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总论—中药学

方剂总论—中药学

中药学总论习题

中药学总论习题 选择题 A型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⒈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 《新修本草》 B. 《本草纲目》 C. 《证类本草》 D. 《本草求真》 E. 《神农本草经》 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 A. 《本草经集注》 B. 《本草拾遗》 C. 《神农本草经》 D. 《新修本草》 E. 《本草纲目》 ⒊《神农本草经》成书于: A. 公元前五世纪 B. 公元前二世纪 C. 公元二世纪 D. 公元四世纪 E. 公元五世纪 ⒋最早用图文对照方法的药学名著是: A. 《证类本草》 B. 《新修本草》 C. 《本草拾遗》 D. 《本草纲目》 E. 《本草经集注》 ⒌《神农本草经》载药数是: A. 675种 B. 365种 C. 844种 D. 921种 E. 730种 ⒍《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 苏敬 B. 李 C. 李时珍 D. 陶弘景 E. 唐慎微 ⒎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是: A. 《证类本草》 B. 《唐本草》 C. 《本草求真》 D. 《本草拾遗》 E. 《滇南本草》 ⒏能减轻或消除药物毒性的方法是: A. 炮制、配伍 B. 配伍、服法 C. 炮制、服法 D. 煎法、服法 E. 以上均不是 ⒐将生地黄制成熟地黄,天南星制成胆南星,其目的在于: A. 提高疗效 B. 改变药物性能 C. 便于服用 D. 改变药物作用部位 E. 消除或降低毒性 10. 能发散或有芳香气味(含挥发油)的药物,在煎煮时宜: A. 先煎 B. 久煎 C. 包煎 D. 另煎 E. 不宜久煎 11. 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称为: A. 修制 B. 水制 C. 火制 D. 炮制 E. 水火共制 12. 下列除()外,均是减轻或消除药物毒性的方法? A. 炮制 B. 配伍 C. 剂量 D. 煎法 E. 服法 13. 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是: A. 以四气五味为基础,以所治病为依据。

中药学 学习小结三篇

中药学学习小结三篇 药学专业学生在医院实习包括以下几个组室:药房(调配处方)、制剂室(配制医院制剂)、药库(采购供应)、药检室,还有近年发展起来的临床药学等。下面是zw23cn整理的中药学学习小结三篇,供大家参考! 中药学学习小结一 在门诊西药房的实习过程中分别把负责划价取药和咨询的都搁开了这样也方便了患者。西药是药品的主力。同时也意味着门诊处的工作格外繁忙辛苦。取药是体力活也是我刚来的时候所做的第一件事。由于药房的药品多理所当然的柜子也多了所以当我第一天拿了处方去找药品时简直就是东找西找的而患者又不能等太久不由得自己的心里有了烦恼而老师又在催药,有时候一不小心把药品的规格拿错了还会受批评。在这里常常是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就没有。早上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和摆放药品。这样一来加以熟悉也可以了解药品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等。后来通过慢慢的熟悉之后知道了药品放在那里取药也就容易多了也不会拿错了。 多了半个月后就学着划价,这个工作是要非常谨慎和认真的。要会看处方,要看清处方上药品的规格和剂量。要注意是不是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因为这

些都要和普通药品搁开划价还要求不能划到一起。需要是精二处方。有一次我在给患者划价就出现了差错被老师批评了。从而也认识到了作为医院的工作人员处处马虎转自不得。一定要认真仔细。 有了西药房的基础外我在内药房和外药房实习就容易多了。在这两个药房中也是忙的不亦乐乎。由于患者教多。每天我都在用车子发药,每次都是长长的纸给我去发。发好了经过核对了还得去送到护士那里。这个工作也是很严谨的要把数量搞清楚还得注意药品的有效期。中药学学习小结 感谢医院的老师们能让我学到很多知识。短短的几个月的医院实习结束,终于可以揣了一口气了,想想这么多天的忙碌才知道药学工作的不易,我觉得药学工作不仅需要熟练的技巧,而且同样需要优秀的职业素质。 专业素质药学人员要对病人极端负责,态度诚恳,和蔼热情,关心体贴病人,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给予细致的身心护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岗位,按章办事,操作正规,有条不紊,执行医嘱和从事一切操作要思想集中,技术熟练,做到准确、安全、及时,精益求精;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病情变化,遇有病情突变,既要沉着冷静,机智灵活,又要在抢救中敏捷、准确、果断;做好心理护理,要求语言亲切,解释耐心,要有针对性地做了病人的思想工作,增强其向疾病做斗争的勇气和信心;保持衣着整齐,仪表端庄,举止稳重,礼貌待人,朴素大方;作风正派,对病人一视同仁,对工作严肃认真。

