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逻辑学案例分析

法律逻辑学案例分析

法律逻辑学案例分析
法律逻辑学案例分析

《普通逻辑学》课程案例分析

赵志仁

逻辑知识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节逻辑知识在侦查工作中的应用

一、侦查假设的逻辑方法

1

所谓侦查假设,是侦查机关的侦查人员采取秘密和公开的调查手段,在收集了一定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案情所做的一系列假定性设想的一种逻辑方法。侦查员和指挥员常常以此制定侦查方案,不断地推动侦查工作深入发展,达到破案的最终目的。这是一种特殊的逻辑推理,也是一种特殊的逻辑思维方法。侦查假设是查清犯罪活动的性质、目的、手段以及作案过程的一种假定性解释。侦查假设是侦查工作必经的一个阶段。

侦查假设具有客观实践性、个案性、连续性三个主要特征。

(1)客观实践性。侦查假设的客观实践性是指它来源于侦查的客观实践。只有在具备了犯罪的客观行为,经过一番调查了解,掌握了一定犯罪材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侦查假设。例如,只有当巨额钱物被盗,发生了盗窃案,才能在此基础上建立内盗还是外盗的侦查假设。

如果根本没有发生刑事案件,当然谈不上侦查假设了。离开具体的客观的犯罪事实,仅凭主观臆想瞎猜测、乱分析,就不是侦查假设了。一个比较复杂案件的侦查假设,总是随着侦破工作的进展,不断推出新的假设。侦查假设是否正确,最后总是要受客观实践的检验。因此,侦查假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客观实践性。

(2)个案性。一般情况下,假设可分全称假设、特称假设和单称假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常常是某一类,甚至是整个事物的性质、结构、功能等的假设,因此,往往用全称或特称假设,又称为类似假设。而侦查活动绝大部分都围绕着某个特定的对象、单个的犯罪人和事件进行,即使有并案

侦查的情况,但犯罪分子的犯罪活动、手段都是具有其个性特征的。因此,侦查对象的独特性质,决定了侦查假设的个案性质,如以人命名的案件:“张德刚案件”、“王利平案件”等,有以日期定名的案件:如“113案件”、“1120案件”(即指1月13日、11月20日)等,这些都是单称性的假设。因此,侦查假设必然是以单称、个案性进行的。

(3)连续性。侦查假设是一系列假设的提出→推动→再提出→完善、修改、补充→侦查实践证实的、连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个假设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也正是侦查过程步入深入的过程。侦查假设也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一个问题弄清了,又会出现另一个新矛盾。例如某年某月,一列装满重要军事物资的火车被颠覆,排除意外事件以后,首先要看是责任事故,还是有意破坏,这可以相应地建立两个侦查假设,再进行收集材料,勘察等等,一旦发现是故意破坏所致,那么,就要寻找作案人,这又必须进行新的假设,即:是什么人?采取了什么手段?作案过程如何等等。再根据这些新的假设,重新组织力量,开展侦查工作,直到破案为止。

2

侦查假设是建立在犯罪行为所改变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形态基础之上的,这些形态构成了犯罪信息。也就是说,任何犯罪行为必然是某种客体实施了精神的、或物质的侵犯行为或冲突,其结果一般都会改变物质的形态,并使有关信息储存在客体之中,例如:手印、脚印、刀痕、血迹、衣物、精斑、唾液等等。这种犯罪后留下的痕迹,就是犯罪信息。这些信息被侦查人员所接收、储存,经过筛选,并据此提出侦查假设,进行调查访问、摸底排队、获取证据等等。侦查假设决不是幻想或主观的虚构,而是根据犯罪信息,通过分析和推理的思维方法,而建立在已知的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

3

侦查假设一般有三步,即:提出假设、否定假设和验证假设。

第一步,侦查假设的提出。提出侦查假设是侦查假设的起始环节。提出假设必须根据犯罪分子作案的现场,综合运用各种侦查措施进行调查、勘察、

询问,和对犯罪事件发生、发现的经过以及由于犯罪行为所引起的种种变化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这是提出侦查假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现场勘查是提出侦查假设最初的、也是最主要的条件,离开了对犯罪现场的客观分析,不可能提出科学的侦查假设,还会使侦查工作陷入主观盲目之中。

侦查假设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案件性质的假设。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本质属性。刑事案件也是如此。不同类型的案件,其性质是迥然不同的。即使是同类案件其性质也是有差异的,如同是伤害罪,就有故意伤害和过失伤害、有直接伤害和间接伤害等等。案件的性质不同,侦查对象的范围也不相同。案件的性质仅凭感觉器官是无法得到的,必须通过对案情的分析,才能对案件性质进行假设。如果是盗窃案,就要确定是内盗还是外盗;如果是人命案,就是确定是自杀,还是他杀,还是意外案件;如果是杀人案,还要分析是故意杀害还是过失杀害等等。与案件有关的情况都需要在勘查和调查的基础上去假设,然后才能逐步地予以确定。

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犯罪分子内外勾结、上下串联,各类案件日趋复杂,仅就抢劫、盗窃、诈骗财物的案件来看就有多种交叉的表现形式:见财起意进而图财害命者有之;财产纠纷而入室抢劫并报复杀人者有之;入室盗窃而见色起意、施以强奸者有之;合同纠纷为挽回损失,连偷带抢者有之。因此,侦查假设也应更加科学化、严密化,并且在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进行多层次、多系列的假设。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案件变化多端的新情况。

第二,关于犯罪客体的假设。所谓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关于犯罪客体的假设,是解决犯罪行为究竟侵犯了什么的问题。对犯罪客体假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帮助侦查人员认识、把握犯罪的本质;二是可以确定案件的性质,分清各种犯罪之间的界限。能提出比较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假设的关键是要详细地了解案

情。所以,对所发生的一切情况掌握得愈全面、详细、具体,所建立的侦查假设也就愈可靠。

第三,关于确定嫌疑对象的假设。任何刑事案件,必然有犯罪主体,即作案人。为了确定犯罪主体,必须首先作出关于嫌疑对象的假设,寻找那些具备作案条件的人,作为侦查对象的假设。例如:某少女被强奸后杀死在河边。经调查,该女青年系河东村人,死前曾和甲、乙、丙三个男青年谈过恋爱。把这三个人假设为嫌疑对象,从这三个人中进行筛选,看谁具备了更多的作案条件,当然也不排除在更广泛的范围中进行嫌疑对象的假设,通过实践检验,最后确定犯罪分子。

第四,对作案时间、空间以及作案手段进行假设。任何案件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发生的。因此侦查员和指挥员准确掌握作案的时间、地点,对破案是极其重要的。对作案的时间,包括什么时间作案?作案的过程共用了多少时间?作案的空间即作案的地点在何处?是第一现场还是第二或第三、四现场等等,侦查人员必须经过对犯罪信息的分析,提出侦查假设,才能进一步确定侦破的方向和范围。这里仍以河边女尸为例,通过法医验尸,认定女尸已在水中浸泡了2~3天,因此作案时间基本可以确定;发现女尸的河边没有作案痕迹,看不出这里是第一现场。那么到底第一现场在何处,这需要作关于犯罪现场的若干假设。既可以假设第一现场在河东边附近的房子里或树林里,也可以假设就是在河边,然后根据掌握的线索,进一步确定和检验假设。

以上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侦查假设的主要内容。当然还可以进一步从犯罪的动机、结果、整个作案过程等方面进行侦查假设。这些都是侦查假设的起点环节。

第二步,通过筛选,否定假设,建立新的假设,找到破案的可靠途径。在侦查实践中,随着对犯罪分子作案情况的大量了解和掌握,使侦查人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于是不断地否定那些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假设。通过否定那些假设,可以不断地缩小侦查范围,把握侦查方向。也只有不断地否定那些

错误的假设,才能逐渐使侦查人员的思维更集中到真实性的假设方面来;只有不断地抛弃和否定那些错误的假设,才能区分真相和假相,不被虚假的现象所迷惑,使侦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否定、筛选假设可以说是通向最后破案的桥梁。这里仍以河边女尸为例:

经调查发现,她曾同甲、乙、丙三个人有过恋爱关系。这就可以先作三个侦查假设:如果是甲作案,那么甲就必须有作案的时间、特定的手段。经了解,甲没有作案时间,因此甲作案的假设就不能成立,应予否定。后经深入了解,乙和丙也同样存在与作案事实相矛盾的情况,于是乙和丙作案的假设也被否定了。随着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又了解到了新情况:前几天村里来了一个外地卖金银首饰的小贩,常常把几个女青年带到河边小树林中打首饰,其中就有受害的女青年。根据这个线索,于是作出新的假设:那个打金银首饰的可能作案,第一现场有可能在小树林中。根据新的假设进行勘察,果然发现了小树林是作案的第一现场,那里有扭打的痕迹,还有女尸的头发、布丝等遗留物。在筛选、否定假设的过程中,从逻辑上说,往往采用选言推理的形式。选言推理是演绎推理的形式之一,它的一个逻辑要求是作为推理前提的选言判断,必须力求穷尽各种可能。为此,侦查员在侦查的过程中,对于作案人的各种假说必须全面、周详,力求避免遗漏或疏忽。假设的大前提往往以或A、或B、或C……来表示了解的各种可能,这些可能应当努力包括所有的情况,然后在实践中将不可能者一一排除。只要真正穷尽了各种可能,排除不可能后,余下者便是要找的案犯了。只是由于侦查的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地出现,要真正做到穷尽各种可能并非易事,因此必须善于根据新情况或新问题修正原有假说,提出新的假说。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地向破案的方向逼近。

