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著名生殖中心

国内著名生殖中心

国内著名生殖中心
国内著名生殖中心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

1996

年中心列为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专科;“

九五

以来科室承担了多项科研项

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

项、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项目

3

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6

项、

广东省博士启动基金

2

项、

广东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5

项、

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

7

项;

公开发

80

余篇论文,其中

SCI

引用论文

6

篇,国际杂志发表

4

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40

篇。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广东省科技进步级一等奖和三等奖各

1

项。

中心拥有强大的技术队伍,包括医疗、技术、护理人员共

22

人。其中博士导师

2

人、硕士导

6

人;高级职称

8

人,中级职称

9

人;博士生

11

人,硕士

6

人。周灿权、教授、研究生、博

士导师

1978

年至

1983

年就读中山医学院医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同时留校于本院妇产

科一直工作至今,期间接受了系统和严格的临床训练。1985

年至

1988

年在中山医科大学

攻读研究生,

毕业获生殖生理学硕士学位。

先后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德国波恩大学

学习生殖医学技术各一年。

1986

年开始从事生殖医学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在系列的辅助生

殖技术以及妇科内分泌的临床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作为卫生部的专家组成员参加了

许多省、市、自治区的辅助生殖中心的技术评审工作,积累了丰富临床和研究经验。以包括试管婴儿技术等各种辅助生殖技术和妇科内分泌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先后承担或参与了包括

国家

973

863

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

CMB

等科研项目。

先后获得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在各级专业杂志上发表

学术论文百多篇。

现任中华医学会全国生殖医

学分

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全国计划生育专

科学会常委、广东省妇产科分会常委、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

科》副主编、

《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

《生殖医学》等杂志编委,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妇产科学首席专家、学科术带头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省妇女保健院、

浙江

省妇女医院)是浙江省妇产科医疗、教学、科研及计划生育、妇女保健工作的指导中心,是在华东区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三级甲等妇产科专科医院。

医院成立于

1951

年,核定床位

750

张,婴儿床

260

张。目前职工

1200

余人,其中副高及以

上专家

160

余人。年门诊人次超过

100

万人次,年收治病人达

3

万余人次,年分娩量超过

1

万,

业务规模居全国同类专科医院之首,

临床诊治综合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

部分达国际水

平。是妇产科学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妇产科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妇

产科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妇科、产科均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

鲜明,设有普通妇科、妇科肿瘤科、产科、计划生育科、生殖内分泌科、外科、妇女保健等

专科。

拥有卫生部妇产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

辅助生育技术培训基地、

妇科内镜诊疗技术培

训基地和浙江省母婴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并设有浙江省计划生育指导站、

浙江大学妇产

科计划生育研究所、

浙江省女性生殖健康研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生殖健康重点实验室及浙

江省产前诊断中心、生殖医学中心、胎儿医学中心和宫颈疾病诊治中心。

2009

年通过国家

药监局组织的临床药物试验机构专家认证。有

28

人次在全国性学术组织任职,其中副主任

委员

4

名,在国内享有声誉

黄丽丽,女,

1961

年出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为浙江大学医学

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计划生育科主任。

1983

6

月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

1989

7

月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

获医学硕士;

1999

6

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

获医学博士。

一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从事临床、

科研和教学工作。

曾在德国基尔大学妇产

科系生殖与免疫实验从事人类生殖方面的研究工作,

也曾赴美国加州大学短期进修。

参加计

划生育领域的

八五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十五

”“

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的研究,主

持省厅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多篇。作为项目主持人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1

项。目前任中华

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医学会计划生育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临床生殖医学中心于

1998

9

月成功诞生了江苏省首例体外受精和胚

胎移植

试管婴儿

;于

2000

4

月成功诞生了江苏省首例单精子卵浆内注射

试管婴

2001

11

月诞生了江苏省首例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

IVM

)技术

试管婴

2003

12

月诞生了江苏省首例胚胎种植前遗传学诊断(

PGD

试管婴儿

先后成功开展了睾丸和附睾取精、囊胚体外培养、

辅助孵出、

人工赠卵、胚胎冷冻和减胎技

术等国内外先进的辅助生育项目。

2001

11

月,

临床生殖中心成为卫生部首批通过的

开展辅助生殖技术的合法的医疗单位。

刘嘉茵,

女,医学遗传学博士,南京医科大学妇产科学教授

/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江苏

省人民医院河西分院副院长,

江苏省人民医院临床生殖医学中心主任,

江苏省妇幼卫生保健

中心副主任。

从事妇产科学临床、

教学及科研工作

20

余年。

1998

年参与组建了江苏省生殖医学重点实验

室,

并建立了临床生殖医学中心。

开展了一系列生殖医学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

创建了江苏

省生殖健康和不孕症规范和质量控制的数据库系统。

在基础研究方面,

主攻排卵障碍的发病

机理的研究;

构建了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基因和蛋白谱系;

调查排卵障碍发病的环境因素;

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和新型的生物学治疗途径;

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

题。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新技术引进奖多项。被评为“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

专家

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标兵

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

省卫生厅优秀医学重点人才

近年来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

100

余篇论文,

SCI

EI

收录

10

余篇。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

计划生育学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学会常务委员、

中华妇产科学会内分泌学组副

组长等学术团体职务。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妇产科学系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

是国家卫生部命名的林巧稚妇产科研

究中心,国家级重点学科,全国妇产科疑难重症诊治中心,国家教委博士学位授予点,妇产

科博士后流动站,

卫生部妇产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妇产科药物研究基

地,国家级妇产科继续教育基地

。妇产科人才济济,梯队完善,专业齐全,学科发展平衡,

实验室装备精良,教学具有特色以及独特的地位与作用。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生殖医学中心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又名四川大学华西妇产儿童医院,