中药学-七版教材

《中药学》教材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7010161284.html,/default.aspx 简介: 本站的《中药学》教材全文内容取材于网上流行的《中药学》七版教材文本格式,经过本站整理并仔细校对而成,纠正了其中许多错误。本站为每味中药配以图片,包括源态(源植物、源动物、源矿物等)、药材、饮片,以方便学习者更加方便快捷地学习《中药学》。 本站的《中药学》教材仅收取《中药学》七版教材中所有474种中药,不包括总论,因此,章节从第八章解表药开始,并配以各种索引方式,如按章节索引、按出处索引等,可以给学习者以不同的角度,以使学习者对《中药学》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一节现代中药事业发展的历程 一、五十年代初期的分散经营(1949~1954) 1949年到1954年,中药主要是私人经营,据商业部门1954年统计,全国私营中药商有10.4万余户,为西药商6600万户的15倍多,中药从业人员有27万多人,私营业起主要作用。 1954年毛泽东主席对中医工作明确指出“中药应当很好的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遗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那是我们的罪过。所以,对各省主产药材应加以调查保护。鼓励生产,便利运输,改进推销。对中药研究光做化学分析是不够的,应进而做药理实验和临床实验,特别上对中药的配合作用更应注意”。毛泽东这一重要指示,对中药事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中药涉及多部门,为了便于协调进行工作,分工负责,由中央卫生部、商业部、农业部、林业部、中国科学院、全国合作总社等单位组成了中药管理委员会。由卫生部负主要责任,统一管理中药的生产和研究工作。 二、中药农工商一体、产供销结合的体制形成与发展(1955~1985) 1955年3月1日,商业部成立了中国药材公司。中国土产公

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总论部分)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365种,三品分类法,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记载药物730种 《新修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官修本草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收药1892种,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本草学的成就 道地药材:是传统中医药学中控制药材质量的一项独特的综合判别标准。历史悠久,质量优等,疗效显著。 中药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常用的炮制方法:净制(修制,水制,火制),切制,炮制,水火共制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 四气:寒热温凉 四气功效: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就逆 五味:辛甘酸苦咸 五味功效:辛——能散能行,散发、行气、行血 甘——能补、能和、能缓,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 酸——能收,能涩,收敛固涩 苦——能泄、能燥 咸——能软,能下,软坚散结,泻下 淡——能渗,能利,渗湿,利水

升降浮沉反应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浮——属阳,上行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 沉降——属阴,下行向内,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 归经表示药物作用的部位 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增强原有疗效 相使:功效有共性,或性能不同,但治疗目的一致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是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相反:两药合用,会增强毒性或副作用(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白芍。 (本草明言十八反,贝蒌半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 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 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流氓人批狼毒僧,爸逗丑牛哑笑您,丁香郁金两夫妻,光棍识字人参灵) 1.石膏知母 2.银花连翘 3.三黄 4.桑寄生五加皮 5.茯苓薏苡仁 6.人参党参 7.人参黄芪 8.黄芪白术 9.龙骨牡蛎 10.当归熟地 11.龟甲鳖甲 12.地榆槐花 13.当归阿胶 14.杜仲续断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中药性能的理论知识 1、简介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包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因其特性和效用,又称偏性。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以达扶正袪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四气理论

