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高等自学考试宪法学(课程代码:05679)复习重点 ——20160225

全国高等自学考试宪法学(课程代码:05679)复习重点 ——20160225

全国高等自学考试宪法学(课程代码:05679)复习重点 ——20160225
全国高等自学考试宪法学(课程代码:05679)复习重点 ——20160225

宪法学

题型:单选题25*1 +名词解释3*5+比较辨析题3*10论述题1*15+案例题1*15=100

1.宪法:通常是指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是指不仅制定了成文法典,而且成文法典在一国的法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

法律效力的宪法。

2.宪法的特征:

◆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性的内容

◆宪法有着更为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主要体现在:

宪法制定:一般要求成立一个专门机构,草案的通过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修改权主体由宪法设定,宪法规定的有限的特定主体才可提出修改宪法的有效议案

宪法修改:修改权的主体由宪法设定;宪法规定的有限的特定主体才可提出修改宪法的有效议案;修改宪法的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宪法的某些内容不得修改或者在宪法通过以后的一定时间内不得修改宪法。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普通法律的制定基础和依据;普通法律的规定与宪法相抵触无效。

3.宪法的本质:

◆宪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宪法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宪法随着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4.宪法的制定

◆宪法制定权:制宪权,是指制宪主体按照一定原则、程序创造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的一种权力。

◆宪法制定主体:享有制定宪法权的行为主体,我国为人民。

◆制宪机关:为了宪法的制定而专门成立的机关。我国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宪机关可以是由一部分国民组成,也可以是国民举行的代表组成。

◆制宪程序:

A.组织制宪机关,设立宪法起草机构

B.提出或公布宪法草案

C.讨论、审议并完善宪法草案

D.通过或批准宪法草案

E.公布宪法:全国人大

5.宪法的渊源:宪法的表现形式。

◆宪法典:以法典的形式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

◆宪法性法律:是指有关调整宪法关系内容的法律

◆宪法惯例:是指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并被反复运用,为国家机关、政党及人民所普遍遵循而实际上与宪法具有同等效力的政治权力运行习惯或传统。

◆宪法判例:根据“先例约束原则”,最高法院及上级法院的判决因是下级法院审理同类案件的依据而成为判例。

◆宪法解释:是有权机关对宪法的基本原则、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的含义的说明。

◆国际条约:国际法主体之间就某一事项中各自的权利义务所缔结的书面协议。

6.宪法结构:是指单一宪法文件的成文宪法在内容上的体系和安排。包括宪法序言、宪法正文(总纲、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附则。

7.宪法修改:是指宪法修改机关认为宪法的内容不适应社会实际而根据宪法规定的特定修改程序删除、增加、变更宪法部分内容的活动。按照宪法修改的哪一程度分为:柔性宪法:宪法的修改程序与普通法律完全相同的。刚性宪法:宪法的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的。

8.宪法修改与宪法制定的联系与区别(制宪权与修宪权):一般而言,制宪权决定国家权力的性质,在国家政权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无论宪法怎么进行变化,都不发生制宪权的变化问题,而只存在修宪权的行使问题。从实质上说,制宪权是国家权力的源泉,而修宪权是一种派生性的国家权力。

9.宪法解释:在宪法实施过程中,由于宪法规范的抽象性,在对宪法规范含义不确定的情形下,对宪法规范内容进行理解或说明的

活动。

10.宪法解释机关:

◆立法机关解释:具有立法权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来对宪法进行正式解释的宪法解释制度。

◆司法机关解释

◆特设机关解释:(德国)建立专门的宪法法院来对宪法进行解释

◆公民团体解释:主要存在于有公民复决制度的国家

11.宪法解释的原则

◆解释宪法应以符合制宪目的为原则。

◆解释宪法应以依法解释为原则。

◆解释宪法应以宪法精神和基本原则为指导原则。

◆解释宪法应以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为原则。

12.宪法规范:是近现代民主国家为了调整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关系制定或认可的行为准则,主要调整国家权力之间以及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13.宪法规范的特点:

◆根本性:宪法规范一般只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性问题。国家的根本制度;社会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国策;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与体系。

◆最高性:与其他规范相比具有效力上的优位性,能够约束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的活动。

◆原则性:宪法规范一般对调整范围内的问题只规定基本的原则。由于宪法规范具有原则性,也决定了宪法规范的抽象性、不具有直接的可操作性等特点。因此,宪法规范的适用则必须与其他规范相结合才具有具体可操作的内容,才能发挥宪法规范的应有作用。

◆相对稳定性:相对于其他法律规范,宪法的内容比较稳定,修改程序比较严格。

◆政治性:宪法规范主要调整国家权力的地位与职权,国家权力之间以及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宪法规范在适用过程中难免地表现出其所具有的政治性。

◆制裁性:主要表现为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制裁。

14.宪法关系:是根据宪法规范来调整人们行为而形成的宪法上的社会关系,其以公民权利、国家权力与义务为主要内容。特点:

◆在宪法关系中,国家或者国家机关是宪法关系的主体之一。

◆宪法关系所涉及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社会领域。

◆宪法关系与其他关系相比具有基本性。

◆宪法关系具有政治性。

15.宪法关系的种类

◆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国家与公民的关系(核心范畴)

◆国家与社会团体的关系

16.宪政:是运用立宪主义原理,通过宪法来限制公权力,保障公民权力的政治体制。特征:

◆具有权力制约、保障人权的宪法理念。

◆具有完善的违宪审查制度。

◆宪法具有最高权威性。

17.宪法和宪政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宪政是宪法的实践动力,宪法是宪政的概况与总结。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的内容一般通过宪法来确认和保障;宪法的制定也是宪政运动的结果。区别:

◆宪法是静态的;宪政是动态的。宪法往往表现为一种文本、文献,宪政则是一种实践,是与法治相吻合的一套体制的运行。

◆宪法是一种理想的宣示,宪政是宪法实施的结果,是一种制度。宪政是宪法实施的结果。

◆有了宪法不一定就实现了法治,而有了宪政则必定实现了法治。宪政与法治具有必然的关系,两者甚至是重合的。

◆宪法并不意味着一定以人民主权为主导价值。

18.近代宪法产生的基本条件:

◆近代宪法产生的观念动因:自由、平等、人权

◆资本主义宪法产生的经济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宪法产生的政治动因: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资本主义宪法产生的法律动因:

◆英国宪法:资本主义最早的宪法,英国《宪法》特点:不成文宪法;柔性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采取责任内阁制。

