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雷州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7
简述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摘要: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的雷州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
从古到今经历了孕育、形成、成熟、转型四个阶段,不断接纳和融合了百越文化、流人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以海洋文化和红土文化为特色的雷州文化。
与介绍雷州文化的具体内容相比,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体会文化的发展演变与自然环境、历史变迁息息相关,感知文化的包容性、接纳性。
关键词:雷州文化、自然环境、孕育、发展、演变雷州文化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
作为区域文化,名列为广东“四大文化”之一。
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被确定为广东的“四大文化”。
但与岭南文化中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的研究状况相比,对雷州文化的研究并不多,更不用说其在全国文化研究中的情况。
而且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更多的是介绍雷州文化的具体内容。
除相关学者和粤西(多数为湛江人)以外的大多数人对雷州文化了解甚少。
因此有必要对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作更详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雷州半岛会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文化的原因所在,其发展与演变又是个怎样的过程。
这些都是本论文要研究的内容。
雷州文化,一种既古老而又格外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
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雷州半岛的雷州市、遂溪县和徐闻县以及湛江市区和廉江市、吴川市的部分地区,逐渐形成独特的以闽语雷州话为通用语言的区域文化,其中雷州城是雷州文化的核心区域。
在历史上,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
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雷州传统文化。
这种传统体现在文化的各个方面或各种领域内,渗透在民间日常生活和各种风俗中,既是一种地域文化,又是一种方言群体文化。
在雷州钟灵毓秀的红土地上,人文荟萃,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遍布城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57处,其中雷祖祠为国家级,三元塔为省级,真武堂、韶山古戏台、东岭莫宅祠堂、唐代墓葬等4处为地市级。
雷州三元塔简介
雷州三元塔位于广东省雷州市市区南面,是中国五座古代木结构塔之一,也是广东省的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三元塔建于唐大历年间,有千年的历史,至今仍然保留着雄伟壮观的姿态。
三元塔的设计是非常独特的,包括了众多的建筑科技和艺术元素。
塔的主体结构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经典单座塔形式,塔高28.7米,整个建筑由4层组成。
传说,在塔内高处有一块银板,用来鱼贯而上照射天地万物。
塔的外壳由青瓦、水泥和砖块等组成,塔内结构则采用了复杂的木质结构,这是中国传统建筑大胆创新的典型体现。
此外,三元塔的飞檐翘角,汉白玉半身像,以及唐宋古砖雕花卉纹饰,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所在。
整个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富有浓郁的古代气息。
据考证,三元塔建立于唐朝大历年间(766-779年),为当时当地官府所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元塔多次修葺,有过燃烧、倾覆等历史记录。
1990年代,三元塔进行了一次全面修缮,从而使得它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直至今日,三元塔至今仍然是当地重要的标志,也是广东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此外,三元塔所在的雷州市也因其文化底蕴浓重而成为了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雷州市还拥有一大批古文物和文化遗产,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
综上所述,雷州三元塔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遗产,也是广东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它的保存、传承、推广,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深远的意义。
雷州一、城市概况雷州市下辖18个镇、3个街道、471个村(居)委会、2283条自然村,境内有11个国有农林盐场。
全市总面积3662平方公里,总人口174万人。
雷州中心城区现建成区面积19.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0多万人,城镇化率为45%。
雷州城是199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粤西地区唯一的国家名城。
雷州名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雷州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灭越(公元前355年)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楚豁楼,以表其界”。
自汉至清代乃郡、县、州、军、路、府之治所,雷州城一直是雷州半岛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中心,素有“天南重地”、“海北名郡”之称,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文化楹联之乡”、“中国书法之乡”。