为卫生部部属医院。

由原华西医

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妇产科和儿科(始建于

1942

年)于

1988

年经卫生部批准,从华西

医大附一院迁出正式建院。经过

20

年的不断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

一体的西南地区最大的妇女儿童专科医院

湘雅生殖医学中心湘雅生殖医学中心湘雅医院殖医学中心

1985

年在国内率先开始辅助生育

技术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1988

6

月,诞生了中国大陆第二例试管婴儿(

1978

年世界第一

例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

1988

3

月中国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在北京三院诞生)

1999

底,湘雅医院与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重构湘雅医院生殖医学中心。

2006

年通过

了国家卫生部评审,

获得开展人类辅助生育技术资质,

成为湖南省最早获得开展人类辅助生

育技术资格的综合医院。现生殖医学中心形成了以李艳萍教授为核心的治疗女性不孕不育、

男性不育、

生殖内分泌疾病及开展辅助生殖技术的专家团队,

并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夏家辉

教授领导的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雄厚实力,

中心辅助生殖技术的临床妊娠率不断提

高,稳居国内先进水平。在辅助生殖技术、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男

性不育等方面积累丰富经验。承担多项国家级及省厅级科研课题。中心现有教授

3

人,博士

5

人,博士研究生导师

2

人,硕士研究生导师

4

人,承担生殖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任

务,所培养毕业的生殖医学研究生现已成为全国多家生殖中心的核心工作人员。

还有很多

很好的医院和导师教授望各位前辈和战友能发帖指点一二,主要是为有志考取生殖医学专业

研究生的同学服务吧,多谢了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 讲稿

上编概述 对外汉语专业系列教材中没有《国外汉学研究》。本课程应改为“国外汉语研究”。 一、汉学定义 汉学(Sinology)或中国学(Chinese Studies)是指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社会、宗教、经济、科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德国汉学家傅海波对“汉学”下的定义:“汉学是运用语言学方法,从中文史料来研究中国、中国历史和文明”。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源,那么汉学就是流。汉学是中外文化的混血儿,属于跨文化研究。 从传统汉学到中国学的转型。传统的,注重纯文字的考证和翻译以及对人文科学的关怀;现代的,注重政治和意识形态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 “汉学”有宽窄两义。广义上,它可以指“一切非本土的研究中国的学问”。狭义上,则于以现代方法来考释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经典文献的学问。(刘东《“国学”与“汉学”》,葛兆光主编《清华汉学研究》第三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汉学”的另一种意义 经学史上有汉学和宋学两个阶段,一般说来汉学讲求训诂名物、五行谶纬,宋学讲求心性哲学,着重纲常伦理(范文澜《中国经学史的演变》,《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二、汉学研究的意义 汉学已经是外国人的研究成果,而汉学研究则是研究的研究。汉学是国学的一面镜子,有借鉴意义。任继愈先生说:“西方学者接受近现代科学方法的训练,又由于他们置身局外,在庐山以外看庐山,有些问题国内学者司空见惯,习而不察,外国学者往往探骊得珠。如语言学、民俗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诸多领域,时时迸发出耀眼的火花。”总的来说是开阔眼界。汉语是世界的,汉语研究也是世界的。就汉语研究来说,汉学主要有以下借鉴意义: 1、理论背景。国内的普通语言学理论基本上是从西方全盘移植的。理论探索一直是国内汉语研究的软肋。蒋绍愚先生、王宁先生多次大声疾呼加强理论研究。自己不动手去探究理论,遇到语言现象便到外国学者的理论中寻求解释。规律的探究应该是很值得的鼓励的。 2、科学的研究方法。传统音韵学基本上只能区分音类,不能构拟古音。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Karlgren)运用历史比较法系统地构拟了《广韵》音。他的著作(《中国音韵学研究》,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合译,商务印书馆2003)和学说在全世界影响很大,现代国内外许多有成就的音韵学家,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先后在他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补充修订工作。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用俄国民俗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无论是方法论还是观点方面,都令中国学者耳目一新。 3、有语言优势。德国大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谁如果只知道一种语言,他对语言就一无所知。”重要的汉学家大都精通三种以上语言(母语、汉语、其他语种)。《国际汉学》第十六辑刊登了梅维恒、梅祖麟《近体诗的梵文来源》,(大象出版社,2007),如果不懂梵文,肯定写不出这样的论文。从事汉藏语系研究也需要精通多种语言。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曾说年轻一代的学者有点土。外国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拿汉语和自己的母语进行比较。汉学家研

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促进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调研报告

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促进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调研报告 xxxx《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05日05版)2015年5月,我们随“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与‘一带一路’建设”调研组赴比利时、西班牙和埃及三国调研,了解我国在布鲁塞尔、马德里和开罗设立海外文化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状况,研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挥海外文化中心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独特作用,为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目标作出更大贡献。调研期间,拜会了中国驻比利时大使曲星、驻西班牙大使吕凡和驻埃及大使宋爱国,与驻上述三国文化参赞进行了深度交流,实地考察了布鲁塞尔文化中心、马德里文化中心和开罗文化中心,观摩了文化中心的部分活动,听取了长期从事中国文化交流传播工作的专家、当地有关媒体代表以及国内媒体驻外记者的意见,较为全面准确地了解了目前我国对外文化宣传工作的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1.海外xx文化中心功能及发展历程 在国外设立文化中心是世界主要国家战后普遍采用的文化“走出去”方式,是其宣传和推广本国文化、传播思想价值理念、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文化中心面向驻在国主流社会,覆盖各个阶层,围绕“文化交流、教学培训、思想对话、信息服务”等职能,常态化开展活动,全面、协调、持续地推广和传播本国文化,并为文化的交流互鉴和民心沟通提供稳固的平台。 西方主要国家早在20世纪中叶就开始在国外设立文化中心提升国家形象,扩大影响力。 目前,英国已在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30个文化中心,德国在92个国家设立了150多个文化中心(歌德学院),法国在91个国家设立了144个文化中心,美国也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文化推广场所80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也设立了37个文化中心。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成立60年来,为在全世界传播推广德国语言文化,帮助德国摆脱“二战”纳粹阴影,树立和平发展的