第三步,侦查假设的证明。查假设的证明虽然离不开逻辑证明,但主要是事实证明。这是由侦查假设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侦查假设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侦查实践中产生的。人类发展史表明: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认

清。侦查破案亦是如此,特别是对情况与线索的区别、对犯罪嫌疑人的摸排、对侦查范围的制定、对侦查目标的选择,往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只有通过多次地反复地检验,才能突出侦查重点,为制定最佳的侦查方案提供充实的依据。如果不对侦查假设进行检验,就无法确定先侦查什么后侦查什么,侦查工作就难以步步深入。

侦查假设将在实践中得到证明,侦查假设证明的过程也就是侦查工作逐步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侦查假设的验证并不是简单的肯定和否定,往往是曲折的,存在着三种不同情况:一是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被证明假设为真,案情则会进一步暴露或达到破案的目的;二是假设中有部分是正确的,另部分不符合客观实际,则应进一步修改、补充,使其更加完善;三是假设与客观情况完全不符合,则被证明为错误的,这样的假设则被完全否定,应以新的侦查假设补充它。虽然错误的假设被排除,但是不能完全否定它的作用,它往往是达到其理性认识的中介和桥梁,使新的假设更加确切、具体。侦查假设在反复实践中,终被证明为真。

侦查假设虽然已被实践所证明,认定了犯罪分子,但也仍然需要逻辑证明,也就是将实践检验的结果,以系统、理论的形式予以论证,并起草法律文书,转交检察机关对罪犯提起公诉。

4

侦查假设既是侦查实践必经的途径,又是侦查人员经常运用的主要的逻辑思维方法。它要求:

(1)假设的根据必须真实可靠。侦查假设是围绕着确定犯罪分子是谁这个主题展开的,稍一疏忽就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因此,必须慎重对待。同时,任何假设都不是主观臆想,不是虚构,它必须建立在一定事实的基础之上。因此,侦查假设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要建立在已经掌握的、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只有这样的假设,对侦查工作才有实际意义。

(2)侦查假设不能与案件中的事实相矛盾。一旦发现矛盾,必须予以否定,重新提出假设。

(3)关于案件性质与犯罪主体的假设,是核心假设。这些假设不仅能说明和解释该案的性质、过程、犯罪主体等,而且还能理解与之相关的事实,并能据此进行有效的、合乎逻辑的推理。

(4)侦查假设,要力求穷尽各种可能性。即使是同一个案情,或同一件事实,都应有若干个不同的假设去解释它。这样既可以在对立的假设中择优,有利于选择最佳的侦查决策,也可尽量避免遗漏有关情况。

以上四点是侦查假设过程中的最基本的思维要求。侦查假设是侦查工作必经的途径,是侦查人员必用的逻辑方法,刑侦人员应当重视和研究这一方法,使侦查工作进一步科学化。

二、侦查演绎法

侦查演绎法是侦查过程中常用的逻辑方法。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向是从一般推向个别。就演绎推理而言,只要前提可靠,推理形式正确,就可以得到必然性结论。侦查中常见的演绎推理形式有假言推理、联言推理、选言推理、直言三段论和二难推理等。其中最经常、大量使用的是假言和选言推理。下面将对这两种推理的方法在侦查中的应用进行说明。

1

所谓假言推理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并且根据假言判断前后件之间的关系而推出结论的推理。例如:

某日清晨,一位退休老工人在市内一座大桥附近散步时,发现河面上漂浮着一个黑乎乎的物体。他马上喊人来用铁钩子钩上来,是一团用麻袋包裹着的东西。老工人扒开一看,里面装着一大块一大块的肉。一种不祥之兆揪住他的心,他用手扒了扒肉,突然露出了一只手,定睛一看是一只被水泡得惨白的人手。在场的人都惊得目瞪口呆。

公安人员接到报案后运用了如下推理方法进行侦破。

第一,运用假言推理准确无误地立案。

市公安局闻讯后立即派侦查员赶往现场,进行认真细致的勘查和尸表检查。侦查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现场勘查。通过现场勘查来获取与案件有关的痕

迹、物证等信息并进行反馈。要反馈就离不开逻辑推理。思维上的反馈是否符合逻辑,不仅直接涉及能否准确无误的立案问题,也涉及能否迅速及时破案的问题。勘查表明:发案现场位于桥南170里处的西郊。侦查员从麻袋里取出了一具无头、无腿的女性残尸躯干。这段残尸躯干用双层白塑料布包裹着。勘查表明:此案是一起特大案件。其推理依据如下:

如果是“杀人碎尸案”,那就应当列为“特别重大案件”,本案确实是杀人碎尸案,所以,本案应当列为“特别重大案件”。

这里的大前提是:“刑事案件及其立案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规定”。小前提是现场勘查得来的真实情况。结论是通过大小前提之间的推导得出的,带有必然性。这个充分肯定式假言推理使侦查员迅速、准确、无误地立了案。

第二,详细而周密地掌握现场情况,为假言推理提供依据。

这起特大杀人碎尸案的侦破难度是很大的。因为侦破杀人碎尸案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查明死者姓甚名谁?家住哪里?死者生前有无工作单位,单位又在何方?而发案所在市,地域宽阔、人口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发案所在市的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在千万以上。而在众多的人口当中,女性的比例近一半,即有500多万人。茫茫人海,上哪里去寻找这个被害妇女呢?其难度可想而知。这里用“大海捞针”来形容此案的侦破难度并非夸张。那么,如何利用已知的这些条件来破案呢?经过研究认为,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联系都有着一定的条件关系。就本案的实际来看,首先要根据现场勘查和尸表检查的情况,分清和寻找被害妇女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其次,要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假言推理绘制被害者画像,用逻辑推理来提供查找被害妇女的依据,尽最大可能缩小查找被害妇女的范围。

根据尸表检查和尸体的分剖情况,侦查技术人员做出了如下推断:

①死者是被绳勒造成窒息死亡,而后又被碎尸投入河内。

②作案时间在12月20日左右,饭后二三小时之内。

③作案工具系刀和锯两种。

④尸体包装物有麻袋、塑料布、牛皮纸和三种不同的绳子;尸体外表很干净,无任何灰垢(并非水泡干净的);整个现场无血迹,因而分析本现场不是第一现场,第一现场应在室内。

⑤死者年龄约在35至40岁之间;根据两臂横直测量,身高约165公分左右。

⑥死者两手细长,皮肤白润,不是体力劳动者。

⑦死者颈部有几根弯曲头发,腹部有妊娠线。死者应是生前烫发和生过孩子的妇女。

⑧死者右锁骨部位有一黑痣,右手食指指甲盖上有一先天性的紫红道。血型为A型。〖HT〗

上述推断是否合乎逻辑呢?如果合乎逻辑,推断就是正确的,就能为侦查员分析作案时间、案件性质、作案条件,特别是迅速查明死者提供可靠的依据。如果上述推断不合乎逻辑,就会给侦查工作设置不应有的障碍,甚至使侦查工作走上弯路,或步入歧途。这里仅就几个主要推断从假言推理和侦查实践结合的角度作些分析:

①死者是被绳勒造成窒息死亡。

如果死者颈部绳勒的索沟里有生理反映(表皮脱落与皮下出血之痕迹);那就应是绳勒造成的窒息死亡;检验表明:死者颈部绳勒的索沟里有生理反映(表皮脱落与皮下出血之痕迹),所以死者应是被绳勒造成窒息死亡。确定犯罪分子用何种手段将被害人致死,是对杀人案正确开展侦查的一件必要工作。由于客观事物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并且因果联系的规律性知识通常由假言判断表达,所以侦查员往往把规律性知识和勘验检查中掌握的事实材料结合起来得出结论。本案的侦查员就是运用这种方法,依靠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假言推理来确定被害人的死因和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的。

②本现场不是第一现场,第一现场应在室内。

这是由两个假言推理得出的结论。第一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式:

如果是杀人碎尸第一现场,周围必有大量血迹;本现场无血痕(且无伪造和破坏之嫌疑);所以,本现场不是杀人碎尸第一现场。

第二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式:

只有在室内杀人碎尸,尸表才可能无任何灰垢;本案被害人的尸表无任何灰垢;所以,本案的被害人是在室内被杀死碎尸的。

准确地分析第一现场的所在地,在侦破杀人碎尸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直接涉及侦查员能否正确制定侦查方向,准确判断犯罪分子的作案条件等一系列问题。