3、五味理论 (一)定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越了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四)阴阳归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气与味配合的原则包括:a.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多个。C.味越多,说明作用越广泛。 2.规律气味配合规律包括: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C.一气多味。 升降浮沉理论 (一)定义:特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1.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2.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位相同 3.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4.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袪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5.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 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质地质轻主升浮,如花类、叶类 质量主沉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 2.气薄(寒、凉)者降 气厚(热、温)者浮 味薄(辛、甘、微苦)者升 味厚(酸、苦、咸)者沉 3.性味 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 五味:辛、甘、淡主升,酸、苦、咸主降 4.临床疗效 病势:向上、向下、向内、向外。 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外。 药物: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阴阳归属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经理论 (一)含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 1.脉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2.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 说。 毒性理论 (一)含义 “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狭义之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 2.广义之毒:a.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毒”即是药。b.药物的偏性, 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其对 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 (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 不当。8.管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离经悖法。 (三)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 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 理,杜绝乱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 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 功效的概念与分类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键体的作用。又称功能、 功能、效能、效用。 分类 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辩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辩证:解表、发表、

中药学总论试卷+答案

合肥市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年度考试 中药学各论 指导老师------王勇 姓名:科室: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 ⒈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 《新修本草》 B. 《本草纲目》 C. 《证类本草》 D. 《本草求真》 E. 《神农本草经》 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 A. 《本草经集注》 B. 《本草拾遗》 C. 《神农本草经》 D. 《新修本草》 E. 《本草纲目》 ⒊《神农本草经》成书于: A. 公元前五世纪 B. 公元前二世纪 C. 公元二世纪 D. 公元四世纪 E. 公元五世纪 ⒋最早用图文对照方法的药学名著是: A. 《证类本草》 B. 《新修本草》 C. 《本草拾遗》 D. 《本草纲目》 E. 《本草经集注》 ⒌《神农本草经》载药数是: A. 675种 B. 365种 C. 844种 D. 921种 E. 730种 ⒍《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 苏敬 B. 李 C. 李时珍 D. 陶弘景 E. 唐慎微 ⒎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是: A. 《证类本草》 B. 《唐本草》 C. 《本草求真》 D. 《本草拾遗》 E. 《滇南本草》 ⒏能减轻或消除药物毒性的方法是: A. 炮制、配伍 B. 配伍、服法 C. 炮制、服法 D. 煎法、服法 E. 以上均不是 ⒐将生地黄制成熟地黄,天南星制成胆南星,其目的在于: A. 提高疗效 B. 改变药物性能 C. 便于服用 D. 改变药物作用部位 E. 消除或降低毒性 10. 能发散或有芳香气味(含挥发油)的药物,在煎煮时宜: A. 先煎 B. 久煎 C. 包煎 D. 另煎 E. 不宜久煎 11. 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称为: A. 修制 B. 水制 C. 火制 D. 炮制 E. 水火共制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 计量考:1斤=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撮=2克 1铢=0.7克梧桐子大=黄豆大 1分=4克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1.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用。 2.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3.通脉四逆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4.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5.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6.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7.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8.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9.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10.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子,先煮二小时左右,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被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 附方: 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生姜二两,细辛三两。

中医综合考研方剂学总结.

方剂分类总结 几本具有代表的着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 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 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 治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中药学章节总论

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成为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作用为发散风寒, 用治外感风寒所致的风寒表证 (麻黄,桂枝,紫苏叶,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 发散风热药: 作用为发散风热, 用治外感风热所致的风热表证 (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淡豆豉) 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 主治里热证的药物, 成为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作用为清气分热, 用治气分湿热证; 诸脏腑热证(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 清热燥湿药: 作用为清热燥湿, 用治湿热合邪的病症 (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苦参,秦皮,白鲜皮) 清热解毒药: 作用为清热解毒, 用治热毒炽盛的病症 (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绵马贯众,鱼腥草,红藤,败酱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蚤休,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熊胆) 清热凉血药: 作用为清营分, 血分热, 用治营分, 血分实热证(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 清退虚热药: 作用为清虚热,退骨蒸, 用治血热病症 (青蒿,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使排便的药物, 称为泻下药 攻下药:作用为通利大便,清热泻火,用治大便秘结,肠胃积滞,实 热內结 (大黄,芒硝,潘泻叶,芦荟) 润下药:作用为润肠通便,用治津枯,阴虚,血虚之肠燥便秘(火麻仁,郁李仁) 峻下逐水药:作用为逐水退肿,用治水肿,胸胁停饮