“国外汉学”研究概览(一)

“国外汉学”研究概览(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日益频繁,中国走向世界之势空前强盛,世界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世界,便成了历史的必然。而深入考察和研究中华文明播扬于世界各国的历史与现状,对于我们来说,更是迫切的需要。于是,在20世纪末的几年内,渐渐形成了所谓的“汉学热”,仅在1996年至1997年两年之中,这种热潮就已经初见端倪。 “汉学热”的显著标志,乃是专业力量的增强和专题著述数量的激增。在这之前,相关研究的译文和论文,多半散见于各种期刊、学报(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而在《国际汉学》(1995)之后,又有《汉学研究》、《世界汉学》、《法国汉学》等刊物或书系相继问世。专业刊物的创办,有力地推动了“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这两年间随着中西、中日、中韩、中俄双边关系研究的深化,还有一些研究著作和文集陆续出版。这些著作多半以交流史和学术史的形式出现,如严绍璗、中西进主编《日中文化交流史大系》(已出文学卷和思想卷,1996)、严绍璗着《日本藏宋人文集善本钩沉》(1996)、卫茂平着《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1996)、河北人民出版社编《国际汉学漫步》(1997)、刘海平主编《中美文化的互动与关联》(1997)、吴芳思(FrancesWood)着《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洪允息中译本,1997)、黄鸣奋着《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1997)、周发祥着《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1997)、郑判龙主编《韩国诗话研究》(1997)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总数当在20种以上。在半个世纪之前,

老一代学者已有汉学著作,这时又见重印本,以补学术研究的空白,如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1997)。 在“汉学热”兴起之时,一些学者认为对“汉学”一词本身,就应该有个比较明确的认识。于是他们撰写文章,着重探讨它的内涵和性质,以及反馈国外汉学研究信息的价值和意义。阎纯德为《汉学研究》创刊号作序时,强调国外汉学的特殊性、开放性、及其对交流双方文化建设的互补性。他指出,“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说,事物只有运动才有生命。文化是流动的,流动可以开化文明,发展文明。中国文化可以流出去,带着自己的古老、沧桑和辉煌;还可以流回来,带着异样的风景。从中国流出的文化,汲取了异国文化的智慧,形成既有中国文化的因子,又有外国文化思维的一种文化,这就是汉学。汉学是以中国文化为原料,经过另一种文化精神的智慧加工而成的一种文化。所以,可以说汉学既是外国化了的中国文化,又是中国化了的外国文化;汉学,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精魂。汉学可以与中国文化相近,也可以与中国文化相距很远,总之,它是一门相当独立的学问,是一个亟待投入人力进行研究与开拓的学科。”(《序〈汉学研究〉》)诸如此类的论述,对“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既然汉学是中外文化碰撞的产物,它便广涉中国的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科技等多种专门的知识领域。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学者一般是双管齐下,巨细兼顾,一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梳理国外汉学的

形势与政策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对策和建议要点

安阳工学院 《形势与政策》课程 社会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题目: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对策和建议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对策和建议 摘要:近年来,随着世情、国情的发展变化,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市场上,表现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资本的竞争上。显然“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差距还非常明显,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总体上还处在探索起步阶段,规模总量偏小、结构不尽合理、营销手段落后,特别是缺乏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怎样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如何让我们的文化产生经济价值,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已经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文化、全球化、走出去、竞争力、经济价值 一、中国文化为什么要“走出去” “走出去”首先是在经济领域提出的一个战略,其萌芽可以追溯到党的十四大。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引进先进技术”、“对外贸易多元化”、“跨国经营”、“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等就是“走出去”战略的核心概念。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此次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各个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各种文化之间会加速影响和融合。在此意义上说,文化也存在一种全球化的趋势,这意味着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 【作者】许启贤 8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和地区兴起了一股研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近些年,这一热潮又和我国国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热”结合起来,呈现出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关注和研究国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讨论的问题、观点及其讨论情况,对我们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发展情况 国外的中国传统文化热在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远的日本、新加坡、韩国最为突出。 在日本,东京、京都等地现在有许多研究孔孟思想的学会和研究所。他们把研究中国儒家思想与日本现代化结合了起来。1987年,日本文部省资助了一项《东亚比较研究》的大型研究计划。在第一次会上,项目负责人、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岛岭雄说:“应在新的现代化论的框架中,重新考虑支持日本人行为方式的儒教性因素的有效性。”为了把经济搞上去,日本许多思想家企业家主张用儒家伦理精神激励人们。日本著名的伦理研究所创始人凡山敏雄在会员必读的《人类幸福之路》一书中,就引用了不少中国传统美德的语录。他用《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语录激励人们不要怕苦难。用《史记》中的“得时难而失之易”的话,教诲人们爱惜人生,爱惜今日。被誉为日本“企业之父”、“日本近代经济的最高指导者”的涩泽荣一,他一生按孔子《论语》精神倡导和实践的企业精神,在日本影响很大。在他所著的被誉为“商务圣经”的《论语与算盘》一书中说:“《论语》中有算盘,算盘中有《论语》”,“打算盘是利,《论语》是道德”,主张义利合一,不可分离。成立于1970年的日本松下电器商学院,处处以儒家经典为学习内容。该院的研修目标就是《大学》中的“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竭尽全力地实践商业道德,至诚无欺地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实现尽善尽美的目标而努力。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教授沟口雄三在去年北京举行的“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发言中说:“现在,人类面临着利己主义还是共生主义问题。这正是儒学再次崛起的契机,因为儒学才是关注人类最根本问题的思想。儒学的共生主义正体现在‘达己必先达人’的精神中。” 在新加坡,从80年代就开始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1982年春节,李光耀总理就号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儒家的传统道德,并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政府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治国之道”。教育当局宣布在中学三、四年级开设《儒家伦理》课,以培养具有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一代人。1988年10月,第一副总理吴作栋又提议把儒家东方价值观提升为国家意识,并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行动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充满儒家伦理精神的《共同价值白皮书》。该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为:(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在韩国,儒学思想早在汉唐时代就传入朝鲜半岛,影响很大。创建于公元992 年的国子监,1398年更名为成均馆,1946 年改建为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学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该校一年级学生都必须学习《儒学原理》。中央有成均馆,各郡县则设乡校300多所,利用寒暑假对中小学生进行儒家修身和忠孝仁爱的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并且他们把儒家道德和企业经济发展结合