雷州是1994年1月经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雷州名城保护范围:东至城东大堤、西至群众大道、北至青年运河、南至天后宫,总面积约418公顷。
保护区内有曲街、二桥街、城内十字街3处历史文化街区,面积117公顷;关部天后宫、西湖南湖、城东3处历史风貌区,面积111公顷;历史风貌街23条,总长6900多米;历史建筑31处,总建筑面积14690多平方米;各级文保单位34处,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代的雷祖祠和唐氏墓群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的三元启秀塔、真武堂、医灵堂等12处,有市级文保单位韶山古戏台、南山石桥、邓氏墓群等39处;有雷州西湖、天宁禅寺等名胜古迹。
雷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有雷州石狗、雷州歌、雷剧3项,省级有雷州音乐、姑娘歌、雷州风筝节、雷州蒲织技艺、乌石蜈蚣舞、雷祖崇拜、沈塘人龙舞、雷州灰塑、雷州市南门高跷龙舞9项,市级有过火海、翻棘床、穿令、流沙珍珠、雷州话5项。
雷州名城保护区内有较为完整地反映清末民初时期的古骑楼街,按其风貌特色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中式传统式、欧亚混交的文艺复兴式、巴罗克式和雷州南洋式。
主要分布在二桥街、曲街、南亭街、龙舌街、镇中东街、镇中西街、广朝南街、马草桥街等8条古街道,总长4000多米,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
雷州著名景点介绍
1.雷州古城
雷州古城始建于北宋时期,有近千年历史,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雷州古城依山傍水,自然风光秀丽。
雷州古城四周群山环抱,形成天然屏障,城内有古城墙、护城河、古炮台等。
古城内有雷州博物馆、雷州市图书馆等文化设施。
2.南雷山森林公园
南雷山森林公园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乌石镇南湖村,距离市区约20公里。
园内山势奇特,林木茂盛,气候宜人。
整个森林公园内有山有水,空气清新,自然风光秀丽迷人。
南雷山森林公园是湛江市四大森林公园之一,也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3.赤坎古镇
赤坎镇位于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上,毗邻中国最大的天然渔港——雷州港。
赤坎镇始建于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后因海患频繁,古赤坎“水涨如山岳”而得名“赤坎”。
全镇面积114.78平方公里,辖3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9万多人。
4.雷州西湖
— 1 —
雷州西湖位于湛江市东海岛东部沿海地区的雷州半岛上,是湛江市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
— 2 —。
雷州市景点
雷州市是广东省的一个县级市,拥有丰富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
以下是雷州市的一些著名景点:
1. 雷州古城:雷州古城历史悠久,是广东省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
这座古城有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和街道,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 三山岛:位于雷州市境内的三山岛是广东省境内最大的岛屿之一,拥有壮丽的海岸线和美丽的风景。
岛上有许多海滩和海岛度假村,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海景、沙滩活动和水上运动。
3. 东兴市城市公园:位于雷州市东兴市的城市公园是一个以绿地、湖泊和花草植物为主题的景区。
公园内有湖泊、假山和各种植物,是市民休闲散步、观赏花草的好地方。
4. 三江口湿地公园:位于雷州市西北部的三江口湿地公园是一个湿地保护区,生态环境良好,湖泊、河流和湿地相互交织。
游客可以在公园内欣赏湿地景观、观鸟、划船等活动。
5. 三角梅园:位于雷州市东兴市的三角梅园是一个以种植三角梅为主题的公园,这里有大片的三角梅花田和各种品种的三角梅。
每年冬春季节,三角梅园盛开的花海吸引着众多游客。
以上只是雷州市的一些著名景点,除此之外,雷州市还有很多其他值得一游的地方,如雷州湾、雷州市博物馆等。
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批文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并公布的城市。
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共有38 个,分别为正定县、邯郸市、新绛市、代县、祁县、哈尔滨市、吉林市、扬州市、淮安市、宁波市、歙县、寿县、亳州市、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南昌市、济南市、安阳市、南阳市、商丘市、武汉市、荆州市、襄阳市、潮州市、雷州市、柳州市、桂林市、遵义市、昆明市、大理市、丽江市、日喀则市、韩城县、榆林市、武威市、张掖市、敦煌市、银川市、喀什市。
雷州市博物馆简介雷州市博物馆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雷州城三元塔公园内。
该馆于1983年2月成立。
新馆于1986年7月建成开放。
馆会为二层琉璃瓦盖顶仿古楼房,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原建筑面积850平方米,1999年扩建藏珍楼一座600平方米,现共有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属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全馆一间序言厅、七间展室,还有办公室、值班室、文物仓库等。
雷州博物馆旧馆址设在明代三元启秀塔畔,周围有亭台长廊,环境幽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
馆门额"雷州市博物馆"六个大字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胡绳题写。
雷州博物馆新馆于2021年落成并投入使用,位于雷州市雷城西湖大道南湖畔。
新博物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设有"历史沿革"、"民俗风情"、"石狗奇观"、"历代陶瓷"、"古今书画"及"纪念雷州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等专题展厅。