③死者身高约在165公分左右。

这是由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式得出的结论。

如果死者发育正常,那么死者的身高应近似于两臂横直长度;尸检证明:死者发育正常;所以,死者身高应近似于两臂横直长度。

已知死者两臂横直长度165公分,所以死者身高近似于165公分。这个近似值的伸缩幅度可在正负5公分之间。即:调查时可以排除160公分以下和170公分以上的妇女,使调查范围缩小。

④死者是脑力劳动者。

这是由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式得出的结论。

如果死者两手细长,皮肤白润,那就不是体力劳动者;

检尸证明:死者两手细长,皮肤白润;所以,死者不是体力劳动者。

死者不是体力劳动者,当然就是脑力劳动者,这样侦查范围又进一步缩小为脑力劳动者。

⑤死者生前生过孩子。

这是通过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推出来的结论。

只有生过孩子的妇女,腹部才有妊娠线;死者腹部有妊娠线;

所以,死者生前生过孩子。

把③、④、⑤三个推理的结论联系起来,就可以得到被害妇女的生理特征,从而把不符合以上生理特征的妇女排除在外,缩小调查范围。经查访某

单位曾有一女干部失踪,她的身高、肤色、发型与无名女尸相似,与该失踪妇女的丈夫所介绍的固定生理特征完全相同,于是侦查认定这个失踪的女干部就是被害人。然后再通过指纹鉴定,运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如果失踪妇女的指纹与被害妇女的指纹完全相同,那么失踪妇女就是被害妇女;经鉴定,失踪妇女的指纹与被害者指纹完全相同;所以,该失踪妇女就是被害者。

经过以上一系列假言推理,终于弄清了死者姓甚名谁,在何处工作。这都是通过给残尸画像、按照残尸所提供的条件,建立的假言推理系列。

第三,运用假言推理的否定式,确定嫌疑对象。

死者查明后,下一步就要确定残害妇女的是何许人也?通过调查该妇女生前表现及亲属朋友,又运用了以下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HTF〗只有具备作案时间的人,才是杀人碎尸的凶手;

〖〗所以某甲、乙、丙……都不是作案人。〓〓〓〓〖SX)〗只有具备作案动机和目的的人,才是杀人碎尸的罪犯;

〖〗所以某甲、乙、丙等不是杀人碎尸的罪犯。〓〓〓〓〓〖SX)〗〖HT〗

由上述两个推理不难看出:在摸底排队,排除嫌疑人时,侦查员最常用的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式。它在缩小侦查范围,突出重点嫌疑人的环节上,起较大的作用。

第四,根据作案的必要条件,正确确定罪犯。

从逻辑思维的角度看。在侦查工作中,嫌疑对象确定得是否准确,关键在于认定的各种条件是否确实、准确,即分清哪些条件是充分的、哪些条件是必要的、哪些条件又是充要的,如果要突出重点嫌疑人,就得掌握足够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虽然达不到完全认定犯罪分子的目的,但毕竟能突出侦查目标,随着必要条件逐步地增加,由量变到质变。一旦众多的必要条件和

确凿的证明密切结合起来,就可以向充分必要条件转化,达到迅速确定罪犯的目的。

经过进一步深入调查发现:丁有杀人作案的条件。

①丁是被害人的直接领导,几年来两人关系密切、异常,经常同吃饭,同看电影,外出散步,形影不离。不少人反映,他俩多次在树林、办公室接吻搂抱,并有“越轨”行为。据此推断:

如果并非夫妻关系的已婚男女,常在一起接吻搂抱,那么关系一定暧昧。

丁与被害人并非夫妻关系,常在一起接吻搂抱;

所以,丁与被害妇女关系一定暧昧。

在此推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丁与被害妇女的基本情况。丁在单位系中层领导,掌握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颇受单位重视,是个很有前途的中年人,已经结婚,并有一个孩子,妻子尽管不在身旁,但夫妻感情较好。据此分析:他与被害人交往只是想“玩一玩”、“占点便宜”,并不是真正爱上了被害人。被害人常把丁与自己丈夫比较,感到自己丈夫“过于土气”、“没风度”、“没路子”,渐渐对丈夫和孩子由冷淡到疏远,甚至仇恨,为此平常打骂孩子,讽刺丈夫,并向丁表示要与丈夫离婚,忠于丁,献身丁等等。丁既怕事情闹大影响自己的夫妻关系,又怕影响自己的前途,因而有杀人灭口的可能。

②丁有作案工具来源。捆女尸用的绳子共三种,其中有两种是市场销售的普通麻绳,另一种是国内罕见的尼龙绳。经检验、鉴定,这种尼龙绳国内不生产,只有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化纤工业发达的国家才有。而丁本人近几年曾多次去美国、日本。发现尸体的第二天,丁将两根同样的绳子(26mm)扔到了搂下垃圾箱内。被邻居看到,拾回来,所剩下半截绳子头,与捆尸所用的绳头剪断的刀口一致。至此,重点嫌疑对象逐步确定,经批准拘留了丁。丁在大量罪证和事实面前,不得不交待杀人碎尸的作案动机和过程。

在上述侦破中,假言推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是由于,任何一起案件的发生都是客观存在,并都存在着条件和结果之间的联系。即某事物的发生和存在,决定着另一事物的发生和存在。因此,当侦查员一旦找到了条件和结果之间存在的必然性联系时,便可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假言推理进行分析,判断案情,从而取得满意的结果。

应当指出,在侦查工作中,嫌疑对象的确定是否准确,关键在于认定的必要条件是否准确。侦查实践证明,具备犯罪必要条件愈多的人,作案的可能性愈大。如果具备了作案需要的全部必要条件,而且必要条件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明犯罪的链条,那么破案就水到渠成了。为此侦查人员应从哪些方面搜集有关的必要条件呢?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其一,犯罪人在现场留下的物品、工具、脚印、指纹、唇纹、唾液、精斑、毛发、皮屑等;

其二,犯罪人是否熟悉现场,是否了解现场周围的情况,有无预谋;

其三,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有无利害关系;

其四,犯罪人作案时,是否因被害人反抗而留下肉体创伤、衣物裂痕,犯罪分子所使用的凶器给被害人所留下的伤痕;

其五,犯罪人应该具备的作案时间、动机,及企图达到的目的、使用的手段等等。

以上这些都是运用假言推理的重要依据。只有在对作案人各方面情况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运用假言推理。条件愈多,愈细致、深入,破案的效率会愈高。

第五,运用假言推理中容易出现的逻辑错误。

假言推理是一种演绎推理,它要求前提必须真实可靠,同时还应遵循假言推理的规则。在运用假言推理时,如果违反了以上两条基本要求,那就得不到正确的结论。通常容易犯的逻辑错误有以下几种表现:

(1)大前提虚假。有些侦查员在办理案件时,以想当然,或者凭经验进行轻率的断定,因而常造成大前提虚假。有的侦查员,一看到被害人的生殖器

被犯罪分子切割,往往会先入为主,把案件性质定为“奸情致死”。其思维过程如下:

如果死者的外生殖器被切割,那么就是奸情致死;

此人的外生殖器被人切割;

所以,此人是奸情致死。

很显然,侦查员在这里想利用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来推断案件性质。从表面上看,它符合“充分肯前式”的推理规则。实际上其大前提是虚假的。这是由于生殖器被割,并不一定是奸情所杀。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因此,所推出的结论也失去了必然性,不符合演绎的逻辑特征。这种由大前提的前后件没有逻辑联系而造成的逻辑错误有很大的危害性,它常常使侦查员误“或然”为“必然”,扰乱侦查视线,而且不知其错。这种逻辑错误往往与侦查员混淆了“侦查经验”和“侦查规律”两个概念的区别有关。在侦查逻辑中,规律性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同全称肯定性的直言判断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规律性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可以转化为全称肯定判断,而全称肯定判断也可以转化为规律性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例如:“如果谁是投毒作案的犯罪分子,那么他一定有接触毒品的机会”,可以转化为“凡是投毒作案的犯罪分子都有接触毒品的机会”。后者亦可以转化为前者。如果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后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许多是经验性的而不是规律性的),则不能转化为全称肯定判断。例如:(1)“如果是犯罪人,被询问时表情一定紧张”;(2)“如果杀人手段残忍,那么一定是仇杀”;(3)“如果是奸情杀人,那么必有合谋”;(4)“如果有盗窃,那么一定是外盗”;(5)“如果死者被人切割了外生殖器,一定是奸情致死”。上述五个前提是虚假的。如果将这样一些虚假的判断作为推理的前提,就得不出必然性的结论,失去演绎的特色。所以侦查员若混淆了“侦查经验”和“侦查规律”的区别,就会误“或然”为“必然”,导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混淆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逻辑特征。在侦查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混淆不同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的逻辑错误。例如:

〖HTF〗如果谁不贪污、不腐化,那么谁就不会犯错误;

〖〗所以,某干部不会犯错误。〓〓〓〓〓〓〓〓〓〖SX)〗〖HT〗

这个推理是一个错误的推理。它错就错在没有区分假言判断的逻辑特性;它误就误在混淆了大前提的条件关系。因为“贪污”和“腐化”各是错误的充分条件,而推理者则误把充分条件当作了必要条件。