海外汉学研究授课讲义汇总

海外汉学研究 授课大纲 授课教师:润 授课系别:中文系 授课专业:对外汉语专业 授课年级:大三 授课课时:34 第一部分绪论(3学时 一、汉学研究的相关概念 (一何谓“汉学” 汉学是Sinology,指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及社会、宗教、经济、科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 1.“国学”与“汉学”的关系 2.“汉学”与“中国学”的关系 (二何谓“汉学研究” 汉学与汉学研究的关系 (三何谓“汉学家” 二、汉学研究的研究视野 (一研究畴(容

1.关于中国文化向域外传递的轨迹和方式。 2.关于中国文化在传入对象国之后,于对象国文化语境中的存在状态。 3.关于世界各国(对具体的学者来说,当然是特定的对象国在历史的进程中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中形成的“中国观”。 4.关于在中国文化(以人文学术为主体的各个领域中的世界各国学者的具体的研究成果和他们的方法论。 (二研究立场 (三研究方法 三、汉学研究的研究状态 (一研究机构 (二研究人员及结构 (三研究困境 (四研究成果——冷板凳坐热? 四、汉学研究的课程意义 (一学术研究价值 (二学习意义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知识结构 五、汉学研究的参考文献 (一推荐教材 《国外汉学史》,何寅、许光华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 1.《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林徐典主编,中华书局,1995年。 2.《中西文化交流史》,福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3.《国际汉学著作提要》,学勤主编,教育出版社,1996年。 4.《汉语研究在海外》,石锋主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5年。 5.《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石锋主编,语文出版社,1995年。 (三其他参考文献 1.《汉学发达史》,莫东寅,文化出版社,1949年(大象出版社,2006年 2.《汉语研究小史》,王立达编著,商务印书馆,1963年。 (四影响较大汉学研究辑刊 1.《汉学研究》,阎纯德主编,1996年起。 2.《世界汉学》,梦溪主编,1998年起。 3.《国际汉学》,任继愈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所主办,1996年。 (五影响较大汉学研究书系 海外汉学研究丛书,大象出版社 列国汉学史书系,学苑出版社,阎纯德主编,2006年起。 第二部分海外汉学研究史(国别史(31学时 第一章海外汉学概述(1学时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让中华文化“走出去” 2011年12月31日 09:0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年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以下简称文化中心)建设快速推进,目前正式开放的已达9个。他们在所在国常态化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受到当地民众的广泛关注和欢迎。有读者想了解这些文化中心是怎样的机构、主要开展哪些活动、如何与之接洽等,本报记者日前就上述问题对文化部外联局侯湘华局长进行了访谈。 ——编者 为什么在海外设立文化中心 侯湘华局长介绍说,在海外设立中国文化中心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和现实需求,是对外文化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方向,是提高国家文化地位、扩大其影响力和软实力、加深相互文明对话和认同的传统而有效的做法。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文化中心的建设,多次考察文化中心或见证其奠基仪式、文件签署等,并对此项工作做出了明确指示。 文化中心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而起步和发展的。1988年,我国在毛里求斯和贝宁设立了文化中心。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相继与埃及、法国、马耳他、韩国、德国、日本、蒙古、英国、印度、意大利、西班牙、泰国、俄罗斯、墨西哥、新加坡、罗马尼亚、土耳其、塞尔维亚、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和匈牙利等21个国家的政府签署了设立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目前共有9个文化中心正式运营。 主要开展哪些工作 它是在驻在国开展日常文化活动的国家文化中心 通过举办演出、展览、文化节、影视周、图书节、旅游推介会、体育赛事、产品展示会等专题性或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介当代优秀艺术成果。配合驻外使领馆举办各种活动,推动中国文化产品、文化精神和价值观进入驻在国主流文化视野,进入驻在国社会生活和公众的情感世界。 它是向驻在国提供全方位资讯的国家信息服务中心 与国家图书馆等权威机构合作,利用互联网、数字多媒体向驻在国公众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科技发展和当代社会生活等;定期组织讲座、研讨会、报告会、影片欣赏等活动,增进驻在国公众对中国文化作品、社会现象以及价值观的了解、理解和认同;与驻在国开展图书、信息交流与合作,向公众提供中国信息咨询与服务。

