,指文学典型具有独特的个性,文学典型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是古今唯一的独创,是一个读者熟悉的陌生人。 6.艺术发现(P127):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 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7.期待视野P324:在文学阅读之先河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 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即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示,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文本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的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特性。 2.情节 情节是指在特定环境中由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所构成的一个事件的进程。 3.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心理过程。 4.召唤结构 召唤结构是由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德国美学家伊瑟尔所提出的一个范畴,它是指由文学文本中所具有的“空白点”和“未定点”而形成的文本的潜在结构和图式化框架。 8、狭义的文艺学 狭义的文艺学专指文学理论,它是研究文学活动的性质、特征、构成、创造、接受及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9、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活动。 10、题材 题材是作家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出来的、作为艺术创作的直接依据的感性材料,它包括储存在作家头脑中的表象材料和情绪材料。 11、主题 文学文本中为作家所执意所表现的贯穿全篇、统帅全局的基本思想,就是文学文本的主题,又称主题思想。 13、何谓文学文本的结构? 文学文本的结构是指整个文学文本的组织架构,它具有布置全局的作用。 14、何谓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指作家借助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艺术途径和手段的总和。 15、何谓叙述? 叙述是作家对人物、事件和场景进行概括地交代和说明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类文学发展的早期多用这种表现手法。 16、何谓对话? 对话是通过人物之间交谈方式来进行的一种艺术手法,它需要对话的双方共同维持才能进行下去。 17、何谓独白?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育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广义上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上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现代教育是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之间互动的交互过程。 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

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是一门广泛存在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辩证性、科学性。 教学: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德,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形式的规则。它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规、规则、条例等。教育制度既有与其他社会制度相类似的性质,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学校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不定期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的的组织活动。 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育形式。它把一定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 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韩愈,柳宗元 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简答题目汇总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简答题目汇总第一章名词解释 这是书本上的课后习题上的: 1-26 试解释以下名词:协议栈、实体、对等层、协议数据单元、服务访问点、客户、 服务器、客户-服务器方式。 答:实体(entity) 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协议栈: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分层模型后,每层的主要功能由对等层协议的运行来实现,因而每层可用一些主要协议来表征,几个层次画在一起很像一个栈的结构 对等层:在网络体系结构中,通信双方实现同样功能的层. 协议数据单元:对等层实体进行信息交换的数据单位. 服务访问点: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即交换信息)的地方.服务访问点 SAP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体上就是一个逻辑接口. 2-04 试解释以下名词:数据,信号,模拟数据,模拟信号,基带信号,带通信号,数 字数据,数字信号,码元,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串行传输,并行传输。

答:数据:是运送信息的实体。 信号:则是数据的电气的或电磁的表现。 模拟数据:运送信息的模拟信号。 模拟信号:连续变化的信号。 数字信号:取值为有限的几个离散值的信号。 数字数据:取值为不连续数值的数据。 码元(code):在使用时间域(或简称为时域)的波形表示数字信号时,代表不同离散数 值的基本波形。 单工通信:即只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半双工通信:即通信和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也不能同时接 收)。这种通信方式是一方发送另一方接收,过一段时间再反过来。全双工通信:即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基带信号(即基本频带信号)——来自信源的信号。像计算机输出的代表各种文字或图 像文件的数据信号都属于基带信号。 带通信号——把基带信号经过载波调制后,把信号的频率范围搬移到较高的频段以便在 信道中传输(即仅在一段频率范围内能够通过信道)。 这些是课本中的: 一、

教育学原理 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高效课堂:当代教学改革的焦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班集体 名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教育无私奉献的精神、拥有广博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知识,具备从事教师工作的职业能力和解决问题,反思行为的研究能力,具有敏锐的时代感受能力与信息获取处理能力具有自己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独特的教学风格能引领教育实践创新潮流的探索精神、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学习者精神和善于走进感性世界的倾听精神的教师。 教师专业:以自身专业精神,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提高与完善的专业成长和专业成熟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知识观念、情意态度、技能、道德的渐次提高过程。 核心知识:是每个教学活动单元中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理解、探明的主要知识技能,是一个学期教学、一个单元教学、一节课教学的主体内容与知识主干,是整个教学活动链条中的关键链环,是联系全部教学活动的轴心骨,是教学活动之魂的栖息地。 非正式群体:没有明文规定的,职责权限不明确的、没有固定编制的群体为非正式群体。该群体一般是松散的、不稳定的。 德育: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狭义的德育指道德德育,广义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情况(2)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2) 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

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