其中,历史沿革展厅内陈列了"雷州先民活动、海上丝路、雷城建置、流寓文化、天下清官、南国明珠"等。
在民俗风情展厅还展示了雷州节日习俗、婚育习俗、民间信仰、民俗活动、娱乐游戏及传统服饰、传统器具等。
该馆馆藏文物丰富多彩。
共藏有陶瓷器、金银器、玉器、石刻、古书画、钱币等项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动物化石约3000件。
经全国及本省著名专家鉴定,其中1级文物16件,2级101件,3级428件。
这些文物中以当地古墓群、古遗址、古窑址出土的文物最具地方特色。
新石器时期的石器,有在本市某楼岭、英典北等七个山岗遗址采集的石斧、石铸、石环、硕石、网坠等400多件,采集了许多夹沙陶片。
说明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已在雷州大地劳动生息。
石器中有大型石铲一件,棱角对称,打磨光洁,可同《中国文物精华展》那把石铲相媲美。
从考古调查发现雷州唐代已有古窑址,宋元时期古窑址有50多处,许多村庄以窑命名如碗洋雷州方言"窑"与"洋"同音、旧洋、后洋等,生产相当兴旺。
历史悠久的雷州文化被誉为“岭南名郡、海北奇观”的雷州,石料丰富,而且石料的开发历史悠久,形成了辉煌灿烂而又奇特的石文化。
早在五千多年前,雷州大地上已有人劳作。
在生活中,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出石斧、石锛、砺石、敲打器、穿孔石器、束腰石网坠,那时石器是他们的主要工具。
这些工具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一九八三年海康县(现在的雷州市)文物普查队在该县英利镇兰园岭、英良岭采集到上述石器,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听一些老人说,当时他们还用石制成削器、尖状器、砍砸器,敲打磨钻石器的过程中,学会了用石取火,而且石器制作越来越精细,如弓箭、刀、骨针等,又用这些工具去打猎、收割、砍伐、挖掘、宰杀野兽、食物……这给他们生活带很大的变化,也是他们走向文明的象征。
既然说到了雷州的石文化就不能忘记石的艺术。
最著名的要数石狗了,它已成为全国的一枝独秀。
首先表现在石狗之多,随处可见。
因为石狗在古时候雷州人多用来镇邪、驱邪或消灾;,农家门口、墙上有石狗;巷口、村口有石;田头、塘旁有石狗;墓场、寺庵有石狗;甚至连比较文明的学校和高级建筑物门前都有了石狗,可见它的普遍之极。
其次是石狗富有审美价值,它的制作或粗扩简约,或精雕细刻;形状千奇百态,各具匠心,各领风骚。
它被专家学者誉为“南方的兵马俑。
”再有就是雷州的碑廊。
靖海宫楹联艺术是中国首座高水准的大型楹联碑廊,它至今已会萃了中国当代两百多位著名书法家的杰作,这些书法家绝大部分是中国书法协会主席或是各省市书法协会主席。
碑廊总占地面积二万多平方米,刻楹联四百多副。
国内外大批游客幕名而来观赏。
这些石碑把丰富楹联术、书法术融为一体,它是湛江乃至中国的一笔宝贵遗产。
让历史悠久与辉煌灿烂的雷州石文化在中国舞台上更绚丽多彩。
代表文化艺术雷州歌源于雷州谚语民谣,问世于宋代,定型于明末,是湛江市近400万讲雷州话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瑰宝,甚至流传到电白县及海南省的文昌县等闽南语系地区。
雷剧雷剧源自雷州歌,由雷州歌演变为雷剧已有300多年历史,其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后称雷州歌剧)、雷剧。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高质量发展思考——以雷州市为例【摘要】近年来,雷州市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还有很大差距。
本文积极探索了党的二十大和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以来,雷州历史文化名城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和路径:一是塑造文旅品牌形象,擦亮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片。
通过织补式微改造,修复历史文化街区,展现历史风貌,导入全市旅游休闲体系中,加快由景区建设向旅游城市跨越,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型城市。
二是落实制造业当家战略,提供坚实的用地保障和支撑。
坚持城市建设用地增存并举,高效利用新增建设用地,盘活利用低效存量用地,整合城市用地资源,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空间要素保障。
【关键词】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高质量;发展思考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雷州的先民便在这片土地上刀耕火种,繁衍生息。
雷州古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灭越(公元前355年)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楚豁楼,以表其界”。
雷州城自汉至清代乃郡、县、州、军、路、府之治所,是雷州半岛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中心,史称“天南重地”。
雷州是1994年1月经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雷州名城保护范围:东至城东大堤、西至群众大道、北至青年运河、南至天后宫,总面积约418公顷。
保护区内有曲街、二桥街、方城十字街3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面积116.71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面积43.35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73.36公顷;历史建筑31处,总建筑面积14690平方米;不可移动文物36处。
一、雷州市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识不强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公共产品,既是全社会共同的财富,同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4]从现状来看,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不佳,尚未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
从政府层面来说,重视程度不高。