美国汉学第一人

美国汉学第一人——卫三畏 引言 所谓对海外汉学的研究,是指对境外中国文化研究的反研究,是我们站在母体文化的氛围里,探索母体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情况、历程、规律和特点,了解它在异质文化中的影响的广度、深度和不同的层面,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汉学家采取了什么不同的研究方法,走过了什么样的学术道路,等等。从外延上说,它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一种延伸;从内涵上说,它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一种补充。研究海外汉学,可以在整体上促进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他可以作为一个深刻而有力的参照系,来观照我们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更科学、更全面的研究中国文化的理论体系,把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实践上,可以使人们对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有全面、透彻、准确的了解,因而可以使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做到有的放矢,卓有成效,这就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制定对外文化交流的方略。 美国早期汉学研究 美国汉学兴起于19世纪中叶,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早期美国汉学研究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以来华传教士为主体。裨治文、卫三畏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他们精通中文,熟悉中国历史文化,汉学研究水平之高、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二是注重中国现实特别是关注中国近代化问题的研究,从而开启了美国汉学注重现实的先河,是汉学研究摆脱了欧洲汉学古典规范的束缚。 美国汉学之缘起 19世纪初期开始,随着广州、澳门中外贸易在海外影响的不断扩大,西方世界对中华帝国的认识逐渐增多,再通商的过程中,欧美基督教传教士随本国商人相继来华,东西方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具影响的碰撞。西方文化的不断进入,使两种文化在相互撞击过程中产生两种对世界不同看法:一是全球范围的经济、文化扩张主义;二十不顾时势境迁的时间范围的自我中心论。这两种世界文化观最终都没能在各自的形成过程中取得成功。但由于相互碰撞,东西方文化出现了难得的认同。认同之一是,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引发了对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研究;认同之二是,在中国,这种研究表现为近代社会知识分子追求进步、自由,图强自主的“西学东渐”。由于西方对中国的不断研究和认识,最终促成了近代一门新的学科——“汉学(Sinology)研究的形成。 汉学研究的范围在近代西方涉及面广。它包括对中国社会、政治、历史地理、语言文字、哲学、宗教等诸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是东方学的重要组成部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法、英、德等国已经逐渐形成一支职业化的汉学研究队伍,开始了种种专业研究。这种专业研究的最大特点是:来华传教士作为研究汉学的一支重要力量从中发挥巨大作用。传教士凭借他们在华传教的亲身经历,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以著书立说、出版发行等

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介绍

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介绍 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所开设的专业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本学科设定了三个研究方向:国际文学关系研究、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和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学习年限为3年。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在高校、科研院所、报社出版社等单位教学、科研、编辑、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同时,还应具有跨文化研究的视野和从事比较文学、海外中国学和翻译学等领域的研究能力。 中心鼓励研究生学习期间积极从事科研活动,如发表学术论文,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参与中心的科研工作,除了按学校规定进行奖励之外,还将学生取得的成果纳入奖学金评定的范围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优先考虑范围。 一、三个研究方向的课程设置: 1、国际文学关系研究: 中外文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源远流长,中外文学之间可资比较的方面众多。本方向以事实联系为基础,从翻译、传播、接受等方面探讨中外文学以及中外文化之间的各种关系。本方向有助于学生把握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了解中外文学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阅读和分析中外文学原典的能力。 2、国际中国文化研究: 全面研究域外汉学发展的历史、人物和著作,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历史与特点,使学生从历史学角度掌握世界主要国家汉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主要特点。同时,本方向关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从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以及传播方法、传播效果评估等方面展开研究,掌握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规律与方法,在中外互动之中研究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发展。本方向让学生对域外汉学的整个发展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他们从事国别汉学的个案研究提供背景知识和方法论借鉴,对中国文化在域外传播的总体有所把握,为在跨文化背景下展开中国文化的传播研究打下基础。 3、跨文化翻译史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西的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都体现为翻译史研究,不论是中国早期的佛经翻译文学,还是古希腊、罗马对异域文学的翻译,都展现出了跨文化翻译的特点。跨文化研究史研究方向,主要是对文化翻译、翻译作品以及翻译理论,从历史上进行理论研究。近年来,伴随

北外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介绍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介绍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6年。十余年来,中心以沟通中外文化为己任,整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整体学术力量,在继承北京外国语大学“将世界介绍给中国”的优良传统的同时,承担起“将中国介绍给世界”的新的历史使命,旨在探索中国文化在全球发展的战略问题,探究中国文化在世界各民族中间的传播和影响,对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中国文化研究给予学术观照,在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背景下追踪中国文化典籍外传的历史与轨迹,梳理中国文化典籍外译的历史、人物和各种译本,研究各国汉学(中国学)发展与变迁的历史,并通过对各国重要的汉学家、汉学名著的翻译和研究,勾勒出世界主要国家汉学(中国学)的发展史,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揭示世界各国的中国形象及其形成的机制,探索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轨迹和路径。 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从创建到发展至今,始终得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届校领导的支持,一直是学校大力建设的科研单位和重点学科。 1996年以来,在陈乃芳校长的支持下,汉学中心得以建立。陈校长主动约谈张西平教授,了解汉学中心的情况,并决定每年向中心拨付定额活动费用,使得中心最初的工作得以展开。 2005年郝平教授调任北外校长,他的到来使汉学中心发生了质的飞跃。郝平校长第一次到中心调研,看到中心出版的一批高质量的中西文化交流史和西方汉学史书籍,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在郝平校长的关怀和指导下,汉学中心有了两个方面的根本性变化:第一,学校拨付专款支持汉学中心的学术发展和出版事业;第二,中心工作得以一般的学术研究层面提高到学校发展战略的层面。 陈雨露校长、韩震校长先后上任后,均到汉学中心视察,参观中心的办公、科研区域,与中心人员座谈,听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心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国内外学界所积累的学术影响,两位校长均根据汉学中心的学术特点,对中心的工作提出了宏观指导和具体指示。 陈雨露校长指示:“在积极倡导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大形势下,汉学中心应该抓住机遇,发挥研究专长,积极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切实的贡献,为学校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尽力。”