(甘遂,京大戟,牵牛子,巴豆) 祛风湿药 凡以祛除肌表,筋络,筋骨,关节的风湿,解除痹痛为主;用于治疗痹证得药物,称为风湿药 祛风湿散寒药:作用为祛风湿,散寒止痛,舒筋活络;用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筋脉拘挛 (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雷公藤,木瓜) 祛风湿清热药:作用为祛风湿,清热消肿,通筋活络;主治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诸证 (秦艽,防己,豨莶草,络石藤) 祛风湿强筋骨药:作用为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主治风湿痹证兼肝肾不足,腰膝无力(五加皮,桑寄生,狗脊) 化湿药 凡以化湿运脾为主,治疗湿阻中焦证得药物,称为化湿药 化湿运脾是指药物具有运化湿浊,健运脾胃,祛除湿邪以治疗湿重困重的病症(广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豆蔻) 利水渗湿药 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诸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 人体水液代谢功能失常,则水湿潴留,聚则为水,散则为湿:外溢为浮肿湿疮;内停为胀满水肿;上攻为喘满咳逆,眩晕;下蓄则为小便不利 利水消肿药,作用为淡渗利水;用治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及痰饮(茯苓,薏苡仁,泽泻,香加皮) 利水通淋药,作用为清下焦湿热,利尿通淋;用治各种淋证 (车前子,滑石,木通,霍麦,地肤子,海金沙,石伟,萆薢) 利是退黄药,作用为利湿退黄;用治湿热黄疸

中医100首常用方剂 中药学

1、麻黄汤功用:发汗解表,宜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组成:君----麻黄,臣---桂枝,佐---杏仁,使---甘草【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桂枝汤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组成:君—桂枝,臣—芍药,佐---生姜,大枣;使-----甘草【方歌】桂枝汤肢太阳凤,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3、九味羌活汤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组成:君---羌活,臣—防风,苍术佐---细辛,白芷,川芎,生地,黄苓使---甘草 4、小青龙汤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痰主治:外寒内饮证组成:君---麻黄,桂枝臣---干姜,细辛佐---五味子,芍药,半夏使---炙甘草【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5、银翘散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百毒主治温病初起组成:君---金银花,连翘臣---荆芥穗,淡豆臌;薄荷牛蒡子佐---竹叶,芦根,桔梗使---甘草【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鼓薄荷,柑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6、桑菊饮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组成:君---桑叶,臣---杏仁,菊花,桔梗佐---连翘。薄荷,芦根使---甘草【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组成:君—麻黄,石膏臣---杏仁佐使----甘草【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面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8、败毒散功用:散寒祛湿,益气 解表主治:气虚外感证组成:君 —羌活,独活臣---川芎,柴胡佐 ---桔梗,枳壳,前胡,茯苓,人参, 生姜,薄荷使—甘草【方歌】人 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右气 功。 9、大承气汤功效:峻下热结主 治: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里热 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组成: 大黄,芒硝,厚朴,枳实【方歌】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 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 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鞭痞满 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 渴急煎尝。 10、大黄牡丹汤功用:泻热破瘀, 散结消肿主治:肠痈初起组成: 君---大黄,桃仁臣----芒硝,牡丹 皮,佐使-----冬瓜子【方歌】金匮 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蘘,肠 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11、大黄附子汤功用:温里散寒, 通便止痛主治:寒积腹痛组成: 君—附子臣----大黄佐使----细辛 【方歌】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 寒止痛良,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 温下妙非常。 12、麻子仁丸功用:润肠泄热, 行气通便主治:脾约证组成:君 ---麻子仁臣---大黄,杏仁,白芍 佐---枳实,厚朴使---蜂蜜【方歌】 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 芍,胃热津枯便难解,润肠通便功 效高。 13、十枣汤功用:攻逐水饮主治: 悬饮,水肿组成:甘遂:行经络 之水湿;大戟:泻脏腑之水邪;芫 花:消胸胁伏饮痰癖;大枣:益脾 缓中。方歌:十枣逐水效甚夸,大 戟甘遂与芫花;悬饮内停胸胁痛, 大腹肿满用五差。 14、小柴胡汤: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伤寒少阳症;妇人热入血室。 组成:君—柴胡;臣—黄芩;佐— 人参、大枣、半夏、生姜;使—炙 甘草。方歌:小柴胡汤和解供;半 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 少阳百病此为宗。 15、四逆散:功用:透邪解郁。主 治:阳郁厥逆症;肝脾不和症。组 成:君—柴胡;臣—白芍;佐—枳 实;使—甘草。方歌:四逆散里用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抑 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16、逍遥散:功用:疏肝理脾、养 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症。 组成:君—柴胡(引经药)臣—当 归、芍药;佐—白术、茯苓、甘草、 薄荷、生姜。方歌:逍遥散用归芍 柴,术苓甘草薄姜偕,疏肝养血兼 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17、半夏泻心汤功用:寒热平调, 散结除痞。主治:寒热互结之痞症。 组成:君—半夏;臣—干姜黄芩黄 连;佐—人参大枣;使—甘草。方 歌: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 人参,大枣合之治虚痞,法在降阳 而合阴。 18、大柴胡汤:功用:和解少阳, 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组成:君—柴胡;臣—黄芩大黄枳 实;佐—芍药半夏、生姜;使—大 枣。方歌: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 芩夏白芍将,兼加姜枣表兼里,妙 法内攻并外攘。 19、蒿芩清胆汤:功用:清胆利湿, 和胃化痰。主治:少阳湿热症。组 成:君—青蒿黄芩,臣—竹茹、半 夏、碧玉散、赤茯苓,佐—枳壳、 陈皮。方歌:蒿芩清胆碧玉需,陈 夏茯苓枳竹茹,热重寒轻痰挟湿, 胸痞呕恶总能除。