地方政府虽然也认识到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价值,但在名城保护、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利益的驱动,关注更多的是通过招商引资,能带来实际经济效益的项目。
雷州文化在历史文化的渊河中,雷州文化是一代又一代雷州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文化宣传,创造出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的历史文化。
雷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新石器时代,雷州先民创造雷州原始文化,英良、英楼出土的石斧石凿,象征青铜时期雷州古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楚子熊挥筑石城,建楚阔楼,奠定了雷城为古代雷州半岛甚至岭南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百越五大铜鼓,中国四绝之首"雷州换鼓",印证了雷州南越文化的辉煌。
秦朝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从雷州开始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先河。
唐宗宋祖时,大量汉人南迁,贬官为宦室的流入,商贾骚人的涌进,中原文化在这片红土地中扎根结果,使雷州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独放异彩。
此外,闻名遐迩的雷阳八景,饮誉海外的雷州陶瓷、珍珠,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技艺精湛的石雕木刻,别具一格的雷歌雷剧,奇异独特的雷州方言,雷祖雷神,雷歌雷剧,摊舞、石狗等等。
雷州文化成了炎黄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作为雷州人民之一,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大家介绍雷州的经典文化:雷祖祠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只做了七年雷州刺史的陈文玉去世。
其任职期间,致力于各民族的和睦和对朝廷政令的执行,廉洁奉公,爱民惜土,平贼冠,筑防城,使雷州风调雨顺,物阜人丰,民风向上。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唐太宗皇帝表彰其功绩卓著,下诏为陈文玉建祠堂永世纪念。
之后,历朝历代都进行扩建、修缮,使祠堂不断扩大和延续下来。
现在所见到的雷祖祠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依山而立,坐北向南,气势不凡,古木葱笼,形凝古风。
祠堂分三进三殿两庑和花园,分别供陈文玉、飞将军李广、石神和陈文玉父亲。
祠内石刻碑文楹联众多,其中有宋朝宰相寇准题诗,大文豪苏东坡赋词,宰相李纲碑记,乾隆皇帝御笔匾额等,对“雷祖”给予无限的褒扬。
1996年,雷祖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州三元塔三元塔位于现在的雷州市区内,是我省著名砖塔之一,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祖祠讲解线索【简介】——【山门】——【正殿】——【东西侧殿】——【后殿】——【门前景观】现在我们将驱车前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雷州。
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积淀厚重,保留下来的文化古迹非常丰富,遍布城乡各处。
下面我们将去参观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及文化保护单位——为纪念唐代首任雷州刺史、雷祖陈文玉而建的雷祖祠。
【简介】雷祖祠位于雷州城西南2.5公里的白院村英榜山,始建于公元前642年,即唐贞观十六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原址建在雷州城东北的英灵村,于912年,即梁乾化二年迁移于今址。
祠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山前是一马平川的“万顷洋田”,气势雄伟壮观。
雷祖祠迁居以后,屡修屡拓,规模日益扩大,现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岭南最具规模的祠堂之一。
祠分三进,由山门、拜亭、正殿、东西侧殿、后殿、东西庑、钟鼓楼、碑廊等建筑组成,是岭南传统建筑与唐代建筑风格的有机结合,整座建筑沿中轴线严谨布局,祠的主体建筑,分正殿、东西侧殿,正殿前设有拜亭,正殿面宽,进深各三间,硬山顶,四柱抬梁氏梁架结构,举架平缓,前檐廊出檐达7米多宽,建筑风格极为独特,形制于“凸”字形排列,具有中原文化与黎族文化相结合的地方特色。
殿前屏风精雕细刻,巧夺天工。
历代南来北往的显臣名流在游览之余无不留下题作,现祠内尚珍藏有寇准、苏轼、丁谓、李纲等所题之碑刻30多通。
雷祖祠的真貌究竟如何?各位稍后便可清楚。
【山门】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站在雷祖祠山门前,首先我们看一下山门,门上额匾“雷祖祠”是原广东省省委书记林若所题,山门是硬山顶搁檀式结构,山门的门联:“霹雳开天南一组,事名为海北同尊”就是对雷祖降世传说以及其政绩的赞誉。
穿过山门,眼前所见乃是拜亭,大家往上看,亭上牌匾“茂时育物”乃清乾隆皇帝御书。
我们右边的是钟楼,左边的是鼓楼,古代闻名于世的“天下四绝”(即雷州换鼓、钱塘江湖、广德埋藏、登州海市)中的“雷州换鼓”就是发生于此的一种极隆重的祭雷仪式,但此仪式已失传,现在只能从一些古籍中得知其中盛况之一二了。
雷州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她的风俗和民间传统十分独特。
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美景,也可以体验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雷州的风俗吧。
一、婚俗雷州的婚俗是以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为主,遵循着独特的仪式和规矩。
在婚礼前,要进行三道门的指认仪式。
在这仪式中,男方需要过三道门,才能到达新娘家,取得新娘“归宿”。
婚礼当天,还要进行一系列庄重的仪式,如拜天地、敬茶、过门板等。
在舞龙舞狮等传统节日和喜庆场合,还会有花车游行和烟火表演等欢庆活动。
二、宗教信仰雷州是一个信仰多元的地方,民众信奉道教、佛教、儒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
走进任何一座寺庙、教堂,都会感受到其淳朴与神秘的氛围。