海外汉学研究的论文

贺铸《青玉案》的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 林思婕 对外汉语0801班 U200816394 内容概要: 一、引言 二、贺铸《青玉案》原词及中文翻译 三、两种英译版 四、两种版本的对比赏析 五、总结 关键词: 《青玉案》英译宋词对比赏析 正文: 一、引言 贺铸的《青玉案》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宋词。那种青春年华的孤寂与愁绪,伤流年,叹闲情。那种无以名状的忧伤似烟草,似风絮,似黄梅雨,叫人欲罢不能、欲说还休。唯有春天,总是那么姹紫嫣红、风情万种,而人生的青春那么短,更痛苦的是还无法与佳人相共韶华。这怎不叫人断肠? 初中时偶邂这首词,便爱上了它。最喜欢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绝妙比喻。 后来高中时再背这首词,便喜欢那句“锦瑟年华谁与

共”。那时的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生,学习之余也常常渴望能遇到此生致爱。 现在大学了,重读这首词便喜欢这句“彩笔新题断肠句”。将“彩笔”与“断肠”并列,更加对比出诗人的内心悲凉。 二、贺铸《青玉案》原词及中文翻译 青玉案——【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中文翻译: 偶然的一次机遇,使作者结识了词中所写的这位女子。但她未能到横塘来,便只好看她姗姗而去了。你青春的美好年华将怎样度过呢?想象着的情景是:大概你是在桥上踏月,院落赏花,或者生活在有着雕花窗子的朱阁里面吧。天空,碧云缓缓流动;地下,临水的岸上香草轻轻地摇曳。伫望既久,望断云天,而―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江淹)。愁情难遣,于是希望象江淹那样能有一枝五色彩笔,写出动人的诗句来——可是即令有,恐怕也只能写出肠断魂销的伤

海外汉学期末

海外汉学研究 填空(5*1) 单选(5*2) 多选(5*3) 概论 1朴学,即质朴的学问。汉代儒生研习儒经,注重名物训诂考据,尤其是古文经学派,因而后世常称汉学中古文经学派为“朴学”。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乾嘉朴学”继承东汉许慎的古文经学,故又称“汉学”、“考据学”。 2传统汉学以文献研究和古典研究为中心。 现代汉学则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兴趣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各层面。3汉学的性质 1.汉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2.汉学是一门在国际文化中涉及双边或多变文化关系的近代边缘性学术。 3.汉学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4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 周边国家的汉学(日本、韩国、越南) 俄罗斯汉学 西方汉学 5旅游汉学《中国与印度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吕布吕基思《远东游记》、雅各布·德安克纳《光明城》、贝尔西奥《中华王国的风俗与法律》、《利玛窦中国札记》、亚历山大·德·罗德神甫《在中国的数次旅行》、南怀仁《中国皇帝出游西鞑靼行记》、李明《关于中国现状的新回忆录》 6传教士汉学西班牙的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这部书被誉为汉学的第一部著作,它对中国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字、教育、科学、军事、矿产资源、物产、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第一次作了百科全书式的介绍 7专业汉学雷慕沙于1814年12月11日在法兰西学院创设“汉语和鞑靼-满语语言与文学”讲座开始的。 朝鲜 1在三国中,高句丽最早接受中国文化、最早使用汉字。 2宗大王创制正音文字,1446年颁布施行《训民正音》,“甲午更张”后,立谚文为正宗文字。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后,汉字被彻底废除 3古代朝鲜汉语教材 《老乞大》: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注音编写。 《朴通事》全书用对话或一人叙述的方式,介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训世评话》:李边,汉语文白对译的形式,在中国的民间传说或笔记小说中节选了65则古今名贤节妇的故事。 4崔溥《飘海录》迄今所见古代朝鲜最早的一本中国行记专著 5李滉创立了的退溪学派,李珥创立的栗谷学派,两个学派立足于朱子学的理气论 关于李杜优劣问题:以杜诗成就为准绳衡量朝鲜诗人的成就已成为惯例。李朝梁庆遇《霁湖诗话》中极力称道卢守慎五言律诗所取得的成就 6《太平广记谚解》其中收录了14篇并非原《太平广记》的作品,如《红梅记》,其蓝本是明朝周朝俊的《红梅记》。周作是根据瞿祐《剪灯新话》中的《绿衣人传》改编的。此外,李昌祺《剪灯余话》中的《胡媚娘传》也被翻译成朝文,收入此《谚解》。