中药方剂汇总

中药方剂汇总 四方剂学 P89-105为方剂表格字体缩小些后打印了用 方剂分类总结 几本具有代表的着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 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 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 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 治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中药学总结及要药

总论 1、中药:就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与应用的药物,也就是人们对我国传 统药物的总称 2、中药学:就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与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取,性能, 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中药学的发展: 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 品分类法, 初步奠定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载药730种, 3、《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载药844种,最早使用图文 对照方法 4、《证类本草》---载药1558种,宋代,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 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的本草著作 6、《炮炙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专著 7、《本草图经》---所附900多幅药图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 8、《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4、道地药材:就是指出产在某地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5、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全草类--花前期或刚开花时 2、叶类—花蕾将开或正在盛开时 3、花类—花正开放时 4、果实与种子类—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

5、根与根茎类—深秋时节 6、树皮与根皮类—清明至夏至间 6、炮制:就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 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与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7、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与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与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炙蜜炙——滋补强壮的作用。 醋炙——引药入肝,止痛,减毒。 酒炙——升提、通经活血。 盐炙——引药入肾,补肾作用。 姜汁炙——止呕、制寒、去毒。 8、炮制方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她制法(制霜,发酵,发芽) 9、中药性能:就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就是根据用药后的 机体反映归纳出来的,就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性状:就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就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10、四气的含义:就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的作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 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的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 11、五味的含义:即辛,甘,酸,苦,咸。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药方剂总结

逍遥散-黑逍遥散(药味加减的变化) 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药味加减与计量变化) 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药量的加减) 【解表剂】 (1)辛温解表 麻黄汤(恶寒发热) 桂枝汤:桂芍甘枣姜(热粥:助汗祛外邪)(炙甘草:调和诸药)(发热恶风) 九味羌活丸: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发汗祛湿清里热。小青龙汤:麻桂芍甘草,细姜半五味。(细辛、干姜:温肺化饮) 苓甘五味姜辛汤(only:温肺化饮) (2)辛凉解表 银翘散:(辛凉平剂)(薄荷:臣药)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与石膏相制)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柴葛解肌汤:柴葛解肌三阳热,羌芩芍芷桔甘草 (3)扶正解表 败毒散:人参败毒柴前芎,羌枳独茯桔甘草(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参苏饮(风寒化痰)(与败毒散共有:前胡和茯苓) (素体气虚,内有痰饮,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 麻黄细辛附子汤 【泻下剂】not气结 (1)寒下 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枳朴阳明泻力强(峻下剂)(大黄后下) 小承气汤(not芒硝)(轻下剂) 调胃承气汤(not枳实厚朴)(缓下剂) 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桃冬瓜,配以芒硝泻肠热(破瘀)(大黄同煎)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寒积里实证) (2)温下 温脾汤:温脾大黄干姜芒,当归附子人参草(阳虚寒积) (3)润下 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 五仁丸:桃仁、杏仁、松子仁、柏子仁、郁李仁+陈皮 济川煎: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not 舌燥少津) (4)逐水 十枣汤 (5)攻补兼施 黄龙汤:黄龙大黄芒硝实,当归厚朴人参草(加一撮桔梗:宣肺以助通畅)(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新加黄龙汤:(滋阴力大,攻下之力缓和,阴液将竭) 增液承气汤:增液承气玄麦地,大黄芒硝治阴亏