◆美国宪法:1787年,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法国宪法:欧洲大陆第一部成文宪法,产生于法国大革命。

◆苏俄《宪法》: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918年。

19.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清朝末年的立宪活动

A.1908.09《钦定宪法大纲》

B.1911.11《重大信条》

◆中国资产阶级的立宪活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中华民国南京政府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民意颁布的宪法性文件,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

◆北洋军阀的立宪活动:《天坛宪草》、《中华民国约法》、曹锟“贿选宪法”、《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国民党的立宪活动:《中华民国训证时期约法》、“五五宪草”、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设计了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院制的国家机关体系。

◆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193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人民代表机关正式通过并公布实施的宪法性文件;

1941《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确立著名的三三制原则;

1946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过渡为人民代表会议。

20.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9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新中国一部临时宪法。

◆1954年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1975年宪法:首次明确规定我国外交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取消国家主席制度和取消检察院

◆1978年宪法:恢复了人民检察院的设置,明确提出统一台湾的历史任务,丰富公民的权利义务体系

◆1982年宪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88年修改: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

◆1993年修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删除农村人民公社,增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营经济改为国有经济;增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县级人大会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

◆1999年修改: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2004年修改:三个代表、推动物质、政治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经济的方针;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和土地征用制度;特别行政区;完善紧急状态制度;国家主席进行国事活动;乡镇人大任期由3年改为5年;增加国歌的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21.中国宪法的发展趋势:

◆政府行政权力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立法限制、司法限制、人民权利的制约。

◆以人民法院审判权为核心的司法权将得到扩大与加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

◆公民宪法权力也将会有重大发展:财产权将成为一项基本权利、迁徙自由、政治权利、宪法权利体系进一步完善。

22.中国宪法发展的途径:

◆宪法修改

◆修法解释

◆创设宪法惯例

◆培养宪法意识

23.国家:土地、人民、主权三要素所构成的社会共同体。

24.国家性质:国体,国家本质,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25.国家性质的决定因素:社会经济基础是根本决定因素;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直接体现和决定着国家性质;社会文化制度影响和体现国家性质的重要因素。

26.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事迹完美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

27.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与特色:

◆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

◆工人阶级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

◆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知识分子已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

◆爱国统一战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用户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参政党;

我国的多党合作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9.宪法与精神文明建设

(1)文化建设

◆发展教育事业

◆发展科学事业

◆发展医疗卫生体育事业

◆发展文化教育

(2)思想道德建设

◆培养“四有”公民

◆提倡“五爱”的社会公德

◆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30.宪法上的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财产权、分配制度所构成。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

◆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社会主义共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政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宪法修正案

◆非公有经济包括劳动者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三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

◆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1.政权组织形式:是指实现国家权力的机关以及各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指国家机构的内部构成形式。

◆总统制:国家设有总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不对议会负责,议会不能通过不信任案迫使总统辞职,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美国、埃及、加纳、阿根廷、委内瑞拉

◆议会共和制: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议会与政府相互渗透,政府成员一般由议员兼任。议会可通过不信任案迫使政府辞职,政府也可以解散议会。意大利、德国。

◆委员制: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为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众议院选举产生,总统由委员会成员轮流担任,任期一年,不得连任;众议院不能对委员会提出不信任案,委员会也无权解散议会。瑞士。

◆半总统半议会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免总理、主持内阁会议、颁布法律、统帅武装部队等大权;总理是政府首脑,对议会就政府的施政纲领或政府的总政策承担责任,议会可通过不信任案,或不同意政府的施政纲领,迫使总理向总统提出政府辞职。1958年法国、俄罗斯

32.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存在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3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指拥有国家权力的我国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具体内容包括:

◆人民主权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逻辑起点

◆民主选举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提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

◆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

3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本质要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35.国家标志: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代表和象征,主要包括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民族精神。

36.选举制度:是一个国家选举代议机关的议员或代表和选举其他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原则方法和组织程序的总和。

37.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宪法》第34条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规定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所有选民在一次选举投票中只能投一次票;选票的效力相等,即等票等值。在我国,选举权的平等性是相对的,对一些人口较少的群体给予特殊的照顾。

◆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县级以下的人大代表实行直接选举,县级以上的人大代表实行间接选举。

◆秘密投票原则:不记名投票,是由选民不署自己的姓名,亲自书写选票并投入密封票箱的一种投票方法。

◆差额选举原则:在选举中候选人的人数多于应选代表名额的选举。

◆选举权利保障原则

38.国家结构形式:是指特定国家依据一定的原则采取的调整国家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相互关系的形式。

39.国家结构形式的分类:

◆单一制: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由若干普通行政单位或者自治单位组成,这些组成单位都是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征:

A.国家只有一部宪法、只有一个中央国家机关体系;

B.地方政府的权力由中央政府授予

C.每个公民只有一个统一的国籍

D.国家整体是代表国家进行国家交往的唯一主体

◆联邦制:是指国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单位组成的国家结构形式。基本特征:

A.国家的法律体系:除联邦宪法外,各成员国还有自己的宪法。

B.国家机构:联邦和各成员国都有自己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系统。

C.联邦与各成员国的职权划分:由联邦宪法作出具体规定,对于剩余权力的归属问题,有规定归于联邦,有规定归于各州,但都

保证联邦行使国家的立法、外交、军事、财政等主要国际权力的同时,又规定各成员国享有较大范围的自治权。

D.对外关系:有些国家允许其成员国享有一定的外交权,联邦国家的公民既有联邦的国籍,也有成员国的国籍。

40.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的主要特点: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民族问题

◆建立特别行政区制度,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建立统一法律授权制度,解决权力分工问题。

41.行政区域划分/行政区划:是指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结合政治、经济、民族状况以及地理历史条件,将国家的领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以便进行管理的制度。

42.我国行政区划的原则:

◆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有利于行政管理和人民参与国家事务

◆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

◆有利于巩固国防和国家安全

◆照顾自然条件和历史状况

43.行政区域边界争议: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之间,乡、民族乡、镇之间的人民政府,对毗邻行政区域界线的争议。

4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人民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地方性事务的制度。

4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大和人民政府组成。

4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表现为:

◆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政治事务

◆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

自治条例:是指自治地方的人大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并结合当地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的有关管理自治地方事务的综合性法规。

单行条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自治权范围内,依法根据当地民族的特点,针对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而制定的法规。

◆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

◆自主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

◆自主管理地方财政

◆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

◆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

◆组织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47.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内,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经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可以容许局部地方基于历史原因而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依法保持不同于全国现行制度的特殊制度。