海外汉学研究的重要网站介绍

海外汉学研究的重要网站 海外汉学板重视海外汉学相关电子书的收集,也注意相关网站\论文资料的收录.今乃特开一贴收录汉学研究相关网站,希望大家帮忙补充! 1.国内的海外汉学研究网站 华东师大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中心: 智识学术海外中国学 海外学人博客: 宋明炜: 2.日本汉学研究数据库一览(转自数典) Sinraptor Librarry of Sinology中国学網頁捜尋器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藏汉籍善本全文影像资料库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目录 「東洋文庫所蔵」図像史料マルチメディアデータベース ディジタル?シルクロード(Digital Silk Roads) アジア写真資料集成 サンスクリット語写本 アラビア語写本ダイバーコレクション インド?イスラーム史跡建築/ タイ語書誌 南アジア文献 中国絵画所在情報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ァヅァ古籍电子图书馆 Kanhoo!東洋学サーチ 日本所在漢籍Database Kambun Database 日本漢文学書誌データベース

Digitales Turfan Archiv(德国) ... /dta_chu_index.html 三國志辞書の頁 DOKISHA (Daoqishe) Home Page 东京大学图书馆 日文资料检索 ... 20&result=short 倉頡計畫 草原考古研究会 日本中央アジア学会 内陆アジア史学会 遼金西夏史研究会 高句麗研究会 萩原正樹のホームページ(詞学) 西夏文字の世界 包山楚簡データベース 楚簡データベースindex 龍大大谷文書:全画像?書誌 奈良文化財研究所木簡データベース 漢籍データベース 漢籍リンク 中国経典文学工具書録(Big5)(美国)『睡人亭』 中国史沙龙 东亚绘画史研究文献目录 历代书法碑帖集成

海外汉学研究必读书目

学术训练和作为知识背景的阅读书目 《治史三书》,严耕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李剑鸣著,上海三联书店,2007。 《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The French Historical Revolution: The Annales School, 1929-1989),[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二十世纪历史学》(Historiogra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rom Scientific Objectivity to the Post-modern Challenge),[美]伊格尔斯(Georg G. Iggers)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超越伟大故事:作为文本和话语的历史》(Beyond the Great Story: History as Text and Discourse),Robert F. Berkhofer, Jr.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文化的阐释》(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美]克利福德·吉尔兹(Clifford Geertz),译林出版社,2008。 《社会学》(Sociology),[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著,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历史社会学手册》(Handbook of Historical Sociology),[英]杰拉德·德兰迪(Gerard Delanty)、恩靳·伊辛(Engin F.Isin),李霞、李恭忠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什么是文化史》(What is cultural history?),[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图像证史》(Eyewitnessing: The Uses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什么是全球史》(What is Global History),[美]柯娇燕(Pamela Kyle Crossley),刘文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历史比较研究导论》(Der historische Vergleich: Eine Einfuhrung zum 19. und 20. Jahrhundert),[德]哈特穆特·凯博(Hartmut Kaelble)著,赵进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 ed. by Lynn Hu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Beyond the Cultural Turn: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Society and Culture, eds. by Victoria E. Bonnell and Lynn Hu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中译本《超越文化转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什么是人类常识:社会和文化领域中的人类学理论实践》(Anthropology: Theoretical Practice in Culture and Society),[美]赫兹菲尔德(Michael Herzfeld)著,华夏出版社,2005。 《东方学》(Orientalism),[美]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 W. Said)著,王宇根译,三联书店,2007。 《文化与帝国主义》(Culture and Imperialism),[美]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 W. Said)著,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

国际汉学目录(1-16)

《国际汉学》第一期目录 文史新探 汉学的生命力………………………………………………………………… 任继愈《易大传》新儒家之入门(英文) …………………………………………… 徐梵澄春秋三传尊桓论……………………………………………………… (台湾)周何周易古法与阴阳观念…………………………………………………………… 庞朴北魏研究的方法与课题…………………………………………… (日)谷川道雄 李凭译孙耀校汉学家专页 冯友兰先生年表……………………………………………………………… 蔡仲德德国汉学家鲍吾刚…………………………………………………… (德)汉克杰附:鲍吾刚著作要目 中国文化在世界 中国文化对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的影响…………………… (法)维吉尔·毕诺 耿昇译中国儒教对英国政府的影响………………………………… (美)艾特蒙·莱特 李文昌译莱布尼茨对于中国哲学的理解……………………………………………… 焦树安《金瓶梅》在法国…………………………………………………………… 王丽娜敦煌学研究 敦煌学与日本人……………………………………………………… (日)池田温 陈汉玉译中西文化交流史 十七和十八世纪的中欧文化交流………………………… (法)谢和耐方骏译利玛窦在华文化进路之哲学反省…………………………………………… 沈清松宗教与文化 《浮屠经》考………………………………………………………………… 方广錩禅镜………………………………………………………………… 薛华杨煦生译李贺诗歌中的天竺佛影……………………………………………………… 张国风考古新篇 临淄封泥考………………………………………………………………(日)关野雄 瀚滪译陈公柔校近年来中国考古新发现及研究概述………………………………………… 俞永炳近思录 蔡元培和张元济“吸收”和“消化”西学的社会意义……………………… 陈原儒家文化与现代性——读《最后一个儒家》……………………………… 张西平汉学研究进展 近年来的中国汉语研究………………………………………………………… 张平德国汉学概述………………………………………………… (德)巴巴拉·霍斯 魏建平译法国的古代中国研究………………………………………………… (俄)李福清国内近年来对国外有关蒙古、西藏和西域史名著的翻译出版概况………… 岳岩