又如:“违法”是“犯罪”的必要条件。如果把“违法”误作“犯罪”的充分条件,就要混淆罪与非罪的界限。如果把“作案动机”、“作案时间”、“去过现场”、“作案工具”等诸多的必要条件误作充分条件,并以此为大前提进行推理,就势必导致错拘、错捕,冤枉无辜的严重恶果。

〖HTK〗2

选言推理是建立在选言判断基础之上的。因此,要讲清选言推理在侦查中的应用问题,首先要讲清选言判断在侦查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刑事案件形形色色、千变万化,各类案件自身的情况也错综复杂,犯罪分子既要千方百计作案满足私欲,又要想方设法逃避打击,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往往使其在极隐蔽的情况下作案。这样,侦查员办案初期所掌握的有价值的线索往往很少。在很多不能够立即做出断定的情况下,侦查员不得不依靠选言判断对勘查、调查得来的情况作出各种可能性的估计或推测,体现在思维上就构成了选言判断。例如:

〖HTF〗“某人突然被杀,或是谋财害命,或是报复杀人,或是奸情致死,或是流氓杀人,或是抢劫杀人,或是反革命暗杀……”〖HT〗

这个选言判断,对侦查员分析犯罪分子的作案动机提供了若干个可能性。虽然暂时不能立即肯定或排除某种可能,但毕竟有助于侦查员确定侦查范围,有助于侦查员选择最佳决策。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选言判断是侦查员分析各种情况的基础,是指挥员选择最佳决策的前提。

作为侦查员和指挥员在应用选言判断时最忌讳的是“遗漏选言肢”。比如:某地公安局在追缉堵截特大恶性案件的犯罪分子时,由于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在逻辑上遗漏了选言肢,因而放纵了犯罪分子。当然,有的侦查员是这样分析的:

犯罪分子或是从铁路上劫、乘火车外逃,或是从公路劫、乘汽车外逃,或是从水路劫、乘船只外逃。

尽管实施追缉堵截时动用了许多军警,结果犯罪分子还是从空中劫持飞机逃跑了。这个教训是沉痛的。它启示我们,在开展侦查工作的时候要避免“经验主义”,注意侦查工作的科学性,尽最大可能穷尽选言判断的各个选言肢。选言判断在侦查期间的作用比较大。因为侦查初期侦查员所掌握的事实材料比较少,只能依靠选言判断来分析案情的各种可能情况,其作用主要是制定一个分析的范围,以供选择。

因此,选言判断的应用与破案的差距较大,其威力也要小于选言推理。相对地讲,选言推理的作用就比选言判断大一些。如果要进一步开展侦查工作,达到破案的目的,必须在选言判断的基础上用更多的与案件有关的事实来肯定或否定一些选言肢,即应用选言推理。下面,将通过案例加以说明:〖HTF〗某月某日,某公安分局接到报告:“某居民家院里有一具男尸倒卧于血泊之中。”刑警队和有关技术人员立即出动,勘查了犯罪现场。

现场位于居民稠密的住宅区,是两间土平房和一个四方大院,坐北朝南。户主的外甥被杀死在院内南墙窗下,头部、颜面、颈部分别有8cm长的伤口六处,左手背有斜行伤口11cm,右手二、三、四、五指被砍断,系抵抗伤。说明被害人与歹徒有过激烈的搏斗。住屋内有四具尸体,横卧于血泊之中。死者手脚均被绳索反捆,并连在一起,口中塞有白线手套、纱巾、花布、纱布等物。由西向东的排列顺序是户主、户主之妻、户主之子、借宿的女邻居。〖HT〗

这里仅就“案情分析”这个环节中的选言推理的应用来作些研究。

第一,运用选言推理,作出案件性质的推断。推断合乎逻辑与否,决定案件的性质。在一般情况下,人的突然死亡有三种可能:或是自杀,或是他杀,或是意外事件致死。某事件,如果都是自杀或意外事件致死的话,那么公安机关的侦查部门就难以立案。勘查表明:院内男尸有明显的抵抗伤而且有的损伤的部位、方向、程度不能自己造成。屋内的四具尸体手脚被捆,口中均有异物堵塞。院内和屋内诸多死者的实况表明:既不是自杀,也不是意外事件致死。不相容选言推理(或者叫“排斥”选言推理)的否定式表明:此事件性质是他杀无疑,应予立案侦查。

第二,运用选言推理,进行作案工具的推断。法医检验表明:院内和屋里的五名死者系被同一凶器所杀。在一般情况下,侦查员常把凶器分为钝器或锐器。技术鉴定证实:五具尸体的尸伤创壁光滑、创缘整齐,不能由钝器形成,只能由锐器所致。对作案凶器的推断准确与否很重要,它直接涉及能否“由物找人”的问题。现场勘查时发现屋内墙角的水缸后面扔着一把非常锋利的斧子,斧刃上的血迹与被害人的血型完全相同。借宿的女被害者的长发中留有菜刀把上的钢圈一个,水桶中有歹徒由于用力过猛而折断的菜刀把,沾满着被害人的血迹。

第三,关于歹徒有无预谋的推断。

〖〗所以,歹徒不是临时起意作案。〖SX)〗〖HT〗

的,有两名死者

口中的白线手套也是歹徒带来的。室内被害人的身上有匕首划痕,院内被害人手上的伤口也

是匕首形成。整个现场没有查到匕首,系作案前带来作案后带走。可见,歹徒是有计划、有

预谋、有准备的作案。

(含二人在内);

〖〗所以,歹徒是两人以上作案。〖SX)〗〖HT〗

言推理。

时威逼、捆绑并杀死五人,至少有一人威逼,他人捆

绑才能行凶,现场足迹也表明是多人作案。

〖〗所以,作案歹徒是熟人。〖SX)〗〖HT〗

姓名,敲门而入

;作案后,杀人灭口,斩草除根,随后逃遁。

纳推理的逻辑方法。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向,是从个别推

向一般,其结论绝大多数是或然性的(完全归纳推理例外)。下面简要介绍侦查中经常运用的

归纳推理方法。

1

概括出某类事物

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途。侦查员在建

立自己的科学理论时,总是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与案件有关的各种材料,并结合分析事物

的因果关系和其他必然联系,概括出某类事物的本质。如:侦查员发现许多精神正常的人因

扼颈而死都不是自杀。为了解开这个谜,侦查员结合生理学知识进行了科学探讨。结果试验

表明:精神正常的人之所以不能扼颈自杀,是因为自扼颈部时就要出现窒息状态或意识丧失

,导致肢体肌肉松弛,这样,自扼颈部的手就会无力地自然下垂,不能继续扼压颈部致死,

因此自我扼颈致死常是假象。

2

常常采用大量调

查和重复实验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方法,推出某类事物全部对象的概率性结论。所谓概率是

指一次抽取某类案件的数量与所抽取的发案总数的比。这种方法又叫概率归纳法。

300起。刑侦内勤随意抽取了其中的100起,发

现有60起案件是盗窃案,另外40起是其他案件。再将其他时间抽取的盗窃案件的概率与秋、

冬交替季节盗窃案件发生的频率相比较,发现总在06这个常数附近摆动。这个常数就叫“

概率”。通过百分比计算,就可推知秋冬交替季节盗窃案的发案率在60%左右。

次、重复进行调查

或实验某种事物的频率所得出的常数叫概率。二者之间有区别。

是在0与1之间变化。据此分析,就可作出以下三个假言判断:

法律逻辑学简答题

一,简答定义的规则,以及违反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 1义必须相应相称.,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你的逻辑错误。 2定义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3不能用负概念去定义正概念.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定义否定一的逻辑错误. 4定义必须清楚确切.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定义含混的逻辑错误.- 二,简答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区别. 1.思维进程的方向不同.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而归纳推理则是从特殊到.-般. 2.前提与结论的联系性质不同,演绎推理的结论不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因而其结论是必然的.而归纳推理的结论则一般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因而其结论一般是或然的._ 三、简答直言命题的种类,写出其逻辑形式公式,并分别描述其主、谓项的周延性情况. 1.全称肯定命题.SAP.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2.全称否定命题.SEP.主项周延,谓项周延. 3.特称肯定命题.SIP.主项不周延,谓项不周延. 4,特称否定命题.SOP,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5.单称肯定命题.SAP.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6.单称否定命题。SEP.主项周延,谓项周延。- 四、简答三段论的基本规则。 1.一个三段论有且只有三个不同的项。 2.中项在两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4.两否定前提推不出任何必然性结论。 5.如果前提之一是否定的,则结论也是否定的l如果结论是否定的,那么必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 五、简答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并写出其有效的推理形式.规则: 1.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但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 2.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但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有效的推理形式.1.肯定前件式 2.否定后件式. 六、简答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并举例说明它的一个有效的推理形式”规则: 1.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但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 2.否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但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举例说明:如果物体不受外力作用,那么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七、简答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并写出其有效的推理形式。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法律逻辑学试题一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 分) 1,在"有的犯罪不是故意的"这一性质判断中的逻辑常项是有的……不是…… ,逻辑变项是犯罪,故意. 2,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真而后件假_时,它才是假的;在其它情况下,它都是真的. 3,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有同一律, 不矛盾律和排中排. 4,在"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这一定义中,被定义项是刑法,种差是规定犯罪和刑罚,邻近属概念是法律.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 1.概念外延间的交叉关系属于( C )关系。 A.即对称又传递 B. 对称但非传递 C.非对称但传递 D. 即非对称又非传递 2.在性质判断中,决定判断形式的是( D )。 A.主项和谓项 B. 主项和量项 C. 谓项和联项 D. 量项和联项 3.“正当防卫不是犯罪行为”这个判断的主、谓周延情况是( A )。 A. 主、谓项都周延 B. 主、谓项都不周延 C. 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D.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4.运用换质法和换位法推理,由SEP可以推出(D)。 A. AS B. E C. E D. IS 5.与“并非有些贪污罪不是故意犯罪”等值的判断是( A )。 A.所有贪污罪都是故意犯罪 B. 所有贪污罪都不是故意犯罪 C. 有些贪污罪是故意犯罪 D. 有些贪污罪不是故意犯罪 6.“并非某甲或某乙有罪”等值的判断是( D )。 A. 某甲和某乙都有罪 B. 某甲和某乙都无罪 C. 某甲或某乙有罪 D. 某甲或某乙无罪 7.若“某甲必然不是凶手”为真,则( C )为真。 A. 某甲必然是凶手 B. 某甲可能是凶手 C. 某甲可能不是凶手 D. 某甲不必然不是凶手 8.类比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相同点是( D )。 A. 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B. 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 C. 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 D. 或然性推理 9.“调查中发现,凡是普法教育搞得好的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都较低,凡是普法教育搞得不好的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都较高,由此可见,搞好普法教育是刑事案件发案率较低的原因。”这是求因果联系的( C )。 A.求同法 B.求异法 C. 求同求异并用法 D.共变法 10.在论证过程中,如果违反“论据的真实性不应依赖论题的真实性来论证”的规则,就会犯( C )的逻辑错误。

法律逻辑学1

文法教研室一、填空题 1.如果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p,那么q”的前件p是假的,而后件q 是真的,则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一定是的。 2.如果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p 才q”是假的,则这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p一定是的,而后件q一定是的。 3.如果一个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假的,则其结论一定是的。 4.根据不矛盾律,可以由一个判断真,推出与其具有关系或关系的判断假。 5.在三段论第三格中,中项M是大、小前提中的主项。其具体规则为: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判断;结论必须是。 6.如果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p,那么q”是假的,则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p一定是的,而后件q一定是的。 7.如果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p,才q”的前件p和后件q都是假的,则这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一定是的。 8.根据差等关系,SIP真,则SAP 。 9.在三段论第二格中,中项M是大、小前提中的项。其具体规则为:大前提必须是;两个前提中必有一个是否定判断。 二、单项选择题 1.“大学生“与“共青团员学生”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是()。 A、交叉关系 B、真包含于关系 C、真包含关系 D、全异关系2.“党员审判员”与“司法干部”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是()。 A、交叉关系 B、真包含于关系 C、真包含关系 D、全异关系3.在审判工作中参照典型案例量刑,这是逻辑学中()的具体运用。 A、归纳推理 B、回溯推理 C、类比推理 D、模态推理4.侦察员根据犯罪现场遗留的作案人的脚印尺码较大,推测作案人的身材高大。这是逻辑学中()的具体运用。 A、归纳推理 B、回溯推理 C、类比推理 D、模态推理5.将“犯罪行为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这一判断进行换质位法直接推理,其结论是()。 A、犯罪行为不是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B、不犯罪行为是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C、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不是犯罪行为 D、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是犯罪行为 6.“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和“我是人民”这两个判断中的“人民”()。 A、都是集合概念 B、都是非集合概念 C、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 D、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后者是集合概念 7.下列各组概念按箭头所示方向属于正确限制的有() A、法官→青年法官→女青年法官 B、女青年法官→青年法官→法官 C、法官→青年→党员 D、党员→青年→法官

《法律逻辑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A)

《法律逻辑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A) 一、填空题(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每小题 2分,共20分) 1、思维的形式结构由 和 构成。 2、表示对象不具有某种本质属性的概念,称为 。 3、由“q p ?→”为假,可知p 为 ,q 为 。 4、对一真值形式的判定,就是确定它属于 、 还是 。 5、直言命题的 和 通称为词项。 6、一个直言命题的谓项周延,其质是 。 7、如果把“新闻系毕业的学生不都当记者”整理成I 命题,则其谓项是 。 8、如果SOP 为假,则S 与P 的外延间具有 关系和 关系。 9、“地球磁场发生磁暴的周期性经常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一致。随着太阳上黑子数目的 增加,磁暴的强烈程度也增高。当太阳黑子数目减少时,磁暴的强烈程度也随之降 低。所以,太阳黑子的出现可能是磁暴的原因。”这是运用了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 法中的 。 10、证明是根据已知为 的命题,来确定某一命题 的思维形式。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 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不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q p ∧”与“s r ∨”这两个命题形式含有 ( ) A 、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 、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 、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 、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2、在下列语句中,在集合意义下使用语词“人”的是 ( ) A 、人是有思维能力的 B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 、人贵有自知之明 D 、人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 3、下列语句作为划分,正确的是 ( ) A 、战争分为常规战争和世界大战 B 、一年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C 、这个班的学生,除了七名女学生外,其余都是男生 D 、概念分为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和正概念 4、正确表示 “中国”、“亚洲国家”、“发展中国家”三个概念外延间关系的图形是 ( ) A 、 B 、 C 、 D 5、当p 真、q ?也真时,下列为真的公式是 ( ) A 、q p ∧ B 、q p ∨ C 、q p → D 、q p ? 6、和“并非:这个商店的商品价廉物美”相等值的命题是 ( ) A 、这个商店的商品价不廉,物也不美 B 、这个商店的商品价廉但物不美 C 、这个商店的商品价不廉,或物不美 D 、这个商店的商品物美但价不廉

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试卷

《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试卷 法律 强制性的”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_ _______ , 其中逻辑常项是 ___ ,逻辑变项是_ _________ 。 2.驳倒对方的论据和 _ ________并不等于驳倒对方的论题。 3.当SAP与SIP两种判断都假时,S与P的外延具有___________ 关系。 4.反证法是通过确定与原论题相_ 的论题的虚假,然后根据____ __ 由假 推真,从而间接确定原论题真实性的方法。 5.与“张三和李四都不是罪犯”相矛盾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是。 6.“附加刑”可概括为_____ __。 7.“这个村庄没有一个人是罪犯”这一判断的是性质判断中的______ 判断。 8. 根据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中的律,若“甲是法官而不是党员”为 假,则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真。 9.“某单位发现,半年内有四次重要的内容被泄露,经调查,把这七次会议 参加者的名单全部加以对照,结果发现,凡是有王某参加的四次会议,内容 均被泄露,而他未参加的三次会议,内容均未被泄露。其他人员没有和王某 相同的情况。调查人员由此断定:王某是四次会议内容的泄密者。”这里调查人员运用了穆勒五法中的法。(4分) B”与“A或者B”这两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包含着( A.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2. 当“p→q”、“p→q”与“p→q”均为真时,p、q取值应为()。 A.都真 B. p真q假 C. p假q真 D.都假 3. “甲班所有同学都学法律逻辑”和“甲班有的同学不学法律逻辑”这两个判断,具有()。 A.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 项 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 项 4. 根据不同的标准,“非法组织”这个概念可以归类于() A.单独概念集合概念正概念 B.单独概念非集合概念 负概念 C.普遍概念集合概念负概念 D.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 负概念 5. 已知“甲班有的同学是法律爱好者”为真,可以推出()。 A. “甲班所有同学是法律爱好者”为假 B. “甲班有的同学不是法律爱好者”为真 C. “甲班有的同学不是法律爱好者”为假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法律逻辑学试题附答案