48.特别行政区:指在我国版图内,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设立的,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实行特别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行政区域。行政区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特别行政区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

◆特别行政区原有的法律基本不变

◆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A.较为独立的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除了有关国防、外交,以及其他体现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并且不属于

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的法律外,其他均不在特别行政区实施。

B.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有一套独立的司法系统,可以进行独立审判,不受任何干涉。

C.较为独立的行政管理权:自行处理行政区域内有关经济、财政、金融、贸易、工商业、土地、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行政事务。

D.较为独立的对外事务权:以自己的名义单独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联系。

49.特别行政区司法机关的区别: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由于属于不同的法系,其司法机关也不尽相同。

◆香港各级法院是香港的司法机关,没有单独的检察机关,其检察职能归律政司。

◆澳门司法机关包括澳门法院和检察院。澳门法院包括初级法院、中级法院和终审法院。同时,还设立了专门管辖行政诉讼和税务诉讼的行政法院。

50.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制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享有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解释权;全国人大有修改权。

◆在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全国性法律是指基本法附件三上所值的全国性法律,

51.人权:是人作为人的最起码和最基本的权利,一般在宪法文本中明确规定,是与宪法权利、基本权利、基本人权等同的概念。特征:人权的固定性;人权的不可侵犯或防御性、对抗性;普遍性;人权主体的个人性;法律性;相对确定性;人权的至上性。

52.人权与基本权利:

◆人权从理论上说来源于自然法所主张的自然权利,自然权利时任何人都可享有的权利。

◆基本权利是指表明公民在国家基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中所处法律地位的权利。

◆人权的范围要大于基本权利,基本权利是人权的宪法化。

53.公民的基本义务: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最主要的义务,是国家对公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联系,具体表现为:

◆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相互制约。

54.基本权利的主体:

◆公民:出生国籍、继有国籍。我国采取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国籍法》

◆法人

55.限制基本权利的理由

◆防止妨碍他人

◆保证国家的政策秩序

◆维护公共利益

56.对基本权利限制的宪法原则:

◆法律保留原则:要对公民基本权利作限制性规定,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即通过议会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来限制公民基本权利,并且法律规范在对象、措施、范围上必须非常明确具体,使公民可以在该规范中明确获知自己应当如何行为,也能够使得公民及相关的主体清晰地了解如果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是不可以剥夺个人的基本权利的。

◆正当程序原则:对基本权利进行限制必须严格按照正当程序而为,违反程序正当原则和规定的限制或者剥夺基本权利的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比例原则:强调国家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必须在目的与手段之间作出均衡的选择,不能不择手段地追求行政目的实现,所有的公权力运作都必须作出手段和目的的相互协调。内容包括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狭义比例原则。

57.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公民享有在立法权中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公民享有法律适用的平等,给予公民权利或自由的平等保护;

禁止歧视性对待公民的权利,不得因肤色、种族、宗教信任、性别、年龄等的差异而给予公民歧视待遇;

对不同主体进行差别对待要符合合理差别的原则;

禁止或废除一切特权和贵族制度。

◆一般平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特别平等权:民族平等权、选举平等权、宗教信仰平等权、性别平等权。

◆我国宪法关于平等权既有正面规定,又有反特权、反歧视的侧面规定,比较详尽和完备。

(2)政治权利:是指公民参与并影响国家政治生活从而得以在政治生活领域作为自决、自主的存在的权利,权利行使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公民参与并影响政治生活。

◆选举权:是指公民具有选举代议机关及其代表与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权利以及被依法选举为代议机关代表和特定机关公职人员的权利。

◆言论自由及其他表达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监督权和获得赔偿的权利

(3)宗教信仰自由和人身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我国实行的宗教政策:

宗教信仰问题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国家不干预,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任宗教的公民;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公民可在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宗教宣传就其他宗教活动,在宗教活动场所内,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营销售宗教用品等;

政教分离: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和非法拘束的自由。广义的人身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迁徙自由,因为上述这些权利均表达了个人行动自由的宪法价值。狭义的人身自由范畴就是指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人格尊严的保护:公民的人格遵守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住宅不受侵犯

◆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4)社会权利

◆财产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劳动权:是指公民有获得劳动机会、保持适当劳动条件并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等的权利。内容包括: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组织并参加劳工组织及罢工的自由和权利

◆休息权: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权利。

◆社会保障权:是指处于贫困状态的公民,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条件而向国家要求给付的请求权。物质帮助权:是指我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5)受教育权:是公民接受文化知识、科学技能等方面教育培训的权利。

(6)科学研究、文学创造与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58.公民基本义务的主要内容: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依法纳税的义务

◆其他方面的基本义务:劳动义务、受教育义务、计划生育义务、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和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59.国家机构:是国家借助国家权力为实现其管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职能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有机联系的国家机关的总和。

60.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制度,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结合。主要体现在:

(1)意志代表:权力机关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的最高意志,制定法律、决定国家的重大问题。

(2)权限划分: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军事机关等由权力机关选举或决定产恒,对它负责,受其监督;

(3)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主动性原则

(4)国家机关内部关系:权力机关实行集体领导体制,行政机关和军事机关实行首长个人负责制。

(5)具体工作:无论哪一个国家机关,具体决策过程都必须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能出现一言堂、互相推诿的情况。

◆责任制原则

◆法治原则:要求国家机关在其组织和活动中都要依法办事,不以个别领导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也不能以政策代替法律。

◆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原则:一切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按照人民群众的意志办事。

◆精简与效率原则: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党和国家历来奉行的基本政策,各名族一律平等。

61.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在我国国家结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主要表现在:

◆全国人大代表大会是全国人民的代表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是最高国家权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权力机关系统中处于最高地位

◆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6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立法权: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1/5以上的全国人大提议修改,2/3的全国

人大全体代表通过);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选举(国家主席、副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最高院院长、最高检检长)、决定和罢免国家领导人:

◆决定国家重大问题: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决定战争与和平问题。

◆最高监督权其他职权

6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程序

64.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制度:

6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隶属全国人大,向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

◆人员组成: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职务。

◆向全国人大常委委员会提出议案主体:举行会议期间,委员长会议、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院、最高检、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组成人员10人以上联名

◆任期:与全国人大一致,5年一届,委员长、副委员长连任不得超过2届。

6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宪法解释权和宪法监督权

◆立法权和法律解释权: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有权制定和修改除由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基本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与该法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国家重大事项决定权

