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物课堂听课记录

初中生物课堂听课记录

初中生物课堂听课记录

一、教学环节
引言
1、 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有哪些?
学生活动:
请学生像游泳时练习憋气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
2.气体的进入是由哪个系统来完成的? 通过生活常识来设问,激发了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课题,

新知识学习 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设问:
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学生活动:
学生自学教材,观察教材中的系统模式图,观察人体模型,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忆,提醒三点:
① 看书和看模型要联系自己的身体,联系外界气体进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观察
③ 注意喉、气管与食道的位置关系。
合起书看投影图,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称。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实际来学习,使学生感到能为自己的健康服务,从而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的兴趣。
提醒学生观察图形、模型时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依次观察,使观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条理和细致的特点,进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重点突出肺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特点。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辩证观点;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设问:
1、呼吸系统各组成器官有何特点?
2、鼻涕和痰是怎样产生的?
3、为什么呼吸道有清洁气体的作用?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上述问题,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小结。

设问:
1、肺的功能是什么?
2、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猪肺实物,观察肺的层层放大图,自学肺的结构特点,开展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教师评价。
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展示多媒体动画一

我们进行呼吸,外界气体进入体内的什么器官?
那么气体是如何进入肺的呢?
学生活动:
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如何变化。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和呼气有什么关系呢? 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获取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学习有得必先有疑”,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也是人的一项重要素质。

二、教学环节
新知识学习 展示多媒体动画二、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演示实验,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胸廓扩大——→外界气体入肺
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 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演示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先让学生明白是胸廓变化引起气体进出肺的,解决肺的负压吸气问题。再让学生探究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变化的呢?最后综合思维。形成对呼吸过程的整体理解。
与教材相比,这种教学顺序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更容容易接受。
强调学生在观察动画时,要有目的,有重点、有次序、有对比地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变化的呢?
展示多媒体动画三(侧面观和正面观)
学生活动:
观察媒体动画,思考:
1、主要哪些骨胳肌参与引起胸廓的变化?
2、肋间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肋间肌舒张,胸廓如何变化?
3、膈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膈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展示多媒体动画四,这里既反映了肋骨的运动,也反映了膈的运动,肺的体积变化也体现出了。
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结合动画,以及前面的观察结果,开展小组讨论后,通过层层推理,依次说出吸气的过程。利用表格来进行总结。
至于呼气的过程正好与吸气相反就可以了。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对比记忆。
学生活动:
呼吸频率:
让学生进行自测1分钟呼吸的次数,并报告结果。让三、四个同学快速做15个起蹲动作,马上测定1分钟内呼吸的次数。请学生概括什么是呼吸频率?
肺活量:
结合体检经验,强调肺活量是在尽力吸气后,再一次尽力呼气呼出的量。讨论为什么肺活量是反映肺功能的重要指标。
人工呼吸:
强调是人为外力完成表格中粗体字标出的工作。再介绍人工呼吸的方法。
通过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呼吸频率、肺活量的基础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三、教学环节
新知识学习 人体内如何进行气体交换?
(1)由学生实验引入
学生活动:
先让学生来做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的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对比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继而提出为什么呢?(问题产生)
再问:增多的二氧化碳哪里来?
——组织细胞利用了氧而产生了二氧化碳。
再问:肺吸入的氧是如何进入体内组织细胞的呢?体内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排出的呢?(推理分析)
围绕氧和二氧化碳的来与去层层提问,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符合探究式学习规律。
学生亲自动手,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2)原理
学生活动:
喷洒空气清新剂,为什么前排的同学先闻到香味,而后排的同学后闻到?
观察图片,为什么在书房能闻到厨房里的香味?
观察动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气体分子由浓度高向浓度低方向扩散。
通过

一些现象(香味的扩散),这是一种感性认识,再用一个模拟动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3)过程
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要学生结合动画,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哪里的氧含量高?哪里的二氧化碳含量高?并将气体交换的原理迁移到这里,说明为什么气体扩散的方向是这样的?
应强调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与肺泡部的气体交换相对比地学习,相对比地记忆。
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发生了气体交换后,动脉血和静脉血是如何转变的?加深对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的理解。再结合血液循环的路径,强调气体是由血液进行运输的。从而把气体交换与血液循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对呼吸全过程的整体理解。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与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通过用媒体动画的形式来展现微观的生理动态,突破难点。
这里是用层层提问的方式,侧重的是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体现了呼吸与循环系统的联系。

小结练习
学生活动:
今天我学到了什么?
课外阅读:煤气中毒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指导学生进一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分三大块。
第一大块是用系统表来总结呼吸系统的组成。
第二大块是用表格的形式来总结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
第三大块是用图解来总结呼吸的全过程。
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练习与评价:
我精心编拟了难度适宜,题量适中的练习,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及时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反馈评价,学生则可以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巩固提高。
在练习的内容上,主要分为基础知识题,分析思考题,综合应用题。层次分明,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
在练习的形式上,让学生以游戏式愉快参与,轻松投入,答对有电脑奖励,答错有电脑鼓励,有的题目还让学生亲自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练习方式,注重学生的认知心理,符合现代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使学生感到学习“易”、“趣”、“活”。

五、教学思想
下面我概要地说明一下,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其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模型、学生实验,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教学设计中有大量学生活动,

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