雷州寺庙中最有名的是位于这里的严庆宏福寺,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它共见证了无数执着信仰的人们前来参拜。
三、饮食习惯雷州的饮食文化同样也是颇受人们追捧的。
这里有那么多好吃的菜肴。
从骨头汤到牛肉粉,从海鲜到鱼翅,都能让你回味无穷。
雷州的街头美食也十分有名,其中以炸煮最为有名。
当地食客口中的“雷州炸煮”,就是用豆腐、糖葫芦等食材炸至金黄色,加上甜辣酱肉末,口感极佳。
四、节日习俗雷州是一个民俗文化丰富的地方,年节俗居多,每一个节日都有与众不同的庆祝方式。
在春節時,市區會有花卉節、花車巡游、舞龍舞獅等活動;端午節则會有賽龍舟、人穿香袋活动。
在秋季,在城区和农村都能看到集市、庙会的盛况,还有烛光游行和花灯展示等动人的活动。
五、民间艺术雷州的民间艺术是多样化的,包括杂技、木偶戏、锣鼓舞和琼剧等。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曾在很长的时间里成为百姓们的主要娱乐。
现在随着电影、电视等现代娱乐方式的普及,这些艺术形式虽然逐渐式微,但依然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以上是雷州的民俗文化大抵情况,她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同样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雷州的文化底蕴浓郁,历史悠久,每一层文化的堆砌,增强了她的独特魅力。
我的家乡雷州演讲稿引言概述:雷州是我热爱的家乡,这个位于广东省的小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在这篇演讲稿中,我将为大家介绍雷州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民俗文化、美味的海鲜以及当地人民的热情好客。
希望通过这篇演讲,让大家更加了解雷州这个美丽的地方。
正文内容:1. 雷州的悠久历史1.1 古代的雷州城雷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古代的雷州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曾经是商业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如今,我们仍然可以在雷州城中看到一些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这些建筑物见证了雷州的历史变迁。
1.2 历史文化遗迹雷州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雷州古城墙、雷州古街等。
这些遗迹展示了雷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
在这些遗迹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雷州人民对历史的珍视和传承。
2. 雷州的自然风光2.1 美丽的海滩雷州拥有绵延数公里的海岸线,沙滩干净细腻,海水清澈见底。
这里的海滩是一个理想的休闲度假胜地,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游玩。
2.2 壮丽的山脉雷州周围环绕着壮丽的山脉,山势雄伟,景色迷人。
这些山脉提供了丰富的户外活动机会,如徒步旅行、登山等。
同时,山脉还保护了雷州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一个绿色宜居的地方。
3. 雷州的民俗文化3.1 传统节日雷州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等,展示雷州独特的民俗文化。
3.2 手工艺品雷州的手工艺品非常有特色,如雷州剪纸、雷州陶瓷等。
这些手工艺品传承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示了雷州的民俗文化。
4. 雷州的美味海鲜4.1 海鲜资源丰富雷州位于南海之滨,拥有丰富的海鲜资源。
这里的海鲜新鲜美味,种类繁多,如鲍鱼、海螺、虾蟹等,吸引了许多美食爱好者。
4.2 独特的烹饪技艺雷州的海鲜烹饪技艺独特而精湛,擅长利用各种调味料和烹饪方法,使海鲜的鲜美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无论是烧烤、炒菜还是煮汤,雷州的厨师们都能制作出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一、介绍雷州文化雷州是广东省的一个岛屿,地处南海之滨,自古以来就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雷州文化是岭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融合了岭南地区丰富的历史、传统和风土人情,形成了独特而多彩的文化景观。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扮演着传承和创新的角色,既传承了岭南文化的精髓,又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为岭南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雷州文化的传承1. 雷州文化的传统雷州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在当地的民俗风情、建筑风格、习俗传统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基因。
雷州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民间舞蹈、方言等都是对岭南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延续。
2. 雷州文化的历史价值雷州地区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因此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这些遗迹和遗产不仅见证了雷州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后人研究岭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3. 传统节庆活动雷州地区的传统节庆活动也是雷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例如春节的舞狮表演、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对岭南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三、雷州文化的创新1. 文化产业的兴起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雷州文化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雷州地区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这为文化产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2. 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在文化创新方面,雷州地区不断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方式。