中药学各章节复习合集含总论

总论 2.炮制的目的 ①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eg :生麻黄发汗力强麻黄绒一一用于儿科或年老体弱者 ②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eg :延胡索——止痛 醋炒玄胡——加强止痛作用 ③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eg :生地黄(晒干)一一清热凉血熟地黄 (蒸制)一一养阴补血 ④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eg :马齿苋一一用开水烫后再可晒干 ⑤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 3.炮制方法的五大类型 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4.什么叫水飞、炙、煅、单、淬 水飞一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炙一一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 煅一一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粹,充分发挥疗效 单——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 淬一一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5.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

6.叙述四气、五味的含义和作用 ①四气一一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平性药) a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热性病证) b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痛络、回阳救逆(寒性病证) ②五味---- 辛甘酸苦咸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 a .辛:发散、行气、行血辛香之气 b .甘: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 c .酸:收敛固涩(针对滑脱类病证) d .苦:泄、燥 厂泄:通泄、降泄、清泄 燥:苦温燥湿、苦寒燥湿 —坚阴:泻火存阴 e .咸:软坚散结、泻下 f .淡:渗湿利水 g .涩:收敛固涩 7.叙述升降浮沉、归经的含义,古人对“毒性”如何理解 ①升降浮沉一一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a .定义 厂升是上升 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 —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 b . ? 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物都是升浮的 ?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药性能是沉降的 c .?升降浮沉与性味的关系 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 药性沉降的,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 ?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 eg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d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一一炮制和配伍 ②归经一一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 a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 b .应用 ?与药性的关系 eg :肺经病变 ----------- 肺寒:温热(肺经)干、细辛 、肺热:寒凉(肺经)黄苓、瓜蒌 ?与升降浮沉的关系 eg:肺病、咳嗽----------- 肺虚:肺气不敛一沉降一五味子(敛肺)一补:白合(补肺阴) ' 肺实:肺气不宣一升浮一桔梗、麻黄一泻:桑白皮 ③毒性一一狭义 药物的偏性

中药学总结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专业七年制使用) 课程名称:中药学 学时:108(90/18) 学分:6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七年制学生。本课程是中医学各培养方向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临床各科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 (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特殊用量和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16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特点、主治、重要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药物的特殊炮制意义、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141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127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学时) 掌握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方法、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学时)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常用地道药材的产地;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时节。 重点:道地药材的形成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学时)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第四章药性理论(5学时) 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掌握五味的概念及作用,气与味结合的综合效应;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简要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中药学各章节复习合集含总论

总论 ①降低或消除药物得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eg:生麻黄——发汗力强 麻黄绒——用于儿科或年老体弱者 ②增强药物得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eg:延胡索——止痛 醋炒玄胡——加强止痛作用 ③改变药物得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得需要 eg:生地黄(晒干)——清热凉血 熟地黄(蒸制)——养阴补血 ④改变药物得某些性状,便于贮存与制剂 eg:马齿苋——用开水烫后再可晒干 ⑤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与用量准确及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 3.炮制方法得五大类型 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她制法 4.什么叫水飞、炙、煅、单、淬 水飞—借药物在水中得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得方法 炙——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 煅——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粹,充分发挥疗效 单——就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得方法 淬——就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得方法 5.中药得性能与性状就是两个不同得概念 中药得性能:就是对中药作用性质与特征得概括,就是依据用药后得机体反应归纳出来得, 就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得性状:就是指药物得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 6.叙述四气、五味得含义与作用