试卷编号NO: 高等函授教育《法律逻辑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只有年满十八周岁,他才有选举权"这个判断的逻辑形式是_________ 。其中,逻辑常项是_________ ,逻辑变项是_________ 。 2、若p取值为真,q取值为假,则"p或者q" 取值为。 3、根据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如果SEP取值为真,则SAP取值为,SIP取值为,SOP取值为。 4.论证是由、和三个部分组成。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概念外延间的交叉关系属于()关系。 A.即对称又传递 B. 对称但非传递 C.非对称但传递 D. 即非对称又非传递 2.在性质判断中,决定判断形式的是()。 A.主项和谓项 B. 主项和量项 C. 谓项和联项 D. 量项和联项 3."正当防卫不是犯罪行为"这个判断的主、谓周延情况是()。 A. 主、谓项都周延 B. 主、谓项都不周延 C. 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D.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4.运用换质法和换位法推理,由SEP可以推出()。 A、PAS B、PES C、SIP D、PIS 5.与"并非有些贪污罪不是故意犯罪"等值的判断是()。 A.所有贪污罪都是故意犯罪 B. 所有贪污罪都不是故意犯罪 C. 有些贪污罪是故意犯罪 D. 有些贪污罪不是故意犯罪 6."并非某甲或某乙有罪"等值的判断是()。 A. 某甲和某乙都有罪 B. 某甲和某乙都无罪 C. 某甲或某乙有罪 D. 某甲或某乙无罪 7.若"某甲必然不是凶手"为真,则()为真。 A. 某甲必然是凶手 B. 某甲可能是凶手 C. 某甲可能不是凶手 D. 某甲不必然不是凶手 8.类比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相同点是()。 A. 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B. 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 C. 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 D. 或然性推理 9、“调查中发现,凡是普法教育搞得好的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都较低,凡是普法教育搞得不好的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都较高,由此可见,搞好普法教育是刑事案件发案率较低的原因。”这是求因果联系的()。 A.求同法 B.求异法 C. 求同求异并用法 D.共变法 10.在论证过程中,如果违反"论据的真实性不应依赖论题的真实性来论证"的规则,就会犯()的逻辑错误。 A.虚假论据 B.预期理由 C.循环论证 D.推不出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42分) 1、"犯罪分子是应受法律制裁的,这个被告应受法律制裁,所以,这个被告是犯罪分子。"这一推理属于何种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2、运用对当关系或判断变形直接推理,从"所有正当防卫都不是违法行为"能否推出以下结论?为什么? (1)并非有的正当防卫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是非正当防卫 (3)有的非违法行为不是正当防卫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卷号:6122《法律逻辑学》试题(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主项与谓项均周延的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是SEP 、主项与谓项均不周延的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是SIP 。 2、如果一个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假的,则其结论一定是假 的。 3、根据不矛盾律,可以由一个判断真,推出与其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假。 4、“如果某甲犯了杀人罪,则其应受法律制裁”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如果P那么q或p→q ,其中逻辑常项是如果、那么,逻辑变项是 p、q 。 5、选言判断可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两种。 6、“如果毕业论文不及格,那么他就无法按时毕业。”这个判断的逻辑形式为p→q或如果p,那么q,其中,逻辑常项是如果、那么,逻辑变项是p和q。 7、某有效三段论的大前提为MOP.小前提应为MAS,结论应为 SOP 。 8、任何概念都有两个逻辑特征,即(内涵)和(外延)。 9、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真而后件 假时.它才是假的,在其它情况下,它都是真的。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杭州人是讲卫生的”这一判断中,“杭州人”是( A )

A、集合概念 B、非集合概念 C、负概念 D、单独概念 2、如果A、B两个判断不同真,可同假,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C ) A、差等关系 B、矛盾关系 C、反对关系 D、下反对关系 3、正确进行充分条件假言直言推理,应当( C ) A、否定前件就是否定后件 B、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C、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 D、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 4、“所有的S是P”与“没有S是P”之间具有(A ) A、反对关系 B、矛盾关系 C、差等关系 D、下反对关系 5、同时否定SAP与SOP则( C ) A、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B、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 C、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D、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6、全称否定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是(B ) A、SAP B、SIP C、SOP D、SEP 7、当P假q假时,下列判断为真的是( C ) A、p并且q B、p或q C、如果p那么q D、p要么q

2019年电大《法律逻辑学》机考题库及参考答案

2019年电大《法律逻辑学》机考题库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对概念的概括正确的是(A) A.反证法——间接证明 B.定义项——定义 C.山脉——山 D.大项——三段论 2.“不动产”这一负概念的论域是(D)。 A.企业 B.动产 C.土地 D.财产 3.“中国人是不怕死的,奈何以死惧之”中的“中国人”这一概念属于(D)。 A.负概念 B.非集合概念 C.普遍概念 D.集合概念 4."树分为树枝、树叶、树根、树茎"这一划分是(C)。 A.正确的划分 B.犯了"子项不全"的逻辑错误

C.错误的划分 D.分类 5."集合概念"这个概念属于(B)。 A.集合概念 B.普遍概念 C.单独概念 D.负概念 6.“任何改革者不是思想僵化的,有些干部是改革者,所以有些干部不是思想僵化的”。此推理的逻辑形式是(C) A.所有M不是P,S是M,所以S不是P B.M是P,S不是M,所以S不是P C.所有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有些S不是P D.有些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S不是P 7.如果有的A是B,并且有的A不是B,则A于B的外延关系是(C)。 A.全异关系 B.真包含于关系 C.交叉关系 D.同一关系 8.下列依据属种关系概念间内涵与外延来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是(D)。 A.划分 B.定义 C.分类

D.限制 9.主谓项相同,而量项与联项均不相同的两个性质判断之间的关系是(A)。 A.矛盾关系 B.下反对关系 C.差等关系 D.反对关系 10.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A) A.逻辑常项 B.语言表达形式 C.变项 D.思维的内容 11."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一定义是(D)。 A.犯了"子项不全"的逻辑错误 B.犯了"定义含混"的逻辑错误 C.正确的定义 D.犯了"以比喻代定义"的逻辑错误 12.如果A是划分母项,则根据划分规则,A不可以是(B)。 A.普遍概念 B.单独概念 C.负概念 D.正概念