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将传统音乐与现代演出形式相融合,推出具有雷州特色的音乐节目等等,这些都展现了雷州文化的创新魅力。
3. 文化交流与融合雷州地区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进外来文化的也在传统文化中融入新元素,使雷州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开展国际文化艺术节,举办岭南文化交流活动等,这些活动都为雷州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总结回顾雷州文化作为岭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传承了岭南文化的丰厚底蕴,又在不断发展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湛江市委主要领导雷州调研线路图(2011年2月13日)湛江市出发湛徐高速湛徐高速雷州出口 207国道、工业大道(8:15出发)(9:00到达)行驶5分钟附城镇徐马村工业大道、207国道樟树湾大酒店项目工地(9:05到达,停留10分钟)行驶5分钟(9:20到达,停留15分钟)府前路、207国道雷祖祠雷南大道行驶5分钟(9:40到达,停留25分钟)行驶10分钟雷州市博物馆西湖大道雷州市委小招(10:15到达,停留20分钟)行驶5分钟(10:40到达,座谈会60分钟,11:40午餐)雷州市概况雷州市原名海康县,于1994年11月撤县设市,下辖18个镇、3个街道办、471个村(居)委会,境内有6个国有农场。
全市总面积3662平方公里,总人口170万人。
雷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
雷州古称“天南重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
雷州城自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到清末,多为县、州、郡、道、府治之所,是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雷州文物古迹众多,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0多处。
“雷州换鼓”被列为古代“天下四绝”之首,雷州石狗被誉为“南方兵马俑”。
雷州自然条件优越,农海产品丰富。
全市耕地面积152万亩,海岸线长达406公里,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滩涂面积150万亩,盛产大米、糖蔗、菠萝、芒果、香蕉、珍珠、对虾等优质农海产品,是著名的“南珠之乡”、“芒果之乡”。
雷州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利。
全市拥有大小渔港8个,其中乌石港是国家级中心渔港,流沙港是国家二级口岸。
207国道、粤海铁路和湛徐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雷州城距湛江民航机场和湛江港仅50公里。
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28.8亿元,比上年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1亿元,增长15.26%;工业总产值61亿元,增长1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1亿元,增长21.3%;农民人均纯收入5670元,增长10%。
广东粤西地区唯一上榜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你都有了解吗?#湛江头条# #茂名头条##广东头条#雷州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底蕴积淀厚重深远,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合浦郡置徐闻县至如今,雷州有历史记载已经2000多年,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除齐康郡,从中分置出海康县(意为海疆安宁)今雷州城。
唐贞观八年(634年)东合州刺史陈文玉上书朝廷,改东合州为雷州。
从唐朝至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治,一千二百多年来雷州城(海康县)一直为县、州、郡、军、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
雷州古城公元前355年,雷州隶属楚国,后为百越边境。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雷州归属象郡。
秦末汉初,雷州以至雷州半岛为南越之地。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伏波将军路博德领兵平南越,置合浦郡徐闻县,雷州属徐闻县。
三国时雷州初属蜀,蜀失荆州后归属吴国珠官郡(后为珠崖郡),珠崖郡治珠官今徐闻县海安镇。
西晋时,今广东省腹地属当时的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的珠崖郡和海南岛属交州。
珠崖郡(珠官)南朝宋、齐时期,雷州属齐康郡郡治齐康,属越州。
南朝梁,雷州属合州。
南朝陈,雷州属南合州。
南合州隋朝初期地方上分为州、郡、县三级,合浦郡属扬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除齐康郡,从中分置出海康县(意为海疆安宁)。
开皇十年设置铁杷县,开皇十八年改椹县为椹川县。
雷州半岛的扇沙、海康、铁耙、隋康四县属合浦郡,郡治合浦县(今合浦县廉州镇草鞋村)。
隋炀帝继位后,实行郡县二级制。
'乐康'、'齐康'、'隋康'之县名或郡名。
'康'字有安乐、安宁、富足的意思。
'齐'、'隋'为朝代名,'齐康'、'隋康'之名的寓意明显。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雷州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中部,东濒南海,西靠北部湾,南北长83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