◆任免权

◆监督权

◆其他职权

67.国家主席的职权:公布权、任免权、外交权、荣典权。年满45周岁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中国公民;任期5年,连任不得超过2届。

68.国务院:是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实行总理负责制:国务院总理对其主管的工作负全部责任,与此相联系,其对自己主管的工作有完全决定权。

69.国务院的职权:

◆行政法规制定权

◆提出议案权

◆行政机关领导权

◆行政工作领导和管理权

◆行政区划权

◆编制和人事管理权

◆紧急状态宣布权

◆其他职权

70.中央军事委员会: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机关。任期5年,军委主席可以连选连任,实行首长负责制。

71.国家机构: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指在城市和农村按居民的居住地区建立起来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人民法院:国家的审判机关

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制度:合议制、审判委员会制度(民主集中制)、两审终审制、审判监督制度、回避制度。

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原则:依法独立审判原则、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公开审判原则、适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

◆人民检察院:

72.宪法实施:是将宪法文本上抽象的权利义务关系,转化为实际生活中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将宪法规范所反映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转化为现实中的人们的行为。主要包括:宪法的执行和宪法的适用;宪法的遵守。

73.宪法实施的主要特点:宪法实施的广泛性和综合性;宪法实施的最高性和原则性;宪法实施的直接性和间接性。

74.宪法实施的主要原则:最高权威原则;民主原则;合法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发展原则。

75.宪法实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政治形势是宪法实施的政治环境;市场经济的普遍发展是经济条件;人们对于宪法的认识、期望与评价对宪法实施产生的制约与影响是思想意识条件。

自身条件:宪法典自身规范完善;宪法规范具有完善合理的实施保障机制。

76.违宪:是指国家机关、公共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的某种行为、活动或存在状态是否违反宪法所保护的秩序进行具有法律效力的审查和处理,其目的在于使宪法的原则和内容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现。解决的是判断某一行为是否违反宪法的问题。

77.违宪审查: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国家机关、公共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的某种行为、活动或存在状态是否违反宪法所保护的秩序进

行具有法律效力的审查和处理,其目的在于使宪法的原则和内容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现。特点:

◆由特定的国家机关所进行的审查。

◆所作出的审查结论具有法律效力。

◆对象是国家机关、公共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的某种行为

◆是维护宪法秩序的必要手段。

78.违宪审查与司法审查

◆违宪审查是一个范围更大的概念,而司法审查只是违宪审查的一种具体类型。

◆美国式的违宪审查即司法审查,是指由普通司法机关负责审查国家立法、行政行为是否符合宪法的体制。内容包括司法机关审查立法是否合宪,行政行为是否越权、是否合法。

◆在我国司法审查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国家司法活动。

79.违宪审查与宪法监督

80.违宪审查与宪法诉讼

违宪审查与宪法诉讼是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两者都属于宪法保障范畴,都意在维护宪法秩序,纠正违宪行为。宪法诉讼过程通常附带违宪审查行为,违宪审查并不一定要求进行宪法诉讼二者的主要区别:

81.违宪审查的功能:

◆有助于发挥宪法调整社会生活的功能,确立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最高法地位。

◆有助于保障宪法秩序的稳定,维护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的统一性。

◆有助于实现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与自由

◆有利于防止“多数人统治”的失范

82.现代违宪审查体制

◆立法机关违宪审查制:由国家立法机关或最高权力机关行使违宪审查权的体制。战后苏联

◆普通法院违宪审查制:司法审查制,是由普通法院通过司法程序对正在审理的各类案件涉及的作为该案件审理依据的法律、法规及行政命令是否合宪进行审查的体制。美国

◆宪法委员会违宪审查制:由宪法委员会按照一定程序审查法律、法规及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的和宪性,并有权撤销违宪的法律、法规及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的体制。法国。

◆宪法法院违宪审查制:由宪法法院依据一定程序审查法律规范性文件的和宪性,并审理宪法诉讼案件的体制。欧洲大陆多数国家(奥地利、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韩国、南非、印度)

k高等教育自考宪法学历年真题及答案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宪法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0862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D 2.D 3.A 4.D 5.B 6.A 7.B 8.D 9.C 10.A 11.B 12.B 13.B 14.A 15.C 16.B 17.D 18.D 19.B 20.D 21.B 22.C 23.C 24.D 1.我国第一次确认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 ) A.1954年宪法 B.1975年宪法 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2.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是( ) A.《人权宣言》 B.《权利请愿书》 C.《世界人权宣言》 D.《独立宣言》 3.把宪法区分为社会主义类型宪法和资本主义类型宪法是一种科学的分类方法,因为它( ) A.揭示了宪法的本质属性 B.指出了宪法的内容 C.指出了国家形式的不同 D.总结了宪法形式上的特点 4.现行宪法序言明确宣告本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 ) A.政治制度 B.社会制度 C.国家制度 D.根本任务 5.由司法机关监督宪法实施导源于(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6.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 ) A.1787年美国宪法 B.1791年法国宪法 C.1215年《自由大宪章》 D.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 7.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是( ) A.《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8.现阶段,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等是( ) A.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B.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 C.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 D.非公有制经济 9.根据现行宪法规定,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正在服刑期间( ) A.没有选举权 B.停止行使选举权 C.准予行使选举权 D.经有关机关批准可以行使选举权 10.国有企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 ) A.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 B.厂长(经理)负责制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 C.董事会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民主管理 D.党组织、厂长(经理)和工会相结合实行民主管理 11.修改程序与一般法律相同的宪法叫做( ) A.刚性宪法 B.柔性宪法 C.不成文宪法 D.钦定宪法

宪法学笔记大全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 一、宪法的定义 古代中外典籍和立法中所称的宪法,均指一般的法律和典章制度,且多含刑法之意,或者是指法律的公布。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并取得国家政权后产生的,是规定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基本原则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是反映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二、宪法的法律特征 1. 在内容上,宪法规定着一个国家有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一些根本、重大的问题。包括国家性质、政治制度、国家结构形式、社会经济文化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的组织系统、职责权限、工作原则和制度。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包括两层含义:(1)宪法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处在最高地位,与普通法律相比较,其效力最高。(2)宪法是一国之内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最高行为准则,也是人们进行各项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较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我国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严格的程序是为了确保宪法的相对稳定性,以维护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宪法的实质 宪法是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表现,也可以说宪法是现实政治的反映。 1.从宪法产生的过程来看,它以阶级斗争为先导,经过了阶级斗争之后由取得胜利并掌握政权的阶级来制定。 2.从宪法的内容来看,它是阶级斗争胜利成果的记载和总结。 3.从宪法的发展变化来看,它是随着各个时期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四、宪法的分类 1.宪法的形式分类 (1)按宪法是否具有统一书面文字形式为标准,可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2)宪法的修改是否必须遵循特定的程序为标准,可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3)按制定宪法的主体不同为标准,分为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2.宪法的实质分类 马克思主义宪法学者运用阶级分析的分法对宪法所作的科学分类,即以宪法的阶级本质为标准,将世界各国的宪法分为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两大类。 第二节宪法规范的特点 一、宪法规范的含义 法规范或称宪法规则,是法律规范的一种,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确认的用以调整国家生活中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层意思:(1)既然由同家制定或确认,那就能以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施行;(2)所谓基本社会关系则是指国家生活中涉及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社会关系;(3)作为行为规则,它既然明确指示人们应当怎样做或者不能怎样做,那么宪法主体便负有服从和遵守的义务。 二、宪法规范的主要特点 1.宪法规范的原则性