关于海外汉学研究

关于海外汉学研究 程裕祯 开展对海外汉学的研究,现在是到了学术界多加关注并着力开展研究的时候了。谁都知道,海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早在千余年前就在我们的东邻日本和韩国开始了,并且取得了丰厚的成果。自从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以来,欧洲各国和后来的美国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更是一直兴盛不衰,其学术成就也为我们所惊叹。所有这些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就是本文所称的“海外汉学”。与这种兴盛而热闹的研究景况相比,我们对海外中国文化研究的 β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一卷,1989年版,第332-333页。 βμβν《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全集》第五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页。 βοβπβθβρ《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45、221、191、189页。 βσ《乡村建设理论提纲初编》,《梁漱溟全集》,第五卷,1992年版,第1046页。 βτ《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三卷,1990年版,第191页。 χκ《乡村建设理论提纲初编》,《梁漱溟全集》,第五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40页。 χλχμχν《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全集》,第五卷,第82页;第82页;第106页。 χοχπ《安娜 卡列尼娜》,第493、494页。 χθ1901年5月7日《日记》,《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5页。 χρχσ《安娜 卡列尼娜》,第499页;362页。 χτ《中国的贤哲》,《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71页。 δκ1884年7月9日《日记》,《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7卷,第130-131页。 δλδμ《致张庆桐信》,《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6卷,第326、326页。 δν《东方杂志》,1928年,第25卷19号,第57页。 δο《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二卷,1989年版,第489页。 δπδθδρδσδτ《梁漱溟全集》,第二卷,第583页;第453页;第155页;第475页;第486页。 εκελεμενεοεπεθ《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二卷,第168页;第174-175页;第426页;第567页;第557页;第531页;第565页。 ερ见1906年2月6日《日记》,《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7卷,1991年版,第294页。 εσετφκ《梁漱溟全集》,第一卷,1989年版,第353页;第383页;第324页。 φλ《天国就在你们心里》,《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5卷,第318页。 φμ《给我留下印象的作品》,《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6卷,第258页。 φν1884年3月29日《日记》,参见《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7卷,第127页。 φο《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105页。 φπ见《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四章。 φθ《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236页。 φρ《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108页。 φσ《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三卷,1990年版,第525页。

北外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课程介绍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课程介绍 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 本课程引导学生将细读中外学者所撰写的10部比较文学名著,如朱光潜《诗论》、钱钟书《七缀集》、杨周翰《攻玉集》、奥尔巴赫《摹仿论》、弗莱《批评的解剖》、艾田朴《中国之欧洲》。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比较文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对20世纪中外比较文学的发展史有初步的了解。 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简史 本课程将从历史、文献与方法三个角度全面梳理中国文化在域外的传播历史。历史部分将初步勾勒出中文化域外传播的历史阶段,主要任务和代表性著作与学术机构;文献部分将介绍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主要书目以及多种主要的专题书目;方法部分将介绍跨文化研究方法的原则、翻译学理论和批评的中国学基本原则。 中外文学关系史 中外文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源远流长,中外文学之间可资比较的方面众多。本课拟在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范式下探讨中外文学之间的各种关系。其中影响研究将主要从翻译、传播、接受等方面切入,平行研究将从比较诗学、比较美学、主题学等方面切入。本课有助于学生把握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论,了解中外文学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阅读和分析中外文学原典的能力。 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西文化交流史是中国近代文化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了解与掌握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指示是从事中外文化研究的基本修养。本课程将全面梳理十五世纪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历史、发展阶段,通过阅读原著,使学生掌握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人物、代表性著作,为今后在中西两个方面的研究打下历史学基础。 跨文化视野下的翻译研究 伴随着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界的“翻译学转向”和翻译学界的“文化转向”,在跨文化视野下对翻译进行研究已属当务之急。在跨文化视野下展开的对翻译学的研究,无疑也拓展了翻译学的视野。本课程通过系统的教授和文本阅读,让学生了解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对翻译

论海外汉学与学术共同体的建构_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例_季进

如果不算漫长的传教士汉学,就从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汉学教授席位算起,“汉学”研究进入西方学术话语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经历了整整二百年的发展历史。这二百年间,“汉学”的名称、范式和中心几经变化和迁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跻身学术典范,引来“汉学主义”之讥。作为后起之秀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如果从1961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出版算起,也已历经半个多世纪,从原来处于边缘地位的研究领域,发展成蔚为大观的独立学科。我们可以批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曾经的意识形态色彩、过度理论化的倾向,甚至某些东方主义式的价值取向,但是,无需讳言,它对国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格局也带来了挑战和刺激,一再翻新我们对文学和文学史的认知与定位。这样的判断,似乎难逃“冲击———回应”论的老调,可是老调有时仍需重弹,特别是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来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的影响总是如影随形。我们无法回避“冲击———回应”的现实,关键是如何进行分析和阐释。这种现实是基于不同学术话语的对谈,还是不同文化语境的协商,抑或是不同地缘之间文学研究的跨国流通?这种现实因何而成,在何时发生逆转,又缘何而逆转,背后潜藏了怎样的权力话语、动力机制和知识取向?本文当然无法全面回答这些问题,只想提出地缘与学缘、观季进 内容提要本文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考察对象,提出地缘与学缘、观点与方法、外部与内部三组概念,探讨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所引发或折射出的学术史问题。从地缘到学缘,代表海外汉学研究的趋向,我们应该打开地理视界,淡化内外界限,重新审查海外汉学研究的观点与方法,反思海外汉学的洞见和不察。地缘与学缘、观点与方法、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并非正反易位或直线进化,更多的是彼此修正或相互增益的关系。三组概念的辩证,有助于我 们重新思考应该以怎样的心态、 立场和策略来面对和研究海外汉学,实现不同学术话语的对话与融合,推进海内外中国文学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建构。 论海外汉学与学术共同体的建构 ———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例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批准号:12&ZD161)成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