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4′-110°23′,北纬20°26′-21°11′,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23摄氏度。
全市总人口150万,辖18个镇1个街道办,459个村居委会、3306条自然村,29个党委、1692个支部、44505个党员。
境内有11个国营农林盐场,面积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万。
全市耕地面积152万亩,海岸线长达406公里,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牧、副、渔生产,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0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6.57亿,其中工业产值15.84亿、农业产值43.21亿、社会零售总额26.38亿元、民营增加值32.25亿,三大产业比值4301:17.5:39.4。
本级财政年收入1.092亿元,在岗职工年纯收入9109元,农民年纯收入3206元。
雷城为雷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国务院颁布的10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一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历史画卷雷州素称“天南重地”。
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一颗熠熠生辉的南国明珠,是蕴藏历史文化的“大观园”。
由于历史的渊源地缘关系,她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多元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雷州文化。
雷州远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秦时期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
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末,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是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
自然景观美不胜收。
雷州市境内的鹰峰岭、九龙山、响水湾、天成台度村、西湖翠拥、雁塔题名、一龙烟绕、万顷连云、南海波恬等等,莽莽苍苍,天水一色,令人目不暇接,莫不惊叹天地造化之奇,鬼斧神工之妙。
历史文物古迹大展馆:在雷州这块钟灵毓秀的红土地上,名胜古迹众多。
历代保存和发掘出来的文物古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祖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元启秀塔,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真武堂、伏波祠、天宁寺等94处;古遗址50处,古窑址67处,古墓葬600处,古建筑120座,古庙宇108座,碑刻与木匾150块,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6处,唐宋明清时期遗存尤为突出,代表性特色文化村52条;馆藏文物3000多件,其中国家级文物459项545件。
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之多,档次之高,均居全省县级之首。
这些文物古迹是雷州数千年文明史的见证,是雷州先辈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拨巨资,群众筹善款等,积极修葺、恢复文物古迹面貌,抢救了大批文化瑰宝。
徜徉于西湖、南湖、三元塔公园等旖旎的湖光山色之中,流连于雷祖祠、雷州石狗、古骑楼、特色文化村等名胜古迹之间,诗情画意,访古问今、其乐融融。
历史名人文化大海洋:雷州人文景观荟萃,历史名人文化十分发达,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名宦雅士,仅明、清两朝,雷州府辖下的海康县就孕育出22名进士。
:历代王朝均表彰其功德,礼遇极隆的唐贞观年间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宋代广东唯一的名画家、诗人白玉蟾;明代“包拯再生”周德成;明代著《桐冈集》编修《雷州府志》的冯彬;明代进士、户部员外郎林文亨;明末清初越南河仙城的开拓者史绩被载入《世界通史》、《大南实录》的著名华侨领袖莫玖;清代曾任福建古田知县、台湾令、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台湾厦门道、偏沅巡抚、闽浙总督的天下清官陈瑸;清代乾嘉年间考据、语言、文学的大师,精通天文、历算、医学、地理的近代著名科学家陈昌齐;清代擅长诗画、书法的“岭南才子”陈乔森等。
西汉邳离侯路博德、东汉新息侯马援两伏波将军,先后挥师南下,屯兵雷州,平息叛乱,国泰民安,功垂史册。
雷民感恩,筑“伏波祠”以纪其功;唐代名宦李邕、宋代名臣寇准、李纲、胡铨、秦观、苏轼、苏辙、赵鼎、李光、任伯雨、王岩叟等先后被贬到雷州或途经雷州,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这些历史名人在雷州继承、糅合和创造了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敬贤如师的雷州人民建起十贤祠、苏公亭、寇公祠、真武堂等以示纪念。
多民族多地域文化大荟萃:“敬雷”文化奇特。
古雷州曾经赤地千里、“米珠薪桂,饿殍遍野”,是多旱多灾多雷的荒蛮之地。
先民在与大自然的抗争和祈求中因“斗雷、惧雷、祭雷、敬雷、酬雷”而创造了关于“雷”的充满神奇色彩的“雷州换鼓”、民俗歌舞等堪称一绝的祭祀文化。
民间工艺发达。
雷州城乡的古民居、古茶亭、古庙宇、古民窑星罗棋布,雷州古建筑、石雕、石器以及形态各异的民间工艺制品令人惊奇叫绝。
天下一大奇观的“南方兵马俑”雷州石狗,不仅表现了雷州先民精湛的雕刻工艺,还深刻反映了古雷州俚、僚、傜、僮、黎等少数民族集居,共同以能够保护庄稼和狩猎的狗为图腾,从“图腾崇拜”、“呈祥报喜”、“守护神灵”到“司仪宠物”的演变过程。
并展示了宋元以后,汉闽人不断迁雷使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激荡和交融,先民以智慧和力量创造的辉煌历史。
大量遗存的民间古代工艺精品,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民间民俗传统歌、舞、乐大观园:雷州的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古雷州,多民族的民俗风情迁涉而至,交融发展,构成颇具特色的雷州传统民俗文化大观园。