自学考试教育学二历年真题答案

2007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4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O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 2.文化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梅伊曼、拉伊B.狄尔泰、斯普朗格 C.杜戚、克伯屈D.瓦斯凯、乌里 3.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观点是典型的【】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 C.遗传环境辐合论D.教育万能论 4.“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教师劳动的【】A.示范性特点B.长期性特点C.创造性特点D.复杂性特点 5.杜威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这句话反映了杜威是一位典型的【】 A.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者B.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者 C.神学的教育目的论者D.教育无目的论者 6.以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分科课程 7.诱导学习动机一领会新教材_巩固知识一检查,这种教学模式是【】A.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B.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 C.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 D.范例教学模式

8.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教学原则是【】A.循序渐进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 C.量力性原则D.巩固性原则 9.由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的教学方法是【】 A.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B.范例教学法 C.非指导教学法D.暗示教学法 10.被称为“现代教育测验之父”的学者是【】 A.赖斯 B.泰勒 C.斯金纳 D.桑代青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1.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_____、_____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12.我国教师聘任制依其聘任主体实施行为的不同可分为招聘、_____、_____、辞聘等形式。 13.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14.学校的管理方法主要有_____、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_____、学术方法等。 15.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教师是_____;就教师的职业特征而言,教师的职责是_____。 16.世界各国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呈现出以下趋势: (1)分层教学;(2) _____;(3) _____。 17.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计划的编写上:(1)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2) _____;(3) _____。 18.从测验目的的角度区分,测验可分为安置性测验、_____、_____和总结性测验。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 教育原理的学科性质: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理论学科。从研究领域看是研究教育活动的领域;从研究内容看介于普通教育学应用学科与形而上学层次之间;研究方法上更多的从宏观,整体上研究问题,力争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过渡。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应用性为主,兼顾其基础性。 高教研究对象:透过诸多高等教育现象表现出来的特殊矛盾与发展规律。教育遵循两大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高教的特殊矛盾和基本规律是高教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和高教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两规律反应在两关系上,构成要素:高教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两大研究轨道:注重高教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更加重视高教应用性研究。 高教发展历史:春秋,官学衰私学现,学术活跃;汉设太学,封建教育制度建立;东汉-鸿都门学,世界第一所文学艺术专门学校。科举隋朝建立唐发展;宋现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提举学事司。宋书院是私学演进的形式后官学化。 高校职能: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技术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直接的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职能之一。 研究教育理论的意义:学研他可以使我们认清教育现象的本质;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树立正确高教理念,提高教师素质,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本质四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志说、本质规定说。本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概念:广义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质和人的体质的活动。狭义的即学校教育。 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措施)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相互独立,相互制约,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遵循既定的教育目的,运用教育影响,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的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目的。 起源: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人和动物都有;心理起源说(孟禄)原始社会儿童对成年人的模仿;劳动起源说: 历史阶段:原始状态简单;农业社会阶级性与劳动分离;工业社会现代学校,又与劳动结合;信息社会变革国际化本土化终身化全民化。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 制约性:社会生产力水平(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结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领导权,教育目的,受教育的权力)人口因素(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地域分布)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2018年10月自考《宪法学》考试真题(全套试卷)

2018年10月自考《宪法学》考试真题(全套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根据现行宪法,下列选项中,有权向全国人大提议修改宪法的是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国家主席或副主席 C.政协全国委员会 D.全国人大常委会或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 2、宪法渊源即宪法的表现形式,现代各国主要的宪法渊源是 A.宪法典 B.宪法性法律 C.宪法惯例 D.宪法判例 3、根据现行宪法,有权发布特赦令的是 A.国家主席 B.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C.国务院总理 D.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4、2018年宪法修正案的内容涉及到宪法典的结构修改的是 A.“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

B.“国家机构”放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之前 C.“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的内容规定在附则中 D.“国家机构"一章中增加“监察委员会”一节 5、下列关于英国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英国宪法是成文宪法 B.英国宪法为柔性宪法 C.英国宪法由宪法典、宪法惯例、宪法判例构成 D.英国最早的宪法典是1215年《大宪章》 6、下列选项中,属于2018年宪法修正案内容的是 A.“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C.“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D.“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7、2018年宪法修正案对我国民族关系的表述是 A.平等团结合作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B.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宪法学要点

宪法学要点: 宪法:是集中表现统治阶级建立民主制国家的意志和利益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学:是关于宪法的科学,即研究宪法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宪法现象:指由宪法引起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包括与宪法有关的人的行为、心理和观念,通过宪法的规范作用所建立的机关和制度,以及这些机关、制度等根据宪法规定运行的状况等。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国家形式:是一国统治阶级实现国家权力的形式,包括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国家象征形式。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权力横向与纵向的具体制度化的配置形式,国家象征形式是国家权力的最高形式——主权的符号化标志。 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 基本权利: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必不可少的某些权益,是公民实施某一行为的可能性。基本义务: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根本责任。它是公民对于国家的首要义务,它构成普通法律所规定的义务的基础,是反映和决定公民在国家中的政治和法律地位的重要因素。 国家机构: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职能而建立的国家机关的总和,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 行政机关:即政府,是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各级国家机关,其基本特征在于执行和管理。 宪法的基本特征: 宪法具备“法”的一般特征,如规范性、普适性与公共性,但也存在区别于一般法的独特之处: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b、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c、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宪法的基本原则:人们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权利制的原则、法治原则。 我国宪法的结构: a、宪法体系:我国的现行宪法属于成文宪法体系。 b、宪法典的体例:以章开篇,兼具节、条、款、项、目,有名称、目录、序言、正文,以及制宪机关、制宪时间、公布机关和公布时间等。正文有总则和分则,但无附则的编排。 c、从内容结构上:我国宪法包括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国策、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权限和基本原则。 宪法与宪政的区别: 1、从外在状态的角度来看,宪法通常是指宪法典或是宪法性法律,一般指静态的文书形式;宪政则是指立宪政治的实际运行,即动态的立宪政治。 2、从内容范围的角度看,一国在具体政治实践中所遵循的规范,却并不限于宪法的规定,如宪法惯例等法典以外的政治规范,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是动态政治的产物,都属于宪政的范围。 3、从价值取向的角度来看,近现代宪政的基本精神及政治制度或程序上的原则,为了贯彻人们主权思想并试图通过制度程序上的设计,以达到约束国家机关权利、保障公民权利的目的,使人民主权思想得到贯彻。