①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平性药) a.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热性病证) b.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痛络、回阳救逆(寒性病证) ②五味——辛甘酸苦咸就是五种最基本得滋味,此外还有淡味与涩味 a.辛:发散、行气、行血 辛香之气 b.甘:补益、缓急止痛、调与药性、与中 c.酸:收敛固涩(针对滑脱类病证) d.苦:泄、燥 泄:通泄、降泄、清泄 燥:苦温燥湿、苦寒燥湿 坚阴:泻火存阴 e.咸:软坚散结、泻下 f.淡:渗湿利水 g.涩:收敛固涩 7.叙述升降浮沉、归经得含义,古人对“毒性”如何理解 ①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得趋向性 a.定义 升就是上升 降就是下降 浮表示发散 沉表示收敛固藏与泄利二便 b.●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得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物都 就是升浮得 ●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 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得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能就是沉降得 c.●升降浮沉与性味得关系 药性升浮得,大多具有辛甘之味与温热之性 药性沉降得,具有酸苦咸涩之味与寒凉之性 ●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得关系 eg: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d.影响药物升降浮沉得主要因素——炮制与配伍 ②归经——药物作用得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 a.归经就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得 b.应用 ●与药性得关系 eg:肺经病变肺寒:温热(肺经)干姜、细辛 肺热:寒凉(肺经)黄芩、瓜蒌 ●与升降浮沉得关系 eg:肺病、咳嗽肺虚:肺气不敛—沉降—五味子(敛肺)—补:白合(补肺阴) 肺实:肺气不宣—升浮—桔梗、麻黄—泻:桑白皮 ③毒性——狭义 毒药物得偏性 一切药物得总称广义

中药学题库总论

第一章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填空题: 1.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的本草是____。 2.____是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性本草。 3.清代对《本草纲目》作了重要补充和订正的本草是____。 二、简答题: 1.金元时期本草的特征和主要学术价值是什么? 2.《神农本草经》的主要学术价值是什么? 3.清代的本草学主要有哪些发展?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一部什么样的药学专著? 三、选择题: 1.) 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山海经 B.五十二病方 C.神农本草经 D.诗经 2.) 2.最先采用三品分类方法的本草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名医别录 D.炮炙论 3.) 3.初步确立了综合本草编写体例的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 4.) 4.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是()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开宝本草 D.嘉祐本草 5.) 5.使大批古代方药文献得以保存传世的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6.) 6.当代著名的综合性中药著作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中华本草 C.中国药学大辞典 D.中药大辞典药典 第二章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 一、填空题: 1.中药材为什么具有地域性? 2.道地药材”的含义是什么? 3.常用药物中的道地药材有哪些?

4.怎样正确对待道地药材?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一、填空题: 1.以液体辅料拌炒药物称为____ 2.将巴豆榨去油称为____ 3.炮制药物时加生产方式的辅助物质习惯称为____ 二、简答题: 1.什么叫炮制? 2.什么叫水飞? 三、论述题: 举例说明中药炮制的目的。 四、选择题: 1.) 1.加工盐杜仲的方法是() A.炒 B.炙 C.煨 D.煮 2.) 2.用葛根升阳止泻宜于() A.炒用 B.炙用 C.煨用 D.蒸用 3.) 3.生地黄加工成熟地黄的主要炮制方法是() A.蒸 B.煮 C.潬 D.煅 4.) 4.朱砂入丸散应当() A.煅潬 B.淬 C.煨 D.水飞 第五章中药的性能 一、填空题: 1.中药的性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 2.四气又称为____。是指药物的___、____、____、____四种药性。 3.药物的五味不仅表示真实滋味,更主要是用以反映____________的特性。 4.甘味可表示药物有____、____、____和____等方面的作用。 5.中药的归经是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为理论基础,以药物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立的。 6.在升降浮沉理论中,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____沉是____。 7.有一种观点认为药物的毒性即是偏性,因而将____统称为“毒药”。 二、简答题: 1.中药的性能与药材的性状有何不同? 2.认识中药四气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3.苦味药物的作用特点有哪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