雷歌、雷剧、姑娘歌、雷州音乐、蜈蚣舞、傩舞、目莲舞、散花舞、头禄花灯、龙舞、高跷龙舞、舞鹰雄、醒狮等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元宵佳节,城乡各地的飘色游行与傩舞气势恢宏。
阳春三月,松竹、南兴、覃斗等地流行的散花舞引人入胜。
人类“舞蹈活化石”的雷州傩舞、散花舞这两个古老的舞蹈被选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还有经久不衰的雷州歌、姑娘歌和人们津津乐道的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雷剧等等。
经典的雷剧在雷州城乡演出经久不衰,民间剧团达到150个,雷剧曾二次进京“打雷”誉满京城,获得“中国民间戏剧大赛”二等奖,名伶林奋获得中国文联、中国剧协梅花奖,雷州专业雷剧团曾获省二、四届艺术节多项大奖。
产生于宋朝盛行于明末清初的民间器乐曲雷州音乐是全国45个民间乐种之一现仍存30多首,始于唐代的雷州佛教歌曲现仍存50多首,雷州道教音乐于宋代已很盛行现仍存曲目30多首。
一次挖掘整合历史资源的文化战役打造“四大”传统文化品牌,拉动雷州传统文化资源的品牌化整合。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的挖掘、保护、宣传措施的不断落实,雷州市打造“四大”传统文化品牌工作已初显成效。
“雷州历史名人”文化、“雷州石狗”文化、“雷州换鼓”文化、“雷歌雷剧姑娘歌”文化,是雷州文化的典型代表。
加大“四大”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宣传力度,强化其品牌效应,并以此为龙头拉动其他特色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雷州传统文化资源整合的多元化、品牌化,这是整合资源开发产业的重要切入点。
“雷州石狗”己成为中国民间民俗文化重点保护工程十八个项目之一;陈王宾“清官文化”已成功地延伸到廉政建设和青少年立志成才的教育领域;“雷州换鼓”文化在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下,其挖掘考究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再现其貌指日可待;“雷州石狗”“雷州姑娘歌”“雷剧”已成为申报国家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代表作重点项目。
“雷州文化”品牌效应强烈,已引起省内外、港澳台等各地的密切关注,其历史地位及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
实施雷州文化“五个一”工程,促进雷州历史文化资源的板块化整合。
近年来,雷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雷州文化“五个一”工程:建设一座现代化历史博物馆;抢救保护一批文物古迹;挖掘一方历史文化资源;出版一套雷州历史文化书系;开辟一条雷州文化对外宣传新渠道。
“五个一”工程的提出与实施,是抢救、保护、整合、宣传雷州文化的具体行动,是夯实雷州特色文化产业基础的切实措施。
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历史文化资源板块化整合的过程。
建设雷州特色文化产业的主体工程应是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文化出版、民间工艺商品开发、特色文化会展等项目。
促使相关产业所需的文化资源的板块凝聚,为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文化经济明确方向,进一步奠定产业基础。
创建“雷州文化”五百里走廊,实现城乡文化资源的高品位整合。
创建“雷州文化”五百里走廊,主要是整合雷州城乡历史文化资源、提升雷州文化品位,并以之推动城乡文化经济的发展。
做到科学地定点定线。
以国道沿线雷州辖区段、雷州东西主干道等三道沿线城乡有选择性地突出典型的特色文化,构建“雷州文化”五百里长廊文化区域。
开展创建主题文化区、生态文明村、特色文化村、农村“三文”(文化村、文化室、文化活动)活动,传承历史文化,创建现代文明。
以此为契机凝聚全市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全市文明创建活动,更有效地促进城乡特色文化资源的高品位整合。
一篇保护发展文化名城的建设华章雷州市委、市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团结和带领人民大力践行“海纳百川,励志图强”的雷州人精神,以“明理诚信、包容和谐、艰苦创业、振兴雷州”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农业稳市、商旅旺市、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浓墨重彩谱写雷州名城发展的新华章。
——强化名城保护规划。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典型的古代建筑、独特的古街区概貌,是雷州城的瑰宝。
为切实加强名城的保护,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整合力度,市委、市政府聘请全国知名的规划专家组正着手名城修编及详规工作。
沿着详规蓝图发展,名城雷州魅力无穷。
——建设新城大道。
建设新城大道作为服务于民、取信于民的“阳光工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速度推进、高水平经营”的方针,雷州市把新城大道打造成为一条标准最高、设计最科学、布局最合理、最代表雷州形象的城市道路。
建设新城大道,对树立雷州形象,提升城市品位,优化投资环境,拉动经济增长,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新城大道总控制面积518.4亩,建设资金8888.96万元。
——改造雷北大道(工业大道)。
雷北大道全长4.7公里,东接省道黄海公路,西接国道207线,是一条城市要道。
大道两边规划商业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园区,被定位市区副中心区。
该大道不但将成为以美好制药厂、海康兽药厂、天品有限公司、雷州市华特花园宾馆为基础的工业园区,也将成为雷州市区第一条景观路。
——迁建雷州历史博物馆。
雷州决心打造一座现代化的历史博物馆,使其成为雷州名城的一个新亮点。
博物馆新址位于风景秀丽的雷湖文化广场的东侧。
总建筑面积10800平方米,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明年6月将竣工投入使用。
——治理雷城东西渠。
雷城东西渠是雷州排洪、排污的主要沟渠。
雷州新一届领导班子非常关注东西渠的整治问题,组织有关部门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启动整治工程,首期工程正在建设中。