7全国自考教育学(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自学考试教育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4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的是(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2.“出自于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出自于( ) A.《教育漫话》 B.《爱弥儿》 C.《大教学论》 D.《学记》 3.强调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就是( ) A.教育生物起源说 B.教育心理起源说 C.教育劳动起源说 D.教育交往起源说 4.中小学学籍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 A.教师的任用、晋升、工资福利、退休、奖惩 B.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 C.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 D.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 5.明确提出儿童“发展的权利”的是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 ) A.《世界全民教育》 B.《德里宣言》 C.《儿童权利公约》 D.《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 6.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这是一种( )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7.使每一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并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 1

受,这体现了德育的( ) A.享用功能 B.社会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发展性功能 8.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最本质的争论点就在于( )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B.分科与综合 C.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D.知识与能力 9.赫尔巴特提出“四段论”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 ) A.教师系统传授知识 B.学生从活动中学习 C.问题的解决 D.学生自学 10.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着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得知识,这是(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发现法 11.学生集体在形成的最初阶段,其主要任务是( ) A.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 B.使集体具有教育功能 C.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 D.组织和团结集体 12.心理咨询的直接目标是( ) A.解除学生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危机 B.使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自己独立处理 C.使学生承担起自己处理自己问题的责任 D.增长学生的自信,促进学生自立自强 13.某个学生语文考试得了90分,这是一种( ) A.测量 B.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14.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立法出现在( ) A.经济法 B.土地法 C.工厂法 D.宗教法 15.《义务教育法》在我国教育法体系中属于( ) A.第一层次 B.第二层次 C.第三层次 D.第四层次 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性质: 1.实践性。 2.交往性:个性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密不可分。 3.动力性:教育活动在上述进程中起到促进和加速作用。 4.社会性:教育活动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是 塑造不同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学校教育的定义:学校教育实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要素的关系: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系统。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1.神话起源说宗教(错误的、非科学的) 2.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教育不只存在于人类社会,甚至存在于动物界,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没有把握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论述。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美国教育史家孟禄 4.劳动起源说 代表: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 发展:P16 各阶段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 1.教育水平低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奴隶社会的教育: 1.古代学校的出现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奴隶主对精神生活和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同样占领了学校,使学 校培养奴隶主阶级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对象主要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内容以军

自考《宪法学》9-10章选择题及答案分析

1.()是议会制政府的典型国家。 A.美国 B.瑞士 C.巴西 D.英国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英国是议会制政府的典型国家。(358页) 2.下列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形式的是()。 A.预备会议 B.主席团会议 C.联组会议 D.代表团团长会议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形式有:预备会议;全体会议;主席团会议;各代表团会议;各代表团之间进行的联席会议或联组会议;代表团团长会议。(328页)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形式有:全体会议;小组会议或分组会议;联组会议。(335页) 3.如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有必要,或者()的代表提议,可以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临时会议。 A.二分之一以上 B.三分之一以上 C.四分之一以上 D.五分之一以上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如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有必要,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代表提议,可以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临时会议。(328页)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国家主席提名总理人选,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决定 B.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由主席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国务院总理提名,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决定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D.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国务委员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国家主席提名总理人选,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决定,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发布任命。.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由国务院总理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国家主席发布任命。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国务院总理提名,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决定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国务委员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364页) 5.不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资格的停止执行代表职务或终止代表资格的原因是()。 A.下一次选举中落选 B.刑事原因 C.职务原因 D.行政处罚原因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代表资格的停止或终止的原因有:根据法律规定外,除在下一次选举中落选外,代表可以因刑事原因和职务原因被停止执行代表职务或终止代表资格。(344页) 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法律议案以及其他议案,选举和罢免国家领导人都要经过的四个阶段的顺序是()。 A.审议议案-提出议案-通过议案-公布决议或法律 B.审议议案-通过议案-提出议案-公布决议或法律 C.通过议案-提出议案-通过议案-公布决议或法律 D.提出议案-审议议案-通过议案-公布决议或法律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法律议案以及其他议案,选举和罢免国家领导人都要经过的四个阶段的顺序是提出议案-审议议案-通过议案-公布决议或法律。(329页) 7.国务院会议分为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国务院()。 A.部门会议 B.个别会议 C.常务会议 D.特别会议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国务院会议分为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367页) 8.()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全体会议,对于所议事项总理有最后决定权,并对决定

00429自考教育学笔记

绪论 一、教育学的概念 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从内涵上说,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这时,它也称为“教育科学”,与“经济学”、“哲学”、“物理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在其下面还有众多的二级或三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等;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种意义上,是指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该课程也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三、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审视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 ()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十分不开的,凝聚着好几代教育家的心血,最终使教育认识从教育术的阶段上升为教育学的阶段,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 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 实验教育学:世纪末世纪初欧美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定量研究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世纪末德国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陶冶”与“唤醒” 实用主义教育学:世纪末世纪初美国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制度教育学:世纪年代法国代表人物:.乌里、.瓦斯凯、.洛布罗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 批判教育学:世纪年代之后代表人物:美国: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布厄迪尔 四、教育学的发展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反应者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深入的时期,也就是教育学最活跃的时期。 .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 .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不同的教育学派在相同的教育问题上越来越难以取得共识,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科学声誉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013年4月自考宪法学试题及答案剖析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宪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567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的解释属于 A.司法解释B.特设机关解释 C.学理解释D.正式解释 2.宪法惯例在很多国家是宪法的重要渊源之一。下列各项中,对于宪法惯例性质和特征的表述错误 ..的是 A.不具有司法适用性(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B.主要在一国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 C.主要依靠公众舆论保证实施D.主要存在于一国的宪法判例中 3.关于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美国宪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宪法 B.“君权神授”观念促进了近代宪法的产生 C.中国1954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国) D.《共产党宣言》宣告“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法国1789年《人和公民权宣言》 4.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2004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内容的是 A.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B.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3年宪法修正案) C.将“国营经济”改为“国有经济”(1993年宪法修正案) D.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1988年宪法修正案) 5.根据我国现行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 A.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B.人民团体 C.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构D.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国家机构