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法律 逻 辑 学》 期 末考 试试 卷 1.“凡法律都是有强制性的”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_ _______ ,其中逻辑常项是___ ,逻辑变项是_ _________ 。 2.驳倒对方的论据和 _ ________并不等于驳倒对方的论题。 3.当SAP 与SIP 两种判断都假时,S 与P 的外延具有___________ 关系。 4.反证法是通过确定与原论题相_ 的论题的虚假,然后根据____ __ 由假推真,从而间接确定原论题真实性的方法。 5.与“张三和李四都不是罪犯”相矛盾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 。 6.“附加刑”可概括为_____ __。 7.“这个村庄没有一个人是罪犯”这一判断的是性质判断中的______ 判断。 8. 根据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中的 律,若“甲是法官而不是党员”为假,则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真。 9.“某单位发现,半年内有四次重要的内容被泄露,经调查,把这七次会议参加者的名单全部加以对照,结果发现,凡是有王某参加的四次会议,内容均被泄露,而他未参加的三次会议,内容均未被泄露。其他人员没有和王某相同的情况。调查人员由此断定:王某是四次会议内容的泄密者。”这里调查人员运用了穆勒五法中的 法。(4分) A 或者 B ”这两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包含着( )。 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2. 当“p →q ”、“p →q ”与“p →q ”均为真时,p 、q 取值应为( )。 A.都真 B. p 真q 假 C. p 假q 真 D.都假 3. “甲班所有同学都学法律逻辑”和“甲班有的同学不学法律逻辑”这两个判断,具有( )。 A.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4. 根据不同的标准,“非法组织”这个概念可以归类于( ) A.单独概念 集合概念 正概念 B.单独概念 非集合概念 负概念 C.普遍概念 集合概念 负概念 D.普遍概念 非集合概念 负概念 5. 已知“甲班有的同学是法律爱好者”为真,可以推出( )。 A. “甲班所有同学是法律爱好者”为假 B. “甲班有的同学不是法律爱好者”为真 C. “甲班有的同学不是法律爱好者”为假 D. “甲班所有同学不是法律爱好者”为假 6. A 与B 是交叉关系,B 和C 也是交叉关系,则A 与C 之间不可能( ). A.可能是全异关系 B.可能是真包含关系 C.必然是交叉关系 D.可能是全同关系 7. 下列各题中,限制和概括均正确的是( )。 A.将“共产党”限制为“共产党员”,概括为“政党” B.将“违法行为”限制为“犯罪行为”,概括为“受贿” C.将“故意犯罪”限制为“正当防卫”,概括为“犯罪” D.将“大学生”限制为“文科大学生”,概括为“学生” 8. 以“只有受贿,才犯法”为前提进行假言推理,其另一前提可以是( )。 A. 未受贿 B.未犯法 C. 受贿 D.并没有犯法 9.“中国的法官是公平断案的”中的“中国的法官”这个概念与“公平断案的”这个概念在外延上可能具有( )关系。 A.真包含 B.真包含于 C.交叉 D.反对 10. 若“A 可以分为B 、C 、D ”是一正确的划分,则B 与D 的外延可以是( )。 A.属种关系 B.反对关系 C.矛盾关系 D.交叉关系 ) 并不是说甲可能不懂刑法 C.并非甲不可能懂刑法 D.并非甲不必然不懂刑法 2. 与“并非如果你来,他就不来”等值的判断是( )。 A .你来,他也来 B .或者你不来,或者他来 C .并非只有你不来,他才来 D .只有你来,他才来 16分)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卷号:6122《法律逻辑学》试题(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主项与谓项均周延的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SEP 、主项与谓项均不周延的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是SIP 。 2、如果一个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假的,则其结论一定是假 的。 3、根据不矛盾律,可以由一个判断真,推出与其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假。 4、“如果某甲犯了杀人罪,则其应受法律制裁”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如果P那么q或p→q ,其中逻辑常项是如果、那么,逻辑变项是 p、q 。 5、选言判断可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两种。 6、“如果毕业论文不及格,那么他就无法按时毕业。”这个判断的逻辑形式为p→q或如果p,那么q,其中,逻辑常项是如果、那么,逻辑变项是p和q。 7、某有效三段论的大前提为MOP.小前提应为MAS,结论应为SOP 。 8、任何概念都有两个逻辑特征,即(内涵)和(外延)。 9、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真而后件 假时.它才是假的,在其它情况下,它都是真的。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杭州人是讲卫生的”这一判断中,“杭州人”是( A ) A、集合概念 B、非集合概念 C、负概念 D、单独概念 2、如果A、B两个判断不同真,可同假,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C ) A、差等关系 B、矛盾关系 C、反对关系 D、下反对关系 3、正确进行充分条件假言直言推理,应当(C ) A、否定前件就是否定后件 B、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C、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 D、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 4、“所有的S是P”与“没有S是P”之间具有( A ) A、反对关系 B、矛盾关系 C、差等关系 D、下反对关系 5、同时否定SAP与SOP则( C ) A、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B、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 C、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D、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6、全称否定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是(B ) A、SAP B、SIP C、SOP D、SEP 7、当P假q假时,下列判断为真的是( C )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示例参考习题 示例题型一: 指出下列各复合命题的联结词,并写出它的符号公式 1.书记员的记录有错误,或是听错了,或是记错了,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 2.该厂的产品并不是像广告所讲的那样物美价廉。 3.三名嫌疑人中至少有一人是柳州鹿寨人。 4.除非刑事专家能获知作案者的主要资料,否则无法画出他的图形来。 5.如果一个推理的前提真且形式有效,则其结论也是真的。 答案: 1、“或”,p∨q 2、“并不是”,¬p 3、“至少有一”(或者),p∨q∨r 4、“除非,否则”,p←q 5、“且,如果,则”,(p∧q) 示例题型二: 用真值表法判明下列公式是否为重言式 1.(﹁p∨q) ∧(p∧﹁q) 2.(p→q) →((p→r) →(p→(q∧r))) 答案:1、 P q (¬p∨q) ∧(p∨¬q) 1 1 0 1 0 0 0 1 0 0 0 0 1 1 0 1 1 1 0 0 0 0 0 1 1 0 0 1 (¬p∨q) ∧(p∨¬q)不是重言式,是永假式。 2、证明略:(p→q)→((p→r) →(p→(q∧r)))是重言式。 示例题型三:综合选择题 1.“人类假如要想知道自己的渺小,无需仰视繁星密布的苍穹,只要看一看在我们之前就存在过、繁荣过、而且已经消逝了的古代文化就够了。” A.(p∧(q→r)) →q B.p→(﹁p∧q) C.P→(﹁q→(p→r)) D.p→(﹁q∧r) E.r→(﹁p∨(p∧﹁q)) 2.依据真值表,“S不是刑警,也不是交警”与“如果S不是刑警,则他是交警”在真值上的情况是: A.可同真,可同假 B.可同真,不同假 C.不同真,可同假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在"有的犯罪不是故意的"这一性质判断中的逻辑常项是(有的……不是……),逻辑变项是(犯罪,故意). 2,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真)而后件(假)_时,它才是假的;在其它情况下,它都是真的. 3,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有(同一律),( 不矛盾律)和(排中排). 4,在"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这一定义中,被定义项是(刑法),种差是(规定犯罪和刑罚) ,邻近属概念是(法律). 二,单项选择题 1,"犯罪不是合法的行为"这一定义的逻辑错误是(3 ) (1)定义过宽(2)定义过窄 (3)定义用否定联项 (4)以比喻代定义 2,下列判断形式中,主,谓项都周延的是(2 ) (1)所有的S是P (2)所有S不是P (3)有S是P (4)有S不是P 3,"p→q"负判断是( 4) (1) p∧g (2) p∨q (3) p∨g (4) _p真且q假______ p→g 4,与"不必然P"等值的判断是(1 ) (1)可能非P (2)可能P (3)必然非P (4)不可能非P 5,"现在不是强调法治吗就是说,强调让法院的人来治理社会治安."这段议论(1 ) (1)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2)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 (3)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4)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6,"所有的公民都享有选举权"与"有的公民没有选举权"这两个性质判断具有(2 ) (1)反对关系 (2)矛盾关系 (3)差等关系 (4)下反对关系 7,"凡贪污罪都是故意犯;这个行为是故意犯罪,所以,这个行为是贪污罪."这个三段论所犯的逻辑错误是(3 ) (1)大项不当周延 (2)不项不当周延 (3)中项不周延 (4)两否定推结论 _______ 8,"p∨g"的等值判断(3 ) _______ ______ (1) p→g (2) p∨g _ _ _ _ (3) p∧g (4) p→g 9,当:"所有S是P"与"有的S是P"均是假时,则S与P在外延上的关系是(2 ) (1)反对关系 (2)差等关系 (3)矛盾关系 (4)下反对关系 10,当p假q假时,下列判断形式为真的是(3 ) (1)p∧q (2) p∨q (3) p→q (4) p∧q 三,问答题 1,同一律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法律逻辑学 山大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多选题(36分) 1、如果A与B是单独概念,则A与B之间的外延关系不可能是()A、全同关系;B、交叉关系;C、全异关系;D、从属关系 学生回答是:BD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与这一命题具有相同形式的有。 A、如果你有空,请立即回信。 B、只要寒潮一来,气温就会下降。 C、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D、只有讲究科学方法,才能取得好成绩。 学生回答是:ABC 3、下面关于同项的A、E、l、O命题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有.()A、A与E为反对关系;B、非A与0是等值关系;C、1与E为矛盾关系;D、A与1为全容关系。 学生回答是:ABCD 4、下面关于法律规则的分解与合并,说法正确的有. A、具有相同法律后果、不同法定条件的规则可以通过法定条件的合取合并为一个法律规则。 B、具有相同法律后果、不同法定条件的规则可以通过法定条件的析取合并为一个法律规则。 C、如果一个法律规则的条件由几个析取肢构成,那么该法律规则可以拆分为几个不同的由析取肢作为条件的法律规则。 D、如果一个法律规则的条件由几个合取肢构成,那么该法律规则可以拆分为几个不同的由合取肢作为条件的法律规则。 学生回答是:BC 5、下面关于法律三段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所有的法律演绎推理都是法律三段论;B、所有的法律三段论都是法律演绎推理;C、法律三段论是法律推理的主要形式;D、法律三段论是法律推理的核心。 学生回答是:BD 6、所有的结果都有原因,但是有的原因没有结果。 以下哪项为真,则该命题为假?() A、有的结果没有原因; B、所有原因有结果; C、有的结果没有原因,或者所有原因都有结果; D、有的原因有结果。 学生回答是:ABC 7、“X能波2整除”和“X能被4整除”之间是什么关系?() A、前者是后者的充分条件; B、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C、后者是前者的充分条件; D、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资料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资料.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上先后产生的国家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国家,无论何种类型的国家都是阶级专政的工具。”这几个判断对“国家”这个概念是( )来说明的。 A.仅从内涵方面B.仅从外延方面C.先从内涵,再从外延方面D.先从外延,再从内涵方面 2.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是( )。 A.所有的语词都是表达概念B.所有的语词都不表达概念

C.所有的概念都要通过语词来表达D.有的概念不通过语词来表达 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中“民”这个概念属于( )。 A.集合概念B.非集合概念C.普遍概念D.负概念 4.“有的犯罪不是故意的”这一判断的主项是( )。 A.单独概念B.普遍概念C.集合概念D.负概念 5.在“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大学教师是知识分子”这两个判断中,“知识分子”这个概念( )。A.都是集合概念B.都是非集合概念 C.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D.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后者是集合概念。 6.如果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并且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那么,a与b这两个概念具有( )关系。 A.全异B.全同C.交叉D.真包含 7.当“所有S是P”与“有的S是P”均假时,则S与P在外延上的关系是( )关系。 A.全同关系B.全异关系C.交叉关系D.真包含关系 8.“物理学就是研究物理的科学”作为定义,犯了( )的逻辑错误。 A.定义过宽B.定义过窄C.同语反复D.循环定义 9.“圆是平面上的点对一个中心保持相等距离运动所形成的封闭的曲线”作为定义,属于( )。 A.语词定义B.发生定义C.功用定义D.关系定义 10.“犯罪不是合法行为”作为定义,犯了( )的逻辑错误。 A.定义过宽B.定义过窄C.定义用否定联顶D.以比喻代定义 11.下列各组概念依据箭头所示的推演关系,属于正常限制的有( )。 A.思维形式→推理→演绎推理B.判断→简单判断→复合判断

法律逻辑学复习重点

法律与逻辑的关系 1、法学离不开逻辑,逻辑是法学的基础。 无论立法、司法、法治的实现,还是法学研究、法律教学都离不开逻辑。 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的最根本区别是思维是否具有逻辑性。思维逻辑性,就是思维活动遵循逻辑规律,正确地运用概念、恰当地做出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论证。 在法治社会中,违反逻辑的法律必将导致法律体系混乱,从而导致社会的混乱。与其他学科相比,法律应更集中体现人类的理性,体现理性思维的逻辑性。 逻辑是人类理性最重要的支柱性学科之一。 2、逻辑也要借助于法律的推动得以发展。 逻辑的诞生,除了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所产生的推动力外,雅典城邦民主制度造就的辩论风气(如议会辩论、法庭辩论等),特别是辩论中对谬误的驳斥和对有效论证的追求,为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动力。 课程内容 第一章引论 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 第三章命题(一) ——简单命题 第四章命题(二) ——复合命题 第五章规范命题及推理(自学) 第六章演绎推理(一) ——简单命题推理 第七章演绎推理(二) ——复合命题推理 第八章归纳推理 第九章类比推理 第十章假说与侦查假说(自学) 第十一章论证(自学) 第十二章逻辑学基本规律(自学)

第一章引论 本章要求: 明确法律逻辑学的定义、法律逻辑学研究的对象 第一节逻辑学及法律逻辑的产生与发展 一、“逻辑”一词的含义 1、“逻辑”一词的来源 由英文Logic音译过来的,它导源于希腊文λoyos(逻各斯)。 原意:思想、言辞、理性、规律性等。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把“逻各斯”看作是“顷刻也不能离开的那个东西”,“是指导一切的东西”。古罗马更多的用“论辩术”(dialectica)表示逻辑科学。 日本学者把“逻辑”思想译为“论理学”。中国学者把研究论辩的学问(逻辑)称为“名学”、“辩学”、“理则学”等;17世纪明末李之藻与葡萄牙传教士合作,将葡萄牙大学逻辑讲义《亚里士多德论辩学概论》译为《名理探》;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思想家严复把“Logic”音译为“逻辑”,但他把英国逻辑学家穆勒的《逻辑体系:归纳与演绎》译为《穆勒名学》,仍用“名学”代替“逻辑”命名其书籍。孙中山先生把logic意译为理则学,即“思想之门径,诸学之规则”。20世纪30-40年代,“逻辑”的译名才逐渐被我国逻辑学界接受并使用。 2、“逻辑”的一般含义 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 一般指如下四种含义: (1)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2)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 (3)指人们思维的规律、规则; (4)指一门研究特定对象的科学, 即逻辑学。 二、逻辑学及法律逻辑的产生与发展 (一)逻辑学的产生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2000多年历史;源于当时论辩风气的盛行和科学的发展。三个发源地:中国、印度和希腊。 1、中国 春秋战国时代逻辑思想大为发展。出现了:惠施、公孙龙、墨子、韩非子、荀况等逻辑学家。以《墨经》对逻辑学的贡献最为卓著。 墨子:(公元前479-前381年) 2、印度 印度逻辑学称为“因明”。主要著作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 3、古希腊 逻辑学的主要诞生地。对逻辑做了最全面的研究——最有建树的是亚里士多德,其著作《工具论》。被尊称为“逻辑学之父”。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渊博的学者。

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试卷修订

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试 卷修订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GEIHUA168

《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试卷 法律强制这一 判断的逻辑形式是_ _______ ,其中逻辑常项是___ ,逻 辑变项是_ _________ 。 2.驳倒对方的论据和 _ ________并不等于驳倒对方的论题。 3.当SAP 与SIP 两种判断都假时,S 与P 的外延具有___________ 关系。 4.反证法是通过确定与原论题相_ 的论题的虚假,然后根据____ __ 由假推真,从而间接确定原论题真实性的方法。 5.与“张三和李四都不是罪犯”相矛盾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 。 6.“附加刑”可概括为_____ __。 7.“这个村庄没有一个人是罪犯”这一判断的是性质判断中的______ 判断。 8. 根据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中的 律,若“甲是法官而不是党员”为 假,则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真。 9.“某单位发现,半年内有四次重要的内容被泄露,经调查,把这七次会议参加者的名单全部加以对照,结果发现,凡是有王某参加的四次会议,内容均被泄露,而他未参加的三次会议,内容均未被泄露。其他人员没有和王某相同的情况。调查人员由此断定:王某是四次会议内容的泄密者。”这里调查人员运用了穆勒五法中的 法。(4分) ”与“A 或者B ”这两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包含着( )。 A.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2. 当“p →q ”、“p →q ”与“p →q ”均为真时,p 、q 取值应为( )。 A.都真 B. p 真q 假 C. p 假q 真 D.都假 3. “甲班所有同学都学法律逻辑”和“甲班有的同学不学法律逻辑”这两个判断,具有(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卷号:6122《法律逻辑学》试题(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主项与谓项均周延的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就是SEP 、主项与谓项均不周延的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就是SIP 。 2、如果一个归纳推理的前提就是假的,则其结论一定就是 假的。 3、根据不矛盾律,可以由一个判断真,推出与其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假。 4、“如果某甲犯了杀人罪,则其应受法律制裁”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就是如果P那么q或p→q ,其中逻辑常项就是如果、那么,逻辑变项就是 p、q 。 5、选言判断可分为相容选言判断、与不相容选言判断两种。 6、“如果毕业论文不及格,那么她就无法按时毕业。”这个判断的逻辑形式为p→q或如果p,那么q,其中,逻辑常项就是如果、那么,逻辑变项就是p与q。 7、某有效三段论的大前提为MOP.小前提应为MAS,结论应为SOP 。 8、任何概念都有两个逻辑特征,即(内涵)与 (外延)。 9、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真而后件假 时.它才就是假的,在其它情况下,它都就是真的。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杭州人就是讲卫生的”这一判断中,“杭州人”就是( A ) A、集合概念 B、非集合概念 C、负概念 D、单独概念 2、如果A、B两个判断不同真,可同假,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C ) A、差等关系 B、矛盾关系 C、反对关系 D、下反对关系 3、正确进行充分条件假言直言推理,应当( C ) A、否定前件就就是否定后件 B、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C、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 D、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 4、“所有的S就是P”与“没有S就是P”之间具有( A ) A、反对关系 B、矛盾关系 C、差等关系 D、下反对关系 5、同时否定SAP与SOP则( C ) A、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B、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 C、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D、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6、全称否定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就是(B ) A、SAP B、SIP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1 一、填空题 1, 在"有的犯罪不是故意的”这一性质判断中的逻辑常项是 (有的……不是……),逻辑变项是(犯罪,故意). 2, 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 只有当前件 (真)而后件(假)_时, 它才是假的 ;在其它情况下 ,它都是真的 . 3,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有 (同一律 ),( 不矛盾律 )和(排中排 ). 4, 在"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这一定义中 ,被定义项是 (刑法), 种差是(规定犯罪和刑罚 ) , 邻近属概念是 ( 法律 ). 二 , 单项选择题 1, " 犯罪不是合法的行为 "这一定义的逻辑错误是 (3 ) (1) 定义过宽 (2) 定义过窄 (3) 定义用否定联项 (4) 以比喻代定义 2, 下列判断形式中 ,主, 谓项都周延的是 (2 ) (1) 所有的 S 是 P (2) 所有 S 不是 P ⑶有S 是P ⑷有S 不是P 3, "p T q"负判断是(4) (1) P A g (2) p V q ⑶p V g (4) _p 真且q 假 ________ p t g 4,与"不必然P"等值的判断是(1 ) (1) 可能非 P (3) 必然非 P 5," 现在不是强调法治吗 (2) 可能 P (4) 不可能非 P 就是说 , 强调让法院的人来治理社会治安 ." 这段议论 (1 ) (1) 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3) 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2) 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 (4) 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与"有的公民没有选举权 "这两个性质判断具有 (2 ) 8, "p V g"的等值判断(3 ) (1) p t g (2) p V g (3) p A g (4) p t g 9, 当:"所有S 是P"与"有的S 是P"均是假时,则S 与P 在外延上的关系是(2 ) (1) 反对关系 (2) 差等关系 (3) 矛盾关系 (4) 下反对关系 10, 当p 假q 假时,下列判断形式为真的是(3 ) (1)p A q (2) p V q (3) p t q (4) p A q 三 , 问答题 1, 同一律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 答: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 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 普通逻辑所说的 "同一思维过程 ", 是指同一时间 ,同一关系 , 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 "三同一 "的思维过程。 同一律的公式 :A 是 A. "A" 表示任何一个思想 , 它可以是概念 , 也可以是判断 . 同一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A 必须保持自我的同一性和确定性。 2, 推理与论证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答:论证与推理既有联系 , 又有区别 . 论证与推理是紧密联系的 . 论题大体相当于推理的结论 , 论据大体相当于推理的前提 , 论证方式大体相当于推理的前 提, 论证方式大体相当于推理的形式。 6," 所有的公民都享有选举权 (1) 反对关系 (3) 差等关系 7, " 凡贪污罪都是故意犯 (2) 矛盾关系 (4) 下反对关系 ; 这个行为是故意犯罪 , 所以, 这个行为是贪污罪 ." 这个三段论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3 ) (1) 大项不当周延 (3) 中项不周延 (2) 不项不当周延 (4) 两否定推结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