宪法学知识点

宪法学知识点 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 基本要求: 了解:宪法的概念、特征、分类、制定,宪法产生的条件,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现行宪法的基本特点与修正内容,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与法律的关系,宪法的功能和作用,宪法渊源,宪法结构,宪法规范,宪法效力。 理解: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和权力制约原则及其在我国宪法上的具体表现。 熟悉:现行宪法的基本特点与修改内容、宪法的基本原则,并能够结合宪法文本的相关规定分析和评价有关宪法现象、宪法事例或宪法问题。 考试内容: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 宪法的含义宪法的基本特征宪法与法律的关系宪法的分类宪法的制定 第二节宪法的历史 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现行宪法的历次修改) 第三节宪法的基本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约原则 第四节宪法的基本功能 宪法的一般功能宪法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 第五节宪法的渊源与结构 宪法的渊源(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判例国际条约)宪法典的结构(序言正文附则) 第六节宪法规范 宪法规范的概念宪法规范的主要特点(根本性最高性原则性纲领性稳定性)宪法规范的分类 第七节宪法效力 宪法效力的概念宪法效力的表现宪法与条约的关系 第二章国家的基本制度(上) 基本要求: 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爱国统一战线、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国家的基本社会制度的内容。 理解: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障,我国宪法关于文化制度的规定,以及我国宪法关于基本社会制度的规定。 熟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文化制度的一般原理,并能够具体运用。

全国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一)试题

全国2005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 (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教育学搬上大学讲台的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培根 D.康德 2?教育学萌芽的标志是提出了() A.教育规律 B.教育现象 C.教育问题 D.教育事实 3?属于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作是() A.《民主主义与教育》 B.《教育与文化》 C.《教育中的理论与抵制》 D.《教育ABC》 4 ?学校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5?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政治效益 B.学校绩效

C.经济效益 D.文化效益 6?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 A.1902年的壬寅学制 B.1903年的癸卯学制 C.1922年的壬戌学制 D.1951年的新学制 7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学原则的基础是儿童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8?学校管理中通过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启发人们的理想, 使之成为人们的行动动机,实现学校目标的方法是() A.行政管理方法 B.法律方法 C.思想教育方法 D.学术方法 9?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由谁规定?() A.国务院 B.省级人民政府 C.省教育厅 D.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 10 ?德育的最高目标和德育的基础性工作是培育() A.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 B.公民道德和政治品质 C.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 D.民主精神和法制观念 □?智育的根本任务是() A.传授知识 B.培养技能

2020年自学考试《宪法学》简答题及答案(1)(最新)

1.简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答: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主要决定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经济制度、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权限等等。这些规定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方向,而且规范着整个国家的活动。 (2)宪法具有的法律效力。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普通法律,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处于地位。在成文宪法国家,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任何普通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的规定相违背;宪法是公民、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行为准则。 (3)宪法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比其他法律要求更加严格。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往往是依法特别成立的,而不是普通的立法机关;宪法的通过或批准以及宪法修正案的通过,一般都要求制宪机关或者国家立法机关成员的2/3或者3/4以上的多数赞成,才能生效。 2.简述宪法最核心的价值。 答: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从历看,宪法或宪法性文件往往是争取公民权利斗争的产物。宪法最早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为了确认取得的权利,以巩固斗争的胜利成果而制定出来的。从宪法的基本内容来看,尽管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其基本内容仍然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然而,这两大块并非地位平行的两部分,就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公民权利的保障居于支配地位,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的目的即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3.如何理解“宪法是全民意志的体现”? 答:将宪法的本质归结为体现或反映全体人民的意志的观点就是全民意志论。典型的全民意志论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倡导的社会契约论。该理论认为,政府是人们签订契约的产物,宪法则是这一契约的表现。如果政府侵犯了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权*政府,并重新签订契约,组织新的政府。因此宪法只能是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 全民意志论不仅在资产阶级学者中流传甚广,而且这种观点在资产阶级宪法中也有明确规定。例如1787年美国宪法、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就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思想。然而我们知道,法律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宪法则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因而宪法所表现的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而绝不会是全体人民的意志。因此尽管这一理论开创了新的宪法理念,促进了宪法的发展;但它却掩盖了事实真相,麻痹了广大受剥削受压迫的人民。

宪法学期末考试大纲及知识要点

宪法学期末考试大纲及知识要点 一、名词解释 宪法是确认一国民主制度,通过规范控制国家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具有最高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柔性宪法:依据效力和修改程序的不同,可以将宪法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凡效力与一般法律相同,宪法的修改程序亦与一般法律相同的宪法(采用单纯多数决方式),就叫做柔性宪法。英国宪法就被称为柔性宪法。英国实行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并不认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刚性宪法:凡效力高于一般法律、宪法修改须经过比一般法律更为复杂和严格的程序(特别多数决方式通过修宪提案)的宪法,就叫做刚性宪法。 成文宪法:成文宪法是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的宪法。凡是有关国家的根本制度、政权组织形式及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以一种法典的形式公布并产生法律效力的,就是成文宪法。划分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的标准是看宪法是否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成文宪在一国法律体系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不成文宪法:是指一国的宪法渊源不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而存在于习惯之中,或者散见于若干宪法性文件,或者判例之中。不成文宪法不是绝对没有文字,而是不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如英国宪法就是不成文宪法。 平时宪法 钦定宪法:根据制定宪法的机关不同,可以把宪法分为钦定宪法、协定宪法和民定宪法。凡由君主制定和颁布的宪法,就称为钦定宪法。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即为钦定宪法。 协定宪法:协定宪法,凡由君主和国民议会协议而制定的宪法称为协定宪法。法国君主路易?菲利浦与国会协定而产生的1830宪法即为协定宪法。 名义宪法:只在名义上存在,但在现实中不能发生其规范性的宪法。 规范宪法:为政治权力所适应并服从立宪主义意义上的宪法。 宪法规范:调整宪法关系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宪政:实施宪法的民主政治,即用宪法这种根本大法德尔形式把已争得的民主事实确定下来,以便巩固、发展这种民主事实。宪政是以宪法为形式、以个人自由为终极目标、以民主为基础、以分权制衡为手段,以法治为保障的现代政制。 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又称为“主权在民”原则,是指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为人民所有,来源于人民。 权力法定原则: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法无授权即无权”,即据权力的性质和特征,一切权力都应当是有限的,它源于法律,受法律限制,越权无效。该原则以法治为前提。 权利推定原则:权利有所谓“剩余权利”,即法律上未规定的权利,而有未加禁止并且符合社会成员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可以推定为权利主体有权利做,即“法不禁止即为可”。允许从应有权利推定出法律权利,称之为权利推定原则。 比例原则:当国家行使公权力而与基本权利发生冲突时,必须审查该公权力的行使是否为宪法所规定,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害是否适度、合比例。 法律保留原则: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等专属立法事项,必须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代为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授权。 宪法结构:宪法文本结构指宪法文本内容的具体组织和排列形式,分为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形式结构指将宪法规范予以合理排列的顺序、方式,我国分章、节、条、款、项。内

自考宪法学笔记

自考宪法学笔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对某市某县公安局派出所以该县公安局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应由下列哪项所述机关管辖() A.该县公安局 B.该派出所 C.该县人民政府或某市公安局 D.某市人民政府 2、对复议前置的案件,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超期不作答复的,申请人可以依法()。 A.向上级机关申诉 B.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C.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D.无法提起行政诉讼 3、《行政复议法》规定,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处理期间,应当()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 A.停止 B.中止 C.终止 D.不停止 4、当事人对县土地管理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提出申请 A.《土地管理法》 B.国土资源部的有关文件 C.国务院有关土地管理的行政法规 D.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5、下列不属于行政复议参加人的是() A.申请人 B.被申请人 C.第三人 D.人民法院 6、对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不服,是否可以向复议机关的上级机关申请再复议() A.不能申请再复议,因为我国行政复议实行一级复议制 B.一般情况下,不能申请复议,但法律另有规定时,可以在经过一级复议后申请再复议C.一般情况下,不能申请复议,但行政法规另有规定时,可以在经过一级复议后申请再复议D.一般情况下,不能申请复议,但规章另有规定时,可以在经过一级复议后申请再复 7、行政机关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应以规范性文件为依据,下列规范性文件错误的是( ) A.上级行政机关对案件处理的意见 B.地方性法规.规章 C.法律.行政法规 D.上级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和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8、《行政复议法》规定,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处理期间,应当()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

宪法学的一些基本内容

宪法学 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 第一节宪法的释义 一、宪法是什么? 宪法的定义:宪法是分配国家权力并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从而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国家根本法。 二、宪法与宪政 (一)什么是宪政? 宪政是指是指以良宪为前提,限制政府权力和保障人权为内容,法治为保证的一种政治理念和政治过程。 (二)宪法与宪政的区别 表现形式不同:宪法主要表现为书面文件,宪政则是制度的实践过程。 内容范围不完全相等:宪法内容还包括不属于宪政范畴的内容,如国家标志等内容。 第二节宪法的形式 一、宪法典 (一)定义:是指一部有系统、有逻辑性地明确规定国家最重要问题的法律文书。 (二)特点: 1、内容体系严谨,逻辑性强 2、特殊程序制定、法律效力最高,稳定性强 (三)地位:占主导地位 二、宪法性法律

(一)宪法性法律的定义:在内容上涉及国家根本问题的某一方面,但形式上又不具备最高法律效力及严格制定和修改程序的法律文件。 (二)特点:制定程序遵循普通立法程序,法律效力低于宪法典。 (三)作用:成文宪法国家:补充作用 不成文宪法国家:是宪法内容的重要载体 三、宪法惯例 (一)定义:在长期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涉及有关国家根本问题,调整相应基本社会关系,并为公民及全体社会普遍承认的有一定约束力的习惯和传统的总称。 (二)特点: 1、形成的方式特殊:政治家的言行和政治斗争 2、不具有法律强制力,只具有政治和道德效力 (三)作用:成文宪法国家:补充作用 不成文宪法国家:不可缺少的部分 四、宪法判例 (一)定义:由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时做出的与宪法问题有关,对法院及同类性质事项具有约束力的判决。 (二)特点: 1、形成于法院审理案件的过程之中,消亡则需要由新的判例的推翻 2、直接约束的对象是法院 (三)作用:宪法判例一般存在于以判例法为主要渊源的英美法系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其作用不可忽略,有时会影响到一些国家制度的变化。 第三节宪法基本原则 一、主权在民原则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权在民原则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1、资本主义学者的理解:承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因为国家主权来源于人民权利的让与。 2、表现形式:通常采用议会制的形式来实现这一原则。 (二)社会主义国家主权在民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全新整理)7月全国自考教育学(一)试卷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4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明确地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大量的分析的古希腊哲学家是( )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毕达哥拉斯 2.认为“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的观点来源于( ) A.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B.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D.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3.系统权变理论是最为晚近的组织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以下哪一位不是 ..其代表人物?( ) A.巴纳德 B.霍曼斯 C.梅奥 D.伯恩斯 4.以下儿童个体发展的哪一特点体现了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 A.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B.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D.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和互补的协调性 5.教师资格的认定程序不包括 ...以下哪一种?( ) A.提出申请 B.受理 C.参加资格考试 D.颁发证书 6.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认为:“今生只是永生的准备。”这属于下列哪种教育目的论? ( ) A.神学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1

7.发散思维的衡量指标不包括 ...思维( ) A.反映的速度和数量 B.反映类别的多样性 C.出现新概念的概率 D.创造性 8.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这种课程观认为( )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生活本身 9.下面哪一条原则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高速度原则 D.高难度原则 10.以下哪一点不是 ..对于教师运用实习作业法时提出的要求?( ) A.提出明确要求 B.选择恰当的方式 C.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D.做好事后的检查 11.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是( ) A.课外辅导 B.备课 C.上课 D.布置和批改作业 12.我国多数中小学的班级组织机构的建构属于( ) A.直线式 B.职能式 C.直线职能式 D.以上都不是 13.按照在特定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决定成绩的好坏,例如,“这个学生的成绩处在中等水平”,“他考了第一名”,这种测验是( ) A.常模参照性测验 B.标准参照性测验 C.成就测验 D.学能测验 14.在法律上,我国中学的学校与学生关系是属于( ) A.教育与被教育 B.监督与被监督 C.命令与服从 D.监护与被监护 15.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的( )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